第四卷 市政公用建设志(一)

发布时间:

2024-02-22 16:39

[RECORD: 1/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节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志》编纂委员会 
正文: 
主   任: 马 彬
                               
副 主 任: 路则民 赵清礼 邢志华 邵海峰 魏佑莹
 
            谭玉文 冯姜瑞  王 敏
                                                                
委   员: (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 荣 王天喜  王文彬 王本栋 王启申
 
            孙尚信 刘悦义  刘占挺 李秀琴 李彩娟
 
            华文波 张洧 张志相 郭 伟 徐荣贵
 
            秦贵志 曾昭汉  谭树生
 
主   编: 张洊洧 
 
副 主 编: 王启申
 
编   辑: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双喜 从永安  孙尚信 刘悦义 李小维
                                                 
            杨伯筠 苏永义  胡幼兰 盛立华
页码: 521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521A
 
[RECORD: 2/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节名:                     概  述 
正文: 
  哈尔滨市政公用设施是随着人口的集居和城市的形成逐步发展的。宋·金时期,营建于
今市内区的5座古城,均修建了道路和排水沟,古城之间有土路相连。清代嘉庆年间,实行
“京旗移垦”政策,今平房、南岗、道里、动力地区已形成13个旗屯,村屯内与村屯间均形
成了道路。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已出现傅家店、岗家店和田家烧锅、元聚烧锅等村落。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六月,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
密约”),获得中东铁路修筑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东铁路公司特别考察队到达
哈尔滨,住香坊田家烧锅附近大车店,以哈尔滨为中东路与南部支线的枢纽和建设指挥中心,
在今道里区兴建码头、铁路专用线和仓库,选定今南岗区为铁路局办公区和员工住宅区,逐
步进行市政设施建设,形成旧哈尔滨(西香坊)、新城(南岗)和码头(日文称埠头)3个
区。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中东铁路附属地初步形成一个沙俄殖民地区域。同时,
傅家店、田家烧锅等地也有较快发展。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局将元聚烧锅材
料场改为公园,成为哈尔滨最早的公园。中东铁路局在哈尔滨组织“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委员
会”(又称道路委员会)。中东铁路通车后,在火车站附近设立供水点,备有深水井、水塔
和抽水设备向机车供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哈尔滨自治市自治公议会决定,组织专
门队伍清运城区内垃圾污水。同年,哈尔滨俄人自治公议会组成董事会,中东铁路管理局将
市政设施交董事会管理。董事会发布《铺筑街道及人行道规则》、《保持街道卫生规则》,
开始依法进行市政建设和管理。至宣统三年(1911年),哈尔滨有乱石、碎石、土砂路257
条,跨河、跨线桥11座。至1924年,全市已建成中国大街(中央大街)、斜纹街(经纬街)、
新城大街(尚志大街)、王爷街(地段街)、水道街(兆麟街)、大直街、大教堂街(教化
街)、松花江街等394条街路,这些街路铺装,主要以花岗岩大方石、小方石为主,坚固耐
用。其间还修建了哈尔滨站铁路货场排水管道和主要街道两旁排水明沟;成立运秽车厂,购
置马车,设清道夫运送市内垃圾;在太阳岛建立避暑地;在码头区扩建董事会花园(兆麟公
园);从俄国引进五色草,用于园林建设。这期间,吉林省滨江县管辖的傅家甸,市政基础
设施经过规划与修建,大体风貌不脱中国传统模式,先后修建南勋街、正阳街(靖宇街)等
96条街道;在鸡鸭公司(肉联厂)铺设下水道;创设洁滨清洁公司、除秽公司,承办该地区
的垃圾清运;1917年,建成滨江公园(靖宇公园)。至1925年,哈尔滨各区市政基础建设随
着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
  1926年春,哈尔滨自治公议会改组,建立自治临时委员会,收回市政管理权。此时,哈
尔滨特别市管辖道里、南岗区;东省特别市市政局管辖马家沟、香坊、新安埠、八区、顾乡
屯、正阳河和江北太阳岛;吉林省滨江县管辖傅家甸、太平桥、圈儿河、四家子;黑龙江省
松浦市政管理处管辖江北松浦镇。经过几年建设,至1931年,全市有土沙和方石道路705条,
木质和钢筋混凝土桥梁23座,排水管线31.3公里,垃圾秽物倾卸场2处,清道夫700人,公
园2个,小花园17个,养树园、花窖、温室各1处。公布实施市政管理法规86项。
  1932年哈尔滨沦陷。1933年7月,哈尔滨四市合并统一建制,成立伪哈尔滨特别市,伪
哈尔滨特别市公署设工务处道路科,主管城市建设。1934年通过《哈尔滨都市计划事业计划》。
1937年,伪哈尔滨特别市公署成立都市建设局,负责市政建设,投标招商承办市内自来水、
下水、道路工程。同年实施第一期都市计划,共投资1608.4万元(伪满币),新建街路209
条,长15公里,面积57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正阳河至顾乡屯,飞行场(马家沟飞机场)至
忠灵塔(省体育场)地区,并铺设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41.3公里;建高区水源地(马家沟
处)、低区水源地(正阳河)及净水工程(南岗大直街处),铺设供水管线75.6公里;设
街道清扫人员450人,新建粪尿处理场1座;新开公园7个。1938年,伪哈尔滨特别市公署调
整机构,设实业处商工科,筹划煤气建设,设卫生处,掌管市内环境卫生。同年,日本关东
军将平房火车站以北至正黄五屯约6平方公里的地区划为“特别军事区域”,修建飞机场、
发电站、铁路专用线,建立“731”细菌部队,铺设“731”细菌部队驻地通向平房火车站和
住宅区的4条土砂路。1939年建成新阳净水厂及江沿水源地;在西马家沟净水场凿井取水;
开工建设顾乡屯水源地。1940年,在太平桥南设“新地号”,相继修建三棵树大街、太平大
街、南直路、东直路等30条道路及配套设施。1941年,伪哈尔滨特别市公署确定江北极乐村
为疗养地区。1942年建成全市第一座煤气厂,开始向道里大安街、经纬街、地段街、买卖街
1100户居民供应煤气,日供气3300立方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市政公用设施无人管理,市
容状况越来越差。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军队撤出哈尔滨前后,对市
政公用设施进行了破坏。
  1946年4月,哈尔滨解放,5月,哈尔滨市政府成立,设工务局,开始修复和建设市政公
用设施。恢复了自来水生产,动员市民修筑街路,清除市内积存垃圾,整理颁布22项市政管
理法规。各项设施正常运转,路况路貌好转,环境卫生改观。至1949年末,全市道路共1278
条(包括土路),总长516公里,面积608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99万平方米;桥
梁27座,其中永久性桥梁6座;排水管道204公里,排水泵站6座,机排能力13.9立方米/秒,
排水管网普及率47.6%;园林绿地面积71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60.96公顷,人均0.25平
方米;公园2个,面积10.97公顷,人均面积0.2平方米;树木8.5万株;清扫面积49万平
方米,年清运生活垃圾20.4万吨,清运粪便4.5万吨;公厕6座;环卫职工732人,铁轮垃
圾车108辆,胶轮车148辆,汽车3台;自来水厂4座,日生产能力2万立方米,自来水管线162
公里,用水人口14万人,自来水普及率17.8%,人均日生活用水量35公升;瓦斯试验厂1座,
甄式有底水平炉5座,湿式煤气储罐1座,容量4250立方米,供气管道长22.4公里,日生产
煤制气0.88万立方米,供应1211户,普及率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经过经济恢复和有计划地进行建设,哈尔滨市的基本建设、
工业生产发展很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为适应需要,市政府制定了“以新建、已修建成型
的新区为重点,扩建与改建通往新区的中间地点,逐步改造条件允许而影响面较大的地区”
的市政建设方针,加强了市政建设和管理。至1952年,先后修建了和平路、南极街、太古街、
中山路等市区干道,改造了江沿临时泵站及新阳净水厂,建成了四方台水源地及沙曼屯净水
厂,改善了城市给排水系统。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哈尔滨市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在城市总体
规划基础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贯彻“为工业生产建设,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制
定了对马家沟河绿化和太阳岛风景区的建设规划;制定了以中山路、文昌街为中心,以动力、
平房工业区为重点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投资3000万元,新建铺装道路76条,其中
铺装水泥、方石、柏油路面51公里;新建和兴路和全市第一条三幅式道路和平路;改造中山
路和通往平房区的柏油公路;修建康庄、和兴2座永久性桥梁。投资1400万元,改造排水明
沟,新建排水管线25公里,设施以涵管为主,形成沿江、马家沟、何家沟、阿什河4个汇水
区。投资890万元,新建朱顺屯水源地;改造沙曼屯、新阳2个净水厂,新铺设自来水管46公
里,形成新的供水系统,日供水能力3万吨;新建2座7甑水平炉,5座12孔贯通式水平炉,日
生产煤气能力1.2万立方米,与之配套修建4250立方米贮气罐1座及净化设备1套,新铺设供
气管道5.8公里。投资200万元,绿化太阳岛公园,建成市第一、二、三苗圃和道里、道外、
太平3个区属苗圃;市区干道两旁栽植树木18.8万株;新建儿童公园、斯大林公园、动物园
等6处公园。在儿童公园内建成国内第一条儿童铁路。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1962年)和“三年调整”(1963—1965年)时期,市政公
用设施建设继续遵循“为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和以“维修为主,重点建设”的原
则,在原清扫卫生合作总社的基础上,成立清扫卫生事业管理处,对全市环境卫生进行统一
管理,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1958年哈尔滨市被评为全国卫生城。为了纪念1957年防
洪胜利和筑堤工程完工,在斯大林公园修筑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此期间,新铺修
河图街、安国街、经纬街、大成街、宣化街、北新街、公滨路、共乐街、和兴路、大直街等
道路;建成太平跨线桥、东直跨河桥、三棵树跨线桥、海城跨河桥;新建东直路排水系统,
铺设管线7公里;新建江畔公园,建成斜角街、烈士馆前、儿童公园等大小绿地130余处,绿
化市区主要街道400余公里。1963年,在兆麟公园举办第一届冰灯游园会。
  1966年建成动力区热网工程,每小时供热146.8百万大卡,供热面积203.6万平方米。
至1966年末,全市道路共2061条,长711公里,面积800万平方米,多以柏油铺装,其中高级、
次高级道路长173.7公里,面积215万平方米;桥梁55座;排水管道273公里,排水泵站10座,
机排能力39.6立方米/秒;栽植树木245.7万株,其中人行道树6.4万株,城市绿化面积
2793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76公顷;公园14个,面积763公顷(其中植物园448公顷);苗
圃7个,面积477公顷;公共厕所157座,环卫车辆138台;水厂6座,供水管线407公里,日供
水能力15.5万吨,用水人口117万人,普及率73%,人均日生活用水量62.4公升;煤制气
日生产能力2.6万立方米,供气管道29.2公里,供气7541户,普及率1.7%;供热能力每
小时46.8百万大卡,供热面积203.6万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政公用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正常维修养护失衡;私占、滥占城
市道路严重;环卫机构被取消,市区环境卫生无人管理,形成“脏乱差”的状况;供水、排
水管理混乱,乱接、乱建现象十分严重;园林设施无人管理,公共绿地被占50余处218公顷。
江青反革命集团粉碎后,1978年,全年铺设排水管道119公里,新建排水泵站5处,机排能力
增加16.2立方米/秒,新建水厂1座,铺设供水管道15公里。日供水能力增加4.6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
设贯彻“依法治城,综合治理”的方针,重新颁布了《哈尔滨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办法》、
《哈尔滨市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办法》、《哈尔滨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哈尔滨市城市管
道煤气管理办法》、《哈尔滨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哈尔滨市城市供水管理暂行办法》
等86项法规。坚持“城市建设为人民,建设城市靠人民”的指导思想,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安排好人民生活上来,宣传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建设城市,弥补国家市政建设资金不足,
兴办群众迫切需要的公益事业。1980年后,采取以市政部门为主、受益单位集资补差为辅,
以受益单位集资联建为主、市政部门补贴支持为辅等形式进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1978—19
85年间,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指导下,全市新铺装道路232公里。以整治哈尔滨火车站站前
广场为中心,改造霁虹广场,拓宽红军街,打通铁路街,扩建站前广场;以整治机场进城道
路为重点,改建职工街、工农路,拓宽顾乡大街、新阳路,打通通顺街,人车分流,改善了
顾乡地区的交通状况;新建和平桥、彩虹桥、尚志大街人行天桥,提高了这些繁华地区行人
和车辆的通行能力,保证了行人过街安全;打通西大直街,拓宽学府路,改造和兴广场。新
建正阳河排水泵站、东北新街泵站和太阳岛泵站。改造东直路、大“三不管”、道外东北新
街一带、菅草岭、新一街、化工区排水干线135公里;改造扩建四方台水源地、新阳和沙漫
屯净水厂,铺设供水输配管道398公里,日供水能力达到37万吨;新建66型焦炉50孔,煤气
日生产能力达到5.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能力达到24.3吨,新建3万立方米贮罐1座,
贮气能力增加到3.85万立方米,煤气用户159950户,其中管道煤气用户24625户,是建国初
期的20.3倍。城市热网建设有较大发展,化工区、第一工具厂、王兆新村、黑龙江大学、
松花江公路大桥住宅小区等20个区域和单位实现了集中供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年平
均植树30—40万株,栽花40万平方米,铺草15—20万平方米,市区绿化面积达350公顷。新
建九站、学府、长青、清滨等9个公园,太阳岛公园、动物园、兆麟公园、九站公园等在园
内增建游乐设施和景观景点40处,在公园、广场、火车站前修建立体五色草花坛。环卫设施
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各种环卫专用车辆达到308辆,清扫保洁队伍3100人,清扫保洁面积
1700多万平方米。
  1986年,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在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的前提下,市政建设体制由市
统一管理,改为市、区两级管理。在统一设计要求、统一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实行分级管理。
市政府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负责审查和综合平衡,38条一类道路、
4大广场和桥梁、7大公园、3大苗圃、33块绿地、20条主要街道绿化和环境卫生由市统一负
责。二类以下道路,其它公园、苗圃、街道绿化、清扫由各区负责,“责、权、利”相结合,
发挥了区政府的作用。当年,还以道桥为重点进行“25414”工程建设。即新建红旗、进乡2
座立交桥;扩宽友谊路西段、先锋路、共乐街、河图街,打通吉星街建成埃德蒙顿路5条干
道;修建承德广场、友谊路、河图街、滨江站4个停车场;改造省政府门前广场;新建秋林
公司、哈尔滨锅炉厂、东北林业大学、河图街4座人行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改善了市区道
路布局,缓解了交通拥挤状况。
  1987年,采取“专群结合,军民结合,市区结合”的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参加城市建设
义务劳动,同时进行以改造城市主干道布局为主要内容实施“12468”市政设施工程建设。
1988年,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分期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和给人民以实惠两大目标为中心,进行“32891”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建设。1989年,以解决
供水、供气、供热为重点,实施“37143”工程建设。1990年,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的原则,集中财力,加快供水、供气和改造危棚房,实施“31153”工程建设。
  1990年末,全市道路共2079条,总长1029.9公里,面积1123万平方米,铺装面积932.2
万平方米,铺装率83%。各类桥涵114座。排水管线724.26公里(包括系统外105.15公里),
服务面积106平方公里。雨水井8459座,检查井17351座,排水泵站20座,机泵98台套,机排
能力111.11立方米/秒,排水管网密度4.83公里/平方公里,普及率67.9%。水厂8座,
日供水能力47万吨,市区管网长625公里,用水人口199.5万人,普及率96.4%,人均日生
活用水量145.3公升。煤气供应量4510万立方米,供气管道172公里,用户86640户,普及率
12.3%,液化气普及率62.7%。南岗热网管网总长30.4公里,有28个热力站,供暖面积
240万平方米,供工业蒸汽能力每小时100吨,232个单位、3.1万户20多万居民受益,供蒸
气能力80吨/小时,供热水能力588百万大卡/小时。园林绿地面积3870公顷,其中公共绿
地面积779公顷,人均公用绿地面积3.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4.8%。公园17个,面积339
公顷,每年有200万人次受益。全市清扫面积2786万平方米,年均清运生活垃圾137万吨,
清运粪便33万吨。有公共厕所262座,环卫车辆301台。1990年哈尔滨市被评为全国十佳卫生
城市。              
页码: 521-527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521B
 
[RECORD: 3/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节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正文: 
  哈尔滨市区道路、桥梁、排水等设施建设始于宋·金时期。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在
今道外区和上号(西香坊)等地形成一些土路街基。光绪十六年(1890年),傅家店、岗家
店村落形成,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修筑,中东铁路局在秦家岗(南岗)建
成马家沟东大桥(中山桥),在码头区建成中国大街、警察街(友谊路),在上号建成工兵
路(公滨路)等桥梁、道路。在傅家店、四家子由居民和商号集资募捐,建成南、北头道街
等道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东铁路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滨洲线哈尔滨松花江大桥)
建成。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盛堂浴池(道里西十道街江洪旅社)门前"阳沟"内铺设水
泥排水管,是哈尔滨市最早的排水管道。到宣统三年(1911年)全市已建成西大直街、车站
大街(红军街)、工兵路、警察街、中国大街、新城大街、水道街、许公路(景阳街)等
257条道路,主要分布在道里和南岗地区。
  1912年开始,先后建成英国街(南极街)、大工厂街(通达街)、南马路、吉林街。19
26年建霁虹桥和西大桥,1929年建成许公桥(景阳桥)。到1931年在外侨集居的码头区、秦
家岗建成排水管线31.3公里,建成桥梁19座,全市道路街巷胡同705条。
  1932年,日本军队侵入哈尔滨,1934年建成顾乡大街、康德路(康安路)、东直路、新
国街(建国街)、复兴路(和兴路)等道路。1937年建成中山桥。1940-1945年8月建成承德
桥和鼎新桥。1945年底,道里、道外、南岗中心地区有排水干线173公里,排水泵站6座,形
成近11立方米/秒的排水能力。全市道路街巷1192条。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后,除对市政设施进行维修养护外,建成抚利街、职工街、
沟沿街、开源街、南坎街、先锋路、民吉街、建德街、和平路、民生路、哈平路、南厂街等
道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市有排水干线204公里,桥梁27座,其中永久性
桥梁6座。有道路1278条,总长516公里,总面积608万平方米。其中人行道158.4万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市政设施建设步伐加快。1950-1990年,先后建成安乐街(大
庆路)、南直路、南通街、幸福路、旭升街、电碳路、化工路、哈西大街等道路,改造翻建
和平路、学府路、大直街、新阳路、公滨路、中山路、和兴路、东直路、太平大街、新疆大
街、通江街、抚顺街、高谊街、宣化街,新建了外环北路、道外二十道街跨线桥、三棵树跨
线桥、和平路立交桥、红旗立交桥、学府立交桥、公滨路立交桥、尚志大街人行过街天桥、
霁虹人行过街地道,改建西大桥、通达桥。新建排水泵站13座,扩建排水泵站7座,新建排
水干线299公里。
  1990年末,全市道路2079条(包括单位、厂区道路167条),长1029.9公里,面积1123
万平方米,分别比1946年增加50倍和54倍;桥涵114座,其中跨河桥45座、立交桥37座、跨
线桥12座、人行过街天桥3座、人行过街地道9座、涵洞8座;各类广场23个;排水管渠
753.737公里,排水泵站20座,机泵安装98台套,机排能力111.11立方米/秒,排水管网
密度4.83公里/平方公里。
页码: 531-532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531
 
[RECORD: 4/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节名:                     第一章 道  路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531A
 
[RECORD: 5/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一章 道  路
节名: 第一节 概  况 
正文: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哈尔滨逐渐形成东北北部水路、陆路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城
区道路逐渐增多。由中东铁路局投资作为首批重点修建的市政工程主要是由哈尔滨火车站经
尼古拉教堂至田家烧锅和经纬街、西大直街的道路桥梁建设。当时,道路多为碎石路面。在
码头、秦家岗、上号等地铺设道路的同时,傅家店滨江县商会也开始组织各街商民集资修筑
区域内道路。
  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中东铁路局担负建设的道路有马克西莫大街、第六方园里(文昌街)、
大工厂街、教堂街(革新街)、海拉尔街(大成街)、三棵大街、通乡街等。由滨江县马路
工程局组织施工建设的道路有南北八道街至南北二十道街等街路,构成当时市区连接的道路
网络。但因设计不佳,排水能力差,路面较窄,各类车辆混行,破损率偏高。1926年起,哈
尔滨特别市市政局与滨江县分别组织维修。
  伪满时期,伪哈尔滨特别市公署工务处道路科负责道路修筑。1932年,伪市公署对全市
道路进行调查,主要道路有16条。1940年,建成复兴路(和兴路)。1942年,建成清滨路。
这一时期哈尔滨城区道路多属砂、石路面。1945年8月,全市共有道路街巷胡同1192条。
  1946年5月,哈尔滨市政府成立工务局,负责对全市市政设施维修和建设。1947年,建
成滨江街、工校街、顾乡南头道街。1948年,哈尔滨特别市政府建设局拨款3.2亿元(东北
流通券)修复乡里街、建国街、太平到韩家洼子4公里路段;同时建成小职工街。1949年,
修建和平路、先锋路、民生路、开源街、东宁街、东平街。到1949年10月,全市各类道路共
1278条,长516公里,面积608万平方米。
  1950-1952年,维修南极街、滨江街、太古街、中山路。建成全市第一条"三幅式"道路-
-和平路。1953-1957年改建和兴路、安乐街、西大直街、南直路、三棵树大街。到1957年,
新建道路31条,面积38万平方米。改建道路25条,维修补修道路31条。1958-1965年,新建
新阳路"三幅式"道路和南直路沥青混凝土道路,扩建、改建尚志大街、康庄路,修建安国街、
经纬街、南直路、河图街、宣化街、大成街、道外十六道街、南直路,新建哈东乱石路。"
文化大革命"时期,改扩建南极街、景阳街、工厂街、红军街、西大直街、海城街、化工路、
奋斗路、一曼街、民益街,维修公滨路、先锋路、和平路。1976-1978年,改建新阳路、光
智街、共乐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道路建设速度加快。1979-1985年,新建民生路、民安
街、通顺街、文化街、张老道屯、太阳岛平原街,改建田地街、南极街、井街、红军街、太
古街、顾乡大街、香电街、公滨路。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提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实
施重点工程建设,改扩建5条道路;1988年新建外环北路;1989年,扩建公滨路东段;1990
年扩建友谊路、化工路、哈城路。至1990年末,全市主干道共40条,次干道75条,支路1422
条,内街361条,太阳岛风景区道路14条,工企自管道路167条,总计2079条,长1029.9公
里,面积1123万平方米,铺装面积932.2万平方米,铺装率83%,其中车行道面积838.87
万平方米,已铺装面积为723.1万平方米,铺装率86.2%,人行道面积834.1万平方米,
已铺装面积209.1万平方米,铺装率69.6%。
页码: 532-539
附件: @03XC000I.xml^XML;
@03XC000J.xml^XML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532
 
[RECORD: 6/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一章 道  路
节名: 第二节 主干道 
正文: 
  哈尔滨的主要干线道路至宣统三年(1911年)已建成22条。1912-1931年建成4条。1932
-1945年建成6条。1949-1990年建成8条。主干道初建时路面狭窄,后经多次拓宽改造,形成
高级路面和次高级路面。至1990年,市区主干道共40条,110公里,占市区道路总长度的
10.68%,面积361.5万平方米,占市区道路总面积的35.1%,铺装率为98.1%。其中15条
主干道为"三幅式"道路,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以绿地相隔,路宽30-40米,人行道宽4-10
米,绿地宽2-5米。在40条主干道中,利用率较高的有如下15条:中央大街 位于道里区,
南北走向。南起经纬街,北止松花江畔防洪纪念塔。始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建
时无铺装,称"中国大街"。1924年5月,由哈尔滨自治市铺修,车行道铺装18厘米长方石花
岗岩路面,工程量5388平方米,花费5164.23卢布。1925年,更名为中央大街。1926年,哈
尔滨特别市市政局对该路路面进行维修花费银元58300.17元。修建水泥便道6272平方米,
花费大洋2200元。在警察街、蒙古街(西七道街)、外国六道街(大安街)口拐角处各安设
雨水井一座。1927年投资大洋1815.11元,翻修水泥板人行步道778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该路的道边石进行维修并更换了步道板。除该路南北两端铺
筑少量沥青凝混土路面外,仍保持原有长方型花岗石路面,是哈尔滨市保持完整的唯一一条
块石结构路面。"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防修大街。1976年,恢复中央大街名称。
  该路长1433.50米,宽21.4米,车行道宽11米,面积18183.50平方米,方石结构;人
行道宽4-5米,长1267.00米,面积11403.00平方米,步道板铺装。街路两旁多为欧洲或俄
罗斯风格建筑。街容路貌整洁,商业服务行业集中,是哈尔滨较繁华的主干街路之一。
  中山路 位于南岗区,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红军街、中山桥,东南止香坊大街。始
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建时为"单幅式"碎石路面,称通道大街,1921年改称霍尔
瓦特大街,1925年恢复称通道大街(南段称陆军街)。哈尔滨沦陷后,伪满政府为纪念"建
国",由伪市公署投资伪满币21万元,对该路进行维修,铺装土沥青路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经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中山路,1951年由市土木工程公司
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1959年第一市政工程处施工扩建中山路,工程量83674平方米,工
作量145.4万元。1962年由市政工程养护处施工续建,工程量32050平方米。1965年市政工
程处再次进行维修,工程量60898平方米,工作量11万元。1979年9月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
工,将中山桥至和平路口的1620米路段,改建为"三幅式"道路,中间为17米宽机动车道,两
侧各有5米宽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中间由绿化带隔离。和平路口至
公滨路仍是"单幅式"沥青混凝土道路,公滨路口至香坊大街一段为大方块石路面,车行道宽
17米。1982年7月,市政工程维修处对道边石、步道板翻建更新,其中步道板11270平方米,
道边石2670米,工作量27.1万元。
  该路长3250.8米,机动车道宽17.5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4米,由1-2米宽绿带相隔,
面积69909.50平方米,沥青结构;人行道长3162.00米,宽3米,面积18972.00平方米,
步道板铺装。两侧栽植行道树,设置隔离带,安设栅栏,种植草坪。该路跨越南岗、动力、
香坊3个区,是贯通三区的主要干道,也是通往城郊和邻县的交通干道。
  大直街 位于南岗区,东西走向,东起文化公园,西止延兴街,以博物馆分界为东西大
直街。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西大直街初建时为"单幅式"沙土路,称大街。1926
年哈尔滨特别市市政局投资银元12598.78元,铺修1137.5平方米大方石路和245.7平方米
石子路;投资银元1153.45元,铺装32800平方米水泥便道。1927年投资银元19476.86元,
翻修12506.8平方米大方石。1928年8月为修筑电车轨道将中东铁路局门前路段加宽,并用
方石铺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由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对该路进行改造,工程量10744
平方米,工作量20.8万元。1963年7月由市政工程维修养护处施工,对文化公园至红军街路
段进行翻修,铺装柏油路面,工程量17209平方米,工作量53.5万元。1960年4月由市政工
程处施工,对哈尔滨电影院门前300米路段进行改造,将车行道22米拓宽到25米。1968年该
路改称东方红大街。1970年4月由市政工程处施工,对红军街至延兴街路段进行改建,工程
量31093平方米,工作量55.4万元;同年,该路以红军街为界分别称东、西大直街。红军街
至文化公园段称东大直街,红军街至延兴街段称西大直街。
  1983年4月由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对西大直街由和兴路口至延兴街段进行改造。
打通牛房屯"卡脖子"路段,建成"三幅式"道路,改造后机动车道30499平方米,由原宽6米扩
建为20米;非机动车道宽6米,人行道宽5米,工程量54331平方米,工作量17265万元,并在
延兴街口处建直径20米龟背式花坛1座。
  东、西大直街长7814.4米,机动车道宽20-32.4米,面积203183.96平方米,沥青砼
结构。人行道长7396.40米,宽12-15米,面积100828平方米,沥青混凝土步道板铺装。
    东、西大直街是贯通南岗区东西的主要干道。打通牛房屯"卡脖子"路后,对解决车辆阻
塞,免去车辆绕行,疏导行车流量,保证交通安全起到重要作用。该路是通往王岗镇和双城
等市县必经之路。
  新阳路 位于道里区,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安道街,西南止康安路。东段形成于宣
统二年(1910年),初建时为"单幅式"土砂路,称阔月利街,又称偏脸子四道街,1925年改
称安吉街。1933年伪市公署用"满洲国"年号命名为大同路,1937年3月,伪市公署工务处组
织,福昌公司施工,对北安街至安达街一段进行铺装,使用小方石35592平方米,大方石
19545平方米,铺装步道板23950平方米。工费345368元(伪满币),修筑基础工费1514863
万元,铺装步道板工费14745101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阳区政府设在此街,1950年更名为新阳路。1958年6月,由
市江堤道路工程处施工,将该路改建成"三幅式"道路,将原宽15米机动车道拓宽到20米,柏
油结构;非机动车道宽5.5米,人行道宽5米,快慢车道间为4.5米宽绿化带,工程量55459
平方米,工作量128万元。1959年,由第一市政工程处施工,将该路原两侧人行道改为宽6米
的非机动车方石路面,工程量21510平方米,工作量77.8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
该路改称向阳路,1976年,恢复新阳路名称。1978年由市政工程处施工对该路进行改建,将
机动车道由宽15米扩建为20米。将原非机动车道宽6米改建成5.5米,中间有3米宽绿化带相
隔,人行道宽5米,工程量117227平方米,工作量295.6万元。1990年5月由第一市政工程公
司施工,用沥青混凝土对该路进行全部罩面铺装。
  该路为"三幅式",长3291.00米,机动车道宽20米,非机动车道宽5.5米,面积114147.00平
方米,沥青铺装;人行道长3068米,宽5.5米,面积33748.00平方米,步道板铺装。
  新阳路是市区内一条主要干道,也是一条城乡物资交流的主要道路。1986年9月,埃德
蒙顿路建成后,经新阳路,通过埃德蒙顿路可直达哈尔滨机场。
  尚志大街 位于道里区,南北走向,南起经纬街,北止友谊路。建成于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初建时为乱石铺装,称新城大街。1922年9月,由东省特别区市政局组织施工,
对中国七道街(道里西七道街)口至江沿路段进行修筑。1924年由哈尔滨特别市市政局出资,
将该路铺装成方石路面。1926年,哈尔滨特别市市政局工程科组织施工铺筑水泥便道,花费
银元162.54元。
  1946年7月,松江省政府主席冯仲云在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大会上提议,为纪念抗日民族
英雄赵尚志,将新城大街改称尚志大街。1960年由第一市政工程处施工进行改建,工程量为
70703平方米,车行道铺筑沥青路面58414平方米,乱石路面3782平方米,方石路面8007平方
米,人行道500平方米,工作量110.9万元。1963年9月,由市政工程养护处施工,铺筑沥青
混凝土,工程量8298平方米,工作量20.1万元。1985年9月,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进行改建,
铺筑车行道11226平方米,人行道2867平方米,工作量26万元。
  该路为"单幅式"道路,长1383.3米,机动车道宽21米,面积31680.3平方米,沥青混
凝土铺装。人行道5.1-5.3米,面积12727平方米,步道板铺装。
  尚志大街是市区内繁华街道之一,是贯通道里、道外、南岗等区的重要道路,哈尔滨市
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道里菜市场、透笼街农贸市场都坐落在该街中段。
  学府路 位于南岗区,南北走向,南起哈平公路,北止延兴路,形成于1942年,当时无
街名,是城郊土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定名清滨路。1953年5月,由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进行
维修,工程量19078平方米,工作量7.1万元(折合新人民币)。1955年9月,由市土木公司
施工铺装成"单幅式"柏油路面,工程量10194平方米,工作量6.9万元。1958年,更名为学
府路(因该路两侧高等院校较多)。1966年改称抗大路,1976年又恢复称学府路。1981年,
市政协委员提出提案,为适应广大城乡居民要求和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决定分两
年将学府路改造成"三幅式"道路。同年7月,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改造非机动车道,工
程量37633平方米,工作量33.5万元;1982年5月,继续改造学府路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工
程量机动车道96100平方米,人行道5080平方米,工作量225.5万元。
  改建后的学府路长4265.70米,机动车道宽15.3米,非机动车道宽6米,面积121004.60
平方米,沥青结构;人行道长4265.70米,宽3-7.5米,面积49590.00平方米,步道板铺
装。学府路路面宽敞,绿树成荫,是沟通道里、南岗区和通往平房区的主要干道,也是通
往王岗镇、双城市的必经之路,经该路可直达长春、沈阳、北京。
  和兴路 位于南岗区,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康庄桥,东南止和平路。始建于1938年,
为"单幅式"碎石路面,初称兴满大路,后改称复兴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更名为和兴路。1952年,市土木工程公司对该路进行维
修。1957年6月,由市江堤道桥工程处施工,铺装柏油路面,工程量18941平方米,工作量
43.4万元。1960年由市道桥管理处施工,修建水泥砼面,工程量61412平方米,工作量53.5
万元。1964年,由市政工程维修养护处施工,续建和平路至大直街段2307米,车行道宽11.5
米,人行道宽3米,工程量26699平方米,工作量68.4万元。1966年改称红卫兵路。1972年,
由市政工程处施工维修,工程量5951平方米。1976年恢复和兴路名称。1980年,由第一市政
工程公司施工维修,工程量8581平方米。
  该路长3204米,车行道宽21-29.5米,沥青路面43213.4平方米,水泥路面42219.59
平方米;人行道长3095.00米,宽3.7-5.4米,面积12211.40米,步道板铺装。和兴路是
跨越南岗、动力两区的主要干道。
  埃德蒙顿路 位于道里区,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康安路,西南止职工街,当时是一
条"断头路"。
  该路建成前,中间有第一电炉厂、第三造纸厂、中国酿酒厂、制油厂4家工厂和部分住
宅阻隔。出入市区车辆需绕行康安路、顾乡大街、职工街。1986年,市政府决定打通康安路
口至吉星街阻隔段,开工前拆除工厂部分围墙,缩小厂区占地,居民搬迁。同年4月29日,
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修建,工程量机动车道30257平方米,非机动车道14863平方米,人
行道15777平方米,填筑路面土方70273立方米,铺设排水干线1768米,工作量378.27万元。
同年9月20日竣工,10月1日正式通车。加拿大埃德蒙顿市高级市政官员奥利维亚贝蒂和黑龙
江省省长侯捷、哈尔滨市市长宫本言等出席通车仪式并剪彩。为纪念哈尔滨市和加拿大埃德
蒙顿市结为友好城市,命名该路为埃德蒙顿路。
  该路为"三幅式"道路,长1710.00米,机动车道宽15米,非机动车道宽5米,中间设
2.5米宽绿化带,面积30527.00平方米,沥青混凝土结构;人行道长1710.00米,宽5.1米,
面积15777.00平方米,步道板铺装。该路建成后,缓解交通拥挤,解决车辆绕行,并可通
过该路直达民航哈尔滨机场,是哈尔滨市用外国友好城市名称命名的第一条道路。
  外环北路 是贯通道里、道外、太平3个区的道路,东西走向,西起北环桥,东止跃进
桥。道路连接友谊路、大新街、北新街、东北新街、海员街、通港街和临堤街。
  外环北路是1988年哈尔滨市城市建设"32891"重点工程之一,由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
计,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1988年4月15日开工建设,同年9月20日竣工,10月1日正式通
车。工程总造价2015.63万元,其中道路工程1326.34万元,排水工程242.19万元,桥梁
工程447.1万元。
  该路长6173.00米,机动车道宽15米,非机动车道宽5米,中间设宽2米绿化带,面积
167717.00平方米,沥青结构;人行道长5804.00米,宽3米,面积34826.00平方米,步道板
铺装。外环北路建设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城市建
设工程。该路建成后形成城区干道相互贯通的道路格局,缓解了市内交通紧张状况。该路两
端是松花江公路大桥和滨洲铁路公路大桥。东西衔接贯通方便了城乡交流和外省市车辆通行。
  靖宇街 位于道外区,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南二十道街,西南止景阳街,西段形成
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西门脸(景阳街)至十四道街称正阳街;1916年续建十四道街
至二十道街,称新市街。1917年,由滨江县马路工程局施工,从景阳街至十六道街铺筑成土
砂路面。1919年又铺到十八道街,1920年,马路工程局工程事务所又进行一次维修。1925年
7月,由沿街商号集资,马路工程局承修至五道街口,铺筑石头路,11月修至十道街,每平
方米造价银元50元。1927年修至十五道街,1928年市政所责令沿街商号房产主将自己门前木
质人行道一律改用水泥和水泥砖铺装。1933年,正阳街和新市街统称正阳街,当时由景阳街
至十四道街路宽16米,十四道街至二十道街路宽19.2米。1936年5月,伪市公署道路科组织
施工整理正阳街,将二、三道街一段两侧改造,拆除建筑物,将道路南缩北伸各5.3米,使
其与五道街成水平线,方便车马通行以利街道观瞻。1948年哈尔滨特别市政府为纪念抗日民
族英雄杨靖宇,改街名为靖宇街。
  1958年由市江堤道路工程处施工,将石头路面全部改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1979年由第
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进行大修,全部铺装沥青混凝土路面。
  该路长2190.00米,车行道宽9-11米,面积27450.00平方米,沥青混凝土结构;人行
道长2012.50米,宽3-4米,面积15092.00平方米,步道板铺装。街两旁各类商店毗连,各
式建筑林立,路面狭窄无法改造拓宽,只限车辆单行,每年只加强维修养护,是市区内最繁
华的商业大街之一。
  公滨路 位于香坊区,东西走向,东起香福街,西止远香街,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
98年)。沙俄在哈尔滨取得修筑中东铁路权后,因有沙俄工兵驻扎此街故称工兵街。初期为
自然形成的土路。1933年,由伪市公署工务处组织施工加宽延长,改成砂石路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经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按工兵的谐音命名为公滨
路。1959年由第一市政工程处施工,铺筑成"单幅式"沥青路面,工程量33480.00平方米,
工作量37.5万元。1962年4月由市政维修养护处施工维修,工程量25345平方米,工作量15.31
万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长征路。1973年由市政工程维修处施工维修,工程量
9400平方米,工作量8.4万元。1977年恢复原名称公滨路。1984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
公滨路进行扩建改造,由于资金等问题分期进行施工。第一期工程于1984年5月20日开始,
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改扩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将原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15米宽道
路,加宽为48米的"三幅式"道路。非机动车道自中山路至南直路段宽7米,面积34982平方米,
人行道宽4米,面积16812平方米,另有雨水井、检查井、连接管等项工程,工作量145万元。
第二期工程从1985年5月开始,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铺装中山路至南直路机动车道,
长2432.75米,面积66700平方米。改造扩宽南直路至二三五抽纱厂路段,长646.25米,
将原9米宽路面扩到16米,非机动车道宽5米,中间绿地宽4.5米,人行道宽2.5米,工作
量222.2万元。1989年新建公滨路立交桥时又修筑引道和连接道,总长1707米,宽36米,机
动车道宽15米,面积29090平方米,非机动车道宽5米,面积19181平方米,人行道宽3米,
面积10965平方米,绿化带宽2.5米。
  该路长5250米,机动车道宽12.5米,非机动车道宽7米,面积163646平方米,沥青结构;
人行道长3170米,宽5-8米,面积27764平方米,步道板铺装。该路横贯香坊区,是连接南岗、
香坊、太平3个区的主要道路。公滨路扩宽后,各类车辆分流行驶,减少车辆阻塞,为香坊
区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庆路 位于动力区,东西走向,东起通乡街,西止和平路。民国初年该路是一条羊肠
小道,是顾乡屯通往阿城的一条土路,1937年,由伪市公署工务处组织施工,铺成砂石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9月,由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第一次用水泥混凝土在
寒冷地区铺装道路,工程量17000平方米,工作量31.2万元。1957年6月,由市江堤道路工
程处施工,铺设大庆支路,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量10054平方米,工作量22.9万元。
因该路地处安乐村,1959年定名为安乐街。1966年改名大庆路。1972年由市政工程处施工维
修,工程量3580平方米。1980年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维修路面9729平方米。1987年由第
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将该路中间绿地铲除,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
  该路长3046.2米,机动车道宽18-29米,面积84229平方米,水泥结构;人行道长3000.2
米,宽4米,面积24001.8平方米,步道板铺装。大庆路是动力区的主要道路,也是哈尔滨
市的一条主要干道,经由此路可达阿城市。
  和平路 位于动力区,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中山路,西南止大庆路,形成于1938年
前,初期为土路,称靖国路。两侧除菜田外只有外国人赛马场(今省体育场处)和日本人的
"忠灵塔"(今跳伞塔)等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由市建设局组织施工,修筑成砂石路。1950年抗美援朝
时期,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和平路。1952年和1953年连续两年修建该路,道路红线宽50
米,横断形式为"三幅式"。机动车道宽12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各6米,人行道宽5米,机动
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2米宽绿化带。1953年修路工程量10529平方米,工作量24.9万元。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修建的第一条"三幅式"道路。1963年,由市政工程维修
养护处施工进行维修,工程量35303平方米,工作量15.6万元。"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改
称赤卫队路,1976年恢复称和平路。1984年5月,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在新建和平路
立交桥同时,将桥东、西2公里路段进行扩建,工程量5000平方米,工作量119.87万元。
  该路长2650米,机动车道宽18米,非机动车道各宽6米,面积74465平方米,沥青混凝土
铺装;人行道长2460.5米,宽7米,面积34447平方米,步道板铺装。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
间两侧各设5.5米绿化带。该路是市区内一条主要干道,经由此路可达平房区。
  东直路 位于太平区,东西走向,东起道口街,西止道外二十道街跨线桥,1914年前是
一条自然形成的乡间土路,无街名,为阿城地界。1933年,由伪哈尔滨特别市公署工务处组
织施工,修筑成简易土砂路面,同时按街路走向命名为东直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5月,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修筑成砂石路。工程量5872
平方米,工作量12.9万元。1956年10月,由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改铺成车行道宽9米的大
方石路面,道路工程量23247平方米,工作量48.3万元。1959年,由第一市政工程处施工,
在大方石路面上加铺沥青路面。1963年5月,由市政工程维修处施工,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
工程量36979平方米,工作量41.9万元。1965年7月,由市道桥管理处施工扩建,将原9米宽
车行道拓宽到15米,人行道宽3米,工程量10936平方米,工作量14.9万元,1980年由第一
市政工程公司施工维修,工程量15538平方米。
  该路为"单幅式",长2905米,机动车道宽15-24米,面积68346平方米,沥青混凝土铺装;
人行道长2905米,宽2.5-7米,面积18953平方米,沥青混凝土和步道板铺装。该路是太平
区最繁华的街道,也是哈尔滨市衔接城乡的主要干道。由该路可达宾县等地。
  景阳街 位于道外区,西南、东北走向,西南起一曼街,东北止江畔路。形成于光绪二
十六年(1900年),初无街名,车行道宽窄不一,平均宽11.58米,用乱石、小方石、大方
石分别铺装路面,人行道宽窄不等,平均宽8.77米,无铺装。1923年,从山街(一曼街)
至承德街一段称许公路,承德街至正阳街一段称西门脸,正阳街以北称一面街。
  1948年后,哈尔滨特别市政府将3个街名废止,统一命名为景阳街。"文化大革命"初期,
1967年改称革命街。1972年由市政工程处施工改造,工程量为14800平方米,工作量17.1万
元,同年恢复景阳街名称,1973年由市政工程处施工,铺装人行道,工程量10000平方米,
工作量6万元。1975年3月,由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勘测设计室设计,市政工程处施工改造,将
大方石路面改建为沥青路,车行道面积17683平方米,道边石2400米,人行道12307平方米。
  该路长2435米,车行道宽16米,面积40564.5平方米,沥青结构;人行道长2291米,宽
8-8.5米,面积37802平方米,沥青铺装。景阳街是道外区繁华街路之一,是贯通南岗、道
外、道里3区的干道,向北进入外环北路可达太平区。
页码: 539-549
附件: @03XC000K.xml^XML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539
 
[RECORD: 7/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一章 道  路
节名: 第三节 次干道 
正文: 
  哈尔滨的次干道是主干道和支路的连接路,光绪七年(1881年)太古街建成,是哈尔滨
市较早的土砂路之一。至宣统三年(1911年)全市建成次干道29条,1912-1931年建成22条,
1932-1945建成1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90年建成13条。次干道路宽8-12米,为单
幅式,沥青混凝土铺装,车行道划有分道线或设置隔离桩,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道行驶,人
行道宽4-9米,分别用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和步道板铺装。路旁多植行道树,铺设绿地
或绿篱。
  至1990年底,全市次干道共75条,长103公里,占全市道路总长10%,面积157.5万平
方米,占全市道路总面积14%,铺装率91.67%。主要次干道有如下10条:
  通江街 位于道里区,南北走向,南起经纬街,北止斯大林公园,形成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路面为不规则乱石块筑成,当时因沙俄炮兵部队营地驻扎此街附近,故称炮队
街。1928年投资银元4241.58元,铺大方石马路13171.7平方米;投资银元431.42元,铺
乱石马路1297.3平方米,投资银元235.30元,翻修乱石马路1084.3平方米。
  因该街可直通松花江边,1957年改名通江街。一直保持原有乱石路面,车辆行驶甚为颠
簸。1976年,由市政工程处施工改建,在原有石头路面上加铺4厘米厚沥青混凝土,工程量
19603平方米,投资32.2万元。
  该路为"单幅式",长1134.0米,车行道11米,面积23360平方米,沥青砼铺装;人行道
宽5.5-6.5米,面积1320平方米,柏油铺装。通江街经过改建,成为一条笔直平坦的柏油
大道,对缓解中央大街车辆拥挤、方便车辆分流起到重要作用。
  高谊街 位于道里区,南北走向,南起经纬街,北止友谊路,形成于光绪二十九年(19
03年),路面为块石铺装,初称哥萨克街,1925年东省特别区收回市政管理权,改名高士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此街北端与友谊路交汇,1958年改名高谊街。同年,由市江
堤道路工程处施工改建,铺装成沥青路面,工程量7393平方米,工作量5.9万元。1988年由
道里市政工程队施工,将原8米宽路面拓宽为11米。
  该路长791米,车行道宽11米,面积8701平方米,柏油结构;人行道长525米,宽10米,
面积5205平方米。
  抚顺街 位于道里区,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安道街,西南止安红街,形成于光绪五
年(1879年),初期是一条村屯土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沙俄在哈尔滨修筑铁路时,
把这条路铺上乱石,称地包头道街。1925年,改称地锦街。1928年改称抚顺街。1935年,日
伪政府在乱石路面基础上铺筑4条宽50厘米混凝土车行道,以减轻车辆颠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对抚顺街进行了改建,于1981年铺设沥青混凝土车
行道、人行道,使道路状况得到改善,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该街成为道里区连接南岗区的
一条交通要道。
  太古街 位于道外区,东西走向,东起新道街,西止南头道街,初建时从头道街至十四
道街,长1650米,宽11.4米,是哈尔滨市较早建成的土砂路之一,逢雨天泥泞不堪。1917
年,太古街各商民呈请县署,修筑成碎石马路。1919年从十四道街延伸续建到十八道街。19
21年,由滨江县马路工程局自裤裆街(天一街)起至十九道街修筑石头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该路路面、道边石、人行道几经维修,1966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不久改称立新街,1976年恢复太古街街名。1980年5月,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将
方石路面改建成柏油路面,工程量38000平方米,工作量99.8万元。
  该路长1836米,车行道宽12米,面积22032平方米,沥青结构;人行道宽6米,面积10968
平方米,沥青混凝土铺装。太古街是沟通道里、道外和太平区的主要道路。
  南十六道街 位于道外区,南北走向。北起靖宇街,南止爱民街,形成于1916年,初为
土路,称东新街,1919年,由滨江县马路工程局施工,铺装石头路面。1932年,对路面进行
维修。1933年改称南十六道街。1937年,由伪哈尔滨市公署道路科傅家甸事务所施工,用石
子柏油进行铺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全部改铺为柏油路。1962年由市政工程维修养护处施工
重新铺筑,工程量11433平方米,工作量167.4万元。1965年9月,由市道桥管理处施工维修,
工程量17610平方米,工作量17.3万元。
  该路长960米,车行道宽9米,柏油结构;人行道长860米,宽8米,面积6880平方米,柏
油铺装。该路地处道外区繁华地带,是连接南岗区和太平区的一条主要次干道。
  花园街 位于南岗区,东西走向,东起辽源街,西止跃景街,始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
01年),路长2475米,宽9米。原在海关街和北京街之间有一街心花园,俗称花园街。光绪
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中东铁路局将市政管理权正式移交哈尔滨特别市董事会后,正式
命名为花园街。哈尔滨沦陷后,铺装方石和碎石路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政部门曾多次进行改造,铺装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行道9米
宽,满足不了车辆交通的需要。1987年7月15日,南岗区人民政府集资拓宽花园街,同年10
月9日竣工。
  拓宽改造后的花园街为"三幅式",长2632米,宽23.6米,快车道宽9米,慢车道两侧各
宽3米,人行道两侧各宽2.5米,绿地带两侧各宽1.8米,并铺装了彩色人行步道板,使之
成为高标准、规范化的街路。
  铁路街 位于南岗区,东北、西南走向,西南起西大直街,东北止月牙街,形成于光绪
二十四年(1898年),因位于铁路沿线故称为铁路街。初建时,在铁路货场门前700-800米
一段铺设了方石和碎石路面,其余为土路,路面高低不平,宽窄不等,人行道断断续续,此
后铺筑成大方块石路面。1926年,由中东铁路局投资银元1万元进行翻修,1932年,伪哈尔
滨市政筹备所承包给孙文波,全部铺修一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该路地处低洼,逢雨西南侧14条纵向道路雨水汇于此街,车
辆、行人通行受阻,交通不便。1982年,市政府组织沿街的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治理铁路
街联合指挥部,筹集资金632万元,于同年7月25日,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翻建,铺装沥
青路面,全长2247米,宽12.8米,面积2876.16平方米,人行道长4374.5米,宽3-4米,
面积15968平方米,柏油铺装,同年11月18日竣工通车,是哈尔滨市第一条集资联办改造的
街路。
  民益街 位于南岗区,东西走向,东起鞍山街,西止公司街,始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
01年),初时无街名,1923年3月1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设在此街,始称长官公署街。
该街初建时为乱石路面,1926年铺修水泥便道268.5平方米,实支款项944.62元,1929年,
路面分段改铺为沥青路面、碎石路面、小方块石路面、大方石路面、乱石路面。分别为
773.5平方米、17199平方米、16198平方米、1001平方米、2320.5平方米,并修建道旁流
水沟,计支款项27000元。同年又铺修乱石马路3640平方米,支付款项3700元。
  1946年更名民益街,1975年,由市政工程处施工维修,铺装沥青路面,工程量9991平方
米,工作量28万元。
  该路长1721.7米,车行道宽6.8-9.7米,沥青结构;人行道长724.9米,宽2.1-2.7
米,面积1893平方米,沥青和步道板铺装。
  太平大街 位于太平区,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新滨街,东南止新江桥街。形成于光
绪二十四年(1898年),路长1316米,宽8米,初建时为无名土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随着太平桥(木桥)的建成,该街称太平桥街。1934年铺装破碎瓦块路面。
  1948年更名太平大街。1949年铺装为砂石路面,1973年改建为沥青路面。1978年4月27
日,由哈尔滨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扩建,工程量13.881平方米,工作量27.2万元。
  该路长1316米,车行道宽10米,面积13160平方米,沥青结构;人行道长2632米,宽2米,
面积5264平方米,沥青和步道板铺装。该路扩建后,对东直路车辆分流起到重要作用。
  新疆大街 位于平房区,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新五路,拐向西南止新星街。1939年,
日本关东军在平方区修建细菌工厂时修建成砂石路,当时无街名。
  1948年,东北军工部在平房建军工厂时,对该路进行维修取直拓宽。1952年,新风加工
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在此处新建职工家属区时,取新开辟地之意,称新疆街。1954年6
月,由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改建成沥青路面,工程量67708平方米,工作量32万元。1959
年,更名为新疆大街。
  该路长1929米,车行道宽12米,面积23148平方米,沥青结构;人行道宽2米,面积7716
平方米,步道板铺装,是贯通平房区的主要干道。日伪时期的细菌工厂(731部队)遗址在
街东端北侧,经由该路南行可通往长春市,北行可达市区。 
页码: 552-559
附件: @03XC000L.xml^XML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552
 
[RECORD: 8/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一章 道  路
节名: 第四节 支  路 
正文: 
  哈尔滨市支路的形成早于主、次干道。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
03年),道外北二道街、桃源巷(桃花巷)、维新街、大教堂街(教化街)、铁道街(一面
街)、勤俭街(透笼街)、安道街、五柳街、工会街(工部街)、军需街(香和街)等街路
已先后形成。支路车行道宽4-10米,两侧各设人行道,宽2-4米。支路在全市道路网络中排
列整齐。街道名称有的按数序排列:道里区东、西头道街至东、西十六道街。道外区南、北
头道街至南、北二十道街。南岗区有以"文"字开头的街名:文景街、文明街、文兰街、文成
街;也有以数字开头的街名:一匡街、二酉街、三姓街、四明街、五瑞街、六合街、七政街、
八元街、九站街、十字街等;另有用"河"、"民"、"安"、"香"等字开头的街名。
  至1990年,全市支路共1422条,占全市道路总数的68.43%,面积542.87万平方米,
占全市道路面积的48.34%,铺装面积387.43万平方米,铺装率71.37%。
页码: 559-617
附件: @03XC000M.xml^XML;
@03XC000N.xml^XML;
@03XC000O.xml^XML;
@03XC000P.xml^XML;
@03XC000Q.xml^XML;
@03XC000R.xml^XML;
@03XC000S.xml^XML;
@03XC000T.xml^XML;
@03XC000U.xml^XML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559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