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自然地理志(一)

发布时间:

2024-02-22 16:40

[RECORD: 1/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节名: 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正文: 
    主  任:索长有
    副主任:岳玉泉  何  祥  方世军  郭显祥
    委  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兆喜  刘  宝  许桂芝  张文富  张玉
            张维德  陈能镇  姜世栋  桑良竹  徐振清
            梁文军  黄继德  蒋  琪  谢万霖
    曾  任:
    主  任:王化成  王人生  宫本言  张德邻  李嘉廷
    副主任:李  乃  姚伟声  徐晶禹  刘  铁  李宗有
            尚广阳  王溯源  关成和  单荣范  陈凤
    马淑杰  刘平德
    委  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于  为  万国琴  王  竞  王  晶  王永生
            王好明  王居松  王祖臣  王桂芝  王树林
            车守田  毛翼乎  冯宝昆  冯健申  刘晓峰
            刘福钧  齐智荣  朱  敏  纪文庆  任桂圃
            孙泰治  吕冀平  苏  泱  李子敬  李济棠
            李钟福  宋  然  宋运至  陈启光  邹本业
            陆庆琛  张  柯  张陆金  张景滨  林  楠
            周英杰  杨  林  杨克坚  杨国权  杨景苏
            赵  黎  赵启刚  赵宝恕  赵明孝  胡尹奎
            姜大铿  姜良宽  姚显廷  徐学鹏  隋庆禄
            曹玉璞  傅宝善  鲁  刚  谭静斋
 
                    《哈尔滨市志》审定小组
    组  长:岳玉泉
    副组长:何  祥
    成  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方世军  李一征  张文富  张玉  郭显祥
            蒋  琪  谢万霖
 
                    《哈尔滨市志》主编副主编
    主    编:岳玉泉  
    副主编:(按姓氏笔划为序)
            方世军  王占昌  关成和  曲春兴  李桂英
            宋红军  张剑秋  尚广阳  郑茂昌  郭  英
            郭显祥  赵青林  赵景新
    本志责任副主编:关成和  宋红军
 
                    《哈尔滨市志·自然地理》编纂人员
    主    编:赵启刚  朱景湖  孙孚广
    编    撰:(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保民  孙从义  李凤岭  李佩珣  汤秀荣
              吴金城  张贵一  张雪萍  郑应爽  宫振文
              赵连城
页码: 1a-2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01a
 
[RECORD: 2/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节名: 序                    
正文:                     
                    哈尔滨市市长  索长有
    《哈尔滨市志》这项涉及多学科的宏大系统工程,在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主持下,经过市直各委、办、局.中、省直在哈有关单位通力合作和编纂人员的辛勤耕耘,历时十余个春秋,现已陆续编就成书。这是哈尔滨市第一部社会主义新志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哈尔滨市文化建设的新成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收获,它填补了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的空白,益在当今,惠及子孙,值得祝贺。
    哈尔滨是祖国北方独具特色的名城,是中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是黑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空交通枢纽,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和良好的地理位置,日益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所关注。在近代史上,哈尔滨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建国以来,哈尔滨经过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已经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以工业为主体的综合性城市。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哈尔滨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拓展"南联"渠道,加大"北开"力度,工业企业活力增强,农村经济日益兴旺。商业繁荣,科技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几年,通过举办"中国哈尔滨边境地方经济贸易洽谈会"和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扩大了哈尔滨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使哈尔滨成为对独联体、东欧国家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通道。到本世纪末,哈尔滨将成为一个多功能配套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和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市。
    上继先人,后启来者。在历史长河中,勤劳、朴实、旷达而富有才智的哈尔滨人民,不畏艰辛,不辍劳作,世世代代开发哈尔滨,建设哈尔滨,留下辉煌的历史篇章。把哈尔滨的沧桑历史与巨变记录下来,把哈尔滨人民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斗争业绩载入史册,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它对认识历史,服务现实,促进改革开放、经济腾飞至关重要。
    《哈尔滨市志》是融"资治、教化、存史"作用于一体的重要资料著述。编纂者以翔实的资料,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哈尔滨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展示了建国40余年来哈尔滨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的辉煌业绩及其发展历程,特别是详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哈尔滨的深刻变化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全书汇百余年史实和改革开放新变化于一卷,熔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于一炉;资料详而全面,史实博而厚重,体例严谨完善,富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是社会各界认识哈尔滨、宣传哈尔滨、振兴哈尔滨的百科全书,是各级领导决策的信息库,是探索哈尔滨历史与发展变化全貌的重要历史文献,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将发挥其特有的社会效应。衷心希望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同志们,能充分利用这套囊括诸事、连贯古今的工具书,更好地总结过去,开拓未来,为哈尔滨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使哈尔滨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一九九三年八月
页码: 1b-2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01b
 
[RECORD: 3/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节名: 凡例                    
正文:     
    1、《哈尔滨市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系统地记述哈尔滨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2、《哈尔滨市志》总体框架由总述、大事记、附录和若干专志组成。排列顺序为总述、大事记、专志、附录。
    3、记述时限:基于哈尔滨历史上无志的实际,志书上限原则始于各项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
    4、《哈尔滨市志》原则以哈尔滨市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因区、县(市)独立成志,市志中不再详记区、县,于总述中介绍概况。
    5、专志志目的设置,以体现城市多功能作用为目的,本着科学分类和兼顾现行社会分工的原则,坚持"大统一、小机动",从实际出发谋篇立目。
    6、《哈尔滨市志》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各专志不设大事记、人物及附录,采用篇、章、节三级结构形式。节下是否设目不作统一规定。
    7、《哈尔滨市志·人物》设传、录、表三种体裁,坚持生不立传原则,入志人物按生年排列。
    8、志书行文中出现的解放前或后,以1946年4月28日为界限;遇有至搁笔时尚无定论的问题,以较通行的观点为主,附记余说。
    9、志书中使用的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字,原则以统计部门的为准。统计部门未作统计的,按各行业、各部门的统计实录。
    10、入志资料以文献、档案及有关实物、声像资料为主,口碑资料为辅。入志资料除引用原文的,一般不注明出处,注释采用页末注。志书中关于语体、纪年、称谓、计量单位等方面的运用,统一遵循《<哈尔滨市志>编写行文规定》,全志成书时,该《规定》收入附录。
页码: 1c-2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01c
 
[RECORD: 4/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节名:                     概述
正文: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黑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全市总面积6 92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7平方公里。全市1990年末总人口为4 075 588人,其中市区人口2 827107人。全市计有40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为3 842 465人,占总人口的94.28%;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人口计231085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52%、1.18%、0.82%、 O.11%、O.04%;其余少数民族人口2 038人,占总人口的0.05%。
    一、地理位置
    哈尔滨市在全国省会级城市中所处纬度最高,且位居最东端。全市包括呼兰县、阿城市在内,最东点位于东经127°39′,北纬45°29′8″;最西点位于东经126°7′28″,北纬45°40′12″;最南点位于东经127°17′22″,北纬45°11′47″;最北点位于东经127°3′,北纬46°25′7″。哈尔滨城区的中心位于南岗区省政府一带,东经126°39′20″,北纬45°44′24″。
    在政区划分方面,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其南缘与双城市、五常县、尚志市接壤,西缘与肇东市相邻,北、东缘分别与兰西县、绥化市、巴彦县、宾县相接。
    在铁路交通方面,哈尔滨是东北铁路网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以哈尔滨为中心有哈大、滨绥、滨洲、滨北、拉滨5条铁路干线向外辐射,并经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沟通欧洲和东北亚地区。
    在公路交通方面,哈尔滨是东北地区北部公路网的辐射中心,有哈大、哈吉、哈绥、哈同、哈萝、哈伊、哈黑、哈满等十余条公路通往省内外。,1986年10月1日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增强了哈尔滨公路交通枢纽的作用。
    在航空交通方面,哈尔滨机场是全国著名的八大空港之一,1984年国家批准为国际空港。已开辟有通往佳木斯、黑河、齐齐哈尔、牡丹江、海拉尔、长春、沈阳、大连、北京、西安、乌鲁木齐、广州、上海、厦门、重庆以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等十几条航线。此外还有通往日本、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定期包机航线。
    在水运交通方面,哈尔滨地处松花江干流上、中游分界处,哈尔滨港是全国八大内河港口之一。由哈尔滨港溯江而上可达肇源、扶余、齐齐哈尔等县、市,顺江而下可达巴彦、木兰、方正、依兰、佳木斯、同江等县市,并可沿黑龙江下游经独联体到日本海。
    哈尔滨市所处自然地带为松嫩平原东南缘的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黑钙土地带,由此向东逐渐过渡为张广才岭山前丘陵区。其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松花江干流由西南向东北在市区的偏北部通过,并接纳运粮河、马家沟、阿什河、呼兰河等支流,城区与郊区几乎全部分布于松花江两岸河漫滩地、河流阶地和东部山前洪积-冲积台地之上。
    哈尔滨市拥有全省最集中的工业和科技力量,在全省各经济技术区中处于扇形中心地位,对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和向心作用。哈尔滨周边有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伊春、北安等不同性质的城市,有松嫩平原、呼兰河流域、三江平原等商品粮产区,有大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小兴安岭等林区。哈尔滨周围150公里范围内,石油、煤炭、天然气、石灰石、砂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铜、铁、铝、锌等金属矿产资源也有一定储量,大豆、甜菜、亚麻、烟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亦相当可观。这些都为哈尔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全国经济地带的划分上,哈尔滨所处的中部地带哈尔滨--长春区是全国19个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全国国土开发和建设总体布局中,哈尔滨是哈大线二级开发轴线上的重要城市。
    在对外经济和技术合作上,哈尔滨位于东北亚经济新开发区,与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距离较近,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哈尔滨利用松花江水系网可建立起与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之间的水上贸易圈,利用东北铁路网就近可沟通朝鲜半岛、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由西伯利亚铁路、贝阿铁路还可进一步通往欧洲。近些年凭借哈尔滨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基础和国家的开放政策,哈尔滨与独联体及其它东欧国家的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均有迅速发展。
    二、居民点的形成和城区发展
    哈尔滨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点形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两万多年。1 983年考古工作者在阎家岗古人类遗址发掘HY83TA3探坑时,发现一处由大量哺乳动物骨骼化石围成的半圆形圈,该化石圈开口朝南偏西,骨骼间的充填物是与古地面土质相同的砂质粘土,酷似一堵矮墙,埋藏深度距现代地表4米。1984年在HY84T4探坑中又发现另一处由大量哺乳动物骨骼化石围成的大半圆形圈,该化石圈缺口朝东偏北,内径3.5米,外径约5米,埋藏深度距地表3.7米。专家认为,这些化石圈是古代人类为某种目的构筑的建筑物,其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HY84T4以东11米的HY84T2探坑,正对着半圆形营地的开口,该探坑共出土哺乳动物骨骼化石近200件,其中多数都有人工砍砸过的痕迹,表明该处为肢解动物的场所。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的旧石器时代屠宰场遗址。
    根据阎家岗遗址发掘的情况和有关民族学资料,专家认为这个遗址很可能存在着4个或更多的营地,营地之间的距离大约在20~40米。哈尔滨人分宿于几个营地之内,这或许暗示着那时他们已经有了分组的现象,甚至可能有了家族的雏形。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哈尔滨地区亦不乏古人类活动。考古工作者在荒山采集到5 000年前的陶片,荒山北城、荒山南城、新发乡腰岭子、程家岗等地均发现有青铜时代的古人类遗址。此外,哈尔滨的黄家崴子、荒山南北城子有过勿吉人文化遗迹出土,黄家崴子、荒山南北城子、莫力街、高台子等地有过靺鞨人的墓葬、陶器和其它文物出土,这说明古代哈尔滨地区出现过多次人类文明的繁盛时期。
    金朝建立前后,哈尔滨地区的社会、经济有过空前的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出土的大量女真贵族遗址、墓葬和其它文物表明,哈尔滨地区至少有金代城址8处,居住址和墓葬址百余处。全市乡、区普遍出现过金代文物。万宝古城遗址位于道外区万宝镇后城子村北,该城南北长320米,东西长4 30米,周长1500米。松山古城遗址位于道里区太平镇松山村西,该城南北长170米,东西长170米,周长680米。平乐古城遗址位于平房区平新乡平乐村正黄三屯西,该城南北长360米,东西长315米,周长1350米。四方台古城遗址位于道里区群力乡四方台村南,该城东墙长500米,西墙长d50米,南北墙各长400米,周长1750米。莫力街古城遗址位于香坊区幸福乡莫力村东,该城南北长330米,东西长330米,周长1320米。此外,在哈尔滨市区附近的呼兰县、阿城市境内亦保存有多座金代古城遗迹。
    考古发现和专家考证可基本反映金代哈尔滨地区的居民点概貌:
    (1)当年女真人在阿什河左岸建立的村庄似比右岸多。阿什河左岸十公里之内已见遗址9处、墓葬4处,其中一处墓葬群规模颇大。
    (2)现今哈尔滨市三棵树地区的出土文物证明,这里曾是一个不见史书的金国重地,有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也有戒备森严的禁区。莫力街古城向西南至运粮河以南为勃海淀和绿野淀,二淀为放牧与狩猎之地;莫力街古城西北有胡剌温屯,这是女真名将乌古论粘没曷的出生地;由莫力街一带向北越荒山有诃邻乡,这是腊醅、麻产兄弟的故籍;由莫力街一带向东北过按出虎水(今阿什河)至克敦水下游一带则是女真族斡勒部人的住地。
    (3)800年前哈尔滨地区的总体居住布局为居住区集中在运粮河、何家沟、马家沟和阿什河四个网络性的河流沿岸,四条河两岸的城池、村落与墓葬基本配套,但运粮河两岸墓葬址远少于居住址,反映该河沿岸当时临时居住人口可能多于长住人口。
    (4)当时马家沟河东岸至阿什河西岸人口密度最大,土地开发最普遍,军事设施、工商业网点和贵族庄园也多于其它各地。
    清初关外人口锐减,乾隆年间实施封禁政策,其封禁地区逐渐扩大至全部东北,今哈尔滨以东为蜚克图围场禁地。道光年以后东北弛禁,呼兰河流域有直鲁等地人丁大批移入。至中东铁路修筑前,松花江哈尔滨段两岸的开.发已具相当规模。江南江北沿岸已有村屯70余个,还有清兵兵营、渡口、网场、烧锅等多处。离江较远的村屯有近百个,人口约5万,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人。现在的香坊、顾乡、松浦地区当时人口密度最高,平均每平方公里可达几百人。
    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城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铁路通车以后,原有驿道的作用逐渐为铁路所取代,铁路沿线形成了许多新的居民点,一些原有居民点也因此而发展。加上此期大批外国移民、商人不断迁入,至1905年哈尔滨人口已达11.3万人。
    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城区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和马家沟之间,集中于今道里、道外、南岗三区的中心地带。以南岗地区为中心的新城区迅速发展,旧哈尔滨城区(今香坊区)则无大变化,马家沟以东和偏脸子以西基本未得到开发。南岗地区的建筑大多为铁路所属,市区基本沿铁路线方向发展。道里地区以外国人居住为主,街区由方格形路网组成。道外地区以中国人居住为主,建筑物密集,路网亦呈方格网状。至1928年,哈尔滨人口数已达38.4万左右,城区占地面积达45平方公里。
    30年代,哈尔滨城区扩建较快,人口增加较多。此期市内新建一些工厂,周边军用地有一些为军工厂。城区主要沿西南、东南两个方向发展。
    40年代,哈尔滨城区向西南扩展到正阳河一带,向东南沿滨绥铁路北侧发展了一些居住区。铁路南侧今和兴路一带已着手开发,但还未成为主要城区。
    50年代以来,哈尔滨城区向西南、东南两个方面扩展明显:由西大直街西端开始,向西南沿和兴路和学府路发展了工厂区、居住区和高等院校集中区;由和兴路东端开始,向东南沿大庆路两侧发展了高等学府区、动力工业区和居住区。城区向东北方向亦有较大扩展,在今太平区内发展了居住区和建材、化工工业区。1956年8月28日经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原香坊区部分农村韩家店、张家店、三家子、正红头、老五屯、刘家窝铺、平房划归平房区,并将平房区改为城市区。随着一批大型工厂的建立,平房区逐渐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近郊工业、居住区。
    80年代以后,哈尔滨城区建设主要是向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大片改造旧城区、大面积更新危倒建筑物方向发展。城市交通条件显著改善,一批大型商贸中心、娱乐中心、高层高档次宾馆和新型居民生活小区相继竣工,城市面貌有了重大改变。
    哈尔滨中心城市的作用促进了附近地区城镇的发展,1990年市区有城高子、松浦、王岗、东风、太平、万宝、新发等7个区属建制镇,这些城镇多分布于铁路、公路沿线。
    三、政区沿革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顾乡屯、荒山、四方台、半拉城子、阎家岗砖场等地区发现各种文化遗址、遗迹数百处,采集和征集各种文物上千种。这些遗址、遗迹和文物涉及的时代由旧石器时代始,经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一直延续于西周以后。由哈尔滨西郊阎家岗砖场附近出土的"哈尔滨人"文化遗址和人类头骨化石残片揭示,哈尔滨地区最早在22 3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商周时期,哈尔滨一带曾是古肃慎族的分布区。公元前2世纪夫余建国,哈尔滨一带则在夫余国境内。北魏以后,勿吉的势力延至哈尔滨一带。公元493年夫余王为勿吉所逐,留居的臣民与勿吉人融合。隋唐时期,勿吉演变为靺鞨,哈尔滨一带当为靺鞨人的分布区。至渤海王朝兴起后,渤海国仿唐制设治,哈尔滨一带属莫颉府地。
    公元11世纪初,生女真完颜部从仆斡水(今牡丹江)一带迁至按出虎水(今阿什河)流域。至金朝建立后,哈尔滨一带位于上京路会宁府会宁县境内,但一直隶属于上京,未为县辖。
    元代,哈尔滨初属辽阳行省开元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以后隶镇宁州(治金上京故城)。
    明统一东北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在呼兰河流域置兀者卫,哈尔滨当在兀者卫境内。永乐二年以后呼兰河流域及松花江中游两岸增置许多卫所,统属于奴儿干都司。
    清朝初年,哈尔滨及其周围地方统归宁古塔将军(1757年改称吉林将军)管辖。至光绪初年,哈尔滨松花江以南仍分属于阿勒楚喀副都统治下的双城厅和宾州厅,松花江以北马家船口等地则隶属于黑龙江将军治下的呼兰厅(治巴彦苏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城区发展较快,但市政却长期呈一城多市建制。1896年,俄国据《中俄密约》获得中东铁路修筑权。1898年,俄人将中东铁路工程局迁至哈尔滨,并将哈尔滨改名为松花江市,后因本地居民强烈反对而被迫取消。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中东铁路管理局成立。1907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发布《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章程》,并将埠头区(今道里)和新市街(今南岗)部分地域划归市区,归市公议会管辖。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吉林、黑龙江将军鉴于哈尔滨一带主权、利权日益外溢,遂奏请于哈尔滨添设道员。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十八日(1906年5月11日)滨江关道设立,治所在今道外一带。嗣后,因此处"华洋杂处,讼狱滋繁,佐理需人",吉林、黑龙江将军复于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1月)奏准,于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六日(1907年4月18日)设滨江厅江防同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黑龙江将军衙门改为省制,松花江北岸松浦地区仍在黑龙江省境内。1913年呼兰府(设于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初十日,治呼兰城)改为呼兰县,松浦一带则为呼兰县所属。
    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一日(1910年7月27日),滨江关道改为西北路分巡兵备道,仍驻哈尔滨。1913年滨江厅改称滨江县。1914年西北路分巡兵备道改称滨江道。1929年,依吉林省政府制定的市政筹备处暂行组织大纲,滨江市政筹备处正式成立,5月1日启用关防,于前滨江道尹公署旧址办公,其辖区为今道外、太平桥一带。
    1920年,因马家船口地区与哈尔滨隔江相对,为水陆要冲,根据黑龙江省省长公署决定,在此设立马家船口市政局,办理设置市政一切事宜。同年2月1日马家船口市政局改为松北市政局。1925年9月1日依黑龙江省省长公署令,将松北市政局裁撤,改为松浦市政管理处,其辖区为松花江北的松浦一带。
    20年代以后,中国北京政府逐步收回中东铁路部分主权。1921年2月12日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成立,接管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市政,其在哈尔滨的辖区包括马家沟、香坊、新安埠(偏脸子)、八区、顾乡、正阳河等地,此即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属哈尔滨市。
    1923年3月1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成立。1926年3月30日依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令,成立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同时解散"哈尔滨市公议会"。同年11月1日哈尔滨特别市自治会及市政局一并成立,其辖区即今道里、南岗的老城区一带。
    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同年3月14日改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为东省特别区长官公署,7月11日成立哈尔滨市政筹备所。1933年7月1日,取消了原来的哈尔滨特别市、哈尔滨市、滨江市政筹备处、松浦市政管理处等建制成立哈尔滨特别市。同年东省特别区改称北满特别区,特别区公署设在哈尔滨。
    1934年12月1日滨江省成立,省会设在哈尔滨。1937年7月1日哈尔滨撤消特别市建制,改为滨江省辖市。
    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8月19日苏联红军对哈尔滨实行军管。同年12月国民党政府官员接管省政,改滨江省为松江省。
    1946年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5月5日成立新的松江省,省会设在哈尔滨。同年11月18日建立哈尔滨特别市,直辖于东北行政委员会。1949年4月21日哈尔滨特别市改为哈尔滨市,仍归松江省人民政府管辖。
    1953年7月18日由中央政务院电令批准,8月1日起正式改变松江省对哈尔滨市领导关系,将其改划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
    1954年8月1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消大区,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为黑龙江省省会。
    1958年8月25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阿城、宾县、呼兰、肇东等县划归哈尔滨市。8月27日国务院决定成立松花江专区,专区机关驻哈尔滨市。
    1960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将五常、双城、巴彦、木兰、通河等县划归哈尔滨市领导,将哈尔滨市所辖肇东县划归松花江专署领导。1965年6月2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新的松花江专区,将原松花江专区改为绥化专区,哈尔滨原所辖8个县由新成立的松花江专区领导。
    1963年国家对哈尔滨市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单列,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断。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哈尔滨市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单列。
    1983年9月3日国务院批准将呼兰县、阿城县划归哈尔滨市(1987年阿城县改为县级市)。
    1990年哈尔滨市计辖7区1县1市,即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太平区、香坊区、动力区、平房区、呼兰县、阿城市(1991年宾县、方正、依兰3县划归哈尔滨市,全市实辖7区4县1市)。
页码: 3a-11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03a
 
[RECORD: 5/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节名:                     第一篇 地质
页码: 3b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03b
 
[RECORD: 6/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一篇 地质
节名:                     第一章 区域地层与地质构造
页码: 3c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03c
 
[RECORD: 7/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一篇 地质
章名: 第一章 区域地层与地质构造
节名: 第一节  区域地层                    
正文: 
    哈尔滨市地层主要有前第四系的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以及新生界的第四系。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全市区,而前第四系则掩伏于第四系之下。各地层单位及其层序如表1-1。(附表)
    一、前第四系
    前第四系在哈尔滨市区地表未见出露,仅见于钻孔中。由钻孔揭露的前第四系为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太安屯组(J2t)及中生界白垩系下统(K1)。白垩系下统建有泉头组(K1q)、青山口组(K1qs)、姚家组(K1q)及嫩江组(K1n)。
    1、中生界中侏罗统(j2)
    太安屯组(J2t)  灰白、灰绿色中性及酸性火山碎屑岩夹凝灰质砾岩、砂岩等。含植物化石:长叶松型叶属(Pityophyllum Longifolium〈nath〉uoblor)、枝脉蕨(Cladophleb sp.)。
    2、中生界下白垩统(K1)
    (1)泉头组(K1q)  由下而上共分为四段:
    第一段(K1q):暗紫、紫褐色泥岩,灰绿、灰黄、灰白色粉细砂岩、砂砾岩。以砂砾岩为主。砂砾岩由泥质、凝灰质胶结,砾石成分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熔岩及花岗岩。该段可分为三个韵律层,厚度190米,与下伏中侏罗统太安屯组呈不整合接触。
    第二段(K1q2):暗紫褐色及紫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绿色、紫灰色粉细砂岩夹泥页岩。泥岩、砂质泥岩均含有钙质结核及炭屑等,尚见有少量瓣鳃类化石。挤压裂隙发育,常见有方解石薄膜及小晶体,底部有厚度不等的(1~10米)泥砾岩。厚50~70米。含化石plicatouaio sp.
    第三段(K1q3):以棕红、紫红、紫褐色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夹粉细砂岩及细砂岩,含有钙质结核、石膏小晶体、炭屑及黄铁矿晶体。其顶部有一层厚为30~40米的紫色泥岩,底部有1米厚的泥砾岩。厚320米。
    第四段(K1q4):以泥岩为主,次为砂质泥岩及泥页岩等夹粉细砂岩。紫褐、棕红、棕及暗紫红色。含钙质结核、石膏晶体及炭屑等。常见滑动面,底部有一层0.3~1米厚的砾岩。厚120~1 85米。
    (2)青山口组(K1qs1)  由下向上共分三段:
    第一段(K1qs1):黑色、暗灰、浅灰、灰绿色泥页岩及泥岩等,以泥岩为主。具钙质结核和炭屑,产植物化石。其顶部有厚达10米的黑色泥页岩,与下伏泉头组呈整合接触,厚度小于10米。产叶肢介和介形虫化石:平滑线叶肢介(lveoptereypris sp.Lyeoptereyprs<?>Torsuosus neteh Cyprigen off adumerate Rou)、硬骨鱼类鱼鳞(圆鳞)(Liograpta<?>)。
    第二段(K1qs2):以棕红、紫褐、青灰、灰绿色泥岩为主,间夹黑色泥页岩、粉砂质泥岩,含钙质结核及钙质小砾。厚57米。
    第三段(Km1ps3):以棕红、紫红、暗紫红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灰绿色粉砂岩,富含钙质小砾及钙质结核。下部有5~6米的粉细砂岩。厚34米。
    (3)姚家组(K1y)  以紫红色为主、灰绿色为次的泥岩及粉细砂岩或细砂岩组成。泥岩呈块状。砂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岩块。泥质胶结,少数为钙质胶结,富含钙质结核。似角砾状构造。产介形虫、瓣鳃类及脊椎动物化石。厚1OO~250米。
    (4)嫩江组(K1n)  由下向上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K1n1):以灰黑色泥页岩为主,中下部夹薄层油页岩及灰绿色细砂岩,含黄铁矿晶体及条带。富含介形虫、叶肢介及鱼化石碎片。厚50~100米。
    第二段(K1n2):以灰黑色泥页岩为主,顶部为灰色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底部为黑色油页岩。泥页岩含黄铁矿晶体及条带,富含介形虫、叶肢介及软体动物化石。厚150~200米。底部有厚约6米的黑色泥页岩,盛产形体大的介形虫、叶肢介化石,是较好的区域标准层。
    第三段(K1n3):为灰及灰白色砂岩及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深灰色泥质页岩,组成由细到粗韵律。富含介形虫、叶肢介及软体动物化石。厚60~120米。
    二、第四系
    哈尔滨地区第四系甚为发育,全市区均有第四纪堆积,且从更新统到全新统均有分布。更新统又分为下更新统罗家窝棚组、关家窝棚组及白土山组,中更新统下荒山组、上荒山组及上更新统哈尔滨组、顾乡屯组。全新统又分为下全新统高河漫滩堆积、中全新统低河漫滩堆积及上全新统现代河床堆积。沉积物质有淤泥质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黄土状亚粘土、粉细砂、中粗砂、砂砾石、泥砾等。沉积厚度受新构造运动控制,随地貌单元不同及下伏地形变化而异。其中以东部城高子隐伏隆起处最薄,城高子、莫力街一带仅8~1O米;以岗阜状高平原(河间平原)的西部新望哈一带最厚,可达100~120米。河流阶地的第四系厚度为60米左右,河漫滩区的第四系厚度为40米左右。
    1、下更新统(Q1)
    除在太平区东风镇荒山可见其有部分出露外,余皆为钻孔揭露。
    (1)罗家窝棚组(Q1l1)  是哈尔滨市第四系最底部的地层单位,直接覆于白垩系泥岩风化壳之上。最早由马洪骥等人于1964年在五常县拉林镇以东罗家窝棚发现,并确定其属于下更新统。1974年黑龙江省地层会议建议称罗家窝棚组。1975年徐衍强首次建组并命名。
    罗家窝棚组在哈尔滨城区地表未见出露,仅见于太平区东风镇恒西屯、关家窝棚等钻孔中,呈断续带状分布于东部山前平原。
    罗家窝棚组为紫红--杂棕、灰黑色泥砾。砾石分选磨圆极差,多呈次棱角状,无规则排列。大部砾石具有一面或两面磨平,个别砾石磨平面上可隐见擦痕或压坑。砾石大小不等,一般砾径为2~4厘米,其间混有粘土和不等粒砂成分。砾石成分复杂,主要有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和砂岩、脉岩等,并混有灰绿色泥岩碎屑。厚度3~6米。
    在杂棕色泥砾层中含有很少数量植物孢粉,有云杉(picea)、松(pinus)、菊科(Compositae)、豆科(Lequminosae)、香蒲(Typhaceae)、蓼科(Polygonaceae)、水龙骨(Polypodiaceae)等。乔木成分以松、桦及云杉为主,灌木草本则以表征干旱的种属为主,显示当时寒冷偏干的气候特征。
    罗家窝棚组为哈尔滨第四系最老地层,其下限亦即第四系下限。其年龄据古地磁推测位于M/G界限附近,即松山反极性时与高斯正极性时的交界处,距今约248万年。其上界即关家窝棚组的下界,距今约240万年。
    (2)关家窝棚组(Q1g2)  分布在哈尔滨市东部山前平原,地表未见出露,仅见于钻孔中,为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无层理,具腥臭味,紧密,细腻,含石英粒及小云母片。因见于东部关家窝棚,故将其命名为关家窝棚组。该组在淤泥质亚粘土中产有第四纪较为典型的微体古生物化石东山土星介(Ilyocypris dunschnensis)、纯净小玻璃介(Candonie lla allicans),以及不定种的介形虫壳屑。
    在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层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孢粉,其中乔木成分含量居首位,草本植物的比例居次要地位。乔木中以桦的成分为主,其次为榛(Corylus)、松,并混有栎(Quereus)、榆(Ulmus)、椴(Tiliaceae)、槭(Aceraceae)等湿润温暖的阔叶树种。蕨类主要为水龙骨,并伴有一定量的双星藻(Zyqnema)成分。灌木与草本植物以蒿(Artemisia)为主,其次为菊,其中也有莎草(Cyperaceae)、柳叶菜(Onagraceae)等。关家窝棚组的孢粉组合特征代表榛桦林向蒿草原过渡的自然景观,显示了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
    关家窝棚组的矿物特征为铁矿一磁、菱铁矿组合,其中不稳定矿物为角闪石,较不稳定矿物为绿帘石、柘榴石。稳定矿物和极稳定矿物占多数,其中尤以菱铁矿、钛铁矿、磁铁矿、赤铁矿为主,锆英石、榍石、白钛石等矿物仅占少量。矿物风化系数小于4。
    粘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其次为水云母及高岭族矿物。
    关家窝棚组位于罗家窝棚组之上,白土山组之下。据古地磁测试位于松山反极性时,其下界即罗家窝棚组之顶界,距今约240万年;其顶界即白土山组之下界,距今约210万年。
    (3)白土山组(Q1b3)  在哈尔滨分布较普遍,但除在太平区东风镇有所出露外,其余皆掩埋于地下。上覆地层为中更新统下荒山组,下伏地层为下更新统关家窝棚组或中生界下白垩统泥岩。在河流阶地区,白土山组上覆地层为上更新统顾乡屯组,下伏地层为中生界下白垩统,共分三段:
    下段(Q1b13):为灰白色砂砾石。分选较好,砾径多为1.5~2.5厘米,质地纯净,松散,层理不显,局部为高岭土质胶结。厚度11米。
    中段(Q1b23):为含砾、含粘土的中砂层。灰白色为主。高岭土局部富集。砾石分选较差,磨圆中等,砂多呈次圆形。厚13米。
    上段(Q1b33):为灰绿色淤泥质亚粘土。具层理,细腻,粘重,可塑。含高岭土,具斑状铁染。该段局部缺失。厚14米。
    白土山组的粒度由下向上由粗向细递变。颗粒的圆度较好,分选程度由下向上渐佳。其矿物特征各段亦不同:下段小砾石成分多为安山岩、安山玢岩、凝灰岩、流纹岩、凝灰角砾岩及少量玄武岩等,重矿物显示为绿帘石、角闪石一钛铁矿、菱铁矿组合;中段砂的矿物以轻矿物为主,其中石英居多,其次为长石,颗粒浑圆。石英以无色为主,重矿物特征基本与下段类似;上段砂的矿物中石英比长石多,石英中出现淡蓝色成分,并出现长石连生体和石英连生体,重矿物显示为角闪石、绿帘石一磁铁矿组合。
    白土山组各段的孢粉组合特征是:
    下段木本植物比例较高,并保留有相当比例的喜暖而亲湿的阔叶种属栎、榆、胡桃(Juglans)、水龙骨及真蕨纲等,显示当时为偏凉而潮湿的气候。
    中段草本植物大量增加,在草本花粉中蒿、藜(Chenopodiaceae)等草本植物占优势,但仍保留有少量阔叶和湿生植物椴、榆、胡桃等成分,为以蒿藜为主但有松桦分布的草原植被景观,显示由偏凉向偏干转化的气候。
    上段乔木成分又有所增加,草本植物中蒿属含量下降,藜科含量增多,还伴生有水龙骨、禾本科(Gramineae)、麻黄(Ephedraceae)、石松(Lycopodiceae)等,为稀桦林~蒿藜草原植被景观,显示偏凉偏干的气候特征。
    由哈尔滨荒山东风砖厂剖面及哈尔滨松花江钻孔的古地磁和热释光测定,白土山组顶界即中更新统下荒山组下界,位于松山反极性时中哈拉米洛正极性亚时的稍下部位,吉尔萨正极性亚时的正向反映的上部,距今约100~120万年。地层中包括吉尔萨、奥杜威、纽尼昂正向磁性亚时。其下界为关家窝棚组顶部,距今约210万年。
    2、中更新统(Q2)
    主要分布于哈尔滨的山前平原和河间平原,其中除太平区东风镇的荒山剖面可见其出露外,其余皆见于钻孔中,为冲洪积堆积和湖相堆积。哈尔滨的中更新统划分为上荒山组和下荒山组。荒山组建组时间为1959年,1974年将其划分为上荒山组和下荒山组。荒山组岩性主要为淡黄色中砂、亚砂土、亚粘土等,厚15~30米。其下伏地层为下更新统白土山组,上覆地层为上更新统哈尔滨组。
    (1)下荒山组(Q2h1)  分布于哈尔滨的山前倾斜平原及河间平原(岗阜状高平原)。主要为黄褐一淡黄色中砂,上部有亚粘土及亚砂土。其颗粒由下向上由粗渐细,砂粒圆度皆好,砂质纯净、松散,具水平层理,铁染严重。中部夹铁质胶结砂层,分选良好,圆度中等。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暗色矿物。层面上偶见白云母小片集中,亚粘土中常见砂囊、泥包砂、砂包泥结构及弯曲带状融冻结构。粒度中值及平均值由下向上渐小。
    下荒山组的轻矿物以长石、石英为主。石英成分多以圆角状及球粒状混合出现,具水流冲蚀痕迹。长石为灰色、白色、肉红色,有厚板状与圆角状混合出现。重矿物特征显示为角闪石一磁铁矿组合,角闪石含量高,偶见赤铁矿。其中以不稳定矿物占多数,稳定矿物次之。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其次为蒙脱石。
    化学成分中可溶性盐类少,不稳定的氧化镁、氧化钙含量多,稳定的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锰含量较少。
    下荒山组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梅氏犀(Rhinocerosmercki)、啮齿象(Masmuthus〈Parelephas〉Lrogontherii)、拟松鼠(Rseudosiurus sp.)、水牛(Bubalus Rutimeyer)等。孢子花粉特征显示为桦、榆、胡桃一律草组合,以草本植物为主,含少量乔木及极少量蕨类孢子。其中草本植物有律草(Humuls)、蒿、藜、禾本科及百合科、莎草科。乔木为华、榆、胡桃、椴等。蕨类主要有卷柏(Selaginllaceae)、石松、狐尾藻属(Myriophyllum)等。孢粉组合显示了有桦、榆、胡桃分布的萑草蒿草大草原植被景观。
    下荒山组下界即白土山组顶界,距今为100~120万年。
    (2)上荒山组(Q1h2)  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及河间平原(有人曾将其称为东风组)。其下伏地层为下荒山组,上覆地层为上更新统哈尔滨组。
    上荒山组岩性为亚粘土、亚砂土。呈黄褐一棕褐色,团粒及团块状亚粘土结构,紧密、可塑、粘重,具明显水平层理。亚粘土中含粉细砂,且粉细砂含量由上向下渐增,呈上细下粗韵律。亚粘土、亚砂土中常见冻囊结构。
    上荒山组的粒度由上到下表现为由细到粗。其矿物成分以轻矿物为主,长石与石英含量相等。石英多呈圆角状及球粒状,具水流冲蚀痕迹。长石为灰、白、肉红色,呈厚板状及圆角状。重矿物成分为角闪石一磁铁矿组合,以角闪石为主,钛铁矿、磁铁矿成分次之,绿帘石成分为少量。重矿物中以不稳定矿物居多,稳定矿物居次要地位。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蒙脱石、高岭石占次要地位。
    在上荒山组中还可见有旧石器时代之粗制打击石器及石片等,古动物化石有马(牙)(Equus sp.)碎骨片。
    孢粉特征为松、桦一蒿组合,以草本植物为主,乔木成分次之。草本植物中以表征干旱耐寒的蒿、藜为主,獯草次之。乔木以桦、松为主,榆的含量减少,显示为松桦疏林一蒿草原植被景观。
    上荒山组上界位于古地磁布容正极性时与松山反极性时的界限之上,距今约25~40万年。
    3、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在哈尔滨的山前倾斜平原、河间平原及河谷平原均有分布。该统包括哈尔滨组和顾乡屯组,其岩性为黄土、黄土状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等。厚70米。
    (1)哈尔滨组(Q3hr1-2)  分布于哈尔滨山前倾斜平原、河间平原之顶部,依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Q3hr11-2):淡黄一褐黄色黄土状土,铁染较多,以均匀粉土质结构、团粒状结构、团块及角砾状结构为主,均匀粉土质结构之黄土中发育有垂直柱状节理。在两种接触带上偶尔混有较粗的砂粒或岩屑,局部见有隐层理,层间夹2~3层古土壤层。厚度15米。
    上段(Q3hr21-2):淡黄色黄土,均匀粉土质结构,无层理,质地均一,粉土含量高。垂直柱状节理发育,含钙质粉末及白色钙质菌丝体,具轻度铁染,层中夹有两层古土壤层。厚度10米。
    哈尔滨组粒度均匀,分选极好,石英颗粒多为无色及淡黄色,比长石颗粒少,呈半圆状,部分具霜面。
    一般矿物成分以轻矿物为主,石英、长石居多,也含有蛭石等成分,其中长石的含量较石英多。长石多呈白色、灰色及肉红色,为圆角状或次棱角状。石英呈无色或淡黄色之圆角状,表面多见凸凹不平的麻点及似毛刺状的霜面。
    重矿物是以角闪石一磁铁矿为主的多种矿物组合,角闪石含量变化较大,并见有白云母、金云母、黄铁矿、磷灰石、重晶石、电气石等。
    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蒙脱石及少量高岭石。
    哈尔滨组产古动物的骨骼残骸,但未见完整化石。主要有:野马(Equus)、鹿(Cervdae)、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antiquitatis)、普氏羚羊(Gazella przewalskii)、鼢鼠(Myospalax sp.)等。
    在哈尔滨组的黄土、黄土状土中,孢粉甚为贫乏,仅在下段见有松属、桦属、荇草、蒿、藜科、禾本科、水龙骨科等。在上段见有桦属、律草、蒿属、菊科、狐尾藻等少量种属,显示当时为有桦、松、蒿、蓰草、藜等分布的大草原植被景观,气候干旱而偏凉。
    哈尔滨组地层年龄位于古地磁布容正极性时内,据地层古地磁测年及热释光绝对年龄测定,其下界距今约25~40万年,上界距今约7~10万年。
    (2)顾乡屯组(Q3g3)  分布于哈尔滨西部地区河谷平原的阶地,主要为河床相冲积砂砾石、砂、亚砂土及亚粘土、次生黄土等。
    1931年尹赞勋在顾乡屯发掘时曾将顾乡屯堆积划归洪积层。1937年日本人远滕隆次在哈尔滨西部顾乡屯何家沟岸边再次发掘时称之为顾乡屯层。1959年第一次全国地层会议因其有二次搬运而建议采用海拉尔组。至1974年黑龙江省地层工作会议时始建立顾乡屯组这一组名。孙建中将其上段称群力组。
    顾乡屯组按岩性特征可分为三段:
    下段(Q3g13无出露,仅见于钻孔内,为橙黄一黄绿色、灰绿色中粗砂,含砾中粗砂。分选较好,粒度向下渐粗,层中含黑灰色淤泥质亚粘土透镜体及薄层,含有大量植物残体。厚10~15米。
    该段粒度由下至上由粗变细,矿物成分以砂矿物为主,含微量粘土矿物。其重矿物为绿帘石、角闪石一磁铁矿、蛭石组合,即以角闪石、绿帘石为主的非稳定组合带。 
    顾乡屯组下段产有潮湿温和气候下的水生软体动物以及植物的残体化石。软体动物主要有:珠蚌(Unio sp.)、冠蚌(Cristaria sp.)、肌蛤(Musculinm sp.)、小旋螺(Cyraulus sp.)、隔偏螺盘(Segmenlia sp.)、河北琥珀螺(Suocieneahopeiensis)、宽钻子螺(Opeas lata)、蜗牛(Eulota sp.)。植物残体化石主要有:浮菱(Trapa ratans)、白桦木(Betulaalba)、柳(Salix sp.)、胡桃、大麦(Hordeum sp.)等。
    孢粉以草本植物为主,乔木次之,蕨类略少。其中,乔木以桦为主,此外为少量的松及云杉等。草本植物主要为蒿,其次为藜、禾本科等。蕨类则主要为水龙骨成分,反映当时为偏温和的疏桦林一蒿草原植被景观。
    中段(Q3g23):地表剖面仅能见到一部分,为含泥粉砂及细中砂。灰黄、灰绿色,具有带状铁质浸染,分选较好,磨圆中等,具细层理。粘土质成分由上向下减少,砂粒由上向下渐粗。粒度平均值由下向上渐小,韵律性明显。其主要矿物组合,为角闪石一磁铁矿矿物组合。含少量粘土矿物,粘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及高岭石。
    顾乡屯组中段产有丰富的古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啮齿类主要有:满州鼠兔(Ochotoma of machuricus Thomas)、满州旱獭(Marmantchurica Tokunagaet Naora)、大旱獭(Marmolarabasta<A.M-Edwards>)、西伯利亚旱獭(Marmota bobacsibiricus)、蒙古黄鼠(Citeulus mongolicus)、东方河狸(Castororientalis)、拟松鼠(Rseudosciurus sp.)、花脊仓鼠(Cricetulus.griscus)、树林田鼠(Microtus of ratticeps)、黄田鼠(Microtusobscurus)、蒙古田鼠(Microtus of mongolicus Redde)、棕背鼠(Clethriouomys rufocanus Sunderau)。
    食肉目主要有:貉(Nyctereutes sp.)、洞熊(Ursus speleus Blumenbath)、狼(Canis lupus)、赤猁(Vulpes)、狗獾(Meles meles leucurus)、骡(Asinus sp.)。
    偶蹄类主要有:野猪(Sus scrofa)、马鹿(Elaphuscanadensis Erxleben)、黄臀马鹿(Elaphus xanthepygus)、哈尔滨野鹿(Elaphus harbinensis tohunagaet Naora)、驼鹿(Alces alcesl)、满洲斑鹿(Pseudaxis mantchuricus Swinhoe)、河套大角鹿(Megalocersordosianus)、四不像鹿(Elaphurus menzisianus)、东北狍子(Capreolus)、斑鹿(Psendaxishortulorum swinhoe)、普氏羚羊(小)(Gazella prgewalskye)、盘羊(Ovis am mon L)、王氏水牛(Bubobts wansiocki Bor leet Tehara)、原始牛(Bos primigenius Bojanus)、原始牛亚种(Bos primigenius sub sp.)、野牛(Bison priscus Bojanus)。
    鸟类主要有:驼鸟(Struhioliaus sp.)、雉(Phasianus sp.)。
    孢子花粉为松、桦一藜组合,其中桦成分减少,松成分增多,云杉、冷杉(Abies)成分增加。显示桦松林一蒿藜草原植被景观,其气候偏寒冷潮湿。
    上段(虢。):为黄褐色黄土、黄土状亚粘土、亚砂土。具铁质浸染,含铁质小管及铁质结核。团块、团粒状黄土质结构,具粗层理,局部具细层理,其中夹古土壤。
    粒度由上向下渐粗,韵律明显。粒度平均值0.2~0.3。其矿物组合为角闪石、绿帘石~钛磁铁矿组合。以粘土矿物为主,含有砂。不稳定矿物角闪石、绿帘石成分减少,稳定的磁铁矿、钛铁矿比例增多,且出现大量赤铁矿。其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含有蒙脱石和高岭石。
    古动物化石主要是较干旱的草原型动物化石:
    哺乳类主要有:狼、犬(Canis sp.)、熊(Ursus sp.)、貉、猫(Felis sp.)、虎(Panthera tigrisl)、田鼠(Microtus sp.)、鼠兔(Ocholona sp.)、旱獭(Marmota manchurica)、河狸(Castoridae)、野猪(Sus sorofa)、鹿(Creridae sp.)、麝(Moschus sp)、野牛(Bison sp.)、野马(Equus prjewalskyi poliakroff)、普通马(E.caballus L.)、马(E.sp.)。
    鸟类主要有:  鸵鸟(Stvuthio)。
    此外,尚有微小腹足类莫氏小旋螺(Gyraulusschmacheri)、耳形萝卜螺(Badix aurculariacoreana)、小土蜗螺(Galbaparvia)。
    孢粉组合为松、桦一蒿、藜组合段,乔木以松为主,另有少量桦、榆、胡桃、椴、栎等。草本植物以蒿、藜为主,尚见有温暖气候下的麻黄、禾本科等,显示松、桦混交林一蒿、藜草原景观。气候温寒而偏干旱。
    1982年9月,哈尔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黑龙江省考古队、省博物馆和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有关人员于哈尔滨市西南郊的阎家岗(东经126°18′30″,北纬45°36′30",位于松花江支流运粮河北岸,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农乡砖厂和阎家岗农场的木材厂)进行发掘。在顾乡屯组上段黄土状土中,发现了古人类头骨化石残片。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茂霖、张振标鉴定,化石属于晚期智人。经碳-14测定,时间距今为22 3701300年,取名为"哈尔滨人"。
    顾乡屯组地层年龄位于古地磁测年年表布容正极性时内,热释光、碳-14测定,下界距今7~10万年,上界为古地磁拉斯钱普亚时控制,距今1~1.2万年。
    4、全新统(Q4)
    分布于松花江及其河谷平原,为松花江高河漫滩、低河漫滩及河床堆积。其岩性为淤泥质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等。
    (1)下全新统高河漫滩堆积(Q41)  分布于哈尔滨松花江高河漫滩,沿松花江呈东北向条带状分布。1976年《东北地区区域地层表(黑龙江省部分)》将其称为"温泉河组"。1983年吴金城、叶启晓等因温泉河(即何家沟)发育在河间平原(即岗阜状高平原)、松花江阶地及松花江高河漫滩之上,其堆积物时代较松花江高河漫滩堆积物时代为新,故认为用"温泉河组"代表哈尔滨松花江高河漫滩堆积物不妥。因该层堆积不具备建组条件,暂称之为高河漫滩堆积。
    高河漫滩堆积岩性为黄绿、淡绿色及灰绿色砂、亚砂土、亚粘土,层中多夹有淤泥质亚粘土。砂质纯净,分选好,磨圆较好。砂的粒度一般为0.2~0.3毫米,其中长石为白色、灰色、肉红色,呈不规则圆角状。石英也呈不规则圆角状,少量石英颗粒呈圆球状,其表面有麻坑。
    高河漫滩堆积物中的矿物组合以石英、长石为主要成分,重矿物以不稳定矿物角闪石、绿帘石为主,稳定矿物锆石、英红石、钛铁矿、磁铁矿等含量较少,此外还有金红石、黄钛矿、榍石、磷灰石及云母类等矿物。
    高河漫滩堆积中产有古动物化石,且常与陶片共存。古动物多为草原型种属,主要有:野牛、鼠(Mgospalk sp.)、鹿(Cervidae)、马、绵羊(Oris sp.)、熊、披毛犀、狗獾(Melesmeles leucurus)、虎(Panthera tigrsl)等。
    孢粉特征显示了桦一蒿组合的大草原植被景观,其中草本植物为主,其次为蕨类植物,乔木仅占少数。草本植物又以旱生蒿属为主,其次为藜科,余者为蓼、菊、败酱科(Valerianaceae)、唐松草属(Thalictrum)、麻黄科、眼子菜科(Potamogetomaceae)等。蕨类植物有水龙骨科、蹄盖蕨科(Athyriaceae)、石松、卷柏科、鳞盖蕨属(Microlepia)、里白科(Gleicheniaceae)、膜蕨科(Hymenopallaceae)等。乔木以桦为主,此外尚见有松、榆、鹅尔枥(Carpinus)、椴属、栎属等。
    高河漫滩堆积下限年龄与顾乡屯组顶界年龄相当,距今1~1.2万年。其顶界年龄据热释光及碳--14测定距今7 500~7 000年。
    (2)中全新统低河漫滩堆积(Q42)  分布于松花江及其支流的低河漫滩上,主要为细砂。呈淡黄色,具细层理,分选良好,磨圆度亦佳。其上部一般覆以亚粘土或亚砂土薄层,层间多夹淤泥质亚粘土透镜体,含腹足类化石。
    低河漫滩堆积中矿物以轻矿物为主,主要为石英、长石,为较不稳定的矿物组合。重矿物为角闪石、绿帘石组合。
    低河漫滩堆积中可见有驯养动物家牛、家马、猪、狗以及腹足类贝壳等古动物遗迹,且有素粗陶、细黄陶、饰纹陶以及骨针、石珠等文化遗物。
    植物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为主,其次为蕨类及乔木成分。乔木中大量的是阔叶树榆、栎、椴、柳、胡桃、鹅尔枥等。草本植物有蔷薇(Rosaceae)、菊、泽泻(Alismataceae)、香蒲(Typhaceae)、莎草等。
    中全新统低河漫滩堆积的底界即下全新统高河漫滩堆积之顶界。据碳-14测定,距今7 500~7 000年,其上界距今2 500~3 000年。
    (3)上全新统现代河床堆积(Q43)  分布于松花江及其次一级河流的现代河床内,与中全新统低河漫滩堆积不易区分。其成分复杂,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主要为砂、亚砂土、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及人工填筑土等。
    河床堆积物的粒度特征不明显,砂泥混杂。砂矿物中以石英、长石等轻矿物为主,粘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高岭石。
    河床堆积中的孢粉近于现代孢粉组合。乔木以桦为主,次为松、榆、胡桃、栎属、枫杨属(Pterocarya)等阔叶成分。草本植物以蒿、藜为主,菊、蓼科次之,并有伞形科(Umbelli gerae)、莎草科及禾本科。蕨类以水龙骨为主,次为石松、石竹科(Caryophyllaceae)、凤尾蕨科(Pterideaceae)、稀子蕨科(Momachosoraceae)等。
    上全新统现代河床堆积底界即中全新统低河漫滩堆积之上界,据碳-14测定距今为2500-3000年。
页码: 3d-19
附件: @01LG00E0.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03d
 
[RECORD: 8/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一篇 地质
章名: 第一章 区域地层与地质构造
节名: 第二节  地质构造                    
正文: 
    一、大地构造位置
    对于哈尔滨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不同的大地构造学派有不同的构造单元命名。
    传统的大地构造学派将松辽平原称为松辽断陷,其东部为吉黑晚期华力西褶皱带。哈尔滨位于松辽断陷的东部边缘,属于其次一级构造--东部隆起的北端,其北部与呼裕尔~呼兰鼻相接。
    地质力学学派将松辽平原划归新华夏系第二巨型沉降带,为松嫩平原沉降带。哈尔滨位于其次一级构造--东部隆起,即松嫩平原沉降带的东南隆起。其东部为新华夏系第二巨型隆起带。
    板块构造学派将松辽平原划入东北一华北裂谷系,处裂谷系中大杨树一大庆火山穹隆一火山盆地、沉积盆地的次级构造——大庆沉积盆地内。哈尔滨则位于大庆沉积盆地的东部。也有人将松嫩平原称为松嫩平原沉降带,是松辽裂谷系北部大裂谷、次级构造王府拗陷的东缘。
    波浪镶嵌学派认为松辽平原处于外太平洋第四波谷带与古地中海第六波谷的交会网目,名为松辽地块,哈尔滨则位于松辽地块中。
    地洼学派将黑龙江省划为两大构造单元,松辽平原为海西地台区,其余为东北地洼区,哈尔滨市位于海西地台区内。
    二、地质构造特征
    受大地构造运动的控制和影响,哈尔滨地区的地质构造主要有隆起和断裂两个类型。
    1、隆起
    哈尔滨的东部及西部有两处北东向隐伏状隆起。
    (1)柳条沟一葫芦头沟一曲坊屯一阎家屯隆起 位于哈尔滨东部地区,由平房以东的柳条沟向北延伸至城高子一带,隆起轴向为北东30~50°,由中生界下白垩统泉头组和青山口组地层组成。具明显褶皱形态,隆起高度达20~30米。
    (2)太平庄隆起 位于哈尔滨西部太平庄镇,为临江-太平庄隆起的北端。隆起轴向为北东30~40°,由中生界下白垩统地层组成。隆起高度为20~4 0米。
    2、断裂
    共有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两组,北东向断裂主要有:
    (1)双城~平房隐伏断裂(F4)  位于平房北,走向为北东55°。该断裂切穿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侏罗系及中生界下白垩系泉头组地层,沿断裂面有燕山期侵入岩侵入,断裂北端与葫芦头沟隆起之西翼边缘重合。其南西端的双城历史上曾发生过四级地震。
    (2)松花江南断裂 走向为北东60°,沿断裂走向具明显之陡坎。
    (3)松花江北断裂F10 位于松花江北岸,阿什河与松花江汇合处以西,断裂走向为北东70。。该断裂形成于白垩纪早期。
    北西向断裂主要有:
    (1)阿什河断裂F7 属扭状断裂。沿阿什河展布,北西端延至呼兰河谷,断裂切穿中生界白垩系以前地层。断裂东侧上升,西侧下降,东盘向南平错。东侧上升速率可达每年3~4厘米。上升幅度北端大于南端,致使荒山一带冲沟发育,地形起伏较大。
    (2)运粮河断裂F5 位于哈尔滨西南,断裂走向为北西300°,断裂向东南延伸至基岩山区。
    (3)前太平岗一李家堡(万宝乡~头沟子)断裂 位于松花江以北,断裂走向为北西310°,倾向南西,为隐伏性断裂。
    三、构造运动的发展和新构造运动
    松辽地区由海西运动结束了元古代及古生代以来的海洋环境,前震旦结晶岩系及稍后的岩浆岩和碎屑岩层隆起、侵蚀,海水从东北地区全部撤出。松辽绝大部分地区至此之后一直保持为大陆环境,并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剥蚀时期。
    中、晚侏罗纪的燕山运动波及整个松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每次运动的特点都是断裂活动强烈,不仅老断裂复活,而且新生了一些地壳或基底断裂。这些断裂将松辽及其周边地区切割成许多上升和下降的断块。
    燕山运动未发生强烈的褶皱,但产生了明显的拗曲作用,使松辽地区中部地带大面积拗陷,周边大面积上隆。此时哈尔滨地区正处在松辽平原周边隆起区之东南边缘隆起带上,地层沉积有间断。
    松辽盆地自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开始了隐定而连续的大幅度下降,形成了松辽大湖并有数千米厚沉积。此时的哈尔滨为大湖淹没之区,发育有千余米的湖相泥砂岩系。
    新老第三纪之交的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到松辽盆地,使盆地中心西移,湖面收缩,沉积幅度减少。此时哈尔滨地区随东南隆起区的相对上升而受到剥蚀,因而缺失第三系,白垩纪地层亦被剥蚀而起伏不平。第四纪地层则发育在起伏不平的白垩纪侵蚀面上。
    哈尔滨的新构造运动是对老构造运动的继承和延续,新老构造线基本重合。哈尔滨河谷的不对称,地壳的垂直升降均为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第四纪时期除个别地段(后柳条沟~葫芦头沟一阎家屯隆起区、太平庄隆起区)外,哈尔滨开始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地质时期。
    早更新世中期的新构造运动波及整个松辽平原,小兴安岭开始微弱上升,哈尔滨地区由于气候变暖而出现湖泊交错景象,在湖泊处沉积了关家窝棚组粘土堆积。到早更新世中晚期,新构造运动活跃,整个松辽平原下降,平原四周山脉持续上升,使白土山组砂砾石、卵石得以大面积堆积。中更新世的新构造运动更加频繁,老断裂活化,松花江断裂向北东延伸,从而结束了松嫩大湖的发育,形成了初期的松花江。由于松花江河流摆动较大且经常泛滥,致使堆积物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规则,是为F荒山组及上荒山组。
    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初,新构造运动有轻微短期活动。哈尔滨地区地壳有所抬升,使中更新统上荒山组与上更新统哈尔滨组之间有短暂的缺失。之后地壳又持续下降形成哈尔滨组。到晚更新世初期和中期之交,新构造运动使老断裂构造活化,松花江断裂北盘下降,南盘大幅度上升,开始了振荡性的升降运动,在河流的侵蚀、切割、堆积作用下形成阶地堆积——顾乡屯组。由于升降运动的不均匀性,形成了岗阜状高平原(河间平原)与松花江阶地的明显陡坎。岗阜状高平原东部起伏大,西部起伏小,且较为平缓。
    第四纪全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使各地产生的升降活动较微弱,振荡幅度逐渐减小。由于升降不大,故白土山组地层没有被完全剥蚀,在河谷平原内形成了高河漫滩堆积、低河漫滩堆积及现代河床堆积,在岗阜状高平原的前缘形成许多典型的V形冲沟,使平原前缘地形被侵蚀得较为破碎,在阶地与温滩亦保留了较明显的陡坎。
页码: 19-24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19
 
[RECORD: 9/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一篇 地质
节名:                     第二章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页码: 24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24a
 
[RECORD: 10/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一篇 地质
章名: 第二章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节名: 第一节 工程地质                    
正文: 
    根据哈尔滨不同地貌类型和地貌特征、不同地貌单元的不同岩土组成以及不同的工程地质物理力学指标等,可将哈尔滨分为四个工程地质区,即岗阜状高平原工程地质区(I),松花江阶地工程地质区(Ⅱ),松花江河漫滩工程地质区(Ⅲ)及阿什河、马家沟、何家沟、运粮河等河谷工程地质区(Ⅳ)。
    一、岗阜状高平原工程地质区(I)
    分布在哈尔滨市南半部,面积约占全区的一半左右,地貌类型为岗阜状高平原,地形起伏较大。地面海拔高度为160~21 0米,相对高差为20~50米,地势由东向西和由南向北倾斜。
    该工程地质区包括的主要岩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哈尔滨组、中更新统上荒山组、下荒山组及下更新统白土山组、关家窝棚组、罗家窝棚组等。
    1、哈尔滨组
    主要为黄土、黄土状亚粘土,分布在岗阜状高平原的顶部,为黄色、黄褐色,块状均质,具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具弱湿陷性。该层中具亚粘土及细砂夹层。厚5~40米。
    哈尔滨组黄土状土的天然含水量(w)为20.1~25.7%,天然孔隙比(e)为0.61~0.836,塑性指数(Ip)为9.61~11.8,液性指数(Il)为0.16~0.52,液限(Wl)为29~31.4%,压缩系数(a1-2)为0.037~0.039平方厘米/公斤,压缩模量(Es)为42.7~45.9公斤/平方厘米,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18~22吨/平方米。
    哈尔滨组的亚粘土夹层天然含水量(w)为13.9~21.1%,天然孔隙比(E)为0.54 6~0.723,塑性指数(Ip)为8.2~10.8,液性指数(Il)为0~0.22,压缩系数(a1-2)为0.018平方厘米/公斤,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14~24吨/平方米,局部达34吨/平方米。
    2、上荒山组
    为黄褐色亚粘土,块状、致密,分布在岗阜状高平原的哈尔滨组黄土之下。在哈尔滨平房一带较厚,向北逐渐变薄,在哈西及香坊机场一带仅8米左右,其顶部有一层1米左右的软土透镜体。主要分布在香坊车站至香坊机场一带。厚10米。
    上荒山组天然含水量(w)为20~23.5%,天然孔隙比(e)为0.56~0.715,塑性指数(Ip)为8.9~11,液性指数(Il)为0.21~0.81,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21~30吨/平方米。该组自上而下因其含水量增加,塑性增强,故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渐有降低。
    3、下荒山组
    为黄色中砂、粗砂,局部夹亚粘土透镜体。砂的分选及磨圆都比较好,层位稳定,是良好的持力层。厚度20米。
    下荒山组的中砂、粗砂相对密度(Dr)为0.50,属中密。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21~34吨/平方米。该组的局部亚粘土、亚砂土透镜体天然含水量(w)为23.0%,天然孔隙比(e)为0.686,塑性指数(Ip)为8.8,液性指数(Il)为0.43,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18~20吨/平方米。属软弱夹层。
    4、白土山组
    为粗砂砾石、中砂层,含高岭土质粘土。为灰、灰白色,分布于岗阜状高平原下荒山组之下,埋深一般大于30米,其项部及中部常夹有黑色淤泥质亚粘土透镜体。厚38米。
    白土山组的中砂天然孔隙比(e)为O.564,相对密度(Dr)为O.050,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24~34吨/平方米。
    白土山组的含淤泥质亚粘土天然含水量(w)为34.6%,液限(wl)为35.8%,饱和度(Sr)为100,天然孔隙比(e)为0.903,塑性指数(Ip)为12.5,液性指数(Il)为0.9,加热损失(灼烧失重率)为6.4%,压缩系数(Es)为0.028平方厘米/公斤,压缩模量(玫)为66.0公斤/平方厘米,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R)为12吨/平方米。
    5、关家窝棚组
    为黑色、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分布于岗阜状高平原之东部一带,深埋于白土山组之下,厚度较小,仅3~14米。
    6、罗家窝棚组
    为紫红  杂棕色泥砾。分布于岗阜状高平原之东部,呈南北向条带状断续分布。深埋于关家窝棚组之下。厚3~6米。
    岗阜状高平原除局部地区以外,均为较好的建筑场地,可根据具体设计要求选择不同力学强度的土体作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哈尔滨组黄土、黄土状亚粘土可满足一般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但其压缩性较高,局部具有弱湿陷性。黄土状土中的亚粘土夹层或透镜体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浅基础的持力层。黄土状土中的细砂夹层承载力低,饱水易触变,是软弱层。上荒山组的亚粘土层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高,可作为一般高、中层建筑物的持力层,但要注意避开顶部软土透镜体。下荒山组砂层为理想持力层,可选择作为高层、超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但其中淤泥质亚粘土为软弱层,选择时应予注意。
    岗阜状高平原的地下水位埋藏深度较大,构造单一,地震烈度6度,冻土深度为两米。
    二、松花江阶地工程地质区(Ⅱ)
    分布在阎家岗、顾乡屯至哈尔滨火车站一带的松花江阶地上。阶地地势平坦,后缘稍高,前缘稍低,呈漫坡状。地面海拔高度为130~140米,相对高差为15米左右。
    该工程地质区包括的主要岩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顾乡屯组和下更新统白土山组。
    1、顾乡屯组
    上部为黄土、黄土状亚粘土,团块、团粒状黄土质结构,具粗层理。分布于松花江阶地之上部,厚度10米左右。中部为灰黄、灰绿色,含泥质粉细砂、亚砂土等,厚6~7米。下部为橙黄--黄绿色中粗砂、含砾中粗砂夹淤泥质亚粘土透镜体,厚10~15米。
    顾乡屯组的上部黄土、黄土状亚粘土天然含水量(w)为23.0~24.4%,饱和度(Sr)为70.88~88.12,天然孔隙比(e)为0.65~0.83,液限(Wl)为26.O~32.9%,塑性指数(Ip)为8.9~11.8,液性指数(Il)为0.24~0.58,压缩系数(a1-2)为0.021~0.028平方厘米/公斤,属强压缩土,压缩模量(Es)为4 1.3~81.4公斤/平方厘米,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16~20吨/平方米。
    中部含淤泥质粗细砂、亚砂土层的天然含水量(w)为21.8~25.O%,饱和度(Sr)为85.39~97.79,天然孔隙比(e)为0.68~0.69,液限(Wl)为27.0~30.0%,塑性指数(Ip)为7.4~11,液性指数(Il)为0.1~0.55,加热损失(灼烧失重率)为5.7~9.6%,压缩系数(a1-2)为0.027~0.043平方厘米/公斤,压缩模量(Es)为37.1~61公斤/平方厘米,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12~20吨/平方米。
    底部中粗砂相对密度大于0.5。
    2、白土山组
    为砂砾石、砾卵石层,呈灰、灰白色,含泥质,深埋于阶地下部,埋深30米左右。
    松花江阶地工程地质区的顾乡屯组上部黄土状亚粘土可满足一般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具弱湿陷性。中部含淤质粉细砂和亚粘土层的力学性质较差,其承载力较低,不适合作高层建筑物基础。下部的中粗砂层为较好的持力层。
    松花江阶地的地下水位埋藏深度一般为5~15米。
    三、松花江河漫滩工程地质区(Ⅲ)
    分布于哈尔滨北部沿松花江两岸的高、低河漫滩,地势低平,地面海拔高度为111~120米,漫滩上沼泽广布,旧河道、牛轭湖发育。
    该工程地质区包括的主要岩层为第四系全新统高、低河漫滩堆积及现代河床堆积和下更新统白土山组。
    1、松花江高河漫滩堆积
    由第四系下全新统高河漫滩堆积物组成,为淤泥质亚粘土、亚粘土,下部为细中砂。
    松花江高河漫滩堆积淤泥质亚粘土的天然含水量(w)为24.9~3 1.0%,饱和度(Sr)为89.31~96.6,天然孔隙比(P)为0.75~0.86,液限(Wl)为32.9~35.0,塑性指数(Ip)为11.0~1 2.2,液性指数(Il)为1.0,加热损失(灼烧失重率)为9.6%,压缩系数(a1-2)为0.018平方厘米/公斤,压缩模量(Es)为34.9公斤/平方厘米,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8~1 2吨/平方米。
    该堆积物的细砂层属中密,容许承载力(R)为12~16吨/平方米。
    下伏中粗砂层属中密,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21~34吨。
    2、松花江低河漫滩及现代河床堆积
    由第四系中、上全新统低河漫滩堆积物及现代河床堆积物组成。为亚粘土、轻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互层及细砂粉砂层和中粗砂层。
    松花江低河漫滩及现代河床堆积中亚粘土的天然含水量(W)为25.2%,饱和度(Sr)为94.7,天然孔隙比(e)为0.74,塑性指数(Ip)为14.2,液性指数(Il)为0.38,为可塑性亚粘土。压缩系数(a1-2)为0.025平方厘米/公斤,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25吨/平方米。
    轻亚粘土和淤泥质亚粘土天然含水量(w)为32.09,饱和度(Sr)为73.5,天然孔隙比(e)为1.226,塑性指数(Ip)为16.26,液性指数(Il)为0.49,为可塑亚粘土。压缩系数(a1-2)为O.065平方厘米/公斤,属高压缩。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7~10吨/平方米。
    细砂、粉砂层饱和,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12~16吨/平方米。
    中砂、粗砂层属中密,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24~34吨/平方米。
    松花江河漫滩工程地质区亚粘土的力学性质好,承载力高,可以满足一般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淤泥质土和粉细砂是软弱层,建筑时应将其清除或加大地基基础。粗砂层为较好的持力层,在此区修建高大建筑物时,基础应选择白土山组砂砾石层。该层地基土容许承载力大,为很好的持力层。
    松花江河漫滩工程地质区的地下水位埋藏较浅,一般小于5米。低河漫滩常淹没于水下,高河漫滩亦周期性地被洪水所淹没。
    3、白土山组
    砂砾石层,分布在松花江高、低河漫滩堆积及现代河床堆积物之下。
    四、阿什河、何家沟、马家沟、运粮河河谷工程地质区(Ⅳ)
    分布于松花江支流阿什河、何家沟、马家沟及运粮河等沟谷。备沟谷除阿什河外,均较窄且河道曲折,但谷地一般较为平坦。
    该工程地质区包括的主要岩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由第四系全新统的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及粗砂、砾石等组成。其厚度各地不一,变化较大。
    亚粘土的天然含水量(w)为26.2%,饱和度(Sr)为76.8,天然孔隙比(e)为0.928,塑性指数(Ip)为15.0,液性指数(Il)为0.45,为可塑性亚粘土。压缩系数(a1-2)为0.113平方厘米/公斤,压缩模量(Es)为15.9公斤/平方厘米,为高压缩土。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16吨/平方米。
    含淤泥质亚粘土的天然含水量(W)为27.0~28.4%,饱和度(Sr)为90.4~94.3,天然孔隙比(e)为0.851~0.770,塑性指数(Ip)为12.0~13.6,液性指数(Il)为0.5~0.6,可塑。加热损失(灼烧失重率)为4.8~6.2%,压缩系数(a1-2)为0.30~0.096平方厘米/公斤,压缩模量(Es)为18.1~59.9公斤/平方厘米,地基土容许承载力(R)为7~18吨/平方米。
    河谷亚粘土层的力学性质好,承载力高,可适于一般建筑物需要。但其下部均为软弱层,不宜作为建筑物基础。各河谷中的压缩性亚粘土和淤泥质亚粘土承载力低,对构筑建筑物不利。在该区修建高层建筑物时,可选择底部的粗砂砾石层作为持力层。
页码: 24b-31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24b
 
[RECORD: 11/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一篇 地质
章名: 第二章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节名: 第二节  水文地质                    
正文: 
    一、水文地质分区
    哈尔滨及其附近地区第四系发育,第四纪的松散堆积可厚达百余米,哈尔滨市东部的柳条沟一葫芦头沟隐伏隆起区一带因受基岩隆起影响厚度变薄,仅为十余米。哈尔滨第四纪松散堆积的砂层中储存有丰富的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较好。
    哈尔滨市区内的松花江、阿什河河漫滩区埋藏有较厚的第四系全新统及下更新统白土山组的砂、砂砾石和砾卵石层,其中赋存有孔隙潜水。松花江阶地埋藏有上更新统顾乡屯组砾质中粗砂及第四系下更新统白土山组砂砾石、砾卵石层承压水。岗阜状高平原埋藏有第四系中更新统下荒山组砾质中粗砂和第四系下更新统白土山组中粗砂、砾质中粗砂层承压水。根据各地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可将哈尔滨划分为河漫滩孔隙潜水区(I),包括低河漫滩孔隙潜水亚区(I1)和高河漫滩孔隙潜水亚区(I2),松花江阶地孔隙承压水区(Ⅱ),岗阜状高平原孔隙潜水与承压水区(Ⅲ)三个水文地质区及两个水文地质亚区。
    各水文地质区的特征主要为:
    1、河漫滩孔隙潜水区(I)
    (1)低河漫滩孔隙潜水亚区(I1)  沿松花江、阿什河等河谷呈条带状分布于低河漫滩区。区内含水层埋藏浅,其上覆有1~3米厚的亚粘土、亚砂土,式直接裸露于地表,易于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为潜水,地下水位随地形变化而异。其埋藏深度一般为2~5米,富水性好,水质较好。含水层由第四系中、上全新统中砂、细砂、砂砾石及第四系下更新统白土山组砂砾石、砾卵石等组成。
    低河漫滩的含水层以中粗砂为主,次为砾石和粉细砂。其中,中砂含量约占20~50%,粗砂含量约占20~40%,局部大于50%。砾石含量约占5~20%,底部为白土山组砾卵石层,其中砂分选较好,磨圆中等,砾卵石多呈次圆形或浑圆状,砾径0.2~1.0厘米,最大达10厘米。砂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和少量暗色矿物及云母片,上部多呈黄褐色,局部铁染严重,下部为灰色。砾卵石成分以酸性火山岩为主,少量为变质岩。
    该亚区含水层渗透性和富水性好,导水系数在500平方米/日以上,单井出水量大于1 000立方米/日。其中松花江漫滩和阿什河漫滩的吉祥屯-佟家屯-带单井出水量大都在3 000~5 000立方米/日,局部大于5 000立方米/日。
    该亚区含水层厚度较稳定。松花江漫滩一般为20~35米,局部达40米。阿什河漫滩为20~30米,基岩隐伏隆起区小于1~5米,局部缺失。潜水主要为重碳酸钙或重碳酸钠钙型水,局部有重碳酸氯化钙型水。铁离子含量高,一般含量为1~3毫克/升,个别地段达9.6毫克/升。矿化度小于0.5克/升。由于松花江与阿什河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影响到漫滩区的潜水水质,致使该亚区水质较差。
    (2)高河漫滩孔隙潜水亚区(I2)  分布于松花江以北、以南及阿什河的高河漫滩区,含水层埋藏较浅,其上覆有1~7米厚的淤泥质亚粘土或亚砂土,局部较厚。地下水微具承压性,富水性好,水质较好。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及地下径流补给,水位深度为2~4米,局部为7~10米。
    含水层由第四系下全新统砂、砂砾石和第四系下更新统白土山组砂砾石、砾卵石组成。分选较好,磨圆中等,砾径多为0.2~5厘米。含水层厚度一般为20~40米,局部有所增加。阿什河下游河谷的基岩隐伏隆起区含水层较薄。地下水流向与地形坡向基本一致,水力坡度为1~2‰,导水系数为500~1000平方米/日。阿什河下游河谷基岩隐伏隆起区较小,其导水系数小于100~500平方米/日。单井出水量一般为1000~3 000立方米/日,松花江以北万宝-于家店-带单井出水量可达3 000~5 000立方米/日。阿什河下游河谷基岩隐伏隆起区含水层厚度仅为0.2~1.5米,单井出水量变化较大,一般小于100~1 000立方米/日。
    该亚区地下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型为主。该区的地下水与松花江、阿什河等江河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因此也受到一定污染,但其防护条件稍优于低河漫滩区。
    2、松花江阶地孔隙承压水区(Ⅱ)
    分布于哈尔滨市松花江南岸(右岸)阎家岗-薛家屯-哈尔滨火车站-带的松花江阶地上。呈北东-南西向,其分布由北东向南西由窄渐宽。地下水受降水和高平原侧向地下径流补给,具承压性,为孔隙承压水。富水性好,水质较好。含水层由上更新统顾乡屯组细砂、中粗砂、砂砾石和下更新统白土山组砾质中粗砂、砂卵石等组成。
    该区含水层上部为灰黄色细砂、中粗砂、砂砾石层。分选较好,磨圆中等,偶含铁质结核。砂成分以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及暗色矿物。下部为灰黄色砾质中粗砂夹多层淤泥质亚粘土薄层或透镜体。砂和砾石分选较差,并含有碎石。砂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砾石成分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其次为变质岩类。含水层厚度一般为25~35米,局部可达45米,其上覆有5~20米黄土状土。地下水位的埋藏深度在阶地中部为3~5米,在阶地前后缘为7~11米。地下水的压力水头为1O~20米,在阶地前缘仅为3~6米。阶地南部的含水层渗透性及富水性较北部为好,北部单井出水量为1 000~3 000立方米/日,导水系数为500~1 000平方米/日。阶地南部单井出水量为3 000~5 000立方米/日,导水系数大于1 000平方米/日。
    该区地下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型水为主。铁离子含量较高,个别地段铁离子含量高达9~12毫克/升。
    3、岗阜状高平原(河间平原)孔隙潜水与承压水区(Ⅲ)
    大面积分布于松花江以南的岗阜状高平原(河间平原)区。该区上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哈尔滨组黄土、黄土状土,厚5~10米,具微孔隙并发育有垂直节理,接受大气降水的下渗水后形成了孔隙水或上层滞水,以中更新统上荒山组亚粘土构成其底板。这里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较大,一般高于下部的承压水位,具有一定的下渗越流条件。其单井出水量为10~100立方米/日,局部大于100立方米/日。因其水量较小,现已很少被人们直接利用。
    分布于岗阜状高平原下部的孔隙承压水是由第四系中更新统下荒山组中粗砂、砂砾石和第四系下更新统白土山组砂砾石、砾卵石层组成。下荒山组含水层为黄色细砂、中粗砂、砂砾石,分选较好,以含砾中粗砂为主。颗粒上部较细,向下渐粗,即上部以中粗砂为主,中部为中粗砂、小砾石,底部砾石含量增加,为含砾卵石的中粗砂。砂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砾卵石成分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并有少量变质岩类。厚15~25米。白土山组含水层为灰白色细砂、中粗砂含小砾石及砂砾石、砾卵石等,砂成分以石英为主,分选不好,磨圆较差,呈次圆形及次棱角状。砾石直径为0.2~O.5厘米,个别大者达5~10厘米,偶见有直径为20厘米的粗卵石,夹2~3层淤泥质亚粘土薄层透镜体,厚5~25米不等。
    白土山组含水层与下荒山组含水层间直接接触或以薄层淤泥质亚粘土透镜体间隔,二者间水力联系密切,共同组成一个含水岩体,总厚20~40米。地下水具承压性,其压力水头高度达7~20米,局部可自流。地下水位埋深为30~35米,单井出水量为3 000~5 000立方米/日,导水系数大于1 000平方米/日,水力坡度为1.5~2.7‰。地下水主要接受侧向地下径流补给。
    该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或重碳酸钠以及重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地下水中铁离子含量稍高,为1~5毫克/升,属低矿化淡水。
    二、地下水特征
    1、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哈尔滨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区域以外地下水的侧向径流。
    哈尔滨地区河漫滩区的砂、砂砾石含水层埋藏较浅或直接裸露于地表,大气降水可直接下渗补给河漫滩区的潜水含水层。河漫滩区潜水除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可接受岗阜状高平原、松花江阶地地下径流的侧向补给。
    松花江、阿什河等历年丰水期水位升高,当江河水位高于河漫滩的地下水位时,地表径流也直接补给地下潜水。
    松花江阶地上部黄土具微孔隙,可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此类下渗水可进入上更新统顾乡屯组砂、砂砾石含水层和下更新统白土山组砂、砂砾石、砾卵石含水层。这两个含水层在中间无隔水层或仅局部有淤泥质亚粘土透镜体时,可视为一个含水层。该含水层除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接受岗阜状高平原(河间平原)地下径流的侧向补给而形成松花江阶地区的承压水。
    岗阜状高平原接受的大气降水通过黄土、黄土状土的微孔隙或垂直裂隙下渗,在第四系上更新统哈尔滨组黄土、黄土状土层中形成潜水或上层滞水。这些潜水和上层滞水还可继续下渗补给第四系中更新统下荒山组中粗砂、砂砾石及第四系下更新统白土山组砂砾石、砾卵石孔隙承压水。
    哈尔滨地区河漫滩潜水、松花江阶地承压水及岗阜状高平原承压水三者间具有水力联系,水力坡度为1~2‰,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在不同水文地质区的衔接处水力坡度增大,但地下水的径流运动则更迟缓。
    哈尔滨地区的地下水除参与降水-下渗-蒸发的垂直循环运动外,主要为水平的径流运动,即由岗阜状高平原区经松花江阶地区、河漫滩区泄入松花江。哈尔滨地下水的流向基本与地势的倾斜方向相一致。在松花江以北地区,地下水由北向南泄入松花江;在松花江以南地区,地下水由南向北偏东入松花江。此外,地表的水分蒸发和人工对地下水的开采也是哈尔滨地下水的重要排泄渠道。由于局部地区的构造隆起或人为对地下水的强烈开采,在一些地方还形成局部特殊流向,甚至出现区域性的汇聚流(地下水降落漏斗)。
    2、地下水化学特征
    哈尔滨地下水无色、无味、透明,水温4~8℃。个别井点由于地下水铁离子含量高而略有腥味,且呈浅黄色。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中,阴离子以重碳酸根离子为主,含量一般为95~432毫克/升。氯离子含量次之,一般为20~90毫克/升。碳酸根离子含量一般为2.O~20.0毫克/升,硝酸根离子含量为0.1~0.2毫克/升,亚硝酸根离子含量小于0.005毫克/升,氟离子含量为0.04~0.05毫克/升。
    地下水的阳离子以钙离子为主,一般含量为30~280毫克/升。钠离子含量为11.7~12.6毫克/升,镁离子含量为29.O~60.0毫克/升,钾离子含量为1~5毫克/升,氨离子含量为0.6~2.0毫克/升,高价铁离子含量为0.25~10毫克/升,低价铁(亚铁)含量为0.1~9.0毫克/升,总铁含量为0.4~20毫克/升。总硬度为4.37~14.05德国度,总碱度为3.34~26.13德国度,矿化度为0.126~0.432克/升,PH值为6~8,耗氧量为1.44~10.68毫克/升。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钙型,该类型地下水广布全区。其次为重碳酸钙钠、重碳酸钠钙及重碳酸钠型,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南沿江地带,此外在阿什河中下游两侧漫滩区亦有零星分布。重碳酸钙镁型水呈星点状分布在松花江漫滩、阿什河漫滩与岗阜状高平原之间接壤的局部地带。重碳酸氯化钙型水、重碳酸氯化钙镁型水、氯化物硫酸钙型水等则零星分布在阿什河谷地及松花江北岸的局部地段。
    哈尔滨地区地下水的矿化度由岗阜状高平原向松花江河漫滩区有由低增高的变化规律,但一般矿化度均小于0.5克/升,属低矿化淡水。
    3、地下水动态
    哈尔滨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其次受水文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上述因素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下水水位的变化上,而对地下水的成分和温度的影响则不突出。
    哈尔滨地下水水位埋藏深度在松花江以南地区,表现为由南向北(即由岗阜状高平原向松花江阶地至松花江漫滩)逐渐变浅.在松花江以北地区则表现为由北向南逐渐变浅。
    松花江漫滩区孔隙潜水每年1~6月为枯水期,此时地下水位最低。7~8月进入雨季,地下水位剧升。至9月达到最高峰。10月以后水位逐渐下降,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2.5米。
    阿什河漫滩区孔隙潜水每年5月上旬水位最低,为枯水期。至6月下旬水位开始缓慢上升,7~8月水位剧升,至9月份达到最高峰。以后水位开始逐渐下降,水位年变化幅度为0.5~2.0米。
    松花江阶地孔隙承压水1~5月份水位持续下降,5月上旬为枯水期,地下水位出现最低值。5月下旬至7月下旬地下水位逐渐升高,至10月份达到最高峰,以后开始逐渐下降。松花江阶地地下水位的变化滞后于松花江漫滩区一个月左右。水位年变化幅度为0.5~1米。
    岗阜状高平原孔隙承压水水位在1~6月份持续下降,6月上旬达最低值,为枯水期。之后水位开始回升,至11月下旬到12月下旬达最高峰。水位年变化幅度为0.5~1米。近些年由于在市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已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哈尔滨地下水水温变化不大.最高可达9℃,最低仅为3℃。水温年变化幅度一般为2~1℃。潜水水温变化幅度比承压水水温变化幅度稍大。
    哈尔滨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年内变化不明显。地下水的重碳酸根、硫酸根等阴离子和钙、镁等阳离子含量一般丰水期高于枯水期,钠离子含量则为丰水期低于枯水期。地下水的矿化度有枯水期稍高于丰水期的特征。
    1、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哈尔滨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近几十年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  哈尔滨市区共有工矿企业自备井及市政供水用水井200余眼,日开采水量达60余万立方米。市郊的农用井达2 000余眼,季节性日开采水量为8万立方米,接近于地下水可开采资源的2~3倍。由于地下水资源得不到足够的补给,水位急剧下降,已由形成多处的局部地下水降落漏斗进而发展成大面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
    经黑龙江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哈尔滨环境水文地质站监测,哈尔滨松花江以南地区地下水的降落漏斗由1 979年的3个发展到1980年的5个,且漏斗面积逐渐扩大。目前已形成一个呈北西-南东走向的椭圆形大漏斗,面积为45.5平方公里,其长轴达15公里,短轴达12公里。该漏斗还在逐年加大,扩展速度为0.5公里/年。地下水下降速率为0.5~1米/年,最大可达1.4米/年。哈尔滨在1966~1985年的20年间,地下水位局部下降已达11~22米,局部地区的地下水已由承压水变为无压层间水。如果因此而导致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将对哈尔滨市的市政建设产生巨大影响。
    (2)水质遭不同程度污染哈尔滨有众多工业企业及科研试验单位,日排放废水量达70万吨,其中有104家排放的污水含有严重污染物质。各种废水主要通过马家沟、信义沟、何家沟三条明渠及沿江10处排污口正阳河口、高谊街口、井街口、五道街口、十八道街口、二十道街口、化工区排污口、太阳岛排污口、船厂排污口及糖厂排污口)排放,大量污水进入松花江及各种渗坑、渗井,使哈尔滨的地下水及松花江水受到严重污染。
    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仅在松花江江底沉积的汞就达200多吨。在1971~1983年连续13年的监测中,汞的检出率为100%,平均浓度值范围为0.5~2微克/升。此外,在地下水中检出的有毒有害物质还有酚、氰、砷、汞、铬、镉、铅、铁等多种,检出值已接近或超过国家颁布的饮用水标准。
页码: 31-39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31
 
[RECORD: 12/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节名:                     第二篇 地貌
页码: 43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43a
 
[RECORD: 13/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二篇 地貌
节名:                     第一章  地貌特征及形成营力
页码: 43b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43b
 
[RECORD: 14/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二篇 地貌
章名: 第一章  地貌特征及形成营力
节名: 第一节  地貌基本特征                    
正文: 
    哈尔滨地处松花江中上游。地貌主要是松花江及其支流的河漫滩、河流阶地和东部山地山前洪积-冲积台地,由这些地貌类型构成了邻近山麓的山前堆积平原。哈尔滨的地势从东南向西北倾斜。低山丘陵处海拔500多米,松花江谷地最低处为海拔112米。
    低山和丘陵分布在市区的东部,这是新构造轻微抬升的地区。这一地区的组成物质主要是花岗岩,其次为火山岩和沉积岩。海拔高度在350~500米左右,相对高度一般小于200米,多属波伏起伏丘陵。低山丘陵构成了市区的最高地形面,其与洪积一冲积台地之间的高差在100~200米左右。
    洪积-冲积台地在市区的东部,其组成物质下部为砂砾石、砂,上部为黄土状亚砂土和黄土状亚粘土。台地海拔高度200~220米,属经切割的山前倾斜平原。由于受阿什河断裂的影响,阿什河以东部分抬升幅度较大,侵蚀切割较强,为丘陵性台地,发育着黄土丘陵、黄土冲沟和黄土潜蚀地形。阿什河以西部分为轻微切割的波状台地。
    河流阶地分布在市区西南和西部的松花江右岸,呈带状镶嵌在洪积-冲积台地和河漫滩之间,其组成物质为砂砾石、砂、亚砂土和亚粘土。阶地的海拔高度为145~155米,相对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阶地面向松花江谷底和下游方向倾斜,坡降达1.O%~1.5%,属堆积阶地的内迭阶地。
    河漫滩分布在松花江及其主要支流阿什河的谷底上,宽度从几百米到十几公里不等,组成物质为砂砾石、砂、亚砂土和亚粘土。在河漫滩二元结构上层具有明显的水平微细层理。河漫滩地势低平,海拔高度为114~120米,高出河床水位2~5米。在河漫滩上,漫岗、河岸砂堤、牛轭湖和“水泡子”等微地貌发育,在松花江河床中还发育着心滩式河漫滩。
页码: 43c-44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43c
 
[RECORD: 15/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二篇 地貌
章名: 第一章  地貌特征及形成营力
节名: 第二节  地貌形成的内营力                    
正文: 
    一、地质构造的影响
    哈尔滨地区的古生代沉积岩、火山岩和前古生代变质岩构成了中新生代沉积的基底,前古生代的变质岩深埋于地表以下3 000米。早白垩纪(燕山运动第二期)以来,伴随沉降运动的加剧,松辽盆地堆积了巨厚的含油地层,自白垩系下统沉积以后,哈尔滨地区缓慢上升(缺失白垩系上统和第三系地层)。第四纪以来随着地壳的间歇性运动,这里普遍沉积了40~100米的松散堆积物。晚更新世后期以上升运动为主的震荡运动对本区地貌的形成和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有深刻影响。
    哈尔滨地区第四系基底构造主要有隆起和断裂两大类型。隆起主要是北东向,断裂主要有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此外还有几条近东西或南北向断裂存在(见第一篇·第一章地质构造部分)。这些基底构造形态和轮廓奠定了哈尔滨现代构造地貌的基本格局。
    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哈尔滨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升降运动为主,新构造对老构造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第三纪末,哈尔滨地区的地壳趋于稳定,以后经过长时期的侵蚀-剥蚀作用形成准平原,较坚硬的岩层形成残丘。第四纪以来,直到晚更新世以前,除个别地段以外,哈尔滨地区长期缓慢下降,沉积了较厚的白土山组、荒山组和哈尔滨组地层。准平原上的残丘多被埋藏,但在五常团山子、宾县老山头和榆树蔡家沟等地,残丘仍突兀在堆积平原上。
    区内基底的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将本区割裂成5个断块,即哈尔滨断块、阿城断块、东官所断块、双城断块和永源断块。第四纪各断块的构造运动形式为差异性的升降运动。
    早更新世时期,哈尔滨地区除哈尔滨断块和永源断块的柳条沟-葫芦头沟-阎家屯及双城断块西南部继第三纪继续上升,未接受白土山组沉积以外,其它地区普遍下降。哈尔滨断块和东官所断块上沉积了厚度为20~40米的白土山组淤泥质亚粘土和细砂、砂质中粗砂层,其它3个断块的白土山组厚度仅5~20米,且阿城断块和双城断块的东西两端大部分缺失白土山组地层。
    到中更新世的早期,哈尔滨地区除原隆起区继续上升以外,大部分地区继续缓慢下沉,下降幅度以哈尔滨断块、阿城断块和永源断块为最大,在阿城断块上沉积了厚达25~d0米的下荒山组砾质中粗砂层。双城断块和东官所断块厚度分别为15~25米和1 O~15米。松花江和阿什河开始流经本区,形成了洪积一冲积台地的下部冲积层。
    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哈尔滨全区长时期处于普遍缓慢下降状态,在东部山地山前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在山前倾斜平原上广泛覆盖上荒山组和哈尔滨组黄土、黄土状土,堆积厚度为20~40米。晚更新世中期,全区地壳缓慢上升,河流相对负载减小,使河流下切加强,山前倾斜平原被切割成台地。晚更新世晚期地壳缓慢下降,河流普遍加积,沉积了具有二元结构的顾乡屯组地层,这是一套灰黄色和黄绿色的亚粘土、亚砂土、粉砂、中粗砂和含小砾粗砂层,堆积厚度为20~30米。至晚更新世的中后期,由于河流相对负载的减小以及地壳的缓慢上升,河流的下切作用再度加强,从而形成了松花江的河流阶地。
    全新世以来,哈尔滨地区的新构造运动表现为以上升运动为主的不均匀升降运动。在上升幅度上,东部的哈尔滨断块、阿城断块和永源断块大于南部和西部的东官所断块和双城断块。东部和北部地形的切割程度较强,地势起伏大,沟谷发育,多处形成明显的河蚀陡崖,说明这里的上升幅度较大。西南部地形切割较弱,地势低缓,沟谷浅而稀疏,说明这里上升幅度较小。
    马家沟、温泉河和运粮河发源于南部波状台地的浅凹地上。浅凹地底部海拔高度150~170米,与松花江河流阶地的高度相当。在这些松花江的支流中未发现有相应的河流阶地,说明它们是发育在松花江河流阶地形成之后,但这些支流的近期地壳运动十分明显。例如:马家沟发源于阿城市的波状台地上,在松花江右岸下江桥西500米处汇入松花江。在马家沟中游的平房工农砖厂一带,河流下切强烈,形成小的深切峡谷,部分河段发育着深切曲流,在谷底发育着现代形成的高低河漫滩。在平房黎明屯桥北、烈士公墓以东的河床纵剖面上存在两个明显的裂点。上述地貌特点说明哈尔滨断块和阿城断块挽近时期抬升明显,而裂点的发育则与几条隐伏断裂差异抬升运动有关。
    现代松花江泛滥平原由黄绿及灰黄色亚砂土、亚粘土及粉细砂组成,一般厚度2~3米。河漫滩沉积具有明显的水平微层理,其下为巨厚的河床相中砂层。在河漫滩上有众多的牛轭湖、水泡子和低湿地,自由式曲流发育,河道迁徙频繁。这些现象均可说明,这一地区近代一直处于缓慢的下降运动中。
页码: 44-46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44
 
[RECORD: 16/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二篇 地貌
章名: 第一章  地貌特征及形成营力
节名: 第三节  地貌形成的外营力                    
正文:     
    在温暖半湿润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控制下,哈尔滨地区地貌形成的外营力主要是流水作用,其次是风的作用和季节性冻土的冻融作用,此外如重力作用、潜蚀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等也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外营力条件。
    一、流水作用及冰凌的影响
    哈尔滨段的松花江干流属于冲积性平原河流,河床底由细砂、粉砂、亚砂土和亚粘土组成,河床中深槽、浅滩的形成和演变主要是在洪水期完成的。该江段曲流带的移动较快,一般3~5年就可完成裁弯取直过程。河流侧蚀作用的结果,在凹岸形成多处河蚀土崖。洪水期江水溢出河槽,形成广阔平坦的河漫滩,发育有大面积的河漫滩相沉积层。
    松花江含沙量不大,多年年平均输沙量为681万吨,但年度间和年内丰、枯水季节间输沙率的变化较大,这种变化直接影响江中洲滩地形的发育和演变。
    松花江及其支流冬季封冻日期长,冰层厚,每年的春秋季节都有日数不等的流冰期。巨大的冰块冲蚀和撞蚀河床浅滩,在浅滩上形成浅坑和沟槽。冰块碰撞渡桥的桥墩,威胁桥梁的安全。冰块上的漂浮物在冰体融化后,又在河床浅滩的沉积物上形成一层迭加沉积物。
    阿什河下游舍利屯至河口一段,河流漫流在宽广的泛滥平原上,且分成许多辫流。河床极度弯曲,两侧谷坡不对称,右岸较左岸陡,形成明显的黄土崖。
    马家沟、温泉河和运粮河是松花江更小的支流。马家沟上游沟谷发育在波状高平原的浅凹地中,沟底无明显的集水线,向下在浅凹地底部逐渐形成一条宽40~90厘米的细沟。中游段沟谷宽1O~40厘米,深1~4米,局部地段沟谷成为y形小窄谷,深度大于4米,谷底没有河漫滩发育。从下游到河口,河床蜿蜒曲折,河漫滩较宽广,江心洲和牛轭湖发育。温泉河、运粮河的中下游段谷坡很缓,谷宽可达400~500米,河床宽仅有10~15米,水深30~100厘米,在台地和阶地处,切割深度可达15~30米。
    除经常性流水的河流外,具有暂时性水流的沟谷对哈尔滨地区地貌的形成和演变亦有一定作用。如在河流阶地的边缘有短小的冲沟发育,这些冲沟切入亚砂土、亚粘土和黄土状土中,沟深几米到十几米,沟长40~50米。冲沟横剖面呈U形,沟壁陡直,土层裸露,呈悬沟状态。在沟壁上尚有许多纹沟和黄土陷穴发育。
    洪积一冲积台地亦多被沟谷强烈切割。在区内的东北部,冲沟长200~300米,沟深15~18米。切入上部黄土状土中的冲沟沟壁陡直。这些地区由于潜蚀作用和重力作用,还形成许多黄土残丘、黄土柱、伏流和陷穴等黄土喀斯特地貌,崖下还有倒石堆发育。冲沟切入下部砂土中形成较缓的沟壁,沟谷的扩展以泻溜为主。在区内的西南部沟谷规模较小:切沟长200~300米,深1~3米,横剖面呈V形;冲沟长50米,宽2~3米,深4~6米。在切割台地的大冲沟沟口地带,如荒山东大沟、平房腰二道沟和王家店西大沟的沟口,发育有曲径长达百余米的扇形洪积锥。
    二、风及其它外营力作用
    哈尔滨四五月份多大风,风蚀、风积现象明显。河漫滩上的部分旱田有时发生毁种灾害;滩地上的沙经风吹扬后常形成沙波纹;河漫滩和江心洲上的河岸沙堤经风吹扬后,可堆积成高2~3米的沙堆。
    区内广泛发育的季节冻土对地貌发育亦有影响。冬季冻胀作用可使耕地及路旁土层产生冻裂缝;春季冻土的融化常使低洼处道路发生翻浆,严重时直接影响公路交通。
    人类的生产活动已使自然地貌发生了重大改变,甚至形成了许多人为地貌。如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中,人为对台地和阶地陡坎进行削坡和平整土地,人工开挖许多取土坑,堆起许多废土堆和垃圾堆;在松花江河道整治中疏浚的河道、修筑的防洪堤和导流坝,完成的人工裁弯取直工程;在发展城市交通中修筑的路堤、开挖的路堑,对路堑陡坡实施的人工防护工程;在农田灌溉中开挖的灌溉渠、修筑的塘坝和水库等。
    三、第四纪气候演变的影响
    哈尔滨地区第四纪以来随着高纬度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冰期的交替,古气候出现了多次冷、暖、干、湿变化。根据冰缘现象、沉积物特征、哺乳动物群化石以及孢粉组合,哈尔滨地区第四纪有过几次大的气候波动。
    1、早更新世冷湿期
    相当于早更新世白土山组地层的中、下段,其堆积物为灰白色砂砾石、中粗砂、夹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透镜体,为一套典型的河流相和湖相沉积物。其孢粉组合下部松占8.3%,桦占23.1%,藜占18.3%,蒿占48.2%;中部松占25.6%,桦占19.4%,藜占50.0%,蒿占12.O%。孢粉组合特征为有松桦分布的蒿藜草原植被景观,反映出早更新世气候有趋于干冷的特点。
    2、中更新世早期温和偏干期
    相当于中更新世荒山组下段地层,其堆积物由棕黄色中粗砂、中细砂和亚粘土构成,为河流相沉积物。其孢粉组合蒿占8.2%,藜占17%,松1%,桦占3.5%。其中还含一些栎、胡桃、榆等喜温热种属。孢粉组合特征反映了一种温和偏干的古气候环境。
    3、中更新世中期冷湿期
    在哈尔滨东风砖厂和荒山三砖厂的下荒山组地层顶部发育着冰卷泥,其上被上荒山组地层所覆盖。孢粉组合蒿占12.6%,藜占15%,松占1.1%,桦占4.4%,栎占2.5%。孢粉组合特征反映了一种寒冷潮湿的气候环境。这是我国东部地区所发现的确切的中更新世冰缘期,可称为荒山冰缘期。
    4、中更新世晚期温和半湿润期
    相当于上荒山组地层,其岩性为黄土状黄土,具细层理,夹古土壤层,其成因为风积、冲积,属于冰缘黄土。本组地层的花粉较少,共获25粒,主要有松属1粒,桦属4粒,律草属5粒,蒿属9粒,藜科4粒,禾本科1粒,水龙骨科1粒。其孢粉组合显示为有松桦分布的稀疏蒿律藜草原植被,反映此期气候较中更新世早期转暖转湿。
    5、晚更新世早期寒冷偏干期
    相当于哈尔滨组地层,为黄土堆积,局部夹黄土状土,为风成黄土。孢子花粉含量较少,仅获17粒。其中桦属1粒,蓰草属3粒,蒿属6粒,菊科1粒,藜科3粒,禾本科2粒,狐尾藻属1粒。孢粉组合显示为有桦分布的蒿藜草原植被,反映出一种干冷的气候环境。
    6、晚更新世晚期寒冷偏潮湿期
    相当于顾乡屯组中期沉积,其堆积物为砂、亚砂土,为河流相沉积。在钻孔中发现有砂(土)楔。产丰富猛犸象一披毛犀动物群化石。该动物群中真猛犸象(Memthaslrrimigenins Bluraenbach)和披毛犀(Coelodonta antiguitatis Blumenbach)化石,年龄距今2~4万余年。其孢粉组合特征为针、阔叶树花粉占优势,针叶树花粉以松、云杉、冷杉为主,阔叶树花粉以桦为主,草本花粉以蒿属、藜科、菊科和一些禾本科为主,蕨类孢子主要有卷柏、阴地蕨和水龙骨科。剖面自下而上乔木花粉减少,草本花粉增加,组成针、阔混交林-草原植被景观,说明本期处于寒冷的冰缘环境。该冰缘期在东北北部广为发育,称为顾乡屯冰缘期。
    在哈尔滨荒山东大沟顾乡屯组地层中,云杉树干的碳-14年龄距今30 000±700年。现在的云杉暗针叶林群落仅分布在张广才岭和小兴安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说明在晚更新世晚期,哈尔滨附近的年平均温度较现在低5~6℃。
    7、全新世温湿期
    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哈尔滨地区自全新世以来气候仍有波动。早全新世(12 000~7 500年前)的植被为以松属、桦属、蒿、藜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一草原,代表干凉的气候环境。中全新世(7 500~2 500年前)的植被以栎、桦、禾本科为主,松属显著减少,为阔叶林-草原,代表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晚全新世(2 500~1 000年前)的植被发展到针阔叶混交林阶段,阔叶树显著减少,代表凉爽偏干的气候环境。此期地貌形成的外营力以流水作用为主。
页码: 47-50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47
 
[RECORD: 17/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二篇 地貌
节名:                     第二章  主要地貌类型
正文: 
    根据地貌的形态和成因,可把哈尔滨地区的地貌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河谷冲积平原、洪积一冲积台地和剥蚀丘陵。
页码: 50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50a
 
[RECORD: 18/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二篇 地貌
章名: 第二章  主要地貌类型
节名: 第一节  河谷冲积平原                    
正文: 
    由松花江及其主要支流的河床、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组成。
    一、河床
    哈尔滨附近的松花江河床属于冲积型平原河床。在河床平面形态上,大体以第一江桥(滨洲线铁路桥)为界,以上的河段为弯曲型河床,以下的河段由于发育着众多的江心洲(冲积岛屿),河流多分汊,为分汊型河床。河床主要由近代冲积物所组成,其中浅水部分为淡黄色中细砂,深水部分为灰绿色、黄绿色粉细砂及淤泥质亚粘土。河面海拔高度114~115米。
    河床的横剖面形态极为宽浅,一般河床宽O.3~1.0公里,平均宽达0.7公里,一般水深3~4米。在弯曲河段的凸岸发育着许多边滩,宽达75~300米。在第一江桥和道里轮渡码头等处靠近松花江右岸的河床上还发育着心滩,这些浅滩枯水期露出水面,平水期在水面以下数厘米至几十厘米。在上、下边滩之间的凹岸、滨岸带分布有深槽,这些深槽深6~9米,与岸线平行分布,长可达300~600米。在河床还发育有许多沙波(水下沙丘),它们的脊线与河岸斜交,一般高3米,个别高达5米。沙丘迎着水流的一侧长而平缓,背着水流的一侧则短而且较陡。整个河床比较平缓,比降小于1/10 000。
    松花江的支流阿什河在舍利屯至河口段河床极度弯曲,弯曲系数达1.40。发育有完美的自由式曲流(图版8),河床宽50~1OO米,水深仅0.5~0.6米,而河谷宽达7~8公里。马家沟、何家沟和运粮河是松花江较小的支流,其谷坡很缓,谷宽可达400~500米,河床宽仅有10~15米。这些河流在流经洪积一冲积台地和河流阶地处,切割深度可达15~30米。
    二、河漫滩
    松花江河漫滩南北两岸不对称,北岸河漫滩宽6~20公里,最宽可达22公里,南岸河漫滩2~1]公里。市区的道里、道外和三棵树以及近郊的朱顺屯、下坎子、松浦、钓鱼台和庞家窝棚等地均位于河漫滩之上。由于防洪江堤的修筑,目前道里、道外等地已不受洪水浸淹。河漫滩主要由全新统沉积物组成,上部为河漫滩相的黄色细砂、粉砂和灰黄色亚粘土互层,单独层厚20~70厘米。在粉砂和亚粘土层中具有薄页状的水平微层理,整个层厚4~10米。下部则为河床相的砂、含砾砂、细砂和灰色亚粘土。河漫滩海拔高度116~122米,低河漫滩一般高出水面1~3米,高河漫滩高出水面4~5米。
    河漫滩平坦宽阔(图版9),其上微地貌复杂。凸岸的河漫滩发育有许多弧形排列的河岸沙堤,这种地形在下套子附近最为明显。河岸沙堤一般高2~5米,长可达0.5~1.5公里。
    由于河道的不断迁移,加之后期流水的冲刷、破坏作用,在河漫滩上还发育着一些呈断续排列的长丘和圆丘。由于差别堆积作用,还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漫岗和湖泊(水泡子)。如朱顺屯即位于高出附近河漫滩3~5米、方圆3~4平方公里的漫岗上,其东侧的"水泡子"面积达4平方公里左右。
    河漫滩上还有众多的牛轭湖和低湿地。从金山堡到半拉城子一带,在河流阶地的陡坎与河漫滩的交接地带还有一些汊河性的低洼地。
    松花江中还发育着许多心滩式河漫滩(江心洲),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
    1、分布在江道的凸岸,由于曲流颈被裁弯取直形成汊河,河流流量的大部分从裁直的水路中通过,从而形成江心洲。如太阳岛即属此类。
    2、在裁直的水路中,由于新河床的宽度和深度不如老河床而形成江心洲。如十字岛、六号照附近的冲积岛屿等即属此类。
    3、在河床的由窄变宽处,由于水流分散而形成江心洲。如第一江桥和第二江桥之间的江心岛等。
    4、在凹岸地带支流汇口的稍下方,由于主流洪水顶托以及支流含沙量较高,从而形成江心洲。如何家沟、阿什河和呼兰河河口附近的江心洲。
    这些江心洲一般高出平水期水面1~3米,洲头较高,洲尾部分在洪水期大部分被水流淹没,属于低河漫滩。
    在江心洲两侧还发育着河岸沙堤,一般沙堤高2~5米,长400~700米,宽50~200米,朝向河床的一侧坡陡,另一侧坡缓。在江心洲末端的沙堤收敛处往往形成窄长条状的河湾和湖泊。
    在松花江的河漫滩和江心洲上,冲积沙经风吹扬后,可形成高达2~3米的沙堆和沙丘。这些沙堆和沙丘多已长上草被,属固定沙丘,少部分仍属于流动性沙丘。此外,在河漫滩上还发育着许多沙波纹,一般长十几厘米,高2~3厘米,呈雁行排列,多与西北风垂直,其迎风坡较缓。
    阿什河河漫滩主要分布于阿什河河床的东北侧,河漫滩宽5~7公里,海拔高度11 7~130米,一般起伏较大,仅西南侧的河漫滩较为低洼平坦。这里的河漫滩上牛轭湖和沼泽洼地较多,组成物质上部为薄层淤泥质亚粘土、亚砂土,下部为砂、砂砾石。
    温泉河(何家沟)河漫滩高出河床平均水位1.5~2.0米。在河蚀陡崖上,上部为灰黄色亚粘土、黄色亚砂土,下部为暗灰色粘土质砂、青灰色细砂。其孢粉组合所代表的植被类型与现代沼泽性草甸草原植被相似。
    三、河流阶地
    松花江的河流阶地呈不规则条带状分布于松花江南岸,位于松花江河漫滩和东南部山前洪积一冲积台地之间,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展布。市郊和市区的太平庄、万家、王家店、四方台、顾乡屯、火车站、南岗、香坊、动力、孙家站和偏脸子等地均位于此级阶地之上。市区的阶地一般宽2.5~9.0公里,西郊太平庄一带的阶地宽可达1 3公里。阶地组成物质上部为上更新统顾乡屯组地层,岩性由下而上为中粗砂、中细砂、亚砂土和亚粘土,其中夹薄层砂砾石透镜体和淤泥质亚粘土夹层。下部的颜色以灰绿色为基色,上部则为黄褐色。砂、砾石的磨圆程度好,分选性强。厚约30米。属于内迭阶地。
    阶地一般的海拔高度为135~150米,相对高度15~25米。在三道岗子、西下坎、万家、半拉城子、顾乡屯以及东北烈士馆至文化公园一带,阶地与河漫滩直接接触,其间形成高差达13~23米的明显阶地陡坎。东部阶地比较平坦,微向松花江谷底和下游方向倾斜,向河谷倾斜坡降达1.5‰,向下游倾斜坡降为1.0‰。由于受地表片流作用、崩塌作用和城市建设的影响,阶地上的一些地方出现坡坎。康庄桥、火车站至博物馆等地的坡坎高差可达1O米左右。
    松花江河流阶地经马家沟、何家沟及运粮河切割,形成较深的沟谷。这些沟谷的谷坡由于遭受长期片蚀作用,形态长而平缓。东长岭子、西长岭子一带的阶地由于松花江古河床(长岭湖)的分割,形成了相对高度达34米的长丘,是为离堆山。类似的离堆山地形还出现在万家北的团山子等地。
    哈尔滨西部的太平庄一带由于受新构造抬升作用、片蚀作用和沟谷切割作用的影响,阶地面起伏较大,形成了东北-西南向的垄岗。这些垄岗的相对高度为10~30米,坡度一般为2~4°,垄岗宽为0.5~2.O公里。垄岗之间则为宽浅的凹地。这类浅凹地底部平坦,宽可达O.7~2.O公里,多盐渍化湿地和沼泽湿地分布。沟床宽一般为7~1 6米,深O.2~O.3米。
    阶地前缘尚有短急的冲沟发育。这类冲沟一般长40~50米,深2.5~3.0米,有的深度达十几米,呈悬沟状态,横剖面呈U形。冲沟切入亚粘土和亚砂土层中,沟壁上部陡直,土层裸露。还有一些地段(如滨江车站后面的阶地陡坎处)有许多纹沟以及由潜蚀作用所造成的陷穴发育,其亚粘土层的崩塌现象也十分明显。一些阶地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还形成了灌渠、取土坑和地下隧道等人为地貌,如万家灌渠、顾乡屯的哈尔滨市城建局、房地局砖厂的取土坑、市区的战备地道等。
页码: 50b-55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50b
 
[RECORD: 19/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二篇 地貌
章名: 第二章  主要地貌类型
节名: 第二节  洪积一冲积台地                    
正文: 
    分布在哈尔滨的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哈尔滨市的荒山、平房、王岗和榆树,阿城市的永源、舍利屯,五常县的周家,双城市的王家等,均位于洪积一冲积台地之上。洪积一冲积台地向东直接与剥蚀丘陵相接触,向西则逐渐过渡到松花江的河流阶地。在阿什河入松花江的汇口附近,由于受阿什河的切割作用,台地直接过渡为河漫滩,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台地台坡。
    台地的组成物质下部为中更新统荒山组地层,由中粗砂、粉砂和亚粘土组成。砂以棕黄色为主,分选较好,具有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铁染明显,厚18~22米。上部为上更新统哈尔滨组地层,其中下段以黄褐色黄土状亚砂土为主,夹薄砂层,具水平层理和斜波状层理;上段以淡棕色、灰黄色黄土和黄土状亚粘土为主,结构均一,具大孔隙,无层理,有比较发育的垂直节理。
    松花江的冲积平原应与东部山地山前洪积一冲积平原连成一片,只是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抬升作用导致河流下切才形成了洪积一冲积台地。其分布高度相当于松花江的二级阶地。
    哈尔滨的洪积一冲积台地一般海拔高度为175~200米,总的地势是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其坡度由1°降至0.5°。由于受阿什河活动断裂的控制,阿什河东侧近代抬升幅度较大,台地切割强烈,因而形成丘陵状台地。这些黄土丘陵海拔高度一般为180~195米,在关家附近最高可达202米,丘陵的相对高度为50~70米。黄土丘陵仍保持了台地的某些特征,如丘顶比较平缓,且面积较大。只是边坡较陡,坡度一般可达4~7°,最大可达30°。
    台地上还发育着许多由于流水片蚀作用所形成的浅凹地。浅凹地一般长0.7~2.0公里,宽200~300米,其底部平坦,两侧坡度仅有1.5~2.0°。
    荒山一带的台地被从各个方向发育的冲沟所切割,切割密度可达每平方公里1.45~2.25公里。黄土冲沟一般长度为200~400米,切割深度为10~20米。典型的冲沟为荒山的东大沟,其沟谷在平面轮廓上呈分枝状,干沟长300多米,深15~18米,沟底宽1~2米,愈近台地的边缘切割愈深。沟谷的上、下游形态变化很大。下游横剖面呈较宽展的U形,沟床明显,沟壁坡度达30~40°,沟底坡降较小。上游沟谷呈狭窄的Y形,沟头附近沟壁的坡度达70°,沟底坡降亦较大。冲沟切割到上部黄土状土形成陡直的沟壁,这类沟谷的扩展方式主要以崩塌为主,崩塌体堵塞沟底后,常形成有季节性积水的湖泡;冲沟切入下部砂土层可形成较缓的沟壁,这类沟谷的扩展方式以土溜为主,在沟壁上部可形成土溜凹槽,在基部则形成锥状堆积体。
    冲沟是在浅凹地基础上,由于水流的进一步汇集,片蚀作用被沟蚀作用所代替而形成的。荒山冲沟的沟口地带还发育着曲径长达百余米的扇形洪积锥。冲沟所切割出来的第四纪地层剖面产有猛犸象一披毛犀动物群以及梅氏犀等哺乳动物化石,并有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等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因而成为中国第四纪地层研究的著名地点。
    哈尔滨荒山等地的黄土喀斯特地貌也很发育。沿冲沟沟壁的垂直节理发生的崩塌,或流水沿黄土裂隙、节理进行的潜蚀,往往可使沟边形成黄土柱或黄土残丘。一般土柱和土丘的高差可达15米。在支沟的沟底还发育着许多黄土陷穴,这类陷穴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上口直径10~30厘米,深30~50厘米。邻近的陷穴之间,由于地下水通道不断扩大,可形成黄土天然桥。
    阿什河以西的广大地带由于新构造运动抬升幅度较小,地表切割较浅,故台地多呈波状起伏。这里的台地一般海拔高度170~180米,在前柳蒿沟附近最高可达213米。分水岭平坦且面积很大,一般宽达1.0~2.0公里,最宽可达4~5公里。运粮河的东北侧由于濒临阿什河侵蚀基准面,台地被分割成许多漫岗和长岗地形。岗地的相对高度为30~50米,顶部平坦,面积很大,斜坡很缓,坡度仅1~4°,坡长可达2.0~10.0公里。运粮河西南侧的台地遭受片蚀和沟蚀较轻微,地面略有起伏,地势较平坦,地面坡降小于1.7‰。
    一般波状起伏台地的侵蚀沟谷较少,且规模也较小。切沟韵长度为200~300米,深1~3米,横剖面呈狭窄的V形,沟底多土坎和跌水,有时沟床出现断续现象。冲沟则短而急,长50~300米,宽2~3米,深4~6米,在沟头部分切割较深且沟壁陡直。
    受邻近的主要侵蚀基准面所控制,阿什河两侧的丘陵长岗、浅凹地和沟谷多为东北-西南向相间排列,分布于马家沟上游的多呈东西向相间排列,而在运粮河两侧则多呈南北向相间排列。
页码: 55-57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55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