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总述(一)

发布时间:

2024-02-22 16:40

[RECORD: 1/109]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总述
节名: 《哈尔滨市志 总述》编纂委员会
正文: 
  主  任:李桂英
 
  副主任:姜世栋
 
  委  员:杨德胜  宋红军  郑茂昌  赵景新
 
  主  编:姜世栋
 
  编  撰:孙孚广 吴丽萍 王之 薛连举 马运荣
       石 方 高 凌 魏升瑞 郭 英 崔振礼
         岳善年 王鸿钧 刘锡安 何丽君
 
类别: 总述
排序字段: 0001A
 
[RECORD: 2/109]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总述
节名:                     第一篇  自然人文概况
类别: 总述
排序字段: 0001B
 
[RECORD: 3/109]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总述
节名:                     第一章 自然环境
类别: 总述
排序字段: 0002
 
[RECORD: 4/109]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总述
篇名: 第一篇 自然人文概况
章名: 第一章 自然环境
节名: 第一节 地理位置 
正文: 
  一、城区位置
    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地处松嫩平原的东南缘,松花江由西南向东北流过市区,由
哈尔滨向东即为张广才岭余脉的丘陵低山区。
  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哈尔滨市所处的地理纬度最高,且位居最东端。目前城区的几何中
心位置大体在位于南岗区的省政府一带,其经纬度为东经126°39′20″,北纬45°44′24″。
  哈尔滨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点形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两万多年。据古人类遗
址发掘资料显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哈尔滨地区曾出现过多次人类文明的繁盛
时期。
  哈尔滨古城出现在金朝建立前后,当时哈尔滨地区的社会、经济有过空前的发展,居民
的居住区集中在运粮河、何家沟、马家沟和阿什河河流沿岸。几个古城的位置分别位于今道
外区万宝镇后城子村北(万宝古城)、道里区太平镇松山村西(松山古城)、平房区平新乡
平乐村正黄三屯西(平乐古城)、道里区群力乡四方台村南(四方台古城)、香坊区幸福乡
莫力村东(莫力街古城)。元、明两朝古城仍很繁盛。
   清初旗人入关后东北封禁导致了哈尔滨地区人类文明大倒退,直至道光年间东北弛禁以后,
呼兰河下游和阿什河沿岸一带才有大批人丁移入。到中东铁路修筑前,哈尔滨的松花江两岸
已有人口约5万,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在今香坊、顾乡、松浦一带。
  自中东铁路修筑至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城区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和马家沟河之间,集中
于今道里、道外、南岗三区的中心地带。其时哈尔滨长期呈一城多市状态:今道里、南岗老
城区一带先后归俄国中东铁路管理局和中国北京政府东省特别行政区所辖;今道外、太平桥
一带先后归清滨江关道和吉林省滨江厅、滨江县所辖;而松花江北的松浦一带亦有相对独立
的城区,先后由黑龙江省松北市政局、松浦市政管理处所辖。
  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同年合并了哈尔滨四市的市政建制,其后哈尔滨城区扩
展较快,中心位置南移。到40年代,哈尔滨城区向西南扩展至正阳河一带,向东南沿滨绥铁
路北侧新辟了一些居住区,铁路南侧今和兴路一带已着手开发,但还未成为主要城区。
  50年代以后,哈尔滨城区向西南、东南两个方向扩展明显:由西大直街西端开始,向西
南沿和兴路和学府路发展了工厂区、居住区和高等院校集中区;由和兴路东端开始,向东南
沿大庆路两侧发展了高等学府区、动力工业区和居住区。城区向东北方向亦有较大扩展,在
今太平区内发展了居住区和建材、化工工业区。1956年8月28日经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
将原香坊区韩家店、张家店、三家子、正红头屯、老五屯、刘家窝棚和平房划归平房区,并
将平房区改为城市区。至此,现代哈尔滨市的城区轮廊和城区位置基本确定。
  二、城市区位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在1990年的
政区划分中,哈尔滨市行政区的南缘与双城市、五常县、尚志市接壤,西缘与肇东市相邻,北、
东缘分别与兰西县、绥化市、巴彦县、宾县相接。
  哈尔滨是东北铁路网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以哈尔滨为中心有哈大、滨绥、滨洲、滨北、
拉滨5条铁路干线向周围辐射,并可经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沟通西伯利亚和欧洲地区。在公路
交通方面,哈尔滨是东北地区北部公路网的辐射中心,有哈大、哈吉、哈绥、哈同、哈萝、哈
伊、哈黑、哈满等10余条公路通往省内外。1986年10月1日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进一步增强了哈尔滨公路交通枢纽的作用。
  在全国的航空和水运交通中,哈尔滨也占有重要地位。哈尔滨机场是全国著名的八大空
港之一,1984年经国家批准为国际空港。开辟有通往佳木斯、黑河、齐齐哈尔、牡丹江、海
拉尔、长春、沈阳、大连、北京、西安、乌鲁木齐、广州、上海、厦门、重庆以及俄罗斯哈
巴罗夫斯克(伯力)等十几条航线。此外还有通往日本、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定期
包机航线。水运交通方面,哈尔滨地处松花江干流的上、中游分界处,哈尔滨港是全国八大
内河港口之一。由哈尔滨港溯江而上经嫩江可达肇源、齐齐哈尔等县、市,经第二松花江可
达扶余,顺江而下可达巴彦、木兰、方正、依兰、佳木斯、同江等县、市,并可沿黑龙江下
游经俄罗斯出日本海。
  哈尔滨所处的自然地带为松嫩平原东南缘的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黑钙土地带,
位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松花江哈尔滨段接纳了库叉河、马家沟、阿什河、呼兰河等支
流,城区与郊区几乎全部分布于松花江两岸的河漫滩地、河流阶地和洪积—冲积台地之上。
此种自然地理位置为发展市郊的农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哈尔滨市拥有全省最集中的工业和科技力量,在全省各经济技术区中处于扇形中心地位,
对全省的国民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向心作用和辐射作用。哈尔滨周边有大庆、齐齐哈尔、鸡西、
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伊春、北安等不同性质的城市,有松嫩平原、呼兰河流域、三江平
原等商品粮产区,有大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小兴安岭等林木产区。哈尔滨
周围150公里范围内,石油、煤炭、天然气、石灰石、砂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铜、铁、
铝、锌等金属矿产资源也有一定储量,大豆、甜菜、亚麻、烟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
量亦相当可观,这些都为哈尔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
  在全国经济地带的划分上,哈尔滨处于中部地带的哈尔滨——长春区,这是全国19个综
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全国国土开发和建设总体布局中,哈尔滨是哈大线二级开发轴线
上的重要城市。
  在对外经济和技术合作上,哈尔滨位于东北亚经济新开发区,与日本、朝鲜、韩国、俄
罗斯的远东地区距离较近,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哈尔滨利用松花江水系网可建立起与俄罗
斯、日本等国家之间的水上贸易圈,利用东北铁路网可就近沟通朝鲜半岛、俄罗斯的西伯利
亚和远东地区,经由西伯利亚铁路还可进一步通往欧洲。近些年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
条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国家的开放政策,哈尔滨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均有迅
速发展。
页码: 3-6
类别: 总述
排序字段: 0003
 
[RECORD: 5/109]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总述
篇名: 第一篇 自然人文概况
章名: 第一章 自然环境
节名: 第二节 自然要素 
正文: 
  一、地 质
   (一)区域地层
    哈尔滨市地层主要有前第四系的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的第四系。第四系广泛
分布于全市区,前第四系则掩伏于第四系之下。 前第四系在哈尔滨市区地表未见出露,仅见
于钻孔中 。其中中生界中侏罗统建有太安屯组(J2t),为灰白、灰绿色中性及酸性火山碎
屑岩夹凝灰质砾岩、砂岩等。中生界下白垩统建有泉头组(K1q)、青山口组(K1qs)、姚家
组(K1y)和嫩江组(K1n),该统以泥岩为主,砂质泥岩及泥页岩次之,局部有粉砂岩、砂
岩。其下段以砂砾岩为主,与下伏中侏罗统太安屯组呈不整合接触。
  哈尔滨地区第四系甚为发育,全市区均有第四纪堆积,且从更新统到全新统均有分布。
  第四系的下更新统只在太平区东风镇荒山可见部分出露,余皆为钻孔揭露。其中罗家窝
棚组(Q11l)直接覆盖于白垩系泥岩风化壳之上,为紫红—杂棕、灰黑色泥砾,砾石分选磨
圆极差。该组仅见于太平区东风镇恒西屯关家窝棚等钻孔中,地表未见出露。关家窝棚组
(Q21g)位于罗家窝棚组之上,为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分布于哈尔滨东部山前平原,地表亦
未见出露。白土山组(Q31b)在哈尔滨分布较普遍,但仅在太平区东风镇有所出露,其余皆
掩埋于地下。其下段为灰白色砂砾石,中段为含砾、含粘土的中砂层,上段为灰绿色淤泥质
亚粘土。
  第四系的中更新统主要分布于山前平原和河间平原,除在荒山剖面可见其出露外,其余
皆见于钻孔中。该统为冲洪积堆积和湖相堆积,其中下荒山组(Q2h1)为黄褐—淡黄色中砂,
其上部有亚粘土和亚砂土;上荒山组(Q2h2)为黄褐—中褐色亚粘土和亚砂土,呈团粒及土
块状结构。
  哈尔滨的上更新统在山前倾斜平原、河间平原及河谷平原均有分布,其岩性为黄土、黄
土状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其中哈尔滨组(Q1-23hr)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
河间平原顶部,其粒度均匀,分选极好;顾乡屯组(Q33g)分布于哈尔滨西部地区河谷平原
的阶地,主要为河床相堆积。
  哈尔滨的全新统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及其河谷平原,岩性为淤泥质亚粘土、亚粘土、亚砂
土及砂砾石等。其中下全新统高河漫滩堆积(Q14)主要沿松花江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中全
新统低河漫滩堆积(Q24)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及其支流的低河漫滩地,上全新统现代河床堆积
(Q34)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及其次一级河流的现代河床内。
  (二)地质构造
    哈尔滨位于松辽断陷的东部边缘,其东部即为吉黑晚期华力西褶皱带。松辽地区由华力
西运动结束了元古代及古生代以来的海洋环境,以后经过燕山运动的强烈改造和喜马拉雅运
动的明显影响,奠定了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进入第四纪以后,哈尔滨地区的地质构造虽然
仍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但总体上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地质时期。
  受大地构造运动的控制和影响,哈尔滨的地质构造主要有隆起和断裂两个类型。
    1.隆起
   在哈尔滨东、西部各有一处,均呈北东向隐伏状分布。其一为柳条沟—葫芦头沟—曲坊屯
—阎家屯隆起,由平房以东的柳条沟向北延伸至城高子一带。隆起轴向为北东30—50°,由
中生界下白垩统泉头组和青山口组地层组成,具有明显褶皱形态,隆起高度为20—30米。其
二为太平庄隆起,位于哈尔滨西部太平庄镇,为临江—太平庄隆起的北端。隆起轴向为北东
30—40°,由中生界下白垩统地层组成,隆起高度为20—40米。
  2.断裂
   共有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两组。北东向断裂主要有:双城—平房隐伏断裂(F4)位于平房
北,走向为北东55°。该断裂切穿震旦系、古生界、侏罗系及下白垩系泉头组,沿断裂面有
燕山期侵入岩,其南西端的双城历史上曾发生过4级地震。
  松花江南断裂 走向为北东60°,沿断裂走向具有明显陡坎。
  松花江北断裂(F10) 位于松花江北岸,走向为北东70°,该断裂形成于白垩纪早期。
  北西向断裂主要有:
    阿什河断裂(F7) 属扭状断裂,沿阿什河展布,北西端延至呼兰河谷。断裂切穿白垩
系以前地层,东侧上升,西侧下降,东侧上升速率可达每年3—4厘米,且向南平错。
  运粮河断裂(F5) 位于哈尔滨西南,走向为北西300°,向东南延伸至基岩山区。
  前太平岗—李家堡(万宝乡—头沟子)断裂(F11) 位于松花江以北,走向为北西310°
,倾向南西,为隐伏性断裂。
  二、地 貌
    哈尔滨地区的地质构造形态和新构造运动特点决定了本地区构造地貌的基本格局,流水、
风力、冻融等外营力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对现代地貌的最后形成起了明显的雕塑和改造作用。
根据地貌形态和成因,哈尔滨地区的地貌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河谷冲积平原由松花江及其主要支流的河床、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组成。哈尔滨及
附近的松花江河床属于冲积型平原河床。在河床平面形态上,大体以滨洲线铁路桥为界,以
上的河段为弯曲型河床,以下的河段为分汊型河床。河床组成物质主要为近代冲积物,横断
面形态宽浅,一般宽度为0.3—1.0公里,一般水深3—4米,河面海拔高度114—115米。弯曲
河段的凸岸多边滩,局部河段有心滩发育。上下边滩之间的凹岸、滨岸带有深槽分布,一般
槽深6—9米,槽长300—600米。河床上发育有许多水下沙丘,一般高3米,个别高达5米。整
个河床比较平缓,比降小于1/10000。阿什河、马家沟、何家沟、运粮河等松花江支流河床较
窄,谷坡很缓。其中阿什河的舍利屯至河口段河床极度弯曲,发育有完美的自由式曲流。
  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河漫滩南北不对称,北宽南窄,北岸最宽可达22公里,组成物质主要
是全新统沉积物。河漫滩平坦宽阔,一般海拔高度116—122米,其上微地貌复杂,有许多河
岸沙堤、沙丘、漫岗、湖泡和低湿地发育。阿什河河漫滩多牛轭湖和湖沼洼地,东岸宽5—7
公里,起伏较大,西岸较为低洼平坦。
  松花江的河流阶地呈不规则条带状分布于江南岸。市区阶地一般宽2.5—9.0公里,西郊
太平庄一带的阶地宽可达13公里,海拔高度为135—150米,相对高度15—25米。阶地上部的
组成物质为河床相冲积砂砾石、砂、亚砂土、亚粘土、次生黄土等。受马家沟、何家沟及运
粮河切割,阶地上形成许多较深的沟谷。东长岭子、西长岭子一带由于受松花江古河床(长
岭湖)分割,形成了相对高度达34米的长丘(离堆山)。
  (二)洪积—冲积台地
    分布于哈尔滨的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向东直接与剥蚀丘陵相接,向西则过渡到松
花江河流阶地。在阿什河河口附近,由于受阿什河切割,台地直接过渡为河漫滩。
  台地的组成物质下部为中更新统荒山组中粗砂、粉砂和亚粘土,上部为上更新统哈尔滨
组黄土状亚砂土、黄土和黄土状亚粘土。台地上发育许多由流水片蚀所形成的浅凹地,一般
长0.7—2.0公里,宽200—300米。台地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75—200米,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
斜。阿什河以东台地由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遭强烈切割而成丘陵状台地,其相对高度可达
50—70米。阿什河以西台地因抬升幅度不大,故呈波状起伏。运粮河东北侧台地由于濒临阿
什河侵蚀基准面,台地已被分割成许多漫岗和长岗。
  受流水作用影响,冲积—洪积台地上多冲沟发育。荒山一带台地冲沟密度大,典型的荒
山东大沟平面形态呈分枝状,干沟长300米,深15—18米,下游横断面呈较宽展的U形,其沟
口地带还发育了曲径长达百余米的扇形洪积锥。此处台地的黄土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好,其典
型类型有黄土柱、黄土残丘、黄土陷穴等。
   (三)剥蚀丘陵
    分布于洪积—冲积台地以东的宾县、阿城和五常一带,属于张广才岭西缘的滨东山地。
岩性主要为古生界和中生界的中酸性火山岩、砾岩、砂岩、页岩、大理岩、板岩及华力西期
花岗岩。海拔高度为350—500米,相对高度为50—200米。形态多呈浑圆状,丘顶平缓,坡上
覆盖较厚的沉积物和堆积物。一些由粗粒花岗岩构成的丘陵经强烈风化剥蚀后,成为起伏和
缓的馒头状残丘。一些由流纹斑岩构成的高丘,其丘顶处往往形成陡峭的红色“石砬子”。
  剥蚀丘陵被蜚克图河、海沟、小黑子河和阿什河切割,其切割深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
小。丘陵区的河流河谷较宽阔,谷底平坦。河流低河漫滩高出河床平水位0.5—1.0米,主要
由砂、砾石组成;高河漫滩高出河床平水位1.5—2.0米,组成物质下部为砂、砾石,上部为
亚砂土,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阿什河及其支流小黑子河还发育有两级河流阶地。其中一级
阶地高出河床平水位15米,为基座阶地;二级阶地高出河床平水位40米,为侵蚀阶地或基座
阶地。此外在一些冲沟的沟口处还有小型洪积锥发育。
  三、气 候
   (一)气温哈尔滨1951—1985年平均气温为3.6℃,全年有5个月的时间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为-19.4℃,极端最低气温为-38.1℃(1970年1月4日)。夏季
暖湿,7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2.8℃,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6.4℃(先后出现过3次,分别为1951
年7月9日、1952年7月18日、1980年6月27日)。
  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哈尔滨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日较差多在4—13℃之间,
年较差达42.2℃,且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亦快,春温略高于秋温。
  哈尔滨地区近地面层温度场冬夏差别很大。夏季近地面层大气层结不稳定,气温随高度
增加而稳定下降;冬季近地面层大气层结稳定,常有逆温层出现,夜间逆温控制时间可长达
七八个小时。
  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哈尔滨城区气温明显高于郊区。近十年来,城区的年平均最低气
温比郊区高2.7℃。其中7月份高3.0℃,1月份高4.2℃。
  (二)降水
    哈尔滨1951—198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23.3毫米。其间降水量最多年份为1957年,达721.0
毫米;最少年份为1975年,仅353.9毫米。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1月份平均仅3.7毫米,7
月份平均达160.7毫米。哈尔滨四季之间降水量差异甚大,以夏季(6—8月)降水最为集中,
其量多在330毫米左右,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4—65%;春、秋两季降水量相近,秋季(9—
10月)稍多于春季(4—5月);冬季(11—3月)总降水量只有30毫米左右,仅占全年总降水
量的5—6%。
  哈尔滨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呈不稳定型,年降水变异系数为0.19。年内各时段的变异
系数以农作物生长季(5—9月)最小(0.20),夏季(6—8月)偏小(0.23),秋季(9—10
月)最大(0.41),冬、春季略大。在80%保证率条件下,哈尔滨年降水量为418毫米,生长
季(5—9月)降水量为351毫米。受城市小气候影响,哈尔滨城区、郊区的降水量、降水强度
都略高于周围地区。
  (三)湿度与蒸发
  哈尔滨的相对湿度以夏季为最大,7、8月份高达77—78%。春季的相对湿度最小,4、5
月份仅为51%左右。年相对湿度的极小值也出现在春季,多在5%以下,有的年份甚至为0
(出现在1968年4月,共7天).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均为夜间大、白天小.最大值除1月出现在清
晨外,其它季节都出现在20时或2时,最小值各季均出现在14—15时左右。相对湿度的变化总
的趋势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尤以10月份明显,平均每百米的减少值达5.2个百分点。
  哈尔滨的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5月以后缓慢减小,1月份达到最小,2月以后又逐渐
增大。各月及全年蒸发量显著大于同期降水量,5月份平均蒸发量达294.5毫米,1月份蒸发量
为11.3毫米,全年蒸发量高达1508.7毫米,几乎是年降水量的3倍。
  (四)风速与风向
    由于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哈尔滨盛行风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全年冬、夏两季风速偏小,春、
秋两季风速较大,年平均风速为4.1米/秒。春季为哈尔滨的大风季节,四、五两个月的平均
风速达5米/秒以上,大风日数(一日内出现≥5级风)平均都在10日以上。年内最大风速出现
在5月份,为26.0米/秒(1976年5月24日),最多大风日数4月份为21.0天,5月份为21.5天。
≥8级的大风日数以5月份为最多(13天),12月份最少(3天),全年最多为76天(1958年)。
  哈尔滨盛行风向冬季为偏西风和西北风,在特殊气压场形势下亦多西南风和南风。春季
盛行持久的偏南大风,夏季多南风,秋季因常出现与春季类似的气压形势,故盛行风向偏南。
  (五)地温与冻土
    哈尔滨地面温度夏高冬低,年内略呈正弦曲线变化。月平均地面温度最低值出现在1月,
为-20.3℃;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26.5℃;年平均地面温度为5.1℃。平均地面最高温度的
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44.5℃,极端最高地面温度达到65.2℃(1976年7月19日);平均地面
最低温度的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27.9℃,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曾达到-41.0℃(1958年
1月2日)。地中温度的垂直梯度冬、夏较大,春、秋较小,1、7、4、10月的垂直梯度值分别
为26.2℃/320厘米、22.0℃/320厘米、5.6℃/320厘米、3.3℃/320厘米。
    哈尔滨土壤表层稳定冻结始于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下旬开始稳定解冻,无常年冻土层。
地表以下30厘米处的土壤冻结时间较地表滞后半个月左右,解冻时间滞后20天左右。历年最
大冻土深度为205厘米(1981年3月4日)。
  四、地表水
   (一)松花江(哈尔滨段)从双城市界起至老山头为松花江的哈尔滨段,全长71.3公里,
流向东北,河道弯曲系数为1.27,坡降为0.03—0.04‰,水流分汊明显。中水期河面宽1300
多米(包括沙滩),平均水深3—6米。多年平均水位为115.00米,平均低水位为113.20米,
历年平均水位变化比较均匀,基本属于缓涨缓落型。1898—1985年间,畅流期最高洪峰水位
为120.30米(1957年9月6日)。
  该江段流速变化不大,最大流速为1.99米/秒,最小流速为0.536米/秒。多年平均流量为
1180立方米/秒,年内最大流量多出现在八九月份,历年平均最大流量为3840立方米/秒,有
记录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2200立方米/秒(1957年9月6日)。年内最小流量多出现在12—
2月,历年平均最小流量为902立方米/秒,少水年的1920年年平均流量仅为387立方米/秒。
  哈尔滨江段含沙量和输沙量均不大,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62克/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
为680.2万吨。含沙量的年内变化较大,最大值多出现在7月份。
  据1953年开始的水情资料,该江段多年平均封冻天数为133天,多年平均最大冰层厚度
为097米。最早封江日期为11月8日(1976年),最迟为12月12日(1958年),秋季流冰天
数平均为15天。最早解冻日期为3月25日(1959年),最晚为4月16日(1956年),春季流冰
天数平均为6天,最多达10天(1958年)。
  (二)主要支流
     1. 呼兰河
     为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最大支流,在哈尔滨城区东北约4公里处(呼兰县张家庄附近)由
左岸注入松花江。该河上游流经小兴安岭山区,中游流经小兴安岭余脉及丘陵地带,下游进
入松嫩平原。下游段河流蜿蜒曲折,泡沼增多,河道比降小,水流缓慢,滞水时间长。呼兰
河多年平均河口流量为93.75立方米/秒,下游汛期受滨北铁路影响,水位可壅高60厘米,河
口附近汛期受松花江水顶托12—20天,常导致洪灾发生。
  2. 阿什河
  为松花江右岸的一级支流,于哈尔滨城区东侧注入松花江。其上游流经低山丘陵区,河
谷狭窄。中游坡度减小,两岸滩地宽广。下游河道进入平原区,在莫力村以下河道异常弯曲,
发育为典型的自由式曲流。阿什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5.9994亿立方米,年内水位变化较大,
径流的季节变化明显。其河槽平槽泄量较小,洪水季节河口处泄洪量仅为300立方米/秒,主
要靠滩地行洪,致使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由于流域内工厂企业较多,水体遭严重污染,下游
水生动物已基本绝迹。
  3. 马家沟河
    为松花江右岸的一条小支流,河道全长31公里,其中哈尔滨城区段20公里,是一条天然
的集水河流。该河水情很不稳定且变化周期短,枯水期如果两岸无废水排入则经常断流。城
区内马家沟河段行洪能力不大于100立方米/秒,因此历史上下游两岸曾多次遭受洪水灾害。
马家沟河没有连续的水文观测资料,据实地调查资料推算,该河年径流总量2400万立方米,入
松花江的汇口处正常水位为114.5米,洪峰流量在196—340立方米/秒之间。沿河有小型水库、
塘坝等水利工程4处,此外还有抽水灌溉站多处。流经城区的河道两岸有废水排放口123处,
1976年实测最大废水流量为147100吨,其中工业废水占60%。大量的废水、污水流入,使马
家沟河成为一条常年不冻的污水河。
  4. 其它河流
    何家沟 流经平房、动力、南岗、道里4区,在城区西部沿顾乡大坝西侧注入松花江,全
长37.4公里。原为一条天然降水汇聚形成的河谷,径流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以6、7、8月
来水量最大,冬季结冰且常被封实。由于大量接纳城市废水,现该河水体已遭严重污染。哈
尔滨每天向松花江排放的67万吨废水中,由何家沟排放的占20%左右。
  信义沟 流经香坊、动力两区,为阿什河左岸的一个小支流,全长18公里,河道弯曲系
数1.29,流域面积93平方公里。径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沿河分布众多工业企业,尤其是
哈尔滨的化工区分布在河流北段沿岸。现在信义沟已成为一条工业废水排放通道,沿岸每日
向信义沟排放的废水总量达88000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水占96%。
  库叉河 又称运粮河、五家子河,源于阿城市,沿哈尔滨与双城市交界流入道里区阎家
岗一带,在西下坎附近注入松花江,河流全长96.5公里。径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八一水
库以上河段无雨时干涸,立功水库一带常年有水,冬季水深可达0.8—2米,宽3—4米,水体
污染较轻。
  小黄河 为阿什河的一条支流,流经阿城市与太平区的边界,全长30公里,流域面积15
8平方公里。径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山洪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87万立方米。洪水与
枯水期水量变化很大,枯水期河宽仅两米左右,洪水期可扩展至数千米,因而常有洪灾发生。
  庙台沟 为阿什河左岸的一条支流,在香坊区成高子镇附近穿过新香坊灌渠后注入阿什
河,全长25公里,流域面积84平方公里。河流落差为64米,比降为1燉328。多年平均来水量
为788万立方米,年径流深为66—90毫米。
  (三)湖泡和水库
     1.湖泡
    松花江哈尔滨段两岸河滩地广阔,其上发育了众多的洼地、湖泡,但已开发利用的湖泡
不多,比较典型的只有郝家大泡和长岭湖两处。郝家大泡位于松花江北岸的松浦区,面积约
12000平方米,总蓄水量约30余万立方米。长岭湖位于西郊哈双公路北侧,这里原是东西延
伸5公里以上的柳条通,以后辟为养鱼场。经疏浚湖体、清淤引水等大规模工程改造,现在
成为拥有养殖水面267平方公里的大型淡水养殖基地。
  2.水库
    哈尔滨郊区现有的水库大多建于1958年以后,但工程均未配套。和平水库、友谊水库、
小黄河水库等或因工程未竣工,或因施工质量差,实际上早已成为废库。现主要有立功水库、
工农水库、三八水库3座。
  立功水库位于西南郊太平镇立功村,地址在库叉河下游,为平原(Ⅰ)型水库。水库集
水面积398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为68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灌溉和淡水养殖。工农水库位于
平房区平房乡,地址在马家沟河上游,标准为小型(Ⅰ),集水面积28平方公里,水库总库
容为280万立方米。原设计用于灌溉和养殖,但效益不明显。三八水库位于南岗区王岗镇附
近,坝址在何家沟中下游,标准为小型(Ⅰ),集水面积85平方公里,设计正常蓄水量222
万立方米。原曾用于灌溉和养殖,70年代末因水体污染严重而终止。
  五、土 壤
   (一)地带性土壤
   哈尔滨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有黑土和黑钙土。黑土是哈尔滨市郊的主要农业土壤,市郊22
个乡镇都有黑土分布,总面积7994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不含水面,下同)的55.92%。
  黑土的暗色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养分贮量丰富,保水保肥性能强,结构多呈粒状或
团粒状,是一种非常优良的耕作土壤。哈尔滨的黑土大部分属典型黑土亚类,主要分布在波
状起伏漫岗地的中上部。
    在黑土与草甸土过渡地带还分布着草甸黑土亚类,其面积约占整个黑土分布区的1/5,多
出现在漫岗地下部的低平处。该亚类土壤较典型黑土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高,局部虽有呈
现泥炭化过程的腐殖质层,但仍是一种优良的耕作土壤。
  黑钙土也是哈尔滨郊区分布较广的土壤类型之一,其面积仅次于黑土和草甸土,为1160
1.7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12%。
  黑钙土有机质以表层为多,质地适中,结构多为粒状和团粒状,耕性良好,也是一种优
良的耕作土壤,只是水分供应略显不足。
  哈尔滨的黑钙土分为普通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碳酸盐黑钙土、草甸黑钙土4个亚类,
其中普通黑钙土和淋溶黑钙土面积极小,主要的类型是碳酸盐黑钙土和草甸黑钙土,以碳酸
盐黑钙土分布面积最大。
  (二)非地带性土壤
    哈尔滨的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草甸土、盐碱土、沼泽土、白浆土、风砂土,此外还有经
水耕熟化过程而形成的水稻土。
  草甸土是哈尔滨郊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其分布面积仅次于黑土,为35926.6公顷,占
土地总面积的25.13%。该土类表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养分含量丰富,但潜在养分高,有效
养分低。土质粘重,透水性差,土温低,冷浆。草甸土在哈尔滨共有暗色草甸土、泛滥地草
甸土、碳酸盐草甸土、盐化草甸土和碱化草甸土5个亚类,其中盐化草甸土和碱化草甸土又
属于哈尔滨地区的盐碱土。
  哈尔滨民间将盐碱土地称为“碱疤拉地”,这种土壤实际包括盐土和碱土两个亚类。哈
尔滨的盐碱土主要分布在万宝、太平、新发等乡镇,总面积483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
.38%。此种土壤类型多出现在地势低平、母质粘重、地下水埋藏浅、气候偏干的地区。除
盐化草甸土和碱化草甸土外,哈尔滨的盐碱土还包括草甸盐土和草甸碱土。各类型的盐碱土
常呈复区分布。
  沼泽土是在低湿地上发育而成的一种水成土壤,在哈尔滨市郊仅有零星分布,多在前进
乡范围内,面积只有32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3%。哈尔滨的沼泽土属于腐殖质沼泽土,
其成土过程为土壤表层有机质的腐殖质化,而并非典型的沼泽化过程。其特点是腐殖质层深
厚,质地粘重滑润,草根较少,结构不明显,土体下部为灰蓝色的潜育层。哈尔滨地区的沼
泽土基本被垦殖利用。
  白浆土为一种半水成土壤。哈尔滨的白浆土只在民主乡漫岗地上有小片分布,属于岗地
白浆土。其面积只有4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3%。此类土壤表层养分含量比其它土类
低,质地粘重,结构不良,表层多为重壤土,腐殖质层透水较好,白浆层和淀积层透水性极
差。目前哈尔滨市的白浆土地几乎全被垦为耕地。
  风砂土是一种地带性不明显的幼年土壤,主要分布于太平庄和前进乡的松花江河滩地上,
面积为173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1%。此种类型的土壤是风蚀、沙压、淋溶和生物共
同作用下的产物。哈尔滨地区的风砂土共有3个亚类:在流动沙丘上刚刚发育的为流砂土,流
砂土被植物生长固定后的为生草砂土,在固定已久的沙丘上发育的为黑砂土。目前哈尔滨地
区的风砂土几乎都未被垦殖。
  哈尔滨种稻历史不长,稻田面积不大,水稻土的分布面积只有8545.6公顷,占总土地面
积的5.98%。因哈尔滨生长期短,稻田的淹水期短而撤水和冻结期长,故水稻土发育程度不
高,使哈尔滨的水稻土在许多方面仍保留一些自然土壤的特性。哈尔滨的水稻土主要由黑土
和草甸土演化而来,因此可分为黑土型水稻土和草甸土型水稻土两个亚类。其中黑土型水稻
土在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上均好于草甸土型水稻土。
  六、植 物
   (一)植物区系成分
    哈尔滨野生植物种类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地区有野生植物770余种,其中维管
束植物600余种。在各植物种中,华北植物区种占42.1%,满洲植物区种占53.4%,蒙古植
物区种占27.9%,达呼利亚植物区种占28.3%。有199种为广布种。
  在哈尔滨地区的植物区系成分中,虽然达呼利亚植物区、蒙古植物区与满洲植物区的植
物种类相差悬殊,但各区植物的平均比数很接近,说明哈尔滨地区的植物区系成分具有达呼
利亚植物区、蒙古植物区与满洲植物区过渡的特征。
  近30多年来,哈尔滨地区的植物种类和区系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总的趋势是:1.种
数减少,如维管束植物由1955年的736种减少到1988年的604种。2.草原成分增加。一些新侵
入的草原成分如碱地肤(Kochia Sieaersiana)、刺果粉藜(Obione Sibirica)、三齿粉藜
(Obione fera)等共有10种,杂类草也由原来的80余种增加到119种。3.森林成分退却,据
统计,30多年来共有47种分属于乔灌木森林植物、林下或林内木质藤本植物、森林草本和森
林下草植物以及林区蕨类植物在哈尔滨地区消失。4.大科次序发生变化。如1955年哈尔滨有
禾本科植物107种,在各科中居第一位,到1988年只有71种。而菊科由1955年的89种增加到
1988年的99种,上升到各科的第一位。与植物区系成分的上述变化相对应,哈尔滨地区的森
林、草甸草原、水生、沙生、碱地植被都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近30多年来的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有直接关系。
  (二)现代自然植被
  1.森林植被
  天然森林只在荒山有残余块状分布,多见于向阳山坡。其林木虽不甚密,但群落层次明
显可见。其中乔木层次以黄榆(Ulmusmacrocarpa)为主,灌木层、草被层均发育较好。分
布于长岭的林木虽不成群落,但森林遗迹十分明显,原森林树种有稀疏分布的山里红
(Crataeguspinnatifida)、山荆子(Malusbaccata)、金钢鼠李(Rhamnusdiamantiaca)
等,阴坡和林下草本植物十分丰富。此外四方台阶地阴面斜坡及江北河漫滩岗地还有疏散的
森林植被分布。
  2.草甸草原
  分布在荒山、长岭、四方台一带的河流阶地和台地上,而且森林草本植物和草原植物交
混分布,其中土质干燥地段以草原植物占优势。典型草原面积很小,仅分布在本区的西部和
北部,植物组成以羊草(Aneurolepidiumchinensis)、贝加尔针茅(Stipabaicalensis)
等为主,稍低湿地段野古草(Arundinellahirta)等成分增加,并稀疏分布灌木状蒙古柳
(Salixmongolica),更低湿地段则牛鞭草、狼尾草等成分增加。
  3.干、湿草甸
  在荒山和长岭台地、阶地有较大面积的干草甸,其上主要是羊草群落与草
(Koeleriacrista)、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群落以及光沙蒿(Artemisiaoxycephala)
等群落的复合体。湿草甸多分布在河流两岸低平地及低湿地,其组成成分以小叶章
(Deyeuxiaangustifolia)为主,并有多种湿生植物。
  4.沼泽草甸(塔头甸子)分布地段地表基本常年有水,群落比较稳定,植物种类比较
单纯,常有由苔草(Carexspp.)形成的塔头。面积较大的在万家的松花江以南和长岭湖以
北,其间除草甸外还有沼泽分布。塔头植物主要以小叶章、苔草为主。
  5.柳树灌丛分布在沿江河的两侧或低洼地,以松花江两岸为主,特别是西岗到东新开
口一带柳丛极密。此外阿什河弯曲处的河漫滩地也生长有柳树灌丛。该群落主要由三蕊柳
(Salixtriandra)、蒿柳(Salixviminalis)、松江柳(Salixsungkianica)等构成灌木
林,俗称柳条通,其间多生长一些湿生或沼生植物。
  6.水生植物群落
  哈尔滨水生植物多生长于低洼地和河曲地段的小型湖泊或水泡子内,主要包括挺水植物、
浮水植物、漂水植物、沉水植物4类。受水体污染和气候变化影响,近几十年水生植物遭到
很大破坏,一些水域中的干塘水生植物群落现已变成杂草群落。
  七、动 物
  (一)动物区系特征
  在中国动物区划中,哈尔滨的动物属古北界东北区松辽平原亚区。由于哈尔滨地处北方
森林与草原过渡地带,所以动物区系组成复杂,种类丰富,起源比较古老。
  哈尔滨动物区系组成复杂、种类丰富的特征在鱼类和鸟类区系中表现明显。松花江流域
的鱼类为古北区和东洋区的复合体。鱼类区系的主要成分是与黄河、长江共有的,但同时又
有北方地区复合体的鱼类,如哲罗鱼、细鳞鱼等;有北极淡水复合体的种类,如乌苏里白鲑
和江鳕等;有北方平原复合体的种类,如雅罗鱼、狗鱼等。此外哈尔滨还有属于第三纪动物
区系成分的种类,如七鳃鳗、泥鳅、六须鲶等。鸟类中既有华北区常见种类,如松鸦、灰喜
鹊、金翅雀等,又有东南亚的热带种类,如黑枕黄鹂、蓝翡翠、寿带鸟等,还有原本属于北
方的种类,如花尾榛鸡、普通币鸟、鹪鹩等。伴随人类活动的加剧,一些依赖农田生存的动
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使哈尔滨陆栖动物区系具有典型的农田动物群色彩。
  哈尔滨分布着许多古老的动物类群,说明动物区系起源历史比较久远。东北区松辽平原
亚区的动物形成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更新世晚期,当时的哈尔滨顾乡屯动物群为猛犸象—披毛
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Fauna),据动物化石显示,在顾乡屯动物群中,除属于晚
更新世以前的已经绝迹的比较重要的兽类外,当时有许多种类都与现代的森林动物和草原动
物种类相同。
  (二)现代野生动物
  1.哺乳类
  哈尔滨地区现代野生哺乳动物总计有6目32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5目21种。在代表性
哺乳动物中,啮齿类动物在种类与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其余的则为少量的食虫目、翼手目、
食肉目、兔形目动物,如刺猬(Erinaceuseu-ropaeusamurensis)、蝙蝠
(Vespertiliomurinusmurinus)、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euptilura)、草兔
(Lepuscapensistolai)等。代表性动物以外的11种哺乳动物有的近些年已近绝迹,如狼、
狐狸、狍等;有的只是历史上有过记载,如东方山蝠(Nyctalusaviator)、野猪
(Susscrofa)等。
  哈尔滨农田中的啮齿类以小家鼠(Musmusculusmanchu)、草原黄鼠
(Citellusdauricusramosus)、大仓鼠(Cricetulustritonfuscipes)数量居多,住宅中
则以小家鼠和褐家鼠(Ruttusnorvegicuscaraco)的数量占优势。
  2.鸟类哈尔滨的鸟类共有227个种及亚种,隶属于16目46科。其中春秋两季沿松花江流
域往返迁徙的种类约占鸟类总数80。这些侯鸟春季迁徙的时间集中在4—5月份,秋季迁徙
的时间集中在10月份。
  由于栖息环境不同,哈尔滨的鸟类主要有两大类群:在水域或沿岸滩地的多属于游禽和
涉禽;在各类林地的则属于多种鸣禽。哈尔滨猛禽数量不多,常见的只有少数种类的鹰、隼、
。居民地与开阔农田上鸟类较少,主要是一些麻雀、家燕、喜鹊、乌鸦等。
  3.鱼类
  松花江流域的鱼类组成具有南北方交汇的特点。据记载,历史上松花江流域可见到的鱼
类有72种,其中哈尔滨地区可见到56种。但据80年代调查,目前哈尔滨一带能见到的鱼类只
有42种,分属于8目13科38属,其中鲤科种类占绝对优势,共有20余种。
  4.爬行类与两栖类
  哈尔滨爬行动物种类贫乏,数量极少,只有鳖类、蜥蜴类、蛇类共3目8种。有的种类只
是历史上曾出现过,现在已很少见,如鳖(Trinoyxsinensis)、灰链游蛇(Natrixvibakari
)、赤链蛇(Dinodonrufozonatum)等种类在野外条件下可能已经绝迹。
  哈尔滨的气候条件不适于两栖动物生存,因而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只有有尾
目1种和无尾目6种。属有尾目的为极北鲵(Salamandrellakiyserlingii),属无尾目的有
蛙、蟾蜍、雨蛙各两种。
  5.无脊椎动物
  哈尔滨的陆生无脊椎动物中有蝶类64种,医学媒介昆虫80余种(其中主要为蝇类和蚊类
),属于中药仓储昆虫的39种,属于农业害虫的46种,属于农业害虫天敌的(主要是昆虫、
蜘蛛)141种。此外,栖息于地下的土壤动物种类也很多,其体形较大的主要是环节动物蚯
蚓和各类昆虫,目前发现的蚯蚓共有3科8种。
  生活在各种水域的无脊椎动物主要是属于甲壳类的虾和软体类的螺、蚌,据统计哈尔滨
地区共有虾4种、螺16种、蚌6种。
页码: 7-24
附件: @01LG01VU.xml^XML
类别: 总述
排序字段: 0007
 
[RECORD: 6/109]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总述
篇名: 第一篇 自然人文概况
章名: 第一章 自然环境
节名: 第三节 自然资源 
正文: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特点
    哈尔滨市土地总面积为163700公顷,包括耕地、牧草地、荒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
等各种类型。哈尔滨土地资源的优势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1.地势平坦,利用方式多 样。
哈尔滨地面相对高差一般不大,绝大多数属于平川和波状平原,地面坡度大部在3°以下。多
种土地类型适合于多种利用方式,为发展农业多种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2.质量较好,
适宜性广。土地多以宜耕地为主,气候条件差异小,肥力高,很少有特别低劣的土壤。3.土
地利用率低,生产潜力大。以蔬菜生产为例,1982年哈尔滨菜田的平均复种指数仅为1.26,而
其中个别乡却可以达到2.3—2.7以上,可见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潜力是相当大的。
  哈尔滨的土地资源也存在一些问题:1. 底数不清,后备资源不足。资源的实际调查数与
历年的统计上报数差距很大,这种底数不清严重影响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科学规划和指导。2. 
低产面积大,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全市有洪涝地和劣质土壤地1.9万余公顷,这些耕地单
产低,经济效益不高。在全部土地资源中,农业用地比例过大,林、牧、渔业用地比例过小,
不利于各业协调发展。3. 部分土地遭亚重破坏。哈尔滨毁林、毁草开荒问题比较严重,大量
灌木林和草场地已遭破坏。城区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大量向城郊排放和倾倒,不仅挤占
大片土地,也使土壤和水域遭严重污染。
  (二)土地类型
    1. 耕地
    全市耕地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主要分布于河流阶地区、波状起伏台地区和地
势较高的河漫滩区。土壤多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其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理化性
质好,肥力高且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合于哈尔滨地区各种农作物和蔬菜作物的种植和栽培。
  2. 林地
  市区林地面积仅有4000余公顷,不足市区总面积的3%。主要类型为天然林地、人工林地、
苗圃和灌木林地。其中人工林地面积最大,约占林地总面积的55%左右;天然林地面积很小,
只占5.8%左右。郊区农田防护林和堤岸防护林的面积不足,村屯“四旁林”的面积也不大。
  3. 牧草地和荒地
   哈尔滨牧草地和荒地的面积之和占土地总面积的14%左右,牧地面积较小,仅有3000余公
顷,其余均为草地和荒地。荒地多分布于江河两岸的洪泛地,有近1/5属于沼泽地。由于这类
荒地易受江河泛滥影响,目前尚未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
  4. 园地
    园地主要是果园和药材园用地。哈尔滨的果园为苹果园和葡萄园,在市区分布很普遍,但
总面积不大,1990年统计为445.5公顷。药材园仅分布于南岗区,且面积极小。
    5. 水域
    哈尔滨水域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左右,其中江河水域面积多于坑塘、水库的面积。
水域面积中已被开发利用的面积很小,据1990年统计,全市计有养殖水面不足4000公顷。
  6.建设用地
    市区建设用地面积3.8万余公顷,包括建成区及城乡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
国防用地、水利工程用地等几个类型。建设用地的近70%为建成区用地(其面积为15610公
顷),12%左右为交通用地,8%左右为水利建设用地,其余类型所占比重较小。
  7.其它类型
    哈尔滨其它土地类型指荒山、滩地洪泛地、裸石石砾地、坟基地及沟壑土坑等,其面
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左右。这些土地资源中除少部分外,目前在开发利用上尚存很多困
难。
  二、水资源
   (一)水量和水质 
    哈尔滨市水资源总量为1.93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为0.963亿立方米,地下水量为
2.040亿立方米,重复水量为1.067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年内分配 不均,年际变化大。年径
流量约有 70—80%集中在6—9月 份,春灌期(5—6月)水量仅占年水量的 10—30%,年际
变化的丰枯周期约为 15年。                                                         
    地下水补 给资源量为 2.04亿立方米 ,可开采模数为9.89万立 方米燉年·平方公里,
可开采量为 1.63亿立方米。目前城区地下水 已超量开采 ,开采模数达到了 10.28万立方
米年
·平方公里,已形成了巨大 的地下水漏斗 。     
    哈尔滨地 区历史上无论 地表水还是地 下水都是清洁、透明、水质良好的水源。其矿化
度 低,总硬度不大,各种离子含量适中,接近中性,符合工、农、渔业生产及饮用水 标准。
但由于 近些年城市建 设和工农业 生产发展速度 加快且忽视了对水资源 的保护,目前哈尔
滨市的地 表水和地下水 资源均遭到 严重污染。松花江哈尔 滨段的各污 染指标年均 值除
毒物 为3 级外,其余均在 5—25 级以上,地下水中酚、氰化物、砷、汞、铬、镉、铜、铅、
锌、铁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可普遍检出,量值已接近或超过 国家规定的现 行饮用水标准 。                 
   (二)水资源供 需状况                                              
    哈尔滨市 沿松花江 南岸有 3个 地表水源地 ,每日提水总量为 27.60万立方米。市区
尚有地下 水源地 3处,每日提水能力 为11.90万立 方米。此外在业自备水源 中,引松花江 
水的自备 水源总提水 能力为每日 8.00万立 方米,引地下水的自备 水源总提水能力为每日
 53 万立方米。                      
    随着城市 人口的增 加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 高,哈尔滨城市用水量 不断增加。1985年
哈 尔滨城区日 需水量为 92 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为 64.3万立 方米(自来水33 万立方米,
自备水源3 1.3万立方米),日缺水27.7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为 77.6%,人均日用水标准为 
98 升,两项指标均 居全国 24 个大城市的第23位。1986年城区总需水量为3.86亿立方米,郊
区总需水量为2.676亿立方米,城区的需水量超过总供水量0.28亿立方米,郊区的供需平衡则
为供大于求。
  哈尔滨近些年来用地下水多于用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开发量逐年加大,并出现超采现象,
市区的地下水下降漏斗面积已达206平方公里。该地下水漏斗中心部位在化工三厂一带,水位
标高106.93米,边缘部位标高为115.00米左右。水位连年下降,其下降速率为1.06—1.48米/年。
此外平房区的工矿企业均有自备水井,年开采量为1460万立方米,由此导致的地下水降落漏斗
面积达30平方公里,含水层的水力特征已由承压水变成了无压层间水,并受河水补给。
  三、气候资源
   (一)光能资源
    哈尔滨全年日照时数为2641—2732小时,在一年内以5、6月最多,月值可达260小时,11
—12月最小,月值多在150—170小时之间。5—9月为农作物生长期,此期日照时数约占全年
的47%。哈尔滨年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幅较大,近35年来最多年日照时数达2872.9小时(1978年
),最少年仅2325.8小时(1968年),两者相差457.1小时。
  以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为指标可划分出不同的光能资源区。哈尔滨在全省处于
光能资源可利用区,接近较丰富区,在全国优于四川省而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相似,在世界与
美国的纽约地区相当。但哈尔滨地区农业生产对光能的利用率较低,约为0.5%,仅相当于长
江流域的一半左右,其潜在优势尚待进一步发挥。
   (二)热量资源
    热量资源以温度形式表示,哈尔滨夏季气温较世界同纬度其它地区偏高,适合于中温作
物生长。哈尔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为4月2日,日最低气温≤0℃的初日(霜冻来
临)为10月3日,其间的时段称生长季,为184天。日最低气温>0℃的初、终日间为无霜期,
哈尔滨的无霜期为156天。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间为喜温作物生长期和一般作物活跃生长期,期内
日均温累积值一般称活动积温。哈尔滨35年统计(1951—1985年)活动积温为2812.5℃,但
此值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3132.1℃(1982年),最低年2343.1℃(1969),极差达789.0℃。
积温年际变化不稳且差值较大是形成低温冷害的直接原因之一,为避免此种灾害发生,人们
多按80%保证率的积温值安排作物品种和熟制。哈尔滨80保证率的活动积温值为2625.3℃。
  (三)水分资源
     哈尔滨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在500—523毫米之间,作物生长季(5—9月)的降水量占
全年降水量的84%以上,降水集中期热量充足使降水的有效性较高。哈尔滨年内降水变率以
生长季期间为最小,其值为20%左右。而春秋季变率很大,为40%左右,因而春秋易产生洪涝。
哈尔滨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多年与最少年降水量值相差1倍以上。对农作物来说,生
长季(5—9月)80%保证率值加上前期蕴藏在土壤中的水分可满足玉米、小麦、谷子、高梁
等大田作物的需水量(对大豆稍嫌不足),哈尔滨5—9月80%保证率的降水量为351毫米。
  当水分得到充分供应时,由大气状况决定的陆面最大可能蒸发量称蒸发力。哈尔滨蒸发
力值各月普遍偏大,除7、8、12月外,其它月份均大于降水量。
  从降水量和蒸发力两个因素考虑干湿状况。经计算可知,哈尔滨1、7、8、12月湿润度
较大,2、6、9月属半湿润期,3、10、11月为半干旱期,4、5月为干旱期。
  (四)风能资源
    哈尔滨地区年平均风速多在4米/秒以上,春、秋季风力最大,年大风(≥8级)日数市
郊可达40天以上。取≥3.5米/秒和≥4.0米/秒两个等级的风速作为有效风速,哈尔滨有效
风速集中在冬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两个时段,一日内则多出现在上午8—9时到下午4—6时之间。
  哈尔滨各等级风速以3米/秒左右风速出现的频率最大,为18%左右。30年一遇的最大可
能风速为26.8米/秒。年平均风能密度为140.32瓦/平方米。全年3—20米/秒有效风速总时数
为4481.9小时,属全省风能丰富区和全国风能资源较丰富区的春秋强压型区。
  (五)冰雪资源
     哈尔滨有近半年的冬季,一年内有5个月(11月到翌年3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土壤、
江河封冻期长达5个月左右。冬季降雪、积雪期长,松花江结冰最厚可达两米以上。降雪、积
雪对杀虫灭菌、净化空气、减轻噪声等具有明显作用,此外用净化雪水作饮用水、用融化雪
水灌溉农田和喂养禽畜等也是人们开发利用冰雪资源的重要方式。
  哈尔滨很早就有人冻制或雕制冰灯,近些年来以冰灯、冰雕、雪雕为中心内容的冰雪资
源开发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冬季重要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并且明显带动了旅游业的发
展。
  四、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1.林地资源哈尔滨市区天然森林植被几乎全部遭到毁坏,现有林地主要是人工林,面积
小,分布零散。人工林又包括护岸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薪炭林及其他特
种经济林。
  人工防护林主要分布于江南、江北平原及荒山,林木覆盖率为2.85%,活立木总量265200
立方米。水土保持林分布于江南平原及长岭、荒山,活立木总量为55020立方米。风景林主要
分布于太阳岛和长岭,森林覆盖率为3.5%。长岭还有薪炭林及经济林22公顷。
  2.草场资源
    全市草场总面积达两万余公顷,主要包括草甸草原和沼泽草甸两大类型。已利用的草场
主要集中在前进、太平、新发、民主和新农5个乡镇。其中草质较好的草场亩产干草75公斤,
一般草场亩产仅为50公斤左右。人工改造草场是合理开发草地资源的有效途径,1987年太平
镇试种羊草460公顷,其中生长较好的200公顷亩产干草达165公斤。
    哈尔滨草场中质量较好的饲草是羊草和豆科植物类草,如野豌豆属、苜蓿属、草木樨属,
此外还有禾本科的早熟禾、草、隐子草及一些杂类草的幼苗。
  3.水生植物与药用植物
    哈尔滨水域冬季结冰时间较长,夏季水温又偏低,因此水生植物种类偏少,有些可利用
的水生植物如泽泻、慈菇等生长也不好。但哈尔滨的一些水生植物仍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如
宽叶香蒲为造纸原料,亦可编蒲包、蒲席,蒲黄可入药;芦苇可用于编织、制作绝缘材料、
造纸,茎亦可入药。据统计,哈尔滨具有经济意义的水生植物共有40余种。
  哈尔滨及周围地区药用植物种类多,产量大,但主要集中在哈尔滨以东的丘陵山区,哈
尔滨市区相对较少。据统计,连同水生植物中的药用植物在内,哈尔滨市区的野生药用植物
共有近50种。
  (二)动物资源
    1.鸟兽资源
    哈尔滨历史上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都比较丰富,只是近30多年来才急剧减少。黑龙江
省博物馆至今还保存有本世纪20年代在哈尔滨采集的多种鸟的标本,包括斑头鸬鹚、白鹳、
黑鹳、白尾海周鸟、大鸨、大杓鹬和鱼等,但这些种类近三五十年均在哈尔滨市消失。
目前,在郊区可常见到的中小型鸟类只有百种以上,大型鸟类绝难见到。
  本世纪30年代哈尔滨郊区产狍,冬季市场每年可上市狍5000只以上,松花江北岸还有紫
貂和水獭,哈尔滨也曾有过野猪活动的记录。到60年代郊区偶然还可见到狍,但60年代以后
就再不见踪迹了。现在哈尔滨的毛皮兽常见的只有黄鼬,偶然才可见到豹猫和香鼬,其他哺
乳动物多属小型啮齿类。
  野生动物驯养是哈尔滨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产业,但驯养种类不多,主要以养貉、养麝鼠、
养狐为主。近些年一些科技工作者和专业人员探索开展对马鹿、黑熊、棕熊、雉鸡的驯养,
已取得明显效果。
  2.淡水鱼类
    哈尔滨地区水域具有食用价值的经济鱼类有40余种,其中鲤科鱼类占70%。近几十年哈
尔滨鱼类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冷水性鱼类明显减少、可捕捞数
量明显减少、鱼的个体重量明显减少。历史上松花江有一些驰名全国的珍贵鱼种,如鲟、鳇、
大麻哈、乌苏里白鲑等,目前在哈尔滨市则已很少见到。据调查,1980年有人在松花江沿岸
的17号照曾捕获一条3.5公斤重的大麻哈鱼,1981年有人在6号照曾捕获一条11.5公斤重的鳇
鱼,说明有些名贵鱼种并未在哈尔滨完全绝迹。哈尔滨淡水鱼类养殖始于50年代,目前已形
成了以养殖鲤、鲫、鲢、鳙为主体,积极扩大对鳇、鲶、鲂、板黄等新品种养殖的产业格
局。
  五、地下能源和矿产资源
   (一)地下热水
    1971年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曾在哈尔滨地区开展地下热水普查勘探,证实哈
尔滨平房地区——前长岭子至葫芦沟隐伏状凸起带及太平庄短轴背斜均属热异常区,为哈尔
滨地下热水田的远景区。平房R3地热探孔(孔深910.26米)穿过白垩系地层钻至中侏罗统太
安屯组上段,在深度900米处测得温度为41.9℃,增温梯度值达3.95℃/100米,属异常值。
含水岩组为白垩系下统泉头组第一段的砂岩、砂砾岩及砾岩,厚105米左右。
  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为氟、锶、总铁、钾、钠、氯及硫酸根离子含量较高,矿化度为4
.418克/升,见有碘和氢,可溶性二氧化硅为10毫克燉升,PH值为8.3,氟含量达9.0毫克/升,
属中等矿化的碱性含氟氯化钠型水。
  (二)天然气
    赋存于哈尔滨西郊太平镇一带的太平庄(镇)隆起,构造呈北东方向,与松花江北的五
站隆起相对。
  1985年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部门为寻找石油在太平镇一带进行钻探,在距太平镇4.5公
里处打了一口钻探井,经分析无油而封存。1989年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对该井进行综合解释,
认为含三层天然气。同年10月,果然在该井发现了天然气,试气结果可日产天然气4万立方
米。以后在太平镇及松花江北的五站一带先后布井十余个,其中五站附近的1号井经测定日
产天然气3.97万立方米。勘探结果说明太平镇和五站地区控制了相当可观的天然气储量。哈
尔滨煤气公司从1989年11月8日开始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调查,并实施将天然气引进哈尔
滨城区。
  (三)粘土矿
    主要分布于岗阜状高平原和松花江阶地,其岩性为黄色、棕色、黄褐色的黄土、黄土状
亚粘土和亚粘土,按用途划分主要有水泥用粘土矿和砖用粘土矿两类。
  水泥用粘土矿主要赋存于太平区东风镇毕家屯东的第四系上更新统哈尔滨组中。此处共
有两个矿层:一号矿层平均厚度35.4米,二号矿层平均厚度1.2米。矿层长1174.3米,平均宽
度为254米,为中型水泥用粘土矿床,现为哈尔滨水泥厂开采利用。
    砖用粘土矿也主要赋存于哈尔滨组,多分布于哈尔滨近郊的东南部。此类粘土矿储量较
大,目前的年采出量在300万吨左右。
  (四)砂及砂砾石矿
    砂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河床及河漫滩,以黄色中砂及中细砂为主,分选较好,磨圆中等,
颗粒均匀。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及暗色矿物。
  砂砾石主要分布于阿什河低河漫滩和河道浅滩,其上部覆有薄层淤泥质亚粘土、亚砂土,
或裸露于地表。砂砾松散,分选磨圆较好,砾径0.2—1.5厘米及5—10厘米。其中含中相细砂,
砾石呈浑圆状或次棱角状,砾石成分多为火山岩、变质岩及少量沉积岩等。
  目前哈尔滨已开采的砂砾石矿点不多,主要集中于香坊区的幸福、向阳、城高子3个乡
镇。位于靠河寨的香坊区幸福砂场所开采的为河道浅滩型砂砾石矿。该矿赋存于第四系全新
统冲积层中,矿体长3400米,宽25米左右,厚0.5—4.0米,是良好的建筑用砂砾石。位于代
家屯、六家屯、翻身屯等地的向阳乡、城高子镇等砂场所开采的为低河漫滩型砂砾矿,也赋
存于全新统冲积层,矿体规模越向下游方向越大。
页码: 24-32
附件: @01LG01VV.doc^WORD
类别: 总述
排序字段: 0024
 
[RECORD: 7/109]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总述
篇名: 第一篇 自然人文概况
章名: 第一章 自然环境
节名: 第四节 自然灾害 
正文: 
  一、低温冷害
    低温是指全年≥10℃积温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低的现象,冷害是指气温突然大幅度下降
对农作物造成冻害的现象。严重的低温冷害可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大幅度减产,为哈尔滨地区
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哈尔滨6—8月气温的年际变化较大,且具有冷、暖期之分。在冷期内,平均2—3年可出
现一次夏季低温年,正常发生连续一二年的低温冷害,有的低温冷害可连续3年之久,这种
冷害年多集中在1918年以前、1934—1945年和1956—1972年间。冷害多次发生的现象称冷害
群,其出现间隔约为10—15年。哈尔滨1909—1985年共出现低温冷害年25次(年),约占总
年数的32%,其中较重的低温冷害年有1911、1912、1913、1914、1940、1957、1964、1969、
1971、1972、1976、1983共12年,占总年数的14%以上。
  二、旱 涝
    降水量明显减少或增多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哈尔滨地区1909—1988年间降水年际变化
总的趋势是30年代降水量最多,70年代降水量最少,其它时段基本上是多、少雨年交替出现。
其间最多年降水量为1041.0毫米(1932年),次多年降水量为817.7毫米(1940年);最少年
降水量为353.2毫米(1933年),次少年降水量为353.9毫米(1975年)。近80年内连续多雨
和少雨的年份不多,比较明显的多雨年有1915、1932、1940、1957和1985年,比较明显的少
雨年有1919、1925、1933、1958、1962、1967、1973—1976、1978、1979年。
  关于哈尔滨及其附近地区的旱涝,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可上溯到1312年,有较为连续的
记载则自1746年开始,1800年以后的记载从未间断。根据全国统一划分的旱涝等级标准(一
级为涝,二级为偏涝,三级为正常,四级为偏旱,五级为旱),哈尔滨地区19世纪以来历年
的旱涝等级列入下表。
    三、洪 灾
    松花江哈尔滨段在清代以前没有水文资料,清代乾隆年间及以后略有记载,清光绪二十
四年(1898年)起才开始有连续的水文记录。按洪峰流量相当于或大于8500立方米/秒为大
洪水的标准计算,自1898年以来,哈尔滨地区共发生7次大洪水,酿成了程度不同的洪水灾害。
  1932年洪水 1932年6月下旬至8月20日松花江流域阴雨连绵,哈尔滨7月份连续降水27
天,其中有一个昼夜最大降水量为99.1毫米。由于嫩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三路洪水互相
遭遇,哈尔滨江段8月5日水位超过118.55米,江堤开始决口。8月7日道外全区尽成浊流泽国,
8月8日道里区亦被水淹,8月10日道里区一些街道已可泛舟。8月12日8时洪峰水位达到119.7
2米,道里、道外两区一片汪洋,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水淹面积达877.5万平方米。
  1934年洪水 1934年5月松花江流域提前进入雨季,哈尔滨及周围地区连降暴雨。由于
嫩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三河洪峰相遇,7月20日哈尔滨部分堤防决口,江岸比江面水位
尚低1—2米,至午夜铁路被冲毁,松浦街道水深1—2米。与此同时拉林河、阿什河暴涨,7
月27日起江南部分开始进水。8月13日出现最高水位,水位达118.53米,此次洪灾江南进水
户达341户,受灾人数1200人;江北进水户为3338户,受灾人数达11900人。
  1953年洪水 1953年东北地区降雨提前,6月上、中旬第二松花江的干支流水位普遍上
涨。8月上旬嫩江流域也连续降雨,嫩江流量急剧增大。8月30日哈尔滨受两路来水影响,水
位急剧上升,至9月3日最高水位达119.30米。洪水泛滥期间松浦区江堤决口,顾乡、天恒两
地堤外房屋、土地被淹,全市受灾人口33003人,农田900公顷。由于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市民
抢险救灾,此次水灾除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外,人畜均无伤亡。
  1956年洪水 1956年夏季松花江流域大面积连续降雨,且暴雨集中。7月份以后嫩江流
域连续出现暴雨,此期第二松花江一带雨量很大,丰满水库连续放流11天。两江洪水泻入松
花江,哈尔滨江段8月6日出现第一次洪峰,水位119.64米。8月7日下午松浦等地堤防决口,
水位下降20厘米,之后又再次上涨,8月15日出现第二次洪峰,水位高达120.06米。此时江
上水位已高出城区一些主要街道3米之多,哈尔滨上游方向和江北一些堤防溃决,大片农田
和许多村屯被淹。
  1957年洪水 1957年7—8月,黑吉两省降雨集中,降水强度大且频繁。由于各流域暴雨
时间先后不一,致使哈尔滨江段多次出现洪峰。加之流域内几条大河同时涨水,丰满水库连
续放流,第二松花江、嫩江、拉林河洪水汇合,至8月末哈尔滨出现特大洪水,9月6日6时水
位高达120.30米,松浦地区局部堤段决口。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哈尔滨人民英勇抗御洪
水,使此次洪水造成的损失并不大。为纪念此次抗洪胜利,哈尔滨市人民在中央大街北端建
起一座防洪纪念塔。
  1960年洪水 1959年秋季雨水大,部分地区严重内涝,土壤饱和。1960年吉黑两省暴雨
较多,各江河普遍涨水,丰满水库又被迫放流。多条江河洪水相汇,使松花江干流水位上涨
很快,8月17日最高洪水水位达119.52米。这次洪水虽然也给哈尔滨带来一定损失,但受灾
程度不严重。
  1969年洪水 主要由嫩江流域连降暴雨引起。自7月10日后嫩江流域出现集中性降雨,7
月12—15日嫩江出现洪峰。8月中旬嫩江流域又连降大雨,造成嫩江的第二次洪峰。洪水传
播到松花江干流,致使八九月份水位迅速上涨,到9月20日出现最高水位,为119.18米。此
次洪水持续时间长,因而抗洪时间也长,但造成的灾害损失不大。
  四、气候年表
    哈尔滨地区(包括呼兰、阿城及附近地区)气候年表是根据20余种历史文献及有关调查
材料汇集而成,此处节录1901—1990年部分,以反映哈尔滨地区本世纪以来的灾害性气候及
其影响状况。
  1901年:呼兰水灾。
  1903年:呼兰收成五六分。
  1904年:大旱,呼兰收成五六分。
  1905年:哈尔滨春、夏多雨成涝。
  1909年:夏季低温。呼兰秋大雨成涝,冬大雪五六尺。秋7月缓征呼兰府所属大房贝、
薄荷台各屯被灾民租赋。8月连日暴雨,松花江溢涨,傅家甸局部江岸破堤。
  1910年:夏季低温涝,呼兰夏秋大雨,水灾,赈恤钱两。冬大疫。
  1911年:重低温。哈尔滨、呼兰秋雨成涝,呼兰河暴涨,平地水深七八尺至丈余。
  1912年:夏季明显低温,松花江大水。
  1913年:夏季强低温成灾。
  1914年:呼兰水灾。8月松花江泛滥成灾。
  1915年:低温。4月4日松花江解冻,江水暴涨成灾。呼兰多雨成涝。
  1916年:哈尔滨春夏雨水稀少。
  1917年:哈尔滨春旱夏涝。
  1918年:夏季有低温。春少雨偏旱。7月松花江涨水,“马家船口房屋淹没水中者十有
八九”。
  1919年:哈尔滨春夏少雨。
  1921年:春夏雨水稀少,松花江水势锐减,哈尔滨段船泊不通。
  1923年:4月7日,松花江解冻,道外北十六道街决堤,至北五道街,水深处可行船,计
万余户被淹。8月松花江涨水,哈尔滨江北松北镇白茫茫“如同泽国”。南岸圈儿河一带一
片汪洋,水深5尺许,洪水泛及傅家甸和道里。9月1日松花江泛滥,马家船口水深六七尺,
当地百姓“无米无炊,衣食无靠”。
  1925年:哈尔滨夏季少雨三成。
  1926年:呼兰局地大雨为灾。
  1929年:呼兰秋大雨。哈尔滨冬极寒。
  1930年:冬冷甚极。
  1932年:哈尔滨、呼兰重涝。松花江大水破堤,哈尔滨江段水位119.72米,淹没大片农
田。哈尔滨市进水,道里道外低处一片汪洋,靠舟楫通行。哈尔滨水灾善后复兴委员会委员
长鲍观澄记叙道:“……江北、太阳岛先成一片汪洋……。全市舍南岗外,几无干净土,难
民纷至,近十万人,……滔滔洪水,虽由天灾,然哈市以60年来未经如此之巨患。”
  1933年:春、夏降水极少,成旱。
  1934年:夏季气温低,有涝为灾。松花江大水。8月13日哈尔滨江段水位为118.53米。7
—10月间,除江南高处市街外,两岸汪洋一片,江北松浦一带房屋多淹没水中。
  1935年:哈尔滨春、夏有旱象。
  1936年:夏季有低温灾害。
  1940年:低温成灾。
  1943年:一般夏季低温。
  1945年:夏有低温,少雨成旱。
  1947年:春旱夏少雨。
  1949年:春、夏连旱成灾。
  1950年:6—9月少雨有旱。
  1951年:阶段性低温。松花江泛滥,哈尔滨江段水位118.12米。
  1953年:哈尔滨夏涝。松花江7月漫堤,哈尔滨市近郊被淹。
  1954年:哈尔滨地区春、夏连旱。
  1955年:正常偏涝,气温高。呼兰有“仓满囤流谷丰收”之说,有虫灾。
  1956年:夏低温,夏、秋涝。松花江出现特大洪水,沿岸农田被淹。8月15日,哈尔滨
江段水位达120.06米。冬极寒。
  1957年:夏低温,7—8月多雨成灾。松花江水漫堤,哈尔滨水位高至120.30米。冬降大
雪,地面积雪1米有余,市内交通堵塞数日。
  1959年:3—5月少雨,干旱较重。夏有低温。
  1960年:夏、秋多雨涝。夏季有低温。
  1961年:3—6月有轻旱,秋季多雨。
  1962年:4—6月旱,7月多雨成涝。
  1963年:4—6月少雨成旱。
  1964年:春夏旱。夏秋有低温,9月出现1950年以来同期最低气温。
  1965年:3—6月少雨。夏季有低温。9月明显降温,作物受冻害。因上游多雨,松花江
猛涨郊区成灾。
  1967年:7—9月少雨成旱。
  1968年:5—8月少雨有旱灾。
  1969年:夏季低温成害。秋多雨有涝。农业欠收。
  1970年:夏旱有灾。
  1971年:夏季低温造成冷害。
  1972年:夏低温、涝,成灾。
  1976年:春夏少雨干旱,低温冻害早,秋霜冻提前十余天。
  1977年:前春重旱,五六月多雨。9月受强冷空气影响,最低气温降至零下2.2℃,有冻
害。10月龙卷风袭击,危害甚大。
  1979年:干旱严重。11月强降温,11月13日哈尔滨出现30年来11月中旬最低气温。
  1981年:夏季低温多雨,哈尔滨附近沿江地区有涝。
  1983年:二三月有罕见大雪,交通受阻。4月大风特别多。6月强低温。8月高温减轻了
低温危害。
  1985年:夏季气温稍低。8月受多次台风影响,多大暴雨成涝。
  1986年:气温略高,5月上旬气温升降迅速,产生冻害。降水偏少,日照稍少。
  1987年:气温稍低,降水稍多。春季有阶段性低温。夏多有冰雹和龙卷风,
  龙卷风之强烈,历史少有。1989年:气温偏高。降水特少,伏旱严重。年降水量为1909
年以来最少,冬暖为历史罕见。
  1990年:气温高,热量充足。降水稍少但下半年雨水调和。
页码: 32-40
附件: @01LG01VS.xml^XML;
@01LG01VT.xml^XML
类别: 总述
排序字段: 0032
 
[RECORD: 8/109]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总述
节名:                     第二章 行政区划
类别: 总述
排序字段: 0033
 
[RECORD: 9/109]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总述
篇名: 第一篇 自然人文概况
章名: 第二章 行政区划
节名: 第一节 哈尔滨的形成 
正文: 
  一、历代归属
    自帝舜时始,经夏、商、周3代(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哈尔滨地区为肃慎族
故地。汉朝武帝时(公元前1世纪),扶余国建立,历经两汉和魏晋时期(3世纪至4世纪),
这里为扶余国属地。南北朝时,为勿吉族(即族)居住区。唐朝统一中国后,靺鞨归属
于唐。唐圣历元年(698年),族建立地方民族政权震国(713年改称渤海国)。渤海国
仿行唐朝的府州县行政制度。哈尔滨为渤海国颉府属地。辽代契丹太宗天显元年(926年),
渤海国为契丹所灭后,原渤海境内的女真族兴起,分生女真、熟女真两部。生女真位于长白
山及松花江流域,哈尔滨为生女真属地。辽天庆五年(1115年),生女真完颜部酋长阿骨打
大败辽军后建立大金国,定都会宁府(现哈尔滨市属阿城市)。金朝在全国设14个路总管府,
路总管府府尹掌一路的兵权和所属府州县的行政权。哈尔滨属上京路会宁府辖境,是金朝京
畿重地。元代窝阔台汗六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金王朝灭亡,元朝实行行省制,在东
北地区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下设7路1府。哈尔滨属开元路辖境。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
,元朝灭亡。明朝对东北地区实行都司卫所制管理。在东北设辽东都司(1371年设)和奴儿
干都司(1409年设)。哈尔滨地区属奴儿干都司兀失卫辖境。
  清顺治元年(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统一全国后,对中原地区实行省制。东北地区
因是满族故乡,地区特殊,则采用有别于内地的军府制。全部裁撤明朝设在东北地区的都司
卫所,在盛京(现沈阳)置驻防内大臣。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改称奉天昂邦章京,统
率八旗兵镇守东北全境。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五月,又分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
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统率八旗兵镇守黑龙江、松花江、乌苏
里江等流域地区。宁古塔昂邦章京下设宁古塔梅勒章京(顺治十七年改称为副都统),是重
要的武职旗官,专城驻防。是时,哈尔滨是宁古塔副都统属地。
  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迁至吉林(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改称镇守吉林
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吉林将军)。将军下设副都统,副都统下设协领。雍正二年(1724年),
设阿勒楚喀协领。乾隆九年(1744年),添设拉林副都统,此时哈尔滨松花江南岸地区属拉
林副都统下阿勒楚喀协领管辖。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吉林将军下添设阿勒楚喀副都统。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裁
撤拉林副都统。阿勒楚喀副都统下设拉林和阿勒楚喀两个协领署。现哈尔滨松花江南岸地区,
分属阿勒楚喀副都统下阿勒楚喀协领和拉林协领管辖。
  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清朝在东北地区增设黑龙江将军,辖松花江中游至黑龙江境
界。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设齐齐哈尔副都统。哈尔滨松花江北岸地区,属黑龙江将军
下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境。同治元年(1862年)按旗民分治设置呼兰厅,哈尔滨松花江北岸地
区为齐齐哈尔副都统下属呼兰厅所辖。光绪五年(1879年),又增设呼兰副都统,哈尔滨松
花江北岸地区仍为呼兰副都统属下呼兰厅辖境。
  二、城镇规模的形成
    在清初旗人入关后,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廷以东北为皇朝“发祥圣地”、“悉
行封禁”、不准民人入境。在这一禁令下,相当长的时期内,东北中、北部地区,除八旗兵
驻防点的聚居区缓慢扩展外,基本属于封禁区,土地荒芜。此后流民总是设法冲破封禁,八
旗官兵也需要民人的劳动力,他们不顾清廷禁令,愿留违禁者来此开荒、耕耘。乾隆年间,
吉林将军辖境已逐渐成为“旗民同屯共处”的地区。清嘉庆八年(1803年),清廷颁布《订
定临时移民章程》,放宽对出关人口的限制。禁令一开,移民人数逐年增加,道光年间,已
形成“民户多于旗户”的局面。
  哈尔滨位于松嫩平原南缘,是富饶的农牧渔业地带。自清代中期后,来自山东、河北等
省的移民,纷纷到此垦荒和从事渔牧业及手工业生产,村屯数目逐渐增多,有的已逐渐形成
乡镇规模。据光绪二年(1876年)统计,仅哈尔滨松花江北岸的水师营官屯及附近各村,即
有3730户、28257人(民人或不在册的丁、户尚不在内)。那时,全哈尔滨地区已有村屯百
余个,人口至少在5万人以上。其中,在现在的道外、香坊、顾乡、松浦地区人口密度最高。
已见诸史料的村屯计有现市区内的顾乡屯、马家沟屯、新发屯、路家屯、路丰屯、田家窝棚、
菅草岭、纪家岗、蜂窝屯、元聚烧锅、沙曼屯;跃进乡的尤家窝棚、白家窝棚、张老道屯;
群力乡的下洼子屯、半拉城子、金山堡;新发乡的石人沟、查家窝堡、薛家屯、四方台、登
州李屯;新农乡的苏家窝堡、大中安堡、小中安堡、万家窝堡、宋家店、川心店;王岗乡的
永发屯、杨马架子、哈达屯;榆树乡的三姓屯;朝阳乡的义发源、正黄旗二屯、正黄旗头屯;
平房乡的平房屯、黄家窝堡;平新乡的正黄旗三屯、正黄旗四屯;红旗乡的镶红旗头屯、镶
红旗五屯、正红旗二屯、正红旗三屯、正红旗四屯、正红旗五屯、正红旗头屯;团结乡的乔
家、长青寺(王家屯)、韩家洼子、三棵树、王会屯、冯家洼子;幸福乡有前张家店、杜家
店、曹家窝堡、张家油坊、苇沟、北柞树林、西柞树林、东柞树林、光明屯、莫力街、靠河
寨、嘎雅屯;新春乡的王家店、拉拉屯;和平乡的大嘎哈、成发屯、长发屯;民主乡的赵家
油坊、新发屯;东风乡的张家船口、西长林子;向阳乡的东长林子、金家窝堡;松浦乡的老
船口、张世英屯、庙台子;前进乡的陈家岗、后汲家店、双口面、水师营官屯;万宝乡的前
太平岗、后太平岗、万宝屯、卫家屯、后城子、万有屯、前城子,孔家烧锅、钓鱼台;黎明
乡的任家窝堡、魏家窝堡、薛家屯、三合屯、后哈达屯等。
页码: 40-42
类别: 总述
排序字段: 0040
 
[RECORD: 10/109]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总述
篇名: 第一篇 自然人文概况
章名: 第二章 行政区划
节名: 第二节 清末的行政区划 
正文: 
  一、滨江关道、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时期行政区划
    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七日(1905年10月6日),署理吉林将军达桂与暂署黑龙江将军程德
全联名上奏清廷,提出“哈尔滨地方为大清国东省铁路(清廷正式文件称中东铁路为大清东
省铁路)之中心点,主权利权(含有铁路附属地行政权)亟应维持,力争先著”拟请示“吉
林哈尔滨添设道员专办吉江两省(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铁路交涉并督征关税”。光绪三十二
年四月十八日(1906年5月11日),滨江关道在哈尔滨傅家店(现道外区)设署办公,启用
“滨江关道兼吉江交涉事宜”关防,隶属吉林将军,无辖境。
  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八日(1907年4月20日),清政府宣布改革东北地区管理体制和地
方官制,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各省设巡抚为一省
之长。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同时裁撤各地所设副都统。
  清宣统二年五月四日(1910年6月9日),吉林省滨江关道改为吉林省西北路分巡道。道
员加兵备衔,全称“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备道”。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二日(1910年7月27日)
启用新关防,并加发“滨江关监督”关防。道署仍设于哈尔滨傅家店境内。吉林省西北路分
巡兵备道辖有新城(现吉林省扶余市)、双城、宾州、五常4府(双城街宣统元年升厅为府),
榆树厅和长寿、阿城两县。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备道,仍不是一级政权,对所属的府、厅、
县,其职掌仍在于“分巡”和“兵备”,重在办理辖境内的中外交涉、关务、边务,兼理本
境内的旗务、蒙务。
  二、滨江厅江防同知、滨江厅分防同知时期行政区划
    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地方的滨江地区为吉黑两将军的呼兰、阿勒楚喀两协领
辖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组成“傅家店办事所委员会”,进行地方自治管理。滨江
关道设立后,兼管滨江地区的涉外事务。此后,吉林将军达桂、黑龙江将军程德全鉴于滨江
地区“商贾云集,行旅杂沓,华洋错处,讼狱滋繁”,“非一道员所能胜任”,联合上奏清
廷,请求在“哈尔滨援照奉天营口厅章程,添设江防同知一员”。经清廷批准后,光绪三十
三年三月六日(1907年9月18日),滨江厅
江防同知在傅家店(1908年1月改称傅家甸)设署办公。辖区仅为傅家店(现道外靖宇头道
街至14道街)和四家子(靖宇14道街至20道街)域内。
  清宣统元年闰月十九日(1909年4月9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吉林巡抚陈昭常因滨江
厅江防同知“专管华洋交涉案件,俄国人不承认其职权,而且所辖区域不足十里,殊难成治”
,上奏清廷,请将吉林省双城府所辖松花江南岸部分地区划归滨江厅”,并改滨江厅江防同
知为双城府滨江厅分防同知。仍为派出机构,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地区的“镇抚、
安民、治理”事务。宣统三年(1911年),又将双城府东北61个村屯(原为双城府第三区)
划归滨江厅分防同知,使辖境扩大到西起苇塘沟、东至阿城县界、南至双城府旗屯营地、北
到松花江岸。东西70余华里,南北40余华里,辖有4万余垧耕地。
  三、哈尔滨自治公议会及其董事会时期行政区划
    根据光绪二十二年八月二日(1898年9月8日)签订的《中俄合办中东铁路公司合同章程》
(简称《中东铁路合同》)第六条规定,建设中东铁路所需土地,由中方提供。但在建设铁
路时,俄方蓄意扩大铁路用地,并强置强占大量民用土地。至铁路全线通车时,俄方共占据
铁路用地1161平方公里(包括哈尔滨至大连的中东铁路南线),称为铁路附属地。在哈尔滨
地区,俄方先后3次扩展铁路用地,共占据现香坊、南岗、道里3个区和现道外区景阳街以西
官民土地共10394万平方米。
  俄国最初以哈尔滨香坊地区为铁路建设指挥中心,以南岗为新城,以道里江边为码头。
在镇压“义和团”运动中,建设中心转向南岗和道里地区。并开始在此发展俄资工商业和建
设民用设施,肆意扩占铁路附属地,早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俄国即在哈尔滨成立警
察局(兼管司法事务),强行实施治外法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又
在此设立“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委员会”,借解决哈尔滨建设经费之名,行非法“自治”之实。
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907年1月1日),俄国政府公布《中东铁路附属地民政总则大
纲》(共10条),规定中东铁路沿线地方可由当地俄国侨民组织“自治会”,受中东铁路公
司节制;“自治会”的组织机构和职权也由中东铁路公司决定。光绪三十三年二月二十日(
1907年4月2日),中东铁路公司决定成立民政处,下设民政、土地、中俄交涉、教育、宗教
事务、卫生、兽医、报刊发行等部门,主管哈尔滨、满洲里、海拉尔、绥芬河等地铁路附属
地的民政事宜,独立中国行政主权之外,成为中东铁路沿线各地方上级行政主管机构。
  1907年1月开埠后,各列强工商业者纷至,公议会逐步扩大到其他国家的成员。6月2日,
中东铁路管理局召集在哈尔滨的俄国侨民集会,公开提出对哈尔滨境内的铁路附属地实行“
自治”。经过7次集会,制订出自治章程草案。同年十月十二日(11月17日),侨居哈尔滨
的俄人房产主、租地主和工商业者120余人,在埠头区(现道里区)商务俱乐部开会,通过
《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章程草案》(共55条)。十月十八日(11月23日),中东铁路公司批准
实施此章程。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九日(1908年3月11日),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第一次会议,
组成第一届自治公议会(市议会)及董事会(市政执行机构)。第一届自治公会议员及董事
会成员均为俄国侨民。哈尔滨自治公议会成立后,中东铁路管理局民政处相继把在哈尔滨的
商业事务、市政管理、城市设施、园林绿化、文化教育事业移交给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管理。
 
  俄国在哈尔滨非法建立自治公议会前后,一直受到清廷和地方当局的抗议和反对。宣统
元年三月二日(1909年4月21日),清朝政府外务部尚书与俄国驻华公使签订《关于中东铁
路附属地行政权的预备协议》(共15条)。协议规定:在铁路附属地界内,应保证中国主权;
自治公议会属于自治团体,不是地方行政机构。对协议规定条款的贯彻实施,双方议定由中
东铁路管理局和哈尔滨地方行政当局进一步协商制订实行的办法。但此后俄方蓄意拖延协商,
仍坚持实行自治公议会侵犯中国主权性质与措施,直到其被中国地方政府解散。
   哈尔滨自治公议会以俄国划入铁路的市区(现南岗区的部分街区)地段的十分之八(共
4358090平方米)、埠头区(现道里区的部分街区)地段的十分之九(共3467344平方米)为
辖境,总面积约7.8平方公里。
 
页码: 42-45
类别: 总述
排序字段: 0042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