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翻译家——姜椿芳

发布时间:

2024-02-22 16:34

  姜椿芳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哈尔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他不仅是优秀的地下工作者,而且是我国当代文化界的前辈,他的文学造诣和俄语水平相当高,堪称红色作家和翻译家。

  秘密从事地下工作

  1912年7月28日,姜椿芳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一个小店员家庭。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小学毕业后,全家随伯父到哈尔滨谋生。父亲前往富锦工作,姜椿芳和母亲留在了哈尔滨道外北八道街生活。1928年,姜椿芳考入东省特别区第三中学校初中读书。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课余爱从事文艺活动,并师从俄侨教师格拉祖诺夫学俄文。

  1928年,姜椿芳参加了“一一九”反修五路斗争,被推举为三中学生会代表。姜椿芳第一次受到革命的洗礼,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必须反对封建军阀。

  1929年,姜父失业返哈,姜椿芳被迫辍学。于是,他到铁路工务段抄写中俄文文件。他边工作边自修俄文,一年多,俄语水平有很大提高。1930年1月,他被裁减。不久,经地下党介绍,他到光华通讯社当俄文翻译。工作中,他接触了一些进步作品,萌发了共产主义信念。1931年,姜椿芳自觉地参加了反日宣传活动,参加反帝大同盟,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他入团后,发展团员,建立了新安埠街道团支部,并担任团支部书记。当时姜椿芳家住在安顺街77号,这里就成为团的活动点。姜椿芳具有较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不久,他又在三十六棚、地包、正阳河等工人聚居区成立读书会,并从中发展团员和反帝大同盟会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姜椿芳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他发动团员和积极分子,参加群众反日集会和示威游行,进行街头演讲,声讨日寇的侵略行径,揭露蒋介石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的实质,散发传单,张贴标语。11月初,嫩江江桥抗战爆发,姜椿芳积极组织团员和读书会员参加募捐活动,还组织团员在学校发展反日会员,建立反日会基层组织。

  1931年底、1932年初,中共满洲省委机关从沈阳迁往哈尔滨,时任中共道外区委书记和东北反日总会会长的杨靖宇到哈后,党安排他住在姜椿芳家。这时,姜椿芳转为中共党员。

  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这年4月,杨靖宇指导青年,在姜椿芳家成立了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姜椿芳任宣传部长,团市委机关就设在姜家。4月10日,敌人在南岗礼场举行“庆祝建国大典”,强制市民参加。姜椿芳在团市委的领导下,组织20余名党团员和反日会员混入会场,在场内外散发反日传单,使会场陷入混乱状态。夜里,街头的几处牌楼被拆毁,霁虹桥两侧的布笼被烧毁,主要街道的大型画板被用墨汁涂抹,搞乱了庆典安排,弄得敌人焦头烂额,广大市民无不拍手称快。7月,姜椿芳任团省委宣传部长。他的主要任务是编辑《满洲青年》,及时把党团中央和满洲省委的决定和通知,以及东北反日活动消息传播出去。

  1932年5月,他到哈尔滨英亚电讯社(塔斯电讯社化名)做俄语译员。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是通过英亚电讯社与第三国际进行联系,他以谨慎机智的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33年初,姜椿芳调到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当干事,在部长何成湘的领导下主编《满洲红旗》。同时为省委起草各种文件、宣言和传单。此外,他还领导着一个秘密印刷所和一个秘密发行站。这时他家搬到了中国十一道街的一个半地下室,姜母担负起传递稿件的任务。同年4月,杨靖宇回哈尔滨参加满洲省委扩大会议,又住在了姜家。5月下旬,杨靖宇离哈去南满之前,把随身的一件灰布大衫和一床褥子送到当铺,换些钱来作路费。杨靖宇把当票交给姜母代为保管,约定一年之内回来。没想到,这竟是永别。杨靖宇与日寇浴血奋战数年,1940年2月壮烈牺牲。第二年当票期满前,姜家把物品赎了回来,并精心保管起来。后来,姜椿芳把物品带到上海,每年夏天都要拿出来晾晒一下。1952年,姜椿芳调到北京工作,才得知杨靖宇已经牺牲,他悲痛万分。同年夏,姜椿芳托人将杨将军的遗物转交给东北烈士纪念馆。

  姜椿芳不仅从事地下革命工作,还是一名作家。他与金剑啸、罗烽、舒群等共同领导着哈尔滨的左翼文化运动。他们在报纸副刊发表进步文章、创办口琴社等音乐团体,以此团结青年,与敌人斗争。

  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8月,姜椿芳到亚洲影片公司和上海大戏院做苏联电影的发行和宣传工作。10月10日,鲁迅抱病到大戏院观看由姜椿芳翻译的《复仇艳遇》,并在放映前听取姜椿芳的剧情介绍。当晚,鲁迅写信给友人予以高度评价:“以为甚佳,不可不看也”。姜椿芳以大戏院为平台、以苏联电影为载体,宣传革命真理和进步思想。然而,特务活动猖獗,当时观众看苏联电影,是有被捕危险的。可见,姜椿芳为传播苏联进步电影的冒险程度。

  日寇占领上海后,只有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一小块土地仍由英、美、法等国控制,成为被日伪势力四面包围的“孤岛”。1938年,时任中共上海文委书记的姜椿芳,凭借“孤岛”的特殊环境,领导并组织开展了“小剧场”运动,通过业余话剧演出,发动、组织群众加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期间,姜椿芳结识了宋庆龄、郭沫若、周建人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并通过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争取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帮助。

  1940年,姜椿芳按照组织的指示,他想方设法结交梅兰芳和周信芳,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

  1941年的一天,我党通过姜椿芳同塔斯社商定以“苏商”的名义在租界内出版中文《时代》周刊,随后又创办了《时代日报》,大量刊载新华社战讯,声援国民党统治区内民主运动。1948年9月《时代日报》被国民党勒令停刊,并对姜椿芳下达了诛杀令,他秘密转移到香港。

  赵朴初先生曾对姜椿芳评价说:“看上去文质彬彬,话不多,但因懂俄文和肚子里东西多,讲世界反法西斯形势和革命理论数他最好,搞文化工作很在行”。

  创办中国翻译家协会

  “粮食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是电影《列宁在十月》中的精彩对白,译者是姜椿芳。姜椿芳是公认的俄语翻译权威,中国翻译家协会的创始人,曾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等中央领导人做俄文翻译。

  姜椿芳对翻译事业上的最大贡献是参加组织领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和《斯大林全集》“三大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新中国成立不久,他先后担任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主任和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为确保“三大全集”的译文质量,他严把审定关,精益求精。

  姜椿芳对翻译事业上的第二个重大贡献是传播苏联革命文学。姜椿芳译作很多,共有几十种,促进了苏联进步文化和革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姜椿芳在翻译事业上的第三个重大贡献是创办上海俄文学校(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1949年上海刚解放,急需俄语人才,陈毅市长倡议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任命姜椿芳为校长。姜椿芳一切从零做起:他从有高学历的苏侨中遴选教师,亲自编写课本……不到两个月,新中国第一所俄文学校奇迹般诞生了。

  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

  “文革”时,姜椿芳被以“苏联特务”等莫须有的罪名,投入监狱长达7年。在狱中他从没有动摇对党和人民的忠贞,在双目几近失明时还在思考:中国发生“文革”这样的悲剧,是因为民族文化水平低,导致愚昧,而愚昧又必然导致民族灾难。他决定:“出狱后,要编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来启迪民众的心智!”

  1975年4月19日,在周恩来等领导的关怀下,姜椿芳获释。出狱后他提出要“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但当时“四人帮”在台上,还不是编撰这部书的时候。

  1978年1月27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作出了“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批示,同时任命胡乔木为总编辑委员会主任,姜椿芳为社长兼总编辑。于是,他组织两万余名著名专家学者开始了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征程。

  1987年12月17日,姜椿芳因病去世。

  (作者单位系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