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自然灾害

发布时间:

2024-02-22 16:42

  一、低温冷害
    低温是指全年≥10℃积温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低的现象,冷害是指气温突然大幅度下降对农作物造成冻害的现象。严重的低温冷害可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大幅度减产,为哈尔滨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哈尔滨68月气温的年际变化较大,且具有冷、暖期之分。在冷期内,平均23年可出现一次夏季低温年,正常发生连续一二年的低温冷害,有的低温冷害可连续3年之久,这种冷害年多集中在1918年以前、19341945年和19561972年间。冷害多次发生的现象称冷害群,其出现间隔约为1015年。哈尔滨19091985年共出现低温冷害年25次(年),约占总年数的32%,其中较重的低温冷害年有19111912191319141940195719641969197119721976198312年,占总年数的14%以上。
  二、旱 涝
    降水量明显减少或增多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哈尔滨地区19091988年间降水年际变化总的趋势是30年代降水量最多,70年代降水量最少,其它时段基本上是多、少雨年交替出现。其间最多年降水量为1041.0毫米(1932年),次多年降水量为817.7毫米(1940年);最少年降水量为353.2毫米(1933年),次少年降水量为353.9毫米(1975年)。近80年内连续多雨和少雨的年份不多,比较明显的多雨年有19151932194019571985年,比较明显的少雨年有1919192519331958196219671973197619781979年。
  关于哈尔滨及其附近地区的旱涝,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可上溯到1312年,有较为连续的记载则自1746年开始,1800年以后的记载从未间断。根据全国统一划分的旱涝等级标准(一级为涝,二级为偏涝,三级为正常,四级为偏旱,五级为旱),哈尔滨地区19世纪以来历年的旱涝等级列入下表。
    三、洪 灾
    松花江哈尔滨段在清代以前没有水文资料,清代乾隆年间及以后略有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起才开始有连续的水文记录。按洪峰流量相当于或大于8500立方米/秒为大洪水的标准计算,自1898年以来,哈尔滨地区共发生7次大洪水,酿成了程度不同的洪水灾害。
  1932年洪水 19326月下旬至820日松花江流域阴雨连绵,哈尔滨7月份连续降水27天,其中有一个昼夜最大降水量为99.1毫米。由于嫩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三路洪水互相遭遇,哈尔滨江段85日水位超过118.55米,江堤开始决口。87日道外全区尽成浊流泽国,88日道里区亦被水淹,810日道里区一些街道已可泛舟。8128时洪峰水位达到119.72米,道里、道外两区一片汪洋,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水淹面积达877.5万平方米。
  1934年洪水 19345月松花江流域提前进入雨季,哈尔滨及周围地区连降暴雨。由于嫩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三河洪峰相遇,720日哈尔滨部分堤防决口,江岸比江面水位尚低12米,至午夜铁路被冲毁,松浦街道水深12米。与此同时拉林河、阿什河暴涨,727日起江南部分开始进水。813日出现最高水位,水位达118.53米,此次洪灾江南进水户达341户,受灾人数1200人;江北进水户为3338户,受灾人数达11900人。
  1953年洪水 1953年东北地区降雨提前,6月上、中旬第二松花江的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8月上旬嫩江流域也连续降雨,嫩江流量急剧增大。830日哈尔滨受两路来水影响,水位急剧上升,至93日最高水位达119.30米。洪水泛滥期间松浦区江堤决口,顾乡、天恒两地堤外房屋、土地被淹,全市受灾人口33003人,农田900公顷。由于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市民抢险救灾,此次水灾除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外,人畜均无伤亡。
  1956年洪水 1956年夏季松花江流域大面积连续降雨,且暴雨集中。7月份以后嫩江流域连续出现暴雨,此期第二松花江一带雨量很大,丰满水库连续放流11天。两江洪水泻入松花江,哈尔滨江段86日出现第一次洪峰,水位119.64米。87日下午松浦等地堤防决口,水位下降20厘米,之后又再次上涨,815日出现第二次洪峰,水位高达120.06米。此时江上水位已高出城区一些主要街道3米之多,哈尔滨上游方向和江北一些堤防溃决,大片农田和许多村屯被淹。
  1957年洪水 195778月,黑吉两省降雨集中,降水强度大且频繁。由于各流域暴雨时间先后不一,致使哈尔滨江段多次出现洪峰。加之流域内几条大河同时涨水,丰满水库连续放流,第二松花江、嫩江、拉林河洪水汇合,至8月末哈尔滨出现特大洪水,966时水位高达120.30米,松浦地区局部堤段决口。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哈尔滨人民英勇抗御洪水,使此次洪水造成的损失并不大。为纪念此次抗洪胜利,哈尔滨市人民在中央大街北端建起一座防洪纪念塔。
  1960年洪水 1959年秋季雨水大,部分地区严重内涝,土壤饱和。1960年吉黑两省暴雨较多,各江河普遍涨水,丰满水库又被迫放流。多条江河洪水相汇,使松花江干流水位上涨很快,817日最高洪水水位达119.52米。这次洪水虽然也给哈尔滨带来一定损失,但受灾程度不严重。
  1969年洪水 主要由嫩江流域连降暴雨引起。自710日后嫩江流域出现集中性降雨,71215日嫩江出现洪峰。8月中旬嫩江流域又连降大雨,造成嫩江的第二次洪峰。洪水传播到松花江干流,致使八九月份水位迅速上涨,到920日出现最高水位,为119.18米。此次洪水持续时间长,因而抗洪时间也长,但造成的灾害损失不大。
  四、气候年表
    哈尔滨地区(包括呼兰、阿城及附近地区)气候年表是根据20余种历史文献及有关调查材料汇集而成,此处节录19011990年部分,以反映哈尔滨地区本世纪以来的灾害性气候及其影响状况。
  1901年:呼兰水灾。
  1903年:呼兰收成五六分。
  1904年:大旱,呼兰收成五六分。
  1905年:哈尔滨春、夏多雨成涝。
  1909年:夏季低温。呼兰秋大雨成涝,冬大雪五六尺。秋7月缓征呼兰府所属大房贝、薄荷台各屯被灾民租赋。8月连日暴雨,松花江溢涨,傅家甸局部江岸破堤。
  1910年:夏季低温涝,呼兰夏秋大雨,水灾,赈恤钱两。冬大疫。
  1911年:重低温。哈尔滨、呼兰秋雨成涝,呼兰河暴涨,平地水深七八尺至丈余。
  1912年:夏季明显低温,松花江大水。
  1913年:夏季强低温成灾。
  1914年:呼兰水灾。8月松花江泛滥成灾。
  1915年:低温。44日松花江解冻,江水暴涨成灾。呼兰多雨成涝。
  1916年:哈尔滨春夏雨水稀少。
  1917年:哈尔滨春旱夏涝。
  1918年:夏季有低温。春少雨偏旱。7月松花江涨水,“马家船口房屋淹没水中者十有八九”。
  1919年:哈尔滨春夏少雨。
  1921年:春夏雨水稀少,松花江水势锐减,哈尔滨段船泊不通。
  1923年:47日,松花江解冻,道外北十六道街决堤,至北五道街,水深处可行船,计万余户被淹。8月松花江涨水,哈尔滨江北松北镇白茫茫“如同泽国”。南岸圈儿河一带一片汪洋,水深5尺许,洪水泛及傅家甸和道里。91日松花江泛滥,马家船口水深六七尺,当地百姓“无米无炊,衣食无靠”。
  1925年:哈尔滨夏季少雨三成。
  1926年:呼兰局地大雨为灾。
  1929年:呼兰秋大雨。哈尔滨冬极寒。
  1930年:冬冷甚极。
  1932年:哈尔滨、呼兰重涝。松花江大水破堤,哈尔滨江段水位119.72米,淹没大片农田。哈尔滨市进水,道里道外低处一片汪洋,靠舟楫通行。哈尔滨水灾善后复兴委员会委员长鲍观澄记叙道:“……江北、太阳岛先成一片汪洋……。全市舍南岗外,几无干净土,难民纷至,近十万人,……滔滔洪水,虽由天灾,然哈市以60年来未经如此之巨患。”
  1933年:春、夏降水极少,成旱。
  1934年:夏季气温低,有涝为灾。松花江大水。813日哈尔滨江段水位为118.53米。710月间,除江南高处市街外,两岸汪洋一片,江北松浦一带房屋多淹没水中。
  1935年:哈尔滨春、夏有旱象。
  1936年:夏季有低温灾害。
  1940年:低温成灾。
  1943年:一般夏季低温。
  1945年:夏有低温,少雨成旱。
  1947年:春旱夏少雨。
  1949年:春、夏连旱成灾。
  1950年:69月少雨有旱。
  1951年:阶段性低温。松花江泛滥,哈尔滨江段水位118.12米。
  1953年:哈尔滨夏涝。松花江7月漫堤,哈尔滨市近郊被淹。
  1954年:哈尔滨地区春、夏连旱。
  1955年:正常偏涝,气温高。呼兰有“仓满囤流谷丰收”之说,有虫灾。
  1956年:夏低温,夏、秋涝。松花江出现特大洪水,沿岸农田被淹。815日,哈尔滨江段水位达120.06米。冬极寒。
  1957年:夏低温,78月多雨成灾。松花江水漫堤,哈尔滨水位高至120.30米。冬降大雪,地面积雪1米有余,市内交通堵塞数日。
  1959年:35月少雨,干旱较重。夏有低温。
  1960年:夏、秋多雨涝。夏季有低温。
  1961年:36月有轻旱,秋季多雨。
  1962年:46月旱,7月多雨成涝。
  1963年:46月少雨成旱。
  1964年:春夏旱。夏秋有低温,9月出现1950年以来同期最低气温。
  1965年:36月少雨。夏季有低温。9月明显降温,作物受冻害。因上游多雨,松花江猛涨郊区成灾。
  1967年:79月少雨成旱。
  1968年:58月少雨有旱灾。
  1969年:夏季低温成害。秋多雨有涝。农业欠收。
  1970年:夏旱有灾。
  1971年:夏季低温造成冷害。
  1972年:夏低温、涝,成灾。
  1976年:春夏少雨干旱,低温冻害早,秋霜冻提前十余天。
  1977年:前春重旱,五六月多雨。9月受强冷空气影响,最低气温降至零下2.2℃,有冻害。10月龙卷风袭击,危害甚大。
  1979年:干旱严重。11月强降温,1113日哈尔滨出现30年来11月中旬最低气温。
  1981年:夏季低温多雨,哈尔滨附近沿江地区有涝。
  1983年:二三月有罕见大雪,交通受阻。4月大风特别多。6月强低温。8月高温减轻了低温危害。
  1985年:夏季气温稍低。8月受多次台风影响,多大暴雨成涝。
  1986年:气温略高,5月上旬气温升降迅速,产生冻害。降水偏少,日照稍少。
1987年:气温稍低,降水稍多。春季有阶段性低温。夏多有冰雹和龙卷风,龙卷风之强烈,历史少有。1989年:气温偏高。降水特少,伏旱严重。年降水量为1909年以来最少,冬暖为历史罕见。
  1990年:气温高,热量充足。降水稍少但下半年雨水调和。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