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投  递

发布时间:

2024-02-22 16:45

哈尔滨市志  邮政

第一篇 邮政网路

第三章 投  递

第一节 城市投递

 

  清末,哈尔滨邮政分局城市投递实施按址投递和局内营业窗口投交。

  民国时期,城市投递方式未有改变。1924年全市设4个投递局,日投3次,星期日和节假日投2次。

  哈尔滨沦陷初期,日本侵略者在哈尔滨设道外投递局和哈尔滨邮政管理局投递局。市内信差步行,日投2次,郊区信差骑自行车,日投1次。1936年市内小包邮件按址投递,实行收费。速达邮件按址随到随投。19401月又增设道里市内投递局和平房、三棵树、王岗郊区投递局。

  哈尔滨解放后,设哈尔滨市邮政局投递组、道里、道外、三棵树投递局。实行分散投递。19477月撤销道里、三棵树投递局,将其投递范围划归市邮政局投递组。全市共有投递员32人,其中市局投递组有投递员22人,道外投递局有投递员10人。1948年恢复道里投递局。全市设有42个城市投递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投递方式基本上有2种,一种是按址投递,投递员按照邮件封面上书写的收信人姓名、地址投递;一种是窗口投递,投递员将投递通知单投送给收件人,收件人持通知单到指定邮政局所领取邮件。窗口投递主要是包裹、汇款、特挂信函、保价邮件和大宗印刷品。1949年全市设市邮政局、道里、道外、太平4个投递局,75个投递段,城市投递员日投2班,第一班早8时投报纸,第二班上午10时投信件。郊区投递员日投1次,信报合投。翌年开办快递信函业务。设6个机关快递段。为加快邮件、报刊的传递速度,市内投递频次由2次改为3次,即730分、930分、16时,有时还要增加1次。郊区投递频次改为2次,第一班投报刊,第二班投信件。全市城市投递员有126人。

  1953年哈尔滨邮局根据邮电部的统一部署,学习了“京津投递法”,实行内部分堆细排、外部点交复核的方法,缩短了内部作业时间,提高了投交质量。

  1954723日,哈尔滨邮局对市区13个党政机关、大专院校使用摩托车投递,对49处工厂、基建工地实行按址投递。并设有邮政专用信箱,用户到局自取邮件。

  随着邮政业务量大幅度增长,19551956年哈尔滨市邮局陆续增设了香坊、顾乡、沙曼屯、和平路4个投递局。1957年组建党政机关早班投递段,使100多个单位7时前见到当天报纸。1958年增设三棵树、新阳路投递局。1959年全市城市投递段达346个。1960年增设南岗奋斗人民公社电器分社投递局(原大成邮电支局)。1958年在顾乡支局召开的黑龙江省城市投递工作现场会上,顾乡投递局作了经验介绍,受到大会好评。

  1962年哈尔滨市邮局对城市投递进行调整,投递局合并为10个,投递段减至224个,日投班次相应减少。1963年又进行调整,增设安乐街投递局,南岗投递局划归哈尔滨市邮局投递科,城市投递段减至195个。

  1964年,哈尔滨市邮局城市投递工作实行行动集体化、操作统一化、生产文明化(简称“三化”),撤销市局投递科,全市设有10个投递局,195个投递段,252名投递员,其中女投递员104名,平均年龄24岁。投递员风雨无阻,及时准确地投递邮件、报刊,受到全市人民的好评。道外投递局女投递员姚文兰的“熟记投递段区户籍簿”的经验在全市得到推广,她本人被评为市劳动模范。香坊投递局全年投出地址不详等疑难信件1296件,受到用户赞扬。

  “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投递质量明显下降。广大邮政职工辛勤工作,但由于长时间没有增加城市投递段区,全市有981幢新建楼房、3331栋新建平房计88710户居民不能通邮。

  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全后,哈尔滨城市投递工作有了明显的改善。1978年全市安装楼房简易信报箱2120个,增加了2609户投递户。全市有9个投递局增加早班,1390个单位每天早8时前能够看到当天的报纸。特别是贯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和邮电部发出的《关于城市住宅楼房增设信报箱的联合通知》后,加快了建箱步伐。至1980年,全市组建楼房标准信报箱412个,使不通邮的新建楼房减至693幢、平房减至622栋。

  1981年哈尔滨市邮政局开展城市投递整顿工作,增加60名投递员,城市投递段增至279个,全市有713幢搂房、667栋平房计50892户居民得到通邮。全市除顾乡、道外、太平投递局外,全部消灭了“代投点”。每个投递员投递的户数由207户增至235户,投递速度和质量有较大提高。同时市邮政局综合服务公司(集体企业)开办按址投递小型民用包裹、工商包裹、印刷品业务,方便了用户。1984年安装城市住宅楼房标准信报箱1430个,全市装箱率达513%。

  1985年城市投递局增至14个,城市投递段增至264个。1987年城市投递局增至15个,增加投递段8个,城市住宅楼房标准信报箱安装率达到959%,用户满意率为98%。1988年城市住宅楼房标准信报箱安装率达到976%,并设专人管理和维修,确保邮件、报刊准确及时投递。还在住宅小区组建信报箱群,由专人负责。

  1989年《哈尔滨日报》等18种报刊划归报刊社自办发行后,投递业务量大幅度下降,哈尔滨市邮政局对城市投递工作进行规划调整。至1990年,城市投递局有14个,城市投递段206个,党政机关单位日投3次,其他日投2次。住宅楼房标准信报箱安装率达到985%,用户满意率为995%。

第二节 农村投递

 

  民国时期,哈尔滨一等邮局于1914年始办村镇投递业务。

  哈尔滨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设置村镇信柜和邮站传递农村邮件。

  哈尔滨解放后,道外投递局于1947年开始担负哈尔滨江北一带的邮件投递工作。1948年哈尔滨特别市邮政局为配合全国解放战争,开展“报纸下乡”活动,设1名旱班员步行投递三姓屯、薛家屯、万家、柞树林、韩家洼子等村屯的信报,行程90公里,3日班,平均每班投递邮件100余件,报刊20余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哈尔滨近郊农村的邮件由旱班员投送到乡政府或农村邮政代办所。行政村的信报主要靠熟人捎转。1952年哈尔滨邮局贯彻全国乡村邮政会议确定的“稳步发展,公私兼顾,加强自建与组织群众相结合”的乡邮建设方针,设8名乡邮员、2名旱班员,担负农村投递工作,投递频次为隔日班。同时在村屯中建立义务乡邮站,学校教师当站长,小学生当义务员,传递村屯信报。当年香坊区的义发源、平房村、柳条沟、腰二道沟、韩真、叶家、老五屯、正黄二、三、四屯共10个村屯的信报由旱班员步行投递到乡邮站。1953年全市有6个农村投递段,乡邮员骑自行车投递,每2日投1次。

  1955年哈尔滨市邮局根据省邮电管理局的指示,对农村义务乡邮站进行了整顿,撤换了部分不称职的义务乡邮站站长,改由农村中共党支部书记或村屯文书、生产合作社会计兼任站长,并制订站长职责,增设报刊收订员、传递员,使农村报刊投递工作有了明显好转。全市有80个义务乡邮站、287名报刊收订员、72名传递员。同时将市局6个乡邮投递段划归郊区各邮政分支机构,隔日班改为逐日班。

  1956123日,为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哈尔滨市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邮递员制度。为了加强农村自办投递力量,11月就地选拔了一批优秀的生产合作社社员充实到农村支局所从事乡邮工作。至1963年,农村投递局发展到10个,即新发、新香坊、成高子、平房、万宝、东风、王岗、前进、动力、道外。全市农村投递段增至34个,投递点增至327个,农村投递路线总里程为1395公里,其中自行车段1380公里,步行段15公里。全市有1个公社、117个生产大队、637个生产队全部订阅报刊,农村通邮率为100%。农村乡邮员按照定人员、定路线、定班期、定时间、定地点(简称“五固定”)的要求,投递邮件报刊,每周6日班,星期日休息。

  “文化大革命”时期,哈尔滨农村投递段虽没有增加,但是乡邮业务量却不断增加,广大乡邮员坚持为农民“送包裹、送汇款、送特挂信函,代办邮寄信函、包裹、汇款、特挂信函(简称“三送四办”)。1975年全市“三送四办”邮件35863件,16个人民公社、99个生产大队、452个生产队、86个“知识青年”点能够看到当天的《黑龙江日报》。农村投递段区平均服务面积为34平方公里,平均服务人口7640人。1977年哈尔滨7个农村段区使用摩托车投递,改善了农村乡邮员的劳动条件。至年末,全市农村投递路线总里程为1699公里,“三送四办”邮件38561件,汇款额235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市农村投递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太平、动力、顾乡、平房4个投递局的11名乡邮员驾驶国产“250”型黄河牌摩托车投递邮件、报刊,加快了传递速度。农村摩托车投递路线总里程由420公里,增至1239公里,农村自行车投递路线总里程由1279公里减至485公里。

  1980年平房区的3个摩托车投递段全部改为自行车段,同时哈尔滨市邮政局对农村的“三送四办”业务实行收费制,即特种挂号信函代取代寄,每件收费010元;包裹代取代寄,每件不足5000克收费010元,5000克以上收费020元;代汇款取款,每件收费010元,乡邮员可从代办费中提取30%。

  19814月增设新香坊农村投递局,设2个摩托车投递段和1个自行车投递段。1982年全市农村乡邮员增至44名,其中道外9人、太平5人、香坊8人、动力3人、平房4人、和兴7人、顾乡8人。

  19851990年全市有14处农村投递局,51个农村投递段。为了提高农村投递质量,进一步加强排单管理,市局加强了农村投递工作的管理,设专人定期深入段区走访检查。1990年全市有13处农村投递局被评为黑龙江省农村投递文明局所。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