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电信 概  述

发布时间:

2024-02-22 16:44

 

  哈尔滨电信始于清朝末期。光绪二十五年十月(189911月),清朝政府依黑龙江将军恩泽所奏,架设了由呼兰城起南至松花江北岸的电报线路,在59华里处设报房,传递官电。翌年,沙俄军队袭扰呼兰城,电报设施被焚,电报线路中断。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18986月),沙俄当局在组织中东铁路东部线开工时,开始架设线路。光绪二十七年一月(19012月),哈尔滨至绥芬河间5466公里通信线路架通,电报通讯开始。随着中东铁路的不断延伸和开通,沙俄当局为加快信息的传递,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秦家岗(南岗)设立临时电话交换所。光绪三十三年一月(19072月)开办中央电话局,同时将利用范围扩展到市内用户。

  光绪年间,傅家甸(道外)系国人居住和商务集中之地,当时商政界人士深感电讯便捷的重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官督商办的哈尔滨电报分局在道外北头道街路东开办,开通了哈尔滨至吉林、长春、奉天(沈阳)的线路,传递官商电报。翌年7月,由滨江商务分会创办的傅家甸电话局竣工,通话区域仅限傅家甸一带,安装户不足百家,此为哈尔滨地方自办电信的开始。

  辛亥革命后,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工商业的日益发展,电信逐渐被人们所利用,电报、长途电话、国际报话开始相继发展起来。1915420日,滨江厅商务分会与中东铁路局签定通话合同,滨江电话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央电话局利用局间15回中继线联网,开通了秦家岗、老哈尔滨(香坊)、埠头区(道里)和傅家甸市内电话。当年,全市电话用户共达856户,成为当时哈尔滨市内外沟通信息的主要工具。19205月,哈尔滨市电报局利用铁路专线开通哈尔滨至吉林等地的长途电话。1923225日哈尔滨长途电话局正式设立。1928111日东北地方当局在哈设立哈满绥长途电话局,开通至海参崴、绥芬河、伊曼、伯力等地的国内和国际长途电话。为维护中国电政主权,同年12月东三省交通委员会督办公署派员接管中东铁路电信,1930年成立哈尔滨电政总局。截止1931年哈尔滨市内有电报局、所4处,电报电路55条,电话局2处,长途台2处,无线电台1处。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东北。翌年25日,哈尔滨沦陷。1933年,伪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简称伪“电电”会社)对哈尔滨各电信局、台强行兼并和收买。从此,哈尔滨市的电信业全部被日本侵略者垄断经营,成为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军事侵略、残酷统治和经济掠夺的重要工具。截止1945年全市设有电报局、所7处,电话局1处,无线营业所2处,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8000门,实装电话7875户,年度电报来、去、转总量为800多万份。

  1946428日哈尔滨市解放。52日,东北民主联军卫戍司令部进驻哈尔滨电信局,522日改称哈尔滨电报电话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证党、政、军通信需要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广大电信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坚守岗位,日夜抢修通信线路和机械设备,为恢复邮电通信做出了贡献。至1949年建国前夕,哈尔滨电报电话局已开通了至沈阳、锦州、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等地的报话电路,其中长途话路为49条,电报电路23条。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000门,实装5974台,办理电信营业局、所4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电信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邮电工作的重点是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1953年起,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纠正业务经营上片面追求盈利的错误观点和强迫摊派的作法(简称“纠偏”)。认真贯彻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方针,改善服务,提高质量。195611日,哈尔滨市电信局分别设立长途报话局和市内电话局,将长途、市内电信业务由集中管理改变为分散管理。至1956年末,长途通信先后开通了北京、上海、天津及省内部分市、县长途电话电路175条,开通电报电路37条,市内电话由4位号升为5位号,并于当年开通市内电话三分局、五分局和三九分局。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万门,实装电话8727台,全年完成电报交换274万份,长途电话去话251万张,业务总收入为3915万元。

  1957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广大电信职工开展大搞技术革新和通信设备改造活动。研制成功市内电话机械全能测试器、升转型自动测试器和长途半自动话单传递机等。市内电话局实现机械维护测试自动化,香坊邮电分局实现“邮电四网化”。195912月,开通市内电话三八分局,1961年开通市内电话六分局。1963年扩建开通无线收讯台和发讯台,电报通信开始采用电传打字机和传真机等先进设备。至1965年末,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4100门;实装10140台,电报电路75条,长途话路176条。

  “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邮电通信建设和发展受到冲击。但在“备战、备荒”的形势推动下,通信能力仍有一定增长。开通了地下长途载话一站和市内电话七分局。电报通信采用了中文汉字译码机等先进的传输设备。197012月和197510月,先后建成京、沈、哈“960路”微波干线和哈尔滨至牡丹江“960路”微波支线,开始试验传输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的图像。至1976年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6100门,实装为14574台,电报电路达116条,长途电话电路249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电信事业进入了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大力引进先进设备,实现通信建设高速度发展的崭新阶段。“六五”计划期间,长途电信向载波化、多路化迈进,先后开通了长途第二话房、“360路”长途自动电话交换设备和“64路”自动转报系统,开工兴建了长途通信枢纽。市内电话先后建成了八分局和四○、五○、六○支局,扩建和增容17200门纵横制市内电话交换设备。19831014日,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与市内电话局合并成立哈尔滨市电信局。从此,全市电信企业实行分散经营,统一管理。

  “七五”计划期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把电信发展列为市政府“七五”计划期间抓的十二件重要大事之一,纳入了政府工作日程,并给予通信发展以优惠政策,主要内容有:开通市内电话程控交换机后的用户可收取改制费;市政府每年提供250万元的外汇额度用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市话租费、初装费向上浮动;每年返还市话附加费;每年返还城市建设附加费。通过这些优惠政策,市电信局筹集建设资金19亿元,占“七五”计划期间通信建设投资总额的8296%。同时,省邮电管理局也给予哈尔滨通信发展以特殊政策,将三项资金全部留给企业用于通信发展,占“七五”计划期间总投资的1704%。市电信局抓住机遇,大胆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初步改变了哈尔滨电信落后的面貌。从1986年开始,先后引进并开通了长途程控电话交换设备1500路端,使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网初具规模,全省35个地、市、县邮电局进入全国自动交换网,能拨通国内770个地区和世界182个国家的长途电话,使哈尔滨市长途通信形成了人工、半自动和全自动并存的骨干通信网路的新格局。1987年建成了“256路”自动转报中心,比原有的“64路”转报系统增加3倍容量,使全省县以上邮电局、所全部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新增3140线用户电报交换机,在全局各营业所装备了翰林机,取代了“55型”电传机和电子电传机,开创了电报通信系统终端设备智能化新时期。引进开通了103万门程控市内电话交换机,其中仅1990年,就自筹资金一次完成5万门的设备引进工程,使市内电话网中有87%的容量实现了市内电话交换程控化。建成地下电缆管道1800多孔公里,敷设了318636皮长公里的普通电缆和部分塑料电缆,在局间敷设了近50公里的光缆,局间中继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开通了终端局容量为2万部的无线寻呼通信系统,初步形成了立体化、高效能的通信格局。5年中先后完成了包括兴建哈尔滨长途通信枢纽土建工程、新建二二、二八、四○分局,改建扩建四、三和平房等分局以及改造电报中心报房,无线收发信机房等项目在内的21个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

  19861990年的5年中,共接转长途电话102亿张,传递电报7764万份,安装市内电话46万台,电话普及率由1985年的23%达到1990年的505%,提高了275个百分点。5年中完成电话业务总量166亿元,是“六五”时期的24倍。完成业务收入335亿元,完成利润总额5292万元。1990年底,全市已拥有27360个长途直拨有权用户,其中国际长途电话有权用户已达1034户,发展无线寻呼用户12606户,开办程控新业务合计11344项户、办理三类传真业务477部,发展用户电报193户。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156万元,邮电通信总量4013万元,完成电报交换量1522万份,长途电话交换量37903万张,市内电话年实装20472台,业务总收入118251935元。企业人均利润实现5565元,固定资产总值达289亿元。哈尔滨市电信局已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现代化大型邮电企业。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