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畜禽品种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8

 

 第一节 家  畜

  中东铁路修筑前,哈尔滨基本上饲养本地畜种,如蒙古马、本地黄牛、东北民猪(大民猪、小民猪、荷包猪)。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铁路员工带进少部分畜种。俄国十月革命后,逃往哈尔滨的俄国人也带来一些家畜,如黄白花奶牛、奥尔洛夫马、约克夏猪等。流入东北奶牛与当地黄牛杂交,逐渐形成了三河牛(或称滨州牛)亲本的基础。哈尔滨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带来了国外品种杂交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家畜繁育改良工作。1950年,农业部公布《马匹人工授精暂行实施程序》,1951年政务院《关于1951年农林生产的规定》中提出:“保护牲畜喂养者的利益,奖励繁殖牲畜,提高经营种畜户的社会地位,并予以扶持”。同年8月,松江省在哈尔滨召开第一届人工驹比赛会。1953年推广了马种改良直肠触摸技术,使受胎率逐步提高。1956年,哈尔滨建立了市种猪示范场,为市内外提供良种猪。

  根据《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发展畜牧业、保护和繁育耕畜”的规定,1957715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劁善刂母猪和淘汰家禽的几项规定》。为贯彻国家和省的规定,全市在生猪生产中见母就留,创造条件增加生猪数量。

  三年自然灾害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畜牧业生产波动很大,家畜的繁育改良受阻,进度减慢。

  70年代末,新育成的“哈尔滨白猪”通过国家鉴定。80年代,家畜繁育改良进展加快。1980年农业部颁布《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市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推广面达90%以上,奶牛年产奶平均在45吨以上。种猪场已扩大到5个,即市种猪示范场、靠河寨畜牧场、新发种猪场、呼兰县金山种猪场和许卜种猪场,以哈白猪为基础,引进了兰德瑞斯、苏白、法白、杜洛克、约克夏。1985年,国家农业部下达《瘦肉型商品猪繁育饲养技术》科研课题,由高级畜牧师唐伯陵牵头主持。在呼兰县建立1处优良种猪精液供应中心、2个扩繁场、5个繁育基地,严格挑选种猪,严格饲养管理技术和操作规程。5年为全县提供种公猪350头,优良种母猪3000多头,商品猪的瘦肉率达到536%,瘦肉型猪占出栏猪95%左右。呼兰县已被国家验收认可为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松花江良种奶牛场以中国黑白花奶牛为主体,1986年从西德引进360头黑白花奶牛,成为良种奶牛的核心群。

  奶牛 哈尔滨市养奶牛的历史只有百余年,长期饲养的品种是滨州牛和来自俄国、日本的乳用或兼用型黑白花牛。解放后,购进一些黑白花奶牛,具有生产性能高、体质结实、外貌结构匀称、适应性强、利用年限长、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六、七十年代,北方15省市组成北方地区黑白花奶牛育种协作组,由松花江奶牛场高级畜牧师张树清主持,在原滨州牛群中培育出新品种——中国北方黑白花奶牛,成为全市饲养的主要品种。平均年产奶量由原来3吨提到4吨以上,此科研成果198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1年,哈尔滨市科委下达《奶牛高产群的培育》科研课题,由张树清主持,开始对松花江奶牛场的牛群实施三项科技改造。一是在育种方面,建立牛籍谱系档案,有计划的选育、引入优良种公牛精液,采用自繁为主的繁育方式;二是管理方面,规定科学饲养程序,合理搭配日粮,增大青贮料给量;三是制定合理的防疫灭病程序。经三年努力,成母牛群600头,平均单产由45吨提高到6吨,受胎率100%,犊牛成活率98%。本课题获1983年农牧渔业部奖。

  黄牛 哈尔滨解放前,主要养黄牛,以蒙古黄牛为主,还养延边黄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饲养的本地黄牛适应性强,耐粗饲,具有一定抗病力,有役、乳、肉多方面用途。60年代,改良黄牛纳入日程。用奶牛改良黄牛,逐步把黄牛改为奶用。80年代,黄牛改良的方向转为肉用型。1990年,黄牛改良普及率达到30%左右。

  乳肉兼用型牛 有短角牛和西门答尔牛等。短角牛原产英国,60年代引进。西门答尔牛原产瑞士,6070年代陆续引进。

  肉用型牛 夏洛克1974年从法国引进,是法国古老的牛种之一,也是法国最早的肉用牛。生后400天体重可达500550公斤,日增重115145公斤。利木赞原产法国,属于肉牛中的较大型牛,1974年从法国引进做种用,共34头。1214个月龄可达450500公斤,平均日增重12公斤。海福特产于英国,是小型早熟的肉用牛,周岁体重400公斤,1963年引进公、母牛26头。

  东北民猪 是一个古老品种,分大(大民猪)、中(二民猪)、小(荷包猪)3个类型。特点是母猪产仔率高(1216头),10个月体重可达130公斤,日增重500克,适应性强,是解放前后饲养的品种,逐渐被改良猪所替代。

  哈尔滨白猪 解放后,哈尔滨利用约克夏同本地猪杂交,并用引进苏白猪进行级进杂交自群选育而成,1978年通过国家鉴定,产仔11112头,8个月育肥体重120公斤,日增重580克,瘦肉率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在全市饲养较多。

  黑花猪 属早熟瘦肉型猪,瘦肉率58%以上,在市辖县饲养较多。兰德瑞斯为瘦肉型猪,丹麦育成,瘦肉率达58%以上,生后6月龄达93公斤,60年代引进,利用它培育当地瘦肉型猪,1990年在全市大面积饲养,已适应当地条件。

  苏联大白猪 120公斤重肥猪的胴体瘦肉率592%。哈尔滨市50年代引进,现在利用它培育瘦肉型猪。

  杜洛克 美国育成,70年代引进,瘦肉率高,是用以培育瘦肉型猪的优良品种。

  黑龙江奶羊 适应性强,产奶量高,经选育杂交而成的地方良种,平均年产奶量500公斤以上,最高的达1100公斤。

  土根堡奶羊 产于瑞士,利用它与地方山羊杂交改良培育的品种,已有80多年历史,如黑龙江的花脸褐羊,在哈尔滨市郊及辖县均有饲养。特点是在同样饲养条件下,比白羊好养,抗寒耐热,平均日产奶4公斤,最高日产625公斤,产奶期达9个月。

  肉毛兼用细毛羊 苏联育成,适应性强,耐粗饲。毛色全身雪白,头部色黑或褐,毛粗。

  细毛羊 哈尔滨辖区饲养较早的是美利奴羊和考力奴羊,六、七十年代引进,1990年饲养面较大。

  马 哈尔滨市辖区主要养蒙古马。19世纪初,由俄国引进奥尔洛夫马,50年代初由苏联引进顿河马、苏高血种马,还有阿尔登、卡巴金、苏重等品种。与本地马杂交产生若干亚型,如伊犁马、海拉尔马、三贝子马等。

第二节   

  哈尔滨在长期饲养过程中,选育出很多优良家禽品种,其中有九斤黄鸡、芦花鸡、麻鸭、 中国鹅等,均列入国家标准品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哈尔滨家禽饲养以养鸡为主,50年代末,哈尔滨市家禽繁育改良开始起步,建立一批养鸡场,从外省、市引进来航鸡饲养,同时发展种鸡孵化场,农户养鸡还有澳洲黑。1959年在呼兰县万鸭湾养了北京鸭,同时还饲养麻鸭。养鹅以籽鹅为多,其次是白鹅和灰鹅。

  “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市家禽繁育改良进展缓慢,引进新品种为主,郊区有20—30家引进了洛岛红、白科尼什鸡。70年代末,哈尔滨市养禽场引进白洛克肉鸡,为全市提供肉用雏鸡。

  1980年开始,哈尔滨市逐年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畜禽基地建设。1987年投资为13339.5万元,建成一鸡蛋机场15处、二级蛋鸡场30处,种鸡饲养量为35万只;建成肉鸡场15处,存栏星布罗·AA·罗莫等优良鸡种10万只。全市涌现出6个专业养鸡乡,46个专业养鸡村。

  1990年,全市有祖代鸡场6处,父母代鸡场50处,共饲养种鸡50万只。从国外引进优良种鸡10万只。全市蛋鸡存栏583.2万只,丰富了哈尔滨市“菜篮子工程”,全市人均鸡蛋12.9公斤,人均肉鸡2.5只。

  鸡  80年代,东北农学院杨山教授育成了哈尔滨白鸡,系商品代杂交鸡,属来航白壳蛋鸡,体轻身小,成年母鸡体重1.71.8公斤,公鸡2.22.4公斤,羽毛紧密,全身白色,单冠大耳鲜红,耳叶白色,啄、胫和皮肤黄色。生产性能:产蛋率50%,周龄25—25日,进入高峰周龄27—28日,72周龄产蛋量240260枚,蛋重(43周龄)60克,料蛋比2.52.71,成为全市主要品种。以此鸡为主,建成了哈尔滨市蛋鸡繁育体系。期间,全市引进家禽品种较多,鸡有海兰、迪卡、星杂288、塔特姆、星杂579、罗斯、印第安河、东昌一号、罗曼、伊莎、海赛斯、星布罗、宝星、明星、艾威因、AA20多个品种。应用和推广了鸡的人工授精,雏鸡肛门鉴别雌雄新技术。建成国营、集体种鸡孵化场20多处,其中祖代鸡场8个,其余为父母代场,采取笼养种鸡。另外,还有个体种鸡孵化场、户5060个做补充。由于改变了寒冷地区一年养半年产蛋的传统局面,采用暖舍笼养,常年产蛋。因此,孵化肉鸡常年进行。全市有种鸡30多万只,保证了养鸡业的发展。

  1981年,市科委下达《建立健全哈尔滨蛋鸡繁育体系及提高三率》的研究课题,由高级畜牧师于民侗牵头主持。用5年时间通过二元杂交办三级种鸡场等技术环节,从哈尔滨原种鸡场引入蛋鸡优良品系,改造建立14处祖代种鸡场、23处父母代种鸡场,经过生产性能测试,筛选出适合哈尔滨市自然环境的优良系为当家品种。这个课题实施,使全市蛋鸡孵化率达82.7%2周龄成活率达85%,平均产蛋率达62.9%,平均单产由179枚提高到220枚。本课题获哈尔滨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年,市科委下达《推广种鸡人工授精技术》课题,由高级畜牧张敬一主持。3年推广面达69.55万只,种卵受精率90.2%,比1985年提高5.07%,节约种公鸡3.48万只。本课题获1989年市科委技术成果奖。

  1988年,市科委下达《推广肉鸡高产综合技术》课题,由高级畜牧师马淑华主持。主要内容:1.引入世界最佳肉仔鸡品种AA、罗斯308及艾维茵;2.采用先进配套设备及饲养技术;3.投入全价饲料并压制为颗粒型;4.按免疫程序进行疫病防制;5.创造规范化的内外环境。此技术在2个国营牧场、17个乡镇、12个集体牧场、154个专业户实施,推广79.51万只优良肉仔鸡,出栏69.39万只,平均体重2.055公斤,肉料比为12.672。本课题获1989年哈尔滨市丰收计划二等奖,市科委科技成果奖。

  鸭  本地麻鸭饲养普遍,属肉蛋兼用型,年产蛋100个左右。公鸭体重22.5公斤,母鸭体重1.8—2公斤。具有耐粗饲、耐寒冷的特点。

  60年代引进北京鸭,80年代引进康贝尔、高岫鸭。

  鹅  籽鹅,饲养量较多,能在寒冷和粗饲情况下保高产,故得名“籽鹅”。早熟育雏6个月产蛋,年产百枚,高者达180多枚。但蛋较小,平均蛋重130多克,蛋壳白色。成公鹅体重平均44.5公斤,母鹅33.5公斤。白鹅,体较大,公鹅体重45公斤,母鹅3.54公斤。育成8个月产蛋,年产8090枚,蛋重132克,雁鹅,体较大,公鹅平均体重4.5公斤,母鹅3.8公斤,年产蛋量6070枚,蛋重平均136克以上。豁鹅,公鹅体重平均4.5公斤,母鹅3.5公斤,150210日龄产蛋,年产蛋量130180枚,蛋重118克。狮头鹅,公鹅平均体重1012公斤,母鹅910公斤,150180日龄产蛋,年产蛋2530枚,蛋重200克,就巢性强。

 第三节 野生动物

  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放宽农村政策,鼓励开展多种经营,促进了野生动物饲养业的发展。饲养品种由几种发展到10余种,且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

  兔 1984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培育成功的新优良品种——哈尔滨白兔,在全国各地推广。哈尔滨白兔色白体大,四肢健壮、丰满,反映机敏,生长发育快,日增重382克,料肉比31。屠宰率(90日龄),半净膛565%,全净膛533%。

  貉 貉是珍贵毛皮动物,分布全国各地,东北所产为北貉,体型大,毛绒长厚,多为乌苏里貉的变种,毛皮质量优于南貉。哈尔滨市养貉始于“七五”计划初中期,由于国际市场毛皮行情看好,市郊350多家专业户开始养貉。1986年,全市养貉达50551只。道外区松浦镇灯塔村1987年有135家养貉,卖种貉、貉皮收入102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22%,人均收入900元,占人均收入的65%。1989年由于市场价格低落,养貉业生产下滑。每张貉皮由200元降至1990年的50元,全市貉存栏降至1000多只。

  狐 狐狸是珍贵毛皮动物,哈尔滨市养狐历史较短,主要饲养蓝狐和银狐,1990年存栏仅197只。狐狸的适应性极强,能在严寒、酷热、潮湿和阴暗的环境中生存,食性杂,食量小,抗病力强,便于饲养管理。

  貂 貂皮是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之一,庭院饲养水貂很有实用价值。哈尔滨市养貂选择容易饲养品种,如紫貂。这种动物比较难养,1990年存栏351只。

  鹿 哈尔滨地区主要养殖梅花鹿和马鹿。1990年,饲养量不多,阿城市玉泉狩猎场饲养

700多只。

  熊 在哈尔滨地区养熊为数不多。阿城市的山河林场熊类试验场养熊32只,其中成熊12只。一只成熊一年可取胆汁225公斤,价值2万余元。

  蛇 养蛇主要为采毒,有药用价值。哈尔滨市饲养很少。1986年阿城市山河镇朝阳村开始养蛇,1988年存栏3000多条,采毒80克,收入24000元。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