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业机械修造

发布时间:

2024-02-22 16:46

 

第一节 农机修理

  1956年,哈尔滨市拖拉机管理实行“管、修、使”三合一,修理按修理间距进行,以冬季为主。当年,王岗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成立哈尔滨市第一个农机具修理厂,厂房面积1500平方米,有车、钳、铆、焊和油泵试验调试等设备,年修理能力70台。后又在和平机械厂和幸福、和平农机站基础上组建成郊区农机大修厂,以检修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为主,兼生产制造一些小农具。由于技术水平低、机具配件质量差、供应慢,部分修后机车质量不过关,影响农业生产。1958年,农机管理与修理分离,实行“啥坏修啥,啥时坏啥时修”。1961年,《加强拖拉机检修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在呼兰县康金井拖拉机修配厂召开农机具冬检现场会。全市推行承包修理组和专业修理组相结合的包修制,建立“三定(定人员、定设备工具、定任务)、三包(包工时、包消耗材料、包质量)、一奖(超额节约奖励)”办法,制定了相应的检查验收制度。由于市郊农机修配能力薄弱,30%以上的拖拉机和内燃机大修任务要与机关学校和大型工厂企业挂钩才能完成。1962年,市农业机械技术管理总站提出建立近郊拖拉机修配网点规划,恢复了按间距修理进行大修的办法,制定下发拖拉机修理种类和修理间距标准。同年12月,市农机局在香坊拖拉机站召开近郊冬修工作现场会,近郊拖拉机站站长、技术员和农机学校、农学院修配厂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现场会。会后,在全市实行“三定”(定人员、定任务、定工具)、“两包”(包机车、包工时)、“一保”(保证修理质量)的修车责任制度。当年,全市有双城农机修理一、二厂和康金井、阿城、宾县、五常、巴彦、木兰、通河、王岗农机修理厂10家县级农机修理厂。市郊还有滨江农机总站、天恒、朝阳等小型修理厂。

  1963年,新发机械厂更名为国营哈尔滨市农机修造(配)厂,承担市郊拖拉机大修工作。同年,市滨江区农机技术管理站成立,下属王岗、朝阳、天恒、松蒲4个分站,分别设有修理厂(间),其中最大的修理间达300平方米,有修理工30人,承担机具保养和小修。王岗农机技术分站修理厂拥有职工153人,以小农具制造为主,拖拉机修理较差。1964年,国家投资建立市农机修造(配)厂拖拉机专用厂房,年修理能力达100混合台,被称为“农机总医院”,承担郊区21个公社199台拖拉机的大修任务。全市县级以上农机修配厂8个,初步形成二级修理网,市县大修厂负责大修,公社修配厂承担小修和保养。1965年,制定拖拉机总成换修办法。市农业机械厂组织技术服务队下乡服务,修理各种农机具140余台(件)。1969年,郊区农机大修厂改名为哈尔滨市车具厂,开始生产马车底盘、马车轴、葫芦头等,当年实现产值8万多元。

  70年代,农机修理初步形成三级网络,市农机修造(配)厂负责拖拉机大修,公社农机修配厂(或农机站)负责小修,生产大队负责保养和农具修理。1970年,市郊有修理工20人。公社农机站有修理间8处,设备有小型台钻、虎钳、拆装工具、千分尺、量缸表、油咀试验器、简易龙门吊车、电焊机、气门座绞刀等。1972年,黎明等5个农机站改为地方国营农业机械修配厂,全市社营农机修配厂达15个。1973年,全市修大中型拖拉机154台,手扶拖拉机60台,机引农具360台(件)。其中市农机修造(配)厂大修拖拉机50台,占全市大修机车的666%。检修油泵45台,生产下放件404千余件。1974年,加强三级修造网建设,做到保养不出大队,小修不出公社。市农机修造(配)厂修理拖拉机112台。70年代中期,农机修理逐步由以市大修厂为主过渡到以公社农机修理网点为主。1975年,全市拥有社营农机修理网点18个,队营修理点7个,各种修理设备517台(件)。社队修大中型拖拉机216台、小型拖拉机183台、内燃机5台。1976年,社队修各种农机296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3台、小型拖拉机129台;修农具104台。市修造企业修拖拉机只14台。1977年,全市有社营修配厂12个,队修理点37个,社队农机修理人员493人,各种设备572台。社队修理大中型拖拉机98台、小型拖拉机129台、内燃机12台,市农机修造企业修拖拉机21台。1978年,哈尔滨市车具厂修拖拉机78台。1979年,哈尔滨市车具厂、农机修配一厂、农机修配五厂等修理拖拉机110台,修理产值44万元,占市农机修造企业总产值的122%。由于市农机修造厂“重造轻修”,修理的机车质次价高,该厂组织下乡服务队,对修后机车返修检查,对尚未出厂的机车实行“三包”,加强修旧工作,提高旧件使用率。

  1980年,全市有公社农机修理厂12个,修理设备有金切机床61台、锻压设备2台、电焊机24台、砂轮机22台、气泵19台、修理试验设备39台;队营修理点44个,有修理设备95台。社修理网点修理大中型拖拉机152台、小型拖拉机108台、内燃机9台;队修理点修农具274台。1981年,哈尔滨市车具厂修拖拉机70台。198210月转发省农机局《保证拖拉机修理质量的十条规定》、《大型拖拉机保修的十条规定》、《农机具修理质量检查活动办法》,当年,社队修理厂(点)修大中型拖拉机136台,大修95台;小型拖拉机49台,大修28台;内燃机14台;其它设备60台;修理产值达69万元,修旧产值15万元。

  1983年,农机修理专业户开始出现,全市市(县)级农机修理(配)厂8个,社级修理厂17个,队级修理点75个。社队修理厂(点)拥有金切、锻压设备127台,修理专用设备58台,修理试验设备35台。全市修理大中型拖拉机567台,大修128台;小型拖拉机584台,大修157台;内燃机108台;其它农机具1095台(件)。实现修理产值67万元,修旧产值175万元。全市供应农机具配件和检修物资共540种,26000余件。市大修厂检修大中型拖拉机69台,其中修整机45台。

  1984年,全市拥有社营农机修理厂32个,队营修理点34个,农机修理专业户7个。检修大中型拖拉机303台,大修56台;小型拖拉机985台,大修164台;内燃机114台;其它农机具1068台。实现修理产值48万元,修旧产值15万元。

  198510月,市农机处与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全国农村机械维修点管理办法》的具体规定,提出农村维修点必须坚持以农为主,综合服务方针。全市农机修理专业户开始从交通方便的县城、乡(镇)向机械较多的村屯发展,多数修理工为老拖拉机驾驶员、农具手,一般配有台钻、电气焊、砂轮机等设备。全市拥有网点122个,其中国营乡(镇)农机修理厂32个、乡(镇)营农机修理厂29个、村营修理点27个、修理专业户34个,有修理技术人员50人,修理工524人。有金切设备84台,锻压设备17台,修理专用设备166台,修理试验设备41台。共修大中型拖拉机236台,大修46台;小型拖拉机933台,大修146台;内燃机170台;农具1769台(件)。实现修理产值876万元,修旧产值315万元。1986年,全市共修理大中型拖拉机329台,大修80台;小型拖拉机1393台,大修235台;内燃机365台;其它农机具2820台。实现修理产值1459万元,修旧产值516万元。

  1987年,开展农机检测节能调整技术试点,共检测机车522台,平均台增加功率017马力,油耗减少35克,当年通过省农业机械管理局验收。1988年通过农牧渔业部农机化司验收。同年3月在全市推广,共检测机车3000台,占保有量的272%,其中调修1772台。6月,在开展农机检测基础上,推广S195柴油机节能改造技术,共改造285台。社队修理网点、修理专业户修理大中型拖拉机297台,其中大修93台;小型拖拉机4319台,其中大修278台;汽车88台;内燃机530台;其它农机具9333台。实现修理产值308万元,修旧产值559万元。

  1989年,全市社队修理网点修理大中型拖拉机109台,大修45台;小型拖拉机822台,大修41台;汽车5台;内燃机18台;其它农机具3319台。实现产值513万元,其中修理产值406万元,修旧产值32万元。同年开始进行农机包修制试点。

  1990年,在全市推广农机包修制,初步确立季节性修理和常年包修相结合的农机修理制度。市农机修理网点修理大中型拖拉机2277台,大修175台;小型拖拉机7498台,大修826台;汽车414台;内燃机1139台;其它农机具6281台。实现总产值492.5万元,其中修理产值165.1万元、修旧产值712万元。至1990年末,全市拥有县以上农机修造厂8个,乡(镇)农机修理厂21个,乡(镇)农机站修理网点17个,村修理间(点)17个,农机修理专业户301个。

第二节 农机制造

  1950年,哈尔滨农具厂生产“松农号”除草机,市工业局为有关部门生产了大量的开荒、播种农具及铲趟机等。1958年,全市掀起拖拉机制造高潮。3月,市电气机械厂制造出全市第一台拖拉机。松花江机械厂试制成“松花江2号”拖拉机。市手工业联社电器机械厂研制成精密24马力中耕多用拖拉机。第一机械厂试制成“松花江3号”56型全能胶轮拖拉机。5月,松花江农业机械厂试制成“松花江10号”14马力柴油机。6月,松江电机制造厂试制成6马力拖拉机。1959年,松花江拖拉机制造厂试制成“松花江-240”型拖拉机,省委书记冯纪新及各市、县委书记到厂参观。同年,省少先队拖拉机修配厂与合营哈尔滨农具厂合并为哈尔滨农具厂。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市农机修配厂可生产部分拖拉机配件。

  19601月,全国第一台电动拖拉机在哈尔滨试制成功。同时,市农业机械厂试制成48行播种机。10月,五常拖拉机生产协作会后,全市按照“一修、二配、三制造”的方针,以烘炉生产为中心,制造小农具,再次掀起拖拉机(尤其小农具)生产热潮。1962年,全市有市直属祥泰内燃机厂、市农业机械厂、市植保机械厂、市工农机械厂及8个县农机厂,主要产品有2015型柴油机、48行播种机、粉碎机、制米磨面机、喷雾器、双铧犁、铲趟机及各种农机配件。同年,市曙光机械厂划归农机系统。1963年,新发机械厂划归滨江区农业机械总站,成立市农机修造(配)厂。1964年,原属农机系统的市植保机械厂、市曙光机械厂、市农业机械厂、市祥泰内燃机厂划归机械部门。1965年,向阳公社农机修配厂试制成万能脱谷机,全公社基本实现脱粒机械化。1966年,全市试制成12马力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60马力拖拉机、农用汽车等动力和运输机械,由于技术等方面原因,产品大都未推广开。1968年,市农机修造(配)厂开始生产东方红-54、东方红-75、东方红-28拖拉机曲轴。

  70年代,农机修造企业“以造为主,以修为辅”,由市农机处安排拖拉机配套农具生产计划,主要有为链轨车配套的平地机、推土铲、耕耘机、开沟犁、播种扣地施肥机,为轮式车配套的三铧起垄扣地犁、五铧起垄扣地犁、旋转耕耘机、秧苗栽植机,为手扶车配套的拖车、平畦筑埂机、喷粉喷雾机、施肥机、刨埯机等。1974年,市农机修造(配)厂除生产东方红-54、东方红-75球墨铸铁曲轴外,还生产凹板9346块。市车具厂生产大车底盘、铜板等,省农机局将该厂板簧生产列入计划,投资12万元建起板簧车间,形成板簧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1500吨;农机修配一厂生产玉米脱粒机102台;农机修配二厂生产大型拖车50台;农机修配三厂生产保护板、拐轴等;农机修配四厂生产小拖车100台;农机修配五厂生产油缸;市润滑油厂生产润滑油255吨。1975年,市农机修造(配)厂研制生产CA10解放汽车曲轴,形成年生产千根能力。1976年,各厂在生产原有产品的同时,还生产其它产品。农机三厂生产牵引叉10997个,农机五厂生产旋耕机5台,润滑油厂生产机车用机油201吨。1979年,市车具厂更名为哈尔滨市钢板弹簧厂,主导产品由铜板、弹簧2种发展到14种,形成专业化生产线。当年,各农机厂实现总产值701万元。

  1980年,市农机修造(配)厂一分为二,分别成立市内燃机曲轴厂和市农机修造厂,市农机修配一厂划出农机系统。1981年,市农机企业实行财务包干,推行经济承包制,在市农机修造厂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试点。市农机修造厂生产的L195曲轴改为球墨铸铁材质,形成年生产万根能力。解放车用曲轴,拖拉机用曲轴、凸轮轴、凹轮轴销售形势好,销量较大。期间,还修小总成1200台,生产七铧犁部件5850件,东方红—28配件1745件,组装驾驶棚7台。1982年,市直农机企业推行以定额超产奖励和包干制为主的经济责任制。1984年,市农机处直属企业建立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抓企业设备改造和内部挖潜。市钢板弹簧厂实行技术改造,增强竞争力,产品品种扩大到40种,一等品率为100%,销往26个省(市)415个单位。市农机修造厂为星光厂生产H492Q配套曲轴。5,市农机处“安全月”活动检查组对市属5个国营工厂及其4个家属厂,呼兰、阿城23个农机修造厂进行安全生产检查。

  1985年,市农机修造企业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推行现代化管理,应用目标管理、市场预测等科学方法,向管理要效益。市钢板弹簧厂运用价值工程法对日本微型板簧改进设计,用现有材料制成的板簧样品,达到日本微型板簧质量水平。各农机厂以大厂为依托,走联营专业化生产之路。市农机修造厂为星光机械厂配套生产HRB131曲轴,市钢板弹簧厂为星光机械厂配套生产HRB131板簧,阿城农机修造厂和其它厂家联营生产切纸机、中药贴签机、装丸机、饺子机等部件。各企业对外机械加工2300件,同时向机械生产之外领域进军,安装冷库1座。当年,农机企业总产值达30036万元。市农机制造企业主导产品HRB131钢板弹簧、H492Q曲轴、L195曲轴分别在全国行业和省市质量检查中获好评。

  1986年,市农机处成立设备管理维修检查小组,对直属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与设备状况进行全面检查,设备平均完好率为677%。市农机修造厂与长沙发动机总厂签订长期曲轴供货合同,该厂生产的H492Q汽车曲轴荣获黑龙江省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证书。阿城农机修造二厂生产2BF2A播种机和粉碎机。呼兰农机修造厂生产小四轮拖车和轻便步犁。各厂生产的农具配件增多。

  1988年,市钢板弹簧厂在全国板簧行业评比中列第五,获二等奖,其WJ110板簧获部优产品称号。阿城农机修造厂生产除草机、地膜机、干燥机、冲洗机等。呼兰农机修造厂生产小型耕作机、大豆播种机等。1989年,阿城农机修造厂研制生产除锈机;阿城农机二厂研制生产收割机。呼兰农机修造厂生产4060型、5010型电动装置。市钢板弹簧厂生产弹簧总成、钢板弹簧散片。各农机企业还为其它厂家生产各种配件,如水泵配件、吊车平台、饺子机齿轮、钢固架等。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