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仪表工业(四)
发布时间:
2023-07-04 08:25
第八章 主要生产厂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八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一节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1号,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全国电工仪表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1950年2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在哈尔滨市建设电表仪器厂。被列入“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国家156项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之一。1953年3月,成立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筹备处(工程代号电工17厂)。1954年4月21日,破土开工。1956年6月30日竣工投产。土建工程计划总投资2999.11万元,实际完成2694.01万元,职工2539人,设备595台。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投产时,只生产7大类27种型号产品。属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有电度表、汽车仪表,中批量生产的产品有安装式电表,小批量生产的产品有实验室电表,单件生产的产品有电阻仪器。原设计年生产仪器仪表能力为81.85万只(套),当年生产1.98万只(套)电表和汽车仪表。1958年测磁仪器开始生产。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仪器仪表工业需要不断增加品种和产量,围绕原设计电工仪器仪表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先后又设计、试生产电子和通信测量仪器、电磁学计量标准器具、自动化仪表及系统、低压电器元件、文化办公机械5大类产品,为扩大再生产,先后新建锻造、合金、电镀等厂房及三防试验室和恒温室。1974年,工厂又新建照相机和三相电度表厂房。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主要产品产量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厂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
进入80年代,工厂在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电能计量仪表方面,引进了瑞士兰迪斯·盖尔公司具有80年代水平采用先进磁推轴承结构的1.0级单、多费率三相电度表和2.0级单相电度表制造技术。通过消化吸收逐步实现国产化,派生开发出DD101、DS241、DT241、DX241等单、三相电度表以及0.1单、多费率多功能电度表系列。在仪器仪表产品方面,消化吸收了引进日本横河公司的2500系列智能化数字万用表制造技术,自行研制开发出0.05级数字标准电能表、精密互感器、微机数采集装置、测磁仪器及各种动力机械二次测试装置、新型变换器等系列产品。在电力变送控制设备方面,吸收国内外产品特点,开发了各种电量变送器、变送器校验装置及配套电源、模拟拼块屏组,使工厂产品保持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在照相机产品方面,开发了孔雀牌DF—1型和DF—2型照相机,在此基础上,开始试制135小型单镜头反光钢片焦平面快门企尔CM6型相机,使照相机产品在全国单镜头反光相机制造行业中处于上游。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为促进电表仪器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60年代对内援建搬迁了兰州长新电表厂、天水长城精密仪表厂,70年代又分迁出哈尔滨电工仪器仪表研究所。对北京电表厂、上海第二电表厂、天津电表厂、云南仪表厂、苏州仪表元件厂、桂林电表厂、青岛电度表厂、芜湖仪表厂、四平仪表厂等10多家工厂进行技术和人力、物力援助。完成了为刘家峡水电站、宝钢、辽化和大庆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配套的任务。工厂先后向朝鲜提供全套的解放牌汽车仪表的制造技术,并帮助建成熙川热工仪表厂的汽车仪表车间,援助罗马尼亚建成第米索拉电气测量仪表厂,为菲律宾建成电度表装配厂。
建厂以来共获得科技成果707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1项,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9项,获国家机电部产品造型设计奖1项,获省科技成果进步奖18项,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优秀产品奖6项,获市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奖8项。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是全国最早生产0.1级精密实验室电表的厂家,也是全国第一个获得电度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0.5级MZ12型交直流成套仪表荣获国家银牌产品,0.2级HL36型电流互感器、0.2级HL55型电流互感器、D3HZ型频率表等8种产品评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0.5级C65型直流实验室电表、0.2级C4/2型直流仪表.0.5级D65型频率表、DD1型单相电度表、CF8型标准磁化方圈、孔雀牌DF—1型照相机、CL140型单相电度表、FL246型三相电度表等9种产品评为省优质产品。有14个型号产品达到国际IEC标准,DD101型电度表等10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建厂以来,工厂8次被评为哈尔滨市先进单位,1978—1984年连续获得国家电工仪表行业竞赛优胜企业,1979年被黑龙江省授予大庆式企业。198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先进单位、被中国企业管理协会评为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单位。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28.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5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235万元,净值3770万元。全厂下设16个分厂。职工总数5126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11人,中级职称363人。主要产品有8大类,13小类,128个型号,258个品种,年生产能力120万只(套)。产品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外销德国、罗马尼亚、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马里、加纳、埃塞俄比亚、古巴、秘鲁、巴西、朝鲜、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伊朗、蒙古和香港等59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40万元,销售收入2842万元,销售税金189万元,亏损590万元。
1956—1990年,工厂向国内提供1579万台(套架),向国外提供95万只(套)测量仪器仪表和装置。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13亿万元,上缴利税总额1.4亿万元,创外汇1444万美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八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二节 哈尔滨电影机械厂
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5号,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重点企业,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始建于1939年,苏联侨民维斯孟特收买德国人经营的自行车商行经改造后,建立了天极电影机器制造厂。1940年生产出第一台译音叫“阿拉法”的电影放映机。同年,生产的第二批电影放映机改名为“天极牌”。1944年,天极电影机器制造厂被日本官僚资本“国际公司”强行收买。1945年,苏联红军驻哈尔滨警卫司令部将工厂没收重新交给维斯孟特经营,隶属苏联对外影片输出公司。
1950年,苏联对外影片输出公司驻哈尔滨办事处将天极电影机器制造厂移交给市政府工业局所属的哈尔滨实业总公司,并改名为公私合营哈尔滨电影机械制造厂。1955年改为国营哈尔滨电影机械厂。
从1957年开始,工厂先后生产出松花江牌、黑龙江牌、巨龙牌、新曙光牌、银燕牌5种牌号电影放映机。工厂生产的松花江牌5502型35毫米电影放映机,1次被评为机械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4次获得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松花江牌5505型35毫米固定式电影放映机先后4次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机械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和国家金龙奖。松江牌5505D型35毫米固定式电影放映机获机械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松花江牌5507型70/35毫米固定式两用电影放映机荣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被国家机械委员会确定为替代进口产品,已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松花江牌5505H型360度环幕电影放映设备,属国内首创,是国家专利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界博览会中国展馆展出,引起轰动并受到好评。
1983年,由于受电视和录像的影响,工厂电影放映机销量逐年下降。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厂加快新产品开发的步伐。生产的松花江牌CK2型彩色扩印设备,是引进法国Kis公司样机研制的产品,不用更换相纸就可以扩印7寸、5寸、2寸、1寸4种幅面照片,10秒钟即可完成幅面转换,被国家机械委员会确定为替代进口产品,被评为哈尔滨市优质产品。CQ—1型立式点钞机,准确率为100%,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该产品荣获1988年度黑龙江省优秀产品黑龙奖,1988年度哈尔滨市引进消化吸收优秀项目奖。
哈尔滨电影机械厂是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独家大、小压铸设备配套的厂家。压铸加工年生产能力1000吨,可以承担汽车发动机壳体等各种压铸模和压铸件的制造和生产。
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从1975年以来,连续4次荣获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称号,1982年被评为哈尔滨市模范单位,198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六好企业”,1990年被评为哈尔滨市文明单位标兵、黑龙江省省级先进企业、省级卫生文明单位。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1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065万元,净值1763万元。主要生产设备430台。全厂下设7个分厂和18个处室。职工总数1807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69人。主要生产电影放映机、彩色扩印设备、银行办公机具——钞票计数机和有色金属压铸件等4大类产品。年生产电影放映机2000台,彩色扩印设备150台(套),银行办公机具2000台,有色金属压铸件1000吨。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01万元,销售收入2200万元,销售税金204万元,利润总额97万元。
1949—1990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38亿元,利润5224万元,利税6965万元。产品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外销苏联、越南、阿尔巴尼亚、朝鲜、马里、几内亚、苏丹、扎伊尔、喀麦隆、多哥、孟加拉、日本、菲律宾、尼泊尔、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八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三节 哈尔滨龙江仪表厂
哈尔滨龙江仪表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哈西大街24号,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以生产工业自动化仪表为主的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重点企业,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1958年,哈尔滨市机械局决定筹建1个生产显示仪表的企业,定名为哈尔滨仪表厂。同年6月1日,工厂投入生产,厂址在新阳路106号。11月,工厂迁至道里区经纬街34号,厂名改为龙江仪表厂,有职工135名,固定资产46万元。1962年10月,在哈尔滨市长市吕其恩的提议下,厂名正式定名为哈尔滨龙江仪表厂。1964年9月28日,经上级决定,哈尔滨龙江仪表厂与龙江轴承厂合并。工厂迁至南岗区哈西大街24号,并新建了仪表装配、新产品试制、电镀等车间,增添了设备。至此,工厂已初具规模。
建厂初期,只能生产汽车电流表,1959年先后研制开发了毫伏指温计、大型圆图仪表电子电位差计、热电偶、大型圆图仪表电子差动仪和电子平衡电桥等产品,填补了黑龙江省显示仪表生产的空白。1963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生产了军工产品ECY型电子差动仪。1968年研制成功X—Y函数记录仪,填补了国内仪表生产的空白。后又开发生产XWJ—D1、D2、D3、TD1、D4、D5等型号的X—Y函数记录仪,用于人造地球卫星、洲际导弹、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海上测量、同步卫星等工程,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国防科工委的好评。
1973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大庆石油设计院联合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LL型Dg250大口径罗茨流量计,不但解决了中国石油工业急需,还满足了化工、冶金、电站、油库、港口等企业及国防、科研单位的需要,填补了国内空白。1974年,罗茨流量计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系列产品。与之配套的流量指示计、电磁液压阀、频率计、频率积算仪表、电子定值发讯器、过滤器、除气器等二次仪表及附属装置相继研制成功,使罗茨流量计从单一计量发展到定量计量,由现场计量发展到远传控制计量。
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在80年代末研制生产的LZ—10型数字控绘图仪、PDH型平面电机绘图机、TDX—Ⅲ型图型数字化仪、PCH型喷墨式彩色绘图机、WKH型微机控制绘图仪等计算机外部设备,均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达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先进水平。
工厂生产的产品EWY电子电位差计分别在1964年、1965年全国评比中获一等奖;ECY电子平衡电桥获东北地区新产品一等奖;PDH平面电机绘图机获国家经济委员会金龙奖和哈尔滨市科技成果一等奖;罗茨流量计1983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在1979年被评为哈尔滨市“大庆式企业”,1984年,经过国家整顿验收合格,198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六好企业”,198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先进职工之家”和哈尔滨市“文明单位”,198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7.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048万元,净值453万元。工厂下设7个车间,3个研究所和26个科室。职工总数1030人。主要生产显示仪表、流量仪表和自动绘图机等3大类、8个品种、20个规格的产品。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20万元,销售收入856万元,销售税金78万元,利润总额60万元。1958—1990年,累计生产73.71万台(套),实现工业总产值1.28亿万元,利税总额3277万元。产品销往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外销斯里兰卡、越南、新西兰等国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八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四节 哈尔滨照相机厂
哈尔滨照相机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工农头道街123号,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机械电子工业部定点照相机专业生产厂之一,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1956年,由个体业者经营的精华打字机修理部、光学仪器修理部和铸字厂合并成立哈尔滨市打字机生产合作社。1957年,哈尔滨市打字机生产合作社一分为二,分别成立哈尔滨市打字机生产合作社和哈尔滨市星球光学仪器厂。1959年,哈尔滨市星球光学仪器厂参照民主德国潘太斯135照相机,用手工加工的办法制造一台哈Ⅰ型120照相机。7月29日成立地方国营哈尔滨照相机厂。
1960年,工厂在全厂职工的努力下,当年研制,当年投产。生产的第一代哈尔滨牌120型照相机,填补了省内空白。1961年10月,为发展照相机生产,哈尔滨市轻工业局决定将哈尔滨市纺织研究所所址划归哈尔滨照相机厂。
1962-1964年,由于受3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工厂下放职工,照相机,罗盘仪产品全部下马。
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照相机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工厂成立照相机试制小组,参照日本的"理光"和上海的"海鸥四A",试制出哈尔滨Ⅱ型照相机,在此期间,工厂又参照民主德国埃克札牌照相机,研制出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厂改名为哈尔滨龙江光学仪器厂,照相机又一次下马。
1972年3月,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外贸部等单位在广州召开照相机生产专业会议,决定大上照相机。11月7日哈尔滨龙江光学仪器厂又恢复为哈尔滨照相机厂,并根据广州全国照相机专业会议精神,决定参照日本富士卡135型照相机,研制天鹅牌普及型135照相机。8月,哈尔滨仪器仪表二厂并入哈尔滨照相机厂,工厂搬迁到哈尔滨市道里区工农头道街123号。1973年,在北京照相机规划会议上,哈尔滨照相机厂被国家机械委员会定为全国生产照相机定点厂。1978年后,由于亏损天鹅牌35PA型照相机被迫停产。
1982-1984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厂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广开门路、以副养主"的经营战略,广大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群策群力先后研制开发了居民证缩微仪、药液澄明度检查仪、电弧投影仪、胶片干燥箱、放大机镜头等20几种新产品。这些产品的相继投产、改变了工厂长期亏损的被动局面。
1985年,为进一步发展哈尔滨市的照相机工业,使哈尔滨成为国家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于1985年8月11日下达文件,决定将哈尔滨照相机厂与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的相机分厂合并,统称哈尔滨照相机厂,隶属于哈尔滨电表仪器厂领导,但未能形成两厂的实体联合。
1986年,工厂承接第一机械工业部转引"西玛"照相机国产化任务,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并把照相机产品列为哈尔滨市重点发展的30种拳头产品之一。1989年12月12日西玛牌相机正式通过部级鉴定,并批准批量生产。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3.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971万元,净值767万元。主要设备348台(套),初步形成年产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万架的生产能力。职工人数719人。全年共生产西玛DZ2-1型、DC-1型照相机3880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8万元,销售收入447万元,销售税金37万元,亏损5万元。建厂以来,工厂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579万元,利润573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八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五节 黑龙江电影机械厂
黑龙江电影机械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经纬街42号,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机械电子工业部定点生产电影放映设备的专业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1952年,黑龙江电影机械厂在齐齐哈尔市建立,由黑龙江省文化局主管。厂房只有12平方米,职工7人,固定资产2万元。以修配电影放映机为主业。
1953年,原松江省与黑龙江省两省合并后,黑龙江电影机械厂由齐齐哈尔市迁至哈尔滨市南岗区松花江街35号。1957年,经黑龙江省文化厅调整厂房,黑龙江电影机械厂迁至道里区经纬街42号。这时厂房面积已增加到820平方米,人员180人,固定资产40万元。经营扩大到全国部分省市。
1960年以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由国家文化部电影局下达生产各种胶木件和电影放映机专用插件产品。1963年工厂固定资产100万元,年产值达到300万元。
1969年,国家文化部电影局下达试制8.75电影放映机指令性任务。由于产品国家包销,年产值达400万元。工厂开始生产出GFA—50A型电影电源整流器,销往全国各地。
1972年,工厂开始生产GFA型系列电影电源整流器。
1973—1976年,为扩大8.75电影放映机和电源整流器生产能力,国家两次投资130万元,建筑厂房6800平方米,设备增加到135台,职工发展到560人,平均年产值500万元。
1977—1980年,工厂生产和销售逐年上升,成为哈尔滨市利税大户,获得哈尔滨市先进企业称号。
1983年,工厂产品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年产值达到600万元。厂房建筑面积扩大到1.1万平方米。GFA—100/30—38型电影电源整流器获得部优质产品和国家银牌奖。1985年,工厂被评为黑龙江省六好企业,年产值800万元,上缴利润153万元。1986年,企业效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年产值805万元,上缴利润153万元。1987年,工厂投资1033万元,与哈尔滨汽轮机厂和美国克罗拉公司联合兴办合资企业——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1988年,由于电视、录像对电影行业的冲击,工厂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1990年,产值434万元,上缴利税32万元,利润6万元。
至1990年末,工厂总占地面积4142平方米,建筑面积1277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88万元,净值341万元。工厂下设6个车间和12个科室,职工总数549人,其中工程技术员62人。主要产品有电影放映机设备,低压电器成套设备、太阳能应用产品和配电设备等4大类26个品种。产品内销全国各地,远销美国、法国、蒙古、菲律宾、巴基斯坦、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8万元,销售收入445万元,销售税金32万元,利润6万元。建厂以来,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953万元,上缴利税1510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八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六节 哈尔滨理化仪器厂
哈尔滨理化仪器厂位于道里区安定街120号,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以生产环境试验设备为主的重点企业之一,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工厂始建于1956年。由个体哈尔滨市道里区金属日用合作社和木器家俱合作社等3家企业合作而成宏伟机械厂,生产维修农具,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1958年,改名为哈尔滨植保机械厂,转为地方国营企业,隶属于哈尔滨市农机局。1960年划归哈尔滨市机械局管理,此期间主要生产黄油枪、喷雾器和四柱压力器等产品,由于生产简单,利润少,未实行批量生产,年产值在10万元以内。1964年11月改名为哈尔滨理化仪器厂。
196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投资30万元,改造和新建板金车间860平方米。新增加设备11台套,可生产小型干燥箱、蒸发式湿热试验箱等产品,年工业总产值已达52万元。1966年,与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了全国第一台霉菌试验箱、化工试验箱等产品。1972年自行研制国内先进产品YL—40离心式盐雾腐蚀试验箱,被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划为部级重点企业。1975年研制生产了填补国内空白产品SY—25防锈油脂湿热试验箱。1977年,自行研制生产填补国内空白产品SS—400生物人工气候试验箱。1980年4月,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表彰哈尔滨理化仪器厂技术研究室,在机械工业科技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1984年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由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验收合格。同年,所生产的DM—10冻土模拟试验机被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评为三等奖。至1990年末,工厂总占地面积571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037平方米。
固定资产原值188万元,净值110万元。职工总数399人,其中有各类管理人员49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4人。主要生产模拟全球气候试验设备和其他试验检测产品6大类57个品种。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7万元,销售收入212万元,销售税金20万元,亏损46万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447万元,实现利润647.7万元。有17个产品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其中SS—400生物人工气候试验箱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YL—40离心式盐雾腐蚀试验箱被评为1983年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4年10月,冻土模拟试验机被机械工业部评为三等奖。产品除销往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外,还出口扎伊尔、越南、阿尔巴尼亚、朝鲜、叙利亚、坦桑尼亚等14个国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八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七节 哈尔滨光学仪器厂
哈尔滨光学仪器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经纬三道街32号,是全民与集体2种所有制体制并存的企业,是国家生产光学测量仪器的专业厂家之一,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哈尔滨光学仪器厂始建于1966年3月,其前身是道里公社尚志分社生产指导站所属的五金机械加工小组。当时职工不足30人,只有4台旧车床,厂址在道里区中央大街236号的一个地下室。定型产品A-71型森林罗盘仪。1970年,工厂投产了DQY-1型地质罗盘仪,1971年组建光学车间,并开发投产了KL-100型矿山悬挂罗盘仪。1973年,哈尔滨光学仪器厂划归道里区工业局领导,产品增加了KL-100型矿山悬挂罗盘仪和双目立体显微镜。同年,道里区东方红工业总厂所属的铜炉厂与工厂合并。1976年道里区向阳翻砂厂同工厂合并。工厂职工队伍发展到385人。1977年,工厂与河南农学院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DGW-3型光学测树仪,当年投入试生产。
1978年,道里区工业局改组撤销,哈尔滨光学仪器厂按行业归口,由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领导,企业基础管理开始完善。1979年,工厂自行研制开发的GCY-200型光电叶面积仪获黑龙江省1979年度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80年,研制DQL-2A型袖珍经纬仪获哈尔滨市1980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3年,工厂与原国营哈尔滨仪表设备附件厂合并,工厂所有制性质由单一的集体体制转变为全民、集体联营体制。
工厂相继研制了QCJ-1型求积仪,DQL-8型光学测树罗盘仪,更新换代项目DQL-1B型森林罗盘仪,移植项目DQY-3型地质罗盘仪。其中:QCJ-3型数字式求积仪采用了液晶显示,具备显示,打印、运算于一体的功能。WDY-500型微电子面积测量仪获哈尔滨市科技成果四等奖。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8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46万元,净值47万元。有各种设备75台,年生产能力达到2.5万台。拥有职工52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9人,管理人员60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75万元,销售收入271万元,销售税金21万元,亏损1万元。产品共有5个系列,行销全国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其中:森林罗盘仪、地质罗盘仪是畅销不衰的主导产品,近年来开发的求积仪系列产品和光电叶面积仪系列产品也显示出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建厂24年来,工厂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128万元,利润376万元,上缴利税172.1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八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八节 哈尔滨市电度表厂
哈尔滨市电度表厂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南安街19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机械电子工业部定点生产电度表和互感器的专业生产厂之一,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哈尔滨市电度表厂的前身是哈尔滨市松江仪表厂和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三厂。1981年11月18日,经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批准,哈尔滨市松江仪表厂和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三厂合并,定名为哈尔滨市电度表厂,成为全省唯一的电度表专业生产厂。
1982年4月,DT8型(5A)三相四线有功电度表开始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3月,国家质量评比中心发证办公室对工厂一次性验收合格,获得产品生产许可证。1984年2月,工厂新建5层楼厂房正式投入使用,使工厂生产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5月,DT8(25)A三相四线有功电度表批量生产。6月,省、市电度表产品生产许可证复查组到厂复查验收合格。8月,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厅代表国家仪表总局进厂复查验收合格。10月,DT8(10)A三相四线有功电度表首次生产DS27、DX27型新产品通过技术鉴定,工厂产品开始向系列化发展。
1985年5月,工厂与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合作,引进、消化、吸收美国第一 台样机并实现国产化的LG-30型空气等离子切割机研制成功,获得市工业新产品开发二等奖。1986年3月,工厂电度表产品质量整顿工作经国家"质量评比中心"验收合格,并列为全国电度表质量整顿工作表彰单位。5月,哈尔滨市标准计量管理局计量验收合格,企业定为二级计量单位,首家获得哈尔滨市颁发的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并被评为哈尔滨市"重合同,守信誉"先进单位。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0.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下设5个车间,11个科室。拥有生产设备93台。固定资产原值429万元,净值160万元。拥有职工69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4人。产品有3个类别(电度表、互感器、切割机)35个品种规格。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77万元,销售收入1165万元,销售税金64万元,利润21万元。
建厂以来,工厂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2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995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八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九节 哈尔滨自动化仪表工业公司
哈尔滨自动化仪表工业公司,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南新街63号,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联营公司,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1978年12月,随着企业整顿,取消区街工业局,实行专业化管理,经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和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批准,成立了哈尔滨市自动化仪表工业公司。初建时,有哈尔滨热工仪表厂1家局属企业和从区街接收的哈尔滨市南市半导体元件厂、哈尔滨市低压电器厂、哈尔滨市香坊机电设备厂等。厂房简陋,设备落后,生产品种单一。80年代初,又把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五厂、哈尔滨市电工仪器厂、哈尔滨市动力机电设备厂、哈尔滨市工农电工厂、哈尔滨市仪表配件厂、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等13个企业划归哈尔滨市自动化仪表工业公司管理。
1979—1987年公司注重企业管理,引进技术更新设备,研制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使各厂初具规模,具备了制造生产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的能力,产品销售全国各地。此期间,实现工业总产值1.08亿元,利润120万元。
1987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整顿我市行政性公司》的文件精神,决定以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为依托建立“哈尔滨自动化仪表工业公司”。公司有哈尔滨市自动化仪表成套工程公司、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供销公司、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六厂、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八厂5个实体单位。其余厂家都划归到各区工业局管理。
至1990年末,公司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3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15万元,净值291万元。拥有职工149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8人,高级技术职称11人,中级技术职称18人,管理人员135人。公司主要产品有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仪表盘设备、低压配电设备、汽轮机保护装置、流量校验装置、煤矿用安全仪表、锅炉程控点火和灭火保护装置、精密电压电流互感器、电工仪表校验台、温度计等。其中,MF124型万用电表荣获部优质产品称号,MF30型万用电表获省优质产品称号,500型万用电表荣获市优质产品称号,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外销法国、西班牙、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出口创汇42万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47万元,销售收入1175万元,销售税金86万元,利润总额20万元。附件: @01LG006R.doc^WORD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1948年10月,哈尔滨特别市政府组建哈尔滨特别市工业局,主管工业企业开发、注册、商品检查及公私营企业管理。哈尔滨市的小型无线电修理业、仪器仪表修理业及电器修理作坊隶属市工业局管理。
1955年,成立哈尔滨市第一工业局,对哈尔滨市机械电器行业进行管理。当时,行业管理并不完善,主要是以加强基础建设、建立规章制度为主。1960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管理机构为哈尔滨市机械工业局。在企业内部,主要是学习苏联的企业管理经验,推行“一长制”。
根据中央和地方对工业实行条块结合管理的精神,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和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分别隶属于黑龙江省工业厅和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领导。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为克服“大跃进”造成的管理混乱、制度废弛的现象,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企业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及省局有关精神,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得到加强,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向正规化迈进。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被批判废除,管理机构被撤销,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1969年10月,哈尔滨市电讯仪表工业局建立,这是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第一个行业管理机构。1970年,在“全民大办电子”错误口号的影响下,哈尔滨市盲目上马了许多工厂。1972年,根据第四机械工业部的有关精神,企业再次进行整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企业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行了全面整顿。
1985年以后,对企业领导体制进行改革,由部门管理逐步转为行业管理,从微观管理逐步转为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逐步转为间接管理,从用行政手段管理逐步转为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管理。企业管理从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进而向现代化管理发展。
1988年,撤销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组建哈尔滨市机械电子冶金工业局。1990年10月,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又从机械电子冶金工业局分出,单独成立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赋予总公司部分政府管理职能,代表市政府对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企业进行行业管理。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章 管理机构与职工队伍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与职工队伍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48年10月,哈尔滨特别市政府组建哈尔滨特别市工业局,主管工业企业开发、注册、商品检查及公私营企业管理。哈尔滨市的小型无线电修理业隶属特别市的工业局管理。
1955年6月,哈尔滨市第一工业局成立,设机械电器生产科管理全市机械电器行业。
1961年3月,撤销哈尔滨市第一工业局,分别成立哈尔滨市机械工业局和哈尔滨市冶金工业局。电子仪表工业企业隶属哈尔滨市机械工业局。
1962年3月,哈尔滨市机械工业局与哈尔滨市冶金工业局合并,成立哈尔滨市冶金机械工业局。1965年1月,哈尔滨市冶金机械工业局改为哈尔滨市机械工业局。
1966年3月,哈尔滨市机械工业局成立仪器仪表工业公司,确定局属的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哈尔滨电讯器材厂、哈尔滨照像机厂、哈尔滨无线电机变压器厂、哈尔滨灯泡厂、哈尔滨综合开关厂、哈尔滨模具制造一厂、哈尔滨木具刃具厂、哈尔滨无线电工具厂、哈尔滨变压器厂等17家仪器仪表企业归属市仪器仪表工业公司管理。6月17日,哈尔滨电工仪器仪表实验厂交由哈尔滨市仪器仪表工业公司管理。
1968年9月27日,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哈尔滨市机电仪表工业公司革委会。
1969年10月5日,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电讯仪表工业局成立,并建立领导小组,撤销哈尔滨市机电仪表公司革委会。
1970年5月,哈尔滨市电讯仪表工业局改名为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设政治部,下设组织科、宣传科、干部科、纪律检查科;行政设办公室、生产计划处、技术处、财务处、供销处、劳动工资科、基建科。
1983年5月,市政府部分机构调整,撤销市电子仪表工业局,成立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其行政机构设有办公室、生产处、技术处、计财处、企业管理处、人事教育处、劳动技安处、质量管理科。
1984年8月,黑龙江省将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国营曙光无线电厂下放哈尔滨市,隶属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翌年3月,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划归市经济委员会管理,9月以后,隶属哈尔滨市机电冶金工业局。
1985年,市政府调整理顺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撤销政企不分的总公司,组建行使政府职能的管理局,实行行业管理。8月30日,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撤销,成立哈尔滨市电子工业局。原属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的仪表行业的17家企业归哈尔滨市机电冶金工业局管理。
哈尔滨市电子工业局是管理全市电子行业的职能部门,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市电子工业的统筹规划、综合平衡、组织协调、监督服务,推动电子工业的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承担对所属企业一部分微观管理的职能,包括年度计划、财务管理等。
哈尔滨市电子工业局行政编制60人。内部机构设有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检委、工会、团委、办公室、人事教育处、劳资安全处、企业管理处、生产处、技术处、计划财务处、审计处、质量管理处。
1987年2月5日,市政府将哈尔滨市机电冶金工业局管理的17户仪表企业划归哈尔滨市电子工业局管理。5月,市政府经过对下属机构继续调整,将哈尔滨市电子工业局改名为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
1988年5月10日,撤销哈尔滨市机电冶金工业局、市电子仪表工业局,组建哈尔滨市机械电子冶金工业局。
哈尔滨市机械电子冶金工业局是市政府管理全市机械、电子、冶金工业企业的职能部门,对全市机械、电子、冶金行业实行统筹规划、综合平衡、组织协调、监督服务。继续承担部分企业事业单位主管局的职能。下设电子仪表处对电子仪表行业进行管理。
1988年10月,哈尔滨市部分电子企业与海南、深圳等省市21家企业联合组建的哈尔滨电子集团成立。哈尔滨电子集团为哈尔滨市机械电子冶金工业局下属单位,可跨省进行横向技术合作。哈尔滨电子集团公司本部设7个部门,紧密层企业13个,半紧密层企业31个,关联层企业6个。紧密层企业共有职工3262人,其中高级经济、技术、管理人员38人,中级技术人员156人,初级技术人员218人,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2.6%。总经理高文斌。
1990年10月28日,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从哈尔滨市机械电子冶金工业局分离出来,成立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哈尔滨电子集团同时停止运行。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是负责管理所属全民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实体,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同时由政府部门赋予总公司必要的行政管理职能。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电子仪表工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提出推动市电子仪表工业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和经济法规。
二、根据市总体规划,组织和实施电子仪表工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
三、按规定权限审查或报批、管理所属电子仪表工业企业重点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
四、组织与促进各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和专业化协作,发展企业集团。
五、组织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扩大电子仪表产品和技术出口。
六、组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基础产品、军品、重点项目和系统工程的研究、开发、生产配套服务工作,参与新产品鉴定。
七、监督执行国家和部颁标准,组织修订、审查企业标准,负责组织产品的质量管理、监督、创优、评审、认证工作。
八、组织搜集、处理、存储、分析、发布国内外电子仪表工业信息,进行全行业综合统计工作。
九、制定人才开发规划和计划、培训部分专业人才,指导专业协会、学会和各种中介组织工作。
十、指导企业深化改革,推行承包经济责任制,加强企业管理。扶持与指导区县和乡镇电子仪表企业的发展。
十一、按规定范围管理所属单位行政领导干部。
总公司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能的需要,内部机构定为10个:办公室、综合计划处、生产处、科技处、质量管理处、财务处、监察审计处、企业管理处、人事教育处、劳动安全处。总公司定企业编制55名。
总公司在调整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各机构的主要任务和职能:办公室:负责业务综合、文秘、政研、法规、史志、信访、机关财务、安全、保卫、保密、办公用品、生活福利工作。
综合计划处:负责综合计划、发展规划、企业调整、技术改造引进、土建、内外贸易、综合统计工作。
生产处:负责生产作业计划、生产调度、协作、配套;设备动力、电能;军工援外产品;生产统计工作。
科技处:负责科技发展规划、科研、新产品、微机推广应用、工艺、标准化、引进技术、商标、专利和环保工作。
质量管理处:负责质量规划;质量管理、监督、检验、定级;产品定型、升级、创优;计量管理工作。
财务处:负责财务、资金、财产、成本管理、各项财务指标、经济核算、会计预决算、专项货款工作。
监察审计处:负责监督检查违法违纪、查处案件,受理控告、申诉;负责财经纪律审计和完成承包经营审计工作。
企业管理处:负责企业管理、企业整顿、企业升级、企业承包、精神文明建设、企协工作。
人事教育处:负责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厂级干部任免、干部工资、技术职称、教育、机构编制、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退休干部管理工作。
劳资安全处:负责劳动调配、定编定员、劳动工资、安全生产、防火、劳动保险、保护工作。附件: @01LG006S.xml^XML;@01LG006T.doc^WORD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与职工队伍
第二节 职工队伍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职工队伍,是以招工、调干、企业转产、行业举办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接收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安置返城知识青年及复转军人等途径组成的,经历了40年的发展,至1990年末,共有职工28023人,其中工人1943人,管理人员2807人,工程技术人员2772人,其它3005人。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814人,占职工总数的10%;中专文化程度1856人,占职工总数的7%;技工程度2851人,占职工总数的10%。高级职称297人,占职工总数的1%;中级职称1127人,占职工总数的4%;初级职称2965人,占职工总数的11%。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机关的职工队伍构成 1969年建局初期,共有职工7782人。至1980年,共有职工10446人。其中工人7885人,工程技术人员720人,管理人员1120人,其它721人。年工资总额为820万元。至1984年,共有职工9808人。其中工人6568人,工程技术人员1143人,管理人员1103人,其它994人。全年工资总额为917.5万元。
至1990年末,共有职工18984人,其中固定职工17386人,合同制职工1451人,其它14人。职工中,工人12295人,管理人员1859人,工程技术人员2443人,其它2387人。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553人,占职工总数的13.4%;中专程度1738人,占职工总数的9.9%;技工程度2388人,占职工总数的12.5%。高级职称273人,占职工总数的1.4%;中级职称1026人,占职工总数的5%;初级职称2548人,占职工总数的13%。全年工资总额为3490万元。
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队伍状况 1980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共有职工7698名,其中工人6626人,工程技术人员100人,管理人员733人,其它239人。全年工资总额531万元。1984年,全行业共有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8518人,其中工人6850人,工程技术人员167人,管理人员824人,其它677人。全年工资总额630.5万元。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共有职工7510人。职工中,工人6008人,管理人员751人,工程技术人员214名, 其它537人。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25人,占职工总数的1.6%;中专程度64人,占职工总数0.8%;技工程度373人,占职工总数的4.9%。高级职称8人,占职工总数的0.1%;中级职称53人,占职工总数的0.7%;初级职称256人,占职工总数的3%。全年工资总额1067万元。
合营合资企业职工队伍状况 1980年末,全行业有全民集体合营企业职工1165名,其中工人996人,工程技术人员22人,管理人员120人,其它27人。全年工资总额为73万元。1984年,全行业有合营企业职工1900人,其中工人1390人,工程技术人员67人,管理人员194人,其它249人。全年工资总额为143.6万元。
1990年末,合营合资职工1529人,其中工人1136人,管理人员197人,工程技术人员115人,其它81人。职工中大专以上136人,占职工总数8%。高级职称16人,占职工总数1%;中级职称43人,占职工总数2.8%;初级职称110人,占职工总数的7%。全年工资总额248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章 企业管理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二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 企业整顿
1971年1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企业整顿的措施和要求。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根据省机械工业厅和省电子工业局的统一部署,于1972年初召开电子仪表工业会议,布置企业整顿工作,要求整顿企业领导班子,整顿生产管理,建立健全企业生产指挥系统,整顿产品质量。同时,为扭转企业管理混乱的局面,根据1972年2月全省工业工作会议精神,提出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学大庆运动,加强企业管理,把生产搞上去,争创“大庆式”企业。1975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进一步开展了企业整顿。通过这两次整顿,企业领导班子闹派性、班子不齐不力、不团结现象有所改善,企业规章制度有所健全,产品质量有一定提高,企业管理工作得到初步改善。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确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要求继续搞好企业整顿。同年,在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的统一领导及安排下,开展了以整顿领导班子和各项基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恢复性整顿工作。由局长亲自带队抓点,加强对整顿工作的具体指导,全面地推进了企业恢复性整顿工作的进行。从1979年4月至1981年末,在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企业经过恢复性整顿,企业面貌有了明显变化。软弱涣散的企业领导班子得到了充实和加强,初步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生产秩序走上正常轨道。10多户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严格产品质量检验和把关,推动质量升级和产品创优工作的开展。全系统共有7种产品被评为部、省优质产品,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所提高。
1982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从1982年起,用二三年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所有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其整顿内容概括为:所有工业企业都要按照搞好企业全面整顿的“五项工作”、“三项建设”,达到“六好企业”的要求。按照中央、省及市关于企业整顿的指示精神,1982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制订全面整顿规划,整顿工作全面铺开。重点企业由局派蹲点调查组,帮助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综合治理”,通过点面结合,综合指导,全面推进了企业整顿工作。哈尔滨晶体管厂在整顿中,从厂部、车间到班组实行经济责任制,在1982年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召开的企业整顿工作座谈会上,该厂介绍了企业整顿工作经验,与会同志进行了实地参观。至1985年末,哈尔滨市电子工业局所属23户国营工业企业全部验收合格。所属的10户集体工业企业,也按照国营企业的整顿原则和精神进行整顿。
经过1982—1985年近4年的企业全面整顿,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企业逐步由过去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企业普遍开始重视市场预测,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和方向,改进了经营管理,完善了计划管理和经济核算工作,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整顿前1982年亏损278万元,整顿后,至1984年末,实现利润达964万元。经过整顿,推进了企业内部配套改革,18户企业实行和完善了经济责任制,企业领导班子素质明显改善。企业普遍重视和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7户企业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定级考核。31种产品被评为国家、部、省优质产品,促进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使生产经营逐步走上制度化、数据化、程序化的轨道,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经过全面整顿,涌现出一批“六好企业”。1984—1985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先后有哈尔滨晶体管厂、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国营曙光无线电厂、黑龙江电影机械厂、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8户企业被省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
1986年7月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了“七五”计划期间,要把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和提高经济效益做为考核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提出了国家特级企业、国家一级企业、国家二级企业标准和省级先进企业标准。
根据市加强企业管理领导小组的布署和要求,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哈尔滨市电子工业局组织所属企业,开展与国内先进地区同行业先进厂家的对比活动,从而找出了差距,明确了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企业实际,制订了《哈尔滨市电子工业企业“七五”期间企业管理升级规划》,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依据”是考核企业升级的依据,抓好企业升级。同时,提出了抓管理、上等级的“一上、二建、三提高”的目标。即一上,是上等级标准;二建,是建立健全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为重点的经济责任制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体系;三提高,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能力。在各企业全面对标,抓好落实,制订企业升级规划的基础上,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组织专家,对所属企业的升级规划进行了评估论证,帮助企业充实、调整和完善升级规划,使升级规划更加切实可行,推动了企业升级工作的开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986—1990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总公司)所属企业中共有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国营曙光无线电厂3家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2家被评为黑龙江省先进企业。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二章 企业管理
第二节 企业基础管理工作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从1979年企业恢复性整顿时期开始,围绕企业整顿对企业基础工作的要求,开展了标准化、定额、计量、信息、以责任制为中心的规章制度和基础教育6个方面的工作。至1981年底,通过恢复性整顿,各种岗位责任制、各项定额、原始记录、计量、基础教育等基础工作逐步得到恢复和建立。1982—1985年,在开展企业全面整顿中,把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做为企业全面整顿的一项重要内容,各项基础工作均得到加强,各种管理制度已经建立健全。哈尔滨晶体管厂等18户企业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将过去的岗位责任制,延伸发展到经济责任制。经过企业整顿,企业管理混乱状况得到克服,生产工作秩序走上正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初步得到单项运用,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前卫无线电仪器厂、黑龙江电影机械厂、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哈尔滨晶体管厂、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曙光无线电厂、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等企业基本上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1987年,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印发了哈尔滨市工交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标准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管理基础工作内容由原来的6项改为8项,即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以经济责任制为中心的规章制度、基础教育工作、班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细则》采取打分办法。总计1000分,合格为750分。1987年5月2日,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局制订了《哈尔滨市电子工业“七五”计划期间企业管理升级规划》,提出按照《电子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草案)》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各企业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具有本行业特点的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基础工作体系。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做为企业升级的一项必要条件,通过开展企业升级活动,促进了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和完善。至1990年底,依据《细则》要求,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各职能部门加强对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指导,经企业自检,并组织系统专家进行复查,有28户企业达到了《细则》要求。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二章 企业管理
第三节 推行企业现代化管理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系统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工作,起步于1984年。按照国家经济委员会拟推广应用的18项现代化管理方法,在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的同时,推行单项现代化管理方法应用试点。重点选择黑龙江电影机械厂、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哈尔滨无线电五厂和哈尔滨晶体管厂。其中哈尔滨晶体管厂为省经济委员会直接抓的试点企业之一。1984年11月,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组织召开企业现代化管理成果发布会,会上,发表了14项成果及论文,介绍了5家企业运用11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取得经济效益50多万元的推行现代化管理成果。同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制定了《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规划》,提出了1984—1985年为试点起步阶段,1986—1990年为系统推广阶段的工作目标,明确了试点企业主要应用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及手段,同时对整顿验收合格的企业和争创“六好企业”的企业,提出必须采用3—4项现代化管理方法手段进行应用的要求。1984年底,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选择黑龙江电影机械厂、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和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3家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已取得较好效果的工厂,召开全系统“学习推广会”,为面上的企业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积累了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至1985年6月,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系统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企业已上升为16家,占所属58家企业的27.5%,应用的方法和手段达14种,已取得192项成果,累计取得经济效益达191万元。
1986年,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布《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草案)》,对企业管理现代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所属企业,在单项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试点的基础上,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全面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市场预测,决策技术、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普遍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1988年上半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决定,开始实行“有效性系统管理”。“有效性系统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树立一个“管理价值”的基本观念;贯彻工作讲效率、事件讲效果、企业讲效益”的原则;明确和加强企业管理的基本目标,即追求有效的战略、有效的决策、有效的组织、有效的质量、有效的协调、有效的激励;注意掌握和选用提高管理“有效性”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即管理效果评价法,经常开展“查无效、挖根源”活动,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重视发挥自身的长处,重视研究我们能做什么,始终注意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少数的几个领域,一个时期突出一个中心,强调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建立有效性系统管理的基本作法。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在进行“有效性系统管理”时,首先反复进行“有效性系统管理”的思想教育,在全体管理干部和全厂职工中牢固树立“管理价值”的观念和“三效”的思想;根据“有效性系统管理”的基本目标,进行“有效性管理体系”目标模式的总体设计;按“有效性系统管理”的原则,调整改革机构设置,尽量使建立体系的工作有组织保证;动员和组织全厂广大干部和职工,按“有效性系统管理”的原则和总体设计,搞好体系建设。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实行“有效性系统管理”以后,促进了工厂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快了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步伐,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出口创汇,促进了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职工集体福利待遇有新的改善和提高。
“有效性系统管理”于1989年度获哈尔滨市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创新奖,同年也在黑龙江省和机械电子部获奖。至1990年末,经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企业管理处组织系统专家,对各企业申报的现代化管理成果进行初评和推荐,机械电子部、黑龙江省电子局、黑龙江省机械厅和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等部门审查评定,共有价值工程、目标管理、网络技术、市场预测、决策技术、全员设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定置管理、量本利分析、ABC管理法、系统工程、滚动计划、全面经济核算、厂内银行、数模与线性规划、经济责任制、成组技术、正交试验、看板管理、优选法及计算机应用等21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获机械电子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奖励。其中机械电子部1项、黑龙江省93项,哈尔滨市74项。获奖的企业有哈尔滨市广播器材厂、哈尔滨无线电八厂、哈尔滨无线电五厂、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哈尔滨电子仪器厂、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国营曙光无线电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黑龙江电影机械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章 生产管理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三章 生产管理
第一节 计划管理
在1982年以前,执行的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按计划指导企业的经营。企业的责任是执行国家规定的计划目标,完成在国家统一分配基础上的生产和交货任务。计划经济管理的方式是实行“三下两上”计划管理程序,即首先由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按着各行业提出的要求,进行产供销的平衡,向各企业下达计划建议指标,各企业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结合本厂的能力平衡,提出建议计划,然后根据企业反馈计划建议和社会的计划需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下达指令性计划,企业以此组织实施和执行,具有法规的性质。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一般通过一定范围的产品分配订货会议形式,下达产品调拨分配单,供需双方构成经济合同,组织生产和供货。行业管理部门也以此为根据编制与下达生产经营计划,考核与检查各企业计划执行情况,衡量企业经营活动。企第五章 财务管理与审计业基本属于生产型的经济体,产品销售靠调拨、原材料配套靠 分配。
1982年以后,国家在经济管理上,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培育市场经济模式转化,逐渐缩小了指令性计划范围,使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过渡。除国防军工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实行指令性计划外,大范围实行了指导性计划的宏观调控。产量可根据市场需要,企业自行调整。至1990年,指令性计划比重大大下降,几乎全部为指导性计划。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三章 生产管理
第二节 生产调度
计划经济时期,围绕着指令性计划目标从事调度,一是为保证指令性计划目标实现采取硬性组织和协调方法,实施下达调度指令、协作配套、实行定点供给等。二是依据国家和上级部门下达的计划指标通过行政干予和调度指令、平衡协调和信息反馈作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的。其主要方法是制订作业计划和召开生产调度会议。局作业计划是按月组织实施的具体操作计划,其中包括为实现规定月份的生产经营目标而确定的实施方案,进度要求和协作配套关系,物质供应,零部件进度和传递等具体的生产环节。并采取旬计划、旬协调、旬检查的方式,以保证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组织与衔接。召开调度会议,一般是分两级进行的,作为市级主管部门,按月实施调度例会,企业一般实行周调度例会制。
1970年,为强化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调度程序、规范制度以及信息反馈制度。调度工作的主要职能规定为:计划执行过程调度检查,生产进度的掌握与分析,进行生产过程中横向组织协调,研究处理生产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发布调度通报等。1975年,为完成国家规定的150计算机指令性计划,省、市共同组成了“150机”办公室,以行政指令性的管理方式,进行生产组织、协作及调度。
1982年以后调度工作职能,由行政指令性调度,向宏观调控、组织协调指导服务转化。注重研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新情况,协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三章 生产管理
第三节 生产协作
1970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管理部门建立之后,首先加强行业配套产品协作布点。在市政府工业经济管理部门组织和扶植之下,进行了行业配套的总体规划。召开了全市发展电子工业配套布点规划会,按配套产品目录,在全市范围内规划了近百个协作厂点,但有相当一部分小厂因技术设备简陋,材料不配套,不能生产。1972年,根据第四机械工业部“巩固提高,积极发展”的要求,进行一次比较大的调整,保留一批,巩固提高一批,淘汰一批,逐步形成了包括电容器、电位器、电阻器、拉杆天线,仪用变压器、印刷电路板等为整机产品配套的厂点,成为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按照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外地建立了数以千计的配套协作关系,形成行业发展的大配套环节。与外地协作配套既有工艺性的,也有部件配套性的,为构成行业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工艺协作方面,有的横跨行业和省份,哈尔滨龙江仪表厂罗茨流量计外壳铸钢件,在市内几经协调,技术和成本方面难以适应,最后定点于四川省,使罗茨流量计系列化产品发展得到保证。也有很多类型配套部件,由于市内协作成本高,也定点于江苏、浙江一些地区。
1982年开始,在全市“4大工艺”专业化调整中,重点抓了电镀,铝合金压铸,塑料注塑专业化的规划调整。结合环境的综合治理,撤销了十几个电镀生产点,重点扶植了4个专业协作点和4个中心。1984年,先后投资97万元改造了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电镀车间,形成了环境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能够专业从事镀锌、镀铬、镀镍、镀银综合工艺的哈尔滨电子仪表行业电镀中心,年生产规模可达60万平方米。在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冷压铸车间基础上,进行扩充和改造,形成压铸工艺完善、设备吨位配套、模具制造力量相适应的压铸中心,年生产能力可达1500吨。规划与建设了两个塑料注塑加工中心,一是为电子产品壳体和结构零件配套为主导的加工中心,依托于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年生产能力可达130万件;二是为仪器仪表加工配套的注塑中心,依托于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年生产能力可达几百万件。
模具制造是电子仪表行业生产中具有关键性的一环。哈尔滨模具厂经过不断调整和加强,先后投资55万元,形成年产冷冲模具5000套和10万件标准模架的生产能力,为行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三章 生产管理
第四节 能源和设备管理
一、能源管理
主要是年度计划调控,按企业不同情况,制定能源耗用控制指标,按月统计分析协调,建立规范性的管理制度。并以节能目标,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燃油、煤炭供应管理从1982年开始,注重燃煤锅炉的改造,经过近5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好效果。既改变了作业环境要求,又达到了节能的目的。电力供应管理从1985年末开始,对基础供电设施由原来的6600伏,改为10000伏,并同时推广节能型供电设备,装备企业变电所的节能设施,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能源合理消耗。1990年3项能源的年消耗量为:电力1655万千瓦时,燃油1102吨,原煤3478万吨,3项能源按国家规定折合耗标准煤3625万吨,按万元产值耗能为1628吨标准煤,电力消耗比1980年降低17.3%。
二、设备管理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管理部门,按照《黑龙江省电子工业系统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条例》,本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机关和企业设置专职或兼职设备动力管理人员,开展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使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充分发挥设备效能。80年代以前,对设备管理按其性能和作用,划分了“部管”、“局管”和“企管”3个类别,建立设备运行档案。设备年度测定,大修计划的安排,调剂使用,都纳入计划管理范围,并制定了较为规范的程序。当时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都很紧缺,由国家按计划分配。企业要购置设备,必须按年度申报计划,上报省厅、局,再汇总报部里。部里每年都举办全国订货会议,按指标分配(一般少于申请数量),将设备分给急需的企业。各企业每年还要制定与报送设备大修计划,并通过计划调用、监督企业大修理基金的使用,以保证设备的完好率。管理的强化,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设备的平均完好率在96%以上。1980年以后,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需要的设备可以随时购置、订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设备的管理重点转向指导、监督和服务。对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每年检查评比1次。要求企业对设备建帐建卡,建立健全3级保养制度、操作规程、设备完好率及事故报告制度、设备大检查制度,有效地发挥企业自身管理的积极性。
至1990年,系统内拥有设备4852台套,其中金属切削设备1996台,锻压设备683台,电子专用设备677台,在设备总数中,高精度设备38台,引进设备245台,数控设备37台。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章 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四章 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
第一节 基本建设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企业大部分是以滚雪球方式发展起来的,多数企业缺乏系统的完整设计,也没有纳入国家计划进行重点建设。部分企业得到过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支持,但基本上是由于某项产品的需要进行的局部建设,都不够完善,大多数是在自我发展中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哈尔滨市纳入国家计划,重点支持建设的只有3个企业。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被列入“一五”计划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基本建设之一。计划总投资为2999.11万元,1953年筹建,1956年5月1日正式投入试生产,实际完成总投资2694.4万元,购入设备595台套,形成年生产能力81.85万台(套)。后经不断补充扩建,1990年拥有固定资产净值3770万元。
前卫无线电仪器厂,1958年8月,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批准筹建。原总体设计规模为生产33种无线电测量仪器,年生产能力为1.6万部。但由于国家经济困难,投资不足,经多次调整和削减投资,至1966年才竣工投产。投产后长年处于亏损状态。
哈尔滨电影机械厂,1957年经国家批准搬迁建设,计划总投资为140万元,厂房建筑面积为8000平方米,购置各种设备55台(套),于1958年11月正式投产,形成年生产电影放映机450台的能力,成为国家电影放映机生产的骨干企业。
1969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决定投资850万在黑龙江省小三线地区建设微波组件厂,主要生产为师以下战术通信设备配套的半导体器件。选址在五常县沙河公社的背阴河,地处张广才岭深山沟谷,距山河屯火车站91.7公里。1970年5月动工,1971年底建成,累计投资为927万元。建厂初期厂名为曙光林业机械厂,1971年改名为国营曙光无线电厂。建厂后,由于生产条件恶劣,几次试产均未成功。1972年5月,由黑龙江省电子局向省革委会提出搬迁下山的报告,经考察论证,方案对比,1973年7月决定下山,在五常县拉林镇水校基础上改造,经过一年多的修建,工厂陆续迁下山(原背阴河的厂地厂房交给了当地林业部门)。至1975年正式投入生产,截止1985年,曙光无线电厂累计基建投资为1177.5万元。
随着行业的发展,在国家主管部门和省、市支持下,对部分企业陆续进行了改建扩建。1968年国家拨款51.7万元对哈尔滨电子仪器厂进行扩建,增加厂房面积4796平方米,成为全国仪器定点生产的骨干企业。同年,拨款18.4万元对哈尔滨无线电工具厂烧结车间进行扩建,建立了氢气站,扩大了硬质合金的生产能力,成为电子工业部专业工具生产厂。1972—1973年,国家拨款50万元,对哈尔滨广播器材厂装配车间进行扩建,增加厂房面积2614平方米,使广播发射设备生产能力初具规模。1973年国家拨款40万元扩建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主楼2184平方米,扩大脉冲波型仪器生产。同年,国家拨款130万元,建成了黑龙江电影机厂主体厂房6800平方米,形成了电影机配件和为电影机配套的硅整流器的生产能力。1975年国家和省拨款41万元,对哈尔滨无线电三厂(即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进行了扩建,由道里区大安街29号迁至先锋路154号,使工厂占地扩展到1.77万平方米,厂房3465平方米,为发展电子计算机奠定基础。1972、1975年由国家和省市对哈尔滨无线电五厂先后拨款36万元,建成了主厂房3120平方米,形成了输出打印机的生产基础。
1975年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得到机械工业部和省内拨款110万元,扩建主厂房1800平方米,改变了原有环境,形成了国内机械部系统三个环境试验设备骨干企业的基础。1976—1983年由省拨款168万元,对黑龙江无线电一厂进行扩建,扩建厂房8121平方米,购置了专业生产设备,形成了年产20万台收录机的生产能力。1977—1979年哈尔滨晶体管厂先后获得拨款180万元,建成了4874平方米生产晶体管的超净厂房,成为黑龙江省半导体晶体管生产条件较好的企业。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为发展汽轮机安全保护装置、锅炉点火程序装置和精密仪表,拨款与自筹60万元,扩建了主体厂房6732平方米,改造净化仪表车间,为仪表和成套控制设备生产奠定基础。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四章 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
第二节 技术改造
“六五”计划以前对企业技术改造称为“更新改造”和“填平补齐”。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程度,向行业计划部门提出申请。计划部门针对具体项目,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摸清其物质条件和技术状况,根据需要和财力、物力的可能,得出审查结论后再进行审批。50万元以下的项目行业计划部门可以自行批准。从主管部门上收的折旧基金中平衡使用支付,支付数额一般少于所需数额,不足款项由企业用自留的折旧基金补足。每年行业支付的用于技术改造的基金大约有300多万元。
50万元以上的项目需行业计划部门上报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审查批准。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同意改造的项目所需资金直接从银行支付,不必行业部门动用折旧基金。这属于行业发展中的“块块”管理。
技术改造还有一条渠道是“条条管理”。即比较急需的、重要的或先进的项目由行业计划部门上报省局生产处,由生产处酌情审查批准或上报部里再审查批准。项目批准后一般由部里拨一部分款、省里拨一部分款、企业再自筹一点,共同承担技术改造资金。由于技措费用过少,投放比较分散,结果哪个企业也没有很好武装起来。整个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部分企业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技术改造。企业基础薄弱,设备陈旧,适应性不强,整个行业发展较慢。
“六五”计划期间,国家强调建设工作要注重经济效益,大力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国务院于1982年3月30日颁发了《机械电子工业技术改造试行条例》,为机械电子工业的技术改造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六五”计划期间技术改造的重点是改造产品,改进工艺,有重点地改造和更新设备,补充关键生产设备和实验、检测手段;按工艺布置、环境保护和技术安全的要求,调整工作场地,改造或扩充完善必要的生产厂房和产品性能试验设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此期间对一般水平的技术改造,国家不再拨款,改由企业贷款。对列入国家、部和省的技术改造项目,其资金来源有国拨、省拨、自筹、贷款,引进项目还有外商投资。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经国家和地方政府批准在21个企业中实施了技术改造项目共40个,计划总投资为5419.20万元,实际投资5297.59万元,其中电子工业项目23个,实际总投资为3237.00万元,仪表工业17个项目,实际总投资为2060.59万元。项目的规模多为小型,较大的系统改造项目比重甚少。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哈尔滨晶体管厂、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通过“六五”计划期间的技术改造,增强了实力,加快了发展。
“七五”计划期间,随着技术发展和政策调整,技术改造力度有所加大,而且投资范围相对集中。此期间实施了1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为9083万元,实际投资6643.73万元。比“六五”计划期间增加了25%,其中单项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2个,占71%。
在电子行业中重点对8个企业的9个项目进行了改造,计划总投资为4600万元,其中属国家专项改造项目5个,总投资为3400万元,改造后计划增加工业总产值9012万元,实现利税2513万元。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情况变化,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实际完成投资3331.73万元,项目达产后可新增工业总产值3350万元,实现利税850万元。
在仪器仪表行业,重点对5个企业的8个项目进行了改造,实际完成总投资为3312万元,使仪器仪表行业的基础得到进一步改善(如表7—5、7—6所示)。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章 财务管理与审计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五章 财务管理与审计
第一节 财务管理
一、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国家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制度为依据,原则上按大、中、小企业单位在800元、500元、2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的设备、房产均列作固定资产。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的固定资产主要分3级管理: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财务处、计划生产处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所属企业固定资产负责总的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的投资改造;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调控,以及固定资产报废审批等。各企业的设备、财务、房产部门对本企业的固定资产负责具体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报废等;同时负责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大修理资金的筹措,按时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保证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大修理资金的合理使用。各企业生产部门、车间、以及辅助部门对所使用的固定资产负责日常管理,定期对所管理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并与本企业财务、设备、房产等部门的固定资产帐薄进行核对,确保固定资产帐、卡、物的一致。
固定资产中设备的调出、调入需经主管部门及负责设备人员审签。各企业均采取不同形式进行设备保养优胜红旗竞赛,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
固定资产的管理除执行国家规定外,不同时期也做了一些补充规定。
在第一次国民经济调整期间,针对一些企业出现停产的现象,执行省机械厅的规定:企业年度中途间断性停工可以提折旧;连续1个月以上停工的企业,除使用的房屋折旧外,其余未使用设备可以不提折旧。
1968年8月,确定把企业折旧基金留给企业,以解决固定资产及新的技术改造资金的需要。
1976年起,更新改造基金试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办法。将企业提取的基本折旧基金按“三、三、四的比例分管,30%上缴财政部门,30%留行业主管部门,40%企业留用。1978年3月起,企业提取的基本折旧基金改由50%留给企业,50%上缴国家财政。
1979年7月,对企业固定资产实行有偿调拨办法,同时还规定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改由企业安排使用,30%上缴行业主管部门,由行业主管部门在企业之间有偿调拨使用,做到有借有还。
从1984年1月起,本着权力下放,分级管理的原则,对现行技措费管理办法进行改革,规定企业上缴财政的20%折旧基金,财政不再集中,改为行业主管部门集中使用。
1985年2月起,对列入“七五”计划重点改造的大型骨干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行分类折旧办法,基本折旧率提高10%左右。国家返回集中上缴的30%,由行业主管部门自行集中,全部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列入“七五”重点技术改造企业上缴的折旧费,使用时按批准项目全部拨回企业。企业留用部分从1987年1月起按15%计征固定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从1989年1月起按10%计征国家预算调节基金。
80年代以前,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的大部分企业没有系统进行过固定资产投资改造,主要依靠企业自我循环,发展比较缓慢。从“六五”计划开始,注重对企业的适应性改造,对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六五”、“七五”计划期间,经国家和哈尔滨市政府批准,在24个企业中实施技术改造项目57个,固定资产投资额1.45亿元,使企业提高了生产能力。
二、流动资金管理
1983年以前,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国营企业流动资金一直是由国家拨款,不足部分由银行贷款。流动资金总指标由企业主管部门财务处、计划生产处负责,各企业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流动资金定额指标进行控制,保证企业流动资金的合理使用。
1983年开始根据企业的利润分配办法,对企业补充流动资金采取4种办法:一是对新建、扩建企业投产需要的流动资金,原则上哪一级安排基建投资,由哪一级负责解决30%的铺底流动资金,其余的由银行贷款解决;二是对实行利润包干或承包的企业,应当在企业的生产发展基金中拿出10—30%,用于补充自有流动资金;三是对实行利改税的企业,应在留给企业支配的资金中,按一定比例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四是对企业物资库存中,一部分需要削价报废处理损失问题,在流动资金改由银行统一管理前,企业要进行清仓查库,分别情况进行处理。此期间,国家对企业的原材料由统购改为自购,部分电子仪表产品由国家统销改为自销。同时对国营企业流动资金改由人民银行统一供应和管理。这些变化,使有些企业一时难以适应,一方面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缺,另一方面库存储备资金、成品资金占用增加,企业只能靠增加贷款 维持生产,致使银行贷款增加,1983年全行业贷款3千多万元,1990年增加到1.9亿元,贷款利息由1983年的345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2228万元,加大了成本。
1985年以后,国家财政部规定企业流动资金可由利润中提取15%做为企业流动资金。1990年系统内企业流动资金总额2000万元,企业流动资金占用3.09亿元。
三、会计核算
从1969年开始,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由财务处负责,财务处根据国家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制度,制订本系统各项会计核算业务的责任制,组织各企业建立会计核算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财务处还按会计核算责任制对各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考核,并按报告期编制汇总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反映全系统财务收支情况和经济活动分析,为各级领导进行决策提供经济信息。
1980年以后,通过组织系统清产核资,实行8项经济技术指标考核办法,以及全面整顿和体制改革,开展会计核算升级达标等工作,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不断加强,从开始的厂部一级核算,发展到厂部、车间二级核算。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等10几家企业还开展厂内银行业务,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项耗费进行全过程核算,使企业的各项消耗指标得到了控制。
1988年,经上级批准,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晶体管厂晋升为一级经济核算单位。1989年,哈尔滨无线电工具厂、哈尔滨无线电五厂、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等10几家企业通过市财政会计核算升级达标验收。
1984-1990年,集中培训会计核算人员2365人次,给985人颁发了《会计工作证书》。1989年组织系统480人参加全国会计知识大赛,使参赛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有了提高。附件: @01LG006U.doc^WORD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五章 财务管理与审计
第二节 审 计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审计工作始于1986年,主要由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承担。年初成立审计筹备组,1987年成立审计法规处,有专职人员2名,负责全行业审计工作,下属独立审计机构6家。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审计工作主要依据国家审计署、机械电子工业部审计局和省、市有关审计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规定,对所属企事业单位进行定期审计、专项审计、承包审计、离任审计和技措技改基本建设审计。
1987—1990年对所属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定期审计3次,专项财务收支和工程审计4次,违纪问题专案审计7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11次,承包兑现审计38户。查出违纪金额60.8万元,提出建议72条。通过审计,加强了各级领导的责任感,分清了经营责任,强化了企业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
此期间在进行各种专项审计的同时,还进行了6次审计公证。通过审计公证,解决了单位之间的矛盾纠纷,分清了经济责任,加强了财务监督,进一步提高了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发挥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审计工作的作用,审计部门提出了“三化”的工作目标,即进行承包审计和离任审计工作时,实现审计责任化,结论规范化,档案标准化。明确工作指导思想、原则、程序、内容和问题处理标准。采用表格式、并附以填表说明的方法,使工作增强了可操作性,缩短了检查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撰写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时,要求内容规范、简明扼要。主要内容是:认定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反映财务及财产物资管理状况;发现经营管理违纪等方面的问题;处理和纠正意见,形成一套完整的审计档案。
至1990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成立财务审计处,对全行业审计工作进行管理、指导。全行业有审计人员60名,其中专职审计人员39名,兼职21名,负责全行业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章 供销管理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六章 供销管理
第一节 物资供应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物资供应机构为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供销公司。其前身为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供销组,1969年筹建,负责系统内企业物资供应工作。1972年9月26日,成立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供销处。职能范围:负责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企业生产、维修基建用物资的供应管理及企业产品销售管理。1986年3月,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供销处将产品销售和管理职能分出,专门负责物资供应和物资管理。1988年3月,由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批准组建了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供销公司,既行使管理职能,又进行经营活动。1990年末,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供销公司下设金属材料科、市场开发部、燃料科、非金属科、机电科、电子仪表经销部、财务科、办公室,在册人员60人,固定资产97万元,流动资金102万元。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所需物资主要有生产、维修、基建用钢材、铜材、铝材、铅、锡、锌、木材、水泥、煤、玻璃、成品油、机电设备及配套产品。
1985年以前,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物资供应以国家计划分配为主,供应机构调剂和企业自行协商解决为辅,按系统实行计划申请,由行业物资供应机构组织订货、分配。
各企业依据年度生产计划和产品消耗定额核算出所需用的物资数量,行业物资供应机构按核算比例将部里分配的物资再分配给各生产企业。企业根据分配数额填报所需用物资订货卡片,经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物资供应机构综合汇总后,上报机械工业部和电子工业部,以便参加全国性的各种订货会议。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物资供应机构根据国家分配指标,每年两次组织企业供销人员参加全国性的钢材、有色金属、非金属、燃料、产品配套、机电订货会议。会上绝大多数物资均能订到。但是有少量的品种、规格,材质不对路和缺口部分,由哈尔滨市电子仪表物资供应机构牵头带领企业分别到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和国家物资部汇报企业生产情况和物资缺口情况,请求部里帮助解决。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物资供应机构除了组织企业参加全国性的各种订货会外,还建立了调剂、调度制度。调剂和调度分系统内和系统外两种形式。物资供应机构不定期的组织企业参加部、省、市有关单位召开的物资调剂、调度、串换会议,解决生产中的短缺物资。此外,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物资供应机构组织系统内部企业每月召开两次调剂调度例会,解决企业急需的物资,从1975—1990年每年坚持召开调度调剂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物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开始实行物资计划供应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分配原则,逐步扩大市场调节作用,从1985年起,国家逐步缩小统配物资品种和平价供应范围。物资部门为适应新形势需要,相继成立专业性的物资贸易中心市场,逐渐形成生产资料市场体系,拓宽了企业的物资来源和物资供应范围。附件: @01LG006V.xml^XML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六章 供销管理
第二节 物资管理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的物资管理工作由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供销公司负责。
电子仪表行业物资供应机构曾于1975、1986、1990年3次向所属企业下发《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物资供应管理制度》。其内容包括:物资人员管理、计划管理、申请订货管理、采购与调剂管理、领料审批管理、产品消耗定额管理、仓库管理、节约与回收等管理制度9章40条。
各企业根据文件精神制定和修改本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执行,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物资供应机构,还有重点、有目的地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广。1975年1月,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哈尔滨无线电七厂在鸡西市召开的全省电子工业物资工作领导干部会议上交流了物资管理工作经验。1976年,在对省直企业的物资工作检查评比中,国营曙光无线电厂被评为物资管理先进单位。此间还推出物资管理工作较好的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哈尔滨模具厂等为典型,组织全系统各企业供应科长参观学习,推动行业物资管理工作的开展。
本着管供、管用、管节约的精神,供销公司对企业实行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的管理。1978年抽调3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编制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领导小组,深入各企业帮助编制和审查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工作,使全系统各企业的产品都有原材料消耗定额。此后,产品结构如有变化必须随时修改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并建立原材料消耗定额技术档案,企业每年年末组织技术人员对所有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进行一次审查和修改,使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保持先进水平。
为了切实抓好物资节约和物资回收工作,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物资供应机构每年年初给全系统企业下达物资节约和物资回收计划指标,不定期深入企业,督促检查物资节约和物资回收工作计划落实情况及所采取的措施和办法,以发布经验和信息的方式推广物资节约和物资回收工作的先进经验,从而推动全系统的物资节约和物资回收工作的开展。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供应机构每年两次深入企业检查仓库管理情况,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物资入库验收、保管、发放制度,做到及时验收,合理储存,妥善保管,库房管理要实现“三化”、“四清”、“四保”的要求,达到帐、物、卡三一致,库房清洁卫生、摆放整齐、美观的要求。1983年,根据国务院提出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机电产品报废工作的要求,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抽调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用了2年时间,对需报废的机电产品和配套物资进行审查清理,报废金额高达2500多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六章 供销管理
第三节 销售管理
改革开放以前,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销售管理和其他行业一样,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进行。主要管理职能由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供销处承担。企业按照国家产品需求计划量进行生产,产品由国家按计划包销,企业对产品没有销售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企业开始面向市场,参予竞争。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1980年开始,加强了销售工作。根据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的要求,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由一名副局长主管销售工作。1986年3月,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决定,并经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批准,将当时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供销处销售经营业务划出,组建哈尔滨市电子器材公司。公司设立销售管理科,负责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销售管理和产品销售服务工作。通过每年编制全系统销售计划,召开全系统销售工作会议,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及各地区举办的定货会、洽谈会、交易会等,完成促销任务。同时,还利用公司的3个门市部经销系统内10余家企业20余种产品,1987年销售额达300余万元,扩大了产品销路,减少了库存积压。
1987年7月,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召开了全系统销售工作会议,并出台了两个文件:《销售承包的有关规定》、《关于在全局系统内开展联合销售的暂行办法》。在这次会议上要求各企业对系统内的产品在同质同价的前提下,优先使用系统内的产品,在系统内就地就近配套,促进行业销售工作的开展。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等大型企业高度重视销售工作,开展全员销售、立体销售、以销促产,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好势头。1987年销售额为2.2亿元。1988年达到2.9亿元。1989年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合并到市机械冶金局后,市电子器材公司只负责电子企业产品的销售。1989年销售额为2.6亿元,1990年销售额为2.38亿元。
销售队伍逐年扩大,销售人员在职工总数中的比例,1986年为5%,1990年增加到7.5%。为提高销售人员的业务素质,于1988年5月开始先后举办了5期销售人员业务培训班,每期15天,参加培训的近200人。使销售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销售人员,1986年占销售人员总数的10%,1990年增加到16.5%。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六章 供销管理
第四节 对外贸易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的对外贸易始于60年代中期。当时由国家安排少量援外任务,将指标下达给企业,企业按照计划要求如期提供产品,由省和国家外贸部门安排出口。
哈尔滨电影机械厂生产的35毫米5501型电影放映机于60年代至70年代先后有341台出口到朝鲜、阿尔巴尼亚、越南、马里等国家,创外汇184万元。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生产的15千瓦短波报话机,1966—1975年先后有32部出口到朝鲜、阿尔巴尼亚、柬埔寨、坦桑尼亚等7个国家。黑龙江无线电一厂1975年向东南亚出口梳妆台式收音机50台。哈尔滨市无线电六厂1975年向香港出口台灯式收音机2000台。哈尔滨电影机械厂生产的5502型电影放映机从1972—1979年先后有27台出口到几内亚、锡兰、苏丹、扎伊尔、喀麦隆、多哥等国。创外汇12万元。哈尔滨广播器材厂1977年试制成功体育场馆用的大型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到1985年先后有14部出口到塞拉利昂、巴基斯坦、贝宁、毛里塔尼亚、冈比亚、摩洛哥、利比里亚、上沃尔特、塞内加尔、缅甸、卢旺达、几内亚比绍12个国家。
进入80年代,随着国家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方针的贯彻执行,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的对外贸易逐步扩大。当时国家尚未下放外贸出口权,各企业根据各自特点,采用外贸公司代理出口和外贸转卖(买断)等方式进行对外贸易。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从1980—1990年,以代理方式向巴基斯坦、新加坡、香港、联邦德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电度表等产品227.6万只,贸易额1052万元。哈尔滨电影机械厂1983—1990年用买断的方式向香港、孟加拉、日本、菲律宾、尼泊尔、苏联等出口5505型放映机6台,5505D型放映机92台,CK2型扩印设备14套,5505H型环幕设备1套,CQ—1型立式钞票计数机1台,贸易额307万元。哈尔滨无线电四厂和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从1988—1990年向苏联出口收录机3.6万台,贸易额1410万元。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1989—1990年向法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出口万用表3.8万台,贸易额195万元。哈尔滨无线电工具厂向朝鲜出口硬质合金刀头11.5吨,贸易额152万元。
随着电子仪表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充分发挥哈尔滨市对苏联、东欧国家开展易货贸易的优势,更好地组织货源,扩大销售渠道,开展对外货物的进出口,根据国家给大型企业扩权的精神,经哈尔滨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于1989年3月建立了哈尔滨电子对外贸易公司。公司隶属于哈尔滨市机械电子冶金工业局,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有外贸经营权,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主要经营本行业产品的出口及所需原材料、器件及设备的进口。伴随着企业机制的转换,为进一步适应新时期外贸工作的需要,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等企业先后设立外贸专业组、对外经济贸易科、对外经济贸易处等机构,建立一支熟悉外贸工作的专业队伍。在逐渐完善外贸机制的基础上,工厂通过边贸交往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与满洲里、黑河、绥芬河、同江、抚远等边贸公司建立了持久联系,通过上述口岸向苏联出口。
1989年,哈尔滨电子对外贸易公司对外共签订进出口合同27份,金额129万美元,签订易货贸易合同5项,金额70万美元。1990年,国内市场疲软,苏联局势剧变,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整个外贸行业都受到很大影响。国家撤销了一些公司的外贸经营权,在艰难的经营环境下,哈尔滨电子外贸公司本着重合同、守信用的原则,巩固加强与老客户的联系,努力收集商业信息,开发新市场。全年共接待近10个贸易团组,签订出口合同总值219万美元,实际出口150万美元。作为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的贸易总代理,哈尔滨电子外贸公司与系统各企业都有进出口代理关系,并签订多项产品的出口协议。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哈尔滨电子外贸公司在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上还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哈尔滨晶体管厂代理进口整流逆变电源,为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进口大量急需的原材料,使该厂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1990年,哈尔滨电子外贸公司进口定货325万美元,实际到货总值175万美元,进口的电子原材料及关键仪器设备,有力地支持了行业生产和产品国产化,同时也促进了行业的技术改造。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对外贸易取得较大进展,开拓了苏联、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巴基斯坦等多个国际市场,尤其是对苏联的贸易有了长足进展,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客户关系,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990年出口贸易额达260万美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章 科技与质量管理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七章 科技与质量管理
第一节 科技管理
一、科研机构
为推动电子仪表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1965年成立哈尔滨市半导体研究所(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前身)。1971-1980年,相继成立哈尔滨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哈尔滨电子技术研究所、哈尔滨电子应用技术研究所,以及哈尔滨理化仪器厂环境试验设备研究所、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半导体传感器研究所、哈尔滨光学仪器厂研究所。1981-1990年,又成立一批厂办研究机构,有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仪器仪表研究所、哈尔滨电影机械厂电影机械研究所、哈尔滨龙江仪表厂研究所、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研究所、哈尔滨晶体管厂功率器件研究所、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研究所、哈尔滨照相机厂研究所、哈尔滨无线电四厂研究所、哈尔滨无线电七厂应用仪表研究所、哈尔滨无线电八厂产品开发研究所和哈尔滨无线电工具厂研究所。
科技队伍逐步壮大。1980年全行业有科技人员842人,占职工总数的4%,到1990年已达2772人,占职工总数的9.9%。全行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814人,占职工总数的10%。
哈尔滨自动化仪表研究所 该所是在哈尔滨仪器仪表研究所仪表室的基础上于1978年3月成立的。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1990年,全所有职工104人,其中科技人员51人,包括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2人。所内设有自动控制、仪器仪表、光学、力矩、微机应用、科技情报等研究室,附属1个实验厂。拥有科研仪器设备60余台(套),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科技图书、期刊5200余册。该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开发智能仪器、仪器仪表和微电子技术在工业自动化过程中的应用。至1990年,共完成DLX型电子式力矩限制器、DBW-3型温湿度变送器和燃煤锅炉微机监控系统等20余项省、市科研项目,其中2项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1项获哈尔滨市科技成果奖和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奖。在全国学术会议和《工程机械》、《劳动保护》等刊物上发表20余篇论文,为哈尔滨市自动化仪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哈尔滨电子技术研究所 该所建于1980年12月。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至1990年,全所有职工4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27人。所内设有自动控制、机械、微机开发、无线电4个研究室。科研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科技图书、期刊1000余册。该所的主要任务是: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技术服务,以自动控制、智能仪表和微机应用为主要方向。至1990年,完成微机密度计、水库大坝微机巡检仪、微机转矩转速计和高精度液体密度检测系统等2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电脑车床项目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奖。高精度液体密度检测系统获黑龙江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黑龙江省电子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该产品做为全国"井口计量改造"中标项目已销往油田463台(套),创利税601万元。
二、新产品开发
"一五"计划期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主要参照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供给的设备、产品图纸和技术资料进行翻译、测绘、仿造。
"二五"计划期间,加强了新产品试制工作,建立了新产品责任制等制度。此间,市电子仪表行业开发出许多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机构被撤销,科技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状态。1969年哈尔滨市电讯仪表工业局设立技术处,负责贯彻执行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编制科技发展规划、年度科技计划和科技成果管理,以及标准化、计量、情报等科技管理工作。
年度科技计划中的项目,以科研和新产品开发项目为主,并在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突出重点专业,重点门类的产品。计划的制订采取自下而上,综合平衡、统筹安排为原则。项目实施管理中采用分口管理、专人负责、对上协调、对下服务等工作方式。
1976-1980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与省内各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发挥他们优势,研制出一大批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技术。其中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与黑龙江大学共同开发了敏感器件。曙光无线电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研制了双吸杂硅外延片等,此外还有小型计算机、五位数字电压表等,有几十种产品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1981-199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先后引进收录机、电度表、非晶硅太阳电池、彩色扩印、钞票计数机、印刷线路板等10余项技术和设备,边引进边学习消化,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开发研制有自己特点的产品。
哈尔滨电子仪表行业根据电子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注重了老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了开发新产品的步伐。在1977-1985年全局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上,1980年制定了"六五"科技发展规划。1986年制定了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8大重点门类产品的科技发展规划。提出重点要抓好广播通信、敏特器件、电子应用产品、半导体器件等产品门类的开发。从1983年开始,新产品年度试制计划完成比例逐年增大,产品技术水平也显著提高。哈尔滨无线电七厂在新产品试制中实行"三包一挂"(包费用、包进度、包投产、与奖金挂钩),成效显著。此后,在新产品试制中普遍推行了科研试制承包责任制,通过承包改变了"吃大锅饭"现象,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出现了试制周期缩短,经费支出精打细算的新局面。
新产品试制经费的来源,一是部里按计划每年分一、二次拨给一笔费用;二是军工口临时安排的试制项目专项下达的费用;三是每年向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市经济委员会申报一批项目,批准列项后拨给的费用;四是由用户提供经费的协议项目;五是工厂企业自筹的试制经费。并规定新产品试制费必须专款专用,企业要定期向市主管部门汇报经费使用情况,由市主管部门每季向省报送经费执行情况,年终报决算。
随着国家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除军品试制费外,电子工业部不再给民品拨试制费。
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技术部门吸取1970年"全民大办电子"高潮中产品一哄而上的教训,注重了产品定型工作。定型分3个类型,设计定型、技术鉴定、生产定型。凡技术复杂、产量大的要先后履行设计定型、生产定型。有的产品亦可设计、生产一次定型。凡产量不大的经过技术鉴定后即可小批量投产。局里成立有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参加的"产品生产定型委员会",组织好产品生产定型工作,并规定新试制的产品要严格履行定型手续,否则不予列入生产计划。本着分级管理的原则,凡列入市新产品鉴定、定型计划的由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审批,报省局备案,凡列入省局和部里计划的由省局和部审批。1956-1990年,市电子仪表行业共开发新产品151项。
三、科技成果
至1990年,市电子仪表行业共获市以上科技成果奖169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国务院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51项、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27项、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33项、哈尔滨市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34项。这些科研成果有80%在生产经营中应用,对促进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附件: @01LG006W.xml^XML;@01LG006X.xml^XML;@01LG006Y.xml^XML;@01LG006Z.xml^XML;@01LG0070.xml^XML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七章 科技与质量管理
第二节 质量管理
市电子仪表行业的质量管理职能先后由行业主管部门技术处、质量管理处、科技质量处承担。
50年代初期,市电子仪表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以学习苏联经验为主,开始建立了技术检查制度。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是抓报表、协调纠纷、承上启下。企业设立质量检查机构,负责从原材料进厂直到成品出厂的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查工作。包括:原材料进厂检查、协作配套件检查、每道生产工序检查、零件完工检查和成品检查等。
1958年大跃进期间,由于高指标、盲目追求产量,已有的规章制度被废除、撤销了质量检查机构,取消了对产品质量的检查监督,致使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
60年代初,重新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强化了技术检查工作,明确实行专职检查与群众检查相结合,以专职检查为主的原则。同时,在检查人员中实行定岗位、定任务、定检查标准的方法,使质量管理工作得到重新建立和健全。在此期间,还开展了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设立三员,即检查员、质量宣传员和技术指导员。把住产品生产过程的“三关”,即一把原材料、外购外协件的进厂检验关;二把工序检验关,重点工序设专职检验员;三把产品出厂关,对成品开展百分之百检验。贯彻“三检制”,即首件检查、中间检查、完工检查。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哈尔滨电子仪器厂都属于此项工作开展较好的企业。
“文化大革命”中,质量管理工作处于瘫痪状态,产品质量又一次严重下降。
1972年,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黑龙江省开始整顿产品质量。整顿工作从抓好技术基础工作,做好企业基层的班组建设工作和组织好工人的基本功训练的“三基”工作入手,加强生产指挥系统,落实各项政策,开展了劳动竞赛。各企业普遍发动群众检查,揭露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派人走访用户收集意见,有些企业搜集自己的废品、次品举办“产品质量展览会”,组织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小组针对关键问题进行质量攻关。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在整顿产品质量中成绩显著,受到省电子工业局的表扬,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因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而被通报批评停产整顿。
1978年,国家经济技术委员会颁发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第四机械工业部相应制订颁发了《机械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和《电子企(事)业单位质量管理条例》,黑龙江省也发布了《工业企业质量管理评奖细则》,至此,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才全面展开。
质量月活动 1978年9月,国家经济委员会和第四工业部下发了“关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通知”,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制定了活动方案,并通过干部大会、职工誓师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动员。许多企业厂长亲自上讲台,讲全面质量管理、“TQC”含义,并带头下车间同工人一起按P、D、C、A循环搞QC活动。各企业在发动群众揭摆质量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的基础上,抓住关键问题,组织攻关,摆质量问题、分析原因。除抓产品形成全过程的质量之外,还抓了售前和售后的服务。各厂的售后服务网点相继建立,售后服务活动相继展开,哈尔滨电影机械厂的售后服务活动一直坚持运行。从1982年开始至1990年末已办了83期放映员培训班,受训的操作员达4032人。
从第一次“质量月”活动之后,国家规定每年的9月为“质量月”,以后每年都针对产品质量存在问题,开展各种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企业整顿验收 80年代初,由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企业管理处牵头,带领各有关业务处室,按省、市相应标准对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企业进行了逐户验收。质量管理的验收标准是黑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和黑龙江省质量管理协会编的《黑龙江省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验收细则(试行)》。许多企业为了达标,作了大量工作,整理了全部规章制度、管理文件、技术标准、改善了作业环境、厂区面貌。在机构设置、软件管理等方面都下了功夫。一些小厂,也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整理了整套的岗位职能、工作标准及各项规章制度。除个别小厂未能达标以外,中型以上企业大都参加企业整顿验收,经抽验审查,给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等企业发了整顿质量验收合格证书。许多企业一直延用着这时期制定的管理标准。
评优、创奖 1978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后,1979年按国务院批准国家经济委员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规定,开始了全国性的评优、创奖活动,并将每年的评审结果在当年的“质量月”活动中公布。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的第一个优质产品是1979年哈尔滨晶体管厂生产的2CK28硅外延平面大电流开关二极管,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同时评为省优质产品的还有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当时隶属省机械厅)的MZ12(T51、D51、ML)系列产品。至1990年先后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5项,部优质产品10项,省优质产品79项,市优质产品9项,产品所得最高奖为国家质量银牌奖。
质量监督为促进企业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1986年国家经济委员会下发《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的若干规定》,按此规定,除每年由国家标准局组织有关部、委定期对产品进行监督抽查,企业检验部门严把产品出厂关之外,行业管理部门要专门组织一部分力量对企业进行监督抽查,检查企业是否贯彻“质量第一”,是否做到以予防为主,是否严格执行内控标准。不但要查成品质量,还要查主件主项及外购外协件的配套质量,查管理状况。此项检查每年进行1—2次,由企业抽调5—7名有经验的检验人员参与工作,大约需半月左右时间。检查一些重点企业,检查完后,发检查结果通报,进行表扬或批评。企业对这一类的监督检查,十分重视。对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管理工作的加强,有一定促进作用。附件: @01LG0071.doc^WORD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八章 职工教育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八章 职工教育
第一节 文化教育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起步初期,企业规模普遍较小。1958年以前,文化教育以夜校为主,教育内容主要侧重于文化教育,具体分为“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工农速成中学”等。工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企业工会义务聘请教师授课。不少工人就此摘掉了文盲帽子,提高了文化水平。1958年以后,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等少数几个单位办了职工业余学校。这一时期,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科室或职工学校负责职工教育工作,由工会兼管,但职工教育活动一直未停。
1976年以后,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精神指引下,职工教育迅速发展起来。至1979年6月,有70%的单位办了职工业余学校。
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职工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具体计划,对广大工人、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领导干部等提出不同训练要求,在两三年内,要把职工教育的重点放在对领导干部的训练和对“文化大革命”以来入厂的青壮年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补课方面。
根据这一决定,为加强电子仪表行业职工教育的领导,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成立人事教育处,设专人负责职工教育。至1981年,全市电子仪表行业中80%以上企业均建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开办了职工学校。
从1982年开始,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全面开展了青壮年职工“双补”工作和技工培训。各企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职工教育机构,充实了人员,制订了“双补”规划,分期分批地对1968—1984年初、高中毕业的职工和未经专业技术培训的三级工以下的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补课。至1985年,全市电子仪表行业应进行文化补课对象为5801人,补课后有5298人考试合格,合格率为91.3%;应进行技术补课对象为5443人,培训合格者4721人,合格率为86.7%。
1985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局建立职工教育中心,并配合职工“双补”和技工培训,先后开办了高中班、中专班。随着“双补”对象的逐步减少,工人教育工作,逐渐以企业自办各种培训班为主。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八章 职工教育
第二节 专业技术教育
市电子仪表行业专业技术教育,除对在职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岗位练兵,短期培训外,主要依靠开办技工学校来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材。从1958年开始,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前卫无线电仪器厂、国营曙光无线电厂、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先后办起了技工学校和“七二一”大学,为全行业培养输送了2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技校 建于1958年,为进厂青年工人开展短期培训,设仪表装配和钳工2个专业,学制两年,招收了300多名高小、初中毕业生。1964年,经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中等技术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设机械加工、仪表装配2个专业。
1970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技术学校停办。1979年8月复办,改名为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技工学校,主要担负本厂及仪表行业技工教育任务。1979—1990年,共有仪表、机加、钳工、车工、压制、化工等6个专业的1073名学生毕业。
哈尔滨市电子工业技工学校 建于1984年,其前身是前卫无线电仪器厂技工学校和国营曙光无线电厂技工学校。前卫无线电仪器厂技工学校是1965年经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教育局批准建立的半工半读技术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办。1975年9月恢复办学,改名为前卫无线电仪器厂技工学校,开设机械加工、无线电装配与调试专业。国营曙光无线电厂技工学校创办于1974年5月。1984年,国营曙光无线电厂技工学校和前卫无线电仪器厂技工学校归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管理,合并为哈尔滨市电子工业技工学校。从建校至1990年,培养无线电、机加、微机专业技校生478名。
哈尔滨广播器材厂技工学校 建于1985年。面向全市招生,入校后接受学校规定的学时教育。授课科目有:无线电、机械制图、政治等,并定时到车间进行实习。经过一年培训后,分配到车间工作。1987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技工学校停办。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七·二一”工人大学 1973年10月成立,设电工仪表、机制工艺和自动控制3个专业,至1980年,共有147名学员毕业。
哈尔滨广播器材厂“七·二一”工人大学 1973年成立,设无线电、机械加工2个专业。学员70多名,采用半脱产形式学习,用一年多时间补文化基础课,两年多时间学专业课。经过考试,均达到及格,学员大都成为工厂生产、技术骨干。1976年,学校停办。
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七·二一”大学 1976年成立,设机械、无线电两个专业,共72名学员,1979年经考试,60名成绩及格。当年该校改为哈尔滨电视大学分校,这60名学员成为电视大学学员,其中54名学员获电大毕业证书,后均晋升为工程师。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第八章 职工教育
第三节 干部培训
电子仪表行业是新兴的工业,知识技术更新换代迅速,是行业的一个特点。依照《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全市电子仪表行业从1981年开始,普遍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经营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的培训工作。培训形式,一是开展短期业务培训,由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人事教育处组织办班,或由人事教育处指导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组办短期培训班。先后办了厂长、后备厂长、科(股)长、财务、劳资、统计、质量管理、现代化管理等短期学习班,到1985年,企业各类管理干部(科级以上)普遍得到一次轮训。二是各企业选送部分骨干脱产到大专院校(包括电大、夜大、函大等)对口专业深造,进行学历教育,提高其文化知识及专业技术水平。仅电子行业委托到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和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工学院代培电大生就达400余名。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工学院是在该厂职工业余大学和“七·二一”工人业余大学基础上形成的,备有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化教育、微机室等较为完善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手段。设计算机及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电磁测量与仪表、企业管理工程等5个专业。该院除了按国家计划招收学生外,还为全行业承担了各类培训任务,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一个教育基地。
经过5年多的培训工作,全市电子仪表行业职工队伍的文化、业务、技术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据26户电子仪表企业统计,在1168名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程度的104人,占管理人员的8.9%;中专程度的117人,占10%;高中程度的290人,占24.8%。在123名企业领导干部中,具有大专程度的52人,占领导干部的42%;中专程度的20人,占16.4%;高中程度的17人,占13.8%。
至1990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共有干部5579人,占职工总数的19.9%,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772人,占职工总数的9.9%;管理人员2807人,占职工总数的10%。干部中高级职称297人,中级职称1127人,初级职称2965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814人,占职工总数的10%;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856人,占职工总数的6%,成为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的骨干力量。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篇 管 理
后 记
《哈尔滨市志·电子仪表工业志》是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托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牵头,组织黑龙江敏感技术产业(集团)公司、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等几十个企事业单位的百余名修志人员集体完成的。本志书的编纂分工为:概述:姚向东;第一篇:朱永林;第二篇:栾绍立;第三篇:于洪杰;第四篇:王世光;第五篇:解立华、王宪才;第六篇:包有国;第七篇:(按姓氏笔画为序)王乐、王莉洁、李英滨、刘之桂、刘艳春、杜德武、杨书先、张允中、陈伟、周连碧、金凤举、赵彦生、盛维新、滕幼平。为本志提供资料的还有(按姓氏笔画为序):于向梅、马玉田、王伟、王彬、王伟民、王秀芬、王美芝、王慎宽、孔令贵、田昕、白忆南、白日凡、任文丽、任树堂、刘长凤、刘培春、刘殿庆、刘德祥、回金凯、孙庆荣、杜素润、李云章、李秀琴、李忠忱、李桂兰、杨军、吴彬、沈鹏、宋红英、宋跃华、宋雪枝、张跃、张艳萍、张善程、林立、罗艳梅、孟凡德、孟宪萍、范永昌、金丽惠、周广林、郭继红、柴利民、贾君、崔文、彭伟、韩国行、翟巨堂。全书的修改统纂工作由朱景义、姚向东完成。
本志书编纂工作从1992年6月份开始,经建立机构、培训队伍、搜集资料、分工撰写、自审修改与总纂合成,于1993年10月份完成了送审稿。
在本志书编纂过程中,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召开了《哈尔滨市志·电子仪表工业志》(送审稿)志稿评审会,省地方志办公室副编审张兴文,省电子工业局史志办主任陆明山,省机械厅史志办主任时钟常,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方世军、郭显祥,指导二处处长赵景新,市机械局史志办主任李中琦,市石油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史志办主任刘钊先,市冶金工业总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洪琪、市纺织管理局史志办申国志等专家认真评审了志稿,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编写人员在认真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志稿进行了多次修改。
《哈尔滨市志.电子仪表工业志》的编纂工作始终受到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总经理翟兴富亲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并亲自部署史志工作。常务副总经理王长斌在总公司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史志工作给予关注和支持。总工程师、主编朱景义不仅宏观指挥,而且微观指导。各企事业单位领导也十分关心史志工作,从而保证了修志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志书编纂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编写人员虽然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限于自身水平,错误和不足仍恐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编 者
1994年11月30日
电子仪表工业志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