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仪表工业(三)
发布时间:
2023-07-04 08:21
第五篇 电子仪器及工模具
第一章 电子仪器
第三节 电压测量仪器
一、数字电压表 (一)JSY-1型数字电压表
1968年8月,哈尔滨变压器厂仪器组的30名工程技术人员带着正在研制的JSY-1型数字电压表项目调入哈尔滨电工仪器仪表实验厂(哈尔滨无线电七厂前身)。在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的协助下,于1969年研制成功并批量投产。这种积分式数字电压表是采用晶体管和电子管混合式线路,填补了省内空白,成为"东风5号"火箭发射装置的配套产品。
1971年,JSY-1型数字电压表改型为JBY-3型数字电压表。改型后的数字电压表具有自动转换量程和信息输出、打印的功能,体积结构缩小,改为双层屏蔽,抗干扰能力强,更具有适用性。至1978年,两种型号累计生产557台,于1979年停产。
(二)SD-02型数字电压表
1969年,哈尔滨电工仪表实验厂和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联合研制开发出SD-02型数字电压表。该表为晶体管小型轻便式,可测量0-±500伏直流和交流电压,测量结果由4位数字显示。量程有自动转换两种。1969-1984年累计生产726部。1985年停产。
(三)SD693型电压表
1970年,哈尔滨无线电七厂与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联合研制出双积分直流数字电压表,以3伏为基本量程,测量范围分4档,测量结果5位显示。精度达到万分之三。经不断改进,改型为SD693A型、SD693B型,最后改型为SD693C型,采用了集成电路。该产品为导弹发射、导弹基地设备配套。1970-1985年累计生产327台。1986年停产。 (四)DS-10型数字电压表
DS-10型数字电压表是哈尔滨无线电七厂于1972年由范序政主持开始研制的黑龙江省第一部集成电路,高精度直流数字电压表,设有手动、自动、外控量程,适合于自动测量、外控测量及巡回检测。1975年3月通过第四机械工业部设计定型,1979年6月通过生产定型。该仪器精度达到国家部颁Ⅱ级仪器标准,由0.05%提高到0.02%。产品在精度、稳定性及器件的采用上,都处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1980年5月,DS-10型数字电压表被用于中国首次成功地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收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1983年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74-1983年累计生产225部,产值146.3万元。1984年停产。
(五)DO26型数字电压表
1976年11月,哈尔滨无线电七厂开始研制DO26型数字电压表。这是应用中规模集成电路的高精度交直流数字电压表,也可做监控设备。1980年初试制成功,通过由第四机械工业部主持的设计定型。同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但该产品未正式投产。
(六)脉冲数字电压表
前卫无线电仪器厂先后研制生产了两种脉冲数字电压表。1977年开始研制,1979年12月设计定型的DO15型脉冲数字电压表,1979年获第四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0-1985年累计生产200部;1982年2月设计定型的DO19型脉冲数字电压表,当年生产83部,1983年获国家经济委员会新产品奖,后因销路不畅而停产。
二、数字面板表
1979年3月,哈尔滨无线电七厂研制出DM2型A、B、C、D4种规格的4位数字面板表。这是一种小型数字电压表,用中规模P-MOS集成电路,能镶嵌到各种面板上,以替代电磁式指针表头。1979年12月通过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主持的设计定型,1982年生产定型。DM2型数字面板表是一组单量程、集成化的直流数字电压表,测量结果以4位数字显示,能自动区别极性,可以和各种传感器、转换器配合,用以完成各种电量和非电量参量的测试。与打印机联接,可将测量结果打印记录或进行自动控制。与国内同类产品比,较为先进,相当国外同类产品70年代中期水平。1980-1987年累计生产369只。1988年停产。
三、数字多用表 (一)JSW-1型数字万用表
1970年哈尔滨无线电七厂研制生产出JSW-1型数字万用表。这是在SD02电压表基础上扩展的产品。测量结果由4位数字显示,质量性能比较稳定,生产销售时间较长。1970-1985年累计生产3023部,产量在全省电子仪表中居第二位,在数字表中居第一位。1986年停产。
(二)DF8型数字繁用表
哈尔滨无线电七厂于1976年开始研制DF8型数字繁用表,1979年研制成功。是测量直流电压、交流电压、电阻、直流电流的多用仪器。采用中规模MOS数字集成电路和线性集成电路。根据输入信号大小自动变换量程和极性,测量结果由4位数字显示。为提高仪器的可靠性,对半导体器件都进行高低温冲击和高温贮存、潮湿、漏气等试验。集成电路选用沈阳产的5G600MOS电路,并在50摄氏度高温筛选后装机。投产后累计生产25台。1982年停产。
(三)TG1950型数字多用表
1981年,哈尔滨无线电七厂范序政主持研制出TG1950型数字多用表。
可测量直流电压、交流电压和电阻。测量结果由6位数字显示。仪器采用国产TTL中规模数字集成电路和线性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等特点。设有手动、自动和运动量程转换装置。仪器输出8-4-2-1BCD代码供打印记录和输入计算机数据处理。1982年12月通过由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设计定型。198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当年生产10部后,因用户面小,无订货而停产。
(四)TG1951型数字多用表
1983年1月,哈尔滨无线电七厂根据黑龙江省电子工业总公司新产品研制计划,由王福亭主持研制TG1951型数字多用表,于1984年9月设计定型。这是可测量直流电压、交流电压和电阻的带微处理器的高精度数字多用表,采用接口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提高仪器的可靠性,设计时尽量减少元器件。A/D变换全部用晶体组件。请南京无线电一厂做了7种虬阻网络,减少电阻56只。晶体管和电路全部经老化筛选,元器件大部降额使用,凡能直接焊接的不用插件,极大地提高了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在1500小时以上。重3公斤,功耗35瓦,售价4800元(相当于国内类似仪器1/2到1/3)。其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国际80年代初同类产品水平。有精度高、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可用于科研、教学部门精密测量,还可用于工业生产现场在线实际测量。该仪器获1984年哈尔滨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1985年累计生产27台。1986年停产。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篇 电子仪器及工模具
第一章 电子仪器
第四节 元件测量仪器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印制电路板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子测量仪器上。印制电路板的质量决定整机的质量,特别是双面和多层印制电路板上的孔金属化的好坏,标志着印制电路板的质量。因此,需要对印制电路板的孔阻进行测量。国内开始使用的是美国的CD—6型金属化孔电阻测试仪。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要,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率先研制这种测试仪器。并于1980年5月,将科研成果转让给哈尔滨电子仪器厂进行生产工艺设计,定名为YK—2型微电阻测试仪。1980年12月通过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设计定型,并获哈尔滨市1980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它的试制成功与投产,填补了国内空白。1981—1984年共生产101台,产值946万元。1983年10月由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开始研制小型化的HD2511型微电阻测试仪,1984年11月通过第四机械工业部元器件管理局的鉴定。性能、质量优于YK—2微电阻测试仪。并荣获1990年全国首届科技贷款成果展览会三等奖。从1984年开始HD2511型微电阻测试仪代替YK—2型微电阻测试仪,1984—1990年累计生产74台,产值42.3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篇 电子仪器及工模具
第一章 电子仪器
第五节 广播测量仪器
一、ZCG—1型广播测试立柜
1984年4月,北京广播器材厂将生产定型的ZCG—1型广播测试立柜转给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生产.经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批准又由哈尔滨广播器材厂转给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生产。
1984年6月,工厂派人去北京广播器材厂接收产品设计文件和已制成的50台零部件。1985年初正式投产,4月末装出50部样机。由北京广播器材厂派2名工程师到厂指导调试和验收。
ZCG—1型广播测试立柜用于调幅发射机各种性能的综合测试,把广播 发射机的多种仪器的性能综合在一个柜上,能移动,便于值机员、维修工工作,深受用户欢迎。每部售价1.2万元,利润率20%,当年生产151台。累计生产330台,1988年停产。
二、HD4100型调幅广播自动测试仪
HD4100型调幅广播自动测试仪是哈尔滨电子仪器厂自行设计的微机控制自动测试仪,主要用于调幅广播发射机的指标测试及维修。
1988年以前,国内调幅广播发射机测试使用的是50年代仿苏电子管ZCG—1型测试立柜,该机体积大,耗电多,操作复杂,不能自行测试。面对全国广播事业的飞速发展,急需一种ZCG—1型测试立柜的替代设备。1986年1月,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开始广泛调研,并进行了草样机的试制工作,1987年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向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下达科研计划项目书。同年10月工厂组成以王彬为主管设计的6人试制小组,并开始紧张的试制工作。经过8个月的昼夜奋战,完成了正样机、硬件和软件的设计、调试、检测及送用户试用工作。1988年6月26日,该机通过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设计定型。
HD4100型调幅广播自动测试仪是集音频信号源、失真仪、调幅度测试仪于一体的综合测试设备,可自动完成噪声电平、幅频特性、失真三大指标的测试,并能自动打印出测试结果。体积、耗电均减少80%,完全符合广播电视部对广播发射机测试的标准,为国内广播发射机的检测提供了新型测量仪器。
鉴定会专家一致认为:该产品是国内首次研制的调幅广播自动测试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该产品获1988年哈尔滨市机电冶金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哈尔滨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证书。
该产品自问世后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市人民广播电台、四川、福建、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广播电视厅投入使用。1987—1990年累计生产70台,产值119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篇 电子仪器及工模具
第一章 电子仪器
第六节 其它仪器
一、数字频率计
1969年,哈尔滨无线电七厂承担的PSJ-1型数字频率计研制成功。1969-1978年累计生产430部。同年PSJ-2型1兆赫数字频率计研制成功,年产量56部,产值45万元,累计生产370部。
1972年PSJ-4型数字频率计定型投产,计数频率为10兆赫,比PSJ-2型数字频率计提高一个数量级,累计生产480部。由于产品更新换代,1979年,PSJ-1、PSJ-2、PSJ-4型数字频率计停产。
二、脉冲电压表
1977年9月,前卫无线电仪器厂根据第四机械工业部提出研制脉冲电压表的要求,组成DO15脉冲电压表研制组。并与中国计量科学院合作,经两年的研究,解决了模拟开关设计。于1979年12月通过第四机械工业部的设计定型。
该仪器可对脉冲幅度进行测量,还可对三角形、正弦波、阶梯波进行精确测量,填补了国内空白。1980-1985年累计生产200台,产值176万元。1986年停产。
DO19是另一种脉冲电压表,它扩展了DO15的测量范围。1982年2月设计定型,当年生产83台,产值50万元。1983年停产。
三、相位计
相位计适用于自动控制系统、电工和无线电工业以及实验室中的相位测量。在导航、定位、通讯等方面广泛应用,也应用于声振测量。
1966年12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向前卫无线电仪器厂下达BX10型相位计试制任务,经过几年的研制,于1971年完成设计定型。填补了国内低频相位计的空白,达到美国524A3技术水平。
1970年初,哈尔滨电子仪器厂承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委托的BX-500型高频相位计的研制任务。第四机械工业部拨款20万元。1970年3月组成试制组。1972年9月设计定型。1972-1978年累计生产230台,产值426万元。1979年停产。
前卫无线电仪器厂研制的BX28型数字相位计和BX31型数字相位计分别于1977年和1984年设计定型。1985-1990年,BX28型数字相位计累计生产121台,产值96.8万元;BX31型数字相位计累计生产44台,产值35.2万元。
四、声振测量仪器
1979年,根据第四机械工业部决定,前卫无线电仪器厂转为以研制声振测量仪器为主的生产厂。并根据第四机械工业部下达的计划,先后研制出多种声振测量仪器。主要有:QW4710电平记录仪、QW5810低噪声测量放大器、ND11型声级计、QW14400电容测量传感器、QW3860功率放大器等。这些产品设计定型后,由于市场需求和产品本身质量等问题,均未能批量投产。正式投产的只有QW4710电平记录仪,1982-1983年累计生产300部。1984年停产。
五、石油工业应用电子仪器
1984年3月,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以姜永安为主的研制组与大庆石油设计院联合开发成功HD-YHF原油含水分析变送器。该产品属一次仪表,可测量原油含水率变化的瞬时值。具有防爆装置,能提供电压、电流信号输出,可与微机、积算仪和其它指示仪表配合使用。1989-1990年累计生产58台,产值20万元。
1987年4月,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与大庆石油设计院联合开发HD-YHS型原油含水速测仪,1989年12月26日通过技术鉴定。HD-YHS型原油含水速测仪是代替蒸馏化验检测原油含水的一种电子仪器。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工作稳定性,并可节油省电,与蒸馏化验相比,使用该仪器可提高工效15倍。该产品于1990年荣获全国电子产品成果三等奖。至1990年累计生产48台,销售30台,销售收入8.4万元。
1990年,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以孙彦华为主的研制组与大庆石油设计院联合开发成功SXJL-03A型油井三相计量数据处理装置。该产品以51单片机为主机,能自动测量油、气、水的含量,并能计算出单井的日产量。产品自动化程度较高,并能自动打印表,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1990年生产23台,产值16万元。
六、林业工业应用电子仪器
1985年5月,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以王延志为主的研制组与东北林业大学联合研制成功WJY-1型微机控制摇尺机,1988年9月5日通过鉴定。该产品是制板跑车新型摇尺机装置,应用该产品可以大幅度提高木材出材率。该产品于1990年4月28日荣获全国首届科技贷款展览会金箭优质奖,被林业部
列为"八五"期间全国重点推广项目之一,并被国家计委确定为"1989年国家级新产品"。1990年生产11台(套),产值9万元。
七、建筑消防安全电子产品
1986年7月,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组成以叶巍为主的研制组与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黑龙江省公安厅消防局、哈尔滨市消防支队联合研制成功XF系列建筑消防设备成套控制装置,1988年12月28日通过技术鉴定。该装置主要用于对建筑物内的消防执行机构进行控制,可以从火灾发现、人员疏散、火区隔离到火灾扑救实现全过程控制,并可以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配套,组成完整的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该产品于1990年荣获黑龙江省公安科学进步一等奖、哈尔滨市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989-1990年累计生产1815台(套),产值198.7万元,其中1990年生产1640台(套)。附件: @01LG006K.xml^XML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章 电子工模具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篇 电子仪器及工模具
第二章 电子工模具
第一节 无线电工具
哈尔滨市无线电工具行业起步于1956年。当时,从事无线电工具类生产的厂家只有哈尔滨金属制品厂(哈尔滨无线电工具厂前身),建厂初期,职工262人,流动资金3万元,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大部分产品手工操作,只能生产锉刀、木工钻、钢丝钳、瓶盖及奖章等产品。
1957年,经哈尔滨市机械局批准,把生产奖章和瓶盖车间划出,为专业生产工具类厂家,更名为公私合营哈尔滨工具厂。
1963年10月,哈尔滨规划发展无线电工业时,把公私合营的“哈尔滨工具厂”定为“哈尔滨无线电工具厂”,投资18万元,购置专用设备和理化试验仪器。同时,哈尔滨市机械局决定从锋利工具厂(哈尔滨第三工具厂前身)调入19名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充实力量,并调进一部分通用设备提高哈尔滨无线电工具厂的生产能力。此间,工厂在大板锉的基础上开发什锦锉产品,并逐步替代大板锉,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只以上。由于该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中享有较高声誉,投产后一直畅销不衰。并向联邦德国出口41万只,累计创外汇58万元。1964年,由于国家电子工业发展较快而急需各种专用工具,经第四机械工业部推荐,由哈尔滨无线电工具厂研制剥线钳。当时只有一把日本制造的样品,其它资料一无所有。以陈登彦、李全等组成的科研小组,经刻苦努力,于同年8月研制出全国第一把剥线钳样品并通过哈尔滨市冶金机械工业局鉴定,产品定为AF型,填补了国内剥线钳生产的空白,当年生产剥线钳200把。该产品主要用于剥除导线端头的绝缘层,改变过去用刀剥皮的落后方法。198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年生产能力达30万把,以体轻、刀片孔型好赢得用户信誉,畅销全国。
此外,工厂从1982年以来,根据第四机械工业部的要求,先后研制成功BF型剥线钳、宽带电缆剥线器、电镀金刚石磨具等。
1990年,工厂有146台机械设备,64台金属切割设备、12台锻压设备。具有生产加工电子行业专业工具和各类金属切割刀具的能力。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篇 电子仪器及工模具
第二章 电子工模具
第二节 模
具
哈尔滨市模具行业起步于1959年。当时,哈尔滨模具厂是首家从事模具生产的专业工厂。建厂初期仅有工程技术人员2名。企业生产环境差,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主要生产橡胶模、食品模、铸字模等产品。1965—1969年累计生产模具4690套,工业总产值118万元,利税3.4万元。
1969年哈尔滨模具制造一厂并入哈尔滨第二工具厂后,由原哈尔滨模具一厂抽调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及部分设备,充实到哈尔滨模具厂。模具生产转为以电子仪表产品的模具为主。并厂后,工程技术人员增加到35名,同时哈尔滨模具厂又外购和自制一些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1970—1979年,哈尔滨模具厂以生产各种冷冲模为主,同时还生产冷挤模、塑料模、蜡模、橡胶模、热锻模、钻具等产品。尤其是成型磨床和电火花机床的使用,使模具生产由原来只能设计制造简易模具,发展到能够设计生产比较复杂的级进模、复合模、蜡模、冷冲模、拉伸模、注塑模。定做模具的厂家由原来的东北三省扩展到全国各地。生产的矽钢厂冷冲模具使用寿命由原来20万次,提高到80万次以上。1979年,哈尔滨模具厂为哈尔滨仪器仪表三厂制作高方盒多次拉伸模具,此模具成型难度非常大,过去这个厂在外地一家无线电厂加工制作,模具投入使用后合格率为50%左右,而哈尔滨模具厂设计制造的同一种拉伸模具投入生产后,成品合格率达到100%。该模具的设计制造工艺是国内首创,成果于198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庆会上展出,论文在该校学报上发表。1984年此篇论文又在《电子工艺技术》杂志上发表,并编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材《冷冲压工艺学》中。
在模具生产发展同时,1972年哈尔滨模具厂建立模架生产小组,开始小批量生产模架产品,主要为本厂生产配套使用,并部分外销。1973年由于生产量和储备量的增加,成立模架生产车间。1978年对模架车间进行技术改造,使模架产品产量、生产效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1980年产量达到2403套,产品一级合格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70%以上。
1980年后,哈尔滨模具厂在模架生产上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模架产品达到61种规格,产量明显增加,由开始年产模架32套,发展到年产模架2000多套,产品一级合格率仍保持在70%以上。模架产品由最初阶段以满足本厂配套使用为主,发展到主要对外加工,产品销往东北各省市地区。
1970—1979年,累计生产模具1.1万套、模架6362套,工业总产值437万元,利税总额36万元。1980—1990年,累计生产模具10486套、模架21887套,工业总产值3382万元,利税总额267.7万元。附件: @01LG006L.xml^XML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篇 电子仪器及工模具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一节 哈尔滨电子仪器厂
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龙江街37号,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生产无线电测试仪器的专业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前身是哈尔滨市第一电器生产修配小组,逐步发展为哈尔滨市电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7月,经哈尔滨市第一工业局批准,成立“哈尔滨电讯器材厂”。1959年4月,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亲自决定将“哈尔滨电讯器材厂”改名为哈尔滨电子仪器厂。8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十局将工厂产品定向为示波器专业生产厂。
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的产品发展经历了仿制电子管仪器、自行设计电子管、晶体管仪器,开发集成电路和智能化仪器3个阶段。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经过30多年建设和改造,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工厂充分发挥电子测量仪器技术密集的优势,通过有效的产品结构调整,由过去电子测量仪器单一门类逐步扩展到建筑消防安全系统、工业电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及家用电器等4个门类产品。其中部分产品在国家、省、市行业评比中获奖。SBM—1示波器1963年被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工业新产品三等奖;OK—19高压示波器获1978年黑龙江省首届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HD4253通用示波器评为1988年黑龙江省优质产品;WJY—1型微机控制摇尺机获1990年全国首届科技货款展览会金箭奖;HD—YHF原油含水速测仪获1990年全国电子产品成果三等奖。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9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企业固定资产原值361万元,净值189万元。各种生产设备88台。拥有职工67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4人。年产示波器、元器件参数测试仪器、广播声像测试仪器和电子应用产品1000台,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8万元,销售收入260万元,亏损251万元。1959—1990年累计生产各种无线电测试仪器41个品种,10.8万台,实现工业总产值1.2亿元,利润246万元,上缴利润12.3万元。为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是全国电子测量仪器生产的骨干厂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篇 电子仪器及工模具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二节 前卫无线电仪器厂
前卫无线电仪器厂位于南岗区学府路100号,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全国脉冲测量仪器生产骨干企业,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前卫无线电仪器厂的前身是黑龙江无线电仪器厂,始建于1958年8月,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等局批准筹建,原总体设计规模为生产33种无线电测量仪器,年生产能力为1.6万部。但由于国家经济困难,投资不足,缩小了规模,拖长了工期,于1966年6月竣工。但工厂在建设过程中就边建设边生产,从1959年起开始生产SBM-3型脉冲示波器、SB-2型示波器、MF-6型脉冲信号发生器、MFS-2型双脉冲信号发生器等7种产品。其中部分产品正式投入批量生产。1966工厂验收时,职工人数已达到663人。
工厂隶属关系几经变动,1959年12月,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十局;1963年6月,隶属第四机械工业部;1974年5月,由黑龙江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和第四机械工业部双重领导;1975年3月,由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和第四机械工业部双重领导,以第四机械工业部为主;1981年1月,由第四机械工业部元器件工业管理局领导;1985年9月22日划归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领导。
1977年,工厂被评为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1978年,被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命名为"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1984年,获电子工业部颁发的全面整顿验收合格证书。工厂被定为国家二级计量单位。1980年,XC39型脉冲信号发生器被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防部重大技术改造成果四等奖;1981年DO15型标准脉冲电压表被电子工业部授予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1983年XC13脉冲幅度标准等5个产品被国家经济委员会评为优秀产品。另外,还有18个产品分别被省、市和机械局等部门授予科技成果奖。
主要产品有6个大系列。脉冲信号发生器形成较为完整的系列化产品,脉冲重复频率最高可达200兆赫(XC18脉冲信号发生器)。根据不同用途研制的各种性能的信号发生器有前后沿可变脉冲信号发生器、快前沿脉冲信号发生器、功率脉冲信号发生器、稳幅脉冲信号发生器、重合脉冲信号发生器等。为计量脉冲幅度,工厂研制出XBB标准脉冲幅度,BD15型标准脉冲电压表及脉冲计量标准仪器。示波器的研制生产也形成系列,其中取样示波器频带宽度为1000兆赫。实时示波器以频带宽度分类,从500千赫到100兆赫形成系列产品。1976年以后,工厂在脉冲仪器的生产基础上又开发出声振仪器类、电源类、高压、低压电气类产品。产品内销全国各地,外销朝鲜、越南、巴基斯坦、阿尔巴尼亚等国家。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3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014万元,净值1142万元。拥有职工127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5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7万元,销售收入240万元,亏损501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篇 电子仪器及工模具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三节 哈尔滨无线电七厂
哈尔滨无线电七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工厂街11号,是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是生产数字化电子测量仪器的专业厂,是全国生产数字化电子测量仪器的骨干厂家,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哈尔滨无线电七厂前身是哈尔滨市机械局仪器仪表研究所实验厂,始建于1966年。当时厂房简陋,设备落后,只能为哈尔滨市机械局研究所加工仪器仪表零部件,隶属哈尔滨市机械工业局。
1966年7月1日,原哈尔滨市公安局松花江联合企业精华仪器厂并入,合并后改称哈尔滨电工仪器仪表实验厂,以修理罗盘仪、经纬仪、照相机、打字机、手表和加工仪器仪表零部件为主。1966年11月,原哈尔滨市阀门厂20几名职工带D5瓦特功率表产品调入哈尔滨电工仪器仪表实验厂,当时因技术力量薄弱,D5瓦特功率表未能投产。
1968年初,哈尔滨电工仪器仪表实验厂划归哈尔滨市机电仪表工业公司管理。8月8日,原哈尔滨变压器厂30几名职工,带着JSY—1型数字电压表产品调入哈尔滨电工仪器仪表实验厂,工厂从此走上生产数字化测量仪器的轨道。
1969年11月,哈尔滨电工仪器仪表实验厂,划归第四机械工业部管辖,经哈尔滨市统一命名为地方国营哈尔滨无线电七厂,定向为生产数字化电子测量仪器的专业工厂。
1979年3月14日,工厂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大庆式企业”。1982年被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授予“推广应用新技术先进单位”,被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授予“科技工作先进单位”。1987年铁路车辆轴温红外监测系统研制成功,被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授予“新产品开发先进单位”。
建厂以来,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由电子测量门类,扩展到温度测量、湿度测量以及石油、农牧等应用电子门类。工厂多次为国家的导弹基地建设、火箭和卫星发射提供尖端配套设备,为国防建设做出贡献。同时,工厂还积极开发研制出用于农牧、铁路、石油、交通等电子应用产品,并先后有9个产品获奖。其中SWS—1型系统数字温湿度计获国家计委金龙奖;电脑式谷物水份测量仪获国家电子工业部电子产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三等奖。4CJ—187红外轴温监测系统获黑龙江省计委颁发的黑龙奖,并获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5265平方米,建筑面积621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38万元,净值121万元。拥有职工34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2人。有3个车间和1个研究所。能生产电量测量仪器和非电量测量仪器2大门类50几个品种。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2万元,销售收入99万元,亏损95万元。1966—1990年累计生产各种仪器仪表7226台,实现产值6951万元,利润937.3万元,上缴利税总额1190.3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篇 电子仪器及工模具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四节 哈尔滨模具厂
哈尔滨模具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井街14号,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生产模具、模架的专业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1959年8月,哈尔滨市轻化工业局为适应轻化工业产品发展的需要,决定加强模具生产能力,经上级批准将哈尔滨第三机床厂搬迁遗留的全部人员、设备、厂房和哈尔滨文具厂钢模车间的大部分人员、设备合并组建模具厂。9月7日正式建厂,命名“哈尔滨轻工化工模具厂”,当年10月正式投产,生产方向主要为轻化工业产品制造模具及机械配件。
建厂初期职工220人,共有各类设备28台,只能维持简易模具的生产。工厂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简易结构厂房占55%。
1962年,厂名改为哈尔滨模具厂,生产的模具有冷冲、拉伸及橡胶模具,其中大部分是手工作业。同年9月哈尔滨市轻化工业局决定将哈尔滨模具厂并入哈尔滨钟表厂。1963年1月两厂正式合并。5月,哈尔滨市轻化工业局下令撤销哈尔滨钟表厂,恢复哈尔滨模具厂。由于模具生产任务不足,1964年由外厂移植并生产铸字模。期间,工厂年产值50—60万元左右,年利润4—5万元左右。
1969年9月,哈尔滨市生产委员会决定将哈尔滨模具制造一厂并入哈尔滨第二工具厂,同时由原哈尔滨模具制造一厂抽调各种设备15台,工程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43人充实到哈尔滨模具厂的模具生产线上。此间,通过技术培训和更新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增加了产品品种,能够承揽设计加工比较复杂的级进模、复合模、蜡模、冷冲模、拉伸模、塑注模等。定做模具厂家由原来的东北三省扩展到全国各地。为适应和扩大产品品种成立模架车间,自制部分专用设备,加强模架的销售,从而使模具、模架的产量有较大的提高。自1970—1986年的10几年间,还先后试制并投产电唱机、供电器、电风扇触电保护器、煤炉点火器、引风机、石英暖风机、气化油炉、排油烟机、淋浴器等3个门类17个品种。1988年生产能力达3万台套,实现产值863万元,利润11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7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39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54万元,净值101万元。各种生产设备164台,年生产能力达到2.79万台(套)。拥有职工43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2人(中级职称9人),管理人员21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2万元,销售收入366万元,销售税金16万元,利润14万元。1970—1990年,哈尔滨模具厂累计生产模具21486套,模架28249套。实现产值4089万元,利税212.8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篇 电子仪器及工模具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五节 哈尔滨无线电工具厂
哈尔滨无线电工具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东安街2号,是生产无线电工具专业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工厂始建于1956年2月1日,是由19家私营小工厂合营而成。合营初期,厂名为哈尔滨金属制品厂,1957年更名为公私合营哈尔滨工具厂,1963年10月,改名为哈尔滨无线电工具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工厂主要产品分两大类,一类是无线电工具,另一类是金属切削工具,其中无线电工具以AF型剥线钳为主,该产品为1964年国内首创,适用于剥除0.5—2.0导线端头的绝缘层,198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年生产能力为30万把,畅销全国。金属切削工具包括硬质合金工具,高速钢刀具及金刚石磨具,年生产能力为20吨。1990年向朝鲜出口硬质合金刀头11.5吨,价值150万元。高速钢刀具主要有高速钢车刀条,年生产能力10万把以上,高速钢麻花钻头,年生产能力300万支以上,并承接各种非标准高速钢刀具。电镀金刚石磨具主要用于加工硬质合金及淬火钢,主要产品有电镀金刚石什锦锉,电镀金刚石砂轮及各种小磨头。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63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87万元,净值60万元。生产设备146台。拥有职工49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7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0万元,销售收入496万元,销售税金42万元,利润8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尔滨仪器仪表工业仅有一家苏联侨民维斯孟特于1939年建立的天极电影机器制造厂,生产电影放映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仪器仪表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8月,哈尔滨市政府接收天极电影机器制造厂,命名为公私合营哈尔滨电影机械制造厂;10月,沈阳东北电工一厂迁到黑龙江省阿城县,开始生产1.5级以下的安装式电表和1.0级以下的实验室电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国家156项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之一——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建成投产。为哈尔滨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8年6月,哈尔滨仪表厂成立,同年11月改为哈尔滨龙江仪表厂,主要生产显示仪表。1959年,哈尔滨市制造出第一台哈尔滨牌Ⅰ型120照相机,哈尔滨照相机厂开始跻身到全国照相机生产厂家行列。1960年12月,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在哈尔滨建立第一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成为全国性的电工仪表综合研究试验基地。至1960年末,哈尔滨市有仪器仪表企业6家,即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综合开关厂(现为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哈尔滨龙江仪表厂、黑龙江电影机械厂、哈尔滨市热工仪表厂。
1962年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哈尔滨龙江仪表厂被列为关停对象。但因工厂于1963年试制出ECY型电子差动仪和EQY型电子平衡电桥等显示仪表新产品,并补全大圆图仪表EY系列,重新被第一机械工业部列入调整保留企业,以生产流量仪表、显示仪表为主,逐渐发展成国家生产工业自动化仪表为主的专业工厂。
1964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生产0.1级D4型高精度电动系交直流两用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使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成为国内最早生产0.1级电表的厂家。哈尔滨市实验室电表制造技术在精度方面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此期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还援建兰州长新电表厂、天水长城精密仪表厂2个工厂,并向北京、上海、天津等10多家电表厂输送部分技术人员和骨干力量,代培部分实习生,支援生产技术和设备,为改善全国仪表工业的布局做出了贡献,被誉为全国电度表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至1965年,哈尔滨市能够成批生产0.2级和0.1级精密实验室电表,0.5级系列中频电流表,低消耗0.5级系列电表。35毫米电影放映机生产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市仪器仪表工业遭到了严重破坏。1970年全市仪器仪表累计产量32.1万只(台套),比1960年仪器仪表总产量72.518万只(台、套)减少40.418万只(台、套)。此间,国家援外工作没有停止。哈尔滨市仪器仪表产品除大量满足国内需求和部分产品出口外,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始向国外转让。1971年开始为朝鲜提供了全套解放牌汽车仪表制造技术,还为朝鲜培训汽车仪表专业实习生,并派出技术人员援建熙川热工仪表厂汽车仪表车间。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援助罗马尼亚建成第米索拉电气测量仪表厂,并将D51、T51、D61、C4/1型4种实验室电表转让给罗马尼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市仪器仪表工业经过拨乱反正,生产明显好转。1980年全市仪器仪表累计产量97.85万只(台、套)。比1970年仪器仪表总产量增加65.75万只(台、套)。1981年,电度表年产量突破了百只达到104.14万只;电影放映机年产量突破2000台,创历史最好水平。
80年代,哈尔滨市仪器仪表工业经过调整、整顿,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第一个获得全国DD28型电度表生产许可证。哈尔滨市电度表厂被列为全国电度表质量整顿工作表彰单位。在整顿中,为发展电影机械工业,按照专业协作的原则,于1980年6月成立了以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为依托,有黑龙江电影机械厂、哈尔滨无线电八厂组成的联营企业——哈尔滨电影机械总厂,对哈尔滨市电影机械生产起了促进作用。
此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企业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从瑞士引进1.0级单、多费率电度表制造技术。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从法国引进彩色扩印技术,从日本引进钞票计数机制造技术。哈尔滨照相机厂承接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转引西玛牌照相机国产化任务。通过对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逐步实现国产化,哈尔滨市在电能计量仪表产品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电度表行业上的产品领先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开拓,积极参予国际市场竞争。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生产的DD28—3型电度表出口菲律宾,并帮助菲律宾建设电度表装配工厂。DD101型电度表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巴基斯坦,还向德国、巴西、伊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仪器仪表。哈尔滨电影机械厂、黑龙江电影机械厂、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和哈尔滨自动化仪表工业公司等企业的产品出口法国、日本、苏联、西班牙、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仪器仪表工业主要厂家有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龙江仪表厂、黑龙江电影机械厂、哈尔滨照相机厂、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哈尔滨市电度表厂、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哈尔滨市自动化仪表工业公司、哈尔滨光学仪器厂、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哈尔滨市热工仪表厂、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六厂、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七厂、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八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仪器仪表服务公司等21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7家,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联营企业1家,集体所有制企业13家。总占地面积64.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23万平方米。职工总数1.6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349人,其中高级职称165人,中级职称652人。固定资产原值1.6亿元,净值8672万元。拥有主要生产设备3556台。仪器仪表产品有自动化仪表、电工仪器仪表、实验室仪器及装置、测量仪器仪表、专用仪器仪表、文化办公机械、光学仪器、分析仪器等8大类27小类448种2000多个规格。年产量114.48万只(台、套)。工业总产值1.45亿元,实现利税779万元。哈尔滨市仪器仪表工业产品获国家银牌奖2个,获部优质产品奖6个,获省优质产品奖26个,获市优质产品奖9个,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产品6个,获国家发明奖1个,获国家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进步)奖13个,获省科技成果(进步)奖19个,获省机械厅科技成果(进步)奖8个,获市科技(进步)奖5个,获市科学技术奖19个,获市优秀新产品奖7个,获市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奖4个。有17种产品达到国际IEC标准、33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产品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外销美国、法国、西班牙、德国、苏联、罗马尼亚、新西兰、古巴、日本、巴基斯坦、朝鲜、蒙古、菲律宾、泰国、越南、印度、巴西、秘鲁、斯里兰卡、苏丹以及香港、台湾等66个国家和地区。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章 自动化仪表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一章 自动化仪表
第一节 温度仪表
1959年,哈尔滨松江仪表厂开始生产铂铑-铂热电偶,到1960年产量 1850只。1971年4月,哈尔滨市道外区属企业哈尔滨市英俊仪表厂自行设计生产95型半导体温度计。年产120只,产值1.5万元。1973年,哈尔滨市英俊仪表厂合并到哈尔滨市南岗区属企业哈尔滨市火星仪表厂。继续生产95型半导体温度计,年产量达218只,产值2.7万元。
1974—1977年,哈尔滨市火星仪表厂生产的95型半导体温度计年产量逐年上升。此期间,共生产4634只,产值达40.6万元。仅1977年就生产1963只,产值达17.3万元,是1973年所生产的9倍多,创历史最好水平。
1978年,由于产品质量等原因,95型半导体温度计年产量只有100只,产值0.9万元。1979年虽有所好转,但只生产出114只。1980年,哈尔滨市火星仪表厂注重产品质量,扩大销售网络,年产量增加到761只,产值7.6万元。
1981年,哈尔滨市火星仪表厂隶属关系划归哈尔滨市自动化仪表公司管理,并改名为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八厂。
1982—1985年,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八厂,由于增加其他产品的生产,加之市场需求量的减少,此期间生产95型半导体温度计1124只,产值13.5万元。
此间,根据市场需要,哈尔滨市玻璃二厂开发生产WXG—11—13型电接点式温度计,年产1万只。
1986年,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八厂在生产95型半导体温度计的基础上,研制出WM—1型半导体温度计。产品经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鉴定合格,并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545只,产值5.5万元。
1987—1990年,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八厂生产95型半导体温度计和WM—1型半导体温度计产品。1987年,共生产506只。1988年,产量减少,共生产419只。1989年停产。1990年,根据市场需求,生产113只。
1970—1990年累计生产20.6万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一章 自动化仪表
第二节 压力仪表
1960年,为给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和大庆油田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配套,经哈尔滨市手工业管理局批准,由道里区利君钟表修配厂分出1个车间成立仪表生产合作社。当时只有80平方米厂房,50多名职工,3台简陋机床,本着“以修求生存,试新求发展”治厂方针,一半开门设店修配仪表,一半开门设厂,开始试制氧气减压器。全年生产YQ Y型氧气减压 器600只,产值3万元。
1961年,仪表生产合作社接受第一机械工业部大电机研究所提出的试制生产压力信号器的任务。全年生产YTK型压力信号器100只,产值2.3万元。
1962年,随着企业发展,仪表生产合作社改为哈尔滨市仪表试验厂。开始为新安江水电站生产YTK型6Mpa、4Mpa和1.5Mpa3种压力信号器,填补了国内空白。
1963年,哈尔滨市仪表试验厂接受第一机械工业部大电机研究所的科研项目,试制成功CX型差压信号器,填补了国内空白。
1964年,哈尔滨市仪表试验厂改名为哈尔滨热工仪表厂,隶属于哈尔滨市手工业管理局。1965年,企业发展较快,劳动生产率8473元/人,年产值132.18万元,利润7.85万元,职工增加到190人,机床增加到30台,产品品种达到15个以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受到严重冲击,生产处于瘫痪,高压计量仪、钻机油压表和指重表等产品大量丢失,企业遭受了重大损失。至1975年工业总产值仅完成82万元,比1965年下降38%;全员劳动生产率4121元/人,比1965年减少231元/人;上缴利润5.4万元,比1965年减少2.45万元。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的干部和知识分子等一系列政策得到落实,生产得到了恢复。1977年和1978年,YQY型氧气减压器年产7000只,产值32.8万元;YTK型压力信号器年产975只,产值22.3万元。
1979年,根据用户需要压力仪表增加了产品品种,生产出CX型差压信号器,年产30只,产值2万元。这一年压力仪表累计产量7054只,产值57万元。
1980—1983年,哈尔滨市热工仪表厂生产氧气减压器、压力信号器和差压信号器等3种压力仪表,累计产量3.48万只,实现产值265.4万元。
1984年,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除对氧气减压器进行改型设计外,还陆续开发生产出YQE型乙炔压力表和乙炔减压器。全年生产1592只,实现产值1.9万元。
1985—1986年,哈尔滨市热工仪表厂生产明显好转,生产氧气减压器、压力信号器、差压信号器和乙炔压力表4种压力仪表产品,年产量1.7万只以上,累计生产3.5万只,产值211.9万元。
1987—1990年,哈尔滨市热工仪表厂领导班子先后换届4次,生产受到影响,压力仪表产量逐年减少。1987年生产1.58万只,1988年生产1.31万只,1989年生产8658只,1990年生产8527只。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压力仪表生产企业只有哈尔滨市热工仪表厂1家,职工296人,工程技术人员23人。占地面积3090.42平方米,拥有主要生产设备62台。主要生产氧气减压器、压力信号器、差压信号器.乙炔压力表和乙炔减压器5种压力仪表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压力信号器产品远销赤道几内亚、几内亚、斯里兰卡、喀麦隆、莫桑比克等国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一章 自动化仪表
第三节 流量仪表
一、罗茨流量计
70年代初,国家石油出口量增加,而石油计量装置比较落后,没有流体计量装置。由于出口石油缺少计量仪表,给出口创汇造成一定损失。1973年6月,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厂长栾熙照同李善昌、刘宪章、李振国、白忆南、莽晓光等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研制小组,在大庆石油设计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协助下,废寝忘食奋战4个月,研制出具有日本60年代水平的第一台LL型Dg250型罗茨流量计。经国家计量局鉴定,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填补了全国石油流量仪表的空白。当年生产56台,实现产值41万元,其产品全部用于大庆油田。随着大庆油田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流量仪表罗茨流量计的需求逐年增加。为发展流量仪表生产,使产品迅速形成系列和批量生产能力,第一机械工业部投资47万元,对哈尔滨龙江仪表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车间,增添立式车床、卧式铣床等专用设备。检测手段齐备,精度为0.05级,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一处石油流量仪表标定站。至1975年,罗茨流量计年产量达到197台,实现产值208万元。至1980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相继开发出LL型Dg25、Dg40、Dg50、Dg80、Dg100、Dg150、Dg200、Dg250,Dg3009个口径,工作压力有10、16、24、40、64公斤/平方厘米5个等级,精度有0.5级和0.2级两种,工作温度有90、120、200、350摄氏度4个档次的低、中、高压系列齐全的罗茨流量计产品。仪表结构有双转子、单转子2种和立式、卧式2种,具有耐高温、耐酸、碱、盐腐蚀的特点。1983年罗茨流量计全系列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1985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技术,研制出与罗茨流量计配套使用的二次仪表,使罗茨流量计由单一计量发展到定量计量;由现场计量发展到远传控制计量。形成以罗茨流量计为主,二次仪表配套,具有系数修正、累计流量、瞬时流量显示等功能,提高了罗茨流量计系列产品的档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90年罗茨流量计产量达到1080台。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二、气体罗茨流量计
为满足石油化工等行业测量较大流量的空气、氮气、天然气及常温下自然无剧毒气体流量的需要,1980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在液体罗茨流量计的基础上,研制出LLQ100型气体罗茨流量计,可连续或间断地精密测量管道中的气体流量,填补了国内空白。1990年生产气体罗茨流量计249台。
三、标准体积管
标准体积管是石油计量器具校验装置。1973年1月,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前身)与大庆石油研究设计院合作,开始进行标准体积管的开发研制工作。在先后解决胶球的压制、管道清污、法兰盘漏油等难题后,于1974年1月研制出中国第一台0.01级LJG300-25型三球无阀体积管式流量校验装置,精度达到万分之一点五。当年生产2台,实现产值16万元。该产品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此后工厂又相继开发出LJG系列产品LJG150-25型标准体积管、LJG250-25型标准体积管等。
至1990年,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生产的LJG系列标准体积管成为黑龙江省的拳头产品。累计生产各种标准体积管系列产品39台。
四、标准流量计
1980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研制成功用于标定普通仪表和检测仪表的LLBDg50、80、100,3种口径的不锈钢标准流量计。可标定容积式、速度式、差压式和其他型式的流量计,也可用于作流量标准对各种型式的标准装置进行比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体积小、造价低的特点。1985年获黑龙江省科
技成果三等奖。1990年生产118套。此外,哈尔滨龙江仪表厂还先后生产出EEP型压力补偿积算器、EET型温度补偿积算器、CQ型除气器、LG型过滤器等新一代流量计。
1973-1990年,哈尔滨市生产流量仪表5大系列11种产品,总产量1.48万只,实现产值8359万元。产品畅销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一章 自动化仪表
第四节 显示仪表
1959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技术人员研制成功大圆图仪表EWY—001型电子自动电位差计,填补黑龙江省生产显示仪表的空白,当年生产6台,产值0.66万元。该产品与标准分度的热电偶式幅射高温计配合使用可以连续测量、记录和调节温度,以及可以转变为直流电压的其他参量。同年,还生产出动圈式温度指示仪表ПП型毫伏指温控制计,年产量859只,产值8.59万元。到1960年,ПП型毫伏指温控制计产量增加到6026只,EWY—001型电子自动电位差计增加到265台。为了扩大生产,第一机械工业部投资200万元扩建厂房。
1961—1962年,由于自然灾害影响,产品产量逐年下降。1961年ПП型毫伏指温控制计年产量998只,EWY型电子自动电位差计产量198台。1962年2种产品分别减产到654只和6台。此期间,黑龙江省工业厅向工厂下达了新产品试制费46万元。试制出ECY型电子差动仪。
1963—1965年,工厂经过调整,建立了正常生产秩序,在生产和管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显示仪表产量逐年增加,1963年生产1388台,1964年生产2342台,1965年生产3162台。
此期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生产出EQY型电子平衡电桥,补全大圆图仪表EY系列。1964年9月,哈尔滨市龙江轴承厂并入哈尔滨龙江仪表厂,新建仪表装配新产品试制车间、电镀车间,增添了设备。1965年5月,哈尔滨市光明鞋扣厂改为哈尔滨市光明仪表厂,开始生产哈尔滨龙江仪表厂转产的ПП型毫伏指温控制计,并改型为EFT型毫伏计,年产量为600台。
“文化大革命”初期,哈尔滨龙江仪表厂生产受冲击,产品产量下降。1967年显示仪表产量比1965年减少1919只台。但国防建设需要的尖端产品研制工作仍取得明显进展。1968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开始生产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开发研制出全国第一台XWJ—D1型X—Y函数记录仪,填补了国内空白,并用于国内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电贺。1970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开始生产全国统一设计的大圆图XWB型电位差计、XQB型平衡电桥、中圆图XWG型电位差计.XQG型平衡电桥和XLG型差动仪。哈尔滨市光明仪表厂开始生产全国统一设计的XC系列湿度指标调节仪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同行业的产品竞争很激烈,哈尔滨龙江仪表厂生产的圆图仪表在竞争中产品产量逐年下降,并于1985年全部停产。而X—Y函数记录仪由于在初期设计时采用先进工艺和国内最新材料,注重加工质量,使产品结构性能一代比一代强,满足了用户的需要,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其中TD1型函数记录仪填补了国内最大幅面的模拟记录空白。X—Y型各种型号记录仪于1980年、1982年和1984年应用于太平洋海域运载火箭和潜艇水下运载火箭,同步通讯卫星的发射,准确无误地完成记录任务,3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电贺。但由于该产品是属于高精尖产品,用户受到限制,于1985年停产。哈尔滨市光明仪表厂生产的XC系列温度指示调解仪表年产量突破2000台。1976—1985年,哈尔滨市累计生产显示仪表4.52万台,累计实现产值2260万元。
1986—1990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在XWJ—D4型X—Y函数记录仪基础上,经过改进后研制成历XWJ—D5型X—Y型函数记录仪,由于用户的需求有限,只生产2台。1987年,哈尔滨市光明仪表厂,研制成功0.5级XS系列数字显示温度指示调节仪表,填补了省内空白,年生产能力在2000台以上。此期间,共生产电子式定值发讯计数器21台。显示仪表3165台,产值131万元。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共生产圆图仪表、X—Y函数记录仪、温度仪表等各种显示仪表4大系列22种产品,累计生产9.46万只(台),产值3799万元。产品销往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远销斯里兰卡、越南、新西兰等国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一章 自动化仪表
第五节 成套控制装置
一、巡回检测装置
哈尔滨市生产巡回检测装置始于1965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根据第一机械工业部"刘协836"协议精神,于12月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到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参加第一台SJ-100型数字式巡回检测装置的联合设计。该装置是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工程--刘家峡水力发电站的配套设备之一,具有自动测量,自动记录及越限报警等功能,逻辑线路全部晶体管化,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研制课题。1967年1月,工厂派出第二批工程技术人员到上海电器科学所参加SJ-400型数字式巡回检测装置的联合设计。当时,由于现场测点容量的增大,将SJ-400型改为SJ-520型巡回检测装置。1969年,SJ-100型巡回检测装置试制成功。1972年,SJ-520型巡回检测装置试制成功,并投入运行。SJ-520型巡回检测装置的性能和测点容量方面处于全国领选地位,属哈尔滨市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果。
1975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开发了XJ-100型巡回检测装置和XY-100型巡回检测装置,共生产5台,产值10万元。
1976年,XY-100巡回检测装置和XJ-100型巡回检测装置年产量增加到11台。1977年,生产出XY-100型、XJ-100型、XYJ-100型等巡回检测装置17台,还为辽阳化纤厂研制生产出XJ-200型巡回检测装置2台。1978年生产XJ-100型巡回检测装置4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迅速,用分立元件组装的巡回检测装置需要更新换代。1979年,工厂集中科技人员,为赶上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国际流行的总线技术及新颖的功能组件,研制出ZHX-1型数据采集装置,当年生产4台。
1981年,工厂为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和辽阳化纤总厂研制生产出ZHX-2型低速高精度数据采集装置2台。该装置属国内领先水平,并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2年,工厂又开发出ZHX-3型数据采集装置,当年生产1台,荣获机械工业部新产品开发三等奖。
1984年,工厂与中国科学院哈尔滨精密仪器研究所合作,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制了ZHX-4型中速数据采集装置。
1986年,随着微机技术迅速发展,数据采集装置又面临着智能化的严重挑战。工厂采用微机应用在数据采集装置中,开发新一代ZHX-5型数据采集装置。在研制过程中,解决了软件非线性校正、热偶冷端补偿、数字滤波等技术问题。年底ZHX-5型数据采集装置试制成功,标志着哈尔滨市生产自动测试设备已进入智能化领域。
1989年,工厂为哈尔滨锅炉厂研制生产了ZHX-5型及ZHX-5A型数据采集装置,于1990年安装调试完毕,受到用户的好评。工厂根据用户需要,以销定产,保存科研生产机械。
至1990年,工厂先后为电力、化工、石油、冶金等大型企业及尖端科学和国防工业研制生产出SJ、XJ、XY、XYJ、ZHX等5个系列,12个型号产品。累计生产58台,产值112万元。产品销往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湖南、江西和大庆等省、市和自治区。
二、锅炉点火程控装置
1977年,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和哈尔滨锅炉厂共同设计,并由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试制生产锅炉点火程控装置。
1978年,试制成功DH-2型锅炉点火装置,为锅炉燃烧自动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改变了锅炉火把点火笨重落后方式,为电站锅炉、燃油锅炉和没有点火燃烧机构的锅炉提供了远方控制点火、停火自动控制装置。当年生产4台,产值10.8万元,利税2.7万元。
1981年,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与哈尔滨锅炉厂合作,研制生产出DH-3型锅炉点火装置。该装置除保持DH-2型的功能外,又增加了点燃轻油不经过吹扫和点火不成功,能自动复位的机构。当年生产7台,产值18.9万元,利税4.7万元。
1983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把60万千瓦火电机组需要锅炉点火装置列入新产品试制计划。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承担产品试制任务后,试制生产出DH-5型锅炉点火装置。该装置除保持DH-2型、DH-3型的功能外,将就地电源和控制电源隔开,并增加灭火保持信号和音响,为设备运行人员提供了方便。当年生产6台,产值16.2万元,利税4.1万元。
1984年,随着电力工业发展,为适应大容量火电机组点火需要,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研制生产出DH-6型锅炉点火装置,该装置可直接点重油,取消了原点火时所用液化石油系统,消除了液化石油系统的不安全因素,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当年生产9台,产值24.3万元,利税6.01万元。
1985年以后,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根据用户要求,以DH-6型锅炉点火装置为主导产品,继续生产。此期间共生产66台,产值178万元,利税40.7万元。
至1990年,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累计生产锅炉点火装置101台,实现产值273万元,利税70.25万元,产品销往国内17个省市,与锅炉配套用于发电厂(站)。
三、汽轮机保护装置
哈尔滨市生产汽轮机保护装置始于60年代,由阿城继电器厂生产。1968年初转给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生产。
1969年,工厂为按期完成为国产汽轮机配套任务,经科技人员积极努力,研制生产出汽轮机ZQZ-10型轴向位移保护装置、ZQX-10型相对膨胀保护装置、ZQC-10型转速测量保护装置、ZQW-1型危急遮断保护装置、ZQR-1型热膨胀保护装置和ZQY-1型油动机行程保护装置6种产品,共生产438台,实现产值74.79万元,上缴利税18.81万元。
70年代,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晶体元件得到广泛应用。工厂科技人员对汽轮机保护装置进行改造,于1974年研制出汽轮机ZQZ-11型轴向位移保护装置、ZQX-11型相对膨胀保护装置、ZQC-11型转速测量保护装置、ZQW-2型危急遮断保护装置、ZQR-3型热膨胀保护装置和ZQY-2型油动机行程保护装置6种产品,至1978年共生产1200台,实现产值229万元,上缴利税57.25万元。
80年代,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需求,汽轮机保护装置需要上档次、上水平。工厂开始把集成电路应用到保护装置上,将晶体管部分全部改制成集成电路,并增加灯光显示、自动报警记录等功能。于1984年研制生产出ZQZ-15型轴向位移保护装置、ZQC-12型相对膨胀保护装置和ZQX-12型转速测量保护装置了种产品。1985年又研制生产出ZQW-5型危急遮断保护装置、ZQR-6型热膨胀保护装置和ZQY-3型油动机行程保护装置3种产品。当年6种保护装置共生产750台,实现产值145.5万元,上缴利税36.45万元。
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1.64万台,实现产值881909万元,上缴利税724.05万元。产品除为哈尔滨汽轮机厂和上海汽轮机厂产品配套,并内销国内各电厂和电站外,还出口朝鲜等国家。
四、石油计量自动化装置
1976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委员会确定在任丘油田南大站安装1套大型外输原油计量自动化装置。1977年3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石油化学工业部在任丘油田召开了油田自动化仪表成套会议。确定由黑龙江省承担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全部任务。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厅和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成立了成套办公室,组织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哈尔滨市热工仪表厂、哈尔滨无线电五厂,用半年多的时间相继试制成功LL型罗茨流量计、CQ型除气器、LG型过滤器、LF型发讯器、DJS型流量指示计、EDF型电子定值发讯积算器、LJG型三球无阀式标准体积管、LK1型纯油计算机、SM型振动管式数字密度计、HS型原油低含水分析仪、FI型电磁液压阀、CYD-104型打印机等大、中、小12种配套产品,由哈尔滨龙江仪表厂负责装置系统设计与总成装备调试。1978年10月8日,国内第一套大型原油外输计量自动化装置,在任丘油田投正常运行。同年,产品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五、轧钢机电控设备
1975年,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为齐齐哈尔钢厂配套,试制生产了2800轧钢机电控设备。该装置按予先给定信号的参量和程序进行数字控制,并有数字显示。共生产2台,产值8万元,利税2万元。1977年停产。
六、糖厂自动化控制成套装置
1978年,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为糖厂试制生产糖厂自动化控制成套装置。该装置主要用于制糖间、酒精间和热电站的热工参数测量控制和自动调节,采用各种仪表、继电器、晶体线路构成。主要销往哈尔滨糖厂和省内各糖厂。该装置共生产7台,产值68万元,利税7万元。1980年停产。
七、箔材合卷机可控硅自动控制系统
1978年,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为东安机械厂配套生产箔材合卷机可控硅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精密仪表继电器、阻容元件和部分晶体元件组成,是可逆双闭环速度、张力系统的控制装置,可做为合卷、分卷、重卷机的自动控制装置。经调试达到性能要求,只生产1台,产值35万元,利税9万元。
同年,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还为纺织行业配套生产涤纶成套电控装置10套,产值12万元,利税3万元。只生产一批,此后停产。
八、135-Ⅱ型柴油机发电自动起动装置
1979年,兵器工业部与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联合设计研制135-Ⅱ型柴油机发电自动起动装置。该装置投入工作能迅速使发电机组向电网应急供电,3次自动连续起动,并用信号和灯光报警,表示发电机组的启停、故障情况,主要用于应急供电和遥控自动起动柴油机。
该装置是省内独家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于1980年通过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主持的产品技术鉴定。累计生产172台,产值20.64万元,利税5.16万元。1981年停产。
九、SZK-2型水位指示控制仪
1982年,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利用原有模具、定型工艺研制成功SZK-2型水位指示控制仪。主要用于新建的高楼水箱和水塔。当水位高出规定值时,采用继电器动作发出信号操纵执行机构自动切断电源,使水泵停止工作;当水位低于规定值时,继电器发出信号操纵执行机构自动接通电源,使水泵进行工作。1982年通过产品技术鉴定。当年投产10台,至1983年累计生产45台,产值2.25万元,利税5600元。1984年停产。
十、柴油机发电站总控台
1983年,总参谋部兵器工业部与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联合设计研制柴油机发电站总控台,于1984年完成样机生产。11月通过由总参谋部主持的军内技术鉴定。
该装置采用国内先进小型密封继电器和高精度仪表,全部采用印刷线路精制而成。具有内外电源自动切换、顺序起动和停机、运行台数控制、故障处理显示和运动等功能,在国内属先进水平。获军内科研成果二等奖、哈尔滨市1984年新产品成果奖。共生产4台,产值24万元,利税6万元。1985年停产。
十一、FL型系列超声波旋涡风速传感器
1983年,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得知国内煤炭工业急需井下安全仪表装置,经多方努力与抚顺煤炭研究所联合开发井下安全仪表装置产品,成功研制出煤矿安全监测仪表--FL-1型、FL-2型超声波旋涡风速传感器。
装置FL-1型为防爆型、装置FL-2型为安全火花型,功能均为用于含有甲烷和煤尘爆炸危险的煤矿、井下进行风速测量。
该装置是利用卡曼涡街对超声波调制原理来实现对风速测量,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1984年哈尔滨市科技成果证书。产品主要销往东北地区各煤矿使用。
1984年,首批生产97台,产值38.8万元,利税9.7万元。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824台,产值330万元,利税82.4万元。
十二、仪表盘、操作台
哈尔滨市的仪表盘、操作台生产始于1967年,由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生产。
仪表盘,全称为柜架式仪表盘,附台式盘称作操作台。具体型号为KK系列、KKD系列、KG系列、KGD系列,共计12个系列40余种产品。
该产品用于热工参数测量、控制系统和自动调节,也用于冶金、电力、石油、化工、轻工等工业部门,做为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和操作的集中装置,对生产过程的工业参数进行指示、记录、调试、自动远控制。
该产品是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长线产品,经过多年生产和数次行业检查,产品均符合要求。当年投资2万元,首批生产165台。远销省内外各大电厂及工矿企业。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5044台,产值2003.2万元,利税500.8万元。附件: @01LG006M.xml^XML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章 电工仪器仪表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二章 电工仪器仪表
第一节 电度表
哈尔滨市生产电度表始于1952年,由阿城仪表厂(阿城继电器厂)生产。1956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建成后,试生产苏联的2.5级CO—1型(国产改为DD1型)单相电度表。阿城仪表厂停止电度表生产。
1957年5月26日,DD1型单相电度表通过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2.69万只,1958年产量为25.55万只,1959年产量达到34.7万只,3年累计产值1070万元。此期间,根据电力部门发展的需要,仿制苏联提供的三相电度表,生产出2.5级DS1型三相有功电度表、2.5级DT1型三相四线电度表、4.0级DX1型三相无功电度表。
1960—1961年,哈尔滨市电度表产量大幅度下降。1960年减产到26.4万只;1961年减产到7.99万只,是历史最少的一年。
1962—1965年,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企业内部进行整顿,对职工进行政治、业务、技术培训,为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了充分准备。到1964年生产出现新的转机,年产量18.1万只,比1961年增长126.5%。1965年3月,DS1型、DX1型和DT1型3种三相电度表转到兰州长新电表厂生产。在此期间,工厂建立健全一整套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保证了正常的生产秩序,为全国电度表生产培养出一大批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企业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被下放到班组劳动,领导班子瘫痪,生产处于停滞和半停滞状态,生产投入少,半成品和在制品吃空,生产跌入低谷。1967年生产电度表10.68万只,1968年仅生产10万只。
1969年,黑龙江省仪表规划会议,决定松江仪表厂(现哈尔滨市电度表厂前身之一)生产三相电度表产品,当年,试制生产DS12型三相三线电度表563只。1972年又试制生产DT12型三相四线电度表,年产量为1800只。同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组织全国电度表行业联合统一设计2.0级DD28型单相电度表。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是参与联合设计主要厂家之一,1975年,DD28型单相电度表投产,提高了电度表精度,降低了功率消耗,增加了大电流规格,提高了过载能力,为DD1型单相电度表更新换代作好了准备。
“文化大革命”10年间,全市累计生产电度表182.09万只,产值3400万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仪器仪表行业初步得到恢复,生产形势有了明显好转。单、三相电度表产量逐年上升,1976年总产量26.48万只,1977年总产量30.69万只,1978年总产量增加到35.33万只,3年累计产值2776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经过改革体制和企业整顿,使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放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强化经济核算等改革措施,增强了企业活力。1979年,单、三相电度表产量55.56万只;1980年,单、三相电度表产量84.58万只;1981年以后全市电度表产量突破百万只。同年松花江仪表厂和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三厂合并,成立哈尔滨市电度表厂,开始生产单相电度表。1982年以后,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仪器仪表服务公司,从哈尔滨电表仪器厂陆续转让各种电度表计数器生产技术。年产量发展到40万只。产品除供给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各种型号电度表配套外,国内销往28省、市、自治区;还有60万只为电度表配套计数器,分别销往菲律宾、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至1984年电度表产量达到111.69万只。全市累计生产电度表594.73万只,产值1.78亿元。比“文化大革命”10年间产量增长249.3%,产值增长425%。
这一时期,哈尔滨市开发试制三相电度表新产品4种,1980年DD1型单相电度表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2年DD28—3型单相电度表被黑龙江省评为优质产品。同年7月,国家经济委员会向哈尔滨电表仪器厂颁发全国第一个DD1型单相电度表生产许可证。DD28—3型单相电度表,第一次国际中标,出口菲律宾24万只,创汇180万美元。哈尔滨市电度表厂试制的DT8型三相四线有功电度表投入生产。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研制的DS23型三相三线有功电度表和DX23型三相四线无功电度表投入生产。1983年DD1型电度表因精度低、耗电量大,过载能力低,被国家列为淘汰产品,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停止生产。1984年1月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与瑞士兰迪斯·盖尔公司签订1.0级单费率、多费率和2.0级单相电度表专有技术转让合同。DT23型三相四线有功电度表投入生产。同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向巴基斯坦出口过载4倍DD28型单相电度表10万只,创汇50万美元。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仪器仪表服务公司建成了1条年产30万只DD28型单相电度表生产线。
1985—1988年,工厂在经济改革中克服资金不足,电力短缺、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手抓引进产品的国产化,一手抓产品开发和质量整顿,全市电度表年产量稳定在百万只以上。1985年总产量137.32万只。1986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抓紧具有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的瑞士兰迪斯·盖尔公司引进1.0级单费率和三费率电度表国产化工作。哈尔滨市电度表厂被列为全国电度表质量整顿工作表彰单位。全市电度表年产量114.56万只。DD28型单相电度表又获省优质产品奖。1987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引进生产单费率1.0级FL246型三相三线有功电度表和ML246型三相四线有功电度表,经瑞方验收符合IEC—521国际标准,按中瑞双方合同协议规定,在合同有效期间同意使用兰迪斯·盖尔/哈尔滨电表仪器厂联合商标销售。生产9581只,产值380万元。全市电度表总产量118.56万只。DD28型单相电度表,耗电量为1.2瓦,属非节能型产品,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电力工业的需要,根据国家限期淘汰旧型号单相和三相电度表规定,1988年停止生产。全市电度表总产量139.73万只,产值4500万元。
此期间,开发新产品有2.0级DX246型三相无功电度表、2.0级CL140型单相电度表和DT241—6型三相四线有功电度表。DT241—6型三相四线有功电度表,达到国际标准IEC—521要求,填补了国内高过载(6倍)三相电度表的空白,达到80年代初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0.05级PS27型电子式三相有功无功标准电度表、1.0级FL246型和ML246型单、三费率三相电度表被评为哈尔滨市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优秀项目二等奖;FL246型和ML246型三相电度表经考核验收获得生产许可证和出口生产许可证,达到一等品水平。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为菲律宾建设电度表装配工厂并向菲律宾出口电度表7.7万只,专用设备17台,创汇71万美元。
1989—1990年,由于DD28型电度表停产,而新产品在市场还未被用户认可,未形成大批量生产。1989年哈尔滨市电度表产量减少到105.2万只,1990年电度表产量没有超过百万只,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仅哈尔滨电表仪器厂2年共亏损790万元。
此期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相继开发出2.0级DD101型系列单相电度表、0.5级DS38型三相三线有功脉冲电度表、1.0级DS246m型三相三线有功脉冲电度表和2.0级DX246m型三相三线无功脉冲电度表,实现了电度表产品更新换代。这些产品具有节能、节材、防窃电等较先进功能,各项技术指标已达到或部分超过国际IEC—521标准,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列为节能产品在全国推荐使用。哈尔滨市在电能计量仪表产品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电度表行业的领先地位。在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工作中,攻克了“硬质合冲模,转轴自动加工专机,磁推轴承自动充、退磁装置,铁芯自动铆合工艺,小模数齿轮工装及聚碳酸脂外壳塑料注射模”等技术难关,生产出DD101型系列单相电度表,成为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优质名牌产品,是全国第一个获得国际质量认证权威机构——荷兰“凯玛”试验合格认定的产品。在与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激烈竞争中,哈尔滨电表仪器厂DD101型单相电度表以质量、技术和价格优势被巴基斯坦洼布达公司国际招标,正式签订20万只出口电度表合同,总创汇额228万美元,是第一次以中标形式打入国际市场。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累计生产电度表1695万只,总产值5.8亿元。向国外出口54万只,创汇300万美元。电度表产品系列成套、规格齐全,在技术性能上达到先进工业国家同类产品80年代水平。产品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外销巴基斯坦、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二章 电工仪器仪表
第二节 实验室电表
哈尔滨市实验室电表的生产始于1950年,东北电工一厂(原阿城仪表厂, 现阿城继电器厂)参照国外交流电流表、直流电流表、电压表,试制生产了实验室电表,为支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6年,阿城仪表厂转产继电器,实验室电表由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生产。工厂按照苏联援建设计纲领,设计年产实验室电表1万只,依据苏联提供的图纸和工艺进行生产。1957年,试制出第一台0.5级T2型交直流两用实验室电表,当年生产10只。同年还生产出ZC1型兆欧表128只。同年12月,试制出国内第一台精密0.2级D2型电流表,1958年试生产3只。1959年,0.2级D2型电压表、0.5级D1—W型功率表开始投产,当年生产723只,年末共生产实验室电表1.86万只,产值350万元,超过原设计能力。
1960—1961年,研制投产1.5级D3—φ型相位表、1.0级D3—HZ型频率表、0.2级C4/1型电流表和电压表、0.5级MZ1型成套测量仪表和1.0级T4型百分表。受大跃进的影响,为使实验室电表能放出“卫星”,大量投产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的TG1型相序表产品,使实验室电表年产量猛增到5.83万只和4.03万只。由于产品无销路、长期积压,只好报废处理。
1962年、1963年经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产品产量开始下降。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实验室电表产量逐年增加,当年生产1.11万只,1965年生产1.48万只,1966年生产2.25万只,连续3年分别以每年14.6%、34.5%、51.8%的速度递增。
此期间,停止生产滞销的TG1型相序表和质量不稳定的T6、T8、C12、T3型电表。研制投产0.2级D2—W型功率表、0.2级C4/2型直流多量程电表、0.5级D9型中频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1.0级D5型功率表和1.0级C7型微安表等产品。特别是1964年0.1级D4型高精度电动系交直流两用电流表、电压表和功率表的生产,使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成为国内最早生产0.1级电表的厂家,从而哈尔滨市实验室电表制造技术在精度等级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至1966年末,全市共试制投产新产品14种,累计产量7.04万只,产值1400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生产遭受到重大损失,实验室电表的产量大幅度下降,1968年仅生产7726只,1970年产量有所回升,但1971年开始逐年减产,到1973年“批林批孔”、批“唯生产力论”,产品产量又急剧下降到5919只,是建厂以来产量最低的一年。但是,由于部分科技人员对事业执着追求,一些新产品研制的项目并没有停止,对0.5级T51型电磁系电表、0.2级D61型电动系电表、AK系列开关等新产品采取低消耗的张丝支承、短标尺、小外型新结构,迈出了独立自行设计生产实验室电表第一步。相继投产了0.5级T51型电流表和电压表,0.5级D51—W型功率表,0.2级D61型电流表、电压表和功率表、以及0.5级MZ12型可携式成套交直流电测量仪表和1.0级L6型整流系频率表,1.0级C61型微安表,1.0级L4型电压表和1.0级D12型微法拉表,淘汰了T2、D1—W、C7、WZ—1型电表老产品。1967—1975年生产实验室电表11.98万只,产值2400万元。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广大干部和职工思想得到解放,精神振奋,科研、生产、援外出现了好势头。1977年0.2级C64型磁电系电表试制成功。1978年,工厂将D51、T51、D61、C4/1型4种产品的成套制造技术,转让给罗马尼亚第米索拉电气测量仪表厂,并提供整套软、硬件,派出专家组指导,顺利地通过鉴定验收,正式批量生产。D3HZ型频率表被第一机械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76—1978年共生产实验室电表3.08万只,产值650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掀起开发新产品的高潮。研制投产C64、C65、D63、D64、D65、D66—φ、D70—φ、T68、T69、L11—φ、L7/4—V、L7—V、MZ12、MZ13、MZ15型等15种新产品。1980年推广TQC全面质量管理,开展产品升级创优活动,对T51、D51型等产品进行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产品质量标准不断提高。MZ12型实验室用可携式成套电气测量仪表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获得银牌。T51型电压表和电流表、D51型功率表、C65型电压表和电流表、D65型频率表、C4型直流电表评为省优质产品。1979—1985年共生产实验室电表10.57万只,实现产值3500万元。
1986—1990年,企业把工作重点放到内部改革、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上来。电表生产重点是产品更新换代上水平。1986年,进一步完善工艺卫生环境,安装空调机,当年生产出1.14万只实验室电表。“七五”计划期间,作为计量的精密电表需求量回升,根据市场需求,1987年生产21644只,产量突破2万只,1988年生产2.07万只,1989年生产1.89万只。1990年企业贯彻国家“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战略思想,按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增加生产引进的电度表产量,减少实验室电表的产量,全年产量9956只,产值340万元。1986—1990年,共生产实验室电表8.26万只,产值3000万元。
至1990年末,全市实验室电表从无到有,从测绘仿制到独立开发。已能生产磁电系、电磁系、电动系、整流系等系列1.5级到0.1级实验室电表53种型号81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到2.05万只。累计生产53万只,总产值129万元。其中获得国优产品1种,省优产品6种,达到IEC国际标准6种。产品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外销越南、缅甸、巴基斯坦、朝鲜、泰国、尼泊尔、埃及、坦桑尼亚、索马里、塞拉利昂、毛里求斯、斯里兰卡、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德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二章 电工仪器仪表
第三节 安装式电表
哈尔滨市生产安装式电表始于1950年,是由东北电工一厂参照国外交流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直流表以及小型电表试制而成。1956年6月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投产后,安装式电表转由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生产。于1956年5月1日生产出201型电磁系安装式电表,并试制成功ICI型磁电系直流电压表。当年生产安装式电表17760只,产值44万元。
1958年,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工厂大量投产安装式电表,完成10.65万只,超过原设计(10万只)能力。至1959年,又投产IDIW型、IDIR型无功功率表、IDI—HZ型频率表、IDICOS 型功率因数表、ITI—S三相同步指示器等5种安装式电表。产量比1958年翻一番,达到21.21万只,产值530万元,1960年安装式电表产量达到24.98万只,产值630万元。
1961—1965年,企业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于1965年将安装式电表全部转给银川电表仪器厂生产。在此期间,投产自行设计的IC2型、IC3型、16C1型直流内磁式安装式电表,累计生产1.22万只,产值30万元。至1965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生产安装式电表10个型号,16个品种,累计产量71.52万只,产值1800万元。
1966—1971年,哈尔滨市安装式电表由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八厂生产,以5万元作为建厂投资,通过第一机械工业部调入ITI型安装式电表样机、图纸、工艺资料等,购入几台设备,派出15名青年工人去北京西城电表厂学习仪表装配技术。经过2年产品试制,于1968年11月,通过样品鉴定,正式投入生产,当年生产2000只,至1971年累计生产1.7万只。
1972—1975年,企业一批专业技术干部陆续恢复了工作,走上了科研岗位。哈尔滨电表仪器厂重新开始研制生产44C2型矩形直流电压表和电流表。1974年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八厂又接受移植85C1型电流表和电压表产品。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企业生产和各项工作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哈尔滨市安装式电表产量逐年增加,1976年生产3.11万只。1977年生产4.18万只,1978年生产4.74万只,3年累计生产12.02万只,产值300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仪器仪表行业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为适应市场产品竞争,除大量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外,还积极开发新产品,逐步淘汰老产品,先后研制出99C25型微安表、44L13型安装式电表,继续大量生产ITI型、44L2型和85C1型安装式电表。
1985—1990年末,工厂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发挥哈尔滨市制造高精度实验室电表的优势,努力开发新产品。至1990年,哈尔滨市共生产安装式电表28个型号57个品种。累计生产170万只,总产值450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二章 电工仪器仪表
第四节 万用电表
1965年12月,大有电器修理组接受生产万用电表任务。1966年1月,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决定在大有电器修理组基础上,组建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同年,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派出技术人员和工人去上海第四电表厂学习,并引进了技术、图纸和工艺等,开始试制MF108型和MF19型万用电表。1967年2月,MF108型万用电表,通过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组织的产品鉴定,10月,MF19型万用电表通过产品鉴定,正式投产,2种产品共生产412台,实现产值3万元。1968年生产1487台,产值10万元。
1969年,为发展生产,扩大生产面积,工厂搬迁到太平区南元头道街73号,占地面积4137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万用电表产量增加到2940台。1970年,万用电表年产量为4367台,实现产值30万元,利润2.1万元,上缴利税1.5万元。
1974年,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研制生产MF30型万用电表,当年生产4075台,产值25万元。至1975年,累计产量2.35万台,产值141万元,利润11.3万元。上缴利税7.5万元。
1976—1985年,随着党的干部、知识分子等政策落实,调动了干部、科技人员和职工积极性,科研和生产不断发展。1978年自行研制生产MF41型万用电表,由于产品除具备万用表的一些必备功能外,还增加了测晶体管功能,受到广大用户好评。万用电表年产量突破万台,达到年产1.3万台。1983年,研制生产MF500型万用电表,1984年研制生产MF92型和MF68型万用电表,至1985年工厂已生产7个型号万用表,比1970年增加4个型号,产量增加3.98万台,产值增加210万元,利润增加22.2万元,上缴利税增加12.1万元。累计29.57万台,产值1587万元,利税131万元,上缴利税61.2万元。
此期间,工厂自筹20多万元资金建成了1200平方米仪表装配楼,并安装了2条生产流水线,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和产品开发工作,使工厂万用表生产具备良好的生产环境和产品自行设计能力。
1986—1990年,工厂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新产品开发,产品不断更新换代。1987年开发生产MF500A型和MF107型万用表。1988年和1989年,根据市场需求开发试制了MF92—1型、MF124型万用表。陆续停产了MF108型、MF68型和MF92型万用表。1990年又试制出MF368型万用表,产量增加到9.83万台,产值687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此期间,工厂投入95万元,扩大生产面积800平方米,新添2条流水线,并购置了检测调试和控制设备39台套及游丝力矩测试仪、数字仪表校验台和磁处理机等设备10多台。对万用表外磁结构进行改造,使工厂生产的万用电表全部实现内磁结构生产。还将由分离元件组装的分档开关改为印刷线路板,绝大多数铜紧固件改为铁紧固件,使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并降低了成本,受到用户好评,工厂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机械行业先进小型企业,省城镇集体经济明星企业,还被市政府命名为“重合同守信誉”和市精神文明单位。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共生产14种型号万用表,累计生产59.66万台,产值3600万元,实现利润270万元,上缴利税125万元。MF107型、MF500型和MF124型万用表荣获哈尔滨市优质产品称号。产品内销全国各地,外销法国、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出口3.79万台,创外汇42万美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二章 电工仪器仪表
第五节 交直流仪器
哈尔滨市生产交直流电桥始于60年代,主要生产厂家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和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
1960年中国科学院下达0.05%级高精度交流电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第一机械工业部安排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承担研制任务。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工程技术人员,参照国内唯一存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一套国外交流电桥样机,攻克各种技术难关,于1964年试制出XQS2型交流电桥。同年5月,通过第一机械工业部组织的鉴定,XQS2型交流电桥精度达到0.05%,超过了技术指标要求。被中国计量科学院用于计量400—10000赫兹交流网络中电感、电容、电阻的时间常数和残余电感,成为国内唯一的高精度国产仪器。
1965年,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依靠工厂的优势和生产能力,试制生产QJ5型交直流两用电桥。1966年3月派人到上海电表厂学习。为加快电桥生产和保证产品质量,工厂扩建了封闭式恒温室。同年,经过全厂职工的努力,完成样机生产,并通过全国行业技术鉴定会鉴定。1967年正式投产,共生产30台,产值8万元。1968年产量增加到437台,产值43.7万元。
1969—1974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根据国家计划于1969年生产出第二套XQS2型交流电桥。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继续生产QJ5型电桥。此期间,XQS2型交流电桥共生产18套,产值90万元;QJ5型电桥共生产1324台,产值132.4万元。
1975—1984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累计生产XQS2型交流电桥29套,产值145万元。该产品于1984年停产。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QJ5型电桥除1975年和1981年中断生产外,至1984年累计生产1050台,产值105万元。此期间,为满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厂矿企业单项测量的需要,向用户提供XQS2型交流电桥各单项主件ZX14型无感负载电阻箱、ZX15型定感负载电阻箱、BG5型标准电感线圈和RX5型标准电容箱4种产品,至1984年共生产505台,产值66万元。
1985—1990年,由于电桥产品需求量趋于饱和,1985年QJ5型电桥停产。ZX14型无感负载电阻箱、ZX15型定感负载电阻箱和BG5型标准电感线圈3种产品到1990年陆续停产。此期间,共生产84台,产值10万元。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生产交直流电桥仪器2种。累计产量4845台(套),产值779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二章 电工仪器仪表
第六节 测磁仪器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仪器仪表工业发展,仪器仪表应用的磁性材料、磁器件多种磁参数急待准确测试,以提高产品性能,确保产品质量。为此,1958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开始研制和生产测磁仪器,先后研制生产了CC2型测磁装置、CC3型测磁装置、CB2型磁量比较仪、CL8型软磁音频磁特性测量装置、CL9型音频磁化曲线测试仪和CF8型全补偿式硅钢样品磁化装置。广泛用于科研单位、标准计量部门、大专院校和工矿企业,为仪器仪表行业的磁测量做出贡献,成为全国最早生产磁测量仪器的厂家之一。80年代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出微机控制的新型交直流测磁仪器,替代了企业产品。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测磁仪器基本处于停产状态。至1990年末,为国家仪器仪表、石油、钢铁、计量、科研等行业和部门,研制和生产测磁仪器装置40多种,562台套,为全国测磁仪器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累计产值1400万元,利润600万元。产品内销全国各地,外销朝鲜、越南和罗马尼亚等国家。
CC2型测磁装置 1958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研制生产CC2型测磁装置4套。CC2型测磁装置由CY4型操纵台、CY1型退磁装置、CJ1型强场螺线管、CD1型强磁场磁导计、CD2型中磁场磁导计、RH2/1型标准互感线圈、YL2型电流调节器等组成。CC2型测磁装置试制成功,解决了硬磁材料、软磁材料静态磁性测量,可测定磁滞回线、磁化曲经、剩余磁感应强度、矫顽力和导磁率等。至1972年,为全国提供CC2型测磁装置50套,产值250万元。1973年研制成功CC3型测磁装置,CC2型测磁装置停产。
CC3型测磁装置 1973年,随着高能磁性材料的不断出现,矫顽力大于1500奥斯特的铝镍钴系8类磁钢和钡铁氧体、钐金钴永磁合金等,用CC2型测磁装置不能测量,需更新研制高性能测磁装置。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经过多次技术改进,研制出CC3型测磁装置。此装置由CJS1型三用螺管、CD9型中磁场磁导计、CD10型强磁场磁导计、YJ43型电源、CY4/2型操纵台、YL11型电流调节器等组成。新研制的换代产品CC3型测磁装置,扩大了测量范围,提高了测量准确度,节约了材料,操作方便。于1977年获得哈尔滨科技先进产品奖。至1990年,累计生产CC3型测磁装置151套,总产值600万元。
CB2型磁量具比较仪 1974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为建立磁量标准和标准量传递,提高磁参量测试精度,采用直流差值冲击法和零值法,研制生产出CB2型磁量具比较仪,当年生产2套。该产品成为国家标准磁量具之一。CB2型磁量具比较仪由CB3型操纵台、CJ1型、CJ2型标准螺管、BH9型标准互感线圈,ZX14型交流电阻箱和标准线圈等组成。该装置为标准测磁装置,产品供给各计量部门使用。至1980年累计生产37套,产值92万元。
CL8型软磁音频磁特性测量装置 70年代,随着软磁材料广泛用于仪表仪器和计算技术中,国内尚无较理想的交流测磁装置。1979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在CL4型基础上改进,研制成CL8型软磁音频磁特性测量装置。1979年研制生产2套。该装置由CH2型磁滞回线测试仪,CE4型磁化曲线测试仪、CH5型铁损测试仪和YX25型电源组成,达到70年代末国内先进水平,1980年被列入全国科技成果,根据用户需求累计生产7套,产值40万元。
CL9型音频磁化曲线测试仪 80年代初,为解决现有交流磁化曲线测试仪精度低,频带窄问题,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开始研制CL9型音频磁化曲线测试仪,1982年,研制成功。该测试仪频带宽、精度高、测量范围广,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累计生产3台,产值15万元。
CF8型全补偿式硅钢样品磁化装置 1984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根据国内电工标准设计制造了CF8型全补偿式硅钢样品磁化装置。当年生产20台。该装置被评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荣获省优质产品奖。至1990年,累计生产100台,产值25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二章 电工仪器仪表
第七节 扩大量限装置
哈尔滨市生产扩大量限装置主要厂家有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市电度表厂、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六厂和哈尔滨市电工仪器厂。
1959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参照国外附加电阻,生产出0.2级FJ1型附加电阻248只,产值0.4万元。
1960年,工厂投产0.2级HL1型、1.0级HL8型仪用电流互感器和0.1级FL10型分流器,其中生产0.2级HL1型电流互感器112只。0.1级HL8型电流互感器是受大跃进放卫星夺高产的影响,盲目上马产品,产量8.63万只。由于产品制造简单,质量差,长期积压,最后报废处理。
1961-1965年,在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哈尔滨电表仪器厂调整产品结构,试制出0.2级FJ2型附加电阻,HL8型电流互感器停止生产。1964年设计生产出0.2级HL2型仪用电流互感器。1965年设计投产HJ1型仪用电压互感器,FL10型分流器停止生产。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三厂(哈尔滨市电度表厂前身),开始生产0.5级LQG型、LYM型和LQF型配电盘用电流互感器,累计生产26651只,产值34万元。哈尔滨市电工仪表厂除生产以上型号产品还生产0.5LMK型和LQG型电流互感器。
此期间,全市共生产10种互感器产品,累计产量5.4万只,实现产值149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劳动生产率下降,扩大量限装置品种和产量不断减少,至1974年,分流器和附加电阻全部停产。1975年,共生产0.1级HJ1型电压互感器、0.2级HL33型和HL55型电流互感器3种产品。10年间,累计生产1.93万只,产值90万元。
此期间,区街工业发展比较快,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三厂先后开发投产了0.1级HL32型、HL5-1型、HL18型、HL16型、HL23型和6.2级HL1型、HL2型、HL3型、HL23-1型仪用电流互感器9种产品。LQF型配电盘用电流互感器只生产1年,LYM型配电盘用电流互感器断断续续生产5年,1974年停止生产。LQG型配电盘互感器成为工厂主导产品坚持生产。10年间,生产配电盘用电流互感器22.14万只,仪用电流互感器5924只,产值778万元。
1976-1980年,哈尔滨市南市半导体元件厂(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六厂前身)在哈尔滨市第三轻工业局支持下,为扩大再生产,增加产品品种,适应本厂低压配电装置生产的需要,从1976年开始生产同行业产品0.5级LQG型、LYMG型、LMK电力互感器,0.2级HL1型、HL3型仪用电流互感器,HJ8型仪用电压互感器。此期间,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三厂,开发投产了0.02级HL34型、0.1级HL19型和0.2级HL28型、HL36型、HL55型5种电流互感器新产品。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注重产品质量,在创名优产品上下功夫。1978年0.2级HL36型电流互感器被评为部优产品;1979年0.2级HL55型电流互感器被评为部优产品。全市生产互感器4.53万只,实现产值975万元。
1981-1985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根据市场需求,继续生产HL33型、HL35型、HL36型、HL11/E和HL57型仪用电流互感器。同时设计投产0.05级HL58型中频电流互感器、FJ43型定值附加电阻、FJ1/4型附加电阻、FL42/3型定值分流器、FJ1/6型附加电阻和FJ1/7型附加电阻。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六厂,通过企业整顿加快研制开发新产品,以生产精密电流、电压互感器为主,研制开发出量限多、功率因数范围宽、额定容量大、综合性指标好的0.05级HL62型精密电流互感器。1982年生产258只,产值25.9万元。1983年研制出国内首创具有特殊二次量限的HJ17型互感器,生产569台,产值58.2万元。1984年和1985年两年研制出0.2级HL4型电流互感器、0.02级HL49型电流互感器、0.02级HJ41型电压互感器、0.05级HJ42型电压互感器、0.1级HJ43型电压互感器、0.2级HJ44型电压互感器6种产品。
此期间,哈尔滨市电度表厂新开发出0.1级HL3型和HL35型2种电流互感器产品。HL58型中频互感器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HL62型电流互感器获哈尔滨市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HJ17型电压互感器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四等奖。配电盘用互感器大量增加,精密互感器产量减少,全市累计生产扩大量限装置8.86万只,产值920万元。
1986-1990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以质量求生存,在产品竞争中,以生产名优产品和高精度扩大量限装置为主。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继续生产HL57型和HL58型精密互感器等产品,产量稳定在1000只左右。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六厂研制生产出HL42型、HL67型精密电流互感器,同期又开发研制了0.1级HL98型高压电流互感器,解决了在高电压下对电流做精密测量的难题,填补了省内空白。1990年工厂生产HJ1-HJ54型精密电压互感器和HL1-HL93型精密电流互感器系列产品,成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互感器的厂家。哈尔滨市电度表厂以0.5级LQG型配电盘用电流互感器为主导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生产HL系列精密互感器产品,至1990年共生产29种互感器产品,成为互感器专业生产厂家。此期间,全市生产互感器5.56万只,产值610万元。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扩大量限装置有仪用、配电盘用和电力互感器3个类别,累计生产58种,总产量53.82万只,产值4222万元,产品内销27个省、市、自治区,外销赞比亚、坦桑尼亚等10多个国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二章 电工仪器仪表
第八节 数字仪表
哈尔滨市生产数字仪表始于50年代末。主要生产厂家有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和哈尔滨市电工仪器厂。
1959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按国家计划成立了数字仪表研究小组,开始以中国科学院北京自动化研究所提供的国外数字频率表为样机,进行分析、研究和试验,于1961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准确度0.001%的PP1型电子管式氖气管显示的数字频率表。
1965年研制成功准确度0.001%PP3型晶体管式数码管显示的数字频率表,以及0.03%PZ8型反馈式直流数字电压表。该产品体积小,功率消耗少,精度高,耐用可靠性强,成为国内第二代产品,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年,哈尔滨市电工仪表厂研制生产PZ17型交流数字电压表。1969年,哈尔滨电仪器表厂研制生产出PP8—1型10MHZ数字频率表、PP8—2型IMHZ数字频率表。产品性能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当年生产16台,产值20万元。1970—1972年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一厂生产SF—1型数字万用表105台,产值210万元。1973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为满足国家高难度数字仪表需求,试制投产了准确度为0.1%PZ17型交直流数字电压表,生产35台,产值10万元。1974年为电力部门研制出主要测量低频和工频的PP12型数字频率表,生产8台,产值25万元。1975年开发生产PK135型和PKZ1型数字电压表,数字仪表2448台,产值2570万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数字仪表生产出现好势头。1979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数字仪表产量增加到420台,产值增加到500万元。
1981—1985年,国内生产数字仪表的厂家迅速增加,面对数字仪表市场的激烈竞争,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为摆脱数字仪表生产的被动局面,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981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引进英国素拉脱朗公司0.01%级7045型数字万用表和美国5101B万用表校验器等7种高精度的调整测试仪器。经过科技人员的努力,研制成功PZ53A型直流数字电压表,准确度为0.01%。1982年又研制成功准确度为0.01%PZ52B型交流数字电压表、PF20型数字万用表,使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数字仪表达到7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由于产品无进口元器件,国产化迟缓,3种产品仅生产130台,被迫停止生产。1983年试制成功准确度为0.1%PF23型数字万用表和PZ75型交直流数字电压表。1984年又研制投产了PZ72型数字峰值电压表和平均数字电压表,产品精度高、质量好,技术属国内一流水平。1985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与日本横河电机制作所签订数字万用表技术引进合同,投资40多万美元,引进了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微机控制的数字万用表系列。其中包括:有高精度、高分辨力的6(1/2)位微机控制的新型数字万用表2501A和20502A2种产品;有适于现场应用的0.05%级微机控制的2506A数字万用表和0.3%级的微机控制的2401型数字万用表。由于工作准备完善,安排有序,4种数字万用表当年投产,生产49台,产值60万元。全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生产数字仪表155台。
1986—1990年,企业着重抓好引进产品国产化和电子应用产品生产,还根据市场数字仪表需要开发生产新产品。1987年产量达到551台,产值690万元,创数字仪表生产最好的历史水平。1988年,由于部分器件未能迅速国产化,导致生产受阻,产量下降。又由于国外数字仪表大量涌入国内,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的其它型号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使数字仪表产量明显下降,1990年全厂只生产数字仪表60台,产值75万元。
此期间,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根据国内市场对数字万用表的需求,于1988年抓住时机从深圳引进DT890A型万用表散件,进行组装试生产,当年生产2057台,产值64万元。1989年在引进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自行设计投产PF890型数字万用表,至1990年共生产出2231台,实现产值65万元。全市共生产数字仪表5675台,实现产值1688万元。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数字仪表共生产28种,累计产量1.7万台,总产值1.02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二章 电工仪器仪表
第九节 校验装置
哈尔滨市生产校验装置主要厂家有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七厂、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六厂和哈尔滨市电度表厂。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为满足本厂和用户需要,从建厂初期,自行设计出DS1,DX1,DT1型三相电度表校验台。1965年共生产17台电度表校验装置。
1966—1975年,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七厂被第一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仪表校验装置,成为全国第一家生产校验装置的专业厂。从1966年开始仿制0.8级TYC—ⅠG型交直流仪表校验台和0.6级TYC—ⅡG型三相仪表校验台。在制作中职工们坚持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精神,用人工刀式剪板机、手推热塑机、手搬折边机等简易设备进行生产,至年末各生产2台,产值4万元。1968年试制出0.5级TJC—ⅠG继电器万能试验台,生产5台,产值3万元。1970年试制出0.5级TFC—ⅡG电机仪表试验台,生产50台,产值41万元。1973年,随着DD28型单相电度表投产,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在单相电度表校验台的基础上,通过对电路、工艺和技术进行改造,试制成功DZS型单相电度表光电校验台。该产品单点测试精度为千分之一,整机综合精度为千分之三,由过去人工读数改进为光电数字显示记录,产品技术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期间,哈尔滨市累计生产校验装置5种,产量594台,产值551万元。
1976—1985年,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七厂对旧厂房进行了翻新扩建,从科研部门聘请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从大中专院校招收毕业生,充实了科技队伍,并购置了一批大型剪板机、折边机、油压机和各种测试量器具,对老产品进行改造,开发新产品。1976年试制出0.5级TFC—ⅡG电机仪表试验台,生产50台,产值41万元。同年试制出0.6级XDY—1型三相电度表校验台和0.5级XF—6型电度表校验台。1977年对TYC—ⅡG型三相仪表校验台、TJC—ⅡG型继电器万能试验台、TFC—ⅡG型电机试验台进行改造,生产出TYC—ⅢG、TJC—ⅢG、TFC—ⅢG型3种新产品。综合误差精度由0.8级分别提高到0.6—0.3级。1980年试制出XF8型交直流仪表万能校验装置,精度为0.1级,当年生产5台,产值6万元。1981年研制出0.3级XDB25型单相电度表校验台,年产20台,产值20万元。1982年电度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七厂与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黑龙江大学等单位联合对原有的校验装置全面进行改造,淘汰了0.6级校验装置,1983年研制生产0.1级XDB28型电度表校验台,至1984年共生产12台,产值64万元。1985年研制生产0.3级DSQ—Ⅰ型台式电度表校验台10台,产值8万元;0.3级XDB24型三相电度表校验台24台,产值59万元;0.3级XDB27型单相电度表半自动校验台4台,产值12万元;XF7型指示仪表半自动校验台2台,产值5万元。
此期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自行设计生产0.5级三相电度表校验装置19台,产值135万元。哈尔滨市累计生产校验装置2578台,产值2671万元。1978年,DZS型电度表光电校验台获第一机械部仪表局最佳工艺奖,1984年XDB27型单相电能表校验台和XF7型指示仪表半自动仪表校验台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6—1990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校验装置技术水平,积极开发新产品。1986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参照瑞士KALI-GYR2061型电度表校验装置的先进技术,并综合了国际80年代末期的电度校验装置的先进技术和优点,设计制造出0.1级XDB42型单相电度表校验台。1987年,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七厂在XDB24型三相电度表校验台基础上,研制生产出0.3级XBD26型三相电度表校验台,采用IRM—PC计算机控制自动校表,处理误差显示打印。当年生产12台,产值68万元。同年,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六厂研制生产0.3级XDB22型三相电能表校验装置,当年生产3台,实现产值10万元。
1988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和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联合设计,在XDB42型单相电度表校验台基础上,配备计算机HBT20型误差计算系统,生产0.1级XDB42型单相电度表校验台,该产品全部用仪表显示,校验结果自动打印,以备查询。同年,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六厂,为适应市场需求,试制生产0.1级XDB36型三相电能表标准校验装置,当年生产2台,产值24万元。1989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为大庆供电局设计制造出0.1级XDB43A型三相电度表校验台1台,实现产值9.4万元。1990年,哈尔滨市电度表厂在XDB—43型三相电度表校验台基础上,通过改造,配备计算机误差计算系统,生产0.1级XDB43型三相电度表校验台2台,产值18万元。
此期间,哈尔滨市累计生产校验装置973台,产值2008万元。1986年XDB26型三相电度表校验台获哈尔滨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同年XDB26型三相电度表校验台复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至1990年,哈尔滨市生产校验装置6个系列38个品种,累计产量3985台,产值5434万元。产品销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和欧、亚、非三大洲10几个国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二章 电工仪器仪表
第十节 电
源
一、YJ系列晶体管稳压电源
1963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开始生产YJ系列晶体管稳压电源,满足本厂生产需要。1974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生产YJ28型晶体管和YJ29型可控硅电源各5台,产值4万元。由于产品技术落后、产量低,满足不了科研生产需 求,于1977年停产。2种产品共生产30台,产值12万元。同年研制出YJ43型直流稳压电源,当年生产20台。1978年增加到25台,总产值12.5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引下,转轨变型面向市场。电源生产根据市场需求,在适当增加产量的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逐步形成产品系列。1979年研制生产YJ43型大功率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50台。1980年开发研制出YJ43-2型和YJ43-3型功率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使YJ43型形成系列产品,年产46台,产值28万元。
1981年,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上档次、上质量、上品种。1982年,研制生产出YJ52型稳定度较高,输出内阻较低的晶体管直流多路稳压电源。由于产品质量性能好,受到用户欢迎。1984年,又研制出YJ55型大功率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从而完善了YJ52型直流稳压电源系列产品。年产量增加到80台,产值43万元,是工厂电源生产历史最好的一年。
1986-1989年,工厂以企业内部改革、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为重点,向技术和管理进步要效益,以不断推出新产品来扩大和占领市场。此期间,研制生产YJ55-1型和YJ55-10型2种系列产品,开发YS25型、YS31型、YJ77-1型和YJ77-2型4种新产品。总产量227台,产值120万元。
1990年,企业贯彻国家"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作方针,电源研制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试制出YS48型虚负荷电压电流源,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至1990年末,生产电源装置YJ43型、YJ52型、YJ55型3大系列,20多个品种,行销全国各地,产量564台,产值300多万元。
二、WY-17型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
60年代初期哈尔滨无线电三厂(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前身)开始生产稳压电源。70年代初,社会稳压电源需求量大,为适应市场需要,1971年,工厂技术人员研制WY-17型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同年10月通过鉴定并投入生产。产品每台重14千克,每部售价5683元。1975年因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生产任务不足,哈尔滨无线电三厂生产任务又重,经哈尔滨电子仪表工业局协调,由哈尔滨电子仪器厂根据哈尔滨市无线电三厂图纸生产WY-17型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200台。至1979年两厂累计生产479台。1980年停产。
三、WQ360型晶体管稳压电源
1976年5月,哈尔滨电子仪器厂根据市场需求和元器件库存量较大的情况,决定在WY-17型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试制出WQ360型晶体管稳压电源,只生产1批,共100台,每台重12千克,售价865元。
四、ZMWY系列电源
1977年5月,哈尔滨无线电五厂在哈尔滨市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有线电厂及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等单位的协助下,试制成功ZMWY系列电源。该电源输出为3路,稳定度为1%,纹波电压有效值小于10毫伏,适用于电子计算机、数字化仪表和各种电子设备。1979年11月20日通过技术鉴定。198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该系列产品共有9种规格,1979-1985年累计生产143部。1986年停产。
五、QW型涂镀电源
1982年,前卫无线电仪器厂先后研制出QW1790型、QW1796型、QW1791型涂镀电源。QW型涂镀电源是国家经济委员会推广的新技术专用电源,主要用于各类大小机械部件的局部涂镀修复,可提高修复零部件使用寿命的可靠性,并节约电能。1990年生产218台。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二章 电工仪器仪表
第十一节 变送器
1987年3月,根据电力部门的建议,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决定成立电量变送器设计组。经过一年多的设计和试制,研制出0.5级FS37型系列电量变送器,其主要品种有交流电流变送器、交流电压变送器、直流电流变送器、直流电压变送器、有功功率变送器、无功功率变送器和频率变送器等产品。1988年4月通过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的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产,年产1000只。同年,0.5级FS37型系列电量变送器荣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1989年,生产变送器1800只,2年实现产值120万元。
1990年,根据市场需要,工厂开发生产插接式变送器,该产品结构附有CT保护连接片,安装维护极为方便,深受用户欢迎。同年,还开发生产新产品 FS38型电能变送器,全年共生产变送器3100只,产值137万元。
1988—1990年,共开发新产品31项,产品规格已达240多个,累计生产5900只,总产值257万元。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
附件: @01LG006N.xml^XML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章 光学仪器、照相机械和分析仪器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三章 光学仪器、照相机械和分析仪器
第一节 光学仪器
哈尔滨市生产光学仪器始于1958年,由哈尔滨市星球光学仪器厂生产供森林调查用的望远镜式罗盘仪。1960年产量达2180台,1961年罗盘仪停止生产,同时生产工程水准仪。至1962年生产22台。
1966年,为发展光学仪器行业,成立哈尔滨光学仪器厂。从哈尔滨照相机厂移植生产森林罗盘仪,当年开始生产A—71型森林罗盘仪。工厂创建初期,厂房狭小,生产设备简陋,年产量只有50台。
1967—1976年,哈尔滨光学仪器厂生产A—71型森林盘仪(1985年按国家标准改为DQL—1型森林罗盘仪)2.43万台,产值583.8万元;生产DQY—1型地质罗盘仪2.31万台,产值161.6万元。
1977—1979年,哈尔滨光学仪器厂派人先后几次到长春第一、第二光学仪器厂学习先进的工艺技术,解决了建厂以来加工工艺落后的问题,提高了产品质量。此期间,哈尔滨光学仪器厂与河南农学院联合设计开发出填补国内空白产品DCW—3型光学测树仪,开拓光电技术测树等领域的新途径,产量达636台,产值19.7万元。哈尔滨光学仪器厂唐光海等人还与北京农业大学研制成功适用于植物叶面积值及其在空间分布进行测量的产品GCY—200型光电叶面积仪。1979年投入批量生产,产量80台,产值3.6万元,并获黑龙江省1979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光学仪器厂通过整顿,加快开发新产品步伐。1980年,研制生产出优于DQY—1型地质罗盘仪新产品DQL—2A型袖珍经纬仪,该产品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携带,价格低等优点,年产量在1500台以上。同年又研制生产出适用于测定各种光源幅射照度和变化用的HCF—1型幅射计,198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2年,哈尔滨光学仪器厂根据市场需要受中国农业科技仪器公司的委托,研制生产QCJ—1型求积仪,该产品可在任何比例图型上迅速准确地测定其几何面积,是农、林、地质和国防系统技术研究的必备测量仪器,当年生产785台。同年,还开发了QCY—400型光电叶面积仪。1983年,研制生产DY—822型交直流无投影缩放仪,因需求量较少,年产量只有130台。1984年,哈尔滨光学仪器厂投资95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新建和翻建厂房3100平方米,新增设备及仪器58台套,为哈尔滨市光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985年,哈尔滨光学仪器厂在普通森林罗盘仪的基础上,做了性能,结构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增设测树等先进技术,研制生产出DQL—6型光学测树罗盘仪,年产量在500台以上。同年DQL—2A型袖珍经纬仪年产量已达到4700台,产值达30万元。并获得哈尔滨市1980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由于市场供求变化,至1986年末,HCF—1型幅射计、DCW—3型光学测树仪、S2型工程水准仪等部分产品相继停产。1987年,哈尔滨光学仪器厂为满足用户要求,研制生产出DQY—3型地质罗盘仪,年产量在2580台以上,形成罗盘仪产品系列化。1989年,哈尔滨光学仪器厂研制生产替代产品QCJ—2型数字求积仪,该产品采用先进的集成电路板结构,使测得的数据能准确地显示出来。1990年,哈尔滨光学仪器厂研制生产WDY—500型微电子面积测量仪,其测量面积大到500平方厘米,获哈尔滨市科技成果四等奖,并形成批量生产。当年还生产了采用6位液晶显示,可测量长度不限的图形面积,集显示打印,运算功能于一体的新产品QCJ—3型数字式求积仪。1980—1990年,累计生产DQY—1型地质罗盘仪9.97万台,产值697.9万元;DQL—1型森林罗盘仪3.61万台,产值866.8万元。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共生产光学仪器5个系列18个品种,累计产量27万台,实现产值3758.2万元,产品销往国内20个省、市、自治区。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三章 光学仪器、照相机械和分析仪器
第二节 照相机械
哈尔滨市照相机生产始于1959年,由哈尔滨市光学仪器厂职工陈启润、仲兆伦、毛瑞恒3人,参照民主德国潘太斯135型照相机,用手工加工制造了1台哈Ⅰ型120照相机,并作为发起人,向哈尔滨市第二工业局提出申请生产照相机。第二工业局决定把筹建中的地方国营哈尔滨光学器械厂和哈尔滨市光学仪器厂合并,于1959年7月29日正式命名为地方国营哈尔滨照相机厂。厂房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分散在哈尔滨市道里、道外2个区18个网点,设备16台,职工135人。哈尔滨市照相机厂是继北京、上海、天津、广州之后排在全国第五位的照相机生产厂家。
1960年,工厂派出职工分别去天津、上海等地学习照相机制造技术,经过全厂职工努力,实现了当年研制,当年投产,生产出哈尔滨牌Ⅰ型120照相机260架,填补了省内空白。1961年10月,为发展照相机生产,哈尔滨市轻工业局决定将纺织研究所所址划给哈尔滨照相机厂,厂区面积扩大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70平方米,职工人数增加到259人,投资16万元,进行厂房维修,添置设备。1962年,由于受3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照相机产品全部下马,职工精简到145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之后,转产生产小型放大机、近拍照相机、三角架和复印机4种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1965年,哈尔滨照相机厂试制投产哈尔滨牌Ⅱ型照相机,在东北三省被评为新产品二等奖。同年,国家仪表总局拨试制费4.7万元,为扩大照相机生产能力招收青年工人100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照相机被批判为资产阶级的玩物,使工厂已全面铺开的照相机试制和生产工作夭折,照相机生产被迫下马,工厂改为哈尔滨龙江光学仪器厂。主要生产小型放大机、放大机镜头、三角架、复印机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产品大量积压,为上适销对路产品,1971年经第一机械工业部仪表局批准,生产照相机。
1972年,国家抓“三机”(照相机、电视机、电影机)生产,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开始研制出DF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哈尔滨龙江光学仪器厂又改为哈尔滨照相机厂,开始研制天鹅牌普及型135照相机。同年,将哈尔滨仪器仪表二厂并入哈尔滨照相机厂,厂区面积扩大到3.28万平方米,职工人数增加到500人。
1973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和哈尔滨照相机厂被国家列为照相机生产厂家。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总投资338万元,年生产DF型照相机3万架。当年还试制出第一批XM型熊猫牌照相机10架,按照相机标准GB65和技术条件检验测定,全部合格。哈尔滨照相机厂投资220万元,扩大厂房面积3000平方米,购置设备138台,试制天鹅牌35PA型照相机11架,经第一机械工业部鉴定合格,批量生产。1974年12月,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研制出3架DL—1型内测曝光表照相机,受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好评。哈尔滨照相机厂生产出天鹅牌35PA型照相机9架。产值567元。
1975年12月,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照相机大楼全部竣工正式投产,占地面积1296平方米,建筑面积3888平方米,生产面积1652平方米。当年生产熊猫牌XM型135照相机2003架,产值78.6万元;哈尔滨照相机厂生产出天鹅牌35PA型照相机500架,产值3.2万元。同年,为提高照相机产品质量,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成功试制出测试照相机产品的时间标准——快门测试仪,填补了国内空白,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6年,哈尔滨市照相机生产出现好势头。全年生产熊猫牌XM型135照相机3016架,产值118万元;生产35PA型照相机1700架,产值66.3万元。这一年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革新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改进XM型照相机弹簧加工工艺,控制相机卷片弹性疲劳,创出快门卷片万次以上无故障的全国纪录,在全国照相机行业质量评比活动中名列第一。1977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在提高产品质量基础上,改进相机外观造形,将熊猫牌XM型照相机改型为DF型孔雀牌照相机,当年生产孔雀牌DF—1型135照相机3779架,生产熊猫牌XM型照相机1225架,并试制生产出DL—1型普及塑料照相机2架。同年,哈尔滨照相机厂生产出天鹅牌35PA型照相机1500架。1978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继续加强质量管理,对快门速度不稳定等技术问题进行质量攻关,使照相机质量和产量进一步提高,生产DF—1型孔雀牌照相机5974架,熊猫牌XM型照相机26架。哈尔滨照相机厂生产天鹅牌35PA型照相机1000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市照相机生产发展迅速。1979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生产孔雀牌DF—1型照相机4045架,同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淘汰了熊猫牌XM型135照相机。根据市场需要,研制出孔雀牌GSF—1型缩微仪,当年生产500台。哈尔滨照相机厂生产天鹅牌35PA型照相机1300架。1980年,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生产DF—1型孔雀牌照相机4718架,孔雀牌缩微仪2000台,天鹅牌35PA型照相机2000架。孔雀牌DF—1型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获全国质量优胜奖。1981年为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需要,既生产中、高档相机,又扩大低档相机生产。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研制的普及型DSL—1型照相机,当年生产5.5万架,生产孔雀牌DF—1型照相机3000架,哈尔滨照相机生产天鹅牌35PA型照相机6000架。DL—1型内测曝光表照相机获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研制出孔雀牌GSF—2型缩微仪,淘汰了GSF—1型缩微仪,当年生产500台,生产DSL—1型照相机5万架。哈尔滨照相机厂生产天鹅牌35PA型照相机8010架,产值50.4万元,创该厂照相机生产历史最好水平。DL—1型内测曝光表照相机因受机体位置的限制,无法改进设计而停产。1983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生产孔雀牌DF—1型照相机5161架,DSL—1型照相机2000架,GSF—2型缩微仪1522架。哈尔滨照相机厂生产天鹅牌35PA型照相机5271架,这一年孔雀牌DF—1型照相机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4年,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低档相机销售不景气,DSL—1型照相机停止生产,天鹅牌35PA型照相机减产到2000架,DF—1型孔雀牌相机增加到6000架,GSF—2型缩微仪增加到2000架。1985年,DF—1型孔雀牌照相机年产量突破万架。天鹅牌35PA型照相机由于成本高,档次低和投资不足等原因停止生产。GSF—2型缩微仪年产500台。
为进一步发展哈尔滨市照相机产品,充分发挥行业的优势,使哈尔滨成为国家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于1985年6月11日下达文件,决定将哈尔滨照相机厂和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的照相机分厂合并,统称哈尔滨照相机厂。合并后的哈尔滨照相机厂隶属于哈尔滨电表仪器厂领导,但未能形成联合实体。
在此期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对照相机小主体多部位进行了改进,彻底消除照相机千分之一秒速度不稳和底片出现的黑三角现象。为解决自拍机自锁不牢,改进了垫片材质,实现自锁无故障率达到3000次以上。为突破低温失灵关,采取应用特殊低温脂等措施解决了在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相机性能稳定,在低温—40摄氏度的环境下,运转自如,拍摄照片清晰,受到南极科学考察队员的好评,被誉为用于南极摄影较理想的相机。为解决光学镜片镀膜工序不返修问题,试制成功氧化镁脱膜新工艺,为国内首创,荣获哈尔滨市仪器仪表学会和哈尔滨市电子学会授予的技术革新荣誉证书。还试制成功多层镀膜新工艺,使镜片透光率由94%提高到99.5%,最大限度地消除了色散,提高了彩色还原效果。
1986年,根据市场预测,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增加照相机产量,生产DF—1型孔雀牌照相机10万架,GSF—2型缩微仪250台。同年哈尔滨照相机厂承接国家机械工业部转引的“西玛”照相机国产化任务,投资834万元。1987年11月,宫本言市长在市长办公会议上指出,照相机要成为哈尔滨市经济发展战略产品。企业继续抓产品产量和引进产品国产化,全年生产DF—1型照相机17035架,试制生产西玛牌DZ2—1型和DC—1型照相机1947架,生产GSF—2型缩微仪25台。同年,孔雀牌DF—2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88年,照相机产品列为哈尔滨市重点抓的30种拳头产品之一。哈尔滨电表仪器厂采用环带透镜取景,取消反光板锁紧机械,改进镜头圈外形,研制出孔雀牌DF—2型135照相机,由于新型照相机对用户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年产孔雀牌DF—Z型照相机2.06万架,GSF—2型缩微仪101台。哈尔滨照相机厂年产西玛照相机5838架。
1989年因受走私货冲击,国产照相机出现滞销,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孔雀牌DF—1型和DF—2型照相机减产到1.73万架,哈尔滨照相机厂西玛照相机减产到2755架。同年,孔雀牌DF—2型照相机获市科委科技成果四等奖。
1990年,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产品发展需要上品种上档次,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在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上下功夫,开始试制135小型单镜头反光钢片焦平面快门企尔牌CM6型照相机。DF—1型和DF—2型照相机共生产5794架;西玛牌照相机生产8437架,该项产品荣获哈尔滨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GSF—2型缩微仪根据市场需求,生产20台。
1970—1990年,哈尔滨市累计生产照相机37.24万架。其中熊猫牌XM型照相机6253架,产值245万元。孔雀牌DF—1型和DF—2型相机20.39万架,产值4517万元。DSL—1型照相机10.7万架,产值160万元。哈Ⅰ型照相机260架,产值1.8万元;天鹅牌35PA型照相机2.93万架,产值185万元;西玛牌照相机1.44万架,产值922万元;孔雀牌GSF—1型缩微仪2500台,产值160万元;孔雀牌GSF—2型缩微仪4918台,产值320万元;其它照相机器材15.89万台,产值320万元。产品内销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孔雀牌DF—2型照相机出口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三章 光学仪器、照相机械和分析仪器
第三节 分析仪器
哈尔滨市生产分析仪器始于1971年,由哈尔滨市南市半导体元件厂(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六厂前身),研制出KQ—1型金属扩散氢测定仪样机1台。经对产品进行技术改进,1973年,生产出KQ—2型金属扩散氢测定仪3台。1974年初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六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在KQ—2型测定仪的基础上,反复试验,使搜集器增加到12支,容量为3.5毫升,准确度为0.02毫升,成功研制出KQ—3型金属扩散氢测定仪。填补了国内空白,形成了批量生产,当年生产16台,产值4.8万元。1975—1983年累计生产187台,产值56.7万元。
1984年,哈尔滨照相机厂为增强哈尔滨市生产分析仪器的能力,满足市场需求,相继研制生产出通用于500毫升大输液GJY—1型澄明度检查仪和应用于观测焊接过程中电弧形状及进程的试验仪器DTY—1型电弧投影分析仪,由于预测失误,市场需求量少,至1985年,DJY—1型澄明度检查仪只生产20台,产值2万元;DTY—1型电弧投影分析仪生产59台,产值10万元。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分析仪器共生产5个品种。其中生产KQ—3型金属扩散氢测定仪309台,产值92.7万元;GJY—1型澄明度检查仪20台,产值2万元;DTY—1型电弧投影分析仪59台,产值1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附件: @01LG006O.xml^XML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章 实验室仪器及装置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四章 实验室仪器及装置
第一节 气候环境试验设备
哈尔滨市生产气候环境试验设备始于1955年。由松江理化仪器厂(哈尔滨松江电炉厂前身)生产干燥箱、水浴箱、恒温箱等8个品种的产品。
1965年,已正式转入仪表行业的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原哈尔滨植保机械厂)得到第一机械工业部的重视,以该企业为重点,投资30万元,改造和新建厂房860平方米,增加生产设备11台套,同年生产出SG—18型蒸气式湿热试验箱和干燥箱。
1966年初,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得到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在工厂技术人员徐培雨、罗延仁的努力下,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MJ—50夹层通风式霉菌试验箱。同年又相继生产了LR—10型热老化试验箱、GY—22A型电热恒温干燥箱、GW—64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和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品GY—22A型电热恒温干燥箱等5种产品,产量达417台。
1967年,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开发生产HF—45B型化工气体腐蚀试验箱,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机电产品在化工气体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以及抗腐蚀能力。1967—1968年共生产17台。1970年,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七厂接受第一机械工业部计划,试制DL501型恒温水浴和DL602型恒温油浴,1972年正式投入生产,2种产品共生产130台,产值11万元。同年,哈尔滨理化仪器厂研制生产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YL—40A离心式盐雾腐蚀试验箱,使湿热带生产的机电产品、镀件、金属材料等可进行盐雾蚀性试验,解决了机电产品在湿热带的适应性和抗腐蚀能力。当年生产66台。至1973年,先后2次对MJ—50A夹层通风式霉菌试验箱和MJ—50B夹层通风式霉菌试验箱进行技术改造,生产出结构性能更合理的MJ—50C夹层通风式霉菌试验箱。1975年,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开发生产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填补国内空白的SY—25B防锈油脂湿热试验箱,使机电产品、金属材料等可做防锈油脂性能的试验,提高机电产品的使用寿命,当年生产4台。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七厂,对产品生产工艺进行改进,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生产出DL501型恒温水浴301台、DL602型恒温油浴48台,实现产值27万元。1976年,全市生产气候环境试验设备854台。此期间,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先后对YL—40A离心式盐雾腐蚀试验箱进行了改进,生产出YL—40B离心式盐雾腐蚀试验箱。另外还生产援外产品蒸气油漆干燥箱和蒸气油漆干燥室等12台。1967—1976年10年间,全市生产气候环境试验设备6560台,实现产值201万元。
1977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投资7万元研制费,哈尔滨理化仪器厂研制出SS—400生物人工气候试验箱,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1977—1978年,共生产25台、产值达125万元。此期间还为军工产品配套生产LY—65轮式周期浸润腐蚀试验箱等其它试验仪器1401台。并改造YL—40B盐雾箱,生产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品YL—40C离心式盐雾腐蚀试验箱。同时,将MJ—50B霉菌箱,改型为MJ—50C夹层通风式霉菌试验箱,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CGY—22A电热恒温干燥箱在全国质量联检中被评为一等品。
1979年,哈尔滨理化仪器厂采取引进和自行设计制造相结合,研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填补国内空白的NK—14快速凝露腐蚀试验箱。
1980年,哈尔滨理化仪器厂生产的SS—400生物人工气候试验箱,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订货包销,计划生产108台,后计划削减,实际生产80台。还相继生产其它试验仪器323台,产值461万元,创企业历史最好水平。1981年为满足用户需求,哈尔滨理化仪器厂研制生产出DF—27多用腐蚀试验箱。其性能稳定、功能多、达到国际标准,是国内首家生产用于评定腐蚀性能试验的产品。但由于SS—400生物人工气候试验箱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和企业调整等因素,当年,哈尔滨理化仪器厂产值比1980年下降54%。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七厂,由于金属材料紧张,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生产计划削减。DL—501型恒温水浴和DL602型恒油浴两种产品产量逐年减少,1981年共生产159台,产值13万元。1982年,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先后生产了GZ—23种子干燥箱和XZ—2系列种子清选机,前一种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并填补国内空白。后一种产品达到美国样机水平。
1983—1985年,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增加技术改造项目,形成多种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其间有6个产品研制成功,都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1983年相继对MJ—50C夹层通风式霉菌试验箱和YL—40C离心式盐雾腐蚀试验箱进行技术改造,利用先进的机械制冷替代水冷装置,生产出MJ—50D夹层通风式霉菌试验箱和YL—40D离心式盐雾腐蚀试验箱。同年研制生产了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的DM—10冻土模拟试验仪,并被第一机械工业部评为三等奖。还生产填补国内空白产品WS人工生态模拟室。1984年,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又研制生产出国内领先产品SZ—450组合生物人工气候试验箱。为适应实验室仪器的发展,工厂采用先进技术,完善试验设备,同年先后对SR—100交变湿热试验箱和MB—100变湿长霉试验箱进行改造,采用微机控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985年企业为满足低温气候生物试验的需要,生产出国内低温气候生物试验空白产品——生物低温试验箱。产量350台,产值301万元。此期间,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七厂共生产DL—501型恒温水浴和DL—602型恒温油浴两种产品215台,产值33万元。
1986—1990年,哈尔滨理化仪器厂由于原材料价格的调整和国内同行业厂家的兴起,企业部分产品不适应发展需要,SS—400生物人工气候试验箱等相继停产,企业产品产量、产值都有所下降,1986年生产气候环境试验设备320台。1987年生产试验仪器347台,产值268万元,虽然有所回升,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1988年和1989年,由于资金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部分产品不能生产,工厂产品产量、产值再一次大幅度下降,至1990年末只生产123台,产值仅达到36万元。在此期间,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七厂共生产DL—501型恒温水浴和DL—602型恒温油浴两种产品302台,产值55万元。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在生产大型、中型和小型系列干燥箱的同时,生产出超大型干燥箱产品——双轨干燥箱。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生产气候环境试验设备2.28万台,产值5447万元。产品销往国内26省、市、自治区,还为建设毛主席纪念堂提供2台DL—501型恒温水浴配套产品。外销扎伊尔、越南、阿尔巴尼亚、朝鲜、叙利亚、坦桑尼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四章 实验室仪器及装置
第二节 动力测试仪器
哈尔滨市动力测试仪器主要由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生产。1978年,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文件,将研制"牵引性能综合测试仪"负责单位改由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承担。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以李树森工程师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牵引性能综合测试装置研制小组。
1979年,经过研制小组的艰苦努力,试制成功ZHZ1型牵引性能综合测试装置。该装置由ZHZ1-F型牵引力传感器、ZHZ1-Y型油耗传感器、ZHZ1-V型速度传感器、ZHZ1-NZ型动力输出轴转速传感器和ZHZ1-NL型驱动轮转速传感器组成。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被第一机械工业部仪表总局授予科技成果三等奖。当年生产2套,1980年根据国家需要生产15套。2年共生产17套,产值40万元。
1981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部门注重节约能源,急需对油耗准确测量的仪器。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研制成功PY19型数字油耗计,并为室内和野外现场内燃机、柴油机和以此为动力机械的油耗测试提供了方便。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国家经济委员会优秀新产品奖。当年生产38台,产值15万元。同年,一些汽车制造厂和科研部门为提高汽车产品质量,节约能源,急需测试汽车性能的设备。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与第二汽车制造厂签定了研制《ZHZ2型行驶记录仪协议书》。经过科技人员艰苦努力,试制投产。经第二汽车制造厂、云南公路研究所、西安公路学院等单位试用,一致认为:该仪器性能先进、稳定、可靠。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当年生产2台,实现产值1.7万元。ZHF1型牵引性能综合测量装置获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2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研制出可在室内实验室和室外现场用于各种拉力和重量的测量仪器PY25型数字拉力计,年生产25台,产值10万元。
1983年,为贯彻执行国家《载重汽车耗油量测试方法规定》,急需多工况试验方法的自动化测试仪器。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和国家汽车工程学会组织长春汽车研究所、第一汽车制造厂及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等单位,先后在长春、哈尔滨等地召开研讨会。会后以长春汽车研究所为用户与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签订《车速油耗仪研制技术协议书》,上报国家经济委员会列为"六五"计划中节能产品科研项目之一。1984年末,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科技人员经过多方调研,精心设计,反复试验于1985年试制成功ZHZ5型车速油耗仪。该产品具有性能先进,精度高,可靠性好,重量轻、防震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性能、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外70年代末期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国家节约能源和提高全国燃油动力机械测试水平做出了贡献。当年生产3套,产值7.5万元。
1985年,随着节能工作的深入,不断提高全国燃油动力机械水平,长春汽车研究所与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签订了《0.5级数字油耗仪试制协议书》,第一机械工业部在机械科技发展计划中,将该产品列为部级考核重点项目,于1986年研制成功PY44型数字油耗仪,该仪器全部数字显示并设有模拟输出接口,可与磁带机配套使用。该产品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87年生产5套,产值1.9万元。产品销往浙江等地。
1988年,为满足计量技术的发展需要,研制出PZ20型油耗传感器,当年生产2台,总产值1.2万元。为满足对汽车油耗经济性指标的分析和研究测试,研制出ZHZ15型百公里油耗仪,当年生产8台,产值7万元。产品销往内蒙古、浙江、四川、大连、洛阳和大庆等地。
1989年,研制出ZHZ14型汽车综合参数测试仪,当年生产出2套,产值3万元。至1990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面向全国计量、科技、能源、化工、石油、林业、农业、大专院校、汽车制造厂、汽车修配厂和农机鉴定站,生产出动力测试仪器894台(套),累计产值400万元。产品销往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附件: @01LG006P.doc^WORD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章 电影机械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五章 电影机械
第一节 电影放映机
1939年,居住在哈尔滨的苏联侨民维斯孟特出资,收买一个德国人经营的自行车商行,经改造建立天极电影机器制造厂。建厂初,有生产工人30多名,厂房50多平方米,2台车床,1台铣床和1台钻床。于1940年生产出第一台译音叫“阿拉法”的电影放映机。首批共生产10台。第二批生产11台,命名为天极牌,为35毫米固定式放映机。
1944年,天极电影机器制造厂被日本官僚资本“国际公司”强行收买。
1945年,苏联红军驻哈尔滨警卫司令部从日本官僚资本家手中没收工厂,重新交给维斯孟特经营,隶属苏联对外影片输出公司。
1950年,苏联对外影片输出公司驻哈尔滨办事处将天极电影机器制造厂移交给市政府工业局所属的哈尔滨实业公司,并改名为公私合营哈尔滨电影机械制造厂。1951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为提高天极牌电影放映机的产量和质量,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加强技术管理,成立技术指导室。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方法,使天极牌电影放映机生产有较快的发展,当年生产25台。1954年改为地方国营哈尔滨电影机械厂。至1955年累计生产天极牌35毫米固定式和54型移动式电影放映机1239台,实现工业总产值239万元。实现利税150万元。1955年7月,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地方国营哈尔滨电影机械厂改为国营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以下简称哈尔滨电影机械厂)隶属国家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领导。
1956年,根据“中苏友好协定”,国家文化部从苏联购进了KnT—1型电影放映机的全部技术图纸资料,由苏联派专家巴耶夫到厂负责指导新型电影放映机的研制工作。1957年,国家文化部投资140万元,新建8000平方米厂房,增添了设备。文化部电影局先后从南京电影机械厂等部门调拨部分设备。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郭伟人亲自挂帅解决了近500套工装模具加工制作。同年6月,KnT—1型电影放映样机试制成功,并命名为松花江牌5501型,当年生产电影放映机216台,实现产值123万元。1958年,工厂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成效显著。共生产35毫米固定式电影放映机400台,产值297万元。同年,还试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黑龙江牌5601型宽银幕立体声放映机,共生产34台。1959年,共生产电影放映机415台,产值687万元。其中包括自行设计生产的多片路附循环片盘的巨龙牌35毫米多用放映机。
1960—1965年,又先后研制出5602型宽银幕立体声放映机,35毫米双片盘放映机、全景电视放映机和FGB07型35毫米固定式放映机。在近6年的时间里,共生产电影放映机2149台,实现产值2086万元,实现利税537万元。
此期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职工技术革新的势头异常高涨。车工张福臣在“多刀多刃切削法”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多能切削头”,把多道工序的各种刃具安装在一起,实现一机多架,一架多杆,一杆多刃和卡位互换,使多道工序切削一次完成,提高了电影放映机制造的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
1971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有人把研制松花江牌5501型电影放映机,批判成为修正主义产物,废止全部技术资料及工装模具,改头换面研制生产新曙光牌放映机,因质量不过关而夭折。电影放映机减产到488台。
1972—1975年,国家抓“三机”(照相机、电影机、电视机)生产,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为了贯彻全国电影工业座谈会精神,落实中央对发展中国电影机械工业的指示,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有力地激发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重新生产5501牌电影放映机。1973年,工厂提前一个月完成生产计划,产量670台。1975年,产量达到790台。4年累计生产2705台,产值2028万元。此期间,开发的新产品有FL35—3型35毫米移动式放映机、FGS—35型35毫米电视电影放映机、FJ216型拷贝鉴定放映机和FDS35型电视电影放映机(彩色)4种型号电影放映机。
“文化大革命”10年间,全市生产电影放映机6701台,产值4189万元。
1977年开始试制松花江牌5502型电影放映机,当年生产2台,取代了5501型,成为工厂的主导产品。到1978年,电影放映机的产量首次突破千台,完成1001台,产值833万元。
1979—1985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开发的新产品有:松花江5502型35毫米固定式放映机,FGL35—1型35毫米混合录音放映机,FG16T型16毫米固定式放映机,松花江牌5506L型35/16毫米两用放映机,松花江牌5503型、5502X型、5505D型35毫米固定式放映机,松花江牌5505S型35毫米双片电影放映机,松花江牌FG16—Ⅱ型16毫米固定式放映机和5505BT型背投光放映机。1980年生产1622台。1981年产量突破2000台,达到2420台。1982年创产量产值历史最好水平,产量达到2662台,产值达到2450万元,实现利润721万元,税金100万元。
此后,由于电视的普及,使电影事业受到一定冲击,电影放映机需求量减少,产量逐年下降,1983年生产2002台,1984年减产到1901台,1985年生产1801台。
1986—1990年,工厂面对市场竞争和文化市场的变化,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研制开发出5507型70/35毫米固定式电影放映机、5505H型35毫米环幕电影放映设备、RH—1型背景合成机、GS7000型大型供收片装置和5505A型电影放映机。5年累计生产4276台,实现产值1.05亿元。此期间,有3种型号94台(套)电影放映机产品出口到日本、孟加拉、菲律宾、尼泊尔、香港5个国家和地区,创汇87.6万元美元。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共生产37种型号电影放映机,实现工业总产值3.1亿元,利税6613万元。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市场覆盖面为全国之首,覆盖率占85%以上。从1963年起先后向越南、阿尔巴尼亚、朝鲜、马里、几内亚、苏丹、扎伊尔、喀麦隆、多哥、孟加拉、日本、菲律宾、尼泊尔、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471台电影放映机和1套环幕电影放映设备,创外汇108万美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五章 电影机械
第二节 电影放映机配件
一、放映机硅整流器
1969年3月,黑龙江电影机械厂移植常州电器厂为电影放映机配套的整流装置KGF-70A型整流器,当年生产10台,产值3万元。电柜、TMZ AG 1972-1985年,工厂先后研制生产出GFA-100/30-1型磁放式、GFAQ-150/35和GFA1-150/35型放大式、GPAQ-150/35型和GFA-100/30-48型可控硅式等电影放映机电源整流装置。累计产量1.21万台,实现产值6052万元。其中冰帆牌GFA-100/30-48型可控硅电影放映机电源整流器经过10余年的运行考证,以体积小,移动灵活,峰值电流纹波因数小,点燃氙灯和使用炭弧效果佳等特点,于198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3年被评为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并获得国家银牌奖。
1989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生产出GFA145/34.5型氙灯整流器。同年6月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当年生产116台,产值67.28万元。1990年获哈尔滨市优质品称号。
至1990年,哈尔滨市累计生产整流器1.31万台,产值6282.5万元。
二、镜 头
1970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开始生产普通型电影放映机镜头,当年生产102只,产值5.61万元。此后产量逐年提高,1980年生产2480只,产值3387.4万元。同年7月,工厂还研制出电影放映机立体镜头,当年生产14只,产值3.4万元。
1985年以后,电视、录像对电影事业冲击,放映机镜头市场需求趋于下降。
1970-1990年,哈尔滨市累计生产普通、立体和宽银幕镜头2.15万只,产值2986万元。产品内销国内各省、市和自治区,外销菲律宾、尼泊尔等国家。
三、DSJ-Ⅰ型电影放映自动控制仪
1978年10月,哈尔滨无线电一厂孙宝林等研制开发出电影放映自动控制仪。该产品可减轻放映员繁琐紧张的劳动,实现电影放映自动化,提高放映质量。1980年11月通过技术鉴定。1980-1984年累计生产52部。1985年以后,因电影放映机销售不畅停产。
四、其它配件
黑龙江电影机械厂从1982年起开始生产LM-1、LM-2型和LK-1-6-180型用于电影院、俱乐部的自动拉幕机及多用拉幕装置,至1990年共生产4398台,实现产值141万元。工厂还生产PFDQ-200型电影放映机用配A-20型交流稳压器、X2-2型氙灯装置、FG-1型通风机、XC52型和XC62型氙灯交流触发器和LN型电影放映滤波器等配件产品。哈尔滨电影机械厂服务公司从1983年研制生产5505型电影放映机触发器、1983型放映机氙灯冷却风机和FGT-2型倒片台等产品,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25638台套,产值609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五章 电影机械
第三节 电影还音设备
哈尔滨生产电影还音设备始于1970年。为发展黑龙江省电影事业,黑龙江省电影电视办公室安排哈尔滨无线电八厂试制生产电影还音设备,产品型号为GY40—1型。该产品是哈尔滨电影机械厂生产的新曙光牌35毫米固定式电影放映机的配套设备。由于新曙光牌35毫米电影放映机停产,GY40—1型电影还音设备只生产10台,产量虽不多,但为开辟电子工业为电影事业服务的新领域打下了基础。
1973年5月,哈尔滨无线电八厂试制成功为松花江牌35毫米固定式电影放映机配套的GY40—2型电影还音设备,该设备还可供扩音用。1973—1975年累计生产GY40—2型电影还音设备239台,实现工业总产值48万余元。
1975年,以祝润生为主的试制小组对GY40—2型电影还音设备进行了改进,克服了原机末级电子管负担过重、容易衰老而影响整机寿命和可靠性的缺陷。新机型号为GY40—3型,技术指标高、成本低、通用性好、结构简单,后又经改进,解决了自激振荡和提高了抗干扰能力,使整机质量和可靠性提高。1976年通过技术鉴定,1981年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各地用户的好评。
1979年,为适应电影事业的发展,满足大型电影院的需要,试制成功具有两路输出的GY2×40—1A型电影还音设备。该产品增加了录音和放音功能,方便了用户。该产品于1981年1月通过技术鉴定,1982年8月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同年,哈尔滨显像管厂合并到哈尔滨无线电八厂。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五五”计划期间贷款35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建成2条电影还音设备生产线,年生产电影还音设备能力超过1000台,随后又逐步进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有塑料粉末静电喷涂和锌基合金模具等,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哈尔滨无线电八厂已成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国内有影响的生产电影还音设备的厂家。至1980年,累计生产4个品种的电影还音设备2799台,平均年产量560台,产值500多万元。
1981—1982年,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的电影还音设备有GY40—4型,GY40—5A型,GY40—5B型,JK—20型,DK—20型,GY2×40—1L型,GY2×40—2型,GY2×40—3型和GY2×80—L型等10几个品种。其中GY2×40—3型电影还音设备,一台机器同时装有两套设备,单节采用按锁固定结构,可自由推拉,便于维修。1982年11月通过技术鉴定。同年,由于电影行业不景气,电影还音设备销路不畅,定价较低,工厂处于亏损状态。为扭转局面,对GY2×40—3型电影还音设备进行改进,去掉电唱盘,增加立体声录放音座,型号为GY2×40—3L型。改进后的设备由于成本低、功能多、可靠性好和整机性高,成为国内最新型的电影还音设备,深受广大用户欢迎。产品打开了销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好势头,并有部分产品出口孟加拉国、泰国、联邦德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工厂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子管电影还音设备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为此,中国电影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影器材公司,文化部组织电影还音设备的生产厂家共7个单位参加联合设计,研制全晶体管化的TX—5800型电影还音设备,作为更新换代的产品。1982年5月,哈尔滨无线电八厂组成以祝润生为首的试制小组,参加联合设计,该产品于1983年12月通过文化部组织的设计定型。1984年11月通过生产定型。该设备具有技术指标高、耗电少、功能多的特点。获1983、1984年度文化部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至1985年,共生产15个品种的电影还音设备3929台,平均年产量近800台,创工业总产值1200万元。
TX—5800型电影还音设备性能比较先进,但可靠性差,容易损坏。在这种情况下,哈尔滨无线电八厂开发试制成功新一代集成电路大功率电影还音设备,型号为DH2—100型。该产品于1987年12月通过技术鉴定,1988年获哈尔滨市优秀新产品三等奖。1989年对DH2×100型电影还音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使每台设备节约成本百余元。
1986—1990年,由于受电影事业不景气的影响,电影还音设备的产量明显下降,累计生产1407台,平均年产量280台,仅为1981—1985年平均年产量的35%,实现工业总产值573万元。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生产电影还音设备的厂家只有哈尔滨无线电八厂1家,主要生产2个品种的电影还音设备。同年有20台DH2×100型电影还音设备出口菲律宾等国家。附件: @01LG006Q.xml^XML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章 文化金融设备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六章 文化金融设备
第一节 彩色扩印设备
1984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为搞活企业,开发新产品,从法国Kis公司引进了彩扩技术。1985年,研制生产出CKⅠ型135彩色扩印设备,经新闻、照相部门和单位试用,效果较好。1986年通过鉴定,开始批量生产。至1987年末,生产CKⅠ型135型彩色扩印设备124台套,产值452万元。
1988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根据市场需要,改进CKⅠ型彩色扩印设备,提高了质量和档次,研制生产出CK2型135彩色扩印设备,取代了CKⅠ型彩色扩印设备。该产品被国家机械委员会推荐为替代进口产品,荣获哈尔滨市优质产品奖,成为科技成果推广优秀项目。当年生产89台套,产值328万元。1989年生产330台套,产值692万元,1990年生产309台,产值489万元。
同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还研制出CK3型135彩色扩印设备和FZ3负片冲洗机。FZ3型负片冲洗机生产10台样机,全部销往苏联,实现出口创汇30万元。
至1990年末,彩色扩印设备由CKⅠ型发展到CK3型共生产752台套,产值1956万元。产品销往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六章 文化金融设备
第二节 钞票计数机
1987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组成代表团赴日本对银行专用机具进行考察。在对国外产品性能和市场需求作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具有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钞票计数机。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努力下,经过消化吸收,生产出与日本同类产品性能相同的CQ—1型立式钞票计数机。同年12月23日,通过由哈尔滨电子仪表工业局组织的技术鉴定。CQ—1型立式钞票计数机具有功能齐全,操作简便,性能稳定可靠,结构合理适用,造型美观等特点,技术性能和指标达到国外80年代同类产品的水平,为国家填补了银行专用机具的空白,是国内首创的产品。该产品荣获1988年度黑龙江省优秀产品黑龙奖和1988年度哈尔滨市引进消化吸收优秀项目奖。
“七五”计划期间,工厂为开发银行机具,使产品上档次、工艺上水平、生产上能力,投资84万元。新建了钞票计数机生产车间2600平方米,增添必要的设备仪器,完善了装配手段和测试手段,为钞票计数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哈尔滨电影机械厂生产的钞票计数机自投放市场后,深受用户欢迎,产量及销量都直线上升。1988年生产34台,产值29万元;1989年生产250台,产值213万元;1990年生产651台,产值558万元。产品销往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并于1990年打入苏联市场。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七章 专用仪器仪表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七章 专用仪器仪表
第一节 汽车仪表
哈尔滨市生产汽车仪表始于1956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建成投产后,开始生产汽车仪表产品,主要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配套,部分配件供汽车维修使用。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5万套,产品设计、工艺技术和工艺装备全部是从苏联引进的。同年7月1日正式投产,至年末共生产8001型汽车仪表2003套,产值10元。8001型成套汽车仪表是由8111型汽油表、8121型油压表、8131型水温表、8141型电流表、8151型车速表及面板等组装而成。与其配套的还有8211型汽油传感器、8221型油压传感器、8231型水温传感器及8241型车速表软轴。
1957—1960年,广大职工发扬为国争光的主人翁精神,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产量逐年上升,至1960年已达到年产5.3万套,产值260万元,满足了国家汽车仪表产量增加的需要。
此期间,工厂自行设计试制了10种新产品,有越野汽车仪表、吉普车仪表、红旗轿车仪表、铁道机车仪表、煤气机车仪表、三轮摩托车仪表、翻斗车仪表.东风轿车仪表及万能机车仪表等.其中越野汽车仪表是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增加军用车型配套试制的,轿车仪表是为国产第一台红旗牌高级轿车配套试制的,吉普车仪表是为北京汽车制造厂投产新车配套试制的。这3种仪表配套的汽车是国家计划发展的产品,有较好的生产条件和销路,投产后一直继续生产。而其他7种车型的仪表,由于汽车本身是大跃进时期的产品,不具备投产条件,仅生产1年就停产了。
1961—1966年,汽车仪表的生产处在低潮与回升时期。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3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大幅度下降,1961年,生产下降到1.1万套。1962年,仅生产8821套,是投产后产量最低年份。1963年,工厂为恢复生产作了充分准备,使汽车仪表产量逐年提高。当年生产2.12万套,1964年生产2.42万套,1965年生产3万套,至1966年汽车仪表产量又恢复到设计的生产能力,年产达到5.03万套,产值250万元。此期间,为援建朝鲜汽车仪表车间,工厂抽出了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技术准备工作,为朝方提供成套汽车仪表制造技术。1965年为扩大汽车仪表生产能力,适应汽车工业发展要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从设计、工艺及生产技术,全面无私地支援芜湖仪表厂,并培训了生产工人和技术人员,派出了专家工作组指导试制投产。
1966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对部分生产厂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决定将汽车仪表产品转给吉林省四平市生产。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派出了工作组,帮助四平市筹建汽车仪表专业生产厂,并为四平市仪表厂培训了专业生产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还支援了全部专用设备。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汽车仪表生产受到严重干扰,产量急剧下降,1967年比上一年减产1.73万套,1968年又下降到年产1.02万套。但由于广大职工对错误路线进行抵制,新产品开发没有间断,并取得一定成绩。援外项目并没有停止,生产能力还是有新的提高。1970年试制成功8008型新红旗高级轿车仪表,设计上采用当时最 先 进的工程塑料零件、塑料电镀工艺、印刷线路板及插接式线路等高新技术,使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71年为朝鲜培训了7名汽车仪表专业实习生,并派8名技术人员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援建熙川热工仪表厂的生产车间。由于工作出色,曹滨徨、王志祥获得朝鲜劳动二级勋章。郑相臣.陈宝祥、蔡成功、刘春奎、高玉先、赵宽获得朝鲜劳动奖章。1969—1975年汽车仪表产量保持在5万套以上,1972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7.52万套,产值400万元。
1975年,四平市仪表厂全面建成.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生产汽车仪表的成套专用设备和工装开始调拨给四平市仪表厂。1976年,汽车仪表产品进入转产收尾阶段。因当时四平市仪表厂还没有能力生产新型轿车仪表,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保留红旗轿车仪表产品继续生产到1978年,1979年只生产解放牌汽车仪表58套产值0.5万元。1980年全面停产。
1956—1979年,共生产13种汽车仪表,累计产量79.26万套,产值390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汽车制造厂及汽车配件商业部门。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六篇 仪器仪表
第七章 专用仪器仪表
第二节 电喇叭基频测试仪
哈尔滨市生产电喇叭基频测试仪始于1982年,由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 表八厂生产。同年4月,哈尔滨市自动化仪器仪表八厂获得汽车行业需要对汽车喇叭等工作频率测试专用仪器信息后,开始设计和研制汽车喇叭测试仪。8月份试制出LP—1型电喇叭基频测试仪样机,经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鉴定合格。该产品采用集成电路和印刷线路板,提高了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给使用和维修带来了方便,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3年,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40台,产值4.3万元,1984年生产25台。1985年生产6台。1986年生产15台,产值1.8万元。
由于产品只用于汽车喇叭厂家,需求量不大,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于1989年停止生产。
1982—1989年,哈尔滨市累计生产LP—1型电喇叭基频测试仪88台,产值10.6万元,产品销往国内汽车喇叭厂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