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仪表工业(二)

发布时间:

2023-07-04 08:24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敏感技术产品
  第一章 敏感器件
  第三节 力敏器件
   1976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开始试制LM型硅扩散力敏应变片。这是一种新型的敏感器件,研制人员应用半导体压阻效应,以集成电路工艺,在单晶片上沿确定的晶向和规定尺寸扩散两个应变电阻,制成力—电转换器件。1979年,LM型硅扩散力敏应变片试制成功。10月6日,通过设计和生产定型。
LM型硅扩散力敏应变片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同一应变片两电阻灵敏系数及阻值温度系数一致性好、阻值选用范围宽、价格便宜等特点。在国防、军工、科研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是国内首次定型生产的产品。1979—1990年累计生产1万只,产值30万元,利润2万余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敏感技术产品
  第一章 敏感器件
  第四节 湿敏器件
1980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接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研制湿敏半导体器件的任务。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拨科研经费3万元。研制人员李志伟等解决了材料制造工艺、测试标定以及应用电路等一系列问题后,研制出SM—1型湿敏半导体器件。1982年,SM—1型湿敏器件通过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组织的设计和生产定型,正式投入生产。
  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生产的SM—1型湿敏器件在工艺技术上居国内领先地位,是国内测量湿度方面的新产品。它的研制成功,为国家用人工合成镁铬尖晶石制造半导体湿敏器件填补了一项空白。尤其是采用加热清洗技术,解决了长期使用由于表面污染而引起的精度下降问题。
1982—1986年累计生产11000只,产值26.04万元。1987年以后,根据省内电子产品生产分工,湿敏器件由齐齐哈尔生产,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生产的SM—1型湿敏器件停产。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章 敏感器件的应用整机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敏感技术产品
  第二章 敏感器件的应用整机
  第一节 力敏传感器
  一、LY系列压力传感器
1981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用LM型应变片开发LY系列压力传感器。此系列传感器由两片应变片组成惠斯登电桥,当传感器受到压力时,电桥失去平衡,产生电信号输出。
LY系列压力传感器主要分为LY—1、LY—2、LY—3、LY—4、LY—5、LY—6、LY—3A等型号。LY—1型可直接安装在原指针仪表管道上,进行液体气体压力测量;LY—2型、LY—3型适用于动脉血压、液压等压力测量;LY—4型适用于液压、气压测量;LY—5型适用于微小压力的测量;LY—3A型适用于血压、肺呼吸等压力测量。1982年,LY—3A型压力传感器获国家经济委员会新产品奖。1990年生产160台。
  二、CY—YB51型系列压力传感器
1986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开始进行CY—YB51型系列压力传感器的研制工作。1987年12月17日,该产品通过设计和生产定型,有CY—YB51—0.5型和CY—YB51—1型两种类型。
CY—YB51型系列压力传感器主要用于液压和气压的测量,用一定形状的金属丝或金属箔片处理在某一焦膜上,当受到力的作用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继而发生电信号的相应变化,达到电测力的目的。在研制过程中,研制人员解决了结构设计、粘片技术、标定计量等关键问题。CY—YB51型系列压力传感器技术性能、技术参数均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1990年生产160台。
  三、固态压力传感器
  (一)LCY250型微差压传感器
1985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生产LCY250型微差压传感器,主要用于无腐蚀气体微差压测量,量程为0—2.5千帕。1990年生产50台。
  (二)LZ—1型张力传感器
1986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研制生产了LZ—1型张力传感器,可用于测量线张力,动物心肌收缩力、振动等。还可改装成各种规格的压力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纺织、军工等部门。1990年生产70台。
  (三)CZL—YB51系列张力传感器
1986年初,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进行了CZL—YB51系列张力传感器的研制工作。1987年12月17日,通过设计和生产定型。
CZL—YB51系列张力传感器主要应用于医疗卫生、纺织、军工部门的力学测量和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结构新颖、使用方便、技术性能稳定。它的主要技术参数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1990年生产60台。
  (四)GGY—20型高性能固态压力传感器
1985年,由曙光无线电厂生产。该产品利用硅单晶多向导性的特点,按特定晶向加工成硅片。再按一定晶向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在硅片膜的正面制作4个等值电阻,以组成惠斯登电桥,将硅片背面加工成“硅杯”,使杯底成为固态压力传感器的弹性应变元件,并采用“固体连接结构”的工艺技术制成传感器。当外界压力施于硅膜片时,由于硅的压阻效应惠斯登电桥的4个臂阻值发生变化,进而电桥失去平衡且有相应的电压信号输出,从而可以通过对电压信号的测量来测定压力,因而测量精度高,工作稳定性好。1990年生产120台。
  (五)Y—1型固态压力传感器
1985年,国营曙光无线电厂开始生产GGY--1型固态压力传感器。该产品主要用于测量非腐蚀性气体的相对压力,具有灵敏度高、精度高、可靠、耐用、体积小等特点。1990年生产80台。
  (六)GSY—IM型固态压力传感器
  国营曙光无线电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1985年共同开发研制成功GSY—IM型固态压力传感器。此类型传感器可用于无腐蚀气体和液体的压力精确检测,可和2次仪表组合成数字压力计,作为基准仪表使用,并可根据用户要求模拟量输出及BCD码输出,便于微机数据采集和压力自动测试系统等方面的应用。1990年生产100台。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敏感技术产品
  第二章 敏感器件的应用整机
  第二节 湿敏传感器
  1983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在研制成功SM—1型湿敏器件的基础上,进行了SM—C—1型湿敏传感器的研制工作。1984年10月9日产品设计、生产定型。SM—C—1型湿敏传感器,工作温度为1—40摄氏度,测湿范围1—100%,湿度小于15—90%时,响应时间小于20秒,最大传输距离200米。在性能上居国内领先地位,在采用“镁—铬—复合氧化物”陶瓷制造湿敏器件生产上,填补了国内空白。1986年,SM—C—1型湿敏传感器被国家电子工业部授予“六五”攻关二等奖。
1985年,SM—C—2型湿敏传感器研制成功,该传感器具有线性好、重复精度高、量程宽、响应时间快等特点。用电缆作传导,传输距离1000米。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由于市场需求量小,湿敏传感器始终未投入批量生产,直至1990年,年平均产量仅有几只,为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保留的产品项目。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敏感技术产品
  第二章 敏感器件的应用整机
  第三节 可燃气体安全报警装置
一、BJ-3A型可燃气体安全报警器
  从1975年开始,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在研制成功BJ-3型家庭可燃气体报警器、BJ-A型可燃气体安全报警装置的基础上,研制成功BJ-3A型可燃气体安全报警器。此产品采用QM-N5
  型气敏半导体器件作为一次转换器件,是用于监测家庭、旅店、食堂可燃气体设备漏气情况的一种检测报警装置,可以防止火灾、爆炸、中毒事故发生。至1980年末,累计生产200部。后被新型产品所代替而停产。
  二、BJ-4型可燃气体报警器
1977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研制成功监控式BJ-4型可燃气体报警器。该产品适用于连续监控工作环境中可燃气体泄漏,能免除这些危险气体泄漏所造成的中毒、爆炸、火灾等事故,是石油、化学、电子、冶金工业,煤气设备、液化石油气站、仓库等部门的安全报警设备。该产品累计生产500部。
  三、使携式TC-4型可燃气体探测器
1978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研制成功便携式TC-4型可燃气体探测器。该产品用于探测空气中可燃气体,能有效地检测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等多种可燃气体的微量漏气。可免除由上述气体的泄漏造成的灾害,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煤气站、液化石油气站、氢气站,通信电缆和电子、冶金部门。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350部。
  四、防爆式FB-4型可燃气体安全报警装置
1978年以后,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可燃气体安全报警器的生产由研制以家用为主的小型报警装置转为以大型防爆式为主的可燃气体安全报警装置。首先研制的是FB-4型可燃气体安全报警装置。该产品适用于监测B3d级防爆环境中可燃气体的泄漏,以避免这些气体引起的恶性事故发生。是石油化工厂、煤气站、液化石油气站、粮油加工厂、油库等防爆部门的安全设备。该产品具有探测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探测头防爆结构先进、性能可靠的特点。主探机可带4个探测头,对4个点同时监测集中控制。最大探测距离不小于1000米。1983年此产品获"国家金龙奖"。1990年生产防爆式FB-4型可燃气体安全报警装置30部,产值20万元。
  五、FB-8型可燃气体安全报警装置
1981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研制了FB-8型可燃气体安全报警装置。1982年9月25日通过设计和生产定型。该产品可应用于烷类、醇类、烯类、醚类、一氧化碳、汽油、煤油等可燃气体监测、报警,具有分路检测、集中监控的特点,其气敏防爆探头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FB-8型可燃气体安全报警装置由于使用范围有限,只生产2年便停产,累计生产20台。
  六、BK-1型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屏
1982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研制成功BK-1型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屏。该产品适用于石油化工、电子工业、冶金工业等部门的监测报警使用。该机与BJ-4型可燃气体报警器配套,可监视20个报警地点。该产品生产3年后停产,累计生产30部,产值7.5万元。
  七、FBdⅡCT系列可燃气体安全报警探测器
1984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研制的国家4级(最高级)防爆安全报警探测器FBdⅡCT6系列通过技术鉴定。该报警探测器,配接dⅡCT型可燃气体探测传感器,可在防爆级别要求很高的场所使用,具有对多种爆炸性混合气体进行探测、报警的功能。是一种分路探测、集中控制的安全防爆电器设备。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300部,产值60万元。
  八、TEC-800型可燃气/烟雾报警器
1985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研制成功TEC-800型可燃气/烟雾报警器。
  该产品可测煤气、石油气、天然气、氢气等可燃性有毒气体。具有无火花、高声压陶瓷发生器、红绿灯指示工作状态、自动复原集成电路化设计、外接报警系统接点、安装简易等特点。1990年生产40部。
  九、TJ-1型饮酒探测器
1985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研制成功TJ-1型饮酒探测器。该仪器是判断人体是否饮酒的袖珍携带式专用仪器,它采用QM-J型酒敏器件,其探测速度快,判断结果准确,适用于交通管理部门、医务部门、司法部门以及禁止酒后作业的场所作安全检测用。累计生产200台,1987年停产。
  十、FB-4000型可燃气体报警装置
1988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研制成功FB-4000型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同年12月28日通过设计和生产定型。该产品由检测报警仪表和探测器两部分组成,有屏装式、壁挂式、柜式、台式多种安装结构,主要用于石化工业、油田等企业的气体检测,预报可燃气体的泄漏、避免中毒、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的发生,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该装置具有设计合理、安装方便、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26594部,产值3800万元,利润290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章 温差电致冷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敏感技术产品
  第三章 温差电致冷
  第一节 致冷材料与组件
  一、致冷材料
  哈尔滨晶体管厂是哈尔滨研制、开发、生产温差电致冷材料的唯一厂家,在国内也是较早从事温差电致冷技术的厂家之一。此项技术来源于中国科学 院。1973年哈尔滨晶体管厂成立温差电致冷技术研制小组。同年6月工厂派人到天津、北京及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学习,回厂后开始试制温差电致冷材料。研制人员在一所简陋的平房里进行工作,自制了1台熔炼炉,改制了1台区熔取向炉,改造了1套测试仪器,购置了部分石英容器和真空设备等,使研制工作具备了初步条件。
1974年初,试制成功温差电致冷材料,直径为10毫米以下,经上海冶炼厂、天津继红电器厂协助测试,达到设计水平,用于制造水冷式组件,性能较好。同年,工厂研制出1台一次可区熔29个晶锭的取向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
1976年8月,工厂派出部分技术人员去沈阳晶体管厂学习,回厂后参加研制大口径温差电致冷材料,并自己动手试制成功一对摇摆熔炼炉、1台沙浴退火炉,1台大直径立式退火炉等。初步形成一条较完备的直径30毫米材料工艺生产线,使致冷组件的批量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二、致冷组件
1973年底,哈尔滨晶体管厂试制出首批温差电致冷N型和P型元件,经上海冶炼厂测试,达到要求。在此基础上,工厂不断推出新的致冷器件。
  (一)BD系列致冷组件
1975年,哈尔滨晶体管厂为国家兵器部制做了为9E导弹配套的致冷组件。工厂试制出玻璃环氧模具,并采用硅氧化隔离绝缘工艺,此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1979年8月设计生产定型。
  此后,厂攻关小组在总结第一批致冷组件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GDW-120温度冲击试验台所需全部致冷组件,称为BZ系列,共5种温差电致冷组件,7个系列47种型号,其性能属国内先进水平。1979年通过技术鉴定,1982年改型号为BD系列,同年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90年生产400只。
  (二)ZK系列多极致冷器
1976年,哈尔滨晶体管厂开始研制ZK系列多极致冷器。生产的致冷器一级温差达到45-55摄氏度,二级温差70-80摄氏度,三级温差85-90摄氏度。其中ZK38072型工作电流为5安培,功耗36瓦。ZK-46072型,工作电流10安培,功耗61瓦。两个型号温差均大于50摄氏度。1976-1979年试制的致冷器,经第四机械工业部所属14所、16所、19所、25所和长春半导体器件厂等单位试用,性能稳定,满足了用户的要求。特别是在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上使用,效果良好。1979年8月25日通过技术鉴定,该产品达到日本同类产品水平,是国内唯一能运行5000小时的致冷器。同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90年生产300只。
  (三)FBD型内冷式温差电致冷器
1982年,哈尔滨晶体管厂研制成功FBD型风冷式温差电致冷器。该产品可用来局部降温,从而得到不同的温差,为各种温差电致冷设备提供冷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无振动、无噪音、不用冷却水、可靠性高等特点。共有10个品种,其制冷量在不同接头处温差高低不同,反映大小不等的制冷效率。FBD型风冷式温差电致冷组件1979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1990年生产400只。
  (四)WBD型微型温差电致冷组件
1983年,为满足远红外探测器和光纤通信致冷的需要,哈尔滨晶体管厂应用碲化铋和碲化锑的P型材料和N型材料固熔体合金制成WBD0.76-8-1.2L、WBD0.76-18-1.2L微型温差电致冷器。研制过程中得到国家科学委员会攻关局和有关研究所、大专院校的大力协助。1983年9月向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北京邮电学院、南京邮电学院提供了样品。天津824研究所在工程中连续运行试验8个月,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可广泛应用于长波激光器、短波激光器、红外探测器、砷化镓场效应放大器和探测器中。
1984年11月通过技术鉴定,被评为省优质品。该产品经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激光教研室使用,认为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冷却速度快、体积小(冷端4.4平方毫米,热端4.4×6.8毫米)、电流小(1.1安培)、重量轻、无噪音、无振动等特点。温差35-40摄氏度,温度连续可控,特别适用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致冷和控温。1990年生产300只。
  (五)陶瓷平板型CHJ-12703-05温差电致冷组件
1986年1月,哈尔滨晶体管厂在国家航天工业部一院帮助下,根据国际市场需要开发出致冷器件的第二代产品。在原来铜导流片型温差电致冷器件基础上,采用模具整体焊接,使致冷器件焊接工艺获得重大突破。同年温差电致冷组件首次出口联邦德国。
1988年,陶瓷平板型CHI-12703-05温差电致冷组件通过哈尔滨市电子工业局技术鉴定。1990年生产5600只。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敏感技术产品
  第三章 温差电致冷
  第二节 致冷应用整机
   一、 BL Q-73型温差电致冷冷冻载物台
1973年,哈尔滨晶体管厂研制出以温差电为致冷源的BLQ-73型温差电致冷冷冻载物台,交哈尔滨市第五医院病理科使用。该产品体积小,重量只有76克,无机械运动噪声,比干冰或氟里昂致冷装置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中、小医院和巡回医疗手术,实现了冷冻切片、病检和肿瘤普查防治半导体化,且能持续冷冻。中心温度-14摄氏度,切口结冰时间小于4秒。1973年11月通过技术鉴定。1974年4月,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黑龙江省卫生局、黑龙江省病理学会在哈尔滨市第五医院召开现场会,对首台BLQ-73型温差电致冷冷冻载物台给予充分肯定。该产品只试制1台样机。此后因无订货,没有继续生产。
  二、BLZ-74型温差电冷冻白内障摘除器
1974年,哈尔滨晶体管厂研制出BLZ-74型温差电冷冻白内障摘除器,重235克,冷头最低温度-20摄氏度,相对湿度90%,冷头接触眼球至冻牢剥离,不大于4秒钟。其冷冻温度和冷却速度可调。同年8月通过技术鉴定。由于在医疗系统推广困难,该产品只生产1台样机。
  三、LP系列低温贮藏瓶
1977年哈尔滨晶体管厂试制成功LP系列低温贮藏瓶。该产品用于半导体单晶和外延片生产中杂质源的恒温,在农业、医学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动物精液和药品的贮藏运输。其标称温度为-25--60摄氏度。冷瓶容积为Φ25×100毫米、Φ45×100毫米、Φ80×150毫米和Φ120×180毫米4种规格。LP系列低温贮藏瓶只生产3台。
  四、LD-4型温差电致冷零点器
1978年,哈尔滨晶体管厂研制成功LD-4型温差电致冷零点器。此产品可代替冰水混合物,可同时为两组热电偶做零参数点,广泛应用于科研和生产中,在扩散炉、烧结炉等各种温度控制系统中做冷端的恒温。该产品累计生产10台,产值5万元。此后因无订货未生产。
  五、 GDW-120型高低温冲击试验台
1977年哈尔滨晶体管厂开始研制GDW-120型高低温冲击试验台。此产品是供半导体器件及其他小型电子元件作温度循环试验的专用设备,1979年8月24日通过技术鉴定,其技术性能符合第四机械工业部颁发的《半导体总体技术条件》,具有体积小、耗电少、无噪声、可连续工作的特点。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某些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该产品1978年和1979年两度在"全国电子工业产品展览会"上展出。累计生产20台,产值24万元。1990年因无订货未生产。
  六、LP系列致冷器
1980年,国防科学工程委员会委托哈尔滨晶体管厂开发研制LP-55温差电致冷低温试验箱和LP-60型温差电致冷低温试验台,于1982年试验成功,生产2台样机后停产。
1981年,哈尔滨晶体管厂又开发出LP-200型冷阱。同年,工厂因发生火灾,致冷产品停产,1982年初恢复生产。该产品累计生产50台,产值3.5万元。
  七、BDX-6003型温差电致冷低温试验箱
1982年,哈尔滨晶体管厂受电子工业部委托研制BDX-6003型温差电致冷低温试验箱。此产品是电子元器件筛选,例行试验和低温下性能试验的专用设备。由BD3级温差电致冷器供给冷源,具有冷却速度快、温度可控、无振动、无噪声、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等特点。环境温度可到-55摄氏度,温控精度为±2摄氏度。由室温15摄氏度经过90分钟可降至-55摄氏度。最低极限温度达-60摄氏度。致冷电流48安培。最大功耗3.7千瓦。1982年12月29日通过技术鉴定。经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和北京电子管厂使用,反映良好。当年获第四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该产品按合同生产,累计生产15台,产值18万元。1990年因无订货未生产。
  八、电站恒温冷却器
1987年7月,哈尔滨晶体管厂研制出电站恒温冷却器。同年,又开发研制出CP-70型脉冲试验台。至1990年,累计生产120台,产值30万元。
  九、CW-12、CW-15便携式冷热两用箱
1987年,哈尔滨晶体管厂研制成功CW-12、CW-15便携式冷热两用箱。该产品于1988年获黑龙江省优秀新产品"黑龙奖",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140台。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章 非晶硅太阳电池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敏感技术产品
  第四章 非晶硅太阳电池
  第一节 非晶硅太阳电池板
   1986年,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引进美国克罗拉公司技术生产非晶硅太阳电池产品。非晶硅太阳电池是一种半导体器件的能量转换,它可以将太阳光能转为电能,利用太阳能发出直流电。
  非晶硅太阳电池板制造过程中,采用常压CVD、等离子增强CVD、激光刻化等新技术、新工艺。产品生产过程在净化环境中进行,各工序操作、检验均由电子计算机控制,严格保证产品质量。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生产的非晶硅太阳电池板共分:7—15Ya—Si305×915P系列非晶硅太阳电池板;7—15Ya—Si305×915S及7—15Ya—Si305×915T系列非晶硅太阳电池合板。
305×915毫米为标准尺寸,如果需要小规格的太阳电池板可用标准尺寸的电池板切割;如果需要较大容量的发电系统,则需将太阳电池组成方阵串、并联。
  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的工人经过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提高了技术素质和专业水平,生产出的非晶硅太阳电池板电池光电转换率平均达5.57%,生产单车平均达310峰瓦,生产非晶硅太阳电池单板最高水平17.1峰瓦,超过中美双方协议中签订的5%的技术要求。
1989年8月10日,非晶硅太阳电池通过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计划委员会、能源部、机械电子工业部等参加的技术鉴定会。非晶硅太阳电池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80年代末先进水平。
1990年,返销美国10万峰瓦非晶硅太阳电池板。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敏感技术产品
  第四章 非晶硅太阳电池
  第二节 应用产品
1988年,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开始进行太阳电池应用产品的开发。在黑龙江电影机械厂、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国营曙光无线电厂、香港中华贸易公司的协作支持下,相继开发研制出TDSⅠ型太阳能手提灯,TDSⅡ型太阳能手提灯,H786型太阳能手提灯以及太阳能庭院灯等。
  为使太阳能产品占领市场,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先后研制开发出太阳能收音机、太阳能风凉帽、太阳能TC901充电器、太阳能钥匙链灯、太阳能电源箱、太阳能路灯等。
1990年,出口太阳能庭院灯2万套,其中销往美国1万套,销往法国1万套。出口太阳能手提灯3215套,全部销往蒙古人民共和国。销售额由1988年的38.6万元上升到1990年的223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敏感技术产品
  第四章 非晶硅太阳电池
  第三节 太阳能电站
  非晶硅太阳电池发电系统有两类:1类为功率较小的50峰瓦、100峰瓦系统。这种系统可带动电视机、收录机、收音机、电灯等,满足居民家庭生活需要。另1类为功率较大的100峰瓦以上系统,称为太阳能电站,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1989年11月,由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凤秋设计的500峰瓦太阳能电站,在黑龙江省绥化市长发乡建成,运行正常、效果良好,为推广太阳能电站奠定了基础。
199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派人专程到哈尔滨,主办全军太阳电池应用招标会。经过投标,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一举中标,并签订8个太阳能电站的安装设计合同。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章 主要生产厂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敏感技术产品
  第五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一节 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
  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位于哈尔滨太阳岛风景街9号,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生产敏感器件及其应用整机的专业厂,也是黑龙江敏感技术产业(集团)公司的支柱型企业,并被国家列为“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期间重点技术改造企业,隶属于哈尔滨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是坚持勤俭办厂,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起来的。其前身是道里区通江公社总厂的修补塑料雨衣的7人小组,1966年5月,正式成立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建厂之初,仅有20名职工,厂房、设备简陋、资金短缺。工厂坚持自力更生,自筹资金,土法上马进行技术改造。开始生产硅整流二极管和2AP锗二极管等小功率普通二极管。
1969年、1972年,先后有道里区太阳岛五金厂、东方红晶体管厂并入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经过6年的发展,生产条件大为改观,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员增加到165人,设备发展到100台(套),产品发展到生产硅整流二极管、开关管、变容管、单结管、汽车用晶体管等20多个系列,200多个型号。年产量达45万只,利税45万元。1972—1973年先后被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授予“社会主义先进集体”称号。1976年工厂被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授予“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标兵”称号。
1978年,工厂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同年,承担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为尖端武器配套的“七专任务”,被国家列为“七专”产品生产定点厂,完成了“东方红四号”、“东方红五号”导弹,“红缨、“红箭”武器及“三三一”通信卫星配套任务,受到国务院、国防科工委航天工业部的嘉奖。1978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产品产量达89.60万只,产值306万元,人均创利税1515元。
1984年,工厂取得企业全面整顿验收合格证书,获“哈尔滨市文明单位”称号、“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取得“六好企业”验收合格证,二级计量定级合格证。1988年,工厂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1989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先后获“部企业管理表彰单位”、“省企业管理先进单位”等32项荣誉称号。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30万元,净值216万元。拥有职工34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2人。产品分为敏感器件、敏感电子仪器设备、硅整流器件等3大类10几个系列。为国家的洲际导弹、通信卫星、海底通信电缆等重点工程和20多个省、市、自治区2千多个企业提供产品,其中气体敏感器件和可燃性气体报警装置进入了国际市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52万元,销售收入349万元,销售税金36万元,利润总额32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敏感技术产品
  第五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二节 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
  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哈阿公路50号,是哈尔滨汽轮机厂、黑龙江电影机械厂和美国克罗拉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中美合资企业,是全国第一家生产非晶硅太阳电池的专业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于1988年4月1日正式投产。生产的非晶硅太阳电池及配套产品有非晶硅太阳电池板、非晶硅太阳电池应用产品和非晶硅太阳电池发电系统3大类。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平均达到5.57%,生产非晶硅太阳电池板平均单车达到310峰瓦,并创造出生产非晶硅太阳电池板单片17.1峰瓦和单车369.2峰瓦的最高水平。
  美国克罗拉公司本部在世界共有7家分公司,在7家分公司中,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的技术水平名列第二。
  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不仅为国内外提供质量优良的非晶硅太阳电池板,而且还为微波通讯、气象台站、公路道班、森林防火、部队营房等设计安装太阳能电站提供了方便。非晶硅太阳电池先后被国家计划委员会授予“国家首届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成就展览会荣誉奖”;被国家授予“中国中小企业成果博览会荣誉奖”;被农业部授予“优质产品奖”。
  至1990年末,公司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注册资金2868.5万元,总投资4055.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159万元,净值2401万元。拥有生产设备128台(套),全系美国进口。拥有职工15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1人,高级工程师9人。年产非晶硅太阳电池1兆瓦(即100万峰瓦)。使用的38种原材料,有5种靠国外进口,国产化率为86.8%。生产的非晶硅太阳电池按美国克罗拉公司投资比例28%返销。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1万元,销售收入223万元,亏损258万元。附件: @01LG006F.xml^XML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哈尔滨市电子元器件行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随着整机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生产企业多数是由区街工业转产而形成的。
1958年,哈尔滨新生开关厂在研制半导体袖珍式收音机的同时,开始试制与之配套的晶体管、电阻器、电容器等元器件。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厅和哈尔滨市机械工业局为实现小型变压器生产专业化,1965年6月将变压器厂从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分出,组建哈尔滨无线电机变压器厂(哈尔滨无线电八厂前身),专门生产各种仪器用变压器,为整机配套。1965年7月,黑龙江晶体管厂(哈尔滨晶体管厂前身)成立,生产锗高频小功率三极管、锗低频小功率三级管和锗小功率二级管。同年,哈尔滨市半导体研究所(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前身)成立,生产AG系列锗高频小功率三极管。从1966年开始,哈尔滨市文革无线电元件厂(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二厂前身)、哈尔滨市红光无线电元件厂(哈尔滨市无线电十六厂前身)、哈尔滨市道里区社会福利工厂铝电解电容器车间(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前身)相继生产各种类型电容器。1971年,哈尔滨无线电十厂成立,开始生产有机实芯电位器,同年,哈尔滨市永生铁工厂标牌服务部划归哈尔滨市电子工业局,更名为哈尔滨无线电九厂,开始生产印刷线路板。
1972年,经过调整后保留下来的哈尔滨晶体管厂、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哈尔滨市半导体研究所3家器件生产老企业逐步转向硅器件的研制与生产,并进一步生产为军工配套用晶体管产品。1974年12月,在第四机械工业部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半导体器件高可靠工作会议上,哈尔滨晶体管厂、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被确定为高可靠半导体器件生产的定点厂。同年,曙光无线电厂开发与生产集成电路、硅外延片。
1979年4月,哈尔滨市红光无线电元件厂与黑龙江无线电元件一厂合并,厂名为黑龙江无线电元件一厂。
1980年6月,电子工业部投资210万元对哈尔滨市电容器行业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改造后年生产能力达3000—5000万只。哈尔滨晶体管厂研制成功SBD系列大电流肖特基二极管,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1年,国营曙光无线电厂研制成功N/N+型双吸杂硅外延片,1982年开始生产电工触头。哈尔滨自动化仪表元件厂研制成功3DB系列硅平面雪崩三极管,填补了国家空白,并多次用于国家级试验。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于1987年开发出2DO系列、3CC系列塑封三极管,以后相继开发出彩电红外遥控器、红外发光二极管、光敏二极管。1989—1990年,哈尔滨晶体管厂先后完成了“867—Ⅱ”工程配套任务、“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工程配套任务,受到航空航天工业部的表彰。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电子元器件行业共有生产厂11家,其中电子元件生产厂家有哈尔滨无线电十厂、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二厂、哈尔滨市无线电十六厂、哈尔滨无线电八厂变压器厂、哈尔滨市龙滨电子设备厂6家;半导体器件生产厂家有哈尔滨晶体管厂、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国营曙光无线电厂4家;电子材料生产厂家有哈尔滨无线电九厂1家。按所有制分,有全民所有制企业6家,集体所有制企业5家。占地面积14.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3万平方米。职工总数3304人,工程技术人员330人。固定资产原值3756.74万元,净值3101.60万元。产品有半导体分立器件系列、光电器件、红外器件系列、高可靠“七专”器件系列、集成电路、电容器、电位器、变压器、硅外延片、印刷线路板、电工触头等11个系列241种产品。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还有部分产品出口至国外。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162万元,销售收入3161万元,销售税金185万元,利润总额104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章 电子元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第一章 电子元件
  第一节 电容器
  一、铝电解电容器(CD系列)
1966年,哈尔滨市红光无线电元件厂为适应电子工业发展,派人向八二九厂学习CDC型小型化铝电解电容器生产技术。1967年正式投产,1970年生产CDC型小型化低压铝电解电容器15万只,产值25万元。同年,哈尔滨市道里区社会福利工厂为弥补黑龙江省电子元件产品不足,满足市场需要,由八二九厂派技术员亲临指导,成立铝电解电容器生产车间,开始生产铝电解电容器。
1971年,哈尔滨市红光无线电元件厂为扩大品种,派人到上海天和电容器厂学习高压铝电解电容器生产技术,开发生产300伏和450伏2个等级的产品。1972年组建小规模高压铝电解电容器生产线,达到年产0.5万只的生产能力。
1973年10月,哈尔滨市道里区社会福利工厂将铝电解电容器生产车间的隶属关系由直属道里区民政科上交给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更名为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企业性质为预算外全民所有制。
1974—1976年,第四机械工业部陆续发表了803—74、SJ70—76、SJ1043—76铝电解电容器部颁标准,完全取代了国内生产的CDX型和省内生产的CDC型企业标准,从此铝电解电容器开始执行新的标准,产品型号有CD60型、CD11型、CD12型、CD13型、CD14型、CD25型、CD26型、CD27型。并保留了CDC型小型铝电解电容器,又开发了CD131型大容量铝电解电容器。至此,哈尔滨市铝电解电容器的生产开始走上标准化的轨道。
1979年4月,经省、市经济委员会批准,哈尔滨市红光无线电元件厂与黑龙江无线电元件一厂合并,在此之前又合并了南岗区铝制品厂,企业仍命名为“黑龙江无线电元件一厂”,企业归属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
1970—1979年累计生产铝电解电容器765.19万只,实现产值641万元,利税97.92万元。
1980年6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将哈尔滨市电容器行业定为全国6个生产点改造项目之一,给予投资100万元,中短期贷款9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经过一年的技术改造,购进和改造设备136台,改造后达到年产3000—5000万只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577.56万只,产值140万元。10月,黑龙江无线电元件一厂接收了原哈尔滨市长虹无线电元件厂。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进行自筹资金自我改造,生产设备由最初6台增加到92台,形成年产铝电解电容器600万只的生产能力。1981年7月,黑龙江无线电元件一厂又同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二厂合并,更名为哈尔滨市电容器厂。当年,产量达到501.87万只,产值169万元。
1983年,原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二厂经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批准脱离“哈尔滨电容器厂”更名为“哈尔滨电容器二分厂”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
1984年,全国电子产品首次实行发放生产许可证制度,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第一批列入许可证被审查单位,产品通过全国集中检测一次合格通过,第一批获得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全国电子产品生产许可证。为满足用户需要,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又研制出CD11型、CD115型、CD119型、CD71型新型铝电解电容器,当年收到效益,并获市级科技成果奖。1985年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又获得CD12、CD13型等全部铝电解电容器产品生产许可证。
1980—1985年累计生产铝电解电容器2922.2万只,实现产值1210万元,利税100.5万元。
1985年12月,哈尔滨电容器厂解体,分解为哈尔滨电容器厂和哈尔滨市无线电十六厂。
1986—1987年全国铝电解电容器由原来执行部颁标准上升到执行GB5995—86、7207—7212-87等7种国家标准,型号不变。
  由于国内不少厂家大批引进国外技术、设备,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加之其他因素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哈尔滨市无线电十六厂没有及时进行全面技术改造,跟不上形势发展,因而造成哈尔滨市的铝电解电容器产量下降。各厂只好开辟新路,开发新产品,将铝电解电容器生产线压缩,按不同用户的需求,生产不同类型的铝电解电容器。
1986—1990年,累计生产铝电解电容器512万只,产值185万元。
  二、薄膜电容器   (一)CBX型聚苯乙烯小型薄膜电容器
1960年,哈尔滨市文革无线电元件厂开始生产CBX型聚苯乙烯小型薄膜电容器,平均年产量近10万只。
1973年,工厂搬迁至道外区东北新街78号,生产规模开始扩大,平均每年生产几十万只,至1977年,年产量达到百万只,产值达到47万元。1978年以后,由于集成电路的兴起,小容量薄膜电容器逐渐被取代,至1982年,销量骤然下降只好转产。1960—1982年累计生产481.24万只,实现产值108万元。   (二)金属化聚丙烯薄膜交流起动电容器
1.CBP—13型
  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二厂于1984年在生产金属化纸介电容器的基础上开发试制,它是在聚丙烯薄膜上自蒸镀锌铝金属膜原料制成,1985年开始生产,主要为洗衣机配套使用,1988年被全国统一生产的CBB60型所取代。1985—1987年累计生产131.18万只,实现产值84.3万元。
2.CBB60型
CBB60型金属化聚丙烯薄膜交流电动机起动电容器于1986年由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开发生产,全部执行SJ2598—2602.1—85标准中的SJ2600.1—85标准,主要为洗衣机、排烟机、抽水泵等配套使用,是节省电力的节能产品。1987年大批投入生产,并为哈尔滨市9个排烟机厂配套,当年生产当年见效益。同年,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二厂将CBP—13型按电子工业部标准改为CBB60型,并于1988年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奖。1988年,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完成CBB60型生产许可证的工厂审查和产品检验,并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1990年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二厂获得CBB60型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1986—1990年累计生产CBB60型48.3万只,产值148万元。
3.CBB61型
1987年,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在CBB60型产品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改型,开发生产出CBB61型塑料方壳结构的薄膜交流起动电容器,完全执行SJ2598—2602.1—85中的SJ2600.2—85标准,该产品开发填补了省内空白,主要为排油烟机、电风扇、桑那浴箱等配套使用,同时又开发生产了为日光灯节能用的CBB61型产品,并形成年产50万只的生产能力,1990年,生产16.19万只,实现产值48万元。
  三、纸介电容器(CZB型)
  纸介电容器是由哈尔滨市文革无线电元件厂于1971年为给船舶工业配套,依据苏联同类电容器而改型设计的一种电容器,型号为CZB型。在70年代,纸介电容器成为哈尔滨市文革无线电元件厂的主导产品。至1979年末,累计生产70.16万只,实现产值118万元。
1979年末至1980年初工厂开始试制金属化纸介电容器,它是在纸介电容器的基础上研制开发的CJ48A型电容器,主要为洗衣机配套。
1980—1982年,生产CZB型纸介电容器273.67万只,产值496万元,生产CJ48A型金属化纸介电容器29.8万只,产值496万元。1983—1984年生产CJ48A型金属化纸介电容器17.3万只,实现产值22.38万元,后被CBP—13型金属化薄膜电容器所取代。1985—1990累计生产CZB型纸介电容器20.66万只,实现产值100.21万元。
  四、电力电容器
  哈尔滨市开发的电力电容器是80年代采用新型材料—金属化聚丙烯薄膜介质制做的新型节能型电力电容器,已完全代替BW型电力电容器,具有稳定性高、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经济实用等特点。
1985年10月,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二厂开发出CMJ型低压薄膜并联电力电容器产品,1986年产品通过技术鉴定,开始生产,品种为0.4千伏1—50千乏,同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下半年,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开发了BFBJ型金属化聚丙烯薄膜介质并联电容器产品,并对产品进行结构改革,当年投入小批量生产。1987年两厂开始大批量生产。CMJ型电力电容器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8年BFBJ型电力电容器获哈尔滨市优秀新产品奖。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二厂对产品进行改型增加了防爆阀,当年申报批准为实用新型专利产品。1989年BFBJ型电力电容器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当年又组织开发中高压型金属化聚丙烯薄膜电力电容器。1990年4月在全国首届科技贷款科技成果展览会上,BFBJ型电力电容器被评为国家金箭金奖。
1990年下半年,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试生产的中高压型金属化聚丙烯薄膜介质电力电容器获得成功,打开了用薄膜材料做中压产品的禁区,电压系列由0.4千伏扩大到3千伏。同时又在填充料上进行大胆改革,采用防爆阻燃绝缘的矿物颗粒,使电容器比原特性提高了37.5%,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当年产品通过技术鉴定。
  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电力电容器3.4万台,30万千乏,实现产值120.5万元。该产品已成为工厂的主导产品,为国家电力发展做出贡献,并有部分产品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联邦德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第一章 电子元件
  第二节 电位器
1971年8月,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正式下发文件批准筹建哈尔滨无线电十厂试制生产电位器。筹建初期,省、市电子仪表工业局拨款13万元做为建厂基金。并派人去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学习。WS05—2有机实芯电位器投产后,由于实芯基座压制成品率较低,只能达到30%左右,年产量只有3000—4000只。
1972年12月,哈尔滨友联金笔厂的一个车间并入哈尔滨无线电十厂。电位器品种增加到3种,WX、WX3线绕电位器,WS有机实芯电位器,成为第四机械工业部的定型产品,哈尔滨无线电十厂成为生产电位器的定点厂家。此时,已形成3条手工生产线,生产的WS有机实芯电位器用户反映良好,曾被用于国家重点项目,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的嘉奖。
1974—1975年,工厂开始研制精密多圈线绕电位器WX1·5、WX5两种产品,1976年研制成功。至此,产品发展到5个品种,年产值达100万元,年利润5万元。
1980年,由于哈尔滨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搬到哈尔滨无线电十厂的院内,哈尔滨无线电十厂被分开,一部分分到哈尔滨无线电四厂,其余一部分于8月份与道里区工业局所属的集体企业哈尔滨市经纬无线电元件厂合并,厂名仍为哈尔滨无线电十厂。合并后共有职工336人,其中国营74人,集体262人,主要产品有电位器、电源插头等。
1983—1984年初,哈尔滨无线电十厂开始进行全面企业整顿,验收合格。1985年完成产值150万元,实现利税11.4万元,各项经济指标达到建厂以来最好水平。1986年以后,哈尔滨无线电十厂经济形势持续下滑。1990年,电位器产量67.5万只,其中线绕电位器1.5万只,碳膜电位器66万只,实现工业总产值18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第一章 电子元件
  第三节 变压器
1965年6月,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厅和哈尔滨市机械工业局为实现小型变压器生产专业化,将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变压器组分出组建哈尔滨无线电机变压器厂为整机配套。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向阿尔巴尼亚等国出口广播发射机,整机的全套变压器均由哈尔滨无线电机变压器厂生产。1968年黑龙江省机械厅向哈尔滨无线电机变压器厂下达试制变压器配件C型铁芯的任务。1970—1972年生产变压器C型铁芯2600只,产值10万元。1972年3月,工厂改名为哈尔滨无线电八厂,在生产变压器的同时,试制电影还音设备。
1979年11月,为安置返城知识青年就业,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组建了哈尔滨电子仪器厂附属厂,为主办厂生产的各种测量仪器配套铁芯变压器。建厂初期开始试制生产CD型、ED型铁芯变压器。该系列变压器是80年代开始大批应用到电子仪器仪表上的,具有提高磁通量、减少损耗、节约原材料、节省能源的特点,是改进型的高效节能变压器。由于CD型、ED型铁芯变压器的生产技术要求高、工艺复杂、成本高、因而国内生产单位很少。工厂组织几位技术高、经验丰富、事业心强的老工人,利用淘汰的车床、刨床等旧机床,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苦干,设计、改造、翻修了生产CD型、ED型铁芯的卷绕机、切割机、下料机等关键设备,突破了铁芯生产的关键技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1982年,哈尔滨无线电八厂转产电影还音设备,变压器生产移交给刚刚成立的哈尔滨无线电八厂变压器厂。
  至1985年,哈尔滨无线电八厂变压器厂主要生产为哈尔滨无线电八厂电影还音设备配套的变压器45297台,产值162万元,哈尔滨电子仪器厂附属厂生产各种变压器和线圈11500台(套),产值73万元。
1986年,哈尔滨电子仪器厂附属厂更名为哈尔滨市龙滨电子设备厂。企业除继续为主办厂提供配套产品外,产品开发主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6—1990年,哈尔滨市龙滨电子设备厂和哈尔滨无线电八厂变压器厂共为HD4286、HD4253、SE—171A型等示波器示ZG—1型、HD4100等调频调幅测试仪配套变压器45427台,生产20K录音机电源变压器3500台,8282录音机变压器1500台,点钞机电源变压器5200台,37千瓦节能变压器450台,排油烟机控制器、电源变压器70000台,节能镇流器30050台,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万元,利税总额61万元。在此期间,哈尔滨市长虹元件厂、哈尔滨市无线电仪器厂、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三厂等也生产过各种变压器。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共有变压器配套生产厂家2家,职工411人。固定资产原值35.74万元,净值29.6万元,可生产8个系列变压器。实现工业总产值82万元,利税总额10万元。附件: @01LG006G.xml^XML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章 半导体器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第二章 半导体器件
  第一节 半导体分立器件
  一、锗小功率管
1964年,黑龙江晶体管厂开始批量生产为收音机配套的锗高频小功率三极管、锗低频小功率三极管和锗小功率二极管。有3条生产线,所用设备、仪器,如扩散炉、烧结炉、测试仪器、例行试验仪器等100台套均为自制。职工50余人,多数为技术人员。1965-1969年5年间共生产锗高频小功率三极管112.8万只,锗低频小功率三极管137.5万只,锗小功率二极管3万只。
1970年,哈尔滨晶体管厂从47所移植了计算机使用的3AK锗小功率开关管,用原锗高频小功率三极管生产线生产,锗高频小功率三极管停产。同年,锗低频小功率三极管转给哈尔滨工艺美术厂后停产。1976年哈尔滨晶体管厂将锗小功率二极管转给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后停产。1972-1976年哈尔滨晶体管厂累计生产锗小功率二极管7.9万只。
  二、开关二极管   (一)2CK系列硅外延平面大电流开关二极管
1967年应第四机械工业部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北京有线电厂的要求,哈尔滨晶体管厂开始研制2CK28开关管,工厂自筹研制经费。1969年研制成功并投入试生产。1973年,2CK产品通过技术鉴定。1972-1974年间,孙克祥设计了2CK26、27、29、38、40、46型产品。至此,哈尔滨晶体管厂2CK硅外延平面大功率开关二极管产品形成系列化,正式投入生产。1982年,为提高2CK28的抗电流冲击能力,陆明惠和黑龙江省技术物理研究所的田汝超合作,对设计和工艺做了较大的改进,应用外延平面技术,采用了扩铂、电子辐照新工艺,解决了大电流开关二极管在制造中正向压降与开关速度的矛盾,2CK28的主要参数指标优于1980年美国莫托洛拉公司的同类产品。1979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品,1980年评为第四机械工业部部优产品,1982年评为国家级优质品,获银质奖章,198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72-1990年累计生产43.19万只。
  (二)2CK系列平面开关管
1969年,哈尔滨市半导体研究所利用自己安装的测试设备和烧结炉,试制了2CK系列平面开关管,并批量投入生产。产品的不合格品率控制在0.02%以下,低于部颁标准(1-5%以内)。产品具有可靠性高、开关速度快的特点。1973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决定将哈尔滨市半导体研究所的2CK系列平面开关管移交给哈尔滨市无线电六厂生产。哈尔滨无线电六厂克服困难,当年建成了生产线,产量达到12万只,产值达300万元。至1985年,累计生产449.33万只,产值超千万元。同年,因国外同类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产品定货少而停产。
  (三)SBD系列大电流肖特基开关二极管
1975年,哈尔滨晶体管厂根据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第四机械工业部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及解放军总参谋部第56研究所等用户要求,开展大电流肖特基开关二极管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得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协助。1980年8月5-50安培SBD系列产品通过技术鉴定,属国内首创,获第四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奖。除反向漏电流稍大外,其余参数与国外同类产品性能接近。该产品可用于计算机、微波通信、雷达装置的大电流、高速度开关电路中。
  在研制成功5-50安培SBD肖特基大电流开关二极管的基础上,1983年又研制成功100安培SBD肖特基大电流开关二极管,其技术指标达到美国TRW半导体公司、日本新电元电器制作有限公司水平,通过鉴定并批准生产。哈尔滨晶体管厂在"六五"计划期间总投资766万元,改造大功率器件生产线,"七五"计划期间又投资645万元对大功率器件生产线进行补充改造,使生产线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至1990年,累计生产肖特基开关二级管7.39万只。
  三、硅平面三极管   (一)3DK系列硅外延平面大功率开关三极管
1968年,根据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研究院、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等用户的需要,哈尔滨晶体管厂自筹经费,由曹国良、陆明惠、刘光宇等于1969年先后研制成功3DK12、3DK32、3DK33硅外延平面大功率开关三极管,1973年通过技术鉴定,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填补了国内功率器件的空白。1980-1984年为国内发射运载火箭和实验通信卫星提供产品。1972-1985年累计生产7.42万只,产值2000万元,利润800万元。3DK12、3DK32、3DK33等三极管虽然开关速度快,但易导致二次击穿,因此不能适应各种新设计的电源设备对晶体管输出功率不断提高的要求,哈尔滨晶体管厂又未能及时修改原设计,致使产品需要量减少,销售量逐年下降,1986-1990年累计产量为1.93万只。
  哈尔滨市半导体研究所也研制生产了3DG系列硅平面三极管、3DK系列硅平面开关三极管,但产量很小,3DG系列硅平面三极管产量8000只,3DK系列硅高频小功率开关三极管产量3600万只。1982年3DG系列硅平面三极管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奖。1987年,因3DG、3CG系列塑封三极管研制成功,3DG、3DK系列硅平面三极管停产。
  (二)3DG、3CG系列塑封三极管
1987年,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研制出3DG系列、3CG系列塑封三极管,1988年12月29日通过生产定型鉴定,产品达到了日本NEC标准水平。其中3DG945、3CG产品1989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90年被评为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四等奖。当年生产842.64万只,产值758.4万元。1987-1990年,累计生产2684万只,产值2684万元。
  (三)3DB系列硅平面雪崩三极管
1973年,哈尔滨市半导体研究所成立研制小组,研制3DB系列硅平面雪崩三极管,该产品系军工配套产品。经过几年研制试验,于1978年研制成功并开始了小批量生产。1979年通过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主持的设计和生产定型。专家们确认,该产品性能达到美国同类产品水平,它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家空白,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可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外汇。产品提供给国内几十家军工、科研单位,受到用户一致好评。1980年5月21日太平洋海域火箭发射成功,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嘉奖;1984年3月30日被授予"三三一"工程奖;1984年7月7日"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受到电子工业部嘉奖。该产品多次被用于国家级试验,如先后两次用于核爆炸试验的ST-2同步机中,使用于核试验的要害部位,经试验,安全、准确、可靠。该产品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产品奖",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被评为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同年,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被列入电子工业部"六五"技术改造计划,并投资40万元,购置安装设备60台,对3DB型雪崩三极管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能力。1981-1990年累计生产1.55万只。
  四、整流管   (一)2CF系列硅快速恢复整流二极管
2CF系列硅快速恢复整流二极管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和哈尔滨无线电五厂根据贮存取样示波器和微机开关电源需要而提出的。1982年经电子工业部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下达给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做为重点军事工程配套项目,1983年研制成功,1984年12月通过市级生产定型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兼有开关二极管的高速和整流二极管的大电流特性,主要做大电流开关、稳压电源主网络整流及开关电源续流等而被广泛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将2CF系列硅快速恢复二极管应用于"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上获得成功。1984年7月7日学校致信感谢工厂。1985年被评为哈尔滨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3-1985年累计生产1.31万只,实现利税8.5万元。1990年生产1.84万只。
  (二)2CH系列高反压硅快速恢复二极管
2CH系列高反压硅快速恢复二极管是1982年由南京1014所提出的,经电子工业部协调,将任务下达给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1984年研制成功,1985年1月26日通过电子工业部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主持的生产定型鉴定,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由于用量小,1986年停止生产。
  (三)2CZ97-1600系列整流二极管
1986年11月30日,国防科工委、电子工业部在成都军工产品协调会上向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武汉华中工学院下达联合研制2CZ97-1600系列二极管的任务,1989年初研制成功,12月28日通过市级鉴定,确认产品参数达到国外同类参数指标,填补了国内空白,广泛应用于国防工程、电力、交通、采矿、林业等领域的各种电子设备中。1990年生产3.75万只,产值7万元。
1990年,哈尔滨市整流管生产厂家有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呼兰晶体管厂3家,年产量为59.72万只。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第二章 半导体器件
  第二节 光电器件及应用产品
1972年,哈尔滨市半导体研究所从长春物理研究所移植了数码管工艺,准备试制。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发光管需求量比数码管大,于是引进数字发光管技术。由于技术水平、设备条件所限,且生产数字发光器件技术难度大,产量低。当年又转为研制发光二极管。又由于国内原材料质量不过关,产品发光效率差,合格率低。1981年从香港购进亮度较高的芯片,由原来的低温树脂封装改为树脂全包封,提高了产品发光效率及产品合格率,满足了用户的要求。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磷砷化镓发光管又不能满足仪器仪表等耗电量小的产品的要求,为解决压降大的问题,1983年转为引进磷化镓芯片。经过反复试验,调整高温树脂比例,从根本上解决了断线等质量问题,产品大批量生产并投入了市场。“六五”计划期间,从国外引进后工序封装关键设备和技术与国内设备配套,保证了产品质量,产品品种扩大到65种,形成年产3000万只的能力,1987年通过市级设计和生产定型鉴定。多年来为国内10几个厂家配套,受到用户的好评,获1987年全国集中测试优秀奖、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90年生产608.76万只,产值1205万元。
GMR系列光能电阻器是由哈尔滨照像机厂提出,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将计划下达给哈尔滨市特种元器件厂试制,1984年末试制成功,1985年1月26日通过设计定型鉴定,该产品没有批量生产。
HW系列红外接收器是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与吉林大学物理系共同研制的,1984年通过市级设计和生产定型鉴定,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没有批量生产。
GRC系列光电阻耦合器,1984年由南京104所提出。电子工业部将研制任务下达给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年末完成研制并通过市级设计定型。该产品没有批量生产。
1988年初,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同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研制发光管彩色电子显示屏,1990年9月试制成功,25日通过市级生产定型鉴定,产品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由于当时没有定货合同,当年没有生产。
1989年初,作为红外器件的应用产品,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研制出彩电红外遥控器,“七五”计划期间被列为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498万元,引进设备27台套,国内设备93台套,改造完善红外遥控器生产线,形成年生产100万台的能力。该产品1990年又被列为地方火炬计划,12月底批量生产,为国内20多个厂家配套。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当年生产1000套,产值850万元。
1990年,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开发研制红外发光二极管,光敏二极管,利用“六五”计划技术改造引进的设备,采用树脂封技术,年末完成研制工作。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第二章 半导体器件
  第三节 高可靠“七专”器件
1974年12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召开首次“高可靠”半导体器件工作会议,会议对为军工配套的器件失效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各类军工产品配套件的可靠性要求和高可靠器件定点生产问题。哈尔滨晶体管厂、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参加会议,被确定为高可靠半导体器件生产的定点厂。1978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的硅二极管2CZ系列产品被电子工业部及国防科工委正式列为“高可靠”产品、高质量器件,其中2CZ52—55系列硅整流二极管被应用于“尖兵一号甲”、“东方红三号”、“东方红四号”、“东方红五号”、“三三一工程”、“东Ⅱ甲”、“红五”等尖端武器导弹的配套工程。1979年5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召开第五次“高可靠”器件工作会议,提出专人、专机、专卡、专筛、专料、专检、专批“七专”管理方法,通称为“七专”产品。哈尔滨晶体管厂、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再次被国防科工委定为“七专”产品定点生产厂家。
1979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生产的“七专”产品2CW786、2CZ52、2CZ53—55整流二极管达到“7804”条件一等品,2CZ56整流二极管达到二等品,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电子工业部的嘉奖。同年2CZ52被评为优质名牌产品,并获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黑龙江省“著名商标”证书和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1982年,2CZ53系列整流管获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颁发的质量产品证书。
  哈尔滨晶体管厂被确定为“七专”产品定点生产厂家以后,十分重视高可靠“七专”产品的生产,专门成立了“七专”领导小组,始终按全面质量管理和“七专的管理办法组织生产。在电子工业部和国防科工委的共同论证下,有9个系列189个品种被列入国家高可靠“七专”产品手册。这些产品是:C2CK20—46系列产品;C2CK010—020系列产品;CSBD5—50系列产品;GBH—2—10A—30A系列产品;G3DK03—33系列产品;G3CD01—015系列产品;G3CK01—015系列产品;G3DK14系列产品。
1988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及电子工业部组成高可靠“七专”生产线审查小组,再度对哈尔滨晶体管厂进行全面审查验收,审查结果认为:工厂“七专”产品生产线的管理基本符合PZJ8401并于1989年4月在北京向工厂颁发硅开关二、三极管高可靠“七专”研制生产线的特许证明。9月工厂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颁发的管理二等奖,同时,高级工程师吴树芳获得“七专”产品10年管理一级奖,高级工程师陆明惠、魏其新分别获二级奖。
1979—1990年,哈尔滨晶体管厂为国家航空、航天重大项目的工程提供近10万只高可靠“七专”产品,其中张京俊等人研制的大电流肖特基开关二极管1978—1988年产量达到6.16万只,保质保量完成了重点工程的配套任务。主要有:1980年完成了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的配套任务;1982年完成了中国海上发射运载火箭的配套任务;1984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的配套任务;1984年完成了中国“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的配套任务。1989年完成中国“867—Ⅱ”工程的配套任务,收到航空航天工业部的感谢信,高级工程师董昌龙、张鹏俭被评为“867—Ⅱ”工程的先进个人。1990年完成中国“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工程的配套任务,受到航天工业部的表彰。
  高可靠“七专”器件的生产一直按国家计划进行。1990年生产2200只。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第二章 半导体器件
  第四节 集成电路
  一、 TTL电路
1975年,黑龙江省接受北京大学研制的“150型计算机”转产任务,黑龙江省电子局将“150型计算机”使用的TTL小规模集成电路研制任务下达给国营曙光无线电厂,工厂接受任务后,迅速组建了2条完整的TTL电路生产线,边试制、边生产。
  至1979年,国营曙光无线电厂生产能力达到TTL中、小规模集成电路40—60万块的水平。由于工厂净化条件达不到标准要求,生产工艺不成熟,产品质量不稳定;国际上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很快,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制的计算机已进入中国市场;加之,“150型计算机”已不先进,并且运行中还有不可靠、不稳定的缺点。因此,国家决定:“150型计算机”停产,国内TTL小规模集成电路需要量急剧缩小。至1979年,累计生产63.3万块。1980年停产。
  二、I2L电路
1978年初,国营曙光无线电厂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半导体物理教研室共同研制I2L电路,先后试制成8位寄存器、8×8矩阵、16进制计算器等10余种电路,进行小批量生产。1985年停产。附件: @01LG006J.xml^XML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章 电子材料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第三章 电子材料
  第一节 半导体单晶
1958年,哈尔滨新生开关厂在试制半导体收音机的同时,开始试制半导体单晶。技术人员采用四氯化硅锌还原法与四氯化硅氢还原法拉制出多晶硅,其纯度达到99.9%。1959年10月,技术人员用本厂制造的单晶炉拉制出电阻率为30欧姆·厘米,位错密度为10000个/平方厘米的硅单晶。1965年7月,黑龙江半导体材料厂从“黑龙江半导体收音机制造厂”划出单独成立。当时工厂已能生产直径30毫米、重量30—40克、位错密度小于5000个/平方厘米的高、中、低阻硅单晶材料。月产量2—3千克。从1965年8月起作为正式产品对外销售。
1970年,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提出要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使单晶硅年产量达到30吨。在此口号影响下,哈尔滨市部分工厂企业采取“一厂一角”、“大厂办小厂”的办法进行大会战。由于设备不配套,没有技术力量,高潮过后,大多数单位都半途而废。只有哈尔滨半导体材料厂制造的1台1千克电阻式单晶炉,拉制出直径45毫米,长600毫米,重700克的硅单晶。
  至1975年,哈尔滨半导体材料厂拥有单晶炉10台,多晶炉3台,制氢设备1套,石英精缩塔3套,累计生产硅单晶300公斤,锗单晶970公斤。后由于社会需要量减少,工厂并入哈尔滨晶体管厂成为1个车间,单晶材料自产自用。1981年11月1日,由于工厂发生火灾,烧毁厂房1150平方米和大部分设备仪器,造成经济损失40万元。此后工厂没有恢复半导体材料生产车间。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第三章 电子材料
  第二节 硅外延片
1969年,哈尔滨晶体管厂购置外延设备,试制成功硅外延片。其规格有3种,技术性能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1970年生产定型,至1980年累计生产20万片。1981年发生火灾后停产。同年,国营曙光无线电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研制N/N+型双吸杂硅外延片,1982年9月生产定型。该产品实现了外延表面全亮片,具有吸除有害杂质的双重吸杂机制,用其制管具有大电流特性好、抗击穿耐量高、反向漏电小、管芯合格率高等特点,其工艺属国内首创,技术居全国同行业之首。1982—1985年,累计生产227万片。产品销往国内15个省市的25个厂家。该产品,1982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国家优秀新产品奖。
1985年,工厂自行研制乙硼烷气相掺杂P/P+型硅外延片,于1987年9月21日通过技术鉴定。此工艺是在国内首次将乙硼烷气相掺杂技术成功地应用于P/P+硅外延片的大批量生产上,产品具有外延表面呈亮片,电阻率均匀性好,且重复可控,用其制管后抗击穿特性好,管芯合格率高。产品曾获哈尔滨1987年度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88年度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产品销往国内10个省市的24个厂家,累计生产52万片,产值20万元。
1990年,生产N/N+硅外延片56万标片,产值85万元;生产P/P+硅外延片10000标片,产值1.7万元;生产N+抛光片6000大片,产值12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第三章 电子材料
  第三节 印刷线路板
1970年8月,哈尔滨无线电九厂派人去天津渤海无线电厂学习印刷线路板制造技术。1971年试制成功第一块线路板,同年投入批量生产,产量为6900块。此后生产能力逐步扩大,1973年印刷线路板年产量达到9.56万块,产品逐步占领市场。1974年由于销售力量薄弱,印刷线路板产量急剧下降,仅为2.1万块。1975年该厂加强销售力量,印刷线路板生产又有所回升,产量为8.68万块,1976年又增加至13.79万块,至1979年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上。1980年印刷线路板生产为历史最高年份,产量为25.95万块,但是产品库存积压过大,资金收不回来,连同标牌、表盘等产品库存,亏损达16万元。1971—1980年累计生产印刷线路板100.89万块。
1981年,上级调整了工厂领导班子,使工厂生产有了转机。当年生产印刷线路板1946.6平方米,企业减亏近4万元。1982年企业加强了管理,印刷线路板产量为860.2平方米,加上标牌、面板的生产,工厂扭转了亏损。1984年工厂对产品进行调整,增加部分国产设备,对车间实行经济承包,印刷线路板产量达2162平方米,实现利润12.6万元。1986年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但无厂房安装。1989年工厂购置新厂房,由于部分进口设备闲置3年,基本上处于半停产状态,印刷线路板产量只有1717平方米,背上了债务包袱。1990年印刷线路板产量为904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63万元,销售收入31万元,亏损32万元。1981—1990年累计生产印刷线路板2.05万平方米。附件: @01LG006H.xml^XML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第三章 电子材料
  第四节 电工触头
  电工触头主要应用于电工电器产品中的开关接触元件,应用面广,用量大。1979年前,电工触头的主要生产原材料为白银。1979年国家经济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研制出节银、代银的新产品。
1980年初,国营八二二○厂捕捉上述信息后,组成试制组,应用爆炸复合工艺研制银铜复合材料,并试制用银铜复合电工触头代替纯银触头。这一试制得到电子工业部科技局、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黑龙江省人民银行的大力支持与指导,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应用爆炸复合工艺生产出银铜复合电工触头,经北京低压电器厂、阿城继电器厂、上海无线电八厂等17个单位试用,其性能与纯银触头一致,节约白银40—60%。应用爆炸复合工艺生产银铜复合电工触头在国内属首创,产品于1981年10月29日通过电子工业部科技局主持的技术鉴定,并开始小批量生产。12月,国家经济委员会在昆明召开全国第一次节银工作会议,国营八二二○厂代表电子工业部节银突出单位在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
1982年6月,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决定将国营八二二○厂的银铜复合材料及电工触头生产线迁往国营曙光无线电厂并启用“黑龙江精密合金厂”的厂名。迁厂后,职工本着边组建边生产的原则,当年就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83年银铜复合电工触头产品获国家新产品奖,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3年4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机械工业部在苏州召开第二次全国节银工作会议,黑龙江精密合金厂正式列为节银触头定点生产厂家之一。
  随着市场的扩大,电工触头的生产量逐年上升,与此同时出现了边角余料的处理和废件回收等问题。工厂委托省电子技术研究所研究成功新的电化学回收方法,银回收率达到98.06%,铜也同时回收。工厂工程技术人员又与工人一起进行试验,对原工艺做了重大改革,采用热分离工艺回收边角料,具有回收速率快、节能、省时、省力的特点,扩大了回收能力,满足了生产的需要。至1984年共回收白银3.7吨,价值52万元。
  为增加电工触头产品品种,扩大市场占有率,满足用户的需求,国营曙光无线电厂于1984年6月从机械工业部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移植银氧化镉合金触头产品,9月通过机械工业部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的检测和认证,1985年正式通过哈尔滨市电子工业局技术鉴定。该产品批量投产后,销往东北、华北、中原和西北地区低压电器和机床电器生产厂,得到广大用户好评,享有较好的信誉。同年6月,银氧化镉电工触头获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局节银工作成绩显著奖。
1986年,工厂对电工材料及电工触头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引进3台日本生产的双金属复合铆钉机,取代冲床,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工厂采取引进技术与自己开发相结合的方法,先后试制出银镍10粉末冶金电工触头、细晶银电工触头、银镍30、银钨40、银石墨粉末冶金电工触头,还开发出铜侧复银电工材料、银铜磷、银铜锌等银基焊料。
  至1990年末,国营曙光无线电厂电工材料及电工触头已形成银金属氧化物电工触头、银铜复合电工触头、粉末冶金电工触头、银基焊料4大门类,银氧化镉、银氧化锡、氧化铜、银氧化锌、银铜复合片状和铆钉型电工触头、银镍和银钨6大系列,几百个品种的生产规模,年生产能力达到30吨。
1983—1990年累计生产各种电工触头61.8吨,产值4161.91万元,销售收入4276.5万元,利润496.9万元。附件: @01LG006I.xml^XML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章 主要生产厂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第四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一节 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
  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位于香坊区公滨路50号,是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是生产光电器件、塑封器件、红外器件、红外遥控器的专业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前身是哈尔滨市半导体研究所,始建于1965年9月,隶属于哈尔滨市手工业管理局,产品是从锦州晶体管厂移植的3AG系列三极管,2CW系列稳压管,2CK20—30平面开关管等。
1969年9月,划归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1973年,工厂自筹资金建成1745平方米厂房(3层楼)。同年根据主管局决定,将主导产品2CK移交给哈尔滨市无线电六厂,3AG系列三极管移交给哈尔滨市红岩晶体管厂。
1977年8月24日,经哈尔滨市计划委员会、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工业交通办公室联合下文批准利用哈尔滨市半导体研究所现有的条件,组建哈尔滨自动化仪表元件厂,其经济性质为地方国营。
1978年9月,驼峰牌3DB硅平面雪崩三极管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1年5月成立哈尔滨市半导体研究所电子产品应用服务部。1982年3月经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批准,哈尔滨自动化仪表元件厂更名为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1984年6月,“雪崩、红外器件等特种敏感器件生产改造项目”被列为“六五”计划期间机械电子工业55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200万元。1984年2CF型快速恢复整流二极管用于“银河”亿次电子计算机研制,收到国防科技大学的感谢信。
1985年3月,工厂实行民主选举厂长,确立了“多种经营、工贸结合”的经营方针,促进工厂发展。1985年12月,“红外发射接收器件及应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列入电子工业部“七五”规划,总投资498万元。
1987年,工厂被哈尔滨市政府命名为“小明珠企业”,1988年隶属于哈尔滨市机械电子冶金工业局,被黑龙江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
1989年,获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企业管理先进单位奖”,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在海南省海口创办海滨实业公司。
1990年,工厂分别通过财务核算一级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二级企业、计量二级企业、档案管理省级先进企业、工艺突破口验收,环保认证验收、定置管理、国家安全级企业复评等八项企业升级,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百面红旗竞赛标兵企业。同年5月被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评为第23届先进集体。6月与香港哈维斯特公司在厦门兴办中外合资企业哈特电子有限公司,9月投资53.9万元兴办了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哈尔滨分店。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6138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22万元,净值657万元。拥有职工45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6人。产品包括3个大类,12个小类,19个系列,121个品种,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港澳地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55万元,销售收入1102万元,销售税金51万元,利润总额130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第四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二节 国营曙光无线电厂
  国营曙光无线电厂位于黑龙江省五常县拉林镇,是1970年第四机械工业部投资兴建生产集成电路的小三线军工企业,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工厂在深圳设有两个联营公司,在兴城设有合金分厂。
  工厂建于1970年。建厂后由于产品单一,且适销不对路,至1982年累计亏损797万元。1983年以后,工厂采取“集中决策、分级管理、多角经营、自我发展”的办厂方针,由单纯生产型开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从而使工厂有了生机。当年扭亏为盈,盈利16.7万元。1984年盈利46.7万元。
  主要产品由单一的半导体器件发展成多门类多品种产品体系,其中半导体方面有外延片、传感器;电子整机方面有大型电子游戏机、稳压器;机械方面有自动包封机、刀具;电工材料方面有银铜复合触头和银氧化镉触头等产品。在主要产品中外延片被评为部优产品,银铜复合触头,电子游戏机、自动包封机都被评为省优产品,所有产品全部注册为“双山”牌商标。
1985年,工厂被评为局先进单位,省六好企业、市一级核算单位、二极计量单位和二级质量管理单位。
  为扩大和提高生产能力,1986年,工厂从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引进延片、触头两条生产线设备11台套,总投资1000万元。
1987年,工厂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省电子系统企业管理先进单位,哈尔滨市精神文明单位和市精神文明单位标兵。1989年被评为机电部设备管理优秀单位,1990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722万元,净值1449万元。各种仪器设备820台(套)。拥有职工83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4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14万元,销售收入1482万元,销售税金98万元,利润19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第四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三节 哈尔滨晶体管厂
  哈尔滨晶体管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上游街3号,是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工厂的前身是哈尔滨新生开关厂,建于1958年,主要以研制半导体材料及器件为主。当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用自制元器件组装的半导体收音机。
60年代,工厂以生产锗高、低频小功率三极管为主,年产量可达30万只。
70年代,先后开发硅外延平面大功率开关二、三极管,至1978年工厂开始规模化生产,年生产大功率开关二、三极管可达6万多只。
80年代是工厂开发新品最多的时期,10年间开发出15个项目。期间建成一座6000平方米的5层净化生产线大楼和一座3000平方米的3层致冷器件生产线大楼,引进一条半导体器件芯片生产线,建成一条半导体致冷器件生产线。
  从1979年开始,工厂被国防科工委列为高可靠“七专”产品定点生产厂家。1983年工厂生产的半导体器件有9个系列189个品种被列入国家高可靠“七专”产品手册,其中有6项产品分别获国家、部、省、市级优质及名牌奖。
  产品销售遍及国内24个省、市、自治区,主要应用于高、精、尖等技术领域,多年来为国家导弹、卫星等重点工程项目提供高可靠“七专”产品6万多只,多次收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和受到国防科工委的表彰。
1988年,国防科工委和电子工业部再度对工厂高可靠“七专”生产线进行全面审查验收,经过考核,于1989年发放了高可靠“七专”研制生产线的特许证明。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11146平方米,建筑面积11897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49万元,净值471万元。拥有职工497人,其中具有高、中、初级的专业技术人员151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9万元,销售收入276万元,销售税金20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四篇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第四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四节 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
  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民胜街21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是生产各种型号电容器的专业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工厂始建于1962年,是以自给自足生产自救为主的社会福利工厂,企业性质为预算外全民所有制。1970年10月,工厂划归哈尔滨市电讯仪表工业局,更名为“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一厂”。1977年工厂自筹资金,建成575平方米厂房。1978年8月哈尔滨市工业交通办公室和哈尔滨市计划委员会联合下文将企业性质由原来的预算外全民所有制定为集体所有制。
70年代,共生产铝电解电容器432万支,实现产值506万元,实现利税82.8万元。
1981年,工厂铝电解电容器产量由70年代的年产几十万支发展到年产500万支,工业总产值由70年代的60万元提高到169万元,从1984年获得CD型铝电解电容器全系列国家电子产品生产许可证。
1980—1984年累计生产铝电解电容器1743万支,实现产值842.6万元,利税总额77.5万元。
1985—1986年,工厂生产处于的低谷阶段,开始开发新产品。
1987—1990年是工厂在保留原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工厂大上新产品,研制开发CBB60型交流起动薄膜电容器,为哈尔滨市9个生产排烟机厂家配套,当年生产当年见效。继而工厂又重点开发CBB61型交流起动薄膜电容器和日光灯节能电容器。同年CBB60型和CBB61型产品通过标准鉴定和技术鉴定,CBB60型产品又取得国家电子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销售供不应求,同时CBB61型产品评为市优秀产品。1990年工厂通过全面质量验收合格,同年4月在全国首届科技贷款科技成果展览会上被评为国家金箭金奖,为哈尔滨市争得了唯一一块金牌。1990年下半年工厂又组织力量开发BBJ型中高压金属仪聚丙烯薄膜介质并联电力电容器,并在原料和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工厂已形成年产10万千乏的电力电容器.100万支CBB60型和CBB61型交流起动薄膜电容器的生产能力。产品销售到东北三省及北京、武汉等地,并有部分产品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联邦德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1515平方米,建筑面积1739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0万元,净值41万元。拥有专用、通用自制设备及仪器仪表105台,设备完好率88%。拥有职工24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人,管理人员35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1万元,销售收入162万元,销售税金5万元,利润总额5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篇 电子仪器及工模具
  哈尔滨市电子仪器行业起步于50年代。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给哈尔滨市电子仪器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相继诞生了从事电子仪器生产的企业。1958年7月,在47个无线电、电讯电器修理安装的个体劳动者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基础上,成立哈尔滨电讯器材厂,研制生产无线电测量仪器,翌年改名为哈尔滨电子仪器厂。根据第一机械工业部十局规划,1958年12月黑龙江电子仪器厂(1961年改名为前卫无线电仪器厂)破土兴建。1961年5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决定将长春国营910厂合并到该厂。7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将该厂编为“935”厂。
1963年1月,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开始试制OK—19高压示波器,年底经第二机械工业部验收合格,正式投产。该仪器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中作出了贡献。前卫无线电仪器厂先后生产了SBM—3、SB—2型示波器和MFS—2、MF—6、MF—2A脉冲信号发生器。
1966年春,第四机械工业部向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下达SBJ—1型小型便携示波器研制任务。从此,哈尔滨市电子仪器行业进入自行设计晶体管仪器阶段。主要研制生产示波器、间隔测量仪和脉冲信号发生器等10个品种的产品,累计生产5524台。
1969年11月,电工仪器仪表实验厂划归哈尔滨电讯仪表工业局,改名哈尔滨无线电七厂,为生产数字电子测量仪器的专业厂。1969年工厂研制生产的JSY—1型积分式数字电压表是“东风五号火箭”发射装置配套产品,为火箭发射成功做出了贡献。至1979年底,哈尔滨市电子仪器行业有固定资产原值2370.4万元,职工人数3175人,产品产量为3061台,实现工业总产值3084.4万元,利税255.9万元。
1979年以后,随着国外先进仪器涌进国内市场,国产仪器产量逐渐下降。1981年哈尔滨电子仪器产量比1979年下降1548台。为改变电子仪器行业的被动局面,企业不断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向集成化、智能化发展。前卫无线电仪器厂开发了7种脉冲信号发生器、6种示波器,8种声振测量仪器以及其它14种仪器;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开发了12种宽带示波器,2种记忆示波器、逻辑示波器和乘法示波器,另外,还开发了调幅广播测试仪及13种电子应用仪器。其中1984年设计定型的HD4320型通用示波器的电路结构中已使用集成电路,集成化程度达到70%以上,成为中国80年代前期国内设计开发的通用示波器中集成度最高的品种。哈尔滨无线电七厂开发了4种数字繁用表、8种非电量测试仪器。其中数字繁用表采用中规模集成电路,既可做交直流电压的精密测量,还可以做监控设备。TG1951型微处理器数字繁用表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通用接口,使数字式仪表向智能化方向推进一步。TG1941超低频综合数字测试仪采用大、中规模集成电路和单板机的第四代电脑控制的仪器,填补了国内超低频换代产品的空白。
  哈尔滨市电子仪器行业,从仿制起步到独立设计,由生产电子管、晶体管仪器到应用集成电路以及电脑控制的智能仪器,先后生产产品达157种,为中国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做出贡献,60年代和70年代曾在全国电子行业占有重要位置。但是,1980年以后,由于受进口仪器的冲击,产品产量逐年下降,企业出现亏损。
1990年,哈尔滨市电子仪器生产厂家有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前卫无线电仪器厂、哈尔滨无线电七厂3家,共有职工人数2295人。固定资产原值2613万元,净值1452万元。主要产品有示波器、脉冲测量仪器、信号源、稳压电源、频率计、通讯广播测量器、声振测量仪器等。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87万元,销售收入599万元,亏损847万元。
  电子工模具行业是随着无线电整机产品的发展而逐渐起步的。无线电工具行业早于模具行业。1963年10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刘寅到哈尔滨指导规划发展无线电工业时,把公私合营的哈尔滨工具厂规划为哈尔滨无线电工具厂,投资18万元购置专用设备和理化试验仪器,于1964年开始研制和生产无线电工具。先后研制出AF型剥线钳、BF型剥线钳、鹗式剥线钳、电缆剥线钳、压接钳、什锦锉等产品,其中AF型剥线钳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此外还研制和生产金属切削工具产品。
1969年哈尔滨模具制造一厂合并到哈尔滨模具厂之后,模具生产才转为以生产电子仪器仪表产品的模具为主。1970—1979年以生产冷冲模为主,同时还生产冷挤模、塑料模、蜡模、钻具等。1980年以后,采用数控线切割新工艺,生产效率提高了9倍。模架产品达61种规格,年生产能力为2000多套。
  至1990年末,电子工模具行业有固有资产原值541万元,净值261万元。职工930人。共生产16个品种产品。实现工业总产值722万元,销售收入862万元,销售税金58万元,利润22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章 电子仪器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篇 电子仪器及工模具
  第一章 电子仪器
  第一节 脉冲信号示波器
  一、通用示波器   (一)SB—2型示波器1959年初,哈尔滨电子仪器厂试制成功SB—2型示波器,受到第一机械工业部的重视,认为哈尔滨在电子测量仪器生产方面很有发展前途。1959—1962年累计生产748部,后因性能更好的SBM—1型示波器投产而停产。前卫无线电仪器厂也于1959年试制同类示波器,定名为SBM—2型示波器,1962年设计定型,至1970年停产,累计生产87部。SBM—2虽然生产时间不长,但产量较大,居全省示波器产量第五位。
  (二)SBM—1型示波器
1958年8月,哈尔滨电子仪器厂根据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十局下达的试制任务,开始试制示波器。于1959年上半年装出第一部样机,10月又装出2部样机,经北京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检定,工艺装置系数仅达30%,机械和电气性能差,在20项指标检验中,输入电容,同步电压,“乙”通道放大器等5项未达到技术要求。1960年、1962年又制成几台样机送部队检定,质量仍不过关。
1963年1月,工厂经过工艺技术整顿后,产品技术指标基本符合要求,达到一等品水平。产品成本由1962年的10012元/台降到1963年8249元/台,降低17.6%。零部件合格率由1962年的90%提高到1963年的98.1%,整机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98%。1963年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第四机械工业部委托黑龙江省机械厅进行技术鉴定合格,批准正式生产。
SBM—1型示波器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为哈尔滨示波器行业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主要作用。1963年荣获国家新产品三等奖。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奖给哈尔滨市1台英国产带宽10兆赫示波器和1台英国马可尼公司生产的信号发生器。这两台仪器是当时世界上最  进的电子仪器。
  根据军工部门提出在SBM—1型示波器上增加时间间隔测试功能的要求,哈尔滨电子仪器厂进行二次开发,研制出SC—1型时间间隔测量仪,满足了国防设备的需要。1959—1970年累计生产1814部,占全厂总产量的67%。实现产值25552.2万元,占全厂总产值的63.5%。实现利润578.6万元,占全厂利润的38.7%。
1970年根据东北地区电子行业发展布局,经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批准,将SBM—1型示波器由哈尔滨电子仪器厂转给佳木斯电子仪器厂生产。
  (三)SBM—3型示波器
1959年,前卫无线电仪器厂开始生产由武汉720厂移植的SBM—3型示波器。主要技术指标:频带宽10赫兹—10兆赫,灵敏度2.5毫伏—0.3伏,1964年12月定型。仪器应用面少,可以替代进口产品,能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1979年,经进一步改进,定型为SBM—3A,其频带宽达到15兆赫,价格由2400元降到2000元。1959—1985年累计生产9637部。产量居全省示波器之首。后因试制新产品而于1986年停产。
  (四)SBM—5型宽带示波器
1964年,哈尔滨市电子仪器厂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联合研制S0—1型示波器,定型为SBM—5型示波器。经过两年研制,于1966年8月通过技术鉴定。SBM—5示波器是电子管的宽带示波器,带宽为60兆赫。其特点是首先采用了双时基扫描技术,能精确测量快速脉冲信号微小变化。但该产品功耗大、技术和工艺都不十分成熟,从1966年投产到1968年仅生产18台,此后停产。
  (五)SBJ—1型便携式晶体管示波器
60年代中期,示波器等电子仪器已向晶体管化发展,第四机械工业部要求示波器生产企业研制晶体管化示波器。1965年,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向哈尔滨电子仪器厂拨款1.29万元,研究解决晶体管在示波器上的应用问题。1966年春,第四机械工业部向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下达SBJ—1型便携式晶体管示波器(带宽为5兆赫)的研制任务。经过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研制组两年研制,于1968年12月通过由第四机械工业部主持的技术鉴定。SBJ—1型便携式晶体管示波器主要技术性能与SBM—1型近似,频带宽0—5兆赫,重量轻(5千克)、成本低。主要用于收音机、电视机的维修。1969年经哈尔滨市机械局批准,转给哈尔滨无线电八厂生产。累计生产403部,1981年停产。
  (六)SE系列晶体管示波器
1.SE—16型双踪示波器
1971年,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开始研制SE—16型示波器。该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耗电低、方屏幕等特点,频带宽15兆赫。1972年6月由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主持设计定型。1973—1974年生产506部,在两年中用户纷纷来信反映产品质量不好,1974年受到第四机械工业部通报批评,停产整顿。产品经过整顿质量合格后,于1976年2月28日经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鉴定投产。累计生产1089部,1981年停产。
2.SE—17型双踪示波器
  为形成示波器系列产品,扩展示波器频带宽度。哈尔滨电子仪器厂1972年在SE—16双踪示波器基础上研制频带宽为30兆赫的SE—17双踪示波器。该示波器保留了SE—16型双踪示波器的功能,提高了质量。经对SE—16型双踪示波器的前置放大器和中间放大器的6只3DG32D硅高频管组成的局部补偿电路稍作改动,使垂直通道达到30兆赫。1973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电子局主持的设计定型。经702所、704所等单位试用,产品质量稳定。1976年7月通过黑龙江省电子工业总公司主持的技术鉴定。在1978年第四机械工业部举办的全国示波器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二名。1974—1980年累计生产661台,产值304.06万元。1981年停产。
3.SE—18型双踪示波器
  根据示波器要晶体管化的方向,1973年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研制SE—18双踪示波器,其主要技术指标,频带宽60兆赫,最快扫描速度5微秒/厘米,是SD—2的换代产品。1978年7月经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鉴定,通过生产定型,同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1974—1981年累计生产495部。1981年因产品滞销而停产。
4.SE—19型双踪示波器
1976年3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向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下达研制SE—19型双踪示波器任务。当时国内有几家企业研制了100兆赫晶体管示波器,由于国产器件不过关,垂直和高频指标达不到要求。工厂决定SE—19的线路继承SE—18的线路,用2G771管子作末级通道,达到100兆赫。用北京电子管厂生产的3DG15代替3DG81A,除垂直通道外,其余完全通用。SE—19双踪示波器实现了指标高、成本低的目标。技术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得到同行厂家和第四机械工业部的肯定。1978年12月,通过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主持的设计定型。1977—1981年累计生产193部。1982年后因受进口同类产品的冲击,产品滞销而停产。
5.SE-17的1型便携式双踪示波器
1979年国内市场上仅有15兆赫便携示波器,为填补30兆赫便携示波器 空白,满足市场需要,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确定研制SE—171型30兆赫便携式双踪示波器。1980年7月22日通过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主持的设计定型,同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四等奖。1984年停产,累计生产109台。
  (七)HD42系列双踪示波器
1.HD4286型通用双踪示波器
1982年,由哈尔滨电子仪器厂设计的HD4286示波器是频带宽为0—15兆赫的双踪示波器。该产品设计特点是采用低廉的示波管和普通晶体管器件,从而降低了成本并解决了产品中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在HD4286示波器的结构、工艺、外观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提高了产品质量。该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的各个领域,不但适用于科研调试、电子电路及计算机的维护,还能对电视机、收录机、音频放大器等民用电器的维修调试,亦可做为程序、控制机床等机械设备的监视器。1983年12月18日,通过电子工业部元器件管理局的鉴定。1985年,在电子工业部主持的全国电子测量仪器外观、结构、工艺评比中,HD4286型示波器获东北区第一名,在全国联评中获总分第三名,二等奖。1983—1990年累计生产732台。
2.HD4251型通用示波器
1982年,哈尔滨电子仪器厂根据第四机械工业部示波器型谱开始研制HD4251型通用示波器。1983年12月18日,通过电子工业部元器件管理局的设计定型。HD4251型示波器,频带宽为0—10兆赫,集成电路占40%的小型便携式单踪单扫通用示波器,该示波器内附带有1千赫低频信号发生器和可以进行低频调制的高频信号发生器,可用于电子电路调试或电视、收录机的维修。该产品由于体积小、重量轻、耗电省、指标高、功能齐全、使用方便、价格便宜、便于携带,被确认为国内先进水平。1983—1989年累计生产570台。
3.HD4221型通用示波器
  由于国产集成电路和晶体管离散性大,导致示波器整机带宽特性离散性也较大。要保证10兆赫频带宽就要大量淘汰器件,因而加大了成本。为减少损失,哈尔滨电子仪器厂把频带宽调不到10兆赫的部分整机的频带宽指标下降到5兆赫,形成HD4221型示波器。该产品价格比HD4251型示波器低,其它情况均与HD44251型示波器相同。1982—1985年累计生产96台。1986年停产。
4.HD4253型通用示波器
  为适应黑白电视机的检修、维护和生产的需要,1985年,哈尔滨市电子仪器厂在HD4251型示波器功能基础上增加了黑白电视信号发生器生产出HD4253型示波器,成为适销对路产品。为进一步提高HD4253型示波器的质量,工厂于1986年进行二次质量改进,产品于1987年通过生产定型。该产品以一机多能的优势参加了1987年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优质产品奖的评选,并获得1987年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奖和哈尔滨市优质产品奖。1985—1989年累计生产795台。   (八)HD43系列示波器
1984年11月10日,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研制的HD4320、HD4322型示波器通过第四机械工业部元器件管理局主持的技术鉴定。其电路被电子工业部列为优选电路,做为研制中规模集成电路的优选方案。HD4320兆赫通用示波器集成度达70%,成为国内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集成化便携示波器。HD4320型示波器每台售价3800元,1984—1990年累计生产252台;HD4322型示波器每台售价3500元,1984—1990年累计生产104台。
  二、取样示波器   (一)SQ—1型取样示波器
1965年初,哈尔滨电子仪器厂接受第四机械工业部科研所提出的研制SQ—1型(500兆赫)取样示波器的任务。当时国内还没有取样示波器。1968年完成5台样机。同年9月工厂召开SQ—1型取样示波器认定会议。由于该仪器采用开环取样原理,取样效率低,频率特性不平稳,不能做为商品出售,决定废型。
  (二)SQ—5型取样示波器
1966年初,第四机械工业部组织了以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为主,并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第四机械工业部河北半导体研究所,华北无线电设备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四系,太原仪器厂,前卫无线电仪器厂,锦州仪器厂8个单位参加的SQ—5取样示波器(带宽2000兆赫)研制组。不久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取样示波器研制组解体。研制组人员先后返回原单位。但哈尔滨电子仪器厂技术人员坚持取样示波器的研制工作。1967年秋,样机研制成功,但性能不稳,经1969年一年整顿,在没有生产定型的情况下,1970年生产102台,至1973年累计生产317台。由于产品质量差,受到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通报批评。1974年2月装出4台样机参加第四机械工业部组织的赴澳大利亚等国展览。1970—1975年累计生产350台,售出291台,获利360万元。后由于质量差而滞销停产。
  (三)SQ—4型取样示波器
1967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向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下达研制SQ—4取样示波器(频带宽4000兆赫)的任务。1972年6月30日,由第四机械工业部委托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主持设计定型。1974年生产40台,产值147万元,售出32台,获利70.5万元。后由于SQ—4型取样示波器的取样探头质量不过关而滞销停产。前卫无线电仪器厂于1978年设计定型SQ—4型取样示波器(频带宽0—1000兆赫)。1978—1983年累计生产226台,产值213.3万元,利润78.7万元。
  (四)SQ—5型取样示波器数字化装置
1968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向前卫无线电仪器厂、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和上海无线电二十一厂下达SQ—5型取样示波器数字化装置产品的研制任务,拨给哈尔滨电子仪器厂12万元试制费。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于1971年底完成草样机,实现了取样示波器测试结果数字显示。但由于国内取样示波器没能实现内同步,以及有些器件质量不过关,产品未能生产。前卫无线电仪器厂未拿出成型样机。
  (五)SQ—24型取样示波器
197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向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下达SQ—24型(500兆赫)取样示波器的研制任务。1974年进行考察和方案论证。1978年完成草样机1台,1982年完成正样机5台。SQ—24型取样示波器具有高阻输入,内触发效果,优于国内同类产品,通过了例行试验。但因产品存在输入动态范围小,器件来源有困难、造价高,不能作为商品出售,而未定型。1983年12月报废3台,损失15万元。
  (六)SQ—25型取样示波器
1972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向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下达研制SQ—25型取样示波器的研制任务。主要用于晶体管开关器件和激光领域的测量。1973年工厂组成20人的试制组。1975年完成1台实验样机。原定频带宽指标为10000兆赫,由于频带宽调不上去,指标降为8200兆赫。1978年完成正样机5台,但频带宽只达到6200兆赫。由于低阻输入对输入信号的传输有特殊要求,需用衰减器、匹配器、分配器等大量传输器件,使用很不方便;仪器性能不稳定;器件材料不过关;故障率高;需要专人维修、且维修器件供应有困难等原因而废型。样机报废损失22.3万元。后改型为SE—171A,主要探头和配件均由工厂自制。仪器有全自动同步电路,在100赫兹—30兆赫频带内,无需调节触发、电平旋钮即可自动同步。因而不仅可观测两个同步关系信号,而且可观测两个毫不相关的信号,特别适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工厂企业对电子计算机电子电路进行调试和维修。被空军部队选为换代装备。1983—1988年累计生产SE—171A示波器270台。
  三、记忆示波器   (一)SJ—1型记忆示波器
1967年末,第四机械工业部把研制记忆示波器的任务交给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并投资4万元。
1968年初,工厂成立SJ—1型记忆示波器研制小组。当时受晶体管技术水平限制,设计的是电子管和晶体管混合线路。主要技术指标频带宽为0—5兆赫,记录速度0.8毫米/秒,显示时间最大5分钟,双踪扫描。可广泛用于对爆炸、冲击、振荡、激光的研究,对各种电子线路的过渡过程、开关特性的分析,以及对地震、雷电、声波的测定等。经两年多时间的研制,于1970年12月设计定型。是国内最早开发试制成功的记忆示波器,填补了国内空白。由于国内示波管没有货源,研制工作暂停,研制组解散。1974年示波管国内能供货后,重新组织研制小组进行研制。由于国防科研部门急需,试生产20台,每台成本1.3万元,售价2.5万元。1979年停产。
  (二)SJ—1型双踪记忆示波器
  由于SJ—1型记忆示波器是电子管、晶体管混合型,存在体积大、重量重、技术指标低、稳定性差等缺点。1975年春,工厂决定研制新的全晶体管化的SJ—1型双踪记忆示波器。经改进,重量由50公斤降低到20公斤,功耗由600瓦降为150瓦,频带宽由5兆赫提高到10兆赫,记录速度提高到1万米/秒,显示时间延长到30分钟。1976年7月通过黑龙江省电子局设计鉴定。1979年试产10部,每部售价1.9万元。1980年投产50台。此期间合肥无线电厂和凯里4540厂先后研制成SJ—3、SJ—5型示波器,因价格低市场被其占领。工厂因产品积压而停产。
  (三)HD4670双线高压记忆示波器
1984年7月,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与营口特种变压器厂签订协议,为该厂冲击电压发生柜配套,试制2台HD4670型双线高压记忆示波器,每台定价17500元。但由于签订协议时具体指标不清,用户要求记录速度10万米/秒,而生产的示波器只有1万米/秒。因而用户拒收,给工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万元。
  四、特种示波器   (一)OK—19型二线高压示波器
196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向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下达试制OK—19型二线高压示波器任务,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产品配套。年末,工厂完成试制任务,提供样机5台。1964年经第二机械工业部验收合格后,即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测试工作。该产品与照相机配合,能同时记录和研究两个持续期不大于3微秒的单次电过程。其灵敏度为0.035毫米/伏,时标为10兆赫和100兆赫两种,并具有自动闭塞装置。
1978年,工厂采用专用近距照相,进一步改进产品结构工艺,产品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获得黑龙江省首届科技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1983年10月,根据国防科工委〔1983〕综生字834号和电子工业部〔1983〕电生字1218号文件,为“东风4号”火箭配套工程提供20台产品,参加第二机械工业部进行的发射试验,为导弹发射成功做出了贡献。
OK—19型二线高压示波器是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独家生产的产品,从1964—1983年累计生产169台,产值456.3万元,主要供应第二机械工业部各研究所和基地使用。1984年停产。
  (二)SL—256型逻辑示波器(逻辑分析仪)
1979年哈尔滨电子仪器厂根据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提出的研制任务,决定移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LA—781型逻辑分析仪的科研成果,研制SL-256逻辑示波器。试制费15万元。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提供全部设计参考资料,并多次派人到厂进行技术指导。
SL-256型逻辑示波器,是由256×8通道的半导体随机存贮器组成的存贮单元,可记忆被测信号或随机出现的单次信息。存贮容量大,速度快。A、B两组存贮器分别寄存被测数据和标准数据。台式结构,各主要单元均为印刷电路板插板式结构,连接可靠,维修方便。1980年7月20日通过哈尔滨市电子工业局设计定型。1980年末完成样机5台,经上海无线电十九厂,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等单位使用,性能稳定、操作方便、适合高速电路生产需要。每台售价4.05万元。同年获第四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哈尔滨市1980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
  由于当时国内微机尚末推广应用,加之产品成本较高,因此市场面小,1980、1981两年共生产9台。后因进口仪器的冲击而停产。
  (三)X-Y示波器
1978年11月16日,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与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签订研制电子工业基础产品技术协议。协议规定1979年末研制出2部X-Y示波器样机,并列入第四机械工业部计划。X-Y示波器,用于测量两个正弦信号之间相位差,或作电子设备的终端显示。至1979年末,累计生产4部,出厂价8400元,由中国科学院验收购买3部。由于需要量小,未予鉴定定型。
  (四)HD4310型乘法示波器
  为了扩展示波器应用范围,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决定在HD4320型示波器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乘法的功能电路,派生出HD4310型30兆赫乘法示波器。既可作普通示波器,又可作观测两个暂态物理量的乘积,使用直观方便。特别适于测量大功率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暂态功率损耗及可控硅、电机的功率等,也可用于机械、材料行业中观测两个瞬态物理量乘积的场合,用途广泛。
1984年9月开始试制,1985年11月结束,完成草样机1台,正样机2台。1986年9月,经哈尔滨市电子工业局技术条件审定会审定通过,图纸资料齐全,基本完成鉴定前的准备工作,但由于没有销路,未予定型。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五篇 电子仪器及工模具
  第一章 电子仪器
  第二节 信号发生器
  一、脉冲信号发生器   哈尔滨市信号发生器的研制工作始于1958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根据对全国电子测试仪器的统筹安排和布局,决定在哈尔滨市南郊阎家岗建设黑龙江电子仪器厂(后改名为前卫无线电仪器厂),以生产脉冲测量仪器为主,并确定为全国脉冲信号发生器的定点生产厂家。
  建厂初期,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工厂集中大批技术骨干力量,重点研制脉冲信号发生器。
1963年,工厂组成以雷传龄为主的试制组开始研制MF-6型脉冲信号发生器,由第四机械工业部批准设计定型。该产品基本达到了国外样机的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以后20年中先后生产了3700台,产值约500万元。
60年代,国家的科研、生产领域,迫切需要一种通用信号发生器。为满足这一需要,前卫无线电仪器厂经过调研,开始研制MFS-2A型双脉冲信号发生器,组成以王成玉为主的研制小组,用不到两年时间,经过多次的攻关,反复改进,研制成功。于1965年12月经第四机械工业部批准投入生产。先后生产1.3万台,产值4000余万元。成为前卫无线电仪器厂的拳头产品。该产品作为中国核试验的配套设备,为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发挥了作用,工厂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
60年代末期,前卫无线电仪器厂又先后研制出多种脉冲信号发生器。主要有MFD-1型脉冲信号发生器、XC-12型组合脉冲信号发生器、XC-6型功率脉冲信号发生器、XC-5型稳幅信号发生器。这些产品在70年代初期投入生产,均属填补国内空白,为电子元器件的研制生产提供了测试设备。上述产品累计生产3000余台,产值410万元。
  随着国家电子工业的发展,半导体器件的开关速度的提高,计算机及通讯领域对脉冲信号发生器提出新的要求。1970年初,前卫无线电仪器厂又研制出XC-17、XC-18型脉冲信号发生器,脉冲重复频率超过100兆赫。这两种产品在当时均为国内较高水平的仪器,累计生产600台,产值800万元。
1974年XC-32型大幅度快前沿脉冲信号发生器和XC-39型小幅度快前沿脉冲信号发生器也投入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技术指标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用于高速开关的测量,并与取样示波器组成时域反射测量系统。XC-32和XC-39型脉冲信号发生器分别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经济委员会优秀新产品奖。1977-1980年累计生产153台,每台5000元。
  基于半导体器件测试的需要,前卫无线电仪器厂于1974年11月组成以梁静贤为主的XC-33型前后沿可变脉冲信号发生器试制组,参考日本的同类样机,经过两年的研制,解决了沿可变的技术难点,于1976年10月通过第四机械工业部鉴定并投产。XC-33型定型后,又立即组织以金丽慧为主的XC-36型双脉冲沿可变信号器的研制工作,并于1977年12月设计定型。这2种产品,累计生产400台,产值250余万元。
70年代末期,前卫无线电仪器厂开始研制精密延迟脉冲信号发生器等产品。但根据电子工业部决定,从1979年开始前卫无线电仪器厂的主要产品方向转为声振测量仪器,此后,脉仲测量仪器的研制进展较为缓慢。
80年代初期,前卫无线电仪器厂研制出XC-42型、QW1520型、MFS-2B型(MFS-2A改进型)、脉冲信号发生器。其中MFS-2B型投入批量生产。至1985年累计生产510台,每台1800元。
1989年QW1525型双脉冲功率信号发生器设计定型,至1990年累计生产26台,产值10万元。1990年QW1526型双脉冲发生器设计定型。这两种信号发生器可作为小功率脉冲源和脉冲电路的主控振荡器使用,在调整雷达,通信和核物理研究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二、函数信号发生器
1986年,前卫无线电仪器厂研制出QW1630型函数信号发生器。它具有脉冲波、正弦波、三角波等多重信号输出,是科研、教学领域中常用的测试仪器。1987年在QW1630型基础上增加频率的数字显示功能,改进为QW1640型函数信号发生器。这两种函数信号发生器功能比较简单。1986-1990年,QW1630型函数信号发生器累计生产253台,产值30.4万元;QW1640型函数信号发生器累计生产53台,产值9.5万元。
  三、噪声信号发生器
  噪声信号发生器是声系测量用的信号源。是1979年电子工业部准备将前卫无线电仪器厂转为声振测量仪器厂后开始研制的产品。定型的产品有QW1660型噪声信号发生器。但设计定型后未形成批量生产。
  四、脉冲幅度标准信号发生器
  脉冲技术的发展,要求对脉冲幅度进行精确的计量。同时核工业的发展也要求提供脉冲幅度标准设备,用作多道脉冲幅度的校正器(与核子试验仪器配套使用)。
1981年,前卫无线电仪器厂与核工业部九院合作开发X03型脉冲幅度标准信号发生器。于1982年8月定型投产。该仪器属国内先进水平,国内独家生产,至1990年累计生产53台,产值近30万元。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