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仪表工业(一)
发布时间:
2023-07-04 08:27
《哈尔滨市志 电子仪表工业志》编纂委员会
主 任: 翟兴富
副主任: 王长斌 朱景义(常务) 曲雪峰
委 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朱比德 伍长江 杨之滨 杨书先 张绍宗 周连碧
胡永昌 赵新国 姚天飞 姚向东 夏芝海
曾任主任:阎立本
副 主 任:桑 洪 刘 臣 张亚林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 乐 王玉华 吴忠源 翁 刚 滕幼平
主 编:朱景义
副 主 编:曲雪峰 姚向东
编 辑:(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洪杰 王世光 王宪才 包有国 朱永林 栾绍立
解立华
概 述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是哈尔滨解放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哈尔滨解放前没有电子产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也仅有天极电影机器制造厂1家,它是由苏联侨民维斯孟特于1939年建立的。直至40年代中期哈尔滨开始出现昌隆无线电行等无线电产品贸易和修理作坊。1947年,哈尔滨特别市政府为加强对特种行业的管理,把分散的无线电修理业集中到“钟声商场”,在技术、设备、人才、产品等方面为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的形成,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电子仪表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50年8月,哈尔滨市政府接收天极电影机器制造厂,命名为公私合营哈尔滨电影机械制造厂,当年生产电影放映机25台,开创了中国人自行生产电影放映机的历史。10月,沈阳东北电工一厂迁至黑龙江省阿城县,生产有线电、无线电通信机,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哈尔滨相继建立了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市电器生产合作社(后改为哈尔滨电讯器材厂)和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等一批电子仪表工业企业,其中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是由苏联援建的国家156项重点工业基本建设项目之一,是国内最大的电工仪表制造厂。建成投产后,使哈尔滨市成为国家电工仪表的生产基地。
1958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开始生产直流电子管母子收音机、扩音机。哈尔滨新生开关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全部用自制元器件组装的六管超外差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在全国首届半导体收音机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同年,国家在哈尔滨建立了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为中国电工仪表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1959年4月,“哈尔滨电讯器材厂”更名为“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开始试制生产5兆赫以内的示波器。至1960年末,哈尔滨市有电子企业4家,即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哈尔滨电子仪器厂、黑龙江无线电仪器厂和哈尔滨新生开关厂;有仪器仪表企业8家,即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综合开关厂、哈尔滨龙江仪表厂、黑龙江电影机械厂、哈尔滨市热工仪表厂、哈尔滨照相机厂和哈尔滨松江理化仪器厂。产品有广播通信、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器仪表、电影机械、照相器材、实验室试验设备等。
60年代初期,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黑龙江无线电仪器厂削减了建厂投资,缩小了规模。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由1.6万部减到1700部,编制定员由2300人减到980人。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也被列为关停对象,但是,由于工厂于1963年试制成功ECY电子差动仪和EQY电子平衡电桥等新产品,被第一机械工业部列为调整保留企业。
1963年2月,第四机械工业部成立,副部长刘寅率工作组到哈尔滨考察,协助规划和发展电子仪表工业。在哈尔滨新生开关厂半导体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了“黑龙江半导体收音机制造厂”,随后该厂又分为“黑龙江晶体管厂”、“半导体材料厂”和“半导体收音机厂”。公私合营的“哈尔滨工具厂”规划为“哈尔滨无线电工具厂”,哈尔滨植保机械厂改名为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哈尔滨照相机厂划转系统管理。此间,还先后成立了哈尔滨市松江仪表厂、哈尔滨市星火仪表厂、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哈尔滨无线电机变压器厂和哈尔滨市半导体研究所,使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有了新的发展,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哈尔滨广播器材厂于1964年开始生产15千瓦短波报话发射机,被第四机械工业部定为中小功率发射机的生产厂,并承担了出口援外任务。哈尔滨市收音机产量由千部增到几万部。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已能生产60兆赫宽带示波器,在全国地方示波器行业中名列前茅。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成为国内最早生产0.1级电表的工厂。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和前卫无线电仪器厂分别为1964、1965年国家进行的第一次、第二次核试验提供了电子测量仪器,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嘉奖。
1966年,哈尔滨市本着以国营为骨干,充分发挥二轻、街道工业的作用,地区有分工,工厂有侧重,小而专的原则,对仪器仪表工业进行了规划。在产品生产分工上,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主要生产实验室电表、交流仪器、测磁仪器、电度表、电源装置、数字式电表。哈尔滨市松江仪表厂主要生产三相电度表、扩大量限装置。哈尔滨市星火仪器厂主要生产开关板表。哈尔滨市精艺仪表厂主要生产万用表。新建的哈尔滨市先行仪表厂、哈尔滨市电工仪器厂、哈尔滨市香坊测试仪器厂、哈尔滨市工农电工仪表厂等分别生产校验装置、扩大量限装置、开关板表、仪表元件等产品,逐步形成以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为中心的电工仪表生产基地。在产品发展方向上,以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哈尔滨市热工仪表厂为主,在生产温度仪表、压力仪表、显示仪表、仪表操作台、井下压力计等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石油仪表。以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为主,向电影机械成套化发展。以哈尔滨理化仪器厂为主,向环境试验设备开拓。以哈尔滨照相机厂为主,向光学仪器和照相机方向发展。从而使哈尔滨市仪器仪表企业和产品布局逐步趋向合理。同年3月,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为了加强对仪器仪表行业的管理,在哈尔滨市机械工业局专门成立哈尔滨市仪器仪表工业公司,对所属17户地方国营企业实行直接管理。至此,哈尔滨市共有电子仪表工业企业26家。其中电子企业9家,仪器仪表企业17家。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电子仪表工业企业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从1967年开始产品数量和质量明显下降。以电工仪器仪表为例,1966年产量为22万只,1967年下降到12.7万只,1968年仅有11.1万只。但是,为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广大干部和职工自觉抵制错误路线的干扰,使哈尔滨电子仪表工业仍有所发展。1968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生产出第一台X-Y函数记录仪,用于国内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嘉奖。
1969年,根据电子仪表工业发展的客观形势,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哈尔滨市电讯仪表工业局,对电子仪表行业进行行业管理。此间,在“全民大办电子”的形势下,哈尔滨市采取兼行跨业、一厂一角、大厂办小厂、街道办厂、学校办厂的方法,办起了近百个电子厂点。但因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布点等现象十分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小厂因技术、设备、材料不配套,不能生产。1972年,哈尔滨市根据第四机械工业部“巩固提高、积极发展”的要求和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的指示精神,对一些技术力量薄弱、设备和厂房简陋的工厂进行了调整。并大力开发新产品,发展专业生产,使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得到很大发展。
广播通信行业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采取“研制—生产—提高”的发展模式,生产出无线通信发射设备、有线通信设备、广播发射设备、收音机、扩音机、电影还音设备和大型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
电子计算机行业已逐步形成整机和外部设备批量生产的能力,并开始向电子技术推广应用产品方向发展。
电子敏感技术在国内率先起步,1972—1975年研制成功国内首只锗磁敏二极管。随后相继研制成功气敏、力敏、湿敏等敏感元器件,并初步形成敏感元器件、传感器、应用整机相配套的发展优势。
电子元器件和无线电专用设备行业,由60年代的起步阶段发展到70年代门类较齐全的阶段。哈尔滨晶体管厂生产的大电流开关二级管、三极管、肖特基二级管和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的整流二级管都在国防科研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生产的雪崩三极管,填补了国内特种器件的空白。
无线电测量仪器行业,由生产电子管仪器发展到生产晶体管仪器阶段。产品包括电源、信号源、示波器、电压测量仪器、声振仪器、应用仪器等十几个门类,近百个品种。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研制生产的SE-17双踪便携宽带示波器、HD4320、HD4332通用示波器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仪器仪表行业产品由6大类增到8大类,产品有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器仪表、实验室仪器及装置、光学仪器、分析仪器、电影机械、照相机等。精密仪表、电度表、钳形表、孔雀牌照相机、松花江5505电影放映机等产品陆续出口到联邦德国、美国、日本等。
在此期间,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于1974年研制成功了31厘米黑白电视接收机,于1978年又研制成功彩色电视接收机。由于当时生产电视机没有利润,需财政予以补贴,因而没有积极争取生产定点,错过了发展电视机生产的机遇。
随着哈尔滨市工业结构的调整,一批系统外企业和区街企业划归电子仪表行业,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成立了哈尔滨市无线电工业公司和哈尔滨市自动化仪表工业公司,实行专业管理。至1978年末,哈尔滨市电子仪表行业共有企业49家,其中电子行业27家,仪表行业22家,工业总产值1.23亿元,利润总额1473万元,职工人数1.5万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980年,由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哈尔滨晶体管厂和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联合组成了哈尔滨半导体敏特器件工业公司,为哈尔滨市敏感器件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为发展电影机械工业,按照专业协作的原则,成立了以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为依托,联合黑龙江电影机械厂和哈尔滨无线电八厂组成的横向协作联营性企业——哈尔滨电影机械总厂。
1982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企业在恢复性整顿的基础上,开展了全面整顿的工作。通过企业全面整顿,企业领导班子“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水平普遍有了提高。截至1985年末,136名厂级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1%,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42%,企业领导干部的平均年龄由过去的51.5岁降低到44.9岁。建立完善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实行了以承包为中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职工福利和劳动成果相联系,权、责、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企业初步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增强了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和质量观念。曙光无线电厂、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和哈尔滨晶体管厂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在全省推广。至1985年10月,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企业全部通过了整顿验收,并涌现出一批“六好企业”。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全行业批准立项的技术改造项目40个,实际总投资额为5297.59万元。其中电子工业项目为23个,总投资额为3237万元,仪器仪表工业项目为17个,总投资额为2060.59万元。项目规模多为小型。在技术改造项目中,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和电子显示设备发展较快,同时注重了计算机技术应用和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发展。此间,哈尔滨无线电四厂先后与深圳电子工业公司合资建立了深圳康乐电子有限公司,在海南文昌县建立了南乐电子有限公司。同时,扶植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引进瑞士兰迪斯·盖尔公司先进的电度表制造技术,形成了有经济规模的生产能力,恢复了在全国电度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并开始拓展国际市场。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全行业实施了17个技术改造项目,实际总投资为6643.7万元,比“六五”计划期间增长了25%,其中单项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12个,占71%。在技术改造项目中,重点规划了自动化仪表的品种系列,提高产品水平,形成适度的生产能力;加强了成套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规划开发了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软金属压铸门类的产品系列。此外,石油分析计量仪器、高层建筑消防监测和报警控制产品也受到充分重视。
1986年引进了美国非晶硅太阳电池板的制造技术和生产线,由黑龙江电影机械厂、哈尔滨汽轮机厂与美国克罗拉(CHRONAR)公司合资建立了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共投资4055万元,生产能力为年产太阳电池板1兆瓦,成为全国第一家生产非晶硅太阳电池板的企业。黑龙江无线电一厂与香港黄兴泰实业有限公司合资兴建了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1987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从法国KIS公司引进彩色扩印技术,生产出CKⅠ型135彩色扩印设备和CK2型彩色扩印设备,产品被国家机械委员会推荐替代进口产品。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引进日本具有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钞票计数机制造技术,生产出CQ-1型立式钞票计数机,为国家填补了银行办公机具的空白。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共有企业62家,其中电子企业26家,仪器仪表企业12家,其余为劳动服务公司系统企业。全行业占地面积133.7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61万平方米。职工总数2.8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772人,占职工总数的9.9%。固定资产原值2.98亿元,净值1.84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51亿元,销售收入2.38亿元,销售税金1494万元,亏损2053万元。产品分为电子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广播通信、半导体器件、敏感器件、电子元件、无线电工模具、电子材料、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技术应用产品、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器仪表、分析仪器、气象仪器、环境实验设备、光学仪器、专用仪器仪表、电影机械、照相机械及器材、银行现代化办公机具、仪器仪表材料、低压开关板21大类。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过一段比较辉煌的历史,也走过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与全国电子仪表工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哈尔滨市电子工业1990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电子工业总产值的0.19%,占黑龙江省电子工业总产值的27%,居黑龙江省9个城市中的第三位。与全国原14个计划单列城市电子工业总产值相比,哈尔滨市占总数的0.7%,居第十四位。哈尔滨市仪器仪表工业1990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国仪器仪表工业总产值的2.1%,占黑龙江省仪器仪表工业总产值的97%。
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尤其是电子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位置没有摆正,没有认清电子兴、经济兴、百业兴的道理;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束缚严重,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失掉了许多发展机遇;资金投入太少,使用分散,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没有支撑行业发展的支柱产品和形成规模经济的骨干产品;技术力量薄弱、人才流失严重。此外,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管理体制频繁变更,也是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电子仪表工业是知识、技术、资金密集的工业,要缩小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与先进省、市、地区电子仪表工业的差距,必须在合资、规模和第三产业方面有所突破,广集资金和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加大改革力度,搞好结构调整。兴建一批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抓好一批重大、重点项目,规划好一批企业易地改造。把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建成结构合理、规模和基础相适应,具有一定竞争能力和较好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作用。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篇 通信、广播与电视设备
哈尔滨市通信广播工业起步于50年代末。1957年12月,黑龙江省广播管理处和广播电台服务部3名干部带领7名学员创办了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工厂当时只有少许工具,厂房设在一个16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里,1958年开始生产电子管收音机和扩音机。同年9月28日,哈尔滨新生开关厂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全部用自制元器件组装的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1959年末投入批量生产,促进了哈尔滨市广播工业和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等工业的发展。1963年4月,在新生开关厂半导体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黑龙江半导体收音机制造厂,从材料、元器件及整机进行综合生产开发。
1965年开始,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先后试制成功短波通信发射设备和广播发射设备,成为全国生产中、小功率发射设备的专业厂,使哈尔滨市广播工业由只能生产收音机和扩音机发展到能生产通信、广播发射设备。1966年2月,阿城无线电厂建立,生产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移交的台式半导体收音机,成为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的专业厂。1970年,黑龙江半导体收音机制造厂改名为哈尔滨无线电四厂。1973年,阿城无线电厂改名为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同年,哈尔滨市无线电六厂开始生产台灯式半导体收音机。
1973年,哈尔滨市共乐继电器厂(后改名为哈尔滨市通讯设备厂)试制成功调度电话总机。哈尔滨无线电八厂试制成功电影还音设备。两厂分别成为生产有线通信设备和电影还音设备的专业厂。至此,哈尔滨市通信广播工业生产厂家共有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哈尔滨市通讯设备厂、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哈尔滨无线电四厂、哈尔滨无线电八厂、哈尔滨市无线电六厂6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家、集体所有制企业2家。职工人数为2059人,固定资产原值948万元,净值593万元。产品有无线通信发射设备、有线通信设备、广播发射设备、收音机、扩音机和电影还音设备等。
1980年,为适应市场需要,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开发生产了落地式收唱两用机。哈尔滨模具厂利用自身加工模具的优势,试制成功206型电唱机,并生产电唱机芯为落地式收唱两用机配套。1981年,哈尔滨电子仪器厂、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和哈尔滨无线电四厂分别设计和从国外引进散件、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开始生产收录机。其中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率先从日本日立公司引进技术、设备和散件,生产出高质量的收录机。
1982年,哈尔滨无线电四厂与深圳电子工业公司合资,在深圳成立康乐电子有限公司。1986年,黑龙江无线电一厂、黑龙江大学技术开发公司与香港黄兴泰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建立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收音机、收录机,并将收录机生产向国外发展,与苏联建立多家合作、合资经营收录机的生产厂,使哈尔滨收录机生产出现飞跃发展的新局面。1987年,哈尔滨无线电五厂研制并生产气象报警接收机,为通信广播工业又开辟了新领域。
至1990年末,通信广播行业共有生产企业6家,包括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哈尔滨市通讯设备厂、哈尔滨无线电四厂、哈尔滨无线电五厂、哈尔滨无线电八厂、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其中国营企业4家、集体企业1家、合资企业1家。占地面积15.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173万元,净值2093万元。拥有职工3228人,其中工程技术员359人。产品有广播发射设备、有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发射设备、电影还音设备、音响设备等5类,80多个系列,250多个品种。产品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省、市科学技术成果奖5项,各级新产品奖7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地位,不少产品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获部优产品1个,省优产品8个,市优产品2个。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口联邦德国、阿尔巴尼亚、刚果、赞比亚、坦桑尼亚、巴基斯坦、泰国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82万元,销售收入2333万元,销售税金146万元,亏损854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章 通信设备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篇 通信、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一章 通信设备
第一节 有线通信设备
哈尔滨市有线通信设备制造始于1972年。当时哈尔滨市共乐继电器厂由于继电器生产趋于低潮,为发展生产,技术负责人孙振玉经考察,提出研制调度电话总机的设想,得到工厂的支持,成立了以孙振玉为首的调度电话总机试制组,在资金相当困难,厂房、设备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开始了试制工作。于1973年5月研制成功第一台735型调度电话总机。工厂当年投产并自制20多种土设备和专用工具。第二年即生产出735型调度电话总机48台,创利税24万元。
1975年9月,工厂对735型调度电话总机进行了改进,研制成功新的DHD型调度电话总机。该机有效地克服了735型调度电话总机中的薄弱环节,使设备性能有较大的提高。产品受到用户欢迎,销量猛增,成为工厂的主导产品。
为适应工矿企业对多功能调度电话总机的需要,哈尔滨市共乐继电器厂于1978年组成试制小组,开始进行多功能调度电话总机的研制工作。1979年12月该厂改名为哈尔滨市通讯设备厂,于1980年5月研制成功DJDH—I型多功能调度电话总机,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集调度、会议和交换等10项功能于一体,适用于各类工矿企业作为生产管理、调度指挥、监视记录、电话会议、有线或无线转接通话等多种用途,其用户分机最大容量可达200门。DJDH—I型多功能调度电话总机于1980年7月通过设计和生产定型。
1981年初,工厂对DJDH—I型多功能调度电话总机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Ⅱ型产品具有成本低、体积小、性能可靠和使用维修方便等优点,于1981年5月通过技术鉴定。产品投产后,受到用户欢迎,销往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DJDH—Ⅱ型多功能调度电话总机于1981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2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奖,1983年获国家经济委员会优秀新产品奖,并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5年被评为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孙振玉身患癌症,仍带病开发新产品,在病床上用无线电对讲机指挥设备调试,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于1981年、1983年两次被评为市开发新产品积极分子,1984年被授予市劳动模范称号。
1987年,技术人员对DJDH型多功能调度电话总机进行改进,解决了原机干簧继电器粘连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机器的稳定性。
1989年,在全国大多数煤矿原有通信设备落后,防爆安全性能差,需要更新换代的情况下,哈尔滨市通讯设备厂主任工程师杨书林根据煤矿井下作业的特点,经过一年多的刻苦攻关,研制成功DKDH型矿用多功能调度电话总机,并于当年投产。经双鸭山煤矿、鸡西煤矿、七台河煤矿、山东省龙口北皂矿、辽宁省铁法晓南矿等几家国内煤矿使用证明,该机具有调度迅速、准确;自动切换,防爆等性能良好;机柜少,不需专设机房等优点。给煤矿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受到用户好评,被东煤公司誉为国内同类产品性能最好的设备。
哈尔滨市通讯设备厂除生产调度电话总机产品外,从1975年开始还相继开发生产了DHZ型电话终端机、双音频机、JDD—15门对讲机、200门准电子交换机、会议控制桌、JH—15门对讲机、DL铃流发生器、DZ型增音分机、KF型扩音分机、YEHJ型野战指挥机、KEJ型空军指挥机、YT型扬声通讯机和DT型调度控制台等有线通讯设备产品。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有线通信设备的生产厂家只有哈尔滨市通讯设备厂1家。产品有13个系列,29个品种。当年生产通信设备32台,其中多功能调度电话总机7台,实现工业总产值65万元。DJDH型多功能调度电话总机通过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复评。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篇 通信、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一章 通信设备
第二节 无线通信设备
哈尔滨市无线电通信设备制造始于196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向哈尔滨广播器材厂下达生产15千瓦短波报话机的任务。该机是用于通信广播的中型短波发射设备,原由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
1965年4月,开始进行2部15千瓦短波报话机的研制工作。机箱由哈尔滨自行车厂加工,关键零部件如槽路线圈、高压云母电容器等由北京广播器材厂支援。1965年12月完成试制任务,由通信兵部派军代表到厂验收。该机型号为GD-15-1型。
1966年5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先后向哈尔滨广播器材厂下达生产13部15千瓦短波报话机的紧急援外任务,这是哈尔滨无线电通信行业首批援外任务。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厅组织哈尔滨自行车厂、哈尔滨缝纫机厂、哈尔滨标准件厂和哈尔滨新生开关厂等16个协作单位参加大会战。北京广播器材厂派出10多名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到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参加会战。7月2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陈雷亲自到工厂检查工程进度和部署工作。经过7个月的奋战,于11月提前一个月保质保量完成援外任务,受到第四机械工业部的好评,工厂被定为中小功率发射机定点生产厂。当年共生产15千瓦短波报话机18部,其中援外13部、6503工程处1部、通信兵部4部。实现利税13万元。
1967年,研制人员对15千瓦短波报话机的冷却系统进行了改进,将原来的水冷却改为蒸发冷却,使用户减少了一套水冷却用的复杂供水系统。型号改为GD—15—2型。同年,又对15千瓦短波报话机的机箱进行了改进,将机箱改为弯板结构,节约大量的钢材,减轻了重量,型号为GD—15—3型。当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产量下降,只生产15千瓦短波报话机7部,与1966年比,下降61%。1968年只生产了一些零、部件。1969年利用1968年生产的零部件生产出15千瓦短波报话机11部。
为满足通信事业发展的需要,第四机械工业部组织北京广播器材厂、哈尔滨广播器材厂、辽宁电子设备厂等单位进行发射机集中设计工作。哈尔滨广播器材厂派出技术员高树森等人,于1966年在北京广播器材厂完成了用于远距离电报通信用的15千瓦短波发报机的设计工作,并由哈尔滨广播器材厂试生产。第一部15千瓦短波发报机于1970年初完成,该设备发往上海海运局用于远洋通信,设备型号为XF—D15—1型。该设备的主要特点是整流电路首次采用硅整流器件,大型变压器为干式结构,小型变压器采用先进的C型铁芯,冷却方式为风冷却,机箱采用弯板结构,激励器采用当时国际先进的频率合成技术。
1969年由于广播事业的特殊需要,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在试制15千瓦短波发报机的同时试制成功XF—D15—3型15千瓦短波实验机。
1970—1975年累计生产3个系列短波无线电发射机97部,其中15千瓦短波报话机66部(援外16部),15千瓦短波通信机18部(援外2部),15千瓦短波实验机13部。实现利税454万元。产品主要用于出口援外和军用。
1976年以后,无线通信发射设备停产。
1986年3月,哈尔滨无线电五厂与国家气象总局黑龙江省气象局协作,于1987年5月研制成功QBJ—3型多功能气象报警接收机,该机于1989年9月通过技术鉴定,1990年10月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及哈尔滨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形成年产1000台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663台,产值421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章 广播与电视设备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篇 通信、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二章 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一节 广播与电视发射设备
一、中短波广播发射设备
哈尔滨广播发射设备制造始于60年代末,当时全国的广播事业发展迅速,各省市电台迫切需要中等功率的中波广播发射机。为此,第四机械工业部组织辽宁电子设备厂、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等单位集中设计中波广播发射机。 1968年7-11月,哈尔滨广播器材厂技术人员完成了10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的设计任务。1970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GZ-10-1型10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填补了省内空白,成为全国生产广播发射设备的主要厂家之一。1974年,为扩大中等功率广播发射设备的生产能力,哈尔滨广播器材厂投资15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使工厂达到年产中波广播发射机50部的能力。1978年,黑龙江省电子局拨给试制费20万元,由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研制GZ-10-2型10千瓦自动化脉宽调制调幅中波广播发射机,以适应建设同步广播的需要。1979年完成样机,并在山东省张店广播电台试用。广播电视部在张店组织了由全国各地电台人员参加的技术鉴定会,给予较高的评价。该机主要特点是采用脉宽调制、效率高,全机采用可控硅无触点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无人值机运行。1981年4月,获第四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二等奖,但由于设备技术复杂,电台人员维修困难,自动化网没有实现,销售渠道没有打通等原因,没有得到推广应用。1983年4月,根据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建立中央、省、市和县四级广播覆盖网的精神,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着手1千瓦、10千瓦中波广播实验两用发射机的研制工作。并于10月完成试制任务,这是全国第一批应用窄带调频技术的中波广播实验两用发射机。激励器采用窄带调频新技术和载波频率数字显示,并设有3个固定的晶体振荡频率和一套可调的主振电路,可用一般调幅收音机收听窄带调频的节目信号。1千瓦中波广播实验两用发射机型号为GZ(Z)-1-1型,10千瓦中波广播实验两用发射机型号为GZ(Z)-10-1型。11月,产品通过广播电视部、电子工业部联合组织的生产定型鉴定。在对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等全国8家专业厂的同类产品进行检查中,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生产的广播实验两用发射机的电声指标全部达到广播电视部制定的甲级技术指标,广播电视部颁发了生产许可证,批准生产。
为满足扩大广播覆盖网,进行小中波广播布点的需要,哈尔滨广播器材厂于1985年试制成功GZ-01-1型100瓦中波广播发射机。同年9月在昆明通过云南省广播电视厅组织的技术鉴定,产品的各项电声指标均达到部颁甲级指标,并具有有线遥控开关机功能和对电源适应性较强的特点。
1986年,工厂对1千瓦、10千瓦中波广播实验两用发射机的激励器进行了改造。将原主振式激励器改为频率合成激励器。不仅提高了发射机载波频率的稳定度,而且改变载波频率方便,不需要专用的载波频率的晶体。1987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CHLY-2D型中短波音频处理器,用以代替1千瓦、10千瓦中波广播实验两用发射机中的音频限幅放大器,使发射机可精确控制调制度,在保证高音质的前提下,提高收听响度,扩大发射机的有效服务区域。该音频处理器可配合任何类型的中短波广播发射机独立使用。
1988年9月,广播电影电视对外工程公司需要车载10千瓦短波广播发射机,用于救灾和抢险工程。哈尔滨广播器材厂为该公司研制并生产4部车载10千瓦短波广播发射机。该设备采用了防震措施,以适应车载移动的需要。1990年,广播电影电视对外工程公司派代表到哈尔滨广播器材厂验收,并作了运输试验,均符合要求。
1970-1990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累计生产中短波广播发射设备4个系列15个品种共580部。其中10千瓦短波车载发射设备4部、10千瓦中波广播实验两用发射机62部、1千瓦中波广播实验两用发射机464部,100瓦中波广播发射机50部。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200多万元。
二、调频发射设备
1984年1月,电子工业部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管理局把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作为国家"六五"计划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下达给哈尔滨广播器材厂,要求立体声广播带附加业务信道,并签定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项合同。
合同规定研制10瓦、30瓦、50瓦、100瓦和1千瓦5个机种。工厂于1985年完成GLP-G10型10瓦调频发射机、GLP-G30型30瓦调频发射机、GLP-G50型50瓦调频发射机、GLP-G100型100瓦调频发射机和GLP-H1K1千瓦调频发射机5个品种的试制任务,形成系列化产品。该调频发射机全部采用固体电路,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可靠。整机实现系列化、标准化、积木化,使用方便。同年12月,通过电子工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会议认为,产品达到"六五"计划科技攻关专项规定的指标。主要技术指标达到80年代初国外先进水平,批准批量生产。使哈尔滨市广播工业从中波广播扩展到调频立体声、多路广播的新领域。
1986年7月,电子工业部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管理局将"七五"计划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0千瓦调频发射机的试制任务下达给哈尔滨广播器材厂。1989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GLP-H10K型10千瓦调频发射机。同年,还试制成功GLP-G300型300瓦调频发射机,该机采用功率合成新技术和全固体化电路。
此间,为使调频广播发射机具有多种用途,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研制和生产了配套用的多种前置小盒。产品有TZL型立体声调制器、TZF型附加信道调制器、平均调制器、CHLY型立体声音频处理器和CHLY-1型双节目音频处理器。以上产品均为全固体化电路,技术指标高、性能稳定,可作为独立的前置小盒供用户选用,并于1987年同时通过电子工业部技术鉴定。 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调频发射设备有5个系列25个品种共61部。其中1千瓦调频发射设备15部,300瓦调频发射设备11部,100瓦调频发射设备13部,50瓦调频发射设备3部,10瓦调频发射设备19部。
三、1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
1970年,为了发展中国的彩色电视广播事业,第四机械工业部确定北京、上海、天津和成都为四大电视会战区。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参加天津会战区,研制彩色电视发射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电台和哈尔滨电工学院派人参加了研制工作。经工厂与大专院校合作,仅用75天研制成功2部1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填补了国内空白。1971年3月,产品通过中央电影电视办公室和天津市电影电视办公室联合鉴定验收。并在天津试播,效果良好。受到中央电影电视办公室的通报表扬。发射机在天津电视台使用一段时间后,其中1部运到大庆,建立大庆电视台。另1部供黑龙江电视台播放彩色电视节目,直到更新为10千瓦彩色发射机为止。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厂主管领导被停职审查,哈尔滨市没有争取到彩色电视发射机的生产定点。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篇 通信、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二章 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二节 广播与电视配套设备
一、同步广播设备
1976年5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全国从1978年11月23日起,逐步实现中波同步广播。可使位于不同地点的多个中波广播电台,使用一个严格一致的载波频率,广播同一个节目内容,以便在一定的区域内,造成该广播节目的有效覆盖。同时也解决了中波广播频率拥挤的问题。
1978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完成了为实现同步广播的主要配套设备的试制任务。产品有TBJL-I型中波同步广播激励器和TBBP型同步广播标频信号发生器。产品使用了高稳定度压控晶体振荡器和自动校频新技术。全机两路输出,一主一备,可自动切换,且在同一时间可供给不同载波频率,供4套节目同时工作。
为保证中波同步广播设备的质量,哈尔滨广播器材厂投资20万元,购置了一套标准频率比对装置,其中的核心设备--铷原子频率标准(铷原子钟),其频率稳定度为3×10-11,当时东北地区只有3台。
1978-1979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共生产中波同步广播激励器150部,同步广播标频信号发生器30部,实现工业总产值510万元,利税50.5万元。产品销往东北和沿海地区,为全国逐步实现中波同步广播作出了贡献。
1983年,工厂对TBJL-I型中波同步广播激励器进行改进。机箱采用板材结构,克服了原机箱铝型材框架易变形的缺点,并采用了部分CMOS集成电路,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改进后型号定为TBJL-Ⅱ型。该设备于1984年12月通过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组织的技术鉴定。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6年获哈尔滨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1983-1985年累计生产TBJL-Ⅱ型中波同步广播激励器29部,同步广播标频信号发生器37部。1986年停产。
二、电视接收机配件
1979年,为发展电视事业,黑龙江省电影电视办公室投资10万元,安排哈尔滨无线电八厂生产31厘米黑白电视接收机配件。31厘米黑白电视接收
机配件系全国联合设计产品,有偏转线圈、行输出变压器和高频头3种。GPZ-3101B偏转线圈和HCB1201A型、HCB1201B型行输出变压器同时于1980年11月13日通过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组织的技术鉴定,1980年10月14日,获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颁发的"产品定型证书"。至1982年共生产偏转线圈60243只,行输出变压器60505只,KP-12型晶体管高频头5449只,产值223万元。1983年停产。
三、天 线
1976年,呼兰广播器材厂(后更名为哈尔滨无线电天线厂)研制生产出电视接收机、收录机和汽车收音机用拉杆天线。为扩大生产能力,从1978年起,黑龙江省和呼兰县先后拨给哈尔滨无线电天线厂41万元,工厂自筹资金45万元,进行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新建厂房960平方米,并引进国外先进的三镍一铬全自动电镀生产线,形成年产15万付天线的生产能力。产品有4个系列,10个品种。其中TL7×260型拉杆天线质量好,静止拉力达20千克,高于部颁标准1倍,1984年评为省优质产品。该厂被国家列为拉杆天线定点生产厂,产品销往44个厂家。
1982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任务,由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研制生产高层建筑电视共用天线系统。同年12月通过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该系统包括天线、放大器、混合器、分配器等8个系列,46个品种,可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哈尔滨卫星天线厂也生产了电视共用天线系统和闭路电视。1983-1985年,累计生产电视共用天线500多套。
1985年,哈尔滨市无线电十三厂试制成功SF-85A型电视室内天线,适用于全频道电视接收用,有带放大器和不带放大器两种。1985-1990年累计生产电视室内、外天线27000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哈尔滨卫星天线厂还试制成功WXJS-A型卫星天线地面接收系统,该系统能接收国际同步卫星转播的各国电视节目,系统所配的馈源、高频头、卫星接收机由国外引进。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篇 通信、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二章 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三节 收音机与收录机
一、收音机
1958年4月,哈尔滨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第一代直流电子管收音机-- 星火牌六灯直流母子收音机。该机是为无交流电源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建立小型广播站的专用设备,每台机可供10多处同时收听广播用。当年生产母子收音机2484台,第二年生产4818台,产品销往5个省、市、自治区。两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万元。1960年产品更新,母子收音机停产。
1958年12月,哈尔滨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交流电子管收音机并批量投产。1959-1963年生产的交流电子管收音机有三灯、六灯、七灯和单波段、多波段等10个品种。5年累计生产交流收音机9583台,平均年产量近2000台。交流电子管收音机于1964年停产。
1958年下半年,哈尔滨新生开关厂组成以何德和为技术总负责,王恩荣、何柏林、马太林和沈木周为分项负责人的研制小组,开始进行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的研制工作。研制小组从晶体管、扬声器、双联可变电容器、中周、变压器、电位器和磁棒等小型元器件的研制开始。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电机科学院和北京电子管厂的协作下,首先试制成功关键的器件--晶体管。经过38个日夜奋战,于9月28日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全部用自制元器件组装的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向1958年国庆节献了礼,样机由陈毅副总理出国访问时使用。经过一年的筹备,1960年开始批量生产,定名为松花江牌601型半导体收音机。1963年参加全国首届半导体收音机评比时,荣获一等奖。同年,在新生开关厂半导体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黑龙江半导体收音机制造厂(1970年改名为哈尔滨无线电四厂),成为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的专业厂。
1963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天鹅牌402型再生式中波四管台式半导体收音机。该机物美价廉,深受用户,尤其是农村用户的欢迎。1966年,该厂因接受发射机生产任务,将天鹅牌402型再生式中波四管台式半导体收音机移交给新建的阿城无线电厂(1973年改名为黑龙江无线电一厂)生产。当年生产353台。1967年,阿城无线电厂试制成功403型四管三波段超外差式半导体收音机,该机以4只晶体管代替7只晶体管,灵敏度高、音质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机的试制成功使产品从再生式单波段发展到超外差式多波段。
至1967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黑龙江半导体收音机制造厂和阿城无线电厂3家工厂累计生产6个品种的半导体收音机83513台,平均年产量超过1万台。其中袖珍式6管收音机15684台,台式半导体收音机40501台,单管收音机27328台。
1968年以后,哈尔滨市生产收音机的企业主要有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和黑龙江半导体收音机制造厂。共开发生产收音机34个品种,半导体收音机由再生式、单管式到多管超外差式收音机。频率由单波段中波到多波段中、短波机;款式有袖珍式、便携式、台式、台灯式和梳妆台式等。至1975年累计生产25个品种的半导体收音机156443台,产值9660万元,平均年产量2万台。1975年,黑龙江无线电一厂生产的梳妆台式收音机出口香港和东南亚地区50台。1976年开始,两厂均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先后建立收音机生产线,使收音机产量大幅度提高。至1981年,累计生产26个品种的收音机1321208台,平均年生产量超过22万台,为1968-1975年平均年产量的11倍。除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和哈尔滨无线电四厂之外,哈尔滨无线电六厂也于1973年生产了一批BP-501型台灯式半导体收音机1200台。
1980年开始,根据市场的需要,哈尔滨广播器材厂、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和哈尔滨无线电四厂先后生产12个品种的落地式收唱两用机,4年中累计生产25392台,其中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生产17828台,占总产量的70%。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生产的美歌牌804C型落地式收唱两用机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为适应接收立体声广播的需要,哈尔滨无线电四厂从1980年7月开始研制立体声收音机,1981年5月完成定型样机,12月通过设计定型。该机为交流供电的台式二级机,配两只音箱,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立体声感明显、层次清晰。该机的研制成功,使哈尔滨生产的收音机由单声道发展到立体声双声道。
1982年起,由于收录机的兴起,使收音机、落地式收唱两用机和电唱机的产量迅速下降。1982-1985年累计生产收音机108919台,平均年产量2.7万台,仅为1976-1981年平均年产量的12.4%。1984年,落地式收唱两用机和电唱机停产。1986年,普通型收音机也基本停产。
1990年,黑龙江无线电一厂与香港黄兴泰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龙泰电子有限公司试制成功SB-90超薄型收音机和适用于外语学习的800IB型收音机,当年生产7000多台。
二、收录机
1981年,哈尔滨电子仪器厂通过技贸结合,在引进收录机成套散件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测试仪器,建起了收录机装配生产线。同年,黑龙江省无线电器材工业公司与日本日立公司就收录机CKD成品贸易和无偿提供年产10万台成品的生产线设备事宜达成协议。1981年10月,一条由日立公司提供技术资料、波峰焊接和生产调试检测设备,由哈尔滨电子仪器厂设计和安装的收录机生产线安装完毕。10月17日,第一台日立--哈尔滨5752型收录机装调完毕。经采用AQL、MTL的标准检查和在省内各地实地测试,产品性能优良,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同年,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和哈尔滨无线电四厂也相继转产,开始了收录机的研制工作。
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在黑龙江省电子研究所协助下,于1981年底试制成功TL-25型台式收录机。该机是两波段、进口机芯、塑料面板的木壳台式收录机,1982年6月,通过省电子局组织的设计和生产定型。后又改型为TL-27型,改进后的收录机具有一机多壳系列、双声道、功率大和性能稳定等特点。1983年6月通过设计和生产定型。哈尔滨无线电四厂于1982年试制成功落地式收录唱三用机和SL-8181型音座。
1984年,黑龙江无线电一厂试制成功8400型双卡调频、调幅四波段组合式立体声台式收录机。同时,又从日本三洋公司引进双卡、自动选曲的M-W20K型便携式收录机散件,并投资55万元,新建一条收录机生产线,配备仪器180台件,使年生产能力达到装配收录机10万部。并从日本引进塑料喷涂机械手生产线,全部设备自动化程度达到80年代先进水平,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同年,哈尔滨无线电四厂也试制成功SL-8282型双卡便携式收录机。
至1985年,哈尔滨电子仪器厂、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和哈尔滨无线电四厂3家企业生产的收录机有TF-5852、TF-5752、TF-7800、TL-25、TL-27、8400、M-W20K、SL-800、SL-8181、SL-8282等10几个品种。款式有便携式、台式、落地式的单卡、双卡收录机。5年中累计生产收录机206563台,平均年产量为4万台。其中黑龙江无线电一厂生产126350台,占总产量的63%。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共生产TF-5752、TF-5852和TF-78003种型号的收录机44934台,创工业总产值1500多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1984年,因合同终止而停产。在此期间,哈尔滨无线电四厂还生产音箱、音柜26561台。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哈尔滨无线电四厂于1981年和深圳市电子工业公司合资建立深圳康乐电子有限公司,并在哈尔滨设立分公司,双方各投资90万元,1982年1月投产,生产中、高档电子音响产品,年生产能力为40万台收录机。1982-1985年,哈尔滨无线电四厂分得利润349万元。深圳康乐电子有限公司的建立,不仅使工厂获得了经济效益,同时提供了国外经济信息和先进技术,为引进、消化、国产化创造了条件。1984年,哈尔滨无线电四厂又与海南省文昌县合资建立海南南乐电子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10万台收录机。
1986年,为进一步发展收录机的生产,黑龙江无线电一厂与香港黄兴泰有限公司合资建立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成为实力较强的收录机生产企业。黑龙江无线电一厂留有职工200人,其余700余人均转到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同年3季度,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完成了对三洋M-W20K型便携式双卡收录机国产化生产技术准备,投入批量生产。公司又从日本引进了先进的联合浸焊机,注塑机和表面喷涂、丝印、烫金等设备,引进了机壳等关键件的模具,从而保证了产品高质量,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1987年,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和哈尔滨无线电四厂分别以夏普888型和夏普939型收录机为样板,完成了高档收录机的国产化设计,于1988年投入生产。黑龙江无线电一厂于1988年停止了收录机生产。1989年,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在国内第一家开发生产了L-888D型红外遥控收录机。1990年研制出电调谐收录机、卡拉OK收录机和集新功能、新技术于一体的激光音响。
在此期间,为进一步拓宽和占领苏联市场,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加强与苏联的经济技术合作,先后签定了5个合作、合资项目。其中1989年与纳霍特卡市阿尔克西姆公司建立了合作生产录音机的工厂,于1990年10月正式开始生产。1990年,在苏联海滨地区游击队城建立了苏中阿穆尔合资企业,生产音响产品,当年生产录音机2500台。同年,经市政府批准,哈尔滨无线电四厂由深圳赛格电子集团租赁,成立哈尔滨赛格电子公司,继续生产收录机等音响产品。当年,哈尔滨市收录机生产厂家有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和哈赛电子公司两家,职工1149人,年收录机生产能力为10万台。
至1990年末,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和哈尔滨无线电四厂引进、国产化和开发设计的收录机等音响产品有11个系列38个品种。
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的产品有高档型、普及型、袖珍型组合音响和汽车收放机等7个系列23个品种。其中L-888收录机于1989年获哈尔滨市科技成果四等奖,L-888A型收录机于1990年获黑龙江省优秀新产品"黑龙杯"三等奖,M-W20KC和M-W20KD型收录机于1989年评为哈尔滨市优质产品,L-888系列收录机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哈尔滨无线电四厂开发的产品有SL-8282、SL-600、SL-900、SL-939等4个系列15个品种,其中松乐牌SL-939型高档收录机具有旋转磁头,可自动回转播放和10段频率均衡等功能。至1990年末,两家企业向苏联出口收录机3.6万台,其中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出口收录机25863台,占总出口量的71%,外销收入1470万元。
1986-1990年,哈尔滨市累计生产收录机288854台,平均年产量为57770台。工业总产值1.5亿元,累计亏损115.3万元。
三、扩音机与音响工程
1958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50瓦、100瓦、250瓦3种扩音机,当年生产1063台。1958-1961年累计生产扩音机2002台,1962年停产。
1961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接受中央军委的专项工程--福建前线700号工程中主要设备7.5千瓦有线广播放大器的研制工作。至1963年3月研制成功2部,其额定输出7.5千瓦,该产品是一次性任务,没有批量生产。
1970年,哈尔滨无线电八厂试制成功农村有线广播用2×275瓦广播扩音机,并为大兴安岭广播站生产10台,产值达5万元。
1983年,哈尔滨无线电八厂研制成功适用于体育场、体育馆、礼堂、舞厅、剧场的成套音响设备。主要产品有GY2×300瓦功率放大器、自动负载转接柜和电源柜。产品先后安装在大同体育馆、霍林河南矿、霍林河北矿和大庆体育场等地,其中大庆体育场安装的音响设备经黑龙江省第六届省运会使用,效果良好,受到好评。
1983-1985年,哈尔滨无线电八厂研制并生产的音响设备还有GY2×40-2L型会场扩音机,20路全晶体管固定式调音台,HF-16型10路前级增音机和CY3×2KW-1型音乐彩灯控制台等品种。累计生产音响设备产值达50多万元,实现利税10万元。
1986年3月,哈尔滨无线电八厂开始承担为用户设计、安装、调试不同规模的系统音响工程。首项任务是承接辽宁省本溪环球商场大型音响工程。该工程要求具有中心控制台,能对各商业区分层控制,同时,在停电情况下,能播放广播30分钟,扬声器要求采用吸顶式。该工程于7月完工,工程造价14.2万元。
1986-1990年,哈尔滨无线电八厂根据用户的需求,为全国各地设计、生产、安装和调试不同规格的系统音响工程累计20套,产值406万元。其中山西体育中心的音响工程要求高、难度大,是在国内外10多家企业投标的情况下中标的;大连蹼泳馆的音响工程能在水下播音,可适应水下舞蹈的需要;北京贵友大音响灯光工程具有综合控制台,能对音响灯光统一控制;大庆林源炼油厂文化中心音响工程达到甲级剧场标准。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篇 通信、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二章 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四节 电视接收机
1974年,哈尔滨电子仪器厂成立电视接收机研制组,开始研制黑白电视接收机。1975年研制成功2台31厘米黑白电视接收机草样机,10台正样机。1977年,31厘米黑白电视机小批量投入生产,产量200台。
1978年,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电视接收机组开始研制彩色电视接收机。1979年初试制出2台样机。年末,哈尔滨电子仪表工业局决定将电视接收机的开发生产转到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并将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电视接收机组的主要技术人员调往该厂。由于当时生产电视机没有利润,需财政予以补贴,因而未能积极争取电视接收机在哈尔滨定点生产。
1982年,哈尔滨无线电四厂利用南通无线电厂的成套散件和由哈尔滨电子仪器厂转来的电视接收机生产设备,组装出数百台黑白电视接收机,但由于技术、资金等条件不足,哈尔滨无线电四厂的电视接收机生产也未能继续下去。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篇 通信、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一节 哈尔滨广播器材厂
哈尔滨广播器材厂位于动力区军民街19号,是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是全国生产广播发射设备和大型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的专业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创建于1957年12月,隶属于黑龙江省广播事业管理局,是黑龙江省通信广播工业的第一家工厂。建厂初期,设备简陋,生产能力小,只能生产收音机、扩音机等简单的电子产品。至1958年,发展成拥有2个车间和1所附属技工学校的工厂,有职工118名。1959年、1962年,先后有哈尔滨无线电元件厂和哈尔滨无线电厂并入,扩大了生产规模。1962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划归黑龙江省机械冶金工业厅。
1965年,工厂进行技术改造,搬迁到现厂址,为扩大生产能力创造了条件。同年试制成功15千瓦短波报话机,第二年完成第四机械工业部下达的15千瓦短波报话机紧急援外任务,成为第四机械工业部中小功率发射设备的定点生产厂。职工人数增加到625人,设备增加到177台,其中机加设备82台。1969年10月,隶属于哈尔滨市电讯仪表工业局。
1977年,研制成功大型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远销亚、非国家,开创了为体育事业服务的新领域。
"六五"计划期间,投资105万元,建成电镀生产线。"七五"计划期间,投资1200万元,重点改造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和调频发射机生产线。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达到年生产中小型发射机320部的能力。
工厂研制和生产的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5项,省、市科学技术成果奖3项,省、市优秀新产品奖4项。1984年8月,企业全面整顿验收合格。1985年获哈尔滨市文明单位称号,1986年3月获黑龙江省六好企业称号。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拥有职工92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7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3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69人。固定资产原值911万元,净值603万元。主导产品有广播发射设备和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两大类。广播发射机产品销往亚洲、欧洲、非洲的七个国家和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产品销往亚洲、非洲的13个国家和国内13个省、市、自治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56万元,销售收入551万元,销售税金55万元,亏损240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篇 通信、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二节 哈尔滨市通讯设备厂
哈尔滨市通讯设备厂位于道里区光义街10号和光华街80号,是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是全国生产通讯设备的专业厂,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生产通讯调度设备的专业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哈尔滨市通讯设备厂前身是道里区共乐分社指导站组建的共乐小五金组,始建于1965年,建厂初期,有1间厂房,1台车床,1座烘炉,只能生产一些简单五金零部件。1967年7月,随着试制成功的JR-3型继电器的投产,工厂定名为哈尔滨市共乐继电器厂。隶属于道里区共乐分社生产指导站。1972年,隶属于道里区工业局。有厂房523平方米,各种设各28台,职工增至98人。
1973年研制成功735型调度电话总机,1975年改型为DHD型调度电话总机。为工厂迈入通信设备生产行业奠定基础。同年6月道里区共乐分社刺绣组并入,12月拥军电子仪器厂并入。
1975-1979年,完成了对厂房、劳动组织和工艺路线一系列的改造和调整。使全厂从零部件制造、机壳加工、线路板制作,电镀、喷漆,直到总体装配、调试都由工厂自行完成。
1979年,道里区工业局解体,工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同年12月改名为哈尔滨市通讯设备厂。有厂房1076平方米,设备81台,职工330人。1984年,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颁发《企业整顿验收合格证》。
1989年,研制成功DKDH型矿用多功能调度电话总机,具有煤矿防爆功能,可防止井下发生恶性事故。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1462平方米,建筑面积1451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7万元,净值27万元。各种设备59台。拥有职工293人,其中各类管理人员3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5人。产品有多功能调度电话总机,矿用多功能调度电话总机,为总机配套的增音分机、扩音分机等13个系列,29个规格品种。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万元,销售收入52万元,销售税金4万元,亏损17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篇 通信、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三节 黑龙江无线电一厂
黑龙江无线电一厂位于阿城市胜利街,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生产收音机、收录机的专业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前身是阿城无线电厂,1966年建厂,隶属于阿城县工业科。建厂初期的厂房是占用阿城县地方工业的职工医院,建筑面积804平方米,设备只有1台旧皮带机床和1台手推车,职工32人。
1973年1月,国营8233厂从五常县山河屯搬迁到阿城,阿城无线电厂与其合并,厂名为曙光无线电厂,隶属于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同年又与国营8233厂分开,改名为黑龙江无线电一厂,仍隶属于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工厂由县管企业划归省直属企业,工厂规模不断壮大,生产组织也随之改变和加强,成为收音机生产专业厂。
1981年末,工厂研制成功TL-25型收录机。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1984年起工厂从日本三洋公司引进散件组装和引进成套测试仪器,实现了引进收录机的国产化。同年,工厂投资55万元,新建一条收录机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装配收录机10万部。1985年,工厂又投资57.7万元,从日本引进国内第一条塑料喷涂机械手生产线,设备自动化程度达到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6-7倍,产品合格率可达95%以上,工厂具备了模具制造,注塑加工,表面喷涂装璜、整机装配等4大优势,成为北方电子工业中较大的整机厂之一。
1986年4月,工厂与香港黄兴泰实业有限公司合资建立了中外合资企业,黑龙江无线电一厂只留200多人,于1987年开始生产逆变电源,应急灯等家用电器。
工厂先后开发生产的产品有收音机、收录机等音响产品50多种和应急灯、北燕牌单人便携式蒸汽浴箱等家用电器产品10多种。其中,便携式蒸汽浴箱填补了国内空白。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1.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187万元,净值777万元。设备363台,其中金属切削设备45台,锻压设备10台。拥有职工38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16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4万元,销售收入175万元,亏损254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篇 通信、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四节 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龙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位于阿城市胜利街,是黑龙江省第一家生产型中外合资企业,是生产收音机、录音机的专业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公司始建于1986年,是由黑龙江无线电一厂、黑龙江大学技术开发公司与香港黄兴泰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兴建的。公司注册资金为200万美元,中港双方各占50%。公司成立初期,以引进国外样机及散件组装产品为主,继而实现产品国产化。在实现国产化后,进一步研制开发,使产品系列化。销售重点由国内销售逐步转向国外销售。1989年开发的产品有3个系列8个品种,外销产量占全部销量的31%。在进一步扩大外销渠道,扩大贸易的同时,加强与苏联的经济合作。建立合作生产、合资生产项目。1990年与纳霍特卡市建立合作生产录音机装配厂,在巴勒吉赞市建立合资经营的录音机装配厂。
为发展生产,公司抓住以质取胜的关键,坚持质量第一,坚持按国际标准生产。几年来共出口100多批产品,商检合格率均达100%,在国外市场上保持了龙泰信誉。产品获哈尔滨科技成果奖1项,黑龙江省新产品"黑龙杯"奖1项,被评为省、市优质产品3项。1990年被黑龙江省政府定为电子产品出口基地厂,是国家首批颁发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的企业。
至1990年末,公司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公司固定资产原值246万元,净值150万元,另租赁固定资产520万元。生产设备71套,各种检测仪器117套。拥有职工633人,其中管理人员112人,工程技术人员41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7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28人。公司经营范围是生产销售音响产品、家电产品、电子应用产品及与电子相关的塑料制品。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94万元,销售收入1126万元,销售税金56万元,亏损188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篇 通信、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五节 哈尔滨无线电四厂
哈尔滨无线电四厂位于道里区上游街5号,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生产收音机、录音机的专业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哈尔滨无线电四厂前身是哈尔滨新生开关厂半导体研究室。1958年9月,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全部用自制元器件组装的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1963年4月在新生开关厂半导体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了黑龙江半导体收音机制造厂,成为生产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的专业厂。1968年1月,黑龙江半导体收音机制造厂改名为黑龙江半导体收音机厂,隶属于黑龙江省无线电公司。1970年1月,黑龙江半导体收音机厂改名为哈尔滨无线电四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讯仪表工业局。主要生产半导体收音机。1980年,由地方拨款进行技术改造,形成年产收音机50万台的生产能力。
1981年哈尔滨无线电四厂用国产元器件研制成功调频立体声收音机。同年,工厂在深圳合资建立了深圳康乐电子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为40万台收录机,1985年又在海南省文昌县合资建立海南南乐电子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为10万台收录机。
1984年企业全面整顿验收合格,1987年取得全国第一批颁发的“收录机产品许可证”。
1990年8月10日,经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批准,哈尔滨无线电四厂被深圳赛格电子集团租赁,租赁期限为15年。在租赁期间,按照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哈尔滨无线电四厂交由承租方全权经营管理,厂名为“哈尔滨赛格电子公司”,主要生产收录机及组合音响。哈尔滨无线电四厂的所有权不变,隶属关系不变、纳税渠道不变。租赁经营前哈尔滨无线电四厂的流动资产和债权债务,深圳赛格集团不承担经济责任。哈尔滨无线电四厂的固定资产交由哈尔滨赛格电子公司使用,全部人员交由哈尔滨赛格电子公司安排。第一年租金按1990年6月末帐面固定资产净值的2.28%(即8.76万元),以后每年递增10%。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89万元,净值472万元。拥有职工51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4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8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31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35万元,销售收入60万元,销售税金4万元,亏损160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篇 通信、广播与电视设备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六节 哈尔滨无线电八厂
哈尔滨无线电八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经纬街34号,是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是国内生产电影还音设备的专业厂,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哈尔滨无线电八厂的前身是哈尔滨无线电机变压器厂,建于1965年6月。主要生产各种型号、各种规格的电子变压器。1969年10月,工厂划归哈尔滨市电讯仪表工业局管理。为适应工厂发展的需要,1970年3月,工厂的一部分由道外草市街搬迁到道里经纬街34号,使工厂面积增加了1058平方米。同年,工厂生产从哈尔滨电子仪器厂移植的产品“SBJ—1型脉冲示波器”。同时,开始试制电影还音设备。先后试制生产了GY40—1型、GY40—2型、GY40—3型电影还音设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联邦德国、泰国、孟加拉、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72年3月,工厂更名为“哈尔滨无线电八厂”。
1979年9月,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决定将显像管厂合并到无线电八厂。工厂建成两条电影还音设备生产线,生产多种新型的电影还音设备。
1984年以来,电影还音设备在全国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工厂在保变压器和电影还音设备生产优势的前提下,研制生产了体育场、体育馆、舞台、礼堂和茶座等用的各种规格的音响设备。工厂研制的调音台、大功率放大器、多频补偿器、电源配电柜等系列音响设备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7145平方米,建筑面积402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83万元,净值64万元。设备52台。拥有职工48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3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8万元,销售收入369万元,销售税金27万元,利润总额5万元。附件: @01LG006D.xml^XML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哈尔滨市的计算机工业形成于60年代末期。1967年,为解决计算机工业人才缺乏的难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与哈尔滨市合作,在社会上招收40名青年,借用哈尔滨龙江仪表厂一个厂房进行培训,称为第五车间,开始进行计算机配件的研制和生产。1969年8月1日,哈尔滨龙江仪表厂第五车间与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像章厂合并,成立哈尔滨无线电三厂,是黑龙江省第一家计算机整机生产厂。
1970年3月,哈尔滨仪器仪表修造厂更名为哈尔滨无线电五厂,专业生产计算机打印设备。上述两个企业是哈尔滨市计算机产品开发、研制、生产的核心企业。1969—1970年主要为军工产品生产服务。哈尔滨无线电三厂先后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了09工程计算机、718工程计算机和441—C型计算机等。1971—1973年以生产小型电子计算机为主。1974—1981年开始生产大、中型计算机。从1982年开始,生产微型计算机应用产品。在计算机外围设备产品方面,哈尔滨无线电三厂研制生产了BEM系列磁卡机产品,哈尔滨无线电五厂研制生产了打印设备,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在研制和生产X—Y记录仪基础上,对计算机的外围图形处理设备进行系列化开发。在计算机软件工程方面,哈尔滨无线电三厂为适应用户需求,先后开发出人事、劳资、金融、商业、信息等管理软件。
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哈尔滨市的电子技术推广应用产品也发生很大变化。产品由过去的功能单一型、简单化向高新技术型、多功能系列化方向发展,推广应用项目伸展到农业、工业、交通、文体、医疗和人民生活等领域。哈尔滨市的计算机工业由于在国家“六五”计划和“七五”计划期间没有进行规模化和现代化生产设备改造,产品生产手段简单落后,致使哈尔滨市计算机工业的产品无规模、生产无批量,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许多困难。
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计算机工业生产厂家主要有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和哈尔滨无线电五厂。占地面积2.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48万元,净值371万元,各种生产设备总计620台(套)。拥有职工78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72人,管理人员93人。主要开发研制和生产计算机产品及电子技术推广应用产品。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67万元,销售收入2821万元,销售税金105万元,利润总额17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章 电子计算机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一章 电子计算机
第一节 大型计算机
1975年3月5日,第四机械工业部以〔1975〕四计字0157号文安排黑龙江省生产DJS—11型计算机,由北京大学提供图纸和技术资料。1975年春节后,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陈剑飞,黑龙江省工业交通办公室副主任王凤岐主持召开会议,成立会战领导小组,并设立会战办公室。会议确定哈尔滨电子仪器厂为主机总装厂。参加会战的单位有哈尔滨无线电三厂、黑龙江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计算技术研究所等。
根据第四机械工业部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安排,这台机器用户是29基地1709研究所。1975年11月28日,黑龙江省无线电公司(代表黑龙江省供货方)与中国人民解放军1709研究所(需方)签订了“DJS—11型计算机的协议书”,要求于1977年8月交付使用,技术指标及配套设备和软件数量按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生产的150机标准。出厂价予计1100万元,分五期予付800万元,交机后一次决算。
1976年4月,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召开参加会战单位和配套厂座谈会,要求按期供应配套件。为主机配套的厂家主要有:曙光无线电厂负责中、高速集成电路,安达无线电厂负责多层印刷线路板,哈尔滨无线电九厂负责双面印刷线路板,哈尔滨晶体管厂负责2CK功率二极管,哈尔滨无线电五厂负责窄行打印机,富拉尔基电子仪器厂负责宽行打印机,牡丹江电器厂负责磁带机。由于有的产品配套厂是从试制起步,因此产品质量和供应进度都达不到原设计要求,没有按期完成生产任务。
1978年11月14日,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李光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决定交机时间最迟不超过1979年底,如不能按时交机,则予退货退款。
1979年1月15日,计算机进入总调,供需双方协定,12月19日至24日到哈尔滨就有关考机和验收问题进行协商,由于需方提出远远高于原设计标准的要求,未能达成协议。为了掌握机器的实际性能,省会战领导小组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等21个单位61位专家进行全面考核。主机稳定性一次起动206小时人工停机,外部设备联机使用正常,专家认为已超过北京大学历次考机记录,符合质量要求,可以交付。
1980年8月23日,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向第四机械工业部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报告,说明机器经过近半年时间的运行,各项指标符合要求,请需方在10月底办理交验手续。29基地根据第四机械工业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1980〕四计字2142号通知,请北京大学等7个单位12位计算机专家,于1980年12月16日至30日在哈尔滨考机。由于长期停机,湿热影响,使部分元器件变质,再加上考机指标高于原协议要求,需方自带题有误等因素,考机未能达到如期结果,需方提出退货。
这台机器自1976—1981年共体现产值1198万元,发生费用944万元。这笔费用经由第四机械工业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从中多次协商调解,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4〕建总二字第55号函件答复:计算机元器件质量差,计算机可靠性能不好,现已无使用价值,同意29基地800万元予付款在其它支出中核销。工厂垫付的144万元报请地方有关部门研究决定。据此精神144万元由哈尔滨市财政部门核销,DJS—150型计算机报废。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一章 电子计算机
第二节 中型计算机
一、DJS-6型计算机
DJS-6型计算机是在108乙型计算机基础上改进的晶体管中型计算机。它由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北京有线电厂联合设计,由北京有线电厂生产。1974年,第四机械工业部为扩大产量,决定黑龙江省同时生产这项产品,并将试制生产任务交给哈尔滨无线电三厂,由北京有线电厂无偿提供全套图纸资料。机器字长48位,运算速度为每秒7.2万次,内存容量32KX50位字节,可配20台外部设备。通过改进调机方法,增强了机器的抗干扰能力。并增加了光电输入故障定位功能和插件诊断设备,为生产调试和用户使用、维修带来方便。在DJS-6型计算机的生产过程中,元器件筛选严格,调试指标高,机器性能稳定,售后服务好。198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共生产19台,产品销往国内9个省市的国防、航天、石油、地质、气象等部门。实现产值1254万元,利税660万元。因换代产品的出现,该产品于1981年停止生产。
二、DJS-220型计算机
1978年10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召开DJS-220型计算机技术协调会。北京、上海、南京、合肥、哈尔滨等7个计算机生产厂参加会议。会议确定由哈尔滨无线电三厂接手生产DJS-220型计算机。
DJS-220型计算机是70年代国内技术先进的集成电路中型计算机。由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有线电厂、南丰机械厂联合设计。DJS-220型计算机由70多万个元器件和12种35台(套)外部设备组成,技术要求严格,生产工艺复杂。主存容量为64k×(32+8)-128k×(32+8),运算速度为每秒15万次,采用微程序设计和RAS技术。机器适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和实时控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在考察了国内若干计算机生产厂和哈尔滨无线电三厂生产的DJS-6型计算机用户后,于1978年10月26日,在哈尔滨无线电三厂签订了购买DJS-220型计算机协议。随后,第四机械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通知,分配1台DJS-220型计算机给上海天文台使用,由哈尔滨无线电三厂供货。第四机械工业部规定整机价格按各厂第一台价格执行。主机加35台(套)外部设备总计550万元左右。1978年末以前预付250万元,1979年3季度再付200万元,余下部分考机通过后付清,并确定1980年4季度考机,交需方验收。
DJS-220型计算机的技术班子,由省、市劳动模范朱景义担任技术总负责。张秉厚、李建国负责中央处理机,张德凡负责主存贮器,赵奉负责只读,王滨义负责局存,赵树起、顾仁根、李文志、唐坤国、金国栋负责外部设备,程维铎负责电源。此后,哈尔滨无线电三厂和上海天文台又先后于1978年11月22日、1979年9月25日就有关问题达成两个补充协议。工厂自1979年6月投产,1980年10月通过分调。就在整机进入联调阶段时,上海天文台要求退货,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国外计算机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二是对国产机质量担心,并提高考机标准。哈尔滨无线电三厂与上海天文台1978年协议时规定,按北京有线电厂第一台机器鉴定时标准执行。随后第四机械工业部制订了统一的考机标准,即:"稳定性达到连续运行50小时无故障停机,允许三次启动,即为合格"。但北京有线电厂1979年12月鉴定时,考机一次启动达185小时,远远超过第四机械工业部规定的标准。因此上海天文台不承认第四机械工业部的规定,要求哈尔滨无线电三厂也要达到北京有线电厂的水平。1981年12月7日至12月9日,供需双方各邀请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举行考机工作座谈会,意见未能统一,考机未能进行。1982年10月19日供需双方签订了第三个补充协议,要求对DJS-220机考机一次启动150小时无故障和一个月内完成7大项54小项的严格考核。1983年1月4日,上海天文台派魏百善等16人到哈尔滨进行考机。考机结果,整机稳定性一次启动200小时零5分人工停机,机器未作调整和维修,接着就进行其它一系列项目考核,仅用了两天时间全部做完,各考核项目均一次通过。按双方达成的考机方案,各项指标远远超过考核指标。考机期间机器和外部设备共运行971小时,只读存贮器运行871小时,中央处理机连续运行869小时,内存连续运行323小时均无故障。需方考机人员表示满意,并认为"机器确实是最佳状态","不低于国外同类机水平,为国产机争了一口气"。国家电子工业部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分别向工厂发来了贺电。
三、DJS-6Ⅱ型计算机
1980年1月15日哈尔滨无线电三厂和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经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同意,签订了改进DJS-6型计算机协议。改进后的机型为DJS-6Ⅱ型,改晶体管电路为集成电路,与DJS-6型机的指令系统和软件兼容,外存由磁鼓改为磁盘。机器字长48位,定点半字长24位,浮点全字长48位,指令长度24位。定点平均速度每秒31万次,浮点平均速度每秒19万次。改进后的DJS-6Ⅱ型机速度比Ⅰ型机提高3.5倍,内存容量扩大到128k字节。1981年8月通过技术鉴定,获第四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奖。但是,由于磁盘机不稳定,样机一直存放在工厂机房。最终报废,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一章 电子计算机
第三节 小型计算机
一、DJS—130型计算机
1974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拨款40万元,哈尔滨铁路局投入20 NOV A—1200机软件兼容,因此也称 NOV 万元,由哈尔滨无线电三厂试制DJS—130型计算机。DJS—130型计算机与A机。
这个项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黑龙江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哈尔滨无线电三厂等单位组成DJS—130型计算机会战组,下设三个分组,哈尔滨工业大学为运控组组长单位,哈尔滨电工学院为内存组组长单位,黑龙江省电子技术研究所为外设组组长单位,哈尔滨无线电三厂为生产单位。这台机器的运算速度每秒为50万次,机器字长16位,机器容量为32k字节,1976年鉴定后交付哈尔滨铁路局,用于驼峰溜放编组站使用。
二、DJS—16型台式计算机
DJS—16型台式电子计算机是哈尔滨无线电三厂高良谟、洪晓秋等开发研制的。1971年通过技术鉴定,是国内首批晶体管台式电子计算机。机器字长10进制16位,具有加、减、乘、除、开方等功能。1971—1974年共生产88台,产值160万元,利税56万元。由于该机属于普通的台式机,功能比较简单,不适应计算机行业进一步开发的需要,1974年停产。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一章 电子计算机
第四节 微型计算机
1984年,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经电子工业部批准进口360套微型计算机,由黑龙江省微机应用开发专项贷款200万元(实际用贷款97.6万元),中国银行哈尔滨分行信托投资公司解决调剂外汇31.69万美元,于1984年6月至11月间通过香港进口IBMPC/XT、SUPER、APPLE—Ⅱ、VICTOK9000、M6800型等微机200余套,由工厂加工配套软件后出售,促进和提高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微型计算机的开发研制能力。
为扩大微型计算机应用范围,提高微型计算机应用档次,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于1987年又引进以S/1280型超级小型32位计算机为代表的S/640、S/80、S/320、TOWER—32/600、TOWER—32/650型等国际先进的微型计算机,由工厂加工配套软件后出售。为学习消化国际先进微型计算机技术,生产高级微型计算机奠定基础。至1990年末,实现产值2600万元,利税380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一章 电子计算机
第五节 专用计算机
一、D3001型万能齿轮测量专用计算机
1974年,国营曙光无线电厂开始为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研制D3001万能齿轮测量专用计算机,1975年完成样机调试。这部机器免除了标准的涡轮涡杆,实现了齿形误差、周节误差和全误差的测量。具有显示和打印功能。由D3001型万能齿轮测量专用计算机配套的仪器1976年通过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技术鉴定,并获得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76-1983年末,累计生产13台,产值38.35万元,利润22.1万元。
1984年,工厂将D3001型万能齿轮测量专用计算机改型为D3001A型机。它选用了中规模集成电路,取代原机中的TTL型小规模集成电路,提高了整个工作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1985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4-1987年累计生产96台,产值379.2万元,利润192万元。
1987年,工厂将D3001A型机改型为D3001B型,采用EPROM译码与微型计算机接口,并增加了齿数予置和自动停机功能。
1990年,工厂将D3001B型机改为D3008型机,采用母板结构和印刷电路板,并增加了微型计算机的接口,增加了测量范围,被测齿轮的基圆直径可达500毫米,当年生产8台,产值4.7万元,利润2.5万元。
二、SCY型计算机控制石油自动流量计
1979年9月,哈尔滨无线电五厂开发研制SCY型计算机控制石油自动流量计。1980年11月,研制成功2台SCY型计算机控制石油自动流量计,并用于胜利油田黄岛油库。1981年又生产了2台改进型SCY型计算机控制石油自动流量计用于中原油田。这种用PMOS电路设计研制的计算机控制输油计量专用机,能实现石油油品计量全部自动化。它抗干扰性能好,由"一般输油计量控制"和"予置输油计量控制"两个独立部分组成。"一般输油计量"可自动控制输油管道油品重量计量。"予置计量"是一种定量输油控制,到量即停,适合对外供油部门进行定量输油计量。其运算控制信号由石英晶体振荡产生,稳定可靠,并由石英钟作标准时间信号,对计量周期作自动控制和对予置计量进行计时。能控制8路流量并行输入,最大计量为99.99万吨。输油计量自动控制周期,班计量8小时和日计量24小时,计量完成自动复原。流量数据处理速度为每秒5立方米,配有2台CYD-3型打印机自动记录。该产品按合同共生产4台。
三、MS-Ⅱ型棉粮收购结算计算机
1984年,哈尔滨无线电五厂由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提供线索研制了MS-Ⅱ型棉粮收购结算计算机,于1985年11月14日通过技术鉴定。它适用于粮食、棉花、茶叶、蚕茧、甜菜、烟麻等农副产品收购结算用,具有人机对话和记忆功能,它可根据用户不同用途设置固定汉字程序,并依据计算公式自行编制各种计算程序。可一次打印5联发票或在白纸上打3联发票,结帐时可用针式打印机打出具有汉字表格形式的累计数据,并有汇总功能。可用交直流两种电源。1985年生产185台,产值45万元,利税20万元,同年获黑龙江省微机展览三等奖。1990年生产100台,产值30万元。
四、S系列银行专用计算机
从1987年开始,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用S/1280-32位超级小型计算机为国家"七五"计划期间的重点攻关项目"75-68-2工程(国家金融电子化工程)"进行开发应用,为国内20余个省140多个城市的银行或储蓄所配上了具有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采用的智能输出入控制系统,使各个CPU无需中断就能进行运算,增加了数据流通量。这种微型计算机控制金融网络工程系统,为微型计算机应用拓宽了路子。1987-1990年累计实现产值2600万元,利税380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一章 电子计算机
第六节 计算机图形处理设备
一、LZ-10型数控绘图机
1976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在原来研制和生产电子自动式记录仪表X-Y函数记录仪的基础上,为上海计算机厂试制LZ-10型数控绘图机,于1979年试制成功并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它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重要输出设备,可用于各种图纸绘制。1980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76-1990年累计生产25台,产值50万元,利税16万元。
二、 PD H型平面电机绘图机
1980年,由哈尔滨龙江仪表厂李善昌负责,接受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平面电机绘图机"科技成果,于1982年试制成功PDH型平面电机绘图机,并通过省级技术鉴定。
PDH型平面电机绘图机采用平面步进电机直接驱动绘图工具,使电信号转变为平面上的机械位移。定子和转子之间采用了气垫支承技术,从而使绘图工具有很高的速度、加速度和很高的精度,并具有工作可靠稳定的特点。它做为输出设备与计算机配套组成自动绘图系统。PDH型平面电机绘图机有PDH-Ⅰ、Ⅱ、Ⅲ、Ⅳ型4种规格,它的幅面分别为1000×1400、1000×2200、1400×2200、1400×2800毫米。最高绘图速度每分钟可达60米,分辨率达到了0.01毫米。可同时安装4支笔,笔的种类可为圆珠笔,也可为墨水或刻刀等。主要用于集成电路掩模板刻制,印刷电路版图、机械、建筑等工业设计图绘制等。PDH型平面电机绘图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了进口产品。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10台,产值150万元,利税50万元。
三、LS-12型绘图机
1982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在试制LZ-10型绘图机基础上,接受上海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研制的LS-12型数控绘图机科技成果,于1983年试制成功并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8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因受进口绘图机的冲击,LS-12型绘图机未正式投产。
四、TDS-Ⅲ型图形数字化仪
1983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与地质矿产部物控所仪器室联合研制TDS-
Ⅲ型数字化仪。1984年6月研制成功,并通过部级技术鉴定,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TDS-Ⅲ型数字化仪采用电磁感应式原理,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读取速度快、抗干扰、精度高等特点。有效工作幅面280×280毫米,分辨率0.125毫米或0.25毫米。精度±0.38毫米。数据速率每秒100座标对。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50台,产值25万元,利税8万元。
五、TDS-120型数字化仪
1984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与地质矿产部物控所仪器室,联合研制TDS-120型数字化仪。它比TDS-Ⅲ型数字化仪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快的读取速度。1985年9月研制成功,12月通过部级技术鉴定。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120台,产值60万元。
六、PCH型彩色喷墨绘图机
1985年上半年,由哈尔滨龙江仪表厂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PCH型彩色喷墨绘图机。它是一种新型计算机硬考贝彩色图象输出设备,是以微处理机控制为基础的机电液压组合式的绘图装置。可以将红、黄、青3种基色墨水,经喷射形成光栅状扫描,按需要绘出彩色图象。可用于地理研究、地质勘探、计算机分色、遥感技术、太空探测、地震层剖析、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技术领域。PCH型彩色喷墨绘图机只试制成功1台样机,由于体积大、价格高、喷墨系统工作不可靠等原因,未正式投产。
七、WKH-90型微机控制绘图仪
1986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研制成功WKH-90型微机控制绘图仪,这种机器在设计上大胆采用磁栅技术,将磁尺做为位置检测元件引入闭环系统,保证了仪器精度和稳定性。为便于操作,本机为立式且倾角15度,绘笔速度每分钟为30米。它广泛应用于飞机、舰船航行轨迹记录,1986年9月通过黑龙江省机械厅组织的技术鉴定。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10台,产值90万元,利税30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一章 电子计算机
第七节 打印机
一、CY-4A型电子输出打印机
1968年,哈尔滨无线电五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研制了CY-4A型电子输出打印机。
1972年,根据用户意见,将CY-4A型电子输出打印机由原来的立式改为卧式,其型号改为CY-4B。后又将CY-4B型改为CY-4D型。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463台,产值90万元,利税50万元。
二、CYD-104型快速打印机
1972年2月,哈尔滨无线电五厂根据电子计算机专业会议精神,对"718工程"配套用的宽行、窄行打印机进行研制,并组成打印机研制技术班子。1974年5月,CYD-104型快速打印机研制成功,该机除功率较大的器件外,全部采用TTL集成电路,机内设有16位数码寄存器,具备有串送、并送及串并送数码接口3种方式,可直接用于TTL组装的计算机和数字仪表。打印机结构分电源、逻辑电路及打印机头3部分接口。逻辑电路部分是由控制器、寄存器、比较器及锤头驱动电路、走纸电路、电源电路组成。机头为飞轮击打式。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打印速度快(每秒20行)、性能可靠等优点。CYD-104型快速打印机,先后为北京有线电厂的154型计算机等产品配套。1975年12月通过技术鉴定。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188台,产值15万元,利税8万元。
三、CYD-3型慢速打印机
1974年6月,哈尔滨无线电五厂开发研制了CYD-3型慢速打印机,它的打印速度每秒钟为3行,主机采用直流无刷电机,为长城203型高级台式电子计算机产品配套,还可用于电子数字仪表的输出打印。1975年12月16日通过技术鉴定。
为扩大CYD-3型慢速打印机的应用范围,1976年研制出驱动电路部分,1979年11月18日至20日通过技术鉴定。
CYD-104型快速打印机和CYD-3型慢速打印机曾为1980年5月发射的运载火箭、1982年10月发射的潜艇场地火箭、1984年2月发射的同步卫星工程配套使用。该产品为配套产品,按需方合同生产。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一章 电子计算机
第八节 计算机应用
一、HBK—JI型火灾报警控制系统
1982年4月,受国家建筑工程总局科技局委托,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自动化教研室历时1年完成了高层建筑火灾报警控制装置课题的机理性研究与实验室模拟系统的研究工作。哈尔滨无线电三厂参与研制,于1983年底完成工程化工作,研制出HBK—JI型火灾报警控制系统。
HBK—JI型火灾报警控制系统采用Z80单板微型计算机为主机,配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为接口电路。可实现无人值机,进行多点监测和自动报警,工作稳定可靠。机器根据实际需要可扩大监测路数和监测类别。 适用于各种检测火灾的烟感知器、温度感知器、火光感知器,也可响应可燃气体等其它间接予报火灾的感知器信号。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84年7月2日至4日在哈尔滨市举行“微型计算机在火灾报警器中的应用”科研成果评审会,HBK—JI型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样机通过评审考核。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1815套。
二、BWV—I型玻璃窑炉微机控制系统
1982年12月至1984年4月,哈尔滨无线电三厂为哈尔滨玻璃二厂开发研制了BWV—I型玻璃窑炉微机控制系统。它采用TP801单板微计算机对玻璃窑温度、压力、换向等进行控制。实现对大窑温度1550±10度的自动调节,实现对两个窑头温度1100±5度的自动调节,通过控制温度稳定,实现节约能源,提高产品合格率、等级率。年用燃油比原来可节省5—8%,用户可以当年收回投资。此项玻璃窑炉微机控制系统填补了国家空白,1985年2月4日通过技术鉴定。由于社会需求量不大,只生产1台,产值1万元,利税5000元。
三、SSWK—400型生物试验箱微机控制系统
1984年,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为哈尔滨理化仪器厂生物试验箱产品配套,开发研制了SSWK—400型生物试验箱微机控制系统。它是由TP801单板微计算机、低温运算放大器、12位模数转换器、开关电路及光电耦合器等部分组成。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它与生物试验箱配套,实现对箱体的温度、湿度、光照度及风速等参数进行闭环自动控制,还可推广到木材烘干等行业。它的开发研制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只生产1台,产值5000元,利税2500元。
附件: @01LG006E.xml^XML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章 电子技术推广应用产品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二章 电子技术推广应用产品
第一节 农业应用产品
一、 GLHG-100A型高频粮食烘干机
1972年,黑龙江省拨款15万元,以哈尔滨广播器材厂为主,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哈尔滨香坊粮库等单位协作开始研制高频粮食烘干机,1976年6月研制成功并在哈尔滨通过技术鉴定。
该机应用高频电源,通过加热极板对粮食进行介质加热,通过热风排潮,冷风冷却达到干燥粮食的目的。这种粮食烘干设备有无污染、损失率低、加热均匀等特点,优于火力烘干,日处理粮食63吨,一次去水率可达5.1%,每脱1公斤水耗电0.97千瓦时。但由于烘干电费比火力高一倍左右,没有推广应用。
二、WSY-40温度巡徊测试仪
1979年,哈尔滨无线电七厂研制成功WSY-40型温度巡徊测试仪,广泛地用于粮食测温。它是用TTL集成电路组装的多路测温仪,可同时监测40路不同地域的温度参量,具有远距离遥测的性能。测点序号和温度数值由辉光数码管显示,工作环境温度为0-40摄氏度,测量温度为-39.5-59.5摄氏度,测温精度±0.5度。这种仪器可手动选点或某一特定点温度显示,也可自动巡徊自检,快速80秒一个周期,慢速160秒一个周期。至1985年末,累计生产455台,产值330万元,利税150万元。1986年停产。
三、PM型电脑式谷物水分测试仪
1982年,哈尔滨无线电七厂开发出PM型电脑式谷物水份测试仪。这种仪器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脑控制、数字显示、功耗小,用4节5号电池能测1000次以上,精度高、稳定性好。在-10-55摄氏度情况下工作,能测湿度6-30%的粮食。操作方便,并具有自动温度补偿功能。适用于小麦、大豆、玉米、谷子、水稻等颗粒状粮食的含水量快速测量。在全国同类产品集中测评中各项指标均优。至1990年末,共生产832台,产值830万元,利税240万元。
四、NB-I型智能鲜奶冰点速测仪
为解决鲜奶快速测定提供依据,1990年,哈尔滨无线电七厂和东北农学院共同开发研制NB-I型智能鲜奶冰点速测仪,当年通过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生产60台,产值39万元,利税9.5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二章 电子技术推广应用产品
第二节 工业应用产品
一、石油电子应用产品
1980—1990年,哈尔滨无线电七厂研制并批量投产了石油电子应用产品。这些产品是FC—3B同位素测井仪12台,FC841测井仪9台,FC8612井下仪16台,FCJ—2放射性面板仪12台,GWY—IA高温高压数控检测系统等10几个品种,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工业。至1990年末,实现产值203万元,利税40万元。
二、PC32—24型可编程序控制器
1984年,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生产了PC32—24型可编程序控制器。它具有32点输入与24点输出,编程方式采用逻辑式,利用面向用户的自定义的19条指令,由键盘输入计算机的读写存储器中。可将程序录于磁带中,然后由盒式磁带机输入计算机中。同时,它还具有逻辑判断、算术运算、定时、计数、转移等指令功能及接口扩充能力。可应用于机床自动控制、机械手、轻工.冶金等运输装卸及包装等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增设D/A、A/D接口芯片后,还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监测、控制及数据处理等功能。至1984年末,累计生产5台,产值2.4万元,利税1万元。1985年停止生产。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二章 电子技术推广应用产品
第三节 城建应用产品
一、SJY型水漏检测仪
1976年,哈尔滨市无线电六厂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共同研制成功SJY型水漏检测仪。这种仪器可直接在地面上查找埋设在地下的自来水管道漏水部位,通过仪器表头的指示和耳机对漏水声音的分辩,可以测定出不大于2米地下管道漏水准确位置,并能兼测输油、送气管道漏孔位置,为管道维修带来极大方便,填补国内空白。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1979年生产定型。换能器开路灵敏度:每千克大于15伏,放大量51分贝,通频带200-1000赫兹,测试深度水压不低于2千克,测深一般不小于2米。有Ⅰ型、Ⅱ型、Ⅲ型3种,Ⅱ、Ⅲ型灵敏度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1086台,产值256万元,利税50万元。
二、XFY-A型地下阀门寻测仪
1983年,哈尔滨市无线电六厂研制成功XFY-A型地下阀门寻测仪,这是一种在地面上寻测埋入地下自来水管道的闸门、闸罐、闸盖等专用仪器。将探头接近地表面,若地下有金属自来水闸门、闸盖等,则会在耳机中产生声音的变化,以频率的变化来确定地下闸门、闸盖的准确位置,它配合SJY型 水漏检测仪,可为检测地下自来水管道漏水提供方便。这种仪器体积小,重量轻,性能可靠。测试深度最深可达40厘米,频率微调范围差频大于200赫兹,电源为9伏(层叠电池2块)。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217台,产值42万元,利税8万元。
三、GJY-I型高灵敏度水漏检测仪
1984年,哈尔滨市无线电六厂生产的GJY-I型高灵敏度水漏检测仪,是一种能在地面上直接查找埋设在地下自来水管道漏水部位的专用仪器。它具有抑制环境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它的换能器纵向灵敏度为1.5V/G,横向灵敏度为0.6V/G,频率特征波动范围±1分贝(100赫兹-2000赫兹)。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268台,产值90万元,利税18万元。
四、XZK-T-N型消防泵自动控制装置
1984年,哈尔滨无线电六厂在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协助下,研制成功XZK-T-N型消防泵自动控制成套装置。此装置是按国内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在省市消防部门指导下设计生产的,一旦发生火情,只要把消火栓箱内的消防按钮外玻璃片打碎,不过2分钟消火水泵便迅速启动供水,同时值班室或控制中心及各层安装的音响装置同时报警,提高灭火速度。1984-1990年累计生产5400台,产值285万元,利税40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二章 电子技术推广应用产品
第四节 交通运输应用产品
一、JSJ—I型交通疏导接收机
1985年9月,哈尔滨无线电五厂在哈尔滨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科研室的协助下,共同开发研制了JSJ—I型交通疏导接收机。于1987年12月13日通过技术鉴定。该产品用于城市交通车辆疏导,改善城市交通车辆管理。至1990年末,JSJ—I型交通疏导接收机生产近3万台,产值900余万元,利税300余万元。
二、4CJ—187型红外轴温监测系统
1987年,哈尔滨无线电七厂生产的由哈尔滨铁路研究室改进,牡丹江无线电厂协作的产品4CJ—187型红外轴温监测系统,通过设计定型投产,该系 CA 统主要用于火车轴温检测。1987—1990年累计生产104台,产值230万元,利税45万元。
三、L—2型交警指挥模拟训练器
1989年,哈尔滨无线电五厂与哈尔滨市交通警察支队训练室共同开发研制了CAL—2型交通警察指挥模拟训练器。该机是一个完整的交通警察指挥模拟训练专用系统,改变过去对交通警察进行标准化指挥技能训练一直采用“队伍口令式”单调呆板的训练方法,实现训练过程自动化。该系统由微机室控制箱和4组模拟箱两个独立部分组成。监测站65台,变示站23台,区间14台、中央控制台2台。第一代样机CAL—I型投入试用后,经过改进又将CAL—I型改为CAL—2型。1990年末,累计生产250台,产值60万元。
四、HJD—IB型交通指挥仪1989年,哈尔滨无线电五厂研制成功HJD—IB型交通指挥仪。它是用于大中城市交叉路口指挥车辆通行的仪器,通过高精度定时器实现周期同步循环。它具有定时开机、关机功能,因此可实现无人管理单点控制,其红绿黄灯周期时间任意可调,控制电路与各输出电路间采用光电耦合,实现无触点控制,抗干扰能力强,还设有手动控制键和50瓦扩音机。但因此间已进口更先进的交通指挥仪,HJD—IB型交通指挥仪未正式投产。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二章 电子技术推广应用产品
第五节 医疗卫生应用产品
一、DMY—I型电麻仪
1970年,哈尔滨市无线电六厂开发研制出DMY—I型电麻仪,是黑龙江省较早开发的电子医疗仪器。它是根据当时中医治疗要普、简、廉、验的要求,为进一步探索针刺麻醉的镇痛机理及适用范围而开发研制的电子医疗产品。可配合针麻,以穴位脉冲电刺激代替人工运针。手术时做针刺麻醉和针灸时的治疗,同时还可以做为耳针探穴及辅助诊断之用。从1973年起,在黑龙江省城乡各医院推广使用。至1975年末,累计生产1400台,产值14万余元,利润6万元。后由于销路不畅于1977年停产。
二、CZ—I型超声波治疗机
1974年,哈尔滨市无线电六厂研制成功CZ—I型超声波治疗机。它广泛地用于治疗脑栓塞、脑溢血引起的偏瘫、眼底病、坐骨神经痛,也可用于消除因打针引起的肌肉硬结。它的声强输出为0.5—2.5瓦/平方厘米,分9档可调,每档改变0.25瓦/平方厘米,误差范围在电源电压220伏、50赫兹时,各档输出声强小于±10%,在“连续”工作状态时,输出为800千周等幅正弦波,在“脉冲”工作状态时,输出为每秒50周的半波所调制的正弦波。1975—1978年累计生产CZ—I型超声波治疗机1000台,产值70余万元。1979年停产。
三、ACS—I型超声波诊断仪
1975年12月哈尔滨市无线电六厂生产的ACS—I型超声波诊断仪通过技术鉴定。它用2.5兆赫超声频率,由触发脉冲发生器产生同步触发脉冲,经探头转换成超声脉冲,超声在人体组织中传播遇到声阻,出现差别界面反射,仍由探头接收输入放大器,最后示波管显示出波形,以此来诊断肝、脾、胃、心脏、脑、眼、腹部等的状况。它体积小,重量轻,对人体无痛、无副作用,适用农村巡徊医疗用。1975—1977年累计生产1326台,产值260万元,利税90万元。由于销路不畅,1978年停产。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二章 电子技术推广应用产品
第六节 文教体育应用产品
一、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 1975年,中国在援建塞拉利昂史蒂文斯体育场工程时,塞方提出要安装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当时先进的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在国际上只有瑞士、匈牙利、日本等少数国家才能生产,中国只能生产机械式的压合式计时记分显示设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得知情况后指示,一定要中国自行制造,为国争光。同年,对外经济贸易部、第四机械工业部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向哈尔滨广播器材厂下达研制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的任务,第四机械工业部拨给试制费10万元。同年,在黑龙江省电子工业局和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局领导下,组成了有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科技大学、哈尔滨市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哈尔滨无线 电三厂和哈尔滨无线电五厂8个单位参加的联合研制组。
1977年8月,由谭学良、朱忠本等工程技术人员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套环球牌JFP—I型大型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12月,由对外经济贸易部、第四机械工业部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组织了技术鉴定会。鉴定会认为产品满足设计要求,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批准批量生产。
JFP—I型大型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长20.5米,高7米,由电子计时和显示牌面两部分组成。计时部分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走时准确,日误差小于0.5秒。显示牌由0.3—1.5万只白炽灯组成满天星布局灯阵,采用键盘输入,显示英文字母、数字、符号和光电输入显示图象等功能。是体育场馆作各种球类比赛计时记分、公布成绩、显示文章、标语、口号、图象和广告等的大型设备。设备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集成电路进行逻辑控制和用可控硅作为开关元件驱动白炽灯,操作方便,运行稳定可靠。该设备于1978年安装在塞拉利昂史蒂文斯体育场,成为哈尔滨市出口创汇的第一套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塞拉利昂总统史蒂文斯称赞“中国生产的大型电子计时记分显示牌等现代化设备是非洲第一流的”。
1978—1981年,累计生产7套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全部出口,间接创汇815万元,实现利税92万元。
198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协作下,对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进行技术改进,采用微机控制,解决了显示汉字的难题。为开发国内市场创造条件,同时可显示得分运动员号码、次数等,并具有存贮功能,数据图案可事先存入微机,随用随调。球类比分由裁判员直接控制,设备型号为环球牌JEP—C型和JFP—G型,1983年12月通过技术鉴定。哈尔滨广播器材厂成为全国生产大型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的唯一厂家。
1985年对设备又进行了技术改进,用三级管代替可控硅驱动,提高了显示速度。同年,为全国第一届青年运动会提供了改进后的设备,受到河南省政府的奖励。
1982—1985年,累计生产12套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其中出口到上沃尔特、利比里亚、塞内加尔、缅甸、卢旺达、几内亚比绍等7套,间接创汇740万元,实现利税60万元。
1986年,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开发了环球牌JFP—G—Z3型条块式计时记分显示设备和JFP—G—Z4型电脑新闻显示设备。前者主要适用于要求造价低的中小型体育馆,可显示汉字、英文、数字和符号等,并有电子钟,可作走时和比赛计时用。后者适用于广场、车站、机场和商店等,用作信息新闻发布、气象预报和广告等。这两项产品于1987年12月通过技术鉴定。
1987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同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共同研制成功环球牌3DX—Z型灯阵式大屏幕电视显示设备。设备采用了图象视频转换新技术。为减少实施16级灰度所需的大量元器件,哈尔滨广播器材厂与常州半导体器件厂合作,制成专用的HG001大规模集成电路。1988年,该设备安装在山东省体育中心,同年7月在济南市通过技术鉴定。
1989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把巴基斯坦原来的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改造为微机控制的大屏幕电视显示设备,并用于南亚运动会,该项目直接创汇32万美元。
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电子计时记分显示设备50套,用在国外的有18套,用在国内的有32套,其中为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提供5套显示设备,受到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的表彰。
三、DTG型舞台调光设备
1980年初,黑龙江省展览馆和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组成联合设计组,于1981年10月,研制出DTG—I型舞台调光设备。它分60路、120路、180路和240路4种规格。每路调光盒采用铝合金结构,互换性强。控制台通过对15组调光电位器和15位拨盘开关的任意编组,来完成对灯光的集中控制、单独控制和实现切光、升光、暗光、转换等功能。1982年11月25日通过技术鉴定,认为该设备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具有较先进水平。1982—1983年累计生产16部,产值150万元,利税60余万元。1983年以后被新产品代替而停产。
四、CCLS—A型舞台灯光微计算机控制系统
1982年6月,哈尔滨无线电三厂开始研制CCLS—A型舞台灯光微计算机控制系统,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总政歌舞团、上海舞台灯光研究所、辽宁朝阳影剧院、哈尔滨评剧院、中国舞台技术研究所等单位派人参加设计。1983年2月9日研制成功第一套样机,并经哈尔滨评剧院安装试用后,于10月26日通过技术鉴定,认为此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套控制系统是以DJS—052微型计算机为主控中心,使灯光效果信息化、档案化、一致化。能分别控制60路、90路、120路、180路、240路、360路等灯光回路。当控制180路灯光时,RAM(随机存取记忆)可记忆100次的变化信息。灯光信息可用模拟量、数字量两种输入方式,灯光程序一次输入,多次重复,免去灯光操作人员每场演出都重复同一操作内容,还可免去过去手动操作的误差,保证了灯光的艺术效果,机器可连续运行200个小时以上。
调光器部分与扩音、录音、电视录像、电视转播在同一电网工作时互不影响,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是可控硅调光的一项技术突破。手动控制部分具有单控、集控、总控、转控等功能,有修改、选场、改变灯号及亮度增减功能,还有特殊效果音乐调光装置。
CCLS—A型舞台灯光微计算机控制系统,先后销往北京、天津、江苏、辽宁、内蒙古等地,并受到好评。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60套,产值900余万元,利税460万元。
五、电子游戏机
1982年,曙光无线电厂和黑龙江省电子研究所通过市场调研,参考国外样机,共同开发国产化的黑白电子游戏机。该机主振19968兆赫,用8080A作中央处理机,内有RAM、ROM均为8k字节、51厘米显示屏幕,文字内容均为汉字显示。1983年2月通过技术鉴定。投产后,国产游戏机每部成本比进口散件低40%左右。至1985年,共研制出“高速赛车”、“捕鲨鱼”、“打击空中入侵者”、“捕鲨狩猎”等8个品种,共生产400余台,产值160万元,利润60万元。该产品属国内首创,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产品销往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等10多个地区。
1985年,曙光无线电厂开始立项开发CDY系列彩色电子游戏机。1986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至1990年末,累计生产120种、2500余台,产值1800万元,利润460万元。
1990年,国营曙光无线电厂抓住模拟打靶类游戏机开发研制的契机,年初立项,年底鉴定,研制出GDY系列光电打靶游戏机。该机由背景硬片、靶物、模拟枪,以及接收和发射控制系统组成,有效射程可达10米。累计生产15套,产值19.5万元,利润7万元。
同时,国营曙光无线电厂还开发研制出DDJ电脑打靶机。此机为1人游戏,由于应用了单片机,使得游戏方法较为新颖。游戏时,能显示弹着点,显示击中环数、显示累计环数及剩余子弹数,待机状态还能向游人奏乐和显示欢迎用语。该机累计生产126台,产值88.2万元,利润37.8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一节 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
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先锋路14号,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以生产通用和专用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系统工程、管理网络控制工程及计算机软件工程为主的专业厂,是国家计算机产品定点生产企业,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前身是哈尔滨无线电三厂。1969年8月1日,经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批准,将哈尔滨龙江仪表厂五车间(计算机车间)与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像章厂合并成立哈尔滨无线电三厂,厂址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大安街29号。为了扩大生产,1976年11月,哈尔滨无线电三厂由原址迁到哈尔滨市南岗区先锋路154号。
1983年5月9日,电子工业部将哈尔滨无线电三厂列为“六五”计划期间电子工业技术改造地方重点项目。6月20日,在国务院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制定的《1983—1985年电子计算机发展规划》中,将哈尔滨无线电三厂列为国家电子计算机产品整机厂。
1984年,经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批准,将哈尔滨无线电三厂更名为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
1989年10月17日,哈尔滨市编委发〔1989〕第149号文件,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由科级企业晋升为县团级企业。10月29日,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划归哈尔滨市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0月,划归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哈尔滨电子计算机厂在产品开发研制和生产上实施了以副补主,以主开路,主副产品齐头并进的战略方针。运用高新技术推进电子计算机产品的开发研制和更新换代,并较好地发挥了企业在计算机系统控制工程的人才优势。先后开发研制出10余种(系列)高新技术产品、填补空白产品。工厂已成为黑龙江省开发研制和生产电子计算机产品的骨干企业。
至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490平方米,其中生产占用面积8178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30万元,净值194万元。拥有各种生产设备424台(套)。拥有职工38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0人(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29人,管理人员54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6万元,销售收入2498万元,销售税金8万元。
1969—1990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025万元,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687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二篇 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应用产品
第三章 主要生产厂家
第二节 哈尔滨无线电五厂
哈尔滨无线电五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鞍山街9号,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以生产计算机终端打印设备和工业、航空用软管总成及电子应用产品为主的国家重点生产企业之一,隶属于哈尔滨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
哈尔滨无线电五厂前身是哈尔滨仪器仪表修造厂,建于1966年12月3日。厂址设在哈尔滨市轻化工业局基建仓库(南岗区花园街4号)。工厂占地面积为200平方米,主要为伟建机器厂十三车间搞仪器仪表维修和生产飞机用“弹簧定位销”小配套件。
1968年11月,试制成功“软管接头”、“胀力计”等产品,1969年3月被第三机械工业部定为“软管”生产定点厂。
1969年7月,经哈尔滨市南岗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将哈尔滨市南岗区鞍山街9号的原哈尔滨电讯器材厂厂址拨给哈尔滨仪器仪表修造厂,9月,将哈尔滨文具厂打印机车间并入哈尔滨仪器仪表修造厂。
1970年3月,经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生产委员会批准,将哈尔滨仪器仪表修造厂更名为哈尔滨无线电五厂。
1972年2月,工厂为“718工程”研制所需的宽行及窄行打印机,1974年5月至6月研制出CYD—104型、CYD—3型打印机,被国家定为计算机终端打印设备定点生产厂。
1974年,为扩大生产,工厂自筹资金18万元,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拨款26万元,新建了1764.68平方米装配厂房。工厂在发展打印机和软管产品生产的同时,还把开发研制电子应用产品做为企业的一项重点发展战略,先后开发研制出ZMWY型系列电源、SCY计算机控制输油计量仪、MS—2型棉粮收购结算计算机、SPS—I型直流稳压电源、DSJ—I型电影自动控制仪、JSJ—I型交通疏导接收机、CM18型半导体热箱、QBJ—3型多功能气象警报接收机、CAL—2型交通警察指挥模拟训练器、HJD—IB型交通指挥仪、GDB—I型高压电网警戒仪及微波干线工程等30余种产品。
1987年5月,哈尔滨无线电五厂成立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哈尔滨分公司,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
至1990年末,工厂建筑面积6050平方米,生产占用面积544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18万元,净值177万元。拥有各种生产设备201台(套)。拥有职工39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6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1万元,销售收入323万元,销售税金19万元,利润总额17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敏感技术产品
哈尔滨市敏感器件工业从1973年研制锗磁敏二极管开始起步。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为满足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研制“磁探伤仪”急需锗磁敏二极管的要求,在黑龙江大学物理系部分教授和学生的协作下,克服种种困难,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只锗磁敏二极管,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哈尔滨晶体管厂研制出温差电致冷器件。1974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研制出气敏器件。
1978年3月,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生产的2ACM锗磁敏二极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湿敏、力敏器件列入科研新产品试制计划。磁敏、气敏器件等项目列入了生产计划。
1979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试制成功LM型力敏器件,为研制压力传感器打下了基础。1980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QM—N5型气敏管,并应用于可燃气体检测装置。哈尔滨市敏感技术的发展逐渐进入器件、传感器、应用整机一条龙协调发展阶段。至1980年末,哈尔滨市有敏感器件生产企业2家,职工由初期的165人增加到386人,拥有设备142台(套)。此间,哈尔滨市敏感技术产业通过工厂、大专院校、研究所三结合协作,进一步得到了发展。继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黑龙江大学和哈尔滨晶体管厂之后,黑龙江电子技术研究所、哈尔滨敏感技术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科技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无线电七厂也相继开始了敏感技术的研究。
1986年,中国电子学会、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协会、哈尔滨市电子学会、哈尔滨市仪器仪表学会与日本电气学会情报认识技术委员会联合在哈尔滨市举办了“’86哈尔滨中日敏感技术科学讨论会”。同年,哈尔滨汽轮机厂、黑龙江电影机械厂与美国克罗拉公司合资创办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生产非晶硅太阳电池。
1987年6月31日,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以哈经字〔1987〕292号文件批准以哈尔滨晶体管厂为依托,联合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哈尔滨特种元器件厂、哈尔滨无线电七厂组成哈尔滨半导体敏特器件工业公司,使敏感行业得到加强。1988年12月,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研制成功FB—4000型可燃性气体报警装置,在国内第一个通过国家质量检定。
1990年3月16日,黑龙江省经济技术委员会以黑经合〔1990〕18号文件批准以哈尔滨半导体敏特器件工业公司为依托,联合省内有关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组建成立黑龙江敏感技术产业(集团)公司。至此,哈尔滨市半导体敏感器件工业已初具规模,至1990年末,共有生产厂家3家。即: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哈尔滨晶体管厂、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职工总数503人。占地面积3.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拥有设备225台(套)。固定资产原值3489万元,净值2617万元。半导体敏感器件年生产能力为34.5万只,温差电致冷器件年生产能力为1万块,非晶硅太阳电池年生产能力为1兆瓦。产品有敏感器件及应用整机、温差电致冷器件及应用整机、非晶硅太阳电池及其应用产品6大门类,66个品种。其中获国家银牌奖的产品1个,获部、省优质产品奖的产品7个。产品除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外,还出口美国、瑞典、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总计创汇82.7万美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53万元,销售收入572万元,销售税金36万元,亏损226万元。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章 敏感器件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敏感技术产品
第一章 敏感器件
第一节 磁敏器件
1973年5月,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根据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的科研需要,开始研制2ACM型磁敏二极管。磁敏二极管是继霍尔元件和磁电阻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磁电转换元件,它具有磁力探伤、转速测量、位移测量以及制作工业自动控制的各种无触点开关、直流无刷电机等装置,还可应用于地震预报、国防工业、电子技术等领域。
在研制过程中,研制人员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认真对待每一环节。为搜集有关技术资料,查遍了国内几家图书馆,向一些情报单位发出近百封电报和信函,请求协助查找资料,又从图书资料进口公司购买26种外文资料。为寻找试制用完美的单晶,研制人员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跑遍北京、上海10多个科研和生产单位都未采购到,后采用哈尔滨生产的高纯度本征单晶做试验。在研究过程中,主要研制人员孙吉安创造了“重掺杂”新工艺,攻克了难关。研制成功的2ACM型磁敏二极管具有对光、热稳定性高的特点。
1975年12月17日,2ACM型磁敏二极管通过黑龙江省电子仪表工业局主持的设计定型,同年投入生产,年产量为13200只。
2ACM型磁敏二极管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金龙奖”。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被成功地应用在毛主席纪念堂内灯光调试工程上。1975—1986年累计生产13.43万只,产值114.8万元。由于市场销路不畅,1987年后停产。
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三篇 敏感技术产品
第一章 敏感器件
第二节 气敏器件
1973年,日本出版的《展望》和《火灾》等刊物上刊载了有关奇异气氛敏感器件的介绍,引起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厂长杨之滨的注意,并形成了研制开发气敏器件的构想。1974年,工厂成立气敏器件研制小组(后发展成为研究所),开始了气敏器件研制工作。先后研制出QM-N1、QM-N5、QM-N6和QN-J2型气敏器件。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生产的气敏器件通过国内敏感器件的首家鉴定,成为敏感器件中唯一的国家优质产品,唯一的出口创汇产品。气敏器件是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的主导产品,至1990年,累计生产34.5万只,产值414万元。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联邦德国、瑞典、沙特阿拉伯、意大利、法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出口量达57.27万只。
QM-N1型气敏器件 1974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气敏器件研制小组利用二极管的生产线开始研制气敏器件。经过20多个昼夜的艰苦工作,终于攻克了二氧化锡粒度大小、元件烧结温度、测试方法等技术难关,于1974年7月5日研制成功第一只气敏器件,被命名为QM-N1型直热式半导体气敏管。1976年,投入小批量生产,月产量500只左右。1978年4月通过鉴定,并用此器件生产出闪电牌可燃气体报警器。
QM-N5型气敏器件 QM-N1型气敏器件热容量小、易受环境气候影响,稳定性差,易误报,因此,1978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集中力量和资金进行新型气敏器件的研究试制工作。
在研制中,研究人员攻克二氧化锡的制取中粒度大小、均匀性、材料的配比量以及二氧化锡敏感气体材料的附着性和机械温度等难关,研制出QM-N5型气敏器件,并于1980年5月23日通过设计和生产定型。此器件适用于对煤气、氢气、天然气、液体石油气等可燃性气体的检测、检漏、监控等设备中作传感器件。此器件灵敏度高、响应和恢复时间短。响应时间小于10秒,恢复时间小于30秒。1983年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获银质奖章。
QM-N6型气敏器件 1984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开始研制QM-N6型气敏器件。1985年12月16日,此器件通过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的技术鉴定。该器件采用旁热(分离式)结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二氧化锡材料涂制在印有金电极的氧化铝管表面,管内装有加热器,该器件适用于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家庭报警器中。
QM-J2型气敏器件 1988年,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试制成功QM-J2型气敏器件,同年12月28日通过设计和生产定型。QM-J2型气敏器件的稳定性与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下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