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市政公用建设志(四)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3

[RECORD: 38/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二篇 公用事业设施
章名: 第二章 供  气
节名: 第一节 生  产 
正文: 
  煤气厂 始建于1941年。设在大连由日本人经营的南满洲瓦斯株式会社,在哈尔滨市成
立南满瓦斯株式会社哈尔滨支店。同年6月购置松花江南岸哈尔滨铁路工厂北侧用地34730平
方米,投资8.2万元(伪满币),由福昌公司承筑兴建哈尔滨瓦斯厂基础工程。1942年秋主
体工程竣工。由长春调运甑式8孔有底水平炉5座,每座6个炭化室,日生产能力8850立方米。
辅助设备有比鲁式排送机2台,空气冷却器1台,水冷却器1台,立式氨洗涤器1台,干式脱硫
器1台;由大连运来湿式煤气贮罐1座(1号罐),容量4250立方米,1943年2月投产,日供气
量3300立方米。首批受益用户是道里区大安街、经纬街、地段街、买卖街的1100户居民,其
中三分之二是日本人,三分之一是其他外国侨民和上层官吏。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哈尔滨瓦斯厂遭到严重破坏而停产。1946年市政府组织
人力进行简单修复,同年6月6日复工生产,但因缺少原料煤,同年8月停产。1947年4月,东
北计划处接收瓦斯厂,3个月内修复水平炉3座和一些必要的附助设施,7月1日复工生产供气,
到1949年末,煤气发生炉生产能力每昼夜8850立方米,煤气用户1211户,普及率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由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投资14.4万元,在煤气厂干溜
车间两侧新建2.5米七孔甑式水平炉2座,日产量1.24万立方米。同时,投资60万元,新建
容量4250立方米煤气储罐1座(2号罐),并将煤气车间甑式有底水平炉改为贯通式水平炉,
精制室的蒸气动力鼓风机,改为电力带动。1958年投资211万元,在原干溜炉两侧,续建12
孔贯通式水平炉5座,煤气日生产能力增加到2.6万立方米,但由于储配设备不配套,未能
发挥效益。1963年投资20万元,对锅炉房进行配套建设。1965年,增添给煤扒焦电车代替手
工给煤,改善了工人劳动条件。到1966年末煤气昼夜生产能力达到2.6万立方米,煤气用户
增至7541户,普及率1.7%。
  "文化大革命"中,1970年由市革委会副主任郭卫人组建"钢铁指挥部",组织哈尔滨市冶
金铸造行业集资兴建66型50孔焦炉,由地方自筹资金644万元,工程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工
程建设前25孔焦炉,投资140万元,1973年主体工程施工,1977年投产,昼夜煤气生产能力
达到3.61万立方米,煤气用户达到9278户,普及率为2.2%。1980年,由市城市维护费拨
款40万元增设联合卸煤机和推配煤机。
  1982年,黑龙江省计委和省城建局批准市煤气公司续建复热式后25孔焦炉工程,投资总
额456万元,其中省补助投资200万元,市自筹256万元,列为市重点工程组织施工,新建3万
立方米湿式旋转升降煤气储罐1座。1983年,后25孔焦炉主体工程竣工,于当年11月29日点
火温炉,1984年元月正式投产,并在春节前为新发展的3500户居民开栓供气。
  为充分挖掘50孔焦炉煤气生产潜力,缓解哈尔滨市煤气供应的紧张局面,市煤气公司提
出以发生炉煤气置换焦炉回炉煤气的建设方案,经过论证,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于1983
年批准由鞍钢设计院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10月18日省城建厅批准扩初设计,总投资概
算为946.2万元(1986年调整为1165万元),设计建设煤气发生炉3台,中压管道5公里,低
压管道23公里,煤气置换工程于1984年5月1日破土动工,1985年底主厂房达到暖封闭,主要
设备安装就位,生化和脱硫工程基本完成,1987年5月14日试投产一次成功。同年7月8日经
市有关部门联合验收并转入正常生产,日置换焦炉煤气3.3万立方米。至1990年末市煤气公
司煤气厂煤制气生产能力达到每昼夜130200立方米,煤制气用户68140户,普及率达到12.3%。
  液化石油气 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后,哈尔滨市是最早利用液化石油气的城市之一。1964
年,市煤气公司对城市人民生活使用液化石油气进行论证,在居民中试用,收到良好效果。
1965年,投资125万元,在煤气公司煤气厂院内新建液化石油气充气车间700平方米,液化石
油气卧式储气罐2座,储气容量50吨,1966年投产,液化石油气用户3000户。
  1974年,经省计委和省建委批准,投资542万元,在三棵树化工区兴建哈尔滨市液化石
油气厂,占地面积51359平方米,华北设计院设计,年充装能力18000吨,充气车间1096平方
米,残气回收车间200平方米,维修车间240平方米,修瓶车间900平方米,新建球型储气罐2
个,火车槽车11台,汽车槽车3台,储气能力25吨,运输能力360吨。同年,充气车间迁入液
化气厂。1977年6月,部分建成投产,供气用户31507户,普及率7.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液化石油气储气、供气设施的不断完善,供气量不断增
加,至1990年末,用户158003户,普及率62.7%。
  增热煤气 1966年,哈尔滨市煤气公司自筹资金12万元,与哈尔滨锅炉厂合作,利用锅
炉厂发生炉产出的低热质煤气验证混对液化石油气,在动力区筹建增热煤气试验站1座。经2
年多的试验证明,增热煤气技术设备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技术数据准确、安全性能可靠,
可推广应用。哈尔滨市革委1968年成立增热煤气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动力区14个受益单位联
合集资340万元,其中市属单位由市财政一次性投资50万元,建设哈尔滨市增热煤气工程。
1969年,选址在动力区旭升街,占地面积1384.7平方米,主要工程有新建储气能力3万立方
米的煤气储罐1座,铺设煤气管网21公里,其中中压管线7公里;新建铁路专用线50米。锅炉
厂发生炉煤气日供4万立方米,混兑液化石油气5吨,增热煤气热值2850百万大卡。全部工程
于1971年竣工投产,主要供动力区18个单位232栋楼房居民用气,煤气用户4000户,普及率
11%。增热煤气厂投产后,随着动力区各工厂职工住宅的建设发展,增热煤气用户逐年增加,
1972年8000户,1975年9784户,1976年10608户,1978年11691户,1990年18500户。
页码: 731-733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31
 
[RECORD: 39/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二篇 公用事业设施
章名: 第二章 供  气
节名: 第二节 储  存 
正文: 
  煤制气储存 哈尔滨市第一座煤气储罐是1941年南满瓦斯株式会社兴建哈尔滨瓦斯厂同
时建造的,为容量4250立方米的湿式煤气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煤气事业的发展,1955年由黑龙江省政府投资60万元,
在煤气厂院内新建第2座储气容量4250立方米的湿式储罐,1957年建成投入使用,煤气储存
容量由4250方米增加到8500立方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市煤气事业步入正常发展轨道。1977年,66型前25孔
焦炉建成投产。到1981年,煤制气生产能力比1956年提高6倍,但煤气储存能力没有增加,
影响煤气正常生产和供应。1981年,黑龙江省政府投资387万元,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
新建1座储气容量3万立方米的大型储气罐。1982年建成投入使用,为发展南岗区、太平区煤
气用户创造了条件,结束了煤制气只供道里区的局面。至1990年,哈尔滨市煤气公司煤气厂
煤制气储罐的总容量为38500立方米。
  液化石油气储存 哈尔滨市液化石油气厂是哈尔滨市市政管理的唯一液化气供应厂,以
外购各炼油厂生产的液化石油气为主,通过装运、储存和充装,向用户供气。1968年市煤气
公司投资6.3万元,建设容量57立方米的卧式储罐1座。1977年投资24万元,建设容量120立
方米的球型储罐2座,74立方米卧罐2座。1978-1982年投资202.8万元,先后建成投入使用
储气容量406立方米的球型储罐6座。1989年,投资440万元,新建储气容量1000立方米的球
型罐1座。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液化石油气厂共有液化气球型储罐和卧式储罐12座,总容
量4771立方米。
  增热煤气储存 哈尔滨市增热煤气厂有1座储气容量3万立方米储气罐,于1969年建设增
热煤气厂时同时建设,1971年建成投入使用。 
页码: 733-734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33
 
[RECORD: 40/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二篇 公用事业设施
章名: 第二章 供  气
节名: 第三节 输  送 
正文: 
  煤制气输送 1941年,哈尔滨市瓦斯厂建设同时开始铺设煤气输送管道。1944年瓦斯厂
竣工投产时,在道里区斜纹街(经纬街)、炮队街(通江街)、外国六道街(大安街)、警
察街(友谊路)、地段街、透笼街、买卖街、石头道街和南岗区阿什河街、长官公署街(民
益街)共铺设22.18公里煤气管道,经道里煤气厂院内的调压站把煤制气输送给1100户用户。
  1945年,哈尔滨瓦斯厂停产,1947年经过修复恢复生产,到1949年末,煤气管道总长为
22.43公里。
  1952-1966年末,煤气管道逐年增加,主要铺设了红霞街、上游街、红专街,共6460米,
到1966年末,增加到29.2公里。
  1966-1976年,铺设大庆路、进乡街、哈阿公路、汽轮机厂煤气管道共4800米,煤气管
道总长度增加到34公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市煤气事业发展兴旺。1983-1984年,铺设经纬街、
河图街、斜角街、马端街、安固街煤气管道10公里;1985年铺设马端街、工厂街煤气管道12
公里;1986-1990年铺设工部街、北安街、安心街、安升街、北环路、华山小区等煤气管道
51公里。至1990年底,全市共有煤气管道172公里。
  液化石油气输送 输送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哈尔滨市各企事业单位集体用户,由
单位负责利用周转液化石油气钢瓶,到液化石油气厂充气后供应本单位职工用户,另一种是
分散的液化气用户由哈尔滨市液化石油气厂负责供应,供应办法是,将充气后的液化石油气
钢瓶,用专用车辆送到哈尔滨市各区液化气服务站,由各用户凭证换取。
  1966年市煤气公司院内液化石油气车间建成投产,在煤气公司门口设临时服务站,在南
岗区花园街建成全市第一座液化石油气服务站(花园站)。1968年,在南岗区哈尔滨军事工
程学院院内建成第二座液化石油气服务站,对外服务。1970年,建成中山路液化气服务站。
到1976年末全市共有液化气用户29443万户,液化气钢瓶4.5万个,其中周转钢瓶1.5万个,
4个液化石油气站对外服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在南岗区大成街63号,建成大成街液化气服务站。
1980年在道里区通达街120号,建成通达街液化气服务站。1987年,在动力区王兆大街设立王
兆液化气服务站。至1990年末,全市共有液化气用户158003户,煤气公司液化气厂有液化石
油气钢瓶(容量15公斤)16万个,其中周转钢瓶0.2万个。火车槽车32台,汽车槽车7台,
专用送瓶车8台,液化石油气服务站6处。
  增热煤气输送 哈尔滨市煤气公司增热煤气厂1971年建成投产,同时铺设增热煤气管道
21公里,1971年供应4000户,1977年供应11118户,1990年末供应18500万户用气。
页码: 734-735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34
 
[RECORD: 41/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节名:                     第三章 供  热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35A
 
[RECORD: 42/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二篇 公用事业设施
章名: 第三章 供  热
节名: 第一节 生  产 
正文: 
  哈尔滨市城市集中供热热源生产主要来自发电厂和城市住宅小区大型锅炉房。
  1964年,哈尔滨热电厂热网工程开始建设,计划投资480万元,1965年11月建成4号供热
机组,1966年3月建成3号机组,2台供热机组生产能力为蒸汽72吨/小时;同时铺设动力区
供热管网20公里,陆续向哈尔滨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等25个用户供应生产、生活用热,
供热范围在2平方公里以内,供热面积64.5万平方米。至1968年,用户发展到139户,供热
面积132万平方米。1972年,哈尔滨热电厂设备挖潜改造,将原有的2号凝汽式机组改为低真
空运行供热,1974年12月建成投产,增加供应热水能力43.3百万大卡/小时,供热面积增
加到155万平方米,其中生活采暖面积80万平方米。
  1982年,哈尔滨热电厂开始进行两台10万千瓦凝汽机组供热改造工程,1984年11月建成,
增加供热能力90百万大卡/小时。至此,哈尔滨热电厂经过多次技术改造,供热能力达到
14.6万千瓦(125.5百万大卡/小时),供蒸汽能力每小时80吨,供热面积205万平方米,有
70多个单位受益。
  1983年初,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同年5月开始进行哈尔滨发电厂热电联产配套项目--
哈尔滨市南岗热网工程建设。同年10月,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完成扩初设计,计划投资总
额7520万元,其中国家拨改贷3160万元,其余4510万元,由地方自筹和受益单位集资解决,
该工程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到1988年10月部分竣工投产,共安装3台220吨/小时燃煤
粉电站锅炉,除发电765万千瓦外,可供热31.8万千瓦(279.5百万大卡/小时),供热面
积100万平方米,供蒸汽50吨/小时的能力。1989年新增供暖面积1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
200万平方米,供蒸汽能力100吨/小时。1990年,南岗热网工程全面竣工,新增供暖面积40万
平方米,供热面积240万平方米。南岗热网工程以哈尔滨发电厂为中心,向南北方向呈树枝
状伸展,供热半径4.5公里,是哈尔滨市集中供热范围最大的系统。到1990年末,哈尔滨热
电厂供热能力22.1万千瓦(190百万大卡/小时),供热机组总量27.54万千瓦(236.8百
万大卡/小时),供热面积为240万平方米,每小时供蒸汽能力80吨。有232个单位、3.1万
户20万居民受益。随着市区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全市企业自建小电站和住宅小区以大型锅
炉为主的联片供热有了很大发展。化工区集资建成了化工热电站;星光机械厂、伟建机器厂、
哈尔滨毛织厂、哈尔滨纺织印染厂、东安机械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哈尔滨制药厂、哈尔
滨香坊木材综合加工厂、哈尔滨化学纤维厂、哈尔滨糖厂、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哈尔滨塑
料一厂、哈尔滨造纸厂、哈尔滨制药二厂14家企业自建了小电站,并形成热电联产,实行厂
区周围地区的成片供热系统,供热面积达到883.3万平方米;全市新建22个住宅小区,安装
10吨/小时的大型锅炉,施行小区成片供热,总供热面积425万平方米。 
页码: 735-736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35B
 
[RECORD: 43/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二篇 公用事业设施
章名: 第三章 供  热
节名: 第二节 输  送 
正文: 
  哈尔滨市集中供热管网有地沟式、直埋式、架空式3种。
  1966年,哈尔滨热电厂与动力区集中供热管网建成投产。供蒸汽管网和供暖、热水管网
采取地沟式铺设双管直供。地沟式管网的地沟宽度根据管径确定,管外壁采用玻璃丝棉保温。
在哈尔滨热电厂安设3台循环水泵并联产运行,前网为直供,后网由哈尔滨电机厂二次水供
热,回水二次加压,供热半径6公里。热网干线长10公里,支线长24公里,网内设16个控制
点。
  以哈尔滨发电厂为热源的南岗热网于1988年投产运行,1990年全部竣工投产。热网以哈
尔滨发电厂为中心,供热半径4.5公里,供热干线管网总长20.4公里,支线总长23.3公里。
直埋式保温管网是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市引进的国外新技术。其保温层为聚胺脂泡沫塑料,
防水层为聚乙稀硬塑料,采用直埋式管网,废除了地沟,将管道直接埋入地下,节省投资,
加快施工进度。
  南岗热网分为5个区段。一区段为供蒸汽管网,于1984年4月开工铺设,同年11月竣工。
起点为南岗区文景街,经文端街、民生路、香政街至香坊区公滨路。铺设口径108-720毫米
供热管线10812米。沿途向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亚麻厂、天鹅饭店、松江胶合板厂、
哈尔滨橡胶厂等6个单位供应蒸汽。二、三区段于1985年5月开工,同年12月竣工。二区段为
供热水管网,起点为南岗区文景街1号中心热力站,途经文明街、文平街、中山路,至风华
机器厂宿舍39号热力站,共铺设口径377-820毫米供热管线7160.23米,沿中山路南起省政
府北至北方大厦门前为地沟铺设。三区段为供蒸汽和热水管网,水网起点为文平街,经中山
路、巴陵街至黑山街,汽网从文平街经中山路、人和街至哈尔滨酒精厂和哈尔滨生物制品二
厂。共铺设口径133-529毫米供蒸汽管网8977.1米。四、五区段供热水管网于1986年4月开
工,同年12月竣工。四区段起点为交通街头(北方大厦门前),途经交通街、花园街、龙江
街至鞍山街14号热力站,共铺设口径219-508毫米热力管网5875米。由花园街至龙江街全部
采用直埋式管网。五区段起点为北方大厦门前,途经花园街至跃景街,共铺设口径133-528
毫米的热力管网7620米。在热网范围内设有28个热力点,对供热介质在入户前进行调控。每
个热力点向5-10万平方米的房屋建筑供暖。
  至1990年底,南岗区和动力区有集中供热管网干线30.4公里,支线143.03公里,有热
力点43个。
页码: 736-739
附件: @03XC0011.xml^XML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36
 
[RECORD: 44/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三篇 园林绿化
节名:                     第三篇 园林绿化
正文: 
  哈尔滨市园林绿化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中东铁路修建时。俄国东正教会在新
城(南岗区博物馆广场中心)修建圣尼古拉大教堂,在教堂周围植树绿化,形成绿地。光绪
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局将元聚烧锅材料场改为公园(兆麟公园)后,光绪三十二
年(1906年)七月,中东铁路局又将西号(西香坊)李家烧锅柴秸栏子改成中东铁路附属公
园(香坊公园)。并在码头区、新城主要街路广场进行绿化,修建小公园。1917年,滨江县
(现道外区)公署建滨江公园(靖宇公园),并确定农历清明为植树节纪念日,每年春天县
公署、各机关、学校在公园、主要街道、广场进行植树绿化。树木和花卉除本地品种外,还
引入大量外来品种。至1931年哈尔滨市有公园3个,小公园17个,总面积41.8公顷。并建有
养树园、花窖和温室,城市绿化面积35.8公顷。1932年,日本军队侵占哈尔滨。1934年伪
满洲国政府确定4月21日为植树节。每年春天,伪省公署和伪市公署各机关以及各学校在公
园、绿地、寺院、水源地、主要街路进行绿化。到1938年增建公园7个,全市大小公园20个,
面积81.7公顷。城市绿化面积52783公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全市园林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到1949年,全市绿化面积仅剩下71.9公顷,公园2个,树木8.5万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政府积极组织力量,恢复园林建设。园林部门对原有公园进
行改造扩建。1949-1963年,先后新建9个公园。1954年,市政府号召开展群众性春季植树运
动,绿化公园、江北风景区、马家沟河两岸、公共绿地和市内主要街道。1955年,在儿童公
园修建哈尔滨市最早的立体五色草花坛。1960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绿化祖国,
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市政府认真组织和发动群众进行了春秋两季植树绿化,扩建苗圃,
重点进行了绿地建设和一、二类街路绿化。1963年黑龙江省城镇绿化工作会议提出"先绿化
单位后绿化居民区"的方针,单位庭院绿地得到发展。同年,在江畔斯大林公园增设了"天鹅
展翅"、"小鹿"等园林雕塑。到1965年,哈尔滨市城市绿化面积2793公顷,绿化街路500条。
冰雪艺术、江畔公园、立体五色草花坛逐渐成为哈尔滨园林艺术的独特景观。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树木被毁,园林设施无人管理,公园、绿地、苗圃被占用,冰
灯游园会被迫停止。70年代后期,每年春季恢复群众植树运动,但因管理不善,苗圃中低龄
苗木也被挖去栽植,成活率很低,绿化面积逐年减少。到1976年,公园面积减少到473公顷,
公共绿地仅剩158公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园林建设得到发展。1981年全国人大五届4次会议通过《关
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同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的实施办法》,市政府制订了《哈尔滨市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细则》。在市绿化委
员会领导下,中直省直驻哈尔滨各机关、市政府各机关以及学校、驻哈部队积极参加植树活
动,绿化公园、街道,种植各种纪念林,城市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街道绿化由单一树种向
复层绿化发展;各单位庭院绿化向生产区、生活区纵深发展;居民庭院绿化初具规模。1986
年市园林部门筹措资金,在市区主要广场、街路摆放盆花美化环境。同时在哈尔滨火车站站
前广场、新阳广场、斯大林公园等主要广场、公园修建大型立体五色草花坛和各式喷泉,使
市容面貌大为改观。1987年市政府决定对松花江畔进行绿化,改造九站公园,新建顾乡公园,
绿化斯大林公园和绿化道外、太平大堤,并增设园林雕塑,形成26公里带状公园。1989年3
月29日哈尔滨市人大九届10次会议确定,每年4月15-21日为绿化周,每年4月第三个星期日
为义务植树日。到1990年末,哈尔滨市城市绿化面积3780公顷,其中园林绿化面积3276公顷,
道路绿化覆盖面积504公顷,绿化覆盖率24.8%。市内公共绿地779公顷,其中公园17个,
面积339公顷;苗圃5个,面积409公顷;树木共326.8万株,其中人行道树17万株。
页码: 743-744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43A
 
[RECORD: 45/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节名:                     第一章 公  园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43B
 
[RECORD: 46/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三篇 园林绿化
章名: 第一章 公  园
节名: 第一节 综合性公园 
正文: 
  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局将元聚烧锅材料场改建为公园后,至1926年,
哈尔滨自治公议会和滨江县公署先后修建滨江街、夹树街、警察街、宽街、田地街、石头道
街、新安埠铁路线旁、花园街、松花江街、大直街10个综合性公园。1926-1931年,新建松
浦、北京街、军官街、十字街、教堂街、文明街6个小公园。到1931年,市区有16个综合性
公园,面积32.3公顷。
    哈尔滨沦陷后,哈尔滨特别市公署于1935年建八站体育公园,1936年建王兆屯公园,
1937年建江畔、祗园、新阳、乐土和靖国公园,增加公园面积53.5公顷。至1937年,市区公
园19个,面积81.1公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全市大片园地被占用,到1949年,综合性公
园仅剩道外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重视公园建设,先后修建了建国、太阳岛、
平房、香坊、太平、清滨、江畔和九站公园。到1966年,市区综合性公园10个,面积20562
公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政府在恢复、建设原有综合性公园基础上,新建了长青、
顾乡和新太平公园。到1990年,市区综合性公园12个,面积243公顷。主要综合性公园有:
  斯大林公园 位于道里区松花江南岸,东起滨洲铁路桥,西止九站街。长1800米,宽60
米左右,呈带状,总面积10.6公顷。
  斯大林公园原为铁路专用线和航运码头用地。1901年,中东铁路局在此修建俄式风格的
江上俱乐部,并在其周围建有绿地,但规模很小,称江沿公园。1936年,伪满政权扩建江沿
公园为松花江畔公园,从中央大街街口到炮队街口(通江街口),长约500米左右,面积为
1.3公顷,栽植杨树、榆树、柳树及各种花草,修建立体花坛并配以路灯。1938年,增设"白
熊"、"游泳少女"等4座园林塑像。1941年,将公园扩建至滨洲铁路桥,1.7公顷,并建厕所
和警官派出所,在公园四周设置了木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在沿江原有的园林建设基础上进行扩建,拆除了周围
的铁轨,迁移了贮木场,保留了原有的三、四十株大柳树,绿地向南扩展了30米。1954年新
建游览路,进行了植树绿化,增添了休息长椅,并将江畔公园改为斯大林公园。1957年,松
花江出现了有水文记载以来的特大洪水。哈尔滨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筑起了永久性的百里长堤,1958年4月28日竣工。为纪念抗洪胜利,1958年在斯大林公园中
部修建了哈尔滨市人民防洪纪念塔,11月13日竣工。位于通江街口的"伏龙泉"雕塑,表现了
哈尔滨人民战胜洪水的主题。1960年,为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在公园的东部,新建了青
年宫,成为广大游人和青年进行娱乐活动的中心。青年宫门前"天鹅展翅"的雕塑寓意着哈尔
滨的腾飞。1963年斯大林公园安设了"手风琴手"、"小画家"、"小憩"、"江上母子"、"小鹿"
等11件充满生活气息的雕塑。1964年,防洪纪念塔围廊两侧的碑文换成铁皮画板。1966-1976
年,斯大林公园未得到及时的维修和保护,许多园林设施残缺破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政府积极组织人力进行维修。1981年,在公园重新种植一
批花灌木,其中冰凉花首次在哈尔滨市种植。1986年建大型立体花坛"万象更新",造型宏伟,
寓意清新、生动。1990年又将防洪纪念塔前喷水池改为彩色音乐喷泉,立体变幻的彩色图案
给游人带来轻松愉快的享受。
  冬季的斯大林公园银装素裹,冰雪奇丽,松花江由浴场变成了冰场,吸引着滑冰、戏雪
爱好者。从1990年起,开始举办哈尔滨冬季冰上乐园,斯大林公园成为哈尔滨人民冰上活动
场所。
  斯大林公园有4条游览路和3条绿带。乔木、花灌木26种,4150株。江栏处的堤坡有多处
入江口石阶,游人随时可往来于公园、沙滩之间。摄影室、小卖店、休息长廊等欧式建筑别
具一格,造型美观,色调淡雅。以巍峨挺拔的防洪纪念塔为中心,东翼有现代风格的建筑青
年宫,西翼有俄罗斯古典风格建筑江上俱乐部、江畔餐厅和中国民族建筑友谊宫宾馆。具有
浓郁生活气息的立体花坛和雕塑点缀在花木丛中,配之以欧式凉亭,形成斯大林公园的独特
风格。
  香坊公园 位于香坊区公滨路东段南侧,占地面积7.2公顷,于1903年形成,1958年正
式建成。当时树木稀少,设施简陋。60年代初陆续增加园林设施,修建凉亭一个,雕塑2座,
温室3栋,并修建了占地面积3350平方米的游泳池。1966-1976年,园林设施年久失修,损坏
严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园建设加快,先后建假山1座,人工湖1个,湖心岛1处,
拱桥4座,并新建了录像厅,改建了儿童游乐场,同时进行了园林绿化。从1989年起,一年
一度的彩灯游园会为香坊公园增添了异彩。
  太平公园 位于太平区东直路中段南侧,占地面积4.2公顷。建于1957年,园内东南角
和西南角各建一凉亭,东北侧是儿童游乐区,西北侧为动物饲养区,南面有一座60米长木制
长廊,园内分布着杨、柳、黄槐、丁香、桃红、云杉、马尾松等3000多株树木,有35条长椅,
中心广场内设一圆形花坛,内层为草花花池,外层为灌木花池,两层为八卦形。1958年,建
太平文化宫,占用园地2000平方米,建吕剧团办公室占用园地2500平方米。1960年在园内西
面修建1座曲艺厅和猴、熊2座动物舍,在儿童游艺区建筑人工假山1座。1963年在公园西面
建职工宿舍,占地500平方米。1964年,在西南角空地建青春亭,在南面建1栋200平方米的
温室。1966-1970年,园内设施被洗劫一空。1971年,修复了东面围墙,此后,市园林部门
每年拨款5000元为维修费。1977年全区各大工厂集资,在儿童游艺场修建了2个水泥结构的
大象滑梯和木制小滑梯等游乐设施,并重新修复了北面砖墙。1984年,在公园内修柏油路面
2225平方米,重修了人工湖、假山和山上的铁制凉亭、石峰、石阶等,并增设40套石凳,增
植了树木、花卉,铺设了草坪,整个公园建设初具规模。园内有乔木、花灌木1500株。人工
湖、曲桥、桂花池、石山、凉亭、喷泉、曲艺厅、儿童乐园为太平区人民提供良好的游乐休
息场所。
页码: 744-748
附件: @03XC0015.xml^XML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44
 
[RECORD: 47/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三篇 园林绿化
章名: 第一章 公  园
节名: 第二节 纪念性公园 
正文: 
  兆麟公园 原系聚源烧锅的材料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日俄庚子之役被俄军占
据用作临时军用医院。俄军撤走后,由中东铁路局接管改为公园,最初称市公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第九段段长希尔科夫在此修建露天剧场,名为"希
尔科夫戏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称公立公园。当时规模很小,仅为现在面积的
三分之一左右。内有喷水池1个,商亭2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哈尔滨市俄人自治公
议会成立,中东铁路局将公园移交市董事会管理,称董事会花园。董事会接管后,在公园四
周设板障,修建木质大门4座,小门2座。至1926年,又增建厕所2座,茶亭3座,木质贝壳式
音乐台1座,水泥喷水池1座,将原露天剧场加盖改为电影院。修建动物舍,展出雏狼、狐狸、
黄羊、猫头鹰等动物。1926年5月改建铁大门,水泥门柱,公园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带
有殖民城市的烙印。1926年6月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收回哈尔滨市政管理权。同年7月,
哈尔滨自治临时委员会将董事会花园收回,改称市自治公园(特别市公园)。当时园内有树
木5400余株,多为榆树、杨树。各种花坛10余处,其中"卧狮方醒图"以土堆卧狮状,是哈尔
滨市立体花坛的雏形。1927-1931年,新建中式古亭2座,从市自治会会长张凤亭私邸移来凤
亭1座,并修建假山、人工湖,公园风格发生变化,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1933年,伪哈尔滨市公署将公园更名为哈尔滨市第一公园,1937年又改称道里公园。至
1940年,建池沼1处,夏为池沼,冬作滑冰场;建温室4栋;不同风格的小桥3座;重建音乐
堂和7个小动物舍;修建儿童运动场,公园面积扩大到7公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公园遭到
严重破坏,铁门、铁栏被拆掉,树木被砍,绿地、花卉被毁,温室玻璃全部被砸碎。1946年
哈尔滨解放后,市政府修复了公园的大门及木栏、木桥,并增添木凳50条,新建1座鹿园。
同年3月9日,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在道里区水道街(兆麟街)9号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为纪念李兆麟将军,同年3月15日,李兆麟烈士善后委员会,决定改园名为兆麟公园。同年6
月14日全市各界在兆麟公园北角举行了兆麟纪念墓开工典礼,同年8月15日纪念墓落成。新
建的纪念墓碑文由当时松江省政府主席冯仲云撰写,概述了李兆麟将军的一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增扩了动物园,展出了棕熊、水獭、旱獭、鹈鹕、珍
珠鸡、扬子鳄、猴子、赛加羚羊、东北虎等。当时饲养的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动
物共50多种140多头(只)。1955年,哈尔滨市建设局在兆麟公园设鱼、鸟、花卉室,面积
420平方米,为重楼式塔形建筑,有通风和暖气设备。室内培植了种类繁多的南方花卉和各种
热带禽鸟,建了金鱼池,并设海豹喷泉和彩灯。1959年修建了小南岛。1962年将园内动物移
到动物园统一饲养展览。同年,增加舰船模型和竞速艇。1963年修建北苑。
  "文化大革命"后期,修建了北苑透孔花墙,在儿童运动场增设了滑梯、转椅、电动宇宙
飞船等设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园建设发展很快。1980年在园内东部修建了可容纳4000人
的露天剧场。1981年8月,在小南岛上建筑了可容纳500人的1300平方的圆型旱冰场,将原水
族馆改为电子游艺馆。1985年建"映月园",在园内西北角建起1座多展厅的花卉展览室。
  1990年园内有乔木、花灌木40多种,6000余株。花卉温室每年可生产160多个品种,
10000余盆盆花以及各种花草5万株,五色草20万株。
  1963年开始,每年元旦至2月末,兆麟公园成为全市冰雪艺术精粹展地,至1990年,已
举办16届冰灯游园会。冰灯制作一届比一届瑰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为兆麟公园增添了异
彩。
  靖宇公园 位于道外区靖宇二十道街中段,面积4.8公顷。原称滨江公园。滨江县公署
于1917年5月在东四家子(今道外区二十道街)新区开发同时修建滨江公园。当时面积13公
顷,南北长283米,东西宽16.7米,公园四周设板墙,两侧有凉亭,并有"滨江公园"四字的
花坛1座。公园后部建有滨江俱乐部。1926-1931年,由于军阀各自为政,发展自己的势力,
放弃了城市建设,公园用地大都被占,到1930年仅剩5.2公顷。哈尔滨沦陷后,市公署将公
园改名为哈尔滨市第二公园。1937年改称傅家甸公园。由于道外区主要居住着中国商人和贫
民,因此,除对公园进行了一般修缮外,日伪政权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公园建设。1946年傅家
甸公园改道外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政府对道外公园进行了改造和建设。
1954年在园内西北角设动物园,在东部设转马等儿童游乐设施,并设喷泉。1958年增加动物
舍、金鱼室,增添了猴子、黑熊、狍子等野生动物,修建了射击场、秋千、游车和电动儿童
转马等。"文化大革命"中,公园建设停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道外区政府对该公园
进行了改造,增植大量花卉树木,修建旱冰场,增设了服务网点,使古老的公园焕然一新。
1985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公园易名靖宇公园。靖宇公园有乔木、花灌木9
种,1702株。凉亭、长廊、喷泉、假山、绿荫、花卉给道外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休息、娱乐
场所。
页码: 748-750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48
 
[RECORD: 48/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三篇 园林绿化
章名: 第一章 公  园
节名: 第三节 专业性公园 
正文: 
  文化公园 位于南岗区大直街东端,地处南岗、道外、太平区交界处,面积23公顷。
  文化公园原是俄国人墓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俄人在墓地建立圣母安息教堂。
1928年建钟楼、天文馆及西大门。此后,犹太人、朝鲜人、日本人死后都葬于此地,一般
称"外国人墓地",日本人称"露人墓地"即:"俄国人墓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市政府于1956年将墓地改建为文化公园。1958年开始,市政
府组织人力迁墓整地,挖湖堆山,修路植树,除保留原有的教堂、宝塔、殿堂、钟楼外,新
建了公园大门、凉亭、花架、温室等园林设施。同年修建了全国最大的露天舞场,建筑面积
5400平方米。1959年10月1日公园正式开放,当时面积为40公顷,成为哈尔滨市文化活动中
心。1964年,公园部分园地辟做积压物资交流场所。"文化大革命"中,公园建设受到破坏,
人防工程遍布全园,砍伐树木,乱挖土方,修建砖厂,残土遍地。1974年省、市体委在园内
占用大量土地修建冰上运动中心。1966-1976年该园有10几家工厂、单位迁入,被占绿地达
16公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政建设逐步走上正轨。1979年1月31日中共黑龙江省委
员会第6次常委会决定整顿文化公园。同年4月13日,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第6次常委会决定
文化公园开放。同时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第6次主任办公会议决定,撤销市积压物资交流会,
园内各单位迁出,退出所占用地。经清理,公园面积为23公顷。1984年6月,市委、市政府
发出全市军民共建文化公园的号召。市政府投资30万元进行第一期工程建设,建成9600平方
米的园路,800米的透花围墙,将原有的天文馆、钟楼、亭廊、花架等修复、粉刷一新,建
成具有现代园林特色的南门桩柱,挖湖堆山,完成土方9000立方米。在露天舞场配备了声控
灯光。并于公园正门安装了喷泉。1989年又修建了1200米竹篱和3个园门,并建药材园1处,
种植药材213种2000株。文化公园有乔木、花灌木65种,8679株。古典风格的教堂、钟楼与
现代风格的喷泉、舞场、音乐楼交相辉映,成为哈尔滨市人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儿童公园 原系中东铁路苗圃,建于1925年。哈尔滨沦陷后,改建为哈尔滨植物园。
1945年秋,由中长铁路局接收,称为铁路花园。1953年由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改称南岗公园。
1956年,为进一步培养儿童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爱好,发挥儿童智慧,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哈
尔滨铁路管理局、团市委组成筹建委员会,组织修建全国第一条儿童铁路。同年5月17日儿
童铁路开工,遂将南岗公园改名为儿童公园。开工第一天有2300余名机关干部、职工、士兵、
青年学生参加了修建路基的义务劳动。儿童铁路设北京站和莫斯科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哈尔滨车辆厂负责设计制造儿童铁路列车车厢,牵引机车由林业机械厂提供。同年6月1日,
儿童铁路正式通车。儿童铁路全长2.17公里,由"北京站"到"莫斯科站"往返需12分钟,这
条铁路的全部员工,包括火车司机、车长、站长、列车员等均由12-15岁的优秀少先队员担
任。火车使用蒸气机车头,由三节小车厢和望车厢组成。1965年10月10日,刘少奇、陈毅
等国家领导人陪同柬埔寨王国首相西哈努克亲王来哈,将"莫斯科站"改为"金边站","文化
大革命"期间改为"哈尔滨站"。根据儿童娱乐需要,先后在园内设置了电转马、秋千、叠木、
压板、滑梯、小球场和迷园等设施,开辟了红领巾动物园、植物园、芍药园、花展棚、儿童
阅览室等活动场所。"文化大革命"中,公园建设停滞,一段时间将儿童火车封存。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儿童公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恢复了儿童铁路运行。1979年增
添了电动飞机、电动登月火箭等游艺设备。1981年新设"彩虹飞跨"、"百鸟朝凤"等游艺设备。
1984年日本友人赠给儿童公园消防车1部。1985年儿童火车换成7节新式车厢并改用内燃机车
牵引,可乘坐200名儿童。儿童火车从1956年通车到1990年已安全行车8万公里,共培养铁路
小员工21400余名,接待游客800万人次。儿童公园有乔木、花灌木53个品种,5015株,设有
憩苑游览区等景点。公园温室面积1653平方米,年生产温室花卉200多种,露地花卉30多种,
每至盛夏,群芳吐艳,花香四溢,成为哈尔滨儿童活动的中心。
  动物园 位于南岗区和兴路中段北侧,马家沟河畔,面积37.25公顷。
  动物园  始建于1954年,面积21.3公顷。当时修筑了园路和入口门,设铁条木栅。1935
年进行了苗木培植,1937年,筑木桥,增设水井。1938-1945年,日伪当局忙于战争,停止
了苗圃建设。日本投降后1946-1953年为东北林学院实验林场的标本园。1954年1月1日市政
府决定将标本园改建成动物园,修建了虎笼、猛兽舍、狮子舍、熊舍、猴笼,并定名为哈尔
滨公园。1955年引进了北极熊,当时展出动物9种26只。1960年建虎舍、猴舍;1962年,市
人委决定将市内其它公园的大型动物全部集中到哈尔滨公园,增建了兽舍。当时共有动物220
种,非洲狮、斑烈狗、大熊猫吸引大量游人。1963年对一些无条件饲养的动物进行外调和
转让,保留了120种动物。1964年,从上海购进云南孔雀、竹鸡、鸳鸯、山斑鸠、珠颈斑鸠
等21种147只动物;从北京购进银鸡、锦鸡、长尾雉等3种7只动物;从黑龙江省各林区购得
黑狼、驼鹿、松鼠、斑羚、野猪、黑熊、雷鸟、榛鸡等15种226只动物。自此哈尔滨公园正
式更名为哈尔滨动物园。1964年在园内建设了露天游泳池,扩建了兽舍,动物园规模进一步
扩大。"文化大革命"后期,动物园曾引进大象、大猩猩、山魈、狒狒等动物。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动物园建设得到了市政府的重视。1980年,建熊山,1981年与加拿大阿尔伯塔
省养殖动物园建立联系,互换动物,建设了河马馆,引进河马1只,倭河马2只。1982年,为
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建了旱冰场,以后又修建了群芳园,并在园内栽植花灌木,铺
设草坪,修建喷泉。1984年先后建成了野牛房、大象馆、犀牛馆、长颈鹿馆,引进美洲野牛
1只,大象2只,以及犀牛、长颈鹿。全园共有各类野生动物200余种,2000余只。其中兽类
78种350只,鸟类120种560只,以及各种鱼类等。有稀有保护动物东北虎、白鹳、丹顶鹤、金
丝猴、大熊猫、小熊猫、野驴、兔狲、白唇鹿、褐马鸡等25种。此外,还有倭河马、麝牛、
非洲野牛、黑猩猩、美洲驼、欧洲鹿等世界珍贵动物。动物园内有各类乔木、花灌木67种,
植有白桦、松柏等树木。园内厚皮兽馆、河马馆、熊山等建筑小品各具特色。马家沟河从园
中穿过,建有小桥、喷泉,盛夏,游人如云,隆冬,银装素裹,是国内八大综合性动物园之
一。
页码: 750-753
附件: @03XC0016.xml^XML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50
 
[RECORD: 49/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节名:                     第二章 绿  地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52
 
[RECORD: 50/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三篇 园林绿化
章名: 第二章 绿  地
节名: 第一节 公共绿地 
正文: 
  广场绿地 形成于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圣尼古拉大教堂落成同时,修建了
中央寺院广场绿地(博物馆广场绿地)。绿地以杨树为主,并栽丁香等花灌木。同期,哈尔
滨火车站前广场绿地也随之形成。20年代后期,文昌广场绿地(文明街小花园)形成。1937
年,伪哈尔滨市都市建设局在道里中央大街南端大同广场(新阳广场)中央空地种植野生牛
毛草,投资1500元,8月中旬竣工。同年,在王兆屯南端,建广场绿地,面积40公顷,是当
时最大的广场绿地。1939年在霁虹广场修建广场绿地,绿地形状为伪哈尔滨市徽,电车轨道
从中间通过,1940年建兴满广场(和兴广场)绿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市区中央广场绿地
被占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园林部门在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周围进行绿化。1959年
随着中山路的改建,修建了省政府广场绿地,绿地中央栽植乔灌木,四周种花卉。1963年建
保国街街心广场绿地,面积754平方米。1966年,圣尼古拉教堂被"红卫兵"拆毁,1967年初
在绿地中心建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纪念碑,1972年拆除,改建龟背式花坛。70年代初修
建滨江火车站站前广场绿地,面积2615平方米,植树201株,绿篱588米,栅栏946米。1972
年后,博物馆广场绿地、省政府广场绿地、和兴广场绿地均修筑了人防工程。1976年,改造
博物馆广场绿地,拆除人防工程,植树465株,绿篱375米,栅栏215米,草坪600平方米。
1977年改建文昌广场绿地,面积15828平方米,植树1542株,置座椅20个,栅栏464米。1978年
改造新阳广场绿地,栽植云杉篱60米,种草花448.6平方米。1983年改造霁虹广场绿地,拆
除废弃有轨电车路基,建园形广场绿地1356平方米,栽云杉108株,铺草1356平方米,设栅
栏124.9米。同年建西大直街广场绿地,面积1256平方米,栽云杉8株,水腊球98株,因广
场绿地原是柏油路面,加之有轨电车路基没有拆除,地下水份不足,植物长势不好。同年,
为解决西大直街交通阻塞问题,铲除了和兴路广场绿地。1986年,因省政府广场绿地面积过
大,影响行车视线而进行改造,拆除人防工程,建绿地2826平方米,植树61株,铺白三叶草
坪1826平方米,植绿篱38米,建栅栏377米,平面花坛4个。1987年建成松花江公路大桥广场
双环绿地,面积15700平方米,植树15615株,铺草坪8500平方米,中间栽五色草云字图案
387平方米。1988年4月,在霁虹广场绿地安装直径10米的喷泉1组,首次将大型组合喷泉用于
广场内。同年,新建花园街广场绿地,建五色草花坛5处,绿化、彩化1030平方米,安设铁
栅栏279米,摆花2500盆,建环型喷水池1座,池内建园林小品。同年,建文教广场绿地,面
积529平方米,植树26株,建栅栏210米,植绿篱230米。1989年,新建三棵树火车站广场绿
地,面积1230平方米,植树93株,铺草坪1950平方米,安装矮栏184米,摆花600盆。同年,
对新阳、省政府、霁虹广场绿地进行改造。更新新阳广场绿地云杉篱80米,铺剪股颖草坪
347平方米,老来变草12墩,中间建大型立体五色草花坛欧式花篮1个,造型新颖,倍受国内外
宾客赞誉,在省政府广场绿地栽杜松6株,云杉球16株,水腊球30株,马兰1500墩,植荷兰
菊和玉簪等宿根花卉1000平方米,建五色草平面花坛2组,安装喷泉4组,在霁虹广场绿地挖
掉退化的草坪,新植早熟禾草796平方米,花带120米。1990年改造西大直街广场绿地,新植
树木224株,铺草663平方米,建栅栏126米,砌花池4个,建五色草喇叭花立体花坛2个。
  游园绿地 哈尔滨游园绿地形成于20世纪初,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市区内已形
成花园街、松花江街、宽街(道里西十三道街)、警察街(友谊路)、夹树街、石头道街、
大直街、田地街等小花园。20年代又修建了北京街、军官街(春申街)、十字街、教堂街
(革新街)小公园。当时称小公园绿地,其规模较小,到1949年,大多已经湮灭,存者成为街
旁或街心绿地。50年代初期,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建立,促进了游园绿地的发展。1952年建东
安游园,面积7300平方米,1956年建东轻游园,面积37740平方米。1960年动力区政府建和
平游园,面积28888平方米,园内种植松树、柳树和丁香等各种乔灌木,并建月亮门、凉亭、
画廊等设施。1961年动力区政府又建成安乐游园,面积147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
游园绿地遭到破坏,树木被砍,设施被毁。1968年建成松江新院游园,面积36008平方米。
1981年以后,游园建设得到市政府的重视,东安、东轻游园得到恢复,和平、安乐等游园增
设了喷泉、雕塑等,并增植各类树木。1982年,根据市政府要求,对道里区西十三道街小花
园扩建成街心游园,面积3520平方米。周围修长条花池,建棚架2组,中间修花池6个,建栅
栏419米,两侧栽垂柳51株,并栽植丁香、玫瑰等花灌木,栽草花472平方米。1983年,建如
意园,面积2452平方米,植树338株,绿篱90米,铺草1050平方米,建栅栏590米,喷泉、假
山、凉亭各1处,月亮门7个。1984年,松花江小花园改建成松花江游园,面积9560平方米,
植树601株,绿篱270米,建栅栏870米。并新建新龙游园,面积10846平方米,植树233株,
建假山、荫棚等设施。1985年,建友协游园,面积3250平方米,植树308株,绿篱530米,并
建有凉亭、雕塑、月亮门各1处。1986年为纪念赵一曼烈士,将一曼绿地扩建为一曼游园,
面积3640平方米,植树232株,铺早熟禾3058平方米,苏式栅栏739米,修花池2组32平方米,
黑色大理石座基的赵一曼烈士铜像座落在松柏、花丛之中,庄严肃穆。一曼游园的建成既美
化了环境,又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代提供了教育场所。同年,交通游园、星光游园建成。
1987年平房区政府修建了保国游园,面积33400平方米,植树1396株,植绿篱2250米,铺草
坪500平方米,设栅栏960米,建凉亭2座,母女雕塑1组,游园中心建倒立房1座,别具风格。
1988年,新建学府游园、北方商场游园,并对东安游园进行改造,共植树1500株,绿篱1069米,
铺草坪11004平方米,安设栅栏2022米,设座凳40个,砌花池12个。1989年,为庆祝首届环
卫工人节,市政府决定将原斜角街绿地命名"环卫园",面积3566平方米,园内建有长廊、棚
架、座椅、假山、栅栏、花池等设施。10月25日,"环卫工人"塑像在园内落成。同年,建北
京街人大游园,植树123株,植草坪680平方米,安设栅栏410米。在星光游园增设喷泉1组,
建凉亭1座,月亮门1个。1990年,对道里区西十三道街游园进行改造,增植白桦、山杏、樟
子松、云杉、黑松、桧柏、沙地柏等乔木,栽云杉篱352墩,剪型树43株,草坪1620平方米,
栅栏822米,铺彩色步道板536.5平方米,修普通步道板242.9平方米,砌花池14个,栽花
370平方米,建五色草古式立体花瓶1个,绿化面积2146平方米,建雪松喷泉1组,增设园林
小品29件。改造后的西十三道街游园典雅、秀丽,堪称哈尔滨游园之首。
  分车带绿地 分车带绿地是伴随着城市道路的改造、拓宽出现的。1938年,水道街(兆
麟街)街心绿地、大直街街心绿地和南通街街心绿地已形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街心绿地
遭到破坏。到1949年,大直街街心绿地已不复存在,成为有轨电车线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于1950年修复了兆麟街街心绿地,面积10000平方米,栽植柳树25株。1953年,随着
和平路改造,形成和平路分车带绿地,面积13136平方米,栽植杨树。1955年,在兆麟街街
心绿地种植榆树57株。1959年,中山路中山桥头至省政府广场一段改造"三幅式"道路,形成
中山路分车带绿地,面积4149平方米,种植杨树和糖槭。70年代初期,和兴路、大庆路也形
成了分车带绿地。1974年,对中山路分车带绿地进行改造,栽植大量的糖槭、杨树、樟子松,
铺植草坪,安装栅栏。1978年,建新阳路分车带绿地,面积11136平方米,栽糖槭、园榆等
树木。1979年红军街道路改造完工后,形成面积930平方米的分车带绿地,栽植杜松和红皮
云杉。同年,伐掉和平路分车带绿地中杨树,栽植樟子松、红皮云杉、茶条槭以及丁香等树
木,种植各种花卉,形成多层次结构。1979年以后,在大庆路、和兴路、西大直街西端、中
山路等主要街道进行绿化改造时,多采用多层次绿化结构。80年代初期,由于车流量增加,
大庆路、和兴路、南通街分车带绿地先后被改造为道路。1982年,学府路形成从电表厂至保
健路段分车带绿地,栽植红皮云杉1367株,茶条槭1239株,金老梅绿篱3446株,榆树绿篱
1500延长米,并安设了栏杆,形成了一条高水平的绿化分车带。1983年开始,本着"改造一条
街,绿化一条街"的原则,在学府路、公滨路、埃德蒙顿路、外环北路、友谊路等进行改造
建设的同时进行绿化。1983年,建西大直街西端分车带绿地,面积4536平方米,栽云杉225
株,刺玫118株,丁香125株。1985年,新建公滨路分车带绿地,面积10884平方米,栽植云
杉917株。1986年,再次对公滨路分车带绿地进行绿化,栽植丁香668墩,暴马子133墩,金
老梅357墩,铺草坪9764平方米,植绿篱6052米,建栅栏7908米,形成一条树、草、花层次
分明的分车带绿地。1987年,新建埃德蒙顿路分车带绿地,面积7500平方米,植树779株,
铺草坪2000平方米。1988年新建外环北路分车带绿地,面积21814平方米,植云杉475株。
1989年新建南极街分车带绿地,面积1277平方米,栽云杉250株,水腊230株,草坪1037平方米。
同年将公滨路分车带绿地矮栏改为中栏;将学府路分车带绿地从保健路修至哈尔滨客车厂;
在外环北路分车带绿地栽植樟子松301株,丁香247墩,黄玫瑰113墩,垂柳147株。1990年新
建友谊路分车带绿地,面积3250平方米,植树536株,铺草坪3250平方米,建栅栏3620米。
在兆麟街街心绿地栽锦带花500株,设栅栏2776米,植绿篱1100米。更新了中山路分车带绿
地草坪,铺种了早熟禾。将学府路分车带绿地从哈尔滨客车厂建至学府路立交桥,总面积
42202平方米,树木3128株,绿篱26000米,栅栏5684米。
  街旁绿地 20世纪初,中东铁路局和滨江同知开始在街道两旁种植树木。到30年代,已
形成霁虹桥头、中山路和许公路旁等块状绿地。太平洋战争后,街旁绿地因得不到维护而日
渐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1965年,注重街旁绿地建设,市区主要街路旁均有绿化。
"文化大革命"中,街旁绿地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街旁绿地建设受到重视,
市政府动员市、区两级园林部门和街道居民对街道两旁进行绿化。1984年修建了东大直街、
和兴路两侧街旁绿地。樟子松、云杉、丁香、桃红、连翘成为绿化的主要树种。东大直街绿
地面积13957平方米,植树4826株,修建园林小品33处,建栅栏5515米,植绿篱332米。1986
年新建学府三道街绿地,面积5763平方米,植树492株,栽丁香142墩,植绿篱332米,建栅
栏124米。1987年新建南极街、汉祥街、西河沟街、公滨路等大小街旁绿地。南极街街旁绿
地面积4217平方米,植绿篱230米,建栅栏546米;汉祥街旁绿地面积2594平方米,植树1438
株;西河沟街旁绿地面积6210平方米,植丁香1875墩,植绿篱440米;公滨路街旁绿地面积
25000平方米。1988年,对城乡路、武源街、东电里、红旗大街、进乡街等路进行绿化,并对
原有绿地进行修缮、改造。城乡路两侧绿地面积17865平方米,植树13313株,铺草7400平方
米;武源路街旁绿地面积7648平方米,植树205株;东电里街旁绿地面积1900平方米,植树
80株,铺草坪1500平方米,建栅栏552米,磨石亭2座;进乡街街旁绿地面积8008平方米,植
树201株,植草坪8008平方米,建栅栏2003米;红旗大街两侧绿地面积21452平方米,植树
1464株,铺草坪21452平方米,建栅栏1854米。1989年,在沿江一条线绿化工程中建太平东大
坝一侧绿地,面积37600平方米,植树4499株,植绿篱2350米。和兴路两侧绿地经过多年改
建,到1989年面积13957平方米,树木3135株。1990年建阿什河堤绿地,并改造公滨路两侧
绿地,同时对原有绿地进行改建。阿什河堤绿地面积63600平方米,植树5168株。
页码: 753-762
附件: @03XC0019.xml^XML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53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