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市政公用建设志(三)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3
[RECORD: 28/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四章 排 水
节名: 第三节 截流渠
正文:
沿江截流渠 196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当时学术界主张
采用污水灌田,增加粮食产量。市人民委员会决定用建设化肥厂的资金将沿江6个排水口全
部截流,把每天流入江内的大量生产、生活污水及污泥送至市区下游,用于农业生产,变害
为利。经省、市计委批准,1966年3月开始进行沿江截流系统工程建设。工程设计思路是:
将沿江6个排水口每天流入江中的83030吨生产、生活污水全部截流,统一沉淀。各排水口除
暴雨情况下自然泄入江中,每年有11个月时间,将污水截流送至下游进行沉淀取泥。经化验
分析,6个排水口每天排放的83030吨污水含有201吨污泥肥料,一年可产污泥肥料60330吨,
其中含有纯化肥原料523吨,相当一座小型化肥厂的年产量。
沿江截流渠总长9494.16米,其中利用旧有管线1393.3米,新建管渠8100.86米,投
资283万元。工程共分6段建设。第一段由道里区新正阳河排水泵站沿河源街、第二工程街至
高谊街排水泵站,长1811.8米,利用第二工程街口径900-1200毫米旧有管线756.5米,新
建口径900毫米管线1055.3米,其中口径900毫米粉煤灰管线122米。第二段从高谊街排水泵
站起,沿斯大林公园人行道,经中央大街北头防洪纪念塔南侧转向尚志胡同至井街排水泵站,
全长1421.2米,其中利用尚志胡同东侧旧有管径1000毫米管线110米,新建管线1311.2米。
由于该处位于公园和居民密集区,按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要求,修建了大型出入口,
排气孔做为备战时待避人员之用。在防洪纪念塔南侧广场铺设口径1000毫米管线136.4米,
进入巡船胡同管线口径1500毫米,长232.4米。这两段园型管线均采用顶管施工。第三段由
井街排水泵站起,经青年宫后侧,穿越滨洲铁路路基,沿"小船坞"经道外区钱塘街至五道
街排水泵站,全长1686.15米,利用旧有管线527米,新建口径1000毫米管线1159.15米,
其中穿越滨洲铁路路基采取顶管施工270米,加固钢筋混凝土管50米。第四段由道外区五道
街排水泵站起,沿道外江堤南侧向东至十八道街排水泵站,全长1265.41米,其中新建口径
1200毫米管线262.84米,1.66×1.5米平战结合砖石结构暗渠439.04米,由于道外北七
道街地势下凹,采用导虹顺管(口径900毫米长141.75米)将截流污水输送到下游管段。第
五段由道外区十八道街排水泵站起,至十九道街向东经建北新街,穿越造纸厂铁路专用线,
向东经造纸厂、皮革厂门前,至"三不管"排水泵站,全长2175.15米。其中新建十八道街排
水泵站至十九道街北头口径1200毫米管线237.6米,口径1600毫米管线70米,十九道街1.66
×1.5米砖石混合结构方渠429.5米,口径1200毫米管线1038.05米,口径1400毫米管线
400米。除北新街口径1200毫米、长446.13米钢筋混凝土管线,采用顶管施工外,其余为开
槽施工。第六段由"三不管"排水泵站起向东穿过港务局和石油库铁路专用线,至新建污水沉
淀池,全长1134.91米,其中新建口径1200毫米管线185米,3×1×1米梯型砖衬砌明沟
949.91米,后改为暗渠。
沿江截流渠末端采取沉淀效果较高的平流沉淀池,长60.5米,上口宽13.4米,设12个
沉淀池,水流断面积183平方米,水平流速8毫米/秒,水池结构为土池。为防止水流冲刷,
采用粉煤灰、白灰、炉渣三合土护面(后改为混凝土板贴面护砌),池底设沉淀刮泥设备,
将沉淀污泥刮至沉泥斗,通过排泥泵送至晒泥场干化。沉淀后的污水正常情况下自流排入马
家沟河,河水上涨时用水泵排除。修建截流渠的同时,建泵站1座。为减少截流干管的埋深,
节约工程投资,在污水的工艺流程上采取重力和压力流联合的技术措施。上述工程于当年7
月竣工,后由于污水灌田可促进粮食增产之说被否定,该截流渠建设的前提条件已不存在。
因其设计限定期限为10年,很快出现饱和溢流现象,只能局部发挥泄水作用,不能全线运行。
马家沟河截流渠 马家沟河是历史上雨水经流形成的天然河谷,起源于平房区南部,流
经平房、动力、南岗、太平4个区,穿越2座铁路桥、11座街路桥和哈尔滨动物园、儿童公园,
在滨北铁路松花江大桥以西,距三棵树水源取水口上游880米处入江。河道全长35公里,市
区段20公里。河道宽30-100米(大有坊桥上游30-35米,下游50-100米)。河道深3.5-4米。
沿河两岸除大片居民区外,另有许多大型工厂、企业、医院,并将其污水排泄在马家沟河道
中。因此,马家沟河已由天然雨水河谷成为综合排放雨、废、污水的天然排水明沟。现有排
放口123处(南岸57处、北岸66处)。据1976年实测,污、废水量14.71万吨/日(1.7立
方米/秒),水质成分复杂,酸、氢、汞、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含量,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
标准。污、废水进入松花江后,污染天然水体,破坏水产资源,影响城市生活饮用水源,给
生产、生活带来危害。经国家计委、国家建委批准,共投资177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00万
元,地方投资370万元。1976年11月8日破土动工,经过1976-1981年连续几年的建设和维护,
累计完成投资1170万元。建设2.2×2.4砖混方渠2167.64米,2.2×2.4米钢筋混凝土出
水渠99.3米,与上水交叉倒虹管39.6米,出水口1处;新建哈东泵站1座,面积330平方米;
改造东直路、污泥场泵站,建临时截流坝1座;在儿童公园内(奋斗路-大成桥)铺设口径
1600毫米截流干线1100米。1982年中断投资,建设暂停。1985、1986年投资200万元。1985
年修建2×1.6米方渠355米;1986年修建口径2000毫米管线612.25米。到1990年底,已完
成投资1370万元,共铺设管线4373.79米,但因投资不足,没有达到设计能力,成为"半截
子工程"。
页码: 691-693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91
[RECORD: 29/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四章 排 水
节名: 第四节 泵 站
正文:
自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始,全市工商企业自设排水管渠设施逐渐增多。1918年,
本埠商会为泄流各街阳沟之水,在傅家甸五道街口江坝内修设内"水龙"1处,将铁筒机器置
入地沟,抽水入江。1919年,滨江县在傅家甸江沿新修的江堤处,添设抽水机5架,排泄污
水。同年,本埠商绅提议,将五道街水楼移至十四道街北头,以排输傅家甸全部污水。1924
年,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接收原中东铁路局管理的道里松花江边江沿街秽水抽泄房1座和
道里井街排水楼1座。
1932年,伪市公署在沿江附近设3处排水楼,用抽水机排水入江。道里排水楼有200马力
压缩空气扬水抽水机2台,75马力抽水机2台,抽水能力7万吨/日。排水楼并非排水泵站,
只是临时排水场所。1932年大水灾之后,哈尔滨水灾非常委员会,计划进行排水泵站建设。
1937年,全市已建成老正阳河、新正阳河、高士街(高谊街)、井街、道外五道街、十八道
街、二十道街排水楼7处。
哈尔滨解放后,市政府对原有排水设备进行恢复、维修、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于1957年对高谊街、井街、十八道街等4座泵站进行扩建改造。1958-1966年又新建6座泵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除对新正阳河、高谊街、五道街、十八道街、太阳岛5座泵站进行
改造扩建,新增设备外,又新建哈东、通河、民强、化工、新一、和平、红旗等7座泵站。
经过改造和新建,全市排水泵站面积不断增加,设备不断更新。1990年开始对沿江10座泵站
进行微机联网,实行遥控、遥测管理。截止同年底,全市排水泵站共20座,机泵98台套,总
机排能力111.11立方米/秒。
新正阳河泵站 建于1937年,位于道里区河源街。泵房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内设4台日
本产离心泵,机排能力2.36立方米/秒。1985年在老泵房东侧建新泵房,建筑面积694.9
平方米,1987年竣工,安装ZLB2.8-6.7轴流泵8台,4PW污水泵2台,机排能力24立方米/
秒,两处泵房负担825.3公顷面积的雨、污、废水的排除和排涝截流任务。改造后的新正阳
河泵站机排能力和排污面积居全市泵站之首。
高谊街泵站 位于道里区第一工程街17号(九站街24号),占地面积10381.14平方米。
建抽水房1所,建筑面积196.20平方米。1916年,中东铁路局修建秽水抽泄房,1924年由东
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接收管理,1937年进行改造,装75马力和200马力机泵各1台,排水量
6460立方米/时。1980年扩建新泵房,面积160平方米,安装日本产离心泵1台,800千瓦离心
泵1台,机排能力5.09立方米/秒。泵房担负196.1公顷面积内雨、污、废水的排除和排污
截流任务。
井街泵站 位于道里区井街(斯大林街副2号),占地面积14864.85平方米。1916年中
东铁路局修建木质排水楼1座,面积509平方米。1924年由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接收管理,
1937年进行改造,装40马力机泵2台,排水量1400立方米/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
1958年扩建泵站,新建泵房1座,面积295.6平方米,增设佳木斯市产农灌6000离心泵3台。
至1990年共有机泵6台,机排能力7.22立方米/秒。泵站担负273.3公顷面积的排除雨、污、
废水任务。
道外五道街泵站 位于道外区钱塘三道街28号,1928年建,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安装
日本产离心泵4台,机排能力3.48立方米/秒。1935年改建成排水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于1958年在原排水楼东侧新建泵房260平方米,新泵房装佳木斯产农灌"6000"离心泵1台,
机排能力5.48立方米/秒。1986年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达到119.58米,此后,连续几年出
现丰水期,水位均超过警戒线,市区受洪涝威胁。结合"沿江一条线"工程建设,于1987年开
始彻底改建五道街泵站。改建后泵房面积885平方米,安装ZLB-2.8-6.7轴流泵5台,12PWL
-12立式污水泵3台,机排能力15.6立方米/秒。新老泵站担负着429.1公顷面积雨、污、
废水排除和排涝截流任务。
十八道街泵站 位于道外区东兴街78号,面积200平方米,装日本产离心泵3台,1928年
建,1935年改建为排水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8年进行扩建。新泵房面积275平
方米,装有佳木斯产农灌"6000"离心泵4台,机排能力9.23立方米/秒。1987年建1座设计
排水量为12.50立方米/秒的泵房,建筑面积831平方米,泵房装ZLB-2.8-6.7轴流泵4台,
12PWL-12立式污水泵2台,1988年竣工。泵站担负着345.4公顷面积的排水任务。
页码: 694-696
附件: @03XC0010.xml^XML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94
[RECORD: 30/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四章 排 水
节名: 第五节 污水处理
正文:
平房污水处理厂 50年代,平房区城区面积12.5万平方米,人口12.5万人,每日排放
废污水量约33000吨,直接排入马家沟、何家沟,污染严重,影响两岸环境卫生。1956年国
务院第五机械工业部提出对该区污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由国家投资73万元,建设平房污水处
理厂。同年5月哈尔滨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提出平房污水处理厂规划设计,占地面积50000平方
米。工程分两期实施,铺设口径600毫米截流管线6000米,新建污水泵房1座,面积75平方米,
泵房装6HΦ、4HΦ水泵各1台,流量分别为310立方米/时和180立方米/时;铺设口径300毫
米铸铁压力管线250米;新建减压井1座;初次沉淀池8个,直径7米,有效深度3.6米(其中
4个为一期工程);90×35米生物过滤池4座;加氯站1座,面积64平方米;直径7米的二次沉
淀池8个;20×15米污泥干化床8个;加漂室1座(处);铺设口径400毫米清水管162米。口
径250毫米,排混管170米。1957年、1958年两年中,市土木公司第一工区担负第一期工程。
建成后,因污水处理系统设备不配套,长期搁置未用。由于该处理厂未发挥作用,平房区废
污水全部未经二级处理而分别排入何家沟和马家沟河,环境污染仍很严重。
西灌工程 1972年市城建局学习齐齐哈尔市引污治嫩的经验,提出"综合利用、部分灌
田"的污水治理方案,本着"分散回收、分散截流、就近灌田、分期治理、兴利除害"的原则,
对何家沟、马家沟、信义沟的废污水进行全面治理,采取截流方法送入水库,做到"冬储夏
灌"。1973年省计委批准建设西灌工程,投资100万元,3月开工,兴建何家沟截污灌田试验
工程,新建临时泵站(砖混结构)1座79平方米,安装20SP-28型水泵2台,机排能力0.5立
方米/秒。铺设口径1000毫米压力管675米,其中425米为90毫米管。混凝土管型基础,250
米桩基础。新建钢筋混凝土溢流坝1座;架设送电线路380米;完成900立方米水库工程土方2
万立方米;安装20SH-28型水泵2台套,变压器320KVA1台,真空泵1台,开关机3面。由于资
金和技术问题,工程于1974年停建,投资124万元,是一个"半截工程"。哈尔滨市城乡建设
委员会、哈尔滨市建设银行于1985年12月20日行文上报省建委、省建行将何家沟截污灌溉
(西灌)在建工程予以报废。1986年1月25日黑龙江省建设委员会、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黑龙
江省分行以建银黑地〔1986〕4号文件批复同意"何家沟截流污水灌田-西灌土建工程报废"。
至1990年底,哈尔滨市尚无一座污水处理厂。
页码: 697-698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97
[RECORD: 31/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二篇 公用事业设施
节名: 第二篇 公用事业设施
正文:
清末及民国初期,中东铁路局修建水楼,给火车机车及中东铁路附属地部分居民供水,
这是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供水的雏形。
1936年,伪市公署开始兴建水厂和输配水管线,初步形成城市供水网络。1943年,南满
瓦斯株式会社经营的哈尔滨瓦斯厂正式投产,城市供气设施开始成为公用事业的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66年,市政府续建、改造、新建城市水源、水厂5座,铺设输配
水管线257公里,新增加日供水能力13.5万立方米。煤气生产由单一的煤制气发展为煤制气、
液化石油气和增热煤气3种气源。煤制气日生产能力增加17150立方米。1966年,哈尔滨热电
厂供热工程竣工投产,形成全市最早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
“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事业发展缓慢,供需矛盾日益加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事业得到市政府的重视。新建、扩建、
改造供水水源、水厂8座,新增供水管线161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24.1万吨;开始扩建哈
尔滨热电厂供热工程,新建南岗热网工程;兴建依兰县至哈尔滨煤气工程。至1990年,哈尔
滨市公用事业已形成以供水、供气、供热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
页码: 701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01A
[RECORD: 32/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节名: 第一章 供 水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01B
[RECORD: 33/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二篇 公用事业设施
章名: 第一章 供 水
节名: 第一节 概 况
正文:
居住在哈尔滨松花江沿岸的居民,早期用水直接挑取松花江水饮用;居住在其它地区的
居民,饮用大口井、"马神井"的浅层地下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
车后,在火车站附近设立供水点,备有深水井、水塔和抽水设备。在满足机车使用的前提下,
也供给铁路职工和当地居民饮用。1916年7月27日《远东报》载:"商人戚化年新由津到哈,
拟招股集款在哈埠创办自来水公司",这是最早提倡兴办城市供水事业之举。之后,又有许
多中外人事提议筹办,但这些提议均未实现。1934年伪市公署成立水道科,开始规划城市给
水,筹建水源、水厂和供水管网。最早建成的水源是1935年在南岗区文庙建成的供日本军队
使用的文庙军用水源。1936年,在西郊永发屯西河沟河两岸打井4眼,建成顾乡配水厂,铺
设了输水管道和市区配水管网,形成高区供水系统,日供水能力2000立方米。同年11月15日
首次向11户居民试供水。之后,南岗深井水源、南岗配水厂、王兆屯深井水源、小马家沟配
水厂先后建成投产。1942年建成江沿水源及扩建新阳净水厂。上述水源水厂的综合日供水能
力为1.2万立方米,铺设供水管网150公里,供道里、南岗、道外日伪统治阶层、外国人和
商埠华人聚居地区的少数人用水。1942年开工建设四方台水源地和沙曼屯净水厂,因工程进
度缓慢,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军队投降,只完成了部分土建项目,成为半截子工程。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市解放,同年底,哈尔滨市政府组织工作队,进驻自来水厂,
开始重建工作。1947年1月,市政府派郭林军任自来水厂厂长。按照市政府要求,自来水厂
参加了市政府组织开展的"三月竞赛会"活动。提出"为增加电源、水量、发展交通事业而奋
斗"的口号,自来水厂提出"修复文庙水厂,恢复各水厂生产,完成全部水道工程的补修、调
整"任务,广大职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修旧利废的办法,艰苦奋斗,昼夜奋战,
修复了水厂设备设施,恢复了各水厂生产,铺设输水干线1350米,配水干线2800米,修复漏
水管线180处,日供水量由解放初期的5000立方米提高到12000立方米,到1949年末,哈尔滨
市的日供水能力已恢复到2万立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政府决定增加城市供水量,以适应工业生产和人民生
活用水的需要。1949年投资400亿元(东北流通券)恢复建设四方台水源地和沙曼屯净水厂。
1952年10月1日竣工投产,日增加供水能力3.2万立方米。1956年4月,国家投资1033.1万
元,开工建设朱顺屯水源地和扩建沙曼屯净水厂,1957年竣工投产,日增供水能力4万立方
米。1958年,顾乡水源改扩建工程竣工,新建3座大口井和1座自流井,1959年投产,日增供
水能力5000立方米。1960年为改善哈尔滨市城市供水"西水东调"的被动局面,解决哈尔滨市
东部地区和化工区的用水,经国家批准,开工建设三棵树水源,1962年,因基本建设调整下
马停建。到1965年末,哈尔滨市水源水厂由建国初期的4个增加到5个,日综合供水能力由2
万立方米增加到15.5万立方米,供水管网总长度由1942年的150公里增加到407公里。
"文化大革命"初期,市政府贯彻"备战、备茺、为人民"的号召,提出"战时供水方案",
于1966年新建骆斗屯和文化公园地下深井水源和改造王兆屯水源,日增加供水2万立方米。
1973年恢复三棵树水源建设第一期工程,1976年初竣工投产,形成日供水16万立方米的能力。
但因松花江水质污染严重,当时只能送工业生产用水5.5万立方米。到1976年,哈尔滨市水
源水厂增加到7座,日供水综合能力为20.1万立方米,供水管网总长度增加到422公里。
1977年新阳净水厂(供水四厂)改扩建工程竣工投产,日供水能力由1.5万立方米提高
到4.5万立方米。1978年10月6日经国家建委批准投资1372万元改扩建四方台水源和沙曼屯
净水厂工程动工,计划于1991年7月16日竣工投产,日增加供水能力7万立方米。1981年6月9
日,经国家建委批准投资1897万元新建菅草岭地下深井水源工程开工,1984年12月6日全部
竣工,日增供水能力7万立方米。为解决哈尔滨市城市供水紧张问题,经国家建设部和国家
计委批准,哈尔滨市供水一、二期工程建设规模33.2万立方米/日,其中:朱顺屯水源和
沙曼屯净水厂一、二期扩建工程,于1986年2月开工兴建,规模为日增加供水能力30万立方
米(取水能力50万立方米/日)。新阳水厂改扩建工程,日增加供水能力3.2万立方米,于
1987年开工建设,当年竣工投产。至1990年末,朱顺屯水源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形成供水能
力15万立方米/日,沙曼屯净水厂的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因引进设备未到,仍利用三泵站备
用机组,增加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
至1990年末,全市8个供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47万立方米,城市供水管网总长度达到617
公里。供水人口199.5万人,供水普及率81.76%。
页码: 701-703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01C
[RECORD: 34/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二篇 公用事业设施
章名: 第一章 供 水
节名: 第二节 水 厂
正文:
供水一厂(四方台水源地) 位于松花江哈尔滨段上游四方台附近,是哈尔滨市第一座
地表水水源地,建于1942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只完成了部分土建项目,未形成供
水能力,成为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半截子工程。
哈尔滨市解放后,市政府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于1949年投资400亿元(东北流通券),
恢复建设四方台水源地和沙曼屯净水厂。四方台水源地的复建工程由市自来水公司设计,于
1950年开工,1952年10月1日竣工投产,形成日取水10万立方米、日输水3.2万立方米的能
力,并与沙曼屯净水厂配套形成"五二"供水系统。四方台水源地的主要设施、设备有:防洪
围堤633.17米,外堤砌石护坡18900平方米;低水投石护岸、木桩柱脚长1542.8米;半淹
没岸边式取水塔1座,内部直径6×9.5米,日取水能力10万立方米。口径400毫米导水管4条,
口径600毫米导水管1条,口径500毫米导水管2条,取水泵站1座,面积249.5平方米,ZOSH
-9水泵2台,12SH-9水泵2台,520千瓦电动机2台,190千瓦电动机2台。变电所1处,10千伏,
变电容量为1600千伏安变压器2台,低压变压器1台,输电线路3公里,备用线路3公里,高低
压开关柜18台,避雷器2组。铺设了四方台水源地至沙曼屯净水厂铸铁管输水干线9975米,
其中600毫米口径的铸铁管8575米,900毫米口径的铸铁管1400米。四方台水源地在取水能力
大、送输水能力小的状态下连续生产了25年。
"文化大革命"以后,哈尔滨市城市供水历史"欠帐"严重,"吃水难"问题比较突出。为缓
和全市供水紧张状况,本着"投资少,见效快"的原则,市革委提出改造一、三水厂,日增加
供水7万立方米的计划,经国家计委1978年1月30日批准,国家建委于1978年10月6日审查批
准扩大初步设计,委托长春给水设计院负责工程设计,由哈尔滨市自来水公司基建工程队、
市安装公司、市政二公司3个施工单位施工。投资总额1305.6万元。水厂改建工程1978年开
工,1981年7月16日竣工投产,日增加供水能力7万立方米。挖潜改造项目包括:维修加固取
水塔,日取水能力10万立方米;在原有4条管径400毫米导水管的基础上,增加600毫米管径
的导水管1条,500毫米的2条,增加了导水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在原泵站的基础上,对
原吸水管、压水管、水泵机组进行改造,将原有5条400毫米管径的吸水管保留2条,将其余3
条中的2条改为管径700毫米的吸水管;增设了管径500毫米和300毫米的压力管2条;改装了
原有机组,将原250马力的水泵拆除,改装为zosh-9型机组2台,12sh-9型机组2台;为适应
四方台水源增加输水能力,新架设了由朱顺屯水源至四方台水源10千伏输电线路3公里,增
建变电室1座,建筑面积172平方米,1600千伏安变压器2台及附属设备18台套;新建四方台
水源至沙曼屯净水厂1000毫米管径的予应力钢筋混凝土输水干线1条,长9975米。
至1990年底,供水一厂占地面积67065平方米,厂区面积26201平方米,日取水、输水10
万立方米,是哈市主要地表水水源地之一。
供水二厂(朱顺屯水源地) 位于松花江哈尔滨江段南岸,小九站上游4公里,四方台
水源地下游8公里处,占地面积67322平方米。取水口位置在松花江水流冲刷的南部凹岸,取
水头部靠近松花江主流,流速较快,河床稳定,水深5-7米,水源地距沙曼屯净水厂( 供水
三厂)6.5公里,距新阳净水厂(供水四厂)5.3公里,输水距离较短,并处于哈尔滨市区
西部第一处排污口--河家沟的上游,可免受城市工业、生活污水的二次污染,具有较好的取
输水条件。
朱顺屯水源地于1956年开始建设,由市公用局基建工程处设计,由土木工程公司施工,
投资总额1033.1万元,1957年竣工投产。主要工程项目包括修筑水源地防护堤891.2米、
堤脚宽50米,堤高12米,筑成了板桩石笼低水护脚,砌石护坡,堤身坚固,可防御洪水冲击。
在岸边建取水构筑物1座,有效容积785立方米,取水塔有高低两层取水孔,每层两孔,设900
毫米管径阀门控制,日取水能力10万立方米;新建虹吸铸铁导水管8根,口径为450毫米,长
120米;建成半地下式取水泵站1处,建筑面积883.9平方米,设离心泵6台,真空泵2台,污
水泵1台;新建10千伏室内变电所1座,变电所容量1250千伏安;输电线路7公里,电压6千
伏,高压开关柜27台,配电盘3面,避雷器2组;铺设了朱顺屯水源至沙曼屯净水厂口径700
毫米的铸铁管输水干线6300米,与沙曼屯净水厂相配套,形成"五七"供水系统,日输水能力
为4.5万立方米。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投资1204万元,扩建朱顺屯水源地。扩建工程
项目有:新建二泵站,建筑面积433平方米,设12sh-9型离心泵6台,sz-2型真空泵1台,4k252
-1排水泵1台,建室内变电所1座,输电线路0.3公里,高压开关柜9台,配电盘1面,避雷
器1组,二泵站室外设800kv、10kv、6kv电力变压器3台,铺设水源地至沙曼屯净水厂口径900
毫米铸铁管输水干线6300米,扩建工程于1959年竣工,增加日输水能力7.2万立方米。1961
年,为满足哈尔滨热电厂用水需要,修建了朱顺屯至沙曼屯净水厂管径900毫米的铸铁管输
水干线7650米,支援了电厂生产。
随着哈尔滨市城市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供水供需矛
盾日益突出。为解决"吃水难"问题,经有关专家论证,市政府向国家计委提出"哈尔滨市供
水扩建工程计划任务书",其中朱顺屯水源是重点扩建项目之一。国家计委于1985年批准立
项,1986年正式开工建设,到1990年,完成扩建项目有:新建日取水能力50万立方米的岸边
式取水塔1座和日送水能力45万立方米的泵站1座;新建吸水井、66千伏安变电所、采暖锅炉
房、厂区排水泵站各1座;砌筑厂区排水暗渠1000米;厂区围堤加高1.5米,长1000米;铺
设朱顺屯至沙曼屯净水厂口径2000毫米输水干线6800米;朱顺屯至新阳净水厂口径800毫米
输水干线5300米;一泵站设10千伏安室内变电所1座,变电容量为1250千伏安,输电线路7000
米,电压6千伏高压开关柜27台,配电盘3面,避雷器2组。二泵站设室内变电所1座,输电
线路300米,电压6千伏,高压开关柜9台,配电盘1面,避雷器1组,扩建后的朱顺屯水源地,
日取水60万立方米,日送水45万立方米,成为哈尔滨市最大的地表水水源地。
供水三厂(沙曼屯净水厂) 位于哈尔滨市西部南岗区,占地面积15.6万平方米,厂
址地势较高,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是哈尔滨市城市供水的规划中心。
哈尔滨沦陷后,日伪政权于1942年与四方台水源地同时开工建设沙曼屯净水厂,由于工
程进度缓慢,至1945年日伪政权垮台时,只完成了部分土建项目,成为半截子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政府投资400亿元(东北流通券),于1950年恢复建设四方
台水源地和沙曼屯净水厂,1952年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3.2万立方米。沙曼屯净水厂"五
二"地表水净化处理系统平流沉淀池由6个单池组成,总面积1700平方米,总容量5.6万立方
米;普通快滤池总面积465平方米;滤池下部清水库面积405平方米,容量810立方米;配水
泵站建筑面积284.4平方米,其中水泵间244.4平方米,配电间40平方米;安装250马力水
泵机组5台,200马力机组2台,190千瓦洗涤机组1台,变电所容量2000千伏安(500千伏安4
台),水泵站供电机组电压3000伏,容量250马力(180千瓦)及200马力两种;杀菌室49平
方米,氯气杀菌机2台。
1956年,国家投资1204万元用于扩建朱顺屯水源和沙曼屯净厂。沙曼屯净水厂扩建工程
由市公用局设计,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1959年竣工投产,日增加供水7.2万立方米。"五
九"系统建有半地下式混合池和反应池,建筑面积617.7平方米,日处理能力5.6万立方米,
混合槽为障板式曲径混合,面积646平方米;平流隔板反应池两组,面积552.4平方米,反
映时间20分钟,平均水深2.45米。建有6组地下式沉淀池,总建筑面积3271.75平方米,总
容量10000立方米,日处理能力7.4万立方米;双层滤料普通快滤池原用无烟煤过滤,后改
为石英砂过滤,总面积157.76平方米,水深4.1米;砖木混合结构投药间86平方米,溶液
池2个,设磨盘式干投机2台;建有容量8000立方米水库1座,3000立方米水库1座;清水库总
面积1397平方米,容量5000立方米。1960年后,城市供水建设投资减少,发展速度缓慢,供
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吃水难"问题越来越严重。
"文化大革命"后,为缓和供水紧张状况,本着"挖潜、改造,投资少、见效快"的精神,
市革委提出了一、三水厂改造计划任务书,与四方台水源地配套建设沙曼屯净水厂,规模为
日增加供水能力7万立方米,投资1305.6万元。工程于1978年开工,由市自来水公司基建工
程队、市建二公司、市政二公司施工。沙曼屯净水厂改造工程,主要是对原"五二"系统平流
沉淀池和普通快滤池进行改造。在原平流沉淀池的基础上,改造成为机械搅拌池6组600平方
米,斜管沉淀池6组1600平方米。将原9组普通快滤池,改造成为双层滤料涂伐滤池,总计376
平方米,并进行管道工艺配管的改造。新建二级泵站及变配电间,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安
装zosh-9型水泵机组7台套及电器设备等。新建全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水库1座,建筑面
积1600平方米,容量5000立方米。新建吸水井1座144平方米;架设由哈西变电所至沙曼屯净
水厂60千伏输电线路7.6公里,解决了供电电源。新建60千伏室外变电所1座,容量3200千
伏安,安装变压器2台。另建室内变电所1座,变压器容量3150千伏安和200千伏安各1台。水
泵站7台供水机组,电动机电压3000伏,容量520千瓦,高压开关柜22台,配电盘11面,避雷
器2组。
至1990年,供水三厂已建成与供水一厂相配套的"五二"供水系统,与供水二厂相配套的
"五九"系统和正在建设中的日净水30万立方米的供水系统,日供水能力达到30万立方米,占
全市日供水总能力的63.8%,成为全市最大的地表水净化处理厂。
供水四厂(新阳净水厂) 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建化街,占地面积17510平方米。1937
年日伪政权动工建设,1942年竣工投产,是哈尔滨第一座净水厂,当时日净水能力2000吨,
设施属临时性,冬季不能使用。主要设施有:沉淀池面积1313.5平方米,沉淀池外简易投
药间面积38.4平方米,设磨盘式干定量混投放机1台,石灰溶解池2个,建原水库160平方米,
有效容量480立方米,设压力滤池20.8平方米,重力快滤池3组20.8平方米。泵站1座建筑
面积380平方米,其中设备、变电室面积39平方米。泵房设离心泵5台,滤池清洗泵1台,压
力滤池输水泵2台,杀菌室1处,面积36.74平方米。
哈尔滨市解放后,1947年特别市政府对新阳水厂进行改造,日供水能力由2000立方米增
加到1.5万立方米。
"文化大革命"后期,哈尔滨市城市供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厂所处的道里区是个老区,
人口稠密,高层建筑多,卫生设备较全。当时日需水量3万立方米左右,供水四厂,日供水
能力仅1.39万立方米,需从10公里外的供水三厂补充部分水量。因缺水严重,造成水压严
重不足,供水低压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缺水严重地区三楼无水,二楼午夜接水,水站排班
站队,夜间接水有2.6万户,占道里区居民的66%。1976年国家投资1100万元,对新阳水厂
进行改扩建,建设规模为日增加供水4.5万立方米,由自来水公司设计、施工,1978年5月1
日竣工。改、扩建的主要项目有:净水工艺改造,在不影响生产供水的前提下,新建斜管沉
淀池及反应池600平方米,无阀滤池12个,拆除原压力滤池2组,原泵房改为变配电室,原沉
淀池及原水库改为清水库,新建投药间及杀菌室。净水工艺设计流量45000立方米/日。新
建投药间60平方米,设空气压缩机2台,耐酸泵2台;建反应池为回流隔板反应,面积300平
方米,分上下两层,钢混结构,建斜管沉淀池300平方米,池体为钢混结构;建无阀滤池12
个,每个16.8平方米,池体深度5.4米;新建加氯间60平方米;液氯库26平方米,投药间
60平方米。新装水泵机组5台套。新增变压器3台,电气柜17个。到1990年,供水四厂日净水
能力7.7万立方米。
供水七厂(三棵树水源) 位于哈尔滨市东部太平区三棵树地区,松花江哈尔滨段下游
滨北铁路、公路桥附近1000米处。三棵树水源是根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发展和哈东北工业区
的开发建设用水的需要和为解决哈尔滨市东部地区严重缺水和改善城市供水管网"西水东调"
的被动局面而建设的。1959年,黑龙江省建设厅以〔1959〕龙计委基字第227号文件向国家
计划委员会提请审批三棵树水源工程计划任务书,经国家计委审议,于1960年2月以计委基
养字第500号文件批准工程计划任务书。同年5月国家建工部批准三棵树水源工程扩大初步计
划,建设总规模为日供水能力48万立方米,投资总额3090万元。建设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工
程占地面积228350平方米,1960年开工,建设规模形成日供水能力16万立方米。1962年因国
家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而停缓施工,共完成投资额270万元,在建的取水塔、导水管、投药间、
2级泵站等工程项目成为"半截子"工程。
1972年,市革委为解决哈尔滨热电厂扩建后的生产用水和三棵树化工区生产、生活用水
以及城市东部地区缺水严重问题,改变市区配水管网单一流向、"西水东调"的被动局面,本
着"投资少、见效快、经济合理"的原则,提出恢复建设三棵树水源第一期工程的计划,经国
家批准投资2726万元,于1973年恢复建设。主要工程项目有:续建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建筑
面积176.2平方米,纵向为泵站及进水间;泵站分吸水槽、泵间、电机、配电间4层,进水
口设高低水位两层,进水能力48万立方米。主要设备有:立式离心泵3台,排水离心泵1台,
直径1400毫米钢板导水管3根465米,稳压井面积178平方米;投药间及仓库工程建筑面积932.5
平方米,溶池4个,搅拌机3台;加氯间及仓库面积189平方米,转子真空加氯机5台;工业水
沉淀池建筑面积889.95平方米;反应池下部为机械搅拌池62平方米2个,上部为回流隔板反
应池123.76平方米;蜂窝斜管沉淀池面积304.7平方米;无阀过滤池12个,面积653.2平
方米,总过滤面积300平方米;4000立方米清水库4座;吸水井有效面积111.6平方米;二级
泵站及配电间总面积780平方米,设机组13台套。
供水七厂第一期工程,于1976年竣工交付使用,按设计要求形成日供水能力16万立方米,
其中:工业用水9.3万立方米,生活用水6.7万立方米,是哈市唯一的"取、净、配"合一的
水源厂。但是,由于三棵树水源处于松花江哈尔滨段马家沟河污水口下端,松花江水受到二
次污染,因而生活用水达不到饮用水质标准,至1990年没有供生活用水,只供工业用水5.5
万立方米。
供水八厂(菅草岭水源) 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菅草岭。经过勘测和可行性研究,市政
府于1978年提出在菅草岭地区新建日供水能力为7万立方米的菅草岭地下深井水源工程计划
任务书,国家计委、国家建委批准,委托长春给排水设计院负责工程设计,于1981年6月9日
开工建设,1984年12月6日竣工。
供水八厂由地下深井井群区和供水厂组成,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水源井群区由3组井群
组成,布设32眼深井。第1组为王岗井群,位于王岗镇与三姓村之间,垂直于哈双公路,分
两排布设深井14眼(1-14号);第2组为靠山屯井群,在王岗镇东,靠山屯以南,布设深井
12眼(15-26号);第三组在靠山屯至菅草岭配水厂,沿输水干线布设深井6眼(27-32号)。
深井管径426毫米,井深68.6-108米的25眼;管径377毫米,井深95.32-110.79米的7眼。
深井井管采用梯形钢丝滤水管,缠绕棕皮1-3层,设计最大抽降量7米,实际6.5米,实测单
井日出水量2800立方米,实际日出水量2500立方米。单井设4.2×3.4米净空高2.8米地下
泵站1座,1.6×1.6米水表井1座,设移动插入式流量计5台,配电机温度、电流、电压、
自动测量装置。有27眼深井安装10JD-140×14型深井泵,水泵流量140米/小时,扬程70米,
电动机功率40千瓦;有5眼深井安装10J-180×17型的深井泵,水泵流量80米/小时,电动机
功率28千瓦。每眼井安装相应的电气配电箱1座和无线速传机运动装置1套,并通过变送器运
转至井群控制中心,进行远方操作。深井井群控制中心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
平方米,高压开关柜12台,模拟盘1台,井群无线电控制设备1套,160千伏安变压器1台。由
哈西变电所至井群控制中心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7公里,由中心至各深井配电线10.7公里,
至配水厂中间互备用的连络配电线路1条14公里。深井之间由管径200毫米至500毫米10.76
公里的联络管连接在一起,通过长6.07公里、管径600-900毫米的输水管线把地下水输送到
菅草岭配水厂进行净化处理。
菅草岭配水厂泵站、变配电间和机修间总建筑面积765平方米,其中泵站机械间低于地
面1.5米,建筑面积455平方米;其余均为地面式,建筑面积310平方米。泵站设12SH-9型离
心泵机组7台套;铺设由配水厂至大庆路配水管1条,管径900-1000毫米,长度1000米,与市
区管网连接。清水库为半地下式钢混结构2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每座容积4000立方米,
水深4米;两座清水库间隔2米,四壁为浇铸钢混结构,上部为予制盖板,砖导流墙;水库靠
近泵站一侧为吸水坑,设D=400毫米吸水管7米,直接从吸水坑吸水;加氯间及氯气库104平
方米,设2J-2型转子加氯机2台,在加氯机室氯气库设轴流通风机1台,加氯管与水源水管在
入清水库前相接。水源输、配电线路总长度34.7公里。配水厂内建10千伏室内变电所1座,
容量1600千伏安变压器2台,变配电室1座,设高低压开关柜18台,低压开关柜4台,180千伏
安低压变压器2台。水厂设化验、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750平方米,柴油机库、车库1座,建
筑面积260平方米。
菅草岭水源建设工程1978年经国家建委批准的扩初计划投资额1017万元;1983年黑龙江
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批准长春给排水设计院提出的修正工程概算1897万元,全部工程结算
1886万元,比修正概算计划投资节省11万元。至1990年底,菅草岭水源日供水能力5-7万立
方米。
页码: 703-712
附件: @03XC0012.xml^XML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03
[RECORD: 35/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二篇 公用事业设施
章名: 第一章 供 水
节名: 第三节 管 网
正文:
输水干线 1936年马家沟水厂和王兆屯水源建成,开始铺设由王兆屯水源经哈平路、民
生路至马家沟水厂口径300毫米,长3248米的输水干线;同时,铺设顾乡屯水源经北满铁路、
沙曼屯、西大直街至南岗水厂口径400毫米,长6231米的输水干线,以及马家沟水厂经和平
二道街、文景街至哈尔滨发电厂院内水库的专用输水干线。1939年,江沿水源和新阳水厂相
继建成投产,铺设了经河鼓街、河沿街、河清街、新江街(河江街)至新阳水厂的输水干线
4条。1941年,铺设由新阳净水厂经共乐街,穿越"三孔桥"至夹树街、松花江街到南岗加压
站水库口径300毫米、长4685米的输水干线。哈尔滨沦陷时期,全市共铺设输水干线20.675
公里。
1947年,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自来水厂工人对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供水设施进行了抢
修,修复由江沿水源地至新阳净水厂口径350毫米、长1350米的输水干线,恢复了新阳水厂
的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动工续建四方台水源地和沙曼屯净水厂,铺设四方台
至沙曼屯口径600-900毫米、长9987米的输水干线,1952年投入使用。1956年,新建朱顺屯
水源地,扩建沙曼屯净水厂;铺设由朱顺屯水源地至沙曼屯净水厂口径700毫米,长6239米
的输水干线,1957年投入使用。同时,铺设沙曼屯净水厂至南岗水厂口径400毫米,长6231
米的输水干线。1957年,铺设朱顺屯水源地至沙曼屯净水厂口径400毫米,长6239米的输水
干线。1958-1961年,由哈尔滨热电厂投资铺设由朱顺屯水源至沙曼屯净水厂口径900毫米,
长7650米的输水干线。1963-1965年,铺设由朱顺屯水源至新阳净水厂口径600毫米,长5159
米的输水干线。截止1965年,全市输水干线总长43.4公里,比30年代增加1倍。
"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解决哈尔滨热电厂生产用水,铺设由化工区加压站至哈尔滨热电
厂口径700毫米,长5950米的专用输水干线。到1976年末,全市输水干线总长48.4公里,比
1965年增加5公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1982年进行四方台水源和沙曼屯净水厂改扩建工程,铺
设了由四方台水源至沙曼屯净水厂口径1000毫米,长10420米的钢筋混凝土输水干线。1983
年,铺设省植物园至哈尔滨客车厂口径900毫米,长6053米和顾乡屯至供水三厂口径500毫米,
长130米的输水干线。1984年,铺设由王岗井群经旭升街至菅草岭水厂水库口径100-1000毫
米,总长17974米的输水管线。1986年,铺设供水二厂至新阳水厂口径800毫米,长5448米的
输水干线。1988年,铺设朱顺屯至上江街、顾乡大街至埃德蒙顿路口径2000毫米,长2500米
的输水干线和巡船胡同至通江街、供水四厂至河图街口径400-500毫米的输水干线1768米。
1989年,铺设朱顺屯至沙曼屯输水线路0#-5#、29#-31#、79#-81#点口径2000毫米,长
495米的输水干线和供水一厂至三厂口径1000毫米,长600米的输水干线,以及保健路38#-
52#点、哈平公路86#-91#点口径1000-1200毫米,长1465米的输水干线。1990年,铺设朱
顺屯至沙曼屯口径2000毫米,长6500米的输水干线和供水三厂至和兴路、嵩山路,嵩山水厂
至先锋路口径900-1000-1800毫米,长5056米的输水干线。1990年末,全市输水干线总长112
公里,比1976年增加63.8公里。
配水干线 1935年伪哈尔滨市公署筹建自来水厂。首先在今道里、道外和南岗3个区铺
设自来水配水管道。1936年铺设斜纹街(经纬街)口径200-350毫米,长458米的配水干线和
南岗供水加压站至火车站口径100、200、300、400、450毫米,长1140米的配水干线,以及
南岗供水加压站至霁虹桥、斜纹街、大同广场(新阳广场)口径300-350毫米,长900米的配
水干线,马家沟水厂至文昌街、陆军街(中山路)口径300-350毫米,长1206米的配水干线。
同时,铺设了斜纹街、地段街、水道街(兆麟街)口径150毫米,长4330米的配水支线;道
外区正阳街(靖宇街)、南马路至草市街口径200毫米,长3306米的配水支线;南岗区国课
街、义州街(奋斗路)口径200毫米,长1726米和马家沟水厂至东大直街口径100、150、200
毫米,长3767米的配水支线。同年12月31日首次对市内11户居民试验送水。1937年,铺设道
里区斜纹二趟街(经纬二道街)至大同路(新阳路)口径150毫米,长2738米的配水干线和
南岗区山街(一曼街)至许公路(景阳街)口径200-400毫米,长2296米的配水干线。1938
年,铺设新国街(建国街)至通达街口径150毫米,长2596米的配水干线。1939年,铺设新
阳净水厂至新国街(建国街)口径200毫米,长1272米的配水干线和新阳水厂经大同路至中
央大街口径100毫米,长2655米配水干线,及炮队街(通江街)至高士街(高谊街)口径150
毫米,长1721米的配水干线。随着王兆屯、顾乡屯、马家沟、南岗、江沿、新阳等水源、水
厂相继投产,1941年铺设了马家沟水厂至陆军街口径100-150毫米,长4653米的配水干线和
文政街口径150毫米,长2190米的配水支线,到1945年,全市共铺设配水干线、支线154公里。
哈尔滨解放后,市政府对城市供水十分重视,组织人力、物力对停产的水源、水厂和供
水管网进行抢修,陆续恢复生产,城市供水逐年增加。同时,新铺设了新阳路口径200-250
毫米,长1450米和南岗大直街口径200毫米,长2450米,以及由马家沟水厂至东大直街口径
200毫米,长1833米的配水干线。到1949年底,全市配水管网总长157.04公里。
1952年,四方台水源和沙曼屯净水厂续建工程竣工投产,与其配套铺设了由沙曼屯净水
厂至延兴路、清滨路至和兴路口径600毫米,长4501米的建国后第一条大口径的配水干线。
太平区东直路口径100-400毫米,长1400米的配水干线。1953-1954年,朱顺屯水源新建工程
和沙曼屯净水厂扩建工程开工,同时铺设和兴路口径600毫米,长3422米;花园街口径400毫
米,长1863米;大直街口径400毫米,长555米;大有坊街口径300毫米,长1952米和学府路
口径200毫米,长1780米配水干线。1955年,铺设康安路口径250毫米,长1352米的配水干线
和保健路口径200毫米,长2159米的配水干线。同时,为解决道里区"三十六棚"居民长期饮
用松花江水的问题,铺设了由红专街至"三十六棚"口径100毫米,长570米的配水干线,使这
一带近千户居民吃上了自来水。1957年,沙曼屯净水厂扩建工程竣工投产,同年铺设民生路、
大直街、哈平路、南极街、电塔街、抚顺街、民安街、安顺街、安康街、安松街、天合街、
安阳街、乡里街、安华街、东直路、油坊街、通天街等街路的配水干线。1958年10月15日,
哈尔滨铁路分局水电段将自管的口径100毫米以下,长45512米的配水支线移交市自来水公司
管理。1959年,铺设宣化街口径200毫米,长1095米的配水干线,缓解了哈尔滨市最大的棚
户区-"落马湖"(新发小区)居民"吃水难"问题。1963年,铺设鼎新屯、大方里、竹林巷等
居民聚居地区配水干线1274米,缓解了这些地区旧有管线口径小,"卡脖"严重,水压不足的
问题。1964-1965年,铺设道外区大保定街、太古街、哈西工业区、南岗文昌街的配水干线,
同时铺设了太平区太安街、南元头道街、工农大街、城乡路、职工街、西河沟等街路的配水
支线4670米。到1965年末,全市配水干线总长321.6公里。
"文化大革命"时期,根据市革委提出的"哈尔滨市战时供水方案",进行了水厂扩建、新
建,铺设了道里区安定街、东七道街、东十一道街、尚志胡同、通顺街、工程街;太平区东
直路、南直路、桦树街、三棵树水源出厂线、化工区、三棵大街;南岗区夹树街、十字街;
动力区哈平路;香坊区公滨路、油坊街至红旗大街等街路的配水干线。到1976年末,全市配
水干线总长371.9公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政配水管网的建设速度加快。1977年,铺设大新街口径300
毫米,长1780米的配水干线和新阳净水厂至新阳广场口径700毫米,长1957米的配水干线。
1978-1979年,铺设道里区田地街至南极街、康安路、安升街、红旗街(中医街)、西四道街、
森林街、买卖街、地段街;南岗区邮政街、学府路;香坊区中山路至小北屯汽车公司门前;
道外区二十道街、大水晶街至南十六道街、南十六道街至二十道街等街路配水干线。道外区
供水管网形成环状,初步达到环形供水,提高了管网压力,改善了供水条件。1980年,根据
市政府提出的"三自一联"要求,供水部门发动用户集资铺设了太平区卫星路、道外区八区街、
香坊区菜艺街等3条配水干线;同时改造了口径100毫米以下的配水支线4882米。1981年6月,
菅草岭水源开工建设,同年铺设菅草岭水厂至动力区口径900毫米,长335米的配水干线和南
通路口径600毫米,长1443米的配水干线,以及中马路口径300毫米,长922.6米的配水干线。
1982-1985年,铺设沙曼屯净水厂至延兴路、汉广街至通达街、阿什河街、海关街、哈尔滨
烟厂至船舶学院门前、西大直街(通达街至海关街)、骆斗屯水厂至化工路、化工路至化工
总厂至皮毛厂;道里区红旗街、安升街、工厂街;道外区景阳街、北新街、开原街和南通路、
先锋路等街路的配水干线。1987年,铺设华光街、乡政街、十字街至宣庆街、康宁路至和兴
十一道街、集良街、珠江路、先锋八道街至南直路等11条街路配水干线2749.04米。1988年,
铺设保健路、太安大街、顾乡公园、哈达屯铁路编组站至糖业研究所等街路的配水管线8156
米。1989年,铺设安国街、赣水路2条街路配水干线696.5米。1990年,铺设小文明街至联
部街、文明街至文兰街、文林街至文兰胡同、南极街至南平住宅小区、南极街至南康住宅小
区等街路配水干线1019米。至1990年,全市配水干线总长625公里。
页码: 712-717
附件: @03XC0013.xml^XML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12
[RECORD: 36/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二篇 公用事业设施
章名: 第一章 供 水
节名: 第四节 水 质
正文:
水质处理 1936年开凿少量大口井提取地下水,开始供应自来水。当时,水质分析技术
和处理工艺水平落后,饮用水卫生标准低,深井水不经消毒直接供水。江沿地表水源建成后,
原水(江水)经过简易沉淀池(平流式)、压力滤池或重力滤池过滤流入清水池后,投加漂
白粉溶液直接供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的身体健康。1953年,东北行政区政
府首次制定《饮用水卫生水质标准》,据此,在建设水源时,按照不同水质,配套建设净水
厂,对原水进行净化处理,使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地表水的给水净化工艺流程是混凝
(混合、反应)、沉淀、过滤、消毒。由提取原水的水源地设一级泵站取水,经输水管线送
往净水厂,经净化后,注入清水池,通过二级泵站送入配水管网供应用户。
1952年,建成沙曼屯水厂水处理系统,采用隔板式混合池、往复式隔板反应池和平流沉
淀池、重力砂滤池。平流沉淀池沉淀时间长、造价较低,处理效果稳定,操作管理方便,但
占地面积较大;重力砂滤池滤速在6米/小时以下,采取单层滤料,制水能力较差,滤层、
厚度、滤料的粒径与级配要求不规范、不统一,影响水质。净水材料主要是铝矾土、硫酸铝、
明矾。消毒剂主要是漂白粉溶液。1955年,净水厂采用硫酸亚铁作混凝剂,后因松花江水的
PH值显中性,高浊度水时间短,混凝效果不好,保证不了出厂水质而停止使用。1956年改用
硫酸铝作为混凝剂,净水效果比较好,但在低温低浊和洪水期高浊度水时处理效果不够好。
1957年,由于铝灰和盐酸等原材料供应短缺,改用三氯化铁作为混凝剂。但因影响滤池滤料
(石英砂)正常使用和管网水质,使用一年后停止。1958年,因混凝剂供不应求,自来水公
司采用铝灰加硫酸制成粗制硫酸铝,保证了水质。1959年,建成沙曼屯水厂"59#"水处理系
统,仍采取隔板混合池,往复式隔板式反应池、平流沉淀池和重力砂滤池。60年代初,净水
厂开始使用液氯消毒。消毒时在水中的加氯量分为需氯量和余氯量。通过试验和计算进行折
点加氯。这一时期为保证水质,净水厂工人采用铝灰加盐酸的方法研制了"碱式氯化铝"(简
称聚合铝),混凝效果良好。1963年,在上海召开全国供水工作会议,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全
国供水行业。同年,净水厂滤池滤料改为双层滤料石英(砂和无烟煤),调整了滤速,改变
冲洗条件,保证了滤后水浊度。1975年,供水三厂将往复式隔板反应池改建为机械反应池。
1978年,供水四厂建成新的水处理系统,采用隔板式混合池,将往复式隔板反应池改建为回
转式隔板反应池,其构造简单,管理方便,反应时间长,容积大,效果较好。1978年,采用
斜板式沉淀池,沉淀效率高,容积小,占地面积少,水流平稳,矾花易于沉降。滤池改为三
池一组的无阀滤池,可节省大型闸阀,造价较低,冲洗完全自动,操作管理方便,但池体结
构较复杂,滤料处于封阀结构中,进出困难,冲洗水箱位于滤池上部,出水标高较高,给净
水厂处理构筑物的总体高程布置带来困难。同年用白粘土研制聚合铝小试成功,为生产聚合
铝开辟了新路。1982年,供水三厂改造"52#"水处理系统,采用斜板沉淀池、浮阀滤池,使
用双层滤料(石英砂、无烟煤)。1983年1月,供水四厂开始使用加助凝剂(活化硅酸钠)
处理低温低浊水,提高了净水效果。1984年,市自来水公司劳动服务公司青年农场聚合铝厂
用氢氯化铝粉、盐酸为原料,生产"聚合铝"获得成功,从投产至1990年一直延续使用。80年
代后期,出现侧向流翼片斜板沉淀池。1987年,供水四厂在新建成的水处理系统中,采用"
管道混合"办法,即:将混凝剂(液体)投入取水泵压水管中,借助管中流速进行混合,时
间长,效果好。并采用了无阀滤池和侧向流翼片斜板(又称"迷宫")沉淀池,具有利用重力、
流体阻力和惯性力等外力作用,对絮凝颗粒进行动态强制分离等,优于蜂窝斜管斜板沉淀池,
可保证沉淀效果,减少滤池负荷。1990年,供水三厂新建的水处理系统也采用了"管道混合"
办法,使用了回流式反应池和迷宫式斜板沉淀池。净水材料开始采用无机高效净水剂(复合
铝盐),混凝效果是聚合铝的1.5---1.8倍,对处理低温低浊水很有效。
自来水公司为了保证地区管网水质,对深井水质进行监测。1989年发现马端街井水中铁、
锰含量超标,运行三个月后停用。1990年为解决宏伟路、大有坊街一带水压低问题,在太平
苗圃新开两眼水井,后发现铁、锰、氨、氮超标而停用。
水质监测 1932年,日伪民政部门卫生技术厂对哈尔滨市5个区416口地下浅层水井进行
首次水质检验,发现只有118口井水可以直接饮用,其余水井水质中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大量
铁、锰等金属元素。
1936年,日伪政权着手建设深井水源和水厂,为选择井址,对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小范围
的检查和监测。顾乡水源、新阳水厂、王兆水源、南岗水厂陆续建成投产后,伪市公署水道
科定期采集水样,市卫生试验所进行化验分析,开始实行自来水水质监测工作。1937年10月
16日《滨江时报》以《哈市卫生科全市井户水质检察》为题报道:"哈尔滨市公署卫生科,
于本年6月间,曾施行全市各处井户水质检查","检查成绩,总数2064户中,可认为完全无
遗憾者,仅69件,其它大部分(即96.63%)或混合夹杂物,或带有臭味,或含多量之铁质
及含有多量水不溶物,或微生物,无论间接直接都统为对于人体有害者"。当时水质很差。
1946-1952年,在市政府关怀下,市自来水厂设专人负责水质监测工作,定期采集水样
送市防疫站化验,根据化验分析报告,采取净化处理措施,保证自来水水质达到饮用水卫生
标准。1952年,市自来水厂着手组建水质化验室,1954年,化验室建成,在全市确定5个监
测点,采集水样进行化验分析。1963年9月7日,中共哈尔滨市委给中共中央、东北局、中共
黑龙江省委的《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三条措施,其中第三条建议国家
及早安排松花江的全面治理工作,防止松花江哈尔滨段水质受到工业废水严重污染。随着哈
尔滨市化工工业的发展,未经处理的各种工业废水及污水大量排入松花江或渗入地下,天然
水体受到污染。1965年,供水部门增加了对重金属铜、锌、铅的监测;1971年又增加了对"
硝基苯"的监测。1972年,根据国务院和卫生部关于"查清国内主要河流水质污染状况"的精
神和省卫生局下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卫生工作计划的要求,哈尔滨医科大学卫
生系、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省卫生防疫站、市"三废"办公室、市自来水公司、市卫生防疫站
等单位组成了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污染调查协作组,在历年监测的基础上对松花江开江期(6
月),冰封期(2月)、封江前(10月)进行了4次调查和采样化验分析。1973年3月,在松
花江开江前,对哈尔滨江段上、下游作了一次补充调查。并以"协作组"的名义于4月写出
《松花江水系哈尔滨江段水质调查总结》。这次调查面广,项目全,参加单位多,汇聚了专
业技术、科研工作者,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1976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建设委员会和卫生部颁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准》TJ20-76(试行),市自来水公司按照此标准加强了水质监测和水质化验分析工作。1977
年初,松花江水质进一步恶化,市自来水公司组织人力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造成江水
污染的主要物质是有机化合物,用常规仪器无法测定分析。同年2月2日,调查小组在松花江
上游(第二松花江、嫩江、肇源、四方台)采取水样,赴中国科学院吉林应用化学研究所化
验分析,因设备所限只能鉴定硝基化合物,对出现的6个大峰值是什么物质(定性),含量
多少(定量)无法查清(附测试报告单)。对此,市自来水公司除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外,
仍积极作好治理污染工作,据1977-1980年对松花江在枯水期间的连续监测,有9项指标超过
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分别超标2.8-80倍,给人民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有的人饮用后头
痛、呕吐、迷糊;有的渔民汞中毒,引起过敏性休克等。据监测,松花江水质的污染源主要
来自第二松花江和嫩江,特别是吉林三大化工厂,每日排放六七十万吨有害有毒工业废水,
造成下游水质污染。1980年4月16日,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组织国家有关部门及吉林、黑
龙江两省进行联合调查,经过14天的实地调查,确认松花江水系污染严重,污染源主要来自
吉林三大化工厂。同年4月28日,调查组将松花江水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呈谷牧副总理及中
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要求吉林市污染严重的单位限期治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吉林市对
化工工业污染物的排放进行了综合治理,水质状况有明显好转。1983年1月24日,松花江哈
尔滨江段流量下降到225公方/秒,1月31日流量下降到183公方/秒,经监测发现水质发黄,
色度高达35度以上,有苦杏仁味,异嗅值为三级,氨氮1.5毫克/升,亚硝酸盐0.11毫克/升,
含酚量0.0056毫克/升,硝基苯0.004毫克/升。为搞清水质变化原因,2月23-26日,市
自来水公司会同省环保局、市卫生防疫站到三岔河口(第二松花江、嫩江汇合处)进行调
查和实测。同时聘请省石化研究所协助化验分析,据对常规指标化验分析,松花江水污染
主要来源仍是吉林三大化工厂。1984年8月7-20日,道里区"三十六棚"2-6号住宅楼发生水
严重污染事故。许多居民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发病,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在146
户552人中有467人腹泻,发病率为84.6%,经道里区卫生防疫站采样分析化验,每毫升水
中细菌总数48000个,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480倍,大肠菌群数每升水中230
个,超过标准77倍。造成这次水质污染的原因是这5栋住宅楼居民的供水系统6个低位水箱常
年浸泡在地下室1.5米深的污水中,水箱锈烂,低位水箱向高位水箱送水管与水箱相连的焊
接口多处开裂,致使自来水与污水混合在一起。1989年12月,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水流量330
公方/秒,经过原水水质监测,色度为35度,带有异嗅味,氨氮、亚硝酸盐含量时有偏高,
酚含量分别超过国家和地方饮用水标准2-48倍。通过对有机物全面监测,检出118个峰,参
考美国环保局规定的113种重点污染物测定标准,松花江水中有28项污染物,其中氯苯及氯
硝基苯接近美国纽约市的4.7微克/升。到1990年3月,哈尔滨江段流量为191公方/秒,监
测出感官性指标、化学指标、有机毒物144种。为保证水质,在供水三、四厂采取投加5毫升
/V粉末活性炭深度处理的办法,使水质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水质化验 1931年前,居住在沿江一带的居民主要挑取松花江水饮用,市区内居民则饮
用"大口井"水或"手压井"水,既不进行水处理也不化验。1936年,顾乡、王兆屯、南岗、新
阳水厂陆续建成投产,伪市公署水道科每半月从4个采水点采集水样,送哈尔滨市立卫生试
验所进行水质化验,化验项目包括理化项目和细菌学项目计14项。水样化验结果需经市公署
水道科给水股长、庶务股长和市立卫生试验所所长亲自查看并签字盖章。水厂在冬季一般不
加混凝剂净化水,只把原水过滤后投加漂白粉消毒,当时水质化验分析技术落后,给水水质
标准低,出厂水浊度在10度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建成自来水厂化验室,根据东北行政区提出的《水质
标准》,从感观指标、污染指标、细菌学指标3个方面进行16个项目水质化验分析。1961年,
市自来水公司对化验室进行调整、充实,拨专款增添化验设备,加强水质化验。1963年,水
质化验工作分三级进行,水质合格率大有提高。1980年,市自来水公司成立水质研究室为独
立的水质检验、水质分析、水质管理的专业技术部门。1981年12月,成立科研所,负责水质
净化、给水工艺技术改进、仪器自控、情报翻译。1985年,水质化验项目由原来的16项增加
到33项(国家规定23项),并在全市设置管网水质检测点29个,每月进行水质化验分析。
1986年10月1日,经卫生部批准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编号GB-5749-85),新标准对
1976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TJ20-76〈试行〉)进行了修订。化验项目由原来的
23项增加到35项。自来水公司根据新标准的要求,将地区管网采水点由原来的29个增加到94
个,并对深井、净水厂出厂水、原水水质每月进行一次全面分析(44项),对净水厂出厂水、
原水水质含有氰、酚、汞、铬、砷的项目每周进行一次化验分析,每季度对市内6个区(6个
水样每区1个)管网水质进行采集代表性水样全分析,对新《饮用水标准》中的5项有机物试
行标准进行初步探索性分析。1990年,地区管网采水点仍设94个,每月进行2次采样化验分
析,增加检测频率,提高水质质量;浊度测试由目试改为仪器测试;工序质量也改由仪器监
测;1990年前总放射性测定是委托测定,1990年购置了总放射性测定仪测定,化验项目达到
44项。
水源卫生防护 1962年前,市自来水公司组建由19人组成的水源、水厂专业绿化队,负
责水源、水厂的绿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同年,在黑龙江省建设厅组织的全省自来水行业文明
水厂防护竞赛活动中,市自来水公司提出把水源、水厂建成"树成荫、柳成行、鸟语花香赛
苏杭"的口号,绿化美化水源水厂。经省建设厅组织检查评比,供水三厂、四厂被评为参赛
优胜水厂。1964年2月,经市政府批准,自来水公司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将水厂院内的56
家住户全部迁出,填平了居民厕所、菜窖,铲平了猪圈和鸡舍,清除了水厂院内有碍环境卫
生的隐患。同年12月18日,经市政府批准,市建设局公布水源、水厂卫生防护地带范围。确
定供水一厂第一戒严地带以天然沉淀池取水口起上游500米,下游从水源围堤向东100米,南
侧以堤角起300米范围内为卫生防护地带。供水二厂第一戒严地带,上游从第二取水口起向
西500米,下游从水源堤角向东100米,南侧从堤脚起向南300米。水源地至净水厂的各条输
水管线的卫生防护地带以输水管线中心点两侧向外各30米范围内为卫生防护带,在卫生防护
带内不准耕种和放牧。供水三厂在水库边缘向西平均扩出67米。供水四厂第一戒严地带半径
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在板障西南部向外平均扩出6米。其它水源水厂也都按照国家规定
和要求,设置了卫生防护地带。1981年,供水八厂开始建设,经哈尔滨市规划局批准,确定
菅草岭水厂建设用地为200×200米,深井用地每眼深井20×20米,并设围墙,形成卫生防护
地带。80年代初,市自来水公司的绿化专业队伍由19人增加到56人。并在公司生产科设2名
绿化工程师专门负责绿化工作,每年冬季组织绿化工人参加绿化技术学习班,进行培训,提
高绿化工人的技术水平。1983-1984年春,开办绿化工人中级技术培训班,各水厂绿化工人
参加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1985年,供水三厂荣获黑龙江省"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至1990年,供水一厂绿化面积9208平方米,复盖率100%,供水二厂绿化面积46000平方米,
复盖率98.4%;供水三厂绿化面积45000平方米,复盖率为98.7%;供水四厂绿化面积7773
平方米,复盖率100%;供水五厂绿化面积为19700平方米,复盖率99.5%;供水六厂绿化
面积3700平方米,复盖率95.5%;供水七厂绿化面积80000平方米,复盖率44.8%;供水
八厂绿化面积28000平方米,复盖率100%。
页码: 717-726
附件: @03XC0014.xml^XML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17
[RECORD: 37/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节名: 第二章 供 气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730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