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市政公用建设志(二)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3
[RECORD: 9/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一章 道 路
节名: 第五节 内 街
正文:
清同治九年(1870年)傅家店元宝巷(道外区平原巷)形成,是全市较早形成的内街。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太平桥、先锋头道街、七道街、十道街形成。其后,内街多建于19
38-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成的内街多属居民自建住房后,为行走方便形成
的。多为狭窄和不规则胡同和通道,集中于居民稠密地区。仅太平桥沿马家沟河边到三棵树
火车站附近人口密居区就有内街119条。多数内街和支路贯通,部分内街为死街,俗称死胡
同。内街在全市道路网中排列不够整齐,但多数都命以街名。内街两侧房屋多为简易危棚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成片开发改造使一些内街自然消失湮灭。
到1990年全市有内街361条,长53.6公里,面积13.6万平方米,铺装面积2.8万平方
米,铺装率20.59%。
页码: 618-633
附件: @03XC000C.xml^XML;
@03XC000D.xml^XML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18
[RECORD: 10/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一章 道 路
节名: 第六节 厂区道路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在哈尔滨兴建量具刃具厂、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
轴承厂、伟建机器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东安机器厂(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新风
加工厂(今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等工厂企业。这些大型工厂企业在大规模连片建设职工家属
住房同时,逐步形成自成体系的厂区道路。厂区道路由企业投资自建,自行维修养护,道路
使用范围较小,多为本单位生产、生活用车和职工家属行人通行。部分道路初期铺装简单,
经改造后多数为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铺装。全市厂区道路分布,主要在动力、香坊、平
房3个区内。
至1990年,全市厂区道路共167条,51.7公里,占全市道路总长的5%;面积2711189平
方米,占全市道路总面积的2.4%;车行道平均宽3-9米,人行道平均宽2米,有些人行道尚
未铺装。此外,太阳岛风景区有道路14条,总长18.9公里,车行道面积145173平方米,人
行道面积59310平方米。
页码: 633-641
附件: @03XC000E.xml^XML;
@03XC000F.xml^XML;
@03XC000G.xml^XML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33
[RECORD: 11/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节名: 第二章 桥 梁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48
[RECORD: 12/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二章 桥 梁
节名: 第一节 概 况
正文:
哈尔滨最早建成的桥梁是跨线桥(霁虹桥前身)、涵桥,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
中东铁路工程局修建。跨线桥桥长26.6米,宽16.6米,高15米,铁梁结构。桥面用0.52
米的木墩铺装。桥上通行马车、电车、汽车,桥下铁路轨道。后在地德里(地德里街)跨越
哈尔滨火车站内铁路线至秦家岗架设全市最早的人行天桥,桥长330余米,宽3米,以铁柱十
余空支起,梁上铺木板。同年,建中山桥,位于马家沟通道街(中山路),长40米,宽23.3
米,高6.6米,底分两空,桥面铺石;西大桥,位于大直街西南部,长约83.3米,宽6.6
米,钢桁架上铺木板方砖,下为哈绥铁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太平区马家沟河边一
占荒户陆廷祯发起,向百姓募款,搭起一座跨马家沟河小木桥,称太平桥。1920年道里与南
岗之间跨线桥(霁虹桥)重修,更换桥面六角木墩。1926年,改扩建霁虹桥。1927年8月,
太平桥重修竣工。1928年,地亩桥(建国桥)建成,位于顾乡屯何家沟(顾乡大街),桥长
约23.3米,宽约10米,高约13米,底柱五排,两头均以乱石砌筑,只露中间3排,每排有4
顶,柱上有横梁,横梁上有顺梁4根,顺梁上又有横梁17根,均系木质,漆以油,每节用大
螺丝贯穿,上铺木板,火车由东而西走南,由西而东走北,两旁为行人小路。1929年建成许
公桥(景阳桥)。
1940年建成承德桥。同年8月6日义州街马家沟桥(奋斗桥)因桥基土质泛松,当第1线6
号电车经过时,大桥倒塌,电车颠覆,死伤48人。1942年,马家沟桥修复工程部分完工,电
车恢复单线运行。到1949年9月末,全市有桥梁27座,其中永久性桥梁6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城区道路的建设,桥梁建设相应加快。1953年11月,重建
康庄桥,桥长78米,宽3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下为哈长铁路线。1954年改建大成桥。19
61-1963年新建道外二十道街和太平区之间的二十道街跨线桥,桥长56.5米,宽33.2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下为滨北铁路线。1965年8月新建三棵树跨线桥,桥长151.2米,宽16.5
米,车行道13米,人行道宽1.75米,上部结构为装配式予应力双孔空心板梁,主梁99根,
下部是柔性墩台,混凝土园管桩220根,墩台帽梁10处,桥面栏杆303米,桥下为滨北等铁路
线。1967-1976年间,先后新建、改建民富桥、大亮子战备桥、通河桥、长乐桥、建国桥、
一匡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政府重视城市建设,市政设施建设逐年增加。1981-
1983年,翻建通达桥(俗称"三孔桥"),该桥共3座,为南、北、中桥。钢筋混凝土结构,桥
下为哈大、滨绥铁路线。1984年建成和平立交桥。1986年起,市政府每年将市政设施建设纳
入城市重点建设系列工程项目中。同年新建红旗大街、进乡街立交桥,大庆路哈尔滨锅炉厂
门前人行过街天桥,东北林业大学门前和奋斗路与东大直街交汇处秋林公司门前、河图街人
行过街地道。1987年新建先锋路立交桥,修建宣化桥和跃进桥,新建红旗大街轴承厂门前、
大直街建工学院门前、一曼街烈士馆门前人行过街地道。1988年新建学府路立交桥,改建太
平桥。1989年新建公滨路立交桥,龙江闸口桥,修建安阳桥、信义沟桥。
到1990年底,全市有桥涵114座,其中市管桥涵55座,工厂、企业自管桥涵59座。
页码: 649-650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49
[RECORD: 13/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二章 桥 梁
节名: 第二节 跨线桥
正文:
霁虹桥 位于道里区霁虹街和南岗区一曼街交接处,初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是一座木桥(称涵桥),1920年10月进行维修更换木墩,1926年4月拆除,新建钢筋混凝土
结构永久性桥梁,桥长51米,宽27.6米,车行道宽21.4米,沥青铺装;人行道宽3.1米,
步道板铺装,是不等三跨混凝土结构,两侧边跨12.5米,中跨23.2米,总长48.2米,斜
宽33米,净高7.5米,桥面厚1米,小跨1条铁路,大跨3条铁路,桥面与铁路交角45度,桥
下是滨洲、滨绥等铁路干线,桥下有26根巨型混凝土桥柱,桥墩上两面各有狮面雕像一对,
刀法流畅,雄健有力。桥上左右栏杆中各镶有带翼飞轮20个,造型别致,是中东铁路的象征。
该桥由俄国人帕·什维里多夫总工程师设计,中东铁路理事刘哲取意于长桥如虹,雨止云散
而命名为霁虹桥。同年11月28日竣工,中东铁路局举行霁虹桥落成典礼。建桥费40万卢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4年由园林部门施工在桥引道北侧,架设西起地段街,东止
继红小学600米长的造型美观的深绿色铁栏。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继红桥。1976
年恢复原名。
西大桥 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中段,初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称大直桥,长约
83.3米,宽6.6米,中间土岭顶起,两边以铁柱架起,上铺木板方砖。1926年改建铁木混
合结构,桥长30米,宽20米,车行道14米,人行道宽2.5米,桥下净高5.35米,由5孔组成。
因位于大直街西段故称西大桥,桥下为滨绥铁路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9月,由市江堤道路工程处施工加固改建,工作量10.3
万元。1980年11月,由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大修,工作量14万元。1985年,为保证哈尔
滨电机厂生产的国家急需的60万千瓦发电机组运往施工现场和疏导市内车流量,市政府决定
彻底改造西大桥,同年6月1日开工,由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改造后的西大桥,长33米,
宽30米,桥下净高6.66米,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下部结构打入桩基础,柱式墩
台,柱的最大入土量23.03米,桥头人行道西端长120米,东端长117米,引道部分最宽处44
米,其中车行道22米,人行道8米,辅道14米。车行道与人行道用重力式挡土墙隔开;另有
雨水井13座,过街地道2座,工程量10012.6平方米,工作量570万元。同年9月1日开放车行
道,当日1万多台次各种机动车顺利通过大桥。该桥建设工期为90天,是全市建桥史上一次
重大突破。9月20日举行竣工典礼,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王人生为西大桥竣工剪彩,省顾
委副主任陈雷为大桥题写了"西大桥"三个字。西大桥建成后不仅给西大直街增添一景,而且
基本缓解西大直街交通堵塞问题。
通达桥 位于道里区通达街中段,始建于1903年,由南、中、北3座桥组成,俗称"三孔
桥"。桥下为京哈铁路线,是连接道里、南岗两区的桥梁。
通达南桥 原为木结构五孔简支桥梁,跨径4.65米和4.75米不等,长16.5米,宽9.2
米,车行道7.1米,人行道宽1米,桥面栏杆木质结构。1982年由第一市政公司施工,改建
成钢结构单跨桁架筒支梁桥,长16.5米,宽28米,车行道宽21米,人行道宽3.5米,桥下
部是钢筋混凝土打入桩基础,桥墩是钢筋混凝土固T形墩。
通达北桥 原为木结构简支桥,下部为木桩排架结构5跨,两侧跨径4.6米,中间3跨径
5米,桥长24.2米,宽8.6米,车行道宽7.6米,人行道宽0.5米,桥面栏杆为木质结构。
1963年,由市政维修养护处施工,将两侧人行道各加宽0.5米,将桥宽由8.6米加宽到9.6
米,工作量3.7万元。1981年,由第一市政工程处施工,改建成单跨钢结构杵架简支梁桥,
桥长16.5米,车行道加宽到21米,人行道加宽到3.5米,桥面栏杆为混凝土钢筋混合式,
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排桩基础,南北两桥工作量112万元。
通达中桥 原为9跨木结构桥梁,跨径分别为8.5米,5.1米和3.75米不等,桥长56.4
米,桥面栏杆木质结构。1982年由市政第一工程公司施工,改建成1跨50米,钢结构桥架简
支梁桥,桥宽28米,车行道宽2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5米。桥面栏杆为钢筋混凝土式,桥
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打入桩基础,桥墩是钢筋混凝土钢固T型墩。
通达桥改建后,提高了城市道路车辆通行能力,方便道里和南岗车辆来往通行,分担疏
导康庄桥车流量,也为铁路编组创造了条件。
康庄桥 位于道里区康庄路和南岗区和兴路交接处,初建于1953年,由哈尔滨市土木公
司修建,桥下为哈大铁路线。康庄桥长78米,宽30米,车行道24米,沥青铺装,人行道宽3
米,步道板铺装,工程量41.9万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市修建的第一座钢筋混凝
土桥梁。1986年由市道桥管理维修处施工,将桥流式钢板伸缩缝改为胶板伸缩缝。
康庄桥是沟通道里、南岗两区,通往香坊、动力、平房区主要干道上的主要桥梁。
三棵树跨线桥 位于太平区东直路东端和道口街相接处,滨北线铁路道口处,建桥前因
火车列次多,流量大,堵塞车辆,易出险情。1965年4月6日,由市政一公司施工新建跨线桥。
桥长151.2米,面积2494.8平方米,引道长540.2米,桥宽16.5米,车行道宽13米,人行
道宽1.75米。全桥9孔,每孔16.8米,上部结构为装配式予应力双孔空心板梁,主梁99根,
下部是柔性墩台,打混凝土园管桩220根,墩台帽梁10处,两侧引道面积16202平方米,桥面
两侧栏杆303米,工作量174.5万元,同年8月31日竣工。三棵树跨线桥建成后,解决了火车
和汽车交叉行驶堵塞交通的问题。
页码: 650-653
附件: @03XC000V.doc^WORD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50
[RECORD: 14/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二章 桥 梁
节名: 第三节 立交桥
正文:
和平立交桥 位于动力区和平路与文政街滨绥铁路线交汇处,建成于1984年11月1日。
建桥前因滨绥铁路和哈尔滨发电厂专用线横贯和平路上,每昼夜通过火车152列次,各种车
辆常常受阻。1983年12月国家城建部批准建桥计划,1985年5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哈尔滨
市人民政府和哈尔滨铁路局联合投资兴建立交桥。由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所设计,第一市政工
程公司施工。新建成的和平立交桥由3座桥组成,主桥为公路桥,长36.6米,宽21米,引道
长210米。滨绥线铁路桥长27米,宽18.5米,哈尔滨发电厂专用线桥长42米,宽7.5米,3
座桥中2座通行火车,1座行驶各种车辆,桥下为和平路,三座桥均为三跨结构,中跨宽16米,
净高5.2米,两侧各宽9米,各设6米宽非机动车道3米人行道,净高4米,沿和兴路方向引道
长585米。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面积共1920.2平方米。土方工程145000立方米,
引道6000立方米。建有一座排水泵站,近万米砌石挡土墙。桥两侧大理石阶梯可步入和平路,
引道两侧栽植草坪,总工作量952.4万元。
红旗立交桥 位于香坊区红旗大街与动力区进乡街和拉滨线、滨绥线、专用线等7条铁
路交汇处,建成于1986年10月16日,因地处红旗大街故称红旗立交桥,是1986年哈尔滨市"
25414"城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由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投资,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
院设计。1986年4月20日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同年10月16日建成。新建的立交桥由拉
滨、滨绥两条铁路桥和轴承厂、化工厂、粮库专用线共5座独立整体箱型框架式桥梁组成。
桥长59.73米。每座桥中孔宽16米,机动车道宽15米,沥青混凝土铺装;两侧边孔宽各9米,
非机动车道宽6米,沥青混凝土铺装;人行道宽3.2米,步道板铺装。另有排水泵站1座和给
水、排水、电缆管线等工程,工作量为3937.6万元。同年10月16日剪彩通车。
先锋立交桥 位于太平区先锋路与东门之间,先锋路与拉滨铁路线、哈尔滨枕木防腐厂
铁路专用线平面交叉处。于1987年7月26日开工,同年11月10日竣工。因地处先锋路故称先
锋立交桥。1987年由铁道部天津第三设计院设计,哈尔滨市第二市政公司施工,建桥前拉滨
铁路线和哈铁枕木防腐厂铁路专用线横贯先锋路上,来往通行车辆经常被火车阻隔。建成后
的拉滨线铁路桥长17米,面积337.5平方米,枕木防腐厂铁路专用线桥长5米,面积205平方
米,为三孔封闭式箱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孔宽16米,机动车道宽15米,沥青混凝土铺装;
非机动车道宽6米,沥青混凝土铺装;人行道宽2米,步道板铺装,总工程量948.98平方米,
砌石护坡量4833立方米,工作量219.56万元。为确保先锋路立交桥工程质量,1989年哈尔
滨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对桥引道进行补强和引道排水疏通。
学府立交桥 位于学府路南端和哈平公路副线交接处,1988年4月15日开工,同年11月
10日竣工。是哈尔滨铁路分局枢纽工程,由7座桥组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号桥长39.25
米,宽17.4米,净高7米,面积680.99平方米;2号桥长39.25米,宽17.4米,净高7米,
面积680.99平方米;3号桥长37.75米,宽14.70米,净高10.75米,面积554.93平方米;
4号桥长38米,宽9.5米,净高8.25米,面积361平方米;5号桥长41.45米,宽11米,净高
8.18米,面积455.95平方米;6号桥长45.75米,宽8米,净高10.04米,面积366平方米;
7号桥长44.25米,宽21.15米,净高7.45米,面积935.89平方米。由哈尔滨市第一市政
工程公司施工,工程总造价677万元。
进乡立交桥 位于动力区进乡街,衔接哈尔滨至阿城公路零公里处,于1986年4月20日
开工,同年9月27日竣工。因地处进乡街故称进乡立交桥。建桥前来往车辆需与拉滨铁路线
和林业机械厂铁路专用线平面交叉通过。1986年由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投资,铁道部第
一勘测设计院设计,哈尔滨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和市道桥管理维修处共同施工。建成后的进
乡立交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拉滨线铁路桥和林业机构厂铁路专用线桥组成,拉滨线桥长
40.5米,林业机械厂铁路专用线桥宽7.72米,均为3跨结构。中孔净高5.2米,宽16米,
机动车道宽15米,沥青混凝土铺装,两侧跨净高4米,各宽9米,非机动车道宽6米,沥青混
凝土铺装,人行道两侧宽3.2米,步道板铺装,引道长540米。工作量335.3万元。
公滨路立交桥 位于香坊区公滨路东段东门火车站附近和拉滨铁路线交汇处,于1989年
3月20日开工,同年10月10日竣工。因地处公滨路故称公滨路立交桥。建桥前各种车辆来往
经常被火车阻隔。1989年由哈尔滨市第一市政公司施工,哈尔滨铁路分局检查监督验收。
公滨路立交桥工程包括3座铁路桥,1座跨河桥和引道、连接道、排水干线、方渠、管线
等项工程。公滨路立交桥为封闭式框架结构,桥中孔宽16米,两侧边孔宽8米。其中1号桥长
43米,宽10米;2号桥长43米,宽11米。3号桥长43米,宽18.50米。3座桥混凝土用量4179
立方米。
公滨路立交桥下引道和连接道为"三幅式"道路,长1707米,宽36米,机动车道宽15米,
非机动车道宽5米,中间设2.5米宽绿地带相隔,人行道宽5米,总投资1582万元。
页码: 654-655
附件: @03XC000W.doc^WORD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54
[RECORD: 15/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二章 桥 梁
节名: 第四节 跨河桥
正文:
太平桥 位于太平区太平大街和新滨街交接处,是一座横跨马家沟河的桥梁。马家沟河
太平区段原无桥,当地居民在河面架一木排,两岸分别竖一木桩,系绳,行人缘绳踏木排渡
河,遇春雪融化和夏雨河水暴涨,渡河不便。光绪二十九年,一占荒者陆廷祯发起向百姓募
款,搭起一座小木桥,只能行人,不能行车。为祝福通行顺利,太平安宁,将桥命名为"太
平桥"。1927年,重新修建木质桥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桥几经维修。1956年由哈尔滨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改建加固。
1989年由哈尔滨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新建的太平桥长37
米,宽21.6米,车行道宽15米,柏油铺装;人行道宽3.3米,步道板铺装;引道长198米,
宽15米。工作量142.28万元,荷载8吨。
中山桥 位于南岗区红军街和中山路交界处,是横跨马家沟河的桥梁,初建于光绪二十
四年(1898年),长40米,宽23.3米,高7米,两空石拱桥,桥面铺石,东西各有墩11根。
1937年重建,桥长37.4米,宽20.8米,车行道宽15.8米,沥青铺装;人行道两侧宽2.5
米,步道板铺装,桥面积778平方米。钢筋混凝土双孔拱桥,每孔11.7米,桥面栏杆由钢筋、
石料混合筑成。
中山桥是连接红军街和中山路、跨越马家沟河的重要设施,是连接道里、南岗、香坊、
动力等区的主要桥梁。
宣化桥 位于南岗区宣化街北端,始建于1915年,是一座跨越马家沟河的简易小木桥,
只能通行人力车和马车,因建于马克西莫夫街(今宣化街)上,初称马克西莫夫桥。1925年
随街名更改,桥名亦改称宣化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由哈尔滨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改建成钢木结构桥梁,
工作量1.3万元。1962年哈尔滨市市政工程维修养护处施工维修,维修加固后为4跨,每跨
径5.5米,桥长23.2米,车行道宽7米,柏油铺装,人行道宽1.6米,木板铺装。1978年哈
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宣化桥建成永久性桥梁。同年4月由哈尔滨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
施工,拓宽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拓宽后桥长31米,宽30米,面积930平方米,车行
道22米,沥青混凝土铺装;人行道4米,步道板铺装。全桥3跨,中跨为16.2米,予应力钢
筋混凝土简支梁;两边跨径9.87米,钢梁混凝土支梁,下部钻孔灌注桥台,净高4.6米。
桥面栏杆钢结构,桥头黑色大理石装修,负荷18吨。
安阳桥 位于道里区安阳路西端,座落在康安木器厂院内。是一座跨越西河沟的桥梁。
1989年8月10日动工,10月20日竣工,工作量26.4万元。因地处安阳路上故称安阳桥。由哈
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哈尔滨市市政开发公司组织,哈尔滨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
施工。桥长16.28米,宽12米,车行道宽10米,沥青铺装;人行道宽1米,步道板铺装,单
跨予应力空心板梁,钻孔桩基础。
安阳桥建成后,可由安阳路直达哈尔滨市自来水公司第二水源地(朱顺屯水源地)。
信义沟桥 位于香坊区公滨路东端,哈尔滨自行车厂门前。1946年初建时是一座石砌涵
洞,后因车流量增加,涵洞狭窄难通,1989年结合公滨路延伸续建,改建为桥梁,因跨越信
义沟,故称信义沟桥。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1989年7月1日哈尔滨市第一市政
工程公司施工,同年9月20日竣工,工作量63.2万元。桥长14米,宽36米,车行道30米,沥
青混凝土铺装;人行道宽3米,步道板铺装。桥为单孔,下部钻孔灌注桩,东西各1排,每排
11根。桩柱同心到帽梁底部,柱上为钢混凝土帽梁,一部为予应力空心板梁,桥高于地面2
米。
1990年跨河桥统计见表1-19。
页码: 659-660
附件: @03XC000H.doc^WORD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59
[RECORD: 16/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二章 桥 梁
节名: 第五节 人行天桥与过街地道
正文:
尚志街人行天桥 位于道里区尚志大街南端。建成于1985年10月,因横跨尚志大街故称
尚志大街人行天桥。尚志大街是哈尔滨市内一条主要繁华街道,车流量大,人车混行,经常
堵塞,不利安全。1985年市政府决定兴建尚志大街天桥。由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
计,于1985年9月21日由哈尔滨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在十四道街农贸市场门前建成过
街天桥,当年10月21日竣工。桥长33.2米,宽4米,净高5.2米,荷载每平方米400公斤,
与此同时,将西十三道街至经纬街一段原16米宽路面,拓宽到21米,并安设行车分道安全隔
离护栏。工期30天,工作量40.5万元。
人行过街天桥建成后,行人过街可登桥安全通过,桥下各种车辆畅通无阻。
锅炉厂人行天桥 位于动力区大庆路东端,哈尔滨锅炉厂门前。由哈尔滨锅炉厂投资建
设,故称锅炉厂人行天桥。建成于1986年10月16日。天桥横跨大庆路,钢结构,截面钢架型
建筑,由桥主体和两侧攀梯组成,天桥跨径44.6米,长37米,宽4米,面积148平方米,桥
高6.6米,桥身重60吨。
霁虹人行过街地道 位于南岗区一曼街东北烈士纪念馆门前、银行街街口处,于1987年
8月10日动工,11月30日竣工。是道里、道外、南岗区5条路交汇处。
兴建人行地道是哈尔滨市人民政府1987年城市建设"12468"系列工程项目之一,由哈尔
滨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哈尔滨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新建地道桥长33.2米、
宽4米、净高2.45米。桥主体为现浇混凝土箱型结构,箱体天栅为钙塑板,地面水磨石。两
侧的主要部分砌釉面砖。3个出入口设剁面踏步板,有内壁为釉面砖装饰休息室一间,工作
量27.6万元。
地道建成后,过街行人一律转入地下,加快了路面车辆通行能力。
东北林业大学人行过街地道 位于动力区和兴路东端,东北林业大学门前。建成于1986
年6月20日,桥临东北林业大学故称东北林业大学门前人行过街地道。由东北林业大学设计,
哈尔滨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新建地道桥长33米、宽4米,高2.2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两端设有造型别致的出入口,釉面砖装修。地道桥工程由林业大学投资25万元,市政府补贴
15万元,工作量40万元。
海城人行过街地道 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与海城街交口处。1987年8月10日动工,11月
15日竣工。称海城人行过街地道。哈尔滨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设计,哈尔滨市第一市政工程公
司施工。过街地道在大直街和海城街交叉路口共设4个出入口。横跨大直街的主体箱长25米,
宽4米,南侧横跨海城街的箱体长57.8米,宽2.5米,北侧横跨海城街箱体长40米,宽2.5
米。工作量60万元。
地道建成后,改变了西大直街、海城街、建工学院和铁路卫校这一地区过街车人混行状
况。
页码: 660-665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60
[RECORD: 17/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二章 桥 梁
节名: 第六节 涵 洞
正文:
工电涵洞 位于南岗区工电路,建于1951年,主涵,净跨2米,长8米,跨河。
西铁涵洞 位于南岗区西铁街,建于1957年,方涵,净跨3米,长6米,跨河。
东化工涵洞 位于太平区化工路信义沟,建于1957年,双管园涵,净跨1.6—2米,长8
米,跨河。
哈双涵洞 位于南岗区学府四道街中段,建于1964年,石拱涵,净跨1.5米,长45米,
跨河。
页码: 665-667
附件: @03XC000X.xml^XML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65
[RECORD: 18/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节名: 第三章 广 场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66
[RECORD: 19/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三章 广 场
节名: 第一节 概 况
正文:
哈尔滨最早的广场是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广场(博物馆广场),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在东西大直街和车站街(红军街)的十字交叉路口中心,围绕大教堂形成一个圆
形广场。光绪三十年(1904年),随着哈尔滨火车站落成,建成站前广场。伪满洲国建国后,
在哈尔滨火车站广场中心修建"建国纪念碑"。1933年建成太平桥广场。1935年建成八区广场。
1945年,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拆除火车站广场中的"建国纪念碑",新建苏联红军纪念
碑。1947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在八区垒球场建立高30米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
纪念碑并扩建广场。1949年建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门前广场。1958年后相继建成北方大夏广
场、花园街广场、松花江公路大桥广场。
哈尔滨初建的广场多为交通广场,随着道路的改造,广场多为园形环岛状,另有方形和
丁字形广场。广场按照使用功能分综合性广场、交通中枢性广场、集会性广场、旅游观光性
广场、湮灭性广场。到1990年底,哈尔滨市内有广场23个,其中;综合性广场6个,交通中
枢性广场8个,集会性广场3个,旅游观光性广场3个,湮灭性广场3个。全市广场多处在交通
流量集中的市区中心和繁华商业街。
页码: 667-668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67
[RECORD: 20/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三章 广 场
节名: 第二节 综合性广场
正文:
哈尔滨火车站站前广场 位于哈尔滨火车站侯车大楼前,东连一曼街,西接铁路街,南
连红军街,北接霁虹广场。始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在火车站前故称站前广场。19
32年,日本军队侵入哈尔滨后,伪满洲国在火车站广场中心修建一座"建国纪念碑"。1945年
8月18日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后,将"建国纪念碑"拆除,在原址建起"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城市的发展,铁路旅客增多,过往车辆增加。1950年和19
62年,由哈尔滨市第一市政工程处施工,对广场进行两次维修改造。1989年由哈尔滨市第一
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改造拓宽广场,改建后的广场面积增至33600平方米,新增面积8200平
方米,路面由28米扩宽到40米。工程量59927平方米,工作量100万元。1988年6月,火车站
主楼兴建时,由哈尔滨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再次改建广场,工程量35032平方米,工
作量79.4万元。改建面积扩至85666平方米。
哈尔滨火车站站前广场地处市中心地带,是哈尔滨市区内的主要综合性广场。
博物馆广场 位于南岗区黑龙江省博物馆门前,红军街和大直街交叉口处。始建于光绪
二十四年(1898年)。初时,广场为圆形环行道,路面由小方块石铺装,中间为东正教圣尼
古拉大教堂,1899年,教堂周围有绿地,面积4654平方米。哈尔滨沦陷后称中央寺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广场地处黑龙江省博物馆门前,故称博物馆广场。1953年9
月由哈尔滨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对广场方块石路面进行维修。1963年7月由哈尔滨市政工
程维修养护处施工,将方石路面铺装成柏油路面。1966年8月广场中心的圣尼古拉大教堂被
拆除。同年9月在尼古拉大教堂原址建起一座"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纪念塔。1977年纪念塔
拆除,修建龟背式花坛,植苍松翠柏和树墙。1979年7月哈尔滨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改
造扩宽红军街时,又将广场拓宽扩大,面积4900平方米。
博物馆广场地处南岗区中心,经由广场可通往道里、道外、太平、香坊、动力区,广场
通过能力强,是沟通全市交通的重要枢纽。
省政府广场 位于南岗区中山路、宣化街、和平路交叉口,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门前,形
成于1949年,初时,是一交叉十字路口。1953年,哈尔滨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改建和平路时,
将广场拓宽,和平路和广场衔接路面24米。1959年,市第一市政工程处施工扩建中山路时,
又相应的加宽广场,衔接广场路面宽26.5米。1987年,哈尔滨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打通
宣化街时又改造加宽,宣化街衔接广场路面宽22米,沥青铺装。广场总面积1121平方米。
省政府广场地处繁华地段,是群众集会广场,也是车辆分流的枢纽,是市区内的主要的
综合性广场。
页码: 668-669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68
[RECORD: 21/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三章 广 场
节名: 第三节 交通广场
正文:
新阳广场 位于道里区经纬街、经纬二道街和西十六道街口交汇处。始建于宣统三年
(1910年)。初建时是十字路口,1937年修建大同路(今新阳路)时形成椭圆形广场,中间
为绿地,因地处大同路一端,故称大同广场。
1950年改称新阳广场,面积3600平方米。1958年,经纬二道街和经纬街北侧道路中间的
绿化带拆除,扩大广场面积。1959年,由哈尔滨市第一市政工程处施工改造,柏油铺装路面,
工程量9836平方米,工作量27.6万元。1981年和1985年,哈尔滨市园林绿化管理处组织施
工,对广场中心花坛装点美化,种植草坪,栽植花卉。1989年,广场中心绿地栽植剪股影草
坪347平方米,栽植云杉篱80米,绿地中央以五色草栽植欧式大花篮造型立体花坛,给广场
增添一景。新阳广场辐射面广泛,通过能力强,经由广场可沟通市内主要干道,是市区内主
要交通中枢广场。
霁虹广场 位于南岗区霁虹桥东端和一曼街、霁虹桥交接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随着哈尔滨火车站、六角木方墩桥(霁虹桥)、山街(一曼街)的修建而形成。1926年拆除
木桥新建霁虹桥时,将广场拓宽。1939年,有轨电车扩轨时,因广场狭窄进行改建,火车站
至霁虹桥段路面加宽1.5米,广场周围设带状绿地。有轨电车分别驶向道里警察街(友谊路)、
道外十六道街、马家沟(文明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5年、1979年拓宽站前广场时,霁虹广场也随之拓宽,广场
绿地缩小,车行道由12米拓宽到20米。1983年有轨电车停驶,拆除轨道,整修广场。1988年
站前广场改造时,再次改造拓宽,广场周围绿地带拆除,广场中央绿地栽植草坪花木,设一
蒲公英式喷泉。冬季塑大型冰景,入夜,五色斑斓。
霁虹广场地处市中心,经由广场可达道里、道外、南岗等区,也是道里区通往火车站的
必由之路,是市区内道路网络的中枢广场。
页码: 669-670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69
[RECORD: 22/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三章 广 场
节名: 第四节 集会广场
正文:
八区广场 位于道外区南极街北侧,西临滨洲铁路线,东至景阳街,南至滨绥铁路线。
始建于1935年为体育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缅怀抗日烈士,1949年在广场东北部建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
战争烈士纪念碑。1954年在垒球场建哈尔滨市第一人民体育场。1982年在广场北部建长青公
园。八区广场是全市性大型集会、庆祝活动、体育比赛、缅怀烈士的活动场地。
市政府广场 始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广场前是一街心花园。位于道里区石
头道街南侧,靠道里八杂市(道里菜市场),西为新城大街(尚志大街),东临水道街(兆
麟街),北是同发隆五洲百货商店(市政府)。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市政府办公大楼设在同发隆五洲百货商店旧址,对广场进行修整,
因紧靠市政府大楼,故称市政府广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哈尔滨市党政
军民各界群众在广场集会庆祝开国大典。此后,各种中、小型集会均在广场举行。平时,1
路公共汽车始发站设在广场西南侧,停放车辆有碍交通。1958年改建为篮球场和市政府职工
工间操用地。1974年市革命委员会投资,市交通局公路处施工翻建,铺设柏油路面并设停车
场。1989年6月,哈尔滨市道桥管理维修处施工改建。改建后的市政府广场,面积5016平方
米,成为市政府停车场地。1990年6月,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新建于广场南侧,地下商场
的两个出入口建在广场东西两侧,每逢节假日许多生产厂家在广场宣传、推销各种产品,并
经常在广场举办宣传、咨询、服务等活动。
北方大厦广场 位于南岗区红军街南端西侧,花园街与红军街北侧街口相接处,南侧和
海关街相连,北侧为北方大厦。广场于1958年北方大厦落成时建成,呈长方形,面积4725平
方米,路面由沥青混凝土铺装。是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大型集会场地。1977年,为使花园街
来往车辆合理分流,广场南侧以栅栏封闭,形成北方大厦院落,院外道路改造拓宽。1978年
后,广场周围建起宣传各类产品的广告牌。
页码: 670-671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70
[RECORD: 23/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三章 广 场
节名: 第五节 游览观光广场
正文:
防洪纪念塔广场 位于道里区中央大街北端,松花江南岸,为斯大林公园出入口,形成
于1938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哈尔滨市园林管理部门和哈尔滨市土木工程公司分别对
该处进行维修扩建形成广场。1957年哈尔滨市遭受松花江特大洪水袭击,最高水位达120.30
米,超过1932年水灾年份最高水位58厘米,哈尔滨全市军民日夜抢险,战胜了洪水,保卫
了哈尔滨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防洪斗争的伟大胜利,1958年,市人
民委员会决定修筑一座纪念塔。由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江堤修建委员会组织建设,哈尔滨市
建筑工程设计院俄籍犹太人巴吉斯设计,雕塑由沈阳鲁迅艺术学院师生设计,由哈尔滨市第
一建筑工程公司和市江堤道路工程处施工,曾昭汉监理,于1960年建成举行剪彩落成仪式。
纪念塔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高22.5米,底部刻有防洪抢险浮雕,塔后有20根高6米的科
林穆式园柱,顶端一条宽带围梁将园柱和两端浮雕壁相连接,组成35米长半圆形围廊,与主
塔构成众星捧月图案。1986年,哈尔滨市道里市政工程队施工将广场拓宽,面积4953平方米。
全市性的纪念活动和各种展销会、咨询服务活动常在此举行。1980年起,逐步形成经营农副
产品、小百货“早市”,商市繁荣。夏日,是散步、晨练、游览的好去处,乘船渡江可达太
阳岛;冬日,可通过广场到冰上乐园,乘雪撬可至太阳岛雪雕比赛场地。1990年,塔前安设
音乐喷泉,同年,第11届亚运会在首都北京举办,哈尔滨市在此广场举办亚运火炬传递东端
点燃仪式。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
碑 文
解放以前,哈尔滨市屡次遭受洪水的危害,一九三二年,洪水曾洗劫了大半个哈尔滨,
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深重灾难之中。
解放以后,一九五三年、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七年,哈尔滨市连续遭受到洪水的侵袭,
特别是一九五七年的洪水,最高水位达120.30米,比一九三二年的最高水位高出 0.58米,
水势凶猛,风雨交加,水位高出市区地面4米左右,持续数月之久。沿江堤坝,险象环生。
哈尔滨市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英雄的哈尔滨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的
英明领导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哈尔滨市委和省、市人委的直
接领导下,在全国、全省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力支持下,团结一致,服从领导,坚韧不
拔,英勇奋斗,发扬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的优良传统,表现了高尚的共产主义 风格。日日
夜夜,顽强搏斗,终于排除了千难万险,战胜了百年末有的特大洪水,取得了防洪斗争的伟
大胜利。
为了确保哈尔滨市的 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 命财产的安全,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党和
政府决定修筑市区永久性的江堤,哈尔滨市人民,在天寒地冻、风雪交加、零下三十多度的
严冬,又发扬了战胜洪水的光荣传统,发挥了冲天的革命干劲,任劳任怨和不计报酬,仅在
筑堤期间,即出工四百二十七万立方米土石工程,提前十五个月完成了原定二年完成的工程
计划,筑成了百里长堤。
全市人民,在防御洪水袭击,保卫哈尔滨市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中,做出卓越的贡献。
这种征服大自然的伟大壮举和英雄气概,将永远鼓舞着哈尔滨市人民,在豪迈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事业中奋勇前进。为了纪念防洪斗争和筑堤的伟大胜利,表彰全市人民的丰功伟绩,
特修筑"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以志不忘。
一九五八年十月 立
公路大桥广场 位于道里区友谊路西端,南临河图街口,北靠松花江畔,松花江公路
大桥南岸引道环绕广场东西两侧,1986年10月建成,面积79875平方米,沥青混凝土结构路
面,广场地处松花江公路大桥下,故称公路大桥广场。广场周围栽植各种树木,环道内有2
个花坛,各种图案以五色草栽植,是中外客人旅游观光之地,每日通往邻县、邻市的过往
车辆通过广场横跨松花江两岸。
页码: 671-673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71
[RECORD: 24/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三章 广 场
节名: 第六节 湮灭性广场
正文:
承德广场 位于道外区承德街北端,南至南和街口,北至西门脸(景阳街)。始建于光
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时是小型市场,沿承德街东侧有一条宽5.5米的乱石马路和土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取消广场小市场,广场整修。1963年,承德街口改造
时,道外区政府集资改建广场,改建后的广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面积16000平方米,广场
北端西侧多是市区公共汽车和公路客运始发站。1969年,天主教堂拆除。1972年,哈尔滨市
市政工程处施工改造景阳街时,对广场进行拓宽改造。1982年在教堂原址建成黑天鹅娱乐中
心。
由于对景阳街和承德街的拓宽改造,广场于1982年湮灭,成为交通枢纽。承德街路宽27
米,景阳街路宽16米,是连接道里、南岗、太平区的主要干道。
和兴广场 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和和兴路交叉口处,广场为园形环岛状。建于1940年,
称复兴路。广场面积4909平方米,过往车辆环岛分向行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场改称和兴广场。1973年修建人防工程时,将出入口安设在
环岛中央,并将交通警察指挥岗台设在人防工程出入口顶端。1983年,由园林绿化部门组织
施工,对环岛周围进行了绿化。1983年由哈尔滨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打通西大直街
“牛房屯”卡脖子路段时,对广场进行改造,至此,广场湮灭,成为环形分流的交通广场。
太平广场 位于太平区南通街西南端,东直路西端和道外二十道街、太平大街东端交汇
处,始建于1933年,初期为一斜向交叉十字路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哈尔滨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扩建南通街,并与广场衔接。
1959年哈尔滨市第一市政工程处施工,改造东直路,并与广场衔接。1960年,哈尔滨市第一
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新建二十道街跨线桥后,广场与其衔接。
太平广场由于衔接道路几次拓宽而湮灭,此处,已成为沟通道外、南岗、太平区主要道
路的交汇点。
页码: 673-674
附件: @03XC000Y.doc^WORD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73
[RECORD: 25/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节名: 第四章 排 水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74
[RECORD: 26/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四章 排 水
节名: 第一节 概 况
正文:
哈尔滨市城市排水设施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码头区东盛堂浴池(道里区西
十道街江洪旅社)门前"阳沟"内铺设水泥排水管,成为哈尔滨市最早的一条排水管道。其后,
英商经营的鸡鸭公司(道外区南极街肉类联合加工厂)修筑一条下水道,生产废水排入附近
水泡内。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哈尔滨火车站建成"大瓦拉站"(货站),货站门前铺建200米
长的排水方渠。后在道里区、南岗区侨民集居地段修建了一些排水设施。1931年,全市排水
管道共31.3公里。1932年哈尔滨遭受严重水灾。日伪政府于1933年开始筹划都市排水设施
建设。到1945年,先后在道里区、道外区和南岗区中心地段建成排水干线173公里,建成沿
江排水泵站6座,形成近11立方米/秒的排水能力。1949年8月,全市共有排水管线204公里,
排水泵站7座,机械排水能力近11立方米/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改造安广街明渠和一面街明渠。1953年后,陆续在油坊街、
共乐街、建国街、沟沿街、二十道街和中山路新建排水主干渠,并翻建了保障街排水干线。
1957年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后,扩建道里区井街、道外区五道街和十八道街排水泵站,新建
了"三不管"泵站和江北太阳岛排水泵站。1961年,由重点建设单位出资修建一部分排水设施,
并更换了田地街、共乐街和安国街的排水管线。1963年,对道外区南、北十六道街的排水管
道进行改造,1964年、1965年新建东直路排水系统和沿江截流渠系统。"文化大革命"期间,
排水设施建设停滞。1977年修建安康街排水系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水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先后进行公滨路排水工程、安康街排
水工程、马家沟截流工程、化工区排水工程、白家堡排水工程、道里区城乡结合部排水工程、
菅草岭排水工程、新一街排水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这一时期,是排水事业发展史上的振兴
时期。至1990年底,全市有各类管渠753.737公里,包括市政系统外105.15公里,市政排
水系统648.587公里。市政排水系统中:小口径管(管径250-500毫米)340.279公里,占
总量的52.5%;中口径管(管径600-1000毫米)203.407公里,占总量的31.36%;大型
管(管径1000毫米以上)78.705公里,占总量的12.13%;过街管道雨水线22.39公里,
占总量的3.5%。其它管道3.806公里,占总量的0.51%。全市每万人占有排水管网长度
2.37公里,每平方公里管网密度3.73公里。全市排水泵站共20座,装机98台套,总机排能
力111.11立方米/秒,其中:中继泵站3座,装机9台,能力6.97立方米/秒;立交点雨水
站3座,装机9台,能力3.86立方米/秒。
页码: 675-676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75
[RECORD: 27/120]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市政公用建设
篇名: 第一篇 市政设施
章名: 第四章 排 水
节名: 第二节 管 网
正文:
沿江汇水区 南起南岗区东、西大直街,北至松花江岸边,西起道里区康安路,东至太
平区马家沟河河口,包括道外区全区和南岗、道里、太平部分地区的沿江狭长地带,汇水面
积26.5平方公里。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盛堂浴池在门前"阳沟"里铺设水泥管排泻污水,形成全市
第一条下水道,同年,鸡鸭公司车间修筑排水管道。随着中东铁路的铺设,排水涵洞不断增
加,先后形成南岗区铁路街至道里区地文街通过"大瓦拉站"的排水明沟和过水涵洞;并在松
花江街、夹树街、马街、瓦街、工程师街等铁路建设人员居住地和道里区正阳河大水泡子一
带铺、挖了部分排水管道。这一时期修建的排水管道总长约为13.2公里,没有具体规划,
也没有形成排水系统。
民国初年,滨江县公署在傅家甸地区六、七、八、九道街挖修水沟数百米,并在阳沟之
上添铺盖板。1929年滨江市建立后,在道里区水道街(兆麟街)路中间挖修大小沟渠,由吉
林省铁路交涉局、广益中学(市一中)及沿途外国银行、商社筹款,铺修了排水支线和入户
线约4公里。在道外中马路以南100米铺设约1公里的景阳街排水干线,起端口径900毫米,末
端口径1400毫米,末端设临时泵站。至此,沿江汇水区排水管线有7-8公里。至1931年,沿
江汇水区有排水管线11公里。
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当年夏天,暴雨连绵,松花江水位猛涨。8月7日早5时30分,
道外九道街江堤决口,瞬间,水漫傅家甸,堤防被毁20多处。据当年8月13日水灾特别委员
会调查,全市水淹面积1102.5公顷,平均水深1.2米,直接经济损失4026万元(伪满币)。
鉴于此次水灾损失惨重,大水之后,伪市公署于1933年开始筹划全市排水建设事宜,并于19
35年开始建设道外五道街排水系统,形成五道街、钱塘街排水主干渠和支线。五道街暗渠南
起太古街,北至钱塘街,设于马路中心附近,有1.6×1.4米和2.15×1.64米两种口径管
线,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构造,全长1039.64米,1936年交付使用。钱塘街干线上端接入景阳
街排水干线,下端接入五道街暗渠,是景阳街至五道街泵站的联通管线,全长约500米,结
构形式为"偏鸭嘴"型,内长径1.2米,内短径0.8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当时,与五道街暗
渠相关联的东西向各街支线也进行了配套建设。其后,开始建设道外十八、十六、十四、二
十道街排水系统和排水干渠。南、北十六道街排水干线,南起太古街口,北至北十六道街,
管线设在路西侧,起端口径1000毫米,陆续递升为口径1100毫米、1200毫米和1350毫米,末
端为1500毫米,至北十六道街后,转入暗渠,进入十八道街泵站,全长1250.36米。道外十
四道街暗渠,南起太古街,北至十八道街泵站,钢筋混凝土矩形方渠,起端断面1.6×2米,
末端2×3.3米,全长1603.65米。这2条干渠形成后,十四道街方渠向滨江街延伸了支线,
滨江站前各街的排水设施,相关各街的支线都陆续建成。二十道街排水系统从仁里街、二十
道街起,至十六道街荟芳里东门,并连通南北十七道街以东各支线,总长约6公里。上述管
线为道外区主排水系统,除大方里外,基本形成了道外全区排水系统。1936年开始铺设道里
区石头道街以南至田地街口一段排水暗渠。其北段的一面街、石头道街至森林街一段为"打
桩编柳"明沟,其下游为口径900毫米的园形管线,接到井街泵站,全长700米左右。形成了
东起滨州铁路线,北至松花江边,西南以经纬街为界的一个大三角型排水区域。日伪时期,
三棵树站前一带(火车头办事处辖区内)建有成片的日本铁路职工住宅。为解决站前和铁路
住宅区的排水问题,1937年开始修建南棵街和北棵街排水干线,南起东站南端北至机车库与
铁路干线。所夹的三角地大泡子,属自流管网,口径600毫米,长约3公里。至1945年,沿江
汇水区内排水管线已有140公里。
1946年哈尔滨市解放后,排水部门对各排水泵站、大水泡子和大型明渠进行了清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进行重点街路排水设施的改造和建设。1954年改造安广明
渠。安广明渠建成之前,该排水系统的工作状态是:南岗大直街以北的汇水经哈尔滨站的"
大瓦拉站"输送至道里地文街一带的明沟,然后输送到正阳河大水泡子,大水泡子的储存或
调节能力大约10-20万立方米。在大水泡子以北松花江岸边设有污水泵站,排水能力为2.38
立方米/秒,由此将大小泡子积蓄的雨、污水抽升入松花江。这样的工作状态,必须在市中
心保留一条明沟和一个相当大(约10万平方米)的水泡子,既涉及市区土地的有效利用,又
影响市容观瞻和环境卫生。改造这个系统是按照市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首先从大水泡子
岸边开始,由下游向上游、循序渐进地改造地文街明沟。1954年首批投资44万元,建成2.3
×2.4米、2.4×2.5米、2.4×3米三种断面,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暗渠440米。至1958年已
先后建成口径1500毫米圆管、1.4×1.4米至1.95×1.56米方渠881.9米,全部回填了地
文街一带明沟,形成以大小水泡子为蓄水池的正阳河排水系统。1958年,开始铺设道外区沟
沿街、北马路排水干线,以取代原景阳街干线。沟沿街干线,南端起东内史胡同南马路口,
至中马路后转向沟沿街,在景阳街北口与钱塘街暗渠上端相接,管径900-1500毫米,全长
1379.41米。北马路由景阳街起经北马路接入沟沿街干线,管径400-1000毫米,全长585.6米。
当年建成交付使用。同年,对道里区一面街、石头道街以北至森林街段打桩编柳明沟进行改
造,共建成2.8×1.8米方渠757.7米,3×1.8米方渠250.6米,2.7×2.7米拱型试验
结构34米,共1039.3米。
1967年修建大方里排水系统。该项工程沿铁路外侧修建排水管线,以滨江站货场为集中
点,顶管穿越铁路,输送至道外区南十四道街暗渠,并铺建街巷支线10条。按设计组织施工,
共完成口径600-1500毫米干线1730.21米(包括穿越铁路顶管)及口径250-460毫米支线10
条共1850.2米。当年11月20日竣工交付使用。同年修建道里区地德里铁路住宅小区排水工
程,铺设地节街口径300-600毫米排水支线485.15米。1968年铺设口径500-1200毫米排水干
线1598.3米,同时铺设地工街口径400毫米排水支线235米,解决了这一地区的排水问题。
1969年5月,开始改造哈尔滨火车站前排水工程。该处排水管线铺设年久,管径过小,布局混
乱,且已沉陷,排水困难。新建排水工程由铁路街口至颐园街口,敷设口径1500毫米管线长
316.7米,全部采用顶管施工,当年10月竣工。1972年春开始建设道里区"安字片"排水系统。
"安字片"地区,南起安和街,北至安道街,西至哈尔滨车辆厂围墙外,东至抚顺街,汇水面
积41.6公顷,该地区部分地段排水管线沉陷,加之正阳河大水泡子面积缩小,积淤严重,
排水不畅,且大部分地段无排水设施。新建工程以安康街为中心设中继泵站,铺设排水管线。
由地方财政投资51万元,市排水处技术科设计,排水处大修队施工,当年竣工交付使用。共
完成中继泵站1座,铺设口径600-1200毫米排水干线1754米,排水支线4386米。1976年建设
抚顺街排水管线。该工程由市财政投资26万元,市排水处技术科设计,道里区排水工程队施
工,1976年9月3日开工,铺设口径300-400毫米排水干线长1166米,当年10月24日竣工投入
使用。这条排水干线将安广暗渠以南较平缓地段雨水、污水全部汇入该暗渠,最南端小部分
汇入安红街排水系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于1980年4月开始对高谊街排水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前高谊
街只有一条主输水渠,高谊街以西大片汇水排不进来。该工程铺设了沿经纬街自东向西转入
工程街、小友谊路,再经九站街进入高谊泵站的新干线。其中经纬十二道街上段为开槽作业,
布设口径800-1100毫米管线722.5米,下段口径1570毫米管线685.25米,采用顶管施工。
工程投资57万元,当年竣工交付使用。1978年正阳河木材场扩建,进行填塘造地,附近居民、
单位也纷纷挤占正阳河大水泡子,致使蓄洪调节水塘面积逐年缩小,不能发挥蓄水调节流量
作用。1984年开始对安广地区排水系统进行改造。扩建了松花江岸边排水泵站,全面回填了
正阳河大水泡子。形成了末端3.2×2.4×2米的总输水渠道。1985年进行道外"三不管"地
区暗渠建设。原道外二十道街泵站的作用是将道外区十七道街以东污水排入"圈河"----"三
不管"大泡子,然后由"三不管"泵站再次提升入江。由于地势低洼形成天然池塘,环境十分
恶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大泡子边新建了许多工厂和民房,环境亟待改善。经市排
水处设计,市政一公司四队承担施工任务,分两期进行"三不管"地区排水系统建设,第一期
工程于1985年5月开工,当年完成。第二期工程改为冬季施工,共铺设口径2×2米方渠、口
径1600毫米×2的圆管、1.3×1.8×2米方渠、1.2×1.8×2米及1800毫米×2圆管、1.5
×1.8×2米方渠1380.1米。由于2个泵站之间只有19厘米高差,所以设计坡度极为平缓,
加之施工中某些误差,管渠中沉积比较严重。1988年4月20日,市政府决定进行外环北路建
设,为了给道路建设创造条件,先期进行了排水工程施工,由市排水处直属4个工程队和道
里、道外、太平、香坊、动力区及市市政局退休职工劳动服务公司的10支施工队伍,经过100
天突击,于当年8月10日全面竣工,保证了北环路建设的进度。北环路的排水工程,西起中
央大街街口,东至通港街,包括部分复线,共铺设口径400-800毫米排水管线8240米。工程
投资209万元。至1990年底,沿江汇水区排水管线已有235公里,日排水总量26万立方米。
马家沟河汇水区 马家沟河属天然雨水河谷,起源于平房区,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动力、
南岗、太平3个区,于动力区任家桥附近进入市中心区,在太平区东江桥上游300米处进入松
花江,全长35公里,流经市内区段20公里。汇水区包括沿河两岸地区,汇水面积55平方公里,
全部为自流系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俄国东正教尼古古拉中央教堂在大直街中部落成;光绪二十
八年,秋林公司由香坊迁到新市街(南岗);同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在大直街修建;
1920年中俄工业学校(哈工大前身,建筑工程学院址)建成。其后,马家沟河沿岸建筑逐渐
加密,先后建立了酒精厂(原"俄特吉"酿造厂)等企业。这些寺院、商店、机关、学校、工
厂多数利用马家沟河的方便条件,就近敷设自流排水管道,至1931年,已形成排水管线20--
30公里。
哈尔滨沦陷后,南岗宣化街、和兴路一带修建了部分军官住宅,哈医大卫生系统在东大
直街开办,日伪政府又建成了一部分自流排水管道约10-20公里,形成了马家沟河沿岸排水
系统。期间,马家沟河汇水区内已有排水管线30-50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重点项目的兴建,南岗区中山路成为主要交通干
道,动力区安乐街一带发展为新兴工业区,排水设施得以相应发展。1955年开始铺设中山路
排水干线,由动力区进乡街哈尔滨锅炉厂侧门附近起,沿中山路两侧至马家沟河。这项工程
由哈尔滨锅炉厂投资,市公用局设计,市土木工程公司下水队施工,敷设口径600-1000毫米
排水管线4816.51米,当年建成投入使用。当时建设这条管线只是为了满足锅炉厂的排水需
要,设计时只将沿途两侧各50米范围列为该管道的汇水区。之后,中山路两侧建筑逐渐增加,
排水量逐年递增。多年来,对中山路排水管线先后进行改造,但没形成系统,全线尚未畅通,
香坊区公滨路至和平路段每逢雨季积水仍很严重。1964年按照先形成出口和东直路干线,逐
步完善排水系统的总体设想,开始对该地区的排水建设。计划在卫生马路(新江桥街)铁路
北,马家沟河岸边建设泵站,形成出口能力,在东直桥头至南直路口,靠东直路南侧布设排
水干线,以卫生马路口为交汇点修建输水渠送至泵站。工程由市政研究设计所设计,顶管施
工和泵站建设由市排水处施工,开槽布管由市机械化施工公司承担,当年完成交付使用。共
铺设东直桥口至卫生马路口径500-1350毫米管道1242.32米;南直路口至卫生马路口径1000
毫米管道336.2米;宏伟路口径600-800毫米排水干线657.77米;卫生马路1.8×1.8米方
渠顶管施工548.87米;进出水渠189.5米(1.8×1.8米方渠);沿铁路修建明沟7000米,
形成了东直路排水系统。在修建东直路排水系统,解决了排水出口之后,在南直路一带又修
建了桦树街以北至东直路口的排水管道,但由于不配套,排水仍不畅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又采用集资、投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76年开始进行宏南路排水配套工程建设,铺设排
水管线1058米。1978年,向沿途单位集资13849元,进行了宏伟北头道街排水管道建设,建
成口径400毫米排水管线206米。1983年5月和10月先后建设桦树街排水管线,投资6万元,铺
设口径300-500毫米排水管线556.3米。1984年投资714683元,铺设先锋头道街至桦树街口
径800-900毫米排水干线1740.65米。至此,这一地区66.2公顷城区排水问题得以解决。上
述工程由市排水处设计,由道外、太平两区排水队施工,被黑龙江省建委授予"全优"工程。
在建设南直路排水系统的同时,又进行了通河排水系统的建设。通河街地处马家沟河岸
左侧,东直桥以南,大有坊桥以北,面积约56公顷,是一个小盆地,因无排水管线,内涝严
重。1976年进行通河排水系统建设,由于当时资金不足,只建设1座泵站,解决了排水出路
问题。同时铺设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围墙外和松江像胶厂一带约600米内涝严重地段的排
水管线,但未能形成配套系统。1979年开始对东直桥以南沿河街道和纵深路网进行排水管线
配套建设,铺设了口径900毫米排水干线789.4米,口径400-600毫米排水支线1460米,使管
(渠)站配套基本合理。
1976-1980年南岗通达街排水系统建设开工。通达街"三孔桥"一带及清明街各街道原无
排水设施,雨水靠路面排汇,污水乱泼乱倒,环境很差,1976年和1980年先后对清明街各街
排水支线进行建设。1980年完成穿越铁路顶管,其后又陆续进行配套建设,至1985年先后建
成排水管渠4073.36米,全面形成排水系统。由南岗区会战指挥部、道里区排水队和市排水
处施工。
1983年9月3日文化街排水系统建设开工,这一系统自学府三道街起,经长寿路、长兴街、
林兴街至东北林业大学试验林场,进入马家沟河。由市排水处设计,投资68460元,道里区
排水队施工,铺设了学府三道街口径500-600毫米管线545.8米;投资210300元,由市排水
处施工,铺设长寿路口径1200毫米管线51.5米,口径1140毫米管线514.43米,长兴街、林
兴街段、由南岗区和平房区排水工程队施工,铺设口径1240毫米管线563.8米;试验林场内
为1.5×1.5米方渠(钢筋混凝土底和盖),投资29万元,由市江堤处施工。全部工程于当
年11月22日完成。
80年代初,在市区西南方向新建了菅草岭深井水源地,附近成立了机电成套研究所和
"703"研究所等单位。随着这些单位的开发,同时形成了居民小区。原有"703"研究所一条排
水管线,覆盖面不够,管径过小。因此,以自来水公司和配套研究所为主,采取集资三分之
二、贴补三分之一方式,进行了菅草岭排水工程建设,1983年7月20日开工,由市排水处设计,
道里、道外、动力、平房区排水队和市江堤处5个单位施工,共投资102.26万元,铺设口径
500-1140毫米管线3222.4米,1.5×1.5米方渠443米,当年11月30日竣工交付使用。
1986年,原马家沟机场地区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市规划土地局对中山路以东、宣化街以
西、南直路以北、先锋路以南约800公顷的土地重新进行规划和小区开发。根据总体规划,
该区域内需建设黄河路、嵩山路、红旗大街、泰山路4条排水干线,其余管网以此连通构成
排水系统,总汇水进入马家沟河。在此之间,这一区域内只有南岗区马端街有一条口径400
毫米排水管线和部分明沟,已不适应需要。1986年前,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接受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援助,在嵩山路东端兴建新校舍,1986年提出解决排水问题。鉴于当时地方财力紧张,
采取以建筑工程学院为主,集资建设排水工程,建筑工程学院投资56.6万元,修建马家沟
河至建筑工程学院的排水干渠。这段工程由市排水处设计,大成街道办事处负责动迁,道里、
道外、香坊区和市排水处服务公司工程队等9支队伍分段施工,1986年3月3日开工,5月31日
竣工,共铺设口径1600毫米排水干线964.26米。此后,根据集资和投资的情况,逐年进行
建设。1987年,投资25万元。铺设嵩山路口径1800毫米排水干线213.6米;1988年投资8万
元,续建嵩山路口径1800毫米干线46.78米和口径1600毫米干线30米;同年投资30万元,建
成部分向前延伸口径1600毫米建工学院排水干线260.6米;1989年投资175.6万元,继续向
前延伸,铺设口径1600毫米干线105.6米。至此形成了嵩山路排水干线。同时铺设了湘江路
口径400-600毫米排水支线730米。1990年建设赣水路排水干线,当年投资77.6万元,4月20
日开工,8月30日竣工,铺设口径400-1000毫米管线2047米,同时建设华山路口径800毫米排
水干线220米和衡山路口径400-600毫米管线528米。
到1990年底,马家沟河汇水区排水管线共200公里,沿河排水出口130余处,日排水总量
22万立方米。
何家沟汇水区 位于道里区西部,原为天然雨水河谷,上游分东、西2条河沟,东河沟
源于龙江橡胶厂南;西河沟源于平房,至合力桥汇合后进入松花江哈尔滨段上游江段。汇水
区包括康安路、学府路以西至城区边界,汇水面积28平方公里。
何家沟汇水区是随着哈西工业区、文化区、居民区的开发建设形成的排水系统。最早形
成的是通顺街排水干线。通顺街汇水区位于康安路以西,乡里街以东,东至酒精厂,北至利
民街,总面积45公顷。这一区域原无排水设施,工厂、居民排水不便,雨后内涝成灾。1974
年由市排水处设计,道里区排水管修所施工,沿通顺街敷设了口径600-1500毫米排水干线
1576米;同时铺设利民街口径400毫米排水支线140米。同年4月24日开工,5月24日竣工,形
成通顺街排水系统。为解决道里康安路以西,现埃德蒙顿路和城乡路两侧及职工街一带内涝,
1982年,历时6年,对这一地区的排水进行配套建设。共筹资98.96万元,建成排水管道4571.85
米。先在乡里街建成口径4000毫米管线333.7米、口径500毫米管线251.5米。1983年在乡
政街、乡华街进行配套新建,投资32.8万元,铺设了乡政街口径300-600毫米管线1280米,
乡华街口径400毫米管线332米,实现了初步配套;1984年投资8.62万元,铺设了乡华街口
径400-500毫米排水干、支线337.1米;1985年铺设达江街管线447.6米,上江街口径400-
900毫米管线457.45米,新亭街口径400毫米管线157.5米,共投资22.44万元;1986年铺
设新亭街口径400-600毫米管线190米,地政街口径400-500毫米管线309米;1988年建成乡
里街口径350-500毫米管线309米;1988年建成乡里街口径350-500毫米管线237.5米。经过
多年的陆续建设,基本上解决了这一地区的排水问题。
在建设上述地区排水管线的同时,1982年9月进行了工农路排水管网建设。由市政设计
院设计,市政二公司施工,铺设口径600-1200毫米排水管线1719.13米,口径1200-1600毫
米管线653.33米。1984-1985年又续建职工街、小职工街排水支线,先后铺设口径300-900
毫米排水管线1037.25米,使这一地区排水管线基本配套。
1986年市政府决定开通埃德蒙顿路,先期进行了排水管网建设。工程共分三段,东段为
通顺街至康安路;中段为通顺街至西河沟,西段为城乡路零公里至西河沟,出水口设在天河
桥北侧。由市政设计院设计,市政一公司施工,共投资61.3万元,铺设了口径500-1200毫
米排水管线2688.1米(含过桥管902米)。同年4月29日开工,7月20日竣工。在埃德蒙顿路
排水管网建设的同时,投资172.7万元,于1986年7月15日开工,进行了城乡路排水工程建
设,铺设口径400-1240毫米管线5447.62米,由市排水处设计,市政二公司二队等8支施工
队伍,分段包干施工,同年8月25日竣工。在形成城乡路排水干线的同时,1987年3年时间,
进行了民主头道街至七道街排水管网的建设,共投资18.74万元,铺设口径400-600毫米排
水支线1006米。
1988年6月1日学府路(哈西一线口至哈医大一段)进行道路拓宽,由单幅路改三幅路,
根据路水配套建设的原则,铺设了口径900毫米管线299米,口径500-600毫米管线1730米。
这段工程由市政设计院设计,市政一公司施工,同年6月1日开工,8月20日竣工。同年5月30
日进行了健康路(保健路至西河沟一段)排水工程建设。铺设口径600-900毫米管线775米,
当年6月30日竣工。
至1990年底,何家沟汇水区共有排水管线118.6公里,日排水总量12万立方米。
阿什河汇水区 阿什河位于哈尔滨市东部,信义沟为其上游支流。从进乡街附近起,沿
市区边缘至公滨路东端折向东北,经化工大堤进入松花江。流经动力、香坊和太平3区部分
地段。汇水区包括信义沟沿岸地带,三棵树铁路干线以东,化工大堤以西及北化工区,总面
积49.3平方公里。
阿什河汇水区的排水系统建设起源于香坊区。当地商贾和居民利用附近的信义沟为排水
出口,形成了部分自流管网,但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大部分居民区以"渗水窑"和阳沟排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开始进行油坊街排水工程建设,是该地区早期建设的
排水管线之一,管线由东光厂铁路边(文政街)开始,经红旗大街转入油坊街,流入信义沟。
文政街排水管线口径为1200毫米,下游段管线口径1500毫米;油坊街至出口为1.65×1.65
米方渠,全长4198.41米。由市公用局设计,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当年建成投入使用。19
72年开始进行公滨路排水工程建设。公滨路是香坊区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形成道路网时,
仍沿用路两侧明沟排水,影响市容观瞻和环境卫生。1972年起,采取统一规划、分段建设的
办法,历经7年,形成了公滨路排水系统。1972年进行穿越拉滨铁路线的顶管施工。采用2×
2.2米钢筋混凝土整体方涵,共建181.8米,穿越了铁路干线,在铁路两端预留接头2×2.
2米钢筋混凝土底板、钢筋混凝土拱盖,2B砖侧墙方涵19.33米,为建设公滨路排水系统奠
定了基础。1975年进行自铁路(东门街)至铁路专用线一段工程建设,铺设混凝土底板、石
侧墙2×2.2米方渠430.1米。1976年5月进行铁路专用线至信义沟工程建设,形成了总出口
和铁路管线434米。1977年随铁路干线向前延伸,铺设口径1240毫米管线438.16米,口径
1140毫米管线998米。形成了公滨路排水干线,铺设口径1140毫米圆管和2×2.2米方涵2500.77
米。1978年进行配套建设,先后建成中山路至菜艺街口径600-1500毫米管线721.9米,菜艺
街至新城街口径930-1240毫米管线1397.94米,司徒街至新立街口径900-1140毫米排水支线
61566米,六顺至香安街口径600-900毫米排水支线719米,司徒街口径700毫米支线256米,
建北街口径1500毫米支线332.2米和口径300-600毫米支线448米。上述管线共计4484.65米。
1981年建设化工区排水系统。该地区包括信义沟以北至先锋路路口以及先锋路北至哈同
公路,汇水面积约35平方公里。区域内有铁路枕木防腐、油漆、化肥、农药、炼油、电石等
化工企业。每日形成废水近20万吨。由于区域内没有排水设施,废水就地势和部分明沟排放,
地下水被严重污染,企业职工饮用水靠外运,每年需付出数十万元农田损失赔偿费。为解决
这一问题,根据地势情况,分期、分段进行建设。化工区南段即信义沟以北至先锋路口采用
分流制,修建工业废水和雨水排放2个系统,新建干、支线14公里,污水泵站1座(机排能力
15立方米/秒),雨水泵站1座(机排能力15立方米/秒)。化工区北段即先锋路以北至哈
同公路采取合流制管网,新建排水管线10公里,排水泵站1座(机排能力12立方米/秒)。
1981年由市化工局集资120万元,先在末端建设化工南段排水工程。整个工程按照分期施工,
逐年投资、逐年建设,2年中进行了总出口建设,建成污水泵站1座(机排能力15立方米/秒),
出水渠440.27米,即2×2.8砖方渠172.7米,钢筋混凝土方渠120.57米,砖石明渠147米,
出水口2处。进水渠口径1500毫米管线670.2米,由市排水处设计,市政二公司一队施工。
同时铺设先锋路(化工总厂至进水口一段)口径1200毫米长391.7米、口径1240毫米长144
米排水干线535.7米;铺设油漆厂至化工总厂口径900毫米和口径1200毫米排水干线670.85
米;铺设化工路口至铁路枕木防腐厂口径900毫米管线570米。1985年5月20日开工修建哈同
路排水工程。哈同路是三棵树跨线桥外零公里起至化工大堤一段道路,该处排水无出路,对
生产、生活影响很大。为解决这一问题,经太平区市政局、新一街办事处和市排水处协调,
由市交通局公路处投入部分资金,不足部分由政府贴补,进行排水工程建设。总投资820890
元,其中市公路处投资72.3万元,1986年7月30日开工,铺设了口径800-1500毫米排水干线
1507.8米,将该区形成的污废水引向新一街以北,解决了排水出路问题。1986年6月10日开
工建设医药仓库至化工六厂口径400毫米、500毫米、1250毫米排水支线857米。同年8月3日
开工建设化工六厂至先锋路段口径600毫米、900毫米和1250毫米排水支线864.6米,1987年
4月4日竣工。1986年5月进乡桥开工兴建,由市政设计院设计,市政二公司施工,投资78.61
万元,铺设口径1000毫米主干排水管线142米,同年8月20日竣工。同期进行了进乡街排水
管线建设,由市排水处设计施工,铺设口径300-900毫米排水管线988米,9月30日竣工。
至1990年底,阿什河汇水区排水管线共95公里,日排水总量15万立方米。
页码: 676-691
附件: @03XC000Z.doc^WORD
类别: 市政公用建设志
排序字段: 0676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