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城市规划志(五)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3

  [RECORD: 25/42]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城市规划
 
  节名:                     第三章  公用事业工程
 
  类别: 城市规划志
 
  排序字段: 0224
 
  [RECORD: 26/42]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城市规划
 
  篇名: 第二篇  专业规划
 
  章名: 第三章  公用事业工程
 
  节名: 第一节 给  水
 
  正文:
 
  宋·金古城体系规划时期 金朝时期,先后在今哈尔滨市区规划修建的5座古城中,已
 
  发现万宝古城有废弃的土井,可证当时城中居民已饮用井水。
 
  清代八旗驻防、移垦城乡规划时期 嘉庆--道光年间,在今哈尔滨市区内规划修建的13
 
  座旗屯,每屯均按"3街、6巷、12眼井"的标准模式进行修建,给水不仅纳入规划,而且注意
 
  了居民取水方便。由于居民点主要分布于阶地地区,有的井深已超过30米。
 
  光绪初年,傅家店(道外头道街与南勋街、太古街交叉处)在江海泉胡同凿有辘轳井(
 
  1934年井尚在)。同期,修建的田家烧锅、元聚烧锅制酒生产用水,均取之井水。因元聚烧
 
  锅临近何家沟,水质好,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俄军占领始废业。
 
  《中东铁路附属地城镇规划》时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5月,中东铁路特别考察
 
  队收购已停产的田家烧锅32所房屋,改作铁路工程局驻地,用原酒厂的辘轳井作饮用水井。
 
  同年,修建松花江码头,翌年动工修建松花江新城施工用水都取自松花江,通过临时铁路专
 
  用线运水。后在松花江车站货场(哈尔滨站货场)凿一口深井,供机车用水及居民饮水。光
 
  绪二十九年(1903年)铁路通车后,铁路局在正阳河西侧建泵房,取松江水净化后供铁路及
 
  新城、埠头部分地区使用。
 
  同期,旧哈尔滨街、傅家店地方仍使用辘轳井与手压机井供水。随着居民增加,铁路局
 
  又陆续在埠头与新城区居民集聚地区凿深井建泵站和给水管道。
 
  《商埠城市规划》时期 铁路附属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6月,中东铁路局自
 
  治市市区内的抽水泵站、水塔、给水管道移交市董事会管理。
 
  1922年,市董事会责成建筑技术规则立案委员会搜集自治市市区内上下水道资料,开始
 
  编制市区给水规划。但进展迟缓,直至收回铁路附属地主权后,1927年东省铁路公司理事会
 
  才开始审定哈尔滨市上下水道建设方案,并决定集资85万卢布,分5年施行。
 
  滨江县。1916年7月,天津商人到哈拟招股集资兴办自来水事宜。拟简章23条,入冬报
 
  请吉林省长公署准予立案。翌年3月,开始宣传集股事宜,但各厂商习惯于自行凿井取水,
 
  自来水事未果。
 
  1922年7月,哈尔滨木石税费局长拟在滨江县办自来水事业,在滨江县署立案,但仍未
 
  果。
 
  《大哈尔滨都市计画》、《哈尔滨都邑计画》时期。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5月,日
 
  本关东军司令部提出《大哈尔滨都市计画概要》,在上、下水道中提出"从都市卫生方面看,
 
  应尽快敷设上水道。上水道水源不宜依靠凿井,将来给水需要量增大,应利用松花江水。对
 
  于分散在城区内的现有深井,应存置以备断水时利用"。1933年7月,关东军司令部又在《关
 
  于大哈尔滨都市计画基础要领》中,重提"从都市卫生来看,上、下水道急需敷设"。12月,
 
  满铁经济调查会在《哈尔滨都市计画说明书》水源地中提出,"在松花江上游取水,或凿井
 
  取水,将根据调查研究来决定。"1934年1月,满铁经济调查会在《哈尔滨都市计画案纲要》
 
  中,对于"井水应分区,在最必要的给水区域敷设,将来应实行分区统一的方针"。
 
  由于无给水工程专业规划和经费短缺,哈尔滨沦陷初期,仍以凿井取水进行局部地区的
 
  试验性给水。
 
  1934年8月,伪市公署工务处提出了一个总费为185万元(伪满币)分3年完成的"全市自
 
  来水道"计划,于9月份动工,先开凿8个水源井。
 
  1935年,首先在南岗文庙旁建成1处深井水源,向关东军第四军司令部营区等处供水。
 
  同年,关东军情报部将城市规划移交伪市公署。
 
  1936年,伪市公署工务处开始宣传"上水道完成后,全市水井即行废止。计划水道工程
 
  于本年内完成90%,来年秋季将全部完成。今年秋季开始对原有水井进行验水工作,经检验
 
  水质不良的井,一律禁止食用"。6月,伪市公署公布《水道给水条例》、《施行细则》。10
 
  月,水道科公布将城区划分为高区与低区2个给水区,至7月末低区之傅家甸、八区、道里、
 
  新安埠、正阳河将有69%的管道可联接完成。水源地选址于京滨线(哈长线)之顾乡屯西南
 
  2公里处(供水三厂所属顾乡水厂址),已完工,南岗净水厂(供水五厂所属南岗水厂)工
 
  程已完成90%,送水管已埋设6783米。高区之南岗、香坊、马家沟等处工程已完成60%,配
 
  水管工程在进行中。工务处水道科已接待需水者1645户,开始供水者达660户。11月15日正
 
  式送水,至年底,顾乡水源地(4眼井)与配水厂日供水能力为2000吨/日。
 
  1937年1月,伪市公署宣布,"道外区的上水道工程于年内可全部告竣,并在适当地方设
 
  置7处给水楼,以供无力安装管道的用户购水"。5月,伪市公署修订《水道条例》。6月,又
 
  宣布在道外修建的7处、新安埠修建的2处给水楼将于中旬供水。同月,伪市公署与警察厅公
 
  布联合检查全市原有水井结果为道里区井水水质最差。
 
  1938年11月,市工务处水道科公布《水道规划》完成情况称,"本市城区高差达20米,
 
  将分高低两区分别配水。1934-1936年高区水源工程完成60%,净水厂完成50%。低区水源
 
  工程完成69%,净水厂完成100%"。
 
  1939年3月23日,新阳区水源地凿井工程竣工,3月26日,顾乡水源地挖土工程完工,5
 
  月14日,西马家沟水厂(供水五厂址)凿井工程完工。12月,伪市公署公布《上水道第一期
 
  事业计划》。计划区域为何家沟--顾乡屯--和兴路--电塔街--工滨路--南直路--汉水路--赣
 
  水路--中山路--宣化街--大直街--镇江街所圈范围内。其中低区含新阳区、道里区、道外区。
 
  高区含顾乡区、沙曼屯地区、王兆屯地区、南岗、马家沟地区及香坊区。计划称:"鉴于过
 
  去之给水取之地下,由于地下水涌出逐年减退,今年不得已断行限制,已决定由1940-1944
 
  年,按5年计划建成取松花江水为水源的各项工程"。"第一年度的工程项目有顾乡净水厂(
 
  供水三厂址)的药液混合池、沉淀池,建成后日供水能力可达2.5万吨。并续建深井4眼、
 
  南岗配水厂工程以及与旧管线的联结"。
 
  1940年7月,伪市公署又宣布,"为解决道里、道外饮水缺乏,决定在新阳区建一'天然
 
  水源地'(供水四厂江沿水源,因受污染,1980年停止送水),计划8月竣工"。但直至1941
 
  年5月,在四方台举行开工典礼,1942年5月才开始动工,7月,续建新阳水厂。但因"太平洋
 
  战争"爆发后财力物力奇缺,四方台水源工程与沙曼屯净水厂工程停滞不前,至1945年仍未
 
  完工。同年,全市供水能力不足万吨/日。
 
  《改良与发展区域规划》时期 1946年4月,哈尔滨解放后,市政府派工作组进驻自来
 
  水厂,组织修复各水厂恢复供水。至1947年4月,市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5万吨,比伪
 
  满时期日供水量增加87.5%。1949年,全市4座水厂日供水达1.76万吨(生产能力2万吨/
 
  日),全年供水624万吨,管道长度167公里。
 
  1950年,抗美援朝南厂北迁到哈建厂和同期兴建的地方工业企业及事业单位,一部分单
 
  位使用了自来水,有些单位因远离市政管线而自凿深井供水。同年10月,市人民政府颁布《
 
  自来水、下水道业务暂行条例及瓦斯使用暂行条例》。1950年,复建四方台水源地,1952年
 
  10月竣工投产,日取水10万吨,输水3.2万吨,同期,沙曼屯净水场建成。
 
  《哈尔滨市城市初步(总体)规划》时期 1953年,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开始编制初步规
 
  划。至1954年,市政水源有四方台水源地、新阳水源地和7处深井水源。日供水量达3.36万
 
  吨(有效供水为2.91万吨/日)。另有铁路自营给水系统的正阳河水源和南岗、道里铁路
 
  住宅区管网系统,以及近郊工业企业自设深井水源及局部管网。上述给水设施供水量少,管
 
  线分布不均匀。
 
  1.规划提出。市现有给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四方台水源地距城区过远,输水管
 
  过长,且穿过湿洼地区,施工、维修均很困难,汛期需防洪、护岸。②新阳水源地位于城区
 
  内,三面为住宅区,上游有污水污染水源。附近为渔业码头,已不符卫生防护标准,该水源
 
  应废除。③原有配水干线为枝状供水,其布局已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应按环状水系统改造
 
  与扩建。
 
  2.城市给水标准。规划分为2个方案:第一方案规划城区人口为121万人,人均日供水
 
  量为100公升,日均生活用水量为12.1万吨,工业日用水量为10万吨;第二方案规划城区人
 
  口为110万,人均日供水量80公升,日均生活用水为8.8万吨,工业用水量10万吨。
 
  3.供水分区。规划根据城区地 势南高北低的特点划分为 3 个配水分区:①以松花江
 
  水为水源的配水区,包括沙曼屯区、香坊工业区(含今动力区)、马家沟区(含规划市中心
 
  区)、南岗区,以及由南岗向低区配水的新阳、道里、道外、太平等区。②以地下水为水源
 
  的配水区 ,主要是东香坊一带及近郊地区。③自行经营 区,主要是松浦区及规划城区之外
 
  的地区。
 
  4.给水系统的防空。新建、扩建水源的布局,均应按国家关于防空的有关规定采取分散
 
  布置,主要建筑应涂以保护色或设 计成地下、半地下建筑,增加绿化以利隐蔽,对重要设
 
  备需设防护壁。
 
  5.给水系统的卫生防护。 分三层防护体系:①戒严地带,包括取水所机房及天然沉淀
 
  池。戒严区周边设栅 栏、围墙或电网,戒严地带为严禁非工作人员通行,区内不准修建其
 
  它建筑。②限制地 带,包括戒严地带周边地区、临近水域,区内不准从事工业、农业生产
 
  及兴建公共建筑。③观察地带,包括限制地带周边地区,以防疫为目标定期对区内进行卫生
 
  调查。
 
  6.新水源地的选址。① 水源形式,市原有水源有地表水与地下水2 种形式。地表水取
 
  之松花江,地下水以深井就地取水。前者基建投资多,但经营管理经济,而且水量大。后者
 
  投资省,有利于防空,但投产后水量有限并逐年减少,使用年限短。对于已过百万人口的城
 
  市,水源应以地表水为主,决定新建朱顺屯水源地,扩建四方台水源地,原有地下水源可保
 
  留备用。②对松花江哈尔滨段考察后,决定新水源厂址选择在顾乡大坝以西1 公里的朱顺屯。
 
  该地上游距四方台水源4 公里,附近两岸为荒滩,有几处鱼户。下游距正阳河水源2 公里,
 
  距半拉城子工业区2公里,符合卫生要求。该地高程117米,河床标高10 9米,历史最高水位
 
  119.71米,平均低水位11 2.65米,即低水位时可保持水深3.65米,有利取水。
 
  7.水源地设施。①设有永性 围堤,保证汛期安全取水。②建设日最大流量为12 万吨的
 
  取水塔 2座。另在四方台水源地扩建取水塔 1座。③为 保证高水位时期江水混浊期,在净
 
  化前先作沉砂处理,待净化20%后再送入净 水厂,需设日流量为 12万吨 自然沉淀池 3处。
 
  ④ 厂房及 设备,包括沉砂井兼量水室、吸水井、机械室(泵房)、机械、变电、配电设施
 
  等。
 
  8.水源防护地带。①戒严地带,以取水所为起点,半径300米。②限制地带,为顾乡大
 
  坝、何家沟以西,至四方台水源地。③观察地带,南至黑鱼泡外3公里,东至何家沟外1.5公
 
  里,北至松花江对岸外2 公里,西至四方台水源地外4 公里,江面至上游20公里,并在水源
 
  地内外植防砂林。
 
  9.送水管道。①自朱顺屯水源地向沙曼屯净水厂敷 设送水干线2 条(管径为700毫米
 
  1条,管径为60 0毫米 1条)。②由四方台水源地向沙曼屯净水场增设管径为900毫米送水干
 
  线 1 条,600毫米送水干线各 1 条。
 
  10.净水厂。在原沙曼屯净水厂地扩建,增设药品反应处理室、沉淀池、过滤池、清水
 
  库、机械室(泵房)、电气设备(变电、配电、照明)、杀菌设备等。
 
  11.净水厂防护地带。在原处理室、沉淀池、过滤池,清水库及送水机械室周围300米为
 
  戒严地带,戒严区周边20 0米为限制地带,此外再设一定范围的观察地带。
 
  12.环形供水网。城区原有配水分区采取单独送水,形成道里、新阳2区1个局部环网。
 
  马家沟则是枝状配水网,当水量不足时则分区停水。规划以沙曼屯、新阳(扩建后)2个净
 
  水厂为中心,将新区与各独立分区配水网相联接形成环状配水网,当某处发生故障时不影响
 
  区域配水。① 以管径为 600毫米干管由沙曼屯净水场直通乡 香工业区(动力区),解决电
 
  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及森林机车厂生产生活用 水,建高架水塔调节水量、水压,再经
 
  通乡街与②线相连。②在 规划市中心区敷设 管径为900毫米、管径为60 0毫米干线 ,经教
 
  化街、民生路、南直路在大有坊街与③线相连,保障市中心区、亚麻厂、量具刃具厂、发电
 
  厂、轴承厂的生产、生活用水,并在西马家沟配水厂加压调节。③由大直街向南岗、道外、
 
  道里、新阳、顾乡等区设联系线,将低区环起来,经大直街配水厂直流加压。
 
  13.设配水塔、加压站。①建香坊区安乐街(动力区大庆路与电塔街角)水塔,该地高
 
  程180米,水塔高25米,可调节工业区与市中心区水压。②设南岗区加压站,位于西大直街
 
  配水厂,自流向低区加压。③设马家沟加压站,位于西马家沟配水厂。④设文庙加压站,位
 
  于文庙配水厂内,增加设备。
 
  14.增设分支管线。共提出2个规划方案。
 
  规划实施:
 
  1954年,由四方台水源地至沙曼屯净水场再至工业区敷设上水干线30公里,同年完成朱
 
  顺屯水源地地形测量,开始地质勘探。此时,全市使用自来水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增至30%。
 
  1955年筹备、1956年4月兴建的朱顺屯水源地工程动工,同时扩建沙曼屯净水场。
 
  1956年6月16日,国家建设委员会在《对哈尔滨市初步规划的审查意见》中,对"给水水
 
  源"提出"在水源地及净水厂周围应设置一定的卫生防护地带。远期用水量增加后,根据城市
 
  防空的要求,可以考虑增建部分地下水源"。
 
  1957年3月,朱顺屯水源地竣工试送水,与沙曼屯净水厂配套新增供水能力4.5万吨/
 
  日。同年,扩建西河沟(顾乡屯)水源地,建大口井3眼、自流井1眼,1959年竣工送水,新
 
  增供水能力5千吨/日。
 
  在"大跃进"运动中,计划在哈东化工区兴建10余个化工厂,在动力区兴建热电厂,向正
 
  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供水新需求。为避免城市"西水东调",1960年在滨北铁路桥下游
 
  选址动工兴建"三水源"(供水七厂址),以解决生产用水(工程于1962年下马停建)。
 
  1961年,根据热电厂生产需要,敷设沙曼屯净水厂--哈尔滨热电厂输水干线。
 
  1962年,加强市政公用工程维修养护管理,修好用户漏水管2590处,增设与恢复公共供
 
  水站83处。
 
  1965年,重点解决了城区边缘地区无自来水问题。8月,修建了3条供水干线,即道里区
 
  顾乡大街--天合街--何家沟西--十五中学--合力街线,南岗区奋斗路--十字街线,太平区大
 
  有坊街--南头道街线。年底,全市市政水厂5座,生产能力16万吨/日,管道总长407公里,
 
  年洪水量4739万吨,年售水量4382万吨,其中生活用水2663万吨/年,用水人口117万人,
 
  给水普及率达71%。
 
  1966年,新建骆斗屯、文化公园2座深井水源,扩建王兆屯水源,新增供水能力2万吨/
 
  日。
 
  1971年3月,三棵树水源工程被省革命委员会列为省"五个重中之重工程"之一,投资128
 
  0万元(1973年开始复建)。
 
  1972年,自来水生产能力达20万吨/日,管道长度422公里,年供水量为6627万吨,年
 
  售水量5845万吨,其中生活用水为3156万吨。用水人口122万人,给水普及率76%。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时期 1973年,市城市规划处开始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同年,
 
  三水源复建工程(供水七厂)第一期工程动工,计划1975年国庆节送水,以满足哈尔滨热电
 
  厂扩建10万瓦千发电机组的供水,但因工程拖期直至12月8日始送水。形成供水能力16万吨
 
  /日,因水质差只能达到工业用水标准,送工业用水5.5万吨/日。
 
  1977年,改扩建新阳净水厂(供水四厂)工程竣工,日供水能力由原1.5万吨/日增至
 
  4.5万吨/日。
 
  1978年10月,经国家建委批准投资1372万元改扩建四方台水源(供水一厂)、沙曼屯净
 
  水厂(供水三厂)工程动工(计划至1991年7月竣工)。
 
  1980年,自来水生产能力达23万吨/日,管道长度为470公里,年供水量为8873万吨,
 
  年售水量7755万吨,其中生活用水4186万吨/年。用水人口147万人,给水普及率72%。
 
  总体规划分析,哈尔滨市的给水工程实际由两部分组成,主要部分是市政所辖的市自来
 
  水公司给水系统,另一部分是各企事业单位的自办供水设施。
 
  1.市政给水工程系统。1980年日供水能力为22.8万吨。①水源。全市地下水源有8处,
 
  地表水源4处。其中,地下水源总取水能力为4.54万吨/日,地表水源总取水能力为22.63
 
  万吨/日。②净水厂。全市共3处,总净水能力为20.8万吨/日,其中三水源送水只达工业
 
  用水标准。③管网。输配水管网总长470公里,其中输水管49公里,配水管421公里。在建成
 
  区(不含平房区)中敷设自来水管网地区面积96.5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142平方公里
 
  )的68%。④供水。总供水量中,生产用水约11万吨/日,占48%;生活用水11.8万吨/
 
  日,占52%。建成区(不含平房区)给水普及率为77.3%,包括平房区及城区边缘为73.5
 
  %,饮用市政自来水人口146.9万人。据调查,家庭生活用水日均38公升/人,包括公共建
 
  筑、商业职务用水的"大生活用水",日均78公升/人。
 
  2.自备水源。根据市勘测大队对城区东部、西部无市政管网地区的调查,1980年,有21
 
  6个单位共 凿深井62 0眼,日抽水58 万吨,扣除郊区水井和已淘汰水井(约占21%)日均
 
  抽取地下水45.7 万吨。其中生活用 水4.2 万吨/日,生产用水41.5万吨/日。另有4个工
 
  厂从松花江 抽水净化使用,日均取水为6.5 万吨。全市水源中地下水约占65%,地表水约
 
  占35%,市政自来水系统中地下水占18%,地表水占82%。
 
  3.存在问题。①水源能力小、供需差距大。建国以来,全市工业产值增长40余倍,而市
 
  政供水只增长 10倍,许多单位自行凿井取水。据长春给排 水设计院对哈市地下承压水储量
 
  勘探结 论,日均可抽取24万吨。据黑龙江 省地质局的勘察结论,日均可抽取24-30 万吨,
 
  即每年可开采地下水 0.88-1.1 亿吨。但已有自备井、城区与近郊农田灌溉井、市自来水公
 
  司水源井总开采量每年已达2.75 亿吨。由于开采超量,使地下水位年均下降1米 ,严重地
 
  区达1.5米。自备井多属未经卫生、城建部门审验,自行凿井,至1980年全市有56%的水井
 
  已报废,南岗区报废井已达72%。化工 区一带的水井,自1967年发现因被地表污水污染已
 
  不能饮用后,所在工厂职工开始自带饮用水上班,后由工厂用车到外区拉运水。 1980年,
 
  仅化工总公司所属区内企 业已备拉水车 10 余台。②管网不适宜地形特点。哈尔滨市城区
 
  地势丘陵起伏,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走势,北部和东北部河漫滩区地面高程117米左右,
 
  西南部高程160-170米,相差达43-53米,占城区供水总量80%的沙曼屯净水厂,地面高程14
 
  5米。50年代,高区自来水供水压力尚可,进入60年代后,因压力不足而成为缺水区。③沙
 
  曼屯净水厂设备过于集中,不利于供水安全。计划扩建四方台水源之后,全市74%的地表水
 
  源需沙曼屯净水厂净化。水源地--净水厂输水干线已敷设5条,计划还需敷设1条,从净水厂
 
  经延兴路的配水干线已有6条。延兴路是城市主干道,今后还需布设供热干管、通讯管道、
 
  煤气干管和排水干管等,如再敷设给水管线,不仅不利供水安全,也影响附近地区的现代化
 
  建设。
 
  规划目标:
 
  1.需水量预测。生产用水量预测以工业产值增长为基数,并考虑逐步提高循环用水量,
 
  近期亿元用水量年递减5%,1985年之后年递减3%。生活用水标准,将因新建住宅的逐年增
 
  长、房屋卫生设施条件的改善而提高。生产、生活用水总量加上水损失量,为总用水量。
 
  2.水源。继续开发地表水源。水量方面,据松花哈尔滨段80年的观测资料显示,最大
 
  流量120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05立方米/秒,水量丰富。而地下水、任家桥水源深井,
 
  1980年比1965年水位下降7.2米。但沿江河漫滩区水井水位同期却有所提高,道里市煤气公
 
  司深井近一年内提高0.52米,道外毛织厂深井水位一年内提高0.04米。2处深井水位仅低
 
  于松花江水位2-3米,说明松花江水与河漫滩地下水的互补关系,其补给带宽达1-2公里,沿
 
  江河漫滩区可作地下水源开采区。朱顺屯--四方台段河漫滩区钻探资料显示,地下水可采贮
 
  量达10万吨/日。水质方面。松花江上游工厂排出的生产废水对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因城
 
  区紧临松花江,水资源丰富,国家有关部门对污染已开始采取治理措施,上游主要污染源--
 
  吉林三大化工厂已开始修筑处理设施,从长远看松花江水质定可好转,可作哈市主要水源。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采郊区与远郊地下水源。据黑龙江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地质队钻探资料
 
  显示,西郊王岗一带、东部阿什河东岸(东长林子附近)、南部阿什河河谷都有较为丰富的
 
  地下水贮量,可开辟为城市水源。但在城区内应继续严加控制凿井取水。工厂企业已有的深
 
  井,可做无市政管网前临时水源或作调济高峰用水。
 
  近期建设安排。挖掘四方台水源地潜力,由日均取水4万吨增至10万吨;新建王岗地下
 
  水源,打深井32眼,铺设输水管14公里,在菅草岭建加压站,增加供水能力7万吨;在朱顺
 
  屯东侧扩建日均取水15万吨的设施,将水送至沙曼屯和新阳净水厂,敷设输水管11.6公里;
 
  将三棵树水源一期工程取水能力由4万吨提高至16万吨等,以上共增加取水能力40万吨/日。
 
  远期工程设想。扩建三棵树水源二、三期工程,可增加供水量32万吨/日;在四方台一
 
  带新建取水能力为10万吨的地下水源;在阿什河东岸沿哈同公路两侧建取水能力为2万吨/
 
  日地下水源,向化工区供饮用水;在王岗地区扩建地下水源,增加3万吨/日,供平房区生
 
  产、生活用水;在四方台至双口面之间,新辟1处取水能力为42万吨/日水源;在阿什河中
 
  游月牙泡一带新辟取水能力为15万吨/日的地下水源。以上共新增原水108万吨/日,可满
 
  足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3.净水厂和供水管网建设。由于净水设备主要集中在沙曼屯净水厂,对供水安全极为
 
  不利,今后应逐步分散,拟在工农大街南侧原砖厂取土坑处建新净水厂。
 
  提高供水压力。为改变配水干线由低区向高区送水水压不足的状况,拟逐步改为以送水
 
  干线将净水先送入高区拟建的哈达屯、双榆树2座高位水库,然后经泵站加压(三次加压),
 
  按地势送至规划城区中部、南部,使管道压力坡降与地形坡降相一致。北部和东部城区管网
 
  中也设3次加压站,以提高配水压力。
 
  近期工程安排。为提高东部城区水压,拟建加压站3处;为将新增水量输送至低压区和
 
  无管网地区,尚需敷设配水干线33.2公里,并需组织建设单位敷设支线。
 
  远期工程设想。拟新建、扩建加压站、水库9处,其中新建高区水库2处。敷设送水干线
 
  78.5公里、配水干线100公里、配水支线400公里。
 
  4.搞好节约用水。贯彻开源节流并重的方针,实行计划用水、循环用水、节约用水。
 
  计划用水。生产用水由供水部门对不同用户规定不同的用水定额,对日用水量千吨以上
 
  的单位应按季分月下达指标,对指标用水单位应实行经济制裁。一般企业生产用水量近期每
 
  年应递减5%,远期每年递减3%。
 
  循环用水。哈市工业循环用水潜力大,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30%,近期拟提高至
 
  38%,远期达到59%。
 
  按表计量收费。推广按装分户水表,节约生活用水。
 
  节约农田用水。城区插花地逐步做到不抽、少抽地下水,改用江河水或处理后的工业废
 
  水,严禁用自来水浇地。
 
  5.加强水资源保护。据黑龙江省石油化学研究所和省分析测试中心对四方台水源地原
 
  水的测定结果,检出88种有机物中,有10种致癌物。另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对松花江水的毒性
 
  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哈市长期饮用江水居民的癌症死亡率为96.3人/10万人,比饮用地下
 
  水的居民癌症死亡率(67.8人/10万人)高出29人/10万人。目前松花江水只采用常规处
 
  理已达不到净化要求,尚需增加臭氧、活性炭联用技术等新工艺。
 
  规划实施:
 
  经国家批准,投资1897万元的菅草岭深井水源工程于1981年6月动工。1982年9月,市自
 
  来水公司一、三水厂改扩建工程竣工,新增供水能力为7万吨/日。12月3日,市人民政府颁
 
  布《哈尔滨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
 
  1984年12月,菅草岭水源地(供水八厂)竣工送水,新增供水7万吨/日。同年,全市
 
  改造了30条街给水管网,引水入户9000余户。
 
  1985年,经国家批准,1986年2月,朱顺屯(供水二厂)水源、沙曼屯净水厂(供水三
 
  厂)改扩建工程动工,计划新增供水能力30万吨/日。
 
  1986年12月20日,国务院在《关于哈尔滨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提出,"加强水资源的统
 
  一管理","节约用水,提高工业用水复用率。同时也要注意进一步提高生活用水的普及率"。
 
  1987年12月,新阳净水厂(供水四厂)扩建工程于15日试送水。25日,二、四水厂扩建
 
  工程竣工送水,新增供水能力3.2万吨/日。同年,城区增设配水管线25.7公里。
 
  1988年,供水二、三、四厂继续扩建,其中二水厂改扩建工程已形成50万吨取水能力。
 
  同年,骆斗屯水厂新增深井3眼,在平房区敷设市政给水管线4.31公里。
 
  1990年1月1日起,调整自来水价格,其中居民生活用水每吨价格由0.1元调至0.35元,
 
  同时在职工工资中增加水费调价补贴每月1元/人。3月,奥地利政府混合贷款用于市给水工
 
  程转贷签字仪式在中国银行滨江分行举行。同年,供水三厂改造工程已形成新增净水能力15
 
  万吨/日,供水能力5万吨。
 
  年底,城市8个供水厂总生产能力47万吨/日,管道总长625公里①,年供水量26640万
 
  吨,售水量24205万吨/年,其中生活用水9170万吨/年,用水人口235万人,给水普及率96
 
  .2%。
 
  页码: 225-240
 
  附件: @01LG01WT.xml^XML;
 
  @01LG01WU.xml^XML;
 
  @01LG01WV.xml^XML;
 
  @01LG01WW.xml^XML
 
  类别: 城市规划志
 
  排序字段: 0225
 
  [RECORD: 27/42]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城市规划
 
  篇名: 第二篇  专业规划
 
  章名: 第三章  公用事业工程
 
  节名: 第二节 通  信
 
  正文:
 
  宋·金古城体系规划时期 收国元年(1115年)1月,金朝建国,以会宁(阿城市白城
 
  乡)为京师。天辅元年(1117年),金兵攻取辽国泰州、长春州等地。天辅七年(1123年),
 
  金兵占领辽国南京析律府(燕京、北京市)。
 
  天会二年(1124年)2月,金朝在京师会宁--旧辽南京间每50里设1驿站,以传递公文,
 
  成为今哈尔滨行政区古代邮路。
 
  4月,又在会宁--长春州、泰州间设驿站。
 
  天会五年(1127年)1月,金兵攻占北宋东京汴梁(开封),北宋灭亡。天眷元年(113
 
  8年)10月,金朝以京师为上京、府称会宁,将旧辽上京临潢府改称北京。并陆续在金朝辖
 
  区各府间建立驿道。
 
  今哈尔滨行政区属上京京畿,各路驿道均经此入上京。
 
  清代八旗驻防、移垦城乡规划时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12月,添设黑龙江将军,
 
  驻守黑龙江城。
 
  驿道。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8月13日,清朝廷决定在吉林--瑷珲间670公里设驿站19
 
  站,每驿拨壮丁、拔什库30人,驿马20匹、牛30头。将瑷珲--吉林--盛京--北京驿道相联。
 
  乾隆元年(1736年),清朝廷决定自吉林--齐齐哈尔驿道的乌兰诺尔站(肇源县新站)
 
  起至呼兰(呼兰县)设驿站6站,每站派兵10人,驿马5匹、牛5头。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12月,在萨库哩站--三姓间设驿站8站,拨站丁80人,驿马80
 
  匹、牛80头。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6月,设吉林--宁古塔间驿道,共9站。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3月,设蒙古卡伦--鄂勒国穆索间驿站9站。
 
  道光五年(1825年)添设双城堡驿站,与拉林多次站相联。至此形成了以齐齐哈尔--吉
 
  林--盛京3将军驻防城通往北京,并联接各副都统、协领驻防城的驿道网。后经同治年间、
 
  光绪年间的局部调整,职能更加完善。驿站设有档房、仓房、人役住房、马号、草棚等站房,
 
  不仅递送公文,还有安排过往钦差、官员、官兵、递解官常人犯、护送贡物、要人灵柩等"
 
  应付过往官差"的任务,所以又添置驿车。东三省建设有线电报线路后,又增添"按站互巡"
 
  修护电杆、电线任务。
 
  今哈尔滨市区内当时江南江北分属吉林、黑龙江两将军辖区,其公文递送也各经所在区
 
  的协领、副都统衙门办理。
 
  电报。光绪十二年(1886年),东三省开始建设有线电报,成立吉林电报局。同年从乌
 
  拉驿站--意气松驿站间架设电杆开始,陆续在东三省联网。
 
  邮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决定自办"大清邮政",但在东北仍采用驿道。
 
  《中东铁路附属地城镇规划》时期 邮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1月,俄人在铁路
 
  附属地内设一所邮政局,出售俄国邮票,在铁路附属地内传递邮件。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大清邮政哈尔滨分局成立,沿原驿道办理信函、汇兑、包裹
 
  等邮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旅哈日本人开办邮便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
 
  哈尔滨文报分局,接管驿站,递送公文。
 
  电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东铁路动工建设,同时沿铁路线架设电话线杆。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黑龙江将军在呼兰城--马船口间架设电报线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哈尔滨--绥芬河间电报线杆架设完成。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在哈尔滨新城区设立电话交换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俄军在西马家沟设立无线电报发射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发射
 
  台台址)。该台纳入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哈尔滨及郊区规划图》。
 
  《商埠城市规划》时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月,哈尔滨开埠后,通信业迅速发
 
  展。
 
  邮政。同年5月,哈尔滨海关设哈尔滨邮政副总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吉林省裁撤户、兵、刑、工4司,10月将驿站划归民政
 
  司管辖。同年,中东铁路沿线12大站设立邮局。
 
  宣统元年(1909年),吉林省城(吉林市)成立文报总局,陆续将各驿站改成文报分局、
 
  分所。
 
  宣统二年(1910年)11月,文报总局划归劝业道管理。
 
  宣统三年(1911年)4月,法国人担任哈尔滨邮政副总局总办。1912年,大清邮政改称
 
  中华民国邮政。1914年2月,哈尔滨邮政分局改称哈尔滨一等邮局,业务仍为信函、包裹、
 
  汇款等。同月,挪威人担任哈尔滨一等邮局局长。4月,邮局接管文报分局。1920年,邮局
 
  增加邮政储蓄业务。
 
  1921年1月,滨江道尹出示布告,封闭在哈及中东铁路沿线的俄国邮局,收回邮政权。
 
  同月,吉黑邮务管理局在南岗成立。
 
  4月,北京民国政府交通部批准,哈尔滨邮局与远东共和国在满洲里、绥芬河2处互换邮
 
  件。7月,哈尔滨一等邮局定名为北满邮务管理局。1922年10月,改称吉黑邮务管理局。
 
  1928年,吉黑邮务区成为全国23个邮务区之一,初名北满邮区。1931年,改称吉黑邮务
 
  区,直隶于交通部邮电总局,在吉林、黑龙江2省共设一等局7处,二、三等局117处。
 
  1932年,哈尔滨共有邮政所8处,有铁路邮路3条(哈尔滨--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哈尔滨--长春),水路邮路1条(哈尔滨--黑河),早班邮路1条(哈尔滨--宾县)。
 
  电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月30日,哈尔滨中央电话局在南岗医院街(颐园街)
 
  建成并开始通话。(1922年改为自动电话)。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官商合办的傅家甸电话局在傅家甸北头道街开办。
 
  宣统元年(1909年)4月14日,东三省电报总局裁撤吉、黑2省驿站,所有电报局杆线改
 
  派工头分段驻守。
 
  宣统二年(1910年),滨江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在傅家甸南五道街创办。
 
  1912年2月,哈尔滨--宽城子(长春)间开办民用直通电话。
 
  1915年5月,中东铁路与滨江商会订立《滨江县与哈尔滨自治市(道里、南岗)直通电
 
  话合同。
 
  1918年5月,吉林督军在道外南四道街设立军用电话局。
 
  1919年3月,中国交通部与中东铁路签订《中国陆军借中东铁路电杆挂线合同》,其中
 
  阿什河站即阿城站--横道河子段军方自立电杆。
 
  10月,哈尔滨自治市董事会与英国利物浦市电话公司签订《购买自动交换式电话设备及
 
  零件契约》。1920年,成立哈尔滨自动电话局。
 
  1921年6月,哈尔滨与远东共和国赤塔建立直接电报通信。
 
  1922年9月29日,东北当局接管哈尔滨无线电台,移交东北无线电报局管理。11月22日,
 
  哈尔滨电报局与中东铁路管理局签订《修订路电接线互递电报合同》。同年,哈尔滨--长春
 
  间开办长途电话。
 
  1923年4月,哈尔滨--上海、哈尔滨--天津开始直通电报。8月,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
 
  部在义州街(奋斗路)与邮政街角处设立无线电台。9月,哈尔滨--大连开始直通电报。
 
  同年,编制的《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城市规划总图》,保留了西马家沟无线电台址。
 
  1924年4月,法国驻华公使与法国无线电业公司全权代表到哈,筹办哈尔滨--巴黎无线
 
  电通讯事宜。12月,哈尔滨--齐齐哈尔长途电话局在道外十二道街开办。
 
  1925年,哈尔滨--安达开通长途电话。
 
  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创办,广播无线电事务所初设于道里外国八道街
 
  (西八道街)18号法商电话公司内。
 
  11月19日,哈尔滨交涉员就日本和登洋行、管野洋行、北满电气株式会社、儿玉广治等
 
  处私设天线收发电报事宜,向日本驻哈总领事提出"有碍中国主权,请予拆除"。
 
  1927年6月20日,中苏签订《长途电话协约》,计划建设哈尔滨--绥芬河--海参崴、哈
 
  尔滨--满洲里--赤塔2条长途电话线路。8月31日,东三省与苏联签订《长途电话联络通话合
 
  同》。同年,东北陆军在南岗成立哈绥长途电话局。
 
  1928年1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迁至南岗长官公署街。5月1日起,每晚6时起广播。
 
  12月22日,东三省交通委员会下令,由哈尔滨电话局从东省铁路收回电话局,改称东三
 
  省电政公署。
 
  1929年1月,东三省电政督办公署决定,将道里电报局改称电报总局,道外电报局改称
 
  分局,南岗电报局改为报房。
 
  7月10日,东三省当局,在东省铁路沿线配置军队,没收铁路电报、电话。
 
  同年,哈尔滨电信有:
 
  1.电报。①有线电报,直隶于辽吉黑电政监督处,傅家甸(北头道街)、南岗、道里3
 
  处设有电报局,可通沈阳、长春、阿城、方正、呼兰等47个城镇。②无线电报,直隶于东北
 
  无线电监督处,设于西马家沟,可与世界各大电台直接通报,在道里、道外各设无线电报收
 
  发处1所。
 
  2.电话(有线电话)。①市内电话,有滨江电话公司(傅家甸、东四家子),电话150
 
  0余号。3月9日,改为自动电话式。另有东省特别区电话局(1928年12月22日,由东三省交
 
  通委员会派员接管东省铁路局,更名东三省电政督办公署直辖哈尔滨电话局),有电话3100
 
  号。②长途电话,局址设于傅家甸纯化街,直隶于辽吉黑电政监督处,可与吉林、长春、哈
 
  尔滨及其他30余城镇通话。另外,黑龙江省在道外北四道街设有长途电话局。东北当局于19
 
  28年11月1日,设哈尔滨至满洲里、绥芬河长途电话总局,局址在南岗长官公署街。
 
  3.广播。广播无线电台,直隶于东北无线电监督处,台址于南岗长官公署街。呼号XOH
 
  ,波长260米,频率1071千周,功率100瓦。
 
  1930年7月,根据东北交通委员会训令,哈尔滨电话局、电报局、无线电台分台、哈满
 
  绥长途电话局合并,成立哈尔滨电政总局。
 
  《大哈尔滨都市计画》、《哈尔滨都邑计画》时期 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4月,关
 
  东军司令部请满铁经济调查会拟订《满洲电信及广播事业统制方案》。7月,日本关东军司
 
  令部在《对满洲国通讯政策》中,提出"把握满洲国的通信权,在推行帝国(日本)的国策
 
  上是绝对必要的"。并规定"帝国在满洲国最高指导机关应使日本人,特别是帝国将校参与满
 
  洲国电信电话公司的创设与经营,以贯彻帝国的政策和军事上的要求"。"帝国政府在满洲国
 
  电信电话会社筹措资本时,使之主要向事业上直接有关的方面募集,并加以指导,使会社的
 
  实权把握在日本方面手中"。
 
  所以,在1932-1934年以关东军特务部为依托的"大哈尔滨都市计画委员会"先后制订的6
 
  个"决定案"中,均无通信专业的规划,只在满铁经济调查会于1933年12月提出的《哈尔滨都
 
  市计画说明书》中提到"无线电台(已设立),将来移往郊区"。
 
  电信。1933年3月,日本政府与伪满洲国签订《关于设立日满合办通信株式会社协定》,
 
  规定设立一个"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以下简称"电电"),经营关东州、满铁附属地和伪
 
  满洲国行政区内的有线、无线通信事业(9月1日,电电株式会社成立)。
 
  6月,哈尔滨--大阪开办无线电报业务。9月1日,电电株式会社哈尔滨管理局在南岗医
 
  院街(颐园街)设立,管理哈尔滨特别市、滨江省和三江省电信、电话、广播电台。同日,
 
  在道里石头道街设立电电株式会社哈尔滨中央电报局,在南岗医院街设立电电标式会社哈尔
 
  滨中央电话局;在长官公署街设立中央放送局(广播电台)。
 
  1935年,日伪强行收购滨江电话公司,并在接管中东路同时,由电电株式会社接管了沿
 
  线通信设施,实现了日本对东北电信电话的统制。
 
  1936年,动工兴建新城大街中央电话局新局舍(尚志大街四一分局址),翌年10月竣工,
 
  装有自动交换机7500门,(1941年增容500门)。
 
  1939年5月,电电株式会社哈尔滨中央放送局在南岗松花江街修建局舍举行奠基典礼,1
 
  941年3月20日竣工交付使用。
 
  1944年4月,电电株式会社哈尔滨管理局开展"电话供出收回运动",将收回的电话机运
 
  往战争前线。7月,伪满政府修订《电气通讯法》,规定严格取缔短波收音机,对收听者处
 
  以10年以下徒刑、5000元以下罚款。
 
  邮政。1932年4月,伪满政府接管东北邮政。7月23日,中国国民政府断绝与伪满邮政关
 
  系。26日,令东北的全体邮政人员一律撤员。
 
  1933年9月1日,吉黑邮政管理局改称哈尔滨邮政管理局。1937年12月1日,改称哈尔滨
 
  中央邮政局,隶属哈尔滨邮政管理局。
 
  1940年3月,日本与伪满统一邮政事务(4月1日实行)。11月,局址迁至医院街(颐园
 
  街),管辖南岗、道里、江沿、新安埠、顾乡、马家沟、香坊各邮政支局。
 
  《改良与发展区域规划》时期 此时期,通信事业处于恢复阶段。邮政。1946年4月,
 
  哈尔滨解放后。10月1日,哈尔滨市邮政局恢复了地段街、景阳街、南岗、香坊、顾乡邮政
 
  支局,新安埠支局改称大同路(新阳路)支局。同年,邮路有铁路邮路即哈尔滨--佳木斯、
 
  哈尔滨--北安、哈尔滨--绥化、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三岔河、哈
 
  尔滨--双鸭山、哈尔滨--满洲里、哈尔滨--五常。
 
  1947年1月,哈尔滨市邮政局改称哈尔滨特别市邮政局。1948年,又恢复靖宇街、太平
 
  桥、马家沟、铁路局邮政支局及外专、平房、大嘎哈(成高子)等30余处邮政代办所。3月,
 
  恢复水道邮路哈尔滨--通河。11月,开辟铁路邮路哈尔滨--吉林。
 
  1949年3月,哈尔滨特别市邮政局改称哈尔滨市邮政局。经调整,城区共设13个支局,
 
  有道里、道外、地段街、中央大街、大同路、靖宇街、马家沟、太平桥、香坊、顾乡、三棵
 
  树、哈尔滨站和景阳街并设3个邮亭。同月,开通哈尔滨--通河水路邮路、与哈尔滨--吉林
 
  铁路邮路。
 
  1950年1月,大同路邮政支局改称新阳路邮政支局。3月,设新香坊邮政代办所。5月,
 
  景阳街邮政支局迁至中马路,改称中马路邮政支局。同年,开通哈尔滨--通河汽车邮路。3
 
  月,中国与苏联签订《互换邮件协定》后,开通北京--哈尔滨--赤塔航空邮路。
 
  1951年11月,增设文庙街、东北农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哈尔滨亚麻厂等邮政代
 
  办所。同年,哈尔滨--通河水路邮路延长至方正。
 
  1952年7月,哈尔滨市邮政局改称哈尔滨市邮局。同年,开通哈尔滨--依兰水路邮路。
 
  电信。1946年5月,成立哈尔滨电报电话局。电报。1947年设有电报营业所3处(道里尚
 
  志大街、道外五道街、哈尔滨火车站),开通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
 
  --佳木斯、哈尔滨--肇东、哈尔滨--安达线路。1948年,开办安埠街营业所,开通哈尔滨--
 
  吉林电路。1949年,又开通哈尔滨--北京电路。
 
  长途电话。1947年春,陆续恢复哈尔滨至绥化、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的电路。19
 
  48年,开通哈尔滨--沈阳电路。至1949年,哈尔滨开通长途电话电路达49条。1951年哈尔滨
 
  --海参崴电路恢复通话。
 
  市内电话。1946年解放时,市内电话仅开通558台,经修复1949年开通电话达5974台,
 
  至1952年增至6266台。
 
  《哈尔滨市城市初步(总体)规划》时期 1953年,市城市建设委员会编制初步规划时,
 
  通信专业未纳入规划。但在分区规划与详细规划中对平房区保国街、新疆街,香坊区工兵路,
 
  香坊工业区(动力区)和平路,沙曼屯和兴路等商业服务中心的建设时都安排了通信设施的
 
  建设,参与了通信局所、线路选址和建筑、用地审批。
 
  邮政。1954年,成高子邮政代办所改为成高子营业处。1955年,哈尔滨邮局改称哈尔滨
 
  市邮局(以下简称市邮局)。1956年,文庙街邮政代办所改为文庙街邮电支局。新设沙曼(
 
  和兴路)邮电支局和电工街、鞍山街、南马路、安国街等邮电所。至1958年,全市邮电支局
 
  达25处,邮电所32处。同年5月,在南岗秋林公司对角,动工兴建中心邮局大楼。
 
  1959年,南岗、道里、道外、太平、香坊、和平路、和兴路、平房各支局均改为分局。
 
  同年1月1日起,邮局实行新汇兑办法,汇款不另寄挂号信,只写汇单。
 
  1960年1月,市邮局、长途电信局、市内电话局合并,成立哈尔滨市邮电局。4月,增设
 
  黑龙江大学邮电所,10月,哈尔滨市邮电局迁至建设街51号新楼。
 
  1961年12月,恢复哈尔滨市邮局。1962年,调整市邮电所,由98处减至41处。1965年,
 
  将19处支局减至9处。
 
  电报。1956年,电报电路增至36条。1958年,开始使用多路长话载波机。1960年,全市
 
  办理电报业务的局、所达18处。1961年7月1日,市邮电局正式开放北京--哈尔滨图片传真电
 
  报业务。
 
  1960-1964年,先后开通哈尔滨与武汉、济南电传电路和至上海的双工电路以及至北京
 
  的12路传真电报电路。
 
  1965年,哈尔滨电报电路共57条,其中省外电路15条。
 
  1972年9月8日,省电信局对全省无线电明台电路进行调整,哈尔滨常用无线电报电路1
 
  条,备用无线电电路29条。
 
  长途电话。1954年,松江、黑龙江2省合并后,增开哈尔滨--北京长途电话电路4条。同
 
  年,自5月6日起,开办夜间半价长途电话业务。1956年,全市长途电话邮电局所达20处。19
 
  60年,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电路使用12路载波机,沟通了
 
  大庆--哈尔滨电路。7月,开通哈尔滨--上海定时长途电话电路。1964年,沟通哈尔滨经牡
 
  丹江、东宁至老黑山机场电路,同时沟通了哈尔滨与呼玛、嘉荫、逊克、抚远、虎饶、宁安、
 
  绥芬河等边境县的直达电路,使全省通往全国各地的大部分长途电话经哈尔滨长途电信局接
 
  转,哈尔滨成为全省长途电信枢纽。至1968年,哈尔滨开通的长话电路达166条,其中一级
 
  电路26条。
 
  1969年,又开通了哈尔滨--七台河长途电话电路。1972年,沟通了哈尔滨--七台河长途
 
  电话电路。1972年,沟通了哈尔滨--大庆卧里屯的直达长途电话电路,开通哈尔滨--扎兰屯、
 
  哈尔滨--海拉尔、哈尔滨--加格达奇直达长途电话电路。
 
  市内电话。1956年1月,市内电话三分局(南岗奋斗路)开通,设步进式交换机1000门,
 
  服务区域为南岗、太平2区。同时,将原市电报电话局(尚志大街)改称市内电话四分局。7
 
  月,市内电话五分局(香坊工滨路)建成,装置步进式交换机1000门,服务区为香坊工业区
 
  (含香坊、动力区)。在南岗延兴街建三九分局(1961年撤销)。同年用户装机增至8908台。
 
  1958年,在学府三道街建成市内电话六分局,将原三九分局人员、设备划归该局,共装
 
  置步进式交换机1600门,服务区为学府路地区、顾乡片、平房区、王岗镇(1961年开通)。
 
  同年,建成三八分局,装置供电式交换机200门,服务区为太平区。1972年12月,动工兴建
 
  市内电话七分局。
 
  同期,市内电话的用户装机增加。1957年为9357台,1958年为10264台,1960年为11059
 
  台,1967年为12218台,至1972年达13345台。
 
  电视:1970年9月30日,哈尔滨电视台开始试播,每周六,18:30播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时期 1973年,市城市规划管理处开始修订总体规划。
 
  1.邮政、电报。
 
  邮政。1978年10月,市邮政革委会改称哈尔滨市邮政局。同年,增设国际旅行社临时国
 
  际营业所。1979年4月,增设哈尔滨水泥厂邮政所。7月,增设文化公园邮政所。
 
  电报。1977年,开通哈尔滨至大庆、牡丹江、双城、五常、尚志、宾县、呼兰、巴彦、
 
  方正、通河、木兰、延寿以及市内南岗、太平、和兴、道外、动力、平房、香坊、道里的单
 
  路传真电报电路20条。1979年,哈尔滨--北京传真电路增加1条。
 
  1981年实况。全市共有邮政局所55个(其中区局7个、支局2个、郊区邮政营业所11个),
 
  邮件转运站1处,报刊门市部2处。城区内有投递能力的局所13个,全市办理电信业务的局所
 
  17个。每个邮电局所服务人口,按市区人口平均为45454人,平均服务面积为3.2平方公里。
 
  存在问题。一是邮政局所分布不合理、数量少、服务半径不均衡,同时,局所营业场地
 
  狭小,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如南岗区和兴支局所属学府路邮政所,服务区内有哈尔滨医科
 
  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科技大学3所大专院校及哈西工业区,服务人口达12万人;香坊
 
  区邮电局属投递局,其营业面积仅有20平方米;南岗支局投递范围东起太平桥,西至西大桥,
 
  服务半径达4公里;顾乡邮电支局由于场地狭小,无法开展电报投递业务,顾乡一带的电报,
 
  由2.1公里外的和兴支局转送。二是转运站库房、堆放场地狭小,满足不了业务量的需要。
 
  邮件转运站每日接发40余次列车,日均装卸各种邮件、报刊400余吨,运输车辆无处停放,
 
  邮件堆放库房及作业场地严重不足,在火车站站台内堆放邮件最多达2万袋。
 
  规划。近期规划,新建香坊区邮电局等14处局所,总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扩建新阳路
 
  等3处邮政支局,总面积3300平方米;在哈西、河图小区新建投递局所4处,建筑面积800平
 
  方米;新建道里十二道街、动力安乐街报刊门市部,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新建三棵树邮件
 
  转运站1处,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时,应配套修建邮政局所,按1万户
 
  设邮电所1处,3万户设投递局所,并增加报刊零售网点;近期达到开展电信业务的局所50处。
 
  远期规划,将再新建邮件转运枢纽1处,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使全部局所均开展电信业务;
 
  经调整,使全市邮政局所分布合理、均衡,每个局所的服务半径平均为0.5公里,每个支局
 
  肪务人口在12000-40000人之间,使有投递能力的支局、所数量达到全部支局所总数的40%,
 
  全部局所开展电信业务。
 
  2.通讯工程。
 
  1980年,通讯系统由电信、电力、广播、铁路、部队等部门的多种通讯设备、网路组成。
 
  1980年实况。市区有电信部门、专业单位、部队使用的无线电固定台(站)108座,其
 
  中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雷达站8座、导航台16座、超短波通信台(站)44座。收发信
 
  设备总计608部,有大赵家、小南沟收信保护区2处,城高子发信保护区1处。
 
  全市邮电、广播、电力等部门的微波台(站)3座,有黑龙江省广播事业厅用于电视转
 
  播的微波站、黑龙江省微波通信总站用于长途通讯和电视转播的微波站、黑龙江省电力局用
 
  于电力调度的微波站。
 
  全市微波通信通道8条,微波总站--阿城方向、微波站--大庆方向、省广播电视大楼--
 
  阿城方向、省广播电视大楼--城高子方向、省广播电视大楼--微波通信总站(2条)、省电
 
  力调度微波站--呼兰方向、哈一次变电所--哈西一次变电所。
 
  市内电话交换网,有市内电话分局5个、支局4个、电话站1个,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
 
  0800门,实装率85%以上。全市有325个用户装有小交换机39626门,公用电话220台。市内
 
  电话交换网,现有地下管道65.5公里,地下电缆218.4公里、直埋式电缆146.64公里,杆
 
  路总长546.95公里。
 
  市长途通讯系统,主要长途通讯服务中心有2处,省内长途电话线路388条,省际长途电
 
  话线路60条(分别通往3个直辖市、7个省会城市、2个一般城市),电报电路70余条,长途
 
  通讯市内地下管道20公里,直埋电缆29.8公里。
 
  专业部门有线通讯系统。铁路部门有线电话站3处,总容量为4000门,实装率85%,直
 
  埋通讯电缆37.7公里,电信管道总长18.2公里。电力部门电力调度电力线载波电话设备15
 
  台,开通45路。有线电话直埋电缆总长12.4公里,地下电信管道1.6公里。广播系统除微
 
  波通讯设备外,共有传音电缆22.9公里,其中地下电信管道3.7公里,直埋电缆19.2公里。
 
  存在问题。通讯系统普遍存在设备不足、系统不完善、设备落后等不适应需要的问题,
 
  尤其是市内电话交换网,设备陈旧、容量不足。1980年,按市区人口计算,市内电话普及率
 
  仅为0.88%,市内电话待装用户达3089户,需话机8174台。
 
  市内电话设备中30年代步进制F式设备占50%,按设计已超期使用30年,通讯电缆有1/
 
  3以上是解放前敷设的。由于设备容量少、普及率低,造成接通率低至41.7%,分局接通率
 
  仅27%。
 
  长途通信系统由于线路少,已超负荷40%,省内长途电话1小时接通率仅为82%。
 
  广播系统由于发射塔高度不够,市区有些地区复盖场强仅达30-40分贝(国家规定应为7
 
  3分贝)。
 
  电力系统由于电力线载波线路长、衰耗大、多次转换,造成可靠性差,满足不了电力调
 
  度需要。
 
  规划。无线电收发信区及保护区规划。根据收发信区保护的技术要求及哈市具体情况,
 
  规划近期形成收信保护区2处,发信保护区2处,控制区2处。
 
  收信保护区。小街沟收信区,位于哈市南郊,保护区面积33平方公里。大赵家收信区,
 
  位于哈市西南郊,保护区面积25平方公里。
 
  发信保护区。城高子发信区,位于哈市东南郊,保护面积60平方公里。松浦发信区,位
 
  于松花江北岸,保护区面积22平方公里。
 
  控制区。南岗控制区,位于市中心,控制区面积2.5平方公里。气象台控制区,位于哈
 
  市东南郊,控制区面积2.5平方公里。
 
  微波通讯站及通讯通道规划。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微波通讯在通讯工程中将被大量采
 
  用。近期将在市通讯系统增设微波通讯设备,增辟微波通道。
 
  哈尔滨电视台近期将增建微波站1座,开辟市电视台--省微波总站的微波通道。
 
  哈尔滨铁路局,近期将修建微波站1座,开辟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火车站、哈尔滨货
 
  运编组站2条通道,为客运、货运的电视监视系统服务。远期将开辟5条微波通道,即哈尔滨
 
  铁路局--王岗方向、哈尔滨铁路局--肇东方向、哈尔滨铁路局--康金井方向、哈尔滨铁路局
 
  --玉泉方向、哈尔滨铁路局--平房方向。
 
  省电力局,近期开通微波通讯通道5条,即省电力局--哈一次变电所--双城(沈--长--
 
  哈电路)、省电力局--双城(哈--牡电路)、省电力局--呼兰(哈--第三电厂电路)、哈西
 
  一次变电所--市电业局地区电力调度中心、哈尔滨一次变电所--市电业局地区电力调度中心;
 
  远期开通1条省电力局--哈东一次变电所(哈--佳电路)。
 
  近期新建省长途电信枢纽大楼,省微波通信总站将由市长途电信局迁至省长途电信枢纽
 
  大楼,原由省微波通信总站--大庆、阿城方向的2条微波通道将改变方位。同时,省电视广
 
  播大楼--省微波总站的2条微波通道改为通往电信枢纽大楼,市电视台--省微波总站的2条微
 
  通道将改为通往电信枢纽大楼。原有由各微波站通往省微波总站的微波通道及由微波总站通
 
  往其他各微波站、中继点的微波通道待省电信枢纽大楼建成、各通道改变方位运行后,原通
 
  道即行废除。近期还将开通微波总站--绥化、微波总站--宾县的微波通道。
 
  3.市内电话及长途通信系统规划。长途电话。1976年,开通哈尔滨--萨尔图直达电话
 
  电路。同年,增加哈尔滨--北京1号专线、哈尔滨--沈阳9号11号专线、哈尔滨--鹤岗、集贤、
 
  富锦、佳木斯等5条电路。至1977年,哈尔滨通往外地的长途电话电路达254条,其中一级42
 
  条。1980年,增开长途电话直达电路78条,接转电路20条。
 
  市内电话。1975年7月,市内电话七分局土建工程竣工,10月开通。装置47式交换设备1
 
  000门,纵横制交换机901门。同年,全市电话用户装机达14364台。1977年10月,在太平区
 
  东风公社建成"七○支局",装置4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同年,市内电话用户装机达16379台。
 
  1980年为16776台。
 
  市内电话交换网近期将划分为4个通话区域,新建电话分局4个,增加容量19200门,原
 
  有分局近期增容19400门,使市内电话近期总容量增至50800门,按近期人口预测,市内电话
 
  普及率达到1.96%。远期规划新建市内电话分局23个,增加容量133200门,使市内电话分
 
  局达到29个,总容量达184000门,新建通信管道3579.2孔公里,按远期人口预测,市内电
 
  话普及率达到5.8%。
 
  近期将安装长途自动交换机360路加入长途网,实现长途自动拨号。新建电信枢纽楼1座,
 
  内设微波通讯。有线系统增加省内、省际长途线路,形成长途自动拨号系统、自动转报系统。
 
  电信枢纽楼增加长途电路,开展数据通信、电报、报纸传真业务。
 
  远期规划新建卫星地面接收站1座,用于长途通讯。
 
  专业部门通信系统。省电视台近期规划建成电视发视天线1座,高度200米。
 
  市电视台近期规划建成电视发射天线1座,高度120米。
 
  哈尔滨铁路局,近期规划新建香坊区通信站,容量为有线电话1000门,使近期有线电话
 
  总容量达到7000门,远期规划再增容后有线电话总容量达到9000门。哈尔滨铁路局近期规划
 
  建成小同轴电缆线路5条,远期规划建成小同轴电路1条、对称电缆线路1条。总计地下通信
 
  管道长7.4公里,直埋电缆17.3公里。近期规划将市内铁路通讯架空线路逐步改为地下电
 
  缆。
 
  省电力局,近期规划新建电缆1条,地下通信管道长10.8公里,直埋电缆5.5公里。远
 
  期规划在化工区敷设光缆1条。
 
  电视、广播。1976年1月1日起,每周有7次电视广播放。周一、三、五为19时开始,周
 
  二、四、六、日为18:30开始,并试转北京电视台彩色电视节目。
 
  1977年12月,开始变更市人民广播电台频率,将原975千周改为840千周,原1400千周改
 
  为975千周。
 
  规划实施:
 
  1.邮政。1981年3月,增设孙家站邮政所。1984年10月,增设东北农学院邮政代办所。
 
  1985年1月,增设新农邮政代办所,7月,增设哈平路邮电所。同年,哈尔滨共有邮电局所60
 
  处,其中市邮政局1处、区邮政局7处、邮电局2处、邮电支局10处、城区邮电所27处、郊区
 
  邮电所10处、代办所3处。
 
  1986年4月,设哈尔滨工业大学邮电所、王兆新村邮电所,11月设量具刃具厂邮电代办
 
  所。1987年1月,设大桥邮电支局。1988年1月,设友谊宫邮政代办所,5月设哈尔滨师范大
 
  学邮政代办所。1989年3月,设哈尔滨科技大学邮政代办所,5月设先锋邮电所、黑龙江大学
 
  邮政代办所,9月设保健路邮政代办所。
 
  1990年3月,设哈尔滨三电厂邮电代办所,6月设天鹅邮政代办所。年底全市邮政局所72
 
  处,其中自办局所59处、代办所13处。另有邮政信简信箱459个,设于住宅楼的标准信箱125
 
  94个。
 
  同年,哈尔滨铁路邮路6条,有哈尔滨至北京、上海、满洲里、经北安至齐齐哈尔、乌
 
  伊岭,恢复哈尔滨至鹤岗,撤销哈尔滨至双鸭山、龙镇邮路,自备火车邮箱21节。哈尔滨邮
 
  政自办汽车邮路4条,有哈尔滨至通河、肇源、方正、拜泉,在雨季汽车停运时,至肇源、
 
  通河邮路改为水路。航空邮路13条,有至北京、上海、广州、西安、乌鲁木齐、厦门、重庆、
 
  成都、青岛、福州、南京、杭州、黑河。市内邮路39条,同世界170余个国家、地区通达邮
 
  政业务。
 
  2.电报。1984年 8月,市电信局"64路"自动转报系统与国内自动转报中心联网,一次增
 
  加电报电路52条。1987年,市电信局"256路"自动转报系统开通,电报电路增加46条。
 
  至1990年,哈尔滨通达全国各地电报电路共 155条,均为自动转报电路,其中明线载波
 
  电路 101条、电缆载波29条 、微波电路25条。同年,电报局所中市电信局属营业网点有 道
 
  里、道外、南岗、香坊、动力、和兴、四○分局营业处,北方大厦、华侨旅行社、国际旅行
 
  社电信营业所。市邮政局所属电报营业网点有香坊、顾乡支局,太平区、平房区局,王岗支
 
  局营业处,哈尔滨火车站、宣桥街、中山路、保国街营业所,第三发电厂代办所。
 
  3.长途电话。1982年,哈市开始应用微波电路开通长途电话,1985年,增开全自动电路
 
  108条,半自动电路27 条。1986年 7月,哈尔滨长途通信枢纽工程动工。1987年,引进日
 
  本产 F-15 0-1500线长 途自动拨号设 备,取代J -801-360路自动通讯设备。
 
  4.市内电话。1981年,市内电话用户装机18 56 7台,1983年增至 20 361台。1984年,
 
  市内电话七分局改为市电信七分局,有纵横制交换设备40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3 000门。
 
  市电信八分局于同年 5月建成 开通,设纵横制自动交换设备7 000门。市电信二二分 局于1
 
  98 5年 11月动工,1987年 7月开通,设备为日本产富士 通F- 150型数字 程控交换机,服
 
  务区域为马家沟以南 至香坊及动力部分地 区。市电信二八分局于 1986年动工,1988年 3
 
  月 开通使用,服务区域为动力区旭升街以南,红旗桥以西,设备为日本产F -150型数字程
 
  控交换机2 000门。
 
  5.微波通讯。196 9年 6月,哈市开始兴建微波通讯,1970年开通哈- 沈-京干线后,19
 
  72年10月,省微波通信总站成立,设哈尔滨微波分站,站址在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学主楼。
 
  同年,哈-牡-佳干线竣工,1975年10月 开通。1979年 8月,哈微波分站迁至通达街20 号省
 
  微波站。同年 12月,哈--大干线兴建,1980年10月开通。1981年,哈微波分站迁至市长途
 
  电信局楼上。1982年3 月,哈-北京干线启用长途电话业务,9月,新闻模写传真启用。
 
  6.电视。198 6年 8月,在市广播电视大楼上面建成卫星地面接收 站。10月,卫星接转
 
  站转播中央电视台卫星教育节目。1987年,哈尔滨电视台开始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
 
  规划调整:
 
  1988年,根据电讯事业的迅速发展,对通讯工程专业规划进行了调整。
 
  首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市内电话,设备容量不足,电信三、四分局地处市中心地带,
 
  实装率分别达到95%、90%,已无法再增加用户,急待增容;设备陈旧,如四分局的交换设
 
  备是1936年安装,已运行50余年,由于制式复杂,磨损严重又缺少零件,出现断话、串音、
 
  错号等"四害",严重影响通话质量;线路不足质量差,改造不及时,利用率低;用户中小型
 
  交换机与市话交换机容量不协调,如1987年用户小型交换机总容量达73090门,是市话交换
 
  机容量的1.86倍,中继线只配备了4408条,平均每百门电话仅为6.03条,影响市话网通讯
 
  质量。
 
  长途电话。因通讯线路少,运转已超负荷40%,省内长途电话每小时接通率仅为82%。
 
  规划调整的指导思想,挖潜、改造与新建相结合,加快建设步伐,实现通讯现代化,适
 
  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规划目标。市内电话,分三期进行。近期(1986-1990年),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9.
 
  15万门,实装达5.53万门,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63部。中期(1991-1995年),市话交换
 
  机总容量达到18.05万门,实装达13.84万门,普及率达到每百人9.92部。远期(1996-20
 
  00年),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7.35万门,实装达30.21万门,普及率为每百人平均20部。
 
  具体措施。市话原有模拟式话网不再扩大,引进程控设备,逐步取代步进制旧设备;增
 
  加交换机设备容量37.35万门,新建房屋18252.43平方米(共建9个分局),敷设131.54
 
  公里用户线路;1987-2000年,交换机容量按7.47%的速度递增,年平均增加2.39万门。
 
  局址选择。以2000年用户分布密度预测为基础,按1990-1995年实际需要进行安排。总
 
  局容量不大于4万门,以现有局址为基础,按河流、铁路分割地块进行调整,各分局的服务
 
  半径不大于5公里,充分利用程控局模块功能。至1995年,原模块局改为"母局",2000年,
 
  再建3个"母局"和4个模块局。1990年,在城区范围内共建10个点,具体规划见下表:
 
  长途通讯。近期安装长途自动交换机360路加入长途通信网,实现长途自动拨号。在文
 
  昌街兴建电信枢纽大楼,增加省内外长途线路,实现长途自动拨号。
 
  规划实施:
 
  1.市内电话。电信八分局。1990年,市内电话交换设备改用日本产F-
 
  150型数字程控换机,容量20000门,实装6146台。有管道14.42公里,电缆80.99皮公
 
  里,杆路33.36公里。
 
  电信二二分局。引进日本富士通F-150型数字程控交换机,1987年7月开通。1990年市内
 
  电话交换设备容量22000门,实装18710台,杆路44.59公里。
 
  电信二八分局,引进日本产F-150型数字程控交换机2000门,1990年实装1480台。管道1
 
  32.65孔公里,地下电缆15.16皮公里,架空电缆21.74皮公里,杆路13.02公里。
 
  电信四○分局。设备为日本产NEAX-61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容量5000门,1988年7月开通,
 
  1990年实装4400台。地下管道22公里,架空电缆19公里,地下电缆26皮公里,杆路21.38公
 
  里。
 
  平房电信局。设备为日本产F-150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容量2000门,1990年12月,开通
 
  市内电话360路,光缆14公里,管道13.7公里,杆路15.35公里。
 
  电信四分局。1989年,改用日本产NEAX-61型数字程控交换机,1990年总容量23000门,
 
  实装20500台。管道262.58孔公里,电缆80.06公里,杆路67.69公里。
 
  电信三分局。1990年末,更新为日本产NEAX-61型数字程控交换机,总容量26000门,实
 
  装12110台。管道416.47孔公里,电缆164.2皮公里,杆路38.58公里。
 
  电信五分局。1990年,电信五分局有步进制交换机88C式1000门、47式5000门,总容量6
 
  000门。管道248.62孔公里,电缆180.21公里,杆路47.21公里。
 
  电信六分局。1990年,步进制交换机总容量6000门,实装5103台。管道275.19孔公里,
 
  电缆322.19公里,杆路117.5公里。
 
  电信七分局,1990年,有纵横制交换设备40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3000门,实装5549台。
 
  管道20.7公里、杆路88.21公里。
 
  全市用户实装电话,1988年为41900台,1989年为50594台,1990年达67771台。
 
  2.长途电话。自1987年引进日本产F-150-1500线长途自动拨号设备,使长途自动、半
 
  自动电路不断增加。1990年,哈尔滨通往全国各地的长话电路达2049条,其中明线载波395
 
  条、电缆载波400条、微波电路1254条。长途电话营业网点20处,用户代办点252户。
 
  3.微波通讯。1988年3月,兴建哈-绥(化)干线,1989年4月开通。至1990年哈尔滨已
 
  开通4条微波线路(除早期开通的电视、广播、传真外)。开通话路达1910条,其中全自动
 
  电路965条,半自动电路184条,人工电路274条,转接电路487条。
 
  电报。至1990年,共开通电报电路14条,其中哈尔滨--北京4条、哈尔滨-佳木斯3条、
 
  哈尔滨-牡丹江2条,至齐齐哈尔、大庆、绥化、鸡西、伊春各1条。
 
  新闻模写。至1990年,为黑龙江日报社、哈尔滨日报社、新华通讯社黑龙江分社开办出
 
  租新闻模写电路4条。
 
  国际通信。至1990年,开通国际话路45条。
 
  用户电话电路出租业务。至1990年,向银行、武警、机要通信局、民航局、边防局、邮
 
  局、东北煤炭管理局、农垦总局、市电信局等13个单位出租电路50条。
 
  1986年7月,哈尔滨长途通信枢纽工程动工,至1988年,主体框架完工,外围护结构已
 
  完成8层,微波塔已建至82米。1990年,土建工程全部竣工,12月通过验收,进入设备安装
 
  阶段。
 
  页码: 240-256
 
  附件: @01LG01WX.xml^XML;
 
  @01LG01WY.xml^XML
 
  类别: 城市规划志
 
  排序字段: 0240
 
  [RECORD: 28/42]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城市规划
 
  篇名: 第二篇  专业规划
 
  章名: 第三章  公用事业工程
 
  节名: 第三节 公共交通
 
  正文:
 
  《商埠城市规划》时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埠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工商
 
  业的发展,居民出行时间与距离增加。首先出现载客马车、人力车(时称洋车)。
 
  宣统元年(1909年),市董事会公布《马车营业规则》,对运费等加以规定。1916年,
 
  市公议会规定滨江县人力车至自治市的火车站、埠头区运营,需交纳5卢布车捐。1917年7月
 
  11日,自治市马车行集会,要求董事会提高马车运费,申明20日前如不作答复即行罢工。8
 
  月15日,马车夫举行增价罢工。12月,俄商购汽车1辆,可载20人,在道里十二道街--道外
 
  间营运。
 
  1918年,滨江县商人组成安泰汽车公司,购汽车10辆(每辆可载客15人),在滨江县--
 
  埠头区之间营运。1921年10月,由俄商经营的埠头区--马家沟间公共汽车开始营运,有车5
 
  辆。
 
  随着城市公共交通运量的增长,当局开始考虑运费低、运量大的有轨电车。1921年12月,
 
  中东铁路局与自治市公议会签订《移交电车及市区外电灯权利合同》。1922年5月,哈尔滨
 
  电业公司着手修建电车轨道,首先在新城区动工。
 
  6月,库比利斯商会开办公共汽车营运业务,共2条线路,1条是埠头区--新城区铁路局-
 
  -旧哈尔滨街(香坊)。另1条是埠头区--滨江县傅家甸。8月,俄商伊万诺夫与中商维泰股
 
  分公司合办公共汽车营运业务,开办3条线路:1条埠头区--马家沟区,1条埠头区--新城区,
 
  1条哈尔滨火车站--滨江县。1923年10月,哈尔滨搭客汽车主公会成立。1926年11月,哈尔
 
  滨马车公会成立。
 
  根据1923年《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市规划全图》和西马家沟的发展,1925年12月,由西门
 
  子公司与哈尔滨电业公司承办的哈尔滨发电厂(哈尔滨发电厂址)、电车、电灯工程签订合
 
  同,1926年4月动工,1927年10月竣工,10月17日通车。当时线路是西马家沟电车厂--埠头
 
  区警察街(友谊路),喇嘛台--铁路局,共2条,总长8公里,电车14台。
 
  1928年5月,哈尔滨电业公司将东马家沟--南岗区段的电车轨道由单线改为复线。1929
 
  年底,电车工人罢工。同年,哈尔滨电业公司修建了由霁虹桥--正阳街口(靖宇街口)电车
 
  轨道,增购西门子厂产电车6台、爱益智厂产电车4台。1930年5月,哈尔滨电业局扩建由正
 
  阳街口延至道外十六道街电车线路,并添购电车10台,5月30日通车。1931年,哈尔滨电业
 
  局又将电车厂--教堂街段电车线路由单线改为复线。至年底,全市有轨电车线路5条,总长
 
  达26公里,电车30余台。同期,出租小汽车500台,公共汽车约100台。
 
  《大哈尔滨都市计画》、《哈尔滨都邑计画》时期 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5月,日
 
  本关东军司令部提出《大哈尔滨都市计画概要》。《概要》在市内交通机关中提出,"城区
 
  高速交通应按国铁线路呈环状运行计划"。①"郊外小城镇与母市之间的交通以公共汽车为主
 
  的方针,必要时以敷设高架或地下铁道直达城内主要地区"。"城内主要街道以运行公共汽车
 
  为主的方针,必要的街道可敷设电车"。"松花江夏季,应以轻快小汽艇保持与对岸娱乐地的
 
  联系"。
 
  1933年4月3日,哈尔滨电车厂工人举行罢工(5月复工)。7月,关东军司令部在《关于
 
  大哈尔滨都市计画基础要领》的市内交通机关中提出:"市内交通以公共汽车运营为主,根
 
  据城市特点考虑对城区电车、铁路的利用,当务之急是尽早强化统制"。"对郊外小城镇的交
 
  通联络,应有高速交通设施"。
 
  9月,为加强统制,成立市交通局,当时全市共有公共汽车运营线路10条,车辆100余台。
 
  12月,满铁经济调查会在《哈尔滨都市计画说明书》的市内交通机关中提出:"以公共
 
  汽车为主的方针,将来根据地方计画和都邑发展状况,郊区小城镇与市内的交通动脉应有高
 
  速交通设施。并可利用将来废止的北满铁路(中东路)线路和马家沟流经地区"。在交通项
 
  下分别提出"1、高速电车:待中东铁路东部线、南部线运转系统转变后,可将废止线用于高
 
  速电车;可自孙家站南方某地至太平桥;铁岭街至滨江站等考虑作为地下电气铁路线路。2、
 
  路面电车与公共汽车,则应根据城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运营系统的配置"。
 
  1934年1月,满铁经济调查会在《哈尔滨都市计画纲要》的市内交通中提出:"市内交通
 
  以公共汽车为主,并预想敷设电车与高速电车"。
 
  规划实施。1934年11月,伪市公署收购哈尔滨汽车公司。12月,又接管电业局经营的电
 
  车厂,交市交通局管辖。1935年1月,取消大汽车公会,市内公共汽车统由市交通局经营。7
 
  月,哈尔滨白俄运输业者协会成立。12月,哈尔滨特别市车辆检查所撤销,改由市警察厅管
 
  理车辆检查。
 
  1936年6月,哈尔滨载马车组合成立。9月,哈尔滨特别市交通局由奉天(沈阳)同和汽
 
  车株式会社购进公共汽车11台,使局属公共汽车增至82台。
 
  1937年6月,哈尔滨乘用马车、人力车同业公会成立。
 
  1938年6月,哈尔滨交通会社成立。7月,撤销市交通局,由市交通会社接管市内电车与
 
  公共汽车。11月,开拓训练所间开办道里--香坊公共汽车线路。
 
  1940年12月,市内二线电车海城街--曲线街段改单线为复线通车。
 
  1941年9月,伪满公布《汽车交通事业法》。
 
  1942年1月,由于石油缺乏,哈尔滨交通株式会社开始经营公共马车。3月,交通株式会
 
  社车票涨价。
 
  1943年6月,南岗文明街--道里新城大街(尚志大街)电车线路通车。
 
  1944年1月,哈尔滨交通株式会社开始修筑4线电车。线路为顾乡屯--安和街--中央银行
 
  --田地街--南极街--滨江车站。6月,中央银行--安和街段单线轨道敷设完工。同时修建道
 
  外电车厂(哈尔滨电缆厂址)。10月,哈尔滨警察厅、交通协会开展"交通训练周",厉行左
 
  侧通行。由于石油奇缺,哈市公共汽车、出租小汽车均改烧木炭。
 
  1945年,哈市有轨电车共54台,运营线路4条,线路总长16.06公里。
 
  《改良与发展区域规划》时期 1946年4月,哈尔滨解放。开始只有1、2线电车通车,
 
  日均出车5台。哈尔滨电车厂经修复,1947年3月,4条电车线路恢复通车,日均出车25台。4
 
  月,哈尔滨汽车厂开辟由道里中国十三道街--安和街的5线公共汽车线路通车。
 
  1948年6月,市公安局颁布《交通整理取缔要点》。8月,哈尔滨电车厂新辟5线电车(
 
  道里东北银行--道外南极街--许公路)线路工程动工,11月竣工。同月,哈尔滨市汽车统一
 
  票价。
 
  1949年1月,哈尔滨电车厂试行包乘制。3月,哈尔滨市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实行全国交
 
  通管理统一的命令,1月1日起车马行人一律改为右侧通行,公共电汽车改用右侧站台,车辆
 
  改为右侧车门。4月,电车厂翻修靖宇街口--十六道街段电车路基。同年,公共电、汽车共6
 
  6辆,线路11条,线路总长64.2公里。
 
  1950年5月,电车厂开始修筑南极街--滨江火车站的7线电车线路,全长1200米,拆迁了
 
  承德街东侧一段房屋,打通了滨江街道路。9月,靖宇街口--滨江火车站段7线电车通车。是
 
  年,有轨电车线路总长11.8公里。
 
  《哈尔滨市城市初步(总体)规划》时期 1953年,市城市建设委员会着手编制初步规
 
  划时,正值国家156项重点工业基本建设项目中13项在哈兴建,城市人口增长加快,交通问
 
  题突出。市内交通规划分为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公共汽车、轮渡4方面:
 
  1.有轨电车。规划认为有轨电车具有运行经济、载客量大的优点,应作为城市主要交
 
  通工具。①线网规划。参考国外定额,根据规划城区人口、用地规模和布局,确定哈尔滨有
 
  轨电车运营里程为80-91公里。线网走向,根据城市道路网规划采取环状放射式总体格局。
 
  有2个环形线,一是内环,即绕市中心区一周,环线直径约2公里。二是大环,连结各区中心。
 
  在内环与大环之间设有康庄路、尚志大街、景阳街、二十道街4条放射线。另有中心区通往
 
  工业区、郊区的线路,原有有轨电车线路大部利用,在平房工业区增设17公里线路。②车辆。
 
  采用每千居民0.4台的定额,总计为440-484台,另有平房工业区32台。其中运转车辆为48
 
  %,备用车辆为52%。③车库。现有车库1处,贮车84台。规划拟在近郊的安乐街(大庆路
 
  )、东直路、南直路、河图街、清滨路(学府路)兴建5处车库,每处用地5公顷,可贮车16
 
  5台(每台占地250-400平方米)。④变电所。现有变电所1处,设有汞整流器2台,功率为1
 
  千千瓦1台、1.2万千瓦1台;回转变流机1台,功率为500千瓦,已满负荷运转。规划拟建整
 
  流变电所1处,形成环状变电网。⑤修配厂。现有修配厂与车库合建的1处,承担一般性车辆
 
  修理。规划拟建1处修配厂,承担车辆装配与改装。⑥停车站。按定额站距应为450-500米,
 
  郊区干线站距为600-1000米。具体设站应在公共文化、商业、工厂、机关、学校附近。⑦调
 
  车站。在运营线路多、路线交叉处负责交通整理、调配。规划在线路终点及交叉点设调车站
 
  8处,有东直路、马家花园、孙家站、滨江站、哈尔滨站、市中心、沙曼屯等。
 
  2.无轨电车。规划认为无轨电车具有不燃汽油、噪音小等优点,对当时石油靠进口和
 
  哈尔滨冬季路滑的情况应首先在城区发展。①路线网。规划线路长度为40公里,线网布局在
 
  市中心区形成环线,由环线向工业区、码头、火车站等地区放射,形成大直街、文昌街2条
 
  横轴线,尚志大街--中山路1条纵轴线,并辅以支线。②车辆。按每千人0.15-0.18台定额
 
  计算,远期为110台。其中运转车辆为44%,备用车辆为56%。③车库。按每车占地200-250
 
  平方米,共需27500平方米用地,拟建车库2处,每处占地1.5公顷,贮车55台。④变电所。
 
  因与有轨电车网交错,可与有轨电车变电所合建。⑤停车站。站距为350-400平方米,具体
 
  设站应在市、区中心,文化、机关、学校附近。⑥调车站。规划在市中心附近设2处,在大
 
  直街与一曼街交叉点设1处。
 
  3.公共汽车。规划认为公共汽车具有线路建设投资省、易调整、调度灵活等优点,宜
 
  向郊区线路发展。①线路网。根据定额计算,线路长度采用110-130公里,线网布局将各区
 
  中心相联结并放射至郊区,沿城市干道运营,使城区中心与新工业区、风景区、飞机场等有
 
  便捷的交通联系。②车辆。采用每千居民0.3台定额,总计330辆,其中运转车辆占44%,
 
  备用车辆占56%。③车库。原有车库2处,可贮车107辆。其中1处因位于中央大街北端需废
 
  止另建,另1处位于香坊小北屯,可贮车72台。规划拟新建车库3处,即东直路终点站、马家
 
  花园东侧、康庄路北端各建1处,各贮车95台。④修理厂等。随车辆增加,需建车辆修理厂、
 
  装配厂、汽车公司办公楼,并于适当地点建供油站。⑤停车站。站距为350-400米,设于人
 
  流集散点附近。⑥大型驻车场。为调配车辆,规划拟在始发站、终点站、线路交叉点的市中
 
  心广场、哈尔滨站、滨江站、香坊站、孙家站、桃花巷广场、太平区中心、道里江畔、沙曼
 
  屯运动场、三棵树运动场、新阳路等处建大型驻车场11处。⑦停车场。在各大型公共建筑物
 
  门前设不同规模的停车场。
 
  4.江上轮渡。规划认为随着太阳岛公园与休养区的建设以及松浦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江上轮渡交通也将相应发展,规划拟于松花江两岸建9处轮渡码头,其中江
 
  南有道里、道外各2处,正阳河1处,江北太阳岛、松浦各2处。
 
  实施规划。1953年7月,市人民政府公布《哈尔滨市内特定道路禁止马车、牲畜通行暂
 
  行规则》。10月,7线有轨电车通车(南岗秋林公司--太平桥),线路长3.8公里,设6个停
 
  车站。同年,公共交通线路总长增至126.3公里,公共电、汽车总数增至147台,线路20条。
 
  新辟公共汽车线路3条,有教堂街(革新街)--平房、道里十二道街--顾乡屯、南岗建设街-
 
  -沙曼屯,延长线路1条,农学院(今省中医学院址)--教堂街线路延长至铁路车辆厂。
 
  1954年,全市公共交通线路总长127.7公里,线路调整为18条,车辆总数增至206台,
 
  其中公共汽车120台,线路总长69.22公里,出车率达87.8%。
 
  1955年4月,市电车公司将2线有轨电车(南岗博物馆--曲线街)延长至西大桥工程动工
 
  兴建。决定将3线有轨电车(哈尔滨火车站--道外十六道街)延长至南岗秋林。5月,市电车
 
  公司、市汽车公司20日起,在有轨电车1、6线、汽车2、3线试行分段售票制,6月1日起,在
 
  全部线路推广。11月,市人民委员会第8次会议批准《城市交通规划哈尔滨实施细则》(草
 
  案)。
 
  1957年1月,为解决职工上下班拥挤,市人委1月25日发布《关于变更机关团体工作时间
 
  的通知》,从2月4日开始,机关团体晚于企业职工上下班半小时。7月,为缓解居民出行"乘
 
  车难",8线有轨电车(南岗秋林公司--太平桥)6日起,全部车辆配挂拖车运营。
 
  1958年5月,市汽车公司决定恢复12线近郊线路(三棵树--三砖厂),新辟16线(道外
 
  北头道街--和兴路)、17线(文昌街--电碳厂)。6月,市人委三届1次会议通过《建设无轨
 
  电车群众集资办法》,决定由市人民委员会发行"建设无轨电车集资券",解决资金来源。7
 
  月,市人委三届2次会议通过《建设无轨电车线路集资条例》,决定在城区修建4条无轨电车
 
  线路。7月1日,开始发行总额为400万元的集资券,从1959年11月1日起计息,年息2厘。12
 
  月,在省人委举行第一条无轨电车通车典礼(省人委--汽轮机厂),线路长5公里。
 
  1959年3月,经省人委批准,市公用事业局分解,成立市交通管理局。5月2日,第二条
 
  无轨电车线路(道里经纬街--康安路)正式通车,线路长4公里。同年,公共电、汽车线路
 
  总长达201.6公里,共26条线路,共有车辆343台。另有轮渡20艘,航线5条。
 
  1960年6月1日起,市汽车公司开始在10线汽车试行新票制,废止分段跨区计价。10月,
 
  市汽车修理厂试制成功第一台大型通道式公共汽车。12月,市人委公布《市建设无轨电车集
 
  资券条例的规定》的通知。
 
  1961年,全市公共电、汽车线路总长缩减至138公里,18条线路,车辆总数增至388台。
 
  1962年8月,市交通局延长部分电、汽车线路,11线公共汽车终点由省委党校延长至和
 
  兴路,1线无轨电车恢复东北农学院(省中医学院)站。2、3线公共汽车终点由西香坊延长
 
  至东香坊横道街。并新辟15线近郊公共汽车线路(顾乡屯--薛家屯),8日通车。
 
  1963年11月1日起,3线无轨电车(电表仪器厂--哈尔滨火车站)延长至道外景阳街,7
 
  线有轨电车(滨江火车站--景阳街)延长至道外十六道街。
 
  1965年3月,市电车公司、汽车公司公布《关于改革现行电、汽车票制,降低票价的联
 
  合通知》,4月1日起实行。自10月1日,市汽车公司将4线公共汽车终点由太平桥延长至三棵
 
  树跨线桥东新一街,将10线公共汽车终点由通乡街延长至工程机械厂,1线公共汽车终点由
 
  河图街延长至河洛街。自11月18日起,市2线无轨电车终点由和兴路延长至安乐街(大庆路
 
  ),增设师范学院、动物园、林学院3站。同年,全市公共电、汽车线路总长256.6公里,
 
  线路25条,其中有轨电车7条、无轨电车3条、公共汽车15条。车辆359台,其中有轨电车77
 
  台、无轨电车93台、公共汽车189台,另有出租小汽车43台,轮渡12艘,航线2条。
 
  1966年4月,博物馆--太平桥无轨电车通车,线路长4.2公里,设博物馆、秋林公司、
 
  辽阳街、卷烟厂、文化公园、太平桥6站,配车12台。
 
  1968年,市汽车公司开辟近郊线路41线(哈双北线--万家)、45线(顾乡屯--哈双中线
 
  --望哈)。
 
  1970年7月,市公交公司开辟43线公共汽车线路(哈尔滨火车站--学府路--平房保国街
 
  ),全程26.5公里。
 
  1971年11月,省、市革委会联合召开"关于解决哈市交通问题座谈会"。鉴于哈市公共交
 
  通车辆430台中,由于严重失修失养,可运行的车辆仅有226台,夏季约有16万人次、冬季约
 
  有34万人次乘不上车,为解决乘车难,会议决定千方百计抢修车辆。至年底,实有公交车辆
 
  434台,线路26条,线路总长297.7公里,另有轮渡8艘、线路2条。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时期 1973年,市革委城市规划管理处开始修订城市总体规
 
  划。随着城市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市内公共交通存在的车辆少(市公交车辆总数仅518
 
  台)、乘车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公交技术后方落后,车库少,冬季车辆露天存放出车率低。
 
  站务设施不足和调度室、停车场不足等问题急待解决。
 
  1974年,全市公共交通车辆仅543台,线路33条,总长326.5公里,按市区人口2143207
 
  人计算,每车负担3946.97人。
 
  规划提出近期的发展目标。每年增加公共电、汽车100台,至1985年达到1100台,使每
 
  车负担城市人口2000人;公共交通线路增至68条,线路总长达到1170公里;增建车库、停车
 
  场。
 
  远期规划目标:公共电、汽车总数达到2000台,市区人口每千人1台车,线路增至123条。
 
  同时,城区地铁建成,使城区公共交通初步实现地上、地下相结合。
 
  1974年5月,市公共交通车辆修理厂更名为市公共交通客车厂。
 
  1975年7月,新辟65路无轨电车(博物馆--景阳街)通车。11月,新辟15路公共汽车(
 
  太平区二商店--新春公社)和45路近郊公共汽车线路(道里区支农路--望哈大队)通车。
 
  1977年11月,《哈尔滨市革委会关于整顿交通秩序的布告》公布。12月,新辟5路无轨
 
  电车(哈尔滨车辆厂--太平桥)和15路公共汽车线路(兆麟公园--顾乡)通车。
 
  1978年12月,新辟8路公共汽车(道里九站--南岗宣化街)和13路公共汽车(友谊路--
 
  省体校)线路通车。
 
  1980年5月,市人民政府决定,为缓解市内交通紧张状况,自15日起,施行错时上班,
 
  分为7时、7时30分、8时、8时30分。11月,市人民政府召开城市交通工作会议,分析城市乘
 
  车难状况与原因,提出依靠社会力量解决乘车难的方针。同月,部分企业的职工通勤车开始
 
  实行"捎脚"运输。
 
  至年底,全市市属公共电、汽车共708台,其中公共汽车506台,无轨电车162台,有轨
 
  电车减至40台。客运线路44条,总长865.9公里。其中公共汽车线路37条、长806.8公里,
 
  无轨电车线路5条、长46.4公里,有轨电车线路2条、长12公里。日均乘客量121万人次,全
 
  年乘客量达44254万人次。另有轮渡14艘,航线5条,总长145公里。
 
  同年,根据哈市交通拥挤、客流量大,主要街道高峰小时内公共客车流量占混合流量的
 
  40-60%的状况,市政府提出《哈尔滨市轻轨电车规划》,提高运输效率,改进交通工具,
 
  减少车辆占道率。发展快速轻轨电车对哈尔滨市较易行。1.原有轨电车线路10.68公里,
 
  担负道里、道外、南岗之间的客运,日均运量达135643人次,曾于1975年停运准备拆除,后
 
  因交通紧张而重新运营,但现有轨道已有62%严重破损,运行的40辆车中,有31辆该报废。
 
  2."七三八一"战备工程系按地铁标准修建,已完成9公里,其中位于东、西大直街下6.7公
 
  里,并建有车站及出口,但建地铁困难较多。3.大连电车厂与湘潭电机厂已生产快速轻轨
 
  电车,上轻轨电车比地铁投资省、收效快。
 
  规划以解决城区交通为主,兼顾战备为原则,结合城区地形起伏的特点,以地下地上相
 
  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的布局形式共提出6条线路,总长119.2公里,其中地下71公里,
 
  地面48.2公里。
 
  一路:地下线太平区南通街--大直街--和兴路--大庆路--通乡街东--南直路北端出地面,
 
  向东延伸6.7公里至东风公社,全长22.9公里。
 
  二路:地下线松花江公路大桥南--友谊路--经纬街--红军街--中山路--工滨路,由南直
 
  路南端出地面,向东延伸14.7公里至城高子,全长26.5公里。
 
  三路:地下线道里防洪纪念塔--中央大街--新阳路--工电路--学府四道街出地面,向西
 
  延伸5.5公里,至王岗公社,全长16.2公里。
 
  四路:地下线化工路中段--长江路--和平路--任家桥出地面,向南延伸14.1公里,全
 
  长24.6公里。
 
  五路:地下线道里三十六棚--友谊路--大新街--二十道街--红旗大街--通乡街,全长16
 
  .2公里。
 
  六路:地面线西马家沟车库--革新街--颐园街--景阳街--大新街--十六道街--南新街--
 
  南通街文化公园,并在景阳街--田地街设支线,全长12.8公里。
 
  其中列入近期建设的有2条,1条是地面线,对原有有轨电车线路进行改造,即规划的6
 
  路轻轨电车,全长12.8公里,工程费用、建设时间、职工培训时间都很经济。1条是地下线,
 
  利用已完成的"七三八一"工程6.7公里地铁通道、站场,再打通穿越马家沟河一段(400米
 
  )向南延伸1.4公里至和平路与大庆路交叉口,全长9.8公里,属规划一路的一部分。2条
 
  线路完成后,可改善城区人口稠密区的客运交通和东西向交通拥挤问题。
 
  1981年1月27日,市内第一条由社会车辆承担的定点公共汽车线路(和兴路百货商店--
 
  顾乡大街)正式通车。
 
  1982年3月,市人民政府决定自1日起,全市32处交通指挥岗处实行自行车走信号。4月,
 
  市人民政府发布《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则》、《哈尔滨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暂行办法》、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违章暂行罚则》,5月1日起施行。
 
  1983年5月,新辟2路公共汽车线路即三棵树火车站--红旗大街、孙家站--红旗大街,13
 
  日通车。
 
  1984年4月27日,哈尔滨联运公司成立。12月31日,6路无轨电车(新阳广场--学府路)
 
  通车。
 
  1985年2月,全市已有240余个单位500余辆通勤车开展"捎脚"业务,缓解了乘车难的问
 
  题。8月,联运8路公共汽车(顾乡工农大街--南岗北方剧场)线路通车。10月26日,中共市
 
  委、市人民政府召开"综合治理城市交通解决乘车难大会",提出解决的目标与措施。
 
  1986年3月,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公共电、汽车票制实行改革,自4月1日起施行新票制。
 
  5月,承德街停车场工程动工,30日竣工。8月,友谊路停车场、滨江火车站停车场竣工。9
 
  月,河图街停车场工程竣工。10月,哈尔滨公共交通客车厂装配的铰接式HB180型客车正式
 
  投产。11月,市人民政府决定自15日起,市直党政机关、各区直机关实行第二批错时上下班。
 
  1987年6月,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召开整顿交通秩序动员大会,要求尽快改变交通秩
 
  序混乱的状况。11月,联运2路公共汽车(松花江公路大桥--市第五医院)通车运营。年末,
 
  全市公共交通车辆共1043台,其中公共汽车691台、无轨电车264台、联运大客车88台。另有
 
  市属出租大客车14台、小轿车142台,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捎脚客车820台,出租小轿车1557台,
 
  使城区每平方公里运营线路密度达4.58公里,每车负担人口2952人。
 
  1988年,对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再次进行调整。
 
  规划基于车辆少、乘车拥挤、线网分布不合理,新区公共交通未能相应发展,技术后方
 
  设施不足,车库少影响出车率,站场设施不完备缺少停车场和调度室等问题,规划提出对线
 
  网进行优化,开辟急需的新线路和加强技术后方建设等措施。规划发展目标,至2000年,乘
 
  客候车时间由1987年的12分钟减至8分钟,一次性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
 
  近期规划(1988-1990年)。
 
  以公共汽车、电车为主,以联运和通勤捎脚车为辅,公共汽车近期开辟先锋路--博物馆
 
  等6条新线路,总长59.82公里,同时完善第三行车厂等技术后方建设。电车以线路整顿为
 
  主,加强技术后方建设,在前卫无线电厂附近新建1处占地12公顷的停车场,解决停车与保
 
  养、修理。
 
  远期规划(1991-2005年)
 
  1.车辆:以公共汽车、电车、轻轨电车为主,各企事业单位的通勤车将逐步由市公共
 
  交通车辆所替代。根据人口发展预测,远期城区人口将达300万人,按每1500人1台车计算,
 
  全市公共交通车辆应为2000辆。电、汽车的比例为4:6,其中电车为703台,汽车为1297台。
 
  2.线路网:参照《1985年劳动出行调查》、《公共交通网优化报告》(船舶工程学院
 
  提出)等科研成果,规划提出7项优化措施。①改善交通网布局。按规划开辟新的运营线路,
 
  填补部分区域无直达、无相互联结的空白。②初步形成由内环向外幅射的交通网,联结主要
 
  交通枢纽点分别向外幅射。③完善环形路网,以新开发的马家沟机场地区为中心,开辟沿外
 
  环东路--南直路--东直路--太平桥--外环北路的公交线路,形成东、北环线。向南经红旗大
 
  街--通乡街--外环南路--外环西路形成西、南环形线。④形成城区完整的环状幅射式公共交
 
  通网,进一步向道外中心区、道里中心区、南岗中心区辐射。⑤形成与哈同、哈双、哈呼等
 
  公路相联结的公交幅射网,以顾乡、马家沟机场地区、哈尔滨火车站,横穿内外环路向外幅
 
  射。⑥实现地上地下交通相结合,建成轻轨公交线路。⑦至2000年,全市达到75条公共交通
 
  线路,总长1020.56公里。
 
  3.站务设施。鉴于多数终点站缺少停车场和调度室以及新辟线路尚无停车场和调度室
 
  的状况,规划公共汽车将在马家沟机场地区设置枢纽站,在3处公共汽车始发站设停车场,
 
  每处4千平方米。电车,在马家沟机场地区设1处枢纽站,占地1万平方米,在进乡街与通乡
 
  街交叉三角地设1处停车场,占地1万平方米。
 
  4.配套设施。①公共汽车。根据发展预测,参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配套设施总用地
 
  为40公顷。其中行车厂用地14公顷,保养厂用地12公顷。为减少汽车回库保养的空驶里程,
 
  选址在城区周边建厂。②电车。停车场、保养场、修配厂共需用地31公顷,场址按均衡分布
 
  原则选择。③整流站。分别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二院、哈尔滨船舶学院、南直路骆斗屯、河图
 
  街、顾乡埃德蒙顿路、长江路等地各建1处容量为2000千伏安的整流站,总容量12000千伏安,
 
  总用地为6000平方米。
 
  公 共汽 车配套 设施 规划 表
 
  表2-4 5
 
  项    目                地    点             用地面积(公顷
 
  行车厂                   前进 镇                           8
 
  修配厂、车库、油库       电碳 厂住宅区南                  14
 
  保养厂、车库             杨马 架子                         6
 
  行车厂                   农机 研北侧                       6
 
  保养厂、车库             哈阿 路东北侧                     6
 
  合   计                                               40
 
  无轨 电车 配套 设施 规划 表
 
  表2- 46
 
  项     目              地      点           用地面积(公顷)
 
  停车场、修配厂           长江路(马家花园北侧)             6.0
 
  停车场、保养场           新江桥路东                         6.5
 
  存车场、保养厂           职工街路西                         6.5
 
  停车场、保养场           九三五                            12.0
 
  合    计                                              31.0
 
  1988年2月15日,108路无轨电车(公滨路-进乡街)通车,线路长4.5公里。4月,市人
 
  民政府发布《哈尔滨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办法》,10月15日起施行。10月,新辟12路公共汽
 
  车(松花江公路大桥-港务局)线路通车,线路长9.2公里。线路联结了公共汽车的1、2、3、
 
  8、13、14、16、19路,电车的101、102、103、105、107路,加强了公共交通网的整体性。
 
  同年,市属公交车辆1034台,其中公共汽车773台,无轨电车261台。运营线路50条,其
 
  中公共汽车42条,无轨电车8条。另有联运线路10条,汽车69台,通勤捎脚车820台,轮渡39
 
  艘。全年客运总量49397.5万人次,其中电、汽车44878.1万人次,联运捎脚3719.4万人
 
  次,轮渡800万人次。出租汽车2764台,其中大客车12台,旅行轿车393台,小轿车2359台。
 
  1989年9月26日,109路无轨电车(南岗文明街-道外十六道街)正式通车,它标志着哈
 
  尔滨市有轨电车的历史已告结束。11月,52路联运汽车(市第五医院-太平桥)正式通车,
 
  线路长11.1公里,配车10台。
 
  1990年7月,62路联运汽车(东三宿舍--大庆路)通车,线路长7.9公里。10月21日,
 
  哈尔滨汽车公司第三行车厂建成启用,占地5.3公顷。同月,市人大九届常委会23次会议通
 
  过《哈尔滨市客运交通管理条例》。
 
  年底,全市公共交通车辆共1005台,其中市属公共汽车658台,无轨电车253台,联运汽
 
  车94台。线路55条,总长810.3公里。其中市属公共汽车34条,总长557公里;无轨电车9条,
 
  总长92公里;联运汽车12条,总长161.3公里。此外,尚有捎脚车936台,出租汽车3513台
 
  (其中国营218台,集体293台,个体2492台,中外合资510台)。全市年公交客运量49139万
 
  人次,其中公共汽车29011万人次,无轨电车16848万人次,联运汽车3280万人次。另有市属
 
  轮渡168艘,航线4条,总长96公里。全市轮渡船只总数为764艘,其中机动船168艘,非机动
 
  船596艘,航线7条。
 
  页码: 257-270
 
  附件: @01LG01WZ.xml^XML
 
  类别: 城市规划志
 
  排序字段: 0257
 
  [RECORD: 29/42]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城市规划
 
  篇名: 第二篇  专业规划
 
  章名: 第三章  公用事业工程
 
  节名: 第四节 供  热
 
  正文:
 
  宋·金古城体系规划时期 今哈尔滨市区内的5座古城,地处北纬45°以北地区,冬季气
 
  候严寒,采暖期自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中旬,长达半年。
 
  金朝已有"栋宇之制",建筑物为御寒,冬季密闭性好,已无法用火膛取暖,一般民居已
 
  有火炕,而宫殿建筑多建于土台之上,有地笼(火地)采暖。
 
  清代八旗驻防、移垦城乡规划时期 嘉庆至道光年间,修建于今哈尔滨市区内13座旗屯,
 
  不仅有统一的规划布局,而且采取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分配的方式,一般往宅是"一
 
  明两暗"的3间正房。明间设有2个锅灶,两旁暗间都有火炕。
 
  火炕采暖方式,一直延用至田家烧锅、元聚烧锅的员工宿舍、傅家店等大车店的店房以
 
  及后来的民居中。
 
  《中东铁路附属地城镇规划》时期 在埠头区修建的铁路总工厂员工住宅、新城区的铁
 
  路局员工住宅均为壁炉采暖。一般是厨房炉灶与采暖壁炉分设,采暖壁炉多为2-4个房间设1
 
  座大壁炉,并在庭院中建有仓库以贮煤与木。
 
  傅家店民居仍沿用火炕采暖。
 
  在车站、商店等公共场所,较大房间则架设铁炉子与铁皮烟囱采暖。《商埠城市规划》
 
  时期 铁路附属地。哈尔滨开埠后,随着外国厂商的增加,在哈尔滨自治市兴建的商社、旅
 
  馆、高级住宅开始采用锅炉采暖。至20年代,东省特别区市政局制订了《哈尔滨特别市汽锅
 
  之构造、经营及检验章程》(38条)和《哈尔滨特别市火夫使用汽锅规则》(32条)。
 
  但多数居民住宅仍以壁炉、铁炉采暖。在正阳河、东马家沟等俄国侨民集居区,还出现
 
  了有采暖壁炉上加烤箱等节煤形式。
 
  傅家甸,因地价上涨,住宅建成二三层楼房,出现了火墙(在房间隔墙上建采暖用火墙
 
  )或冬季架设火炉采暖。
 
  因房屋单栋、单间采暖,城市烟囱林立,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在制订的《建筑章程》
 
  中,对烟囱的设计、构造、施工作了9条规定。滨江市政筹备处也在建筑规则中作了相应的
 
  规定。
 
  《大哈尔滨市都市计画》、《哈尔滨都邑计画》时期 在关东军特务部、满铁路经济调
 
  查会等提出城市规划的6个"规定案"中,均无供热专业规划。但在哈尔滨沦陷期间早期修建
 
  的办公楼、商场、大型住宅楼已普遍采用锅炉采暖,在东马家沟修建的飞行队住宅区、平房
 
  修建的细菌武器工厂住宅区已采取数栋楼房建1处锅炉房的联片供热形式。
 
  《改良与发展区域规划》时期 这一时期的规划已注意到大型锅炉房在节能、卫生方面
 
  的优点。1950年,动工兴建的亚麻纺织厂厂区与生活区的供热设计采用了集中供热方式。后
 
  期筹建的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供热总平面设计,将校区与附属医院共建1处锅炉房,集中供热
 
  区域近1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城市初步(总体)规划》时期 规划明确提出兴建热电厂,将集中供热纳入
 
  城市规划。计划由热电厂向附近的三大动力厂(汽轮机厂、锅炉厂、电机厂)的厂区与生活
 
  区供热。
 
  但在住宅建设方面,1955年,以降低非生产性建筑造价为主要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中,
 
  许多工厂将原计划的住宅楼房改为平房,取消锅炉房,改为火墙采暖。
 
  1958年10月,哈尔滨热电厂与汽轮机厂、锅炉厂签订了供热协议书,规定1959年向2厂
 
  供热。但哈尔滨热电厂一期工程的2台发电机组并未上供热机组,协议被推迟。
 
  1961年,哈尔滨热电厂二期工程的2台2.5万千瓦发电机组是供热机组。1964年,经国
 
  家计委与水利电力部批准供热工程,并成立哈尔滨市供热指挥部,1965年5月,动工兴建大
 
  庆路热网。1966年3月,大庆路热网工程开始向汽轮机厂、锅炉厂厂区与生活区供热,当年,
 
  供热量达258840百万大卡。
 
  至1973年,哈热电厂供热量已达570741百万大卡。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时期 1973年,市城市规划处着手修订总体规划,之后开始
 
  清理极"左"思潮并加强对集中供热在节能、环境保护方面意义方面的宣传,在此基础上,19
 
  78年,在动工改造三十六棚棚户区、1980年动工建设王兆新村等8片居住小区的规划中,都
 
  推行了集中供热,其中王兆新村修建的43栋住宅楼,总面积15万余平方米,由1处锅炉房集
 
  中供热。一些大专院校,也进行了集中供热的改建。
 
  此间由于哈尔滨市的供热系统尚未完善,采暖的热化率只有12.2%,采暖形式按热源
 
  可分为4种类型。①热电厂供热。哈尔滨热电厂有2台2.5万千瓦供热机组,年供热量为80万
 
  百万大卡,小时供热量为125.5百万大卡。主要供给动力区三大动力厂等70余个单位的生产
 
  和生活用热,供热总面积为205.5万平方米,占城区采暖总面积7.1%。②区域集中锅炉房
 
  供热。城区集中锅炉房供热有王兆新村、哈医科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师范大学、东北林学
 
  院等17个单位和区域,实现了区域联片供热,年供热量为19.8万百万大卡,小时供热量为1
 
  39百万大卡,供热面积为150.4万平方米,占城区采暖面积5.1%。③分散锅炉供热。城区
 
  共有分散锅炉5341台(其中蒸汽锅炉1651台,热水锅炉3690台),供热面积1883万平方米,
 
  占城区供热面积的64%。④居民火炉、火墙采暖。城区居民有27.7万户使用火炉、火墙采
 
  暖,采暖面积700万平方米,占城区总采暖面积23.8%(占城区住宅采暖总面积50%)。
 
  存在问题。①小型锅炉热效率低、能耗大。城区大部分工厂、商店、机关、学校和居民
 
  住宅仍采用分散供热方式。如原军工大院的省军区、船舶工程学院等24个单位,建筑总面积
 
  60余万平方米,设17处锅炉房、80台锅炉供热。1981年,全市采暖耗标准煤408万吨,燃油9
 
  03000吨。②分散采暖污染环境。1980年,环保部门监测质量评价表明,分散的小锅炉和居
 
  民小火炉是城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燃烧废气,年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质17.2万吨。
 
  粉尘年排放最高值超过国家标准4.5倍。在进行环境评价的107平方公里中,综合指数12以
 
  上的严重污染地区占被评价地区总面积的19%,综合指数9-11.9的重污染地区占总评价面
 
  积的35%。
 
  近期规划(1981-1990年):
 
  哈尔滨地处北纬45°以北地区,气候严寒,采暖期长达半年,城区建筑密度大、热负荷
 
  集中,适于发展城市集中供热。
 
  全市房屋建筑面积255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377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459
 
  .5万平方米,其他房屋建筑面积625.5万平方米。规划厂房耗热指标采用140大卡/小时·
 
  平方米,住宅耗热指标为55大卡/小时·平方米,其他建筑耗热指标为70大卡/小时·平方
 
  米,采暖期为176天。
 
  规划城区房屋建筑面积按年增长120万平方米计算,其中住宅为90万平方米,厂房10万
 
  平方米,其他建筑20万平方米。至1990年,城区房屋建筑总面积将达3502万平方米,而生产
 
  热负荷按年递增5%计算。
 
  规划形成以哈尔滨热电厂、哈尔滨发电厂为中心热源,集中锅炉房为辅助热源,初步建
 
  成城区供热系统。
 
  扩建、新建热电工程。①扩建哈尔滨热电厂。近期将该厂2台10万千瓦单轴气机开孔,
 
  年可供热24万百万大卡,同时扩建25万千瓦供热机组,供给香坊、动力部分地区生产、生活
 
  用热。扩建完成后,电厂总装机容量为55万千瓦(开孔部分不再供热),年总供热能力达到
 
  255万百万大卡。供热管网总长54公里,供热半径6公里,供热面积377万平方米。②改造哈
 
  尔滨发电厂,使该厂成为以供热为主的热电厂。拆除原装机3.8万千瓦凝气机组,新装3台2
 
  .5万千瓦供热机组,使该厂成为装机容量7.5万千瓦热电厂,年最大供热能力达170万百万
 
  大卡,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热网干线总长43公里,供热半径4.5公里,为南岗区采暖供
 
  热,同时可供20个生产单位用热。③新建化工区热电站。近期建成,装机容量为3.6万千瓦,
 
  年可供热74.2万百万大卡。向炼油厂、化工总厂、油漆厂、化肥厂等12个化工企业供生产、
 
  采暖用热。1990年,达到装机4.8万千瓦,年总供热量139万百万大卡,总供热面积50万平
 
  方米。除满足化工企业生产用热外,还可向附近非化工系统的部分单位生产、生活供热。④
 
  新建第一工具厂热电站。近期建成,装机容量3千千瓦,年供热13万百万大卡。供应本厂、
 
  猪鬃工厂、制粉厂等9个单位的生产、采暖用热。⑤新建哈尔滨制药厂热电站。装机容量9千
 
  千瓦,年供热30万百万大卡,除供应本厂生产、生活用热外,可供龙江橡胶厂、电影机厂等
 
  单位的生产、生活用热。
 
  新建区域集中锅炉房。①近期住宅建设以新建为主,成片进行旧区改造。对新开发的小
 
  区、成片改造的旧区,均以集中锅炉供热,远期管网与大的集中热源联网。其中道里区有河
 
  图、安字片、顾乡大街、建国街小区;南岗区有白家窝堡、东马家沟南、宣文街小区;太平
 
  区有太平桥头、东直、南直小区;香坊区有南直路南端小区;动力区有旭升街北端小区等。
 
  总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②太阳岛风景区,近期在服务区内改造小锅炉分散供热,建1处集
 
  中锅炉房,小时供热量为12百万大卡,供热面积10万平方米。近期在上坞区建1处集中锅炉
 
  房,小时供热量为14百万大卡,供热面积15万平方米。③在新开发的哈西新村修建总蒸发量
 
  为24吨的锅炉房,年供热量4万百万大卡,供热面积15.4万平方米。④将军工大院的分散供
 
  热改造为集中供热,锅炉蒸发量为110吨,年供热量16.5万百万大卡,供热面积包括大院内
 
  60万平方米及周围建筑17万平方米。
 
  上述规划实现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26万吨、节约燃油20.6万吨。可拆除小锅炉2330
 
  台、大烟囱1165个、小火炉14.55万个、小烟囱12.95万个。
 
  每年可减少粉尘排放量3.8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12万吨。使城区大气污染情况得
 
  到根本改善。
 
  远期规划(1990-2000年)。提出2个方案:①以热电站为主,辅以区域集中锅炉房供热。
 
  东部城区,在哈一机厂附近建一座热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以供热为主,小时供热
 
  量400百万大卡,可供800万平方米建筑采暖用热,解决太平区、原马家沟飞机场地区和道外
 
  区供热。西部城区,在煤五商店建一座装机25万千瓦热电站,解决哈西、道里地区供热。新
 
  建小区和旧区城片改造地区均修建区域集中锅炉房,加上原哈尔滨发电厂、哈尔滨热电厂的
 
  集中供热,可使全市大部地区实现集中供热,热化率可达70%以上。②建设核低温供热中心,
 
  以核低温供热为主、辅以区域集中锅炉房供热。
 
  东部城区,在水泥厂公路南侧、阿什河坝外(红光畜牧场对面),或化工大坝内一工具
 
  油库南兴建核低温供热中心。装2座反应堆,每座热功率为45万瓦千,供热面积可达600万平
 
  方米。解决道外区、原马家沟机场地区和太平区集中供热。西部城区,在黑鱼泡一带兴建一
 
  座核低温供热中心,解决哈西和道里区供热。这一方案可使全市热化率达70%以上,已委托
 
  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进行可行研究。
 
  规划实施:
 
  1.1980年,国家实行节约能源资金单列,并制订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能源
 
  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开发方针。把实现城市集中供热作为节约能源的一项重要措施,纳入
 
  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1982年,市政府为促进城市集中供热规划的实施,成立哈尔滨市热负荷调查办公室,对
 
  全市的供热状况、房屋建筑面积、燃料消耗、大气污染等作了全面调查,提交了《调查报告》。
 
  1988年,对总体规划的供热专业规划进一步调整,提出1990年再扩建2个热电站。一是
 
  扩建哈尔滨制药厂热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2万千瓦,年供热量50瓦万大卡,除该厂生产、
 
  生活用热外,可供龙江橡胶厂、电影机厂等单位的生产、生活用热。二是扩建化工区热电站,
 
  续装5万千瓦供热发电机组2台、220吨/小时锅炉2台,向原马家沟飞机场和先锋路地区500
 
  万平方米建筑供热。
 
  2.扩建哈尔滨热电厂。1978年三大动力厂(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提出为生产6
 
  0万千瓦发电机组,需增加热源,其中电机厂缺热20.8百万大卡/小时、锅炉厂缺14.8百
 
  万大卡/小时、汽轮机厂缺10.6百万大卡/小时,总计46.2百万大卡/小时。1980年6月,
 
  电力工业部下发《关于解决哈尔滨三个发电设备制造厂供热问题的通知》,同意"采取以哈
 
  热电厂2台10万千瓦汽轮机导汽管上抽气的办法扩大供热量'。1982年动工,1984年11月竣工。
 
  哈热电厂5、6号机组供热后,热网增加90百万大卡/小时,向三大动力厂、林机厂等61个企
 
  业供热。与增建小锅炉供热相比,年均可节约标准煤3.07万吨。
 
  1990年,哈热电厂供热量达19326221百万大卡,供热总建筑面积达275万平方米。
 
  3.改建哈尔滨发电厂,建设南岗区热网。1983年3月,国家建委下发《关于哈尔滨发电
 
  厂改建为热电厂计划任务书的批复》,同意改建。同年,市人民政府为"节约能源、减少污
 
  染、实现集中供热",成立市供热工程建设指挥部,下设供热工程规划建设办公室,筹建南
 
  岗区热网工程。
 
  1984年6月,水利电力部下发《关于哈尔滨发电厂改建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批复》。
 
  电厂规模为3台2.5万瓦千供热式汽轮发电机,3台蒸发量为220吨/小时燃煤锅炉。南岗区
 
  热网中,工业供汽管2路,总长7.11公里,蒸汽压力为10公升/每平方厘米。采暖供、回水
 
  管各1路,干管总长19.6公里,分户配线管总长23.6公里,采暖总面积300万平方米,供水
 
  压力1公斤/每平方厘米。同年南岗热岗工程动工,并列入市重点工程,供热区域达9平方公
 
  里。
 
  1985年电厂土建工程动工。1986年,南岗热网工程完成投资额72%。
 
  1987年4月,电厂开始设备安装,同年,南岗热网工程提前一个月完成投资计划,敷设
 
  热网第四、五区干线5公里,新建热力点1座。1988年10月,南岗热网工程第一、二、三区段
 
  竣工试供热。
 
  1989年,电厂并网发电,南岗区热网工程敷设主干线7.8公里,支线和入户线20余公里,
 
  建成15个热力点,供暖面积达200万平方米,供蒸汽能力为100吨/小时,经第二个采暖期的
 
  试运行,至10月25日,25个热力点开网供暖,有426栋楼房、16220户居民、214个单位受益。
 
  1990年,南岗热网工程全部竣工。工程总投资7520万元,敷设管网总长43.43公里(其
 
  中干线20.4公里、支线23.03公里),修建28个热力点。供暖半径4.5里,供热面积240万
 
  平方米,供工业用蒸气能力106吨/小时,有232个单位、3.1万户居民、20余万人口受益。
 
  同年,哈尔滨热电厂、哈尔滨发电厂供热的动力区、南岗区集中供热管网干线总长达30
 
  .4公里,支线143.03公里,热站43处。
 
  4.工厂自备热电站联片供热。
 
  ①哈尔滨化工热电站,设计规模为3台1.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3台130吨/小时锅炉。
 
  1980年9月动工,1984年1月,1号炉投产向4家工厂供汽,11月向6家工厂供汽。1985年3月,
 
  2号炉投产,实行联片供热,1986年3月,1号机组投产并网发电,1987年3月,3号炉投产联
 
  片供热。同年5月,二期工程动工,1988年9月,2号机组投产并网发电。全部投产后,取代
 
  化工区原有28台燃油、燃煤锅炉,由热电站统一供热和供部分电力。②哈尔滨制药厂热电站,
 
  设计规模一期2机2炉,二期1机2炉,共有35吨/小时燃煤锅炉4台。1981年7月动工,1982年
 
  设备安装2机2炉,1983年12月供汽,1984年5月正式供汽,6月并网发电,向全厂生产、生活
 
  区及2个单位住宅供汽。③哈尔滨纺织印染厂热电站,规模为6千千瓦发电机2台,背气式汽
 
  轮机1台,35吨/小时燃煤锅炉4台,排气量57吨/小时。1983年5月动工,1987年4炉2机全
 
  部投产,总容量1.2万千瓦,除供生产用汽外,冬季向生活区采暖供汽。④星光机器厂热电
 
  站,规模为发电机3000千瓦1台,1500千瓦2台、20吨/小时锅炉3台,冬季开动1500千瓦背
 
  气式机组2台,既发电又供热,供生产与厂区、生活区采暖供汽。1988年动工,计划1991年
 
  投产发电、供热。⑤哈尔滨第一工具厂热电站,规模为3000千瓦热电站,1985年投产,向厂
 
  区及附近工厂、住宅供热。
 
  5.集中锅炉房供热。
 
  ①太阳岛集中供热工程,1985年完成厂房建设与设备安装。②居住小区集中锅炉房,19
 
  86年已完成前期准备的有新阳、新发、正阳、民安、原马家沟机场等小区。1990年上述集中
 
  锅炉房大部分投产。
 
  6.低温核供热工程。1986年7月,国家科委正式选定哈尔滨市为低温核技术开发综合试
 
  点城市。选定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自然循环一体化微沸腾式水堆,总功率为45千瓦(热
 
  )。计划以道里区、南岗西部地区为供热区,可向1千万平方米建筑集中供热。1987年,市
 
  低温核供热办公室按先预选后初勘的程序,完成了厂址预选工作,初步选择在道里苗圃及以
 
  西2公里区域为初勘推荐厂址,并以薛家屯以西地区为备用初勘厂址。初步确定了供热区范
 
  围、热力点布局以及管网走向。
 
  页码: 270-278
 
  附件: @01LG01X0.xml^XML;
 
  @01LG01X1.xml^XML
 
  类别: 城市规划志
 
  排序字段: 0270
 
  [RECORD: 30/42]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城市规划
 
  篇名: 第二篇  专业规划
 
  章名: 第三章  公用事业工程
 
  节名: 第五节 供  电
 
  正文:
 
  《中东铁路附属地城镇规划》时期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开始
 
  修建中东铁路总工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厂区内发电厂竣工发电,装机4台三相交
 
  流发电机组,总容量为1100千瓦,向工厂、火车站及附近职工住宅供电。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永胜火磨(装直流发电机6台,总容量509千瓦)、秋林洋行
 
  (装直流发电机3台,总容量130千瓦)也建成小型发电站,供生产与照明用电,并利用发电
 
  余量向附近居民出售照明用电。
 
  《商埠城市规划》时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月,哈尔滨开埠,商埠的建设与发
 
  展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
 
  傅家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傅家店办公所委员熊冕章等人筹资创办耀滨电
 
  灯公司,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4月,位于道外北十二道街的发电厂建成,装直流发电机4
 
  台,总容量242千瓦,向傅家店地方供电。经向内务部申请,取得10年专利权。
 
  1918年7月,耀滨电灯公司以49万元收购已倒闭的裕滨电灯公司三相交流发电机等全部
 
  资产。10月,成立耀滨庆记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对傅家甸地区实行交、直流分别供电。1922
 
  年10月,拆除直流发电机4台,换装交流发电机。1928年7月,全厂装机总容量达3950千瓦。
 
  1929年8月,哈尔滨电业公司以哈大洋195万元收购耀滨庆记电灯公司全部资产,改称滨江办
 
  事处发电分厂。1930年11月,马家沟发电厂以6.6千伏2回路电缆向道外区供电,该厂停发,
 
  作为备用电厂。
 
  铁路附属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俄商在埠头区透笼街建成米其阔夫发电厂,装
 
  直流发电机4台,总容量210千瓦。宣统二年(1910年)6月,自治市公议会与米其阔夫订立
 
  安装市内路灯合同(有效期至1923年5月26日)。1917年6月,市公议会与米其阔夫签订为期
 
  3年的电灯契约。1918年3月,该厂被日商北满电气株式会社收购,1921年停发关闭。
 
  光绪三十三年,巴尔斯基发电厂在新城区邮政街建成,装机直流发电机3台,总容量208
 
  千瓦。1918年3月,被日商北满电气株式会社收购,1921年停发关闭。
 
  1918年3月,日商北满电气株式会社收购米其阔夫、巴尔斯基两发电厂,4月分别改称北
 
  满电气株式会社第一、二发电所。1919年,在埠头区买卖街动工新建发电所,1920年9月竣
 
  工发电,装机1台,容量400千瓦,初称中央发电所,后改称道里发电所。翌年续装325千瓦
 
  交流发电机2台、375千瓦交流发电机1台。1922年9月,续装2300千瓦发电机,至1930年续装
 
  1500千瓦发电机组后,装机总容量达4500千瓦。
 
  1919年9月,市董事会成立电业委员会。1920年3月,市公议会讨论修建市内电车及发电
 
  厂问题。5月,市董事会招商承办电业,徐鹏志等东北官商以100万元押金取得承办权,创办
 
  哈尔滨电业公司。对此日商北满电气株式会社提出抗议。1921年12月,中东铁路管理局与市
 
  公议会协定,移交电车及市区外电灯权利合同。1922年1月,哈尔滨电业公司与美商华胜公
 
  司在美国驻哈领事馆签订承包市内电业合同。市董事会又与哈尔滨电业公司签订承办市内电
 
  业问题草约。5月,哈尔滨电业公司在南岗动工修建电车轨道,因华胜公司未履行合同,损
 
  失约30万元,哈尔滨电业公司总办徐鹏志又与美商白克林满敦工程公司签约,工程公司提出
 
  需800万元方可竣工,徐因筹款无措而辞职。1923年11月,吉林省长委任章启槐为公司总办,
 
  章以美商白克林满敦公司"揽权怙利、要挟百端",致使哈尔滨电业公司"旧累日增、新功不
 
  就",呈明省署将其辞退。随着铁路附属地主权的收回,1925年12月,哈尔滨电业公司与德
 
  商西门子公司订立承修哈尔滨发电厂、装置电车、电灯、敷设轨线合同。1926年4月,发电
 
  厂、电车、电灯工程动工,发电厂、电车场的选址,位于1923年城市规划总图的中心地区,
 
  靠近铁路的文景街,利于煤炭运输并可促进马家沟新区的开发。1927年10月10日,工程竣工,
 
  电厂发电,电车通车,电灯送电。同月,哈尔滨电业公司收回法商永胜火磨售电权。1928年
 
  3月,上号(香坊)集兴电灯公司创办。7月,哈尔滨电业公司收回秋林公司售电权。同年,
 
  铁路总工厂扩建厂区发电厂,续装1台80千瓦交流发电机,使全厂装机总容量增至1180千瓦。
 
  12月,哈尔滨电业公司收回该厂对外售电权。
 
  1929年8月,哈尔滨电业公司以250万元收购滨江耀滨庆记电灯公司全部资产。全市除日
 
  商北满电气株式会社外,电权均统一于电业公司。
 
  1930年1月,哈尔滨电业公司改称哈尔滨电业局。6月,该局计划扩充市内电政,统管全
 
  市供电。7月,东北交通委员会再次派员抵哈接收电政权。同月,道里、道外送电线路竣工,
 
  道外电厂停办,统由马家沟发电厂供电。
 
  松浦。呼海铁路车辆厂,建松浦发电所,安装三相交流发电机1台,容量350千瓦,1927
 
  年5月投产发电,供厂内车站动力与照明用电,余量向附近居民供电。
 
  呼兰制糖公司安装交流发电机1台,容量126千瓦。1931年,移往松浦发电所,该所总容
 
  量增至476千瓦。
 
  《大哈尔滨都市计画》、《哈尔滨都邑计画》时期 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5月,关
 
  东军特务部与满铁经济调查会开始制订哈尔滨城市规划,在规划的6个"决定案"中无供电专
 
  业规划,只在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提出的《大哈尔滨都市计画概要》中提出,"电气事业的建
 
  设与经营,要依据电业统制方针要求。配电系统要为容易实行灯火管制的要求"。将供电列
 
  为基础产业,纳入大的区域规划中。
 
  7月,哈尔滨成立电政管理局,辖区含哈尔滨、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兴安省。8月,伪满
 
  实业部设立满洲电气株式会社(简称满电会社)。
 
  1933年3月,日本关东军特务部与满铁经济调查会提出《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关于经
 
  济统制"中规定,"具有国防或公共、公益性质的重要事业,原则上实行国营、公营或交特殊
 
  公司经营",其中列入电力等22种事业。同年,在北满电气道里发电所中续装4200千瓦汽轮
 
  发电机组1台,年内发电,该电厂装机达4台,总容量8400千瓦。
 
  1934年11月,满电会社哈尔滨支店在新城大街(尚志大街)成立,并在道里、道外、南
 
  岗分设出张所(派出机构)。12月,原哈尔滨电业局与北满电气株式会社及所属电厂合并,
 
  划归满电会社。
 
  1935年初,满电会社哈尔滨支店所属3个发电厂装机容量:哈尔滨发电厂10000千瓦,道
 
  里发电所8400千瓦,原耀滨电灯公司发电厂3950千瓦。
 
  同年3月,满电会社将道里发电所1台42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拆往哈尔滨发电厂安装(19
 
  36.5月发电)。
 
  1936年2月,在道里发电所建成变电所。8月,日本陆军省提出《满洲开发方策纲要》,
 
  10月,日本关东军特务部为了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在《满洲国第一期经济建设纲要》提出
 
  了"便于在满洲开发而需要的产业,尽量在满洲发展,特别要集中力量开发……电力等基础
 
  产业"。
 
  在"产业第一期五年计划"中提出电力生产指标由1936年的全满458600千瓦,到1941年增
 
  至1405000千瓦(1938年2月又修订为2570550千瓦)。
 
  同月,满电会社将原耀滨电灯公司发电厂发电机组分别拆运至依兰、绥芬河、鹤岗等电
 
  厂。同年,哈尔滨发电厂续装日本产汽轮发电机组2台,容量各为14000千瓦(分别于1936、
 
  1937年发电),该厂装机总容量达38000千瓦。
 
  1937年11月,第二松花江小丰满水力发电站工程举行奠基典礼。
 
  1938年,满电会社哈尔滨支店松浦变电所建成送电,原呼海铁路松浦发电厂关闭。同年,
 
  哈尔滨电网向北伸延至呼兰、绥化,原中东铁路总工厂发电所关闭,该厂由哈尔滨电网供电。
 
  1940年,哈尔滨电网向南延伸至阿城、双城、拉林。
 
  1941年9月,小丰满水力发电站发电。"第一期产业五年计划"执行情况不佳。以1937年
 
  电力生产为100,则1938-1941年只分别增加为107、138、154、191。
 
  同年,伪满当局又提出"第二期产业五年计划",其中全满电力生产发展指标1942-1946
 
  年分别为970、1710、2936、4250、5000百万千瓦。
 
  同年,动工修建小丰满水电站--哈尔滨154千伏输电线路,翌年动工修建哈尔滨一次变
 
  电所,选址于规划城区中心的安乐村西(大庆路、电塔街交叉点西),1943年9月建成送电。
 
  1944年,伪参议府规定,水力、火力发电事业均由满电会社统一管理。至1945年,哈尔
 
  滨水、火力供电总能力为9.8万千瓦。为供电需要,满铁会社哈尔滨支店先后在市区所建输
 
  电线路10条,建变电所13座,其中市区7座。
 
  《改良与发展区域规划》时期 1946年4月,哈尔滨解放。5月,驻军代表进驻哈尔滨电
 
  业局,组建机构、抢修设备。
 
  7月18日,占踞小丰满电站的国民党当局切断小丰满向哈尔滨送电的输电线路。8月,老
 
  巴夺烟厂、新华印刷厂及各面粉厂自行发电,坚持生产。经协议恢复送电后,10月10日晚8
 
  时,国民党当局再次切断小丰满向哈尔滨送电的输电线路,直至(1948年3月)小丰满电站
 
  解放。
 
  12月,哈尔滨电业局边抢修哈尔滨发电厂发电设备,边向民主、裕民等面粉厂昼夜供电,
 
  以解决群众需要。
 
  至1947年8月,哈尔滨发电厂3、5、6号发电机组先后修复发电,其中3号机组容量为810
 
  0千伏安,5号、6号机组容量为17500千伏安。12月,哈尔滨电业局开始向近郊王兆屯、香坊、
 
  顾乡、沙蔓屯、懒汉屯等地区送电。
 
  1948年7月,东北电业管理局在尚志大街成立,哈尔滨市电业局改称哈尔滨电业局。同
 
  月,开闭所-太平变电所22千伏输电线路投运。9月,哈尔滨电业局增设义州街(奋斗路)、
 
  西大直街、南马路等街道路灯。1949年2月,哈尔滨电业局改称哈尔滨电业管理局,将北安、
 
  齐齐哈尔电业局划归哈尔滨电业管理局领导。6月,哈尔滨电业管理局维修年久失修的江北
 
  配电线路。同年,哈尔滨-平房22千伏输电线路投运。
 
  1950年9月,市人民政府发布《电网安全暂行办法》。
 
  《哈尔滨市城市初步(总体)规划》时期 1953年,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开始编制哈尔滨
 
  市初步规划。当时哈尔滨市的供电电源以小丰满水电站水力为主,以哈尔滨发电厂火力为辅。
 
  全市变电所16处,全市年用电182654379度,其中工业用电量占77.07%,民用照明用电占2
 
  2.93%。
 
  规划提出,随着工业发展,供电需求大幅度增长,哈尔滨市应建热电厂,容量应为2.5
 
  万千瓦发电机组2台,厂址选择以东门火车站或顾乡屯为宜,并设升压变电所,容量为3.15
 
  千伏安三相升压变压器2台。
 
  规划期内,除利用已有变电所外,尚需新建工业区变电所2处,一建平房工业区一次变
 
  电所,容量为154/66/6.3千伏三相4.5万千伏安变压器2台。二如热电站建于顾乡屯,则
 
  需建香坊工业区二次变电所(动力工业区),容量为66/6.3千伏三相2万千伏安变压器1台。
 
  拟建输电线路5条:平房-香坊154千伏联络线1条,亘长18公里;丰满电站-平房154千伏
 
  输电线路1回,亘长260公里;平房变电所-伟建机器厂送电线路2回,亘长8公里;哈尔滨发
 
  电厂-道里变电所35千伏地缆1回,亘长4公里;东门-哈尔滨-次变电所间联络线2回;对城区
 
  原有线路加以调整、扩建,形城环状供电网。
 
  规划实施:
 
  1.电源建设。火力发电,哈尔滨发电厂未能扩建,规划修建的哈尔滨热电厂延至1958
 
  年方动工兴建。水电至1968年始将松滨线(小丰满水电站--哈尔滨一次变电所)输电线路由
 
  154千伏长压至220千伏。由于"一五"计划建设的13项工业项目投产和"二五"计划时期地方工
 
  业发展,使哈尔滨用电需求的缺口逐年增加,1957年缺电1.1万千瓦,1958年缺电3.5万千
 
  瓦。1958年,省电业局租用4部列车电站,但1959年用电缺口仍达6.05万千瓦。①哈尔滨发
 
  电厂。1954年12月,拆除1、2号机组(各2000千瓦)迁往山西大同发电厂。1955年7月,拆
 
  除3号机组(6000千瓦)迁往河南郑州电厂。全厂容量降为28000千瓦。1957年10月,安装瑞
 
  典产10000千瓦汽轮发电机1台,新建双曲线冷水塔1座,1958年8月并网发电,全厂容量恢复
 
  至38000千瓦。1972年,按省电力局通知改烧煤为烧油,至1974年10月改造竣工。②列车电
 
  站。1958年,省电力局租用4部列车电站,停放于平房区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北侧,占地1.33
 
  公顷,装机总容量为1.3万千瓦,4-6月先后并网发电,1959年9月停发迁走。③哈尔滨热电
 
  厂。1956年6月,经国家建委批准,1956年3月、1957年3月2次厂址选择、多方案比较和专家
 
  论证,以该厂主要向香坊工业区(动力区)供电为由,将厂址定于动力区安通街。1958年,
 
  购置厂地45公顷。第一期工程于1958年7月动工,装机2.5万千瓦哈尔滨产汽轮发电机组2台。
 
  1959年4月,1号机组投产并网发电,9月,2号机组并网发电。10月工程验收。二期扩建,经
 
  电力工业部1957年9月批准,装机为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2台,1959年8月动工,1964年3
 
  月,4号机组并网发电,1966年3月,3号机组并网发电。④自备电厂。因用供电紧张,1958
 
  年,全市已有181个单位自办发电站,其中114个单位共发电5千余瓦。1972年,哈尔滨水泥
 
  厂装机2台、总容量3000千瓦,并网发电,成为较大的自办电厂。
 
  2.输、配电建设。①路灯。1953年,城区主要街道路灯已恢复至2854盏。1954年增至6
 
  400盏。②供电。1954年,哈尔滨电业局新建输配电线路哈尔滨一次变电所--顾乡屯,哈尔
 
  滨一次变电所--平房,三棵树--荒山,并对江北线路大修,通至太阳岛。1955年3月15日起,
 
  哈尔滨电业局调整供电周波,提高供电质量。
 
  1960年1月,中共市委在哈尔滨电线厂召开南马路地区电力技术革命现场会,推广"四合
 
  一"环形供电,即国家电网与用户合一、生产用电与照明用电合一、工厂用电与居民用电合
 
  一、大企业用电与小企业用电合一。同月,道里区在城区5.4平方公里地区实现"四合一"环
 
  形供电。1961年1月10日,中共市委发出《关于解决当前电力供应不足问题的几项措施的紧
 
  急通知》。1963年9月,全市已有6.6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700余公里,农村用电达60%以上。
 
  1-9月,全市共节约用电2800度。1970年6月,全市实现了全城"四合一"环形供电,改变了一
 
  家一户的供电方式,提高了供电质量,预计每年可节约电力482万度。
 
  为解决哈尔滨市电力不足,1979年6月,动工兴建大庆新华电厂--哈尔滨一次变电所的2
 
  20千伏输电线路。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时期 1973年,市城市规划处开始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同年
 
  8月,经水利电力部批准,哈尔滨热电厂第三期扩建工程动工续装第一台10万千瓦汽轮机组,
 
  因资金、材料短缺,工程进展迟缓。1975年7月,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成立工程指挥
 
  部,于12月26日投产发电,1976年12月验收。第四期扩建。1974年,续装第二台10万千瓦发
 
  电机组四期扩建工程已经国家建委批准,1976年5月举行开工典礼。1977年2月投产并网发电。
 
  至1980年,哈尔滨有火力发电厂2座,装机总容量为33.8万千瓦,其中哈尔滨热电厂装
 
  机容量30万千瓦、哈尔滨发电厂装机容量3.8万千瓦。有吉林小丰满水电站经松滨线输电12
 
  万千瓦和大庆新华电厂经新哈线输电5万千瓦(线路总能力为18万千瓦),总计哈尔滨地区
 
  电力系统能力已达50.8万千瓦,哈尔滨市电力系统,是哈尔滨地区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
 
  分和电力生产、调度中心。
 
  全市有220千伏、66千伏、22千伏3个电压等级的降压变电所37座,其中220千伏2座、66
 
  千伏25座、22千伏10座,总容量84.6万千伏安(包括用户自建与郊区变电所)。2座火力发
 
  电厂升压及降压变压器容量为110.5万千伏安。
 
  市区有220千伏输电线路5条,总长92.8公里。22千伏、66千伏输电线路34条,总长415
 
  公里,其中22千伏线路长115.6公里。
 
  全市供电最大负荷约为27万千瓦,占哈尔滨地区总负荷67%。其中城区最大负荷为25万
 
  千瓦,平均负荷密度为1620千瓦/每立方公里。全市年供电量16.76亿度,其中工业用电12
 
  .25亿度,农业用电1亿度,交通用电1200万度,市政生活用电2.62亿度。
 
  存在问题:电源不足,哈尔滨市区电力系统用电仅占哈尔滨地区电力系统总能力的65%,
 
  由于电源建设缓慢,满足不了生产用电增长需求。1980年,哈尔滨地区电网系统拉闸限电90
 
  00余次,停电时间1900余小时,少供电力99000千瓦,其中哈尔滨市拉闸限电时间占地区拉
 
  闸限电时间的70%,许多工业企业不得不按"停三开四"(1周停电3天)的限电时间制定生产
 
  计划,严重影响生产发展;
 
  供电设备能力不足,哈尔滨市电力系统的送电设备能力仅能负担最大电力22万千瓦,年
 
  供电13亿度,而实际供电负荷已达27万千瓦,年供电16亿度,主要区域变电所和线路已出现
 
  满载和过载。道里变电所主变压器额定电流为950安,实际运行已达1100安。太平变电所主
 
  变压器额定电流为1520安,实际运行已达1800安;
 
  缺少无功补偿设备,哈尔滨地区电网的自然功率因数为0.62-0.65,而实际运行无功
 
  补偿容量为17万千乏,其中调相机3万千乏,根据电网要求,系统功率因数应达到0.95时,
 
  市区电力系统尚缺无功补偿容量10万千乏,系统尚缺无功补偿容量20-25万千乏;
 
  内路结构薄弱,哈尔滨市电力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网架结构。2个220千伏变电所和热电
 
  厂均为单回路联接,导线断面小、输电能力低。市区的66千伏系统都是单电源、单线路,各
 
  变电所之间无联络线,主变电所无备用容量,遇事故或检修时,需大面积停电。配电线路供
 
  电半径大,局属10千伏线路68条中,在城区供电半径超过5公里的有21条,供电半径最长的
 
  已达9公里。郊区配电线路供电半径最长达20余公里,导线断面小、线路负荷大,无互代负
 
  荷条件。配电变电亭数量不足,有些集中负荷仍采用架空变压器供电,影响电压质量及安全
 
  供电;
 
  缺少减压手段,全市仅有哈西一次变电所的主变压器有调压能力,其余变电所均无调压
 
  设备,电压波动大,影响用户正常用电。
 
  规划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哈尔滨市供电负荷增长预测,将供电负荷、电量增长率
 
  定为稍高于工农业产值增长率,系统运行电压质量达到规定标准,缩短输电线路输送距离,
 
  减少电能损失,供电网内送、变、配电各部元件达到不"卡脖子",不过载、不超铭牌;统一
 
  和简化电压等级;电网网路结构合理,提高输配电和对用户供电的可靠性;电源能力逐步满
 
  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规划期(1981-2000年)年均增长为9%。
 
  电源规划,近期在呼兰县境内建设哈尔滨第三发电厂,第一期工程装机80万千瓦,总装
 
  机容量达160万千瓦;扩建哈尔滨热电厂,续装25万千瓦供热机组;将哈尔滨发电厂改为供
 
  热电厂,装机容量为7.5万千瓦;建设化工区、制药总厂、一工具厂等热电站,总装机容量
 
  6万千瓦,除供热外,发电与市供电系统并网。
 
  无功补偿设备规划,近期在哈西一次变电所安装调相机,增加无功补偿容量15万千乏;
 
  每年增加无功补偿容量2-2.5万千乏,高压用户功率因数达到0.95。
 
  网路规划,一次系统近期建设哈东、江北2座220千伏变电所,并对部分线路进行调整,
 
  待哈尔滨第三发电厂建成后,与哈西一次变电所、哈东一次变电所、哈尔滨热电厂形成220
 
  千伏环形网;将市区太平、正阳2座66千伏变电所提高电压等级,扩建为220千伏变电所,使
 
  市区220千伏变电所达到5座;远期在郊区新建500千伏变电所,逐步形成500千伏环形网。二
 
  次系统近期新建康庄等66千伏变电所17座(其中康庄、任家桥等8座在施工中);远期新建
 
  城乡、白家堡等66千伏变电所8座,并将原有变电所增容至12万千伏安;将各66千伏变电所
 
  间增设联络线,使城区主要(66千伏)变电所形成顾乡--康庄--正阳--八区--南岗--太平--
 
  先锋的环形网;近期将22千伏变电所全部升压为66千伏运行,同时对22千伏线路进行改造;
 
  远期在城区主要街道逐步实现线路地下电缆化。
 
  配电系统,近期将城区6千伏配电线路升压为10千伏,并将部分66千伏线路降为10千伏,
 
  城区全部10千伏配电线路采用双回路供电;在负荷较集中地区,每平方公里设变电亭3-4座,
 
  单台变压器容量不超过800千伏安;在城区逐步实现变电所建设与小区建设、建筑物相结合,
 
  减少占地,利用运行维护。
 
  送变电设备规划,在城区负荷较大的变电所,按负荷性质及电压波动情况,尽量采用调
 
  压变压器,提高供电质量;将高、低压架空线路中的木杆全部更换为水泥杆。
 
  规划实施:
 
  1.电源建设。1958年以来,哈尔滨电网严重缺电一直未能缓解,电源建设列入市重点
 
  工程。哈尔滨发电厂改扩建为供热电厂,1983年3月,经国家计委批复同意,停止发电。198
 
  4年6月,经水利电力部批准,扩建征地1.24公顷,装机2.5万千瓦发电机组3台,200吨/
 
  时蒸发量锅炉3台。1985年9月动工,1987年土建工程竣工,1988年6月,1号机组并网发电。
 
  12月,2号机组并网发电。1989年12月,3号机组并网发电,成为以供热为主,总供热量为20
 
  0吨/小时蒸气、130万大卡采暖热负荷,供热半径4.5公里,装机容量由改建前的3.8万千
 
  瓦升至7.5万千瓦,解决南岗区集中供热;
 
  哈尔滨热电厂油改煤工程,1986年11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征地近百万平方米新建输煤
 
  系统及储灰场,储灰场选址在化工区东邻阿什河畔,1987年8月动工,预计1991年完工;
 
  哈尔滨第三发电厂,为解决哈尔滨电网严重缺电问题,决定修建第三电厂,厂址选择于
 
  呼兰县兰旗屯以北地区,距哈尔滨市区29公里。1980年11月,国家建委批准,共征地271.2
 
  公顷,其中厂区60公顷、储灰场128公顷。一期工程装机20万千瓦发电机组2台,1984年6月
 
  动工,1986年12月,1号机组并网发电,1987年12月,2号机组并网发电。二期工程装机60万
 
  千瓦发电机组2台,1990年10月动工,计划1993年、1995年投产发电;
 
  自备电厂,由于哈尔滨电网供电不足,有条件的用电大户纷纷建自备电厂,解决生产、
 
  生活和供热用电。1980年之前,自备电厂共7户,其中市区2户。哈尔滨水泥厂电站(1972年
 
  并网发电),装机容量3000千瓦,东安机械厂发电站(1979年并网发电),装机容量4500千
 
  瓦。1981-1985年,新建9户,其中城区8户。
 
  1986-1990年,又新建9户,其中城区6户。
 
  2、输电线路。至1990年,哈尔滨电网220千伏输电线路共有18条,其中市区16条。
 
  3、变电所。至1990年,哈尔滨电网220千伏变电所共有8个,其中位于哈尔滨市区4个。
 
  同年6月,列入省热点工程哈南变电所工程动工,年末已完成主变压器上台,部分构架安装。
 
  页码: 278-290
 
  附件: @01LG01X2.xml^XML;
 
  @01LG01X3.xml^XML;
 
  @01LG01X4.xml^XML
 
  类别: 城市规划志
 
  排序字段: 0278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