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城市规划志(二)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3

  [RECORD: 6/42]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城市规划
 
  篇名: 第一篇  城市总体规划
 
  章名: 第一章  城市性质
 
  节名: 第二节 建  置
 
  正文:
 
  宋·金古城体系规划时期 金天眷元年(1138年),"以京师为上京,府称会宁",哈尔
 
  滨市区属上京路会宁府辖区。贞元元年(1153年)金廷迁都燕京后,"废上京号,止(只)
 
  称会宁府"。大定十三年(1173年)复上京号后,辖属依旧。兴定元年(1217年),上京置
 
  行尚书省、元帅府,哈尔滨市区归元帅府辖。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金·上京故城安楚拉库路城站归降努尔哈赤后,哈尔滨市
 
  区编入"牛录"。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编入正红旗满洲都统第五参领所属第十三佐领。
 
  清顺治元年(1644年),旗人举家迁徙入关,分驻北京西直门内与京郊。
 
  清代八旗驻防、移垦城乡规划时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添设黑龙江将军后,哈尔
 
  滨市区以松花江为界,江北江南分属黑龙江、宁古塔将军辖区。雍正三年(1725年)设拉林
 
  协领衙门后,市区江南为拉林城防区。翌年,于金·上京故城置阿勒楚喀协领衙门,乾隆九
 
  年(1744年),升为副都统衙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哈尔滨市区以马家沟旧河口、
 
  太平桥、骆斗屯、拉林屯、大房身一线分界,东、西分属阿勒楚喀、拉林副都统所辖。乾隆
 
  二十四年(1759年),裁撤拉林副都统,改设协领,归属阿勒楚喀副都统。拉林、阿城协领
 
  防区分界依旧。
 
  乾隆元年(1736年),江北,添设呼兰城守尉、水师营,市区沿江东、西分属城守尉与
 
  水师营防区。万宝镇地方仍属郭尔罗斯后旗封地。
 
  嘉庆十九年(1814年),添设双城堡协领衙门后,将市区江南原拉林协领防区双井、十
 
  二户、前兴隆沟、义发源、张家店、陈家窝棚一线旗屯划出归双城堡。
 
  咸丰十年(1860年)弛禁后,逐步建立旗民分治管理体制。
 
  同治元年(1862年),江南,阿勒楚喀协领防区添设八牌乡约管理处,管理市区阿什河
 
  以东地方民务。光绪六年(1880年),设宾州厅,署理宾县、阿城地方民务。光绪八年(18
 
  82年),双城堡分设双城厅与协领,分管民务与旗务。双城厅管辖拉林、双城地方民务。市
 
  区江南民务仍以拉林、阿城两协领分防区界为界,分属双城厅与宾州厅。
 
  同治二年(1863年),江北,添设呼兰厅,市区江北民务归属呼兰厅。《中东铁路附属
 
  地城镇规划》时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应中东铁路公司之请,黑龙江将军在铁路
 
  附属地哈尔滨设派驻机关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局,同年秋停办,翌年10月复设。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5月,吉林将军在哈设派驻机关吉林铁路交涉总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
 
  和团运动,吉、黑铁路交涉总局停办。翌年7月与再年1月,吉、黑铁路交涉总局先后复设。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6月,吉林将军签署《中东铁路附属地哈尔滨及郊区勘界图》,
 
  所占土地均属原拉林协领防区,民务则归属双城厅。
 
  《商埠城市规划》时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添设滨江关道,掌关税,兼交
 
  涉事宜。翌年3月,添设滨江厅江防同知,掌江防。在傅家店(1908年1月改称傅家甸)。宣
 
  统元年(1909年),裁撤双城堡协领,升双城厅为双城府,同年4月,改滨江厅江防同知为
 
  双城府滨江厅分防同知。翌年6月,改滨江关道为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备道,兼滨江关监督。
 
  10月,裁撤阿勒楚喀副都统,改设阿城县,将宾州厅阿什河以东八牌地区划归阿城县。宣统
 
  二年(1910年)11月,滨江自治筹办所召开会议,筹备滨江议事会。宣统三年(1911年)9
 
  月,将双城府东北61村(库叉河以东)划归滨江厅。哈尔滨市区除铁路附属地外,中、西部
 
  (含傅家甸)归双城府滨江厅辖,东、南部归阿城县辖。
 
  1913年8月,裁撤双城府滨江厅分防同知,正式设滨江县。1914年6月,吉林西北路分巡
 
  兵备道改为滨江道。1919年4月,成立滨江商埠局,将阿城县圈河、太平桥地区划归滨江县
 
  为商埠区。1920年5月,设吉、黑江防司令部,11月,添设滨江镇守使署。1927年12月,在
 
  商埠区成立滨江市政公所。1929年5月,裁撤市政公所,改设滨江市政筹备处,划傅家甸、
 
  四家子、江滩地、圈河、太平桥为滨江市市区,脱离滨江县,成为吉林省辖市。
 
  在铁路附属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中东铁路公司成立民政部。翌年11月,
 
  铁路局将码头、新城区7. 83平方公里地区划出,成立哈尔滨自治市。再年3月,组成俄人把
 
  持的董事会,成为自治市行政管理机构。
 
  1918年2月,北京民国政府派员出任中东铁路督办,复设督办公所(1928年4月改称督办
 
  公署)。1920年10月,中东铁路附属地改称东省特别区。1921年2月,设东省特别区市政管
 
  理局,成立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市。1923年3月,设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统管中东铁路
 
  附属地行政。1924年9月,中苏两国派员成立中东铁路理事会。10月,理事会接管中东铁路。
 
  1926年3月,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宣布解散俄人把持的自治市公议会,4月,正式成立自治
 
  临时委员会,9月,成立哈尔滨特别市,并将市区秦家岗(新城)向东扩展。1928年,将东
 
  省特别区哈尔滨市与哈尔滨特别市市区统一划为6个区,将其中特别市码头区今尚志大街以
 
  东地区与东省特区八站地区合并为第二区。
 
  在江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裁撤呼兰副都统,升呼兰厅为呼兰府。翌年裁撤水
 
  师营,市区江北统归呼兰府辖,而桥梁组装厂(造船厂址)、平民船坞一带(太阳岛公园一
 
  带)已被铁路圈占为铁路附属地。
 
  宣统三年(1911年),呼兰府在马船口自开商埠后,1919年12月,设黑龙江省马船口市
 
  政局。1920年1月末,改称松北市政局。1925年9月,裁撤松北市政局,改设呼海铁路工程局
 
  辖松浦市政管理处。1929年2月,复设松浦市政局,成为黑龙江省松浦市。
 
  至1931年,今哈尔滨地区有黑龙江省松浦市、吉林省滨江市、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市(含
 
  哈尔滨特别市),还有滨江县和呼兰、肇东、双城、阿城县的部分土地。
 
  《大哈尔滨都市计画》、《哈尔滨都邑计画》时期 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22日,
 
  在日本关东军控制下,伪滨江市政筹备处成立。3月1日,伪满洲国宣布成立后,7月11日,
 
  成立伪(大)哈尔滨市政筹备所。1933年7月1日,成立伪哈尔滨特别市公署,按照关东军司
 
  令部《大哈尔滨都市计画概要》附图范围,将黑龙江省松浦市、吉林省滨江市、东省特别区
 
  哈尔滨市(含哈尔滨特别市)合并,成立(大)哈尔滨特别市(简称哈特市),并将相邻的
 
  呼兰县10屯、阿城县31屯划归哈尔滨特别市。吉林省滨江县划归北满特别区。11月,哈尔滨
 
  特别市市郊1000余平方公里土地划为日本"移民适地",由关东军直接管制。1934年3月,伪
 
  满洲国改称伪满洲帝国(简称伪满)。10月,将原东三省(含热河省)肢解为10省,其中吉
 
  林省被肢解为滨江、三江、间岛、吉林4省,设伪滨江省公署于哈尔滨,辖12县。1936年1月,
 
  伪民政部令,即日撤销北满特别区,市区原滨江县划归哈尔滨。3月,敕令翌年1月撤销哈尔
 
  滨特别市,改设滨江省辖哈尔滨市(翌年7月1日改设)。4月8日,市都市建设局召开会议,
 
  提出全市划分为16区方案。7月,按《大哈尔滨都市计画概要》附图范围,正式将双城、阿
 
  城、呼兰3县相邻土地划归哈尔滨市区。继新香坊、孙家站一带划为"军事特别区"之后,193
 
  8年6月,又将平房火车站以北约6平方公里地区划为"军事特别区"。7月,伪市公署公布《市
 
  区条例》,市区划分为埠头、新阳、南岗、马家、东傅家、西傅家、顾乡、太平、松浦10个
 
  区。1940年10月,将双城县与市区相邻的部分土地划归香坊区。1942年10月,将10个区的14
 
  3个分区改划为105个分区。
 
  1945年7月,计划建立"自战、自治体制",将伪满全境划分为5个战区。哈尔滨为"北满
 
  战区"中心。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8日伪满傀儡皇帝退位,日伪政权全部瓦
 
  解。
 
  《改良与发展区规划》时期 1945年8月18日,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次日,设卫戍司
 
  令部,对哈尔滨实行军管。同月,在哈成立滨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10月17日,中共滨
 
  江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11月16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设北满分局和松江省工作委员会、
 
  中共哈尔滨市委员会。11月22日,中共党、政、军机关撤至宾县。
 
  1946年1月1日,在苏军军管下,国民党政府派员"接收"哈尔滨市,1月3日,成立市政府。
 
  4月21-27日,苏军撤离哈尔滨,随之国民党政府"接收大员"逃离。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
 
  松江军区部队解放哈尔滨。5月3日,人民政权哈尔滨市政府诞生。5日,在哈成立松江省政
 
  府,辖16县。6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迁入哈尔滨。8月5日,市政府决定
 
  将全市划分为道里、新阳、顾乡、西傅家、东傅家、南岗、马家、香坊、三棵树、松浦、郊
 
  区11个行政区,实行市、区、街3级管理体制。9月,道外区正式划分为西傅家、东傅家区,
 
  成立顾乡区,三棵树区改称太平区。11月18日,经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哈尔滨市政府改称
 
  哈尔滨特别市政府。11月25日,松江省政府迁至延寿县,1947年4月9日迁回。1948年6月,
 
  将合并的道里区再度分为道里、新阳区。7月5日,市政府将东、西傅家区各划出一部分成立
 
  北傅家区,区界为西起三道街,东至十三道街,南起南勋街,北至江边。
 
  1949年4月2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令,重划东北行政区为6省,合江省并入松江省,省会
 
  仍为哈尔滨。29日,哈尔滨特别市改为松江省辖市。5月21日,哈尔滨市政府改称市人民政
 
  府。10月25日,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全市11区合并为9区,南岗区与马家沟区合并为南岗区;
 
  撤销北傅家区,以九道街为界,分别划归东、西傅家区;南岗区翻身村打牛房屯、白家堡、
 
  张老道屯划归顾乡区;马家区任家窝堡、王兆屯水源地和太平区王家村、袁家村等12屯划归
 
  香坊区,太平区与香坊区以东棵街分界。
 
  《哈尔滨市城市初步(总体)规划》时期 1953年7月25日,松江省人民政府由于复建
 
  新仁灌站、兴建和平糖厂,决定将阿城县第六区联胜、双恒、新治、新立、解放、民富、新
 
  国、新昌、江源9个村和第五区勤劳、和平2个村划归哈尔滨市。8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
 
  院电令,批准哈尔滨市改制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11月23日,市人民政府
 
  通告将城区与郊区分设,城区有香坊、顾乡、太平、南岗、东傅家、西傅家、道里7个区,
 
  新阳区并入道里区。郊区有朝阳、王岗、天恒、松浦、平房5个区。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合并若干省、市,其中松
 
  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8月1日松、黑两省正式合并,省会仍为哈尔滨。哈尔滨等
 
  11个中央直辖市改为省辖市。
 
  1955年1月,市人民政府改为市人民委员会。8月28日,根据平房区工业建设需要,省人
 
  民委员会同意哈尔滨市将朝阳区韩家店、张家店、三家子、正黄头屯、老五屯、刘家窝棚、
 
  平房屯划归平房区,平房区改为城区,道里区与顾乡区合并为道里区。10月15日,省人民委
 
  员会批准,撤销天恒区建制,所辖3乡划归朝阳区;香坊区成高子建街道办事处,划为城区。
 
  1958年9月1日,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阿城、宾县、呼兰、肇东4县划归哈尔滨市。9月27
 
  日,香坊、幸福之路、南直、红旗4个城市人民公社成立。后又合并成为全国第一个城市人
 
  民公社香坊人民公社。10月3日,中共市委发布《关于合并郊区组织机构的通知》,经中共
 
  黑龙江省委批准,将朝阳、王岗、松浦3个郊区合并成立滨江区。年末又撤销滨江区,将所
 
  属14个农村人民公社分别划归道里、道外、南岗、太平4个城区和香坊、机电、平房3个人民
 
  公社。
 
  1959年12月,根据农业部门关于蔬菜生产发展规划,经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将呼兰县
 
  乐业公社、对青公社,肇东县万宝公社,阿城县永源公社、石槽公社和舍利、杨树公社9个
 
  生产大队划归哈尔滨市区。1960年1月,市机电人民公社改称动力之乡人民公社。4月1日,
 
  太平区、道外区成立区级人民公社。15日,南岗区、道里区成立区级人民公社。至此,全市
 
  既有城区人民公社,又有郊区人民公社的格局。16日,中共黑龙江省委下发《关于调整行政
 
  区划的通知》,决定将市属肇东县划归松花江专区,将松花江专区双城、五常、巴彦、木兰、
 
  通河5个县划归哈尔滨市,加上已划归的阿城、宾县、呼兰3县,哈市共辖8县。
 
  1961年11月22日,中共哈尔滨市委下发《关于缩小郊区规模的报告》,决定除万宝公社
 
  和石槽公社东胜、长胜、东兴大队,舍利公社建设、兴华大队外,将1959年由邻县划入市区
 
  的其他公社、大队一律划回原所属各县、公社。1963年5月8日,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恢复滨江
 
  区人民委员会建制,除香坊人民公社所属农村分社外,将道里、道外、南岗、太平、动力之
 
  乡、平房人民公社所辖农村分社一并划归滨江区。
 
  1964年1月,全国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决定,哈尔滨实行"工业生产、基本建设、物资调
 
  拨、主要商品分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财政预算等项指标在省的计划中单列出来,同时
 
  上报中央"(简称计划单列市)。1965年8月,市属双城、阿城、五常、宾县、呼兰、巴彦、
 
  木兰、通河8县由哈尔滨市划出,成立松花江专区。
 
  1967年1月16日,在哈成立"红色造反联合总部",查封、接管了省、市大部分党政机关、
 
  公安厅局、报社电台。2月16日,成立"哈尔滨市人民公社",宣言"废除中共市委、市人民委
 
  员会一切职权,一切权力归公社"。2月26日,公社临时委员会改称"市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
 
  会"。4月11日,又改称"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简称市革委)。1968年10月17日,市革委通
 
  知"各城市人民公社改为区,设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2月8日,市革委决定将滨江区革委改
 
  称郊区革命委员会。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时期 1972年,市革委党的核心小组决定撤销滨江区,将所
 
  辖各农村公社分别划归各城市区,其中新农、榆树、群力公社划归道里区,松浦、前进、万
 
  宝公社划归道外区,新春、跃进、王岗、红旗(平等)公社划归南岗区,团结、东风、民主
 
  公社划归太平区,黎明、朝阳公社划归动力区,平房、东方红公社划归新曙光区。同年9月2
 
  2日,市革委决定,新曙光区恢复平房区称谓。
 
  1978年12月1日,太平庄修建哈尔滨民航机场,经省革委批准,将双城县太平公社划归
 
  哈尔滨市(县办林场除外,1979年1月正式划入)。1979年9-11月,各区先后召开七届人代
 
  会,撤销区革委,恢复各区人民政府称谓。1980年1月,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市革委改
 
  称市人民政府。2月,市人民政府决定各城市人民公社一律改为街道办事处。8月27日,市人
 
  民政府确定太阳岛风景区范围东起滨洲铁路,西至汲家店西,向南垂直于6号照,北起农田
 
  大坝,南至松花江北岸。11月25日,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处。1981年,王
 
  兆新村建成,同年11月25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王兆街道办事处。
 
  1983年10月18日,省人民政府函告,经国务院批复,松花江地区呼兰、阿城两县划归哈
 
  尔滨市,1984年1月13日正式接辖。至1月20日,22个郊区公社除团结公社外,均已建立了乡
 
  政府。
 
  1984年8月13日,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赋予哈尔滨市相当于省级经济管理
 
  权,哈尔滨为省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10月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哈尔滨市计划单列,
 
  并赋予相当于省级经济管理权。1985年3月7日,省民政厅批准哈尔滨市道里区太平乡改设太
 
  平镇,道外区万宝乡改设万宝镇,撤销道外区松浦乡、船口街道办事处设松浦镇,撤销南岗
 
  区王岗乡、王岗街道办事处设王岗镇,撤销香坊区和平乡、成高子街道办事处设成高子镇。
 
  5月9日,省民政厅批准撤销太平区东风乡、哈东街道办事处设东风镇。5月27日,国家经济
 
  体制改革委员会确定哈尔滨市为全国经济改革重点城市。1986年10月14日,经中共黑龙江省
 
  委、省人民政府同意,哈尔滨市各区的级别与市直委(办)、局同级,各区党政部门的二级
 
  机构与市直委(办)、局的二级机构同属处级。
 
  1987年3月19日,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批复,撤销阿城县设阿城市(县级),由哈尔
 
  滨市代管。12月7日,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呼兰县境哈尔滨第三发电厂地区设三电街道办事处
 
  为道外区政府派出机关。1988年,经省民政厅批复,撤销道里区新发乡设新发镇。1989年10
 
  月6日,经省民政厅批复,南岗红旗乡改为红旗满族乡。12月4日,经省民政厅批复,道里区
 
  太阳岛街道办事处及所辖行政区划归道外区管辖。
 
  1990年,哈尔滨市仍为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所在地,黑龙江省军区和松花江地
 
  区行政公署驻地。哈尔滨市行政区辖阿城市、呼兰县。市区分为道里、道外、南岗、太平、
 
  香坊、动力、平房7个区。各区均含城区与郊区,城区共设街道办事处85个,郊区共设建制
 
  镇7个,乡15个。
 
  页码: 31-37
 
  类别: 城市规划志
 
  排序字段: 0031
 
  [RECORD: 7/42]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城市规划
 
  节名:                     第二章  城市规模
 
  类别: 城市规划志
 
  排序字段: 0036
 
  [RECORD: 8/42]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城市规划
 
  篇名: 第一篇  城市总体规划
 
  章名: 第二章  城市规模
 
  节名: 第一节 人  口
 
  正文:
 
  宋·金古城体系规划时期 金朝,对女真人实行军政合一的猛安谋克制。谋克为基层社
 
  会组织单位,一谋克为300户,10谋克为1猛安。哈尔滨市区5座古城,是拱卫上京的谋克驻
 
  地。
 
  经元代、明代变迁,清初旗人举家迁徙入关后,市区5座古城已无人居住。
 
  清代八旗驻防、移垦城乡规划时期 哈尔滨市区江南。嘉庆二十年(1815年),规划12
 
  0座旗屯,移驻"京旗闲散"3000户(每屯安置25户)。道光四年(1824年),京旗开始进屯,
 
  只进53户,至道光六年(1826年)共进270户。道光九年(1829年),调整计划,"京旗移垦
 
  "减至1000户,余2000户改由本地旗丁进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各屯员满。市区13
 
  座旗屯共有325户。
 
  弛禁放垦后,市区人口迅速增长,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旗屯之外已陆续形成
 
  田家烧锅、元聚烧锅、傅家店、王家店、张家店、杜家店、纪家店、张家油坊等一批非农业
 
  居民点,并设税关。
 
  市区江北。乾隆元年(1736年),添设于双口面的水师营,由齐齐哈尔拨来水手40人、
 
  置运船10艘组建。经发展,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册报已达145户、714人。其中,营
 
  丁97户(领催1员、水手35人、家属444人)、家奴另户4户(水手4人、家属23人),比丁三
 
  代43户(委官1员、水手35人、陈汉军159人、新汉军1人)、另户1户(水手4人、陈汉军6人、
 
  新汉军1人)。
 
  《中东铁路附属地城镇规划》时期 铁路建设时期,哈尔滨为工程指挥与器材供应中心,
 
  流动人口骤增。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码头、"哈尔滨"(西香坊)及铁路附属地外傅家
 
  店3地人口已近2. 5万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铁路护路队扩编,官兵增至1. 1万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9月,外阿穆尔铁道兵旅团首批8700名士兵开进哈尔滨。中东铁路
 
  通车后,铁路附属地人口已近4万人。
 
  日俄战争(1904-1905年),哈尔滨地处后方,外地人口大量流入,人口再次骤增。
 
  《商埠城市规划》时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哈尔滨开埠后,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在傅家甸。宣统三年(1911年9月),双城府东北61村划归滨江厅,滨江厅地方人口增
 
  加5280余户(郊区人口)。1913年,滨江县成立后,编制《滨江商埠规划》,以"人满为患"
 
  为由,提出开发东四家子、填筑江滩地扩大商埠区,并着手实施。
 
  部分 年度 傅家甸(城区 )人口统计表
 
  表1—1                                                             单位:人
 
  年 度      人 口       地  区     年 度      人  口      地   区
 
  1910       18 597       滨 江 厅      1918        4000 0      滨 江 县
 
  1911       29 000       滨 江 厅      1928        3840 0      滨 江 县
 
  1916       22 613       滨 江 县      1933      14 000 0      滨 江 市
 
  在铁路附属地。国内各城市工商业者到哈办厂,发展民族工商业;外国商人云集哈尔滨
 
  办商社、开工厂,继而建商会、设领事馆;1910年2月,外阿穆尔军区改编为正规军,扩编
 
  为21696人(军官586人,士兵21110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1918—1923年,
 
  大批白俄“难民”逃亡到哈,人口不断增长。
 
  部 分年度 铁路附 属地 人口统 计表
 
  表1—2                                                             单位:人
 
  统 计  时 间        中  国 人        外 国 人         合   计
 
  1911.12                                                  5967 4
 
  1915.12                                                 11300 0
 
  1916.12            45 48 1            44 27 0            89 751
 
  1918.12            94 00 0            63 37 9           15737 9
 
  1920.12           15 041 4           13 607 9           28649 3
 
  1923.11           18 369 6           19 651 0           38020 6
 
  1924.6            22 110 1            61 90 8           28300 9
 
  1925.10           21 286 3            99 70 7           31257 0
 
  1926.10           22 049 4            62 37 6           28287 0
 
  1927.10           26 615 5            62 22 0           32837 5
 
  续表 1—2
 
  统  计 时  间         中 国  人         外 国  人         合   计
 
  1928.10            21 911 7             63 709             28 282 6
 
  1929.9             30 667 9             63 948             37 062 7
 
  1930.9             23 521 3             70 544             30 575 7
 
  1931.9             25 602 0             74 999             33 101 9
 
  1932.10            21 724 7             64 280             28 152 7
 
  注:193年,为编制《大哈尔滨都市计画》,由伪市警察署整理。
 
  《大哈尔滨都市计画》、《哈尔滨都邑计画》时期 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7月,日
 
  本关东军司令部提出《关于大哈尔滨都市计画基础要领》,哈尔滨"4市"人口共约40万人,
 
  估计20-30年后可达100-150万人。
 
  根据满铁哈尔滨事务所调查,1933年3月1日哈尔滨总人口378481人。中国人303610人,
 
  外国人74871人,其中苏联27617人、日本5051人、朝鲜5250人、波兰1090人、无国籍34497
 
  人、其他1366人。
 
  12月,满铁经济调查会都市计画班提出《哈尔滨都市计画说明书》,对城市人口发展规
 
  模,以1924-1933年人口年增长率为参数,以"复利法"公式进行预测。
 
  1924—193  3年 人口 增长统 计表
 
  表1—3
 
  增长人口    增 长 率                  增 长人口    增 长率
 
  年  度       (人)      (%)       年  度       (人)      (%)
 
  1924—1925      29 561      0.105    1926—1927      45 505      0.161
 
  1925—1926    -29 700    -0.095    1927—1928    -45 549    -0.139
 
  1928—1929      87 801      0.310    1931—1932    -49 492    -0.149
 
  1929—1930    -64 870    -0.175    1932—1933      96 954      0.344
 
  1930—1931      25 262      0.081
 
  《计画说明书》以近似值100万人,作为30年后规划区人口。这一方案被"大哈尔滨都市
 
  计画委员会"议定为"决定案"。
 
  1933年8月,伪市公署提出《哈尔滨都邑计画说明书》,对人口发展规模只简述为"按决
 
  定案,母市人口约100万"。在实施城市规划中,再未做人口数量的监测与调整。
 
  沦陷初期,"4市"合并,市区扩大,总人口由38万人增至42. 9万人。由于日伪当局采取
 
  限制华北人口流入东北的政策,1933-1938年哈尔滨市区人口基本稳定在46万人左右。随着
 
  人口限制政策的松动,人口自然增长,市区人口1939-1942年增长较快,由46万人增至729
 
  万人。1945年增至76万人。其中,由于推行日本关东军的"百万户移民计划",将哈尔滨列为
 
  "开拓第二线地带",日侨由1934年1万人增至1945年约10万人。对其他外国侨民实行排斥政
 
  策,侨民由1934年7万人降至1945年约6万人。
 
  1933—194 5 年市区 人口 统计 表
 
  表1—4                                                              单位:人
 
  外    侨
 
  统计时间    中国 人                              合  计       备  注
 
  小 计       日 侨
 
  1933.12                                        42 868 2    年初   40479 7
 
  1934.6    34 753 1     78 905      10 91 7     42 643 6   10 月   46321 3
 
  1935.12                                        46 249 8           46206 0
 
  1936.2    38 775 1     79 617      28 40 3     46 736 8           46481 2
 
  1937.12   39 324 4     64 736      36 59 6     45 798 0           46321 3
 
  1938.12   39 454 0     65 666      23 23 8     46 020 6
 
  1939.12   43 323 4     83 893      38 19 7     51 712 7
 
  1940.10                                        64 553 1
 
  1941.1                                         68 188 2           75000 0
 
  1942.12                                         72 902            71394 3
 
  1943.10   61 508 4    11 9029      86 17 0     73 411 3           72379 2
 
  1945.12   60 000 0    16 0000     10 000 0     76 000 0           69215 7
 
  注:备注栏中为其他资料中的人口总数。
 
  《改良与发展区规划》时期 1946年4月,哈尔滨解放,市区人口约76万人,其中中国
 
  人约60万人、外国侨民约16万人。按协定,8月19日-9月19日,日侨约10万人遣返回日本。
 
  1947年8月,全市户口调查,市区人口为729185人(不含外侨38134人和团体户口、流动
 
  人口)。
 
  按松哈移民联席会议决定,1947年11月至翌年3月,市区迁出7000户,3万余人,安置苇
 
  河、克东、克山、穆棱、庆安、鸡西、密山等县参加农业生产。1948年,市区人口为75万人。
 
  1949-1952年,由于"南厂北迁""抗美援朝"和较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1年起,哈尔滨
 
  市城区人口以年均5. 1万人增长,呈增长态势。而配合经济建设编制的《改良与发展区规划》
 
  ,未就城市人口提出方案。
 
  1949—195 2年 市区人 口统计 表
 
  表1—5                                                            单位:人
 
  年 度     市区人口   其中城区 人口   年 度     市区人口   其中城区人口
 
  1949      78 505 5      68564 6      195 1      86 5927      74 994 3
 
  1950      79 370 8      68283 7      195 2      93 9047      83 165 4
 
  《哈尔滨市城市初步(总体)规划》时期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1953年,
 
  市城市建设委员会着手编制《哈尔滨市初步规划设计说明书》,对城市人口发展规模,以国
 
  民经济计划基本人口(工业生产部门、非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大专院校师生等)发展计
 
  划为基础,以国家城建部《城市规划暂行定额(草案)》“劳动平衡法”公式计算,规划城
 
  区人口近期(—1957年)为110万人,远期(—1977年)为121万人。其具体情况:
 
  1. 人口增长态势调查:由于国家重点工业项目、限额以上工业项目在哈建厂,出现大
 
  规模经济建设,工业部门、建筑与勘测部门职工快速增长。(表1-6)
 
  2. 基本人口增长调查:
 
  近期(—1957年),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提出的劳动工资计划,至1957年,市
 
  区基本人口可达268000人。其中:
 
  工业、对外交通运输业、建筑业职工161000人;
 
  高等、中等技术院校教职工、学生77000人;
 
  非地方性行政、经济、党群团体工作人员28000人;
 
  科学、文化艺术工作人员3 000人。
 
  远期(—1977年),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提出的发展设想,至1997年,市区基本
 
  人口可达32 7000人。其中:
 
  工业职工11900 0人;
 
  建筑业职工2 3000人;
 
  对外交通运输业职工 33 000人;
 
  非地方性行政、经济、党群机关工作人员32000人;
 
  高等院校职工、学生6500 0人;
 
  非地方性中等技术学校员工、学生45 000人;
 
  科研机构工作人员 4000人;
 
  文化艺术工作人员 3000人;
 
  无法预计的劳动部门与后备人 员3 000人。
 
  人口发展规模控制指标,采用“劳动平衡法”公式,远期人口计算:按国家规定的人口
 
  劳动构成比例,基本人口为27%,服务人口为22%,被抚养人口为51%,即总人口约为121万
 
  人,其中基本人口32.7万人,服务人口26.6万人,被抚养人口61.7万人。近期总人口为110万
 
  人。
 
  3. 人口发展规模控制指标的计算。
 
  4. 控制人口规模。鉴于城市人口劳动构成现状与国家规定差别很大,服务人口每千居
 
  民商业服务人员指标,国家规定17人,而哈市则是25人,且人口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一
 
  直居高不下,为达到人口发展控制指标,《规划说明书》提出了控制措施,贯彻国务院《关
 
  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严格控制外地人口流入市区;认真搞好城市劳动力的计
 
  划调配与内部平衡,严格控制外地招工;有计划地培训技术工人,向外地输送;组织动员剩
 
  余劳动力,到
 
  农村参加生产;提倡节制生育降低人口出生率(当时正在批判"新马尔萨斯主义",此条
 
  在规划说明书印刷时删掉)。
 
  1956年6月16日,国家建设委员会在《对哈尔滨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审查意见》中批复,"
 
  目前哈尔滨市区人口已达110多万人,从国防安全、城市交通、城市卫生、物资供应等方面
 
  来看,城市人口规模不宜继续发展。为使今后城市人口组成逐步趋于合理,除同意哈尔滨市
 
  提出的远期人口发展规模控制在120万左右,并采取严格控制市外人口盲目流向城市;认真
 
  做好城市内部劳动力的平衡;有计划地培养技术人员向新工业基地输送,以及组织动员城市
 
  消费人口参加农业生产等措施外,今后基本上不宜在哈尔滨市继续新建重要的工业企业、规
 
  模很大的高等学校以及其他重大的基本建设工程,以免造成人口发展规模过大"。
 
  由于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各项措施无法实现,城市人口持续增长,1954年突破110万人,
 
  1956年又突破远期控制指标121万人。
 
  "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年)的前三年大跃进期间。1958年7月,青岛全国城市规划
 
  工作会议提出"大中小城市相结合,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的方针,要求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
 
  星城,以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规模。8月12日,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提出《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总
 
  体规划的修改报告》,根据工业部门"二五"计划(城区需增20万人、卫星城10万人),对城
 
  市人口规模进行调整。
 
  城市总体规划人口规模调整表
 
  表1—1 5                                                          单位:万人
 
  现  状                        修 改 方 案
 
  人 口 别         (1958.6)     原 方 案
 
  第一方案      第二方案
 
  市行政区人口               300          15 5          40 0          440
 
  一、规划区人口         175          13 5          30 0          320
 
  其中:城 区        145          13 5          20 0          220
 
  卫星城          30                         100          100
 
  二、郊区农村人口       125           20           10 0          120
 
  在《哈尔滨市区域规划说明书(草案)》中,提出了"依托阿城、呼兰、肇东、宾州4镇
 
  进行生产配置"的构想。
 
  1959年5月14日,中共黑龙江省委第316次常委会议听取市委《关于哈尔滨市城市建设问
 
  题的汇报》,省委在《会议纪要》中提出:"哈尔滨市现有人口近300万人,其中市区已达16
 
  0万人,不宜再无限制增加。应严格采取控制发展、适当分散的方针。一般不要再在市内建
 
  新工业项目,凡能外迁的工厂和人口,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适当分散,建设卫星城、
 
  部分工厂一分为二等"。11月,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提出《哈尔滨市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简要说
 
  明》,将规划区人口规模调整为250万人。
 
  1960年4月,桂林全国城市规划座谈会,对城市建设方针进一步调整为"大中小相结合,
 
  以中小城市为主,对现有大城市的发展加以适当控制,对1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要加
 
  以必要的压缩和调整,在大城市周围要建立卫星城镇",并划定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大城
 
  市,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10月,中共哈尔滨市委决定2年内全市动员50万人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并于27日召
 
  开动员大会,发出《贯彻执行省委关于精简机关、企业、事业机构编制的指示》,要求全市
 
  精简3-4万人。继而,成立工业布局领导小组,调市经委、计委、建委及市属县负责人成立
 
  工业布局办公室,计划向周边各县分迁63个厂。
 
  后两年(1961-1962年)经济调整。1961年1月,由市工业布局领导小组决定分迁到市属
 
  县的工厂已迁完27个,在迁12个。在哈市向中共黑龙江省委报告《关于哈尔滨的城市规模和
 
  改造问题》中提出:"按照省委指示,哈尔滨人口不宜继续无限制的增加。但是1960年,全
 
  市城镇人口又增加了16万人。为贯彻压缩、控制发展的方针,一是今后3年,全市动员50万
 
  城镇人口下乡上山参加生产,把城区人口控制在160万人。二是控制人口的机械增长和自然
 
  增长。三是积极从城市动迁出一批工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四是依靠挖潜发展城区生产。
 
  五是加速卫星城镇建设。六是逐步对旧城区进行改造"。8月,市长吕其恩作《精简职工、压
 
  缩城镇人口、加强农业第一线问题》的报告,再次提出"今后3年内要压缩市区城镇人口41万
 
  人,1961年计划为15-20万人"。至9月下旬,下乡人口已达11. 1万人。10月,市委在《关于
 
  当前工作的要点》中提出"精简职工、减少城市人口方面,保证10月底以前完成省下达的减
 
  少城市人口15万人的任务"。
 
  至1961年12月末,市区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7. 99万人,为解放以来第一次出现人口负
 
  增长。1962年又减少12. 48万人。(其中机械增长为-12. 8万人)。
 
  "国民经济继续调整时期"(1963-1965年)。1963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第二次城市工
 
  作会议,提出"必须总结经验,防止和克服把城市规模搞得过大、占地过多、建设标准过高,
 
  不合勤俭建国方针的偏向"。
 
  同年,市区人口又出现0. 9万人机械负增长,但同时出现40. 77‰高自然增长率,市区
 
  人口又增长7. 24万人。1964年,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和开始知识青年下乡上山(1964-1965年
 
  5批共下乡589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降低,机械增长减慢。至1965年,市区人口已突
 
  破200万人,城区人口稳定在172万余人。
 
  "三五"计划时期(1966-1970年)。"文化大革命"中,城市规划被废弛。由于1966年东
 
  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外迁,1967年大专院校停止招生,1968年再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
 
  部去"五七"干校,1969年10月将261个工厂分迁到山区建厂和人口"备战疏散",1970年干部
 
  开始到农村"插队落户",因此1966-1970年,连续5年市区人口出现负机械增长。随着人口年
 
  龄构成的变化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下降。市区人口稳定在200万人
 
  左右,城区人口稳定在170万人左右。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时期 "四五"计划时期(1971-1975年)。1972年,虽然继
 
  续动员知识青年继续上山下乡,但由于在从下乡知识青年中招工和落实干部政策返城,市区
 
  人口增至210. 91万人,城区人口增至177. 58万人。
 
  1973年1月,市革委城市规划处《关于修改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草案)》,
 
  仍根据"严格控制城市规模、适当分散的方针",提出城区不再安排大型工业新建,有计划地
 
  迁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坚持计划生育等措施控制城市规模。由于各工业部门均无长远的
 
  劳动力需求计划,已无法按"劳动平衡法"计算人口发展规模。
 
  1975年8月,国家城建总局颁发《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若干规定(草案)》,规定"
 
  城市发展生产,力争增产不增人、少征地;大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必须严格控制;积极推
 
  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迁入;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城市现有建成区范围一般不再
 
  扩大"等原则。
 
  "五五"计划时期(1976-1980年)。1976年,国家城建总局再次行文强调"严格控制大城
 
  市发展规模"。1977年春,各市城市规划部门开展城市建设问题调查。市革委城市规划处调
 
  查发现,哈尔滨市区人口自1960年至此期间所以控制在210万人、城区人口控制在170万人,
 
  其原因:坚持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由1963年40.7‰降为1976年4.6‰,年
 
  均自然增长人口减少5万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年以来(1970年除外)8批共迁出32.1
 
  万人,占同龄人口总数的53.1%,除招工及其他原因返城外,至1977年尚有28.6万人留在农
 
  村。职工精简下放,市区全民所有制职工由1960年67.4万人至1970年降为45.1万人。城镇人
 
  口下乡1961-1968年达10余万人。迁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东北农学院、东北林
 
  学院、水利学校等大中专院校,迁出教职工2000余人。市区20余个大型工业企业向全国新工
 
  业区输送技术工人与干部,如汽轮机厂向四川省输送职工2400人。分迁工厂,1960年市工业
 
  布局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63个厂分迁去原市属4县;1969年松花江地委与市委联合山区建设
 
  办公室组织261个工厂、动力、医院、商店分迁至周边11个县。城区未再新建大型工业企业,
 
  基本停止从外地招工。
 
  1978年2月,中共中央转发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
 
  草案)》,要求"大城市规模一定要控制。今后各城市都要有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控制指标。
 
  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今后不要再在市区和近郊安排新的建设项目和大的扩建项目"。
 
  1979年,国家城建总局印发《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讨论稿),规定大城市的
 
  人口劳动构成比例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分别为30-34%、20-24%、42-50%。
 
  同年,由于知识青年返城等原因,市区人口机械增长达1387万人。
 
  1980年12月16日,国家建委正式下发《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调整后的特大城
 
  市规划期人口劳动构成比例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分别定为27-32%、21-26%、
 
  42-52%,并规定城市规划的规划期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一般为5年。
 
  10月,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再次重申"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要求"今后特大城市原则上不再安排新建工业项目"。
 
  同年,市规划局修订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统计部门仍无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
 
  养人口的分类统计数据,各计划部门也无长远的劳动工资计划,对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只按"
 
  预期的自然增长、机械增长推算",提出"城区人口近期控制在213万人(加平房区为220万人
 
  ),远期为250万人。
 
  "六五"计划时期(1981-1985年)。1982年8月27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整理的《关于
 
  对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安排(草案)的审查意见》,认为"哈市人口机械增长
 
  率市里控制不了,省、地、军队、铁路等许多单位都可以批准迁入人口。有些新建、扩建项
 
  目继续在城区和郊区建设。而建立卫星城,哈市又没有管辖的县",将远景城市规模控制在2
 
  50万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为此,市规划局《关于修改上报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关几个
 
  原则问题的请示》,提出了控制城市规模补充措施,贯彻中共中央文件《关于坚决制止企业、
 
  事业单位往大城市搬迁的通知》;严格控制在哈新建和扩建企业、事业单位,在哈新建的单
 
  位一律经省、市人民政府审批后安排到远郊或卫星城镇;为确保规划的人口规模(包括近期
 
  )不被突破,要严格控制人口机械增长指标(每年7000-8000人)。采取迁1进1和进1人须交
 
  纳8000-10000元基础设施和公用生活服务设施费。由市计委分配各单位进城指标,公安局按
 
  指标办理进市户口。12月,省规划技术鉴定委员会作出结论,"同意2000年含平房区控制在2
 
  50万人"。
 
  1984年《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根据控制城市规模的方针和人口增长的推算,考
 
  虑到哈市住宅、基础设施缺口太大,人口增长要严加控制,规划城区(包括平房区)控制在
 
  250万人。不含平房区和郊区工业居民点控制在220万人。
 
  9月,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上报《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情况的报告》中
 
  提出对城区人口控制在250万人(不含平房为220万人),除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外,要严
 
  格控制人口的机械增长。制订政策措施,限制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进入哈市,加强户口管
 
  理,由市公安局统一审批。将机械增长控制在每年7000-8000人。
 
  "七五"计划时期(1986-1990年)。1986年6月6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计划委
 
  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各地继续贯彻"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今后大城市市区原则上不应再安排新建、扩
 
  建大中型项目。必须在大城市新建的大中型项目,要根据区域城镇布局规划,安排到郊区卫
 
  星城镇去建设"。12月20日,以国函(1986)192号文下发《国务院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
 
  划的批复》,把城市人口规模问题列为第一项,"到2000年,市区人口控制在250万人。城区
 
  不要再安排大、中型工业项目和占地多、增人多的其他项目"。
 
  在执行规划中,由于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为8.49‰,尽
 
  管加强了户口管理,人口机械增长年平均仍达1.69万人,超过控制指标(7000-8000人)1倍
 
  多。1990年,市区人口已达282.71万人,非农业人口(略高于城区加平房区人口)达244.34
 
  万人,人口规模已接近2000年远期人口控制规模。
 
  页码: 37-56
 
  附件: @01LG01VY.xml^XML;
 
  @01LG01VZ.xml^XML;
 
  @01LG01W0.xml^XML;
 
  @01LG01W1.xml^XML;
 
  @01LG01W2.xml^XML;
 
  @01LG01W3.xml^XML;
 
  @01LG01W4.xml^XML;
 
  @01LG01W5.xml^XML
 
  类别: 城市规划志
 
  排序字段: 0037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