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自然地理志(五)

发布时间:

2024-02-22 16:39

[RECORD: 66/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七篇  动物
章名: 第二章  无脊椎动物
节名: 第二节  虾、蚌和螺类                    
正文: 
    一、虾类
    虾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是重要的水产资源。通过对万家水库、大顶子山、江北船厂、江南正阳河、道里、道外沿江及长岭湖、阎家岗水库等地的调查和采集,现已发现哈尔滨地区共有虾两科4属4种。虽然虾的种类不多,但数量不少,且在松花江水域及一些水库、泡沼中均有分布。通常在同一水域可捕到两种以上的虾,但每种的数量不等。
    (1)中华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e sinensis)  属于指虾科,俗称草虾。体形小,体长20~30毫米,多生长在松花江边、泡沼及水库中,尤以万家水库最多。喜欢栖息在水草和有机物碎屑较多的地方。虽有一定的产量,但因其个体小,故尚未成为哈尔滨的主要食用虾类。
    (2)秀丽白虾(Palaemon<Exopalaemon>modestus)  属于长臂虾科,俗称江虾、白虾。体中等大小,体长30~50毫米,微扁。体色乳白透明,有细点组成的深色斑纹。多生活在流水中,在哈尔滨地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或与江相通的江汊中。秀丽白虾质量好,产量也较高,是哈尔滨的主要食用虾类,春秋两季在市场销售,很受欢迎。
    (3)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  亦属长臂虾科,俗称泡子虾。个体中等,体长40~50毫米。体微扁,体色褐绿,有深色条纹,生活时体呈半透明。喜欢生活在泡沼以及缓流的江汊中。中华小长臂虾产量高,质量好,为哈尔滨市场上常见的种类,是哈尔滨主要的食用虾类之一。
    (4)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n<de haan>)  也是长臂虾科的一种。个体较大,成体长70~80毫米,身体较粗壮。体微侧扁,体色青绿,具有棕色斑纹。日本沼虾多生活在松花江或水库中,多靠近岸边,特别是在水草和有机质多、水深O.5~1米的地方更多。日本沼虾游泳能力较弱,常在水底和水草间爬行,有时用玉米饼作饵料能够钓取。此种虾目前在哈尔滨分布范围不甚广,只限于几个水库中,尚不能成为哈尔滨的主要经济食用虾类,但个体较大者亦可作为虾类的养殖对象。
    二、蚌类
    蚌类属于软体动物,各种蚌类的贝壳不仅可制成工艺品,而且还可以作为家禽和家畜的饲料。蚌肉中含有6.31%的蛋白质,有些蚌肉味道好,可供食用。有些种类可以用作人工育珠。初步调查,松花江哈尔滨段及其支流共有蚌类4属6种:
    (1)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蚌壳呈卵圆形,具有角突,壳内表面的珍珠层乳白色闪光泽,边缘部分青灰色,可用作人工育珠。在哈尔滨市江北大桥附近和庙台子南的池沼中均能采到。
    (2)褶纹冠蚌(Cristar plicata<Leach>)  蚌壳厚,略呈三角形,珍珠层光泽夺目。用途广泛,不仅可制作工艺品,还可用于育珠,在黑龙江省分布广泛,尤以松花江流域为多。
    (3)河珍珠贝(Unio margrritiferus)  中等大小,壳呈长椭圆形,珍珠层天蓝色,可用于育珠。 
    (4)蚶形无齿蚌(Anodonta arcacformis)  蚌壳薄,呈长圆形,为东北常见种类之一。
    (5)短褶毛蚌(Lanceoaria grayana)  蚌壳坚厚而狭长,前端稍膨大,末端尖出呈矛状。贝壳质量较好。
    (6)杜氏珠蚌(Unio douglasiae Griffith etpidgeon)  个体小,蚌壳长椭圆形,分布广泛。
    三、螺类
    哈尔滨的螺类种属不多,形体不大。李璞(1956)统计共有16种,分别是:耳萝卜螺(Ra dix auracularis)、卵萝卜螺(RoAix ovata)、长萝卜螺(Rrdiz perger)、梯旋萝卜螺(Radix latispira)、斯氏萝卜螺(Radix  swinhoei H.Adams)、小土蜗(Galba pervia Martens)、葛氏旋螺(Gyraulus gredleri var.rossmaessleri)、葛氏旋螺(Gyraulus gredleri var.borealis)、白旋螺(Gryraulus albus)、半球隔扁螺(Segmentina hemisphaerula)、圆扁螺(Hilrpeutis sp.)、西伯利亚扁螺(Valvata xiirca Middendff)、东北田螺(Vivitutrus chur Yen)、中华田螺(Vivitnrus chur Yen)、纹沼螺(Bithyniastritula)和方格短沟蜷(Semisulcospira canoellata)。
页码: 335-337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35
 
[RECORD: 67/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七篇  动物
章名: 第二章  无脊椎动物
节名: 第三节  主要土壤动物                    
正文:     
    土壤动物是指长期或暂时栖息在土壤环境中,并在土壤中进行活动的动物群。哈尔滨市目前关于土壤动物的研究成果不多。据张雪萍等1984年、1 989年对马家沟流域及郊区农田的调查,哈尔滨地区土壤动物的分布状况为市内少,郊外多;人工耕地少,自然地域多。已知的哈尔滨土壤动物除在本篇哺乳动物中涉及的啮齿类外,其余的分别属于原生动物门(Protozoa)、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yes)、线形门(Nemathelminthes)、软体动物门(Mollusca)、环节动物门(Annelida)和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限于目前的研究程度,这里仅收录哈尔滨地区大、中型土壤动物中的几个主要类群。
    一、蚯蚓类
    蚯蚓类是环节动物门动物。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组成,喜欢生存在温暖潮湿的壤质和轻壤质土壤环境中,冬季以冬眠的方式在土层中度过寒冷时期。哈尔滨地区蚯蚓分布广泛,目前发现的种类主要有:
    1、正蚓科Lumbricidae
    (1)背暗异唇蚓(Auolbophora caliginasa typica(Savigny))  体色棕或暗栗,体长90~260毫米,喜欢栖息在有机质丰富且潮湿的土壤中,数量较多。肌肉强壮,挖掘力强,是一种有前途的养殖种类。
    (2)微小双胸蚓(Bimastos parvus<Eisen>)  体细小,长约35~40毫米。背面色素少,中部浅灰青色,在国内分布较广泛。
    (3)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Savigny>)  体长约60~130毫米,体色栗红。喜欢栖息于厩肥、烂草堆、污泥和垃圾中。繁殖力高,适应性强,是人工养殖的主要种类。  
    (4)红色爱胜蚓(Eisenia rosea<Saviyny>)  体长25~80毫米,体色粉红,多生活在水边、草地、菜园和草甸土壤中。
    (5)诺登斯凯尔德爱胜蚓(Eisenia nordenskiodi<Michaelsen>)  为西伯利亚优势种,1979年曾在哈尔滨发现过。
    (6)哈尔滨异唇蚓(Allolobophora harbinensis kobayashi)  体长76~96毫米,体色暗灰,环带黄褐。
    2、线蚓科  Enchytraeidae
    (7)球肾白线蚓  (Fridariecia bulbosa<Rose>)
    3、巨蠕蚓科  Megascolecidae
    (8)湖北环毛蚓  (Pheritima hupeiensis<Michaelsen>)  体长约70~220毫米,全身草绿色,背中灰绿紫色,分布广泛。
    二、昆虫及其幼虫
    土壤昆虫纲属节肢动物门,其中较为活跃的类群主要有土壤双翅目、鞘翅目和弹尾目三大类群。
    1、双翅目  Diptera
    双翅目昆虫在土壤中出现的只有其幼虫和蛹。多数双翅目幼虫在化蛹时潜入土中,能在落叶层中生活,在深层土中更多。土壤性双翅目是土壤昆虫中的重要类群。
    (1)摇蚊科(Chironomidae)  摇蚊幼虫大多生活在淡水中,但也有在土壤及苔藓中生活的陆栖种类。在潮湿的阔叶林落叶层中可以发现多数摇蚊幼虫。其头部色暗,躯体色淡,呈细棒状。
    (2)瘿蚊科(Cecidomyiidae)  幼虫生活在土壤中,按其食性可分为捕食性、腐食性及植食性三类。捕食性幼虫捕食蚜虫、蚧类及蜘蛛等;腐食性幼虫生活于树皮下、腐败植物中及真菌中;植食性幼虫形成虫瘿,吸食植物浆液,因而影响植物生长。
    (3)毛蠓科(Psychodidae)  幼虫食腐烂的植物质、真菌及粪便等。
    (4)蠓科(Ceratopogonidae)  幼虫水生或生活于潮湿的环境中,常群栖于腐烂的树皮、植物体及有少量积水的洼地或堆肥中。
    (5)虻科(Tabanidae)  幼虫生活于水中或土中,为捕食性昆虫。
    (6)蝇科(Muscidae)  幼虫生活于粪便及腐烂有机物中,体长6~10毫米,圆筒形,前端尖而向后渐粗,后端切断状。
    (7)食蚜蝇科(Syrphidae)  其中的食蚜亚科幼虫捕食蚜虫,有些种类还捕食鳞翅目幼虫及同翅目幼虫,也有少数种类危害植物。
    (8)花蝇科(Anthomyiidae)  幼虫多为腐食性的,主要取食腐烂有机质及动物粪便。
    (9)蚊科(Culicidae)  幼虫和蛹生活在水中,幼虫取食水藻、微生物等。
    2、鞘翅目  Coleoptera
    鞘翅目是昆虫纲中最大的类群,一生在土壤中生活的种类很多,也有幼虫期在土壤中生活的,大多数成虫在土壤表层的烂木等大型植物残体内、石块下、土壤孔隙中生活,土壤孔隙的大小及土壤水分的多少均影响其栖息的数量。
    (1O)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  大多数体长3~10毫米,腹部末端尖削,体柔软,前翅短,大部分腹部出露在鞘翅之外,后翅发达者能飞翔。此类动物栖息在石块、烂木下,为落叶层中最重要的动物群,也常在土壤中栖息。食性复杂,但大多数是肉食性的。
    (11)金龟子科(Scarabaeidae)  大多栖息在兽粪中,成虫将兽粪滚成粪球并藏于地下土室中。此种粪球是成虫的食物,成虫将各种形状的粪球放置在特别的孵育室中并在其中产卵,孵化出来的幼虫则在其中取食。由于此种习性,故有"推粪虫"、"屎壳郎"等名。
    (12)叩甲科(Elateridae)  成虫多栖息于树或花上,而幼虫则在土中或烂木中生活,俗称金针虫。体细长,圆筒形或扁平状。危害植物块根和幼苗,是重要的地下害虫。
    (13)步甲科(Carabidae)  其成虫与幼虫捕食能力都很强,行动敏捷,常栖息于砖石、落叶下或土壤中,通常捕食软体昆虫。
    (14)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幼虫外形极似金针虫,大部分种类为植食性,有的取食枯死的植物、动物粪便、植物种子及谷类等贮藏物,许多种类成为贮粮和农作物的害虫。
    3、弹尾目  Collembla
    弹尾目中的多数属小型土壤动物,其成虫具有3对足。典型种类全身白色或淡白色,也有近褐色和紫褐色的,少数种类呈红色。身体后端有弹器,可跳相当远的距离。弹尾类体细长或圆球形,体长在1~2毫米之间。
    (15)鳞跳虫科(Tomoceridae)  弹器的茎节上列生有棘,触角第三节与其它跳虫相比特别长,第四腹节比第三腹节稍短。体表具有鳞片,多为大型地表性动物。
    (16)疣跳虫科(Neanuridae)  体表具有较大的疣突,且左右对称排列,呈强烈的凸凹状。疣突上生有毛。
    (17)绫跳虫科(Entomobryidae)  大型种类较多,形态和颜色极为明显,体形多呈虾型。触角很长(有的比身体还长),弹器和足也长,多数种类体表密生有鳞和毛。此种动物是地表性种类,不在土壤深层栖息。
    (18)圆跳虫科(Sminthuridae)  圆跳虫在外观上与其它弹尾类完全不同,其体形近圆球形,触角比头长且从头中部向后生长,腹管和弹器都很发达。其大部分也为地表性动物。
    (19)节跳虫科(Isotomidae)  体形小而细长,呈圆筒形,形状和颜色无明显特征,平常用肉眼分类困难。触角短,与头长几乎相同,第三四腹节几乎相等。弹器相当发达,经常跳跃,体表不具鳞。
    (20)紫跳虫科(Hypogastruridae)  身体短而粗,为蛆虫形。多为紫色、紫褐色,大鳃发达,触角比头短,弹器短小,但善跳。
    (21)拟跳虫科(Onychiuridae)  大部分呈不透明的乳白色,无眼。
页码: 337-340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37
 
[RECORD: 68/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节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页码: 343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43a
 
[RECORD: 69/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节名:                     第一章  土地资源
页码: 343b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43b
 
[RECORD: 70/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章名: 第一章  土地资源
节名: 第一节 土地资源特征与土地类型                    
正文: 
    一、土地资源特征
    1、地势平坦,利用方式多样
    哈尔滨除东部和南部地区外,地面相对高差一般不大,绝大多数是成片的平川和波状平原。河漫滩地相对高差8~13米,地面坡度在3°以下;一级阶地相对高差15米,地面坡度在3。左右;二级阶地相对高差10~35米。地面坡度在3°以上。土地类型多样,既有垦殖多年的耕地,也有人工牧场、草地、林地和条件较好的养鱼水面。这些都为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2、质量较好,适宜性广
    土地多以宜耕地为主,其空间分布主要受地貌条件制约,气候条件的差异较小。土壤受长时间耕作培肥,肥力较高,很少有特别低劣的土壤。哈尔滨的广大郊区基本没有难以利用的土地,多种土地类型可基本适应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和各项建设的需要。但沿江河一些地段由于塌岸、次生盐渍化以及工业“三废”污染等,土地肥力明显下降,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土地资源将向不利方向演变。因此,对目前环境和质量差的土地资源应采取积极的改造培育措施,以使土地资源向更广泛的适宜性方向转化。
    3、人均占有面积小,潜力大
    哈尔滨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发展与用地的矛盾越来越大。但哈尔滨的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潜力很大,以蔬菜生产为例,1982年菜田的平均复种指数为1.26,南岗区新春乡夏种指数达到2.3以上,太平区团结乡达到2.7以上。如果全市其它各乡镇的春、夏菜基地在蔬菜茬口安排上也像新春、团结乡那样,则哈尔滨的土地利用率还可大幅度提高。
    1、分布不均,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哈尔滨的人口、工矿企业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南岸的城区和近郊区,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但人口密度大,人均用地少,环境污染严重。而广阔的远郊区则人口密度小,环境容量大,土地利用程度低,资源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
    二、土地类型
    哈尔滨市区的土地类型可分为耕地、建设用地、牧草地、荒地、水域、林地等。在总面积为163 700公顷的土地中,上述土地类型合计约占总面积的97%以上,其它土地类型面积不足3%。
    1、耕地
    全市区耕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0%左右,主要分布于河流阶地区、洪积-冲积台地区及地势稍高的河漫滩区。
    哈尔滨市各乡镇问土地垦殖率相差较大,1982年计算,垦殖率在41~50%之间的乡镇有31个,在51~70%之间的乡镇有8个,在70%以上的乡镇有9个,松浦镇和前进乡的垦殖率均不足1O%(附表8-1)。
    哈尔滨市的耕地集中于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分布区。这三类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较好,土壤肥力较高,保水、保肥性能好,适宜于各种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的种植。
    历史上哈尔滨市区耕地面积的变化可划为两个阶段:70年代以前由于不断扩大开荒,耕地面积不断增加,1949~1980年平均每年增加178.5公顷。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受城镇基本建设和居民点建设挤占耕地、交通道路建设挤占耕地以及用地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市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1980~1990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750公顷左右(附表8-2)。
    在耕地的权属上,乡镇集体所属耕地面积最大,其次为市属全民所有耕地。各单位所属的耕地面积(附表8-3)。
    2、林地
    市区林地面积仅有1 000余公顷,不足市区总面积的3%。林地主要类型为天然林地、人工林地、苗圃和灌木林地,其中人工林地面积最大,约占林地总面积的55%左右。其次为灌木林地,约占林地总面积的21%左右。天然林地面积最小,仅占林地总面积的5.8%左右。
    各乡镇林地的占地比率相差较大,在全市的22个乡镇中,林地占地比率不足1%的有1 0个,在1~2%之间的有8个。全市占地比率较大的乡镇均分布在远郊,但其比率也仅在7%左右(附表8-4)。
    郊区农田防护林和沿江河护堤岸林地面积不大,村屯"四旁"绿化程度也很低,目前约有2/3的农村道路和近1/2的村屯没有实现绿化,约有1/2以上的农田堤防没有植树造林,因而适当扩大林地面积将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
    3、牧草地和荒地
    哈尔滨市区牧草地和荒地的面积之和仅占总面积的14%左右,牧地面积较小,仅有3 000余公顷,其余均为草地和荒地。
    市区的牧草地分布于新发、新农、太平、松浦、前进、万宝、民主等乡镇。松浦、前进、万宝等乡镇的草地多为低湿草甸类,亩产草量可达500余公斤;民主乡的草地为草甸草原类,亩产草量仅为百公斤左右。由于抚育更新不力,近些年市区草场质量呈逐渐下降之势,草场的盐碱化和沙化现象已十分明显。
    哈尔滨的荒地分布于江河两岸的洪泛地,其面积与牧草地相差不多,荒地中有近1/5属于沼泽地。由于这类荒地易受江河泛滥影响,因而目前尚未得到较好的开发。今后如能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其进行改造、抚育,这类荒地可在种植业、牧业和渔业生产等方面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4、园地
    哈尔滨市区的园地为果园和药材园。果园为苹果园和葡萄园,在市区分布较普遍,但总面积不大,1990年统计为445.5公顷。药材园仅分布于南岗区,且面积极小。
    5、水域
    水域是指市区内的天然和人工水面,此处的水域面积包括与江河重叠的桥梁、拦河坝等工程占地面积。哈尔滨市区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左右,其中江河水域面积多于坑塘、水库的面积。
    哈尔滨地区对水域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1990年统计,市区计有养殖水面不足4 000公顷,养殖产量仅为5 71O吨。目前哈尔滨市在开发利用水域资源上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水面的利用率低,而且利用方式单一;二是各类水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质污染问题,尤其接近城区的水域水质污染已相当严重。今后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这将是今后进一步发挥哈尔滨地区水资源潜力的主要着眼点。
    6、建设用地
    市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8万余公顷,包括建成区及城乡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国防用地、水利工程用地等几个类型。
    哈尔滨建成区城乡居民点用地面积约2.6万余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近70%。其中建成区面积为15 610公顷,占市区总土地面积的9.5%。建成区中的工业用地约占25%,主要分布在动力、三棵树、哈西、平房、香坊区油坊街、道里区半拉城子、太平区南直路等地。此外住宅及公共建筑用地约占36%,道路与交通用地约占5%,园林绿地面积约占23%。
    全市区的交通用地约占建设用地的12%左右,为铁路、公路及其附属工程用地;国防用地约占建设用地的4%左右,为军事单位用地;水利工程用地约占建设用地的8%左右,以道里、道外、太平、香坊四个区的面积较大。
    7、其它
    哈尔滨市区的其它土地类型包括荒山、滩地洪泛地、裸石石砾地、坟基地及沟壑土坑等,总面积约占市区总面积的2%左右。这一部分土地资源中除一少部分外,目前在开发利用上尚存在很多困难。
页码: 343c-350
附件: @01LG00EL.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43c
 
[RECORD: 71/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章名: 第一章  土地资源
节名: 第二节  土地利用                    
正文: 
    一、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底数不清,后备资源不足
    哈尔滨市区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清楚,以前虽曾搞过一些调查,但这一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其突出表现是资源调查数与历年的统计上报数差距过大,1 982年末实际调查的耕地面积较统计上报数字多出35.5%。底数不清已严重影响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规划和正确指导。
    80年代以后市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此种趋势在近些年内还将继续下去。目前市区适于开发的土地资源已基本得到开发,在未被开发利用的自然土壤中,以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可使之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为数不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2、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市区土地利用方式简单,农、林、牧业用地比例不当,尚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其突出表现是农业用地所占比重过大,林业、牧业、渔业用地比重过小,不利于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
    3、低产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不高
    哈尔滨市区低产田面积约为1.9万余公顷,其中洪涝地8 000余公顷,有盐渍化土壤的耕地9 000余公顷,有障碍层次土壤的耕地2 000余公顷。粮食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高。
    市区养殖水面利用率不高,而且产量很低,尤其利用水库水面养殖的单产更低。对其它土地类型如草地、林地等的开发目前也仅停留在初级阶段,资源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还有一些目前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也未得到开发利用。
    4、盲目开荒,使部分土地资源遭到破坏
    郊区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的问题比较严重,沿江河的一些村屯已将一部分柳条通辟为耕地,向阳乡小黄河沿岸的柳条通,江北前进乡的王老板、大王家、小王家、斗沟子直至西石碑一带的柳条通及新仁灌区排水干线两侧的柳条通等都被推平种地。松花江和阿什河堤外河漫滩地的较高地块也多被开荒种地。尤其是1974年以后,为安置下乡知识青年,在郊区大量开荒建青年点,仅此项开荒地就达2 000公顷。由于盲目开荒,草场被大量破坏,农业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多,已使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
    5、土壤污染严重
    哈尔滨市区土壤污染物主要为大气粉尘、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由于市区废水、废气、工业粉尘和废渣的大量排放,已使市区土壤受到严重污染(附表8-5)。
    哈尔滨利用污水灌田和利用污染泥作肥料已有20余年的历史。环保部门测定,马家沟流域污水灌区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较清水灌区增高幅度大,其中汞含量的增高幅度更大(附表8-6)。
    哈尔滨每年积存垃圾91万吨,这些垃圾一部分被运到农田中作肥料,绝大部分被运到郊区倾倒堆积,占用了大片土地,污染了附近农田。此外,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仅使耕地物理性质恶化,而且使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不断增加。
    6、水土流失严重
    哈尔滨市区耕地中坡度在3°以上的有1.6万公顷,这些坡度较大的耕地易发生水土流失。一般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块每年表土流失达1~2厘米。以年降水量450毫米计,当地表坡度为3°时,每公顷耕地被冲走土方量达186立方米,坡度为5°时达396立方米。水土大量流失的结果不仅导致土层变薄,地力衰退,严重时还可造成重大灾害:1979年太平区民主乡一次降雨54毫米,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将下游排水沟淤平,该乡光明村城子沟屯被冲毁房屋13间,淹没耕地130余公顷,受灾23户,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
    二、郊区土地利用分区
    依据郊区各类土地在地表形态、土壤特性、灌溉条件、利用现状、限制性因素以及在今后的利用方向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可将郊区土地划分为5个类型区。
    1、松花江、阿什河沿岸河漫滩堤外牧业、林业用地区
    包括道里区太平、新农、新发、群力,道外区松浦、前进、万宝,太平区团结、东风、民主,香坊区幸福、城高子、向阳等13个乡镇的部分土地,面积为3.1万余公顷。其中,牧地和荒地约占58.6%,林地约占1.5%,耕地约占16.6%。地势平坦,主要为冲积平原,地面高程在海拔11 7~1 25米之间。土壤多为泛滥土,地下水埋藏深度为3~5米。对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松花江沿岸秋季常遭洪灾,且由于松花江江道北滚,冲刷岸边,致使江北岸土地坍塌;阿什河游荡弯曲,春汛常泛滥成灾,淹没土地。本区今后的土地利用方向以牧为主,牧、林结合。
    2、松花江、阿什河沿岸堤内农业、渔业、林业用地区
    包括道里区新农、新发、群力,道外区松浦、前进、万宝,太平区团结、民主,香坊区向阳等9个乡镇的部分土地,面积为3.6万余公顷。其中,耕地(包括水田)占45.3%,荒地占9.7%,养鱼水面占9.1%,林地占2.4%。地势平坦,但由于沟、泡切割,地面稍呈起伏,高程在海拔11 7~1 30米之间。土壤多为草甸土和水稻土。由于地势低洼,且位于堤内,雨季排水不畅,因涝成灾是本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今后土地的利用方向应以农为主,农、渔、林结合。农、渔、林业用地之比例以1:0.24:0.23为宜。需注意兴建排涝工程,因地制宜选种喜水作物,并利用天然沟泡大力发展养鱼业。
    3、一级阶地农业、林业用地区
    包括道里区太平、新农、新发、群力,南岗区新春、跃进,太平区团结、东风、民主等9个乡镇的部分土地,面积为2.6万余公顷。其中,耕地占71.2%,林地占5.1%。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在海拔125~140米之间。土壤肥沃,以黑土和黑钙土为主,是本市重要的春夏菜基地。干旱是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今后该区应以发展农田水利灌溉为重点,充分挖掘现有工程潜力,不断提高蔬菜基地的建设水平。在土地利用方向上应以农为主,农、林结合。
    4、二级阶地漫岗水土保持农业、林业用地区
    包括太平区民主、东风,香坊区向阳,动力区黎明、朝阳,平房区平房,南岗区王岗等7个乡镇,面积为1万余公顷。其中,耕地占74.7%,林地占4.3%。地面呈波状漫岗起伏状,高程在海拔170~180米之间。土壤多为黑土和黑钙土,有部分草甸土和泛滥土。水土流失是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今后该区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以生物措施、农业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采取先治坡、后治沟、沟坡兼治的办法,坚持综合治理和连续治理。土地利用方向应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以营建水土保持林为主的林业生产。
    5、二级阶地漫岗农业、林业用地区
    包括道里区榆树,南岗区王岗、红旗,动力区朝阳、黎明,香坊区幸福、城高子、向阳,平房区平新、平房等1O个乡镇的部分土地,面积为4.3万余公顷。其中,耕地占69.1%,林地占2.7%。地面呈起伏漫岗状,高程在海拔14O~175米之间。土壤多为黑土和黑钙土,有部分草甸土和白浆土。地下水埋藏深度在35米以下,且有一条地下水缺失带。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干旱。今后该区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灌溉能力。土地利用方向应以农业为主,农、林结合。
页码: 350-354
附件: @01LG00EK.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50
 
[RECORD: 72/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节名:                     第二章  水资源
页码: 354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54a
 
[RECORD: 73/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章名: 第二章  水资源
节名: 第一节  水量和水质                    
正文: 
    一、水资源量
    哈尔滨地区(包括阿城市、呼兰县)水资源总量为1O.9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6.08亿立方米,地下水为7.10亿立方米,重复量为2.25亿立方米。扣除重复量后,地表水资源量为5.5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5.39亿立方米。市区水资源总量约为1.94亿立方米,人均水量为68.60立方米(附表8-7)。
    1、地表水资源
    哈尔滨全市年平均径流量为6.08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为87.8毫米,其中市区年径流量为O.96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为58.8毫米。
    地表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量约有70~80%集中在6~9月份,春灌期(5~6月)水量仅占年水量的10~30%。年径流的多年变化存在丰枯交替和连丰连枯的特点,约15年为一丰枯周期。
    全市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阿城市年径流量为4.08亿立方米,呼兰县年径流量为1.04亿立方米,人口密集的哈尔滨市区年径流量最小。
    按人口和耕地数平均,哈尔滨市区人均地表水资源量为34.06立方米,亩均水量为106.6立方米(附表8-8)。
    2、地下水资源
    哈尔滨地区地下水较为丰富,补给资源量达7.10亿立方米,其中市区为2.04亿立方米。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渗入。平均补给模数为10.25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其中哈尔滨市区为12.46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地下水可开采模数为9.4 2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地下水可开采模数为9.89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可开采量为1.63亿立方米。
    目前城区地下水已超量开采,日开采量达58万吨,开采模数达1O.28万吨/年·平方公里,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如果不制定合理开采计划,将会造成市区地下水枯竭和地面沉降等严重后果。哈尔滨地下水的分布、埋深及水量状况见第一篇·第二章的水文地质部分。
    二、水质
    哈尔滨地区历史上无论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是清洁、透明、水质良好的水源。其矿化度低,总硬度不大,各种离子含量适度,接近中性,符合工、农、渔业生产及饮用水标准。松花江哈尔滨站1959~1978年水质化验结果,其多年平均PH值为7.3,多年平均矿化度为123毫克/升,多年平均总硬度为33毫克/升,多年平均氯化物为5.6毫克/升。
    哈尔滨的地下水由于交替条件较好,其物理性质多为无色、无味、透明,水温在3~9℃,且矿化度普遍较低。水化学成分中的阴离子主要是重碳酸根离子,含量一般为95~423毫克/升,最低含量为72.61毫克/升,最高为568.71毫克/升;其次为氯离子,一般含量为20~90毫克/升,个别井点达253.66毫克/升(江北庙台子);硝酸根离子大部分地区小于0.005毫克/升,仅局部地段达0.01~1.10毫克/升;少数地区有氟离子存在,含量在O.04~ O.50毫克/升之间。
    水化学成分中的阳离子以钙离子为主,含量一般为30~280毫克/升,最低含量为19.44毫克/升;其次为钠、镁离子,含量分别为12~126毫克/升和3~60毫克/升;钾离子含量一般在1~5毫克/升之间,最高达6.4毫克/升。除此之外还有氨、高价铁、低价铁、锌等离子成分。地下水总硬度一般在4.37~14.05德国度,总碱度为3.34~26.13德国度,矿化度为126~432毫克/升,PH值为6~8,耗氧量为1.44~10.68毫升/克。
    近些年由于在城市建设和工农业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目前哈尔滨的水资源已遭到严重污染。
    1、地表水的污染
    地表水的污染物主要来自各河上游区的工业废水和哈尔滨市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据环保部门对哈尔滨市区949个、阿城市82个、呼兰县183个工矿企业及哈尔滨生活污水排放情况统计分析,哈尔滨各江河每年接纳的废水总量达30 457.6万吨,污染物总量在26万吨以上。
    (1)松花江的污染  松花江哈尔滨段处于松花江干流的中上游,污染物主要来自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吉林市电石厂、染料厂、化肥厂等。自50年代末这些工厂投产以来,向江中排放的大量含汞工业废水已造成第二松花江的严重污染。据统计,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所属工厂向江中排放的汞量累计已达100~300吨。这些汞大量沉积于河床,并随底质不断向下游方向扩散,造成全江性的汞污染。松花江水汞含量为0.19~0.47微克/升,底质汞含量为0.09~0.37毫克/公斤。由于微生物对汞的甲基化作用,江中的沉积汞已经成为一个不断释放甲基汞的二次污染源。
    除此之外,哈尔滨市的制药厂、糖厂、造纸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热电厂的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等年排放量达26 604万吨(日排污量达73万吨),污染物总量达20余万吨。废水中含有毒、有害物质达百余种,主要有悬浮物、石油、酚、汞、氰、铬、砷及其它一些重金属。此外,各医院排放的污水中,各种污染物超标率最高达90%,导致哈尔滨江段的各污染指标年均值除毒物为3级外,其余均在5级至25级以上,主要污染物是氨氮、悬浮物和大肠杆菌群。
    1989年哈尔滨江段大顶子山水质监测结果,全年悬浮物最大含量为200毫克/升,超过5级标准(<30毫克/升)的6.3倍;大肠杆菌群为1.1×106群/升,超过5级标准的49倍。
    (2)阿什河的污染阿什河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上游沿江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渣等。阿什河上游82个企业排放污水、废水总量每年达2 900万吨,污染物总量为3.16万吨。河口水质污染级数达23级。1989年阿什河口监测结果,枯水期化学耗氧量(COD)最高为19.10毫克/升;大肠杆菌群最大含量为2.4×106群/升;其它诸项污染物含量都超过5级标准多倍。加之流域内雨水偏少,蒸发量大,河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加大,致使鱼类及水中生物基本绝迹。用阿什河的污水进行灌溉已引起农作物秧苗发生病害。
    (3)马家沟的污染  马家沟污染物主要来自工厂废水和市民生活污水以及沿岸5个大型医院排放的污水。马家沟沿岸有105处污水排放口,径流量为1.2~4.2立方米/秒,污水排放量为17万吨/日。其中工业废水占65%,生活污水占33%,医院污水占2%。对马家沟河水分析发现,污染物主要以酚、苯为主,此外还有汞、镉、铅、铜、锌、铬、砷等,其中汞的平均含量超过国家农业用水标准5倍,铅超过1.2倍。
    (4)何家沟的污染何家沟是哈尔滨市三大污水沟之一,每天向松花江排放污水达14万吨左右。下游(直至入松花江河口处)污水量为10.9万吨/日,其中工业废水占70%,其余为生活污水,以有机物污染和金属污染为最重。由于何家沟处于松花江上游地区,因此对松花江的水质恶化影响更大。
    (5)信义沟的污染信义沟沿岸有8处污水口注入,沟内废污水流量为8.8万吨/日,其中大部分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不足1O%。
    2、地下水的污染
    近些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不断扩大,城镇居民的迅速增加,工业三废及生活垃圾的堆放,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施用,致使地表污水渗入地下,直接造成地下水不同程度的污染。据统计,哈尔滨现有工厂、企业及科研单位中,排放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最为严重的有104家。在哈尔滨地区的地下水中,酚、氰化物、砷、汞、铬、镉、铜、铅、锌、铁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可普遍检出,数量已接近或超过国家规定的现行饮用标准。主要城区地下水中酚污染超标面积约为14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道里、道外、太平、南岗、香坊、动力等区的部分地带,道里区尤为严重。总铁污染超标面积为14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除南岗、动力区局部不超标外,其它地区普遍超标。总硬度超标区主要在道里、道外、太平区。在城区已检出的氰、汞、铬、铜、铅、锌6种污染物中,以氰化物为最多,铜、锌次之。大肠杆菌菌群和细菌总数超标严重,尤以市区内最为明显,检出值可超过饮用水标准值的几倍、十几倍。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对于长期以此为饮用水的居民已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综合治理,防止地表、地下水质的继续污染和恶化。
页码: 354b-358
附件: @01LG00EH.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54b
 
[RECORD: 74/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章名: 第二章  水资源
节名: 第二节  水资源供需状况                    
正文: 
    一、供需水量平衡
    哈尔滨市沿松花江南岸有3个地表水源地,提水总量为27.60万立方米/日。其中四方台水源地(一水厂)提水能力为9.60万立方米/日,朱顺屯水源地(二水厂)提水能力为14.00万立方米/日,三棵树水源地(七水厂)提水能力为16.00万立方米/日(现已只能提4.00万立方米/日)。此外尚有地下水源地3处,总提水能力为11.90万立方米/日。其中王岗--菅草岭水源地(八水厂)有32眼井,提水能力为7万立方米/日,民生路水源地(五水厂)有1 3眼井,提水能力为2.5万立方米/日,文化公园--骆斗屯水源地(六水厂)有16眼井,提水能力为2.4万立方米/日。
    工业自备水源中,引松花江水的自备水源总提水能力为8.00万立方米/日,其中哈尔滨造纸厂提水能力为两万立方米/日,哈尔滨水泥厂提水能力为两万立方米/日,哈尔滨铁路局提水能力为1万立方米/日,哈尔滨化纤厂提水能力为3万立方米/日。引地下水的自备水源总提水能力为53万立方米/日,1986年属于这一部分水源的水井计有1 320眼。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哈尔滨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1985年哈尔滨城区日需水量为92万吨,日供水能力为64.3万吨(自来水33万吨,自备水源31.3万吨),日缺水27.7万吨。供水普及率为77.6%,人均日用水标准为98升,无论是供水普及率还是人均日用水标准均居全国24个大城市的第二十三位。1986年城区总需水量为3.86亿立方米,郊区总需水量为2.676亿立方米,城区的需水量超过总供水量0.28亿立方米(附表8-9)。哈尔滨城区的供水能力尚不能满足用水需要,因此节约用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源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地下水量变化
    哈尔滨城区近些年来用地下水多于用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开发量逐渐加大,并出现超采现象,市区已形成了面积达206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下降漏斗。漏斗中心部位在化工三厂一带,水位标高106.93米,边缘部位标高在115.00米左右。水位连年下降,其下降率为1.06~1.48米/年,并向西南方向扩展,扩展速度为0.50公里/年。此外平房区的工矿企业均有自备深井,日开采地下水量达4万立方米,年开采量为1460万立方米,亦出现了降落漏斗,面积达30平方公里(附表8-10、8-11),含水层水力特征已由承压水变成了无压层间水,并接受江河水补给。长此下去,地下水量不仅难以得到恢复,而且还可能逐渐减少以至枯竭。
    哈尔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是有限的资源,要制定好规划对其合理利用,要保护好水资源,保证其循环周期,使其有足够的恢复能力。对不经净化处理随意排放污染物污染水源的现象要严加制止,切实做到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加强保护。
页码: 358-360
附件: @01LG00EG.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58
 
[RECORD: 75/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节名:                     第三章  气候资源
页码: 360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60a
 
[RECORD: 76/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章名: 第三章  气候资源
节名: 第一节  气候资源概况                    
正文: 
    气候资源可分为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以及风能资源等,气候不仅是主要的环境条件,而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哈尔滨热量资源虽有限,降水量亦不很多,但年内雨、热分配很集中,往往是高温、高湿、多光照同期出现。夏季湿热,雨热共季,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此外,哈尔滨的风能资源亦较丰富,这是一种重要的动能资源。哈尔滨冬季气候寒冷,但其中蕴藏着有益的因素,有人谓之为寒冷气候资源。
    一、光能资源
    光能资源主要包括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量两项内容。日照时数与植物生长有直接关系。哈尔滨全年日照时数达2 641~2 732小时,城区比郊区及周围县、市稍少。在一年内以五六月最多,一般月日照时数达260小时之多,每日平均8~9小时。11、12月最少,月值多在150~170小时之间。其它月份则居中。年内各时段的日照时数及百分率(附表8-12),可见年内5~8月月平均日照时数多(250多小时),11~3月月平均日照时数少(不足200小时)。5~9月(农作物生长期)日照总时数多达1 250~1 285小时,约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47%,此期是充分利用日照的大好季节。
    日照时数的年内累积趋势,与太阳总辐射累积趋势一致。1~12月,日照时数的累积基本上呈直线增加,5~9月累积值增加更多。
    近35年来,哈尔滨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总辐射的年际变化趋势,可见年际变化幅度大,且不稳定。最多年日照时数达2 872.9小时(1978年),最少年只有2 325.8小时(1968年),两者相差547.1小时。
    光温可反映日照和温度(热量)两种气候要素的综合作用。对于农作物来说,在同样的温度条件下,光照越强,作物的生育期就越短。哈尔滨各月及全年光温积(附表8-13)。光温积的年变化过程与日照百分率(%)大致相反:5~9月日照百分率小,但此期由于气温高而光温积却很大,这对于提高作物对光照的利用率较为有利。
    哈尔滨的太阳辐射状况见第三篇·第一章,以年日照时数和年总辐射量为指标可划分出不同的光能资源区。哈尔滨在全省处于光能资源可利用区,接近光能资源的较丰富区,在全国优于四川省,同长江中下游地区相似,在全世界与美国的纽约地区相当。夏半年的日照时间长和太阳辐射量的高度集中对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然而,目前哈尔滨的光能利用率却很低,约为0.5%,仅为长江流域的一半左右,其潜在优势尚待进一步发挥。
    光能潜力的大小可用作物光合生产潜力(指在温度、水分、土壤肥力及农业生产技术都处于最佳状态时,由光合作用所形成的产量,它是当地气候条件下产量的上限)来说明。农作物的经济产量(M)与光能利用率(r)有关,以哈尔滨的光合有效辐射量(31.O千卡/平方厘米)计算出几种不同光能利用率对应的作物经济产量(附表8-14)。
    二、热量资源
    热量(以温度形式表示)是各种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环境因子。各种农作物都有其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高于下限温度的时间和热量状况即为可以利用与开发的热量资源。哈尔滨夏半年温热,与同纬度带的剑路、波尔多相比温度均偏高(附表8-15)。因此,在作物生长季内因积温多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许多中温作物如玉米、高粱等在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不能栽培,而在哈尔滨地区均可种植并能获得高产。
    1、生长季
    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间隔日期称为生长季。这里用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初日到秋季日最低气温≤0℃的初日(霜冻来临)之间的日数表示。哈尔滨地区的生长季如表8~16。因为日最低气温≤0℃的终日(霜冻终止)一般在5月上旬,比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初日约晚-1个月时间,因此这样计算的生长季比无霜冻期(附表8~17)多30天左右。从大田作物生长着眼,如果把5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作为生长季开始期,则这一种生长季便和无霜期相吻合。
    生长季内的热量资源强度是反映热量资源多少的一个标志,可用最热月(7月)气温表示。哈尔滨7月气温在全省是较高的,最高气温常与华北一些地区相近,与积温相似的欧洲一些地区相比要高出2~3℃。
    2、积温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表示寒冬已过,积雪消融,土壤开始解冻,草木开始萌动;终日则表示土壤开始冻结,越冬植物停止生长。因此,≥0℃的积温便能够反映一个地方可供作物利用的热量状况。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春季作物开始生长的日期,终日为喜温作物停止生长、喜凉作物光合作用显著减弱的日期,其间日数即为喜温作物生长期或其它作物的活跃生长期。哈尔滨地区几种界限温度的初终日及其积温(附表8-18)。
    除积温外,界限温度的初、终间日数多少也能反映热量资源的多少,而且它与作物能否成熟有直接关系。哈尔滨≥0℃的初、终间日数平均为211.1天(1951~1985年),最多年为235天(1959年),最少年仅189天(1980年)。多、少年的日数分别与平均值相差24天和22天,即其最大变化幅度为46天。≥10℃的初、终间日数平均为145.5天(1951~1985年),最多达165天(1952年、1967年),最少只有115天(1951年),极差50余天。
    哈尔滨积温的年际变化:在1951~1985年间,≥0℃积温平均为3 259.9℃,而最多年值达3 4 70.5℃(1975年),比平均值多210.6℃;最少年值仅2 986.4℃(1972年),少于平均值273.5℃,极值相差484.1℃。≥1O℃积温平均值为2 812.5℃,最多年为3 132.1℃(1982年),最少年仅2343.1℃(1969年),极差竞达789.0℃。哈尔滨积温的年际变化不稳定且差异很大是形成低温冷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各种保证率下的≥1O℃积温值(附表8-19)。保证率愈大,积温值愈小。一般对作物的熟制和品种的类型搭配都要根据80%的保证率值安排,哈尔滨此值为2 625.3℃,可满足一般的一年一熟作物之需。
    哈尔滨热量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较高,夏季日最高气温≥35℃的初、终间日数仅有5天,年内由于气温过高而使作物的生育受到抑制的现象很少出现。
    哈尔滨地区的平均气温日较差多介于10~13℃之间,最大值为13.7℃(5月),最小值为9.9℃(7月),年平均值为11.7℃。年内气温日较差基本上呈春秋双峰型,尤其春季因少雨且天气多变,气温日较差最大。在作物生长期内,白天高温有利于作物大量合成有机质和糖分,夜间低温又可使作物呼吸减弱而降低农作物自身的营养消耗,故气温日较差大对农作物生长是一个有利因素,尤其秋季气温日较差偏大对农作物的有机质和糖分积累更为有利。
    热量资源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一般表现有阶段交替的准周期性振动规律。哈尔滨≥10℃积温的年际变化有明显的3年和7~8年的准周期性。掌握这种周期性规律对于利用变化中的热量资源,防止低温冷害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二、水分资源
    大气降水是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在光热资源供应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作物的配置、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高低与大气中水分供应状况的好坏有直接关系。
    哈尔滨地区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在500~523毫米之间,市区稍多于周围地区。降水量的年内分配特点是冬春少,夏秋多。冬季(11~3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5~6%,春季(4~5月)占11~14%,夏季(6~8月)占65%左右,秋季(9~10月)占16~18%。作物生长季(5~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4%以上,其量值为430~440毫米。哈尔滨的降水集中期热量充足,因而降水量的有效性较高。
    年内降水变率以生长季期间最小,为20%左右,推算成降水量变化为±1OO毫米。春、秋季变率很大,达40%之多,因而春、秋季易产生旱涝。
    哈尔滨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1951~1985年最多年降水量为745.9毫米(1985年),最少年仅353.9毫米(1975年),两者相差一倍之多。
    降水保证率是反映一地降水供应情况的指标,说明在多年平均降水量一定的条件下不同量级降水量出现的机率。对农作物生长来说,哈尔滨5~9月降水量的80%保证率值(附表8-20)加上蕴藏在土壤中的前期水分能够满足大田作物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的需水量,但对于大豆生长仍稍嫌不足。
    哈尔滨5~9月降水量比同纬度且积温相近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波兰等多150~200毫米。同国内华北相比雨量虽少,但由于高温期短,蒸发和蒸腾(散)较少,其相对水分还是充足的。4~5月虽常有干旱,但多数年份的降水量可以保证作物出苗。
    水分资源利用率大小取决于蒸发力。蒸发力是当水分得到充分供应时,由大气状况所决定的陆面最大可能蒸发量,即在充分湿润条件下的土壤蒸发量与植物蒸腾量的总和。此值测定比较困难,一般只能利用气候资料进行估算,(附表8-21)即为按M·N·布德科法的计算值。
    由计算结果可知,哈尔滨年内蒸发力普遍偏大,除7、8、12三个月,尤其7月的蒸发力小于降水量外,其余月份蒸发力均大干降水量,3~6月更为突出。
    水分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计算气候生产潜力时要同时考虑降水量和蒸发量,只有两者平衡时才能满足作物对水的需求。采用ъ·г·伊万诺夫湿润公式计算所得哈尔滨各月的湿润度(K)(附表8-22)。哈尔滨一年内夏季(6~8月)和隆冬(12~2月)湿润度较大。冬季湿润度大是由于气温低所致,且对农业生产没有意义。K湿>1的月份(1、7、8、12月)是土壤层贮蓄水分的时期,其它月份则是土壤的失水期。其中K湿=0.6~1.0期间(2、6、9月)属半湿润时期;K湿=0.3~0.6期间(3、10、11月)为半干旱时期; K湿<O.3期间(4、5月)为干旱时期。整个生长季(除5月外)较湿润,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
    哈尔滨地区的干湿状况采用干燥度公式(张宝堃方法)计算结果为 K干(哈尔滨)=1.18;K干(呼兰)=1.04;K干(阿城)=1.00。
    四、风能资源 
    哈尔滨地区年平均风速多在4米/秒以上,春、秋季风力最大,尤以春季(四五月)最大,秋季(九十月)及冬初(11月)次大。春、秋季是利用风能的大好时节。
    哈尔滨地区的年大风(≥8级)日数郊区在40天以上,呼兰、阿城明显偏少。四五两月的大风日数约占全年大风总日数的50%以上。
    有效风速通常指能使大多数风力机桨叶起动,并输出一定功率的最低限度风速。根据目前国内外风力发动机的起动风速,一般可取≥3.5米/秒和≥4.O米/秒两个等级的风速作为有效风速。从哈尔滨多年平均情况看,有效风速集中在冬末夏初之间的三四五月和秋末冬初的10、11月。在上述月份中,尤其春、秋有效风速集中,几乎可全天出现。在一日内,有效风速则多出现在上午8~9时到下午4~6时之间。
    哈尔滨有效风速出现时间和能源消费特点有较好的匹配关系。春、秋大风时期正是农田抗旱灌溉、早春蔬菜温室取暖、粮食晾晒、农机检修和秋季蓄水秋灌、打场、饲料加工等农事繁忙季节,此期的能源消耗集中,可大力开发利用风能资源。
    风速是时大时小的,如果仅用平均风速很难反映具体的风能状况,因此还需统计出不同等级风速出现的频率。哈尔滨不同等级风速的概率分布状况,由图可知,哈尔滨以3米/秒左右的风速出现频率最大,该频率达18%左右。
    为给风力机桨叶、塔架以及地基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这里按皮尔逊Ⅲ型曲线法推算出哈尔滨30年一遇的最大可能风速为26.8米/秒,而哈尔滨近30年来实际出现的最大风速是26.0米/秒。
    风能密度通常指某一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平均风能(瓦/平方米)。这是衡量风能资源潜力的重要指标。哈尔滨市的年平均风能密度为1 40.32瓦/平方米,其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春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夏季次之)。全年3~20米/秒有效风速总时数达4 481.9小时,属全省的风能丰富区和全国风能资源丰富区的春秋强压型区。
    此外还可以看出,哈尔滨市及呼兰、阿城的风能密度分布变不同,哈尔滨市北部及呼兰地区偏大,哈尔滨市南部及阿城地区偏小。而且本地区风能密度的年内分配与太阳辐射的年内分配多呈反向,尤以6-8月明显。
页码: 360b-376
附件: @01LG00EJ.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60b
 
[RECORD: 77/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章名: 第三章  气候资源
节名: 第二节 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正文: 
    一、对光、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光、热、水的稳定程度及配合状况是影响气候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因素。哈尔滨地区的光、热变率,尤其是光能变率远小于降水变率。光能高峰期在5~6月,热量丰富期在6~8月,而降水量集中在7月~8月上旬。每年的5~8月光、热、水资源丰富,水热共济,为一年制喜温大田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优越的农业气候条件。但哈尔滨的光、热资源仍较有限,而且目前对其开发利用也不够充分,不够合理,尤其是对水能资源的利用率更低。其主要原因表现在农业方面是受水、肥条件的限制。哈尔滨的热量资源不够稳定,易出现低温冷害,因此又往往会限制对其它农业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
    就农业生产而言,要充分、合理利用定常性限制范围内的光、热资源,一般要从改进耕作制度入手。
    哈尔滨地区今后需注意选用和引进能适应本地气候条件、抗逆性强、光热利用率高、生长期适中的高产作物品种。一年内从春到秋,从品种选择到耕作技术都要立足于"抢积温"。春季需注意提高地温,秋季应注意防冻,要采取措施促进作物早熟。在播种时间上要力争抢早。双城、肇源的经验是将播种时间定在4月12~20日,即气温稳定通过5℃初日前后较为适宜。早播最佳期要选在播后种子层(5厘米)土壤最低温度不再低于-7℃,玉米三叶期的地面最低温度一般不低于-4℃时,哈尔滨地区常年在4月中下旬即可达到这一标准。在播种技术上,采取适当的防冻、抗冻措施,如催芽坐水播种等可抢积温60℃左右。播种后要讲究覆土厚度,注意防冻,根据低温预报在大冻前加厚覆土,冻过后耢薄覆土是预防冻害的有效措施。此外,增施农家肥,适时追施化肥,大力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秋季对玉米去雄扒皮晾晒、脱水,对水稻晒田促熟等都有利于提高作物对热量的利用率。对于要求热量较多的高产玉米品种,在可能条件下采取育苗移栽的方法也能达到促早熟、避冷害,充分、合理地利用光能资源以实现较大幅度增产的目的。
    为使有限的气候资源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还应在现有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尽可能逐步采用各种人工气候措施,如设防风障、建温室、扣塑料大棚以及施用地膜覆盖和保护地栽培等技术。此外,还可采用增温化学药剂来提高地温,以弥补热量的不足。
    要综合利用光、热、水资源,还必须确定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在哈尔滨地区的气候优势基础上可获得最佳总产和产值的主要大田作物播种比例(附表8-23)。在农业生产上要避免单一经营,要做到多品种、低成本、高产优质,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要提倡粮食、蔬菜、瓜果和饲料作物的套种、间种,提高复种指数。要大力发展其它栽培业和养殖业,以实现对有限的气候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多层次的开发。
    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发展农林牧综合经营等是预防某些非定常性气候因素限制的战略性措施。农、林、牧业对农业生态系统都有重要影响,只有实现农、林、牧的综合发展才能使生态系统中的诸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而使土地越用越肥,气候条件越来越好,使农业生态系统呈现良性循环状态。
    二、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资源储量不仅取决于降水量,而且还涉及到地表水、地下水的水体运动。哈尔滨地区水资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实现季节间和地域间的资源调剂,即把多雨时段(年、季)的水调剂给少雨时段使用,把多水地段的水调剂到少水地段使用。这种调节措施主要是根据地表水、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以及作物需水规律等采用相应的水利工程措施实现。此外,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改变耕作制度、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以及改善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的布局来提高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利用率。
    哈尔滨地区水资源问题以市区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是水资源不足和水质污染加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予以解决。今后首先要充分利用地面、地下蓄水系统,尽可能多蓄积降水;其次要发展节水和重复用水技术,提倡一水多用、联合串用。此外还要加强城市的用水管理,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和预防。
    三、对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风能、太阳能在利用上有两个弱点:一是能量不集中;二是受气象条件影响输出能量不稳定。
    哈尔滨地区4~5月和10~11月风能资源丰富,7~8月和12~1月风能资源不足。而太阳能是5~7月丰富,11~2月不足。可见一年内在多数时间里两者富集程度相反,即风能丰富时太阳能不足,太阳能丰富时风能不足。所以,对风能和太阳能利用的最佳方案要立足于扬两者之长,补两者之短,从而实现对两者的综合利用。此外,今后还要在聚能、转换能、贮存能的技术上大力加强试验研究,力争有所突破。
    哈尔滨的风速有随高度增高而增大的趋势,今后可在经济造价及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风力机塔高以利用更多的风能。如40米高处的可利用风能要比10米高处的可利用风能多达84%,而且适当提高风力机高度后还可以减小空气乱流对机身的破坏作用。此外,合理设计风轮直径也是充分利用风能的重要环节。利用太阳能的主要途径是光能转换、光电转换和光化学转换,哈尔滨地区进一步开发利用太阳能以推广太阳能温室种菜、太阳能暖房采暖、太阳能暖圈养猪等更有现实意义。
    四、对冷、凉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哈尔滨冬季气候寒冷,夏季很少酷热,这种冬冷夏凉的气候特征也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哈尔滨有近半年的冬季,一年内有5个月(11月到翌年3月)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日期从10月24日开始至第二年4月6日结束,其间有164天之多,土壤、江河封冻期长达5个月左右。
    冰、雪是寒冷气候的产物,哈尔滨地区降雪、积雪期长(降雪初、终间日数180余天,积雪初、终间日数160多天),松花江结冰最厚达两米以上。漫长的冬季和长时间的降雪、积雪对于杀虫灭菌、净化空气、减轻噪声等具有明显作用。此外,用净化雪水作饮用水,用融雪水灌溉农田和喂养禽畜等也是人们开发利用冰雪资源的重要方式。
    哈尔滨很早就有人冻制或雕制冰灯,近些年来以冰灯、冰雕、雪雕制作为中心内容的冰雪资源开发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艺术水平上都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哈尔滨市冬季的一项重要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并且明显带动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哈尔滨夏季不长,气温宜人。年内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时间只有3个月(6~8月)。7月份超过30℃的日数只有7天左右,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多数年份不足1天。夏季白天平均超过25℃的高温时段不长,多出在12~17时,晚间的平均气温则在14~18℃之间。白天温高而不燥,夜间凉爽而不冷,且夏季多晴天,湿度、日照适中,因而可较好地满足人们避暑的需要。
页码: 377-380
附件: @01LG00EI.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77
 
[RECORD: 78/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节名:                     第四章  生物资源
页码: 380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80a
 
[RECORD: 79/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章名: 第四章  生物资源
节名: 第一节 植物资源                    
正文: 
    一、林地资源
    哈尔滨大规模垦荒始于清代末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市郊土地已大部开辟为农田,天然森林植被几乎全部遭到破坏。林地面积小,分布零散,以人工林为主是哈尔滨林地资源的总特征。
    哈尔滨市区人工林主要是护岸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薪炭林以及其它特种经济林。
    人工防护林主要分布在江南、江北平原及荒山,林木覆盖率为2.85%,活立木总量为265 200立方米。水土保持林在江南平原及长岭、荒山,活立木蓄积量为55 020立方米。风景林主要在太阳岛和长岭,林木覆盖率为3.5%,长岭还有薪炭林及经济林22公顷。
    二、草场资源
    哈尔滨市草场总面积可达两万余公顷,按干湿程度分类主要为草甸草原(羊草和隐子草+杂类草)和沼泽草甸(小叶章和苔草+杂类草)。草场类型主要有割草草场、放牧草场、兼用草场(包括割草、放牧、打苫房草及割芦苇等)。
    哈尔滨已利用的草场主要集中在5个乡镇,即前进、太平、新发、民主和新农。其中草质较好的草场亩产干草可达75公斤,大部分草场亩产仅为50公斤左右。人工改造草场是开发草场资源的有效途径,1987年太平镇曾试种羊草460余公顷,其中生长较好的200公顷亩产干草达165公斤。
    哈尔滨草场中质量比较好的饲草是羊草和豆科植物类草,如野豌豆属、苜蓿属、草木樨属等,此外还有禾本科的早熟禾、落草、隐子草及一些杂类草的幼草。
    三、水生植物资源
    哈尔滨地表水域较广,除一些污染严重的水域外,大部分河、湖、沟、泡沿岸都有水生植物生长,只是由于这些水域冬季结冰时间较长,夏季水温又低,所以水生植物的种类偏少,有些经济植物如泽泻、慈菇等可利用的部分生长不好。
    哈尔滨具有经济意义的水生植物主要有:
    (1)满江红(红萍)  可用作肥料与饲料。
    (2)芡实(鸡头米)  种子可食用。
    (3)睡莲 是一种观赏植物。
    (4)东北金鱼藻  可作为猪或家禽饲料。
    (5)东北菱 其果可食用,亦可用于提取菱粉或酿酒。
    (6)耳菱 用途同东北菱。
    (7)冠菱 用途同东北菱。
    (8)格菱 用途同东北菱
    (9)菱角 用途同东北菱。
    (10)弓角菱 用途同东北菱。
    (11)水芹 其嫩茎叶可食,新鲜茎叶榨汁内服有降血压作用。
    (12)宽叶香蒲 为造纸原料,亦可编蒲包、蒲席,蒲花可填枕头,蒲黄(花粉)可入药。
    (13)东方香蒲 用途同宽叶香蒲。
    (14)小香蒲 用途同宽叶香蒲。
    (15)长苞香 蒲用途同宽叶香蒲。
    (16)狭叶香 蒲用途同宽叶香蒲。
    (17)普通香蒲 用途同宽叶香蒲。
    (18)大卫香蒲 用途同宽叶香蒲。
    (19)黑三棱 其块茎可入药。
    (20)眼子菜 是一种药用植物,全草可入药。
    (21)异果眼子菜 可用作饲料。
    (22)突果眼子菜 可用作饲料。
    (23)小浮叶眼子菜 可用作饲料。
    (24)光叶眼子菜 可用作饲料。
    (25)竹叶眼子菜 可用作饲料。
    (26)微齿眼子菜 可用作饲料。
    (27)龙须眼子菜 可用作饲料。
    (28)菹草 可用作饲料。
    (29)浅叶眼子菜
    (30)柳叶眼子菜 可用作饲料。
    (31)小茨藻 可用作饲料。
    (32)黑藻 可用作饲料。
    (33)亚洲苦草 可作食草性鱼类饵料,亦为猪、鸡、鸭用饲料。
    (34)水草前 嫩叶可食,全株可作饲料。
    (35)芦苇 用于编织,制作绝缘材料,造纸。茎秆可苫房,茎可入药。
    (36)水葱 用作编织草包材料。
    (37)乌拉草 可用于造纸、打绳、编织工艺品。夏秋之季割下晒干,用木棒槌软后可絮垫靰鞡用以防寒,但今人久已不用。
    (38)菖蒲 药用植物,根茎可入药。
    (39)品萍 可用作饲料。
    (40)浮萍 可用作饲料。
    (41)睡菜 药用植物,全草可入药。
    四、药用植物资源
    哈尔滨药用植物较多,除在水生植物中涉及的数种外,尚有:
    (1)野百合 鳞茎入药。
    (2)细叶百 合鳞茎入药。
    (3)玉竹 根茎入药。
    (4)知母 根茎入药。
    (5)穿龙骨薯预 根茎入药。
    (6)桑  叶入药。
    (7)地肤 种子入药。
    (8)石竹 全草入药。
    (9)蝙蝠葛 根入药。
    (10)白屈菜 植株入药。
    (11)独行菜 种子入药。
    (12)遏兰菜 全草入药。
    (13)播娘蒿 种子入药。
    (14)龙牙草 全草入药。
    (15)欧李种 仁入药。
    (16)山杏种 仁入药。
    (17)地榆 根入药。
    (18)苦参 根入药。
    (19)鼠掌草 全草入药。
    (20)远志 根入药。
    (21)叶底珠 叶入药。
    (22)蔏麻 种子入药。
    (23)紫花地丁 全草入药。
    (24)稀花米口袋 全草入药。
    (25)独活 根入药。
    (26)细叶柴胡 根入药。
    (27)兴安蛇床子 果实入药。
    (28)防风 根入药。
    (29)东北鹤虱 果实入药。
    (30)益母草全 草入药。
    (31)车前 种子入药。
    (32)茜草 根入药。
    (33)败酱 全草入药。
    (34)桔梗 根入药。
    (35)牛蒡 果实入药。
    (36)艾  叶入药。
    (37)黄蒿 幼苗入药。
    (38)刺儿草 全草入药。
页码: 380b-383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80b
 
[RECORD: 80/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章名: 第四章  生物资源
节名: 第二节  动物资源                   
正文: 
    一、鸟兽资源及野生动物驯养
    从现代鸟兽区系组成方面看,哈尔滨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都比较丰富。19世纪70年代以后,哈尔滨的太阳岛曾以"五多"而著称,即岛的周围蛤蜊多、鱼多、虾多、雁和天鹅多。20世纪初哈尔滨地区还有过黑琴鸡的记录(郑作新,1976.)。黑琴鸡是一种很典型的山区森林鸟类,可作为狩猎对象,但目前的分布区极小。哈尔滨的候鸟种类很多,鸟区系极为丰富。黑龙江省博物馆至今还保存有20年代在哈尔滨采集的多种鸟的标本,包括斑头鸬鹚、白鹳、黑鹳、白尾海鹃、大鸨、大杓鹬和鱼鹗等,但这些种类近三五十年来均已绝迹。
    哈尔滨的大规模开发对鸟类资源的影响愈来愈明显。60年代还可看到白鹭、绿鹭以及许多种雁鸭,近一二十年雁鸭类中常见到的只有斑嘴鸭、罗纹鸭、绿翅鸭,偶然可见有鸳鸯,大群的雁鸭已不在哈尔滨地区停歇。此外,由于哈尔滨市区的林木较少,且多为栽培的人工林,高大乔木与树洞均较少见,因而典型的树洞营巢鸟类亦很少。大斑啄木鸟、绿啄木鸟等虽然是本地的留鸟,但在繁殖季节到来之前也不得不向低山丘陵区的森林转移。
    人类的经济活动对野生哺乳动物的影响也十分明显。20世纪30年代在呼兰境内仍有紫貂和水獭。市郊区的松花江两岸产狍,冬季市场每年狍可上市5 000只以上。据高尔捷也夫记载,1934年在哈尔滨地区曾有野猪的活动记录。至60年代哈尔滨偶然还可见到狍,但60年代之后,狍及大型鸟类在哈尔滨几乎绝迹,现在的毛皮兽中常见的只有黄鼬,偶然才可见到的有豹猫、香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级人民政府曾发布了一些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条例和通令。按照国家规定,哈尔滨动物区系中属于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的种类有白鹳、黑鹳、白尾海鹃;属于国家第二类保护动物的种类有白琵鹭、白额雁、小白额雁、大天鹅、鸳鸯、黑琴鸡、花尾榛鸡、大鸨、小杓鹬以及隼形目、鹗形目的所有猛禽。现在这些种类在哈尔滨市多数已绝迹。
    1981年3月,中日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在所列的227种栖息于两国的迁徙鸟类(候鸟)中,见于哈尔滨地区的有141种。此外,哈尔滨还有许多未包括在这一协定规定之内的应加以保护的留鸟和候鸟。自1982年春季开始开展爱鸟周活动后,近几年哈尔滨保护鸟类的工作已取得成效,目前中小型鸟类在郊区可常见到百种以上。
    哈尔滨地区野生动物的饲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阿城的东部靠近山区,有野生动物饲养场,主要饲养梅花鹿和马鹿。这些饲养场均有30年以上的养鹿历史,在鹿的人工养殖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哈尔滨市玉泉野生动物饲养场、平山野生动物实验场在饲养梅花鹿和马鹿同时,还开始驯养乌苏里貉、麝鼠、银狐、黄鼬、艾虎、松鼠和兔。哈尔滨市特产研究所驯养火鸡和雉鸡,山河林场饲养熊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哈尔滨市郊区近年来增加许多养貉、养麝鼠和养狐的专业户,毛皮兽饲养逐渐被群众所接受,已被认为是致富的门路。
    貉  又称狸,似狐但体小,体型硕壮,吻与耳较短,颊部横生灰白色长毛,有倒"八"字形的黑褐色脸斑。黑龙江省产的貉亦称乌苏里貉,品质列于全国之首。貉皮是一种畅销的毛皮,国家收购毛皮按等级论价,1984年一等貉皮每张70元,出口貉皮每张可售50余美元。至1987年貉皮价格向上浮动,野生貉的数量急剧下降。貉杂食性,能很快适应饲养环境,易于养殖。目前养貉在哈尔滨市已有相当好的基础,据饲养者总结的经验,若饲养过程中增加动物性饲料则貉平均产仔数多,幼貉体型大。今后养殖应注意对选种和综合利用的研究,以使养貉业能够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麝鼠  为田鼠亚科中体型最大者,尾长而侧扁,后足具蹼,善游水。毛皮是珍贵的上等裘皮原料,在国际毛皮市场有"软黄金"之称。麝鼠原产北美,本世纪初(1925年)引入欧洲。50年代由苏联境内自然扩散到中国的黑龙江,成为黑龙江省主要的经济兽类之一,其毛皮产量仅次于元皮与灰皮,最高年产量可达20万张。近些年野生麝鼠的数量下降促进了麝鼠养殖业的发展。哈尔滨土产公司于1981年开始人工饲养麝鼠,以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黑龙江野生动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均开展了人工驯养麝鼠及人工繁殖麝鼠技术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哈尔滨市特产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天然泡沼地进行大围栏放养麝鼠的研究,为开发沼泽地驯养麝鼠开辟了一个很好的途径。麝鼠饲养管理技术比较简单,人工饲养的麝鼠年产5崽。哈尔滨市除国营饲养场外,还有许多个体户养殖麝鼠,均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新兴起来的麝鼠养殖业可望在今后得到更快的发展。
    雉鸡  又称环颈雉、野鸡,是最常见的一种猎用禽。雉鸡肉味甚美,是野味之上品,羽毛可供装饰用。黑龙江省产的雉鸡颈部有宽而且完整的白色颈圈,与国内其它各地产的雉鸡相比体型最大。1982年哈尔滨市特产研究所开始驯养雉鸡,每只雉鸡平均产蛋34只(野生雉鸡只产18~20只),种卵平均受精率为89.3%,出雏率平均达91.8%。市特产研究所饲养的雉鸡销售至香港,且已与深圳客商联营,成鸡每只售价港币80元。
    近十年来,哈尔滨市的科技工作者对养鹿和养熊也做了许多工作。哈尔滨养鹿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原有鹿群的品质差,为改善鹿群的品质,1985年起哈尔滨市特产研究所从新疆引进体大、产茸量高的天山马鹿,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改良了东北马鹿的品种。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在金山屯林业局用控制光照的方法使马鹿一年可生长两次茸角,显著地提高了马鹿的产茸量。这些养殖技术的提高必然会促进养鹿业的发展。
    1985年黑龙江省中药联营公司与哈尔滨动物园的科技人员协同驯养黑熊与棕熊,并成功地进行了活体收集熊胆汁的试验研究。至1987年,阿城市山河林场在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的支持下,人工养熊19只,开始了哈尔滨地区的养熊业。
    鹿茸、熊胆、麝香都是传统的名贵中药,但目前的收购量很少。黑龙江省药材公司统计,1978~1981年每年平均收购量不及1960年的1/3,其主要原因是对野生动物的过度狩猎致使野生动物量急剧减少,此外收购价格偏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野生动物的经济价值除狩猎价值外还有游乐和观赏价值。哈尔滨市旅游局所属玉泉狩猎场是在原玉泉野生动物饲养场的基础上筹建起来的,位于阿城市境内,距哈尔滨市50公里,占地面积3 000公顷,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封闭式狩猎场。狩猎场散放和圈养梅花鹿、马鹿400余头,1987年开始接待国内外游客与猎队。
    哈尔滨供观赏的野生动物集中在哈尔滨动物园。动物园前身是东北林学院的实验林场的一部,1954年改为综合性动物园,是中国七大综合性动物园之一。该园展出动物125种,包括中国东北珍贵的东北虎、貂熊、紫貂、驼鹿、白鹳、丹顶鹤、白枕鹤、天鹅等,也展出世界及国内其它珍贵稀有动物。东北虎、貂熊、丹顶鹤等稀有鸟兽经常作为观赏动物的种源提供给国内许多省市,有时也作为国际交往的赠礼,或作为珍贵动物与其它地区交换展出。哈尔滨动物园在驯养东北虎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959年开始人工繁殖东北虎,1981年创造一年繁殖两胎的记录。至1987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共繁殖东北虎41窝,成活84只,为提供东北虎的种源做出很大贡献。
    二、淡水鱼类资源及人工养殖
    哈尔滨市区的松花江及其支流,两岸泡泽和水库中,具有食用价值的经济鱼类主要有黑龙江鲤、银鲫、鲢、蒙古红鲌、松花江翘嘴红鲌、红鳍鲌、鳊、鲂、斜颌鲴、鳡、赤眼鳟、雅罗鱼、青鱼、草鱼、唇骨、斑骨、鲶、黄颡鱼、乌苏里鲵、鳜、狗鱼、乌鳢、大麻哈鱼、乌苏里白鲑、哲罗鱼、细鳞鱼、鲟鱼、鳇鱼以及小型成鱼如银鲴、鰲鲦鱼、鮀鮈、麦穗鱼等40余种,鲤科鱼类约占70%。
    哈尔滨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是鲤科鱼类。松花江大白鱼曾是黑龙江省主要经济鱼类,60年代以前产量较高,但近年来哈尔滨已很少见到。黑龙江鲤具有适应性强、食性广、生长较快、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在松花江水域中产量最高,约占本省产量的25%,是哈尔滨人民所喜爱的食用鱼类。鲢(又称白鲢)生长迅速,产量较高,在松花江中下游明水期的渔业生产中产量占10%。草鱼是全国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松花江中蕴藏量较大,在春汛期草鱼的产量可占1O%。此外鲶鱼、黄颡鱼的产量也较高。银鲴、鳖鲦鱼、雅罗、马口、川丁子、泥鳅、葫芦子和岁鱼等中小型鱼类虽然个体不大,但其分布广,数量多,也是具有食用价值的捕捞种类。
    松花江中还分布有一些驰名全国的珍贵鱼种,如鲟、鳇、大麻哈、乌苏里白鲑以及松花江的"三花五罗"等。这些鱼类虽然现在产量不大,但其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深受人们欢迎,只是这些鱼种目前在哈尔滨市已很少见。据调查,1981年在哈尔滨松花江沿岸的6号照曾有人捕获一条体重11.5公斤的鳇鱼,1980年在17号照曾有人捕获一条3.5公斤重的大麻哈鱼,说明一些名贵鱼类在哈尔滨沿江并未完全绝迹。
    哈尔滨地区的鱼类资源近年来在种类和数量上均趋于减少和下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冷水性鱼类明显减少。如50年代尚能见到的哲罗、细鳞、乌苏里白鲑、江鳕(山鲶鱼)、狗鱼等,现已经多年不见。50~60年代在市场上经常可以买到的鳡条、红眼睁子、鳊花、法罗、鳌花、怀头(六须鲶)等,现在也很少见到。
    第二是可捕捞数量明显减少。50年代渔民捕鱼通常以重1.5~2公斤以上的鲢鱼尾数作为统计数量的依据(称为多少个子)。当时最多时有的网场一天可捕鱼1000~1500公斤,前些年有的网场一网还能捕获25~30公斤,而最近几年一网仅能捕到5~10公斤。1986年万家水库整个夏季仅捕鱼50多公斤,下6号照只捕到24.5公斤。
    第三是鱼的个体明显变小。50~60年代松花江大白鱼一般体重均为4~4.5公斤左右,草鱼均为9~9.5公斤上下,黑龙江鲤为7.5~8公斤,白鲢均为15公斤以上,最大的鳟条可达30~35公斤。而目前各种鱼类较大者也仅1.5~2.5公斤,5公斤重的已很稀少。
    松花江哈尔滨段鱼类资源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水域的污染日趋严重,从而破坏了鱼类生长繁育的生态条件。此外,鱼政管理不严、生产措施不当、捕捞手段陈旧等也是造成资源下降的原因之一。如近些年在规定的禁捕期间内仍有滥捕现象发生,多年来各种网具虽有所改革,但仍有人使用不合规格的网具进行非法捕捞幼鱼。
    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松花江水域的淡水鱼类资源是全市人民共同的任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治理和防止水体污染,坚持取缔非法滥捕,注重对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同时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全市人民都能认识到保护和发展松花江淡水鱼类资源的重要性。否则,一些名贵鱼类和其它淡水鱼类将会在松花江的哈尔滨段彻底绝迹。
    哈尔滨的淡水鱼类养殖始于50年代,1950年哈尔滨市在松浦区创建了第一个水产养殖场(也是黑龙江省的第一个养殖场),当时养殖场的规模不大,养殖水面很小,养殖的种类单一(仅试验养殖鲤鱼)。1958年该场改为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负责全省养鱼事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此后哈尔滨成立了水产研究所,并组成专门队伍直接研究和指导哈尔滨市的淡水养殖。近些年来,哈尔滨的养鱼业已逐步走向科学化和正规化,表现为养殖面积由小变多,养殖技术逐渐提高,养殖产量也不断增长。
    50年代初,哈尔滨在试验养殖的基础上逐步由苏、浙等省引进四大家鱼(青、草、鲢、鳙)的鱼苗,充实了哈尔滨市的淡水养殖种类。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鱼类养殖工作者首先使草鱼在哈尔滨市成功地实现人工孵化,进而又使原来只能在长江水域中才能产卵孵化的鲢鱼也在哈尔滨的人工孵化池中繁育了后代。60年代以来人们先后对鲍、鲶鱼、板黄、鲂等鱼类进行试验养殖,均取得成功。除上述由国内引进的鱼种外,朝鲜人民共和国赠送的虹鳟鱼及由国外引进的罗非鱼也在哈尔滨繁育成功。
    目前哈尔滨市已形成了以养殖鲤、鲫、草、鲢、鳙为主体,积极扩大对鮊舶、鲶、鲂、板黄等新品种的养殖,努力探索养殖特产种类和冷水性鱼类新途径的淡水鱼类养殖格局。1958年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对鲟鱼的人工繁殖已初获成功,并积累了饲养幼鱼的初步经验,近几年来进行的鲫、鲤杂交试验研究也已获得初步成果。
    除鱼类养殖外,对虾、鳖等的人工养殖也相继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有人引进牛蛙进行人工饲养,其养殖规模正逐渐扩大。
    哈尔滨市扩大养殖面积一方面得充分利用自然水泡(如黑鱼泡等),另一方面是积极利用人工水库和修建人工鱼池。1958年以来哈尔滨市相继兴建了立功水库、三八水库、工农水库,建设了太平渔场、胜利渔场、石槽渔场、西郊渔场、长岭湖渔场、阎家岗渔场等十多个养鱼基地,养殖水面从1966年的近480公顷发展到1990年的3 926公顷,年产量也由1966年的43吨发展到1990年的5 71O吨。
    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哈尔滨市水产养殖部门还进行了一年养殖两茬的实验研究。市黑鱼泡水产养殖场(现改名为西郊渔场)在市水产研究所的指导下于1978年开始了这个项目的初步试验,1982年此项目正式列入该场的科研项目,1984年实验取得成功。这一养殖技术使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高,亩产量由1977年的0.185吨发展到1986年的0.376吨,10年中亩产量提高了一倍多。
页码: 384-389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84
 
[RECORD: 81/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节名:                     第五章  地下能源和矿产
页码: 389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89a
 
[RECORD: 82/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章名: 第五章  地下能源和矿产
节名: 第一节  地下能源                    
正文: 
    一、地热
    1971年黑龙江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为在黑龙江省寻找地下热水资源,曾在哈尔滨地区开展了地下热水普查勘探。通过普查测量、物探、钻探等工作,证实哈尔滨平房一带属热异常区。
    平房R3地热勘探孔(孔深910.26米)钻穿了白垩纪地层,见到中侏罗统太安屯组上段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在深度900米处测得温度为41.9℃,增温梯度值达3.95℃/100米,属异常值。抽水水位下降62.24米,涌水量为0.128升/秒(11.059立方米/日),井口水温降至14.5℃。钻孔揭露的地层顶部83米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其下为818.74米厚的下白垩统青山口组泥岩、砂质泥岩和泉头组砂质泥岩、泥岩、砂岩及砂砾岩,为泥质和硅质胶结。孔隙裂隙不甚发育,有的裂隙被岩脉充填,含水和透水微弱。底部见中侏罗统太安屯组上段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在902.24米及907.35米处见有燕山期花岗斑岩或石英闪长岩岩脉。
    含水岩组为白垩系下统泉头组第一段的砂岩、砂砾岩及砾岩,厚度105米左右。砂砾岩胶结较好,分选差,成分复杂,富水性不佳。含水岩组承压水头较高,顶板埋藏深度为797米,静止水位深度为21米,地下水为承压层状或孔隙裂隙热水,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封存水,地下水交替循环缓慢。
    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为氟、锶、总铁、钾、钠、氯及硫酸根离子含量较高,射气(R)为O.1 7埃曼,铀(U+6)为O.0004毫克/升,矿化度为4.418克/升。见有碘和氢,可溶性二氧化硅含量较低,为10毫克/升。PH值为8.3,氟含量达9.O毫克/升,属中等矿化的碱性含氟氯化钠型水。
    哈尔滨平房地区--前长岭子至葫芦沟隐伏凸起带及太平庄短轴背斜均属热异常区,为地下热水田的远景区。
    二、天然气
    位于哈尔滨西郊太平镇一带的太平庄(镇)隆起,呈东北方向,与松花江北岸的五站隆起相对。
    1985年4月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部门在哈尔滨市西郊寻找石油。4月至12月32641钻井队在太平镇进行钻探,庄深1号井井孔位置距太平镇4.5公里,井深3 2d 0米,测井资源表明,在井深720米至750米间有3个波峰,经分析解释为有3层水,无油,井口从此封闭。
    1989年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对这口井内的三层波峰重新进行综合解释,认为是三层天然气。此时大庆研制成功的能射穿井内双层管的射孔弹需要试验,选择已封闭的庄深1号井为试验井,1989年1O月进行了射弹穿孔试验。在该项试验成功的同时发现了天然气,该天然气赋存于中生界下白垩统砂岩中。经试气结果,庄深1号井可日产天然气4万立方米。以后在距庄深1号井东北1公里处施工了双131井,继而又打了双13、双14井,并进行试气。与此同时,在与太平镇隔江相望的松花江北15公里处的五站地区又打了五深1井,测定日产天然气为3.97万立方米。其后共在五站地区布井10个。
    勘探试验表明,太平镇和五站地区已经控制了相当可观的天然气储量。哈尔滨市煤气公司从1989年11月8日开始组成了考察组进行实地调查,现已将天然气引进哈尔滨市区。
页码: 389b-391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89b
 
[RECORD: 83/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八篇  自然资源
章名: 第五章  地下能源和矿产
节名: 第二节  其它矿产                    
正文: 
    哈尔滨地区的矿产资源除地热和天然气外,还有种类较多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其中金属矿和多数种类的非金属矿主要分布在阿城市,在哈尔滨市区分布的主要是一些建材非金属矿。
    一、粘土矿
    哈尔滨市的粘土矿主要分布在岗阜状高平原和松花江阶地,其岩性为黄色、棕色、黄褐色的黄土,黄土状亚粘土和亚粘土,按用途划分主要有水泥用粘土矿和砖用粘土矿两类。
    水泥用粘土矿主要赋存于太平区东风镇毕家屯东的第四系上更新统哈尔滨组中。此处共有两个矿层:一号矿层厚度在12.9~40.O米之间,平均厚度为35.4米;二号矿层厚度在0.6~3.5米之间,平均厚度为1.2米。矿层长1174.3米,平均宽度为254米,为中型水泥用粘土矿床。现为哈尔滨水泥厂开采利用。
    砖用粘土矿也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上更新统哈尔滨组中,多分布于哈尔滨近郊的东南部。此类粘土矿储量较大,目前的年采出量在300万吨左右(附表8-24)。
    二、砂及砂砾石矿
    砂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河床及河漫滩,以黄色中砂及中细砂为主。分选较好,磨圆中等,颗粒均匀。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及暗色矿物。
    砂砾石主要分布于阿什河低河漫滩和河道浅滩,其上部覆有薄层淤泥质亚粘土、亚砂土,或裸露于地表。砂砾松散,分选磨圆较好,砾径0.2~1.5厘米及5~10厘米。其中含中粗细砂,砾石呈浑圆状或次棱角状,砾石成分多为火山岩、变质岩及少量沉积岩等。
    目前哈尔滨已开采的砂砾石矿点不多,主要集中于香坊区的幸福、向阳、城高子3个乡镇。
    位于靠河寨的香坊区幸福砂场所开采的为河道浅滩型砂砾石矿。该矿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中,矿体长3 400米,宽25米左右,厚O.5~4.0米左右,为中细粒混合砂,质较纯,是良好的建筑用砂砾石。
    位于代家屯、六家屯、翻身屯等地的向阳乡、城高子镇等砂场所开采的为低河漫滩型砂砾矿。此类砂砾矿也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的冲积层中,其矿体的规模越往下游方向越大,砂的质量也随距河源的远近而变化,一般下游多为中细砂或含砾中粗砂,中上游则以砂砾石为主。
    各主要砂砾石产地及其矿产储量(附表8-25)。
页码: 391-393
附件: @01LG00EM.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91
 
[RECORD: 84/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节名:                     第九篇  自然灾害和灾害防御
页码: 397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97a
 
[RECORD: 85/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九篇  自然灾害和灾害防御
节名:                     第一章 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
页码: 397b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97b
 
[RECORD: 86/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九篇  自然灾害和灾害防御
章名: 第一章 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
节名: 第一节 灾害性天气                    
正文: 
    一、大风
    大风一般是指风力≥8级(17.2米/秒)的风。大风是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具有较大的破坏力。8级以上或瞬时风力达到8级以上的大风对国民经济建设有很大影响,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危害。春季大风加速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可加剧土壤的干旱程度;夏季大风往往与暴雨同时出现,使作物倒伏、折秆;冬季寒潮大风可产生雪暴,易造成大量牲畜死亡。
    哈尔滨春季(3~5月)大风日数较多,约占全年总次数的85%。1989年6月24日19~20时局部短时大风在太平桥吹倒铁塔3座。1990年7月9日30米/秒的11级大风曾导致3人死亡。≥8级的最多大风日数也出现在春季,以四五月份尤为集中(附表9-1)。
    哈尔滨市历史上有遭受龙卷风袭击的记载。龙卷风是由一种维持时间很短(一般只维持几分种到几十分钟)、活动地区很小(在地面其直径一般为几米到几十米,最大为1公里左右)而破坏力极大的小尺度天气系统(龙卷)所形成的强风。近些年龙卷风对哈尔滨市影响大且记录资料完整的共有两次:
    1、1977年10月14日晚7时30分左右,哈尔滨局部地区发生了一次短时间强雷暴大风天气。它是由一条飑线上夹带陆龙卷而造成的。龙卷强风带宽约300米,约以超过10级风(平均26米/秒)的风力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其路径是薛家--王岗——马家沟——红旗大街——三棵树。
    受此次龙卷风影响,薛家水泥变压器台被吹倒,王岗附近一个单位的围墙被刮倒69米,倒、歪水泥电柱15根,有1人被大风刮出15米远。市缝纫机厂1180平方米厂房的铁皮房顶被全部吹走,其下落的最远距离达730多米。市轧钢厂28车间一台距地面高10米、重32吨正在作业的大型厂吊受大风破坏而坠毁,吊起的一吨多重货物被大风吹走。该车间另一台备用吊车也被大风吹起,并冲破安全挡坠落地面而毁坏。
    2、1987年7月3日13时前后,有一飑线从肇东起经呼兰、哈尔滨到阿城,飑线所经之地形成一股强大的龙卷风。
    受该龙卷风影响,肇东倒民房22间,伤6人,水泥电柱被吹倒557根。呼兰境内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强风带宽约1公里左右,长约30公里,持续时间达6分钟。一栋三层楼房的房盖被大风卷起,83人受伤,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260多万元。阿城受灾农田2 000余公顷,493户民房被毁坏。哈尔滨城区在此次龙卷风影响下,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持续约5~6分钟,但无重大损失。
    此外,1987年8月4日呼兰遭到一次龙卷风的袭击,强风带宽100米左右,长约6公里,持续时间约10分钟。受该龙卷风影响,85间房屋的房盖被风吹走,3间房屋倒塌。
    二、暴雨、冰雹与雷暴
    1、暴雨
    暴雨是指日降水量≥50毫米或48小时内降水量≥60毫米、2小时内降水量≥100毫米的降水。暴雨由于强度大,往往使城市排水系统超负荷或导致江河泛滥,给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
    哈尔滨暴雨多发生在盛夏季节,主要是由东北低压和蒙古低压(亦称二连低压)的发展和移动而引起的。此外,盛夏季节副热带高压后部的切变线以及受华北锢囚锋等系统的影响亦使哈尔滨产生暴雨。
    盛夏季节暴雨历年月平均次数均小于1天,哈尔滨暴雨日数见第三篇·第一章,暴雨历年月平均次数不超过两天。
    7~8月是哈尔滨暴雨集中期,其暴雨次数占总次数的92%,其中尤以7月份最为集中,占总次数的68%。降水强度大小是暴雨的重要特征。哈尔滨各时段最大降水量参见表3-39。
    哈尔滨年内一日最大降水量一般出现在7月,其值可达104.8毫米。
    同一次降水过程中降水量的累计量也是降水强度的一种标志。统计资料表明,哈尔滨在1957~1983年的26年中,同一次降水过程在72小时内的降水量≥100毫米的共有3次(附表9-2),累计出现的暴雨过程共有25次(附表9-3)。
    2、冰雹
    冰雹是由大气强烈对流作用而产生的固体降水,多出现在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是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之一。降雹经常伤害人畜或破坏建筑设施,对农作物的危害也较大。
    1983年5月30日晚,受东北低压影响,呼兰风力达10级,降冰雹大如乒乓球,致使13个乡受灾,65 500余公顷农田被水淹,绝产3 630公顷,毁坏4127户民房和1O所小学校舍。大风吹倒高压线杆175根,摔坏变压器4台。部分地区停电、停工,伤两人。经济损失约为803.4万元。
    哈尔滨冰雹平均日数以五六月份为多,冰雹最多日数亦集中在五六月份,每月可达3次之多。年内各月冰雹情况参见第三篇·第一章的固体降水部分。
    3、雷暴
    雷暴是积云中的电闪雷鸣现象。强烈的雷暴常击毁地面建筑物,也常给人畜带来较大伤害。
    哈尔滨雷暴平均初日为5月5日,终日为9月31日,以夏季(6~8月)为最多。雷暴持续的时间多数不超过1小时,但个别雷暴亦可持续长达6~12小时。
    哈尔滨地区因雷暴造成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时有发生,其表现或击毁树木,或击死人畜,或击坏变压器和其它生产设施,导致供电或生产短时间停止。因为此类损失涉及范围较小,故一般文献上无记载。
    三、暴风雪与沙尘暴
    1、暴风雪
    暴风雪又称雪暴,它是大量的雪随风运行,雪片被风卷起作急剧旋转运动的一种天气现象。暴风雪常使道路壅塞或出现雪阻,使大气的能见度变差,从而导致各种灾害发生。
    1980年1O月24~26日哈尔滨发生的暴风雪天气曾使铁路沿线大部客、货车停运,公路运输全线停车,城市部分地区停水、停电、停工。市内因雪阻汽车行驶困难,交通堵塞,对市区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哈尔滨年平均降雪日数多,降雪量大,因此出现暴风雪的次数也较多。但强度较大并可造成灾害的暴风雪不多,年平均次数约在1次左右。
    2、沙尘暴
    沙尘暴是空气中带有大量被强风从地面卷起的尘沙、干土粒而使空气严重浑浊的现象。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其出现时大气的水平能见度常在1公里以下。在城区沙尘暴只对交通影响明显,其造成的灾害损失一般不大。
    哈尔滨的沙尘暴天气以三四五月份出现最多,多年平均3月份为0.4日,4月份为1.3日,5月份为O.6日。6月份以后至翌年1月很少发生,仅7月份偶有出现。
页码: 397c-402
附件: @01LG00EQ.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397c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