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自然地理志(三)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3
[RECORD: 36/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四篇 河流湖泡和水库
节名: 第一章 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
正文: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流域,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干流江段及其支流呼兰河、阿什河、马家沟、何家沟和库扎河等。境内河网总长度约为350.2公里,河网密度为5.882公里/平方公里。此外尚有众多人工水库、天然湖泊和塘堰,水域面积为592.08平方公里。
页码: 173b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173b
[RECORD: 37/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四篇 河流湖泡和水库
章名: 第一章 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
节名: 第一节 流域和水系背景
正文:
一、流域概况
松花江流域介于东经119°52′~132。31,和北纬11°12′~51°38′之间,流域东西长920公里,南北宽1 070公里,平均宽度为678公里。总流域面积为51.6万平方公里,为黑龙江流域总面积的30%。流域的分布涉及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其左岸面积大于右岸,不对称系数为0.69。
松花江流域西部的大兴安岭和北部的小兴安岭分别是松花江流域与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流域之间的分水岭;东部和东南部由完达山脉、张广才岭、老爷岭等山地与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等水系相隔;南部则以海拔200~250米的松辽分水岭与辽河水系分开。松花江流域整个地势向东北方向倾斜,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其中山地面积占61%,丘陵面积占15%,平原面积占23.9%,湖泊面积占O.09%(附表4-1)。
松花江流域主要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区内雨热同季,降水集中,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0~600毫米。但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小兴安岭东南部和东部山地区降水量大,年降水量可达700~800毫米,西部平原地区只有350~100毫米。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以西部平原区为大,如齐齐哈尔站最大年降水量为806毫米(1932年),最小只有250毫米(1971年)。降水年内分配不均,6~9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其中大部分又集中于七八月份。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大暴雨集中期,年暴雨量可占全年总降水量的一半左右。暴雨中心在空间分布上较集中于老爷岭和龙岗山脉以西的低山丘陵区、大兴安岭的山前台地和小兴安岭南坡(包括辉发河、拉林河及第二松花江中下游、嫩江右侧各支流中下游、呼兰河上游及汤旺河等流域)。流域内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为50~70毫米,多年平均最大3日雨量为70~1 00毫米,多年平均最大7日雨量为90~140毫米。冬季降雪量不大,平均最大积雪深度只有150毫米左右。在较高山地最大积雪深度可达500毫米。
松花江流域的平均气温以南部地区较高,年内7月份平均气温可达20℃以上。冬季地下冻层深度为1.5~2.0米。由于流域内低温期较长,所以蒸发量不大,年蒸发量为900~1 900毫米(20厘米蒸发皿观测值),以西南部地区的蒸发量较大。一年中春季气温回升快,干燥且多大风,为年内蒸发量最大季节。
冬季流域内江河均有结冰期,大多数河流行凌和封冻日期在11月中下旬,解冻期在4月上中旬,封冻日数为130~180天,多年平均最大冰厚为0.8~1.2米。
二、水系概况
松花江水系庞大,汇集了大小支流930多条,水系分布呈树枝状。流域内水道总长度为120 957公里,河网密度为0.22公里/平方公里,河道弯曲系数为1.4。除嫩江、第二松花江外,松花江的主要支流还有拉林河、阿什河、呼兰河、蚂蚁河、牡丹江、倭肯河、汤旺河等。
松花江有南北两源。北源为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麓。河流由北向南流,全长1370公里。嫩江水是松花江干流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嫩江各控制站及其至河口间的有关数据(附表4-2)。
嫩江流域面积为28.3万平方公里。干流从河源到莫力达瓦旗的尼尔基,流经山区丘陵地带,其河谷狭窄,坡度较大。从尼尔基开始流入平原地带,河道曲流发育。同盟以南时有沙洲、汊河出现,河道呈网状,两岸滩地最宽可达10公里。齐齐哈尔以北河段河道比降为0.25‰,以南河段为0.1‰~0.4‰。主槽水面宽一般为300~400米,水深3~5米,河道弯曲系数为1.08。较大支流均分布于右岸,主要有布库尔河、甘河、诺敏河、阿伦河、音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霍林河等,这些支流绝大部分流经内蒙古自治区。左岸支流主要有门鲁河、科洛河、讷谟尔河、乌裕尔河和双阳河等,其中乌裕尔河和双阳河因受新构造抬升运动影响,尾闾处形成大片沼泽湿地。嫩江左岸支流均分布在黑龙江省境内。
松花江南源第二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的二道白河,河流主要由东南向西北流,全长958公里。
第二松花江的流域面积为7.56万平方公里。从河源至丰满水库,河流流行于山区,河道弯曲,河谷狭窄,坡降约为0.4‰。丰满水库至第二松花江铁路桥,河道位于低山丘陵,坡度减缓。自铁路桥开始河流进入平原区,沿岸多沙丘,近河口附近地带有牛轭湖和湿地分布,坡降约为O.13‰。第二松花江左岸支流一般较大,主要有辉发河、饮马河等,右岸支流主要有二道江、苇沙河、拉法河等,这些支流均流经吉林省。
第二松花江各水文站及其至河口间有关数据(附表4-3)。
嫩江和第二松花江于三岔河汇合后,几乎呈直角折向东流,自此始称松花江。松花江沿程流经哈尔滨、通河、依兰、佳木斯、富锦等市、县,于同江东北约7公里处从右岸汇入黑龙江,全长939公里。其弯曲系数为1.1 7,落差为78.4米,河道平缓,平均比降约为0.J‰。流域面积为18.5万平方公里,几乎均在黑龙江省境内。
松花江干流按其河道平面特征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
由三岔河至哈尔滨为上游。上游河段经平原地区,河道比降较小,多分汊,有江中小岛发育。滩地宽阔,多湿地和牛轭湖,河槽平水位时一般宽400~600米。
哈尔滨至佳木斯为中游段,主要流行在东部山地的西侧山前丘陵和高平原之上。其河谷狭窄,在依兰附近的河流穿行在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之间,河道中有长达27公里的浅滩,是为"三姓浅滩"。该处河面宽约2 000米左右.中低水位时水深仅1米多。江中多岛屿和沙洲,并有暗礁分布,多处有岩石突出水面。
佳木斯至同江汇合口为下游。此段流行在三江低平原之上,河道宽阔,主槽一般宽达1 500~2 0OO米,水深2~3米,比降为O.015‰。由于此段地势低平,河道中沙洲、小岛和暗滩较多,河流分汊,泡沼和湿地连片,河槽的滞蓄能力较大。
松花江的支流亦很多,水系呈羽状。左岸支流主要有呼兰河、汤旺河、梧桐河、都鲁河等,右岸主要有拉林河、阿什河、蚂蚁河、牡丹江和倭肯河等。除牡丹江和汤旺河属山区性河流外。其余支流均流行于广阔的平原之上,因而具有平原性河流的特征。
松花江干流上游主要控制站为哈尔滨站,中游为通河站,下游为佳木斯站,出口为同江站。
由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松花江水系的径流随季节变化显著,河流的来水量主要靠降水补给。流域内多年平均径流模数为1.26公升/秒·平方公里,径流系数为0.26。各河水量90%集中在畅流期的1~10月份,汛期6~9月水量一般占全年水量的55~80%(附表4-4)。
松花江水系的洪水多发生在七八月份,干流常延到9月份,有时可到10月份。洪水历时支流为20~30天,干流长达60天左右。嫩江干流洪水多由其右侧较大支流来水形成,松花江干流哈尔滨站的洪水多以嫩江洪峰与第二松花江、拉林河的洪峰三者遭遇而成。几个主要站点汛期的水位(附表4-5),一些站点的洪水特征值(附表4-6)。春季由于季节性融雪水的补给,各河普遍形成程度不等的春汛,其形成时间由南向北逐渐延迟。
1956年~1979年数据统计,松花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34.3毫米,折合径流量为733亿立方米。其中频率为20%的年径流量为946亿立方米,频率为50%的年径流量为70/1亿立方米,频率为75%的年径流量为525亿立方米,频率为95%的年径流量为352亿立方米。年径流的分布以松花江干流以南地区最大,其中山区径流深可达500毫米。以松嫩平原为最小,径流深只有25毫米。年径流变差系数(C1)值一般为O.4~1.0,以第二松花江上游最小,仅为0.2。最大值出现在乌裕尔河、双阳河、洮儿河等下游少水地区,变差系数可达1.0以上。
页码: 173c-181
附件: @01LG00E8.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173c
[RECORD: 38/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四篇 河流湖泡和水库
章名: 第一章 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
节名: 第二节 河道特征
正文:
松花江从西南向东北穿过哈尔滨市,市区的大部分位于江南岸。松花江干流上游的长度为240公里,区间有拉林河在哈尔滨以上约100公里处从右岸注入。嫩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以及松花江上游江段的水情变化直接影响着哈尔滨江段的水情。松花江上游主要流行于草原湿地之中,河底物质多为细砂、亚粘土,两岸边滩明显较宽阔,单股弯道和分汊河段交替排列,形成了众多的江心小岛,河道弯曲系数1.37。河槽宽一般为400~600米,水深1~7米,流速缓慢,河道平均比降约为0.05‰。江段安全泄量和平槽流量(附表4~7)所示。
该河段河漫滩高程变化一般在海拔128~117米之间,其物质组成上层为亚粘土和淤泥质亚粘土,厚4~5米。下层为淤泥质细沙及沙砾,滩面上有相互平行并与洪水流向一致的岗地和串沟,且有牛轭湖分布,洪水时滩面水深在2.5米左右。
从双城市界起至老山头为哈尔滨江段,全长71.3公里,流向西南--东北,弯曲系数为1.27。该河段河道坡降平缓,为0.03~O.04‰。河宽/100~ 1 000米,中水期河面宽1300多米(包括沙滩)。平均水深3~6米,平均流速约1.0米/秒。哈尔滨水文站三水源测流断面位于滨北桥以下1 000米处,断面处有南北分流,南分流断面面积为3 010平方米,北分流断面面积为3 530平方米,合计为6 540平方米。由于受两岸堤防、桥梁、引堤和高地等约束,该河段洪水期河槽具有宽窄相间的特点。
哈尔滨江段水流分汊明显,较大的江心洲有双口面水源附近江心洲及两座江桥(滨北桥、滨洲桥)间的道外江心岛、江北太阳岛、滨北桥江心岛等。此外河道内还有许多浅滩分布。本段河漫滩较低,一般高度在海拔116~117米之间,洪水时河漫滩被淹没。
哈尔滨江段内的不同河段间河道特征亦有区别。滨洲桥以西河段河道宽浅,水流较分散,河床稳定性差,河道外型变化较大,为分汊型河道。滨洲桥至水泥厂江段由于受桥梁和两岸其它边界条件控制,河道外型变化较小。水泥厂以东的河段河道较为弯曲。
整个江段的河床组成物质为细沙和中沙,岸滩的上层为粘土或沙质粘土,下层为粉沙或细沙,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
松花江在哈尔滨江段接纳的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呼兰河,右岸的阿什河、库扎河、小黄河、马家沟、庙台沟、何家沟等,全长217.96公里,水域面积15.33平方公里。
页码: 182-183
附件: @01LG00E6.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182
[RECORD: 39/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四篇 河流湖泡和水库
章名: 第一章 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
节名: 第三节 水文特征
正文:
一、水情要素
1、水位
哈尔滨江段多年平均水位为115.00米,平均低水位为11 3.20米,确定的防洪警戒水位为.118.10米。水位年变幅约在2.18~7.1 7米之间,历年平均水位变化比较均匀,基本属于缓涨缓落型。
从1898年至1985年,由哈尔滨水文站记载的松花江畅流期最高洪峰水位为120.30米,出现时间为1957年9月6日。历年最高水位多出现在八九月份的降雨集中期,其中1958年和1959年最高水位出现在1O月,1976年出现在1月,1974年出现在7月。历年最低枯水位为111.03米,出现时间为1919年12月31日。最高和最低的洪枯水位差达9.27米。历年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降水较少的1~4月份,但其中亦有例外,如1959年的最低水位即出现于6月1日。
在正阳河至滨北桥江段,枯水期水面平均比降为0.053‰,约与河床的比降相近。汛期水面平均比降为0.072‰,其中滨洲桥以东江段的水面比降大于以西江段。第一水源地至哈尔滨水文站的汛期水面平均比降为0.058‰,18号照至第一水源地汛期水面平均比降为0.079‰,万家至1 8号照的汛期水面平均比降为0.070‰。
2、流速
哈尔滨江段流速变化不大,最大流速为1.99米/秒,最小流速为0.536米/秒,断面流速以中泓线为最大,由此向两岸减小,岸边流速一般为1.11米/秒(南岸边)。江面开始封冻后,在垂直方向上的最大流速出现位置偏低,随着冰盖下部逐渐被磨平,最大流速的位置便逐渐向上移动,直至出现在接近冰盖处。
3、流量
哈尔滨江段1898年至1985年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180立方米/秒,其中1 932年平均流量达2 680立方米/秒。年内最大流量多出现在八九月份,历年平均最大流量为3 810立方米/秒。各年份最大流量的变化幅度在1 150~12 200立方米/秒之间。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2 200立方米/秒,出现时间为1957年9月6日。年内最小流量多出现在1 2月至次年2月份,历年平均最小流量为902立方米/秒。历年最小流量的变化幅度为10.5~418立方米/秒。少水年的1920年年平均流量为387立方米/秒,仅为1932年的1/7强。本段河道流量的年内变幅较大,河道平槽流量可达3 500立方米/秒。
4、沙情
本段泥沙主要来自上游各河(嫩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及干流本身对河槽的冲刷。哈尔滨江段的含沙量和输沙量均不大,哈尔滨站1955~1980年资料,年平均输沙率约为215公斤/秒,年最大输沙率为365公斤/秒(1960年),年最小输沙率为48.3公斤/秒(1979年)。多年平均输沙量为680.2万吨,年侵蚀模数为17.1吨/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62克/立方米,年最大含沙量为1 010克/立方米(1977年)(表4-8)。
哈尔滨江段含沙量的年内变化较大,最大值多出现在7月份,沙峰往往较洪峰提前一个月以上。各水期的平均含沙量及输沙率以汛期和中水期为大,枯水期最小(附表4-9、4-10)。
据下岱吉站(位于哈尔滨上游方向141公里)、蔡家沟站(距拉林河口60公里)和哈尔滨站1956~1970年资料进行年输沙量的平衡计算,结果(附表4-11)。由此表可见,松花江的哈尔滨段悬移质泥沙以向下游输出为主,出沙量在14年中达1 232.1万吨。平均年输沙88万吨,偏于侵蚀型,但基本可保持冲淤平衡。
据省航运局1965年6月20~26日实测床沙资料分析,在一水源~水泥厂江段,航道的床沙粒径为0.1 3~1.20毫米,以滨洲桥附近为最大;在沙滩上粒径为0.048~O.40毫米,以滨北桥以下左岸边滩外处为最大。两桥附近沙颗粒大的主要原因与水中建筑物有直接关系。
5、水温与冰情
松花江水温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变幅较气温变幅小。一般在春季气温回升时,水温也逐渐上升,至7月份平均水温达到最高。据哈尔滨实测资料,1956~1985年各月平均水温变化在7.9~24.1℃之间,其中5月份为1 3.1℃,6月份为20.2℃,7月份为24.1℃,8月份为23.2℃,9月份为16.7℃,10月份为7.9℃。历年最高水温出现在1982年,为29.O℃。
河水结冰是北方河流独有的水文特征。松花江哈尔滨段自1953年开始有比较完整的冰情资料。该江段多年平均封冻天数为133天,封冻天数最少的年份为1984年,封冻天数为100天。最多的年份为1966年,封冻天数多达149天。最早封江日期为11月8日(1976年),最迟为12月12日(1958年)。秋季流冰天数平均为15天,最长可达34天以上(1980年)。最少流冰天数为1天(1962年)。据哈尔滨水文站1953~1985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最大冰层厚度为0.97米,以1957年3月1O日的冰层厚度最大,为1.25米。最小冰厚为0.78米(1 982年)。隆冬季节人与车辆可畅行于冰面之上。哈尔滨段江面解冻日期最早为3月25日(1959年),最晚为4月16日(1956年)。春季流冰天数平均为6天,最多达1O天(1958年),最短天数为两天(1963年)。最大流冰块体的面积可达100×200米左右,冰块厚度一般为0.5~0.7米,行凌速度为0.8~1.O米/秒。春季流冰常在双口面一第二水源段南股水流处造成严重壅塞,冰排可停留1~2日。流冰块体常因与桥墩撞击而破碎,致使大桥下游方向流冰块体较小(附表4-12)。
6、补给与径流
松花江的补给为降雨与季节性融雪水混合补给,以降雨补给为主。由于流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故年内降水集中,七八月份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43~55%,而6~9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这期间河川径流补给丰富,致使水位上升,形成伏汛。
一般从伏后至次年3月为河流的枯水期,4月份以后河流开始解冻。河流解冻期因积雪融化导致河流水量渐增,由此进入河流的春汛期。与河流补给相适应,哈尔滨江段的河川径流量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据哈尔滨站1898~1985年资料,松花江哈尔滨段年平均径流总量为372.69亿立方米。其中3~5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总径流量的17.0%,6~8月约占39.6%,9~11月约占37.1%,12月至翌年2月约占6.3%。年内各月中以八九两个月的径流量值较大,两月合计可占全年径流量的36.1%。
哈尔滨江段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亦较大,据哈尔滨站1898~1985年径流资料,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408.81亿立方米。各年份中最大径流量值为846.7亿立方米(1932年),最小径流量值为122.5亿立方米(1 920年)。在统计年限中,与出现频率20%相应的年径流量为536.40亿立方米,与50%相应的年径流量为387.60亿立方米,与75%相应的年径流量为289.50亿立方米,与95%相应的年径流量为183.20亿立方米。哈尔滨的年径流深变化在25~200毫米之间,并呈现出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的趋势。年径流深变差系数 G值变化在0.65~0.95之间。
松花江径流量的丰、枯变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周期性。根据哈尔滨站1898~1985年资料分析,88年来大体上经历了枯、平、丰、枯四个阶段:1927年以前为枯水期;1927~1950年为平水期;1951~1970年为丰水期;1 970年以后又转入枯水期。在1970年以后的枯水期中,从1980年开始又有转丰的趋势。年径流的多年变化存在着60~80年的长周期和20~30年的短周期。
本江段的第一造床流量采用平槽流量,为3 500立方米/秒,相应水位为11 7.00米。第二造床流量采用多年平均流量,为1215立方米/秒,相应水位为114.5米。
二、洪水
1、洪水指标
哈尔滨曾将松花江江段水位117.80米定为警戒水位,1980年又将警戒水位提高到118.10米,保证水位为120.30米。将相当于或大干8 5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定为大洪水。1898~1983年的85年间,出现大洪水年份有 1932、1931、1953、1956、1957、1960年和1969年。各年份的最高水位与最大流量(附表4-13)。
2、洪水的组成与传播
哈尔滨的洪水由嫩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三部分来水遭遇组合而成,以嫩江来水为基础。从历次洪水的来水量分析,嫩江水量约占59%,第二松花江约占30%,拉林河约占10%。因此哈尔滨洪水有"嫩江打底,二松加码,拉林河戴帽"之说。哈尔滨以往的7次大洪水中,1932、1934、1957和1960年的大洪水均系嫩江、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洪水遭遇型,1953、1956年的大洪水属于嫩江和第二松花江洪水遭遇型。据统计,各大水年60天的水量构成中,嫩江水量除1956年占48%以外,其余年份均占50%以上。如1968年占80%,1960年占72%,1932年占68%,1957年占62%,1951年占51%,1934年占50%。第二松花江来水1932年占15%,1934年占29%,1953年占30%,1956年占40%,1957年占25%,1960年占17%,1969年占14%。洪水期如有拉林河洪水注入,可更加助长哈尔滨洪水的水势(附表4-14)。
松花江哈尔滨段上游方向有众多的支流和广阔的流域面积,洪水由干、支流多路来水汇集而成后,经远距离传播,因此一次洪水过程历时较长。一般嫩江的江桥站洪水传播到大赉需10~14天,大赉到哈尔滨约需7天左右。第二松花江由丰满水库到达扶余(三)站全长329公里,一般大丰水期丰满的放流到达扶余(三)站约需5天左右,由扶余(三)站到哈尔滨约需7天左右,拉林河蔡家沟站洪水到达哈尔滨需4天左右。这样,如果嫩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水同时上涨,必定引起哈尔滨的持续大洪水(附表4-15)。
3、洪水特征
由于哈尔滨大洪水时水量大,加之此段河槽宽阔,有一定调蓄能力,所以洪水的特点是洪水历时长、水位高,洪峰过程线为单峰型。
嫩江、第二松花江的干支流洪水汇集到松花江干流,一般自6月份开始(个别年份从5月份开始)。松花江干流洪峰出现时间多在八九月份,约在10月或11月份落平。1932年的洪水直到11月末流量仍在2 000立方米/秒以上,持续时间达35天。1956年洪水高水位超出两岸地面高度的时间长达76天。
松花江干流汛期连续4个月径流量1932年为63.4立方米,为哈尔滨正常年径流量(35.7立方米)的1.8倍。从1898年至1985年间平均最大洪峰流量为4 000立方米/秒,而洪峰流量大于5 000立方米/秒的年份计有17年(附表4-16)。
哈尔滨洪水期的涨水过程中虽然有时也可出现小的回落,但在洪水过程线上仍表现为一年一次洪水。
4、洪水出现规律
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具有大洪水疏密相间重复出现的规律。自1898年以来,流量超过6 000立方米/秒的大水年平均每8~9年就可出现一次。但是191O~1916年、1932~1934年、1953~1956年、1957年等都仅相隔1~4年即发生一次大洪水。而1915~1932年、1934~1953年之间却相隔近20年无大洪水。哈尔滨段的松花江干流现在正处于一个大枯水期中的丰水波动期。自1981年以来,哈尔滨汛期的最大洪峰流量以1982年最小,为1900立方米/秒,此后的1984年为6 500立方米/秒,1984、1985、1986、1987诸年均在 4 750立方米/秒以上。
一年内洪水的出现时间多集中在八九月份,一般于6月份开始起涨,至八九月份达到最高峰,10月开始回落。如果嫩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三水洪峰时间错开,则哈尔滨的洪水期间洪峰稍有起伏,但仍不影响构成哈尔滨7~1O月份的防汛状态。
5、洪水形成原因
历次大洪水的发生首先是由降水过于集中而造成。本区域及上游流域内七八月份降水约占全年降水的70~80%,过多的降水量必然导致江河水量大增。1956年,第二松花江上游7月份降雨量达403毫米,比历年同期高J.7倍;嫩江中游7月份降雨量273毫米,比历年同期高1.8倍。1957年七八月份丰满水库上游降雨量达500毫米,至使丰满水库放流,形成哈尔滨大洪水。
哈尔滨位于嫩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等几大支流交汇的下游方向,三水汇聚也是造成哈尔滨大洪水的重要原因之一。1956年,哈尔滨第一次洪峰是由第二松花江6 650立方米/秒的流量和嫩江3 650立方米/秒的流量以及拉林河1400立方米/秒的流量汇合后所造成;第二次洪峰则主要由于拉林河上游大雨后出现4 000立方米/秒的流量,这部分洪水流量注入松花江时,松花江的第一次洪峰仍在持续。同样,1957年哈尔滨的洪水也主要是由嫩江的7 620立方米/秒流量和第二松花江的3 340立方米/秒流量以及拉林河的1192立方米/秒流量汇合后所造成的。
近年来由于松花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江水含沙量加大,而且至哈尔滨附近江段河道宽展、水流平稳,致使泥沙大量沉积,从而使河槽变浅,这也是哈尔滨汛期容易出现高水位的一个原因。1956年测量滨北江桥附近119.30米水位以下断面,发现比1953年已缩小了约1000余平方米。
哈尔滨江段于19世纪中后期先后修建了航运码头、两处铁路大桥、一处公路桥,加之其它一些人为阻水建筑物的修筑,因而缩窄了江道行洪断面,影响了江水的正常行洪。目前江道虽然几经整治,但在中、高水位时,哈尔滨站在历史上相同流量的情况下,水位仍壅高近40厘米(1969年洪峰流量8 500立方米/秒,水位119.18米;1986年洪峰流量8 520立方米/秒,水位119.58米)。
页码: 183-197
附件: @01LG00E7.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183
[RECORD: 40/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四篇 河流湖泡和水库
章名: 第一章 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
节名: 第四节 河道演变
正文:
滨洲铁路大桥横跨哈尔滨江段南北,这座大桥建筑前,江道尚处于自然状态,水流蜿蜒于冲积平原之上。由于滩地土质疏松,抗蚀性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江水的动力作用和人为作用下,松花江哈尔滨江段的主航道向北岸移动,逐渐发展成现今的河道形态。
松花江干流的哈尔滨段在滨洲铁路桥修建时,主流位于靠近南岸的2~8桥孔处,北侧10~19桥孔是旱地。滨洲铁路桥建成后,于1904年夏季(估计在中水位时)进行施测(比例尺为1:20 950,地点从太阳岛附近至阿什河口)。结果是,在滨洲桥上游向的主流完全偏于南岸,到滨洲桥乃至桥下游方向400米处,主流转向北岸,直至现在的滨北桥(当时未建)附近,主流又折向南岸。1904~1920年间,十字岛北汊流逐渐淤积,岛南侧主流发育。在滨洲桥上游向北岸有一沙洲并由沙滩围绕,位置约在现今的太阳岛附近,桥孔处有沙滩两处,对称分布。在桥的下游向约1.5公里处,河面放宽,由600米急增至两公里,至距桥5公里处又收缩至800米。在短短3公里长的河道上分布着沙洲和沙滩4处,其中北岸的两个似在现今狗岛的位置。桥上游方向的南岸尚有长1公里、宽400米的沙洲1处(十字岛),滩面高约11 O.00米,江水主流线在桥的下游方向全面北移。
将1904年航道图(比例尺为1:20 9500)和1926年航道图(比例尺为1:41900)取同一比例尺(1:41900)进行比较,假定两图在施测时设计水位相近,结果发现22年间哈尔滨江段主流线在滨洲桥上游方向已由南岸移向江中心,在过桥后约1公里处分为南、北两股;至桥下游向7公里附近,即相当于现在的滨北桥(当时未建)上游向一侧又汇合为一股水流,主流线偏南岸,后又转向北岸。
1926年航道图显示岸线在滨洲桥下游向南岸处有较大的冲刷,在道外处有较大的淤积,因此1926年的江南岸比1904年时顺直,其余各处则变化不大。滨洲桥上游向北岸的太阳岛附近沙洲已因冲刷而变小,原来桥下的两处沙洲,北面的一个已消失,南侧的有较大增长,并且靠近和平行于南岸,但仍有沟道与岸边隔开。滨洲桥下游向原来的四个沙滩和滩地已合并为两个,均分布于北岸。
1932年哈尔滨发生自有记录以来最大的洪水,这次洪水对河道的变化起了很大作用。据1933年江道测量图分析,江水主流线在滨洲桥上游向已由1926年在江中心位置改为略向北偏移,过桥后主流由原来的两股合为一股,并偏于南岸,北股的进口处出现了滩地。桥下的沙洲已变小,并与桥墩相连,靠现今滨北桥(当时未建)上游向的沙洲已变大并向下游方向伸展。1932年洪水之前第10桥孔下仍为江北面的岸头沙滩,而洪水后北部的滩地及造船厂处被切断的支汊水流沿路堤南流,在北端桥台向东汇入主槽。绕堤水流冲垮了北端桥台的炮台,第17桥孔处被冲蚀,旱地被冲掉,太阳岛上的"水上饭店"被冲垮。主流线北移至九十桥孔下,沙滩露出水面,并不断扩大、增高,太阳岛至滨洲桥间岸滩受到冲刷,太阳岛面积略有缩小。
绘制于1938年的1:2.5万图范围仅限于哈尔滨港一带,西起顾乡正阳河附近,东至滨北桥(1934年已建成)附近。假定施测时设计水位与1933年相同,两图对比,1938年主流线在太阳岛附近已贴近北岸,南岸在正阳河上游向弯道处发生冲刷。滨洲桥下的沙洲较1933年有明显增长,基本与道里江岸连接。桥下游向靠松浦段两大沙洲面积变化不大,但略向北移。
1955年由黑龙江省航运管理局第一、二测量队施测的哈尔滨港平面图(比例尺为1:5 000)西起哈尔滨公路桥(当时未建)附近,东至滨北桥附近,设计水位为112.923米。此段时间松花江主流线仍逐渐向北移。1940年左右桥南岸沙滩高达115.OO米,至1949年桥南侧三四桥孔下滩面高达116.50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滩面上逐渐堆积成沙包,并有杂草及灌木生长。
将1976年的《松花江航运图集》中哈尔滨港附近地形图与1955年图对比,发现1976年的主流线在滨洲桥位处更偏于北岸。南岸沙洲和沙滩长约3公里,其中在桥上游向为1.8公里,在桥下游向为1.2公里(1955年时长仅2.5公里,其中桥上游向为1.5公里,桥下游向为1.O公里)。沙洲的最大宽度在桥位处约400米,与1955年比没有变化。沙滩的高度在1955年高出设计水位O.5~1.O米,最高为1.5米,而1 976年已增至1.4~1.6米,最高达3.1米。
滨洲桥下1976年最大宽度仍为两公里。狗岛在1955年为两块沙洲,与滨洲桥间有1米深的小沟相隔,至1976年已合并成为一大块,其长度变化不大,并通过沙滩与滨洲桥通连。1955年狗岛沙滩高出设计水位1米左右,最高为1.5米。1976年则一般高出1.2~1.4米,最高为1.7米。可见1955年至1976年的21年间甚至1955年以前,松浦区段河道主要处于泥沙淤积阶段。
滨洲桥下游向沙洲、沙滩的增高、扩大,其主要原因是1956和1957年的大洪水使河道上游造成冲刷所致。当时桥北侧的小孔墩基础不稳,17号桥墩严重倾斜,一水源上游向形成三股水流,二水源上游向截水沟冲开加大,大量泥沙顺流而下。1960年左右桥下沙洲上游向枯水滩尖伸到中央大街街口,至1961年左右便到达通江街街口。1969年前后城建部门在"大猪圈"附近修导流工程以改善二水源的取水条件,结果使顾乡大坝坝前滩地被冲,导致桥下沙洲增高延长。该沙洲向上游伸至铁路俱乐部,向下游到达景阳街口甚至更远一些地方。
一些堤防工程的修筑使江水对北岸太阳岛至滨洲桥一带的冲刷受到遏制,江道岸线开始趋于稳定。河势及堤岸的稳定使沙滩位置也较为稳定。虽然以后太阳岛至滨洲桥的岸线曾略有后退,深槽相应北移,北部沙滩略有扩展,但航道部门采取措施已使老头湾至滨洲桥一段深槽北移现象基本停止。现主流线基本靠近南岸。
哈尔滨江段中有滨洲桥横跨主河槽,其北端于河滩地上筑有路堤,桥上游向南北两岸堤距达5公里之多,北岸滩地宽约4公里左右。在滨洲桥的上游向正阳河附近有松花江公路大桥,下游向6.2公里处有滨北铁路桥。滨洲、滨北两桥间的江段上有一大江心岛(狗岛)。滨洲桥下的大沙滩位于南岸通江街至道外七道街之间,长达2.5公里有余,最大宽度可达500米,中央滩面顶高达118米左右。沙滩与堤岸间有串沟,枯水时串沟常断水。江道主流经二水源后分为两汊,至正阳河汇合,汇合后的主流靠近南岸流至老头湾,由老头湾再偏向北岸,然后沿太阳岛流至滨洲桥。过桥后的江流又分为南、北汊,现两江汊以南汊为主,两汊出滨北桥后再行汇合,至水泥厂处合为一一股向偏北流去。
总之,松花江哈尔滨段自1938年以来岸线较为稳定,主流线却有多次变化并明显北移,河道中沙洲和边滩发展较快。
导致哈尔滨江段岸线和主流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1、松花江在水情上具有丰、枯、平水年周期性变化特点。本段河岸抗蚀性小,河道多弯曲和分汊,较长和连续枯水年有利于弯道的发展,而丰水年又往往出现裁弯取直现象。由于江水的含沙量不大,一些汊河和串沟能在较长时间里保留下来。
2、城区河道的形成与巩固受堤防、桥梁工程的影响很大。十字岛北汊衰退,南汊发展,加之滨洲桥北岸的引堤导漫滩水工程影响,致使滨洲桥上游向主流北移,下游向水流分汊,这是两桥间江心洲形成的基本原因。滨北桥及两岸的堤防工程对于河型的巩固与稳定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滨北桥建成后,几次较大洪水的冲刷扩大了滨北桥处的北分流,从而使南分流出现淤积。
近年来哈尔滨江段的江道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松花江公路大桥的建成仍有可能引起江道水流动力作用的变化,对此应予以充分的关注。
页码: 197-206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197
[RECORD: 41/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四篇 河流湖泡和水库
节名: 第二章 松花江(哈尔滨段)支流与湖泡水库
页码: 206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206a
[RECORD: 42/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四篇 河流湖泡和水库
章名: 第二章 松花江(哈尔滨段)支流与湖泡水库
节名: 第一节 主要支流
正文:
一、呼兰河
呼兰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麓的炉吹山。干流自东向西流动,与通肯河汇合后开始南流,于哈尔滨市东北约1公里处(呼兰县张家庄附近)从北岸注入松花江。全长523公里,流域面积35 683平方公里,其中哈尔滨境内为 1 733平方公里,是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最大的支流。呼兰河右岸接纳通肯河、克音河、努敏河、依吉密河等,左岸接纳安帮河、泥河等,水系呈扇形树枝状。流域内干支流总长度6 748公里,河网密度为0.218公里/平方公里,弯曲系数为2.53。河流两侧面积明显不对称,不对称系数为1.43。
呼兰河流域内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区位于东北部,面积为11 400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7%;丘陵位于中部,面积为7 900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2%;平原位于南部,面积为12 700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11%。河流上游流经小兴安岭山区,河流比降为2%;中游流经小兴安岭余脉及丘陵地带,支流较多,河道比降为O.33~O.25‰,两侧为宽阔的洪泛区。耕地集中;下游流经平原区,河流蜿蜒曲折,泡沼增多,河道比降为0.2‰,水流缓慢。河槽平均水深3~4米。
呼兰河的径流补给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流域内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1.2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33.3毫米,多年平均河口流量为93.75立方米/秒。流域内降水地区分布不均,上游山地森林区最大年降水量可达 1 000毫米左右,为全省暴雨中心,年径流深为300~400毫米;下游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22毫米,且蒸发较强,致使流域西部最小年径流深仅为25~30毫米。流域内降水季节分配亦不均,主要集中于7、8、9月,3个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 %。夏季流域内常有局部暴雨出现暴雨分布面积一般为20平方公里左右,暴雨过后常有洪水发生。11月至次年3月为呼兰河的枯水季节,春季因有冰雪融水汇入,河流补给量加大往往形成春汛。
呼兰河流域内气候条件复杂,春季多风少雨,夏、秋多雨且降水强度大,从而导致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较大。呼兰河最高水位常出现在每年的7~9月份,此期径流量约占全年的70%以上。据12年资料统计,最高洪水位出现于7月的频率在1 7%以上,出现于8月的频率为18%,出现在9月的频率为29%。12年中最高洪水位出现在1962年8月2日,为129.57米(兰西站)。呼兰河最低水位多出现于12月至次年3月,偶尔出现在5月下旬和6月初。最低水位出现在1977年1月29日,为123.19米(兰西站)。由于呼兰河上游和中游无大型蓄水工程,加之区域内植被覆盖率低,故河水暴涨暴落,水位变幅一般在1米左右,最大可达6.4米。1962年兰西站(距呼兰站10公里)测得呼兰河干流最大洪峰流量达5 140立方米/秒,相当于20年一遇。
呼兰河下游段平缓,河滩宽广(一般可达3公里),洪水流速缓慢,滞水时间长。汛期呼兰河受滨北铁路影响,水位可壅高60厘米。河口附近汛期可受松花江水顶托12~20天,致使呼兰县乐业、利民乡一带排水受阻,内外水位相差2.5米,最大达3.61米。1956、1961、1962、1982、1983、1984等年份均因此造成严重洪水灾害,堤坝决口,大量农田房屋被淹。
呼兰河下游两岸耕地面积大,土质疏松,洪水期大量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加大。兰西站测得多年平均含沙量达O.25公斤/立方米.历年最大含沙量为2.80公斤/立方米(1965年),最大输沙量为169万吨(1973年),多年平均侵蚀模数达36.8吨/平方公里。
呼兰河下游冬季结冰期长达5个月之久,历年平均封江时间为11月13日,解冻时间为4月11日。平均冰层厚度1米左右,最大冰厚可达1.43米(兰西站)。
二、阿什河
阿什河是松花江上游右岸的一级支流,有南北两源。南源称黄泥河,发源于尚志蜜蜂山(亦有称源于帽儿山尖石砬子);北源为阿什河,发源于阿城市与宾县交界处的秋皮顿山。阿什河在帽儿山处的河源高程为海拔440米,河口高程为海拔116米,总落差324米,比降为1/410。阿什河流经尚志、五常、阿城和哈尔滨等县、市,于哈尔滨市东郊注入松花江。
阿什河的干流河道实际长度为257公里,直线长度为133公里,弯曲系数1.93。其支流较多,流域汇集大、小支流79条,河道总长度为1 277.86公里,河网密度为0.36公里/平方公里。主要支流右岸有阿城河、石头河、玉泉河、海沟河、小黄河、东风沟等,左岸有黄泥河、柳树河、樊家沟、怀家沟、庙台沟、信义沟等。支流中以阿城河和海沟河为最长。
阿什河流域平均宽度为30公里,完整系数为0.25,延长系数为3.4,流域面积右岸大于左岸,不对称系数为0.303,流域总面积为3 493平方公里。上游地区海拔高度为300~700米,流域内山地面积为1 856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51.8%。山地上分布有大片次生林,森林面积为1 113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为35%。中下游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丘陵面积为539.2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15%;平原面积为1185.8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33.2%。
阿什河上游河谷狭窄,一般宽度小于1公里。河床组成物质主要为卵石,平均坡降在1/500左右。中游坡度减小,两岸滩地宽广,河床组成物质由沙逐渐变为细沙。下游河道进入平原地区,在莫力街附近河道异常弯曲,河床组成物质多为淤泥质,比降为1/2000。
阿什河属于山溪性河流,径流补给以大气降雨为主,以融雪水和地下水补给为辅。全流域年总降水量为21.57亿立方米,其中境内为15.28亿立方米。年内以6~9月降雨最多,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80%。
阿什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5.9994亿立方米,在哈尔滨境内为4.075亿立方米。6月份多年平均流量为12.9立方米/秒,7月份为30.2立方米/秒,8月份为30.4立方米/秒。6~9月多年平均流量为21.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98.0毫米(1954~1979年),帽儿山一带径流深可达200毫米以上,而河口处仅50毫米。
夏秋之际,阿什河流量大增,如遇大面积暴雨或集中降雨容易形成洪水。阿什河平槽泄量较小,泄洪能力只相当于两年一遇的洪水;在阿城镇附近泄量为150~200立方米/秒,河口处只能渲泄300立方米/秒;洪水季节主要靠滩地行洪。因为阿什河上游坡陡流急,洪水来势凶猛,暴涨暴落,加之下游河道位于平原地区,河道弯曲率大,致使下游洪水灾害时有发生。阿什河历史上有记录以来发生过7次较大洪水(1897、1932、1955、1956、1957、1959、1960年),1932年洪峰流量为1 080立方米/秒,1960年的洪峰流量为1 520立方米/秒。1960年的洪水期间淹没土地16万亩(干流两岸为11.91万亩),冲毁哈同公路桥一座,阿城糖厂、亚麻厂受淹,造成严重损失。
阿什河春季融雪水径流很小,一般不能形成洪水。在夏秋之际由降水引起的洪水多发生在七八月份,最迟至9月份。洪峰多为单峰型,峰高量大,持续时间短,一般历时3~4天,俗称"牤牛水”。洪水主要形成源地为马鞍山以上河段和支流海沟河,如果降雨历时较短则两峰不易相遇。
阿什河年内水位变化较大,1~3月份几乎干涸,夏秋季节则水位很高,水位差可达4~5米。径流的年际变化明显,阿城站最大年径流量为11.90亿立方米(1960年),最小径流量为1.09亿立方米(1967年),丰枯比为10.86。1985年的最大洪峰流量(824.00立方米/秒)是1979年最小洪峰流量(30.70立方米/秒)的26.8倍。年径流深变差系数(C1值)山区为6.5,平原为0.9。
阿什河于每年11月中旬左右开始结冰,翌年4月左右解冻,冰期长达5个月之久。哈尔滨市内的阿什河河段全长64公里,流域面积为2 505平方公里。河口处经常受松花江水顶托,回水距离可达4公里。
由于阿什河流域工厂企业较多,每年有大量工业废水不经处理而排入河道,废水中大量的碱、酚、汞等化学物质使水质污染,下游的水生动物因此基本绝迹。
三、马家沟河
马家沟河是松花江右岸一条小支流,发源于哈尔滨市平房区东南安家窝堡屯与阿城市交界的王惠文屯,是一条天然的集雨河流。
马家沟河流经哈尔滨市的平房区、动力区、南岗区和太平区,穿越铁路桥两座,公路及市街桥14座,经过哈尔滨动物园、哈尔滨儿童公园两个风景区,于松花江滨北铁路大桥以西注入松花江,河道全长31公里,其中哈尔滨城区段20公里。
马家沟流域面积为24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内为55平方公里。河道宽度为30~100米,在大有坊桥以上为30~35米,以下为50~100米。河道深为3.5~4米,坡降为1~1.5‰。流域内地形简单,主要以槽形盆地和丘陵台地为主,盆地与台地之间为陡崖或起伏的丘陵连接。槽形盆地分布于河流两岸,海拔高度为154~164米,发育有狭长的冲积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总面积为20.67平方公里,其中机关、工厂、企业等单位占地8.27平方公里,其余为耕地。丘陵台地海拔高度为165~185米,地势向河槽方向缓缓倾斜,有耕地面积9 454公顷。
马家沟河以流域内天然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由于积雨面积小,河流坡降大,汇流历时短,所以仅在降水集中的六七八3个月内河道水量剧增,春、冬两季则径流量很小,河流水情很不稳定且变化周期明显。
马家沟河历来没有连续的水观测资料,据实地调查资料推算,其年径流总量为2400万立方米,年径流深为61~70毫米。在马家沟与松花江的汇口处最高水位为119.87米,最低水位为114.18米,正常水位为114.5米,平均流速为1.5~2.0米/秒。最大流速可达3米/秒。洪峰流量在196-330立方米/秒之间。1932年洪水流量为176立方米/秒,1955年为110立方米/秒,1957年为110立方米/秒,1976年按洪水痕迹调查标准值为114.5立方米/秒。据哈尔滨市排水处推算,其十年一遇流量为105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流量为158立方米/秒。枯水期如两岸无废水排入,则经常出现断流现象,尤其上游河道常为干涸河床。
市区内的马家沟河段行洪能力不大干100立方米/秒,因而历史上两岸多次遭受洪水灾害。该河泛滥范围包括4个区、15个自然屯,有人口,20万,耕地1 333公顷。1963年8月23日,一次降雨81毫米,致使河水出槽,两岸水深1~2米。
马家沟河流域总耕地面积5 965公顷。主要水利工程有小型水库1座(即上游的工农水库),有位于和平、金星和幸福的塘坝3座,有抽水站6处,此外还有下游的安乐、王兆、进化、鼎新、新春等污水抽水灌溉站5处,灌溉面积为615公顷。
在马家沟河的污水流域中有较大规模的工厂56座,下游段由魏家窝堡起至大有坊桥,在长1 3公里的距离内有20余条排水管道。此外马家沟河两岸还有废水排放口123处,其中南岸57处,北岸66处。1976年实测最大废水流量为每日147 100吨,合1.7立方米/秒,其中工业废水占60%。大量具有一定温度的废水、污水排放,使马家沟河成为一条常年不冻的污水河。马家沟河水质污染严重,两岸土壤及受污水灌溉的作物也遭不同程度危害。近年测得马家沟污水中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曾检出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有砷、汞、铬、铅、镉、铜、锌等多种。此外,污水中还含有酚、氰以及病毒、细菌等病原体。
四、其它河流
1、何家沟
何家沟有西河沟、东河沟两源。西河沟于平房南厂(伟建厂)张家店东部,流经平房的北厂(新风厂)、南岗靠山屯、道里顾乡屯,全长26.4公里,汇水面积为68平方公里。东河沟源于张家窝堡,流经哈尔滨市果树园,至顾乡屯天合桥与西沟汇合处,全长6.5公里,汇水面积为52平方公里。东河沟在1949年以前曾以泉水为补给水源,其水质清澈,流量为1.2立方米/秒,至出口处达30立方米/秒。
何家沟流经平房、动力、南岗、道里4个区,最后沿顾乡大坝西侧注入松花江,全长近37.4公里,流域面积为142.3平方公里。流域内波状起伏的丘陵占15%,高平原占27%,河床两岸的低洼地占11%。
何家沟本是天然降水形成的河谷,径流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以六七八3个月水量较大。多年平均来水量为848万立方米,年径流深为,10~70毫米。出口处最高水位为120.52米,最低水位为116.64米。冬季由于水量较小,河流结冰且常被封实。
何家沟沿岸有冶金、电子、国防、轻工、造纸、化工、机械等大、中、小型工厂115个,此外还分布有医院、屠宰场、肉类加工厂和居民住宅区。大量的废水和污水排放,使何家沟的水体污染严重。哈尔滨市每天向松花江排放的67万吨污水中,由何家沟排放的可占20%左右。
2、信义沟
信义沟发源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幸福乡苇子沟,经动力区黎明乡、香坊区幸福乡注入阿什河,全长18公里,直线长度为14公里,河道弯曲系数为1.29,流域面积93平方公里。径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河流流经区域内有各类工厂30多个,特别是哈尔滨化工区分布在信义沟的北段沿岸,仅此段就有8处污水排放口,信义沟已成为一条工厂排放废水的通道。沿岸每日向信义沟排放的废污水总量可达88 000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水占96%。
3、库扎河(运粮河、五家子河)
据史料记载,辽天庆四年(金建国前一年,1114年),金上京会宁府(今阿城)与五国城(今依兰)间通过松花江与阿什河,以船舶运送粮食。为使粮船直接停泊京城,于是穿过京都(阿城市白城)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此即今之库扎河,又名运粮河。库扎河是哈尔滨地区最早的人工运河。
库扎河源于阿城市境内五货郎屯,流经哈尔滨市与双城市交界处、新农乡、阎家岗等地,于新江村西下坎附近注入松花江,全长96.5公里,流域面积为4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21 883万立方米,年径流深41~70毫米,主槽坡降为1/950。
库扎河流程沿途汇入泉水较多,但其主要补给仍然是大气降水,夏秋之际水量丰富,春、冬两季水量较小。流域上游有兴隆、友谊和八一水库,下游有立功水库。库扎河发源地区坡陡流急,八一水库以上河段无雨时干涸,立功水库库区范围内侧河槽常年有水。冬季水深可达0.8~2米,宽3~4米,水面结冰,流量为0.05~0.06立方米/秒左右。水质污染较轻。
4、小黄河
小黄河是阿什河的一条支流,由蜚克图、阎家窝堡及关门嘴子3条小水流汇合而成。河源高程海拔210米,落差84米,比降约为1/310。小黄河主要流经阿城市和太平区的边界,全长30公里,流域面积158平方公里,直线长度10公里,弯曲系数1.15。小黄河径流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山洪水,雨季和枯水季节流量变化幅度很大,河宽可由枯水时的2米到汛期时的数千米。河道行洪断面宽为3~4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 087万立方米。每年六七八月降雨集中,河中水量猛增,遇有暴雨往往成灾。1 945年小黄河曾发生一次大洪水(牤牛水),水头高两米以上,流速为14米/秒。洪水给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当地有民谚:"小黄河开花,颗粒不上家。”1958年在小黄河中下游建起一座水库,曾对调洪起了一定作用,但后因年久失修而报废。
5、庙台沟
庙台沟为阿什河左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阿城市新华乡,流经哈尔滨市的香坊区,在城高子附近与城高子灌区的送水干渠交叉处注入阿什河,全长25公里,直线长2 1公里,弯曲系数1.19。河源高程海拔190米,落差为64米,比降较大,为1/328。流域面积为84平方公里,其中平地面积为53.9平方公里,丘陵面积为30.2平方公里。年径流深为66~90毫米,多年平均来水量为788万立方米。
页码: 206b-212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206b
[RECORD: 43/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四篇 河流湖泡和水库
章名: 第二章 松花江(哈尔滨段)支流与湖泡水库
节名: 第二节 湖泡和水库
正文:
哈尔滨的湖泡、水库等水域面积不大。目前市郊较大的天然湖泡只有郝家大泡一处。原松花江南岸的黑鱼泡已基本干涸,后被开发为市西郊鱼场。姜家大沟、长岭湖实为人工修建的水库,现亦开辟为养鱼场。除上述一些面积稍大的水域外,哈尔滨市郊还有一些塘堰分布,这些塘堰多为利用天然低洼地形人工筑堰而成,塘堰的修筑主要用于郊区的菜田灌溉,这类塘堰在50年代前后即已在江北松浦、江南太平区一带普遍分布。
一、湖泡
1、郝家大泡
郝家大泡位于松花江北岸的松浦区,面积为12 000平方米,蓄水量为30余万立方米。
2、长岭湖
长岭湖位于哈尔滨市西郊的哈双公路北侧,这里原是一个东起老山头,西临松花江,沿长岭山向西延伸5公里以上的柳条通。1958年初这里还很荒凉,方圆几十里只有三五户人家。1958年拟在这里修堰筑坝,建设水库,后来辟为养鱼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发展哈尔滨市的淡水养殖事业,市政府决定对长岭湖进行大规模改造。主要工程包括疏浚湖体,清除淤泥,引松花江水注入湖中,修建水面为80公顷的精养鱼池等。扩建后的长岭湖已发展成为拥有2.67平方公里以上养殖水面的大型渔场。
长岭湖底是江沙冲积层,土质好,水质优良,目前这里已成为哈尔滨市的一处大型淡水养殖基地。
二、水库
哈尔滨郊区现有的水库大多建于1958年以后,先后兴建的小型水库有5座,但工程均未配套。主要水库有何家沟上游的三八水库、马家沟上游的工农水库、库扎河上游的立功水库以及小黄河水库等。这些水库的兴建对于调蓄洪水、防御水患和灌溉农田都有重要作用。
1、立功水库
立功水库位于哈尔滨市西南部太平镇的立功村,距城区30公里。坝址在库扎河(运粮河)下游,东邻阎家岗农场,北为迎宾路桥,西与哈尔滨机场为界,是一座平原(I)型水库。水库集水面积为398平方公里,占运粮河流域面积的96%。水库以上干流长60公里,流域平均宽度6.6公里,河道平均坡降为1‰。水库设计总库容为68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4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为254.84万立方米,死库容为80万立方米,汛前限制库容设计为224万立方米。
1958年水库始建时,土坝长550米,设计坝高6.5米,坝址河床海拔128米,坝型为亚粘土均质坝。当时未修溢洪道。1959年汛期时土坝曾发生决口,决口处宽达100米,主要因坝基有泉眼所至。1968~1969年再次修建后土坝重新合扰,这次的修建在坝东端开挖了临时溢洪道,但在以后几年的丰水期仍发生过几次决口。1972年土坝又被修复,坝顶高程为海拔135.0米,坝顶宽为6米。
现在的立功水库坝高5.5米,迎水面坝坡为1:2.5,背水面坝坡为1:2。边坡采用块石护坡,护坡长度为500米,护坡高程为1 33.5米。现在的溢洪道为1971年修建,净宽6.6米,为三孔的混凝土跌水堰控制闸门,最大溢洪量为106立方米/秒。输水洞为单孔,洞长18米,内径为1.0米,进口底海拔高程为131.7米,最大输水量为两立方米/秒。有启闭能力为1吨的起闭机1台,设有木制平板式闸门。
立功水库的坝址附近河床为沙质,且多泉眼,泉水量大。水库四周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亦流向水库。如位于一、二级阶地交界陡坡坡脚下的川心店、小胡家和白五屯养鸡场等地,地下水位一般高达地表,地下水有时可喷出地面以上0.5~1.0米,因此即使在枯水年份水库水位也能经常维持在133.00米左右。根据实测资料,立功水库在连续干旱期间库中水位平均每7日能上升2厘米。水库水位越低,地下水补给速度越快,补给水量越大。
立功水库可用于自流灌溉。1970年灌溉面积268公顷,1971年灌溉面积达400公顷,1980年以后停止了灌溉。水库中养鱼水面为233公顷,年产量在1.5~3万公斤左右,产值达3 500元。水库附近历年累计植树至1985年达6万株,其它副业生产年产值可达15万元。
目前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坝高不足,断面窄小,浸润线已溢出坝坡成流,导致破面冲刷。坝后沟泡洼塘很多,无排水设施,个别地段造成滑坡。由于冬季的冻胀作用,溢洪道导流墙裂隙纵横。
2、三八水库
三八水库位于哈尔滨市西南,距市区3公里,居南岗区王岗镇附近的何家沟中下游。1953年人们曾在这里筑塘坝蓄水。1958年修筑水库大坝时曾动员广大妇女出工,由此得名。
水库流域积雨面积85平方公里,流域内年平均径流量为0.12亿立方米,库区来水主要为何家沟水流。何家沟年平均来水流量为0.38立方米/秒,此外各工厂排出的废水流量为0.198立方米/秒,总来水流量为0.578立方米/秒。水库标准为小型(I),设计标准为二十年一遇洪水,设计正常蓄水量为222万立方米,死库容为2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为17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为152万立方米,汛期限制库容为148万立方米。
溢洪道建在大坝东侧山坡地质条件较好的公路桥下,为纲筋混凝土溢流堰结构。长d0米,宽29.2米,净宽22米(公路桥设有两孔,东侧孔净宽15.7米,西侧孔净宽15.8米)。溢洪道为7孔,东侧有4孔,每孔净宽3.1米。西侧有3孔,每孔净宽3.2米。溢洪道的溢流堰顶高程原设计为141.6米,堰顶宽为22米。最大溢流水深原设计为2.8米,1978年修整后为3.9米。最大溢洪流量原设计为480立方米/秒,正常泄流量为135立方米/秒。消力池宽29米,长16米,护担长16米,海漫长35米。
输水洞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洞长25米,设计闸(进口)底高程为海拔139米。闸孔高1.5米,宽1米,最大泄流量为8立方米/秒,有手轮式启闭机1台。
三八水库位置重要。水库下游向有道里顾乡屯和三个自然村屯,居民5万人,农田1330余公顷。有京哈铁路(距水库3.5公里)、哈双公路(距水库5公里)通过。由于水库溢流堰过流面小,泄流量仅为220立方米/秒。而该水库附近最大洪水流量为800立方米/秒,因此经主管部门研究决定,对三八水库采取了一系列消险措施,改溢洪道的溢流堰结构为水力自控翻板闸门,以借闸前水对翻板闸门的水平推动力使闸门自动启闭,不另设机械启闭设施。改建后的正常挡水高程为海拔143.5米,净增高2.7米。正常过水深为4.6米,最大过水深为6.7米,泄水标准可达到洪水流量800立方米/秒,从而可以保证水库及附近地区的安全。
为使水库进一步发挥效益,1962年在水库右侧距大坝上游向800米处修建了一座小型抽水站,该站安装64千瓦发电机3台、6英寸泵6台,另敷设一条长1585米的干渠和两条3 500米的支渠。1963~1965年间该抽水站曾灌溉菜田面积100~130余公顷,1970年灌田13公顷,1978年灌田6.7公顷。从1977年开始利用水库养鱼,1978年冬产鱼两万公斤,后因水库中水质污染严重,所产之鱼产品食有异味而终止。抽水站因用污水灌溉,导致耕地的土壤和作物受害,因而于1978年停止使用。
3、工农水库
工农水库位于哈尔滨市南部市郊的平房区平房乡腰二道沟屯附近的马家沟河上游,建于1958年4月。水库集水面积为28平方公里,标准为小型(I),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2万立方米,水库总库容为280万立方米,死库容为20万立方米。
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长450米,最大坝高8米。1963年坝顶高程为海拔103.2米,坝顶宽为6米。输水涵洞于1957年建成,洞长为35米,断面直径为.0.9米,进口底高程为97.00米,最大泄洪量为4立方米/秒。溢洪道为无闸门的临时泄水通道,堰顶高程为海拔99.5米,堰顶宽为15米,最大溢洪流水深为3.5米,最大溢洪流量为13立方米/秒。
工农水库的下游向有村屯15个,人口20多万,耕地1330余公顷,且有拉滨铁路(距水库55公里)、滨绥铁路(距水库21.4公里)和滨北公路(距水库31公里)通过。水库的重要位置决定了水库必须搞好安全消险工程。马家沟河上游河道安全泄洪量为100立方米/秒,而水库的原溢洪道又是临时的。为了确保水库安全,1980年平房区农村组织力量将溢洪道加宽达45米,以保证最大过流水深度为3米。并对大坝两端和溢洪道工程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技术措施。
工农水库主要入库水是马家沟河水,水量随季节变化很大。由于水库工程不配套,因此效益不明显。如原设计灌溉面积为293.3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为266.7公顷,而70年代实际灌溉面积仅为20公顷。原养鱼水面180公顷,至1979年降至33.3公顷,1980年以后养鱼基本未受益。
4、和平水库
和平水库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成高子镇,坝址位于庙台沟中游陆家屯东50米处,库区下游向两公里处有滨绥铁路通过。河道比降上游为1/300~1/500,下游为1/500左右。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为82.2平方公里,在流域上游的阿城市新华乡李海屯处还有一民丰水库,其控制面积为25.4平方公里。
流域内的来水清洁,水质较好,水量尚稳定。庙台沟的沟道两侧及沟底有100多处小型泉水露头,而且出水量亦比较稳定。
水库始建于1958年,当时有土坝和输水洞。土坝长度为675米,高度为3~5米,顶宽2米,为均质土坝,但实际上土坝并未合拢。输水洞为方形,宽、高在1.2~4.0米左右,长度为45米。进水底坝高程为134.6米,比降为1.5‰,无溢洪道。当地居民为了养鱼,在土坝的未合拢段筑起一道小围堰,蓄水约20万立方米,养鱼90万尾。
由于水库施工前未经设计,且施工质量很差,输水洞处已出现裂隙,汛期库内水位升高,直接威胁下游铁路的安全。后经水利部门决定,将大坝决口,停止蓄水。1980年交通部门将大坝两端开口5米,修建了一座公路桥。现在原大坝已成为公路路基。
5、友谊水库
友谊水库位于距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乡正红三屯两公里的库扎河(运粮河)上游,南岸为双城市境。水库始建于1958年,此前在1956年12月已筑起5米高的土坝,且北端留有70米宽的溢流口。水库原设计最大坝高为12.6米,最大库容为1 530立方米。大坝全长80米,其中河床部分宽22米。坝址高程海拔158.0米,迎水坝坡为1:4,背水坝坡1:2.5,有一部分护坡工程。水库坝址上游集雨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洪峰流量二十年一遇为150立方米/秒,一百年校核为340立方米/秒。年平均来水量为1 545万立方米,洪水总量一百年一遇为1 180立方米。该水库的兴建主要是为灌溉抽水站提供充足的水源,但由于大坝始终未合拢,水库工程一直未竣工,致使水库内无蓄水,其右岸的红旗友谊抽水站也因之废弃。
6、小黄河水库
小黄河水库位于阿什河支流小黄河的中下游,在向阳乡赵家油坊东1公里处。水库周围有新乡(阿城)和向阳(香坊)两乡村屯14个,农田1200公顷。库区范围内有新乡后沟屯及耕地20公顷。
小黄河水库是一座蓄水2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水库大坝上游向积雨面积为120平方公里,最大坝高1.5~5米,坝长950米。最大库容为4 0万立方米。无溢洪道,只设有一座单孔混凝土闸门,高1.2米,宽1米,是一座不完整的水库。因其泄洪能力很低,库区附近曾于1963年遭到洪水危害,阿城市后沟屯一部分土地和房屋被淹。此后水库大坝又加修了溢洪道,该溢洪道宽30米,过水深度为70厘米。1962年汛期时用了63天的时间方将水库泄空。
由于该水库修建时未进行勘测设计,以后又无资金续建,现在实际上已成为废库。
页码: 213-217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213
[RECORD: 44/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节名: 第五篇 土 壤
页码: 221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221a
[RECORD: 45/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五篇 土 壤
节名: 第一章 土壤类型
页码: 221b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221b
[RECORD: 46/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五篇 土 壤
章名: 第一章 土壤类型
节名: 第一节 土壤形成条件与成土过程
正文:
一、土壤的形成条件
土壤是母质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自人类利用土壤从事农业生产开始,人为因素也干预了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并且此种干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深刻和广泛。
1、气候条件
土壤和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着水分和热量交换,所以,气候是直接和间接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因素。
哈尔滨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光照强,七八月份降水集中,雨量较大,江河水位上涨,一些沿江河和低洼地带经常遭受水灾和内涝危害;秋季天气晴朗凉爽,空气干燥,风干雨少,气温变化大;冬季寒冷,土壤冻层深,至翌年春季土壤解冻时,土体上部水分过多,严重时会造成冻层以上土体滞水。哈尔滨的气候特征有利于黑土化过程和草甸化过程的进行,而且由于夏季降水集中,秋季又风干雨少蒸发量大,土壤的钙化过程也很明显。
2、植被条件
绿色植物在形成土壤的诸因素中是主导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自然土壤与自然植被有着很强的对应性。
哈尔滨的植被分布规律与地势、地貌的关系极为密切,一般在岗阜状平原、微倾斜平原和河成阶地上发育的植被为草甸草原,主要由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以杂类草(五花草塘)群落为主。在局部排水良好的地方可出现旱生草原植物。在局部土壤含水较多的地方有湿生草甸沼泽植被。在这些植被的分布地区,土壤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及少量草甸土。河漫滩地的植被主要为草甸,其上还生长有柳树灌丛,此外,还有相当大的面积为草丘所覆盖。这些植被的分布区多为草甸土,此外还有盐碱土、沼泽土等分布。河床旁的沙堤上为沙生植物的分布区,如沙蓬(Agriophyllum arenarium Bieb.)等,并能见到山荆子(Malus palla siana)稠李 (Padusasiatica)、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华北卫矛(Evonymus Maackii Rupr.)、桑树(Morus alba)等。此种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多为风砂土。
3、地貌条件
哈尔滨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区内不同的地貌单元特征对土壤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地形的改变往往是导致土壤改变的重要因素。
哈尔滨运粮河断裂南北两侧的地貌景观具有明显差异。根据剥蚀作用的强弱和地貌形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东北部的岗阜状平原和西南部的微倾斜平原。这两种地貌类型在本区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由于这里降水适中,土壤水分状况较好,地下水埋藏较深,地面植被主要以草甸草原为主,致使这里土壤的黑土化过程和钙化过程明显,主要分布着哈尔滨的地带性土壤,即黑土和黑钙土。
一些河成阶地的地形部位较低,地下水埋藏较浅,土体水分状况较好,成土过程为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这些地区的地面植被主要以草甸为主,在沟谷地面还生长着一些盐生和湿生植被。这类地形、植被下的土壤成土过程以草甸化过程为主,此外还伴有盐碱化过程和沼泽化过程。土壤主要为草旬土,此外还有盐碱土和沼泽土等分布。
哈尔滨的河漫滩地地势低平,地下水埋藏浅,土体水分状况好。地面植被以草甸植被为主,局部地区还生长一些喜湿性植被和沙生、盐生植被。土壤形成仍以草甸化过程为主,局部高漫滩地区有盐碱化过程,沙丘、沙垄地区有生草沙化过程,局部低洼地区还有沼泽化过程。这些地区的土壤类型仍以草甸土为主,局部地区还分布有盐碱土、砂土和沼泽土。
4、母质条件
成土母质是决定土壤发育与土壤肥力特性的重要基础。
哈尔滨岗阜状平原和微倾斜平原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有上更新统哈尔滨组黄土、黄土状亚粘土和中更新统上荒山组亚粘土。哈尔滨组黄土和黄土状亚粘土层广泛分布在岗阜状平原和微倾斜平原的顶部。该层大致可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主要为黄土,呈黄色、黄褐色,粉土成分较高,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大孔隙,含铁锰结核和植物根系;下部黄土状亚粘土呈淡棕色,微显层理,无典型大孔隙。上荒山组亚粘土层为黄、灰黄、棕黄及黄褐色。这些母质是哈尔滨地区黑土和黑钙土发育的主要母质类型。
河成阶地地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是上更新统顾乡屯组冲积亚粘土和砂砾石层。该层顶部为5~20米左右的黄土状亚粘土,呈灰黄、黄色,有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含大量钙质假菌丝体。中下部为亚粘土或淤泥质亚粘土和砾质中粗砂。该层是本区草甸土、盐碱土发育的主要成土母质类型。
河漫滩地区为一套具有完整二元结构的亚粘土、亚砂土和砂砾石,厚度变化较稳定,属全新统现代河床、漫滩冲积层。其顶部为亚粘土、亚砂土,灰褐色,具微细层理,含锈黄色铁质斑点和条带,厚度1~5米,局部达1O米左右;底部为灰黄色、灰白色的中细砂、中粗砂,含砾砂石夹淤泥质亚粘土薄层。这是本区草甸土和沼泽土发育的主要母质类型。此外,河漫滩地的局部地区还有风积物母质,这是河湖沉积的砂土经风力搬运后再次堆积而形成的。此类母质质地甚粗,砂的成分占80%以上,含粘粒甚少,一般不含或少含石灰,是哈尔滨地区风砂土发育的主要母质类型。
5、人类活动
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进行了不断的改造和培育。此外,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改变某些自然条件而间接地促使土壤发生变化,这也是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重要影响方式。
据史料记载和今人考证,哈尔滨地区早在两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大约距今一千多年前的辽金时期,哈尔滨及其附近地区就开垦有大片耕地。近几十年来,人类的垦殖活动迅速扩大,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对土地进行农、林、牧综合利用的过程中,人类通过合理耕作、增施肥料、改土造田以及通过植树造林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修建各种排灌工程等,促使土壤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土壤肥力不断得到提高。同时,由于人类某些不合理活动方式的影响,如毁林开荒、破坏草原、坡地开垦、只用不养以及不合理的排灌等,也使某些自然土壤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哈尔滨市郊区土壤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旱作土壤表土的熟化程度和熟化深度不断加大,反映在土壤剖面构型上则是耕作层和犁底层的出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有机质的富集过程。哈尔滨的水耕土壤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在其剖面上发育了淹育层、渗育层和潴育层三个明显的特殊层次,从而改变了原来自然土壤的成土过程,形成了哈尔滨市郊区新的土壤类型——水稻土。
二、成土过程
哈尔滨市郊区土壤的成土过程主要受当地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由于地处温带半湿润地区,植被多为草甸草原,因而土壤成土过程主要是黑土化过程和钙化过程。由于区域内中小地形变化复杂,成土母质又多为第四纪冲积、沉积物,因而草甸化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土过程。此外,由于地方性成土条件的差异性影响,个别地段还出现有沼泽化过程、白浆化过程和盐碱化过程等。
哈尔滨市郊区粮菜耕种历史较长,菜田比例较大,这类菜田土壤具有明显的旱耕熟化、轻度水耕熟化和土壤肥力定向培育的特征,其土壤的成土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耕作熟化过程。
1、黑土化过程
黑土化过程是由腐殖积累过程与地表临时滞水所引起的潴育淋洗淋溶(机械淋洗与化学淋溶)过程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哈尔滨土壤的腐殖质积累过程较弱,土体表层有机质含量仅为3~6%,多者可达10%以上,厚度一般为30~50厘米。
黑土化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草甸化过程,这种草甸化过程是在地下水位和水分类型变化以及成土产物的运行与迁移过程影响下发生的,与一般直接受地下水影响的草甸化过程明显不同。由于地表草甸植物生长繁茂根系发达,在土壤中积累了大量有机和无机物质,致使土壤的黑土层深厚,团粒状结构良好。上述这些特征与黑钙土的成土过程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认为,哈尔滨黑土兼有水成土壤和黑钙土的某些特征,是一种特殊的草甸化过程的产物。
2、钙化过程
钙化过程是指难溶的碳酸钙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亦即碳酸钙在土体中积累,并在一定深度形成钙积层的过程。
哈尔滨市郊区因降水较多,土壤中淋溶作用较强,因而钙化过程不甚显著,表现在剖面形成上仅在土体较深的部位上出现有石灰斑、石灰假菌丝体和各种形状的石灰结核。
哈尔滨钙质土壤中钙积层的出现深度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为深,其具体的出现部位主要与地表径流的影响程度有关。一般在坡地地段由于留存的地表径流量小,因而土壤钙积层出现的部位较深,且厚度较小。而缓坡地段或低平地段由于有利于汇集富含碳酸钙的地表与地下径流,所以钙积层出现的部位较浅,且厚度较大。也有些地段因土质较粗,土壤淋溶作用较强,致使钙积层出现的部位较深,一般多出现在1米以下。
哈尔滨钙质土壤的碳酸钙含量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为低,一般仅为5~10%。具有钙化过程的土壤因表层有时淋溶较强,一般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土壤胶体表现为钙饱和,土体和母质层中的硅、铁、铝氧化物一般较稳定。
3、草甸化过程
草甸化过程是在地下水浸润和草旬植被影响下,由于土壤干湿交替而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即土壤潴育化过程)和腐殖质积累过程(即草甸腐殖质化过程)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潴育化过程是指土体由于积水经常处于移动状态而呈现干湿交替,致使土壤中的铁、锰物质经常处于氧化与还原交替出现的过程。哈尔滨市郊的草甸土分布在河漫滩和地势低平地区,地下水埋藏深度一般仅1~3米,因此地下水能直接参与土壤的形成过程。而且由于冬季气温偏低,季节性冻层持续时间可达半年以上,冻融水也能参与草甸化过程。此外,由于成土母质粘重,底层土壤透水不良甚至成为隔水层,造成土壤内部有一层临时支持的重力水,这层重力水也参与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在氧化还原交替的潴育化过程中,土壤的心土和底土层可出现锈色斑纹和铁锰结核。
腐殖质积累过程在草甸土区主要是草甸腐殖质化过程。哈尔滨雨热同季,这对地表草被的发育十分有利,使草甸植物种类繁多,生长繁茂。由于草甸土区地下水埋藏浅,微生物对有机物残体的好气与嫌气分解交替进行,因而有利于腐殖质积累,且腐殖质多集中于表层。哈尔滨郊区的低河漫滩地因每年受河水泛滥影响,土壤韵草甸化过程与河湖相物质的再沉积过程交替进行,因而可使土壤形成重迭剖面,在剖面中可有几个腐殖质层出现,且剖面发育程度低,表土腐殖质含量也不高。
4、沼泽化过程
沼泽化过程是在积水的条件下由于整个土体过湿,导致土壤表层植物残体泥炭化(或泥炭腐殖质化)和下部土层的潜育化过程。
泥炭化过程是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进行累积的过程。哈尔滨的沼泽土主要是草甸沼泽土,其泥炭化过程很弱,在表层进行的主要是微显泥炭化特征的腐殖质积累过程。潜育化过程是指由于土壤(整个土体或下部)长期积水而导致土壤矿物质的还原过程。哈尔滨土壤的潜育化过程主要表现在土壤剖面形成了一个颜色呈蓝灰或青灰色的还原层次,是为潜育层。
5、白浆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是指土体表层由于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白浆土在哈尔滨分布面积极小,且主要属于岗地白浆土。其白浆化类型属于潴育白浆化。由此在土壤剖面中形成了白浆层与淀积层较为明显的剖面。
6、盐碱化过程
盐碱化过程包括盐化和碱化两个不同过程。盐化过程通常指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逐渐积聚的过程。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中有较多的交换性钠,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同时在腐殖质层之下形成碱化层的过程。
哈尔滨市郊的土壤盐碱化过程有其特殊性,即以碱化过程为主,土壤中含有大量苏打,这与母质和地下水中含大量碳酸盐有密切关系。但土壤的碱化过程是否与脱盐或盐化(积盐)过程有关尚难肯定。哈尔滨土壤的盐碱化过程大多与草甸化过程相联系,这主要是由于哈尔滨市郊大部分盐碱土均分布在地势较低的部位,土壤的盐碱化过程主要受地下水影响,因而所形成的盐土和碱土主要是草甸盐土和草甸碱土。
7、耕作熟化过程
耕作熟化过程即人类定向培育土壤的过程。大体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两个过程。
旱耕熟化过程是指人们在旱作条件下定向培育土壤肥力的过程。哈尔滨自然土壤的旱耕熟化过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1)改造熟化阶段:即通过各种人为措施对土壤及其环境的障碍性因素进行激烈改造的过程。哈尔滨自然土壤类型很多,垦为旱作耕地后其障碍性因素亦各不相同,改造熟化的具体措施也不一样。如通过改变地形条件来控制土壤的侵蚀过程,通过灌排等工程措施以控制和扭转土壤的盐碱化过程等。
(2)培肥熟化阶段:即培育肥沃的耕作层阶段。培肥熟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改瘠(增施肥料,以有机肥为主,结合增施化肥、菌肥等)、改质(如沙土地加粘土、粘土地掺沙土等)、改性(以精耕细作为中心的耕、翻、耙、压等措施)和改形(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的条田化、畦田化、台田化等)。
水耕熟化过程是指种植水稻后,土壤在淹水、施肥、耕作等条件下由于发生还原淋溶、氧化淀积和冻融等作用而逐渐形成水稻土的过程。其熟化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改造熟化阶段:主要是指改造起源土壤的各种灾害性因子的过程。
(2)建造剖面结构阶段:通过一系列培育措施使起源土壤形成水稻土的剖面结构。哈尔滨尽管各起源土壤的特点不同,水耕熟化的途径也不一样,但通过人工长期培育,各类起源土壤的剖面构造必然趋于相似和完善,即最后形成耕作层、犁底层、淀积层、还原淀积层和潜育层。
(3)培肥熟化阶段:主要指通过对耕作层的施肥和水耕耕作,使土壤的某些不良性质逐渐得到克服,最终培育成耕性良好、保肥供肥协调的水稻土。
页码: 221c-227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221c
[RECORD: 47/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五篇 土 壤
章名: 第一章 土壤类型
节名: 第二节 地带性土壤
正文:
一、黑土
黑土是哈尔滨主要的地带性土类,也是市郊的主要农业土壤。哈尔滨市郊的22个乡镇都有黑土分布,其面积为79 94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5.92%。
黑土主要发育在温带半湿润地区。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黑土分布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严寒少雪,土壤冻结期长。自然植被为灌丛草甸,以杂类草群落为主。植物种类繁多,生长繁茂,根系发达,无明显优势种。主要有马蔺(Iris ensata)、报春花(Primula sp.)、苔草(Carexspp.)、小叶章(4eyeuxia angustifolia)和狗尾草(Setaria viri4is)等。所处地形主要是切割程度不同的波状起伏漫岗地,成土母质多为洪积物、冲积物和黄土状物质。由于地下水埋藏较深,地下水对黑土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并不大。
黑土的成土过程主要是明显的腐殖质积累与还原淋溶过程,这是一种特殊的草甸化过程。
黑土在形成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一个深厚的暗色腐殖质层,土体从上向下由腐殖质层逐渐过渡到淀积层和母质层。其剖面构型可概括为4-AB-B-C型。A层厚度30~70厘米,疏松多孔,具有水稳性较强的粒状和团粒结构,有的还具有铁锈斑。在耕作土壤中,该层的上部为耕层和犁底层。AB层是有较多铁锰结核和白色二氧化硅粉末存在的过渡层。B层是淀积层,呈棕色,有较多的铁锰结核,质地粘重。c层为母质层,呈黄棕色,多在1米以下出现。全剖面无钙积层,也无石灰反应。
各层的机械组成(附表5-1)。
哈尔滨黑土的理化性质主要有:(1)有机质含量高,垦前可高达10%以上,垦后一般降到3~6%。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大于1(附表5-2)。(2)养分贮量丰富,土壤的供肥、保肥能力较强。(3)质地多为中壤土~粘土,结构多属水稳性的粒状、团粒状。(4)保水性强,透水性较差,其自然含水量可高达30~4 0%。(5)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一般为80~90%,代换量每百克土为25~50毫克当量(附表5-3、5-4、5-5)。
根据成土过程与土壤的发展方向可将黑土分为两个亚类:
1、典型黑土
典型黑土亦称黑土,是该土类的典型亚类。哈尔滨典型黑土的面积占黑土类的绝大部分,分布在波状起伏漫岗地的中上部。这些地段的原生植被为灌丛草甸群落,母质为黄土状粘质土,土壤水分状况为干湿交替,潜育化部位较低。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集中了黑土土类许多典型特征。此处以"哈尔滨140号"剖面为例说明该亚类的形态特征。观察地点在王岗乡永红三队,平地,旱田,海拔165.6米。
O~30厘米(AP):耕层。黑灰色,团粒结构,中壤土,松,湿润,根系多而密。
30~39厘米(AP):犁底层。暗灰色,片状结构,中壤土,紧,湿润,有作物根系。
39~99厘米(AB):过渡层。暗棕色,核粒状结构,中壤土,紧,湿,根系稀少。
99~14 O厘米(B):淀积层。棕色,棱块状结构,重壤土,紧,湿,无根系,有较多的二氧化硅粉末。
140厘米以下(C):母质层。棕色,核状结构,重壤土,较硬,湿,有二氧化硅粉末。
2、草甸黑土
草甸黑土是黑土向草甸土过渡的亚类,在哈尔滨的面积占黑土类的1/5弱,主要分布于漫岗地下部的低平处。其上植被以喜湿性的杂类草群落为主。母质多为洪积坡积物、黄土状物质或河湖相沉积物。土壤质地粘重,潜育化部位比典型黑土高。草甸黑土的成土过程以黑土化过程为主,并有在地表水作用下的草甸化过程参与。有机质含量比典型黑土高,局部有呈现泥炭化过程的腐殖质层。此处以“哈225号"剖面为例说明草甸黑土的形态特征。观察地点在东方红农场一队漫川地上,旱田。
0~23厘米(AP):耕层。暗灰色,团粒结构,中壤土。
23~31厘米(APP):犁底层。灰色,片状结构,重壤土,坚实,根系较多。
31~71厘米(A3):腐殖质层。浅暗灰色,团粒结构,重壤土,较松,根系较多。
71~125厘米(AB):过渡层。黄棕色,块状结构,多锈斑、锈纹和二氧化硅粉末。
125~160厘米(B):淀积层。棕黄色,块状结构,多锈斑、锈纹和二氧化硅粉末。
二、黑钙土
黑钙土也是哈尔滨的地带性土类,为郊区分布较广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在新发、新农、群力、太平、新春、和平、向阳、黎明、平房等9个乡镇。面积仅次于黑土和草甸土,为11601.7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12%。
黑钙土所处的气候条件与黑土相同。自然植被多以半湿的草甸草原植被为主。地形为漫岗平原,地面略有起伏。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黄土状沉积物。
黑钙土的成土过程主要是腐殖质积累过程(草甸草原腐殖质化过程)和钙化过程。
黑钙土的剖面层次十分清楚,主要由腐殖质层、过渡层(即腐殖质舌状淋溶层)、淀积层(即钙积层)和母质层组成,其剖面构型可概括为A1-AB-Bca-C型。A1,层厚20~60厘米,呈灰黑或黑色,粒状或团粒状结构,有石灰反应,为疏松的腐殖质层。AB层厚度大干30厘米,多粒状结构,较紧实,有石灰反应,为具有舌状腐殖质淋溶条痕的过渡层。Bca层厚20~50厘米,坚实,为灰白或棕色的石灰淀积层(即钙积层)。C层为母质层,一般均有石灰累积现象。
黑钙土的理化性质主要有:(1)有机质以表层最多,主要集中在20~30(4O)厘米之内,表层有机质含量变动较大,一般在3~6%之间,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2)土壤表层呈中性反应,属盐基饱和土壤。(3)土壤结构较好,多为粒状或团粒状,质地适中,多为中壤至重壤土,耕性较好,但水分供应不足。(4)心土层中的粘粒一般均高于表土层和底土层,且往往与钙积层相一致(附表5-6、5-7)。
根据成土过程及土壤属性可将黑钙土分为4个亚类:
1、普通黑钙土
普通黑钙土亦称黑钙土,为该土类的典型亚类。在哈尔滨多分布于平岗地顶部,原始植被为草原植物,母质为黄土状沉积物。该亚类在哈尔滨市郊区分布面积极小,仅在新春乡的平岗地上有六七公顷。普通黑钙土的成土过程及其属性集中了黑钙土类的许多典型特征。此处以"哈135号"剖面为例说明普通黑钙土的形态特征。观察地点在新春乡新春五队平岗地,系春夏菜轮作地,海拔121米。
0~60厘米(A1):腐殖质层。黑棕色,粒状结构,中壤土,根系密集,40厘米以下有石灰反应。
60~180厘米(AB):过渡层。暗棕色,核块状结构,重壤土,作物根系占10%,有石灰反应。
180厘米以下(Bca):钙积层。灰色,核块状结构,重壤土,无作物根系,石灰反应强。
2、淋溶黑钙土
淋溶黑钙土是黑钙土向黑土的过渡类型,是黑钙土类中较肥沃的土壤。在哈尔滨分布于黎明乡局部坡耕地上,其面积很小,仅有近14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O.1%。该亚类所处地形坡度较大,气候较湿润。其主要特征是质地较粗,淋溶作用强,碳酸钙可被淋到1米以下;钙化过程弱,无明显的钙积层,碳酸钙多以假菌丝的形式出现;腐殖质化过程强,A1层较厚;土壤反应自A1层向下呈中性至微酸性。
3、碳酸盐黑钙土
碳酸盐黑钙土分布在排水良好的平岗地中上部。原生植被为草原植物,其个体矮小,覆盖度低。成土母质多为含碳酸盐的淤积物。在哈尔滨市郊区的黑钙土类中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新农、新发、群力、太平庄、平房等地的平岗地上,面积为6 575.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4.57%。该亚类的腐殖质化过程在黑钙土类中最弱,而钙化作用强。土壤从表层起就有石灰反应,钙积层出现部位较浅,在剖面的40~80厘米处即可见大量的白色石灰斑块或假菌丝体淀积。此处以"哈35号"剖面为例说明碳酸盐黑钙土的形态特征。观察地点在新农乡团结村平岗地,旱田,海拔139米。
0~40厘米(A1):黑土层。灰黑色,重壤土,粒状结构,植物根系密集,石灰反应强烈,层次过渡明显。
40-70厘米(AB):过渡层。暗棕色,重壤土,粒状结构,润,有少量根系,石灰反应强烈,层次过渡明显。
70~100厘米(Bca):淀积层。棕色,重壤土,粒状结构,润,无根系,有假菌丝体,强石灰反应,层次过渡明显。
100~150厘米(C):母质层。棕色,粒块状结构,重壤土,润,无根系,有假菌丝体,石灰反应强烈。
4、草甸黑钙土
草甸黑钙土是黑钙土向草甸土过渡的亚类。在哈尔滨主要分布于和平、向阳两乡的低平地上,面积为4 872.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39%。该亚类在哈尔滨市郊区只有一个土属,即碳酸盐草甸黑钙土。其特征是土质粘重,土体水分充足,腐殖质层厚约20~50厘米,有机质含量为2~8%;土壤从表层起就有石灰反应,钙积层最明显,而且层位较高;土体下部多为具有铁锰结核或锈斑、灰斑的潴育化层次。该亚类主要成土过程除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钙化过程外,还附加了一个草甸化过程。此处以"哈228号"剖面为例说明草甸黑钙土的形态特征。观察地点在向阳乡石槽屯门前低平地,旱田。
0~16厘米(AP):耕层。灰黑色,团粒状结构,中壤土,坚实,有较多植物根系和少量铁锰结核,强石灰反应。
16~25厘米(APP):犁底层。灰黑色,片状结构,中壤土,紧实,有少量根系,铁锰结核较多,强石灰反应。
25~60厘米(A3):腐殖质层。浅灰黑色,粒状结构,紧,根系少,铁锰结核多,强石灰反应。
60~111 5厘米(AB):过渡层。黑黄混杂,核粒状结构,重壤土,紧实,有大量铁锰结核,强石灰反应。
115~150厘米(B):淀积层。棕黄色,核块状结构,重壤土,紧实,有少量铁锰结核和二氧化硅粉末。
页码: 227-233
附件: @01LG00E9.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227
[RECORD: 48/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五篇 土 壤
章名: 第一章 土壤类型
节名: 第三节 非地带性土壤
正文:
一、草甸土
草甸土是哈尔滨市郊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在市郊的22个乡镇中除新春、万宝、王岗等3个乡镇外均有分布。其面积为35 926.6公顷,仅次于黑土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5.13%。
草甸土是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甸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半水成土壤。其上自然植被茂密,多由中生的草甸植物和部分沼泽化草甸植物组成,如小叶章、苔草、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拂子茅(Calamagrotis epigeios<L.>Both)、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及喜湿的野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三棱草(Bolboschoenus maritimus)等,覆盖度一般在80~90%。所处地形为冲积平原、泛滥地、低阶地中的低洼地。一般地势平坦,径流弱,排水不畅。地下水埋藏浅,多在1~3米之间。地下水矿化度较低,一般小于0.5克/升,高者可达0.5~1克/升。母质多样,但以淤积物为主。
草甸土的成土过程为草甸化过程,即腐殖质积累过程(草甸腐殖质化过程)和潴育化、潜育化过程。
草甸土的形态特征为:在自然植被下,剖面主要由草根层、腐殖质层、淀积层(锈斑锈纹层)和母质层组成,其剖面构型可概括为As-A-B-C型。As层为草根层,在耕作土壤上该层已不复存在。4层为腐殖质层,暗色,粒状或团粒状结构,厚20~50厘米或更厚一些。在耕作土壤中As和A层多变为耕层和犁底层。B层为淀积层,黄棕色,含锈斑、锈纹、铁锰结核以及灰蓝色亚铁和二氧化硅粉末等。C层为母质层,多为淤积物所构成。
草甸土的理化性质为:(1)表土有机质含量高达5%,有的更高些。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2)土壤养分含量丰富,全氮量为O.2%或更多,表现为潜在养分高,有效养分低。(3)土壤呈中性反应,PH值多在7左右,代换量每百克土为20~40毫克当量。(4)土质粘重,透水性差,持水性强。(5)土温低,冷浆(附表5-8、5-9、5-1O)。
根据草甸土的次要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可将其分为5个亚类:
1、暗色草甸土
暗色草甸土为草甸土类的典型亚类,在哈尔滨市通称为草甸土。但它有别于暖温带地区的草甸土。哈尔滨的暗色草甸土多为粘质、壤质草甸土,亦有部分为沙质草甸土。主要分布在低平地及河谷低地。此处以"哈2号"剖面为例说明暗色草甸土的形态特征。观察地点在群力乡市排水处青年农场漫坡地,旱田,海拔118.2米。
0~20厘米(AP):耕层。暗灰色,粒状结构,中壤土,较疏松。
20~50厘米(A3):腐殖质层。黑色,粒状结构,重壤土,较松散,有锈斑。
5O~7O厘米(AB):过渡层。暗棕色,小块状结构,沙壤土,紧,有锈斑。
70~150厘米(B):淀积层。暗棕色,小块状结构,重壤土,紧。
2、泛滥地草甸土
又称泛滥地层状草甸土,以前称为冲积土、河淤土、泛滥地土。主要分布在江河两岸的低阶地和河漫滩上。受周期性江河泛滥的影响,地表生长着茂密的喜湿性植物,如沼柳、小叶章、苔草等。地下水埋藏浅,母质为江河泛滥的冲积沉积物,质地层次明显。
主要成土过程是草甸化过程和附加的冲积沉积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土壤质地较轻,排水良好,土体下部有明显的潜育化特征。由于受河水泛滥的影响,腐殖质层以下的冲积层次比较明显,而且由于成土过程经常因河水泛滥而中断,故剖面上常有若干埋藏的腐殖质层。此处以“哈9号"剖面为例说明泛滥地草甸土的形态特征。观察地点在前进乡前进大队平地,荒地,海拔117.2米。
0~60厘米(A):黑棕色,团粒结构,较疏松,润,根系多。
60~80厘米:黑黄色,团粒结构,润,根系少。
80~130厘米:黄棕色,块状结构,润。
130厘米以下:淡黄色,润,多锈斑。
3、碳酸盐草甸土
又称石灰性草甸土。多分布在河流泛滥地的低阶地和岗问低平地上。原始植被多由小叶章、杂类草以及羊草、蒿类草等组成。母质为质地粘重的含碳酸盐、重碳酸盐的河湖相沉积物。
碳酸盐草甸土的特征是:石灰反应自土壤表层向下逐渐加强,在腐殖质层下部有石灰质结核或假菌丝体;表层呈灰黑色,具有不明显的粒状结构,有机质含量在2~3%左右;下层为棕黄色,核状结构,愈向下锈斑愈多,石灰反应愈强,核状结构也愈显著;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值为7~8,碳酸钙含量为3~10%。此处以“哈39号"剖面为例说明碳酸盐草甸土的形态特征。观察地点在榆树乡解放村低洼地,荒地,海拔143米。
O~4厘米(A):草皮层。棕黄色,团粒结构,重壤土,硬干,草根密集,强石灰反应。
4~35厘米(A2):黑土层。暗棕灰色,团粒结构,中壤土,紧,湿,有锈斑及铁锰结核,根系多,强石灰反应。
35~100厘米(A3);黑土层。暗灰色,团粒结构,重壤土,稍紧,湿,有锈斑,强石灰反应。
100~120厘米(AB):过渡层。银灰色,小块状结构,中壤土,稍紧,湿,有石灰夹层锈斑,强石灰反应。
120厘米以下(B):淀积层。暗黑色,块状结构,中壤土,稍紧,湿,有锈斑锈纹,强石灰反应。
哈尔滨市郊的草甸土还有盐化草甸土和碱化草甸土两个亚类,拟在下文盐碱土类中收录。
二、其它土壤类型
1、盐碱土
盐碱土包括盐土和碱土两个土类。哈尔滨市郊的盐土主要是草甸盐土亚类,碱土是草甸碱土亚类,民间一般统称为“碱疤拉地”。此外,与草甸盐土和草甸碱土呈复区分布的还有属于草甸土类的盐化草甸土和碱化草甸土两个亚类,民间一般统称为“轻碱地”。哈尔滨的盐碱土分布在万宝、太平、新发等乡镇,其面积为4 837.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38%。
盐碱土发生在地势低平、母质粘重、地下水埋藏浅且含盐、气候较干旱(蒸发量远大干降水量)的条件下,地表植物为耐盐碱的草本植物,如羊草、三棱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等。其成土过程是盐化或碱化过程,此外还有附加的草甸化过程。
(1)草甸盐土 哈尔滨市郊的草甸盐土有别于华北平原的草甸盐土,其实质为碱化草甸盐土(亦称苏打草甸盐土),俗称明碱土。草甸盐土多以斑状形式与草甸碱土、盐化草甸土、碱化草甸土等呈复区分布。地表多为"光板地"或只生长一些耐盐碱强的碱蒿、碱蓬等植物。土壤表层含盐量可大干0.7%,一般为1~2%,以苏打为主。PH值很高,一般在8.5以上。代换性钠的含量高,1米土层碱化度为80%。物理性质很差,几乎不透水。
(2)草甸碱土 哈尔滨市郊区的草甸碱土因盐分组成中多含苏打,因而又称为苏打草甸碱土。依其碱化层在剖面中出现的部位不同,又可将其分为结皮、浅位、中位和深位柱状草甸碱土4个土种。草甸碱土在地表多呈斑状,常与各类盐土、盐化土、碱化土等呈复区分布。
草甸碱土多出现在微地形的稍高处,俗称碱包,又称暗碱土。其剖面特征:表层为仅数厘米厚的淋溶层,其盐分含量低,一般为0.05~0.25%,物理性质较以下各层为好;碱化层为柱状或棱柱状结构,很紧实,盐分一般为0.2~0.4%,干时坚硬,湿时不漏水,物理性质极差;盐化层为块状或核状结构,盐分积累量最高(约为1%左右),母质层含盐量最低,一般在0.1%左右。
(3)盐化草甸土和碱化草甸土 盐化草甸土的形成是在草甸化过程的基础上又附加了盐化过程的结果。其所处地势开阔低平,地下水埋藏浅(埋深一般在1.5米左右),且矿化度较低,自然植被多由喜盐碱植物所组成。其分布区现多辟为耕地。
这个亚类的土壤表层均有盐分积累,其含盐量多在0.1~0.6%。盐分类型以苏打为主。呈中性一碱性,一般均有石灰反应。土质粘重,渗透性很差。土体下部有潜育化特征,潜在肥力较高,但有效肥力低。
碱化草甸土的形成是在草甸化过程的基础上又附加了碱化过程的结果,多与各类盐碱土呈复区分布。土壤全剖面含盐量均在0.5%以下,特别是表层含盐量更低,且碱化特征明显。碱化度一般为5~20%,高于草甸土,但又低于草甸碱土。在表层以下不同深度可形成坚硬大块状或棱柱状碱化层。PH值在9左右或更高。
在哈尔滨市郊的水田区周围,由于耕作过程中的灌、排和管理措施不当,许多地段已开始出现次生盐化土。这一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治理。
2、沼泽土
沼泽土分布在低湿地上。其形成原因是地势低洼,容易汇集地表径流,致使地表长期过湿或季节性积水。沼泽土是在沼泽植被下发育而成的一种水成土壤,在哈尔滨市郊区仅有零星分布,多在前进乡范围内,面积只有327.1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O.23%。哈尔滨市郊的沼泽土基本上未被垦殖利用。
哈尔滨市郊的沼泽土属于腐殖质沼泽土。其成土过程为土壤表层有机质的腐殖质化,而并不是典型的沼泽化过程。其剖面的特征是:土体上部为深厚的腐殖质层,质地粘重而滑润,草根较少,结构不明显,很少见到铁锰结核,土体下部为灰蓝色的潜育层。其化学性质表现在表层有机质含量高,可达30 9,6以上,其下层亦可达1O%左右,但在潜育层中则锐减到1%左右。PH值偏小,土体呈微酸性反应。
3、白浆土
白浆土属于非地带性土壤的半水成土壤。哈尔滨市郊区的白浆土只在民主乡漫岗地上有小片分布,称为岗地白浆土,属白浆土的一个亚类。面积仅有41.5公顷,占总地土面积的0.03%,现几乎全被垦为耕地。
白浆土的成土过程是白浆化过程和表土的腐殖质化过程。其形态特征是:在腐殖质层下面有一个灰白色的亚表层。剖面构型由腐殖质层、白浆层、淀积层和母质层组成。
白浆土的理化性质有:(1)表层土养分含量比其它土类低。据耕层养分化验,其有机质含量为2.5%,全氮为O.19%,全磷为0.072%,全钾为3.2%,速效磷为20PPM,速效钾为21OPPM。白浆层有机质含量锐减,多小于1%。(2)表层(含腐殖质层和白浆层)三氧化铁、铝较少,而淀积层明显增加。(3)质地粘重,粘粒移动明显。表层多为重壤土,淀积层以下多为轻粘土,呈现出明显的"二层性"。(4)结构不良,腐殖质层透水性较好,但白浆层透水性极弱,淀积层以下几乎不透水。此处以"172”号剖面为例说明白浆土的形态特征。观察地点在哈尔滨市民主乡新立村。
0~17厘米(A1):腐殖质层。浅棕黑色,粒状结构,重壤土,根系密集,向下过渡明显。
17~70厘米(w):白浆层。灰白色,片状结构。
70~150厘米(B):淀积层。暗棕色,核块状结构,有铁锰结核。
4、风砂土
风砂土是一种地带性不明显的幼年土壤,分布在哈尔滨市太平庄和前进乡的松花江河滩地上。面积为1 731.6公顷,仅占总土地面积的1.21%。目前风砂土分布区几乎均未被垦殖。
风砂土是风蚀、沙压、淋溶和生物固沙、聚集营养元素两个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其共同特征是都具有A-C型剖面,全剖面物理性砂粒含量达90%以上,腐殖质的含量与碳酸钙的淀积随风砂土类型的不同差异很大。根据风砂土的属性以及发育程度和发展方向可将其分为3个亚类:
(1)流砂土是在流动沙丘上刚刚发育的土壤,其上没有或很少生长植物。流砂土的主要特征是剖面上下质地均一,无结构,无层次,松散。颜色均为棕黄色,有机质含量很低,多在O.1%左右。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
(2)生草砂土 流砂土因生长植物被固定后便形成生草砂土。其剖面特征是:表层一般为浅灰棕色,松散,但有明显的团聚体和多量植物根,向下则为棕黄色砂土。生草砂土有较明显的腐殖质化过程,表层有机质含量少,可达O.6%。向下急剧减少,并常出现埋藏的腐殖质层。土体中的粘粒含量较低,但高于流砂土。
(3)黑砂土 为固定已久的沙丘上发育的土壤,其上植被为草原或草甸草原。由于植物固定时间较久,成土时间长,成土强度大,所以土壤的腐殖质含量高,并有明显的钙积层,已显示出地带性土壤的特征,是风砂土向黑钙土的过渡类型。
5、水稻土
水稻土是人类生产活动--水耕熟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土壤,是与自然土壤有明显区别的一种耕作土壤。
水稻土分布在哈尔滨市郊近江河两岸易于灌溉的低平地上。该土类面积为8 54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98%。哈尔滨市种稻历史不长,最早开发为水田的耕地也只有40多年的历史。由于哈尔滨所处地理纬度较高,无霜期较短,致使水田的淹水时间短,撤水期和冻结期长,水稻土发育程度不高,其剖面分化不甚明显,在许多方面仍保留有自然土壤的某些形态特征。
在水稻土的剖面上有三个明显的特殊层次:一是耕作层,又称淹育层,一般呈灰黑色,灌水时湿软,干后龟裂。二是渗育层,呈灰色,肥力较低。三是潴育层,呈棕色,铁锰淀积物较多,成土过程中氧化还原作用交替进行,以氧化过程为主。
哈尔滨市郊的水稻土PH值一般较高,多呈微酸性--中性--微碱性反应。土壤的生化作用较弱,铁锰移动也不强,养分的活化和迁移强度也较小,耕作层常呈片状结构。
水稻土受起源土壤类型影响较大,哈尔滨市郊区的水稻土主要由黑土、草甸土演化而成,因而水稻土可分为黑土型水稻土和草甸土型水稻土两个亚类:
(1)黑土型水稻土 黑土型水稻土是由黑土演化而成的。分布在哈尔滨市郊的朝阳乡,面积为43.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0.03%。
(2)草甸土型水稻土 草甸土型水稻土是由草甸土演化而成的。分布在群力、新春、新发、团结、幸福、松浦、前进、向阳等乡镇,面积为8 501.9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5.91%。
从形态上看,黑土型水稻土与黑土仍很相似,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好,稍加改良即可成为一种高产土壤。草甸土型水稻土与草甸土亦很相似,其地下潜水位高,土体下部锈斑和潜育斑较多,耕性差,土性冷浆。从理化性质上看,黑土型水稻土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较高,物理性质也好。草甸土型水稻土则大部分肥力很高,少部分养分含量较低(附表5-11)。
页码: 234-242
附件: @01LG00EA.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234
[RECORD: 49/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五篇 土 壤
节名: 第二章 土壤分布与改良利用分区
页码: 242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242a
[RECORD: 50/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五篇 土 壤
章名: 第二章 土壤分布与改良利用分区
节名: 第一节 土壤分布规律
正文:
哈尔滨市郊区的土壤包括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白浆土、盐土、碱土、风砂土和水稻土9个土类,下属20个亚类。可总括为草原土壤、水成土壤、盐成土壤、岩成土壤和耕作土壤5个系列,分布总面积为142 954.4公顷。这些土类以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分布范围最广,3个土类的总面积为127 471.1公顷,占市郊土地总面积的89.17%。其次是水稻土和盐、碱土,总分布面积为13 383.1公顷,占市郊土地总面积的9.27%。其它3个土类(风砂土、沼泽土和白浆土)在市郊分布面积甚小,总面积只有2100.2公顷,占市郊土地总面积的1.47%。
哈尔滨各地的大气候条件变化不大。郊区土壤的分布规律除受大气候和与之适应的植被条件宏观控制外,主要是受地形、母质等因素所制约。
哈尔滨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自东南向西北由岗阜状平原、微倾斜平原(俗称漫岗地)向河成阶地(俗称平川地)及河漫滩地过渡,其间的中小地形亦较为复杂。由于地形的差异可导致各地水热状况及植被类型的不同,因此不同的地形部位分布着不同的土壤类型。
哈尔滨各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黑土 黑土要求有有利于其腐殖质积累和有利于其机械淋洗与化学淋溶过程发生的地形条件,因此在哈尔滨地区黑土集中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漫岗地上。此外在西部平川地也有较大面积的黑土分布。草甸黑土则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北坝里的低洼地上。
黑钙土 黑钙土的钙化过程强弱和钙积层的出现部位均受土体中淋溶作用的强弱制约,因而哈尔滨的黑钙土多分布于淋溶作用相对较弱的中部平川地的局部岗平地上。而草甸黑钙土则多分布在岗坡地的下部,碳酸盐黑钙土分布在岗坡地的中部。
草甸土 草甸土要求有有利于其腐殖质积累和氧化、还原交替进行的地形条件,因而哈尔滨的草甸土多分布在一些地势低平、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形区,如松花江的坝外和阿什河、库扎河等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地等。
水稻土 水稻土因其是人类耕作土壤,所以其分布主要受耕作条件,尤其是受灌溉条件的限制。哈尔滨的水稻土面积不大,它分布于灌溉条件便利的近松花江和阿什河两岸的低平地上。
盐碱土 盐碱土的形成与成土母质和地下水状况有密切关系。哈尔滨的盐碱土大多数与草甸化过程有关,地下水的影响对盐碱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因此,这一土壤类型在哈尔滨仅零散地分布于一些丘间洼地和沟谷低平地上。
砂土 风砂土的形成一是要有偏于干旱的生物气候条件,二是要有丰富、疏松的砂质母质,因而哈尔滨的风砂土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两岸局部的沙丘漫滩地和沙滩地上。
除上述的几个主要土类外,哈尔滨零星出现的沼泽土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北岸河漫滩地的局部洼地,小片出现的白浆土仅见于民主乡漫岗地的局部地段。
页码: 242b-243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242b
[RECORD: 51/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五篇 土 壤
章名: 第二章 土壤分布与改良利用分区
节名: 第二节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正文:
一、分区的依据和原则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是根据土壤的组合特点、土壤的肥力状况以及土壤在农业利用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还要综合考虑与土壤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植被、地形、水文、成土母质等自然条件以及自然条件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哈尔滨市郊区的土壤改良利用分区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各分区内土壤的成土条件、土壤组合、土壤基本属性具有最大的相似性。
2、根据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侧重考虑对土壤的改良利用方向和改良利用措施。
3、分区的界限尽量与生产管理单位的行政区界线相一致。
鉴于哈尔滨市郊区的范围不大,本分区方案仅划分4个一级区,即:
松花江、阿什河沿岸低河漫滩草甸土区(I);
江河堤内高河漫滩黑土、草甸土区(Ⅱ);
河成阶地黑土、黑钙土区(Ⅲ);
岗阜状、微倾斜平原黑土区(Ⅳ)。
二、分区概述
1、松花江、阿什河沿岸低河漫滩草甸土区(I)
本区位于松花江和阿什河两岸的泄洪区。地面高程为海拔113~118米,地下水埋藏深度为1~5米。该区有群力、新发、新农、太平、松浦、前进、东风、万宝、民主、团结、幸福等11个乡镇的部分土地,面积为27 498.5公顷。其中水面面积5 047公顷,其它各类土地面积22 451.5公顷。各类土壤的分布面积分别为:草甸土18 532.2公顷,黑土2170.8公顷,黑钙土199.2公顷,风砂土1222.2公顷,沼泽土327.1公顷。在上述土地面积中,沙滩、沙丘、沼泽地占10%,洪泛地占20%,耕地仅占1%。
本区地貌类型属低河漫滩,区内有24个大小不同的沙岛漫岗,局部高地海拔可达120~126米。全区地势低洼,气温偏低,无霜期在130天左右。区内地下水位高,地表水较多,土壤粘重、冷浆且含水量大,夏秋季节易受洪涝之灾。
在开发利用上,该区适于放牧、刈草和渔业生产,不宜发展农业。为了充分利用该区自然资源,针对江河两岸的特点,今后的改良利用途径应是:(1)在江河两岸和岗岛周围营造灌木林和薪炭林,防洪护岸,防止河水冲刷塌岸。(2)对夹芯子、鸭子圈、陈风套子、西兴隆岗、东兴隆岗、双口面、长条通、老道套子、阳明滩、小六号滩、九号照、七号照、轱辘旦滩、鸡心滩、江心岛、浅碟子、老屏官等17个岗岛和民主、新发、新农、太平、万宝、前进、松浦等乡镇堤外的大片草原要加强管理。对已开垦的耕地要退耕还草,对现有草原要改良草种,抚育更新,不断提高草质和产草量,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3)对江河和阳明滩的沙源要加强管理,统一规划,根据航道和流域情况,在确保堤岸安全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采江沙,为城市建设提供建筑材料。
2、江河堤内高河漫滩黑土、草甸土区(Ⅱ)
本区位于松花江和阿什河两岸堤内低洼地带。地面高程为海拔115~130米,地下水埋藏深度为5~15米。该区有群力、新发、新农、松浦、前进、万宝、向阳等7个乡镇的堤内土地,面积为15184.2公顷,其中水面面积1256.8公顷,其它各类土地面积为13 927.4公顷。各类土壤的面积分别为:黑土6 277.2公顷,草甸土4 014.6公顷,水稻土2 922.7公顷,黑钙土712.9公顷。在上述土地面积中,耕地占70%,其中有70%为粮田。
本区属低洼地带,地下水位高,且常受内水侵袭。土壤粘重、冷浆,含水量大,具微碱性。这里春旱较轻,夏、秋易积水致涝。无霜期1 35~14 0天,经常出现早霜,因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农作物的高产、稳产水平。
该区土壤的改良利用方向是:(1)大搞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在维修江堤的基础上,有计划地修建排水工程,及时排除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通过修筑条田、台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提高地温,增强土壤的通透性。(2)对粘底黑土的洼地,在搞好排涝、排水工程的基础上,以掺沙、掺炉灰和多施粗质有机肥的方法改良土壤。降低土壤的粘结力,增强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降解盐化程度,促进农业增产。(3)在耕作中实行深翻细耙,调整垅向,扩大土壤吸收太阳辐射的面积,促进土壤熟化。(4)大量增施有机肥料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不良的理化性状。在不宜耕作的沟泡沿岸进行养鱼、插柳、营造灌木林等。在洼平地带如水源条件允许,可种植水稻或发展经济作物。
3、河成阶地黑土、黑钙土区(Ⅲ)
本区位于江河两岸的一级河成阶地上。地面高程为海拔120~162米,地下水埋藏深度一般为15~40米。该区有新春乡的全部土地和群力、新发、新农、太平、万宝、团结、东风、民主、幸福等9个乡镇的部分土地,面积为49 070.5公顷,其中水面面积1547.5公顷,其它各类土地面积为卯523.0公顷。各类土壤的面积分别为:黑土19 427.4公顷,黑钙土10 522.8公顷,草甸土7 095.1公顷,水稻土5130.8公顷,盐碱土4 837.5公顷,风砂土509.4公顷。在上述土地面积中,耕地占70%,其中有60%为菜田。
本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黑土层厚。耕地耐旱、耐涝,气温较高,无霜期可达140天左右。适于蔬菜、粮食和经济作物生长。水利条件好,机械化程度较高。近、中郊有温室、大棚和地膜覆盖田,植保和农技力量均较强。
在土壤的改良利用上,该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来自市区排放的废气和污水对土壤污染严重。团结、幸福乡靠近化工厂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直接污染菜地。特别是近年来一些菜田受污染后出现次生盐渍化现象,使土壤板结,土质恶化。(2)城乡基建占地过多。1970~1980年统计,城乡每年因基本建设占地可达200多公顷,直接影响蔬菜生产和蔬菜基地的建设。(3)新发、太平、万宝等镇尚有4 519.6公顷盐碱地,需采取措施予以改良。
本区土壤的改良方向是:(1)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净化处理。完善喷灌体系,防止土壤污染。(2)通过对老菜田进行保护区规划,对城市建设占地严加控制,以保证春、夏菜基地的巩固和扩大。要有计划地进行春、夏菜基地建设,逐步扩大温室、大棚、地膜覆盖等菜田的面积。(3)加强土壤改良工作,大量增施有机肥和化肥,强化黑土层腐殖质活性,提高土壤肥力。(4)在对盐碱化土壤搞好灌、排配套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农业技术措施,如掺沙、掺炉灰、大量施用有机肥料等加以改良。也可在这类耕地上种植甜菜、向日葵、胡萝卜等耐盐碱性作物。灌、排条件好的地区也可通过种植水稻来改良盐碱土。(5)营造农田防护林带,治理风蚀、水蚀,调节农田小气候。通过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等措施,促使作物根系发育。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扩大灌溉面积。
4、岗阜状、微倾斜平原黑土区(Ⅳ)
本区位于哈尔滨南部和东南部的漫岗区。地面高程为海拔132~201米。地下水埋藏较深,一般在35~80米。该区有榆树、跃进、王岗、红旗、黎明、朝阳、平房等乡镇的全部土地和新发、新农、民主、东风、幸福、向阳等乡镇的部分土地,面积为59 637.9公顷,其中水面面积585.4公顷,其它各类土壤面积为59 052.5公顷。各类土壤分布的面积分别为:黑土52 067.4公顷,草甸土6 284.7公顷,黑钙土166.8公顷,水稻土492.1公顷,白浆土41.5公顷。在上述土地面积中,耕地占80%,其中菜田占30%,粮田占30%,经济作物面积占20%。
本区地形复杂,既有波状起伏的漫岗地,又有局部的小片平川地。一般气温较高,无霜期可达140天左右。平原地区的耕地黑土层较厚,土壤肥力高,而且有一部分水利设施,农业生产条件较好,适合于蔬菜生产。东南和西南漫岗地区有些地块黑土层较薄,土壤肥力低,水利条件差,容易致旱。一些耕地坡度较陡,风蚀、水蚀现象严重,沟壑众多,成为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还有些漫岗地干旱缺水,旱年粮菜产量下降幅度较大。
该区今后的改良利用方向是:(1)逐步扩大对漫岗区耕地的井灌面积,提高这些耕地的防风蚀、抗干旱能力。(2)对部分耕地采取护坡保土措施。如对坡度在15。以上的坡耕地应实行退耕还林;在荒山秃岭上种植落叶松、大叶杨和柳树,对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种植黑加仑;对水蚀耕地应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带;改良薄层土壤,提高土壤肥力。(3)增施有机肥料,采取深松土措施以加大作物根系活动层厚度。不断扩大畦田、温室、大棚和地膜覆盖面积。(4)对漫岗地的沟壑进行人工治理,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如搞好沟头护砌,在沟中分节修筑谷坊以减少冲刷塌岸,在沟的两侧插柳、栽树、种草或种植一些高棵作物,制止片蚀脱坡等(附表5-12)。
页码: 244-252
附件: @01LG00EB.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244
[RECORD: 52/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节名: 第六篇 植物与植被
页码: 255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255a
[RECORD: 53/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六篇 植物与植被
节名: 第一章 野生植物与自然植被
页码: 255b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255b
[RECORD: 54/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六篇 植物与植被
章名: 第一章 野生植物与自然植被
节名: 第一节 野生植物
正文:
哈尔滨野生植物种类丰富。不完全统计,有植物770余种,其中维管束植物600余种。在各植物种中,华北植物区种占12.1%,满洲植物区种占53.4%,蒙古植物区种占27.9%,达呼利亚植物区种占28.3%。有199种为广布种。
一、区系成分及其演化
哈尔滨植物的区系成分,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日本学者北川政夫(1939、1978)、野田光藏(1971)等把本区作为满洲植物分布区、达呼利亚植物分布区和蒙古植物分布区的分界点。日本学者竹内亮(1951、1959)则认为本区位于白山区和松辽区的分界线。苏联学者B·B·司克窝尔错夫(1955)和陈玉璇(1986)先后都认为哈尔滨地区在满洲植物分布区和达呼利亚一蒙古植物区之间,司克窝尔错夫并具体指出两区的共有植物,如鸡头米(Euryale ferox)、茶菱(Trapella sinensis)、多穗薯蓣(Dioserea ploystachya)、沙蓬(Agriophyllum arenarium)、艾菊(Tantceum sibiricum)等。
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近些年的实际调查,将哈尔滨地区植物综合地理分布状态统计(附表6~1)。据此种统计结果分析,在哈尔滨地区的植物区系成分中,虽然达呼利亚植物区、蒙古植物区与满洲植物区的植物种数相差悬殊,但各区植物的平均比数很接近,因此有理由认为,哈尔滨地区的植物区系成分具有达呼利亚植物区、蒙古植物区与满洲植物区的过渡性特征。
哈尔滨植物种类和区系成分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发生过很大的变化。B·B·司克窝尔错夫于1955年主编的《哈尔滨野生植物名录》中记载了哈尔滨地区的植物736种,与哈尔滨地区1988年的统计结果比较,近30多年来哈尔滨的植物变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种数减少 1955年有维管束植物736种,至1988年减少到604种。各种植物种数减少数量不等,以木本植物减少幅度最大,从1955年的49种减少到25种,减少49.0%。蕨类植物在1955年尚有9种,至1988年仅剩下6种。
2、草原成分增加近 30年来新侵入的草原种类共有10种,杂类草也由原来的80余种增加到119种。
3、大科次序发生变化 1955年禾本科植物计有107种,在各科中居第一位。至1988年禾本利减少到71种,菊科则由1955年的89种增加到99种,超过禾本科种数而位居第一(附表6-2)。
4、区系成分发生变化 根据区系学的统计方法,哈尔滨地区植物区系成分、符区系成分的百分比及各区系成分的平均比数(附表6-3、6-4、6-5)。
近30年来哈尔滨地区的植物无论是区系成分的种类。还是各区系成分的百分比及平均比数都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总趋势是森林植物退却,草原植物侵入。蒙古区的区系成分有所增加,平均比由195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
二、野生植物种类
有关哈尔滨植物种类除苏联学者B·B·司克窝尔错夫1955年发表的概括700余种的名录外,以后未见公开报道。1955年以后的30多年间,由于气候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干扰,哈尔滨有许多植物种类呈减少趋势,特别是森林植物最为明显。目前哈尔滨的植物种类较1955年发生了很大变化。
哈尔滨目前的野生植物可统计出770余种,涉及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等几大类,裸子植物未见有野生种。
据王全喜(1988)统计,哈尔滨的藻类植物计有14O个属(种),分别隶属于蓝藻门、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裸藻门和绿藻门。其中绿藻门包括的属(种)最多,计73个;隐藻门包括的种数最少,只有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Uterm.)和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 Ehr.)两个。
据东北林业大学苔藓植物标本及敖志文1988年的统计,哈尔滨现有苔藓植物27种,分属于13个科,18个属。
哈尔滨的蕨类植物种类不多,只有问荆、节节草、草问荆、水问荆、槐叶草和满山红6种,其中满山红为半野生种。
哈尔滨的被子植物种属最多,据张贵一等1986~1988年调查,区内计有被子植物600种,分属77科。哈尔滨的大科被子植物为菊科,共包括99个种。其次为禾本科,包括71个种。其它如莎草科、毛茛科、蔷薇科、豆科、唇形科等,包括的种数均在20种以上。另有二十几个科的植物只有一个种。
页码: 255c-258
附件: @01LG00ED.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255c
[RECORD: 55/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六篇 植物与植被
章名: 第一章 野生植物与自然植被
节名: 第二节 自然植被
正文:
一、植被的历史演变
哈尔滨的地带性植被为森林草原。哈尔滨自大规模开发以来,自然植被面积逐渐缩小,植被类型、形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林业区划》(1985)中《哈尔滨市荒山嘴子流域土壤侵蚀调查报告》载:"据调查,本流域开垦前,黑土层40~60厘米,有参天大树红松、落叶松、黄波罗、胡桃楸、榆树等,长林子和西长林子村由此而得名,还有柳条通,草原,有苇草、小叶章、黄花菜、木耳、防风......。"巴拉诺夫(Бараноъ.А.И)等在1955年曾经勾画了哈尔滨当时植被分布的基本情况:
哈尔滨市区比现在小,现市区的东西两部分尚未开发;松花江两岸和铁路两旁植被面积极广,河漫滩的塔头沼泽地和河流阶地的湿草地、干草地分布普遍;松花江、阿什河两岸有丰富的江岸柳丛;仅在荒山、四方台的第三级、第四级台地上有森林残余;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荒山、榆树、王岗等地;碱地面积较小,只在新发区局部有出现;沙丘、沙岗在松花江北较多。
近百年来影响哈尔滨地区植被演变的主要因素一是气候条件的改变。哈尔滨近现代气候有逐渐趋干之势,由此导致植物的生境条件发生许多明显的变化。原有森林植被的分布范围逐渐向东退却,一些草原成分显著增加,一些沙生植被和喜盐碱的植被面积逐渐扩大。二是历史上的野蛮开发。哈尔滨附近大规模垦荒始于百余年前,本世纪初期的开垦水田、修筑铁路以及日、俄等帝国主义势力的掠夺都给原始的自然植被造成巨大的破坏。三是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由于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城市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不断污染水域、土壤或直接给植被造成危害,市区和近郊区人口急剧增长,旱田、水田、道路用地大幅度增加等,原始的森林、草原、草甸、沼泽等植被类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哈尔滨植被近些年总的演化趋势是:森林退却,草原侵入。一些低湿地上分布的草甸植被则沿着沼泽、草甸、草原的演替方向发展。
1、森林成分的退却
1955年高尔捷也夫等撰写的《哈尔滨地区沟谷森林的地植物学概说》提供了四方台、长林子、荒山等地的森林植被情况:
四方台森林总的面积约有一公顷以上。在这片森林里,可见到开花的苹果树、稠李、榆树、幼小的杨树及白桑的一变种(Morus alba L.var.tatarica Seringe),灌木中有卢氏忍冬(Lonicera ruprechtiana Max.)、马氏卫矛(Euonymusmaackii Rupr.)、卫矛(E.sacrosancta Koidz.)、山里红、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山玫瑰,有的地方生长着红瑞木(Cornus tatarica Mill.)的灌丛。在森林上方边缘可采到正在开花的欧李(Cerasus humilis Bge.)。藤本植物中有山葡萄、蛇葡萄、异叶蛇葡萄(Ampelotsis heterophylla S.etz)、锯齿叶铁线莲(Clematisserra tifolia Rehder)及半藤本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huricum DC.)。草本植物主要由下列植物组成:黄金滇荪(Iris flavissima.Pall)、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黄精(Polygorxgum officinde ALL.)、双花草(Anemone dichotoma L.)及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
荒山的森林乃是最靠近哈尔滨的一片沟谷森林,森林植被的组成成分主要如下:蒙古栎、春榆、家榆、山里红、山丁子、山杏、稠李、山玫瑰、胡枝子、鼠李(Rhammns dahurica Pall.)及叶底珠。在坡地的较低处可采到马氏卫矛、辽椴,还有日本蛇葡萄(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及蝙蝠葛。
长林子第一片沟谷森林在坟墓地区,有些地方尚可见乔木砍伐的根,它占的面积不超过一公顷,同时小森林具有公园式的景观。秋子梨(Pirus ussuriensis Max.)是其中最使人注目而又常见的树种。
距上述森林不远,在东面还有一片小森林,不过这片小森林已受到强烈的破坏,其中主要树种有色木,树干圆周达100~150厘米。此外还可见到青杨、榆树、山里红、棒子(Corylus heterorhylla Fisch.)。很有可能,这片森林在未砍伐前曾与上述森林相连。第三片小森林是椴树林,也座落在沟谷内,所占面积近两公顷,分布在坡的中部,比上述色木林长3/4公里。椴树、辽椴及榛子是其优势种,椴树树干圆周达105~116厘米。高15~16米。这里榛子也高达1米,在其上缠绕五味子。其它植物中优势种是春榆,树干圆周为75~125厘米。其次还有穰槐(Maackia amurensis<Rupret>Maxim.)、鼠李和唯一的刺五加。小森林的北面有华丽的植物,如桃树、樱桃及秋子梨。
据60年代调查,万家北面的团山子和万家到苏家屯之间连地岭岗,1964年还有森林植物梨、稠李、山杏、鼠李、卫茅、野蔷薇,特别是森林草本植物小顶冰花(Gagea hiensis)、东北延胡素(Corydalis ambigua)等。时隔二十几年今已全然不见。
由上述可见,哈尔滨50年代前后在四方台、荒山、长林子等地保存下来的森林面积已不很大.但基本上还可连成一片。尽管森林中有的有优势种,有的无优势种,但这几处森林还是相当茂密,且林木也相当高大。
现在除荒山向阳坡的局部地段上尚有一些疏林分布外.其它地段的森林植被已荡然无存,上文中记述的高大森林乔木和高大灌木也不复存在,仅四方台还留下一株围长达110厘米的孤榆。
据统计,从1955~1988年的30多年间,在哈尔滨地区已消失的森林植物计有:
(1)属于乔、灌木的森林植物 紫椴(Tilia amurensis Kom.)、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青杨、刺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 Seem.)、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 Fisch.)、色木、黄菠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长白忍冬(L.maackii<Rupr.>Maxim)、卫矛、红瑞木、秋子梨、山槐、榛子、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 A.Br.)、黄花忍冬(Lonicera chrysantha Turcz.)、金银忍冬(L.maackii<Rupr.>Maxim.)。
(2)属于林下或林内木质藤本植物 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五味子(Schizandria chinensis Baill.)、蛇葡萄(Amplopsis brevipedunculata Koehne)、南蛇藤(Celastrus tlahellaris Rulrr.)、白蔹(Aompelopsis japonica Mokino)、狗葡萄(A.heterophylla<Thunb.>S.etz.)。
(3)属于典型的森林草本和森林下草 东北龙常草(Diarrhena manshurica Maxim.)、森林狐茅(Festuca extremiorientalisohwi)、宽叶荨麻(Urtica laetdvinens Maxim.)、单穗升麻(Cimicifuga simplex Worm.)、猫眼草(Chrysosplenium alternifolium L.)、梅花草(Parnassia palustris L.)、窃衣(Torilis japonica DC.)、茶菱、党参(Codonpsis pilossula Nannf.)、东风菜(Aster scabra Thurb.)、三花龙胆((Gentiana triflorapul.)、铃兰(Convallaria keiskei Miq.)、拳参蓼(Bistorta lopecuroides<Turcz.>Kom.)、白藓(Dictamnus albus var.desgcarpus<Turcc>T.N.liouety.H.Chang)、鸡腿堇菜(Viola acuminata Ledeb)、球果堇菜(V.collina Bess)、东北堇菜(V.mandshurica Beck.)、丁香蓼(Ludwiyia prostrata Roxb.)、大菟丝子(Cuscuta euaopaea L.)、宽叶山蒿(Artemisia storonifera Kom.)、艾菊(Anacetun sibiricun L.)、多穗薯蓣(Dioscrea polystachta Turcz.)。
(1)属于林区蕨类植物 瓶尔小草(Ophioslossum vulgatum L.)、金星蕨(Thelypteris palusris<salisp.>Schott.)、荚果蕨(Matteuccia struhiopteris<L.>Todaro)。
2、草原成分的侵人
随着森林植物种类的减少,哈尔滨地区草原植物种类不断增多,且分布面积也越来越大。四方台现在就有面积较大的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is<Trir>Kitag.)群落,且其中还混生有麻叶荨麻(Urtica cannabina L.)。长岭和荒山的漫岗地段上现虽有人工栽培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t.)、落叶松(Larix Sp.)、水曲柳(Fraxinus manshurica Rupr.)、核桃楸(Juglens mandshurica maxim.)、美国白腊树(Fraxinus Americana L.)和山杨等树种,但林下或一些裸露地上仍然有羊草和羊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DC.)及浴草(Koeleria crista<L.>Swartz.)、羊草地早熟禾群落。
从1955年到1988年,新进入哈尔滨地区的草原植物有:碱地肤(Kochia sieaersiana<Pall.>C.A.meyer.)、三齿粉藜(Obione fera<L.>Mcristaoq.)、刺果粉藜(O.sibirica<L.>Fissch.)、细叶白头翁(Pulsatilla turczaninouii Krytet.etSerg.)、地丁草(Corydalis.dangearut Turcz.)、牧马豆(Thermopsis lanceolata R.Br.)、蕊巴(Cymbaria dahurica L.)、齿叶草(odontites serotina<Lam.>Pum.)、远东波罗门参(Tragop ogonorientalls L.)、豚草(Ambrosia trifida L.)。
3、草甸植被的演替
哈尔滨地区有大面积低平地分布,海拔大部分在120~14O米之间,这些低平地为草甸植被的主要分布区。万宝、前进、松浦、太平、民主和东风等乡镇境内都有草甸分布,其主要集中区在河流两岸及河套的低湿地段。这些低湿地的植被组成随所处地段的海拔高度和地表水分状况而不同,基本可分为沼泽草甸和湿草甸两种。沼泽草甸的塔头甸子生境条件比较稳定,由于地表季节性积水和土壤的沼泽化,常有塔头出现。植被的组成大部分为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Kom.)Chang)、乌拉草(Carex meyeriana Kunth.)构成的群落,其间常混生有地瓜儿苗(Lycopus lucidus)、蚊子草(Filipendula sp.)、水苏(Stachys baicalensis)、河滨千里光(Senecio pierotaii)、小白花地榆(Sanguisorba pariftora)等。
随着地表水分的减少或塔头被破坏,上述群落可通过逐步出现幼母菊(Matricaria limosa)、看麦娘(Alopcurus aequalis)、辣蓼(Pericaria hudropiper)等中间植物而发展成具有小叶章、水蒿(Arternia selengensis)和其它杂类草成分但无塔头的湿草甸。植物种类逐渐由沼生向湿生和中生变化,如出现箭头唐松草(Thalictrum sinplex)、黄连花(Lysimachia dahurica)、草玉梅(Anemone dichotoma)、五脉山黧豆(Lathyrus quiquenervius)、全叶山芹(Ostericum maximowiczii)等。
在兴龙岗和太阳岛的局部地块上有一些砂质土壤分布。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地表水分条件差,所以原来由三棱草和水蒿等组成的草甸群落逐渐被羊草群落、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叉叶萎陵菜(Potentilla bifurca)群落、茅香(Hierochloe odorata)+蔓萎陵菜(Pltenfilla foagellaris)群落、落草+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群落及光沙蒿(Artemisia oxycephala)等群落的复合体所代替,植被有明显的向草原演化趋势。
由于过度放牧牛羊,许多草场已发生轻度、中度甚至重度变化。如太平镇立权村有草甸草原10 248公顷,现在草甸已变成羊草+隐子草(Leistogenesspp.)和其它杂类草。前进乡兴隆村有沼泽草甸8 863公顷,现沼泽草甸已变成小叶章+苔草和其它杂类草草甸。
4、水生植被的变化
哈尔滨的河湖水域有丰富的水生植物。1955年调查,当时有水生被子植物计31科115种。
近些年受水质污染的影响,阿什河、何家沟、信义沟、马家沟流域的水生植物遭到很大破坏。50年代分布在马家沟的团藻(Volvox)、紫球藻(Porphyridium)等现已很难采到。阿什河两岸不仅漫滩植被发生了变化,而且河边的香蒲(Typha spp.)、芦苇(Phalaris communis)、菖蒲(Acorus calamus)、东方蓼(Persicariapilosa)等已明显减少。50年代,B·B·司克窝尔错夫调查,当时计有水生的眼子菜18种,到1988年只剩下12种。
当大气中有相当浓度的二氧化硫存在时,苔藓类植物会发生叶绿素退化,细胞膜受损害,细胞质壁分离。受大气污染影响,分布在哈尔滨市内房顶、农田、庭院、树基等处的苔藓,其种类和面积现已逐渐减少或消失。蕨类的瓶尔小草、金星蕨、荚果蕨等也已不再现。对环境比较敏感的植物如湿草甸的梅花草、水中茶菱等现在已经消失。
一些水域中的干塘水生植物群落现已变成杂草。如三八水库无水区域已经生长蓼科的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um)、长刺酸模(Rrmex maritimus),菊科的柳叶鬼针草(Bidens cernua)、狼巴草(Bidens tripartita)、羽叶鬼针草(Bidensmaximowicziana Oett.)等杂草。
5、碱地植被的扩展
哈尔滨大部分盐碱土均分布在地势较低的部位,土壤的盐碱化过程主要受地下水影响。
50年代哈尔滨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丰富,只有新发乡有主要的碱土类型,其上由碱蓬(Suaeda glauca)、北滨藜(Atriplex gmelini C.A.M.)等构成河谷碱土层植被类型。其它地区的碱地主要是轻碱地,较高地段植物主要是灰色的羊草、具毛的水蒿。地势较低的草甸统称为"狗肉地",其上出现草绿色的羊草和无毛的水蒿,此外还有鹅绒萎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蔓萎陵菜、线叶蒿(Artemisais sublata)。有些终年或大半年积水的微碱地分布有芦苇、三棱草属(Bolboschoenus)等。
由于近些年风大干燥,气候有偏干之势,加上水田区周围排灌和管理措施不当,以及由于放牧区牛羊增多破坏牧场等,盐碱地已明显扩展。1985年调查,哈尔滨盐碱地总面积为4 837.5公项,万宝、太平、新发等地的盐碱地面积每年都有所扩大。前进、太平、新发、民主等地近9 700公顷牧场中有50%发生碱化。现在分布于干盐碱地上的草甸植物主要有碱蓼(Polygolum sibiricum)、星星草(Puccinellia haupiana)、碱蓬、碱地蒲公英(Taraxacum sinicum)、碱蒿(Atremisiaanethifolia)、蕊巴等,湿草甸盐碱地上的植物主要有圆叶硷毛茛(Ranunculus sarmentosis)、长刺酸模、铁杆蒿(Aster aritolium)、短星菊(Brachyactis ciliata)等。
6、沙生植被的替变
流动沙丘没有或少有植物,有植物的也全为一年生植物。湿沙土上有匍伏的玄参科伏水草(Eimosella aquatica)、母草(Lindernia pyxidaria),莎草科的白莎草(Dichostylis micheliana)等。无生草的干旱植物主要有藜科的毛果虫实(Corispermum macropcarpus var.elongafum)、展枝虫实(C.foexuo Sum.)、西伯利亚虫实(C.sibiricum)、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刺沙蓬(S.ruthenica)、莎蓬、绿珠藜(Chenopodiumacuminatum)。此外还有其它科的蒺藜(Tribulus errestheris)、半野生的月见草(Oenthera odorata)等。
固定沙丘形成生草砂土。在高草地上的植物基本为多年生植物,有羊草、寸草苔、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细叶胡枝子(L.hedysarodesvar.subsericea)、长白鸢尾(Iris mandshurica)、大叶萎陵草(Potentilla viscosavar.macrophylla)、小酸模(Rumex acetosella)、天门冬(Asparagusoli goelonos)、蝙蝠葛、华黄蓍(Astragalus chinensis.)、苦参(Sophora flavecens)等。
由于河流泛滥,一些沙岗上生长的乔木、灌木大多数是因植物的种子由流水带到此地而生长繁殖起来,如山里红(Crataegus pimtatifida)、山荆子(Malusbaccata)、稠李(Prumus padus)、桑(Morus alba)、华北卫矛(Euonymus maookii)、鼠李(Rhamnus diemartiaca)等。
一些固定沙丘因土壤形成时间较久,植物群落比较复杂。如在太阳岛高草地形成了寸草苔十叉萎陵菜群落、茅香十蔓萎陵菜群落、溶草十早熟禾群落、光沙蒿群落、羊草群落等多种群落,并出现中生植物如毛水蒿、黄连花、草玉梅、箭头唐松草、五脉山黛豆等。柳树灌丛主要分布在沿江两岸低洼地,但在较高沙岗上的群落和散生的地点也有许多旱生、湿生甚至水生的柳属植物,如松江柳(Salix sumgkianica)、蒙古柳(Salix rnongolica)、三蕊柳(S.triandra)、蒿柳(S.viminlis)等。
二、现代自然植被
直至1988年哈尔滨可见到的自然植被主要有以下6个类型:
1、森林植被
天然森林只在荒山有残余块状分布,多见于向阳山坡,其林木虽不甚密,但群落层次明显可见。其中乔木层次以黄榆(Ulmus macrocarpa)为主,其它有山里红、华北卫茅、金钢鼠李(Rhamnus diamantica)等。灌木有山杏(Prunus sibirica L.)、叶底珠(Securinega suffuticosa)、野玫瑰(Rosa dahurica)、兴安胡枝子、万年蒿(Artemisia gmelim)等。草被层有棉团铁线莲(Clematis hexapelala)。艾(Artmisa argyi)、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防风(Saposanikovia divaricata)、火绒草(Leontopodium conglobatum)、羊胡子苔草(Carex callitrichos)等。在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段上还有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光稃茅香(Hierochloe odorata)、寸草苔、囊苞鸢尾(Iris ventricosa)等出现。
分布于长岭的林木虽不成群落,但森林遗迹十分明显,原森林树种有稀疏分布的山里红、山荆子、金钢鼠李、华北卫矛、稠李、接骨木(Sambucus sp.)等。阴坡和坳谷森林下草本植物十分丰富,如白屈菜、连钱草(Gleechoma hederacea var.lonsituba.)、小顶冰花(Gagea hiensis)、野芝麻(Lamium album)、齿瓣延胡索(Corydalis turtschaninovii)、紫斑风铃草(Campanula punctata)、穿龙骨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蝙蝠葛等。
此外在四方台阶地阴面斜坡以及江北漫滩岗地上还有疏散的森林植被分布,主要种属有山里红、山荆子、金钢鼠李、华北卫矛、桑、柳(Salix,spp.)等。在荒山、长岭、四方台还有森林植物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伞花山柳菊(Hieracium umbellatum)、蝙蝠葛、白屈菜、蓝萼香茶菜(Plectranthus japonicus)、贝加尔唐松草(Thalictrum baicalense)等。
2、草甸草原
分布在荒山、长岭、四方台一带的河流阶地和台地上的植被,为森林草本植物和草原植物交混分布,其中土质干燥地段以草原植物占优势。荒山的草原成分原在森林草本层的有知母、防风、火绒草、棉团铁线莲、远志、羊胡子苔草、苦参等。森林被破坏后出现的有菟毛蒿(Filifolium sibiricum)、茅香(Hierochloe cylindrica)、贝加尔针茅、寸草苔、囊花鸢尾(Iris venricosa)等。四方台阳坡除有一棵多年的大榆树外,其它植被为羊草和麻叶荨麻干燥草原。长岭南向长坡除有和荒山、四方台相似的草原植物外,还有兴安胡枝子、贝加尔唐松草和展枝倒提壶(Cynoglossum divaricatum)等。
典型草原面积很小,仅分布在本区的西部与北部,即松嫩草原东界一带。植物组成以羊草、贝加尔针茅、菟毛蒿、红眼巴(Aruldinella tirta)等为主。随着局部小地势的变化,在稍高的地段以羊草、针茅、菟毛蒿为主;在稍低湿的地段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增加,并稀疏分布有灌木状的蒙古柳;在更低湿的地段则牛鞭草(Hemamthmia japonica)、狼尾草(Calamagrosis epigeios)等成分增多。
3、干、湿草甸
在荒山和长岭台地、阶地有较大面积的干草地。这类地段上有羊草群落与淤草、草地早熟禾群落以及光沙蒿等群落的复合体。湿草甸多分布在河流两岸低平地及低湿地上,面积较大的是万宝和万家的松花江两岸河漫滩地。松花江北鸭子圈有6平方公里左右,东兴龙岗有5平方公里左右,新开口西有7平方公里左右,松花江南团山子有4平方公里左右,腰长岭东、四方台有15平方公里左右。其组成成分以小叶章为主.并有多种湿生植物,如水蒿、箭头唐松草、草玉梅、半边莲(Lobelia sessilifolia)、五脉山黧豆、全叶山芹等。
4、沼泽草甸(塔头甸子)
此种群落比较稳定,其分布地段的地表基本上常年积水,土壤沼泽化明显。植物种类比较单纯,常有由苔草形成的塔头分布。面积分布较大的在万家的松花江以南和长岭湖以北,其间除去草甸外,还有沼泽14平方公里左右。此外万宝的黄鱼圈有3平方公里左右,东兴龙岗以东有12平方公里左右,松浦太阳岛以北有20平方公里左右,民主乡有5平方公里左右,太平庄有两平方公里左右。阿什河河漫滩处也有分布,但分布面积更小。
塔头植物以小叶章、苔草(Carex spp.)为主,在塔头间经常混生有小白花地榆(Sanguisorba parvifara)、蚊子草(Filipendula angusltstifo)、地瓜儿苗(Lycopuslucidus)、柳叶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河滨千里光、旃草(Phalaris argdinacea)等。在一些塔头被破坏或露出地表的地段多生长幼母菊、看麦娘、东方蓼、辣蓼等。
5、柳树灌丛
该群落分布在沿江(河)的两侧或低洼地,以松花江两岸为主,特别是西岗到东新开口一带柳丛极密。此外阿什河弯曲处也生长有柳树灌丛。该群落主要是由三蕊柳、蒿柳、松江柳等多种柳树所构成的灌木林,俗称"柳条通"。在这些灌木的间隙中多生长一些湿生或沼生植物。
6、水生植物群落
哈尔滨水生植物种类较多,多生长于低洼地和河曲地段的小型湖泊或水泡子内。根据水生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水生植物的形态、构造特点等可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水植物、沉水植物四类。哈尔滨的挺水植物主要有芦苇、香蒲、菖蒲(Acorus calamus)、荆三棱(Scirpus yagara)、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慈菇(Sagttaria sagittifolia)等;浮水植物主要有菱(Trapa spp.)、两栖蓼(Polyonum amphibium)、睡菜(Nymphaea tetragona)、眼子菜(Potamogeton spp.)、鸡头米、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等;漂水植物主要有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浮萍(Lemna minor)等;沉水植物主要有金鱼藻(Ceraatophyllum demersum)、茨藻(Najas marina)等。
页码: 258-268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258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