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之最(二)

发布时间:

2024-02-22 16:40

[RECORD: 131/513]
标题: 最早的中专学校

作者: (邢伟然)
正文:     哈尔滨最早的中等专业学校,是吉林省立甲种商业学校。该校始创于1912年5月31日,也是当时吉黑两省第一所培养商业专门人才的学校。   
    吉林省立甲种商业学校的前身是华俄学塾,建于清光绪31年(1905),由黑龙江省铁路交涉局出资兴建,地址在埠头区(道里)地段街。该学塾建成后不久,经吉黑两省协商,共同担负办学经费,并更名为吉江译学堂,主要为两省培养通晓俄文的人才。1912年该学堂划归吉林省管理,改名为吉林省立甲种商业学校,成为一所专门培养商业人才的学校。首任校长由吉林省教育司的黎耀明担任,首批招收预科生40名。于当年5月31日开学,放每年的5月31日为该校创校纪念日。当时有教员8人,其中俄籍教员1人。1914年吉林省教育厅任命范俊夫为校长,詹季良为监学。该商业学校主要招收15岁以上、18岁以下的高小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学制四年(其中预科一年、专科三年)。开设的课程有国文、俄文、算术、簿记、商律等。以后又增设英文、武术和银行专业课程。该校最初仅能招生一个班,1916年进行了扩建,招生两个班,分甲班和乙班。后又增设两班(按年级降次排列即甲班为三年级,乙班为二年级,丙班为一年级)。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校采取升降级制,甲班学生成绩不好,降至乙班;乙班成绩优秀者可升入甲班,提前毕业。该校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校设有银行、杂货两科业务实习营业室,学生可以边学边实地练习,毕业时再安排到对口单位进行一段实习而后分配工作。该商业学校于1924年8月停办,改为吉林省立第六中学。
   
页码: 115-116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15

[RECORD: 132/513]
标题: 最早的中学

作者: (窦经才)
正文: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位于道里区兆麟街119号。该校是"鲁人旅哈同乡会"于1912年募捐创办的。初名广益学校,1923年11月1日由市政局接管后改为公立广益中学,次年迁入现校址,是哈尔滨最早建立的一所中学。1926年8月学校被东省特区教育局接收,改名为东省特区第一中学。在伪满期间学校先后改为北满特区第一中学、滨江省立两级中学、哈尔滨市第二国民高等学校。解放后正式命名为哈尔滨市第一中学,1978年后被定为省、市重点中学。
    一中不仅建校时间长,而且是北满地区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活动中心,早在1924年它就成为哈尔滨我地下党团与党中央通信的联络点。刘少奇同志来哈尔滨,罗章龙从苏联回国途径哈尔滨,就分别在一中教师、地下党员林懋作、王复生同志家里住过。1925年底,楚图南同志受中共北方区委的派遣,来到哈尔滨。根据李大钊同志多接近青年和学生,广泛宣传苏联十月革命的情况,要争取利用公开的身份做工作的指示,楚图南同志来一中任教。一中的广大师生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宣传十月革命,创办平民夜校,发动了一系列救亡运动和示威游行,特别是1928年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修筑"五路"的"一一九”运动中,广大师生为维护祖国主权之尊严,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在“一一九”游行示威中,一中就有92名学生负伤。11月10日,当时的《星光报》编辑金剑啸以记者名义首先报道了"一一九"事件,并刊登了被军警打伤的中学生名单和照片。
    为了进一步反对日本侵略,一中有200余名师生在教师车鸿志的带领下到珠河县(现为尚志县)参加抗日联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少师生无私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后,一中先后为新中国培养了12000余名毕业生,有的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如原中纪委常务书记韩光、原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原财政部副部长王学明、现林业部部长高德占、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成斌和黑龙江省人大副主任何首伦等,还有不少毕业生已成为教授、专家、工程师、作家、医生、演员、体育健将、战斗英雄,以及各条战线的建设骨干。
    现在的一中已成为一所完全高中,共有24个教学班,学生1215人,教职工138人,其中高级教师42名。目前学校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微机室以及室内体育室等7个特殊教室,并有电化教室、阶梯教室、礼堂,总建筑面积为8800平方米。图书、阅览、资料室约600平方米,藏书8万余册,是全省中学藏书最多的学校之一。为落实学校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学校还开设微机、缝纫、摄影等劳动技术课和新闻、公关、英文打字、制图、第二外国语、体操、武术等选修课,为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校还为学生建立了生产劳动基地。校办工厂设有纸箱、纸盒、印刷3个生产系列,5个生产车间。该校是全国勤工俭学先进集体之一,是哈尔滨市教育战线的先进集体,也是黑龙江省学校管理的先进单位。
   
页码: 116-117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16

[RECORD: 133/513]
标题: 最早的女子中学

作者: (张福山)
正文:     由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长马忠骏的夫人刘秀颖女士倡导,于1924年9月1日创办了从德女子中学,这是哈尔滨最早的女子中学。
    从德女子中学位于道里西十三道街路北,中央大街与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的中间,以后迁至南岗邮政街(现哈市第七中学校址)。从德女子中学创办时,、还得到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朱庆澜和傅润成(1926年曾担任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委员长)的支持。当时学校设有董事会,首席董事就是傅润成。1926年8月,从德女子中学归属东省特别区教育局管理,改称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长为孔焕书女士,她是吉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治校严格认真,颇有办学经验。但她不苟言笑,学生对她多望而生畏。
    女一中创办初期只有初中及补习生各一班,自1926年8月更改校名后,增加了学员,开设了高中班级。据资料记载,1931年,"设高初中两部,高中师范三级,初中六级,补习班一级,共十级有学生411人,教职员32人。""九一八"事变后,该校改为北满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伪满洲国成立后,将特区第一女子中学和特区第二女子中学(在马家沟)合并,定名为滨江省哈尔滨女子国民高等学校。解放后改为哈尔滨第七中学。
    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萧红,曾于1927年考入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书。女一中的体育教学比较出色,体育教员是上海两江女子体专毕业的黄树芳。在她的指导下,女一中培养出了刘静贞、萧淑苓、王渊、孙桂云和吴梅仙等优秀田径运动员,多次在东北、全国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并出国参赛,为女一中扩大了影响,也为哈尔滨争得了荣誉。   
   
页码: 117-118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17

[RECORD: 134/513]
标题: 最早的女大学生

作者: (付尚)
正文:     1912年滨江县在道外八道街正式创办了第一女子小学。1918年首批学生毕业离校。大部分女学生都停学在家或去自谋职业,有3人立志续继升学深造,她们是孔繁贞、李允珍和吴淑珍。孔繁贞考入奉天女子师范,李允珍考入吉林师范,吴淑珍考入北京师范。在当时,年青女子只身到外地投考学校是件新事,所以哈尔滨不少的中文报纸载出了女秀才“三珍”的报道(因她们名字最后一个字都是珍,或珍音)。1919年暑期,“三珍"都回来度假,滨江女子小学的老师柴镜石(是当时《远东报》主笔杨墨轩的夫人)邀她们到学校向同学介绍外地见闻。吴淑珍介绍了她在北京参力"五四”运动的情况。随后孔繁贞回到奉天女师,也向同学介绍了北京学生参加“五四”运动的情况,这时哈尔滨和奉天都闹起学潮,惹恼了地方扩军阀,开除了一些进步教师和学生。孔繁贞退学去上海,考入上海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大学的前身),这是个进步势力很强的学校,陈望道、沈雁冰、郑振铎都在此校任教,孔繁贞在这里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除吴淑珍外,其余"二珍"大学毕业后都回到哈尔滨,在中东铁路局任职,都成了哈尔滨妇女运动的活跃分子。
   
页码: 118-119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18

[RECORD: 135/513]
标题: 第一所土木建筑工程大学

作者: (王伟)
正文: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是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管的一所综合性土木建筑工程大学。它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是1920年创办的,经历了近70年的变迁。先是中俄技术学校的铁道建筑科,后又改为土木建筑科。由1950年的两个专业发展到1958年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采暖通风等7个专业。1958年12月12日,教育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建筑工程部联合决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的基础上扩建成立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归建筑工程部主管。1959年4月30日成立。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之后,1960年,新建了防护材料、地下建筑等11个专业。1962年至1963年,专业调整后保持了工业与民用建筑,采暖通风、给水排水等老专业的优势地位。十年动乱之后,学院复办了地下建筑专业;新建了玻璃钢、水泥、企业管理等专业。除本科学生外,还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最近经教育部批准,从1984年起列为全国一表招生学校。并且逐年扩大招生,迅速发展。 
    建国以来,哈尔滨建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5000余名毕业生,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教学、科研、设计和施工等单位的领导骨干和技术中坚,为社人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页码: 119-120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19

[RECORD: 136/513]
标题: 第一所商业理工高校

作者: (杨九闻)
正文:     在哈尔滨交通要道三孔桥附近,屹立着一座银灰色的"U”字形建筑,这就是我国第一所部属商业理工科高等学府一一黑龙江商学院。  
    这所商业高等学府始建于1958年。经过30多年的建设,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了。由初建的3个系、3个专业发展到现在拥有7个系11个专业。在校生由原来的350人,增加到近2000人,教职员工也由原来的150人增加到780余人。目前,除招收本科学生外还贯彻了多形式、多渠道办学方针,创办了干部专修科、函授、夜大刊授大学和短期培训班。
    这所学府有全国知名的茶叶、罐头专家、省劳动模范洪伯铿副教授和专攻食品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吴孟副教授。他们虽已年逾花甲,但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除带研究生和从事教学工作外,还坚持搞科研工作。"速冻蔬菜"和"膨化食品技术的应用",就是他们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中青年教师在迅速成长,他们已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建校以来,这所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本科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我国财贸战线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
   
页码: 120-121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20

[RECORD: 137/513]
标题: 第一所业余文科大学

作者: (徐滨德)
正文: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多种形式办学"的号召,为国家培训"四化"所需要的文学人才,为爱好文学的青年提供业余学习的条件,1980年3月20日,由黑龙江省文学学会主办,由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和哈尔滨一中协办的,我市第一所业余文科大学一一哈尔滨业余文学院正式成立了。
    业余文学院不用国家投资。除请3名退休的老同志专职做行政工作以外,从院长到教师都是兼职的。
    学院通过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传授知识.与训练自学能力相结合的方法,经过2年的学习,使学员在文学基础课方面,达到全日制高等院校文学专业的水平。
    学员是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在职人员以及待业青年.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毕业后,回到各自的岗位。
    业余文学院的成立,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前省长陈雷亲自为学院题书了"哈尔滨业余文学院”的牌匾,省文联,作协主席方行同志出任院长,常务院长为陈隄同志。
    学院的成立也得到了广大文学青年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报考。首批录取的600名学员于1982年2月毕业。毕业的学员中,有很多人在各级各地报刊上发表过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四化"建设中的骨干。他们正在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
   
页码: 121a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21a

[RECORD: 138/513]
标题: 最早的技工学校

作者: (刘景发)
正文:     铁道部哈尔滨车辆厂技工学校,创建于1948年4月,是解放后最早由工厂自力更生力.起来的一所半工半读学校。
    该校最初招收200名学员,学制2年。既学习文化技术课,又进到车间实习操作。1950年第一批学员毕业,大部分学员考上了二、三级工,成为本厂工人中的技术骨干。1951年以后,学校逐步完善,有了校舍、宿舍、实习厂等,接连招了五、六届学员。近千名毕业生,多数留在本厂,少数被输送到沈阳、长春、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铁路系统工作。
    这所技工学校在"文革"期间,领导干部被揪斗,教师队伍被解散,校舍实习工厂改做了车间,教学工具、资料、图书损失殆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铁道部和车辆工厂为发挥技工学校培养技术人才的阵地作用,投资160万元,于1988年10月上旬建成了一座设计先进、造型美观别致的教学大楼。总面积4860㎡,可容纳600名学生。设有12个普通教室,4个专业教室,4个实验室,以及图书馆,体育训练室和实习工厂。分车辆钳工、铆工、焊工等专业,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现有在校生265名,教职151名。
    近年来,学校领导体制和教学管理进行了改革。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选聘制和岗位责任制,学生助学金制改为学生奖学金制,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页码: 121b-122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21b

[RECORD: 139/513]
标题: 最早的工人子弟学校

作者: (福山)
正文:     1946年夏,哈尔滨烟厂成立工人子弟校,开始叫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工人子弟小学校,坐落在南岗烟草街,后来改称哈尔滨市工人子弟小学校。这是最早的厂办工人子弟学校。
    当时哈尔滨刚解放,党和民主政府十分关心老巴夺烟厂工人生活,将大成街附近接收的一批楼房,分给了烟厂,并用北头两栋楼房,成立了学校,招收老巴夺烟厂工人子弟上学读书。
    工人子弟校由烟厂工会负责筹办。因为当时还处于战争状态,经费十分困难。工会所筹集的经费,只够给教师开工薪,为此,学校采取勤工俭学的办法,组织学生分期分批的到烟厂做工,主要工作是清理垃圾,然后把废残的烟卷和烟纸等挑选出来卖掉,用赚来的钱补充学校经费开支。为解决冬天取暖用煤,学校曾组织年龄稍大的学生,去发电厂拣煤核。学校还在大成街南头空地开垦了农田,每年种植一些蔬菜,为学校增加了一部份收入。通过勤工俭学,不仅解决了办学经费,而且锻炼了学生,工人子弟校学生热爱劳动的好风尚闻名于哈市。
    工人子弟校是在勤俭办学的方针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开始时只有初小,1948在社会招收一批插班生,又在校内经考试晋升一批优等生,组建了五年级高小班。1950年这个学校的第一批毕业生升入中学。
   
页码: 122-123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22

[RECORD: 140/513]
标题: 最早的青年干部学校

作者: (李作成)
正文:     1947年5月21日,经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在中共哈尔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成立。
    这所学校的校址,在道里地段街175号,哈尔滨民主青年联盟总部也设在这里。该校校长由东北局青委书纪、市委宣传部长、市教育局局长蒋南翔同志担任。
    青干校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台"为教育方针,以"为人民服务"为校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党的政策水平,坚持以党的艰苦朴素的作风、自觉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陶冶青年。在学习方式上以自学、讨论为主,讲授为辅。学习内容有;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唯物史观、土改政策、青年运动、知识份子问题、国际国内形势、文艺理论基础知识、写作方法等。授课教师由在哈的高级党政领导干部、著名民主人士和学者专家担任。除课堂学习,还组织学员参加了各地建团、农村土改、城市移民、城市户口清查等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员们受到实际斗争的锻炼。
    青干校在哈尔滨期间共办了三期,培训学员750余名。他们毕业后被分配到政府各部门工作。从1948年4月第三期起,青干校改由东北局领导,面向全东北招生。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以后,哈尔滨青干校随东北局领导机关迁至沈阳,改名为东北青年干部学校。1987年,原青干校老校友在哈尔滨市团校举行了“哈尔滨青干校建校四十周年纪念会”。会上成立了青干校校友会,校友会理事会设在哈尔滨市团校。该校学员遍布全国各地,在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多得到了锻炼,经住了考验,做出了较大贡献。这个学校的兴办,继承了延安的革命传统,在我国青年运动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页码: 123-124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23

[RECORD: 141/513]
标题: 最早的学生会

作者: (付尚)
正文:     哈尔滨最早的学生会是1925年夏,由赵尚志发起成立的许公学校学生会。
    许公学校是1924年12月建立的,为纪念中东铁路第一任督办许景澄而将其命为校名,全称为许公纪念实业学校。1925年10月改为许公储材学校,地址在南岗邮政街。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1925年3月,考入许公学校读书。他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活动,并在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后,赵尚志带领学校同学上街演讲宣传,揭露日、英帝国主义的罪行,同时还进行募捐活动,支援上海工人、学生的斗争。在支援"五卅”运动的斗争中,赵尚志根据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指示,在这年夏与于开泉、王士英等20几位同学聚在南岗"西八杂市”草坪上开会,正式成立了许公学校学生会组织。学生会下设体育、交际、美术、文书等4个股,赵尚志被选为学生会副会长。许公学校同学在学生会领导下,进一步开展了支援"五卅"运动的活动。赵尚志因经常组织学生反帝活动,被学校开除。同年9月,他离开哈尔滨去了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由他组建的许公学校学生会,仍在继续活动。
  
页码: 124-125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24

[RECORD: 142/513]
标题: 最早的海军学校

作者: (张福山)
正文:     哈尔滨最早的海军学校,是1927年由东北军创办的东北商船学校。1926年奉天军阀张作霖为了统一东北海军,将东北海防舰队与吉黑江防舰队合并,在奉天(沈阳)设立东北海军司令部,任命原航警处处长沈鸿烈为海军司令。
    1927年3月,镇威上将军公署委东北海军司令兼东北航务局董事长沈鸿烈、东北航务局董事兼哈尔滨航业公会会长王顺存、奉天航业公司经理张廷阁为东北商船学校校务理事。调任东北海军舰队司令部中校参谋王时泽为校长。
    当年6月1日租借东北航务局圈儿河修船科房屋作校舍,于8月12日开学,8月16日正式上课。东北商船学校从北京、奉天,哈尔滨3处招考100名首批学生。设驾驶、轮机两个班,规定三年半毕业o 1929年又招收第二批新生40人,新建了水路测量班,不久,该班分出,改为东北水路测量学校。
    东北商船学校设的课程,有军事学、俄文、国文、应用物理、数学、医学、航政法规、中俄边情等。驾驶班侧重学习航海学、松黑流域江道学、测量学、初级气象学。轮机班主要学习主机学、汽罐学、副机学、机械管理法、电机学和初级造船学。
    著名抗联将领冯仲云同志,1930年到东北商船学校教授数学。并在学校开展革命活动,在学生中建立了读书会和反帝会进步组织,在此基础上发展一批党员建立了中共江北区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冯仲云领导下,有许多学生参力抗日武装。1932年哈尔滨沦陷前夕,东北商船学校迁到青岛,除部分学生留哈外,大部分跟随学校去青岛参加了海军。有许多人参加了抗日救国战争。
   
页码: 125-126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25

[RECORD: 143/513]
标题: 第一所驻哈空军航校

作者: (钱峰光)
正文:     座落在哈尔滨中山路的空军某飞行学院,是我国最早成立的飞行航校之一,是人民空军培养飞行人员与各种航空技术干部的摇篮和重要基地。
    说起这个飞行学院的历史,还得从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说起。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决定在东北创办一所航空学校,为创建人民空军培养人才。1946年3月1日,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所航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又称老航校)在通化成立。全校共631人,各型飞机100多架,其中经过修理可以使用的仅约40架。随后国民党军队向东北大举进攻,形势恶化,航校首迁牡丹江、再迁兴凯湖畔的东安。1948年辽沈战役胜利结束,航校又迁回牡丹江,继迁长春。
    1949年12月1日驻哈空军某航校成立。它就是在老航校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初期是一所培养轰炸机空地勤人员的综合学校,逐步发展到今天已成为能培养具有大专水平飞行学员的学院。建校以来共培养出飞行员近3000名,其他各类空地勤人员数千名和上百名女飞行员。毕业学员遍布全空军各运输、轰炸部队和各民航局。许多人在抗美援朝、解放沿海岛屿、西藏平叛、抢险救灾、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献了威震中外的王海、刘玉隄、张积慧等空中战斗英雄。这个航校还为亚非等国培养了上百名空军飞行员。1987年经上级批准,升格为空军第一飞行学院。
   
页码: 126-127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26

[RECORD: 144/513]
标题: 最早的盲聋哑学校

作者: (刘可文)
正文:     哈尔滨市盲人聋哑人教育事业开创较早,1939年世界白万字会慈善会在道外二十道街创办了私立聋哑学校。于一宸任校长,共有教师4名,招收学生15名。
    由于学生的文化程度不同,学校主要采取复式上课的办法,学制定为二年。自编教材,除音乐课外,其它课都和普通学校一样。1948年7月,该校由市民政局接管,改名为哈尔滨市聋哑学校。1949年7月移交给哈尔滨市教育局,邹淑春任校长。校址在南岗区龙江街(原东北局的旧址),校舍面积为150米,共有4个班,学生47名,教职员20名。后来,学校几经迁移,1958年经市教育局批准,在南岗区宣化街42号新建了一栋1700平方米的二层楼做为校舍,1960年,在该地又建了一座楼房,成立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部,教学班也增加到19个,招收学生200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制定了教学计划,分设学科,并开设了美术班,学生的剪纸、烫画和水墨画曾在日本展出。省教育厅将该校定为重点校和全省特殊教育研究中心,1982年被评为哈尔滨市文明学校和全省少年儿童先进集体。1983年学校开设了盲童部开始增收盲童,校名改为哈尔滨市盲聋哑学校。全校学生增至330名,教职工增加到96人。学制八年,开设语文、算术、常识、思想品德教育、体育、美术、历史、地理等课程,此外还有职业技术教育,盲童部有编织班和按摩班,聋哑部有美术班、服装班、理发班等。学生毕业后,可达到初中至中专文化水平。
   
页码: 127-128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27

[RECORD: 145/513]
标题: 第一所工读学校

作者: (刘可文)
正文:     哈尔滨市工读学校(原香坊区工读学校)是我市笫一所工读学校,位于香坊区幸福乡的靠河村,1981年3月正式开学。这里绿树环绕、景色宜人。校园内有教学区、生活区、畜牧区、工厂区、农场区,有明亮宽敞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有供学生文体活动的篮排球场、礼堂、阅览室、游泳池等设施。全校共有教职员227名,其中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15人、二级教师3人、三级教师2人。在校学生40名,他们绝大部分是不满18周岁的有劣迹行为的青年。学校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辅之职业教育,按其文化程度,共分三个班,学期二年左右,毕业后相当初中水平,毕业生有的参军、升学、回原校,有的留校,就业、或成为个体劳动者,到目前共毕业学员410名。
    建校以来,学校贯彻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的方针,坚持以爱为基础,严爱并举,全面感化的指导思想。在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转变学生思想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7年多来共有2名学生入党,13名学生入团,11名参军,3名被选为市五讲四美活动积极分子,2名当选为市文明青年,1名当选为省三届学联代表。还有2名同学获市千人书法赛一等奖。王忠贵同学,入校前曾因强抢被2次拘留。入校后他在老师的帮助教育下,进步很快。1981年,他光荣应征入伍,1985年在云南前线光荣入党。《哈尔滨日报》、《前进报》曾登载其先进事迹。
   
页码: 128a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28a

[RECORD: 146/513]
标题: 最早在哈办学的爱国教育家

作者: (张福山)
正文:     邓洁民(1890-1926),原名邓居文,河北省乐亭县汤家沟邓庄人,1909年到北京入江文学校学习,1912年转天津南开学校。1914年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法政系学习。曾被造为中华留日学生联合会负责人。1917年回国后,决心从事教育工作,想办一所新型的学校。不久携家来到哈尔滨,居住道外小五道街。邓洁民到哈后,即开始筹备办学,联络各界人士成立了校董会,成员有:候延爽(字雪航,滨江关监督)、吴万选(字子清、哈尔滨福德永经理)、刁荫棠(字子明,省议会参议)、于冲湘(字喜亭,顺和裕机器厂总经理兼农产信托公司趣事长)、赵禅唐(同记工厂总经理)。为筹集经费,他还和《晨光报》的于芳洲等举行义演募集款项。
    1918年4月1日,东华学校正式开学,邓洁民任校长。校址原在道外滨江公园附近的二十道街路南,继而迁大水晶街滨江医院东侧,最后搬到许公路,即现第二中学址。东华学校是一所中等学校,学制为四年。聘用的教师多是进步的知识分子。每周由邓校长做一次时事报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邓洁民为活跃学生课外生活,还在师生中组织了青年会、爱国会、演讲会、新剧团、体育会等。新剧团曾演出新剧《一磅肉》、《一缕麻》等中外名作。每周末均举行演讲会,演讲题目多为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如《妇女解放与国家关系》等。所有这些,在当时的哈尔滨,都是独树一帜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教育界的强烈反响。邓洁民先生被公认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邓洁民思想进步,主张改革,主张妇女解放,同一些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有过密切接触。他与周恩来同志是在南开和留日求学时的同学,两人友谊甚深。
    1922年邓洁民去北京,仍积极兴办教育。他先担任北京警官学校校长,后办国际大学。但由于当时军阀混战,派系之间互相倾轧,邓洁民办学屡屡受挫。1926年4月16日逝世,终年仅36岁。
   
页码: 128b-129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28b

[RECORD: 147/513]
标题: 最早的教学杂志

作者: (吴军)
正文:     1949年4、5月间,哈尔滨市教育局创办了东北解放区第一家为中小学教学服务的教学刊物《教学研究》杂志,并于6月1日出版创刊号。《教学研究》在东北解放区人民教育事业的开-创时期,在宣传我党的教育方针,介绍老解放区的传统教学经验和革命的教育理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4 O年代末期,宣传老解放区的新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是从这里开始的;50年代初,关于建立中小学教学秩序、向师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讨论,是从这里刊发的;当时一些著名的模范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在这里登载的。《教学研究》杂志,从她创办那天起,就在党的领导下,同中小学教学工作,同广大中小学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学研究》杂志从创刊以来,受到了全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发行遍于全国,作者遍及各地,并且得到了全国著名学者、专家的支持。在创刊一周年--1950年时,郭沫若同志为这个杂志题写了刊名。在1984年改版时,老教育家董纯才同志以及著名学者张志公、刘国正、袁微子等同志,都为之题词或撰写文章。
   
页码: 130a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30a

[RECORD: 148/513]
标题: 最早的教师培训中心

作者: (王荣本)
正文:     哈尔滨市教育学院,作为中学在职教师培训的基地,中小学教学研究、实验和资料的中心,是培养哈尔滨市中小学教学人才的摇篮。
    学院创于1950年,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所培养中学教师的业余高等学校。1958年与市教研室、市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合并为哈尔滨市教师进修学院。据初步统计,从1958年至1965年学院共培训中小学教师2830人,这些学员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哈市中小学教育界的中坚。原市委文教部副部长孙鼎重、特级教师李存业、柳玉芳、王凌云、于淑珍、张晔等同志,都在学院进修过。老一辈无产阶级教育家们十分关心学院的建设,以中小学教师为主要对象,以研究教材教法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教学刊物--《教学研究》杂志,1950年郭沫看同志曾为之题词并书写了刊名。
    学院现有教师、教研员、教研编辑103人,其中副教授、讲师60人。学院享受师范专科待遇。
    通过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指导,提高了哈市教师队伍的素质,扩大了骨干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1983年,道里区教育局进行了一次骨干教师的教学评议活动,被评议的骨干中80%的教师是本学院的毕业生。南岗、香坊区教育局1982年,1983年,在35周岁以下的教师中评选了一批教学新秀,不少是本院毕业生,有的已跻身于1984年全区的"教学能手"的行列之中。不少毕业生勇于探索教改新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分别在全市各学科年会上和各级教研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在省内外中学教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六十九中学毕业于学院的中文、地理科学员,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进行了成效显著的教学改革试验,受到了省内外的关注。
   
页码: 130b-131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30b

[RECORD: 149/513]
标题: 第一批特级教师

作者: (张德成)
正文:     1978年7月,哈尔滨市的柳玉芳、王玲云、于淑珍3名同志,被光荣地批准为特级教师,这是哈尔滨市第一批特级教师,也是黑龙江省首批特级教师。
    柳玉芳是安广小学教师,1945年,哈尔滨刚刚解放,就走上了小学讲坛。40多个春秋,她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书必须教人,她特别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无论多么顽皮的学生,她都能把他们引上正路。 
    王玲云是继红小学教师,她长期从事语文教学,为了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她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她教过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哈尔滨市总是名列前茅。
    于淑珍是公园小学教师,她虽然人到中年,可教学上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10个阿拉伯数字,又干巴,又抽象,然而学生上她的数学课,却象做游戏一样着迷。借助于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的教具,她把学生引入了数学王国的奇妙世界。谁能料想哈尔滨会不会出现陈景润式的数学家呢?
    第一批特级教师虽然只有3名,但却给全省40多万教师以莫大的鼓舞。这3位教师没辜负党和人民对她们的无限关怀和信任,老模范不断在做新贡献。
   
页码: 131-132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31

[RECORD: 150/513]
标题: 第一个村办幼儿园

作者: (陶天杰)
正文:     道里区榆树乡新乡幼儿园,位于哈尔滨机场路南侧,是1982年创办的,这是哈尔滨市第一个村办幼儿园。
    该园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具有欧式建筑的特色。内有教室、寝室、活动室、厨房等6个房间,可容纳200个孩子入园。
    建园以来,主要是接收6至7岁学龄前儿童入园,每年约130余名,大队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聘用了从师范学校毕业的两名幼师在此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幼儿园对入园儿童免费供饭、免费医疗和免费保健。由于村领导的重视,保教人员的努力,市区妇幼和儿童保健部门的指导,使这个幼儿园不仅执行正规的幼儿园制度,做到早试温,按时接种和体检,有计划上课,并自己制造出许多玩具,对提高儿童智力,保护儿童心身健康做出成绩,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国家卫生部妇幼司领导林佳眉和妇幼儿保健方面的专家曾多次来此视察,幼儿园还接待过一些国际友人的访问。
   

页码: 132-133
类别: 教育
排序字段: 00132

[RECORD: 151/513]
标题: 中国最早出国参赛的田径女教练

作者: (李广东)
正文:     哈尔滨女子体育运动的先躯黄树芳,是第一位出国参加国际大赛的田径女教练。
    黄树芳如今已年过古稀。她生于浙江省彰德县,1925年从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毕业来到哈尔滨,在丛德女中(后改为女子第一中学)任体育教师。她培养出孙桂云、刘静贞、吴梅仙、王渊、肖淑苓等一大批在全国和东北地区取得好成绩的田径女运动员。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哈尔滨派出以黄树芳为领队兼教练的女队。其中孙桂云、刘静贞、吴梅仙、王渊,肖淑苓在七项比赛中,取得了四项第一名,创四项全国最高记录,被大会誉为女子"五虎将"而全国扬名。大会结束后,选出中国第一支"中华女子田径队",准备去日本参加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哈尔滨的孙桂云、刘静贞、吴梅仙3人入选,黄树芳作为该队女教练。1930年5月,中华女子田径队奔赴日本东京参赛。
    "九一八"事变后,黄树芳离开丁哈尔滨。现在已退休安居北京。
   
页码: 134a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34a

[RECORD: 152/513]
标题: 打破世界纪录最多的运动员

作者: (张焕青)
正文:     50年代,哈尔滨举重运动员黄强辉,多次在比赛中为哈尔滨赢得荣誉,是打破世界纪录最多的运动员。他在《体育词典》中被列为体育名人。
    黄强辉原籍福建厦门,1930年出生于印尼一个华侨家庭。1952年,回国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1953年,他第一次为我市夺得东北地区轻量级举重冠军,同年11月在天津取得了全国亚军。1955年,他被选入国家青年队,曾去苏联学习。1955年12月在北京创造了342.5公斤的轻量级总成绩,1956年荣获运动健将称号。
    1958年到1959年,黄强辉作为哈尔滨市运动员,分别在重庆、北京和太原举行的3次比赛中,连破3次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
    此期间他出访过苏联、东德、日本、埃及等国,在比赛中均获冠军。1959年他调入国家队任教练。
    黄强辉虽身负盛名,但不忘哈尔滨,多次来哈献技。1958年5月在市体育馆为哈尔滨市人民汇报表演,受到广大体育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页码: 134b-135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34b

[RECORD: 153/513]
标题: 最早赴外地参赛的体育代表队

作者: (李广东)
正文:     1928年10月6日至9日,在沈阳召开了"东北三省联合运动大会",哈尔滨组织了有尹宝学、马景春、修庆田等60余人参加的代表队参赛,这是哈尔滨最早赴外地参赛的体育代表队。
    当年10月2日,哈埠当局行政公署长官接见了篮球、网球,田径等项目的运动员。代表队在哈埠特区教育厅厅长傅义年的率领下,奔赴沈阳,参加东三省大赛。   
    在运动大会上,哈尔滨代表队获得团体总分第3名。哈二中的王维国获男子100米和200米第一名。孔宪章、孙桂云都取得了单项第一名。代表队返哈后,行政公署长官张焕相接见了凯旋归来的运动员,颁发了奖品以示鼓励。
   
页码: 135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35

[RECORD: 154/513]
标题: 最早的学生体育运动会

作者: (李广东)
正文:     1916年9月,道立中学举行的全校运动会,是哈尔滨最早的学生体育运动会。
    当时该校校长汪星垣积极倡导体育运动,为召开运动会,专门召开了筹备会议。在操场搭起了10余间彩棚,当中是裁判和地方长官席位。场内悬有各界赠联及万国旗。运动会于9月24日上午9时开始,吉林省滨江道李道尹及教育厅长到会。运动会项目有百米跑、跳高、跳远和多种游戏。学校师生精神贯注,秩序井然。这次运动会对哈埠影响很大,对全市田径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页码: 136a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36a

[RECORD: 155/513]
标题: 最早为哈尔滨夺得荣誉的女运动员

作者: (张焕青)
正文:     1929年5月,在沈阳举行的"第十五届东北华北运动会"上,"东特"女一中以绝对优势荣获女子初级组田径团体总分第一名。孙桂云荣获田径个人总分第一名。在同年举行的"东北四省运动会"上,孙桂云包揽了女子几个径赛项目的第一名。她是最早为哈尔滨夺得荣誉的女运动员。
    孙挂云原籍山东胶县,自幼客居哈尔滨,就读于东省特别区女一中(现哈尔滨市第七中学)。孙桂云从小喜爱田径运动,加之体育教师黄树芳辛勤指导,田径成绩进步很快。当时女一中有名赫一时的"五虎将",其中以孙佳云为首。
    1930年4月,在杭州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孙桂云又荣获田径个人总分第一名(50米短跑、100米短跑第一名,参加200米接力获第一名)。当时她与王渊、吴梅仙、刘静贞被誉为"哈尔滨四杰" 。在这次大会上,孙桂云获最高奖,她与刘静贞、吴梅仙被选为中国田径代表队队员(女队员共6人.哈尔滨队员占一半),参加了同年5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九届远东运动会"。
    以后,孙桂云在一些比赛中还取得过个人项目的第一名,曾保持过女子50米、100米跑的全国纪录。
   
页码: 136b-137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36b

[RECORD: 156/513]
标题: 培养冰球名将最多的教练员

作者: (张焕青)
正文:     哈尔滨市第一重点业余体育学校的冰球教练员卢春林,执教近30年,培养出170余名冰球运动员,是我市培养出冰球名将最多的教练员。
    卢春林原籍河北吴桥,1927年生于哈尔滨。少年时喜爱冰上运动,50年代初曾参加东北地区及全国的冰球比赛。1958年他开始执教,到1985年,共培养出优秀冰球运动员178人。其中有女运动员17人。有174人输送到了国家队和省、市代表队,其中,输送到"八一"队19人,国家青年队17人,省、市体工队140余人。成材率达98%。这些运动员,都成为我国冰球界的骨干。
    基于他对冰球事业的卓越贡献,他晋升为国家级教练员,并荣获全国优秀教练员标兵称号。先后3次当选为市劳动模范,市政协委员和常委。
    如今他已年过花甲,仍从事冰球事业的史料编写及科研工作,继续发挥余热。
    
页码: 137a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37a

[RECORD: 157/513]
标题: 最早打破世界纪录的划船运动员

作者: (蒋德君)
正文:     1959年在湖北武昌东湖进行的全国第一届运动会划船比赛中,哈尔滨运动员曲延东、张宗元在男子2000米双,人赛艇项目中,奋勇当先,打破了世界纪录。
    曲延东是哈尔滨笫一工具厂的工人,张宗元是哈尔滨制革厂工人,他们长期坚持业余划船运动,作为哈尔滨市道外区代表队选手参加比赛。在紧张、激烈的争夺中,曲延东、张宗元驾驶双人赛艇配合默契,他们喊着"一、二、三",一马当先,向终点冲刺。最终以8分8秒2的成绩打破了第十六届奥运会冠军美国队创造的8分26秒的男子2000米双人赛艇比赛的世界纪录。
   
页码: 137b-138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37b

[RECORD: 158/513]
标题: 最年轻的速滑运动健将

作者: (张焕青)
正文:     1958年,王金玉获得国家体委授予的运动健将称号,是年他17岁,是哈尔滨最年轻的速滑运动健将。
    王金玉1942年生于鹤岗,1957年曾代表鹤岗队参加全国比赛。后进入哈尔滨市业余体校冰上训练班学习,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1958年,在全国学生冰上运动会等全国比赛中,他多次获得冠军。后又在苏联举行的六国速滑比赛中获冠军。1962年在第五十六届世界速滑锦标赛中获得第5名。1963年在第五十七届世界速滑锦标赛中,打破世界纪录,获全能第5名。1965年,他获得了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页码: 138a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38a

[RECORD: 159/513]
标题: 首次在全国冰上运动会夺得金牌的运动员

作者: (张海德)
正文:     1953年2月15日,全国第一次冰上运动会在哈尔滨市举行。参加比赛的有华北区、西北区、东北区、内蒙古、解放军、火车头体育协会等6个单位、138省男女运动员。
    在这次全国首届冰上盛会中,代表东北区的哈尔滨速滑运动员柳玉会、林振坤,在1500米和3000米速度滑冰比赛中,分别以2分59秒56和6分5秒的成绩,夺得2块金牌,为全国第一次运动会记载丁冰上运动纪录,在全国冰上运动会上第一次为哈尔滨赢得荣誉。
   
页码: 138b-139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38b

[RECORD: 160/513]
标题: 最先在国际冰坛上获奖牌的运动员

作者: (张焕青)
正文:     哈尔滨最先在国际冰坛上获奖牌的运动员是杨菊成。
    杨菊成生于1939年。1957年进入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学习速度滑冰,在教练刘忠谦指导下,进步很快。1958年他在苏联阿拉木图举行的4国友谊比赛中,分别获500米和1500米第3名。同年12月又在全国比赛中夺得5 00米速滑冠军。
    1959年1月,杨菊成在苏联阿拉木图6国友谊比赛中,获得第2名。同年2月,第五十三届世界男子速度滑冰锦标赛在挪威举行。参加这次大赛的有苏联、挪威、瑞典、英国、法国、波兰等14个国家,其中多是冰上运动强国。
    在500米决赛中,20岁的杨菊成与苏联老将欧洲速滑冠军沃罗宁编在一组。枪响后,2人同时冲出起跑线,杨菊成一直领先,就在快到终点时,具有丰富比赛经验的沃罗宁拼力赶了上来,2人几乎同时到达,成绩皆为42秒4。裁判认为沃罗宁身体更显露些,因而判沃罗宁为第1名,杨菊成为第2名。他们的比赛最引人注目,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欢呼。赛后两位选手互相热烈祝贺,紧紧拥抱。苏联驻挪威大使也前来祝贺。发奖仪式上,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国际冰坛上升起。
    杨菊成创造的500米速滑好成绩,一直保持到1962年。
   
页码: 139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39

[RECORD: 161/513]
标题: 第一次金市体育运动大会

作者: (张焕青)
正文:     1946年8月20日至24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为庆祝"八一五"-周年,这是解放后召开的第一次大型体育运动会。
    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次大会,刘成栋市长亲自参加筹备工作。全市80万人民以欢庆解放的心情庆祝大会的召开。来自各机关、企业、社团、学校等单位的2500多名选手,参加了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及团体操、集体舞等竞赛和表演工作,观众达2万余人次。
    参加大会开幕仪式的有东北民主政治协商会代表陈先舟先生,哈尔滨市市长刘成栋等领导同志。哈尔滨卫戌司令部、临时市参议会、民主同盟总支部等机关和社团向大会赠送了锦旗和奖品。
    开幕式中,5000名这动员在"奔向解放的疆场"旗帜下,列队走向会场,接受检阅。田径赛场上,陈义龄以1.60米成绩获得男子跳高第一名。球类比赛中,篮球冠军分别被松光男队和妇联女队夺得,排球冠军分别被公安局男队和省女中女队夺得;乒乓球冠军分别被青年俱乐部男队和市政府女队夺得。
   
页码: 140a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40a

[RECORD: 162/513]
标题: 第一个出国表演武术的女运动员

作者: (金力男)
正文:     1978年3月,中国武术技巧代表团出国演出,其中有个叫王燕的姑娘,她就是来自哈尔滨的女武术运动员。
    王燕从小爱好武术,性格坚强。1970年春,她参加市业余武术训练班学习,由于勤学苦练,进步很快。1974年她参加了全国武术大赛,那年她才15岁。1975年又参加了全运会。1978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棍术第3名,对练第1名。
    在出国演出中,先后访问了巴基斯坦、赞比亚、卢旺达等7个国家。在出国访问表演中,她的拳术、棍术都受到了国外朋友的赞赏。
    1978年9月,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体育学院。在大学学习深造中,她的武术功力和技艺又有新突破。毕业后她又专门研究了太极拳、太极剑、站桩功、五禽戏等武术项目。1986年她调入哈尔滨体学院任武术教师,1988年被评定为青年讲师,在为国家培养优秀武术运动员耕耘着。
   
页码: 140b-141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40b

[RECORD: 163/513]
标题: 攀登珠穆朗玛峰第一人

作者: (张焕青)
正文:     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队首次从东北山脊成功地攀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登山队伍中,有哈尔滨电机厂的刘连满。他在登山过程中舍己救人的事迹,被新闻界专题报道。
    刘连满从1956年开始参加业余登山运动。1957年登上了四川境内的贡嘎山。1959年又登上了新疆慕士塔格山顶峰。他坚毅不拔,不怕艰险,成为我国首批健将级业余运动员之一。
    他随中国登山队第一次攀登珠峰,缺乏经验,也缺乏装备,在向海拔8000米以上高区挺进时,遇上了十分恶劣的天气。刘连满身背30多公斤的东西,仍在前面开路,为后面的战友攀登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后,在向顶峰冲击中,刘连满用双肩连续把3位战友托上了海拔8600米的"第二台阶"顶部,他由于长时间超量地消耗了体力,已衰弱到了极点。当登山队处在风雪迷漫,氧气不足的最困难时期,刘连满把氧气留给了战友,保证了登山队登上珠峰并顺利凯旋。
   
页码: 141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41

[RECORD: 164/513]
标题: 双人花样滑冰全国第一

作者: (薛绪礼)
正文:     全国花样滑冰比赛,当男女双人花样滑冰第一次被列为比赛项目时,哈尔滨市代表队的刘志英(女)和王爱国(男)获得了这项比赛的第一名,填补了我国冰上运动史上的一项空白,为我国冰上体育运动健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打下了良好基础。
    那是1979年,全国花样滑冰比赛在齐齐哈尔市举行。男女双人花样滑冰比赛,在我国第一次被列为比赛项目。比赛从2月15日开始,至2月23日结束,历时9天。
    当时参加这次比赛的有:北京市、吉林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长春市、吉林省、哈尔滨市、鹤岗市、乌鲁木齐市、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齐齐哈尔市的14个代表队和少年队,共150多名运动员。
    比赛期间,刘志英、王爱国同志和全体运动员一道,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无论从服装上和自由滑选用音乐伴奏上,都有明显的突破,尤其是较好地完成了高难动作三周跳,而一举夺魁。
    现在,刘志英和王爱国两位同志都是我省、市冰上运动的教练。
   
页码: 142a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42a

[RECORD: 165/513]
标题: 我国第一位速滑世界冠军

作者: (曲荣斌)
正文:      1963年2月24日上午,日本轻井泽高山冰场,一年一度的世界速滑锦标赛的男子1500米比赛正在紧张进行。观众席上人声鼎沸,欢声震耳。此刻,一向被称为是苏联、北欧选手"世袭领地"的冰上项目,正受到亚洲人的有力挑战,而承担此次冲击的是来自中国的一位小伙一一罗致焕。
    比赛在激烈进行中,双方距离难以拉开。同罗致焕一起竞争的是在前两项比赛中名列总分第一位的挪威选手伊瓦尔·默。这位世界名将已经感觉到他旁边的中国人的压力了,他在倾力咬住对方。但在滑到最后200米时,罗致焕突然脱颖而出,如离弦之箭冲向终点,将伊瓦尔·默甩在后面,获得了冠军。
    多么珍贵的冠军!这不仅是我国冰上运动项目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时代——欧洲选手称霸冰坛的一统天下的结束,中国跻身世界冰上强国终露端倪。日本友人盛赞说:"罗致焕为亚洲人争得了荣誉"。
    罗致焕是1960年由绥化县调入省速滑队的,在冰上运动的摇篮哈尔滨市一步步成长起来。多年来,他转战世界赛场.多次为国争得荣誉。
   
页码: 142b-143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42b

[RECORD: 166/513]
标题: 首获乒乓球单打冠军的女运动员

作者: (曲荣斌)
正文:     60年代初的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女运动员已在世界乒坛确立了领先地位。当时国内名将众多,且多叱咤国际乒坛。惟女队员由于打法各异,水平接近,历届全国比赛冠军多次易手,具备绝对优势者乏人。但到了1964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一名21岁的姑娘轰动了赛场,一时间成了乒坛上的风云人物,她右手执拍,左推右攻,气势凌厉,扣杀凶狠,从团体赛一直到单打所向披靡,独保不败。更为难得的是,她在单打中战胜所有对手的比数都是3:O。决赛中,她同国手狄蔷华的较量,打得干脆利落,占尽了优势,以一面倒的比数取胜。她所创造的这些成绩,在我国乒坛上是绝无仅有的,即使在世界赛场也属罕见。
    她,就是我市运动员韩玉珍。当时她的球艺正处巅峰时期,对国内其他一流女运动员保有明显优势。她为我市夺得了第一个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并在赛后受到了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的接见。
    韩玉珍中学时期在我市第二十七中学就读。入省队后还曾和同伴一起获得女子团体、男女混合双打全国冠军。并作为国家队员多次参加国际比赛,曾和李富荣合作获得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女混合双打第二名,同梁丽珍合作获女子双打第三名。后任黑龙江省体育学校乒乓球男队教练。
    1979年9月,韩玉珍因肝病不幸溘逝。
   
页码: 143-144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43

[RECORD: 167/513]
标题: 我国第一个女子速滑运动健将

作者: (余涓)
正文:     1958年12月16日,齐齐哈尔市体育场,看台上万名观众,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女子3000米比赛。哈尔滨市的优秀速滑选手孙洪霞在这次赛会的500、1000和1500米的比赛中,都分别打破了1957年全国最高纪录,特别是后两项的成绩都超过了当时亚洲速滑强手日本的最高纪录。所以这次3000米比赛成绩如能达到5分48秒,她就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女子速滑运动健将。
    观众们不断地呼喊:"加油!加油!"全场观众的热情鼓励,激荡着孙洪霞的心,一股豪迈的感情激流涌遍全身。只见她奋力摆动双臂,如同离弦之箭向终点冲去。她终于以5分46秒6的成绩滑完了3000米,全能总分达到了女子速滑运动健将级标准。全场观众沸腾了,人们欢欣跳跃,蜂拥地跑去向她祝贺。
    在1959年举行的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中,孙洪霞获得了全能第九名;1960年,获得个人全能第八名;1000米第五名;1961年,获得了3000米比赛第六名;成为我国第一个进入速滑个人全能前十名的运动员。
   
页码: 144a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44a

[RECORD: 168/513]
标题: 首次夺双杯的运动员

作者: (李广东)
正文:     1950年1O月,在建国后第一个国庆的日子里,哈尔滨市长跑运动员牟文彬,在"第一届东北人民体育检阅大会"上,以32分47秒的成绩首获越野冠军,接着,又以35分9秒的成绩,再夺1万米长跑第一名。他为哈尔滨捧回来两只明光锃亮的银杯。
    牟文彬,从少年时代就热爱长跑运动,早在1947年哈尔滨秋季运动会上以39分44秒成绩,创造哈市第一个长跑纪录后,群众誉为"长跑大王"。可是,在1949年的哈市第四届运动大会上,却遇到一个真正的对手,他的队友杨奎文。经过一番艰苦较量,以36分5秒的成绩超越了前冠军,牟略慢了40秒屈居次席。这对牟是一次极大的震动和鞭策。
    1950年8月,松江省在哈市举行了松江省笫一届运动大会。戎装未解的牟文彬、杨奎文分别代表哈市和东铁都参加了这次大会。"对手相逢如同龙虎相遇,必有一番拚争","鹿死谁手还待归程"。人们又做着各种各样的议论和猜测。在这次比赛的起跑不久,从起跑点南岗体育场开始,通过景阳街直取"老巴夺"的一段路上,杨奎文一路领先,直到途经奋斗路下坡到哈尔滨车站时,牟文彬才超越了他的对手,最后一鼓作气,以32分4秒的成绩,再次夺回长跑桂冠。
   
页码: 144b-145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44b

[RECORD: 169/513]
标题: 第一个独跑长城的体育爱好者

作者: (张海德)
正文: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长跑爱好者阎庚华,1986年用80天时间跑完了长城全程,是第一位独跑长城的人。
    1986年4月18日,28岁的阎庚华从山海关老龙头起步,开始跑万里长城。当天,秦皇岛市政府、秦皇岛市体委为他举行了欢送仪式。中国长城学会筹委会、中国登山协会先后向阎庚华发来贺电,预祝他胜利完成首次沿长城长跑的壮举。
    他独自一人,身背5公斤的行李,每天要跑40多公里,当他越过八达岭,进入张家口市一带,由于喝混浊的河水感到身体不适,开始腹泻。他咬牙坚持跑。进入陕西省神木县时,县政府让他坐车,他不坐,坚持跑完每天预定的里程。
    5月27日,阎庚华进入了毛乌素大沙漠。他没有指南针,就靠太阳辨别方向。火热的太阳晒得他肩膀脱了两层皮,他开始尿血。当地医生劝他休息,他坚持继续跑,终于战胜了大沙漠。
    经过80天的长跑,阎庚华沿途经过了河北、辽宁、天津、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等9个省市自治区。他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政府和人们的支持,沿途有76个市、县、乡政府以及部队、学校、工厂等单位同志,在阎庚华的笔记本上签字留念。他战胜了重重困难,胜利地跑完了全程。
   
页码: 145-146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45

[RECORD: 170/513]
标题: 第一次全市工人篮球赛

作者: (张焕青)
正文:     1948年9月17日至18日举行的哈尔滨市工人篮球友谊比赛,是解放后广大工人参加的最盛大的篮球竞赛活动。
    这次比赛,是由市职工总会青工部与毛泽东青年团市团部联合主办的。地点在八区公园。参加比赛的有男子篮球队18个,150多名选手。
    篮球赛分东、西两场进行,采用淘汰制。9月17日共赛14场。决赛结果,东场的八区队和西场的铁路工厂队取胜。
    18日午后,在市政府门前球场,铁路工厂队与八区队展开争夺冠军的决赛。观众人山人海,参赛队员个个精神振奋,龙腾虎跃。最后铁路工厂队以39:29取得这次比赛的冠军。
    闭幕式上,铁路工厂队与八区队分别获得由职工总会青工部和毛泽东青年团市团部合授的奖旗各一面。
   
页码: 146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46

[RECORD: 171/513]
标题: 第一个出国比赛的女子冰球队

作者: (陶宝奎)
正文:     哈尔滨市女子冰球队是国内成立较早的一支冰坛劲旅,曾在全国大赛中登上冠军宝座。于1988年2月27日至3月5日,应日本国冰球协会的邀请,受中国冰球协会的委派,到日本国进行访问,并参加了笫七届全日本冰球比赛大会。这是中国派出的第一个巾帼冰球队,并在出国比赛中崭露头角。
    哈尔滨市女子冰球队代表团团长是于在洲,领队兼教练是郑弘道,教练员是盛克俭和王国成,随队人员3人,运动员18人。
    访日期间,共进行了4场比赛。经过紧张激烈争夺,哈尔滨市女子冰球队取得了4战全胜的成绩,被日本报纸称作"象龙卷风横扫日本"。第一场与日本长野县少年男子冰球队对垒,以9比O胜;笫3场迎战1987年全日本冠军队——日本国土开发女子冰球队,以7比O的成绩获胜,第三场以3比O战胜1988年全日本冠军队--日本苫小牧女子冰球队,笫四场以20比1的成绩,战胜日本女子冰球联队。
    访问期间,受到了日本冰球协会和长野县冰球协会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并举行了隆重的迎送招待会。整个访问比赛都充满着中日两国人民和运动员之间的团结友谊。
   
页码: 147a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47a

[RECORD: 172/513]
标题: 首届冰雪节运动会

作者: (张焕青)
正文:     1985年1月5日,哈尔滨第一届冰雪节隆重开幕,冰灯游园会和冰雪体育运动会,是冰雪节的主要内容。
    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和支持冰雪节运动会。在1月3日的开幕式上,省、市领导李力安、李剑白、王人生和国家体委副主任袁伟民等同志出席并检阅了前导队。省、市花样滑冰、短跑道速滑运动员作了精彩的表演。市男子老年冰球队和刚成立不久的市业余体校女子冰球队进行了冰球比赛,受到了热烈欢迎。
    冰雪节运动会期间还进行了"春芽杯速滑比赛"、"大学生冰上运动会"、"中学生冰上运动会"、"女子冰球比赛"、"职工冰球比赛"、"冰橇比赛"、"滑雪邀请赛"、"冬泳邀请赛"等9项比赛。参赛的运动员有2259名,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仅5岁。有14人次分别打破高校、少年组男女速滑、短跑道速滑等多项市纪录。在此期间,还由16个单位首次评选出1984年全市冰上"十佳"运动员。
    首届冰上运动会从形式、规模、活动范围、内容项目等方面都是哈尔滨冬季体育运动史上空前的,国家体委领导同志和广大群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页码: 147b-148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47b

[RECORD: 173/513]
标题: 冬季最勇敢的运动

作者: (王景富)
正文:     哈尔滨冬泳,被称为冬季最勇敢的体育运动。在数九寒天里,冬泳队员在结着1米厚冰层的松花江主航道上凿出长25米、宽13米的方槽,作为游泳池,并且每天都要砸、捞出池中夜里冻结的5至10厘米厚的冰层,然后穿着泳装跃入其中往来击水。这时的气温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
    哈尔滨市冬泳运动发展很快。1982年冰城冬泳兴起时,只有二、三十人参加,到1988年已增加到260多人,他们中有教授、工程师、干部、营业员、学生、退休职工。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16岁,其中还有巾帼女将。在哈尔滨多次举行过冬泳比赛,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观看过冬泳表演,靳羽西女士等海内外人士及国外友人,在观看冬泳时,郡给予热情的评价和赞赏。
   
页码: 148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48

[RECORD: 174/513]
标题: 首评冰上"十佳"运动员

作者: (张焕青)
正文:     1985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委托市体委会同市总工会、共青团市委、市妇联、哈尔滨日报社、新晚报、市电视台、市电台、市冰球协会、市滑冰协会等16个单位,联合评选出1984年哈尔滨市10名最佳冰上运动员。这是我市的首次评佳活动。对推动我市冰上运动的蓬勃开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被评为"十佳"的运动员是:王秀丽,女,20岁,速滑大跑道优秀运动员(1984年全国赛1500米、3000米及全能三块金牌获得者),孙伟民,男,22岁,速滑大跑道优秀运动员(1984年全国500米、1500米两块金牌获得者),杨可心,女,24岁,速滑短跑道优秀运动员(1984年全国1500米,3000米接力两块金牌获得者),姜一兵,女,14岁,花样运动员(1984年以少年年龄参加成年组比赛获全能笫3名,在一些国际比赛中获较好名次),王本余,男,22岁,冰球运动员,国家队主力中锋,姚滨,男,28岁,双人滑花样运动员(1984年全国比赛中获三枚金牌),苗禾,男,26岁,冰球一队队长,主力中锋(多次获精神文明奖运动员),崔廷文,男,29岁,号称"铁大门"的冰球守门员,国家队主力,王安福,男,25岁,国家队队长,主力前锋;张志男,男,22岁,国家队主力后卫。
    1985年4月5日下午在友谊宫举行了隆重的表彰大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根深,副省长靖伯文,省体委副主任刘凤荣等领导同志到会会见"十佳"并祝贺。会上,领导授予"十佳"证书,同时团市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市妇联授予女运动员为"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会后,新闻界对"十佳"做了宣传报道。
   
页码: 149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49

[RECORD: 175/513]
标题: 最早的体育场

作者: (张海德)
正文:     道里区中医街的红星体育场,是1920年以前由俄国人修建的自行车赛场,也是哈尔滨最早的体育场。每逢周末,在这里举行自行车赛,也举行篮球、排球、田径等体育活动。1928年由东省特别区行政公署接管,改名为道里笫一体育场。1949年,又由东铁苏联青年团委员会管理。1951年移交给哈尔滨市政府。移交时称红星体育场。1956年曾改名为市儿童体育场,几年后又恢复原名红星体育场。
    体育场总面积为9744平方米,径赛跑道周长为218米,宽5米。自行车跑道周长250米,宽4.95米。场内设有办公室、会议室、运动员休息室。现由道里区体委管理。冬季在这里浇冰场,青少年冰上体育运动开展得比较活跃。
    红星体育场在建国后多次举办过全国性比赛并接待外省市体育代表队来访。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男子篮球、排球、足球,来哈友谊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1972年全国篮球甲级分区赛,著名运动员穆铁柱也来到红星体育场比赛;1980年全国女子篮球邀请赛在哈举行,国家女子篮球队队长宋晓波曾带队在红星体育场参赛。
   
页码: 150a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50a

[RECORD: 176/513]
标题: 最早落成的体育馆

作者: (张海德)
正文:     哈尔滨市人民体育馆,原为"哈尔滨特别市宣德体育馆",于1936年12月,在道外区八区落成。这是最早落成的体育馆。
    1937年3月21日,举行了开馆典礼仪式,当时还举行了篮、排球邀请赛。沈阳、吉林、黑龙江和哈尔滨特别市的篮、排球代表队齐聚宣德体育馆,观赛者很多。篮球赛共赛6场,吉林省队夺得冠军。排球夺魁者是哈尔滨特别市队。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宣德体育馆遭到破坏,只留下一处残破的房架子,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拨款重新进行修建。1954年修建完工,改为哈尔滨市人民体育馆。占地面积65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951平方米,比赛场地面积为540平方米,有300个观众席位。
    1953年市体委成立后,在培养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举重等运动员方面,该馆是使用率最高的体育馆。每天早6点到晚9点,使用计15个小时。
    人民体育馆还是体育爱好者的活动中心。不但举行群众体育活动,也举办了许多国内人型比赛和国际比赛。
   
页码: 150b-151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50b

[RECORD: 177/513]
标题: 铁臂最多的跳伞塔

作者: (刘辑平)
正文:     高耸入云的跳伞塔矗立在宽阔平坦、绿林成荫的哈尔滨市和平路东侧,它与省体育场相伴,为妩媚的哈尔滨增添了雄伟壮观的色彩。
    跳伞塔的前身是日本帝国主义为给阵亡于我国东北的日军招魂而建立的"忠灵"塔,1935年4月10日(康德二年)开工修建,1936年9月23日落成。1957年,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在这座塔的基础上改建成为跳伞塔。
    跳伞塔高70米,呈五棱锥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下层墙壁厚1.40米,最上层厚度为0.25米。塔上安装5支钢臂,设有平台,是全国钢臂最多,塔身最坚固的跳伞塔。塔内设有5台机器,单独操作,在无风的情况下可同时进行5人跳伞训练,它是我国国防体育活动的大型设施。
    1957年5月,哈市跳伞运动开展起来。在跳伞塔举办了跳伞辅导员训练班,从学生、工人中选拔队员,组成了省跳伞代表队,参加了全国运动会,并获得团体亚军及男子个人第三名。"文革"期间停止了活动,一些跳伞设备被破坏。1975年恢复了伞塔跳伞活动.
    20年来,跳伞人次达86000余次,其中19人成为省跳伞队飞机跳伞运动员。跳伞运动深受广大职工、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欢迎,它为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页码: 151-152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51

[RECORD: 178/513]
标题: 最大的棋院

作者: (刘辑平)
正文:     位于哈尔滨动力区和平立交桥附近的一幢欧式二层小楼,是我省的第一座棋院,也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棋院。
    棋院建于1985年9月,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设有110平方米的两个比赛大厅,112平方米的4个训练室,能同时摆放60个棋台。
    棋院拥有实力雄厚的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三个专业队,运动员23人。有5名大师、2名特技大师。该院是我省棋类运动的基地,也是传授棋艺的中心,培养后备力量的摇篮。这里曾多次举办业余棋类训练班,培养了150多名年轻的棋手。三个专业队在我国多次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其中,中国象棋队在1985年获全国团体亚军,1987年六运会获团体亚军,国际象棋队在1987年还获得全国国际象棋团体赛亚军,特技大师赵国荣获1985年全国象棋个人赛亚军,1988年8月份应邀到美国传授棋艺,1988年9岁儿童韩刚获全国大庆石化杯围棋赛笫二名。
    该院建院以来,曾举办了国内外闻名的"香港金钢钻中国象棋比赛"、"日本高中生围棋比赛"、著名的"中日擂台赛"笫三届比赛中,中国选手刘晓光和日本围棋名将大平修三曾在该院的二楼比赛大厅对弈。
    该院内设有棋类刊物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北方棋艺》发行于国内外。
   
页码: 152-153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52

[RECORD: 179/513]
标题: 最早的滑雪场

作者: (王元印  李昕  张剑秋)
正文:     阿城市玉泉北山滑雪场,始建于1933年。由伪满哈尔滨铁路局经营。雪场总长264米,宽150米,海拔高度1607米.最大坡度17.3。最小坡度5.9。山下有欧式房屋一栋做办公室兼运动员休息室。半个世纪以来,几经兴衰,现已成为黑龙江省主要滑雪基地之一。由于这里自然地理与交通条件优越,夏季这里可进行高山草地滑轮训练;冬季场地覆盖积雪以后,大批滑雪爱好者和少年滑雪运动员在这里进行高山回转和越野练习,参加滑雪比赛。1963年起,阿城市在这里开办一所少年业余体校,20几年来,该校曾培训出60余名少年滑雪运动员,其中有20余人曾在全国或全省滑雪比赛中夺得金牌。
   
页码: 153a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53a

[RECORD: 180/513]
标题: 企业举办的第一个全国体育比赛

作者: (文继彦  刘洋)
正文:     1985年6月,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牵头,举办了"连环杯"竞走、马拉松全国邀请赛。这是企业举办的笫一个全国体育比赛。这次体育盛会于1985年6月17 日在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文化宫隆重开幕。中国田径协会主席李文耀,全国体总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夏翔教授及省市领导等出席了开幕式。邀请赛组委会主任、量具刃具厂厂长蓬铁权致开幕词,为参加这次邀请赛,全国各地派出了32个运动代表队,本市的业余竞走、长跑选手70多人,共计运动员300余人。
    6月18日上午在黑龙江省体育场,女子5000米竞走首先拉开了比赛的序幕。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阎红及其队友15岁的王研和宋风云为主力的辽宁队包揽了这个项目的前三名。其中阎红以23分的好成绩捧走了桂冠。男子1万米竞走比赛中,辽宁队刘建立以40分44秒的优异成绩打破了男子1万米竞走41分21秒的原全国纪录,为这次邀请赛增添了光彩。
    在男女20公里公路跑和男女马拉松比赛中,云南队的许亮、吉林队的谢丽华分别在男女马拉松赛跑中独占鳌头。而男女20公里公路跑则被云南队的缪云生、北京队的杨秀凤分别摘取了桂冠。黑龙江队的徐海霞,栗娟也不负众望,分别夺得了女子马拉松亚军和第三名。
    6月20日上午,在平坦、宽畅的和平路上进行了女子10公里、男子26公里竞走。在角逐中,健儿们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关键时刻,辽宁选手敢冲敢拼,结果两项冠军分别由名将阎红和孙晓光夺得。至此,"连环杯"竞走、马拉松全国邀请赛的比赛项目全部结束。辽宁队令人瞩目,捧走四个银光闪闪的连环奖杯,云南队获两个奖杯,北京和吉林各获一个奖杯。
   

页码: 153b-154
类别: 体育
排序字段: 00153b

[RECORD: 181/513]
标题: 最早的科学技术研究所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1922年9月22日,住哈尔滨成立了"东省文物研究会"。该会是学术团体,会长为王景春,地址在南岗莫斯科商场12号(现黑龙江省博物馆)。1924年该研究会成立了生物研究所,这是哈尔滨最早的一个研究所,从事动物学、植物学的试验研究。 
    1932年,东省文物研究会改称"北满特别区立文物研究所"。伪康德3年(1936年)1月改称"滨江省立文物研究所"。伪康德4年(1937年)1月由伪满洲大陆科学院接管,改名为"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内设生物研究室、博物馆、植物园、饲养场、图书馆。有研究员9名,进行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的考查和试验研究。   
    这个研究所和分院,曾进行增产淡水鱼类的研究,增产毛皮兽的研究,有关野鸟、兽(特别是鼠类)危害农作物的研究,有关防治蚊虻的研究及蝶类、养蜂的研究,植物苗种的培植试验,野生动物驯养试验,收集动物、植物、矿产、土壤、考古方面的资料,进行考古学研究,缸窑陶业的研究。1935年(伪康德2年)7月,在陶赖昭高地考古发掘到数十件动植物化石,其中有犬鲨鱼、蛟、龟、海草类等。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北满(日伪时期称长春以北为北满)一带是一片大海。同时,还发掘到新时期时代的器具及2000多年前汉代的土器碎斤。
  
页码: 155a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55a

[RECORD: 182/513]
标题: 解放后第一个科研所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1948年,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这是全国农业系统建所较早、规模较大的兽医科学研究睢位,是哈尔滨市解放后建立的第一个科学技术研究所。
    建所初期只有28人,到1985年全所有职工562人,其中科技人员225人。所内设有猪病、禽病、马病、牛羊病、经济动物病、实验动物病、人畜共患病、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工程技术等10个研究室和情报资料、中心仪器、培养基制造、科技开发等室以及试验动物饲养场。全所占地119000平方米,万元以上精密仪器40种100台件,承担国家的动物传染病科学的研究任务和培养兽医传染病学和预防兽医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任务。   
    1949-1985年,该所已取得110项科学研究成果。其中重人科技成果23项。他们研制的牛瘟、猪丹毒、牛肺疫、羊痘、布氏杆菌病、猪水泡病、马传染性贫血病、沙门氏菌病、鸡马立克氏病等疫苗,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发明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该所于1985年培养出硕士学位研究生5人。
   
页码: 155b-156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55b

[RECORD: 183/513]
标题: 最早的农业科学研究所

作者: (张玉昆)
正文:     哈尔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创建于1959年。是我市最早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单位,现称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建所30余年来,经过全所科技人员的刻苦钻研,协作攻关,取得了31项科研成果。有26项成果获奖,其中1项获得国家农牧渔业部奖,有9项获得黑龙江省农业厅奖励,有13项获得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奖励,还有些研究成果已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   
    得到推广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如沙克沙豆角引种,自1963年推广以来,已成为哈尔滨地区豆角主栽品种,推广面积在60万亩左右,早熟一号小辣椒是1959年搜集的农家品种,经单果多次混合选择育成,成为哈尔滨地区主栽品种之一,已经累计推广面积6万多亩,四号矬白菜是1963年从辽宁引进,经4年混合育成,抗病强、耐贮藏、品质中等,是黑龙江省秋白菜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5万亩。哈尔滨蔬菜科研所与市农机所共同研制复膜机,作业效率3-4亩/小时,试验证明,蔬菜、玉米作物单产提高38-152%,收获期提早5-15天。哈菜豆一、二、三号,哈辣一号已在全省和全国部分省推广。
    现在蔬菜科研所设有蔬菜育种、栽培、植保、园艺、浆果5个研究室,现有职工11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农艺师等科研人员39人。
   
页码: 156-157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56

[RECORD: 184/513]
标题: 世界首创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马传染性贫血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传染快,死亡多,危害严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防治的办法。中国农业科学院晗尔滨兽医研究所沈荣显、徐振东、何云生、张盛兴等,从1970年开始研究马传染贫血的免疫技术,1975年研究制造成功驴血细胞弱毒疫苗,在世界上防治马传染性贫血病首先取得了重大突破。
    此疫苗用于马、驴的免疫,对驴的保护率达100%,马的保护率达85%以上,免疫持续期长达3年以上。1977年推广以来,在全国各地保护了数百万牲畜免受感染而死亡。国际马传染性贫血学术会议在该所举行,此项成果受到国外学者的称赞,具有国际先进水平,1983年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页码: 157a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57a

[RECORD: 185/513]
标题: 世界首创锅炉用新型低合金热强钢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世界各国大型电站锅炉过热器及再热器金属材料使用温度超过600℃时,均使用高合金铬镍奥氏体钢。使用奥氏体钢,不仅需要大量稀缺的镍铬,提高机组造价,而且由于奥氏体钒的工艺和物理性能较差,运行中发生损坏情况也较多。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提高中、低合金钢的热强性进行了大量工作,但在600-620℃时,热强性都没有达到镍铬奥氏体钢的水平。
    哈尔滨锅炉厂温好极、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刘荣藻、王建生,北京钢厂张绍钧、东方锅炉厂林硕等人,于1981年研究出一种低合金热强钢,在世界上属首创。新钢种以铬为基,采用多元低合金及微量硼复合强化,并规定了适合的正火温度和较高的同火温度,发明的专用焊条,可进行手工电弧焊接及等离子焊。新钢种不仅在600-6220℃时热强性达到奥氏体的水平,而且综合机械性能、工艺性能及焊接性能均优于奥氏体钢。已应用到5万、1 0万及20万千瓦机组,一台20万千瓦机组用锅炉,仅材料费即可节省24万元。此成果于1981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页码: 157b-158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57b

[RECORD: 186/513]
标题: 荣获国家发电设备产品第一枚金牌

作者: (孙树仁  阳光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哈尔滨电机厂为长江葛洲坝电站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12.5万千瓦轴流转浆式水轮发电机组,1986年荣获国家发电设备产品第一枚金牌。该产品是1970年开始研制,1978年完成设计,1980年首台机组试制成功,于1981年底并网发电,均一次启动成功。该机组总重量达3300吨,安装后高度近46米,水轮机转轮有5个不锈钢叶片,直径10.2米,重428吨,发电机定子座直径17.7米,重360吨,发电机转子重约600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低水头水电组之一。机组年运行小时数高达7500-8000小时,汽蚀性能、叶片制造质量、机组效率、定子线圈和各种轴承温度、上导轴承和水导轴承摆度等各种指标,都达到了国际上同类机组的先进水平。机组结构先进、性能良好,各项参数均达到设计要求。
    葛洲坝大江电站计划安装14台单机容量1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哈尔滨电机厂制造的4台机组于1986年安装投产,先后按国家计划提前1-4个月发电,其中11号机组创造了当年制造、安装、发电的新记录。4台机组当年发电近14亿度,直接创造发电产值9000多万元,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页码: 158-159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58

[RECORD: 187/513]
标题: 国内首创一步法无氰镀铜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60年代以来,无氰电镀中有硫酸盐镀铜、焦磷酸盐镀铜、乙胺镀铜等。这些无氰镀铜存在的共同问题是钢铁件不能直接镀铜,镀层与基体结合不牢,易起皮脱落。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了间接镀铜法,即在镀铜之前先进行预镀、预浸铜或活化预镀,使钢铁件表面先覆盖一层铜或镍,然后再进行无氰镀铜。这些方法工艺复杂,成本高,镀层结合力仍不能得到保证。
    197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胡信国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发明创造了一步法无氰镀铜,它采用无毒的络合剂,改变铜离子的电化学本性,钢铁件不需预镀、预浸,可直接镀,镀层结合力好。从根上解决了钢铁件直接镀铜问题。此工艺适用范围宽,溶液稳定,操作方便,镀层光亮质量较高,可节约能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北京发电设备厂将此工艺应用于封闭铝母线镀铜,其质量达到了引进日本设备的同类产品。此项首创成果,获得1981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页码: 159a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59a

[RECORD: 188/513]
标题: 最先进的体育场大型显示设备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合作,于1982年由李仲荣、谭学良、朱忠本、朱志莹、徐美瑞等研制成功微计算机控制体育场大型显示设备,这是国内最先进的体育场大型显示设备,在功能上基本达到了目前国际上对体育场大型电子显示设备的要求水平。
    显示设备能够显示各种文字、标语、广告、讲话稿、图案、图象;显示田径、足球比赛的各项内容;有光电输入接口,可快速输入图案,对输入的文件具有修改、变更字体、字型及编辑功能,可预先存储。
    此设备分别予1982年、1983年运往塞内加尔、上沃尔特和利比里亚安装使使用,受到该国的欢迎。此成果获1983年哈尔滨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和航天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页码: 159b-160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59b

[RECORD: 189/513]
标题: 国内第一台减速顶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铁路火车站的调车场对车辆调动作业中制动方式,是采用手拧闸制动,1958年开始使用铁鞋(止轮器)制动。1974年哈尔滨铁路局和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本学、哈尔滨火车站合作,于1977年4月由仲崇本、曾荣祥等人研制成功TDJ型减速顶,这是我国自行研究设计第一台减速顶,应用于哈尔滨的列车编组作业,既实现了安全连挂,又提高了效率,连挂率达98%。此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从研究开发第一台减速顶以来,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中心又研制和生产了4个系统、15个品种的减速顶,全国56个火车站推广安装使用了114875台。
   
页码: 160a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0a

[RECORD: 190/513]
标题: 国内第一座水平型循环水槽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循环水槽是把船舶模型置于流动的水中进行测量的一种水动力试验设备。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丁正良、胡瑞芝等人,从1979年10月开始研究,1982年建成了国内第一座应用于船舶流体动力试验的中型循环水槽。
    这个水槽是水平型循环水槽,总长17.3米,工作段长7米,宽1.7米,水深1.5米,两侧和底部都有玻璃观察窗。最大水流速为2米/秒。水槽设有垂直平面运动机构,气膜减阻,直翼推进器水动力性能测试,动力回转仪等试验装置,可以进行各种模型的水动力试验研究。水槽主要性能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型水槽水平。198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页码: 160b-161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0b

[RECORD: 191/513]
标题: 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哈尔滨电机厂合作,于1972年研究设计制造成功30万千瓦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在刘家峡水电站使用。
    这套机组采用许多先进技术。在水轮机方面,采用水压式密封,由电子计算机进行涡壳下料。在水轮发电机方面,采用双水内冷技术。定子单层绕组;转子磁极压板和定子齿压板采用无磁性材料,推力轴承瓦内部采用直接通水冷却,转子采用复合绝缘引水管。定子采用聚四氟乙烯引水管。在国内第一次采用18千伏级的防晕结构。辅机方面,采用KGT一9型可控硅调节器和晶体管电液调速器。这套机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70年代最大容量水轮发电机组。此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页码: 161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1

[RECORD: 192/513]
标题: 国内第一台水漏检测仪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为了能在地面上准确查找出埋入地下的自来水管道漏水部位,哈尔滨市自来水公司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无线电六厂、哈尔滨市城建技术研究所、大连市自来水公司合作,于1977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SJY一1型水漏检测仪。
    此仪器是应用超声技术,采用铣钛酸铅压电陶瓷片,设计成新颖的振动结构,制成灵敏度很高的接收换能器(俗称探头),把它放在对应漏水管道的地面上,此换能器就能把埋入2米深的地下自来水管道传到地面上的微弱的漏水声信号,转换成微弱的电信号。通过表头的指示和耳机对漏水声音的分辨,就可以准确地测出管道的漏水位置。此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页码: 162a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2a

[RECORD: 193/513]
标题: 国内第一台结构式电子模拟计算机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57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结构式电子模拟计算机。   
    这台模拟机包括16个线性运算放大器、3个平方函数发生器、3个立方函数发生器、6套典型非线性函数发生器及变系数装置。能够解6阶以下的常系数,变系数线性微方程以及某些非线性微分方程式。输出方式采用笔录仪、逐点记录以及用振子示波器照象三种形式。应用于数学工作中,发挥较大作用,参加实验的学生达1000人次。在这台模拟机的基础上,于1958年又研制1台采用自稳零式运算放大器的电子模拟计算机。
   
页码: 162b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2b

[RECORD: 194/513]
标题: 第一台积木式机床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1958年春,为保证鞍钢大齿轮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哈尔滨机联机械厂的广大职工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反复研究,大胆革新,用小机床组装成了一台组合式活动机床,用它来加工大齿轮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而且也为小机床干大产品闯出了一条新路子,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台积木式机床。以后,经过该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研究和设计,使积木式机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在此基础上,哈尔滨机联机械厂又专门建成一个积木式车间,这里不仅有积木式组合的车床,还有积木式铣床、刨床、镗床。
    积木式机床的出现,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全国机械工业战线引起了强烈反响。1958年10月17日,中央转发了国家科委关于哈尔滨机联机械厂制造大设备经验的报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用积木式机床制造大设备的经验;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安于文和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等同志曾先后莅临该厂视察,对积木式机床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页码: 163a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3a

[RECORD: 195/513]
标题: 国内首创加压充氮一次快速检漏法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国内外电予元器件检漏筛选分两步进行:先进行细检漏,后进行粗检漏。细检漏方法主要有氦质谱检漏法,放射性同位素检漏法。
    哈尔滨工业大学许振茂等人于1983年研究成功加压充氮一次快速检漏法,在国内外是首创。此法能粗细检漏一次完成,检漏程序少,筛送效率(个数/分)为其它方法的1一一10倍,设备简单,操作容易、检漏速度快、准确度高。对器件无任何污染和损害,适用于任何整机厂和电子元器件厂,便于推广应用,此成果给电子元器件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检漏方法,1985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页码: 163b-164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3b

[RECORD: 196/513]
标题: 国内首创动画录像自动编辑控制机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中央电化教育馆的段德军、顾心正、汤子怀,于1981年研制成功DLZ一1型动画录像自动编辑控制机。该机在国内属首创,用于控制录像机直接控制作动画录像片。
    该机采用数字信号对离散性成帧图象信号变换控制技术,线路具有自锁、互锁特点,性能稳定,抗干拢能力强。选用环形脉冲源,精度可满足使用要求。可完成单帧及多帧画面的录制要求,单帧控制精度达到国际水平。此成果获1982年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页码: 164a-165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4a

[RECORD: 197/513]
标题: 国内首创新结构硬质合金汽门座铰刀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汽门座铰刀是用于修理内燃机汽门座的专用工具。过去汽门座的修理是采用整体高速钢铰刀,效率低,铰刀生产工序复杂。1974年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傅钟利等研制成功粉末冶金压嵌新工艺,制成粉末冶金硬质合金汽门座铰刀,这在国内是首创。
    新工艺是铁基粉末做刀体,用硬质合金刀片做刀齿,将两者机械的压合为一体,在烧结过程中由粉末的体积收缩将刀片夹住,与整体高速钢铰刀相比,节省5道加工工序,节省加工设备70%,降低材料成本45%,铰刀寿命提高3倍,使用效率提高2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成果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页码: 164b-165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4b

[RECORD: 198/513]
标题: 国内领先的高精度双轴陀螺漂移测试台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TPCT高精度双轴陀螺漂移测台是用于测试O.001度/小时漂移率的惯导级陀螺。它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造船工业总公司6354研究所和441厂肖德臣、胡恒章、解德泉、王广雄、胡吕存等人于1985年研制成功的。
    此转台是采用a—1000微机系统对转台的位置和速率状态进行控制,对测角系统的误差进行补偿。计算机还能对陀螺的测试数据进行采集、处理、显示和打印。转台的感应同步器采用新工艺,使测角系统的精度可达1.5角秒,主控回路采用低噪声元件和改进工艺,使伺服精度小于O.5角秒,速率和位置系统的分辨率提高到O.36角秒。无论精度和功能都在国内领先,具有国际水平,填补国内惯性元件测试的空白,为我国导航事业作出贡献,此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页码: 165a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5a

[RECORD: 199/513]
标题: 国内首创水下焊接局部排水半自动焊枪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水下焊接过去存在能见度低、焊缝金属含氢量高和焊缝区淬硬倾向大,三大技术难关。1974年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与石油部海洋勘探局、交通部上海海难救助打捞局合作,于1977年研制成功一套专用水下焊接设备,1979年在渤海湾的13.5米水深处成功地用于渤海12井钻井平台水下桩的水下焊接施工。这套专用水下焊接设备的核心是水下局部排水半自动焊枪。它是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林尚扬、宋宝天、宋天虎、才玉林、范增政等人研究成功的一种新型焊枪,在周内属首创。
    该焊枪可以方便地在水中与潜水员的头盔(面罩)相联接,排除水的透明度不良和气泡对焊工视线的影响,彻底解决了可见度问题。枪体为半柔性的,适应各种空间位置的焊接,并可以手工操作。它能迅速排出焊接烟尘,使电弧及熔池情况始终清晰可见。焊头位置调节方便,并能在焊接时起支撑焊枪作用,使焊丝伸出长度在焊接时变化不大,保证焊枪范围稳定,有利于焊接质量的提高;一个焊头可以适应平板、曲面板和尉管的对接及搭接焊。焊枪设计合理,可采用二氧化碳作为保护及排水气体,焊缝扩散氢含量可降到3-4毫升/100克以下。此成果是国内最先进的水下焊接方法,1979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0年获围家发明三等奖。
   
页码: 165b-166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5b

[RECORD: 200/513]
标题: 我国第一台百吨液压自翻车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哈尔滨车辆工厂和铁道部青岛四方台车辆研究所赵朋英、张俊克等同志,于1977年研制成功KF一100型液压自翻车。这是我国第一台利用油压作倾翻动力的重型自翻车,用于冶金矿山、煤矿的矿石和煤炭运输。
    自翻车的自重是49.7吨,载重1OO吨。车体结构全部采用高强度低合金钢,行走部分采用铸钢一体三轴转向架,采用吊板式开门机构,能完成开门、关门、锁门等动作。车倾25度角时,侧门全开,提前卸货,增加了倾翻的稳定性。此成果于1978年铁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全国铁路科学大会奖。
   
页码: 166a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6a

[RECORD: 201/513]
标题: 最早研制成功的焊接机器人

作者: (白谓润)
正文:     HRGH—2型弧焊机器人,是国营风华机器厂研制生产的高技术产品,是我市最早研制成功的焊接机器人。这种机器人1984年开始研制,1986年研制成功。通过编制程序,可以进行各种形状的工件焊接,精度可达±O.5mm以内,适用于中等批量以上的工件自动化焊接。该机器人参加了1987年北京第一届国际机器人仪器仪表展览会展出,受到国家高技术专家、航天部及省、市领导一致好评。国家高技术专家认为该机器人已达到国际80年代初同类产品水平,航天部已确定国营风华机器厂为工业机器人定点生产厂。1987年该机器人已小批生产,共生产了8台,目前正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星光机器厂的汽车驾驶室生产线上试用。
   
页码: 166b-167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6b

[RECORD: 202/513]
标题: 第一台飞行模拟器

作者: (钱峰光)
正文:     我国第一台飞行模拟器是驻哈空军某部模拟机研究所研制的。 
    70年代初,一些外国航理专家称"世界已进入了模拟飞行训练时代",但我国尚未研制出一台功能齐全的飞行模拟器。1973年,驻哈空军某部成立了模拟机研究室(现称模拟机研究所),研究人员在社会各方大力支持下,艰奋努力,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带点光源视景起落的飞行模拟器。   
    这台飞机模拟器,通过模拟方法把飞行员在驾驶飞机对所能感到的飞行姿态和运动,听到的各种音响,看到的各种仪表指示及机外景物的变化,逼真地反映出来。飞行员在这种设备上练习飞行,就象实际飞行一样,既经济又安全。不受天气和场地的限制,缩短了训练周期,提高了训练质量,对加速空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这台飞行模拟器的诞生,为驻哈空军某部模拟机研究所研制多种机型的飞行模拟器起到了引导作用。以后,又研制成功了由微机控制的使携式歼击某型模拟机和由计算机成像的轰炸某型模拟机。这些科研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
   
页码: 167-168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7

[RECORD: 203/513]
标题: 第一台现代化大型动态电子轨道衡

作者: (张志强)
正文:     哈尔滨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具有3万多个企业,每年要消耗几百万吨标准煤及其他大量的原燃材料。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的检测手段一一轨道衡,这些原燃材料的计量问题,存在很大的弊端,以致损失严重,造成企业产品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1985年,市标准计量管理局用近两个月时间,调查了市粮食局的四大粮库、市燃料公司、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市纺织印染厂等几十个企事业单位的原燃材料入厂计量状况,并且多次对厂原煤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表明,亏吨量少则每车2%,多则18%。以1985年进入全市的原煤、原粮计算,年亏吨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千万元之多。
    鉴于这种情况,市标准计展管理局拟定了在全市铁路专用线上布点安装轨道衡的规划。  
    首先在平房地区安装1台共用轨道衡。历经16个月的时间,终于使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和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合资百万共建的我市第一台现代化的小型动态电子轨道衡建成并经国家轨道衡检定站检定合格,于1987年6月26日由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同志剪彩,正式建立"哈尔滨市轨道衡计量一站,"授权其为社会服务。国家计量局局长白景中同志曾到该站视察,肯定了利用社会力量搞好计量测试的做法。
    这台轨道衡精度为1.38%,秤量准确,计量速度快,并配行先进的自动记录、打印和显示系统。它的建成,将为平房地区两厂年减少经济损失100万元,而且对落实全市轨道衡建设规划,推行其它站、点的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页码: 168-169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8

[RECORD: 204/513]
标题: 第一台罗茨流量计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罗茨流量汁是大庆油田原油管线精确计量的关键设备之一。过去由于没有这仪表,原油计量和外输都是采用大罐检尺容积换算的办法计量,计量不准。
    哈尔滨龙江仪表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庆石油设计院合作,于1973年设计和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罗茨流量计。生产了250与150毫米口径罗茨流量计,使我国原油计量的精度达到2级计量精度,填补了国家空白。此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页码: 169a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9a

[RECORD: 205/513]
标题: 第一台大型套印彩色印刷机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哈尔滨印刷机械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由张静霞、张鹏顺、顾熙棠等研究设计出国内第一台大型全自动套印彩色印刷机,1969年11月制造成功。
    该机采用滚筒不等速回转一周,平板往复运动一次的机构,送纸及收纸采用机械手来完成,自动化程度和精度很高。接近西德的名牌"海德堡型印刷机"。
   
页码: 169b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9b

[RECORD: 206/513]
标题: 第一台制氧机

作者: (曹玉璞  廉璞)
正文:     制氧机足以空气为原料,利用空气中氧氮等组分沸点不同,先将空气液化,燃后进行精馏将其分离成氧和氮的一种设备。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它多用于生产氧气,所以人们习惯称为制氧机。
    1953年2月,哈尔滨第一机械厂(现哈尔滨制氧机厂)宋风滨、李宏远等人研究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台30立米制氧机,制造了两台,在哈尔滨氧气厂安装使用,基本上扭转了哈尔滨市当时供氧奇缺的局面,填补了我国空气分离装备行业的空白。
   
页码: 169c-170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69c

[RECORD: 207/513]
标题: 第一台汽车里程表计价器检定装置

作者: (沈德信)
正文:     哈尔滨市出租汽车逐年递增,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计量法》,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哈尔滨市标准计量管理局在国家计量局大力支持下,于1986年从日本引进一台"汽车里程表计价器标准检定装置"(即SMT一1型驱动式检定装置),并建立了哈尔滨市出租汽车里程表计价器检定站。设备引进后,市标准计量管理局在短时间内就选定了站址,培训并配备了技术人员,在日本专家的具体指导下,很快就将检定装置安装、调试完毕,于1987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
    出租汽车里程计价器,用于汽车行驶里程计量计价,"汽车里程计价器标准检定装置"就是用于检定测试里程表计价器计量是否准确的装置。
    SMT一1型驱动式检定装置(日本产),是用来检定出租汽车计价器的固定式检定装置,可以模拟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情况,是国家强制计量检定项目所必须的检定装置。
    我市共有出租汽车1271台(1987年底数),在市交警大队、客运站的积极配合下,迄今为止已检定了3个周期,每个周期定为半年,检查合格率为60%,该项目的开展,深受广大用户欢迎,并得到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我市开展出租汽车计价器计量检定测试,在全国是最早的,受到了国家计量局的赞扬。
   
页码: 170-171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70

[RECORD: 208/513]
标题: 最早研制成功的万能齿轮测量机

作者: (郭百坚)
正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行业对高精度齿轮的要求日益增加,为了改变我国齿轮测量技术的落后局面,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于1973年开始进行齿轮测量机的研制工作。
    经过近10年的努力,1982年终于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台万能齿轮测量机(3001型)。这种测量机按照最新测量原理测出的齿轮:"截面整体误差"曲线,可清晰完整地看到各种误差及其组合关系,并能势析误差成因,还可以测出齿形误差曲线、直齿轮向误差曲线,调节累积误差曲线3种单项误差。
    该机采用光电技术,装配有计算机系统,控制测量过程的自动循环并进行运算,通过数显方式将误差显示出来,还可以由自动记录装置精确地画出上述几种误差曲线,具有测量精度高,测量范围广,精度稳定和不需要任何标准原件连续测量等特点,是我国目前比较先进的测量仪器。
    3001型万能齿轮测量机问世以后,首先通过部级鉴定,并先后获得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又获得国家质量奖银牌,同时为我国高精度齿轮测量技术填补了一项空白。该机现已批量生产并在国内市场销售。
   
 

页码: 171
类别: 科学技术
排序字段: 00171

[RECORD: 209/513]
标题: 最出名的大蒜产地

作者: (张玉昆  林万胜)
正文:     阿城的大蒜是闻名遐迩的特产,主要产地,是阿什河乡的白城、南城、双城、新城4个村。俗语"呼兰的葱,阿城的蒜",在哈尔滨地区相传已久。
    大蒜分紫皮、白皮两种,以紫皮蒜闻名。紫皮蒜鳞茎外皮呈紫色,瓣少、体大、整齐,属大瓣蒜种。蒜汁稠粘,蒜味辛辣,品质好,易久存。紫皮蒜所产蒜台,是蔬菜中的佳品。自皮蒜鳞茎外皮呈白色,蒜头大,产量高。新鲜白皮蒜,最宜腌制糖蒜。干白皮蒜冬季又可以生产蒜苗。
    阿城市种植大蒜历史悠久,1914年就开始大面积的种植,到1936年种植面积1410亩;1949年到1978年种植面积发展到五、六千亩。1980年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国家一直支持产蒜区生产。现已打机电井100多眼,17%耕地实现水浇地,再加上增施粪肥,加强了田间管理。阿城市科协建立了大蒜研究会,培育出阿辐1-5号新蒜种,增产7.3%。1985年以来,种植面积增加到六、七千亩,亩产在520斤左右。
    阿城大蒜除供应哈尔滨市外,每年外调1200吨,供应全省及省外各地。
   
页码: 172a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72a

[RECORD: 210/513]
标题: 最有名的水稻种植承包户

作者: (侯宝仁  南景祥)
正文:     哈尔滨市香坊区幸福乡香坊村农民朴秀和承包240亩水稻田,采用科学种田新技术,水稻平均亩产达到千斤,成为全市最大的水稻种植承包户。
    1988年春,朴秀和与村政府签订了15年承包合同,承包了条件较差的240亩水稻田。同时又和东北农学院签订供销合同。在种植中,朴秀和选用东北农学院培育的中晚熟第一代杂交种籽,购置了11栋塑料大棚,育苗盘7000个。还购买和雇用了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设备。为种好水稻,朴秀和修复两眼机井,买了两台水泵,修了15商蓄水池。由于注重科学种田,加强了田间管理,获得丰收,总产22万多斤,稻种卖给东北农学院,共收入10万元,纯收入2万多元。
   
页码: 172b-173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72b

[RECORD: 211/513]
标题: 第一个种植业联合体

作者: (候宝仁)
正文:     1983年,呼兰县方台乡季家村,原生产队长王长河等24户农民,自愿组织起种植业联合体。这是我市笫一个种植业联合体。当时有人口125人,男女劳动力35名,有620亩耕地,并有6匹马和2台胶轮车。联合体采取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方法。笫一年农、副业生产双丰收,总收入61200元,人均收入500元。
    1984年王长河的联合体重新调整,以王家人口为主,耕种土地325亩。整个固定资产近10万元。几年来,这个联合体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生活不断改善,从1984年人均收入615元。1988年虽然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粮、豆、薯总产仍然获得了107万斤的好收成,比1987年平均增产152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3万斤,总收入21万元,人均收入1200元,比1984年增加了近一倍。目前,联合体的12户,家家有存款,有余粮。
   
页码: 173a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73a

[RECORD: 212/513]
标题: 最早的国营畜牧场

作者: (张玉昆)
正文:     哈尔滨市奶牛场,是市内最早的一家国营畜牧场。
    1950年,哈尔滨市财政局收买了苏联侨民经营的奶牛场,当时仅有104头奶牛,200只鸡,名为江北畜牧场。1952年市财政局将此畜牧场移交给市农业局。1955年市农业局决定进行调整和改建,更名为哈尔滨市畜牧场.以后又改称为哈尔滨市奶牛场。
    30多年来,哈尔滨市奶牛场有了很大发展,现有职212816名,占地面积33000亩,有草原28000亩,饲料地27000亩,饲养奶牛875头。
    哈尔滨市奶牛场在生产优质鲜奶的基础上,50年代就开始产制奶粉,所生产的松花江牌全脂速溶奶粉多次获奖,誉满省内外。近年来,还发展了养鸡、酿酒、冷饮生产和化工生产等多种经营,1987年总收入为1170余万元,利润137万元。
    这家市内最早建立的畜牧场,对发展畜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和有关部门表彰和奖励,1985年评为东北地区奶牛先进单位,1986年获全国奶牛协会奶牛高产二等奖,所属松花江乳品厂生产的全脂速溶奶粉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拿到了金牌。
   
页码: 173b-174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73b

[RECORD: 213/513]
标题: 最大的养鱼场

作者: (张玉昆  宫导声)
正文:     哈尔滨市长岭湖养鱼场,位于哈尔滨市西北50华里处。湖面由东至西12华里,养鱼水面5300亩,是我市最大的养鱼场。
    长岭湖养鱼场建于1963年,曾因管理不善,连年亏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大力发展养鱼业,扭转亏损的局面,从1985年开始,长岭湖养鱼场实行招标,以队为主,采取联产承包方法,把全场127名职工的利益和生产挂起钩来,充分调动了职工发展渔业生产的积极性。
    同时强化了生产管理,针对长岭湖的特点,采用最佳的养鱼比例:花连占15%,白连占50%,草鱼占5%,鲤鱼占30%,采取施放饵料的喂养方法,并采取网箱养鱼等科学方法,产量逐步提高,1988年产鱼100多万斤,产值125万元,盈利5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为丰富城区市场,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长岭湖养鱼场还发展了多种经营,他们依据长岭湖环境幽美,风光秀丽的特点,开展了旅游业务,设置客房和餐厅,开展社会化服务,深受欢迎,夏季里,每天接待旅游者上千人。长岭湖既是最大的养鱼场,又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区。
   
页码: 174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74

[RECORD: 214/513]
标题: 最大的蛋鸡饲养场

作者: (张玉昆)
正文:     哈尔滨市综合牧场,建于1956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养奶牛为主,兼养蛋鸡。为满足城市人民副食品供应,从1985年以来,开始大力发展笼养蛋鸡,并普遍实行联产承包,场与队采取定额利润,超利分成方法,调动了饲养者的积极性。强化了管理,鸡队的12栋鸡舍都落实了承包制。幼鸡成活、成母鸡产蛋率均比承包前分别提高20%到30%。现在这家饲养场增添了新设备。从饲养员更衣,鸡舍门口设消毒池,到定期进行鸡舍消毒、鸡群防病检查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蛋鸡生产迅速发展。1988年,全年蛋鸡饲养量达6万多只,存栏4万只。全年向国家交售商品蛋30万公斤。
    哈尔滨市综合牧场,正在兴建20万只鸡的新鸡场,到1989年可饲养蛋鸡14万只,种鸡9万只。年交售商品蛋175万公斤,提供商品鸡雏140万只。
  
页码: 175a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75a

[RECORD: 215/513]
标题: 最大的肉鸡饲养场

作者: (宫导声)
正文:     年产10余万只肉鸡的哈尔滨市养禽场,是市内最大的肉鸡饲养场。
    哈尔滨市养禽场是1958年由几家私人企业联合组建起来的,最初名为南岗奶牛场。在较长时间里以饲养奶牛为主。从1974年开始主要饲养肉鸡,并改名为哈尔滨市养禽场。为出产更多更好的肉鸡,养禽场引用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饲养的肉鸡不断更新换代。1987年以后开展了承包和联产计酬,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过去每个饲养员养500只,现在饲养700-900只。1988年,哈尔滨市养禽场销售种卵150万只,孵鸡雏35万只,年产肉鸡超过10万只。
   
页码: 175b-176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75b

[RECORD: 216/513]
标题: 创最高产量的奶牛场

作者: (张玉昆)
正文:     哈尔滨市松花江奶牛场是省内创最高产量的奶牛场。这家奶牛场于1951年在江北创建,后搬迁到荒山脚下。5 O年代归黑龙江省委办公厅领导,是省委机关农场,主要从事副食品生产。1964年移交哈尔滨市,十年动乱时期曾是亏损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奶牛场开展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实行了场长负责制,场长赵元发同志大胆改革,勇于开拓,选拔培训了130多名优秀青年饲养员,加强饲养工作并强化了管理,同时还实行了以产奶计酬的工资制,调动了饲养员的积极性。还注重发挥科技人员作用,对母牛通过药物催情,发情后及时配种,全场母牛受胎率达到100%,实现一头母牛,一年一犊。多年来犊牛成活率在95%以上。
    近几年松花江奶牛场扩建了新牛舍,建起兽医室等管理措施。奶牛不断发展,产奶量不断提高。五、六十年代仅有300多头奶牛,70年代增至500多头。1987年奶牛发展到1200头,其中,成母牛560头。5O年代母牛产奶年单产3000多公斤,1987年,奶牛产奶量年单产达到6900公斤,其中,有6头母牛,年单产10000公斤。年供应商品鲜奶3500吨。
    1985年,松花江奶牛场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授予的"高产奶牛群"称号;1986年以来奶牛产奶量单产一直居全省之首,连续三年评为哈尔滨市先进单位。
   
页码: 176-177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76

[RECORD: 217/513]
标题: 创最高利润的畜牧场

作者: (张玉昆)
正文:     哈尔滨市靠河寨畜牧场,曾是个长期亏损的企业,1985年以来实行场长负责制和一系列改革措施,全面实行承包,扭亏为盈,1988年获利润近140万元,成为市内创最高利润的畜牧场。
    该畜牧场创建于1959年。现有耕地2150亩,养渔水面230亩,职工600余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发展猪、鸡饲养和渔业生产,同时还发展了珍珠岩、沥青、白酒等多种经营。全场开展了集体、个人承包制,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为了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更新品种。现在饲养的120头母猪,是哈白瘦肉型猪和法国白猪,品种纯,产仔高。1987年产仔1213头,比计划提高21.3%,育肥猪完成641头,比计划提高113.6%。饲养肉鸡品种也不断更新,饲养过星布罗、罗曼和塔特母等国外优良品种肉鸡。近几年增加了13台孵化器,还兴建了年屠宰120万只肉鸡的加工厂和容纳100 吨鸡的冷库,已经完全做到自繁、自育和饲养加工一条龙,畜牧业和工副业生产效益大大提高。职工平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靠河寨畜牧场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表彰奖励,1988年被评为哈尔滨市精神文明标兵单位。
   
页码: 177a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77a

[RECORD: 218/513]
标题: 最高产的鱼种场

作者: (张玉昆)
正文:     哈尔滨市金山堡鱼种场是专业化的国营鱼种场。1960年建场。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长时期亏损。1977年开始转亏为盈,1978年以后全面推行联产承包和场长负责制,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起来。1987年鱼种总产21.5万斤,成为市内最高产的渔种场。
    这家全市唯一的以取地下水养鱼的鱼种场,现有养鱼水面306亩,有职工83人。近几年金山堡鱼种场先后派人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全国先进养鱼地区学习,1987年采用常规、高产、新法三种养殖方式均获成功,鱼种产量大大提高。1984年单产563斤/亩,1987年鱼种单产701斤/亩,最高单产达到1043.6斤/亩。近几年还为省内外提供大规格鱼种40余万斤,获利20余万元。由于引用地下水养鱼创高产,引起中外专家的关注,先后有苏联、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学者来参观考察。1986年和1987年,金山堡鱼种场各项指标均创建场以来历史最好水平,先后被黑龙江省水产系统和哈尔滨市评为先进单位。
   
页码: 177b-178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77b

[RECORD: 219/513]
标题: 最负盛名的黑豆果

作者: (张玉昆  侯宝仁)
正文:     黑加仑饮料在人民生活中倍受欢迎,并行销世界许多国家。它的原料就是哈尔滨市阿城产的黑豆果。阿城市生产黑豆果是从1918年开始的,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在开放搞活方钎的指导下,从1985年开始,黑豆果生产突飞猛进,到1987年普及19个乡,有87个村169个自然屯,2645户种植黑豆果,面积达到16216亩,结果面积8732亩,产量达1.5万吨。
    有黑豆果种植专业村4个、专业屯11个,有1000多个专业户。平山镇太平山村有117户,家家都种黑豆果,种植面积412亩,占总面积的48.8%,1986年黑豆果和黑豆果苗收入26.8万元,占总收入的62.3%,仅此一项收入达到人均502元。专业户杜云南,1980年开始种黑豆果,4分6厘地,年平均产量1100公斤,收入8895元。
    随着黑豆果产量的逐年提高,全市正在积极兴办加工企业,现在有初加工企业4个,以黑豆果汁加工的工厂8个,有5个系列,即饮料、粉、酒类、罐头、小食品。除了集体加工外,还出现专业户的个体加工。平山镇专业户于富志,1987年自己加工黑豆果汁20多吨。
    以黑豆果为原料生产的卷糖,1984年获国家银质奖,喱糖、水果糖被评为全国轻工部优质产品:黑加仑饮料1985年选为国家招待外宾特需饮料。阿城市的黑加仑制品厂,为了扩大产品销售,积极发展横向联合。目前,已与北京、天津、广州、河北、山东、安徽、吉林、辽宁等8个省16个城市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联营。糖果和饮料畅销全国20几个省30多个大城市,出口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
   
页码: 178-179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78

[RECORD: 220/513]
标题: 荣获"首创速溶奖"的奶粉

作者: (宫导声)
正文:     哈尔滨市松花江乳品厂生产的松花江牌全脂速溶奶粉,是采用健康牛群乳汁加工,以奶鲜、汁纯、溶解迅速的特点多次获得省和国家农牧渔业部的奖励。在1960年,荣获国家颁布的"首创速溶"奖,得到国家领导人和同行业专家的赞扬。
    松花江乳制品厂有36年的生产历史,1960年生产出速溶型奶粉,1965年又对设备进行了改造,1986年又将单效能浓缩罐改成双效浓缩罐,1987年又进行一次全面设备改造,不仅提高了质量,而且使产量提高了一倍多。由于内部改革和设备改造,松花江乳品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4年以前年产量在400吨左右,1985年产奶粉971吨,到1987年产奶粉1350吨,创利130万元。
    松花江牌全脂速溶奶粉受到省内外人民的喜爱,20多年来,一直是最有影响,最畅销的产品。1981年至1986年先后两次获黑龙江省优质食品获,两次获农牧渔业部优质食品奖。1e87年获国家银牌奖,1989年又获国家金牌奖。
   
页码: 179-180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79

[RECORD: 221/513]
标题: 栽培最多的白菜品种

作者: (鹿巍)
正文:     "牛心菜"形似牛心状,原产于山东省。哈尔滨居民冬贮菜最多的是"牛心菜",也是我市郊区农民栽培最多的白菜品种。
    "牛心菜"矬桩牛心型,属结球白菜。株高25-35厘米,株幅55-60厘米,叶长25-30厘米。哈尔滨市在7月20-25日播种,1O月上中旬收获,丰产的关键要适时播种,底肥要足,还要及时防治跳钾、蚜虫、菜青虫等害虫,还要加强防治霜霉病、软腐病。单株重2-2.5公斤,亩产量3000-4000公斤。哈尔滨地区栽培此品种菜最多的有平房区、太平区、南岗区和道里区的部分乡,全市白菜实播面积73000亩,"牛心菜"面积逐年上升,1988年"牛心菜"占90%,达6OOOO亩。
   
页码: 180a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80a

[RECORD: 222/513]
标题: 最早的孵化室

作者: (宫导声)
正文:     哈尔滨市综合牧场孵化室,是市内最早的孵化室。这个孵化室建于1958年,前身是哈尔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场,最初利用1台日伪遗留的柴田式孵化机进行孵化生产,打破沿用多年的炕孵和母鸡抱蛋的传统孵鸡方法。当时的生产量,上蛋8万枚,出雏率在50%左右。
    1960年,这个试验场担负起鸡、猪、牛、鱼、菜、粮的生产任务,更名为综合牧场。孵化室也增加了一台孵化机,年上蛋量为10万枚以上。 
    20余年中,孵化室不断进行设备更新,1983年至1985年购进3台八角式孵化机。1986年又从北京购进10台全自动旁出雏孵化机,现有13台孵化机。年上蛋量120万枚,出雏80万只以上。1985年以前,只能孵雏,不能雌雄鉴别,每年须花16000元从外地请人鉴别。1985年,孵化室选送6名青工去北京东沙原种鸡场和沈阳辉山种鸡场学习鉴别技术。从此打破了鸡场外请人鉴别的惯例,每年节省鉴别费1万余元。
   
页码: 180b-181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80b

[RECORD: 223/513]
标题: 养鸡并加工烧鸡最多的村

作者: (侯宝仁)
正文:     呼兰县乐业乡裕国村,全村201户,人口1201人,其中有74%的农户养鸡、加工白条鸡或烧鸡,在哈尔滨市内建起40多个烧鸡销售点。几年来,加工自条鸡、烧鸡600多万只,总产值5000多万元,纯收入400多万元,每户平均收入2500元。
    1987年全村肉鸡饲养量达10万只,养鸡户有101家,全年获利20万元。1988年肉鸡饲养量增加到18万只,养鸡户增加到130家,全年获利35万元。全村烧鸡运销户达150户,加工白条鸡100万只,产值900万元。
    目前,这个村新建鸡舍2400多平方米,有92户新建了砖瓦房,有142户添置了现代化的家用电器,由于养鸡业大发展,使这个有名的贫困村变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页码: 181a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81a

[RECORD: 224/513]
标题: 最大的肉鸡屠宰加工厂

作者: (邢大昌)
正文:     哈尔滨市养禽场肉鸡屠宰加工厂,始建于1973年。1974年起生产半净膛出口鸡。当时厂房面积汉有200平方米,冷库容量为80吨,年屠宰量20万只左右。
    从1983年开始,中同牧工商联合总公司,陆续投资236万元,1987年9月建成一座新的屠宰加工厂和冷库。扩建后的加工。厂占地面积为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692平方米,其中,冷库为1105平方米,容量350吨,屠宰加工车间943平方米,年屠宰能力220万只。新屠宰加工车间全部采用铝合金钢材,设有悬挂自动线,并有预冷装置(预冷槽),屠宰后的胴体经过预冷,色泽良好,保存时间长,1987年共屠宰加工肉鸡30多万只。
   
页码: 181b-182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81b

[RECORD: 225/513]
标题: 最先发展养兔业的国营企业

作者: (宫导声)
正文: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兔肉越来越被人们喜爱,兔毛更是走俏的轻工原料,哈尔滨东方红农场是市内最先发展养兔的国营企业。
    该农场,建于1958年。前身是黑龙江省委机关农场,19 67年更名东方红农场,以种田为主。1974年除种植良种外还养猪、烧砖、制酒。1986年以后发展多种经营,开展了养鸡、养鱼业,还开展了养兔业。
    哈尔滨市东方红农场有饲料资源充足的优势,他们将闲置旧房和废弃的温室。改建为兔舍,组织了专业养兔队伍。最初购进种兔200只,以比利时、法国公羊和中国虎皮黄品种为主。从事养兔的17名同志,经过培训和实践,掌握了养兔管理方法与防病治病措施。1987年繁育仔兔2600只,由于精心饲养、科学配种,已繁育到10个品种,繁育率已达到1:30。所有种兔毛色光亮、长势喜人。
   
页码: 182a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82a

[RECORD: 226/513]
标题: 最大的家庭养鸡场

作者: (南景祥)
正文:     呼兰县乐业乡裕国村农民杨勤,从1984年办起养鸡场,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有固定资产200万元。建砖瓦结构鸡舍3栋,共2500米,养种鸡8000只,是哈尔滨市最大的家庭养鸡场。杨勤在大力发展养鸡同时,还办了饲料加工厂和榨油厂。购买3台东风140汽车和10台翻斗车,雇用工人70多人。1988年育鸡雏50万只,出栏商品肉鸡20万只。鸡场还兼营运输业,年收入达百万余元。
    杨勤养鸡得到了很大收益,使他走上了致富的路子。他讲信誉,向用户提供的肉鸡,品种优良,质量好,深受用户欢迎。他努力学习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饲养管理。他广开生产门路,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现在养鸡场又增加了孵化、饲料加工等项目,规模不断扩大,
  
页码: 182b-183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82b

[RECORD: 227/513]
标题: 养鹅最多的县

作者: (南景祥)
正文:     哈尔滨市呼兰县,养鹅数量最多。1988年呼兰县政府把发展养鹅业当成农村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和扶持广大农户养鹅,全县养鹅量达到70万只,比往年增加四、五倍,是全县养鹅量最多的一年。当年出栏商品鹅60万只,平均每只鹅纯收益7元,总收入达420万元。
    全县养鹅农户有14325户,占全县农户的14.6%,户养鹅量最少的30只,最多的400余只。双井乡双井村养鹅大户孙尚义,全年一次性养鹅440只,纯收入3100元,相当承包田的总收入。
   
页码: 183a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83a

[RECORD: 228/513]
标题: 最早的果树场

作者: (张玉昆)
正文:     哈尔滨市果树示范场,建于1953年,当时名称是哈尔滨市园艺场。1959年以后,土地扩大到1300亩,栽果树19600株。同时,建起120亩地的苗圃,栽培各种果树苗木10000多株。1960年园艺场更名果树场,1963年,又更名为哈尔滨市果树示范场。隶属关系多次变换,在十年浩劫时期,果树大多枯死。
    1978年后这家果树场全力发展果树生产,现有果树面积1605亩,13个果园,果树达26000棵。主要品种有:小苹果、大秋果、葡萄、李子等。由于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调动了承包户发展果树生产的积极性,又注重了科学技术应用,提前了产果期,提高了产果量。过去7年生的果树才能大量结果,现在4年生的果树就可多结果。1988年产果20多万斤,收入20多万元。水果地产地销,深受市民欢迎。
   
页码: 183b-184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83b

[RECORD: 229/513]
标题: 第一所农业干部学校

作者: (张玉昆  杨国栋)
正文:     哈尔滨市农业干部学校,创建于1969年6月25日。现有教职员工63名,其中技术员6名,助理讲师14名,讲师14名,高级讲师3名。学校总建筑面积7170平方米,其中1987年新建教学楼4000平方米,有8个教室,1个电化教室,8个实验室,1个图书室,藏书1万多册,1个阅览室,1个文体活动室。宿舍1800平方米,可容400名学员住宿。校园1.5万平方米。
    自1985年开始,相继举办二年制的农业经济管理班,二年半制的水产企业管理班,共有104名学员。
    针对哈尔滨地区淡水养鱼发展的趋势,1987年又开办三年制的淡水养鱼专业班,学员41名,为发展淡水养鱼培养技术骨干。根据郊区蔬菜重点产区急需懂技术的管理人才,举办一期一年制的村长技术培训班,学员43名。此外,还举办财会、农机、水稻、养鱼、果树和拖拉机驾驶员等各种短期专修班,培养各类人材1467名。
   
页码: 184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84

[RECORD: 230/513]
标题: 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作者: (张玉昆)
正文:     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是梁军同志。梁军是黑龙江省明水县人。1947年5月,年仅17岁的梁军,只身一人到德都萌芽乡村试范学校学习。这是一座师生自己动手建设的生产与学习相结合的新型学校。在生产与学习中,梁军受苏联电影中女英雄巴沙的影响,一心想开拖拉机。
    1948年2月,黑龙江省在北安举办拖拉机手训练班,全校师生一致推选梁军参加学习。在70多名学员中,唯有梁军是女生。可她学习刻苦,两个多月时间的学习,不仅能开拖拉机,还能简单的修理。
    1948年夏,萌芽乡村试范学校由路家岗搬迁到荒山上开始大生产。天刚蒙蒙亮,梁军和其他拖拉机手一起驾驶着"铁牛"在荒无人烟的处女地耕耘,共开出7500亩荒地,当年播种1800亩,收获15000多斤小麦和稷子。
    1950年6月,新中国笫一个女拖拉机队在荒山上诞生。粱军担当笫一任队长,她带领11名女拖拉机手,不知疲倦的辛勤耕耘。《黑龙江日报》、《东北日报》报道了梁军同志的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她是妇女走出家门,积极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典型代表。
    1949年9月,梁军出席黑龙江省青年团代表大会,当选大会主席团成员,1949年12月,她被选为亚洲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接见,1950年她被选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1950年5月选为黑龙江省第一届政协委员,同年她曾赴苏联学习考察;1952年8月,又到北京农机学院学习。毕业后回到哈尔滨市工作。梁军现任哈尔滨市农机处总工程师。
   
页码: 185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85

[RECORD: 231/513]
标题: 第一位国营畜牧场场长

作者: (张玉昆)
正文:     1950年6月担任哈尔滨市江北畜牧场场长的王少儒同志,是我市笫一位国营畜牧场场长。他在畜牧场创建初期,积极发展奶牛饲养和鲜奶、乳制品生产。在他的领导下,松花江牌全脂速溶奶粉荣获国家"首创速溶奖"。1950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归来,到黑龙江省视察,王少儒同志送去一桶畜牧场生产的鲜牛奶,毛主席、周总理喝鲜奶后,表示满意和赞扬。王少儒同志在担任场长期间,亲自组建了通河县和哈尔滨市内的多处畜牧场。他长期从事畜牧业工作,对奶牛饲养管理、防病治病、配种和接产都能指导和操作,对财务管理、工程管理、工程设计也都精通。他为发展哈尔滨市畜牧业辛勤奋斗了40多个春秋。王少儒现已74岁高龄,1988年他应松花江乳粉厂邀请进行工程设计工作,仍在发挥余热。
   
页码: 186a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86a

[RECORD: 232/513]
标题: 最早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作者: (刘辑平)
正文:     哈尔滨市动力区朝阳乡金星村,原名义发源,位于哈市南郊,是我市最早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村。
    早在1947年,农会主席范炳坤就带领翻身农民成立了互助组,1952年春,又办起了初级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市政府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从此农业生产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他们互助组办得好,被评为我市的先进村,闻名全国。范炳坤同志评为市劳动模范,推选为市人民代表。   
    1957年下半年著名作家茅盾同志来该村视察,曾即兴赋诗《愿做一个社员》。后来在他的报告文学《跃进的东北》一文中专门写了"金星的光芒"一节,介绍金星村的发展变化。同年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等战犯一行多人,曾到这里受教育,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中也有记载。在5O年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乎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同志,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任蔡畅同志曾先后到金星村视察过。苏联伯力边区代表团、朝鲜代表团也先后来这个村进行参观、访问。
   
页码: 186b-187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86b

[RECORD: 233/513]
标题: 最早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作者: (邢伟然)
正文:     哈尔滨最早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胡连海带头建立的新发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2年,新发屯(现道里区新发乡新发屯)在农会会长胡连海的带动下,成立了一个以党团员为主的由19户农民组成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哈尔滨郊区的笫一个初级农业社。这个社规模很小,仅有社员35名,13匹马,4台车,土地810亩,原农会办公室改成了社办公室,胡连海被选为社主任。新发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在我市郊农村产生很大的影响。不久,新发村三个自然屯先后共办起了5个初级农业社,即新发屯的新发社、大赵家屯的共荣社、先锋社、前进社和张家窝堡的前进社。新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胡连海的率领下,生产搞得好,社也越来越大,1953年增加到40户。有劳动力53人,23匹马,10台车,土地1650亩。新发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我市50年代最早的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公社化时期,这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入新发人民公社。
   

页码: 187
类别: 农业
排序字段: 00187

[RECORD: 234/513]
标题: 最大的铝镁合金加工厂

作者: (衣成)
正文: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铝镁合金加工企业,又是为国家培训铝镁合金加工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的基地,是全国10家企业管理优秀单位之一。
    工厂占地面l积270万平方米,其中,厂区占地面积140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6.9万平方米)。有职工1299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02人,管理人员1076人。固定资产原值51203万元,净值19799万元。各种设备4710台,设备总重量35429吨。有18类产品、179个合金、2130个品种、9876个规格,供应全国航空、航天、造船、轻工、电子、交通、食品等3000多个用户。产品行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出口日本、香港、东南亚、东欧、非洲等14个国家和地区。   
    该厂是我国"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1954年4月10日破土动工,1956年11月5日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并一次试车成功。1958——1965年完成了第二期工程。从此,结束了我国铝镁合金加工材料靠进口的历史。
    30多年来,向国家提供铝镁加工材86万吨,实现利税总额11.5亿元,给国家积累资金10亿元,为工厂总投资额的2.25倍,为全国兄弟企业输送了3635名专业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1978——1986年已有47个合金品种分别荣获国家,部、省优质产品称号。其中,铝合金建筑型材、L5-1铝卷片等3种产品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特细铝粉、工艺管、农药铝粉和精密模锻件等8种产品获国家银质奖。先后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全国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国家一级计量企业、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省级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省六好企业称号,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页码: 188-189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188

[RECORD: 235/513]
标题: 最大的锅炉制造厂

作者: (杨杰)
正文:     哈尔滨锅炉厂,坐落在哈尔滨市动力区,是国内最大的锅炉制造厂,也是全国制造大型压力容器的主导厂之一。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7月17日正式投产。厂区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1478万元,净值11488万元。该厂能生产电站锅炉、工业锅炉、锅炉辅机、汽轮机辅机、石油容器、化工容器和电站阀门等11种产品。全厂设备总数为3049台,其中主要生产设备1424台。有职212929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15人,高级工程师15人,各种专业师569人。该厂设有锅炉研究所、冷热态试验基地、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还建立了电站锅炉整机工程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
    建厂30余年来,累计向国家提供电站锅炉412台/2268.15万千瓦,相当于国产电站锅炉全部装机容量的40%,装备了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的128个电厂和重点工程。向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缅甸等国家出口50余台。截至1986年末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36157.万元,平均每年递增9.6%。累计上缴利税50112万元,为国家投资总额的1.7倍。电站锅炉的单机容量,从6000千瓦增长到60万千瓦,在32年中增长了100倍。1958年自行设计制造了配5万千瓦机组230T/H高压锅炉,突破了原设计规模,开始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1959年开始研究设计410/100一1型1O万千瓦机组高温高压锅炉,并于1967年制造完成,安装一在北京高井电厂,一次启动成功。1970年首台670/140一1型配20万千瓦机组大型锅炉问世,安装在辽宁朝阳电厂,多年来一直一运转良好。  
    哈尔滨锅炉厂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企业,获得了机械工业部质量管理奖、全国推进技术进步全优企业奖等荣誉。
   
页码: 189-190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189

[RECORD: 236/513]
标题: 最大的电机厂

作者: (阳光)
正文:     哈尔滨电机厂是我国设计制造各种水轮发电机成套设备、汽轮发电机成套设备、大中型交流电动机以及特殊需要的试验电气设备的大型综合性电机制造骨干企业。 
    该厂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的重点工程,占地面积72.1万平方米,工业用建筑耐积29.4万平方米,生活区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职工总数12102名,其中:技术工人6574名,工程技术人员1661名(工程师796名,高级工程师41名)。全厂有9个分厂,7个车间,拥有各种设备3503台,其中主要设备1689台(精、尖、稀设备242台)。通风试验室、电机试验室、汽轮发电机平衡试验站、高水头试验中心,拥有各种试验和现代化试验仪器。
    自1951年建厂以来,制造水轮发电机233台(套),85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193台,1328万千瓦,各种交直流电动机790万千瓦。创产值235 129万元,上缴利税46015万元,创外汇586.8万元。水轮发电机组约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30%,装备了刘家峡、新安江、白山、葛洲坝、云峰等94个大小水电站。其中。葛洲坝12.5万千瓦机组荣获国家1986年金牌奖,云峰型10万千瓦机组荣获国家1980年银牌奖,新安江型7.25万千瓦机组荣获机械工业部、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生产的汽轮发电机约占全国火电装机总量的1/4,为辽宁清河电厂、河北陡河电厂、黑龙江富拉尔基电厂、广东韶关电厂等82个火电厂配备、了主机。1O万、20万千瓦水氢氢汽轮发电机和2500千瓦高速异步电动机,分别荣获机械工业部、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生产各种交直流电机共790万千瓦,为煤炭、石油、国防、农业、化工、钢铁等各个部门提供了大型配套机。近几年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相继向美国、加拿大出口水轮机部套,向巴基斯坦出口21万千瓦汽轮发电机,产品质量和性能赢得巴基斯坦的好评。 
   
页码: 190-191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190

[RECORD: 237/513]
标题: 最大的汽轮机厂

作者: (辑程)
正文:     哈尔滨汽轮机厂是"一五"期间建设的重点工程。1956年破土动工,1958年12月10日建成投产。从仿制赤联高压2.5万千瓦汽轮机开始,发展到自行设计制造5万、10万和20万千瓦机组。到1985年,共提供24种不同型号的电站汽轮机173台,计1339.25万千瓦,占全国国产装机容量的1/3。产品遍及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个电厂。两排汽21万千瓦汽轮机,1983年在巴基斯坦古杜电站有6国7家公司参加的国际投标中中标,使国产汽轮机首次打入国际市场。1981年,从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引进60万千瓦汽轮机制造技术,并于1986年12月14日试制成功。该厂已被列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技术改造单位。   
    该厂是我国以生产电站汽轮机、船用汽轮机为主导产品的大型骨干企业。全厂有职工1007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12人,各类专业管理干部985人。工厂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工业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职工宿舍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全厂1600多台主要设备中,有精、尖、稀设备270多台,其中有320吨高速动平衡机。加工制造部门有21个车间,冷热铸锻齐全,技术部门分工精细,专业化程度高。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5亿元。
   
页码: 191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191

[RECORD: 238/513]
标题: 最大的轴承厂

作者: (籍北驰)
正文:     哈尔滨轴承厂是中国轴承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是我省最大的轴承厂。于1950年10月建厂,"一五"、"二五"、"三五"期间被连续列为国家重点扩建项目,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逐年增强,到60年代末,已成为生产中小型向心球轴承和精密、超精密轴承为主,多品种综合型的万人大厂。先后获得轴承行业排头兵、机械工业部质量管理奖企业、黑龙江省六好企业等光荣称号。
    建厂近40年来,生产的轴承产量占全国的11.7%,其中E级品以上的占25%,C级品以上的占74.2%,而B级品、A级品均为独家产品,广为航天、航空、航海、铁路、汽车、拖拉机、冶金、机械、仪器、仪表、轻工、纺织和家用电器等行业配套,特别是新型机床主轴承2268100系列、直线运动轴承和A级超精度仪器导轨轴承的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机床产品的更新换代,为节能机械和仪表工业的发展做了贡献。在家用电器生产迅猛发展的80年代初,完成了电机轴承噪音攻关,降低噪音8-10分贝。
    到1986年末,工厂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有职工14400人,工程技术人员900人,厂内设有轴承研究所、质量监测中心、电子计算机中心和10个现代化生产分厂,主要生产设备4900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2418台,锻压设备265台;固定资产原值24000万元,净值14000万元,生产内径1毫米到外径400毫米的8大类。2000多个规格的轴承产品,产品产量、质量、品种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
    该厂在1985年获二级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计量监测中心充实了力量,强化了长、热、力、电等10大计量的统一管理。全厂实现了计量管理"五化"(器具标准化,工作程序化,管理制度化,手段现代化,考核经常化),年底经国家计量复审组复审合格,被授予国家一级计量单位称号。
    近几年,该厂在发展横向联合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与新加坡华通有限公司合资,在新加坡兴建年产300万套轴承的装配厂,成为中国轴承行业在国外投资建厂的第一家,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在金州建设哈尔滨轴承总厂黄海轴承厂,年产1.5亿套轴承,原材料全部进口,产品全部出口,与瓦房店轴承工业公司、上海轴承公司组成哈瓦沪轴承联合集团,加强专业化协作,扩大国内外销售市场,发挥集团企业优势。
   
页码: 192-193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192

[RECORD: 239/513]
标题: 最大的电工仪器仪表厂

作者: (包有国)
正文: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是全国最大的仪器仪表工厂,有亚洲第一电工仪表企业之称。
    该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3年筹建,1854年动工,1956年投产。最初只能仿制和生产低等级瓩时计、开关板表、遭格表、成套汽车仪表、各种电桥等2 7个品种仪器仪表。现发展成为生产自动化仪表(集中控制装置)、电工仪器仪表(安装电表、实验室及携式电表、交流仪器、电度表、数字电表)、专用仪器仪表(动力机测仪器)、照相机和科研、办公机械,计5大类、13个系列、1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的厂家。
    工厂占地面积28.3万平方米,建设面积17万平方米,拥有机电设备2157台,主要设备1084台和29台精密、大型、稀有设备。现有职工5226人,生产人员3794人(其中技术工人1926人,工程技术人员488人,高级工程师1O人),固定资产净值3257万元。工厂下设13个分厂,年产仪器仪表能力达到了120余万只(套、架)。投产以来,为国内电力、冶金、石化、煤炭、交通、国防、纺织、科研、教育等各部门提供了1300多万只(套、架)仪器仪表。支援刘家峡水电站、宝钢、辽化和大庆等国家重点工程。产品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外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罗马尼亚、巴西、秘鲁、索马里、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香港等5大洲、57个国家和地区。
    该厂是全国最早生产O.1级精密电表的厂家,生产DD28单相电度表取得了全国第一个生产许可证。MZl2型O.5级交直流成套仪表获国家银牌产品,DF一1型孔雀照相机等7种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HL36型O.2级电流互感器等5种产品被机械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PYl9型数字油耗计等3种产品荣获国家新产品奖;ZHX一1型数据采集装置等11种产品获部、省的优秀科技成果奖,T51型O.5级电流电压表等15种型号产品达到国际ZEC标准,CF8型标准磁化方圈等1O多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页码: 193-194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193

[RECORD: 240/513]
标题: 最早的卷烟厂

作者: (辑程)
正文:     哈尔滨卷烟厂始建于1904年,是哈尔滨市最早的企业之一。前身是波兰籍犹太人兴办的"老巴夺兄弟烟草有限公司"。随着历史的变迁,先后易名为"英美老巴夺烟草公司"、"满洲烟草株式会社"、"美商老巴夺父子有限公司"和"哈尔滨卷烟厂",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
    建国后,哈尔滨卷烟厂多次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生产持续发展,规模逐步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工厂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有职252525人,固定资产5347万元,拥有专业设备257台(套)。从1950年至今,共创利税18亿元。1953年首创烟叶人工发酵法,并在全国推广。1954年建成了制丝生产线。1959年全部实现了卷包生产联动线。进入70年代,开始对混合型、低焦油卷烟的研制。灵芝牌卷烟不仅在国内市场上享有盛名,还远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经加拿大德里烟草检测中心检测,焦油含量每支为13.7毫克,低于国际标准,被誉为低焦油安全型卷烟。1979年以来,连续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近5年来,又连续被评为部优质产品。1984年建成了1.2万平方米新厂房,先后引进、安装、投产了9台捷克产卷接机组、10台美国产莫林八卷接机组、1台意大利产赛西伯横包包装机,扩大了化验室规模,增添了先进检测设备,成立了多种检测的中心检测站,研制生产了异香型过滤咀凤舞牌、长支混合型高级龙烟、烤烟型高级哈尔滨牌等香烟。其中凤舞牌香烟年产量达5万大箱,畅销省内外,在省、市及全国评比中多次被评为一类品。
    
页码: 194-195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194

[RECORD: 241/513]
标题: 最早的毛纺织厂

作者: (郭延洪  伊宪德)
正文:     哈尔滨毛纺厂是我市最早的毛纺厂,也是全国建成并投产最早的毛纺织厂家之一,始建于1922年,厂名为裕庆德毛织厂。1937年更名为康德毛织股份公司。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工厂收归国有,改名为东北笫二毛织厂。1954年定名为哈尔滨毛织厂。
    "六五"期间,工厂注重技术改造,从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引进一些生产设备,其中花式捻线机、罐蒸机、高温高压液流染色机等设备,是世界先进的毛纺设备。
    工厂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有职工4754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1名。拥有各种设备699台,纺锭10017枚。固定资产原值3774万元,净值1884万元。生产能力为年产毛毯30万条,毛呢64万米,精纺品106万米,针织绒240吨。
    近几年,加强了新产品开发工作,制定了新产品开发奖励办法,全年共开发新产品64个,设计新花色138个,品种结构由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形成了不同花纹组织、不同原料配比、不同风格的各档次相配套的系列产品。卧虎牌纯毛水纹提花毯获国家银质奖,246大衣呢等3个产品获部优质产品称号,纯毛花呢、纯毛啥味呢等16个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同国内31个百货商店租服装厂家建立了产品销售关系,与天津中国毛毯进出口联合公司联营,扩大了产品出口。全年出口毛毯17万条,精纺品1万米,创汇413万美元。
   
页码: 195-196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195

[RECORD: 242/513]
标题: 最早的铁路机车车辆厂

作者: (福山  郭成力)
正文:     哈尔滨车辆厂,始建于1898年6月9日。是沙俄修筑中东铁路的同时,建立的铁路附属工厂,地址在道里第一工程街。当时厂名为东清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也称北厂。工厂设备简陋,仅能维修部分机车车辆。1903年沙俄根据圣彼得堡绘制的图纸,开始动工修建扩建。由于日俄战争,延缓了总厂厂房的建筑。1907年新厂建成,临时总工厂迁入新厂房,正式取名东清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也称南厂。南厂共设机车、客车、货车、机械、发电、翻砂、锻冶、锤工、水箱、车轮和制材等11个分厂,有工人2000余人。辛亥革命之后,改为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因为该厂工人多住于三十六棚,也有人称为三十六棚总工厂或三十六棚大厂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1933年曾将工厂改为北满铁路哈尔滨总工厂。1935年3月23日,苏联将中东铁路卖给日本,工厂又改为满铁哈尔滨铁道工厂。解放后,曾一度改为中长铁路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1952年以后归铁道部管辖,改为铁道部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以后又改为铁道部哈尔滨车辆厂。
    该厂是铁道部直属的修造各种铁路货车车辆的大型骨干企业。工厂占地面积343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52697平方米固定资产12754万元,拥有各种设备2158台,职工7548人,其中工程技术管理人员1140人,(工程师144人)。
    解放后,多次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生产稳步提高,产品品种不断增加。解放初期,该厂曾制造60T平车支援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制造了除雪机,1956年制造1000台锅驼机支援农业生产,还为哈尔滨市儿童公园制造了全国笫一列儿童客车,1960年1月试制成功国内笫一台KF一一60型自动倾翻车并投入批量生产,1968一一1975年又制造KF一一100型液压自动倾翻车。该厂生产的KF一一60型自动倾翻车先后出口朝鲜、阿尔巴尼亚和越南等国家,D10型90T凹底平车出口坦桑尼亚。
   
页码: 196-197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196

[RECORD: 243/513]
标题: 制造出第一架直升飞机的工厂

作者: (程振东)
正文:     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伟建机器厂)是中国航天航空工业部属的大型企业之一。
    该公司始建于1952年,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之一。30多年来,先后设计制造了中国笫一架直升飞机(直五)、运十一、运十二、直九等21个机型的飞机1000多架。1975年设计。制造了运十一多用途小型民用飞机,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制造、当年试飞成功。1982年7月,运十二一一I型飞机试制成功,1984年6月,运十二一一Ⅱ型飞机试飞成功,并于1985年底取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1986年又取得该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1980年从法国引进海豚直升机制造技术,到1986年末,已装配完32架,N1型机也在1986年9月试飞成功。
    1986年,该公司遵循"军民结合、亦军亦民"的经营思想,在WJ110型松花江微型载重汽车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双排座微型汽车,于1986年通过部级技术鉴定,投入了小批量生产,还研制了吸液车等其它变型车和液化石油气钢瓶等产品,分别获得航天航空工业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优质产品奖和科技开发优秀项目奖。1986年,公司被评为黑龙江省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一级合格企业,获国家二级计量单位称号。
   
页码: 197-198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197

[RECORD: 244/513]
标题: 最大的继电器厂

作者: (杨树纯)
正文:     阿城继电器厂始建于1946年8月15日,厂址在原合江省东安市(今黑龙江省密山县)。1949年南迁沈阳,1950年1O月由沈阳迁至阿城,是国内最大的继电器厂。
    1953年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国产化继电器一一瞬时电流继电器。随后又制造出电压、中间、时间、功率、冲击差动、过流等11种继电器。从此,结束了中国人完全依赖洋继电器的历史。1969年工厂又全部用自己生产的继电保护装置,信号返回屏、集中控制台和自动化控制装置,装配了发电量为122.5万千瓦,的刘家峡水电站的中控室,成为我国电站自动化的里程碑。
    40多年来,工厂已成为由生产单个继电器变为从事电站设备自动化产品成套设计、成套生产、成套供货的专业生产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电力系统保护及自动化继电器、输电线路成套继电保护装置、发电机一一变压器组成套保护装置、电站、变电站成套自动化控制装置、工业自动化装置、日用电器、低压电器、小型精密工模具、磁钢、调试设备等10大类393个品种、4173个规格。工厂占地面积877616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96767平方米,主要设备812台。固定资产原值7233万元,净值4278万元,在册国营职T587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34人。工厂设有机械委电站设备自动化设计研究所、黑龙江省小型精密模具制造中心等科研机构。产品与科研课题曾荣获国家发明奖、国家银牌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多项大奖。工厂产品覆盖国内29个省市,自1963年起已先后进入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
    阿城继电器厂1984年被命名为黑龙江省"六好企业"和"文明单位",1985年被授予机械工业部"经济效益先进单位"、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先进企业"等荣誉。
   
页码: 198-199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198

[RECORD: 245/513]
标题: 第一座现代化精密工具制造厂

作者: (文继彦  郭百坚)
正文: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在我国精密工具制造行业中,是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厂家。是我国笫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2年8月,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破土兴建。1955年1月18日,国家验收合格,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正式投产。
    按建厂时的设计,工厂的生产设置通用量具、标准刃具两大类产品。1958年,又扩大了精密仪器的生产。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现有钻头、仪表、千分尺等16个车间,刃具、仪器等3个分厂,量仪、量具等3个研究所。拥有职317000人,机械设备1600多台。工厂每年生产的精密量具、标准刃具和精密仪器三大类产品,品种上百,规格超千,目前的生产能力为建厂设计能力的4倍,累计上缴利税达41000万元,相当于建厂投资的11倍。
    工厂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1959年,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建成了全国第一条手用丝锥机械加工生产自动线,开创了我国机械工具制造自动化程序的先例。同年,又自行设计制造了高速钢淬火联动炉,在国内首次实现高速钢刃具热处理工序机械化。60年代,工厂利用热塑变型轧制钻头,是我国最早采用扭制、搓制、滚压工艺生产麻花钻头的厂家。70年代,摩擦焊接新工艺的出现,在国内是笫一个淘汰了毛坯件弧光焊接的落后方法。号称"量具之王"的量块:继0级量块研制成功之后,0 0级量块随后问世。它的诞生,标志着该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填补了国内量具生产的一项空白。1987年,工厂从美国引进了刃具整体磨制设备和氮化肽涂层设备,从而使其生产的氮化肽涂层产品达到国外80年代先进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企业增强了活力,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高。1979年,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生产的量块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章,1983年又捧回了金质奖章。百分表、外径千分尺、万能齿轮测量机等4种产品又先后获得国家银质奖章。自"六五"计划以来,工厂每年都要开发二、三十种新产品,其中获"部优"的产品有10种,"省优"产品113种。   
    产品还远销美国、日本、西欧等5大洲30几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也赢得了信誉。
   
页码: 199-200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199

[RECORD: 246/513]
标题: 最大的水泥厂

作者: (张健)
正文:     哈尔滨水泥厂,是全国建材行业重点企业之一,东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厂。主要生产天鹅牌普通525#、425#、矿渣425#和45℃油井水泥4种产品。有职工329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01人;占地面积(含粘土矿)67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6亿元,拥有水泥窑4台,球磨机14台,其它设备1000多台。
    该厂创建于1932年,1935年建成投产。当时仅有1台水泥窑工艺线,最高年产9.5万吨。解放后经过改造、扩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1983年,年产量达到90万吨。天鹅牌45℃油井水泥被评为部优质产品,普通525#、425#和矿渣425#水泥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优质品率达到100%。
    1986年,该厂14项主要指标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水泥完成905 510吨,比上年增长2.08%,完成工业总产值5281万元,比上年增长2.21%,实现利润1888万元。与国家建材科学研究院合作,进行了API-A级油井水泥的试制,引进并安装了成套试验设备,为向国际标准过渡奠定了基础。混合材掺加技术的研究也取得初步成果。其中,早强425#水泥,以石灰石做混合材掺入量由原来的2%增加到5%,运用系统管理技术扩大了新型耐磨材料的推广与应用,全年降低成本18万元,获得了市现代化管理成果三等奖。
   
页码: 200-201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200

[RECORD: 247/513]
标题: 最大的亚麻纺织联合企业

作者: (郭延洪  王丽)
正文:     哈尔滨亚麻纺织厂是亚洲最大的亚麻纺织漂染联合企业。工厂建于1950年,1952年建成投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从1979年开始扩建5000锭分厂,安装亚麻纱锭6776枚,宽幅布机120台,1982年投入生产,每年向市场提供180万米宽幅亚麻细布。"六五"期间,共完成产值35870万元,销售收入36817万元,实现利润3315万元,上缴税金6268万元,创汇4600万美元。
    工厂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拥有主要生产设备1162台,亚麻纱锭22628枚,布机712台。有职工640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4人。固定资产原值8581万元,净值3372万元。主要生产亚麻服装用布、亚麻抽绣工艺布、亚麻帆布、亚麻纱、亚麻水龙带等5大类产品。产品90%以上直接或间接出口,行销美国,日本、香港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享有较高信誉。
    1986年,101#亚麻细布获国家金质奖,256#亚麻细布获国家银质奖,317#棉麻交织细布获纺织部优质产品奖,2836#亚麻细布、405#亚麻帆布、2英寸和2.5英寸亚麻水龙带获省优质产品奖。亚麻细布一直是外贸部门质量信得过产品。1986年完成产值9026万元;比上年增长7.89%,销售收入1.3亿元。
    经国家经贸部批准,1986年开始独立对外经营,独立进行商务谈判、签订合同、储运、结汇等业务,并运用电传、微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经营管理和传递信息,全年合同履约率达100%,创汇1869万美元。
   
页码: 201-202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201

[RECORD: 248/513]
标题: 最大的碳石墨制品企业

作者: (辑程)
正文:     哈尔滨电碳厂坐落在香坊区,是中国最大、最早的碳石墨制品制造厂。工厂占地31万平方米。现有职工4000余人。该厂生产电机用电刷、高纯石墨、机械用碳、电触点、特种石墨、电力机车碳滑板、无轨电车滑块、青铜石墨含油轴承等11大类22个系列139种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特种石墨为特种产品。该厂产品工艺先进,性能稳定,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其生产的电工牌D172高速滑环电刷一等品率达100%,在历次行业评比中均名列第一,1982年被评为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1984年又荣获国家银质奖。此外,还有D104电机用电刷等5种产品分别荣获机械工业部和省优质产品称号。
   
页码: 202a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202a

[RECORD: 249/513]
标题: 第一座现代化石油炼制企业

作者: (张效联)
正文:     1976年底,在哈尔滨市东南郊荒山脚下、阿什河畔的化工区腹地,第一座现代化石油炼制企业一一哈尔滨炼油厂落成了。这座年加3250至70万吨大庆原油的炼油工厂,主要生产汽油、柴油、锅炉燃料油和千家万户生活必需的优质燃料一一液化石油气。同时,还生产基础化工原料一一石脑油,供外贸出口,为国家赚取外汇。
    1976年下半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鼓舞下,这个厂一手抓技术进步,一手抓科学管理,11980至1981年,仅用1年零4个月时间便建成常减压,改造"一顶二",形成国内常规的常减压一一催裂化两套装置并列运行的工艺路线。1983年工厂技术进步与科学管理上升到新水平,荣获全市先进企业称号。1984年,工厂贯彻"改革、开发、振兴"的方针,同国家和省市科研部门联合开发,密切协作,建成降凝工业试验新装置,在国内首先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催化裂化装置的监测与报警,受到中国石化总公司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同行业中进行了推广。
    到目前为止,这个厂总共生产汽油、柴油和燃料油320余万吨,并向日本等国出口石脑油20余万吨,每年生产的液化石油气可满足全市2万余户居民使用。
   
页码: 202b-203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202b

[RECORD: 250/513]
标题: 第一座热电厂

作者: (曲廷显)
正文:     哈尔滨热电厂国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安装的高温高压热电厂。电厂位于我市东南隅。
    哈尔滨热电厂的诞生,结束了我国只能建造低温低压、中温中压电厂的历史,标志着我国电力建设事业从此跨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笫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两年,我市工业出现了飞速发展的好形势。国家156项重点工程,哈尔滨市就占了13项之多,再加上抗美援朝时的南厂北迁而来的10几个大企业站脚助威,国营、地方企业的兴建和扩建齐头并进,使电力供应出现了极度紧张的局面。当时哈尔滨市只有1座解放前遗留的容量为2.8万千瓦的发电厂。加上小丰满输送的6万千瓦,总容量不足9万千瓦,而实际最低需要量达12万千瓦之多。为缓和工业发展和电力生产的矛盾,中央决定将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制造的高温高压汽轮发电机组建在哈尔滨市,以解燃眉之急。当时计划第一期工程5万千瓦,设计总容量20万千瓦。
    热电厂工程筹建和开工后,从地方到中央都十分关心和重视。欧阳钦、李范五、陈雷、陈剑飞、吕其恩等同志也经常过问并亲自研究解决具体问题。陈云、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到哈尔滨视察时曾参加过热电厂工程的专题会议,明确要求竣工时间并帮助解决具体困难。
    1959年4月15日23点59分,一号发电机组发出的强大电流通过三根导线,稳定并入松滨线。由此,哈尔滨热电厂正式建成投产,哈尔滨市的用电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工业"早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0年来,哈尔滨热电厂经过四期扩建,装机容量由建厂初期的5万千瓦发展到现在的30万千瓦,年发电量由不到3亿度增加到21亿度,供电范围遍及哈尔滨(包括呼兰、阿城)、绥化、双城等市、县。
   
页码: 203-204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203

[RECORD: 251/513]
标题: 第一家国营针织企业

作者: (强春  梁英善)
正文:     坐落在哈尔滨市滨江广场上的哈尔滨针织厂,是解放后我市第一家地方国营针织企业。
    这个厂的前身是日伪沈阳针织厂。1948年沈阳解放后,由当时的东北军区接管。接管后在党的直接领导下,职工们带着解放的喜悦,积极恢复生产,以极大的热情支援经济建设,支援子弟兵,解放全中国。当时的工厂只有500多名职工。生产的产品除了针织内衣之外,还有袜子、毛巾、手套等针织品。1949年,工厂的针织内衣部分迁到佳木斯市,改称为佳木斯针织厂。1953年又由佳木斯迁到哈尔滨改建为地方国营松江针织厂。1959年改为现在的哈尔滨针织厂。
    工厂的2000多名职工,几十年来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生产了数以亿万计的针织产品,创造了3.6亿元的生产价值,为国家交纳了利税近5000万元,固定资产增加近7倍。同时,适应了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美化了人民的生活。所生产的200余种产品,不但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至包括美、英、法、日、苏在内的30多个国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企业挖、革、改的精神,改造了厂房,增添了设备,充实了技术力量,更新了产品,工厂正生产以纯棉为骨干品种,以睛纶、涤棉等为辅助产品的高低档内外衣和各种款式的运动服装,并创省内优质名牌产品两种。每年将有近千万件的产品投放市场,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和好评。   
   
页码: 204-205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204

[RECORD: 252/513]
标题: 创造了12项"国内第一"的企业

作者: (李彩彬)
正文:     哈尔滨空气调节机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是生产采暖通风除尘设备专业厂。经过30多年艰苦创业,现已能够为炼油、化工、发电等部门生产空冷、空调和节能换热设备厂。
    60年代初期,我国石油开采飞速发展,急需石油炼制的配套设备。这个厂的领导、科技人员和工人,在没有资料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在机械工业部兰州石油研究所、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及石油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设计、试验、生产终于在1964年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绕片机。于是,我国第1台中低压空冷器诞生了。它填补了我国空冷器生产技术的空白。进入80年代,这个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抚顺炼油厂共同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热管预热器,填补了我国热管技术的空白。在全国石油,化工应用的国产空冷设备中,他们首创了国内12个第一。
    一、1964年研制成功我国笫一台翅片管绕片机。
    二、196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中低压空冷器。 
    三、1965年研制成功我国我一台高压空冷器。
    四、1967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铝制空冷器。
    五、1969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千千瓦级工业用汽论机电站空冷器。
    六、1976年研制成功我网我一台湿式空冷器。
    七、1977年研制成功我国笫一台自动调角风机。
    八、1979年研制成功我国笫一台减压塔顶空冷器。
    九、1982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渣油空冷器。
    十、1982年研制成功我国笫一台热管预热器。
    十一、1983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HL型空冷器。
    十二、1983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丙两同热管预热器。
    以上设备全部通过石油部、机械工业部、省机械厅的技术鉴定,有的获国家银牌奖,有的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有的获部、省、市的成果奖、科技奖和优质产品奖。高压空冷器被石油部誉为"五朵金花"之一,热管预热器列为高效节能元件。这个厂还生产了按美国依巴斯规范标准设计的国内第一套大型电站空调设备。
   
页码: 205-206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205

[RECORD: 253/513]
标题: 最大的木材综合加工企业

作者: (宋丽华)
正文:     国营香坊木材综合加工厂,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东南端,是哈尔滨最大的木材加工企业。
    1950年7月开始筹备,1952年由国家投资兴建,历经36年的发展建设,这个厂已经形成一个以生产胶合板、成材、木制品、家俱、刨切单板、细木工板及林副产品为中心的多种经营企业。观拥有各种生产机械设备741台(套)。  具有年产2.5万立方米胶合板、5万立方米锯材、10万件家俱及木制品、1000立方米细木工板、120立方米刨切单板的能力,计近百个品种。江帆牌椴木尿醛胶合板、细木工板,曾连续几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林业部优质名牌产品;江帆牌桦木酚醛胶合板,曾于1984年获国家银质奖牌。产品销至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家企事业单位。胶合板曾于1955年开始销往欧、亚、非、北美及大洋洲的24个国家和地区,长达26年之久;家俱曾于1959年至1961年销往苏联,细木工板在70年代曾销往英国。80年代与广州第八钢木家俱厂联营生产的钢木折椅,曾销往美国。
    工厂现有占地面积739763平方米。其中:国营企业占地686239平方米,集体企业及服务公司占地53524平方米。现有职工6613人。固定资产原值:国营为5561万元,集体企业为53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国营为2936万元,集体企业为363万元。建厂36年来国营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7035万元,集体企业103.3万元。税金总额国营部分3160万元。1987年总产值为2826万元。
    香坊木材厂于1956年开始先后派出42人次援助丁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木材加工联合企业、缅甸斯瓦胶合板厂、阿尔巴尼亚家俱厂刨花板分厂和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发展制材厂的建设。为朝鲜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培养了53名木材加工技术人才,并于1956——1985年接待了来自波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美国、法国、芬兰、西德、英国、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日本、朝鲜人民共和国、新加坡,智利、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代表团组和客商,计150个团组731人次。还为省内外兄弟企业,如绥化、佳木斯、牡丹江、三岔子、鱼珠木材厂等单位培训了700余名技术工人。
   
页码: 206-207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206

[RECORD: 254/513]
标题: 最大的火柴厂

作者: (姜世忠)
正文:     目前列为我国七大火柴厂之一的呼兰火柴厂,是我省最大的火柴厂。厂址在哈尔滨市呼兰县,占地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拥有职工1602人,年生产火柴54万件(1件为100包每包10盒),产品畅销全省。   
    呼兰火柴厂原名振兴火柴厂。民国十六年(1927)十一月十五日,由孙福政、孙鸿昌为振兴民族工业而投资大洋12万元筹建,民国十七年(1928)正式开始生产,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当时火柴生产都为手工操作,使用的原料硫化磷很不安全,工厂经常失火。硫化磷多从日本进口,从大连转运,工厂常为运输不畅和日商刁难而停产。当时有100余名工人,多为女工、童工。年产量不足2万件。
    1945年11月,呼兰火柴厂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接管,更名为民生火柴厂,后交地方政府。1950年和1952年齐齐哈尔火柴厂、哈尔滨政新火柴厂先后并入民生火柴厂,使该厂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我省唯一的一家火柴厂。1954年改名为呼兰火柴厂。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呼兰火柴厂广大工人、技术人员经过艰苦奋战,改变了生产配料和工艺流程,开始生产安全火柴。
    呼兰火柴厂最早使用的商标是"宝马"、"封候"、"地球"、"无坛"牌。解放后改为"工农"、"黑龙"和"松花江"牌,1963年改为"呼兰牌",延续至今。
    现在呼兰火柴厂归哈尔滨市轻工业局领导,除生产普通火柴外,还生产高档火柴,年产量七、八万件不等,由于质量好,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页码: 207-208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207

[RECORD: 255/513]
标题: 第一家冷冻机厂

作者: (魏汉杰)
正文:     哈尔滨制冷机厂是我省最早生产冷冻设备的工厂,也是一机部制冷行业成员厂。这个厂初建于1958年,前身是红卫冷冻机生产合作社,1974年与永丰机械厂合并,取名为制冷机厂。
    现在这个厂已是生产制冷压缩机和制冷成套设备的工厂。这个厂生产的冷冻设备的型号有:4AV一12.5型10万5千大卡/时,2AZ一10型2万5千大卡/时,2AL一10型1万5千大卡/时,压缩机与附属设备配套后,可适用于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煤矿工业、建筑工业、食品工业、农业等部门的冷冻和降温,也可用于纺织工业、影剧院、医院、食堂、车间和大型建筑的空气调节。这个厂还生产BC一20型冰棍机和AW一70冰糕机。
    为满足水产品保鲜冷藏的需要,这个厂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省水产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于1983年又试制成功了装配式冷藏库。这种冷藏库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有关科研部门的专家鉴定,一致认为,制冷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冷藏库开机1.5小时,可从±0℃降到-18℃,结冻间1小时从±0℃降到-23℃。专家们还认为他们研制的聚安脂沫泡塑料大板制品(冷藏库的主要部件),在质量上和生产工艺上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现在,这种产品已远销到河北、河南、江西、湖南等省市,受到用户好评。  
   
页码: 208-209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208

[RECORD: 256/513]
标题: 最早生产弹簧的工厂

作者: (魏汉杰)
正文:     哈尔滨弹簧厂,是黑龙江省从事弹簧生产最早、规模最大的厂家。它建于1958年,1964年正式转产弹簧,现在是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弹簧的专业厂,是全国弹簧行业组主要成员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需要,这个厂挖潜革新,改造设备,自制卷簧机,现在拥有1—14毫米不同规格的自动卷簧机,并有热处理所需的箱式电炉、井式电炉.盐浴炉、法蓝、氧化设备等,实行了系列化生产,扩大了品种。由过去只能生产60多个品种,增加到现在的240多个品种,为工业、汽车、矿山、化工、农机、林业、铁路等部门配套服务。在民用弹簧生产上,该厂试制了"双力"牌套簧沙发床垫,被评为1984年度黑龙江省优质产品。这一产品填补了黑龙江省轻工产品的一项空白。
    随着产品的不断开发,经济效益逐年增加,这个厂的职工生产热情日益高涨,该厂先后被评为先进单位、文明礼貌厂和文明单位。
   
页码: 209-210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209

[RECORD: 257/513]
标题: 最早生产锉刀的工厂

作者: (刘武常)
正文:     哈尔滨市第三工具厂,建厂于1952年,是我市我省生产锉刀最早的厂家(原生产"马牌"锉刀,后改为"三工牌"锉刀)。1957年由道外区搬迁到现在厂址一一太平区先锋路。这个企业的广大职工,在当时的一片空地上,奋发创业,厂子迅速发展。该厂现有职11800人,拥有设备412台(套),产品由建厂初期的单一锉刀产品,发展到锉刀、木工圆锯片、枪锯和金刚石锯片等5大类、18个品种、600多个规格,产品行销27个省、市、自治区,主导产品锉刀远销10几个国家和地区。
    30多年来,锉刀的品种规格达到系列化,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年产量可达550万支。产品先后获得省优、部优,1984年又荣国家银质奖。"三工牌"锉刀在国内外用户中享有较高声誉。 
    1959年,该厂生产了木工圆锯片和枪锯,是我市我省最早的生产厂家,至今仍然独一无二。木工圆锯片几年来一直保持省优质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中,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木工枪锯,在全国同行业中产量第一,在国内市场享有最高信誉。
    1983年该厂在省内首创生产金刚石锯片,填补了我省加工大型石材工具的空白。该厂生产的金刚石锯片,以其规格大、品种全、耐磨性高、寿命长等优点打开了国内市场,深受用户欢迎。为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石材资源做出了贡献。
   
页码: 210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210

[RECORD: 258/513]
标题: 最大的现代化印刷厂

作者: (吴瑞玲)
正文:     全省最大的一家现代化印刷厂新华印刷厂,始建于1959年,投产于1961年,地处于南岗区学府路尽头,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现有职工1600人,固定资产价值1800多万元。拥有电子分色机、照排机、轮转机、铅印、胶印、骑马联动订书机、折页机等许多现代化生产设备,年生产能力56万令。承担全省中小学课本、黑龙江本版书、部分期刊的印装任务。服务项日:"精印书刊文件、彩印画册烫金、激光快速制版,设备精良先进、摄影翻拍彩照、商标包装设计、服务广泛周到、出品迅速高效。"每年完成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000多万元。 创造年利润200万元左右。
    日前企业经过整顿、改革机构,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管理工厂。为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全厂广大干部和工人学文化、学技术已蔚然成风,努力开创我市印刷业的新局面。
    这里印制的书刊有的发行全国,有的发行全省,为传播马列主义、科学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贡献。
   
页码: 211a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211a

[RECORD: 259/513]
标题: 最大的社会福利工厂

作者: (刘可文)
正文:     哈尔滨汽车配件厂,是黑龙江省汽车配件行业重点企业之一,也是市民政局所属的最大的社会福利厂。工厂位于我市西南隅,占地面积14014平方米,有职工565人,其中,残疾人有236人,技术员3人,助理工程师3人,工程师1人。该厂是1956年,道里区民政科为了解决管区内的复员军人、烈军属、无业居民、犯罪家属和残疾人的生活出路,组织创办起来的。先为集体所有制,后为全民所有制。
    建厂初期只能糊纸盒、刷洗铁桶、洗油线、纺兔毛织头巾、打袼褙扎鞋垫。1960年开发新产品,又在道外增加一处旧房作生产车间。产品以打铁钉、黑白铁器皿,试制汽车配件消音器。1963年,生产出新产品CA一10A油箱总成及零件。经过7年的探索,才确定了生产目标一一汽车配件产品。
    1970年,这家工厂综合长春汽车制造厂等车架纵梁冲压机的特点,结合本厂生产实际,自行设计并制造倒装式2千吨液压机。用这台设备生产出我省第一台"解放牌"汽车车架。填补了黑龙江省的车架总成产品的空白,产品行销国内13个省、自治区和解放军部队。《哈尔滨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报道。
    由于工厂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厂形成了CA一10B油箱、CA-O车架总成、全铁皮货车厢、900-20轮胎钢圈、HRBl31车架总成5条生产线,能生产CA一10车架等33种汽车配件。产品、产量、产值、利润都大幅度上升。1984年完成产值420万元,实现利润101万元,笫一个成为哈尔滨市民政工业的"百万富翁"。到1985年,创造产值1033万元,实现利润244万元。       
   
页码: 211b-212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211b

[RECORD: 260/513]
标题: 最早生产欧式肉制品的企业

作者: (拾零)
正文:     哈尔滨人到副食品商店买肉制品,都喜欢哈尔滨肉类联台加工厂(简称"肉联厂")的产品。你可知道肉联厂的来历吗?他就是和我们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
    20世纪初,沙俄以哈尔滨为基地修筑中东铁路。哈尔滨肉类联合加工厂的前身原是外国人开办的肉食作坊,创建于1913年。解放后,发展为综合性的屠宰冷藏加工企业,同时也是国内生产欧式肉制品历史最长、品种最多、质量最佳的一家企业。
    这个厂生产的品种多达七、八十个,其中欧式制品40余种,有历史沿袭下来的,还有自己创新的,日产1万公斤左右。他们的产品先后夺得两个国优产品称号,8个部优称号,15个省优称号,深受消费者喜爱,在1988年全国名优特新食品博览会上也极受好评。但该厂最有代表性的产品还要算哈尔滨红肠,也叫"里道斯"红肠。
    随着中苏边境口岸的开放,肉联厂的产品,走出国门,打入苏联市场。1986年他们还在毗邻苏联的黑河建立了分厂,产品主要对苏出口。
   
页码: 212-213
类别: 工业
排序字段: 00212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