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常青高风亮节一一怀念李常青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1

  一一王化成、张屏、于华烽、武通甫、冯宝昆、穆青生

  在市委党史委和哈尔滨党史研究会联合召开的首次党史研讨会上,与会同志在认真地总结我市建国后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历史经验的同时,都深切地怀念着建国后第一任市委书记李常青同志。

  李常青同志青年时代就在延吉从事学生革命运动,1930年在北平民国大学参加革命工作,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任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员兼北平市委书记,是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分局宣委书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东北日报社社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秘书长,合江省委宣传部部长。1950年8月到1955年4月,常青同志主持哈尔滨市委工作期间,与全市人民同甘共苦,为哈尔滨市的革命与建设呕心沥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常青同志主持哈尔滨市委工作只有4年多的时间,而且过去了30多年了,但是现在我们回忆起来,他那顽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品德,依然使我们倍加崇敬。值此"七一"前夕,我们特撰此文,以抒深切怀念之情。

  1950年8月,常青同志在莫斯科做了脾摘出手术后,还在康复期,就提前回哈尔滨市委工作。虽然他身体单薄,脸庞清瘦,却从抖擞的神态中,从炯炯有神的目光中,显现出充沛的革命热情和干练的气魄。

  当时,解放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僵面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经济要恢复和发展;支援抗美援朝,如火如茶;镇反、"三反"、"五反"接踵而至,真是千头万绪,情况纷繁,政策性和时间性都很强,我们熟悉的工作已经过去,不熟悉的工作正强迫我们去完成它。哈尔滨是僵最早解放的大城市,许多工作是开创性的,既无先例可援引,也无外地经验可借鉴。常青同志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情况,表现出一们领导者的风度,既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又有虚怀若谷的重新学习的态度;既紧张地投入炎热的工作,又运筹帷幄,忙而不乱。

  抗美援朝战场上硝烟滚滚,作为后方的哈尔滨把支援抗美援朝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任务,把前线最需要的武器弹药、兵员和后勤给养,及时地运往前线。当时国家决定把临近前线的一大批工厂"南厂北迁"到哈尔滨,其中包括哈尔滨电机厂等16个大厂。这些工厂,迢迢千里,副食几万名职工,十几万名家属,搬运大批设备,几乎同时涌入哈尔滨。常青同志主持的中共哈尔滨市委,满腔热忱,全力以赴地迎接了这项巨大的、繁杂的、紧迫的任务,响亮地提出"全市各行各业支持南厂北迁"。市委、市府成立"新厂工作委员会",夜以继日地选择厂址,调配干部,组织设备安装,安排职工生活,常青同志亲自动员全市领导干部"以大局为重,放弃本单位的局部利益,为南厂北迁让路",并对个别不顾大局的同志严肃招待了纪律。常青同志胸怀大局,僵一盘棋,不分市内外地,不分各厂的隶属关系。不分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一视同仁,奋力协作,从干部到职工,从厂址到设备,从生产到生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为新厂建设和投产进行了卓越的、高效率的工作,很快地合这些大厂安顿下来,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了生产,成为哈尔滨市第一批骨干企业,增强了我市机械工业的实力。

  常青同志忠诚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善于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哈尔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是一位严谨稳重的实事求是的领导者,他对中央、东北局的指示和文件上严肃认真的,总是反复学习,重要的文件要读三、五遍,划杠杠,作记号,拿出来一个有关文件相对照,间歇喷泉什么新提法、新精神,力求吃透拿准。同时考虑哈尔滨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不照抄照转。一时拿不准的,先调查研究,切磋琢磨,拿出深思熟虑的贯彻意见,从不抢浪头,不随风倒。

  1950年以后,镇反、"三反""五反"运动连续展开。常青同志在急风暴雨式的运动中能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宇,力求招待政策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三反"运动中,他强调既要,又要慎重,.运动中期又伟下来一个"打虎标准",边际很宽,强贯彻下去,势必打出更多真假难辩的"老虎",造成更多假案。常青同志压下暂不传达,并向东北局请示,避免打击面过宽。这时,曾有位同志劝促他赶快传达贯彻这个"打虎标准",他恳切地说:"你看不出这个打击面有多宽吗?"后来东北局表示暂缓招待,避免了我市"三反"运动的更加扩大化。这件事,在错误处理常青同志时被扣上"拒不招待中央指示"的罪名。

  1952年在"五反"运动初期,陈伯达来哈检查工作。在熙园街1号会议室,陈伯达蛮横指责哈尔滨的"五反"运动行动迟缓,声势不大。常青同志不惧权势,不避风险,当即严正申诉,说明东北局有统一部署,我市正在发动群众,做好准备。如果仓促上阵,容易搞乱。他当面把陈伯达顶了回去,使当时在场的其他同志十分惊讶,并为之捏了把汗。这件事,在后来错误处理他的时候,定为"不尊重中央同志"的例证之一。

  在"三反"运动中,我市曾发生过一起"航校大贪污案",轰动全市。有关部门计划在兆麟公署召开两万人宣判大会,判刑多人,以抢劫我市的"三反"运动。大会的一切准备工作停当,隔日即将举行。在所谓"大贪污犯"的人头即将落地的前夕,市法院在最后宗室时发现案情失实,认定不准,紧急请求常青同志,他当机立断:"刀下留人,核准再判",经过核实一桩错案。常青同志把对党负责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不急功近得,搞点轰轰烈烈,去推动运动。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当时身兼市纪委书记、市法院院长的于华烽同志说:"你掌管党纪国法,生杀大权,稍有差错,人命关天,要慎之又慎哪!"并给化烽同志具体规定:仿后凡判刑5年以上的,都要亲自阅卷。

  在镇反运动中,曾任市教育局副局长的罗明哲同志险些被镇压。罗在光复后曾在国民党的"市党务专员动画片"任科长,镇反时有关部门要逮捕镇压。罗明哲是个正派的爱国的知识分子,在哈尔滨的知识分子中是有影响的人物。光复后一度有盲目正统观念,在"市党专"短时间工作后,即大有厌弃国民党。并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段个人历史有过结论。当常青同志从市教育局了解这些情况后,坚决地罅了对罗明哲的镇压。常青同志勇于负责,保护干部,给干部角说"历史疑案"等事例,博得干部的信赖,并激励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常青同志为什么能在政治风流中镇定自若,有那么坚韧不拔的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呢?除了他有浓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外,最主要的是他有坚定的党性原则和高尚的情操。他真正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在自己的心中置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为了,毫无私心杂念,不顾自己所安危,这一点是异乎常人的,也正是熟悉他的人们由衷敬佩的。

  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哈尔滨市经济建设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国家把苏联支援的156项重点工程,安排到厂13项,是僵重点项目安排较多的城市。这些项目有: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东北轻合金厂等,投资总额12.7亿元。

  常青同志在波澜壮阔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面前,迸发出赤诚的革命激情,怀着饱满的历史责任感和光荣感,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他在全市干部大会上说: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是革命先辈梦寐以求的大业,是民族兴旺的所在。我们这一代人有幸亲身实践,是难得的光荣,全市广大干部被常青同志的革命激情所感染,所呼唤,人人磨拳擦掌,都以能为"大规模"献身而感到自豪,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热。

  他善于根据当时任务的要求,结合群众的意愿,适时地提出响亮的口号,把干部和群众的无穷无尽的潜力集中起来,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他首先提出"把基本建设放在首位"的号召,得到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的赞扬,后来在僵其他城市淬开来。为了加强对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市委成立了甘露醇建设工作部,市政府成立基本建设委员会,抽调强有力的干部各司其职。除了市委主要领导同志把精力投放到基本建设工作以外,还指定一名副书记,一名副市长专门负责。市总工会、团委基本建设工作部门,作为党的助手,积极开展工作。其他有关部门也在"送上门去"的口号下,成立文化服务队,生活服务队,医疗小组,经常活跃在基建工地。真正做到全市干部和群众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力量都投放在"首位"上了。

  常青同志的难能可贵之外,在于他不仅胸怀大略,提出响亮的口号,制订出详尽的规划,调动起千军万马,而且身先士卒,奔跑在最前面,深入到最基层,直接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他的身体一直比较虚弱,但是从不放松自己,工作态度真够得上鞠躬尽瘁,奋不顾身。1952年7月起,他是松江省委书记兼哈尔滨市委书记,白天多忙于开会,批阅文件、接待、谈话等待,晚间经常深入工地,听取基层干部、亏空和工人群众的意见,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衽在基层面对面的领导。在东轻厂主化开设备的地脚螺丝基础工程的连贯8小时的水泥浇灌中,在他和有关领导同志的身教下,全市各级干部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帮助工作。很多干部在基层定"联系点"、"驻在点",有时就把行李带到工地上,与基层干部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都十分通畅快当。

  他不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他的心却装满了基层干部和工人的疾苦。他急基层之氢键民,当年他为解决亚麻厂生产的亚麻布销路问题,向国家计委和东北局写的一封亲笔信,现在还保存在市档案馆。他常到基层去察看工人的宿舍、工棚、食堂、工棚漏雨不?伙食能不能吃饱?以此教育基层干部关心职工生活。他常说:领导关心职工疾苦多一分,职工的干劲就涨三分。

  常青同志对工作质量的要求严格的,在基本建设中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当做根本。他说:重点工程如果质量低劣,那是坑害国家、造孽子孙的不可改正的错误,简直是犯罪。各重点工程都建立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和检查验收制度,市委及时推广先进经验,通报批评较差的单位。13项重点工程都以优质工程交付使用。直到3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看看那些当年的重点工程建筑物,还称赞它质量不愧为优质工程。

  经过上千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劳动,13项重点工程竣工投产了。壮大了我市经济实力,整个城市面貌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一个生产落后的城市,一跃成为僵的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为支援僵经济建设和国联建设做出了贡献,为哈尔滨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出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三年恢复时期,全市工业产值平均年递增57.6%,工农业总产值曾一度跃居僵大城市第六位。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部产值年平均递增46.4%.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哈尔滨经济发展最好历史时期之一。

  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在常青同志主持下,把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提上了日程。解放初期只有道里、道外,南岗几个成型的大区。城区的边缘是交错的菜、牧场,现在三大动力厂的地址,当时是赛马场。而对一个旧的城市,展望未来的发展远景,市委在常青同志主持下,制订出一个宏大的哈尔滨城市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以三大动力厂为骨干,成立了"动力这乡区"后简称为动力区;以化学工业为主的太平区;在南岗区开辟学府路到沙曼屯,布置以学校为主的学府小区;平房区以三大厂为骨干的航空工业区。拓宽了哈平路、和平路、康安路、支农路;兴建了康庄桥、复兴桥、建成桥,开阔了通往动力、香坊、太平、平房和主要工业区的交通干线,为哈尔滨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切实抓紧了城市公用事业的建设。增建了水源地和净水场,增购了一批公共汽车,添置了路灯,建筑了一片片职工住宅。军事工程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和文化娱乐高州拔地而起,松花江江堤建设逐步展开。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观,人民生活也相应地得到改善,社会治安安定,城市的各项工作,诸如政权建设、文教卫生、财贸金融、群团、化育等事业都蓬勃发展,真是一派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景象。

  常青同志在总揽全市的工作中,能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善于抓住诸多链条中关键的一环,并且组织力量,加以实现,当时干部中传颂常青同志"善于抓关键"的美谈。他在抓紧当年工作的具体指导的同时,想得更长远,更宽广,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紧张工作中,着力抓人才建设,即干部队伍的建设。他认为,道理再简单不过,一切工作都靠人、靠干部去做,干部的质量直接作的质量。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大规模地培养、提拨、使用干部。

  常青同志来哈尔滨刚3个月,1950年10月在一次市委会议上,他语重心长地说,需要干部不能向上伸手要,必须打破选拔干部的老套子,就地取材,大胆提拔,以德为本,重视才能和业绩。不分外地干部和酵干部,不分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不分亲疏,不分男女,一个标准,一视同仁,真正招待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干部政策。

  市委把热切的目光集中在大批年轻新干部身上。这批新干部都经历解放战争和锻炼和考验,年纪轻,有文化,对本地情况熟悉,朝气蓬勃,思路敏捷。市委把一大批经过实践考验的20金刚的新干部,从机关和基层大胆提拔上来,担任各级领导职务。这一时期,市委机关提拔处级干部70多人,市总工会、团市委和市妇联的领导干部大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评论除了提拔一批处级干部外,1952年提拔了第一批20多岁的.到1952年全市共提拔干部2382名。大批新干部的成长,给各级领导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了奋发向上的风气。

  当时从根据地来的老同志虽然在干部队伍中占比例较小,但他们是各级领导的核心。常青同志十分重视新老干部的关系,注意发挥老干部的榜样作用,从严要求。老干部关心爱护和积极扶植新干部的成长。新干部敬佩老干部,认为他们对革命有功,理应受到尊敬,如饥似渴地向他们学习革命理论和工作经验,以至模仿他们的举止。新老干部取长补短,和睦共进,逐步形成一支以老干部为核心,以新干部为突击力量的新老使用的宏大的干部队伍,这是我市50年代以后各项工作之所以兴旺的组织保证之一。1957年以后,这些年轻干部中的很多同志也连遭不幸,每次政治运动中都倒一批,但是,乌云过后,可以无愧地说,当时市委培养的这一大批干部,总体上说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直到70年代、80年代,仍是我市各条战线的领导骨干。

  常青同志抓紧提拔干部,更注意培养干部。他形象的比喻说:培养干部就是百年树人,栽了一大片树苗,不浇水,不护理,也是成不了茂密树木的。把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他们的职位提高了,但不等于他们的水平也自然而然地升高了。相反地,他的职务要求和实际水平的差距加大了。提拔干部和培养干部是一致的,当大批干部提拔上来以后,更应重点抓培训工作。

  培养干部从何入手?他认为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是中心五一节。他反复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他说,在付出同等劳动量的条件下,理论水平高的干部中以事半功倍,理论水平低的干部却事倍功半。许多老干部面对着大规模经济建设这一鹇事物,也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武装自己,在1951年市直机关第一次赏代表大会上,他在讲话中把"组织好干部和群众学习"作为机关党组织的第一项任务。在他的主持下,市委把组织干部学习的工作层层落实,建立经常化的一系列制度。把核心组的学习与其他各组的学习结合起来,由他带头,核心组的同志轮流做学习辅导报告。他的理论素养是高超的,讲课时很少引经据典,总是把理论融会贯通,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比喻,读出深刻的理论原理,干部们最喜欢听他讲课。到现在许多老同志回忆起当年的学习情况,还觉悟留恋,认为是媾为自己后来的理论学习打下了浓厚的基础。

  常青同志强调选拔干部时要着重政治素质,在培养教育干部工作中,坚持把干部培养成党性坚强、品德高尚的人。他坚信为了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为了干部的健康成长,迫切需要开展批语与自我批评,让每个干部拿起这个有力的武器。首先,他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在党的生活中,检讨自己的缺点,倾听别人的意见。同时,他对别人也诚恳地开展批语。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空气较浓,加卢浮宫青同志的影响,哈尔滨市干部队伍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蔚然成风。党组织也把能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当做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之一。干部也以能深刻地检查自己的缺点,虚心倾听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双坦诚地帮助别人为光彩。干部之间是真诚的同志关系,形成当时良好的觉和社会风尚,至今还为人们所觉悟眷念。

  常青同志是1950年8月史身来到哈尔滨的。很快地就把市委一班人团结起来,赢利了干部们的信任,开创工作的新局面,除了他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工作经验外,就是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与作风。象一块巨大的磁铁,把干部和群众吸引到他的周围。引起人们对他发自内心的敬佩,是他的品德和为人,而不是他提官衔和职权。

  他一身正气,无私无畏,为了维护党的利益,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从不对上阿谀奉承,也不违心周旋。当时高岗位居显赫,是决定李常青沉浮的顶头上司,但是他对高岗的错误的东西也敢顶,高岗说李常青是"硬骨头,杠子头"。这个廉洁,从字义上看,是褒贬参半,但它出自顶头上司高岗之口,又是贬多于褒。说穿了,就是指李常青不盲目驯服。不管是褒是贬,倒是说对了,常青同志的骨头真的是硬的。他非常厌恶高岗的生活作风,并且进行过坚决的抵制,真是疾恶如仇,铮铮铁骨。

  出于革命事业心和党性原则,常青同志一贯作风严谨,严于律已,严以求人,政治上、工作上和作风上都是严格的高标准。工作中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懈怠,对一切不良倾向,毫不留情地进行斗争。他首先对担负领导工作的老干部严格要求国。同时,又觉悟地爱护干部,工作中出了问题,他主动承担责任。给下级担担子。个别干部犯了错误,他严厉批评,却又审慎处理,从不"一棍子打死"。这样,干部们工作起来,都是放心大胆,义无反顾。

  常青同志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1949年5月他被任命为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当时他的病情加重。中央安排他去莫斯科治疗。为了节省开支,他不带陪同翻译,只身前往。他怕言语不通,途中误事,托人写了一些"我是中国人"、"我去莫斯科"之类生活用语的中俄文对照卡片,装在衣袋里,随时备用。

  在苏联治病期间,他昼节省生活费用,从国家按规定标准给他的经费中节省焉一大笔卢布,带回国内上缴,他个人的包裹中还是那一套简单的生活用具和几件旧衣服。

  他从苏联回国前,主治医生嘱咐他必须继续康复,并给他开个康复食谱,指定必需的营养万分,每天各若干,而且注明必须如此这般,否则如何如何。回国后,市委办公厅同志从病历中了解这一要求后,考虑适当安排,他坚决不让,说:"这是苏联医生的要求,我们是中国,不能按这个要求办!"

  生活上他极为俭朴,从不允许特殊照顾,居室陈设简单,衣着朴实,饮食素淡,深夜从基层回来,和警卫员一起,每人一个荷包蛋的热汤面。在他的影响下,他家属子女也都艰苦朴素。他的夫人范子修处长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安排在市委机要室工作,朴朴素素,忙忙活活,是一个普通工作人员。

  常青同志的心在基层中,在群众中,当时他兼任市政府主席,特别注意团结和联系民主人士、各界代表人物。他和澣市内有名的党外人士张柏岩、林成等常有来往,有时还登门拜访,深受党外人士的敬重。他和基层干部、劳模、运动员保持密切屠夫,有时晚上深入到运动员宿舍,研究培训措施,筹划竞赛中取胜的策略,亲自派车接哈一大的著名骨科专家刘载生给受伤的运动员治疗,鼓励运动员出成绩,为祖国争光,为我市添彩。至今这些运动员对常青同志亲切翔他们的动人情景,还记忆犹新,敬间犹醇,提起常青同志,他们就赞叹不已。

  这样一位深得人心的好同志,在变幻莫测的"左"的政治风云中,令人痛惜地陷入了空难深渊。不幸之后接连着更大的不幸,劫难之余又是更惨重的劫难。他痛心地离开了他热爱的哈尔滨,几年之后又默默地离开了人间。

  从1954年6月起常青同志开始蒙受"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株连,接受反反复复、歪歪曲曲的审查和批判。把本来是和高岗的政党工作关系,肆意歪曲成高岗的"宗派""亲信",把正派的严谨的工作作风,说成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家长制作风"等等。污泥浊水向他迎面泼来。1955年12月,错误地认定他"在高岗反党问题上所犯的严惩政治错误的性质是反党反中央的",并决定撤销他的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职务。

  1957年1月,常青同志被贬到教育部任高教师范司副司长,不久就开始反右派斗争。一般地说,人在逆境之中,又在政治风流面前,容易随波逐流,只求无过错,以免再惹祸,可是常青同志很不一般,仍然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地站出来,为一个不该定"右派"的人仗义执言,主持公道。因此,他又蒙受第二次冤屈,1958年9月以"包庇右派,继续反党"为由,被打成"彻头彻尾的反党分子",开除党籍,撤职降薪,并于1959年下放到内蒙古师范学院当教员。

  常青同志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在呼和浩特市度过的。1960年8月他在骑自行车上班途中,不幸遭到车祸逝世,年公56岁。

  常青同志一生赤胆忠心,坚持党的原则,兢兢业业为党的事业艰苦奋斗,却长期屡受不公正待遇,直到人亡家破。哈尔滨市许多内心里敬重他的干部,后来在历次运动的"左"的风暴中,为"李常青的阴魂不散"而被打成"反党集团""反党事件"一批又一批地倒下去,各自走过深浅不一的苦难历程,使哈尔滨市干部队伍的成长发展,和各项工作受到重大损失。

  幸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中央给常青同志彻底平反昭雪,恢复了他在历史上的本来面貌,使他那被玷污了的形象又重新放射出光辉。

  他犹如常青的松柏,严冬飞雪中,傲然迎风挺立,不改本色;春风沐雨时,更加微型机盎然,郁郁葱葱。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