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王庆云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4
我的爷爷王庆云1913年,出生在辽宁省开源县五区肥地村一个贫农家庭。因家庭贫困,9岁时,就随同父母和伯父一起逃荒到黑龙江省密山县哈达河村。由于家境贫穷,年幼的王庆云在附近各村屯以讨饭为生,12岁的他开始给地主放猪、当“半拉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东三省的侵略,张学良的不抵抗造成了国土沦丧。本来已经贫穷的中国农民又跌入水深火热之中。 1932年,经中共密山县委李成林介绍,16岁王庆云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他经常串联当地进步青年,各处张贴抗日标语,唤起民众,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 1934年2月,他和全家人一起,参加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东北抗日民众游击队,寻找机会破坏敌人道路、桥梁、剪断电话线,给日伪造成极大的恐慌。 由于日伪军对抗日民众的扫荡范围扩大,对抗日部队、家属和支持抗日的民众进行残酷的镇压。经县委组织动员,王庆云和父母一起转移到勃利县青龙乡安乐村,做秘密交通员工作。 随着东北抗日斗争的形势迅速发展和抗日武装的壮大,1936年2月,东北民众抗日游击队并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一连,王庆云任班长、排长。由于王庆云对日伪作战勇敢顽强,经常受到上级表扬。同年,经中共勃利县委书记李成林同志介绍,王庆云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庆云当班长时,一次与日伪军10 几人遭遇,他沉着的指挥全班战士向敌人发起突然出击,迅速地把这股敌人全部消灭。并缴获敌人的全部武器装备,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在一次攻打勃利县大地主方家大院时,部队经几次冲击不成。院内的地主武装和驻守在这里的伪军拼命的抵抗,并派人向县城的日本军队报告,请求日军来协助他们消灭我抗日武装。排长王庆云看穿敌人的诡计,带领十几个战士,化装成来支援的日军,顺利地进入方家大院。就在院内的敌人欢迎这股“皇军”到来时,王庆云和战士们迅速的向敌人开枪射击,顺利地消灭了院内的伪军和地主武装。缴获全部武器、弹药和装备。这次战斗结束后,上级提升王庆云为第四团一连连长。
1938年7月间,在依兰县境内的我抗日武装被大批的日伪军包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上级决定,由王庆云带领突击连在敌人的铁壁合围中打开缺口。王庆云经过仔细侦查,发现了敌人的包围圈的薄弱之处,他率突击连潜伏在这里,趁天黑时,他们,突然对敌人发起猛攻,把毫无准备的敌人打得狼狈逃窜,我大部队趁机安全突围转移。 同年9月,有可靠情报:“有一列敌人军车将通过穆棱县境内三道河子大桥”。王庆云按上级指定时间,带领部队准时赶到设伏地点,埋设炸药。当敌人的军车通过时,王庆云亲手引爆炸药,把铁路炸坏,使敌人军车脱轨。设伏在铁路两旁的部队向敌人投弹、射击,当场炸毁军车,歼灭车厢内所有的日伪军,缴获大量武器和弹药,受到军部的嘉奖。
1938年10月,王庆云的伯父和两个哥哥在对日作战中,不幸先后中弹,光荣牺牲。亲人的牺牲,使王庆云更加仇恨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洲政府。他把悲痛化为力量,奋勇杀敌。 1941年10月下旬,王庆云带领全连战士活动在扶远一带的黑龙江边境。在一次遭遇大批日伪军的三面包围下,他们勇敢顽强的抵抗。黑龙江的10月下旬已经非常寒冷,在武器弹药、给养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坚持和敌人战斗一天一夜。趁夜暮降临时,王庆云果断地下达命令:对已经困乏的敌人发起猛烈攻击!同时冲出包围过江。在他的指挥下,全连人员安全的退入苏联远东境内。 苏联远东边防军将王庆云和他的队伍转送到已经有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步兵独立旅番号的(抗联教导旅)。旅长周保中任命王庆云为88旅四营副排长(准尉军衔)。不久,他又被调到旅部,专门学习侦察、和使用无线电台及各类枪械的使用。学习结束后,王庆云多次被派到东北境内,侦察日伪军兵力、火力部署情况。侦察敌人的军火库、粮食储存库、机场、铁路、公道、桥梁、隧道及在日伪政权统治下的人民生活等情况,为苏军解放东北提供了宝贵的情报。
在吉林白山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东北抗联后期斗争史》中292页记载:“在苏军对日开战之初,还有一大批抗联战士为苏军进攻先遣支队担任向导。抗联战士熟悉东北地理状况,以灵活机智、不怕牺牲的精神为苏军的战斗胜利立了头功。抗联战士王乃武、陈忠领、王庆云、李海青、李树臣、周玉山等被调到苏军第二方面军先遣支队担任向导。他们和苏军战士乘水路两用军车,向富锦、佳木斯、饶河、宝清、勃利、萝北、黑河进军,直冲敌阵。这些在苏军对日作战开始时担任向导的抗联游击队员,有的光荣牺牲、有的在完成任务后于八月中旬返回抗联教导旅,有的便留在原地协助苏军工作,配合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活动。如王乃武被苏军任命为佳木斯苏军卫戍区副司令、陈忠领被任命为萝北县苏军卫戍区副司令兼萝北县县长。王庆云做为向导则参加了苏军由饶河向宝清、勃利的进攻作战”。 在《东北抗联后期斗争史》由吉林白山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305页记载:“八十八旅进攻东北后,派遣由曹曙焰(中尉军衔)带领7人进入勃利。曹曙焰中尉担任苏联红军驻勃利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姜兴同(少尉)、孙发谦、李忠彦、王庆云、朱xx”。王庆云和战友们一起维护当地治安,清查敌伪潜伏、遗留的反动分子。建立我党政权,发展部队,用收缴日伪军的武器来武装自己的部队。 三江人民自治军依兰总队长、第十九团团长、合江省军区第五支队副司令员、八十八旅干部(苏联红军驻依兰卫戍司令部副司令)杨清海来依兰后,逐渐走向腐化的道路。国民党合江省主席吴翰涛与合江省接收专员李天民通过李华堂对杨进行策反工作。1946年9月杨清海去合江省军区参加会议后,省委、省军区决定送杨去哈尔滨学习。杨认为此去对其不利,产生不满情绪。他以回依兰取行装为由向省委领导请假,乘机与李华堂勾结,于1946年10月10日在依兰县城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
10月10日,在依兰城,晚七点左右,杨清海召开营级以上干部会议,突然从外边冲进来十几人,手持冲锋枪,高喊“别动!”把在会场人员的手枪及所有武装全部缴。杨清海露出他真实的本相,他对大家说:“谢指挥(谢文东,原东北抗联八军军长,后投降日伪政府,担任伪鸡西城子河煤矿劳工大队长。东北光复后,他被国民党委任为:国民党东北第十五集团军第一先遣军上将司令官)今天晚上进城,大家都必须跟我走”!这时,大家都明白了,杨清海叛变了。当走出屋门王庆云和武长文互相用眼色定了暗号,趁叛徒不注意,两人迅速逃跑,杨清海率人追了半天没有追上。王庆云和武长文回到司令部,向上级汇报了杨清海叛变的情况,由于王庆云和武长文及时报告,减少了县委和部队的损失。县委和部队有序的对叛匪展开战斗。同时电告佳木斯的主力部队,迅速增援。经过10几个小时激战,增援的大部队已接近依兰时,杨清海见形势不利,带领叛匪退出依兰县城,进入深山。 杨清海叛变后,率领这股叛匪部队进入依兰南部山区。杨清海被国民党委任为合江省改编支队中将司令。1948年,王庆云在松江军区担任连长。后来随四野南下至长沙,担任长沙市军分区队长、大队长、副团长等职务。
1953年,王庆云由于在战争年代多次负伤,经上级批准:从湖南省长沙市回到黑龙江省勃利县,按二级乙残废军人供养。国家给予王庆云(行政14级待遇)。 王庆云在回到家乡后,仍带病坚持参加组织的各种活动。积极的宣讲东北抗日斗争历史,教育后人。
1968年初,王庆云身上的伤残导致他卧床不起。经上级组织决定;送王庆云去北京治疗。同年4月,因文革期间医院都在“闹革命”,没有人去积极地治疗这位老战士。就这样,我的爷爷王庆云于同年4月28日病故,终年55岁。
(作者单位系北京抗联后代联谊会)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