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与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抗日战争中所产生的东北抗联精神,其内涵博大精深,十分丰富,其产生也是由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积淀、民族危亡的现实环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等多方面原因所促成的。东北抗联精神不仅在抗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正符合了东北抗联精神的表现方式、追求目标和最高理想。通过宣扬东北抗联精神可以感召人民群众,凝民心、聚民力、集民智。发扬东北抗联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同样也是人民的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求。
一、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严峻的岁月,在这个艰苦时期,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和抗日将士在东北这片沃土上,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英勇顽强、艰苦卓绝地抗击着强大的日本法西斯,他们就是东北抗日联军。他们百折不挠,前仆后继,谱写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史诗,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1.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侵略战争。烧杀奸掠,无恶不作,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立即向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了“抗日救国”的号召,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崇山峻岭之中,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决死的斗争。来自河南的杨靖宇,来自云南的周保中,来自辽宁的赵尚志,来自安徽的童长荣,来自山东的王德泰,来自山西的魏拯民……,他们舍弃家庭,拯救国家;舍弃亲人,拯救人民;舍弃生命,报国驱敌,把中华民族爱国的光荣传统升华到崭新的阶段。
“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李兆麟将军和他的战友们创作的《露营之歌》唱出了东北抗联将士共同的心声。正是拥有勇赴国难、顾全大局的爱国情怀的千万志士,才会有东北抗联的发展壮大,才会有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蓬勃发展。
2.不畏牺牲的英勇战斗精神
1933至1935年,日本在东北投入的兵力在20万左右,1936至1937年保持在25万上下,1938年猛增至40余万,此后诸年均超过50万。十余年间,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是东北抗联必须要面对的基本现实,东北抗联付出的牺牲无疑是巨大的。1940年4月,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兼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副总指挥魏拯民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写道:“一年一年的高级干部(有工作能力的干部)以及其他优秀的干部不断的损失,虽然由较有能力的队员与党员中提拔补充,但由于长期多次的战斗牺牲,目前暂存的已为数极少了”北满省委和第三路军的报告也指出:“敌人不断的对三路军的进攻,显然是没有得到结果,但是我军的损失也是特别惊人”,“在四〇年冬期讨伐中,三路军的总的数量是减少半数以上”东北抗联人数最多时有三万之众,至1940年春已不足两千,而到1942年8月1日东北抗联教导旅正式组建时,原东北抗联人员只剩下六百余人。东北抗联十一个军创建时的军长,有六位——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夏云杰、陈荣久、汪雅臣——均壮烈殉国。
3.坚韧不拔的艰苦奋斗精神
东北抗日联军所面对的艰苦环境,无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还是中国革命历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虽出生在四季如春的云南大理,但在兴安岭的茫茫雪原中,他却经常穿着破旧的单衣,和抗联战士们一起行军、打仗。一次,他在深可没人的大雪中行进了四天,不幸被敌人包围。由于过度劳累,大口吐血,但他全然不顾,勇猛地击毙一个又一个敌人,带领同志们迅速突围。在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射入他小腿的两根骨头之间,他仍然坚持战斗。战斗结束后,他让同志们找来铁工钳子拔出子弹,刮去烂肉了事。正是这种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着东北抗联将士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4.休戚与共的国际主义精神
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的斗争史,既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抗日救国史,更是一部记录中、朝、苏等国人民精诚团结、休戚与共的伟大历史。自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后,大批朝鲜革命者和民众流亡到东北地区。随着东北抗日战争爆发,许多朝鲜爱国志士怀着国仇家恨,或纷纷加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队伍中,或组建朝鲜革命军和游击队,配合中共在东北的抗日斗争。在共同的革命生涯中,他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情意,杨靖宇将军就先后创作出《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和《中朝民族联合起来》两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战歌,号召中朝人民同仇敌汽、共赴国难。另外东北抗联的斗争也得到了苏联政府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东北抗联将士同朝鲜、苏联两国共产主义者在共同的敌人面前,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生死相依、团结御辱的国际主义颂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基础工程。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从国际形势来看,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国内发展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从提高公民精神境界来看,当代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三、东北抗联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东北抗联精神产生于中国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顺应的则是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二者的产生背景和原因有着极大的不同,然而二者内部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
1.“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东北抗联精神的体现方式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当今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爱国源于我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的爱;敬业源于对所从事职业以及个人理想追求的爱;诚信和友善则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爱的循环。这些爱与温情,无关年龄与身份,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基础性,是我们每个社会主义公民所应当遵守的价值观。而这样的一个价值观,可以说承继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东北抗联志士们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发挥的淋漓尽致。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后,来自天南海北的东北抗联战士,都是本着一颗拳拳的报国之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支持下,来到白山黑水之间,自发地组织起人数达30余万的大规模的义勇军抗日武装,积极抗击日本侵略者,给日本侵略者以当头痛击。可以说,正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的民族气节成就了这样一支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斗争是中国战争史上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最为艰苦的篇章。在这样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正是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执着支撑着东北抗联战士,坚持了14年之久,终于迎来革命胜利的曙光!诚信与友善是人与人之间爱的循环与体现,这在东北抗联战士之间体现的尤为明显,唯有相互扶持、互相信任,才能够结成最最坚强的联盟,走过十四年的艰苦历程,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东北抗联精神的追求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来自充分的空间和自由。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和对人民权益的保护,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人民民主发展的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而“平等”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那种平等,是构成法律基石意义上的平等,是需要法治来保证的平等,这个意义上的平等当然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正”和“法治”体现了对当今社会诉求的回应。“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而这也正是千千万万东北抗联志士们所要追求的斗争目标。东北抗联精神昭示我们,中国人民拥有誓死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气概、决心和能力。东北抗联精神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华民族是追求正义、永不屈服、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拥有誓死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气概、决心和能力。中国东北抗日联军,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想要从东北入侵从而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充分证明中国人民绝不屈服于暴力、绝不容忍侵略、绝不向任何霸权势力低头,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东北抗联精神的最高理想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虽然只是四个词,却兼容并包。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民主”、“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同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是根本不存在,然而却始终是东北抗联战士们心目中最坚定的信仰。在长期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革命性是东北抗联将士强大的精神支柱。东北抗联队伍中,有的共产党员占20%—30%,多时达到40%—50%。这些用革命理论、科学信仰武装起来的东北抗联将士,成为东北抗联队伍的坚强核心。也正是凭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东北抗联成为一支打不垮、困不死的钢铁队伍。“救亡图存”是贯穿东北抗联斗争历史的一条主线,“振兴中华”是全体东北抗联将士发自心底的呐喊。驱除日寇、振兴中华,对东北抗联将士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支撑和鼓舞他们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同敌人血战到底,从而为将来的子孙们打造一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
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在白山黑水之间,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希望和历史责任,推动和领导东北人民走上抗日最前线。东北抗日联军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成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在我国发展新阶段,回顾救亡图存的悲壮历史,缅怀民族先烈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弘扬历久弥新的东北抗联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对于完善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主要表现,其中的内容与核心部分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从实质层面看,东北抗联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理想的体现。从道德层面看,东北抗联精神与我们党和国家的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完全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东北抗联精神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和研究,能够有效的把握住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结合点。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要求是一致的,并且是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高度契合的。我们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东北抗联精神形成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它们所针对的历史任务不同,但是两个思想内涵中都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同时也都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者都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目标。
2.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离不开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打好基础工作,必然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国家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不断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中国梦来自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的现阶段的所追求的共同理想是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斗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工作。东北抗联精神是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以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取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在日本殖民地和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里,不屈不挠,英勇斗争,所抒写的民族抗战史上不屈的英雄篇章,一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爱国爱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
3. 坚固中华民族精神要依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振兴是中国实现和谐社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一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都需要代表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和先进思想的民族精神的精英们的导航,才能实现伟大转变的飞跃和发展,而东北抗联精神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参考。
抗联女英雄赵一曼在九一八事变后,把年幼的儿子寄养在上海的亲戚家中,勇敢地投身于艰苦的东北抗日战争,不幸落入敌人魔掌后,在前往刑场的路上,赵一曼还在叮嘱年幼的儿子:“在你长大成人以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作为一个母亲,为了拯救祖国,赵一曼义无返顾,慷慨捐躯。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一方面军指挥陈翰章,率领东北抗联将士屡败日军。日本侵略者对陈翰章恨之入骨,逮捕了他的父母和妻子,并以杀害他的全家相威胁,逼迫他的父亲带着儿媳跋山涉水,辗转千里,找到陈翰章劝降。陈翰章向父亲和妻子明以抗日救国的大义,教给他们对付敌人的方法,使敌人的阴谋落空。敌人又亲自派人劝降,也遭到陈翰章的痛斥,最终,这位战士战死沙场,即便牺牲的时候,被敌人剜出他的双眼,但他仍钢铁般地坐在那里。这样的例子在东北抗联的战场上俯拾皆是,现在读来,依旧令人感到荡气回肠,激发人们深深的民族激情。所以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的同时,必须加强东北抗联精神的宣传,东北抗联精神是特定时代下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能够唤醒公民内心深处的道德观念。东北抗联精神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由他积淀起的爱国精神,成为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主流的文化意识,绵绵万千年形成了中国人心态层的伦理和人格理念。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这是赵一曼在狱中写下的诗句。正是这种顽强的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也为我们今天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添加了辉煌而又沉重的注脚。他们的英魂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齐辉!
(作者单位系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
下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