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要素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1

  一、地 质

   (一)区域地层
    哈尔滨市地层主要有前第四系的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的第四系。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全市区,前第四系则掩伏于第四系之下。 前第四系在哈尔滨市区地表未见出露,仅见于钻孔中 。其中中生界中侏罗统建有太安屯组(J2t),为灰白、灰绿色中性及酸性火山碎屑岩夹凝灰质砾岩、砂岩等。中生界下白垩统建有泉头组(K1q)、青山口组(K1qs)、姚家组(K1y)和嫩江组(K1n),该统以泥岩为主,砂质泥岩及泥页岩次之,局部有粉砂岩、砂岩。其下段以砂砾岩为主,与下伏中侏罗统太安屯组呈不整合接触。
  哈尔滨地区第四系甚为发育,全市区均有第四纪堆积,且从更新统到全新统均有分布。
  第四系的下更新统只在太平区东风镇荒山可见部分出露,余皆为钻孔揭露。其中罗家窝棚组(Q11l)直接覆盖于白垩系泥岩风化壳之上,为紫红—杂棕、灰黑色泥砾,砾石分选磨圆极差。该组仅见于太平区东风镇恒西屯关家窝棚等钻孔中,地表未见出露。关家窝棚组(Q21g)位于罗家窝棚组之上,为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分布于哈尔滨东部山前平原,地表亦未见出露。白土山组(Q31b)在哈尔滨分布较普遍,但仅在太平区东风镇有所出露,其余皆掩埋于地下。其下段为灰白色砂砾石,中段为含砾、含粘土的中砂层,上段为灰绿色淤泥质亚粘土。
  第四系的中更新统主要分布于山前平原和河间平原,除在荒山剖面可见其出露外,其余皆见于钻孔中。该统为冲洪积堆积和湖相堆积,其中下荒山组(Q2h1)为黄褐—淡黄色中砂,其上部有亚粘土和亚砂土;上荒山组(Q2h2)为黄褐—中褐色亚粘土和亚砂土,呈团粒及土块状结构。
  哈尔滨的上更新统在山前倾斜平原、河间平原及河谷平原均有分布,其岩性为黄土、黄土状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其中哈尔滨组(Q123hr)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河间平原顶部,其粒度均匀,分选极好;顾乡屯组(Q33g)分布于哈尔滨西部地区河谷平原的阶地,主要为河床相堆积。
  哈尔滨的全新统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及其河谷平原,岩性为淤泥质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等。其中下全新统高河漫滩堆积(Q14)主要沿松花江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中全新统低河漫滩堆积(Q24)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及其支流的低河漫滩地,上全新统现代河床堆积(Q34)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及其次一级河流的现代河床内。
  (二)地质构造
    哈尔滨位于松辽断陷的东部边缘,其东部即为吉黑晚期华力西褶皱带。松辽地区由华力西运动结束了元古代及古生代以来的海洋环境,以后经过燕山运动的强烈改造和喜马拉雅运动的明显影响,奠定了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进入第四纪以后,哈尔滨地区的地质构造虽然仍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但总体上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地质时期。
  受大地构造运动的控制和影响,哈尔滨的地质构造主要有隆起和断裂两个类型。
    1.隆起
   在哈尔滨东、西部各有一处,均呈北东向隐伏状分布。其一为柳条沟—葫芦头沟—曲坊屯—阎家屯隆起,由平房以东的柳条沟向北延伸至城高子一带。隆起轴向为北东3050°,由中生界下白垩统泉头组和青山口组地层组成,具有明显褶皱形态,隆起高度为2030米。其二为太平庄隆起,位于哈尔滨西部太平庄镇,为临江—太平庄隆起的北端。隆起轴向为北东3040°,由中生界下白垩统地层组成,隆起高度为2040米。
  2.断裂
   共有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两组。北东向断裂主要有:双城—平房隐伏断裂(F4)位于平房北,走向为北东55°。该断裂切穿震旦系、古生界、侏罗系及下白垩系泉头组,沿断裂面有燕山期侵入岩,其南西端的双城历史上曾发生过4级地震。
  松花江南断裂 走向为北东60°,沿断裂走向具有明显陡坎。
  松花江北断裂(F10) 位于松花江北岸,走向为北东70°,该断裂形成于白垩纪早期。
  北西向断裂主要有:
    阿什河断裂(F7) 属扭状断裂,沿阿什河展布,北西端延至呼兰河谷。断裂切穿白垩系以前地层,东侧上升,西侧下降,东侧上升速率可达每年34厘米,且向南平错。
  运粮河断裂(F5) 位于哈尔滨西南,走向为北西300°,向东南延伸至基岩山区。
  前太平岗—李家堡(万宝乡—头沟子)断裂(F11) 位于松花江以北,走向为北西310°,倾向南西,为隐伏性断裂。
  二、地 貌
    哈尔滨地区的地质构造形态和新构造运动特点决定了本地区构造地貌的基本格局,流水、风力、冻融等外营力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对现代地貌的最后形成起了明显的雕塑和改造作用。根据地貌形态和成因,哈尔滨地区的地貌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河谷冲积平原由松花江及其主要支流的河床、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组成。哈尔滨及附近的松花江河床属于冲积型平原河床。在河床平面形态上,大体以滨洲线铁路桥为界,以上的河段为弯曲型河床,以下的河段为分汊型河床。河床组成物质主要为近代冲积物,横断面形态宽浅,一般宽度为0.31.0公里,一般水深34米,河面海拔高度114115米。弯曲河段的凸岸多边滩,局部河段有心滩发育。上下边滩之间的凹岸、滨岸带有深槽分布,一般槽深69米,槽长300600米。河床上发育有许多水下沙丘,一般高3米,个别高达5米。整个河床比较平缓,比降小于1/10000。阿什河、马家沟、何家沟、运粮河等松花江支流河床较窄,谷坡很缓。其中阿什河的舍利屯至河口段河床极度弯曲,发育有完美的自由式曲流。
  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河漫滩南北不对称,北宽南窄,北岸最宽可达22公里,组成物质主要是全新统沉积物。河漫滩平坦宽阔,一般海拔高度116122米,其上微地貌复杂,有许多河岸沙堤、沙丘、漫岗、湖泡和低湿地发育。阿什河河漫滩多牛轭湖和湖沼洼地,东岸宽57公里,起伏较大,西岸较为低洼平坦。
  松花江的河流阶地呈不规则条带状分布于江南岸。市区阶地一般宽2.59.0公里,西郊太平庄一带的阶地宽可达13公里,海拔高度为135150米,相对高度1525米。阶地上部的组成物质为河床相冲积砂砾石、砂、亚砂土、亚粘土、次生黄土等。受马家沟、何家沟及运粮河切割,阶地上形成许多较深的沟谷。东长岭子、西长岭子一带由于受松花江古河床(长岭湖)分割,形成了相对高度达34米的长丘(离堆山)。
  (二)洪积—冲积台地
    分布于哈尔滨的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向东直接与剥蚀丘陵相接,向西则过渡到松花江河流阶地。在阿什河河口附近,由于受阿什河切割,台地直接过渡为河漫滩。
  台地的组成物质下部为中更新统荒山组中粗砂、粉砂和亚粘土,上部为上更新统哈尔滨组黄土状亚砂土、黄土和黄土状亚粘土。台地上发育许多由流水片蚀所形成的浅凹地,一般长0.72.0公里,宽200300米。台地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75200米,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阿什河以东台地由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遭强烈切割而成丘陵状台地,其相对高度可达5070米。阿什河以西台地因抬升幅度不大,故呈波状起伏。运粮河东北侧台地由于濒临阿什河侵蚀基准面,台地已被分割成许多漫岗和长岗。
  受流水作用影响,冲积—洪积台地上多冲沟发育。荒山一带台地冲沟密度大,典型的荒山东大沟平面形态呈分枝状,干沟长300米,深1518米,下游横断面呈较宽展的U形,其沟口地带还发育了曲径长达百余米的扇形洪积锥。此处台地的黄土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好,其典型类型有黄土柱、黄土残丘、黄土陷穴等。
   (三)剥蚀丘陵
    分布于洪积—冲积台地以东的宾县、阿城和五常一带,属于张广才岭西缘的滨东山地。岩性主要为古生界和中生界的中酸性火山岩、砾岩、砂岩、页岩、大理岩、板岩及华力西期花岗岩。海拔高度为350500米,相对高度为50200米。形态多呈浑圆状,丘顶平缓,坡上覆盖较厚的沉积物和堆积物。一些由粗粒花岗岩构成的丘陵经强烈风化剥蚀后,成为起伏和缓的馒头状残丘。一些由流纹斑岩构成的高丘,其丘顶处往往形成陡峭的红色“石砬子”。
  剥蚀丘陵被蜚克图河、海沟、小黑子河和阿什河切割,其切割深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丘陵区的河流河谷较宽阔,谷底平坦。河流低河漫滩高出河床平水位0.51.0米,主要由砂、砾石组成;高河漫滩高出河床平水位1.52.0米,组成物质下部为砂、砾石,上部为亚砂土,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阿什河及其支流小黑子河还发育有两级河流阶地。其中一级阶地高出河床平水位15米,为基座阶地;二级阶地高出河床平水位40米,为侵蚀阶地或基座阶地。此外在一些冲沟的沟口处还有小型洪积锥发育。
  三、气 候
   (一)气温哈尔滨19511985年平均气温为3.6℃,全年有5个月的时间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为-19.4℃,极端最低气温为-38.1℃(197014日)。夏季暖湿,7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2.8℃,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6.4℃(先后出现过3次,分别为195179日、1952718日、1980627日)。
  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哈尔滨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日较差多在413℃之间,年较差达42.2℃,且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亦快,春温略高于秋温。
  哈尔滨地区近地面层温度场冬夏差别很大。夏季近地面层大气层结不稳定,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稳定下降;冬季近地面层大气层结稳定,常有逆温层出现,夜间逆温控制时间可长达七八个小时。
  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哈尔滨城区气温明显高于郊区。近十年来,城区的年平均最低气温比郊区高2.7℃。其中7月份高3.0℃,1月份高4.2℃。
  (二)降水
    哈尔滨1951198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23.3毫米。其间降水量最多年份为1957,721.0毫米;最少年份为1975年,仅353.9毫米。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1月份平均仅3.7毫米,7月份平均达160.7毫米。哈尔滨四季之间降水量差异甚大,以夏季(68月)降水最为集中,其量多在330毫米左右,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465%;春、秋两季降水量相近,秋季(910月)稍多于春季(45月);冬季(113月)总降水量只有30毫米左右,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6%。
  哈尔滨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呈不稳定型,年降水变异系数为0.19。年内各时段的变异系数以农作物生长季(59月)最小(0.20),夏季(68月)偏小(0.23),秋季(910月)最大(0.41),冬、春季略大。在80%保证率条件下,哈尔滨年降水量为418毫米,生长季(59月)降水量为351毫米。受城市小气候影响,哈尔滨城区、郊区的降水量、降水强度都略高于周围地区。
  (三)湿度与蒸发
  哈尔滨的相对湿度以夏季为最大,78月份高达7778%。春季的相对湿度最小,45月份仅为51%左右。年相对湿度的极小值也出现在春季,多在5%以下,有的年份甚至为0(出现在19684,7天).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均为夜间大、白天小.最大值除1月出现在清晨外,其它季节都出现在20时或2,最小值各季均出现在1415时左右。相对湿度的变化总的趋势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尤以10月份明显,平均每百米的减少值达5.2个百分点。
  哈尔滨的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5月以后缓慢减小,1月份达到最小,2月以后又逐渐增大。各月及全年蒸发量显著大于同期降水量,5月份平均蒸发量达294.5毫米,1月份蒸发量为11.3毫米,全年蒸发量高达1508.7毫米,几乎是年降水量的3倍。
  (四)风速与风向
    由于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哈尔滨盛行风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全年冬、夏两季风速偏小,春、秋两季风速较大,年平均风速为4.1/秒。春季为哈尔滨的大风季节,四、五两个月的平均风速达5/秒以上,大风日数(一日内出现≥5级风)平均都在10日以上。年内最大风速出现在5月份,为26.0/秒(1976524日),最多大风日数4月份为21.0天,5月份为21.5天。
8级的大风日数以5月份为最多(13天),12月份最少(3天),全年最多为76天(1958年)。
  哈尔滨盛行风向冬季为偏西风和西北风,在特殊气压场形势下亦多西南风和南风。春季盛行持久的偏南大风,夏季多南风,秋季因常出现与春季类似的气压形势,故盛行风向偏南。
  (五)地温与冻土
    哈尔滨地面温度夏高冬低,年内略呈正弦曲线变化。月平均地面温度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20.3℃;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26.5℃;年平均地面温度为5.1℃。平均地面最高温度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44.5℃,极端最高地面温度达到65.2℃(1976719日);平均地面最低温度的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27.9℃,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曾达到-41.0℃(195812日)。地中温度的垂直梯度冬、夏较大,春、秋较小,17410月的垂直梯度值分别为26.2/320厘米、22.0/320厘米、5.6/320厘米、3.3/320厘米。
    哈尔滨土壤表层稳定冻结始于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下旬开始稳定解冻,无常年冻土层。地表以下30厘米处的土壤冻结时间较地表滞后半个月左右,解冻时间滞后20天左右。历年最大冻土深度为205厘米(198134日)。
  四、地表水
   (一)松花江(哈尔滨段)从双城市界起至老山头为松花江的哈尔滨段,全长71.3公里,流向东北,河道弯曲系数为1.27,坡降为0.030.04‰,水流分汊明显。中水期河面宽1300多米(包括沙滩),平均水深36米。多年平均水位为115.00米,平均低水位为113.20米,历年平均水位变化比较均匀,基本属于缓涨缓落型。18981985年间,畅流期最高洪峰水位为120.30米(195796日)。
  该江段流速变化不大,最大流速为1.99/秒,最小流速为0.536/秒。多年平均流量为1180立方米/秒,年内最大流量多出现在八九月份,历年平均最大流量为3840立方米/秒,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2200立方米/秒(195796日)。年内最小流量多出现在122月,历年平均最小流量为902立方米/秒,少水年的1920年年平均流量仅为387立方米/秒。
  哈尔滨江段含沙量和输沙量均不大,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62/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680.2万吨。含沙量的年内变化较大,最大值多出现在7月份。
  据1953年开始的水情资料,该江段多年平均封冻天数为133天,多年平均最大冰层厚度为097米。最早封江日期为118日(1976年),最迟为1212日(1958年),秋季流冰天数平均为15天。最早解冻日期为325日(1959年),最晚为416日(1956年),春季流冰天数平均为6天,最多达10天(1958年)。
  (二)主要支流
     1. 呼兰河
     为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最大支流,在哈尔滨城区东北约4公里处(呼兰县张家庄附近)由左岸注入松花江。该河上游流经小兴安岭山区,中游流经小兴安岭余脉及丘陵地带,下游进入松嫩平原。下游段河流蜿蜒曲折,泡沼增多,河道比降小,水流缓慢,滞水时间长。呼兰河多年平均河口流量为93.75立方米/秒,下游汛期受滨北铁路影响,水位可壅高60厘米,河口附近汛期受松花江水顶托1220天,常导致洪灾发生。
  2. 阿什河
  为松花江右岸的一级支流,于哈尔滨城区东侧注入松花江。其上游流经低山丘陵区,河谷狭窄。中游坡度减小,两岸滩地宽广。下游河道进入平原区,在莫力村以下河道异常弯曲,发育为典型的自由式曲流。阿什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5.9994亿立方米,年内水位变化较大,径流的季节变化明显。其河槽平槽泄量较小,洪水季节河口处泄洪量仅为300立方米/秒,主要靠滩地行洪,致使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由于流域内工厂企业较多,水体遭严重污染,下游水生动物已基本绝迹。
  3. 马家沟河
    为松花江右岸的一条小支流,河道全长31公里,其中哈尔滨城区段20公里,是一条天然的集水河流。该河水情很不稳定且变化周期短,枯水期如果两岸无废水排入则经常断流。城区内马家沟河段行洪能力不大于100立方米/秒,因此历史上下游两岸曾多次遭受洪水灾害。马家沟河没有连续的水文观测资料,据实地调查资料推算,该河年径流总量2400万立方米,入松花江的汇口处正常水位为114.5,洪峰流量在196340立方米/秒之间。沿河有小型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4处,此外还有抽水灌溉站多处。流经城区的河道两岸有废水排放口123处,1976年实测最大废水流量为147100吨,其中工业废水占60%。大量的废水、污水流入,使马家沟河成为一条常年不冻的污水河。
  4. 其它河流
    何家沟 流经平房、动力、南岗、道里4区,在城区西部沿顾乡大坝西侧注入松花江,全长37.4公里。原为一条天然降水汇聚形成的河谷,径流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以678月来水量最大,冬季结冰且常被封实。由于大量接纳城市废水,现该河水体已遭严重污染。哈尔滨每天向松花江排放的67万吨废水中,由何家沟排放的占20%左右。
  信义沟 流经香坊、动力两区,为阿什河左岸的一个小支流,全长18公里,河道弯曲系数1.29,流域面积93平方公里。径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沿河分布众多工业企业,尤其是哈尔滨的化工区分布在河流北段沿岸。现在信义沟已成为一条工业废水排放通道,沿岸每日向信义沟排放的废水总量达88000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水占96%。
  库叉河 又称运粮河、五家子河,源于阿城市,沿哈尔滨与双城市交界流入道里区阎家岗一带,在西下坎附近注入松花江,河流全长96.5公里。径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八一水库以上河段无雨时干涸,立功水库一带常年有水,冬季水深可达0.82米,宽34米,水体污染较轻。
  小黄河 为阿什河的一条支流,流经阿城市与太平区的边界,全长30公里,流域面积158平方公里。径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山洪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87万立方米。洪水与枯水期水量变化很大,枯水期河宽仅两米左右,洪水期可扩展至数千米,因而常有洪灾发生。
  庙台沟 为阿什河左岸的一条支流,在香坊区成高子镇附近穿过新香坊灌渠后注入阿什河,全长25公里,流域面积84平方公里。河流落差为64米,比降为1328。多年平均来水量为788万立方米,年径流深为6690毫米。

  (三)湖泡和水库
     1.湖泡
    松花江哈尔滨段两岸河滩地广阔,其上发育了众多的洼地、湖泡,但已开发利用的湖泡不多,比较典型的只有郝家大泡和长岭湖两处。郝家大泡位于松花江北岸的松浦区,面积约12000平方米,总蓄水量约30余万立方米。长岭湖位于西郊哈双公路北侧,这里原是东西延伸5公里以上的柳条通,以后辟为养鱼场。经疏浚湖体、清淤引水等大规模工程改造,现在成为拥有养殖水面267平方公里的大型淡水养殖基地。
  2.水库
    哈尔滨郊区现有的水库大多建于1958年以后,但工程均未配套。和平水库、友谊水库、小黄河水库等或因工程未竣工,或因施工质量差,实际上早已成为废库。现主要有立功水库、工农水库、三八水库3座。
  立功水库位于西南郊太平镇立功村,地址在库叉河下游,为平原(Ⅰ)型水库。水库集水面积398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为68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灌溉和淡水养殖。工农水库位于平房区平房乡,地址在马家沟河上游,标准为小型(Ⅰ),集水面积28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为280万立方米。原设计用于灌溉和养殖,但效益不明显。三八水库位于南岗区王岗镇附近,坝址在何家沟中下游,标准为小型(Ⅰ),集水面积85平方公里,设计正常蓄水量222万立方米。原曾用于灌溉和养殖,70年代末因水体污染严重而终止。
  五、土 壤
   (一)地带性土壤
   哈尔滨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有黑土和黑钙土。黑土是哈尔滨市郊的主要农业土壤,市郊22个乡镇都有黑土分布,总面积7994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不含水面,下同)的55.92%。  黑土的暗色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养分贮量丰富,保水保肥性能强,结构多呈粒状或团粒状,是一种非常优良的耕作土壤。哈尔滨的黑土大部分属典型黑土亚类,主要分布在波状起伏漫岗地的中上部。
    在黑土与草甸土过渡地带还分布着草甸黑土亚类,其面积约占整个黑土分布区的1/5,多出现在漫岗地下部的低平处。该亚类土壤较典型黑土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高,局部虽有呈现泥炭化过程的腐殖质层,但仍是一种优良的耕作土壤。
  黑钙土也是哈尔滨郊区分布较广的土壤类型之一,其面积仅次于黑土和草甸土,为11601.7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12%。
  黑钙土有机质以表层为多,质地适中,结构多为粒状和团粒状,耕性良好,也是一种优良的耕作土壤,只是水分供应略显不足。
  哈尔滨的黑钙土分为普通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碳酸盐黑钙土、草甸黑钙土4个亚类,其中普通黑钙土和淋溶黑钙土面积极小,主要的类型是碳酸盐黑钙土和草甸黑钙土,以碳酸盐黑钙土分布面积最大。
  (二)非地带性土壤
    哈尔滨的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草甸土、盐碱土、沼泽土、白浆土、风砂土,此外还有经水耕熟化过程而形成的水稻土。
  草甸土是哈尔滨郊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其分布面积仅次于黑土,为3592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13%。该土类表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养分含量丰富,但潜在养分高,有效养分低。土质粘重,透水性差,土温低,冷浆。草甸土在哈尔滨共有暗色草甸土、泛滥地草甸土、碳酸盐草甸土、盐化草甸土和碱化草甸土5个亚类,其中盐化草甸土和碱化草甸土又属于哈尔滨地区的盐碱土。
  哈尔滨民间将盐碱土地称为“碱疤拉地”,这种土壤实际包括盐土和碱土两个亚类。哈尔滨的盐碱土主要分布在万宝、太平、新发等乡镇,总面积483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8%。此种土壤类型多出现在地势低平、母质粘重、地下水埋藏浅、气候偏干的地区。除盐化草甸土和碱化草甸土外,哈尔滨的盐碱土还包括草甸盐土和草甸碱土。各类型的盐碱土常呈复区分布。
  沼泽土是在低湿地上发育而成的一种水成土壤,在哈尔滨市郊仅有零星分布,多在前进乡范围内,面积只有32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3%。哈尔滨的沼泽土属于腐殖质沼泽土,其成土过程为土壤表层有机质的腐殖质化,而并非典型的沼泽化过程。其特点是腐殖质层深厚,质地粘重滑润,草根较少,结构不明显,土体下部为灰蓝色的潜育层。哈尔滨地区的沼泽土基本被垦殖利用。
  白浆土为一种半水成土壤。哈尔滨的白浆土只在民主乡漫岗地上有小片分布,属于岗地白浆土。其面积只有4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3%。此类土壤表层养分含量比其它土类低,质地粘重,结构不良,表层多为重壤土,腐殖质层透水较好,白浆层和淀积层透水性极差。目前哈尔滨市的白浆土地几乎全被垦为耕地。
  风砂土是一种地带性不明显的幼年土壤,主要分布于太平庄和前进乡的松花江河滩地上,面积为173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1%。此种类型的土壤是风蚀、沙压、淋溶和生物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哈尔滨地区的风砂土共有3个亚类:在流动沙丘上刚刚发育的为流砂土,流砂土被植物生长固定后的为生草砂土,在固定已久的沙丘上发育的为黑砂土。目前哈尔滨地区的风砂土几乎都未被垦殖。
  哈尔滨种稻历史不长,稻田面积不大,水稻土的分布面积只有8545.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5.98%。因哈尔滨生长期短,稻田的淹水期短而撤水和冻结期长,故水稻土发育程度不高,使哈尔滨的水稻土在许多方面仍保留一些自然土壤的特性。哈尔滨的水稻土主要由黑土和草甸土演化而来,因此可分为黑土型水稻土和草甸土型水稻土两个亚类。其中黑土型水稻土在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上均好于草甸土型水稻土。
  六、植 物
   (一)植物区系成分
    哈尔滨野生植物种类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地区有野生植物770余种,其中维管束植物600余种。在各植物种中,华北植物区种占42.1%,满洲植物区种占53.4%,蒙古植物区种占27.9%,达呼利亚植物区种占28.3%。有199种为广布种。
  在哈尔滨地区的植物区系成分中,虽然达呼利亚植物区、蒙古植物区与满洲植物区的植物种类相差悬殊,但各区植物的平均比数很接近,说明哈尔滨地区的植物区系成分具有达呼利亚植物区、蒙古植物区与满洲植物区过渡的特征。
  近30多年来,哈尔滨地区的植物种类和区系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总的趋势是:1.种数减少,如维管束植物由1955年的736种减少到1988年的604种。2.草原成分增加。一些新侵入的草原成分如碱地肤(Kochia Sieaersiana)、刺果粉藜(Obione Sibirica)、三齿粉藜(Obione fera)等共有10种,杂类草也由原来的80余种增加到119种。3.森林成分退却,据统计,30多年来共有47种分属于乔灌木森林植物、林下或林内木质藤本植物、森林草本和森林下草植物以及林区蕨类植物在哈尔滨地区消失。4.大科次序发生变化。如1955年哈尔滨有禾本科植物107种,在各科中居第一位,到1988年只有71种。而菊科由1955年的89种增加到1988年的99种,上升到各科的第一位。与植物区系成分的上述变化相对应,哈尔滨地区的森林、草甸草原、水生、沙生、碱地植被都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近30多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有直接关系。
  (二)现代自然植被
  1.森林植被
  天然森林只在荒山有残余块状分布,多见于向阳山坡。其林木虽不甚密,但群落层次明显可见。其中乔木层次以黄榆(Ulmusmacrocarpa)为主,灌木层、草被层均发育较好。分布于长岭的林木虽不成群落,但森林遗迹十分明显,原森林树种有稀疏分布的山里红(Crataeguspinnatifida)、山荆子(Malusbaccata)、金钢鼠李(Rhamnusdiamantiaca)等,阴坡和林下草本植物十分丰富。此外四方台阶地阴面斜坡及江北河漫滩岗地还有疏散的森林植被分布。
  2.草甸草原
  分布在荒山、长岭、四方台一带的河流阶地和台地上,而且森林草本植物和草原植物交混分布,其中土质干燥地段以草原植物占优势。典型草原面积很小,仅分布在本区的西部和北部,植物组成以羊草(Aneurolepidiumchinensis)、贝加尔针茅(Stipabaicalensis)等为主,稍低湿地段野古草(Arundinellahirta)等成分增加,并稀疏分布灌木状蒙古柳(Salixmongolica),更低湿地段则牛鞭草、狼尾草等成分增加。
  3.干、湿草甸
  在荒山和长岭台地、阶地有较大面积的干草甸,其上主要是羊草群落与草(Koeleriacrista)、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群落以及光沙蒿(Artemisiaoxycephala)等群落的复合体。湿草甸多分布在河流两岸低平地及低湿地,其组成成分以小叶章(Deyeuxiaangustifolia)为主,并有多种湿生植物。
  4.沼泽草甸(塔头甸子)分布地段地表基本常年有水,群落比较稳定,植物种类比较单纯,常有由苔草(Carexspp.)形成的塔头。面积较大的在万家的松花江以南和长岭湖以
北,其间除草甸外还有沼泽分布。塔头植物主要以小叶章、苔草为主。
  5.柳树灌丛分布在沿江河的两侧或低洼地,以松花江两岸为主,特别是西岗到东新开口一带柳丛极密。此外阿什河弯曲处的河漫滩地也生长有柳树灌丛。该群落主要由三蕊柳(Salixtriandra)、蒿柳(Salixviminalis)、松江柳(Salixsungkianica)等构成灌木林,俗称柳条通,其间多生长一些湿生或沼生植物。
  6.水生植物群落
  哈尔滨水生植物多生长于低洼地和河曲地段的小型湖泊或水泡子内,主要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水植物、沉水植物4类。受水体污染和气候变化影响,近几十年水生植物遭到很大破坏,一些水域中的干塘水生植物群落现已变成杂草群落。
  七、动 物
  (一)动物区系特征
  在中国动物区划中,哈尔滨的动物属古北界东北区松辽平原亚区。由于哈尔滨地处北方森林与草原过渡地带,所以动物区系组成复杂,种类丰富,起源比较古老。
  哈尔滨动物区系组成复杂、种类丰富的特征在鱼类和鸟类区系中表现明显。松花江流域的鱼类为古北区和东洋区的复合体。鱼类区系的主要成分是与黄河、长江共有的,但同时又有北方地区复合体的鱼类,如哲罗鱼、细鳞鱼等;有北极淡水复合体的种类,如乌苏里白鲑和江鳕等;有北方平原复合体的种类,如雅罗鱼、狗鱼等。此外哈尔滨还有属于第三纪动物区系成分的种类,如七鳃鳗、泥鳅、六须鲶等。鸟类中既有华北区常见种类,如松鸦、灰喜鹊、金翅雀等,又有东南亚的热带种类,如黑枕黄鹂、蓝翡翠、寿带鸟等,还有原本属于北方的种类,如花尾榛鸡、普通币鸟、鹪鹩等。伴随人类活动的加剧,一些依赖农田生存的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使哈尔滨陆栖动物区系具有典型的农田动物群色彩。
  哈尔滨分布着许多古老的动物类群,说明动物区系起源历史比较久远。东北区松辽平原亚区的动物形成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更新世晚期,当时的哈尔滨顾乡屯动物群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Fauna),据动物化石显示,在顾乡屯动物群中,除属于晚更新世以前的已经绝迹的比较重要的兽类外,当时有许多种类都与现代的森林动物和草原动物种类相同。
  (二)现代野生动物
  1.哺乳类
  哈尔滨地区现代野生哺乳动物总计有632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521种。在代表性哺乳动物中,啮齿类动物在种类与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其余的则为少量的食虫目、翼手目、食肉目、兔形目动物,如刺猬(Erinaceuseuropaeusamurensis)、蝙蝠(Vespertiliomurinusmurinus)、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euptilura)、草兔(Lepuscapensistolai)等。代表性动物以外的11种哺乳动物有的近些年已近绝迹,如狼、狐狸、狍等;有的只是历史上有过记载,如东方山蝠(Nyctalusaviator)、野猪(Susscrofa)等。
  哈尔滨农田中的啮齿类以小家鼠(Musmusculusmanchu)、草原黄鼠(Citellusdauricusramosus)、大仓鼠(Cricetulustritonfuscipes)数量居多,住宅中则以小家鼠和褐家鼠(Ruttusnorvegicuscaraco)的数量占优势。
  2.鸟类哈尔滨的鸟类共有227个种及亚种,隶属于1646科。其中春秋两季沿松花江流域往返迁徙的种类约占鸟类总数80。这些侯鸟春季迁徙的时间集中在45月份,秋季迁徙的时间集中在10月份。
  由于栖息环境不同,哈尔滨的鸟类主要有两大类群:在水域或沿岸滩地的多属于游禽和涉禽;在各类林地的则属于多种鸣禽。哈尔滨猛禽数量不多,常见的只有少数种类的鹰、隼、。居民地与开阔农田上鸟类较少,主要是一些麻雀、家燕、喜鹊、乌鸦等。
  3.鱼类
  松花江流域的鱼类组成具有南北方交汇的特点。据记载,历史上松花江流域可见到的鱼类有72种,其中哈尔滨地区可见到56种。但据80年代调查,目前哈尔滨一带能见到的鱼类只有42种,分属于81338属,其中鲤科种类占绝对优势,共有20余种。
  4.爬行类与两栖类
  哈尔滨爬行动物种类贫乏,数量极少,只有鳖类、蜥蜴类、蛇类共38种。有的种类只是历史上曾出现过,现在已很少见,如鳖(Trinoyxsinensis)、灰链游蛇(Natrixvibakari)、赤链蛇(Dinodonrufozonatum)等种类在野外条件下可能已经绝迹。
  哈尔滨的气候条件不适于两栖动物生存,因而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只有有尾目1种和无尾目6种。属有尾目的为极北鲵(Salamandrellakiyserlingii),属无尾目的有蛙、蟾蜍、雨蛙各两种。
  5.无脊椎动物
  哈尔滨的陆生无脊椎动物中有蝶类64种,医学媒介昆虫80余种(其中主要为蝇类和蚊类),属于中药仓储昆虫的39种,属于农业害虫的46种,属于农业害虫天敌的(主要是昆虫、蜘蛛)141种。此外,栖息于地下的土壤动物种类也很多,其体形较大的主要是环节动物蚯蚓和各类昆虫,目前发现的蚯蚓共有38种。
  生活在各种水域的无脊椎动物主要是属于甲壳类的虾和软体类的螺、蚌,据统计哈尔滨地区共有虾4种、螺16种、蚌6种。

第二节,哈尔滨,分布,松花江,草甸,平均,种类,地区,土壤,其中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