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自然资源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1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特点
    哈尔滨市土地总面积为163700公顷,包括耕地、牧草地、荒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各种类型。哈尔滨土地资源的优势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1.地势平坦,利用方式多 样。哈尔滨地面相对高差一般不大,绝大多数属于平川和波状平原,地面坡度大部在3°以下。多种土地类型适合于多种利用方式,为发展农业多种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2.质量较好,适宜性广。土地多以宜耕地为主,气候条件差异小,肥力高,很少有特别低劣的土壤。3.土地利用率低,生产潜力大。以蔬菜生产为例,1982年哈尔滨菜田的平均复种指数仅为1.26,而其中个别乡却可以达到2.32.7以上,可见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潜力是相当大的。
  哈尔滨的土地资源也存在一些问题:1. 底数不清,后备资源不足。资源的实际调查数与历年的统计上报数差距很大,这种底数不清严重影响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科学规划和指导。2. 低产面积大,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全市有洪涝地和劣质土壤地1.9万余公顷,这些耕地单产低,经济效益不高。在全部土地资源中,农业用地比例过大,林、牧、渔业用地比例过小,不利于各业协调发展。3. 部分土地遭亚重破坏。哈尔滨毁林、毁草开荒问题比较严重,大量灌木林和草场地已遭破坏。城区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大量向城郊排放和倾倒,不仅挤占大片土地,也使土壤和水域遭严重污染。
  (二)土地类型
    1. 耕地
    全市耕地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主要分布于河流阶地区、波状起伏台地区和地势较高的河漫滩区。土壤多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其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理化性质好,肥力高且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合于哈尔滨地区各种农作物和蔬菜作物的种植和栽培。
  2. 林地
  市区林地面积仅有4000余公顷,不足市区总面积的3%。主要类型为天然林地、人工林地、苗圃和灌木林地。其中人工林地面积最大,约占林地总面积的55%左右;天然林地面积很小,只占5.8%左右。郊区农田防护林和堤岸防护林的面积不足,村屯“四旁林”的面积也不大。
  3. 牧草地和荒地
   哈尔滨牧草地和荒地的面积之和占土地总面积的14%左右,牧地面积较小,仅有3000余公顷,其余均为草地和荒地。荒地多分布于江河两岸的洪泛地,有近1/5属于沼泽地。由于这类荒地易受江河泛滥影响,目前尚未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
  4. 园地
    园地主要是果园和药材园用地。哈尔滨的果园为苹果园和葡萄园,在市区分布很普遍,但总面积不大,1990年统计为445.5公顷。药材园仅分布于南岗区,且面积极小。
    5. 水域
    哈尔滨水域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左右,其中江河水域面积多于坑塘、水库的面积。水域面积中已被开发利用的面积很小,据1990年统计,全市计有养殖水面不足4000公顷。
  6.建设用地
    市区建设用地面积3.8万余公顷,包括建成区及城乡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国防用地、水利工程用地等几个类型。建设用地的近70%为建成区用地(其面积为15610公顷),12%左右为交通用地,8%左右为水利建设用地,其余类型所占比重较小。
  7.其它类型
    哈尔滨其它土地类型指荒山、滩地洪泛地、裸石石砾地、坟基地及沟壑土坑等,其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左右。这些土地资源中除少部分外,目前在开发利用上尚存很多困难。
  二、水资源
   (一)水量和水质
    哈尔滨市水资源总量为1.93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为0.963亿立方米,地下水量为2.040亿立方米,重复水量为1.067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年内分配 不均,年际变化大。年径流量约有 7080%集中在69月 份,春灌期(56月)水量仅占年水量的 1030%,年际变化的丰枯周期约为 15年。                                                         
   
地下水补 给资源量为 2.04亿立方米 ,可开采模数为9.89万立 方米燉年·平方公里,可开采量为 1.63亿立方米。目前城区地下水 已超量开采 ,开采模数达到了 10.28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已形成了巨大 的地下水漏斗 。    
   
哈尔滨地 区历史上无论 地表水还是地 下水都是清洁、透明、水质良好的水源。其矿化度 低,总硬度不大,各种离子含量适中,接近中性,符合工、农、渔业生产及饮用水 标准。但由于 近些年城市建 设和工农业 生产发展速度 加快且忽视了对水资源 的保护,目前哈尔滨市的地 表水和地下水 资源均遭到 严重污染。松花江哈尔 滨段的各污 染指标年均 值除毒物 为3 级外,其余均在 525 级以上,地下水中酚、氰化物、砷、汞、铬、镉、铜、铅、锌、铁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可普遍检出,量值已接近或超过 国家规定的现 行饮用水标准 。                
  
(二)水资源供 需状况                                             
   
哈尔滨市 沿松花江 南岸有 3个 地表水源地 ,每日提水总量为 27.60万立方米。市区尚有地下 水源地 3处,每日提水能力 为11.90万立 方米。此外在业自备水源 中,引松花江 水的自备 水源总提水 能力为每日 8.00万立 方米,引地下水的自备 水源总提水能力为每日 53 万立方米。                     
   
随着城市 人口的增 加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 高,哈尔滨城市用水量 不断增加。1985年哈 尔滨城区日 需水量为 92 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为 64.3万立 方米(自来水33 万立方米,自备水源3 1.3万立方米),日缺水27.7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为 77.6%,人均日用水标准为 98 升,两项指标均 居全国 24 个大城市的第23位。1986年城区总需水量为3.86亿立方米,郊区总需水量为2.676亿立方米,城区的需水量超过总供水量0.28亿立方米,郊区的供需平衡则为供大于求。
  哈尔滨近些年来用地下水多于用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开发量逐年加大,并出现超采现象,市区的地下水下降漏斗面积已达206平方公里。该地下水漏斗中心部位在化工三厂一带,水位标高106.93米,边缘部位标高为115.00米左右。水位连年下降,其下降速率为1.061.48/年。此外平房区的工矿企业均有自备水井,年开采量为1460万立方米,由此导致的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达30平方公里,含水层的水力特征已由承压水变成了无压层间水,并受河水补给。
  三、气候资源
   (一)光能资源
    哈尔滨全年日照时数为26412732小时,在一年内以56月最多,月值可达260小时,1112月最小,月值多在150170小时之间。59月为农作物生长期,此期日照时数约占全年的47%。哈尔滨年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幅较大,近35年来最多年日照时数达2872.9小时(1978年),最少年仅2325.8小时(1968年),两者相差457.1小时。
  以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为指标可划分出不同的光能资源区。哈尔滨在全省处于光能资源可利用区,接近较丰富区,在全国优于四川省而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相似,在世界与美国的纽约地区相当。但哈尔滨地区农业生产对光能的利用率较低,约为0.5%,仅相当于长江流域的一半左右,其潜在优势尚待进一步发挥。
   (二)热量资源
    热量资源以温度形式表示,哈尔滨夏季气温较世界同纬度其它地区偏高,适合于中温作
物生长。哈尔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为42日,日最低气温≤0℃的初日(霜冻来临)为103日,其间的时段称生长季,为184天。日最低气温>0℃的初、终日间为无霜期,哈尔滨的无霜期为156天。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间为喜温作物生长期和一般作物活跃生长期,期内日均温累积值一般称活动积温。哈尔滨35年统计(19511985年)活动积温为2812.5℃,但此值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3132.1℃(1982年),最低年2343.1℃(1969),极差达789.0℃。积温年际变化不稳且差值较大是形成低温冷害的直接原因之一,为避免此种灾害发生,人们多按80%保证率的积温值安排作物品种和熟制。哈尔滨80保证率的活动积温值为2625.3℃。  (三)水分资源
     哈尔滨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在500523毫米之间,作物生长季(5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4%以上,降水集中期热量充足使降水的有效性较高。哈尔滨年内降水变率以生长季期间为最小,其值为20%左右。而春秋季变率很大,为40%左右,因而春秋易产生洪涝。哈尔滨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多年与最少年降水量值相差1倍以上。对农作物来说,生长季(59月)80%保证率值加上前期蕴藏在土壤中的水分可满足玉米、小麦、谷子、高梁等大田作物的需水量(对大豆稍嫌不足),哈尔滨5980%保证率的降水量为351毫米。  当水分得到充分供应时,由大气状况决定的陆面最大可能蒸发量称蒸发力。哈尔滨蒸发力值各月普遍偏大,除7812月外,其它月份均大于降水量。
  从降水量和蒸发力两个因素考虑干湿状况。经计算可知,哈尔滨17812月湿润度较大,269月属半湿润期,31011月为半干旱期,45月为干旱期。
  (四)风能资源
哈尔滨地区年平均风速多在4/秒以上,春、秋季风力最大,年大风(≥8级)日数市郊可达40天以上。取≥3.5/秒和≥4.0/秒两个等级的风速作为有效风速,哈尔滨有效风速集中在冬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两个时段,一日内则多出现在上午89时到下午46时之间。

  哈尔滨各等级风速以3/秒左右风速出现的频率最大,为18%左右。30年一遇的最大可能风速为26.8/秒。年平均风能密度为140.32/平方米。全年320/秒有效风速总时数为4481.9小时,属全省风能丰富区和全国风能资源较丰富区的春秋强压型区。
  (五)冰雪资源
     哈尔滨有近半年的冬季,一年内有5个月(11月到翌年3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土壤、江河封冻期长达5个月左右。冬季降雪、积雪期长,松花江结冰最厚可达两米以上。降雪、积雪对杀虫灭菌、净化空气、减轻噪声等具有明显作用,此外用净化雪水作饮用水、用融化雪水灌溉农田和喂养禽畜等也是人们开发利用冰雪资源的重要方式。

  哈尔滨很早就有人冻制或雕制冰灯,近些年来以冰灯、冰雕、雪雕为中心内容的冰雪资源开发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冬季重要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并且明显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1.林地资源哈尔滨市区天然森林植被几乎全部遭到毁坏,现有林地主要是人工林,面积小,分布零散。人工林又包括护岸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薪炭林及其他特种经济林。
  人工防护林主要分布于江南、江北平原及荒山,林木覆盖率为2.85%,活立木总量265200立方米。水土保持林分布于江南平原及长岭、荒山,活立木总量为55020立方米。风景林主要分布于太阳岛和长岭,森林覆盖率为3.5%。长岭还有薪炭林及经济林22公顷。
  2.草场资源
    全市草场总面积达两万余公顷,主要包括草甸草原和沼泽草甸两大类型。已利用的草场主要集中在前进、太平、新发、民主和新农5个乡镇。其中草质较好的草场亩产干草75公斤,一般草场亩产仅为50公斤左右。人工改造草场是合理开发草地资源的有效途径,1987年太平镇试种羊草460公顷,其中生长较好的200公顷亩产干草达165公斤。
    哈尔滨草场中质量较好的饲草是羊草和豆科植物类草,如野豌豆属、苜蓿属、草木樨属,此外还有禾本科的早熟禾、草、隐子草及一些杂类草的幼苗。
  3.水生植物与药用植物
    哈尔滨水域冬季结冰时间较长,夏季水温又偏低,因此水生植物种类偏少,有些可利用的水生植物如泽泻、慈菇等生长也不好。但哈尔滨的一些水生植物仍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如宽叶香蒲为造纸原料,亦可编蒲包、蒲席,蒲黄可入药;芦苇可用于编织、制作绝缘材料、造纸,茎亦可入药。据统计,哈尔滨具有经济意义的水生植物共有40余种。
  哈尔滨及周围地区药用植物种类多,产量大,但主要集中在哈尔滨以东的丘陵山区,哈尔滨市区相对较少。据统计,连同水生植物中的药用植物在内,哈尔滨市区的野生药用植物共有近50种。
  (二)动物资源
    1.鸟兽资源
    哈尔滨历史上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都比较丰富,只是近30多年来才急剧减少。黑龙江省博物馆至今还保存有本世纪20年代在哈尔滨采集的多种鸟的标本,包括斑头鸬鹚、白鹳、黑鹳、白尾海周鸟、大鸨、大杓鹬和鱼等,但这些种类近三五十年均在哈尔滨市消失。目前,在郊区可常见到的中小型鸟类只有百种以上,大型鸟类绝难见到。
  本世纪30年代哈尔滨郊区产狍,冬季市场每年可上市狍5000只以上,松花江北岸还有紫貂和水獭,哈尔滨也曾有过野猪活动的记录。到60年代郊区偶然还可见到狍,但60年代以后就再不见踪迹了。现在哈尔滨的毛皮兽常见的只有黄鼬,偶然才可见到豹猫和香鼬,其他哺乳动物多属小型啮齿类。
  野生动物驯养是哈尔滨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产业,但驯养种类不多,主要以养貉、养麝鼠、养狐为主。近些年一些科技工作者和专业人员探索开展对马鹿、黑熊、棕熊、雉鸡的驯养,已取得明显效果。
  2.淡水鱼类
    哈尔滨地区水域具有食用价值的经济鱼类有40余种,其中鲤科鱼类占70%。近几十年哈尔滨鱼类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冷水性鱼类明显减少、可捕捞数量明显减少、鱼的个体重量明显减少。历史上松花江有一些驰名全国的珍贵鱼种,如鲟、鳇、大麻哈、乌苏里白鲑等,目前在哈尔滨市则已很少见到。据调查,1980年有人在松花江沿岸的17号照曾捕获一条3.5公斤重的大麻哈鱼,1981年有人在6号照曾捕获一条11.5公斤重的鳇鱼,说明有些名贵鱼种并未在哈尔滨完全绝迹。哈尔滨淡水鱼类养殖始于50年代,目前已形成了以养殖鲤、鲫、鲢、鳙为主体,积极扩大对鳇、鲶、鲂、板黄等新品种养殖的产业格局。
  五、地下能源和矿产资源
   (一)地下热水
    1971年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曾在哈尔滨地区开展地下热水普查勘探,证实哈尔滨平房地区——前长岭子至葫芦沟隐伏状凸起带及太平庄短轴背斜均属热异常区,为哈尔滨地下热水田的远景区。平房R3地热探孔(孔深910.26米)穿过白垩系地层钻至中侏罗统太安屯组上段,在深度900米处测得温度为41.9℃,增温梯度值达3.95/100米,属异常值。含水岩组为白垩系下统泉头组第一段的砂岩、砂砾岩及砾岩,厚105米左右。
  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为氟、锶、总铁、钾、钠、氯及硫酸根离子含量较高,矿化度为4.418/升,见有碘和氢,可溶性二氧化硅为10毫克燉升,PH值为8.3,氟含量达9.0毫克/升,属中等矿化的碱性含氟氯化钠型水。
  (二)天然气
    赋存于哈尔滨西郊太平镇一带的太平庄(镇)隆起,构造呈北东方向,与松花江北的五站隆起相对。

  1985年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部门为寻找石油在太平镇一带进行钻探,在距太平镇4.5公里处打了一口钻探井,经分析无油而封存。1989年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对该井进行综合解释,认为含三层天然气。同年10月,果然在该井发现了天然气,试气结果可日产天然气4万立方米。以后在太平镇及松花江北的五站一带先后布井十余个,其中五站附近的1号井经测定日产天然气3.97万立方米。勘探结果说明太平镇和五站地区控制了相当可观的天然气储量。哈尔滨煤气公司从1989118日开始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调查,并实施将天然气引进哈尔滨城区。
  (三)粘土矿
    主要分布于岗阜状高平原和松花江阶地,其岩性为黄色、棕色、黄褐色的黄土、黄土状亚粘土和亚粘土,按用途划分主要有水泥用粘土矿和砖用粘土矿两类。
  水泥用粘土矿主要赋存于太平区东风镇毕家屯东的第四系上更新统哈尔滨组中。此处共有两个矿层:一号矿层平均厚度35.4米,二号矿层平均厚度1.2米。矿层长1174.3米,平均宽度为254米,为中型水泥用粘土矿床,现为哈尔滨水泥厂开采利用。
    砖用粘土矿也主要赋存于哈尔滨组,多分布于哈尔滨近郊的东南部。此类粘土矿储量较大,目前的年采出量在300万吨左右。
  (四)砂及砂砾石矿
    砂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河床及河漫滩,以黄色中砂及中细砂为主,分选较好,磨圆中等,颗粒均匀。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及暗色矿物。
  砂砾石主要分布于阿什河低河漫滩和河道浅滩,其上部覆有薄层淤泥质亚粘土、亚砂土,或裸露于地表。砂砾松散,分选磨圆较好,砾径0.21.5厘米及510厘米。其中含中相细砂,砾石呈浑圆状或次棱角状,砾石成分多为火山岩、变质岩及少量沉积岩等。
  目前哈尔滨已开采的砂砾石矿点不多,主要集中于香坊区的幸福、向阳、城高子3个乡镇。位于靠河寨的香坊区幸福砂场所开采的为河道浅滩型砂砾石矿。该矿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中,矿体长3400米,宽25米左右,厚0.54.0米,是良好的建筑用砂砾石。位于代家屯、六家屯、翻身屯等地的向阳乡、城高子镇等砂场所开采的为低河漫滩型砂砾矿,也赋存于全新统冲积层,矿体规模越向下游方向越大。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