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数量变动

发布时间:

2024-02-22 16:42

  一、人口总量的变动
   (一)18981931年人口数量的变动
    1898年清朝政府测绘完成的《黑龙江舆图》记载,当时在哈尔滨一带形成了近百个村落。    18986月,中东铁路开工兴建,使哈尔滨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东铁路工程局进驻哈尔滨,把哈尔滨地域扩大到包括香坊、秦家岗、埠头在内的范围。傅家店当时虽然未划入哈尔滨的地域之内,但客观上已是哈尔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东铁路开工之前,在这个地域范围内的哈尔滨人口不过三五千人。
  随着中东铁路从哈尔滨向东、西、南3个方向全面开工,大批劳工从四面八方进入哈尔滨;沙俄政府的官员、工程技术人员、军队也进驻哈尔滨;中国关内大量灾民络绎不绝来哈尔滨求生;各式各样的商贩也蜂拥而至。1899年哈尔滨人口已达4万人以上。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哈尔滨人口已达7万人以上。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成为沙俄的战争后方基地,大量军队在这里集结,为满足前线供应,需大批人力和物资,促使哈尔滨人口急剧增加。1907年哈尔滨开埠,各国商人、资本家纷至沓来,使哈尔滨人口增至10万人以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俄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战争,放松了对我国东北、特别是对哈尔滨的经济掠夺和政治侵略,加之帝国主义战争,急需大量的粮食和工业品,从而为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人口的增长,1916年哈尔滨人口已达十六七万人。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大批俄国地主、官僚、资本家为逃避革命的打击,蜂拥窜至哈尔滨,使哈尔滨的俄国侨民逐年成倍增加,1922年俄侨达155万人,当年哈尔滨人口增至38万人。之后,随着外侨人口的流动,哈尔滨人口稳定在30万人左右。20年代中期,沙俄势力被逐出哈尔滨,哈尔滨的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人口也随之增加。
  (二)19321948年人口数量的变动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当年哈尔滨人口达40万人。1933年,日本侵略者把哈尔滨地区的4个部分统一起来,建立了所谓的大哈尔滨,由于区域的扩大,1934年的“哈尔滨特别市户口调查”,当年人口为50万人。此后,日本统治者对户口实行严格控制,哈尔滨人口一度稳定在46万人上下。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向中国内地入侵,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哈尔滨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在哈尔滨集聚大批的人力和物力,哈尔滨人口迅速增加。1943年哈尔滨人口达72万余人。19458月,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大批日本军人和侨民被遣返。伪满洲国设立的许多机关、团体和学校被解散,哈尔滨人口急剧下降,1946年降至53万人。19464月,哈尔滨市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社会环境逐步稳定,人口迅速增加,1948年末,全市人口达76万人。
  (三)19491990年人口数量的变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哈尔滨市的人口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1949年末,哈尔滨市区人口为78.5万人。1990年末为282.7万人,41年间增加人口204.2万人,其中自然增长132.1万人,占64.7%;迁移增长72.1万人,占35.3%。年均增长4.98万人,平均增长率为3.17%。在北京、上海、天津等8200万以上非农业人口特大城市中,哈尔滨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在这41年间,19501960年是建国后哈尔滨市人口高速增长时期,其间哈尔滨市同时出现了人口生育高峰和人口迁移增长高峰。11年间净增加人口124.2万人,年平均增加11.3万人,平均增长率为9%。1960年突破200万,达202.7万人。19611976年为哈尔滨人口曲折发展时期。16年中,仅增加人口7.9万人,年平均增加0.5万人,平均增长率为0.24%。1962年哈尔滨人口一度从1960年的202.7万人,下降至182.27万人。直到1971年,哈尔滨人口一直稳定在200万人左右。19771982年是哈尔滨市人口又一次快速增长时期。6年间哈尔滨市人口净增加44.5万人,年均增加7.42万人,平均增长率为3.25%。1982年哈尔滨市总人口达255.18万人。19831990年是哈尔滨市人口正常平稳发展时期。8年间共增加人口27.5万人,年均增加3.44万人,平均增长率为1.29%。1990年末户籍人口为282.71万人。
  二、人口自然变动
   (一)人口出生和出生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人口流动性极大,在常住人口中单身男性人口比重高,性比例严重失调,育龄妇女比重过低,人口出生率非常低。193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仅为8.3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64年是哈尔滨市人口高出生时期,持续时间长达16年,出生率之高,远远超过同期全国、全省和其它大城市。16年间共出生人口969586人,年均出生60599人,平均出生率42.67‰,其中1954年和1955年人口出生率高达52.04‰和50.85‰。
  19651969年哈尔滨市由于认真贯彻中央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5年间平均人口出生率为21.41‰,较前16年平均人口出生率下降21.26个千分点。1970197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生育工作停顿,人口生育处于失控状态,形成哈尔滨市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时期,4年平均人口出生率为21.99‰。19741980年,从中央到地方恢复并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哈尔滨市出现建国以来人口出生率最低的时期,7年间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1.27‰。19811990年人口出生率回升。70年代末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加上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育期,10年间平均人口出生率13.83‰,但仍低于哈尔滨市第一次和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率水平,因此并未形成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二)死亡人口和死亡率
    1949195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平均死亡率为14.61‰,最高的1951年达17.99‰。这一时期是从旧社会的人口高死亡向新社会人口低死亡的过度时期。19541964年的11年间,是哈尔滨市人口死亡率的波动阶段。1958年之前,由于人民群众经济生活好转,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死亡率降至10‰以下。1959年经济生活进入困难时期,人口死亡率回升,1962年达11‰。19651990年的26年间,是哈尔滨市人口低死亡率阶段。平均死亡率为5.40‰,不仅低于同期全国、黑龙江省的人口死亡率,而且也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的人口死亡率。
  (三)自然增长人口和自然增长率
    19491965年是哈尔滨市人口高自然增长时期。这期间正值哈尔滨市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时期。虽然这一时期是人口死亡率的最高时期,但人口出生率更高。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在20‰以上,195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44.39‰。17年间自然增加人口786646,平均自然增长率31.84‰。19661973年的8年间,初期由于开始提倡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一度放慢,1969年起,由于计划生育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人口自然增长又开始加快。8年自然增加人口236276,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6.07‰。19741990年是哈尔滨市人口低自然增长阶段,建国以来哈尔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至10‰以下。17年间自然增加人口302068人,平均自然增长率725‰。这是1973年以来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各项政策的结果。
  三、人口迁移变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尔滨的人口迁移
    1898年中东铁路修筑之前,哈尔滨人口仅三五千人。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哈尔滨人口达70余万人。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主要来自各种形式的迁移人口。沙俄统治时期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有计划迁入人口数量很大:中东铁路开工和市政设施建设,大量招入工人;我国关内灾民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大批俄国逃亡者不断涌入哈尔滨;哈尔滨地域不断扩大,随之划入相当数量的人口;随着哈尔滨城市兴起,大批商人、企业家进入哈尔滨经商办企业;沙俄统治和日本侵占时期,大批侵略军进驻和频繁调动;再加上大量的流动人口。以上种种,是这一时期哈尔滨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的人口迁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人口迁移变动幅度之大,在全国大城市中是罕见的。19501990年的41年间,迁移人口总量为655.87万人,是同期人口自然变动(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总量的2.72倍。年平均迁移人口总量159967人,平均总迁移率80.0‰。
  迁入人口。19501960年是人口迁入的高峰阶段。由于建国初期对迁入人口缺乏控制,加之朝鲜战争期间南厂北迁和“大跃进”时期大量招工等原因,11年间共迁入人口2335209,平均迁入率163.41‰。19611977年适逢经济困难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使人口迁入数量大幅度下降。17年共迁入人口588672,平均迁入率17.04‰。19781982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拨乱反正时期,落实干部政策,知识青年返城,人口迁入又形成高峰,5年迁入人口411670人,平均迁入率35.02‰。19831990,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迁入人口实行严格控制,使迁入人口进入平稳时期,8年共迁入312916,平均迁入率14.63‰。
  迁出人口。建国以来哈尔滨市迁出人口的数量也非常之大。19501962年是人口迁出的高峰阶段。3年中共迁出人口1964406人,均迁出率为108.15‰。这段时间外迁人口主要是有计划移民。1955年秋到1956年春,按哈尔滨市政府提出的动员城市剩余劳动力参加农业生产的要求,先后动员迁出105200人,到省内19个县的农村落户。1957年党的整风运动之后,广大干部和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掀起上山下乡高潮,城市居民和军人家属也报名下乡,此次共有72000人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1960年进入经济生活困难时期,进行国民经济调整,1960年到1963年,全市共动员42.2万人返籍、下乡。19631967年,国民经济调整结束,经济形势好转,治形势稳定,迁人口数量下降。5年共迁出人口191927人,均迁出率为19.49‰。19681976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插队上干校,工人支援大小三线建设,9年共迁出人口437969人,平均迁出率233‰。1977199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经济形势好转,政治形势稳定,人口迁移转入正常,14年共迁出人口315883人,平均迁出率为86‰。
  净迁移人口。19501990年的41年间,哈尔滨市净迁移增长人口738282人,占哈尔滨市19491990年增加总人口的36.5%。年均净迁移增长18007人,平均增长率9.1‰。19501960年是人口净迁移增长的高峰阶段。其特点是人口迁入量大,迁出量也很大,11年间净迁移增长人口647238人。1960年哈尔滨市总人口从1949年的78.5万人增长到202.7万人,其中净迁移增长占52.10‰。19611976年是人口净迁移的低谷阶段。其特点是人口迁入量、迁出量均下降,人口净迁移持续处于负增长状态。16年净迁移负增长35万人,年均负增长2.19万人,平均增长率为-10.79‰。19771981年是人口净迁移增长的低峰阶段。其特点是人口迁入量急剧上升,迁出量急剧下降。5年间净迁移增长28.2万人,年均增长5.64万人,平均增长率24.81‰。19821990年是人口净迁移的稳定阶段。其特点是迁入人口减少,迁出人口也减少,9年间净迁移增长人口15.9万人,年均增长1.77万人,平均增长率6.66‰。
  四、外侨人口
   (一)外国侨民人口的数量变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外国侨民人口数量大、国籍多、占总人口比重高,是哈尔滨特有的人口现象,具有旧中国殖民城市的色彩。
    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修筑,大批俄国人涌进哈尔滨。1902年,哈尔滨不包括俄国军队和铁路员工,仅俄国侨民就有12000人。随俄国侨民进入的还有犹太侨民和波兰侨民。日本侨民1898年有8人以包工身份进入哈尔滨,1904年增至1000人。这是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第一次高峰时期。日俄战争,俄国战败,190512月缔结《会议东三省事宜附约》,哈尔滨1907年成为开埠通商城市,世界各国的商人、资本家蜂拥而至,形成了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第二次高峰期。1912年有俄国侨民43091,占当时哈尔滨总人口的32.6%。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大批俄国资产阶级、贵族、官吏、军人以及逃亡者逃来哈尔滨,形成外国侨民进入哈尔滨的第三次高峰时期,1918年哈尔滨有外国侨民63379人,占总人口的40.3%;1920年增至136079人,占总人口的47.5%;1922年增至196510从,占总人口的51.7%。这是哈尔滨外侨人口数量最高的年份。这些统计数不包括短期流动的外国人口和不断进出的外国军队。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许多外侨离开哈尔滨,但同期日本侨民成倍增加,使哈尔滨外侨人口数量未减。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哈尔滨的日本侨民迅猛增加,形成了外侨人口进入哈尔滨的第四次高峰时期,1943年哈尔滨的外侨人口从1938年的65666人增至119021人。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大批日本战俘及其家属集中于哈尔滨,1946年外侨人口达136616人。从1946819日至919日,自哈尔滨遣送回国的日侨、日俘94563人。1948年末,哈尔滨尚有外侨人口3052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国家的侨民离境。1954年苏联大使馆请求中国政府帮助苏联侨民回国参加建设,19541955年共有12000名苏侨回国。19551956年我国对私人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外侨私人工商业者陆续离境。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一批日侨回国定居。到1990年哈尔滨市尚有外侨人口201人。
  (二)外国侨民人口的国籍构成
    18981990年的90余年间,先后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侨民居留在哈尔滨,多数年份侨民国籍保持在30个左右。其中俄国侨民进入的最早,30年代之前占侨民人数比重,始终在90%左右。19247月,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开设,要求原俄国侨民愿加入苏联国籍者注册入籍。当时的俄国侨民一部分加入了苏联国籍,一部分成为无国籍侨民,还有少量俄侨加入中国国籍。到1931年之前,苏联和无国籍侨民基本稳定在6万人左右。1934年,苏联把中东铁路的主权出卖给“满洲国”(日本)。1935年中东铁路的苏联员工及家属撤回苏联。1939年苏联侨民加上无国籍侨民共30651人,占外侨人口的39.48%,第一次降至外侨人口数量和比重的第二位(日本上升第一位)。其后,1948年曾恢复到占当年外侨人口的94.78%。建国后,由于苏联政府要求在哈侨民回国参加建设和后来中苏关系失和等原因,苏联侨民和无国籍侨民逐年减少。
  1923年之前,哈尔滨的外侨人口中,犹太侨民的数量仅少于俄国侨民,占侨民总数比重居第二位。犹太人是在中东铁路开筑的同时,做为工程技术人员同俄国人一起进入哈尔滨的。随后是来自俄国、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以及西欧国家的犹太商人。最早的犹太侨民统计数字是日本人在《露亚时报》记载,1916年哈尔滨有犹太侨民5032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随着大批俄国逃亡者涌入哈尔滨,19191923年,哈尔滨犹太人最多时达到55万人。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出于对犹太民族的法西斯偏见,对犹太侨民不再立项统计,实际上直到1948年之前,哈尔滨始终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侨民。
  日本侨民也是最早进入哈尔滨的外国侨民之一,而且数量一直在增长。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的野心蓄谋已久。他们假借各种机会,千方百计、无孔不入地向我国东北扩张他们的势力。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之初,就有8名日本人以包工的身份进入哈尔滨。1901年日本人在哈尔滨创办“松花会”(1908年改为日本侨民会)。1904年日本侨民增至1000人。日俄战争爆发,大批日本侨民撤离。战争结束,日本挟战胜国之余威,开始对哈尔滨进行大量投资,大批日本侨民、主要是商人、企业家随之进入哈尔滨。1907年日本在哈尔滨设领事馆,当年日本侨民恢复到627人。随着日本在哈资本的扩大,日侨人数迅速增加。日本人办的《露亚时报》统计,1919年哈尔滨有日本侨民4114人。日本领事馆在统计资料的备注中注明,加上在哈滞留者,1919年日本人在7000人以上。1919年《远东报》载,侨哈日本人增至11000余人。自1927年起,日本人的统计资料,总是把朝鲜侨民做为日本人的一部分统计。其区别是把日本人称为日本内地人,把朝鲜人称为日本半岛人。1932年,日本侵占哈尔滨,出于对中国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的需要,大批日本人源源不断地来到哈尔滨。从1932年的5582人,到1943年增至86395人。这些统计数字反映的只是在哈尔滨的常住日本人,并不包括大量的日本军队和流动人口。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哈尔滨有日本人84986人。1946年遣送日本人94563人回国(包括哈尔滨周围各县集聚来的日本人)。1947年尚有日侨3433人。1953年,又分4批共遣送2266名日侨回国。1953年末尚有日侨362人。1955年又有57名日侨回国。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许多日侨申请回国定居或探亲。
  哈尔滨外侨人口除俄国(苏联、无国籍)、犹太、日本之外,侨民人数较多的尚有波兰、朝鲜、英国、德国、拉斯维亚、捷克、法国、立陶宛等国。波兰侨民大多年份都在1000人以上,1916年为2558人,1946年为1145人,直到1990年尚有1人。朝鲜侨民在日本统治时期的1940年达8962人。1946年为20097人,是由于当时把朝鲜侨民和我国朝鲜族混同所致,1990年尚有132人。英国侨民1925年达288人,1940年为148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日成为交战国,英国侨民大部分离去。德国侨民1932年达598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国和日本同属轴心国,因此侨民人数始终较多,1943年为386人,1946年尚有3201954年全部离开哈尔滨。拉胜维亚人,1927年为150人,1933年达215人。捷克人1931年为139人,1934年达223人,1967年全部离开哈尔滨。法国人1927年为153人;1938年达231人。立陶宛人1934年为388人。1990年哈尔滨尚有外侨人口201人,其中:男59人,女142人;苏联21人、朝鲜132人、波兰1人、日本39人、无国籍8人。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