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六 交通 概述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7

  哈尔滨位于东北亚中心区域,松花江中游,是中国东北北部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也是亚洲通过铁路连接欧洲最早的亚欧大陆桥。  

  自古以来,哈尔滨就以松花江水运之便,成为居住在外兴安岭以南、鄂霍茨克海、库页岛以西广大地域内的中国北方民族肃慎(挹娄、勿吉)人朝贡中原和与邻近的契丹人地区联系的南北交通要冲。金代,以上京会宁府(阿城市白城古城)为中心,开辟若干条驿道、民间道,通往南京(北京)、泰州(泰来县塔子城)、蒲与路(克东县金城古城)、胡里改路(依兰县城郊古城)、恤品路(苏联乌苏里斯克)、合懒路(朝鲜咸兴)、肇州等地,以传递政令、调遣军旅、运送物资及民间往来。

  元代,除沿用金代驿道、民间道以外,开辟了始自大都(北京),经今河北、内蒙、辽宁、吉林等省区进入哈尔滨境内,再辗转沿松花江、黑龙江下游段,抵达奴儿干(苏联特林),全程5000余里的水陆连接的驿道。明代,在奴儿干设都指挥使司,又开辟由今吉林市沿松花江、黑龙江下游段抵达奴儿干驿道,以水路为主,辅之以陆路。

  清代初期,为抗御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曾在吉林地方造船,运粮至黑龙江、松花江交汇地方,支援黑龙江城(旧瑷珲)及抗击沙俄侵略者的雅克萨战争。清代中后期,随着黑龙江地区移民拓垦和开发,哈尔滨境内民间道逐渐增多。至清代末期,已有通往乌拉(吉林市)、三姓(依兰县)、新城(扶余县)、双城、绥化、海伦、铁山包(铁力市)、青冈、齐齐哈尔等四通八达的道路多条,用于呼兰、三姓、阿勒楚喀(阿城市)、宁古塔等吉林、黑龙江所辖各副都统驻地的军政联系、粮食运输、物资交流和民间往来。松花江上的帆船运输也日益频繁。光绪十七年(1891年),俄国独有的汽船擅自航行于松花江,从伯力(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下同)直达吉林。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根据不平等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及相关合同,沙俄在中国吉林、黑龙江境内修筑中东铁路和从哈尔滨到旅顺、大连的中东铁路南支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全线建成通车,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东经绥芬河至海参崴(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西北通满洲里连接西伯利亚铁路通往欧洲,南通长春、沈阳,直达旅顺、大连海港,纵横贯穿中国东北全境,全长24892公里的T字形铁路大干线,也是一条国际大通道。

  哈尔滨既是东北亚地区的铁路总枢纽,又是管理中心。沙俄划哈尔滨大部区域为"铁路附属地",视为领地,非法行使行政管理权。设有铁路管理局、总材料厂、总医院、机车车辆修理总厂以及码头、车站等,还以护路名义,驻扎军队。中东铁路建成通车时,配有蒸汽机车50辆,当年哈尔滨发送旅客302万人次。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前后,中东铁路工程局利用船舶从伯力(苏联哈巴罗夫斯克)航行于松花江向哈尔滨运送筑路器材和物资。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竣工后,将其2024500吨位的客轮、货轮、拖轮、汽船全部移交中东铁路管理局,由其成立船舶部,无视中国内河航权,在哈尔滨境内沿江辟设码头多处,在松花江上经营客货运输,溯江上通吉林(吉林市),顺江下通富锦、临江(同江),继而延伸至黑龙江下游的庙街(苏联尼古拉耶夫斯克),运输掠夺中国的大量粮谷和工业原料。中国吉、黑两省有识的官商仕绅不甘心国家主权、利权旁落,纷纷筹资购置轮船,发展自己的航运事业,挽回航权。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呼兰成立官商合办先登轮船公司,有客货轮2艘,航行于哈尔滨、呼兰之间,接着又有吉林官轮局(后称松黑两江邮船局)在哈尔滨成立,有轮船5艘,开辟哈尔滨至吉林、三姓等航线,航程1000余公里,打破了苏轮独占松花江航运的局面。

  哈尔滨及其广阔的经济腹地物产丰富,是举世瞩目的富庶地区,早已孕育城市的胚胎并出现萌芽,现代化铁路和航运的兴起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产业初兴,人口骤增。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到112万。同年,沙俄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双方签订和约,沙俄在中国东北南部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日本胁迫清政府签订《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日俄私相授受中国主权的条款,并把哈尔滨等6城镇开埠通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哈尔滨开为商埠,向各国开放。随之英、美、日、德、意等国的政治势力伴随着经济投资接踵而至,外国侨民激增,领事馆林立,哈尔滨成为国际金融贸易都市,东北北部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市区公共交通迅速由原始交通工具向近代交通工具转换,除保留辽金时代的爬犁、简陋马车以外,从日本传入了人力车,从俄国传入斗马车、四轮马车以及玻璃马车等。

  1914年,哈海长途汽车公司开辟了哈尔滨至海伦的公路客运路线。其后不久,快利、龙飞、利远等汽车公司开通哈尔滨至三姓、呼兰、绥化、海伦、富锦、宾县等地的公路客运线路。俄商盖里巴姆商会、尼亚科夫商会等专营城区和市郊的公路货运。日商日满商会、国际运输株式会社哈尔滨支店也开通公路路线,以客运为主,兼营货运。至1929年,仅傅家甸(道外区)就有经济实力较强的华商汽车公司10余户,以店铺或租民房做客运站舍,指定地点露天侯车。1931年,已形成较为固定的公路客运路线8条,分别通往阿城、双城、拜泉、望奎、肇州、海伦、巴彦、富锦等地,最高年度客运量46万人次。

  1924年,中国政府宣布禁止外国船只在松花江航行,并成立东北联合航务局接管中东铁路商船队所有船舶,直接经营机动船、驳船90艘,开辟哈尔滨至黑河、漠河、大赉等地总长4000余公里的货运航线。另有亚洲轮船公司和其它运输业的驳船181570吨位,客轮10艘,航行于哈尔滨至嫩江航线。松花江及其支流呼兰河等帆船运输亦盛极一时,有哈尔滨至大赉、扶余、依兰、呼兰各港等航线。仅呼兰至哈尔滨的帆船就有100余艘。1927-1930年,松花江的货运总量3588万吨,年均近90万吨。

  1925年,黑龙江省当局为与外国势力争夺路权,挽回利权,筹措资金,官商合办成立呼海铁路公司。马家船口(松花江北岸)通往海伦的铁路,1928年建成通车,成为当时哈尔滨市区外围铁路交通线。当年,市区中东铁路旅客发送量857万人次。市区公共交通,除人力车、马车外,还相继出现机动车。俄商威律皆夫率先以汽车往返于道里、道外,承揽乘客,开市区公交客运线路之先河。相继有华、俄私营汽车公司经营客运,一时竟达69家,拥有客运汽车86辆。其中,华商傅巨川等人开办的安泰汽车公司拥有客运汽车10辆。为实行行业管理,先后成立了市马车公会、大汽车公会。192710月,官商合办的电业公司在市区建成有轨电车线路两条:一条由文明街至警察街(友谊路),另一条由喇嘛台(圣·尼古拉大教堂)至铁路局,全长772公里,运营有轨电车15辆。1929年,全市运营公交电汽车126辆,年客运量537万人次。

  1932年,哈尔滨沦陷。日本的垄断组织开始染指哈尔滨的交通事业。伪哈尔滨铁道汽车事务所拥有客运汽车12辆,货运汽车20辆,以"公营"名义,经营公路客货运输。另有日商国际运输株式会社、大同汽车公司、日满商会、长野长途汽车运输部、丰泰号汽车部等则以私营名义,以汽车参与客货运输。俄商、华商运输企业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193211月,日伪当局将市区一片空置的650公顷的草地辟为马家沟机场,由伪满洲航空株式会社管理,开辟大连-奉天-新京-哈尔滨-齐齐哈尔、新京-牡丹江-哈尔滨、哈尔滨--黑河、哈尔滨--富锦等航线。同年11-12月,月均旅客发送量221人。

  1933年,日伪当局将东北联合航务局改称哈尔滨航政局,统管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黑龙江及各支流沿岸港口码头,控制了黑龙江水系的内河航运业,并强行将私营船舶业主组合成航业联合会、帆船航运公司,对内河航运实行统制。至1939年,松花江航运以哈尔滨为起迄港,分别设有佳木斯、富锦、呼兰、依兰、黑河、大赉、扶余等7条航线,航程3456公里,年客运量70-80万人次。1940年,又开设以哈尔滨为起港,到吉林、江桥、兰西等客运航线。

  日本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以后,除中东铁路暂由苏联经营以外,其它"国铁"(原东北境内的中国铁路)以伪满政府委托"满铁"的名义经营,由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全面控制。1934年在哈尔滨设铁路局(后改铁道局),并建成拉滨铁路,从吉林省拉法站通到哈尔滨滨江站,新建松花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联接马家船口通往呼海铁路,新建三棵树车站,使呼海铁路通过松花江大桥到三棵树、滨江站与拉滨铁路、中东铁路相衔接。1935年,日伪当局又以17亿日元的代价从苏联政府手中收买了中东铁路。从此,哈尔滨乃至东北全部铁路完全落入日本人之手。哈尔滨市区则形成环形的、紧密的联络线和专用线密布、路站密集的铁路网络,成为五条铁路干线连接支线辐射八方的中心枢纽。1938年,铁路旅客发送量125万人次。

  1941年,满洲航空株式会社在哈尔滨经营的航空运输业务有所扩大,开辟了哈尔滨-黑河-齐齐哈尔-哈尔滨和哈尔滨-通河-依兰-佳木斯-富锦的航线,通航里程1980公里,旅客发送量有所增加。市内公共交通,汽车客运路线增加到14条,有轨电车又新增火车站至道外、田地街至安和街线路251公里,增加营运车辆13辆。但由于日本扩大侵华战争,1938年后油料紧缺,市内公共汽车供油不足而时开时停。

  1945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本投降,伪满洲国解体。公路遭到日军破坏,除市区通往少数邻近县镇的公路尚能维持客运外,远距离客运路线大都被迫停运。由于苏联红军将日伪水运局的各类船舶(208艘)作为战利品全部收缴并运往苏境,致使松花江段各支流的航运中断。根据《雅尔塔协定》和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所签有关协定,将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原为中东铁路南支线长春至大连段)改称中国长春铁路,重新由中苏共管。设在哈尔滨的中长铁路管理局及第三分局由苏联军事管制。

  194642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建立人民政权,恢复交通,发展经济,安定民生。先后成立北满铁路管理局、东北铁路总局、拉滨铁路分局、哈尔滨铁路管理局,管理中长铁路以外的各线铁路,铁路运输迅速恢复并走向正轨。成立松花江航务局,组织员工打捞毁于战火的沉船,抢修旧船,首先修复了"同昌"号客轮,先行开航于哈尔滨至通河之间,开始了松花江新的人民航运事业。1946-1948年,共打捞、修复机动

船、驳船42艘,相继开通了哈尔滨至松花江下游各港的客、货运输。1948年,抽调船员400余人,汽船20艘,木帆船80余只,由铁路经敦化转松花湖参加军运,累计航行5000公里,运送军用物资9588吨,战士、民工26万人,支援了东北解放战争。人民政府接管了伪交通机构和汽车厂,发动工人群众抢修旧车,组织出车营运,新开辟道里至道外、南岗至香坊、道外至太平桥等124公里的公共交通客运路线,增加运营汽车14辆。在当时财政经济极为困

难的情况下,依靠工人、科技人员的努力,自力更生,用中国人自己的资金、技术和材料修建了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城市建设和公共交通面貌有了新的改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开始全面恢复和发展经济,根据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新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带动了地方工业的发展,物资交流、城乡往来急剧增多,公路交通有了较快发展。195010月,哈尔滨市运输公司成立,从事全市货源和私人货运车辆的组织管理工作。1952年,开始拥有货运汽车42台和畜力车100台,直接从事公路货运。1955年始,经营公路客运,拥有客运汽车9台,先后开辟哈尔滨至青岗、拜泉、庆安等公路客运线路。1957年,公路客运量为262万人次,货运量为8165万吨。

  1950年,中苏航空公司在哈尔滨马家沟机场设中苏民用航空哈尔滨站,并开辟北京经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到赤塔(苏联境内)的国际航线,航程2387公里。同年5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互助条约》及其有关协定,中国长春铁路组建新的理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局及第二分局,管辖市区哈尔滨、滨江、香坊等站段及中长铁路全线。市区三棵树各站段及拉滨、滨北铁路由齐齐哈尔铁路管理局绥化分局管辖。全面实行计划运输,调整列车运行图,增开了列车车次,开通了进京列车和由北京经哈尔滨、满洲里通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整顿了列车运行秩序,提高了服务质量,客、货运输量显著增加。195212月,按照中苏两国协议,苏联政府将中国长春铁路全部移交中国。中国政府成立新的哈尔滨铁路管理局,下辖哈尔滨等7个分局。哈尔滨铁路进入了由中国自己管理的新的历史时期。

  1955年,中国民用航空黑龙江省管理处开辟哈尔滨至齐齐哈尔、至黑河、至依兰、至佳木斯等地方航线。以后,又由民航北京管理处(局)、沈阳管理局开辟北京经沈阳至哈尔滨,北京经天津、沈阳至哈尔滨,齐齐哈尔、北京经沈阳、长春至哈尔滨,沈阳经长春至哈尔滨、佳木斯等国内航线,通航里程5895公里。年均发运旅客823人次,货运量478吨。与铁路、航空运输的发展相适应,松花江航运也发展较快。19555月,成立哈尔滨港务局,至1957年,松花江直营拖船155370马力,驳船64艘,载重47万吨。经营哈尔滨至黑龙江、乌苏里江各码头和通河、富锦、江桥等货运航线,航程4095公里;主要客运航线以哈尔滨为中心,直达黑龙江干流黑河,松花江上游至大赉、下游至佳木斯等客运航线,年客运量568万人次。还开辟风景区旅游航线,年载游客近3万人次。1965年,实行集点和专线的货运、客运一条龙运输。港口机械化半机械化作业达80%,直营高速客轮、客货轮21艘,5646客位,航行于哈尔滨至佳木斯,至江桥、至富锦、至依兰等航线,航程1823公里。

  市内公交运力进一步增加,营运线网布局趋向完善。1953年,购置进口公共汽车44台、国产有轨电车15台投入营运。1958年,市人委发行集资券筹集资金4284万元,修建无轨电车线路614公里。至1965年,公共汽车线路增至15条,1796公里,运营汽车189台。有轨电车线路增至7459公里,运营有轨电车77台。无轨电车线路3条,运营车辆93台。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公路、铁路客运量畸形上升,货运量锐减。公路客运量,1966年达958万人次,是1965年的24倍,1967年达1241万人次。此后至1976年平均每年为606万人次。松花江航运受到严重破坏,10年中局直营年均客运量仅占前10年年均量的72%。1974年,松花江航运局货运量55万吨,比1967年降低28%。铁路货运发送量也减少到526万吨,到达量减少到1454万吨。民用航空的国内航线相继停航。市内客运马车、人力三轮车等非机动车全部淘汰。

  1976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全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哈尔滨市的交通事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出现新的生机。公路运输迅速恢复和发展,1977年客运量达1194万人次,货运量9294万吨。松花江航运由于哈尔滨造船厂建造的喷水式220千瓦推轮和300吨级分节驳船投入哈尔滨至乌鸦泡木材专线的运营,成为全国第一个先进的分节驳顶推船队,货运量达117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哈尔滨市的交通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公路运输市场放开经营,允许国营、集体、个体参加竞争。航运业整顿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推行岗位经济责任制,整治河道,一批大功率推轮、大吨位分节驳船投入使用,为中国内河使用具有先进水平的顶推分节驳船起了示范作用。铁路客货运输取得显著成绩。1978-1980年,市区各站年均旅客发运量14203万人次,货物发运量3673万吨。市区公共交通面貌在改革中有了新的变化。民用航空展现新姿,新建成了现代化水平的大型阎家岗国际机场,组建了民航第25飞行大队,各类型客机有所增加,民航北京、沈阳管理局开辟的哈尔滨-上海、北京-哈尔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航线,航程3368公里,为哈尔滨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1年,松花江航运局重新调整航运路线,增加营运船舶,开通哈尔滨至佳木斯、清河、肇源、北涝洲航线,航程1024公里,客运量534万人次。1983年,哈尔滨港建阿什河专用码头,填冲西坞,木材装卸、中转全部改为机械化作业,全年进出哈尔滨港货物1579万吨。1985年,松花江运营机动船达24艘,驳船(包括分节驳船)74艘,货运量1594万吨,客运量499万人次。公路交通增设了市内客运分站,合理调整站舍布局,公路运输市场进一步放开,公路客运路线增至106条,运营里程达9120公里,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全省乃至吉林省部分市、县的公路运输网络。中国民航所属的沈阳、兰州、北京等管理局、黑龙江省管理局分别开辟了哈尔滨-北京-广州,哈尔滨-长春-大连,西安-北京-哈尔滨等国内航线及哈尔滨-牡丹江省内航线,通航里程9450公里;还开通哈尔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国际航线及哈尔滨-福冈的不定期国际旅游航线,通航里程3640公里。年均旅客发送量538万人次,收入624万元,货邮发运量1314吨。通用航空生产平均飞行65706小时,作业面积347.85亩。铁路增开了长途列车、管内列车、短途列车、市郊列车,市内各站年均发送旅客18936万人次,货物发送量483万吨。市内公共交通呈现出多元竞存的局面,除国有公共电、汽车经营单位增添车辆、更新设备、增辟线路、改善服务以外,非公交企事业单位的客运汽车也参与市内公交运营。

  1989年,首条全长299公里的哈尔滨至阿城封闭式汽车专用公路建成通车,公路客货营运线路进一步开通延伸。年客运量1697万人次,货运量8924万吨。经过整治松花江部分河段航道,航运货运量逐年提高,1986-1990年平均每年18258万吨。民用航空从哈尔滨起迄的国内航线不断增加。除原已由民航北京、沈阳和黑龙江等管理局开通的国际、国内航线外,新疆、厦门、西南等航空公司也分别开通哈尔滨至厦门、至西安、至成都、至重庆、至南京、至杭州以及天津经北京至哈尔滨、哈尔滨(经沈阳、大连)至丹东、哈尔滨(经沈阳、秦皇岛)至青岛等国内航线,通航里程达242万公里,年发运旅客165万人次,货邮发运量3972吨。铁路进行了设施改造和建设,改建、扩建了市内哈尔滨、三棵树、滨江、香坊等主要车站的站舍、站场,改蒸汽机车为内燃机车,线路改轻型钢轨为重型钢轨,改木枕为水泥枕,改造通讯信号系统,实现程控化、自动或半自动化,淘汰了旧型车辆,使用国产新型客车,车辆载重、列车牵引、运行速度都有提高。"七五"期间,市区年均旅客发送量1927万人次,货物发送量50374万吨。市辖区各站零担货物发送量8334万吨,到达量429万吨,中转5789万吨。市内公共交通电、汽车线路、车辆、客流量等都明显增加。

  至1990年,哈尔滨通往各地的干线公路有国道北京至哈尔滨、黑河经哈尔滨至大连、绥芬河经哈尔滨至满洲里、哈尔滨至富锦、哈尔滨至伊春等5条,省道有哈尔滨至萝北1条,国道、省道哈尔滨地区界内段总长4066公里;县级公路14条,总长3677公里;乡镇公路88条,总长8043公里,其中哈尔滨市七区界内段总长307公里。村屯道路350条,15072公里,其中哈尔滨市郊区界内983公里。市区设有客运站3处,运营客运线133条,日运送旅客9000人次。全市共有铁路和公用铁路专用线、水运货场、码头187处,拥有各类货运汽车30355台。其中专业运输公司拥有车辆1467台,全年货运量1311万吨。另外,还设有空车配货业务。

  松花江航运哈尔滨区段投入货轮、油轮、推轮185809千瓦,驳船77艘,载重量62万吨,航行于5条航线,航程1360公里,货运量1967万吨。地方航运业遍布松花江及各支流,呼兰河至绥望桥、哈尔滨至大赉、同江、新开口、三岔河、扶余等航线,航程1648公里,市营航运公司投入拖轮10艘、驳船16艘,8300吨位,年货运量324万吨。呼兰县营航运拥有推轮28艘,驳船58艘,22350吨位,年货运量52万吨。市营各轮渡码头,开辟短途、跨江轮渡客货航运及10条旅游客运,年客运量3424万人次。

  民用航空线不断增加,哈尔滨通往各地的航线已达19条,航程31926公里。其中,国内航线1529903万公里,省内航线3条,1187公里,国际航线1836公里。使哈尔滨可与北京、沈阳、大连、丹东、长春、秦皇岛、青岛、上海、广州、厦门、西安、成都、重庆、南京、杭州、乌鲁木齐及哈巴罗夫斯克通过空中航线联结起来。年旅客发送量1997万人次,货邮发运量555179吨。

  从哈尔滨向外辐射的铁路干线有5条,滨洲、滨绥线是联接东北亚到欧洲的大陆桥,滨长线可南下延伸至沈阳、大连、北京及关内各省,拉滨、滨北线可辐射黑龙江、吉林两省东部地区。市区铁路线、枢纽联络线总长313132公里,设铁路车站特等站1个、一等站3个、二等站1个,三等站4个,及哈尔滨、三棵树设有的机务、车辆、电务、工务、客运等段11个,构成哈尔滨铁路枢纽的总体框架。市区各站、段配有蒸汽、内燃及轻油机车257辆,客车654辆,平均每天开往各地的客车70列,货车197列,年旅客发送量市辖区19455万人次,货物、发送量8740万吨。哈尔滨车站是特等站,日开行旅客列车104列,接发列车267列,办理客货车业务8862辆,年发送旅客965万人次,货物发送918万吨,到达4003万吨。

  市内公共交通,公共汽车已有648台,无轨电车237台,普通及豪华型各类出租汽车3513台,通勤捎脚汽车936台,联营客运汽车94台,开辟城区及市郊公共汽车线路45条,年客运量290亿人次;无轨电车线路9条,年客运量168亿人次;通勤捎脚客运线路43条,年客运量2325万人次;联营客运线路12条,年客运量3279万人次;出租车年客运量24591万人次。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