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公路交通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7

  哈尔滨的公路交通,是从驿道交通发端的。公元1115年,女贞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阿城市白城古城,下同)建立金王朝。为传送政令军情,天会二年(1124年),金王朝先后开辟2条以上京会宁府为中心的驿道,分别通往南京(北京)、泰州(泰来县塔子城古城遗址),成为哈尔滨乃至黑龙江地区开辟最早的驿道。与此同时,以上京会宁府为中心的民间道也较快地发展起来。元、明、清三代,驿道交通仍居于主要地位,民间道进一步发展。清代末期,驿道急剧衰废,很快被车马大道取代。这些车马大道,大都是由驿道或民间道演化而成。

  清末,哈尔滨的近代公路交通雏形渐露,运输工具除畜力车占绝对多数外,还有为数寥寥的欧美国家所产的机动车。辛亥革命后至1931年前,公路交通一直未被官府重视,发展十分缓慢。公路状况很差,土质路面,冬通夏阻;交通工具仍以畜力车为主,少量机动车参与客货运输;中长途运输在大地封冻后冬季进行,其它季节则几乎停运;客运线路以中短途为主,最远的通至富锦。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后,为镇压中国人民反抗,加强殖民统治,适应掠夺黑龙江地区自然资源和军事占领的需要,在哈尔滨地区开始修建所谓"国道""地方道"等各类名目的公路。至19458月,哈尔滨市界内共有"国道""地方道"4条,可通往同江、绥芬河、黑河、大连、蛟河等地。这些公路由日本侵略者强迫中国劳工无偿修筑,有一定技术标准。营运工具主要有万国、福特、金冈、同和、丰田等外国汽车。

  哈尔滨解放后至1953年期间,在中共哈尔滨市委领导下,为维护公路正常交通,各级政府组织公路沿线村镇居民对原有公路进行了以填土平辙为主的整修。中短途运输仍以畜力车为主,原有美日等国所产的老旧汽车逐年减少,增添了少量苏联制造的汽车。1953年,哈尔滨市货运汽车拥有量达到984台。1954-1962年,哈尔滨至平房、哈尔滨至宾县的市界内公路通过铺装砂石路面达到了晴雨通车标准。汽车总量进一步增加,国产解放牌汽车投入运输,公路养护逐渐被重视。1963年始,县级以上公路经历了由土路变砂石路或沥青路的过程,达到晴雨通车标准。1973年后,乡镇公路有计划地得到修建或改造,提高了通行能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哈尔滨市的公路交通建设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新建高等级汽车专用公路1条,按二级路标准修建了京哈公路哈尔滨界内路段,改建了黑大公路哈尔滨界内的10公里路段,扩建了哈富公路哈尔滨界内段和哈双中线公路全线,改建扩建了哈尔滨城区出入口公路路段,大修县级公路100余公里。客货运输汽车总量激增,其中除国内第一、第二两大汽车厂及其它中小汽车厂生产的外,还有日本等厂家生产的国外汽车,运力结构渐趋合理,轻型、微型两种车型比重明显增大。交通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运输市场运作有序。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