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  道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7

     第一节 驿  道 

    一、金代驿道

    金代,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定都上京会宁府后,为便于调遣军旅、运送物资、传达政令,在哈尔滨地区开辟了2条驿道。

  上京至雄州驿道 金天会二年(1124年),时值辽国残军势力尚未全部肃清,金、宋两国又时战时和。金王朝为便于军旅调遣、信使往来、物资运输等,开辟了上京至雄州(河北雄县,下同)的驿道。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下令于上京至南京(北京)之间每50里设驿站1处。

  此驿道自上京始,西南行30里至会宁头铺,即上京驸马城,又称兀室郎君宅(阿城市杨树乡二白屯古城,下同);再行16里出今阿城界,经会宁二铺(又称蒲达寨,双城市青岭乡万斛古城)、阿萨铺(双城市单城乡单城子古城)、韦口铺(双城市兰棱乡石家崴子古城),过涞流河(拉林河),进入今吉林界;涉混同江(第二松花江)后,一路西南行,经济州(吉林省农安县古城)、信州(吉林怀德县秦家屯古城)、安州南铺(辽宁省昌图县四面城)、宿州北铺(辽宁省昌图县南20里马仲河古城)、咸州南铺(辽宁省开源县老城镇)、银州(辽宁省铁岭县)、沈州(沈阳市)、锦州(锦州市)、迁州(山海关)、南京(北京市,下同),到达雄州,全程2750里。

  金兵攻陷燕京后,通过此驿道将从中原各地掠夺的财物运回上京。金天会五年(1127年),北宋徽、钦二帝被俘后,经此驿道押解上京。金熙宗南巡东京(辽宁省辽阳市)、金迁都南京和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金世宗北巡上京均通过此驿道。

  上京至泰州驿道 此驿道是金王朝为便于军旅通行,最终达到灭亡辽朝而在哈尔滨地区开辟的另一条驿道。

  此驿道自上京会宁始,西南行30里至会宁头铺,由此西行16里至阿(城)双(城)交界,再西行经双城公正乡元宝古城、杏山乡双合屯古城、唐家崴子古城,过今拉林河进入吉林省界,经扶余县旧伯都纳古城过今第二松花江,经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他虎城、大安县二龙山古城至洮南县程四家子古城,再北行过洮儿河,至黑龙江省泰来县,西北行至泰州(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全程1120里。

  二、元代驿道

    元朝统一中国后,除沿用前代驿道外,还开辟若干条新驿道,其中有2条通过哈尔滨地区。

  韦口铺至奴儿干城驿道 元朝于至元八年(1271年),在奴儿干(苏联境内特林)设置东征元帅府,为加强东北边疆和中原的交通联系,开辟大都(北京)至奴儿干驿道。奴儿干城为辽代所建,位于黑龙江下游,阿姆贡河汇流处,北依外兴安岭,东控鞑靼海峡,南有阿吉大山,群峦起伏,地势险要。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的各部族人,通过此驿道,每年向元朝廷运送贡品至大都。

  此驿道自大都始,东行经蓟州(河北省蓟县)后东北行,出喜峰口至大宁(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大明城);由此继续东北行经驿安(辽宁省阜新市境)、庆云(辽宁省康平县小塔子村古城)达西祥州(吉林省农安县古城);自此沿金代上京至雄州驿道走向,涉第二松花江,经报打孛堇寨(吉林扶余县三岔河乡石头城子)、韦口铺(双城市兰棱乡石家崴子古城)、斡木火站(双城市青岭乡万斛古城)、海吴站(阿城市料甸乡海沟)、鹿鲁吉站(阿城市蜚克图)至甫丹迷站(宾县鸟河口古城),沿松花江金代古城堡到达奴儿干城,全程5000余里,哈尔滨地区路段为106里。

  大都至奴儿干驿道为元朝经略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设驿后,奴儿干成为元朝流放犯人的地区之一。元至治元年(1321年),监察御史成、李谦亨及犯弑君罪的曲吕不花等人,都被流放于此地。

  肇州至甫丹迷驿道 此驿道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开辟,自肇州(肇州东八里城古城)始,沿松花江东北行104里至双口面渡口(道外区前进乡境内),过松花江到江南岸(市郊四方台古城),再沿南岸岗地东北行122里,过宾县大顶子山古城后到达甫丹迷(宾县鸟河口古城),全程300里,设驿站3处,每站配船5只。此驿道以水路为主,陆路为辅,是嫩江下游通往松花江中下游地区的捷径。

  三、明代驿道

    明代,驿道多沿用金元代故道。在黑龙江地区有3条连续性跨地区驿道,其中一条通过哈尔滨地区。

  海西东水陆城站驿道 明永乐七年(1409年),朝廷在黑龙江下游元东征元帅府旧址(苏联境内特林,当时为明王朝辖区)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为加强对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所辖地区的控制,沟通内地与东北边境的联系,保证军情政令及时传递,开辟了至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治所的驿道,史称"海西东水陆城站"

  此驿道以水路为主,自今吉林市乘船沿松花江顺水而下,转东直奔黑龙江,继续东行后抵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所在地--奴儿干城,全程5000余里。由于水路通行便利,乘船舒适安全,船只运载量大,胜于陆路骑马乘车,所以明朝廷往返奴儿干的官员多数走水路。除水路外,还有一段陆路自底矢卜站(双城市兰棱镇石家崴子古城)始,东北行经阿木火站(双城市青岭乡万斛古城)、里尚京城站(阿城市白城古城)、海胡站(阿城市料甸乡海沟)、扎拉奴城鹿鲁吉站(阿城市蜚克图、宾县宾西交界附近)等共45站至奴儿干城。

  四、清代驿道

    清代,通过或到达哈尔滨地区的驿道有2条。清朝末期称驿道为"官道"

    吉林乌拉至三姓驿道 此驿道未开辟前称"将军道"。三姓,位于虎儿哈河(牡丹江)、倭肯河与松花江汇流处,三水环带,两山屏障,自辽代始至清代,一直是松花江下游军政重镇。由此,夏季乘船溯松花江航行可去阿勒楚喀(阿城市)、吉林乌拉(吉林市);顺水可达松花江口、库页岛;逆虎儿哈河可抵宁古塔;冬季乘爬犁沿松花江冰道可往来于三姓、庙街(位于苏联境内哈巴罗夫斯克)之间。

  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朝在三姓设副都统,归宁古塔将军管辖。宁古塔将军所在地由宁古塔城(宁安县)迁往吉林乌拉后,三姓成为吉林将军辖区内通往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牡丹江中上游的水陆交通要冲。由于三姓地理位置重要,为方便吉林乌拉与拉林(五常县红旗乡多欢村)、三姓等副都统驻地通信联络、官员往来、物资运输,吉林将军开辟吉林乌拉至三姓驿道。此驿道自吉林乌拉始,北行经锦州俄佛罗(吉林省吉林市金珠乡金珠村)、舒兰(吉林省舒兰县溪河乡舒兰村)、法特法边门(吉林省舒兰县法特乡政府驻地)等14个驿站到妙噶山(依兰县迎兰村),由妙噶山南渡松花江后至三姓,全程981里,其中吉林乌拉至腾额尔哲库(吉林省榆树县秀水乡秀水村)的200里驿道为吉林乌拉至瑷珲驿道重复里程,296里路段在哈尔滨地区通过。清康熙二十五年(1696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间,共设17个驿站。哈尔滨地区萨库哩(阿城市双丰乡双丰村)、蜚克图(阿城市蜚克图镇)驿站设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各驿站均设有数量不等的站丁、站马、站牛。妙噶山、佛斯亨驿站设有渡口,配备船只、水手,以摆渡过往行人、车马。

  清光绪年间,为进一步适应驿道运输需要,此驿道共有10个驿站增加了站丁、站马、站牛。拉林多欢驿站站丁由始设10人增至35人;站马、站牛增至35匹(头)。萨库哩和蒙古卡纪两个驿站,每站站丁由始设10人增至35人,站马增至30匹,站牛增至30头;蜚克图等8个驿站,每站站丁由始设10人增至25人,站马、站牛增至25匹(头)。

  从腾额尔哲库到塞勒佛特库400里路途中,除萨库哩和蜚克图一带有些山岭外,其它路段为平原或岗地;松花江以北的361里路段,除少数沼泽地外,多为黄土岗地,是一条容易行走的驿道。

  清同治十年(1866年)初,农民起义军首领马国良率队攻入阿勒楚喀城,开仓放粮,火烧衙署,副都统寿宁弃城逃走。三姓副都统闻讯,于正月二十六日派出216"助剿"官兵去镇压,就是沿此驿道往返的。

  乌兰诺尔至呼兰驿道 乌兰诺尔位于黑龙江省肇源县新站乡新站镇。

  呼兰地处江河汇流处,土质肥沃,盛产粮食,素有"粮仓"之称,还大量出产烟叶、靛蓝、豆油、白酒、麻、干鱼等。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式设立呼兰城(以城表示一定行政区域),由城守尉统管军政事务,并从齐齐哈尔、伯都纳等城调500名官兵设营驻守。呼兰城辖区广大,东到松花江和黑龙江汇合处,西至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界,西北临齐齐哈尔界,南到松花江岸,北至北安界河--通肯河。

  清朝为加强齐齐哈尔与呼兰城的联系,及时将呼兰粮食等农产品运往齐齐哈尔、瑷珲等地,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辟乌兰诺尔至呼兰驿道。此驿道自乌兰诺尔始,东南行90里至博尔济哈(肇源县头台乡政府驻地),由博尔吉哈东行经察布奇尔(肇源县二站乡政府驻地)、鄂尔多图(肇源县三站乡政府驻地)、布拉喀(肇东市四站乡政府驻地)、扎布和硕(肇东市五站镇政府驻地)至呼兰(呼兰县呼兰镇)。由呼兰始再继续东行,经新安(呼兰县二八乡头屯村)至巴彦苏苏(巴彦县巴彦镇),全程565里,共设9个驿站。据《黑龙江舆地图说》记载,除巴彦苏苏外,每站始设站丁9人,站马9匹,站牛9头。光绪年间,每站站丁增至15人,站马、站牛各增至10匹(头)。

  此驿道为东西走向,辟于松花江北岸,穿越松嫩平原中部,沿途平坦,途中有少量沼泽,无高山大川阻隔,临近呼兰城仅隔一条呼兰河,设有渡口船只,是哈尔滨地区、黑龙江地区最便于行走的一条道路。

第二节 民间道

 

  一、金代民间道

    金代,哈尔滨地区民间道形成发展较快,以上京会宁府为中心,辐射四方的民间道已基本形成网状。

  上京会宁府至蒲与路民间道 蒲与路,其治所位于今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濒临乌裕尔河左岸。金代,此地驻守重兵,为北方重镇。

  自上京会宁府始,沿安出虎水(阿什河)右岸西北行,经今哈尔滨市东郊幸福乡莫力古城、东风镇黄山古城,渡过今松花江,沿呼兰河右岸北行,再经呼兰县乐业乡裕丰古城、兰西县太阳升乡临安古城、发展乡铡刀城子古城、朝阳乡簸拉火烧古城,转循通肯河右岸北行,经今青冈县兴华乡通泉古城、明水县、拜泉县抵达蒲与路治所,全程670里。

  此路地势平坦,无山岭沼泽之阻,皆为平原旷野。沿途阡陌纵横,村屯相望。呼兰河和松花江汇流处是重要渡口,在冰雪融冻后设有舟船,摆渡过往行人,为上京会宁府通往呼兰河流域必经之地。由胡里改路、蒲与路从陆地运往上京会宁府的物资多走此路。

  金大定年间以后,随着活剌浑水(呼兰河)流域的开发,通往蒲与路的民间道成为上京会宁府通往北部地区的重要交通线。

  上京会宁府至胡里改路民间道 金代,胡里改路治所在今依兰县城郊古城。据《金史·地理志》记载,"胡里改路,国初置万户,海陵例罢万户,乃改置节度使。承安三年,置节度副使。"胡里改路治所为金代东部地区政治、经济中心,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从上京会宁府到胡里改的陆路民间道有3条。一条为江南(松花江)陆路,一条为江北陆路,还有一条水路。

  江南路由上京会宁府始,东北行60里,至蜚克图半拉城子古城,越过蜚克图河,经宾县庆华古堡寨、常安古城至方正县天门古城,达胡里改路治所,全程520里。

  江北路由上京会宁府始,循安出虎水(阿什河)下行,经哈尔滨市郊莫力古城、黄山古城,北渡今松花江至呼兰县腰堡古城、方台乡公家古城,到漂河呼(兰)巴(彦)交界,再经巴彦县少陵河古城、五岳河畔小城子古城、木兰县白杨木河口城子山古城、通河县三站乡太平屯古城,抵胡里改路治所,全程610里。

  水路从上京会宁府安出虎水乘船顺河而下,进入松花江,顺流直抵胡里改城。

  上京会宁府至恤品路民间道 金代,恤品路治所(苏联乌苏里斯克古城)是绥芬河流域重镇。

  上京会宁府到恤品路民间道有2条。一条自上京会宁府始,南行20里入今五常县界,经五常县兴隆古城、南土城子古城入今吉林省榆树县界,过榆树县、舒兰县、永吉县的6座古城至今吉林市;再由吉林市东行,沿张广才岭与长白山之间的川地,经蛟河县、敦化县及汪清县的4座古城至东宁县大古城子;由大古城子东行120里抵达恤品路,全程1500里。

  另一条路由上京会宁府始,东南行至今尚志市,沿蚂蚁河上游东南行,经亚布力镇、牡丹江市、宁安县,循蛤蟆河东行抵达绥芬河流域的双城子古城。此民间道比前条道便捷,可少走三分之一路程,但山路险峻,林木丛深,行走艰难。

  上京会宁府至合懒路民间道 合懒路治所在今朝鲜咸兴。据《金史·地理志》记载,"合懒路,置总管府。贞元元年改总管为尹,仍兼本路兵马都总管。承安3年,设兵马副总管""有移鹿古水,西北至上京一千八百里"

  此道路自上京会宁府始东南行,经今五常县兴隆乡北古城、红旗乡南土城子古城、吉林省榆树县城子山古城、城发屯古城、新立乡古城、大坡乡古城、舒兰县红旗乡古城、永吉县乌拉古城、吉林市、蛟河县至敦化县,为上京会宁府至恤品路的重复路段。从敦化县南行,经延吉市城子山古城、钟城(朝鲜境内古城,下同)、吉川、端川、北青、洪源,抵达金代合懒路治所--咸兴,全程1895里。

  上京会宁府至肇州民间道 金代肇州位于今肇东市四站八里城,是北部重镇之一。

    金在灭辽战争中,先行攻占辽出河店,并在此建州,称肇州。集辽、宋朝败军垦荒种地、淘盐,并设军镇守和管理。肇州产的粮和盐供应上京。上京会宁府至肇州民间道共有3条。

  一条由上京会宁府始,经今哈尔滨市莫力街古城、四方台古城后过松花江两侧至肇州,全程240里;一条由上京会宁府始,经今阿城市杨树乡二白屯古城、双城市青岭乡万斛古城、公正乡民旺屯元宝古城、永胜乡永胜屯古城后过松花江至肇州,全程230里;一条由上京会宁府始,经杨树乡二白屯古城、双城市单城乡单城正古城、跃进乡良种场古城、杏山乡双合屯古城,过松花江后至肇州,全程265里。

  上京会宁府至冷山民间道 自上京会宁府始,南行40里,经今五常县兴隆古城、营城子古城,沿涞流河(拉林河)右岸溯河而上达五常镇西北部半里城古城,再东南行抵冷山,全程170里。

  上京会宁府至五道岭民间道 金代五道岭位于今阿城市小岭镇境内,为金代早期铁矿和冶铁遗址。由于村屯稀少,开矿、冶炼所需劳动力、生产生活物资从上京调入,所产原铁需运往外地加工,上京与五道岭之间有经常性的交通往来。

  上京至五道岭民间道有陆路2条、水路1条。陆路,一条自上京会宁府沿安出虎水(阿什河)右岸南行,经今阿城市亚沟镇岳吉屯、沙河子至五道岭,全程80里;一条自上京会宁府东南行,沿今滨绥铁路到小岭镇,再转西南行至五道岭,全程80里。水路自上京会宁府乘船,逆安出虎水上行100里达五道岭。此三条路程均不超过百里,可朝发夕至。

  上京会宁府至泥庞古部民间道 泥庞古部为北部女真族部落,主要生活在小兴安岭西南麓与松嫩平原相接处。

  此民间道自上京会宁府始,沿安出虎水西北行,经莫力街古城、黄山古城,涉混同江后折向东行,经今呼兰县腰堡古城、方台乡宫家古城,转北行,经新农古城、下甸子古城、石人古城,再西北行达泥河河畔--金代泥庞古部居地。

  肇州至胡里改民间道 金代肇州地域较广,今肇东、肇州、肇源、安达、大庆、林甸等市县均在其辖区内。此地碱泊多,盛产食用碱盐,混同江下游的胡里改区域居民皆食用肇州产的碱盐,两地居民经常往来,形成民间道。

  肇州至胡里改的民间道有陆路和水路。陆路有2条,江南路,自肇州始经上京会宁府、曲江(宾县枷板站)抵胡里改,全程长910里;江北路,自肇州始沿混同江左岸东行,经今呼兰县腰堡乡古城、方台乡宫家古城、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抵胡里改,全程840里。水路自肇州始,夏季乘船顺混同江而下直达胡里改(依兰城郊古城),全程750里。

  二、元代民间道

    元代,哈尔滨地区民间道除沿用金代的以外,还形成了一些新的民间道。

    阿木火站至阿勒锦民间道 阿木火站,即今双城市青岭乡万斛古城。阿勒锦,位于今香坊区和平乡安发屯附近。元灭金后,阿木火站至阿勒锦一带被划为屯田区。自阿木火站始北行,经今双城市,沿哈尔滨至双城公路南线行,过运粮河后东北行抵阿勒锦。再北行经末邻村(莫力街)、黄山古城,同呼兰河流域的屯田区连接。

  三、明代民间道

    明王朝为适应镇内御外需要,在许多地方设立以"卫、所"为名的军政合一组织。由卫、所所在地居民之间或与其他地区居民之间相互往来而形成的民间道,也称"卫所道路"

  撒叉河卫至上京胡海站民间道 撒叉河卫,今称三岔河,位于第一、第二松花江和嫩江交汇处,辽、金代以后,为历代交通枢纽。明王朝由辽东往奴儿干运送大量粮食、布帛,凡用船运的均要经撒叉河卫停泊或再转运各地。据明代古城"寨卫""营卫"分布状况,有一条路通往阿什河畔古城海胡(阿城市海沟镇)。沿途村屯较多,易于行走。中东铁路(支线)通车前,行人、车马不断,是关内、辽南移民通过的重要交通线,哈尔滨与长春之间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

  四、清代民间道

    哈尔滨至三姓民间道 此民间道自哈尔滨始,东行过阿什河经黄山至阿城蜚克图,由此过蜚克图河出县界,经宾州、方正,渡过牡丹江后抵达三姓(依兰县依兰镇),全程585里。此路由哈尔滨沿松花江南岸河谷地带向东延伸,至方正泡后进入张广才岭腹地,崎岖难行,是在辽代"鹰路"、元明代驿道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哈尔滨往宾州、方正、三姓运送生活、生产用品,三姓、方正、宾州往哈尔滨运送农产品和山林产品,大都行走此民间道。

  哈尔滨至宁古塔民间道 宁古塔(宁安县宁安镇),为宁古塔将军治所。

  此民间道自哈尔滨始,东行经郝罗屯、阿城镇、玉泉、小岭至平山,再东南行出阿城界(哈尔滨地区156里),经乌吉密河站(尚志县)、海林抵达宁古塔,全程680里。基本上沿着中东铁路(至绥芬河方向)北侧通行。中东铁路建成后仍是哈尔滨通往宁安的一条重要通道,沿线采伐的木材、农副产品均通过此路外运。

  哈尔滨至新城民间道 新城(吉林省扶余县扶余镇)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代副都统、厅、府衙门所在地。

  此民间道自哈尔滨顾乡屯始,沿松花江右岸西行,经登州李、万家、八里堡过运粮河至太平庄,由此出哈尔滨界,经双城永盛,西行过拉林河至长春岭,沿江西行抵新城,全程380里,是沿线农副产品运往长春、哈尔滨的主要交通线。

  阿勒楚喀至双城堡民间道 阿勒楚喀(阿城),为吉林将军属下阿勒楚喀衙门所在地,双城堡隶属阿勒楚喀副都统管辖。

  此民间道由阿勒楚喀始,西南行经正红旗、张合屯、广庆庄出界至双城周家;由此经东官所、正白旗屯抵双城堡,全程114里。沿途平坦开阔、村落较多,属民间往来、经济、文化联系的主要道路。

  阿勒楚喀至河夹芯子民间道 河夹芯子(山河镇政府所在地),位于今阿城市东南松峰山脚下,南行8里至松峰山。

  此民间道从阿勒楚喀始,东南行经红旗屯、半拉城子、张家店、大于家店、齐家围子、观堂岭、小李家店、小史家店、大李家店、三清宫(集市)至河夹芯子,全程94里,为阿勒楚喀城通往东部、东南部山区的主要民间道,清代百姓登山朝拜的路线。

  阿勒楚喀至庙岭民间道 庙岭,位于今阿城东南部交界镇境内。此民间道自阿勒楚喀柴市门起,经八垧地、四家子、小城子至二达子船口,过阿勒楚喀河(阿什河),经小窑沟、大朱家屯、董家屯、朝阳沟、黄榆沟、交界屯、天成窑、博碾沟至庙岭,全程60里。

  阿勒楚喀至赵胡店民间道 赵胡店,位于今阿城东部山区红星乡境内。此民间道自阿勒楚喀柴市门东行,经八响地至四家子艄口,由此过阿勒楚喀河(阿什河),经半拉城子、镶蓝旗、小海沟、达子营、王家店至赵胡店,全程50里,俗称"北道",是通往东部山区、半山区的又一条交通路线。由赵胡店东行,经小西山、北兴屯、合兴屯可达宾县四合店。

  哈尔滨至海伦民间道 海伦,原名通肯,地处松嫩平原东北端,小兴安岭西部,土质肥沃,盛产粮食。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始设通肯副都统,清末期间曾设厅、府。

  此民间道自滨江(道外区)始,过松花江,经马家船口、张士英屯出界至呼兰,由此东北行,经绥化至海伦,全程460里。滨北铁路未通车前,海伦、绥化一带所产粮食及其它农产品,大都通过此路运至呼兰,再由呼兰运往哈尔滨或长春。无高山阻挡,冬季来往马车络绎不绝,为清末黑龙江地区最繁忙的运输线之一。

  呼兰至铁山包民间道 铁山包(铁力县)位于呼兰河上游河谷平原,既产粮食又产山珍野物。

  此民间道自呼兰始北行,至绥化转东北行,经余庆抵铁山包,全程380里。余庆、铁山包两地所产的粮食及山珍野物主要通过此路运出,所需日用品则由此路运进。

  阿勒楚喀至齐齐哈尔民间道 此民间道自阿勒楚喀始,沿今阿什河左岸(西岸)北行,在猞猁屯东渡阿什河,经今阿城新华乡、哈尔滨市香坊区向阳乡后过黄河沿,沿阿什河右岸西北行至太平区东风镇荒山咀子,由此北行渡松花江至呼兰县腰堡乡,再西行经呼兰县城渡呼兰河(高家渡口),西北行于杏山堡出呼兰县境,经今兰西县榆树镇、肇东市城区、昌五镇、兴城镇至大庆市大同区,由此北行经让胡芦区,沿滨州铁路线西北行,经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拉哈站抵达齐齐哈尔,全程680里。

  呼兰至齐齐哈尔路段,沿线村屯较多,属黑龙江将军辖区松花江北岸县镇往呼兰一带移民垦荒、集运粮草的路线,俗称"南道"

  青冈至双城堡民间道 此民间道由青冈始,经兰西县、呼兰县对青山火车站、安乐(肇东市五站),涉松花江南行经太平庄(哈尔滨市道里区太平镇)至双城堡,全程330里。为呼兰河流域产粮区向哈尔滨、宽城子(长春市)等城市运送粮食的重要道路。

  中东铁路通车后,呼兰河流域产的粮食大都运往对青山火车站装车外运。由于铁路运价较高,每年封冻季节,许多农民用马车将所产粮食运往宽城子,返程时带回生活日用品。

  哈尔滨至宽城子民间道 自清道光五年(1825年)始,宽城子(长春市)先后成为长春厅、府的衙署治所,城市规模逐年扩大,并处于哈尔滨至奉天(沈阳市)两地之间,成为交通要道。

  此民间道经双城堡(双城市)至宽城子,全长800余里,沿途乡为平川漫岗,易于通行,村屯较多,可闻鸡鸣犬吠,大地封冻后往来车辆络绎不绝。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