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公  路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7

 

 第一节 干线公路

  哈尔滨地区共有干线公路6条,其中国道5条、省道1条。按路面等级划分,一级公路463公里,二级公路141公里,三级公路2193公里。按路面材料构成划分,水泥公路423公里,沥青公路283公里,碎石公路813公里。此6条干线公路构成了哈尔滨的公路网骨架。  

    京哈公路 此路是北京至哈尔滨公路的简称,编号国道102线。自北京始,途经通县、丰润、山海关、锦西、沈阳、长春等县市至哈尔滨。全长12456公里,哈尔滨市界内20公里。

  京哈公路哈尔滨至双城段,始建于1930年,当时是土路,晴通雨阻。哈尔滨沦陷时期,进行过简单修整,为伪"国道"哈尔滨至大连公路的一段。1949-1973年,哈尔滨市界内路段经过修整和改建,成为三级砂石路,可晴雨通车。1974年,在砂石路的基础上,进行了25公分厚的渣油表面处理,车辆通过能力有所提高。

  京哈公路哈尔滨至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旗所在地前郭镇段,1974年前称哈前公路,是断头路,1975年后成为京哈公路的一段。

  1988年,哈尔滨至双城路段每昼夜车流量达3882台次。公路等级和路面结构已不适应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的需要。为了增强车辆通过能力,经省政府同意,由国家投资,省交通厅负责,按二级公路标准修筑哈尔滨至双城的新路段,将原路段改为慢车道,做为新路段的辅道。此项工程被列为交通部和省"七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哈尔滨至双城新路段全长20009公里,西自哈尔滨与双城交界的运粮河起,经南岗区红旗乡半截沟、正红五屯,穿越江南中环(公)路,经动力区朝阳乡新五屯与哈平公路辅线交叉后经瓦盆窑,在省糖业研究所门前与哈平公路辅线重合至哈尔滨客车厂门前哈平公路复线零公里处止。由此沿学府路进入市区。

  为确保新筑路段工程质量和工期,省交通厅、公路局、市交通局联合组成京哈公路哈尔滨段建设工程指挥部,并指定京哈路建设工程办公室负责筑路工程的日常指挥和协调工作。

    新建路段哈尔滨界内工程勘测设计,除学府路出入口段1739公里由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负责外,其余均由省公路勘测设计院承担。具体施工由市公路工程处承担。198851日开工,1989910日竣工。总造价26316万元,共用各种机械20510台班、钢材210吨、水泥3800吨、白灰18250吨、沥青混凝土21600立方米、人工252万多工日。

  新建路段京哈公路哈尔滨段竣工后,一级路段长1739公里,路基宽39米,三块板式沥青混凝土路面,中间快车道宽15米,两边分隔带宽各4米,每条分隔带外侧慢车道宽6米,上下行人道宽各2米。过渡性路段,长4006公里,路基宽19米,路面宽17米。路面结构由3分厚的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6公分厚沥青碎石连接层、18公分厚5%水泥和5%石灰综合稳定土上层、13公分厚12%白灰土下基层构成。根据水文地质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了砂垫层,中湿、潮湿地段采用防冻措施。建有T型梁中桥1座(6482延长米),T型梁小桥1座(3726延长米),主涵洞8道(135米),通道涵洞2道(415米),平交道涵10道(135米),平交道口14处;桥涵载荷承受能力为汽--20、挂--120;地下排水工程3159米。省交通厅、公路局、市交通局及市公路工程处组成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小组,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工程全部达到设计要求,被评为省级优质工程。

  1989921日,由市交通局牵头,在京哈公路施工现场举行了通车典礼。省长邵奇惠、市委书记李根深、筑路工人代表郭兴年为通车典礼剪彩。四台满载乘客的披红大客车由哈尔滨出发,沿着新建路段开往长春市。从此,京哈公路哈尔滨至长春段的断头路成为历史。

  黑大公路 此路是黑河至大连公路的简称,编号国道202线。自黑河市起,途经孙吴、北安、克东、拜泉、明水、青冈、兰西、呼兰、哈尔滨、双城、阿城、五常12个县市,过省界拉林河牛头山大桥进入吉林省榆树县界,由此西南行经吉林、梅河口、沈阳、海城至大连市。全长1734公里,哈尔滨地区界内778公里,其中由滨洲铁路立交桥始经道外区前进乡、绥满公路、松花江公路大桥、道里区、南岗区、动力区、平房区至阿城市利新乡交界处为哈尔滨市界内段,362公里;兰西、呼兰两县交界处起,经杏山堡、台屯、乐业、朱家油房至滨洲线铁路立交桥为呼兰县界内段,344公里;由阿城市利新乡与哈尔滨市交界处始,经阿城市杨树乡安吉窝堡、苏家屯至双城市商家窝堡交界为阿城市界内段,72公里。

  此路自兰西、呼兰两县交界处起,经杏山堡、台屯、乐业、朱家油坊至滨洲线铁路立交桥为呼兰县界内路段;由滨洲铁路立交桥始经道外区前进乡、松花江公路大桥、道里区、南岗区、动力区、平房区至阿城市利新乡交界处为哈尔滨市界内段;由阿城市利新乡与哈尔滨市交界处始,经阿城市杨树乡安吉窝堡、苏家屯至双城市商家窝堡交界为阿城市界内段。

  黑大公路哈尔滨地区界内段历史上分为2个自然路段,道外区前进乡和呼兰县界内为"江北段",松花江南岸哈尔滨市界内为"江南段"

  松花江以北路段,是金代上京会宁府(阿城市白城古城)至蒲与路治所(克东县金城乡古城)的古道,清代是卜奎(齐齐哈尔)经拜泉至呼兰所行路段。中东铁路通车哈尔滨逐渐成为商埠后,江北路段称为"哈呼公路"。此路段是在1930年以前的大车道的基础上修筑的,路面宽度不一,有9米的,也有6米的,均为土路。哈尔滨沦陷时期,被列为"国道",今松浦镇马家船口以北部分路段曾铺装了碎石路面。19458月日本投降时,此路段大部分桥梁和路面均遭破坏。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无人养护,路况进一步恶化,过往车辆只能在江河封冻季节通行。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沿线各级民主政府曾组织民众对此路段进行过整修,以维持通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64年起,哈尔滨市和呼兰县公路主管部门组织民工建勤和交通系统职工,利用4年时间,将此路段建成三级砂石级配路面。1971年,将砂石级配路面改建为渣油路面。1976年,省交通局(厅)针对渣油路基层差、面层薄弱、不适应车行的实际,决定将哈尔滨至明水路段改建成二级沥青混凝土路。改建工程由省公路勘测设计院承担设计,省公路局组建了黑大路哈明路段改建工程指挥部。哈尔滨市界内路段的改建任务由市公路管理处承担,界外路段分别由呼兰、兰西、明水县的民工建勤和省公路二处、三处承担。1976-1977年,首先完成了路基工程。1978-1980年完成了全段路面改建工程。竣工后的黑大公路哈尔滨地区界内路段,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路面基础层为30公分厚80%剂量的白灰土,连结层为6公分厚的贯入式沥青碎石,面层为25公分厚的热拌碎石沥青。

  此路段建于沦陷时期的滨江公铁两用大桥,由于公路桥面宽度仅58米,承受能力低,不能通过重型车辆,往来车辆经常受阻。1982年,经交通部批准,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资,在哈尔滨松花江上新建了1座连结黑大公路的特大型公路桥--松花江公路大桥。

  大桥工程于19835月开工。此外,还在松花江支流金河上新建了1585米长的桥梁1,在滨洲铁路线上建立了60米长的立交桥1座。后两桥于1985年动工,19869月同松花江公大桥同时竣工。大桥建成通车后,来往于哈尔滨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的车辆不再通过滨江公铁大桥而由朱家油坊经松花江公路大桥进入市区,缩短了行车里程和时间。

    黑大公路江南段,由动力区任家桥起,经平房区韩祯窝堡、马家沟出市界至五常县界路段,形成于哈尔滨沦陷时期。当时,日本侵略军在市南郊平房设置了代号为"731"部队的细菌试验场,为此修建了至平房的公路,并铺装了碎石简易路面。1941年,日本计划修建由哈尔滨至大连的汽车专用公路,把此路段列为哈大路的一段,后因侵略战争失败而搁置。由任家桥至平房路段称为哈平路。1956年,市城建局将哈平路在碎石路基础上改建为三级沥青路。改建后的哈平路,路基宽9米,路面宽6米,两侧各植4行行道树。

  1977年,市公路管理处养路总段对哈平路进行大修,路面加铺了3公分厚的沥青混凝土。1989年,对任家桥出口处路段进行了中修。

  平房火车站至双城周家路段,于1964年始称平周路。1968年,原滨江区平新公社组织力量,将界内5公里平周路段建成三级简易炉渣路。1973年,平房区公路部门按三级路标准,对界内的平周路进行改建,将泥土路基改建成白灰土基础,炉渣路面改建成渣油路面。1988年,此路段进行大修,路面通过碎石铺垫得到补强,面层铺装了3公分厚的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哈平路、平周路及周家至五常县路段,于1980年改称哈五路。

  按照交通部的统一规划、哈尔滨地区界内由哈尔滨市通往黑河和五常的公路,一并纳入黑大公路内,成为黑大公路的组成路段。哈尔滨地区界内,黑大公路按路面宽度划分,一级路107公里、二级路425公里、三级路246公里;按路面构成划分,水泥混凝土路51公里、沥青路655公里、碎石路72公里。黑大公路由省市专业养护队共同管养,其中,省公路局直属养路段管养416公里,哈尔滨市养路总段管养362公里。

  哈富公路 此路是哈尔滨至富锦公路的简称,编号国道221线,为省会哈尔滨通往东北部城市佳木斯和三江平原的重要干线公路。自哈尔滨三棵树铁路跨线桥始,途经宾县、方正、依兰、佳木斯、桦川、集贤等县市至富锦,全长5629公里。由富锦东北行67公里,可达中国边境贸易港口城市同江。哈尔滨地区界内341公里,其中哈尔滨市界内175公里,阿城市界内166公里。

  哈富公路部分原始路段为古驿道,历史悠久,远在唐代,是居住在黑龙江下游的黑水靺鞨族与中原地区联系的"朝贡道";辽代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鹰路"主干线的一部分;金代是上京会宁府(阿城市白城古城)至胡里改(依兰)的驿道;明代是底失卜(双城市石家崴子古城)通往奴儿干驿道海西东水陆城站的一部分;清代是吉林乌拉(吉林市)至三姓(依兰)驿道江南段的一部分。

  哈富公路形成于民国初期,是在车马大道的基础上经过整修成为简易土质公路的。当时沿此路可远至富锦,为哈尔滨通往外地最繁忙的客货运输路线之一。哈尔滨沦陷时期,日本侵略军为适应经济掠夺和军事侵略的需要,把此路纳入"国道"建设计划。1933年开始,伪国道局以"勤劳奉仕"名义组织沿线农村青壮年,按路宽8米标准重修此路。1939年开始,哈尔滨至蜚克图段逐步建成自路中间起一侧为泥土一侧为碎石的公路;碎石路面通行汽车,泥土路面通行畜力车,不许混行。1942-19457月,因处于战争期间,此路破损严重,无任何维修,雨季无法通车。

  1946-1949年,为支援东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市人民政府组织沿线村民,定期对哈尔滨市界内的路段填补黄土、平整车辙,并将部分路段铺装成10公分厚的砂石路面。19507-19547月,松江省公路局配合哈尔滨、阿城、宾县,将哈尔滨至宾县的631公里路段建成可常年晴雨通车的砂石级配路面,称哈宾公路。

  1955年始,此路哈尔滨通往同江段称哈同公路。1958年,哈尔滨市建设局组织施工力量,对哈尔滨市界内路段进行以提高路基为主的改造,将阿什河河床路段改为高堤路基,路面底层用25公分厚砂垫层充填,路面用15-30公分规格块石铺砌。

  1965年,市公路管理处按二级和三级公路标准,对市界内三棵树至西长林子的125公里路段进行改建:将0-34公里的块石路面改为4公分厚的贯入式沥青路面,34-12公里的路面通过25公分厚的沥青表面处置,34-125公里的路基内铺装了规格为19-20公分的手摆块石。工程费用712万元。改建后的此段公路,路面宽度有9米、7米或6米不等,行车时速由20公里提高到35公里。

  1968-1970年,长林子至阿城永源路段,通过碎石补强、3公分厚渣油表面处置等进行改建,使路面宽度达到6米。1974年,阿城县公路工程队按路面6米宽标准,对界内永源至蜚克图与宾县交界路段进行改建,基层为8公分干压碎石补强,面层用25公分渣油表面处置。

  1977年始,哈尔滨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通过此公路的车流量迅猛增加。三棵树至蜚克图路段每日车流量超过1万台次,原有公路等级和技术状况已不适应运输发展的需要。因此,省交通局(厅)决定将此公路的部分路段进行根本性改建。三棵树至蜚克图359公里路段按二级公路标准改建,其内容包括改建不符合技术要求的弯道、坡道、曲线半径、长度和宽度不够的中小桥及涵洞。哈尔滨市界内193公里路段的改建工程由市公路管理处养路总段承担,于1978525日开工,197971日竣工。工程造价670万元。经改建后哈尔滨市界内路段,0-10公里路基宽24米,路面宽15米;10-193公里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改建工程增加20公分厚10%剂量白灰土补强,8公分碎石沥青垫层,4公分沥青混凝土面层。改线新建路段由白灰土补强并增加26公分厚的砂垫层。

  19835-19848月,省公路局投资765万元,对哈尔滨市界内10193公里路段进行了大修。市公路管理处公路工程队承担大修施工任务。大修项目主要是平除路面凸出部分(刨油包)、修补坑槽、部分路面加铺装3公分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1986年,改称哈富公路。

  经过几年的改建与大中修,哈富公路哈尔滨市界内绝大部分路段能满足交通流量的需要,唯有市区出入口--三棵树铁路跨线桥东端至韩家洼子大堤路段由于行人、自行车、畜力车、拖拉机和大中小型汽车混合行驶,昼夜交通流量较大(1987年昼夜为18030台次),经常发生严重的交通堵塞,并时有交通事故发生,成为影响哈富公路交通顺畅的"卡脖子"路段。因此,省政府和市政府决定按一级路标准改建此段公路,并将其列为1988年重点工程项目。

  改建路段工程由市公路勘测设计所设计,市公路工程处施工,19885月开工,当年9月竣工,总造价1787万元,经省市主管部门检查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

  1990年,哈富公路市区出入口路段全长183公里,路基宽35米,主道路面宽15米,主道两侧各设12米宽的隔离带,上下行辅道路面宽各5米,上下行人行道宽各22米,路肩宽08米,沥青混凝土路面。根据原路段技术状况,基础层分别增加了砂垫层、白灰土和水泥白灰稳定土等加强基础措施。

  哈伊公路 此路是哈尔滨至伊春公路的简称,编号国道222线。自哈尔滨始,途经呼兰、绥化、庆安、铁力等市县后抵达小兴安岭腹地林城伊春市。全长3413公里,哈尔滨地区界内78公里。

  哈伊公路哈尔滨市界内路段由太平区新江桥街始北行,经滨江铁公两用桥过松花江,在道外区松浦镇沙砣子东行至长发屯,北行于103公里处与绥满公路、江北中环路左右相交后,经张士英屯横过滨洲、滨北铁路线进入呼兰县界;由此北行,经利民镇、朱家油房与黑大公路交汇,东北行过呼兰河大桥至呼兰县城;由呼兰县城北行,经长岭、许卜、大用等乡镇至泥河出呼兰县界进入绥化市界内。此路在哈尔滨地区界内沿途平坦畅通,经过219个乡镇,是哈尔滨至小兴安岭林区的便捷之路。

  哈伊公路哈尔滨地区的原始路段形成较早,是在清代民间大道的基础上经过修整形成的,正式成为公路则始于东北沦陷时期。1932-1934年,日伪当局组织民工修建了哈尔滨至呼兰路段,当时是土路。呼兰河流域的粮食、农副产品和哈尔滨的工业品等均经过此路运出运入。哈尔滨沦陷时期,哈伊公路为哈尔滨至黑河、佳木斯、萝北等市县的"国道"干线公路。新中国建立初期,此路段称哈呼公路,后改称哈黑公路。

  1949-1950年,市政府组织民工整修了哈尔滨市界内通往呼兰的路段,但路况仍未明显改善,车辆通行"梗阻"现象时有发生。1963年秋季始,市交通局根据市人委的指示精神,按三级公路标准,对市界内136公里长的路段进行根本性改建,首先新建和改建了部分路基。为确保公路改建工作顺利进行,市交通局于19643月组建了哈呼公路建设指挥部,局长张振东任总指挥、副局长宋子良任副总指挥。与此同时,组织了由原滨江区筑路民工大队、市装卸公司、市公路管理处等参加的600余人的施工队伍。哈尔滨糖厂以东是翻浆最为严重的路段之一,被称为"大肚皮""大酱缸"。为根治此段公路的翻浆,在市人委的安排下,将市内开辟道路所挖多余黄土和原军事工程学院至太平桥路段大岗坡所挖的优质黄土全部运到公路改建工地,以充填路基。改建工程于19649月竣工。改建后的哈伊公路哈尔滨市界内段路基宽9米、路面宽6米;基层为14公分厚的手摆块石、4公分厚碎石嵌缝;路面由4公分块石及砂子构成;滨江公路大桥北端引道1公里长的路段为沥青路面;10公里长的低洼翻浆路段得到了治理。1966年,又将碎石路面改建成渣油路面。1970年,由市公路管理处桥队在呼兰河上修筑了13284米长40米跨径的空腹式永久性双曲拱桥,使过往哈尔滨至呼兰县城的车辆结束了春、夏、秋三季靠轮渡过河的历史。1973年,呼兰县将界内砂石路改建成三级标准渣油路面。1980年,改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使哈尔滨至呼兰的275公里路段畅通无阻。

  1985年,朱家油坊至呼兰县城的113公里路段改建成二级标准的沥青混凝土路。还改建了二道河桥,以增加泄洪量。至1990年,哈伊公路出口路段达到了路面黑色化、桥涵永久化。

  绥满公路 此路是绥芬河至满洲里公路的简称,编号国道301线。东自中国边境城市绥芬河始,途经穆棱、牡丹江、海林、尚志、阿城、哈尔滨、肇东、安达、大庆、林甸、齐齐哈尔等市县后,于甘南县出省界入内蒙古自治区界内;经阿荣旗、海拉尔至满洲里,全长1366公里,其中哈尔滨市界内327公里,阿城市界内647公里。路线基本与滨绥、滨洲铁路线并行,是一条具有国际通道意义的公路。

  绥满公路哈尔滨地区界内段为东南西北走向。自尚志与阿城交界处始,经平山镇,西北行经小岭镇横穿滨绥铁路线,在玉泉镇、长发屯、亚沟镇、阿城镇之间迂回穿插绥滨铁路线4次后经舍利屯、郝罗屯出阿城界入哈尔滨市界内;经动力区耿家店、吕家油坊、黎明乡、孙家火车站道口,沿动力区通乡街、香坊区红旗大街、公滨路、南直路、太平区东直路至新江桥街与哈伊公路起点重合,过滨北铁公两用桥,至道外区松浦镇前曹家西行(重合哈伊路103公里),穿过滨洲、滨北铁路连接线和滨洲铁路线,经前进乡大耿家屯西横过黑大公路后西北行,经化家至万宝镇;由此西行出哈尔滨市界入肇东市界内。此路哈尔滨地区界内路段,途经412乡镇,8次横穿铁路线。

  绥满公路哈尔滨地区界内路段原为2条线路,哈尔滨以东至绥芬河段称哈绥公路,哈尔滨西北行至大庆段称哈大公路。

  绥满公路哈尔滨至绥芬河原始路段历史久远,大部分路段是在古驿道和民间道的基础上经过整修逐渐形成的;还有一部分路段金代是上京会宁府(阿城市白城古城)通往恤品路和肇州的道路,清代是哈尔滨经阿勒楚喀(阿城市)通往宁古塔(宁安县宁安镇)的道路。

  哈尔滨至阿城路段形成于哈尔滨沦陷时期,当时从哈尔滨至阿城有3条路:一条由今太平桥始东行,过阿什河,经王乡屯、荒山咀子、义兴泉烧锅、黄河沿至三家子,由此西行再过阿什河、穿过滨绥铁路,经舍利屯至阿城镇;第二条由香坊大房身始,经苇子沟、大嘎哈(城高子)、三家子、舍利屯至阿城镇;第三条由香坊始,经孙家屯、柞树林、郝罗屯、庙台沟至阿城镇。

  哈尔滨沦陷时期,自1935年始,日伪当局通过抽丁拉夫,修筑了"国道"哈尔滨经阿城至尚志界路段。当时由香坊始,经城高子出哈尔滨市界后至阿城舍利屯,由此经黄土岗子、阿城镇、玉泉、小岭、平山出阿城界入尚志界内。另一条为县道,又称"警备道",由香坊孙家屯始,经间草岭、鞠家床子出哈尔滨市界后,经郝罗屯、太平沟至阿城镇,其走向与今绥满公路哈尔滨至绥芬河路段基本相同。1942年,此两条路的部分路段铺装了半侧砂石、半侧泥土的路面,砂石路供汽车行驶,土质路供马车行驶,严禁混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57年底,哈绥公路城高子经舍利屯、黄土岗子至阿城路段,虽经整修,但路况未得到明显改善,仍为土路,晴通雨阻。1958-1960年,哈尔滨孙家站铁道口经郝罗屯至阿城镇路段逐年得到改建。改建工程由省交通厅投资,省公路勘测设计院设计,阿城县组织施工。改建后,此路段成为碎石级配路,路基宽10米,路面宽7米。1965年,哈尔滨市公路管理处将孙家站铁道口至郝罗屯的134公里路段的碎石级配路面改建成渣油表面处置路面。1966-1969年,阿城县组织民工按三级公路标准逐年改建了阿城镇至平山路段。改建后,路基宽85米,路面宽55米,为碎石级配路面。1969-1971年,将通过县城内人稠路窄、经常发生交通堵塞的路段改道,由城北154变电所起,经胡家屯、阿城火车站南侧直达糖厂桥。改道路段,长22公里,三级砂石级配路面。1970-1974年,由郝罗屯经阿城镇至亚沟265公里路段,在碎石路面的基础上,通过补强,进行了25公分厚的渣油表面处置。1976年,哈尔滨市界内的134公里路段由市公路管理处建为沥青贯入式路面。

  绥满公路阿城市界内的亚沟镇、玉泉镇、小岭镇、平山镇一带是建筑材料生产基地,大中小型生产厂家50余个,所产矿石、石材、白灰、水泥等产品大都通过此公路运至哈尔滨市区;一面坡、玉泉生产的果酒、啤酒、白酒和山区土特产品也要通过此公路运往哈尔滨。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哈尔滨的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基建所需建材日增,绥满公路过往车辆不断增加,但原有公路技术标准低,弯道、陡坡多,曲线半径小,行车视线不佳,又多次与滨绥铁路平面交叉,阻车情况严重,交通事故屡有发生,成为"卡脖子"路段。因此,省交通局(厅)决定投资改线新建绥满路阿城市界内亚沟至玉泉段,并把它列为"七五"建设计划重点项目。改建工程分两期进行,由省公路勘测设计院承担设计,哈尔滨市公路管理处负责组织施工。

  一期工程长度为157公里,自哈绥公路38公里处常胜桥起,沿亚沟至玉泉镇南部山麓北坡下循行,在岳吉、南平、董家油坊、王岗屯、西山屯等村旁通过,至玉泉镇南街铁路专用线止。一期改线新建路段工程于19835月开工,19867月竣工,经省公路局验收后评为良好工程。工程总造价10074万元。竣工后的改线新建路段为二级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路面下基层为灰土碎石和水泥灰土稳定层;上基层为贯入式沥青碎石联结层;新建永久性中小桥各1座(642延长米),涵洞46道(649米)。设计行车时速80公里,交通流量昼夜4000台次。

  二期工程于19876月开工,将一期工程续建路段延伸至矿山处与绥满公路接线,198810月竣工。续建路段长27公里,二级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新建横跨滨绥铁路立交桥1座(649延长米)、中桥1座(504延长米)、小桥3座(计1483延长米)、涵洞7道(计1375延长米)。二期工程经省公路局、哈尔滨市建设委员会、哈尔滨市交通局、哈尔滨市公路管理处、阿城市政府组成的验收委员会评定为优良工程。

  绥满公路改建新筑路段,根治了弯道,避开了村镇,可直通玉泉狩猎场。

  1986年,省公路局投资并组织施工力量,对阿城界内郝罗屯至亚沟段进行中修和渣油表面处置,其中253公里路面得到中修,4公里路面得到渣油表面处置。

    绥满公路哈尔滨至亚沟原有路段为三级公路,标准低、技术状况差,每年都发生翻浆、水毁等灾害。1978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多的过往车辆使此路段处于超负荷通行状态。1987年哈尔滨市界内段,每昼夜平均车流量已超过8000台次,最高峰时达万余台次;哈尔滨市区出口路段各种车辆混行,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于1987年经交通部同意和省政府批准,省交通厅决定投资另建新路段,将原有路段改作辅道。新建路段工程被列入交通部和黑龙江省"七五"计划重点工程之一。

  新建路段全部工程由黑龙江省公路勘测设计院设计,省路桥公司三处、四处及哈尔滨市公路工程处施工,19875月开工,19899月竣工,被省交通厅、省公路局、市交通局组成的验收委员会评为省级优良工程。工程总造价185亿元,用工130万工日、各种机械91200台班、钢材8467吨、木材4500立方米、水泥8500吨、沥青1100吨、各种砂石80万立方米。

  新建路段全部工程包括299公里汽车专用一级公路、41公里二级公路、336公里城市出入口路段。新建公路路段自动力区拉滨线铁路道口(原哈绥公路3556公里处)始,经动力区黎明乡吕家油坊、穿过江南中环路后出哈尔滨市界进入阿城市界内;经新华乡交界岗、南阳屯、舍利乡马家窝棚、后伞家、赵发屯,横穿阿什河乡南部经亚沟镇刘秀屯至亚沟青年农场,在此与亚沟至玉泉二级公路相接。全长34公里,其中哈尔滨至阿城镇299公里路段为封闭式汽车专用公路。

  新建的城市出入口路段,路基宽37米,主车道路面宽15米,主车道两侧绿化带宽各2米,上下行慢车道路面宽各5米,慢车道外两侧人行道宽各3米,路面结构为6公分厚沥青碎石连结层、4公分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1公分厚沥青石屑,上基层为11公分厚5%水泥和5%白灰综合稳定土,下基层为30公分厚12%白灰稳定土。

  哈尔滨至阿城路段的汽车专用公路是按一级公路标准修筑的,路基宽23米,路面中央分离带宽2米,上下行汽车道宽各825米,人行道宽各2米,硬路肩宽175米、土路肩宽05米;路面层由24公分厚水泥混凝土构成,上基层由18公分厚水泥稳定砂砾构成,下基层由16公分厚5%水泥和5%白灰综合稳定土及17公分厚砂砾构成;设计行车时速100公里,车流量18000台次/日。

  新建路段阿城市区出入口道路尾端始至亚沟青年农场路段是按二级路标准修建的,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路面层为20公分厚水泥混凝土,上基层18公分厚水泥稳定砂砾,下基层16公分厚5%水泥和5%白灰综合稳定土。设计时速80公里,车流量5000台次/日。

    新建路段配套附属设施有新建各种桥梁12座,其中永久性大桥1座(216延长米)、中桥2座(10514延长米)、小桥2座(708延长米)、互通式立交桥2座(786延长米)、分离式立交桥4座(25467延长米);过水涵洞29道、通道涵洞19道;防护栅、隔离栅总长58215米;公路养护管理中心1处,车辆通行收费站2处。桥梁设计荷载汽车不超过20吨,拖车不超过120吨。

  新建路段(阿城至亚沟41公里路段除外)是黑龙江省首条全封闭式汽车专用公路,对过往车辆实行收费,省公路直属养路段承担此路段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

  198910月,经过省、市有关部门协商,将哈尔滨市区出入口的336公里路段移交城建部门管理。

  绥满公路哈尔滨地区的西北段,始建于哈尔滨沦陷时期,土质路面,雨天不能通行车辆,当时被日伪当局确定为"国道",由哈尔滨经呼兰、安达等城镇通往齐齐哈尔。1945年日本投降后至1968年,此路段绕开呼兰县城经肇东县通往齐齐哈尔,即自新江桥街始,过滨北线铁路大桥,沿哈伊公路行出市界,经呼兰县张户屯、于金店,过滨洲铁路线出县界,经道外区化家、万宝镇出市界通往肇东,俗称"哈肇老路",夏秋季难于行车。

  1968年,原滨江区革委会组织区内施工力量修建哈尔滨市界内通往肇东的新路段,即"江北中环路"。起点自哈伊公路103公里处(松浦镇)前曹家,经松浦屯、郝家,过滨洲铁路至前进乡斗沟子、翻身岗、罗家、孔家烧锅、万有至万宝屯,由此出市界与哈肇路肇东县界内段相通。此路当初是炉渣土改善路面,后来按三级公路标准改成白灰土基础渣油表面处置路面。

  1969年,中苏边境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根据沈阳军区指示,为确保战时哈尔滨至大庆两地间的公路畅通,当年,中共哈尔滨市委、市革委通过动员工厂、机关等社会力量,另选新址,修建自道里区哈双公路北线零公里始,经程家岗北行,沿新发大坝17号照战备码头通过渡船横过松花江至万宝镇的路段,当时称"战备路"。此路段绕开了滨北公铁两用桥,是按三级公路标准修建的,白灰土基础,渣油表面处置路面,全长33公里。

  新路段建成后,由于17号照战备码头过江轮渡船造得不适用等原因,来往哈尔滨至大庆间的车辆改行江北中环路。为此,原滨江区组织民工于1971年按三级公路标准,修筑了松浦屯经张永吉屯至万宝公社(万宝镇)罗家与原江北中环路相接的渣油路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肇东、安达、大庆至哈尔滨的车流量逐年增加,哈尔滨市界内原有路线所经村屯较多、弯道多、路况较差,适应不了交通运输需要。1974-1976年,市公路管理处按三级公路标准,将罗家屯东侧始,经化家、万宝至肇东界路段建成新路。新建路段为白灰土基础,碎石沥青连接层,沥青混凝土路面。1981年,哈尔滨至大庆路段定为绥满公路后至1988年,此路段进行了大中修。经过大中修后,227公里的路段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白灰土基础,碎石沥青联接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线形合理,路基稳固,路面平整。

  哈萝公路 此路是哈尔滨至萝北公路的简称,编号省道01线。自哈尔滨始,途经呼兰、巴彦、木兰、通河、依兰、汤原、鹤岗等县市至萝北的肇兴。肇兴是靠近国界的集镇,位于黑龙江畔,与苏联隔江相望。哈萝公路全长55665公里,是省级公路最长的一条。哈尔滨地区界内段745公里,除去重复哈伊公路275公里,净里程为47公里。

  此路哈尔滨地区界内路段起点太平区新江桥街,沿哈伊公路北行,经呼兰县城中心,于呼兰火车站北横过滨北铁路线东行,经新兴、腰张家、双井乡、三家子、公家沟、小方台、方台乡至二八镇的漂河出呼兰县界。

  哈萝公路是在古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正式形成公路始于哈尔滨沦陷时期,当时称"国道",由新京(长春市)经哈尔滨等市县至萝北。1932-1933年,日伪通过抓劳工,修建了哈尔滨至呼兰的路段;1935-1941年,修筑了呼兰至萝北的路段。全线均为土路,通车状况不佳。哈尔滨地区界内段,除雨天泥泞和翻浆季节外,可勉强维持通车。界外路段未能全线贯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63年期间,哈尔滨市和呼兰县各级人民政府曾多次发动群众,对界内路段进行整修,以改善路况、维持通车。1964年,哈尔滨市和呼兰县公路管理部门各自组织施工力量,将哈尔滨至呼兰县的275公里路段改建成三级碎石级配路面。同年,呼兰县界内路段开始大规模的改建,提高和加宽路基,将弯度较大的路段尽量裁弯取直,铺装碎石路面。为此,呼兰县公路管理部门成立了由民工建勤代表和专业修路人员组成的改建工程大队。由于技术力量不足,改建工程是在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进行的。至1967年,改建工程竣工。通过此次历时三年的改建,车辆通过能力明显提高。1972年,呼兰县公路管理部门又组织力量,将县城以东至巴彦县的112公里碎石级配路改建为渣油路。1990年底,哈萝公路呼兰县界内路段由县城始至巴彦县界的里程为469公里。按公路等级划分,二级路14公里,三级路455公里;按路面材料构成划分,渣油路112公里,碎石路357公里。永久性桥梁9座(226延长米),永久性涵洞29道。行道树达到绿化标准,省公路局直属养路段管养。

第二节 县级公路

 

  一、哈尔滨机场公路

    此路又称迎宾路。1979101日前称哈双中线。自道里区城乡路始,经金山堡、王家店、小三姓、康家、薛家、姜家、大赵家、小赵家、后肖家、后胡家、温家窑、新立屯、八里堡、白家岗等18个村屯至哈尔滨民航机场,全长259公里。

  机场公路原是一般民间大车道,后来成为哈尔滨至双城公路的一段。哈尔滨沦陷时期,伪市公署将金山堡至大赵家13公里路段做为农村"放射线"道路,于19371018-1110日拨款1991元伪币,组织沿线村屯民工民车进行以上土平辙为主的简单修建。1942年,顾乡伪区公署组织民工,对大赵家以西部分路段进行上土平辙的简单修整。此路冬季曾通行营运机动客车,往来于哈尔滨至大赵家之间。

  1949年春季,当时的顾乡区政府动员90余个村屯群众补修了顾乡至西肖堡(后肖家)的20公里路段。同时,在金山堡至西肖堡路段两侧,按5米间距栽植双行杨树。1956年此路定名为"哈双中线"1958年,大赵家以西1公里路段翻浆得到处置。为适应西郊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新发公社(新发乡)对外国人开放后参观访问的需要,此路由东向西逐年得到改建。1959年,市城建局组织施工力量,按四级路标准将起点天河桥至薛家的11公里土质路段改建为碎石路。1960年,天河桥至后肖家的185公里路段得到加宽路面的改造;1962年,由哈双公路养路段改建成泥结碎石公路。同年,后肖家至八里堡运粮河的73公里路段得到加宽。1964年,由省公路局投资,市城建局道桥队将天河桥至薛家的11公里路段改建为三级沥青路。同年,市公路管理处将薛家至温家窑之间113公里路段改建成碎石级配路。1965年,薛家至后胡家的9公里路段改建为渣油路。1971年,后胡家至八里堡运粮河桥头的58公里路段改建为渣油路。至此,哈双中线职工街至运粮河桥头段的259公里碎石级配路改为沥青和渣油基本各半的公路。1975年,哈尔滨民航机场在临近哈双中线的阎家岗动工修建。为将新建的民航机场与哈双中线有机地联结起来,市公路管理处将当时尚属于双城界内哈双中线16公里路段改建为渣油路面,以适应机场建设需要。为使此路能与民航机场通航后配套,增强车辆通行能力,经省政府批准,1978-1979年,市公路管理处对此路进行了以提高公路等级为主的拓宽改建。改建后,职工街0-3公里处路段成为15米宽的一级沥青路;3-13公里路段主道成为9米宽二级沥青路,两侧隔离带各15米宽,上下行辅道各5米宽、碎石级配路面;13-289公里机场路段,主道宽7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单侧辅道宽6米,碎石级配路面,其中新立屯至机场39公里路段是另选新址修建的,原有路段改作辅道。运粮河上新建54延长米中桥1座,加宽了胜利、小三姓、万家等3座小桥,加宽了18道涵洞。改建工程总投资1259万元,其来源由国家补贴400万元,地方自筹100万元,从养路费中列支759万元。改建工程投资用于路基、路面和路涵方面的资金为1160万元,用于公路桥梁方面99万元。

  197910月中旬,由市公路管理处、农业局、园林处、道里区革命委员会等单位组成机场路绿化委员会,以公路管理处为主,对机场路全线进行绿化。为此,共投资475万元,栽植杨柳树16万棵。1981-1982年,省公路局投资200万元,市公路管理处组织施工力量,将3公里至25公里路段的辅道路面改建为12公分厚的碎石改善路面。

  为使此路能与埃德蒙顿路衔接一致,增强车辆通过能力,经省政府批准,1985年始,机场公路再次得到改建。改建工程由市公路管理处组织设计和施工,具体施工任务分别由市公路管理处机械化施工队、公路工程队、第二公路工程队和桥梁工程队承担。改建工程于19856月开工,19878月底竣工。经省、市政府和省交通厅检查验收,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同年,被省质检站评定为省级优良工程,获银牌工程称号。总造价2907万元。

  机场路经过改建后,零至11公里路段为一级沥青混凝土公路,主道15米宽,两侧隔离带宽各2米,辅道宽5-6米,其中0-3公里路段人行道宽各2米;11-25公里路段为二级沥青混凝土公路,主道宽9米,两侧隔离带宽各2米,辅道宽5米;25-289公里路段为三级沥青混凝土公路,路面宽7米;改建桥梁5座(102延长米)、主道涵管21道(549米)、辅道涵管43道(452米)、平交道口80处;25公里长隔离带栽植绿化树7000棵。1989年,经市政府协调,职工街至金山堡3公里路段划归市城建部门管理。

  19907月,市公路管理处从养路费中列支30万元,在此路0-3公里、9-22公里路段,进行了"GBM工程"试点,将原来的土路肩改建成水泥混凝土路肩,并在路两侧栽植了冬青树、花草等。

  二、哈前公路

    此路是哈尔滨经双城至前郭公路的简称,哈尔滨市界内路段也称"哈双南线"

  哈前公路是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后,由铁路沿线民间道经过简单修整逐段连结而形成的。最初哈尔滨市界内路段起点由道里顾乡屯始,西南行经地亩桥(天合桥),西行至王家店,由此西南折,沿今中南联络线公路西南行,经王岗、三姓屯至运粮河后进入双城市界。

  哈尔滨沦陷时期,此路由顾乡始,改经今哈尔滨市钢管厂、金山堡、王家店至王岗。1933年春,日伪当局通过委托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和国际运输部包修的方式,由沿线地方警察强制民众,对哈尔滨至双城路段进行上土平辙的修建。1936年,日伪当局强迫民众将顾乡屯至三姓屯的路段改建成8米宽土路。1937年,哈尔滨至双城路段再次进行简单整修。整个沦陷时期,哈尔滨市界内乃至界外的全段路况差,冬季能维持通车,夏秋季时通时断,雨季则完全断绝交通。

  1949年,顾乡区人民政府组织施工力量,对顾乡天合桥至双城界路段进行修补。1951年,经松江省公路局批准并拨款,仍由顾乡区人民政府组织施工,将顾乡天合桥以西的2公里土路面铺装成碎石路面。1958年,市建设局将王岗界内的土路段铺装成碎石路面;此后不久,用炉渣修补了这一段路的部分路面。1964年,此路由于改建另选部分新路段,省公路局把起点改在南岗区杨马架子。由此西南行,经"三八"水库坝顶、王岗、三姓屯、正红五屯、运粮河,进入双城界。同年,为改变此路晴通雨阻、线形过于弯曲、路面不平、行驶困难的状况,由省交通厅投资1876万元,省公路测设大队勘测设计,市公路管理处组织民工和市交通局系统企事业单位义务工,按三级路标准,对市管界内路段进行了改建,将直角弯路段改线取直,铺装碎石级配路面。改建后,路基宽9米,路面宽55米,可四季晴雨通车。

  为进一步提高此路的车辆通过能力,1968-1970年,市公路管理处将碎石级配路改建为渣油路,并在路两侧栽植双行行道树。市公路管理处养路总段负责日常养护及管理。

  1989年,京哈公路哈尔滨至长春段未建成前,此路是国道102线的组成部分,称哈长公路。前郭是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政府所在地,也是1998年前哈尔滨至长春必经之地。哈尔滨市界内187公里,桥梁2座(713延长米)、道涵7道。

  三、哈双北线公路

    此路是哈尔滨通往双城三条公路其中位处最北的一条,故名哈双北线公路,简称"哈双北线"。起点为道里区工农大街,经朱顺屯、查家窝棚至程家岗与江南中环路、中北联络线公路相交,西行经辛家、宫家、登州李、西登州、大中安、万家窝棚至宋家店,由此南折经东井子西行至新立屯,全长239公里。沥青、渣油路面,有混凝土梁式桥4座(575延长米)。

  哈双北线公路是在古道基础上形成的。辽、金时代属"鹰路"的一段,清代是哈尔滨通往双城、伯都纳的一条重要民间道。清末《吉林通志》"地域图"就有此路的标记,哈尔滨沦陷时期《哈尔滨特别市区域别图》也标此路为哈尔滨市通往周围各县的六条公路之一。1937年《滨江时报》报道:"顾乡屯双城界之黄家店大马路长约60里,于星期动工以来,昼夜进行,于一周间内,已经完成。"从报道的情况看,此路当时仅是简单修建,在原有旧道上加铺黄土。1942年,伪顾乡区公署组织民工对界内段进行了以挖边沟、填土平辙为主要内容的整修。由于土路面,除大地封冻季节外,通车时断时续。

  1949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4年末期间,此路路况无明显改善,来往车辆经常受阻。1965-1966年,哈双北线公路得到了全面改造,路基扩宽至85米,部分路段改线,低洼路段路基加高,路面铺装炉灰土,达到四季常年通车三级路标准。当时的滨江区组织400名常年建勤民工和义务运输车,参与此路改造。为铺装路面,使用炉灰25万余立方米。

    1969年,市公路管理处将起点至程家岗7公里路段改建成渣油黑色路面。19736月,市地方道路管理站和道里区交通科共同组织施工,将程家岗至辛家的25公里路段改建成黑色渣油路面。19745月,道里区交通科组织施工队伍,对辛家以西至大中安屯等路段进行改建。其中,辛家至登州李屯西至大中安屯路段为白灰土基础,渣油表面处置。19755月对大中安屯西至李家店的4公里路段进行改建,路基为白灰土,路面为3-7公分碎石补强和渣油表面处置。

  1976年,哈双北线公路终点由新立屯改为新农公社(新农乡)后胡家。19775月,道里区交通科所属的公路站组织施工,将宋家店至后胡家3公里路段改建成白灰土基础、3-7公分碎石补强的渣油混凝土路面。至19775月,全路线由1969年前的砂石路变为渣油沥青路。为此,八年施工改造中,投入资金2292万元,建勤民工日6万余个。

  进入80年代后,早期修建的渣油路由于当时工程质量把关不严,工艺落后,基础强度不够,后期失养失修等原因所致,多处路段大面积破裂、松散和变形,严重影响车辆正常通行。为从根本上解决哈双北线公路技术状况低劣问题,市公路管理处于1985-1989年共投入资金212万余元,对总计147公里的路段进行大修,并铺装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提高了全路线的技术等级,使好路率由1983年测评的零上升至78%,昼夜平均交通混合流量可达2000台次。

  四、江南中环公路

    此路因其由松花江南岸环绕哈尔滨市郊区中部地带半周而得名,以横向为主,联结国省干线公路和部分县级公路及多条乡村道路,是哈尔滨公路网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分散干线公路交通流量和联接干线公路与地方道路的纽带,在公路大中修或改建时发挥绕行线路或辅道作用,在哈尔滨市界内县级公路中里程最长。

  起点为松花江南岸19号照岸边码头,由此南行,经匡家窝棚至程家岗与哈双北线、中北联络线公路交汇后沿哈双北线公路西行(重复哈双北线里程)至登州李屯南折至大赵家与哈双中线公路重合东行,再南折,经蒋化屯、新望哈火车站道口至望哈屯,再横穿望哈火车站道口后北折东行,经望哈农场、厢红五屯、哈前公路后再东南行,经正红二屯、正红五屯、正黄三屯、正黄四屯、张家店、韩家店与黑大公路交汇,沿黑大路北行,经平房火车站北端,拉滨铁路线北行至平房屯,再东行经二道沟、夏家崴子、黎明屯后东北行经柳树林、哈亚汽车专用公路分离式立交桥至吕家油房与绥满公路重合,沿绥满路东南行至耿家店东北行,经万家、刘春沟、胡头沟、绥满铁路线至城高子与哈城公路相交,再东北行经大嘎哈、楼上、电家、石槽、张家油坊东行,经刘二至金家与哈富公路重合;沿哈富公路西行,经东长林子至西长林子北折(脱离哈富公路)经石人沟、烟窝,与东风至巨源的专用公路相重合;东北行至福昌号(脱离专用公路)折向西北行,经天里村后至五风楼西行,经于家洼子、三姓屯、前双和南折经均福屯,西行后与江北中环路起点斜交,西行经赵家油坊,西北行至哈尔滨水泥厂轻轨铁路交汇处终点。由终点沿水泥厂专用公路西行直达三棵树公铁跨线桥南端(哈富公路起点),经公铁跨线桥西行,进入哈尔滨市区。全长104公里,其中重复里程18公里。

  19658月,滨江区组织500余名常年建勤民工,开始修建江南中环路。同年11月,完成新发公社(新发乡)登州李屯至动力区吕家油坊的44公里路基土方工程,其中南岗区正红二屯至正红五屯段为新建路基。19664-10月,滨江区组织民工对福昌号至张老八屯段路基进行改建,并铺装炉灰土简易路面。同年,完成石槽至金家段路基和简易路面铺装工程。赵家油坊至哈尔滨水泥厂、雷家至阿什河段原为阿什河河床地段,没有道路,需建高路基架桥梁通过。为此于1967年始组织300余名民工利用一年时间将高路基建成,同时架设大型桥梁2座。1968-1969年两年间,为铺装70余公里路面,每年组织建勤民工600余人,江南18个公社的机动车和畜力车近百辆,共拉运炉灰渣11万立方米。在修筑路基路面期间,除新建的永久性桥梁外,还将原有的木桥改建成永久性桥梁。1970年,整个线路贯通,达到了晴雨通车标准。

  1980年,各区公路管理站分段分期将炉灰土路面改建为渣油路面。

  江南中环路是在原村屯之间大车道的基础上连结起来的,由于战备等原因,急于求成,没完全按公路标准等级确定线路等级,既有三级,也有四级,有的陡坡超过6%,弯度过多,曲线半径小于最低标准,走向不合理;在铺装渣油路面时,仍按原线型施工,结构不合理,基础强度不够,使用多腊沥青,致使路面油包、搓板、泛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到1982年,全线处于"崩溃"边缘,好路率不足10%,仅能维持通车。

  江南中环路在修建改造过程中,走向作过调整。起点由当初的登州李改为19号照码头,平房区张滨屯路段"S"型弯道通过改道取直,香坊孙家至万家路段改为耿家店至万家,太平区东长林子至石人沟路段改为西长林子至石人沟。改线后,里程有所缩短,线型符合标准。

  1986年始,市公路管理部门逐年安排此路的大修工程。至1990年,太平、香坊、动力、平房、南岗五区界内全部路段和道里区界内部分路段的路基重新修建,路面改为沥青混凝土,达到了三级路标准,使车辆通过能力有所提高,农副产品进城不再受阻。

  五、江北中环公路

    此路位于松花江北岸,环绕郊区呈半圆形,1972年由省公路管理部门正式定名。起点由太平区民主乡张老八屯松花江农田大坝上始,北折经松花江4号照过江至北岸码头,西北行经呼兰县利民乡境内的吕刚屯、朱家后西行,穿过滨北铁路线与哈伊公路相交后沿绥满公路行至万宝镇,南行进入江北中环路,经后城子、前城子、钓鱼屯、大亮子、东兴隆岗至松花江上游21号照北岸码头,全长4085公里,正线251公里,其余为重复线。经过214乡镇14个村屯,横贯北部郊区中心地带。全线为三级标准公路,砾石路面68公里,黑色路面158公里,高路堤段153公里,有永久性桥梁4座(303延长米)。

  江北中环路靠近松花江北岸,修有永久性轮渡码头,俗称"战备码头"。通过轮渡上下游交通可相连。

  江北中环路始建于1968年,当时为适应战备,市革命委员会动员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和运力,通过义务劳动和运输,至1969年将松花江北岸高路基路段建成。下游68公里路段铺装简易路面,上游万宝至"战备码头"段铺装渣油路面。

  江北中环路的走向部分路段曾有过变动。1972年,由下游北岸4号照始,经吕刚屯、朱家、滨北铁路线、滨洲铁路道口、老松浦、郝家、小王家,再经滨洲铁道口后西行,经陈家岗、斗沟子、王老板、张家店、孔家烧锅至万宝镇。其中滨洲铁路线至陈家岗为新建路段。1978年,江北岸码头至哈伊公路相交的68公里路段由市公路管理处进行了改建,简易路面改为碎石路面。1989年,万宝镇至钓鱼屯路段进行了大中修。

  六、中南联线公路

    此路又称中前联线公路(简称中前联线),为哈尔滨至双城哈双中线公路(机场路)与哈双南线公路的联络线路。哈尔滨至双城车辆大部分通过中南联络线公路转行沿哈双南线公路去双城。由机场公路5公里处的王家店始,经世一堂制药厂、哈长铁路线至王岗,全长28公里,为三级标准渣油公路,路基宽10米,路面宽6米,有涵洞2道,立交桥1座。1964年前属哈双南线公路的一部分。

  1968年,中南联线公路在原大车道的基础上修建成砂石路面,1970年改建为渣油路面。1980年后由于修建铁路枢纽工程与铁路干线平交,为防止交通事故,经铁道部与哈尔滨市政府商定,在平交处修建立交桥。桥身部分由铁路部门负责修建,公路引道由市公路部门修建。19887月,引道工程实行招标施工,沈阳军区建设部门中标,但因缺少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于同年12月解除合同。1989年初改由哈尔滨市公路管理处养路总段施工。引桥工程由市公路管理处桥梁勘测设计所设计,1989322日开工。修筑引道052公里,石砌两侧挡墙4595米,砌石方11331立方米。引道净宽18米,其中车行道宽9米,两侧人行道宽各45米。车行道结构面层为22公分水泥混凝土,上基层为16公分水泥白灰综合稳定土,下基层为18公分白灰土,基层为15公分水泥稳定砂砾。人行道结构面层为3公分厚细砂式沥青混凝土,底层为10公分厚白灰土。引道纵坡3%。198984日竣工,总造价3074万元。

  七、中北联线公路

    此路是联结哈双北线公路、哈双中线公路(机场公路)的一条县级公路。由道里区新发镇薛家始,经梁家窝棚至程家岗,全长34公里。

  原为民间大车道,1969年,位于松花江19号照的战备码头建成不久,市公路管理处将战备码头至程家岗路段改建成沥青公路,成为当时哈尔滨至大庆公路的一段。

  1971年,由市公路管理处投资7万元改建成炉渣白灰土基础,一侧为3米宽渣油路面,一侧为3米宽土路面。土路行驶链轨拖拉机。投入使用后,土路一侧很快出现坑槽、翻浆,路面低于油路一侧,渣油路面也因受连带而损坏。1973年,虽然进行过重点养护,但路况仍然较差。为维持通车,1975年,道里区公路管理站将土路面铺上碎石。1981年后,由于管理体制变动较频,养护经费投入不够,严重失养失修,至1983年,整个线路已坑槽连片,难于通行。

  1985年,由市公路管理处投资和道里区及新发乡共同集资,整条线路改建成白灰土基础的碎石公路。改建后,达到了三级路标准,晴雨通车。1987年,梁家窝棚界内的弯道改成直道,并增设了过水涵洞。

  八、哈城公路

    此路原为由哈尔滨香坊始经城高子通往阿城公路的一段,简称哈城公路。

    自香坊公滨路始,途经省气象台、幸福乡、东北农学院试验农场、新香坊火车站、绢纺厂、和平糖厂至城高子;由城高子穿过江南中环路,经六家子、小三家子进入阿城界内,全长162公里。

  哈城公路形成的时间历史悠久,金、元、明、清各代是哈尔滨至上京(阿城市白城古城)的主要道路。1932年日本侵占哈尔滨后,沿线两侧建立了多处军事设施,成为"警备道",部分路段由强征的壮丁、民工修成砂石路面。当时走向由香坊区安埠街始,经大房身、怀家至城高子。

  1950-1956年期间,香坊区曾组织农村民工分期对全线进行整修。1958年市建设局将起点公滨路至城高子段建成砂石改善路面。1965年将起点至城高子112公里路段铺装成渣油路面。由于施工工艺不规范,加之油质含腊量过高等原因所致,不久路面逐年破损,坑槽连片,行车不便。1970年,2-11公里路面由市公路管理处桥梁工程队中修1次。19825-8月,根据省公路局的决定,市公路管理处养路总段按三级路标准,将1962年铺装的112公里渣油路面改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并对公路基础进行补强。改建投资71万元。

  城高子至小三家子5公里路段,由于路基较低,长期失养失修,全段翻浆严重,阻车现象经常发生。1985年,由市公路管理处第二工程队施工,将此路段大修1次。通过大修,路基得到提高,翻浆得到根治,公路底基层增铺了白灰土,上基层铺装级配碎石,面层铺装碎石,达到了四季晴雨通车标准。

  1989年始,由于哈富公路等路线的车流分流所致,哈城公路车流量增加。为扩大交通流量,19904-7月,由市公路工程处第一工程公司和第二工程公司施工,按一级沥青混凝土路标准,对起点至219公里路段进行改造。改造后,路基宽19米,路面宽15米,新建桥梁1座。

  至1990年,全线一级路段219公里,三级路段14公里,其中沥青混凝土路112公里,碎石路5公里。有永久性桥梁3座(长504延长米),涵洞5道,晴雨通车,绿化成林。

  此路是联结哈尔滨东南部的城镇乡村和企事业单位的纽带,与干支线及多条乡村道路相通,日交通流量达5000台次左右。

  九、哈平公路

    此路是哈尔滨至平房公路的简称,因其是黑大公路哈尔滨市界内的一条辅线,起分流黑大公路松花江南段交通量的作用,也称哈平公路辅线。起点由位于南岗区保健路东端的哈尔滨公共交通客车厂门前始,沿京哈公路东南行3公里,经哈达屯、阎家岗、瓦盆窑,至新五屯北与京哈公路平交,至老五屯与黑大公路交汇处全长86公里,实际里程56公里。从京哈公路平交处西南行经正黄二屯可至江南中环路,转道通往哈前公路,南行沿京哈公路直达双城市,由终点东行沿黑大公路至平房城区,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连接线。

  全线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二级路28公里,三级路28公里,全部绿化成荫。

  此路原是民间大车道,虽常年通车,但路况很差。1968年由沿线大中型工厂联合集资,将哈尔滨公交客车厂至省甜菜研究所3公里路段铺砌块石基础,沥青路面。建成后因无单位管理,失修失养,路面受到破坏,过往车辆经常受阻。

  1975年根据市公路工作会议决定,由动力区组织施工,按三级路标准,省甜菜研究所至老五屯56公里路段改建成简易渣油路面。1982-1985年,连续4年进行大中修,路基由白灰土铺垫和碎石垫层构成,原有的渣油路面改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重点弯道得到加宽。

  十、机双公路

    此路是哈尔滨民航机场至双城公路的简称。原为乡镇公路,1980年由省公路局定为县级公路,全长346公里,其中哈尔滨市界内段166公里,均为三级路。

  由哈尔滨民航机场始,途经白家岗、大张家窝棚、双庙子至太平镇南折,经方家窝棚、白家窝棚至双城界。起点至太平镇82公里路段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太平镇至双城界84公里路段为砂石路面。

  此路形成时间较早,清末以前是哈尔滨由顾乡经双城通往吉林扶余的民间道的一段,哈尔滨沦陷时期是哈尔滨通往双城公路其中的一条。1965年底以前全线均为土路。1966年太平庄至运粮河以西路段改建成砂石路。1974-1977年,太平庄至白家窝棚84公里路基重新修建,同时将土路铺装成砂石路。1980年由国家补贴517万元,按三级路标准,运粮河桥至太平庄路段得到改造,通过另选线址取消了5处弯道,新建路基3公里,部分路段裁弯取直,原有路基扩宽加高,白灰土路基,渣油沥青混凝土路面。198803公里段路基大修1次。为增加公路排水能力,在1公里处增建小桥1座。1989年由公路部门投资1145万元,大张家路段大修1次,45公里路段铺装成沥青混凝土路,方家窝棚段内修建小桥2座。

  十一、哈尔滨至民航机场辅道公路

此路是哈尔滨通往双城的三条公路之一,因其居中,也称哈双中线。1980年因市区通往民航机场的新建公路竣工通车,哈双中线公路新立屯至运粮河段原有公路改作市区通往民航机场的辅道。1987年前全线由碎石路、简易砂石路和渣油路三种路段构成,1987年改建成沥青混凝土路。1990年末,全线里程254公里,其中二级路25公里,三级路04公里,有桥梁1座(23延长米)。

 

第三节 乡镇公路

 

  一、康家窝堡至东暖泉公路

    此路由新发镇康家窝堡始,经东杜家、腰杜家、西杜家、前榆、蒋化屯、泰山岗,至东暖泉,全长135公里,三级路碎石路面,有涵洞7道。

  全路分为两个区段,南岗区段43公里;道里区段92公里。在蒋化屯78公里处与县级公路江南中环路平交,是榆树乡纵向中心乡路。大部地段处于微丘陵地带,线型较好。

  此路清末就已形成,是双城经东暖泉过运粮河到哈尔滨的民间大道。哈尔滨沦陷时期列为"放射线路",东西杜家部分路段建为碎石路面。新中国成立后,1967年,沈阳军区将其列为哈尔滨市战备路,由榆树人民公社组织当地群众按宽10米标准修建了界内段8公里路基。1976年,市公路管理处将此路3公里路段列入乡路改建计划,按三级路标准,用"民办公助"办法,由道里区公路站和榆树人民公社组织施工,当年建成13公里。后运力不足停建。1985年,南岗区公路站和王岗镇组织民工将起点到西杜家31公里路段建成碎石路面。1986-1987年,道里区组织榆树乡民工民车把界内65公里路段改建成碎石路面。1990年,王岗镇界内12公里和泰山岗至东暖泉27公里路段改建成碎石路面,晴雨通车。

  二、韩家店至广庆庄公路

    此路由平房区平房乡韩家店至阿城市杨树乡广庆庄,全长181公里,其中平房区界内37公里,阿城市界内144公里。三级碎石路面79公里,四级改善路面102公里。有小桥1座(135延长米),涵洞26道,全线可晴雨通车。途经腰二道沟、柳条沟、小南沟、前柳蒿沟、五棵树、前三家子、二白屯、吴家店等10余个村屯,是阿城市利新乡、杨树乡到哈尔滨的便捷乡路。

  原路段是经历代沿用而形成的民间大车道,沿途村屯密集,农产品丰富。1964年,利新、杨树公社动员群众按四级公路标准将大车道改建成102公里砂石改善路。1976年,市公路管理处将平房区界内韩家店至腰二道沟37公里路段列入乡路改建计划,由平房区公路站组织施工,通过"民办公助"办法,按三级路标准,将土路改建为碎石路。1984年,市公路管理处桥梁工程队在此路交界河工农水库处修建135延长米小桥1座。1986年,阿城县交通局按三级路标准将利新至哈阿交界42公里路段改建成碎石路面。同年,平房区界内路段进行大修。

  三、王乡屯至郭地方公路

    此路由太平区东风镇王乡屯始至郭地方,全长96公里,三级公路,沥青路面29公里,碎石路面67公里,有桥梁1座(30延长米),涵洞9道,可晴雨通车。途经王乡屯、百菜园、沟子沿、高家店、戴连屯、吕顺屯等村屯。

  此路原为自然形成的大车道。1973年始,在市公路管理处的安排下,由太平、香坊两区将界内路段列为乡级公路,按三级路标准,以"民办公助"办法动员民工逐年改造为碎石公路。

  1976年,沟子沿过水路段由市公路管理处改建成永久性桥梁1座(30延长米)。

  1978年,戴连屯至吕顺屯间2公里路段,作为乡级公路改建首条油路试验段,在原碎石路基础上,改建成沥青渣油公路。

  1980年,原有2公里渣油路段及吕顺屯至郭地方09公里碎石路改建成沥青路。1989年,王乡屯至高家店25公里路段大修1次。

  四、郝家至孔家烧锅公路

    此路自郝家(老松浦)始,穿过滨洲线铁路,经陈家岗、小三家、张家店至孔家烧锅,全长155公里。途经两镇一乡,与2条干线公路(黑大、绥满公路)和8条村屯道路相通,连接31个自然村屯,是哈尔滨市北郊重要乡镇公路之一。

  1967年,由滨江区革命委员会组织动员11个农村人民公社350名常年修路代表工,用5个月时间建成。当时是土路,未铺装路面。

  1968-1970年,滨江区革命委员会组织民工民车,用15万余立方米炉渣,将万宝公社界内路段铺装成炉灰渣路,晴雨通车。

    1972年被确定为江北中环路的一段,按县级公路管理。1973-1976年,由市公路管理处组织施工,将全线改建成渣油路面。自江北中环路改道绕行后,由县级公路变为乡镇公路。1987-1988年,前进乡至张家店路段大修一次,提高路基,根治翻浆路段,87公里渣油路段改建成沥青路。

第四节 村屯道路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等原因,哈尔滨市界内村屯道路建设不被重视,村屯往来主要依靠自然形成的乡间土路,平日坑坑包包,逢雨泥泞难行,除冬季外,每年能够通行牛马车的时间不足百天,村屯间的物资交流主要通过人背畜驮。新中国成立后至1977年,少数村屯修建了伸向邻村的道路,多数村屯道路仍处于无人修管状态。为便于向市区及时运送季节性蔬菜,确保春夏秋菜供应,相比之下,哈尔滨市近郊区的村屯道路修建数量较多、质量较好,有的铺装了碎石路面,可晴雨通车。1980年始,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屯道路建设被纳入村屯建设总体规划,区、乡(镇)党政组织号召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修建村屯道路,政府在政策上对村屯道路建设给予倾斜,村屯干部群众对修建村屯道路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明确,村屯道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界内的350余条村屯道路中,有路面里程983公里,绝大部分为土路,由村屯组织当地群众自修自养。

 

第二章,公路,路段,哈尔滨,路面,界内,改建,哈尔滨市,此路,建成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