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航    运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7

  第二篇     

  哈尔滨地区古、近代航运活动多用于征战和运送兵员、军粮,进而发展漕运。

  《辽史》记载,辽圣宗统和十三年(995年)秋,曾派兵利用船只帮助铁利部族在今巴彦、木兰、通河一带讨伐另一部族。

  在金灭辽的征战中不仅发挥了铁骑优势,同时也充分利用了水上兵战。宋政和五年(1115年),生女真部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并在上京会宁府(阿城市南白城)建都。金天会八年(1130年),阿什河水泛滥,洪水浸及金都城。金太宗集民夫数万“移河改道”,既解决了水患,又沟通了同松花江、黑龙江的漕运。当时漕运航线由阿什河可直达松花江上游扶余;下游可达故辽五国头城——越里吉(依兰)及五国最后一个城——伯力(苏哈巴罗夫斯克)。

  元代,在成吉思汗、忽必烈统一黑龙江及库页岛的过程中,不仅沿用了金代水路,同时还在松花江、黑龙江沿岸较大的部落建立了船站。

  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政府为保卫北疆安全,决定组建水师营。呼兰水师营就是初建的五个水师营中的一个。其驻地即今呼兰县,水师营委官1员,水手44名,配置运兵运粮船10艘。康熙十五年(1676年),向吉林船厂增派造船官兵2000名。在此后的五年中,吉林船厂共建造大战船10艘,二号战船30艘,普通江船10艘,运粮船30艘及部分划子船,逐步增加了呼兰及其他各地水师营的兵船力量。从康熙至道光的150多年中,哈尔滨地区阿城、呼兰通往嫩江、黑龙江的漕运有了进一步发展。同时,利用航运朝贡、巡边等活动也很活跃。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沙俄开始动工修建中东铁路,其筑路器材从俄境起运,由俄轮运至哈尔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竣工后,中东铁路管理局接收了筑路运输的全部船只,并组成商船队在松花江上以哈尔滨为中心进行非法营运。

  面对沙俄侵犯中国松花江航权的行径,清政府曾多次提出抗议,但沙俄政府置若罔闻。中国仁人志士为谋振航业,挽回航权,乘日俄战争沙俄惨败之机,便纷纷购买轮船兴办航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917年,在哈尔滨兴办的官、商航运业已达17家,同沙俄商船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对发展民族航运业,维护航权做出了贡献。

  1926831日,中国东北当局针对苏联政府阻止中国船只航往黑龙江和独占海参崴金角湾中俄共有设施的行径,断然接收了中东铁路商船队的全部船只,并禁止苏联船只在松花江上航行。从此,结束了沙俄船只在松花江及哈尔滨市区非法运行的历史。

  哈尔滨沦陷时期,日伪政权成立水运局,全部垄断航运业。日本帝国主义为掠运更多的资源,在大力开拓水运航线的同时,还在三棵树码头(哈尔滨港)铺设铁路专用线,建筑钢板桩岸壁,疏浚港区航道,增设造船设施。

  1946年,哈尔滨解放,成立了松花江航务局(航运管理局),从此揭开了人民航运新纪元。当时,主要码头被毁,多数航标残缺,沉船堵塞航道,凡有浮动能力的船舶,被苏联红军当做“战利品”全部拖往苏联境内。航运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航务局党政组织提出“自力更生,发展航运,支援解放战争”的号召,航运职工积极抢修旧船,打捞沉船,修复港口,疏通航道。在恢复航运生产的同时,航务局还抽调船员400余名,汽船20艘,驳船80余艘,由铁路载运,经敦化运往松花湖支援军运。航运系统职工为创建人民航运、赢得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松花江航务局于1956年改称东北航务局,统一经营管理黑龙江水系的航政、航运事务,使黑龙江航运的分散经营实现了统一管理。

  19571965年,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哈尔滨航运事业发展较快。客运实行一条龙运输,货运实行集点和专线运输,在推广苏联先进的顶推运输方式的同时,又实行了无人驳运输;航标标灯实现了电气化;哈尔滨港机械化作业比重上升到80%;哈尔滨修造船厂全面推广了苏联先进的电焊造船法,使航运事业得以协调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航运事业遭到了严重干扰及破坏。工作陷于瘫痪,生产时断时续,生产设备失养失修,以致造成连年亏损,10年累计亏损达34776万元。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松花江航运出现了航运大治、生产大上的新局面。1977年,实现了“三突破、一扭转”,即:局直营货运量首次突破200万吨,货运周转量突破5亿吨公里,运输收入突破1000万元,一举扭转了企业亏损局面。其中,松花江航运局运量超100万吨,占局直营运量的5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进行企业整顿,继而结合扩权试点,全面推行经济核算、质量管理、岗位经济责任制。

  1978年,全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分节驳顶推船队由哈尔滨修造船厂建成,并在哈尔滨区段重载试航成功。从此,先进的船队组合方式代替了旧的组合方式;先进的内燃机取代了落后的蒸汽机。这种航速快、节能多、效益高的先进分节驳顶推船队不仅在黑龙江水系全面应用,而且还推广到长江、珠江、黄河各水系,为中国内河使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船队做出了贡献。哈尔滨船舶修造厂由于具有建造分节驳顶推船队的先进经验,南方十多个航运部门纷纷邀请前去建立造船基地,为他们建造分节驳顶推船队。

  进入“六五”计划期间,进一步改革航运管理体制,实行主副业并举。航标全部实行更新换代,将航标铁板改为桔红色搪瓷标板,并应用荧光漆涂面,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了条件。哈尔滨港务局对木材装卸、中转全部实现机械化,使航运和港口得以同步发展。造船工业逐年建造分节驳船和内燃机推轮,不仅推动了造船工业的发展,也为航运生产增加了先进的运力。

  “七五”计划期间,航运管理局以“解放思想、开拓前进、锐意改革、振兴航运”为指导思想,以“三改、三开、三提高”为方针,即: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造设备和工艺;开辟新航线、开拓新货源、开发新技术;提高质量、提高职工物质和文化水平。五年间,运输生产稳步发展,经济效益持续上升,企业管理全面改善。“七五”计划期间,局直营年均货运量386万吨,较“六五”计划期间年均运量增加46%。其中,松花江航运局年均运量18258万吨,占航运管理局直营总量47%。以哈尔滨为起迄航线的货运量几乎占局直营运量的半数。

  哈尔滨航运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逐渐发生变化。至1990年,已形成港口中转、客货运输、船舶修造、航道管理整治、通讯导航、救助打捞、水运科研、水运工程建筑、外贸经营等多功能、一体化的集团型企业,为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桥梁作用。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