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通讯导航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7

第一节 有线通讯

 

  通讯导航设施是黑龙江航运运输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调度指挥、分配货源、组织装卸、通报水情、国际外事活动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初,航运管理局只有1台日本产50门供电交换机。50年代末,更换了捷克产100门半自动交换机。60年代初,航运系统在哈尔滨市各单位相继安装了50200门供电交换机。这对航运部门之间生产、工作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时航运调度室与佳木斯、黑河等重要港口及县级港站进行通讯联系时,还需通过市电信局接转。这种通讯联系方法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

  1983年,航运管理局通讯部门在通讯站长、工程师何洪先主持下,提出解决哈尔滨地区有线电话组网可行性报告。1984年,交通部拨技改费52万元,航运管理局自筹资金25万元,仅用8个月时间完成了路电勘查、线路设计、机械设备订购,安装和调试,经市电话局验收,技术指标达到部颁标准。终于完成了在哈尔滨地区安装国产905800门纵横制交换总机的任务。同时,埋设地下电缆14公里,架空电缆8公里,解决了航运管理局与在哈地区7个基层单位之间的有线通讯连络,及时了解各单位的生产情况。

第二节 短波通讯

 

  黑龙江航运短波通讯电台于1950年初创建。共开放了3条电路:一条是国际电路,主要同地处乌苏里江口对岸的苏联港口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进行运输生产及涉外事务联络;一条是航运系统船舶、港站运输生产电路;另一条是航道部门电路。这三条电路均以国际莫尔斯讯号为主要通讯手段,构成了黑龙江水系短波通讯网络。继而在哈尔滨、佳木斯、黑河、通河、富锦等主要港口以及航道部门设置了江岸电台11座;在主要客货轮“北京”、“上海”、“东北”、“沈阳”、“四平”、“营口”、“北安”号上以及主要拖轮“鞍山”、“恒山”、“泰山”号及航标船上安装了无线电台共64座。这些设备最小功率为50W,中间功率为150500W,最大功率为1600W,总功率为10500W。为提高通讯设备数量和效能,当时航运管理局电讯科技人员朱镜水、庞榆平等共同改装了美国产TBKMBM船用收发报机,改制了强声50W发射机,直流24伏船用收讯机,110伏船用直流50W扩大机等。增加电台后,由于电路拥挤,电波互相干扰。为解决这一问题,朱镜水等同航运管理局水运规划院共同勘察设计了哈尔滨江北发信台,交通部投资78万元,由工程师何洪先、况焕文、马海清共同设计、安装了500W发射台及操纵装置。仅用两年时间全部完成任务,各项指标均达到部颁标准,投入生产使用后,解决了电波干扰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航道建设、航标、标灯的安装等也相应的增多。1978年,航运管理局决定在位于哈尔滨市的黑龙江航道局组建新的短波通讯网络。在器材短缺的情况下,航道局通讯站站长朱镜水带领技术人员自己动手,在航道局五层楼顶平台上以水泥浇注制成天线铁塔底座,竖起了135米高的天线铁塔。从此,航道局短波电台同航道各分局以及航运管理局各部门可以随时进行通讯联络。1980年,航道局为增添短波电讯设备,在长江航务局支援下,将其搁置多年的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改装了50W发射机12台,直流电机15台。使航道管理部门及主要船舶间得以及时通讯联络。

第三节 甚高频通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运管理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航运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航运系统具有港站点多、航线长的特点,现有的短波电台通讯设备,难以适应航运生产和发展的需要,航运管理局调度部门不能随时全面掌握分散在松、黑、乌、嫩四条江上4000多公里航线上的船舶航行情况和50多个主要港站的装卸动态等。1981年,为解决航运通讯困难的问题,航运管理局通讯总站由何洪先、朱镜水、吕辉、马海清等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改革小组,拟定先以客货运量较集中的松花江各港站及运输船舶上安设甚高频无线电话。这一方案,得到交通部的支持,并拨技改费50万元,自筹22万元,与610厂共同设计两路甚高频无线电话网。一路是哈尔滨上游经三家子站至肇源港;哈尔滨下游经巴彦、木兰、通河至依兰各港站,其间在白石、新甸、高楞、方正各站设立分台,连成链状通讯网,并与航运管理局有线电话接口,通到各处室。另一路是用甚高频单Ⅰ机无线电话解决船与船,船与港在50公里范围内移动通讯联络在港站共设JDD20型双工电台14座,在所有客货轮、推轮及主要航线的驳船上架设了XBC301Ⅱ型单工无线电话42座。在松花江沿岸主要港站哈尔滨、肇源、长春岭、白石、巴彦、新甸、木兰、通河、沙河子、依兰、佳木斯、绥滨、富锦、同江,架设了高度52米的铁制甚高频天线塔。在各主要港站间,距离超过50公里以上的,其间还增设了木制天线,以保证通讯联系或通讯传递。

  甚高频无线电话投产后,使航运管理局与各航运局以及船与船、船与港、港与港之间都可以进行通讯联系。

第四节 单边带通讯

 

  甚高频无线电话的增设,使航运系统通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甚高频无线电话只能在50公里以内有效,超过这个距离,必须用接力传递方式进行通讯。这样,既延误时间,又时有传递失误的缺点。特别是中苏界江航线里程长,与位于哈尔滨的航运管理局远隔千里,更需要解决直接通讯的问题。黑龙江航线由上游恩合哈达至下游扶远为中苏界江,流长1816公里。乌苏里江航线也是中苏界江,由松阿察河口至乌苏镇流长450公里;松花江航线由松花江、嫩江汇合点三岔河经由哈尔滨至同江940公里;嫩江航线由齐齐哈尔至三岔河397公里。这些长达4000公里的航线上,仅用甚高频无线电话进行联络,不仅各江航运局之间互相通讯生产情况需要传递,就是在一条江上,一个局各港、航、站、船之间传递生产信息也很不便。

  为了解决航运管理局、松花江航运局能同远在千里之遥的界江航运局和港站、各船舶随时进行直接通讯联系,于1986年由交通部拨款购置单边带(SSB)无线电话。在购置之前,为了保证引进设备达到要求的技术标准,由交通部选派1名工程师,航运管理局派朱镜水工程师随行去香港进行技术考察和接机工作。在香港期间,对拟引进的产品理论数据,装配工艺,测试呼段等进行了详细地了解和试验。回到广州后,还与杭州航运公司进行2000余公里的拉距试验,效果良好,讯号强度达4分以上。

  为发挥单边带遥控通讯设备功能,使哈尔滨各航运单位与边远航运单位和船舶、港站进行直接对话,还必须在合江航运局(佳木斯)和黑河航运局(黑河)建设相应规模的遥控电台。按正常技术要求需投资几十万元。为了节省资金,航运管理局通讯导航总站总工程师朱镜水、工程师马海清亲赴合江、黑河两局进行台址选择、路由勘测及天线工程设计等。他们同合江局共同选定了散粮仓顶层为发射台址,并利用仓顶平台设计了副天线,遥控线路利用有线话杆挂线。这个发射台于1987年建成投产,仅用资金3万元。仅此一项,为国家节约资金10余万元。

  黑河航运局遥控台距哈尔滨、佳木斯收讯台较远,路由设计,经反复测量,多次研究,最后选定遥控台址在黑河下游五道河洛船坞。在此地设台,可节省大量基建费用,利用原有房屋做遥控台,只需修理费8000余元,达到了设置简化、布局合理,为国家节约资金8万元。1987年投产后,效果良好。

  1990年,航运管理局及所属各单位设置单边带台数有:航运管理局5台,合江航运局15台,黑河航运局19台,嫩江航运局2台,沙河子港务局2台,航道局16台,港航监督局3台,救捞站1台,计63台。

  单边带无线电话的设置,使航运系统各部门之间解决了远距离通讯的问题。

第五节 雷达导航及传真通讯

 

  黑龙江水系松花江哈尔滨区段每年通航天数为210天左右。大风和雾雨天气是船舶正常航行的主要障碍。航行期风速超过9米/秒的天气平均为80余天,雾天年均为9-16天。过去每逢雾雨天气全凭船长、大副的经验引航,尽管精心操作,也经常发生搁浅、碰撞事故。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船舶安设导航设备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从1981年开始,在主要江河干线上部分主力船舶上架设雷达15部,既保证了本船的安全航行,同时与邻近无雷达设施的船舶通过甚高频无线电话联系,也起到了引航的作用,保证其它船舶的航行安全。

  航运管理局为迅速同有关部门联系工作,于1987年从日本购进理光120型真迹传真机2台,首先开通了与交通部的电话传真。使文字材料、图片、照片等传递速度大为提高。以前采用信函方式需要3-4天,使用传真技术后,每张文件传递只需20秒钟,图象清晰,保密性能高。此后,航运管理局直属单位航运公安局、港航监督局又各购进1台,加速了办案及工作效率。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