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其它客运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7
第一节 通勤捎脚
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原因所致,1966年7月始,哈尔滨市的公共交通逐年紧张,出现了“乘车难”,尤其是早晚客流高峰和冬季乘车更难。1978年,日客流量80万人次,1979年,日客流量最高峰超过百万人次。为缓解早晚高峰“乘车难”,1980年11月,市政府除确定部分较大工厂实行错时上下班外,还针对职工通勤车往返程空驶或客位乘员不饱的实际,组织符合条件的部分通勤车在早晚客流高峰时有偿(按公共电、汽车票价标准售票)运送所经公交线路站点的乘客。当年参加通勤捎脚的单位共有59家,车辆65台,日运送乘客6万人次。1981年,又有61个单位的111台客车参加通勤捎脚。到1983年,参与通勤捎脚的单位达到223家,车辆476台。
1990年末,全市共开辟通勤捎脚线路43条,参与捎脚的单位326家,投入车辆936台,日载客能力达7.9万人次。
第二节 联营客运
1980年,针对哈尔滨市公共交通运力十分紧张的实际,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为解决“乘车难”,在组织通勤捎脚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采取自愿的原则,将社会闲置的大中型客车组织起来,开辟联营线路,实行定线、定点、定时运营。1983年5月,第一条联营线路正式开通,定名为联运汽车51路。此后,数条联营线路相继开通,至1990年末,哈尔滨市已有联运线路12条,投入联运客车94台,线路全长166.9公里,日载客能力达8.9万人次,对缓解“乘车难”、解决闭塞区段市民出行及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布局起了重要作用。
联运汽车51线 1983年5月开通,由市化学工业总公司运输公司汽车联运二队经营。始发站三棵树火车站,途经新春乡、建成厂等10个站点至终点香坊红旗大街,全长9公里,配车8台,高峰运行间隔10分,平峰运行间隔15分。首末车时间,早6∶10,晚19∶00。
联运汽车52线 1983年5月开通,始发站动力区孙家站至终点香坊红旗大街,由哈尔滨手表厂经营。由于经营不善,亏损较重,改由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经营,后因收益甚微,经市政局、市公用局同意停运。1985年后,经营单位又几次变更,直到1989年11月,由哈尔滨第三工具厂经营,重新开辟联运汽车52线。始发站三棵树火车站,沿途经13个站点至终点动力区市第五医院。线路全长17.3公里,配车15台,运行间隔10分。首末车时间,早6∶30,晚19∶00。
联运汽车53线 1984年9月开通,由市化工五厂经营,1985年末,改由松江橡胶厂负责经营。始发站太平桥,途经15个站点至终点电碳厂。全长14.3公里,配车8台,高平峰运行间隔20分。首末车时间,早6∶30,晚16∶30。
联运汽车54线 1984年9月开通,哈尔滨化工总厂经营。始发站道外北头道街至终点江北广信屯。1985年初,化工联运公司接管,由始发站道外北头道街途经大新街、七道街、松浦3个站点至终点马家船口,全长15公里。由于经营效益较差,1986年初,改为季节性线路,封冻后、开江前运行,配车1台,早晚定点发车。
联运汽车55线 1983年5月开通,由哈尔滨市广播器材厂经营。始发站广播器材厂,途经通乡街等8个站点至终点安乐街,全长8公里,配车13台,运行间隔8—10分。首末车时间,早6∶00,晚20∶00。
联运汽车56线 1985年9月开通,由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经营。始发站动力区安乐街,途经和兴路、通达街等11个站点至终点哈尔滨火车站,全长8公里,配车7台,运行间隔15分。首末车时间,早6∶30,晚19∶00。
联运汽车57线 1986年7月开通,由市冷冻厂和市化轻仓库联合经营。始发站道里九站至终点太平桥。1986—1988年期间,经营者两次更换,因亏损停运近一年。1989年5月,由市公共汽车公司一厂七星联营车队经营,重新开辟联运汽车57路,始发站改至南岗北方剧场,途经秋林、先锋小区等10个站点至终点太平纸箱厂,全长9.2公里,配车6台,运行间隔15分。首末车时间,早6∶30,晚18∶30。
联运汽车58线 1985年8月开通,由市公共汽车公司一厂七星联营车队经营。始发站北方剧场,途经哈尔滨火车站、抚顺小学、康安路等10个站点至终点道里二砖厂,全长14公里,配车9台。运行间隔10分。首末车时间,早6∶30,晚19∶00。
联运汽车59线 1985年9月开通。由轴承厂和化肥厂共同经营。始发站香坊公滨路,途经省医院、和平路、和兴路、康安路等21个站点至终点道里汽车齿轮厂,全长18.5公里,配车21台,高峰发车间隔6分,平峰发车间隔10分。首末车时间,早6∶00,晚19∶30。
联运汽车60线 1985年11月开通,由东安发动机厂经营,始发站平房,途经23个站点至终点承德广场,全长33.7公里,配车2台。1989年11月,由于车况较差停运,1990年末仍未恢复运行。
联运汽车61线 1989年7月开通,由省消防器材厂经营。始发站为红旗乡(红旗村),途经旭光村、新乐村等4个站点至终点平房新疆街,全长12公里,配车2台,开线不久,由于哈平路复修、车况较差停运,1990年末仍未恢复运行。
联运汽车62线 1990年7月开通,由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等单位联合经营。始发站安乐街,途经工程机械厂、热电厂等8个站点至终点东山,全长7.9公里,配车6台,运行间隔15分。首末车时间,早6∶30,晚18∶30。
第三节 营运组织
1980年初,根据市政府的决定,由市建委、市公用局等单位派员成立哈尔滨市通勤检查组,设有办公室,地址在友谊路103线无轨电车终点附近处。当年,将59个单位的65台通勤车组织起来参与通勤捎脚。1981年4月,通勤检查组改称哈尔滨市通勤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管理通勤捎脚车。1982年9月,通勤办日常工作职责划归市公用局。年末,市公用局根据市政府授权,重新组建通勤办,仍由市政府直接领导。1985年,通勤办撤销。1986年2月27日,市客运联营公司正式成立,隶属市公用局。其职能是负责对捎脚车、联运汽车营运资格的审定,运行、服务监督检查管理,线网布局规划等。1989年4月,市客运联营公司划归市交通局。1990年9月,经市编委批准,市客运联营公司更名为哈尔滨市客运联营管理处,职能不变。
第四节 运 价
哈尔滨市通勤捎脚车和联运汽车票价,根据市政府有关部门规定,与公共电汽车并行的执行电汽车现行票价标准;新开辟线路的票价,按市物价局审定的标准计算运费。
1986年3月,根据市政府批转的《〈关于公共电汽车车票实施改革报告〉的通知》,联运和通勤捎脚车零售票计程取价具体标准是:从乘坐站起,乘坐距离不超过2.1公里,取价0.05元;乘坐距离2.1—4.3公里,取价0.1元;乘坐距离4.3—6.6公里,取价0.15元;乘坐距离6.6公里以上至9公里,取价0.2元;乘坐距离9公里以上至11.5公里,取价0.25元,以此类推。
第五节 客运量
1980年,通勤捎脚车客运量为178万人次,1990年达到2325万人次。1984年,联运汽车客运量为152万人次,1990年已达到3279万人。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