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机 场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0
第一节 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
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位于哈尔滨市南岗、香坊两个区的中间地带,中山路南端的东侧,占地面积560公顷,呈多边型草地机场。哈尔滨马家沟机场原为一片草地。1922年,哈尔滨赛马股份有限公司辟为赛马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将其改为军用机场。1932年11月2日,“满航”在哈尔滨马家沟机场开设营业支所,经营大连——奉天——新京——哈尔滨——齐齐哈尔、新京——牡丹江——哈尔滨、哈尔滨——黑河、哈尔滨——富锦4条航线。同年,日本空军在哈尔滨马家沟机场修有一条混凝土跑道,长800米,宽100米。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哈尔滨马家沟机场辟为空军机场,并将原跑道改为滑行道和停机坪。另在草地上重新开辟2条“人”字型土质跑道。两民用航空条跑道各长1400米,宽100米。同年7月,中苏民航公司在哈尔滨马家沟机场建立中苏民航哈尔滨站,因此,哈尔滨马家沟机场成为军、民合用机场。中苏民航开航以后,另修混凝土客机坪和草地停机坪各1处。混凝土客机坪可停放里—2型或伊尔—14型飞机3架;草地停机坪可停放运—5型飞机24架。整个机场属砂质粘土性土壤。机场主跑道东端设有远、近归航台。近台装设的指点标有效距离50公里;远台装设的指点标有效距离150公里。机场的导航台有效距离150公里,固定指挥塔台有效距离80公里。跑道起机线设有活动塔台指挥车,有效距离50公里。机场指挥用陆空话台有效距离500公里。同时,机场还备有活动马灯和探照灯车,供特殊情况下夜航飞机临时起降使用。
机场的气象特征:冬季(11—2月)受大陆高压控制,多晴天,风速不大。但早、晚受城市烟影响,能见度平均小于1公里。且冬季为降雪季节,降雪时能见度变坏。降雪平均厚度10.7厘米。春季(3—5月),多西南大风,有时可达35米/秒以上。夏季(5—9月),常出现雷雨,多由西南和西北移来,出现时间一般在14∶00—18∶00时左右。平均年降水量571.5厘米。9月多雾,1—2月次之。常年气温:最高摄氏35度,最低摄氏零下37度。
因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地处城市中心,净空条件极差,严重威胁飞行安全,不适于民航班机飞行。1956年4月,政务院批准哈尔滨民航机场选址新建,由于多种原因,长时间未能实现重新选场进行搬迁,直至1979年民航阎家岗机场建成后,先后飞行近50年之久的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完成了它的使命,于1979年6月15日正式关闭。
第二节 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
一、机场概况
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位于哈尔滨市西南郊,哈尔滨火车站真方位242°33公里处。1974年3月国务院批准修建,国家总投资9724万元,1975年10月破土动工,机场占地面积6829亩。1979年4月1日投入试生产。机场建有候机大楼、机库、航材库、车库、变电所、办公楼、招待所、职工宿舍等房建工程共81项,建筑面积为5.2万平方米。其中候机大楼7938平方米,楼内设有候机服务、旅客餐厅、通信联络、航行指挥和指挥塔台等设施。
机场修有主跑道1条,磁航向49°—229°。主跑道长3200米,宽45米,跑道两侧各修道肩宽为7.5米。跑道两端各修安全道200米,安全道与主跑道相连接处为60米柏油道面,其余140米为土质草皮道面。可供民航各类大型客机昼、夜起降。主跑道东侧与跑道平行修有1条草地迫降带,长3200米,宽100米,供特殊情况下使用。主跑道西侧与跑道平行修有1条飞机滑行道,道面长3200米,宽20米。主跑道与滑行道之间修有连络道7条,由东向西编为1—7号。滑行道至客机坪、停机坪之间修有联络道11条,编为8—18号。滑行道和连络道均为混凝土道面。候机楼前修有客机坪、停机坪各1处,客机坪可停大型客机2架,停机坪分为1、2、3号。1号停机坪可停大型客机10架;2、3号停机坪可停运—5型飞机16架。在主跑道西端另修有副跑道1条,磁航向139°—319°,道面是土质草地,长500米,宽40米,可供运—5型以下小型飞机使用。
机场通信导航设施齐全,主跑道两端均设有远、近归航台,候机楼内设有指挥塔台。
机场夜航灯光设施完善,主跑道设有进近灯、着陆入口灯、跑道边灯及其各种辅助灯光,可供民航各类机型飞机夜航起降。
气候特征:冬季(11—2月)受大陆高压控制,多晴天,但冬季为降雪季节,降雪时能见度差。春季(3—5月),多西南大风,最大可达25米/秒以上。夏季(6—9月)常有雷雨,多由西南或西北移来,时间多在14∶00—22∶00时左右。常年气温:最高摄氏36.8度,最低摄氏零下37.7度。
二、机场选址
1956年,政务院决定对民航哈尔滨机场重新选址搬迁。经过多方协商,1959年4月,省、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哈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正红旗二屯和万家窝棚一带新建民航机场。后因全国紧缩基本建设战线而停止。1964年,经沈阳空军同意,确定民航机场在双榆树空军机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停止,1973年2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民航黑龙江省局有关领导会同专业人员一起察看了哈尔滨市西南郊阎家岗农场南草甸子,认为条件很好,可以修建民航机场。同年6月,民航总局派技术人员对所选场址进行勘察后,写出哈尔滨新建民航机场修建方案并上报国务院。同年11月2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民航哈尔滨新建机场方案,并决定按国内一级机场标准进行修建。1974年春季,在对机场主跑道的测量和钻探中发现,草甸子地下是古代运粮河故道,土质极差,淤泥深度平均在19米以上。在此建机场,不但造价高、难度大,而且质量无保证。后经民航总局、民航沈阳管理局、沈阳空军、哈尔滨建工学院、省林业设计院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实地考察研究,最后决定将原设计的机场主跑道位置向北移5公里,避开古河道淤泥区,改在太平公社高家、董家、林家三个生产队的耕地上修建主跑道。1974年7月31日,国家计委以计军字(359)文,批准新建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工程项目,列为国家1974年重点建设工程,并定名为“7404”建设工程。
三、机场工程施工
为保证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工程的顺利进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于1975年5月9日成立黑龙江省“7404”工程领导小组,由黑龙江省建委主任陈雷任组长,并成立黑龙江省“7404”工程指挥部,由黑龙江省建委边敬任总指挥,由民航沈阳管理局的孙纯忠、戚宣芝、李万海、韩保楹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的张善玺5人任副总指挥。“7404”工程指挥部下设工程、材运、计划财务、供应等7个处室。同年10月破土动工,1978年11月,跑道主体工程全部竣工,1979年4月投入试生产。
机场跑道工程 机场跑道工程设计是由民航总局机场设计所设计,民航总局副总工程师陆孝斌任主设计师。跑道基础土方工程是由铁道兵89203部队机械独立营、省机械工程公司、牡丹江林业工程公司共同施工。跑道道面混凝土工程和跑道排水工程由省建一、二公司负责施工。跑道道面下结构层及场区排水工程是由双城、五常两县民工团施工。机场铁路专用线,是由哈尔滨铁路设计所设计,铁路专用线路基工程由铁道兵89203部队机械独立营负责施工。专用线铺轨工程由哈尔滨铁路基建处第一工程队负责施工。
跑道工程作业量 跑道工程作业面积143.9万平方米,其中跑道铺装面积为40万平方米,土道面积103.9万平方米。土方作业量124万立方米,其中排水土方量21.4万立方米,跑道土方量92.5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灌量8.3万立方米,其中排水为0.36万立方米,道面为7.9万立方米,沥青面层量10.7万立方米。道面结构层填入压实土、灰沙土量37.4万立方米。铺设各种管道0.96万米,混凝土沟盖板0.25万米,打井40座,挖排水明沟0.94万米。 跑道工程主要用料 水泥27.495吨、沙子114560立方米、各种石料232400立方米、白灰12364吨、红砖26.2万块、炉渣300立方米、煤278吨、各种原钢1254吨、钢材133吨、各种铁线13吨、镀锌钢板19吨、木材38030立方米、各种水泥管10834米。
跑道断面结构 由底向上铺装粗沙隔离层30厘米,压实黄土层30厘米,白石灰层20厘米,手摆块石层21—25厘米,碎石垫层2厘米,水泥混凝土层32厘米。主跑道混凝土厚度,两端600米的厚度为34厘米;中间2000米的厚度为32厘米。
机场房建工程 机场房建工程项目共81项,总建筑面积51656平方米。房建工程设计,除储油库和高家变电所两处房屋分别由大庆石化总厂和省送变电工程公司设计外,其余房建项目全部由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其中候机楼是由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工程师郭怡翠设计。房建工程施工:家属区、储油库、发射台、南远台、南近台的房建工程由省建二公司施工,其余房建工程全部由省建一公司施工。
通信导航工程 通信导航工程设计、无线电通信和导航部分(包括中心发射台、收讯台、塔台指挥系统和导航系统)由民航总局设计所设计。有线工程(包括电缆工程)由黑龙江省电信局设计。通信导航工程施工:中心发射台、双向远、近归航台和电话站由邮电部二公司负责施工与安装;收报台、塔台等工程由民航黑龙江省局通信科安装;场内、场外有线通信电缆由邮电部四公司负责施工。场内有线通信线路总长度34.34公里,通过400门纵横式自动电话总机相连接。场内各保障部门的工程施工与安装于1978年6月开工,同年12月底完工。场外线路通过埋设38公里电缆连接哈尔滨市内电话3分局工程,于1977年5月开工,同年9月完工。
机场供电及灯光工程 机场供电工程由省电力设计院设计,由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施工。供电工程主要项目有由哈尔滨市望哈变电站以66千伏架空输电线路送往民航阎家岗机场高家变电站。民航高家变电站的10千伏配电装置设有重合闸、绝缘监测、过电流保护监测等安全装置。1975年5月开工,同年12月完工投产。场内、场外供电系统,由民航总局设计所设计,由省建一公司、省建二公司施工。场内供电采用环路供电网路,场外供电采用辐射式高压电缆供电。机场建成的输变电工程项目有:66千伏高压架空线14.4公里、低压架空线2.8公里、10千伏高压供电电缆26.5公里、3千伏低压供电电缆29公里。机场建成的灯光工程项目有:4.99千伏安高压变压器19台,2.4千伏安灯光输出变压器8台,高压开关柜30台,低压开关柜33台,可控硅调光柜3台,高强度夜航灯668具,跑道边灯144具,滑行道边灯244具,下滑灯240具,下滑环视灯40具,T字灯2套,120千瓦柴油发电机2组,75千瓦发电机1组。候机室、停机坪灯塔3座,停机坪配电亭12座。高压供电工程于1978年5月投产运行,低压供电工程于1979年8月投产运行。
机场油库工程 机场油库工程设计由大庆石油化工总厂设计院设计。工程施工:除土方工程由铁道兵89203部队独立机械营施工外,其余全部由省建二公司施工。1977年10月开工,1979年11月完工。
机场油库工程分别建有储油库和耗油库各1处,两库之间由埋设7.5公里地下输油管道相连接。储油库建成的主要项目有:1000立方米立式拱顶罐6个,500立方米立式罐2个、80立方米卧式罐5个、50立方米罐4个、25立方米与10立方米罐9个。建有卸油栈桥1座,同时还建有油泵房和刷桶间等。耗油库建成的项目有100立方米、50立方米、25立方米、10立方米卧式油罐共22个。
机场道路工程 机场道路工程,共修筑道路23.2公里,其中柏油路面道路12.2公里,泥结碎石路面道路11公里,由双城民工团施工。路面施工:机场至八里堡桥共1.9公里的柏油路面是由哈尔滨市交通局施工;场内柏油路面全部由市政工程处施工,道路工程于1975年7月开工,1979年11月完工。
四、机场工程消耗主要材料
钢材7693吨(其中钢轨2820吨),木材17246立方米(其中枕木4800立方米),水泥62150吨,沥青1260吨,电机设备2860种,电力电缆线82公里,通信电缆线89公里,其它设备元件56万台、件。
地坪物资消耗:砂石96万立方米,白灰17952吨,红砖3200万块。
三类物资消耗:元型铁线186吨,油漆化工68吨,各种灯具11922件,其它物资36万件。
燃料:柴油1172吨,汽油1115吨,其它油料170吨。
五、工程投资
1974年,国家计委以计军字(359)号文批准投资4000万元用于建设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工程。1978年,国家增拨投资3262万元。最后国家确定工程预算总投资8350万元。民航总局拨给材料资金款900万元,先后共计拨款9250万元。1978年,“7404”工程概算调增到9447万元。1979年,工程竣工时财务总决算,实际支出为9238.1万元,部分遗留未完工程留款486万元。至工程全部结束后,总用款为9724.1万元。
六、工程验收
1979年10月,国家计委决定对“7404”建设工程进行全面验收,并决定“7404”工程建设验收委员会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民航总局共同组成。同年11月,“7404”工程验收委员会正式组成(验收委员会成员名单附后)。12月初,对竣工项目逐项进行检查验收。于12月25日对“7404”工程竣工项目检查验收完毕,并于12月27日正式签发《“7404”工程项目验收证书》。“7404”工程验收委员会对场道、房建、供电灯光、通信导航、铁路专用线、油库、道路和工程全部概算等项目完成情况表示满意。
验收结论:主要工程项目质量是好的,符合设计和使用要求。工程质量尚存在的问题如下:1.候机楼曾发生过不均匀下沉现象,已由设计与施工部门研究后进行了补救。2.跑道南端300—400米处,混凝土强度低于设计标准,但可以使用。3.混凝土道肩质量较差,表面沙浆经过热胀冷缩后有破碎现象。
“7404”工程验收委员会成员名单如下:
主 任:陈 雷 黑龙江省省长
副主任:王成美 民航总局副政委
王化成 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章 林 黑龙江省建设委员会主任
戈 江 民航总局后勤部部长
李兆霖 民航沈阳管理局政委
委 员: 姜 臣 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蔡洪达 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局副局长
武通甫 哈尔滨市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
王学武 哈尔滨铁路局副局长
朱文航 哈尔滨铁路分局副局长
赵克俭 黑龙江省建设银行副行长
相庆荣 黑龙江省建设银行副行长
赵云阁 黑龙江省建筑一公司副经理
李建舒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院长
李世富 黑龙江省建筑二公司副经理
郝子珍 民航黑龙江省局局长
任有悌 民航总局设计所所长
孙纯忠 “7404”工程指挥部副指挥
韩保楹 “7404”工程指挥部副指挥
张善玺 “7404”工程指挥部副指挥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