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通用航空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0

第一节 林业航空

 

  黑龙江省林业航空作业项目主要有:航空护林、航空播种造林、航空防治林木病、虫、鼠害和林区航空摄影等。

  航空护林 19524月,民航农林航空队调1架爱罗—45型飞机到哈尔滨马家沟机场,然后去牡丹江林区航空护林基地,首次执行航空护林巡逻任务。同年4月底,民航农林航空队又派2架爱罗—45型飞机到哈尔滨后去嫩江航空护林基地执行航空护林巡逻任务。1953年以后,民航农林航空队每年春、秋护林季节,都派35架爱罗—45型飞机到黑龙江林区执行航空护林任务。1956年,民航农林航空队在黑龙江执行航空护林的飞机增加到7架,其中有爱罗—45型飞机5架;里—2型飞机1架;安—2型飞机1架。里—2型飞机参加航空护林后,增强了航空护林的巡护与空投能力。1960年,嫩江航空护林基地使用安—2型飞机进行航空跳伞灭火训练。当年秋季,安—2型飞机在大兴安岭林区开始执行跳伞空降灭火队员飞行任务。1964年春季以后,在黑龙江执行航空护林任务的飞机全部改为安—2型飞机。从而担负航空护林任务长达13年之久的爱罗—45型飞机全部淘汰。1965年秋,国产直—5型直升机参加黑龙江的航空护林飞行,专门担任空运灭火队员、空运急救物资和抢运伤员等任务。1966年,伊尔—14型运输机开始参加黑龙江航空护林飞行,为林区扑灭山林火灾增加了空中支援力量。1969年,在林区开始使用飞机进行人工降水灭火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年5月,在大兴安岭林区火险高峰期间,使用伊尔—14型飞机在云中采用撒播尿素的方法促其降水,既能增加林区湿度,降低林区火险等级,又能起到直接扑灭林区初火的效果。1972年,在大兴安岭林区使用运—5型飞机喷洒磷胺类化学灭火剂进行林区灭火试验。1976年春季护林期间,在大兴安岭首次使用苏制米—8型直升机载运灭火队员,及时扑灭或限制林火蔓延。197945月期间,米—8型直升机先后运送扑火队员3100余人次,扑灭林区火灾20余起。1981年,民航黑龙江省局与林业部门合作,在大兴安岭林区使用运—5型飞机,喷洒新的化学灭火剂进行灭火试验。先后飞行183架次,扑灭山火23处。1982年,在嫩江农场附近林区使用运—5型飞机喷洒“704”粘性森林灭火剂进行灭火试验。在经过药剂喷洒的长130140米,宽1012米灭火带上,林火完全被阻隔,林火到喷洒药带的边缘便自行熄灭。为研制直升机载液灭火喷洒新设备,民航黑龙江省局与东北航空护林局科研所合作,使用米—8型直升机在大兴安岭林区的三处火场对喷洒新设备进行喷洒试验,在无重大气象因素干扰条件下,每架次可载水2吨进行喷洒,灭火有效面积平均可达长200米,宽9米以上。经进一步试验,这种直升机载液灭火喷洒新设备对中等以下的地表火有控制和扑灭作用。该设备命名为“84ZMS1型米—8型直升机载液灭火设备”,荣获民航局技术进步二等奖。

  航空播树种造林 航空播树种造林是使用飞机将树种播撒到预定地段,模拟天然飘落树种成林的一种造林方法。1958年,黑龙江省林业厅与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处合作,进行航空播树种造林试验。10月,在北安县境内,南北河沿岸的防火隔离带和荒山疏林地区使用安—2型飞机1架,将500公斤桦树种子撒播在约300公顷的土地上。1983年,黑龙江省林业厅又继续与民航黑龙江省局合作,进行航空播树种造林试验。同年秋季,在泰来县宋姜乡,使用运—5型飞机1架,将2万公斤榆树、樟子松等树种撒播在1万多亩的土地上。据调查,两次航空播树种造林试验是成功的。但飞机播树种造林方法较为粗放,种子落地经过雨水冲刷后会形成树种再分配,因而长出的树苗稀密不均。所以航空播树种后地面还需辅以适时的人工培育和管理,才可成林成材。

  航空防治林木病、虫害 使用飞机喷洒化学药剂,达到航空防治林木病及灭虫的目的。黑龙江省航空防治林木病、虫害始于1955年夏季。民航黑龙江省航空管理处使用安—2型飞机在大兴安岭喷洒药剂,灭柽柳金花虫。1964年,在尚志县一面坡林场,使用安—2型飞机喷洒药剂,防治榆紫金花虫,取得明显的灭虫效果。从此,黑龙江西部地区农田防护林带每年都使用飞机喷洒化学药剂灭树虫。其中1967年使用飞机喷洒化学药剂灭虫作业最多,全年使用飞机灭虫作业达1006小时,受益面积近70万亩。1977年,航空防治林木病、虫害采用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新技术,防治落叶松球果花蝇效率提高22倍,飞机作业成本降低60%以上。以后又在牡丹江、林口、桦川、嫩江、克东、伊春等市、县和林口、东京城、迎春、东方红、新青、五营、南岔、朗乡、柴河、苇河等林区推广应用。

  航空林区摄影 黑龙江的航空林区摄影,最初是由林业部租用苏联飞机,于1953年春季在牡丹江大海林地区进行航空摄影。1954年又在大、小兴安岭进行航空摄影。1955年在张广才岭、老爷岭林区进行航空摄影。1956年,林业部使用中国民航航测大队的飞机,在大、小兴安岭部分地区进行补充摄影。1974年,民航第二飞行总队航测大队的飞机在黑龙江的伊春、牡丹江进行航空摄影。1976年,为调查大兴安岭林区尚未开发的林区资源,民航第二飞行总队航测大队的飞机在大兴安岭林区采用红外黑白片大比例(1650017500)采用带状抽样拍摄的办法,进行航空摄影。每隔10公里摄取一组大比例的航摄照片,先后拍摄23万公顷。1977年,民航第二飞行总队航测大队又在图里河、根河等12个护林局进行航空摄影。共完成航空摄影面积379万公顷。1980年又在满归、加格达奇等地对未进行航空摄影的地段进行航空摄影,先后完成航空摄影面积为610万公顷。1984年,中国政府与加拿大政府签订《中、加朗乡林业局森林综合集约经营项目》,对森林资源提出航空摄影复查要求。同年5月,由民航工业航空公司(原民航第二飞行总队)的飞机在朗乡、带岭一带重新进行航空摄影,拍摄照片比例尺为115000的红外黑白片,并编制了比例尺为110000的地形影象平面图。

第二节 农业航空

 

  黑龙江省的农业航空作业项目,主要有航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航空播种、航空施肥、航空除草和航空人工降水等项目。

  航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是使用飞机喷洒化学药剂达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目的。1956年夏季,民航农林航空队的安-2型飞机,在牡丹江地区国营农场喷洒化学药剂,防治水稻负泥虫,效果很好。1958年和1959年夏季,黑龙江省的富裕、泰来、泰康等县连续发生蝗虫灾害,民航北京专业飞行大队派出2架安-2型飞机在发生蝗虫地区喷洒灭蝗虫药物,共飞行76小时,灭蝗虫面积33万亩,效果良好。1959年秋季,哈尔滨市太平镇(原双城县太平乡)南草甸子发生蝗虫灾害,同年822日,民航北京专业大队的1架安-2型飞机在太平镇南草甸子喷洒灭蝗药剂,进行灭蝗虫作业。灭蝗飞行作业于97日结束,灭蝗作业面积14万亩。1965-1966年,黑龙江连续两年发生严重粘虫灾害。民航黑龙江省局两年组织安-2型飞机21架,分别在曙光、八五二、八五三、友谊、大西江、红五月、鹤山等18个国营农场进行航空灭虫。先后飞行作业472小时,受益面积75万余亩。1970-1973年的三年间,黑龙江省发生大面积粘虫灾害,民航黑龙江省局组织运-5型飞机进行航空灭虫,3年共飞行2876小时,受益面积442万亩。1981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红兴隆、宝泉岭、建三江等国营农场发生大面积虫害,民航黑龙江省局组织飞机进行航空灭虫,先后飞行作业705小时,灭虫面积83万亩。  航空播种 航空播种是按农作物的技术要求,用飞机将种子在空中播撒到耕地上的一种播种方法。1967年,民航黑龙江省局组织安-2型飞机首次进行航空播种水稻试验。528-623日,在国营857农场使用安-2型飞机飞行14架次,航空播种水稻面积440亩。经有关单位实地调查鉴定,认为飞机播种水稻具有速度快、效率高、效益好等优点。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未能再继续试验。1979年,黑龙江省科委把航空播种水稻列为科研项目,由民航黑龙江省局继续组织试验。1982年又增加在新垦荒地上用飞机进行直播水稻试验,由民航黑龙江省局专业人员曹万庭、杨道训等人负责,先后在国营云山农场和呼兰县泥南灌区等处的新垦荒地上,使用运-5型飞机进行直播水稻试验,效果很好。在飞机直播水稻的同时,还进行航空施肥和航空除草试验,取得了明显效果。

  航空施肥 航空施肥是使用飞机将化学肥料喷洒到农作物的茎叶上,以供农作物吸收的施肥方法,优点是喷洒均匀,节省肥料,适应农时需要。1958年夏季,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处组织安-2型飞机在友谊农场进行小麦根外追施磷肥试验,每亩用飞机喷撒过磷酸钙3-32公斤,麦田增产效果明显。据秋后调查,使用飞机进行根外追肥的麦田,增产幅度为123%左右。全年使用飞机为麦田作物根外追肥面积35万亩,飞行作业40小时。1963年又在克山农场为麦田作物进行追施硝酸铵颗粒肥试验,获得成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航空施肥作业项目未能及时推广和应用。1976年,民航黑龙江省局组织运-5型飞机在牡丹江、红兴隆、建三江等农场管理局进行航空施肥作业。1981年,黑龙江省科委将"飞机喷撒磷酸二氢钾项目"列为科研课题,进一步进行试验。1982年,民航黑龙江省局组织运-5型飞机在海伦农场,对9万亩麦田喷洒磷酸二氢钾复合肥后,增产效果明显。1983年又在克山农场使用运-5型飞机为11万亩大豆田进行根外施肥,大豆普遍长势茂盛,茎壮、夹多,提前封垄。同年,在军川农场使用运-5型飞机对甜菜进行根外施肥,每株鲜重增加到130克,秋后可增产357%左右。

  人工航空降水 1966年春季,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干旱严重,民航黑龙江省局与省气象局共同协作,使用里-2型飞机1架,以哈尔滨马家沟机场为基地,在大庆萨尔图地区进行人工航空降水试验,共飞行6架次,飞行作业19小时,降水受益面积约50平方公里。19675月,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与民航黑龙江省局协作,以哈尔滨马家沟机场为基地,使用飞机进行人工航空降水。同年520日,民航伊尔-14615号飞机,选择4000米高空有利云层撒播尿素1380公斤,黑龙江省西部9500公里的土地上增加降水量平均在4-5毫米以上,其中降水中心区域可增加到85毫米以上,受益最大地区是海伦、望奎、绥化、巴彦4个县。同年52122日和25日,伊尔-14615号飞机选择有利云层,在高空撒播尿素2400公斤,促其降水。在哈尔滨、呼兰、兰西、肇源、安达、青冈一带平均增加降水量7-8毫米以上,受益面积17500平方公里。19685月,民航黑龙江省局先后飞行5架次进行人工降水,累计增加降水量在25-35毫米以上,受益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1969420日,使用飞机进行人工航空降水,飞行作业3架次,平均降水量增加15-20毫米以上。

第三节 航空救灾

 

        1957年秋,松花江洪水泛滥,沿江地区受到严重威胁,民航哈尔滨站组织飞机到肇源、古洽等灾区空投防洪物资和救灾食品,支援抗洪斗争。1969年春,建三江国营农场发生山林大火。在扑灭山火中有数十名农场职工被山火烧伤。为抢救危重烧伤病人,建三江农场管理局向民航黑龙江省局紧急求援,要求速派飞机将危重烧伤病人空运到哈尔滨进行抢救。民航黑龙江省局立即派伊尔—14615号飞机,火速飞往民航佳木斯机场,当天将十几名重伤员空运到哈尔滨马家沟机场,并迅速转移到医院进行抢救。1980619日晚20时,国营八五○农场发生严重车祸,当场有2名职工伤势严重,生命垂危。农场领导紧急向民航黑龙江省局求援,要求使用飞机将2名重伤职工空运到哈尔滨进行抢救。民航黑龙江省局当即命令在八五○农场执行农业飞行任务的运—58332号飞机担任抢救空运伤员任务,机长李凤学、副驾驶李奎德,用最快速度做好飞机起飞前的各项准备,并于当夜2230分起飞,经过近3个小时的夜航飞行,于翌日凌晨130分安全降落在哈尔滨马家沟机场。1984813日,黑龙江某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有6名煤矿工人因严重烧伤急需抢救。民航黑龙江省局于14日派出直升机,直接飞抵出事现场,迅速将烧伤病人空运到哈尔滨市。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