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勤务保障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0
第一节 航行调度
中国民航航行调度工作,全国实行四级管理体制。民航总局设总调度室(简称总调)、民航地区管理局设地区调度室(简称管调)、省(区)局设省(区)局调度室(简称区调)、航站设航站调度室(简称站调)。1950—1954年,中苏民航时期,中苏民航哈尔滨站只设航行调度员1人,航站区域内的飞行指挥工作由航站站长直接担任。1955年,民航哈尔滨站开始设航站调度室(简称哈尔滨站调),并设调度室主任、调度员各1人,负责哈尔滨站调区域内的国际、国内航班飞机的指挥与调度工作。1958年,黑龙江省内地方航线开航后,民航哈尔滨站的站调开始承担民航齐齐哈尔、黑河、依兰、佳木斯4个航站和伊春、呼玛、嫩江等护林基地和省内通用航空飞行基地飞机的飞行管制任务。1961年9月15日,民航总局决定设立民航黑龙江省局调度室(简称民航哈尔滨区调),与民航哈尔滨站调合署办公,实行区、站调合一的航行调度体制。1961年民航局规定,民航哈尔滨区调管辖范围是:东起延吉经长春到绿水以及中蒙两国国境线以北地区,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黑河、依兰、佳木斯、长春、白城子等8个航站的航行指挥区域。1970年,民航总局对东北地区民航航行指挥区域进行调整。东北地区空域在4500米(含4500米)以上空间飞行的民航飞机,均由民航沈阳管理局管调直接指挥。在4500米以下空间飞行的民航飞机,由民航沈阳、长春、哈尔滨3个区调分别负责指挥。民航哈尔滨区调负责指挥的范围是:漠河——诺敏大山——查尔巴奇——齐齐哈尔——泰来——松花江——东京城——东宁以北地区。民航哈尔滨区调的职责是:审核所属航站的飞行计划;监督、检查所属航行调度室的飞行组织与指挥;组织和指挥民航黑龙江省局范围内的通用航空飞行管制和对指定区域的国际、国内民航航班飞机的指挥。民航黑龙江省局航行调度工作,从1955—1990年的30多年间,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精心组织与指挥,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民航黑龙江省局航行科1989年荣获民航沈阳管理局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航行科党支部书记祝清友于1989年荣获民航沈阳管理局党委授予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航行科科长李德芳于1990年荣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第二节 航空机务
中苏民航哈尔滨站时期的航站机务工作,由苏联的航空技术员负责,中方只配1名机械员协助。航站航空机务工作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航班飞机的航前、航后检查和为无空勤机械员的飞机加油等工作。民航哈尔滨站初期,航站设立航空机务组,有航空机务技术员、机械员、航空油料员等3—4人。1959年民航北京管理局专业飞行大队飞行三中队的安—2型飞机5架,常驻哈尔滨马家沟机场后,民航黑龙江省航空管理处设立机务科,航空机务人员增加到7人,负责航班飞机和飞行三中队飞机的地面维护和为飞机加油等工作。1960年民航黑龙江省局初期,机务科的工作增加了对安-2型飞机的200小时的“定检”工作,以后又增加了更换发动机等项工作。1966年,民航第12大队迁到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以后,安-2型飞机的地面检查与维护工作统一由民航第12大队的机务中队担任。民航黑龙江省局机务科只负责省局范围内的航班飞机的航前、航后的检查维护和加油等工作。1950—1978年的20多年间,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的机务维护工作,不论是飞机“定检”还是更换发动机,都是在机场停机坪露天作业。1979年,新建的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内修建了一座专门为各类型飞机进行维护的机库,面积1600平方米,库内可同时停放运-5型飞机3架。另外还修有特设修理间800平方米、充电间250平方米。1979年以后,飞机修理库增添了各类机床和维护设备,提高了维护能力。1985年以后,机务维护工作项目增加了运—5型、安—24型、里—2型3种飞机和米—8型、贝尔型2种直升机的更换发动机以及各项维护项目。
第三节 通信导航
一、通 信
民航通信分为地面通信和地空通信。地面业务通信是民航地面电台间、互相传递飞行动态、航行情报、航空气象、运输业务和保证安全生产的电报、电话的通信。
1950—1958年,中苏民航和中国民航哈尔滨站的通信电台,设地面无线电报电路波道,同一波道内有:北京、沈阳、海拉尔等民航电台;使用的收讯设备是:苏КВМУС-П收讯机、美制BC—779、NC—240收讯机。发讯设备是苏制РАФ(500W)发射机。1959年,除保持平面干线通信波道外,增设对空话台和省内地方航站、通用航空基地地面无线电报电路波道(由哈尔滨、嫩江、伊春、依兰、佳木斯、黑河等民航电台组成)。使用的主要收讯设备又增加国产401型、7512型、222型等收讯机和国产的201型(150W)、TC—401B型(500W)发射机。1970年,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开始租用哈尔滨市邮电局线路,开通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至民航沈阳东塔机场有线电传电路,取代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至民航沈阳东塔机场的无线电电路。1970—1981年,使用国产“55型”和“51型”机械电传打字机。1982年,民航局规定:民航系统国内业务电报使用国际民航组织统一规定的电报格式,电传打字设备更换为T—1000型电子电传打字机。1983年1月,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电台的有线电传加入民航局自动转报系统。从此,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实行了与国内外主要机场、各大航空公司间的电报联网。
民航有线电话通信分场内和场外两部分。
场内电话通信 场内电话通信用于机场内部航行、通信、气象、机务、运输及其它勤务保障系统间的电话联系。1958年以前,场内有线通信采用磁石电话单机,以振铃次数区别通信对象。1959年,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安装30门磁石式电话总机;1967年更换国产50门供电式电话总机;1974年改用100门供电式电话总机;1979年,民航阎家岗机场新装400门纵横式自动交换机。
场外电话通信 从1959年开始,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租用哈尔滨市邮电局线路,开通航行调度电话,以保证民航哈尔滨站站调与民航局总调、沈阳管理局管调、空军航行管制系统之间的联系。1983年,租用哈尔滨市长途电话局微波电路,开通民航黑龙江省局与民航沈阳管理局间的长途专线电路。
地空通信是民航地面对空台与航空器电台、航空器与航空器电台之间的通信联系。及时传递航行指令、飞行动态、气象情报等的无线电通信。
1950—1958年间,地面指挥塔台使用短波无线电台。使用的设备主要是:УС—П收讯机和РСП—3发讯机。航线对空台,以短波无线电定向台为主,使用设备都是苏联制造的产品。1959年以后,指挥塔台改用甚高频无线电台,使用的设备是苏联制РСИУ—3М电台。1970年以后,使用的甚高频电台,新增加CT—1电台和733对讲机。
1959年以后,航线指挥以对空话台为主。使用设备逐步更换成国产短波无线电通信设备。收讯设备主要有401型、402型、7512型、XS—D10、XS—D12;发讯设备除201型(150W)发射机外,新增804型(400W)、101型(1600W)、202型(1000W)发射机。
1979年,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建成后,阎家岗机场的通信导航设备进行全面更新。机场至哈尔滨市内电信局之间埋设了38对专用中继通信电缆,长度为38公里。地面干线通信以有线电传为主,无线通信作为备用。省内地方航线和通用航空的地面通信仍使用无线电电报电路。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的地空通信设有短波高空对空台、短波中低空对空台、通用航空对空台、甚高频航线对空台、塔台和起机线塔台车。
二、导 航
中苏民航哈尔滨站时期,民航设施比较落后,航线导航机设在无线电发射台内。1959年,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设近距导航台(简称近台),位置设在机场跑道北端点1000米处,并安装信标机1台。1960年,增设远距导航台(简称远台),位于近台延长线上,距机场跑道北端点3600米处,初步形成由航线导航台、单向远、近导航台组成的导航系统。导航所使用设备全部是100甲型长波发射机。1979年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建成后,跑道两端均建有双向远、近导航台,使用的导航设备是国产63型中长波发射机和信标机。
第四节 航空气象
中苏民航时期,中苏民航哈尔滨站马家沟飞机场不设航空气象部门,气象保障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马家沟机场气象台提供。1955年以后,民航马家沟机场气象保障工作由哈尔滨市气象台担任,哈尔滨市气象台派出气象观测员、预报员各1人常驻马家沟机场,为民航飞行生产服务。1957年4月,黑龙江省水利厅气象局在马家沟机场成立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气象台(简称民航哈尔滨气象台),属黑龙江省水利厅建制,由黑龙江省水利厅气象局直接领导。民航哈尔滨气象台内设预报、观测、填图3个组,人员有8人,为民航哈尔滨站航班和通用航空飞行服务。民航哈尔滨气象台保障范围是:负责提供民航马家沟机场半径50公里以内的天气预报;提供由民航哈尔滨站起飞的国内航线班机的航路天气预报。1958年省内地方航线开通后,又增加了哈尔滨—黑河、哈尔滨—依兰—佳木斯地方航线的航路天气预报。按照国务院的要求,1961年2月18日,黑龙江省气象局将民航哈尔滨气象台全部移交给民航黑龙江省局,属民族黑龙江省局建制。同年3月,民航哈尔滨气象台改名为民航黑龙江省局气象台。1979年6月,民航黑龙江省局气象台迁至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民航黑龙江省气象台的气象保障范围是:负责提供民航黑龙江省局哈尔滨区调范围内的民航各类飞机所需要的各种天气预报,包括国内干线、地方航线的航班及通用航空生产飞行的飞机所需要的天气预报。
通用航空飞行的气象保障 1957年以前,航空护林飞机的气象保障由中央气象台和沈阳中心气象台联合组成航空护林基地临时气象台,负责为航空护林飞机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天气预报。1958—1969年的12年间,呼玛、嫩江、黑河、伊春、佳木斯、加格达奇、敦化7个航空护林基地的飞机气象保障由民航哈尔滨气象台负责提供。民航吉林省局长春区调成立之后,敦化航空护林基地飞机的气象保障由民航吉林省局气象台负责提供。1970年以后,航空护林期间,航空护林飞机的气象保障由民航沈阳管理局在加格达奇成立加格达奇临时气象台,负责提供民航加格达奇临时区调范围内的加格达奇、嫩江、根河、塔河、满归5个航空护林基地飞机的天气预报。民航黑龙江省局气象台只负责佳木斯、伊春2个航空护林基地飞机的天气预报。
农业航空飞行的气象保障 1960年以前,由农业航空飞行所在地的市、县气象台(站)为其提供本场天气实况和天气预报。1961年以后农业航空飞行的天气预报全部由民航黑龙江省局气象台负责提供。
第五节 航空器材
1958年以前,中苏民航和中国民航哈尔滨站不储存航空器材。过站或过夜的航班飞机发生故障需要航材时,由民航北京管理局航材处将所需航材用航班飞机运到哈尔滨,由哈尔滨航空机务人员负责排除故障。1959年,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处开始设简易的航空器材储存库(简称航材库),储备部分安—2型飞机常用航材,主要是供给民航北京管理局专业大队飞行3中队的安—2型飞机使用。航材库只设1名航材人员。在黑龙江省执行通用航空飞行任务的飞机发生故障需要航材时,则由民航北京管理局航材处用航班飞机将所需航材运到哈尔滨,然后由哈尔滨航材人员送到通用航空飞行基地。1962年,民航黑龙江省局航材库人员增加到3人,1966年增加到5人。航材库人员增加后,航材储备数量逐年增多。从1966年开始,通用航空飞行基地的飞机需要航材时,均由民航黑龙江省民航材库负责供应,并派人送至各飞行基地。1979年民航阎家岗机场新建航材库1600平方米,航材库人员增加到16人。航材储备种类先后增加了里—2型、伊尔—14型和安—24型飞机的常用航材,以保证民航第25大队飞机日常维护所需要的航材供应。民航第25大队从苏联引进米—8型和从美国引进贝尔—212型直升机后,航材库又相应地增加了上述2种机型的航材储备和供应。
航材定货 1978年以前,民航黑龙江省局所需航材由航材库按年、季度编报航材储备计划,由民航沈阳管理局航材处按计划调拨到哈尔滨。临时所需特殊航材品种由航材库随时申请,由民航沈阳管理局航材处随时调拨。米—8型和贝尔—212型直升机所需航材,则由民航黑龙江省局航材库每年向民航沈阳管理局航材处和中国航空器材公司申报国外航材订货计划,由中国航空器材公司统一办理航材国外订货手续,由航材生产所属国家按计划直接供应到民航黑龙江省局航材库。
航材资金 1978年以前,航材储备品种单一、数量较少、航材资金占用不多。1979年以后航材资金占用逐年增加,1980年库存航材占用资金为36万元,1985年上升为555万元,是1980年的15.4倍。1990年库存航材占用资金为919万元,是1980年的25.5倍。
第六节 航空油料
1958年以前,中国民航使用的航空油料全部是从苏联进口的。民航哈尔滨站从苏联进口的航空油料品种有Б—85和Б—91两种。1960年,民航黑龙江省局开始使用部分国产航空油料,品种有RH—95/130和RH—100/130两种。从1964年开始,民航黑龙江省局所使用的航空油料,除专机用油外,全部改用国产航油。
航空油料的储存与供应 1979年以前,由民航马家沟机场油库承担航油的储存与供应。1980年以后,由民航阎家岗机场油库负责航空油料储存与供应。
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油库 中苏民航哈尔滨站时期,因为航班较少,每年航空油料消耗量不大,所以油库储油规模较小。1951年,中苏民航哈尔滨站在马家沟机场主跑道西端约1公里,中山路东侧100米处,建半地下储油库1座。占地面积为4100平方米,埋设半地下油罐3个,总容量为120立方米。民航哈尔滨站时期,该油库进行扩建。增加40立方米卧式油罐3个;增加50立方米卧式油罐3个。使油库储油总容量增加到390立方米。60年代初期,由于民航马家沟机场航班逐年增加和通用航空生产任务成倍增长,所以航空油料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为解决航油的储存和供应,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油库先后从北京、沈阳、齐齐哈尔等地调来5立方米卧式罐9个,25立方米卧式油罐4个,使库容量增加到535立方米。同时还增加散装油桶5000只,为供应通用航空飞行基地用油使用。1970年,该油库为解决刷洗通用航空飞行基地返回的空油桶,在油库内新建200平方米刷桶间,专门用来洗刷用过的旧油桶,以备再用。1950—1954年,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年均航油供应量在200吨左右。1955—1958年,年均航油供应量在300吨左右。1959年以后,航油供应量逐年大幅度增加。至1965年,航油年供应量已达848吨。1978年,航油年供应量达到1700余吨,比1965年增加1倍多。
部分年度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油库航油储存、供应量统计表 (表5-24)
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油库 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油库是1974年国务院批准新建机场的同时开始修建的大型油库。1976年1月动工修建,1979年底竣工,1980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油库分为储油库和耗油库两个部分。
储油库位于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主跑道西端的东侧,距跑道中心线8000米处的一个土山岗上,占地面积112250平方米。其中,储油区占地面积为50152平方米;辅助作业区占地面积22500平方米;铁路专用线卸油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生活区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其它占地面积14598平方米。库内建有大、小储油罐26个。其中1000立方米罐6个;500立方米罐2个;80立方米罐5个;50立方米罐4个;25立方米罐4个;10立方米罐5个。除5个80立方米油罐埋设在地下外,其余21个油罐均建在地上。储油区与哈尔滨五家火车站之间建有民航专用铁路线1条,全长10公里。库区内建有卸油栈桥1座,可同时卸10个煤油槽车或5个汽油槽车。储油库与耗油库之间铺设地下输油管道1条,全长7.8公里。储油库的航空煤油可通过地下输油管道直接送到耗油库。库内还建有油泵房1座,面积1575平方米。泵房内装有各种油泵14台和卸油鹤管18个。总卸油能力为120吨/小时。设有灌油鹤管15个,总灌装能力为3650升/小时。库内同时还备有散装空桶500个,为通用航空飞行基地临时发运航油使用。
耗油库位于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跑道东端西侧,侯机楼的东北侧约400米处。占地面积4875平方米。库内设有大、小储油罐22个,其中100立方米罐8个;50立方米罐4个;25立方米罐6个;10立方米罐4个。库区内还建有油泵房1座,面积338平方米。泵房内装有各种油泵5台,管线加油点3处。耗油库与侯机楼前的客机停机坪之间设有地下输油管1条,航油可通过地下输油管道自动输送到客机坪加油栓。
航油化验 1960年以前,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油库的航油化验由民航北京管理局油料化验室负责化验。由油库派人将库存航油油样定期送到北京进行化验。1961年,民航黑龙江省局由民航北京管理局调来1名油料化验员,在民航黑龙江省局机务科内设简易油料化验室。从此不再定期取油样送北京化验。1979年,民航阎家岗机场油库建成后,在储油库内专门设立航油化验室。铁路专用线运送的航油槽车到达储油库后,先由化验室取油样进行化验,经化验认定航油完全符合要求后才能入储油罐。航油在加上飞机之前还要做使用前化验,确认航油完全符合要求后,方可加上飞机。
第七节 场务与车辆
民航场务工作任务是对机场的跑道、滑行道进行养护与管理。哈尔滨马家沟机场是军民合用机场,马家沟机场的养护与管理主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马家沟站负责。中苏民航和中国民航哈尔滨站时期,航站不设专职场务人员。1960年民航黑龙江省局成立后,开始设养场工1人,主要任务是在航班飞机降落、起飞之前检查跑道、滑行道有无障碍物和危及飞行安全等情况。1963年民航黑龙江省局设立养场班,其任务是对场道草地道面的凸凹不平之外进行检查和整修;每年春、秋两季负责对草地跑道进行碾压。1970年以后,养场班改名为场务队。1979年民航阎家岗机场建成后,场务队负责对阎家岗机场的全面养护和管理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机场场道及滑行道、停机坪进行定期维护与日常管理;负责场内照明、灯光及助航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冬季负责对跑道及滑行道、停机坪的扫雪任务;对机场场区内的道路的维护与管理;负责对场区内的绿化、消防及垃圾清扫等任务。从1979年开始场务队增添了机场维护所需要的各种车辆和机械。至1990年底,民航阎家岗机场场务队拥有各种车辆20台。其中大、小运输车辆6台;扫雪车4台;消防车2台;洒水车、探照灯车各1台;其它特种车辆6台。拥有养场机械3台,其中压路机2台,推土机1台。
民航车辆的任务是为航空运输生产服务,负责接送旅客、为飞机装卸货物、运送航空货物和为航班飞机加油以及接送职工通勤等。1959年以前中苏民航和中国民航哈尔滨站时期,航站配有车辆6台,其中有特种车辆3台(运油车、塔台车等)。1958年增加2台运输车。1960年民航黑龙江省局成立以后,航空运输生产任务增长很快,地面运输车辆随之增加。1970年民航黑龙江省局成立汽车队,各种车辆增加到20余台。至1985年底,汽车队拥有各种车辆99台。其中有特种车辆43台,各种大、小运输车辆56台。至1990年底,汽车队拥有各种车辆178台。其中大、小客车18台、运输货车40台、特种车辆63台、其它车辆57台。在63台特种车辆中有梯子车、牵引车、平台升降车和加油车、清水车、污水车等。自1955年民航哈尔滨站开始到1985年的31年间,民航黑龙江省局汽车队累计行车632万公里,其中1985年行车就达90万公里。1986—1990年的5年间累计行车612万公里,其中1990年行车就达137万公里。1990年全年行车公里数是1985年的1.52倍。多年来汽车队一贯重视安全生产。1965年以前多次荣获哈尔滨市香坊区交警中队授予的“安全行车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85年荣获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哈尔滨市安全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