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邮政 概 述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9
概 述
哈尔滨邮政通信的雏形见于元朝,据史料记载当时设有驿站,为官府传送公文,运送贡品。明朝驿站有一定发展。进入清朝,随着哈尔滨的开发和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商民要求通信往来,产生了私营通信组织义和民信局,办理民间信件、汇款、包裹、代货主运送货物等业务。清光绪二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1902年7月3日),清政府在哈尔滨设立邮政分局,开办平挂信函、印刷品、货样、汇兑、包裹等业务,标志着哈尔滨邮政通信的开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哈尔滨设立文报分局,取代驿站负责传递官府文件。此期间,在哈尔滨邮政通信发展过程中,入侵哈尔滨的沙皇俄国和日本侵略军也非法设立了邮局、邮便局、出张所,严重侵犯中国邮政主权。光绪三十年(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致使哈尔滨邮路受阻,哈尔滨邮政分局一度被迫停办业务,而侵略者设立的邮政局、所却依然办理业务,腐败衰落的清政府还称其为“客邮”。光绪三十三年四月一日(1907年5月12日),哈尔滨海关复设哈尔滨邮政分局,后改称哈尔滨邮政副总局,开办邮政业务。至清朝末期,哈尔滨邮政呈民信局、邮政局、文报局、“客邮”并存的局面。
民国时期,哈尔滨邮政通信得到发展。1914年1月1日,哈尔滨邮政副总局改称哈尔滨一等邮局。3月1日,中国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后,哈尔滨一等邮局被指定为国际函件互换局,开办国际函件与包裹业务。4月15日哈尔滨一等邮局接管了哈尔滨文报分局。1920年11月万国邮政联盟会议通过了“中国客邮裁撤案”后,1921—1922年,中国政府陆续撤销了沙皇俄国和日本侵略者在哈尔滨设置的邮政局所,至此哈尔滨“客邮”不复存在。此后又撤销了民信局,结束了多家办邮政的历史。哈尔滨一等邮局先后改称北满邮务管理局和吉黑邮务管理局,邮政业务不断扩大,相继开通铁道、水道、汽车邮路,成为吉黑邮区的中心。
哈尔滨沦陷后,日本侵略军用武力占领了吉黑邮务管理局并将其改称哈尔滨邮政管理局。1934年11月,在哈尔滨邮政管理局内单独设立哈尔滨邮局,后改称哈尔滨中央邮政局。伪邮政总局制定邮便法等统治法规,开办名为邮政储金、邮政生命保险,实为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邮政业务。严密检查并任意扣留邮件、报刊,实行法西斯统治。哈尔滨邮政员工视死不当亡国奴,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捣毁通信设备,进行罢工示威游行,举办读书会,组织“口琴社”,开展地下通信活动,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进入哈尔滨接管哈尔滨市邮局,不久便匆匆逃离。1946年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10月1日建立哈尔滨市邮政局,人民邮政从此诞生。在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政府和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的领导下,广大邮政员工奋力抢修通信设备,建立邮政局所,开辟邮路,迅速恢复发展邮政通信业务,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哈尔滨市邮政局还与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办起了卷烟厂、电池厂,生产出畅销一时的“邮政”牌香烟和电池,既解决邮政资金不足的困难,又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邮政事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1950—1952年,贯彻执行邮电部确定的“为配合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发展邮政业务,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效能,增加收入,为达到邮政经济逐步自给自足而奋斗”的工作方针,全面开办函件、包裹、汇兑、报刊发行、代办银行定期有奖储蓄票、代售印花税票等业务。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邮政职工夜以继日,不计报酬,免费寄递慰问品、立功喜报、军人家信、烈士遗物等。
1953年邮政通信进入有计划发展时期。哈尔滨市加强了汽车邮路和服务网点建设。为适应哈尔滨经济建设的需要,邮政职工深入到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单位,开展流动服务,办理信函、汇款、包裹等业务。至1957年邮政业务总量为468.6万元,是1949年的2.05倍,邮政业务收入为288.7万元,是1949年的3.8倍,邮路总长为9803单程公里,比1949年增加了51%。
“大跃进”时期,哈尔滨市开通了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爱辉、哈尔滨—佳木斯航空邮路。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研制出自动过戳机、挂号函件封套机和信函捆扎机等,后因性能不全,质量不过关,未能推广应用。
1962年哈尔滨市邮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工作方针,对邮政局所、邮路、业务进行了调整。98处局所减至41处,287个城市投递段减至224个,15个投递局合并为10个。哈尔滨市邮局派押的部分铁道邮路划归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市邮电局。1963年撤销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爱辉、哈尔滨—佳木斯航空邮路。广大邮政职工学解放军、学大庆,深入开展增产节约、生产竞赛和练功活动,职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研制成功包裹开拆传输机械作业线并投产使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1965年7月,邮电部部长朱学范来哈视察时,参观了包裹开拆传输机械作业线,给予肯定和鼓励。
“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邮政事业受到干扰和冲击,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视为“管、卡、压”遭到批判,企业管理一度出现混乱,服务质量明显下降。广大邮政职工竭力排除干扰,发扬邮电企业的光荣传统,坚守岗位,努力工作,确保邮政通信畅通无阻。1974—1976年先后研制安装了包裹分拣封发机械化流水作业线,HB—1500型自动取包机,购进安装了国产自动计数包裹细分机,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邮政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保持较好的势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邮政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哈尔滨市邮政局确立了以通信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确保邮政通信畅通无阻的工作目标,加强企业管理,组建通信指挥调度室,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开展学大庆,创办大庆式企业活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78年哈尔滨市邮政局被评为黑龙江省邮电系统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
1980年,哈尔滨市邮政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邮电部“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方针,在干部管理、经济管理、业务管理、设备管理、邮政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整改,建立生产岗位责任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不断加强邮路和服务设施建设。至1981年,市内汽车邮路增至20条,市区投递段增至279个,信筒信箱遍布城乡。开办国际特快专递、代收货价包裹、邮转电报、贺年明信片等业务,邮政通信有很大发展。
1983年哈尔滨市邮政局进行企业整顿。1984年实行局长负责制,企业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确立了以改善服务,提高质量,增强通信能力,不断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坚持以优质的服务,优良的质量争得信誉,从信誉中发展业务,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做一流工作,创一流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争上游的奋斗目标。实行目标管理,推行二级经济核算制。进一步强化生产指挥调度、监督检查、信息反馈系统。开办国内特快专递业务。相继开通了3条航空邮路。购进组装了国产印刷品邮件分拣封发机械化流水作业线和除尘控制系统设备。邮政通信蓬勃发展,企业效益逐年增加。1985年全年业务收入1198万元,1986年全年业务收入1547.9万元。哈尔滨市邮政局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邮电系统先进企业、全国邮电企业整顿先进单位、全国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等光荣称号,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1987—1990年哈尔滨市邮政局坚持以经营为中心,以加快邮件传递速度为主要目标的工作方针,加强了邮政网点的新建改建工作,增加邮运车辆,发展铁道、航空邮路,引进电子、微机等先进的邮政通信设备,进一步拓宽发展新型的邮政业务,实行方针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开展企业管理整体优化活动。特别是1989年12月1日市政府颁布施行的《哈尔滨市邮政通信管理规定》,使邮政通信纳入法制轨道。至1990年,全市邮政局所72处,信筒信箱499个;航空邮路13条,单程总长为28714公里;铁道邮路6条,单程总长为6653公里;长途汽车邮路4条,单程总长951公里;市内汽车邮路27条,单程总长为349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邮政通信网。有印刷品分拣机4台,包裹初分机1台,细分机6台,开拆除尘机6台,信函过戳机1台,空袋开拆、除尘、整理系统1套,报纸捆扎机10台,报纸自动封装机8台,包裹自动收寄机6台,邮资机1台,汽车91辆以及邮政储蓄电子计算机、点钞机、信函电子秤,报刊发行汇总要数微机处理系统,业务档案微机查询处理系统,无线对讲通信生产指挥调度系统,邮政编码查询系统等先进设备。开办邮政储蓄、邮政快件、有声信函、代发工资等新型业务。邮政特快专递可通达国内198个大中城市、世界66个国家和地区。邮政业务收入实现3420.6万元,纯利润1027万元。
1990年由邮电部、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哈尔滨市政府联合投资兴建哈尔滨邮政枢纽大楼,占地11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9102平方米,预计1994年投入使用,将成为哈尔滨实现邮政通信机械化、自动化,功能齐全的邮政通信中心,为进一步开拓邮政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哈尔滨市经济腾飞和社会文明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