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业务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9

 

第一节 国际函件

 

  清末,哈尔滨邮政分局建立初期,即开办国际函件业务,执行清朝政府制定的国际函件资费标准。当时国际函件分为信函、单双明信片、新闻纸、印刷物、贸易契、货样6种,处理手续有平常、挂号2种。由于中国没有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国际函件只能通过法国、日本、英国、德国、俄国等国在华的邮局互相交换、传递,业务量较少。

  191431日,中国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国际函件改用法国、日本、英国、俄国等国的轮船、铁路直接互换寄递。哈尔滨一等邮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后,1918年利用苏联西伯利亚铁路开通了中国哈尔滨与苏联、芬兰、波兰、德意志、丹麦、瑞典、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等国的国际函件业务。并先后增办国际回信邮票券、国际保险信函、国际快递信函业务。1924年根据中国与苏联签订的莫斯科至柯尼斯堡航空运输邮件的协定,开办中国哈尔滨与苏联、德国、法国、英国的国际航空函件业务。哈尔滨成为中国向苏联及欧洲国家通过铁路、航空邮寄国际函件的中心。192510月吉黑邮务管理局增办瞽者(盲人)文件业务。19241927年哈尔滨与日本的东京、横滨、神户、大坂、下关、门司,朝鲜的新义州,比利时的普鲁克司尔、爱而波司达尔,苏联的莫斯科直接互封国际函件总包。国际函件业务量逐年增多。民国期间,哈尔滨邮政执行民国政府的国际函件资费标准。

  哈尔滨沦陷后,沿用民国时期章程办理国际函件业务。1933年万国邮政联盟决议不承认伪满政权。1934年万国邮政联盟作出决定,不承认与其国家关系,只承认与其业务关系。自此哈尔滨邮局与世界各国实行邮件寄递费用单独结算办法。此间哈尔滨开办航空函件业务,并与日本和朝鲜互寄国际函件。1935年开始收寄香港、澳门地区的函件,按国际邮资标准收费。1942年制定了通达日本和通达世界各国的国际函件资费标准。

  哈尔滨解放后,哈尔滨市邮局积极恢复遭受日本侵略者破坏而停办的国际函件业务。19479月和19481月先后与苏联、朝鲜开办国际函件业务。1949925日,哈尔滨对苏联赤塔直封国际水陆路函件总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邮电部统一了国际函件种类,即信函、明信片、贸易契、印刷品、货样、瞽者(盲人)文件和小包。处理手续有平常、挂号、快递、保价、附寄回执等。哈尔滨市邮政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国际函件业务得到较快发展。195027日和46日,哈尔滨市邮政局根据中苏互换邮件协定,先后利用苏联民用航空公司莫斯科—北京、伊尔库茨克—北京途经哈尔滨的航空班机开办了中国哈尔滨与苏联的国际航空函件业务。5月又利用苏联航空公司的班机开通中国哈尔滨与阿尔巴尼亚的国际函件业务。1020日开通中国哈尔滨与苏联列宁格勒互封水陆路函件总包。还增办保价信函、航空邮简业务。至1951年,哈尔滨同26个与中国建立直接通邮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开办国际函件业务,并通过这些国家同未与中国建立直接通邮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交换国际函件。此期间哈尔滨市邮政局执行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制定的国际邮件资费标准。

  随着中国国际航空、铁路、水路事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和地区同中国通信往来的需要,哈尔滨邮局国际函件业务得到进一步发展。1953年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开办了国际航空函件业务。19641月和19656月先后对苏联伊尔库茨克、朝鲜新义州直封水陆路函件总包。至1965年哈尔滨同77个与中国建立直接通邮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开办了国际函件业务。

  1971年、1972年中国先后恢复在联合国、万国邮政联盟的合法席位,增加了航空邮路,扩大通邮范围,哈尔滨先后与老挝、多哥、扎伊尔、伊朗、希腊、西班牙等20多个亚非拉美国家建立直接通邮关系,并开办国际函件业务。国际函件业务量有较大增长。19721974年,哈尔滨共经办国际函件363万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邮电部统一了国际函件业务的种类,即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小包、盲人读物,均可按平常、挂号、保价办理。哈尔滨市邮政局贯彻邮电部的规定,努力发展国际函件业务,至1990年已同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通达国际函件,其中通达国际航空函件的国家和地区有:孟加拉、缅甸、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约旦、科威特、老挝、黎巴嫩、巴基斯坦、朝鲜、斯里兰卡、叙利亚、越南、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埃及、加纳、肯尼亚、尼日利亚、乌干达、塞拉利昂、阿尔巴尼亚、联邦德国、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丹麦、西班牙、芬兰、法国、英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马耳他、挪威、荷兰、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瑞典、瑞士、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南斯拉夫、美国、古巴、沙特阿拉伯、巴林、塞浦路斯、伊朗、伊拉克、阿拉伯也门、民主也门、利比里亚、加拿大、智利、巴拿马、新西兰、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毛里求斯、澳大利亚、斐济、日本,中国香港、澳门。全年收寄国际平信266万件,比1981年增加21倍,收寄国际挂号信15万件,比1981年增加18倍。哈尔滨市邮政局自19531990年均执行国家邮电部的国际函件资费标准。

第二节 国际包裹

 

  哈尔滨邮政分局建立初期即开办国际包裹业务,执行清朝政府的国际包裹资费标准。当时国际包裹分为普通包裹和特种包裹。特种包裹又分为保价、代收货价包裹。由于中国没有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国际包裹只能通过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国在华的邮局互相交换、传递,其业务量很少。

  191431日,中国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哈尔滨一等邮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国际包裹改用法国、日本、英国、俄国等国的轮船、铁路直接互换寄递。1918年哈尔滨经西伯利亚铁路寄往苏联等欧洲国家的国际包裹曾一度暂时停运。1924年根据中国与苏联签订的莫斯科至柯尼斯堡航空运输邮件的协定,开通了中国哈尔滨与苏联、德国、法国、英国的国际航空包裹业务。哈尔滨成为中国向苏联及欧洲邮寄国际包裹的中心。同时还于19241927年先后与菲律宾、埃及、美国、加拿大直封国际包裹,业务量有所增加。民国时期哈尔滨邮政执行民国政府的国际包裹资费标准。

  哈尔滨沦陷后,9月,哈尔滨仅开办寄往日本、朝鲜的包裹业务。并降低寄往日本的包裹资费,每件1000克以内由原120元降为045元。1934年,万国邮政联盟决定,哈尔滨与万国邮联各成员国互寄包裹,包裹运费由双方邮政之间单独结算。19458月,日伪政权垮台时,国际包裹业务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邮政局恢复办理国际包裹业务。国际包裹种类分为普通包裹、保价包裹、航空包裹、脆弱包裹4种。执行全国统一的国际包裹资费标准。195027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互换邮件的协定,515日,哈尔滨恢复收寄发往苏联的包裹业务,79月相继恢复收寄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西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包裹业务,11月恢复收寄英国、美国、瑞士、加拿大、丹麦、瑞典等国包裹业务。1957215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了邮政联系议定书,4月哈尔滨与苏联39个城市办理脆弱包裹业务。1960年,哈尔滨市邮电局为国际邮件互换局,对苏联的莫斯科、海参崴、伊尔库茨克,波兰的华沙,捷克的布拉格,保加利亚的索非亚,匈亚利的布达佩斯,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德国的法兰克福9个城市直封水陆路包裹总包。196271日,哈尔滨市邮局加强了国际邮件的管理,设立国际邮件科,收寄国际包裹。至1964年,哈尔滨与世界80多个国家通达国际包裹。1965年,哈尔滨对朝鲜的新义州、稳城直封水陆路国际包裹总包。

  19711972年,中国先后恢复在联合国和万国邮政联盟的合法席位后,哈尔滨和日本建立互换国际包裹业务。197371日起,哈尔滨市邮局与美国办理水陆路和航空包裹业务。1980年起,哈尔滨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开办航空保价包裹业务,与老挝、马来西亚、黎巴嫩、菲律宾、乍得办理直封航空包裹业务。1985年哈尔滨与朝鲜、罗马尼亚办理脆弱包裹业务。1990年,哈尔滨与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办理国际包裹业务。其中通达航空包裹的国家和地区有:阿富汗、印度、蒙古、尼泊尔、土耳其、阿尔及利亚、贝宁、博兹瓦纳、布吉那法索、布隆、喀麦隆、刚果、科特迪瓦、加蓬、冈比亚、几内亚、赤道几内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里、摩洛哥、毛里求斯、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尼日尔、卢旺达、塞内加尔、索马里、苏丹、坦桑尼亚、乍得、多哥、突尼斯、扎伊尔、赞比亚、津巴布韦、葡萄牙、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圭亚那、牙买加、墨西哥、秘鲁、苏里南、乌拉圭、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巴布亚新几内亚、卡塔尔、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全年收寄国际水陆路包裹4379件,比1981年增加3倍。

第三节 国际特快专递邮件

 

  国际特快专递邮件是70年代国际间兴起的一项邮政业务。198171日哈尔滨市邮政局始办该项业务。国际特快专递邮件,不按内件性质分类,凡符合寄递条件的信函、物品均可混封交寄。其邮资按寄达国和定时、特需分别核定。哈尔滨市邮政局最初与香港、日本通达国际特快专递邮件。101日又与新加坡、荷兰、瑞士、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通达国际特快专递邮件,其业务量较少。

  1982年起,哈尔滨市邮政局根据邮电部统一规定,扩大发展国际特快专递邮件业务,至1986年,哈尔滨市邮政局先后与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通达国际特快专递邮件。

  198771日邮电部调整国际特快专递邮件资费。19898月邮电部又修订《国际特快专递邮件处理办法》,规定国际特快专递邮件资费,可在规定的基本资费范围内,向下浮动20%,对预先交付合同手续费的长期用户可实行优惠资费,月合同手续费为60元,季合同手续费为150元。至1990年哈尔滨已同世界66个国家和地区通达国际特快专递邮件。全年收寄14396件,比1982年开办初期增加76倍。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