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分拣封发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9

 第一节 函件分拣封发

 

  哈尔滨邮政开办之初,函件分拣主要按省进行,并且仅对省会局和部分重点转口局以及铁路沿线局的函件实行直封。其间,哈尔滨邮政函件业务量较少,设置的函件分拣直封格口不多。函件封发时间是:北路,寄往呼兰、海伦、北安等地函件,每天17时封发,寄往俄国的平常、挂号信函,每天17时封发;寄往海参崴的平常、挂号信函,每天17时或1921时封发;寄往欧洲各国路经西伯利亚的平常、挂号函件,每星期一、三、六17时或1920时封发,其中挂号信函需提前30分钟封发。南路,寄往双城堡、宽城子(长春)、奉天(沈阳)、牛庄(营口)、天津、北京、烟台、上海、香港、日本、美国、印度及欧洲各国的平常函件,每天上午12时封发。东路,寄往阿什河(阿城)、海林、宁古塔(宁安)、绥芬河的平常信函每天20时封发;挂号信函每天1930分封发。西路,寄往昂昂溪、齐齐哈尔、满洲里、博克图、库伦的平常函件每天22时封发;挂号信函每天2130分封发。

  民国时期,随着函件业务的增长,哈尔滨邮政函件分拣直封格口有所增加。1924年,吉黑邮务管理局颁布实施了新的《哈尔滨邮政函件封发时间规定》,增加了封发的频次。

  东北沦陷时期,哈尔滨邮政函件分拣封发由收发系、挂号系、航空速达系负责。设有函件分拣直封格口440多个,其中挂号函件分拣直封格口140个,封往日本的有50个;平常函件分拣直封格口300多个。平常、挂号函件,每天白班、晚班各封发1次,航空速达函件,按照航班每天封发34次。

  哈尔滨解放后,建立人民邮政机构,开办邮政业务,业务课负责函件分拣封发工作。1947年,哈尔滨—绥化、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哈尔滨—齐齐哈尔4条铁道邮路,每2天封发1次。哈尔滨—五常、哈尔滨—三岔河2条铁道邮路,每4天封发1次。市内互寄的函件,上午收寄分拣,下午投出。19481229日,松哈邮电管理局通令哈尔滨特别市邮政局,对寄往冀、察、热、辽等地的函件实行“平十挂三”的直封标准,即平常函件满10件,挂号函件满3件,实施直接封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哈尔滨市邮政局函件分拣直封格口仅有20个,大量的函件封往北京、天津、济南几个大的转口局经转,既延误了函件运递时间,造成函件大量积压,又给转口局增加了负担。

  1953年,哈尔滨邮局按照邮电部工作会议和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会议要求,学习推行天津邮局函件分拣封发工作的先进经验,加强函件直封格口的建设。同时本着函件在中途运行时间最短,到达寄达局距离投递时间适当的原则,根据火车时间表,确定运邮车次,发运路向,实行计划封发,将哈尔滨封发至密山、鸡西、虎林、宝清、桦南、勃利、林口等地的函件,由哈尔滨至牡丹江改发为哈尔滨至佳木斯,转佳木斯至牡丹江、林口至密山的车次带运,函件较之过去提前了24小时到达收件人手中。对太原、西安等地设置直封格口27个,实行直接封发,加快了函件的传递速度,减轻北京、天津、济南等转口局的负担。至年末,哈尔滨邮局设置函件分拣直封格口达到244个。

  1954年,哈尔滨邮局贯彻执行邮电部邮政总局颁布的《国内平挂函件分拣办法》,按火车路段设置初分格口,相应设立细分座席,实行按邮车分拣。信函处理时限为“进三出四”,即进口邮件3小时之内处理完,出口邮件4小时之内处理完,缩短了函件的全程运递时间。  

  1958年邮政总局在济南召开全国邮政分拣封发工作现场会议,会议提出要增加直封格口,减少经转层次,按照函件流量近密远疏的规律,设置分拣格口,加快邮件传递速度,减少分拣封发工作的重复劳动,提高分拣效率和质量。规定了上下级局所之间和直达邮路各局之间的往来函件必须直封,实行平常信函10件,挂号信函3件的直封标准。还规定了函件的经转关系,即凡是不够直封标准的函件,不论收寄局规模大小,一律向寄达局的转口局进行分拣封发。凡铁路沿线局所则发邮车经转。哈尔滨市邮局贯彻落实全国邮政函件分拣封发工作会议精神,调整作业台席,划分了24个路段,设置918个函件分拣直封格口,合理组划了分拣封发作业组织,实施交叉作业生产,加快了函件处理速度。1959年,哈尔滨市邮局贯彻执行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制定的“平八挂二”的函件直封标准,即平常函件满8件,挂号函件满2件,实施直接封发。对进口1小时左右接转函件,交换量不大的车次,采取了集中分拣、突击赶发的方法。同时又将进口函件时限由3小时缩短为1个半小时,出口函件时限由4个小时缩短为2个小时。函件直封格口增至1733个。其间,涌现出李荣等一批先进人物,创造了先进分拣经验。195971822日,省邮电管理局在哈尔滨市邮局召开了函件分拣封发工作现场会议,哈尔滨市邮局作了经验介绍和操作技术表演,受到与会同志的好评。

  1960年,哈尔滨邮政、电信合并为哈尔滨市邮电局,恢复“平十挂三”的函件直封标准,函件直封格口减至840个。1962年,哈尔滨市邮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分拣封发作业组织,减少了内部作业程序,严密了工序间的交接手续,精减了一部分分拣封发人员。1963年增设237个函件直封格口。通过整顿,劳动效率和通信质量有了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邮政函件分拣封发工作继续贯彻执行邮电部确定的“平十挂三”的函件直封标准。实行按铁路沿线和非铁路沿线确定转口的分拣封发办法。广大邮政职工排除干扰,努力工作,保证函件分拣封发工作正常运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哈尔滨市邮政局加强了函件分拣封发的质量管理,各工序实行“不复核不出手”,“不检查不出口”,保证了函件的通信质量。1983年,哈尔滨市邮政局为适应邮政事业发展的需要,设立刷件分拣科,对印刷品邮件实行单独分拣封发。刷件分拣科有11个台席,直封格口369个。并从贵阳市购进安装平刷分拣机械化流水线,结束了印刷品手工分拣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小时分拣2118件,每日分拣16900件。

  198512月,邮电部邮政总局颁布了《关于部分调整邮件分拣封发关系的方案》,在全国统一划分为236个邮区,实行中心局集中分拣和直接封发相结合的分拣封发体制。哈尔滨市邮政局是哈尔滨邮区的中心局,负责区内各局进出口函件的汇集、分拣、封发,也是干、支邮路的汇接枢纽。按照《关于部分调整邮件分拣封发关系的方案》规定,函件仍按“平十挂三”标准,建立直封格口。寄至直辖市局、省会市局、地市局以及业务量大的县(市)局的印刷品与信函的处理严格分开,实行单独分拣封发。取消一级干线火车押运班散件分拣封发作业。19881月,哈尔滨市邮政局按照邮电部邮政总局规定,全部取消火车押运班散件作业组织。19902月,恢复函件分拣科,更新函件分拣设备,改造

  函件分拣场地。设立出口平信直封格口374个,出口挂号直封格口333个,出口快件直封格口422个。函件分拣封发工作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第二节 包裹分拣封发

 

  清末和民国时期,哈尔滨邮政包裹种类有限,业务量很少。包裹分拣封发与函件分拣封发一样,按省进行,并且仅对省会局和部分重点转口局以及铁路沿线局实行直接封发,按照函件封发时刻规定进行办理。

  东北沦陷时期,包裹分拣封发由小包课负责。按照路向、车次(包括航班)分拣封发。当时包裹分拣封发分为国内包裹和国际包裹,其中国际包裹多为日本人所寄。每日进出口有300400件。进出口包裹均由小包课负责分拣,并直接到车站接发装卸。

  哈尔滨解放后,建立人民邮政机构,开办邮政包裹业务。业务课负责包裹分拣封发工作。此期间,包裹业务量不大,哈尔滨市邮政局认真按照包裹分拣封发标准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哈尔滨市邮政局包裹业务量有所增加。邮政职工按照路向和车次,实行打地摊、手工分拣包裹。包裹分拣直封格口少,多数包裹均封往北京、天津、济南几个大的转口局经转,包裹运递速度慢,并积压严重,又给转口局增加了负担。

  1953年,哈尔滨邮局贯彻执行邮电部工作会议和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会议精神,加强了包裹分拣封发工作,增设了包裹分拣直封格口,但由于包裹体积大、分量重,分拣方法落后,包裹运递速度仍适应不了人民的需要。1958年哈尔滨市邮局根据邮电部邮政总局的规定,邮政包裹实行以市、县局为主要封发单位的定量封发办法。

  1963年,哈尔滨市邮局包裹分拣封发实现半机械化,设初分组、细分组、市内组、大件组、接交组、机械维修组,加快了包裹分拣的速度,减轻了邮政职工的劳动强度。设有包裹直封格口356个,直封地区得以扩大。

  “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市邮局包裹分拣封发的经转关系按函件分拣封发办法处理。广大邮政职工排除干扰,努力工作,研制安装包裹分拣封发细分机,提高劳动效率,保证包裹分拣封发工作正常进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哈尔滨市邮政局加强了包裹分拣封发的质量检查,质量有了明显好转。1985年,哈尔滨市邮政局贯彻落实邮电部邮政总局颁布的《关于部分调整邮件分拣封发关系的方案》,实行中心局集中分拣和直接封发相结合的包裹分拣封发体制。出口包裹,当天收寄的于次日18时以前全部处理完毕,交发计划车次。进口包裹当天5时前到达的次日处理完毕,第三日投递。转口包裹比照进口包裹时限要求办理。至1990年设置包裹分拣直封格口227个,全市分拣封发出口包裹75万件,进口包裹748万件,转口包裹1267万件。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