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构队伍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9
第一节 机 构
一、哈尔滨市邮政局
清光绪二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1902年7月3日),始设哈尔滨邮政分局,负责管辖本地邮务,隶属牛庄(营口)邮政总局。哈尔滨邮政分局邮政司由俄国人葛诺发担任。后因日俄战争的破坏,交通阻断,哈尔滨邮政分局一度停办业务。光绪三十三年四月一日(1907年5月12日),哈尔滨海关为顺应社会各界用邮需要,在傅家甸(道外)租赁房屋复设哈尔滨邮政分局,后改为哈尔滨邮政副总局,迁入秦家岗,隶属奉天(沈阳)邮政总局。哈尔滨邮政副总局邮务总办先后由奥地利人薄克培、意大利人克立德、法国人伯克佩担任。宣统二年(1910年),清朝政府重新划定邮区,哈尔滨邮政副总局管辖范围扩大到黑龙江地区和吉林省部分地区的邮政局。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政府邮传部接管邮政,奉天邮政总局及所辖各邮政副总局统改称邮政分局。哈尔滨邮政副总局改称哈尔滨邮政分局后,邮务总办先后由法国人佛兴纳坻和美里彦担任。下辖齐齐哈尔、昂昂溪、珲春、阿什河、双城厅、呼兰府、三姓、北团林子、宾州厅、巴彦州10处邮政局,12处邮政代办支局,1处汇兑甲局。
民国初期,哈尔滨邮政分局隶属交通部邮政总局,增辖宁古塔、海伦府、一面坡、满洲里4处邮政局。1914年民国政府重新划分邮区,按各邮政分局事务繁简划分为一、二、三等邮局。哈尔滨邮政分局改称哈尔滨一等邮局,地址在道里中国大街(中央大街),隶属奉天东三省邮务管理局,负责管辖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部分地区的二、三等邮局。哈尔滨一等邮局局长先后由挪威人赫士伦和李必多福、法国人饶略担任。1921年随着中东铁路沿线的俄国邮局收归为哈尔滨一等邮局管辖,邮政事务繁忙,邮政总局呈交通部令准,将东三省划分为南满、北满2个邮区。哈尔滨一等邮局改称北满邮务管理局,管辖黑龙江、吉林两省全境邮政事务,局址迁至秦家岗长官公署街,邮务长由英国人李齐担任。1922年北满邮务管理局改称吉黑邮务管理局,迁至秦家岗邮政街。邮务长先后由英国人李齐、麦达伦,意大利人巴立地、英国人史密斯担任。1930年12月,吉黑邮务管理局改称吉黑邮政管理局,邮务长由英国人史密斯、中国人夏绍康担任。
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7月26日日本侵略者侵占哈尔滨邮政。翌年9月将吉黑邮政管理局改称哈尔滨邮政管理局,设管理、业务2个部,下设11个处,管辖滨江、龙江、北安、黑河、三江、牡丹江、东安7个省及兴安东、兴安西2个省的部分地区的局所。局址迁至南岗长官公署街。1934年11月1日在哈尔滨邮政管理局内单独设立哈尔滨邮局,负责管辖本地邮政事务。1937年12月1日,哈尔滨邮局改称哈尔滨中央邮政局,1941年11月24日迁至南岗医院街。此期间哈尔滨中央邮政局设有局、课、系三级。局长均由日本人担任。到1945年7月哈尔滨中央邮政局设有庶务、邮务、包裹、储汇、保险、检阅6个课。庶务课下设人事、文秘、财务、供应4个系;邮务课下设调理、收发、挂号、速达、投递、国际、空袋、理单、视察9个系;包裹课下设落地、收发、通关3个系。负责管辖南岗、道里、江沿、新安埠、顾乡、马家沟、香坊邮政支局,隶属哈尔滨邮政管理局。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罗又滔任哈尔滨中央邮政局局长。1946年2月国民党政府接收哈尔滨中央邮政局,将其改称哈尔滨市邮局,局址在南岗邮政街,罗又滔继任局长,不久便逃离哈尔滨。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10月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通部接收哈尔滨邮政,将哈尔滨市邮局改称哈尔滨市邮政局,俞竞为局长。下设秘书、业务2个课。秘书课下设文书、人事、保卫、会计、供应、总务、定额管理7个组;业务课下设营业、封发、挂号、国际、发行、投递6个组,正式开办邮政业务,并负责全市邮政局所的恢复建设工作,隶属东北邮电管理总局领导,从此哈尔滨邮政回到中国人民手中。11月18日,哈尔滨特别市建立,1947年1月,哈尔滨市邮政局改称哈尔滨特别市邮政局。1948年8月随着松哈邮电管理局的成立,哈尔滨特别市邮政局隶属松哈邮电管理局领导。同时增设铁邮课,下辖押运、接站组。营业课中增设包裹组。1949年3月,哈尔滨特别市邮政局改称哈尔滨市邮政局,5月松哈邮电管理局改称哈尔滨邮电管理局,哈尔滨市邮政局隶属哈尔滨邮电管理局领导。至9月,哈尔滨市邮政局设有局、课、组3级管理机构。下辖13个邮政支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哈尔滨邮政机构得到加强。1951年9月7日,哈尔滨市邮政局机构建制由局、课、组改为局、课、股(组)。设秘书、业务、营业、邮运4个课。秘书课下设文书、会计、计划、供应、总务5个股;业务课下设收发、挂号、联邮、投递4个股,空袋、档案2个组;营业课下设营业、支局业务2个组。邮运课下设押运股、接站股。翌年6月又进行调整,分为职能和生产2个部门。职能部门设秘书室、人事、计划、会计、供应、保卫、总务股;生产部门设发行、邮运、业务、收发4个课。发行课下设发报、业务股,邮运课下设押运、接站、市内运输3个股,业务课下设营业包裹股,收发课下设收发、挂号、联邮股。7月24日哈尔滨市邮政局又改称哈尔滨邮局。此期间的隶属关系也几经变化。1949年10月—1951年隶属哈尔滨邮电管理局领导。1952年上半年隶属松江省邮电管理局领导,下半年隶属国家邮电部领导。1953年又划归松江省邮电管理局领导。
1954年7月1日,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松江省邮电管理局改称为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哈尔滨邮局改由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领导,实行“一长制”和“生产区域管理制”。翌年1月13日哈尔滨邮局根据省邮电管理局的决定,对机构设置进行规划调整,实行局、科(室)建制。管理部门有秘书室、监察室、人事、保卫、计划财务、业务管理科。生产部门有报刊发行、邮件转运、交换、投递、函件分拣、营业等10个科,下辖21个邮政支局。11月哈尔滨邮局改称哈尔滨市邮局。1957年哈尔滨市邮局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局长负责制,设专职党委书记,局长一般兼任党委副书记,重大问题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局长负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大跃进”时期,随着群众性革新运动的开展,哈尔滨市邮局增设了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翌年改为双革办公室)。1958年10月1日,根据行政区的划分,接收肇东、呼兰、阿城、宾县邮电局。1959年5月9日,南岗、道里、道外、太平、香坊、和平路、和兴、平房邮电支局升格为邮电分局。
1960年1月1日,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决定,哈尔滨市邮局、市长途电信局、市内电话局合并为哈尔滨市邮电局,实行邮电合一的管理体制。哈尔滨市邮电局党群部门设有党委、工会、团委,管理部门有办公室、人事、保卫、计划财务、邮政、电信、基建、供应、教育、总务科、秘书和科研2个室;邮政生产专业科设有报刊发行、函件分拣、邮件转运、包裹、市内邮件运输、机要科,下辖南岗、道里、道外、太平、香坊、和平路、和兴、平房8个邮电分局。局址位于南岗奋斗路408号。4月接收巴彦、木兰、通河、五常、双城5个县邮电局,划出肇东县邮电局。
1961年12月1日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决定撤销哈尔滨市邮电局,分设哈尔滨市邮局、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哈尔滨市市内电话局。哈尔滨市邮局仍在南岗区建设街51号。管理部门有秘书室、人事、保卫、计划财务、业务组织、总务科;生产部门设有函件分拣、邮件转运、邮件运输、报刊发行、包裹、业务查询6个科。下辖南岗、道里、道外、太平、香坊、动力、平房7个邮电分局,同时呼兰、双城、五常、阿城、宾县、巴彦、木兰、通河8个县邮电局划归省邮电管理局领导。随着集邮活动和国际邮政业务的发展,1962年5月1日哈尔滨市邮局接收中国集邮公司哈尔滨分公司。7月1日增设国际邮件科。1963年1月1日撤销南岗邮电分局,分别设立营业、投递科。1964年6月5日根据邮电部和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部署,增设政治部。之后为适应邮政事业发展的需要,18日又对业务、经济、技术管理科室进行调整,秘书室改为办公室,人事科分别设立人事工资和教育科。增设供应和技术设备科。撤销营业、投递、稽核查询科,复设南岗邮电支局,稽核查询科归业务科领导。为加强市内通信组织管理和统一指挥调度工作,12月29日设立调度室,归业务科领导。至1965年,哈尔滨市邮局管理部门有政治部、行政办公室、劳动工资、教育、保卫、计划财务、业务组织、供应、技术设备、总务科;生产部门设有邮件运输、函件分拣、邮件转运、报刊发行、包裹、国际邮件科,下辖南岗、道里、道外、太平、香坊、动力、平房7个邮电分局。
“文化大革命”初期,哈尔滨市邮局受到干扰和冲击。1967年4月成立哈尔滨市邮局革命接管委员会。1969年8月成立哈尔滨市邮局革命委员会,隶属黑龙江革命委员会邮政局领导。管理部门设立办事、政工、保卫、通信、后勤5个组,各生产科和分局均成立革命委员会。1972年7月哈尔滨市邮局革命委员会根据全国计划会议和市计划会议要求,撤销政工组、保卫组、办事组、通信组、后勤组。设立办公室、通信科、人事工资科、计划财务科、供应科、总务科,各生产科和各支局恢复科级建制。1973年3月为适应邮政通信生产需要,各生产科下设班组建制。1974年9月起哈尔滨市邮局革命委员会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对少数生产科进行调整,报刊发行科发行组与函件科刷件组合并为刊刷封发科,设立技术设备和基本建设维修科。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哈尔滨市邮局革命委员会改称哈尔滨市邮政局革命委员会,组建了“七·二一”大学,增设了空袋组。翌年12月撤销刊刷封发科、技术设备科,分别设立科学技术和设备管理科。至年末哈尔滨市邮政局革命委员会共设置管理部门12个科(办),即办公室、人事科、业务科、计财科、教育科、保卫科、供应科、技术设备科、基建科、总务科、知青办、计划生育办;生产部门有函件分拣科、邮件运输科、邮件转运科、包裹封发科、报刊发行科、国际邮件科、稽核查询科、邮票公司(科级)、劳动服务公司(大集体,科级),下辖南岗、道里、道外、香坊、太平、动力、平房、和兴、顾乡9个邮电支局。
1978年10月哈尔滨市邮政局革命委员会改称哈尔滨市邮政局,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局长分工负责制,各生产科、各支局革命委员会的称谓也随之取消。12月1日恢复调度室,加强通信生产的指挥调度。1980年1月17日,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所属道外、太平、和兴、动力、香坊、平房电信营业处划归哈尔滨市邮政局,市邮政局增设电信科。6月19日成立工农综合服务公司。1981年和1982年撤销“七·二一”大学和中国邮票公司哈尔滨分公司,分别设立哈尔滨市邮政局工学院、哈尔滨市邮政局邮票公司。并将南岗、道里、道外、动力、香坊、太平、平房邮电支局改为区邮电局。至年末哈尔滨市邮政局设有职能管理部门13个科(室),即办公室、人事科、邮政科、电信科、计划财务科、教育科、保卫科、技术设备科、供应科、基建科、知青办、计划生育办、总务科。生产部门设函件分拣科、邮件转运科、邮件运输科、包裹科、报刊发行科、国际邮件科、稽核查询科、邮袋管理科、邮票公司、邮政机械厂、综合服务公司(大集体)。辖南岗、道里、道外、太平、香坊、动力、平房7个区邮电局,和兴、顾乡邮电支局。
1983年,哈尔滨市邮政局开展了企业全面整顿工作,对机构进行了调整。管理部门增设计划经营科、老干部科。撤销总务科和基建科,分别设立生活服务公司,劳动服务总公司。撤销技术设备科,设立技术科。设备管理工作分别划归邮政和电信科,生产专业科增设刷件分拣科。
1984年10月,哈尔滨市邮政局实行局长负责制,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为了适应经营工作的需要,计划经营和财务科合并为计划财务科。教育科改称教育中心。邮件运输科改称邮件运输公司。报刊发行科改称报刊发行公司。11月24日报刊发行公司又分别改设为报刊发行科、报刊销售公司。翌年3月8日,增设审计监察科。1985年9月30日,报刊发行科和报刊销售公司合并升格为报刊发行局,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1986年9月9日撤销稽核查询科,设立查询储汇科,教育中心改称教育科。10月31日设立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至年末哈尔滨市邮政局共设置15个职能管理部门,有办公室、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业务科、人事科、计划财务科、供应科、教育科、技术设备科、电信科、保卫科、审计科、史志办、老干部科、退休办、生活服务公司。生产单位有函件分拣科、邮件转运科、刷件科、包裹科、报刊发行局、邮袋管理科、国际邮件科、查询储汇科、邮件运输公司、邮票公司、劳动服务总公司(大集体)。辖南岗、道里、道外、香坊、动力、太平、平房、和兴、顾乡9个区(支)邮电局。
随着邮政事业的发展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1987年3月7日,增设加强企业管理办公室并与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5月7日设立邮购服务公司,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6月25日增设储蓄科,恢复稽核查询科。10月15日随着省机要局撤销,机要通信业务工作的接收,增设机要通信科。10月28日设置通信检查科、档案室。撤销函件分拣科,分别设立挂号分拣科和平信分拣科。11月13日随着哈尔滨邮政通信枢纽建设工程的立项,增设枢纽工程处。12月22日机要通信科改称机要通信局。1988年1月18日设立哈尔滨市邮政局多种经营总公司。撤销邮政科,设立总调度室。储蓄科改称储汇科。邮件转运科改称邮件转运局。2月25日撤销加强企业管理办公室、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其工作分别交由办公室、总调度室、生活服务公司负责。4月27日成立哈尔滨市邮政局速递站,隶属国际邮件科。8月23日教育科改称宣传教育科,11月18日设立监察室。1989年2月18日,撤销邮购服务公司,其业务移交多种经营总公司。5月8日撤销宣传教育科,分别设立宣传科、教育科。6月9日邮件运输公司改称邮件运输科。7月19日撤销生活服务公司,分别成立行政科和房产维修科。10月24日撤销宣传科和报刊销售公司,设立报刊零售科。1990年2月6日增设武装部,平信分拣科和挂号分拣科合并为函件分拣科。2月28日保卫科升格为公安分处,下设秘书、内保、治安刑侦三个科,辖经警中队。5月28日撤销多种经营总公司,设立邮购业务科。6月20日经中共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党组批准,哈尔滨市邮政局建制升格为副厅局级,实行局、处(室)、科3级管理机构。至年末,哈尔滨市邮政局共设置15个职能管理部门,有办公室、企业管理处、人事处、计划财务处、通信业务处、教育处、供应处、公安分处、审计处、监察室、技术设备处、行政处、老干部处、枢纽工程处、退休办(科级)。生产单位有函件分拣局、邮件转运局、邮件运输局、报刊发行局、国际邮件局、机要通信局、储汇局、邮票公司、邮购服务公司、劳动服务总公司(大集体);辖南岗、道里、道外、香坊、动力、太平、平房区邮电局,顾乡、和兴邮电局,阿城市、呼兰县邮电局。
二、区局、生产专业局
道里区邮电局 道里区邮电局的前身为1920年7月设立的道内邮务支局,地址在道里十四道街。1932年10月30日改称道里邮政局,隶属吉黑邮政管理局。1944年7月1日,改称哈尔滨中央邮政局道里支局。哈尔滨解放后,1946年10月1日,改称哈尔滨市邮政局道里邮政支局,局舍建筑面积220平方米。1956年2月20日,经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核定为二等邮电支局。1959年5月9日改称道里邮电分局,1962年7月5日改称道里邮电支局,1982年改称道里区邮电局,有职工123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邮政营业员37人,城市投递员56人,乡邮员2人,报刊发行员10人,分拣封发员4人,其他生产人员6人,其他人员4人。1990年有职工127人,其中管理人员7人,营业员34人,城市投递员45人,储蓄员14人,分拣员7人,发行员5人,分发员4人,车辆维修员2人,生产辅助人员6人,其他人员3人。下设投递组、营业组、发行组、后勤组,管辖中央、工程、新阳,地段、太阳岛、友谊宫6个邮电支局(所)。
道外区邮电局 道外区邮电局始建于1911年4月,当时为傅家甸邮政分局。1918年7月24日,由道外北二道街迁至北五道街。1921年1月21日改称正阳街邮务支局,隶属哈尔滨一等邮局。1923年改称南五道街邮政支局,隶属吉黑邮务管理局。1924年12月为投递局。东北沦陷初期,改称道外邮政局,1946年10月1日改称道外邮政支局。1956年2月20日,经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核定为二等邮电支局。1959年5月9日改称道外邮电分局。1982年改称道外区邮电局。1983年有职工189人,其中管理人员6人,邮政营业员34人,城市投递员50人,乡邮员12人,报刊发行员7人,报刊分发员2人,分拣封发员2人,电信人员58人,其他生产人员12人,服务人员3人,其他人员3人。1990年有职工129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营业员34人,城市投递员39人,储蓄员11人,分拣员4人,发行员6人,分发员2人,乡邮员12人,电报人员4人,维修员2人,生产辅助人员6人,其他人员1人。下设营业组、投递组、电信组、发行组、职能组,管辖靖宇、北七、南马、滨江、马船口、前进、万宝、景阳、三电厂9个邮电支局(所)。
南岗区邮电局 南岗区邮电局的前身为1958年9月1日设立的南岗邮电支局,地址在南岗区邮政街。1959年5月9日改称南岗邮电分局。1963年1月1日撤销,改为市邮局营业科、投递科。1964年5月复设南岗邮电支局。1982年改称南岗区邮电局,区局营业面积537.24平方米。全局有职工174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邮政营业员46人,投递员68人,报刊发行员11人,分拣封发员10人,汽车押运员1人,电信营业员3人,报务员19人,服务人员2人,生产辅助人员7人,其他人员2人。1990年有职工213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营业员60人,投递员57人,储蓄员29人,分拣员9人,报刊发行员10人,报刊分发员3人,电报人员21人,维修员2人,生产辅助人员11人,其他人员3人。下设投递组、营业组、电报组、发行组,下辖火车站、马家沟、工大、宣桥、宣化、中山、文明、新锋、国旅、银河10个邮电支局(所)。
香坊区邮电局 香坊区邮电局的前身为1919年7月14日设立的香坊邮务支局,地址在拿吉拿牙街(香顺街),隶属哈尔滨一等邮局。1924年9月1日为投递局,1933年10月30日改称香坊邮局。1944年7月1日改称哈尔滨中央邮政局香坊邮政支局。1946年10月1日改称香坊邮政支局。1955年为投递局。1956年2月20日,经省邮电管理局核定为四等邮电支局。1959年5月9日改称香坊邮电分局。1961年迁至公滨路109号新局舍,局舍建筑面积576平方米。1962年7月5日改称香坊邮电支局。1982年改称香坊区邮电局,营业面积60平方米。1983年有职工118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邮政营业员24人,城市投递员40人,乡邮员9人,报刊发行员9人,修理工1人,电信人员23人,服务人员1人,生产辅助人员5人,其他人员2人。1986年10月8日,迁至通天街129号新局舍,局舍建筑面积1358.74平方米。1990年有职工110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营业员23人,城市投递员24人,储蓄员10人,分拣员3人,发行员7人,分发员2人,乡邮员9人,电信人员13人,维修员2人,生产辅助人员7人,其他人员2人。下设职能组、营业组、投递组、电信组、发行组,管辖安埠、公滨、电碳、新香坊、成高子、农学院、天鹅7个邮电支局(所)。
太平区邮电局 太平区邮电局前身为1946年10月1日设立的太平桥邮政支局,地址在东直路78号,局舍建筑面积48平方米,土平房。1958年4月15日,经省邮电管理局核定为三等邮电支局。12月迁至东直路291号新局舍,局舍建筑面积463.1平方米,是年为投递局。1959年5月9日改称太平邮电分局。1982年改称太平区邮电局,营业面积70平方米。1983年有职工110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邮政营业员23人,城市投递员42人,乡邮员5人,报刊发行员6人,分拣封发员1人,电信人员20人,其他生产人员3人,服务人员3人,其他人员3人。1986年有职工124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生产人员119人,其他人员1人。1990年有职工112人,其中管理人员6人,营业员27人,城市投递员33人,储蓄员3人,分拣员2人,发行员6人,乡邮员5人,电报人员22人,维修人员1人,生产辅助人员7人。下设投递组、营业组、发行组、电信组、职能组,管辖东直、先锋、南直、水泥、三棵、东风、民主7个邮电支局(所)。
动力区邮电局 动力区邮电局的前身为1953年11月11日设立的和平路邮电支局,地址在和平路23号。1956年2月20日,经省邮电管理局核定为四等邮电支局。12月25日为投递局。1959年5月9日改称和平路邮电分局。1961年12月18日改称动力之乡邮电分局。1962年7月5日改称动力邮电支局。1974年12月1日,由和平路23号迁至和平路10号,局舍建筑面积666.26平方米。1982年改称动力区邮电局。1983年有职工119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邮政营业员23人,城市投递员37人,乡邮员2人,报刊发行员12人,分拣封发员4人,电信人员27人,其他生产人员10人。1986年有职工102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生产人员96人,其他人员1人。1990年有职工106人,其中管理人员7人,营业员30人,城市投递员30人,储蓄员14人,分拣员3人,发行员7人,分发员3人,乡邮员2人,维修员3人,生产辅助人员6人,其他人员1人。下设营业组、投递组、发行组、职能组、管辖安乐、孙家、黎明、哈平、王兆、量具6个邮电支局(所)。
平房区邮电局 平房区邮电局的前身为1939年设立的平房店邮政办事所,地址在平房火车站附近。1942年11月31日撤销。1944年12月21日复设平房邮政办事所。1945年撤销。1948年3月在原址处恢复平房邮政代办所。1950年改称平房邮务所。1953年5月由平房火车站附近迁至保国街九趟楼内,同年改称保国街邮政支局后,又迁至保国街22号新局舍,局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1956年2月20日,经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核定为国家三等支局。1959年5月9日改称平房邮电分局。1982年改称平房区邮电局。1983年有职工77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邮政营业员16人,城市投递员26人,乡邮员4人,报刊发行员5人,分拣封发员2人,电信人员13人,其他生产人员7人。1986年9月8日,由保国街22号迁至新疆街1008栋。1990年有职工88人,其中管理人员6人,营业员15人,城市投递员24人,储蓄员5人,分拣员2人,发行员4人,乡邮员5人,电报人员16人,维修员1人,生产辅助人员10人。下设职能组、营业组、投递组、发行组、电信组。管辖友协、保国、朝阳3个邮电支局(所)。
和兴邮电局 和兴邮电局的前身为1953年6月1日设立的复兴路邮亭,地址在复兴路(和兴路)。1956年2月20日,改称和兴路邮电所。6月11日,改称沙曼屯邮电支局,是年为投递局。1959年5月9日,改称和兴路邮电分局,地址在和兴路68号。局舍建筑面积432平方米。1962年7月改称和兴路邮电支局。1967年2月25日改称红卫兵路邮电支局。1979年恢复和兴路邮电支局原称,隶属哈尔滨市邮政局。1982年5月29日改称和兴邮电局。1983年有职工128人,其中管理人员3人,邮政营业人员27人,城市投递员35人,乡邮员6人,报刊发行员9人,分拣封发员3人,电信人员32人,生产辅助人员10人,服务人员1人,其他人员2人。1986年有职工113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生产人员108人。1990年有职工121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营业员34人,城市投递员35人,储蓄员13人,分拣员2人,发行员5人,分发员2人,乡邮员6人,电报人员2人,维修人员2人,生产辅助人员10人,其他人员2人。下设营业、投递、发行、电信、职能组,管辖学府、汉祥、师大、黑大、科大、保健、王岗、望哈8个邮电支局(所)。
顾乡邮电局 顾乡邮电局前身为1937年10月11日设立的顾乡屯邮政代办所。1940年改称顾乡邮政办事所,地址在乡里街。1942年12月20日改称顾乡邮政局。1944年6月30日,改称顾乡邮政支局,隶属哈尔滨中央邮政局。1945年停办业务。1946年10月1日顾乡邮政支局恢复邮政业务。1955年为投递局。1956年2月20日,经省邮电管理局核定为四等邮电支局。1958年8月1日,迁至顾乡大街71号,局舍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62年7月1日,划归哈尔滨市邮局直辖。1982年5月29日改称顾乡邮电局。1983年有职工80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邮政营业员14人,城市投递员28人,乡邮员7人,报刊发行员7人,电信人员8人,生产辅助人员6人,服务人员3人,其他人员3人。1986年有职工87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生产人员81人,其他人员1人。1990年有职工95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营业员19人,城市投递员29人,储蓄员7人,分拣员2人,发行员5人,报刊分发员2人,乡邮员5人,电报人员9人,维修员1人,生产辅助人员7人,其他人员1人。下设营业、投递、发行、电信、职能组,管辖共乐、通达、新发、太平庄、大桥5个邮电支局(所)。
函件分拣局 函件分拣局的前身为1948年10月设立的业务课。1955年改称函件分拣科。1974年函件分拣科设平信、挂号、平拆、特挂、进口、国际、刷印7个组。1987年10月28日撤销函件分拣科,分别成立挂号分拣科和平信分拣科。1990年2月6日,撤销平信分拣科和挂号分拣科,恢复函件分拣科。同年,根据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邮劳字(1990)第403号文件,将函件分拣科改称函件分拣局,下设刷件分拣科和信函分拣科。有职工172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分拣员166人,生产辅助人员1人。
报刊发行局 报刊发行局最早为1948年3月成立的报刊发行组,归业务课管辖。1951年9月7日改称发行股。1952年6月改称发行课。1955年发行课改称报刊发行科。1969年8月成立哈尔滨市邮局革命委员会时,改称报刊发行科革命委员会。1973年发行科设业务、发报、发刊、报刊门市部4个组。1984年10月根据局长负责制的需要,撤销报刊发行科,设立报刊发行公司。11月24日撤销报刊发行公司,设立报刊发行科和报刊销售公司。1985年9月30日,经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批准,撤销报刊发行科和报刊销售公司,成立报刊发行局(副处级)。1986年报刊发行局有职工201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生产人员191人,其他人员2人。1990年有职工216人,其中管理人员11人,营业员24人,发行员6人,分发员156人,司机1人,维修工3人,生产辅助人员9人,其他人员6人。下设办公室、业务科、报刊零售科、报刊分发科4个科(室)。
国际邮件局 国际邮件局前身为1948年10月业务课下设的国际组。1951年9月7日改称联邮股。1955年成立函件分拣科时,撤销联邮股,下设国际邮件组。1962年7月1日,经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人字(1962)第96号文件,成立国际邮件科,归市局直辖。1983年国际邮件科有职工21人,其中管理人员2人,国际通信员17人,生产辅助人员1人,其他人员1人。1986年有职工26人,其中管理人员2人,生产人员24人。1990年,经省邮电管理局(1990)邮劳字403号文件,撤销国际邮件科,成立国际邮件局。全局有职工43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营业员9人,分拣员13人,取趟员4人,司机5人,生产辅助人员7人,其他人员1人。下设投递组、分拣组、营业组、职能组、揽收组,辖邮件速递站。
邮政储汇局 储汇局的前身为1986年9月9日设立的查询储汇科。1987年6月25日,为适应储蓄业务发展和管理上的需要,撤销查询储汇科,成立储蓄科。1988年1月18日撤销储蓄科,成立储汇科。1990年根据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1990)邮劳字第403号文件,撤销储汇科,成立储汇局。有职工19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生产人员15人。
机要通信局 哈尔滨市机要通信局始设于1958年1月1日,隶属哈尔滨市邮局领导,办理市内机要通信业务。哈尔滨市机要通信局成立初期,有职工80人,设有秘书室、业务科、押运科。1962年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决定撤销哈尔滨市机要通信局,市内机要通信业务由省机要通信局办理。1987年10月15日,省机要通信局撤销,哈尔滨市邮政局设机要通信科接管市内机要通信业务。1990年,机要通信科改称机要通信局,有职工53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生产人员45人,其他人员3人。
邮件转运局 邮件转运局的前身为1948年10月哈尔滨特别市邮政局设立的铁邮课。1949年3月改称邮运课。1955年1月13日改称邮件转运科。1988年1月18日改称邮件转运局,下设押运、转运、集装箱3个科。1990年邮件转运局有职工455人,其中管理人员17人,接站员222人,押车员155人,看车员14人,维修工23人,生产辅助工16人,服务人员7人,其他人员1人,下设办公室、押运科、转运科、集装箱科,辖包裹分拣科。
邮件运输局 邮件运输局的前身为1952年6月邮运课下设立的市内运输股。1955年改称邮件转运科市内运输组。1961年12月1日,改称邮件运输科。1971年改称市内运输科。1973年市内运输科下设站班、市内、通河、取筒、修理5个组。1983年有职工124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押运员10人,转趟员20人,司机39人,修理工34人,服务人员8人,其他人员3人,生产辅助人员6人。1984年10月改称邮件运输公司。1989年6月9日,改称邮件运输科。1990年根据省邮电管理局(1990)邮劳字第403号文件精神,改称邮件运输局。全局有职工138人,其中管理人员6人,押车员12人,转趟员23人,司机38人,维修工38人,生产辅助人员19人,服务人员1人,其他人员1人。下设邮运组、修理组、职能组。
邮袋管理科 邮袋管理科的前身为1949年10月1日在哈尔滨市邮政局业务课下设立的空袋组。1977年市邮政局撤销空袋组,设立空袋科,对外称黑龙江省邮袋调拨局,负责全省空袋的调拨管理工作。1986年空袋科改称邮袋管理科,有职工32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生产统计1人,分拣员21人,维修人员4人,其他人员1人。1990年邮袋管理科有职工31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生产人员26人。下设职能、空袋、维修3个组。
邮票公司 哈尔滨邮票公司前身为1978年10月1日设立的中国邮票公司哈尔滨分公司。1982年改称哈尔滨邮票公司。1986年有职工21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生产人员16人。1990年有职工18人,其中管理人员7人,营业员7人,生产辅助人员4人。下设职能组、营业组。
第二节 队 伍
清末,哈尔滨邮政员工人数不多,均通过考试、出据两个商铺的保证书而招收。外国人担任邮政要职,中国邮政员工均担任信差、邮差、杂役等差事,收入少,工时长,处于受剥削压迫地位。
民国时期,哈尔滨邮政仍采用考试和出据身份保证书的方法招收邮政员工。随着邮政通信的发展,哈尔滨邮政员工人数不断增多,1912年有184人,1922年增至1221人。同时佩戴印有红色“邮”字的坎肩。此期间,外国人仍然担任邮政要职,中国邮政员工没有自由,常常受到各种各样处罚。为此,进行了反抗斗争。1911年11月,哈尔滨邮政分局焦翼亭、单庚等18名邮差,联名向邮政总局用电报上告哈尔滨邮政分局总办,法国人佛兴纳坻虐待邮差一事,并请求速派员来哈查处。12月5日举行全员罢工。12月7日,邮政总局立即派人来哈查办,将佛兴纳坻撤职调离,给员工增加了工资,改善了劳动条件,取得了胜利。1925—1931年,吉黑邮务管理局邮务生张锦春、高庆有、韩铁声、王光禄,打字员张学彦等人,利用职业条件,秘密传递中共党的地下组织文件,为中共党的通信联络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3月,伪交通部长丁鉴修下令:“从4月1日起,各邮局统归新国家管辖”。4月5日,东三省邮务员工通电全国邮务职工总会,通报了日伪侵夺邮权,提出:“同仁念切国民矢忠之天职,羞为傀儡政府之官吏,为中国民族之荣尊计,为个人之人格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万一伪国强制接收,恳请总会、总局,尽可命全体员工撤出东北,停止东三省一切邮务活动”。此后,日伪加紧接收步伐,强行接收。7月24日,日本侵略者侵占哈尔滨邮政,1200多名邮政员工视死不当亡国奴,奉命秘密撤退至北平、天津、上海、青岛等地,至此,哈尔滨邮政陷入瘫痪。26日日本侵略者临时拼凑人员,开办邮政业务,强迫邮政员工为其侵略统治服务。此后日本侵略者不断扩充哈尔滨邮政员工队伍;局长、课长、系主任、支局长等要职均为日本人担任,邮差、分拣、封发等差事由中国人担任。此间,中国邮政员工,不甘当亡国奴,秘密组织反满抗日活动。1932—1937年,在国际挂号处工作的袁亚成(原名袁励康)结识了共产党员姜椿芳、金剑啸等人,在其影响下,创办了“哈尔滨口琴社”,并以此组织进步青年,开展抗日活动,多次被敌人追捕。1937年4月13日,日本宪兵逮捕了参加“哈尔滨口琴社”活动的青年邮工侯小古、王家文、陈笑岩等12人,侯小古等人在狱中受尽了酷刑,视死不屈,侯小古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袁亚成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离开了哈尔滨,赴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41年11月7日晚11时许,邮政员工周醒民与其好友李凤才、王朋扬,杀死南岗建设街邮政局局长片冈实(日本人),从其手中夺回被查收还没来得及检查的1份俄文版《救亡》杂志。最后3人均被敌人杀害。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军投降。20多名邮政员工主动担负护局任务,以迎接中国共产党的到来。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建立了人民邮政机构——哈尔滨市邮局,迅速召集邮政员工,开办邮政通信业务。10—12月新招80人,参加邮政研究班学习,充实到邮政通信部门。随着邮政局所的恢复,邮政员工人数不断增加,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尔滨邮政员工共有272人。在中共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和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的领导下,积极检修邮政通信设备,建立邮政局所,开辟邮路,迅速恢复发展邮政通信业务。还提出“消灭一件差错就等于消灭一个敌人”的口号,开展“岗位练功”和“学文化、扫文盲”活动,保证邮政通信畅通无阻,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哈尔滨市邮政局开始按计划接收转业军人和少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同时又面向社会,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国营固定工人。上岗前进行岗位培训,加强邮政职工队伍建设。还于1951年5月首次招收女邮递员。女邮递员个个工作出色,其中佟淑芳被评为1953年东北邮电系统劳动模范。1953—1956年哈尔滨市邮局先后从呼兰、阿城、双城县招收初中毕业生200余人。
“大跃进”时期,哈尔滨市邮局加强了邮政职工队伍的培训和管理,1958年3月会同省邮电管理局成立职工业余学校,开办初中、高中文化补习班,先后培训120人。9月召开哈尔滨市邮政系统技术业务操作比赛大会,涌现出一批业务能手,推广了李荣的“右手拿信,左手分拣,双手协调,手眼配合,固定位置,十指并用,撵成扇面形,一眼看到,准确分拣”;周玉琛多面手;任福德押运邮件几年如一日不出差错等先进经验。1959年11月哈尔滨市邮局荣获黑龙江省邮电系统操作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此期间哈尔滨邮政职工开始身着绿色制服,头戴“人民邮政”邮徽大沿帽的全国统一服装。
60年代,随着邮政局所的调整,哈尔滨邮政职工人数有所减少。1960年有1762人,1965年减至1432人。此期间哈尔滨市邮局先后成立哈尔滨邮电学校和哈尔滨市邮局职工学校进行文化业务培训。开展学解放军、学大庆、生产竞赛、岗位练功和技术革命、技术革新等活动,研制成功包裹开拆传输机械作业线,刷件分拣机并投产使用。李荣、周玉琛分别获得全国邮电系统技术表演比赛平信分拣能手、营业收寄多面手荣誉称号。哈尔滨市邮局抽报、平信分拣、捆报、开发汇票、背诵户籍、汽车驾驶过独木桥等项目在东北三省邮电技术表演比赛中创出好成绩。
“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大邮政职工竭力排除干扰,发扬邮电企业的光荣传统,坚守岗位,努力工作,确保邮政通信畅通无阻。组建哈尔滨市邮局“七·二一”大学,先后二期培训60余名生产骨干,充实到生产第一线。研制安装了包裹开拆分拣下袋机械化流水作业线,HB—1500型自动取包机,引进安装了国产自动计数包裹细分机。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哈尔滨市邮政局大力开展岗位练功活动,并举办岗位练功比赛,涌现出52名优秀选手,12个项目成绩均超过邮电部规定的优秀标准。还选派优秀选手在全国邮电系统学大庆会议上作了11个项目的练功表演,其中投递员刘福明背诵户籍簿的表演,受到好评,其它项目也以熟练的操作、精湛的技术、优秀的表演,给大会代表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哈尔滨市邮政局拓宽邮政通信业务,发展邮政局所,扩大邮政职工队伍。面向社会招考,按计划和要求接收复员退伍军人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同时接收和安排一部分离退休人员子女。邮政职工人数较1976年有较大增加。1978年有2149人,1983年增至2621人。此期间,哈尔滨市邮政局于1980年起对入局职工实施岗前培训、定向培训。1981年开展职称评定工作,有2人被评为高级工程师,7人被评为工程师,32人被评为助理工程师,计41人,占职工总数的1.37%。还成立哈尔滨市邮政局“邮电工学院”,培养出32名大专毕业生。邮政职工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有较大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也有明显提高。1982年刘福明被邮电部命名为全国优秀投递员。
1985—1986年,哈尔滨市邮政局为适应邮政通信日益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了邮政职工的文化学习、专业学习和岗位培训工作,办起了17个函授站,有2210人参加培训,93%的职工获取了哈尔滨市劳动局颁发的岗位合格证书。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有2615名职工获得哈尔滨市质量管理协会颁发的合格证书。还组织邮政职工开展邮政技术操作比赛。邮政职工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业务水平有显著提高。投递员李淑琴的“数报”、“抽报”2个项目在1986年11月召开的全国邮电系统技术业务汇报表演比赛中均获第二名,受到哈尔滨市邮政局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
1987年哈尔滨市邮政局开始从社会招收合同制工人。被招人员经过考试,签订合同,方可录用,当年招收合同制工人50人。同年3月,配合企业创部、省“质量管理奖”活动,举办了副科级以上干部培训班,对全局100多名中层干部进行现代化管理知识的培训。1988年进行职称评定工作,全局获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66人,其中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70人,初级职称194人。1988—1989年,哈尔滨市邮政局对全局300多名通信指导员,生产班组长和生产骨干进行了分批分期培训,企业的通信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加。随着哈尔滨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邮政业务种类不断增加,邮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邮政职工人数也迅速增长。至1990年,哈尔滨邮政职工达3064人,其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13人,大专301人,中专104人,高中993人,技校27人,初中1510人,初中以下116人。获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71人,其中高级职称有5人,中级职称有71人,初级职称有195人。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