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网 路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9
第一节 电 路
哈尔滨电报始于十九世纪末。清光绪二十五年九月(1899年11月),清朝政府依黑龙江将军恩泽奏准,架设一条由呼兰城至松花江北岸的电报线路,并设立报房,传递官电。翌年,因沙俄侵略军袭扰呼兰城,电报设施被毁,线路中断。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朝政府将架设在吉林省内的电报线路延伸到哈尔滨。翌年初哈尔滨开埠,九月设哈尔滨电报分局,其南部电路经新甸、阿什河(阿城)然后通吉林、长春、奉天;北部电路经呼兰、绥化、海伦、齐齐哈尔延至黑河。
此间,沙俄为其侵略和掠夺的需要,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架设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电报通信线路。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先后架设开通哈尔滨—绥芬河、哈尔滨—旅顺口、哈尔滨—米哈伊洛塞米诺夫斯克(伯力附近)、哈尔滨—满洲里、哈尔滨—拉哈苏苏(同江)电报线路。同时,沙俄铁路护路军也设立了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回线)、哈尔滨—满洲里、哈尔滨—宽城子(长春)各一回线电报线路。
宣统三年(1911年),哈尔滨成为东三省电报网路中心之一。除中东铁路电报网路外,地方电报电路有哈尔滨—齐齐哈尔延伸到俄境海兰泡;哈尔滨至新甸、三姓(依兰)、富克锦(富锦)到拉哈苏苏;哈尔滨—阿什河、双城、榆树、吉林—长春、奉天等地。
民国时期,1914—1925年,为疏通报务,先后架设开通了一批电报线路。主要有:哈尔滨—奉天、哈尔滨—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海伦。此间,吉林督军军用报房借用中东铁路电报线路,于1919年7月17日开通了哈尔滨—海参崴、哈尔滨—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电报电路。至1928年,哈尔滨的电报网路干线有6条:哈尔滨—满洲里、哈尔滨—黑河(2条)、哈尔滨—拉哈苏苏、哈尔滨—绥芬河、哈尔滨—吉林。电报可通达奉天、长春、阿城、方正、富锦、扶余、珲春、依兰、伊通州、佳木斯、吉林、郭尔罗斯、同江、宁安、农安、额木、声石、宾州、双城、陶赖昭、德墨利、延吉、榆树、桦甸、长岭、双阳、伏龙泉、万里河洞、一面坡、横道河子、海林、穆棱、绥芬河、铁岭河、马桥河、细鲜河、汪清、下九台、海兰泡、龙江、昂昂溪、满沟、安达、宝清、木兰、珠河、绥化、海伦、黑河、呼兰和松浦51个市县、镇。
1929年11月,东三省电政督办公署将中东铁路的电报线路全部收归国有。至1931年9月,以哈尔滨为中心的电报电路已形成南至吉林、辽宁,北至海兰泡,西北至奇乾河,东北至拉哈苏苏,东至绥芬河、海参崴的通讯网络。
东北沦陷后,伪“电电”会社控制了东北电信业,出于其殖民统治的需要,大力扩充电报电路,增设电报局、所。至1936年,哈尔滨中央电报局通往各地的电报电路已有23条。其中:哈尔滨—新京3条;哈尔滨—绥芬河、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一面坡各2条;哈尔滨—大连、哈尔滨—奉天、哈尔滨—图门、哈尔滨—海伦、哈尔滨—北安、哈尔滨—黑河、哈尔滨—对青山、哈尔滨—富锦、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依兰、哈尔滨—双城、哈尔滨—克山、哈尔滨—天理村、哈尔滨—木兰各1条。市内电报电路5条。其中有哈尔滨中央电报局—南岗分室、哈尔滨中央电报局—铁路局内各2条;哈尔滨中央电报局—道里分室1条。1937—1939年,又相继增开了一批电报电路,主要有哈尔滨—孙吴、哈尔滨—佳木斯、哈尔滨—新京、哈尔滨—齐齐哈尔。
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伪停止了在东北地区的电报电路建设,至1945年哈尔滨通往各地的电报电路有52条。这些电报电路在日伪政权垮台时,绝大部分遭到破坏,线路中断。
哈尔滨解放后,5月哈尔滨电报电话局成立,开始抢修电报电路。翌年先后修复开通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哈尔滨—肇东、哈尔滨—安达电报电路。1948年4月,修复开通哈尔滨—吉林电报电路。12月30日恢复哈尔滨—沈阳直达电报电路。1949年开通哈尔滨—北京电报电路。至年末,哈尔滨共开通电报电路23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电报通信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1—1956年,哈尔滨市电报电话局对通往省内各市县之间的电报网路进行了调整、增设和改造。将原有单回路电路改为双回路电路。电路从1949年的23条增加到36条。
1958年开始,随着长途电信传输载波化的普及,多路长话载波机开始在哈尔滨投入使用。1960—1964年,先后开通哈尔滨—武汉、哈尔滨—青岛、哈尔滨—济南电传电路;哈尔滨—上海双工电路;哈尔滨—北京(第一条)12路传真电报电路。至1965年哈尔滨电报电路共有57条。其中通达省外电报电路15条;通达省内各地电报电路26条;市内电报电路16条。在通达省外15条电报电路中哈尔滨—北京6条;哈尔滨—长春、哈尔滨—济南各2条;哈尔滨—上海、哈尔滨—天津、哈尔滨—武汉、哈尔滨—沈阳、哈尔滨—青岛各1条。
“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电信事业受到冲击和干扰,电报业务量下降,电路发展缓慢。
1977年,全国邮电第二次工业学大庆会议提出实现邮电“四化”的目标,黑龙江省内大量开通单路传真电路。至1977年末,开通哈尔滨至大庆、牡丹江、双城、五常、尚志、宾县、呼兰、巴彦、方正、通河、木兰、延寿和哈尔滨市内至南岗、太平、和兴、道外、动力、平房、香坊、道里的单路传真电路20条。1979年,哈尔滨—北京传真电路增加1条。
1984年8月21日,哈尔滨市电信局“64路”自动转报系统与国内自动转报中心联网,一次增加电报电路52条。1987年,哈尔滨市电信局“256路”自动转报系统开通,电报电路增加46条。至1990年,哈尔滨通达全国各地电报电路共有155条,均为自动转报电路。其中走明线载波电路101条,走电缆载波电路29条,走微波电路25条。
第二节 局 所
清末至民国初期,哈尔滨有电报局、所3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2月)傅家甸设立电报分局,经理吴淑甫,地点在北头道街路东。宣统三年(1911年7)道里设电报房,地点在中国14道街(道里区透笼街)。1921年秦家岗设电报局,地点在邮政街。1929年1月,道里电报局改为电报总局。至1932年哈尔滨沦陷时,电报局、所仍保持3处。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哈尔滨设立多处电报局、所。至1945年已达20多处。
哈尔滨解放后,1947年恢复的电报营业局、所有:道里尚志大街、道外五道街和南岗火车站前营业所。为扩大服务范围,方便香坊地区的电信用户,1948年开办了安埠街营业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城市行政区划的范围和人口居住的密度及用户的需求,先后增加了平房、香坊、顾乡、和兴、太平等营业局、所。至1960年1月1日,长途电信局、市内电话局、邮政局合并成立市邮电局后,全市有办理电报的局、所已达18处。
从1962年起,哈尔滨市各邮电局、所隶属关系多次变动,但电报营业网点变化不大。至
1990年末,哈尔滨市电信局所属的营业网点有: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动力、和兴、四○分局营业处、北方大厦、华侨旅行社、国际旅行社电信营业所。市邮政局所属的电报营业网点有:香坊区局、顾乡支局、太平区局、平房区局、王岗支局营业处和哈尔滨火车站、宣桥街、中山路、保国街营业所及第三发电厂代办所。
第三节 电报投递
哈尔滨开办电报初期,业务量很少,来报由报生靠步行送往各商号。免费投递区域是以电报局为中心,半径5公里。超过5公里,则收取劳力费。
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出于统治和掠夺的需要,兴办电信、扩大区域范围,并配备了专职电报投递员。1936年中央电报局的投递区域有道里、南岗、香坊,全局有投递员36人。道外电报分局有投递员6人,负责傅家甸一带的电报投送。至1943年,全市共有电报投递员50人,负责道里区77条、新阳区132条、顾乡区41条、傅家甸222条、太平区17条、南岗区133条和香坊、马家沟等98条街道的电报投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电报电话局实行了电报投送集中管理。1950年组建电报投递班,隶属长途营业股。全班有成员20人,其中投递员14人,保密员3人(负责机要电报),派报员2人,班长1人。至1955年电报投递员增加到28人,仍为集中管理。1956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大,电报投递业务量不断增加,为了缩短投递时限,全市电报投送由集中管理改为分片管理。设3个投递班;道里投递班负责道里区、顾乡区、新阳区;道外投递班负责东、西傅家区、太平区、三棵树一带;南岗投递班负责马家沟、香坊、沙曼屯地区,全市有投递人员53人,投递方式为骑自行车投送到户。南岗投递班投递员隋振声热爱本职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作人民的“老黄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56年被评为全国邮电先进工作者。5月1日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8年起,全市电报投递改按邮电分局服务区域分区管理,各区邮电分局均设有电报投递班,人员增至75人,投递工具仍为自行车。1961年6月,哈尔滨市邮电局试用国产“长城”牌摩托车进行电报投送,后因车辆质量不过关,不久便报废停用。1966年下半年开始启用了轻便摩托车,1970年起启用大型摩托车,电报投递人员的劳动强度有所改善。
随着邮电管理体制的变化,哈尔滨市邮电部门从1970年、1980年、1984年3次变动电报投递管理区划。到1985年,市邮政局负责顾乡、平房、太平地区电报投送,投递人员为20人。市电信局负责区域有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和兴、动力地区的电报投送,投递人员为91人,投送方式为自行车、摩托车两种。1988年7月20日,市电信局在电信四○分局增开投递班,投递员10人,负责新阳路一带的来报投送。至1990年末,全市共有电报投递员151人,车辆205台。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