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业务管理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0

 

第一节 管理制度

 

  清末,哈尔滨电政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滨江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属商办,其《自动电话章程》自行制定。中东铁路管理局所设中央电话局由路局电信处管理,全部执行俄国电信总局的章程规定。

  1923年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部,根据东三省保安司令张作霖对东三省无线电报网所提出的要求,制定了《无线电新闻通信规则》。1924年,交通部制订了《长途专用电话租用暂行章程》。192811月,哈满绥长途电话总局开通时执行1927年由哈尔滨总局和苏联海参崴、赤塔总局共同签订的《中、俄国际长途电话通话暂行章程》。19294月哈尔滨开始执行交通部颁发《电话局章程》。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政权对电信系统严加控制,伪“电电”会社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主要有:《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章程》、《电话办理人规程》、《关于日满间无线电话免费通话办理文件》、《日满电话通话规程》、《满洲与日本内地间通话区域》、《社内通话规程》、《限制电报电话通话及电话通告办理时间之局所》、《电话事务办理细则》、《电话交换办理者用语例》、《电报电话及电话通告办理时间》、《临时电话规程》、《关于制定日满贺年通话规程文件》、《电话交换营业手续》、《电话交换处理程序》、《加入电话统制法施行规则》、《无线通信机器取缔规则》、《国际电报章程》和《东亚电话通话规程》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末,哈尔滨电信业务执行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先后颁发的《电话暂行规定》和《电报暂行章程》,并在此基础上,对电报文字书写、字母应用、收发、投递和电报话传、挂号、密码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从1953年开始,哈尔滨电信业务执行邮电部电信总局和市内电话总局制定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和业务规程。

  1962年,在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导下,邮电部颁发了全国统一的邮电业务管理规程和操作方法,在贯彻中,以大练基本功、签订师徒合同、技术业务比赛等活动来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

  “文化大革命”初期,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遭到破坏,各项业务管理办法无法施行,造成邮电通信质量明显下降。1970年,邮电部对原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压缩了繁琐庞杂的条文,重新出版了各种规章制度的修订本,简化了一些业务上的处理手续环节,订立了“服务公约”和责任制度。

  1983年哈尔滨市电信局成立后,在执行邮电部发布的邮电业务规章制度基础上,制定了业务管理制度,主要有《长途通信管理细则》、《市话通信管理细则》、《计量管理制度》、《电力维护管理制度》、《市内电话安装、迁移收费管理监督制度》、《营业员服务公约》、《通信生产汇报制度》、《质量分析会议制度》、《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关于同城电报进自动转报系统的有关规定》、《长途台与营业处长话业务处理程序》、《长途自动交换电路全网活动办法》、《关于加强对Pcm中继设备维护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长途自动拨号设备维护的通知》、《局间中继设备维护管理办法》、《局间中继设备维护考核办法》、《用户话机维护管理的暂行规定》、《工程施工改动现用通信设备的规定》、《测量配合线路工程切替的规定》、《用户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用户交换机管理办法》和《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工作条例》等,并汇编成册。

  19897月,哈尔滨市电信局为巩固企业全面整顿的成果,加强管理工作,又编印了企业的综合管理法规《责任制汇编》,其业务管理部分主要有各职能科室、各类人员、专业技术干部的职责范围,各系统、工种的岗位责任制、工作标准及质量、经济责任制共210项,使企业步入了标准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第二节 质量管理

 

  一、指标考核

  1950年,全国邮电部门开展消灭差错运动。为推动这一工作,使各地生产质量有一个统一的检查计算标准,邮电部制定了《电信生产质量指标编制试行办法》,质量指标分为计划指标和实践指标两种。电信工种分为:(甲)电报质量指标;(乙)长话质量指标;(丙)市话质量指标。在各项指标中依据质量性质分迅速、准确、安全指标。按此办法,哈尔滨市电报电话局制定了不出差错的工作标准,最高标准为一年,全局开展了“创新纪录”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报务员王维本创造出19个月抄发电报35000件,未发生任何差错的全国最高纪录,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东北区和全国劳动模范。1950925日王维本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从1953年起,根据上级所制定的质量指标考核项目采取抽查方式,于1012月进行了记载统计。

  19561958年,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先后制定了电信工种质量指标考核标准。电报考核发报逾限率、投递逾限率、差错率;长途电话考核无效去话率、逾限接通率;市内电话考核百户月平均障碍次数和每次障碍平均历时。

  1959年,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下达年度计划,分月、季、半年和年4种考核办法。市内电话局将质量考核指标下达到生产科室,科室下达到班组和个人。局对科室质量考核每月1次,并将其列入生产奖励条件之一。同年8月,邮电部发布全国25个大城市质量指标完成情况对比,市内电话局自动电话接通率完成4821%,机械严重障碍率为085%,人工话务平均应答时间为34/秒,人工话务平均接线次数631/小时,“四害”障碍申告率为0987%。以上5项主要指标均达到全国中上游的水平。

  1963年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重新制定了长途电信业务质量指标考核项目。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根据省会局业务量大的特点,建立健全了各工种操作规程和各工序生产岗位责任制度,并加强了监督检查,质量分析等活动,通信质量明显提高。

  “文化大革命”初期,通信质量指标考核受到“左”的思潮冲击,考核标准被视为“管、卡、压”的枷锁,质量管理无规程,考核无标准和记录。至1970年军管后,通信生产逐渐走上正常。197110月,电信总局重新颁发了“市内电话业务管理制度”,省电信局根据这一制度又制定了17项质量考核标准。

  1974年,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恢复后,下达了长途报话质量考核项目,是年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质量指标完成较好。

  1983年,哈尔滨市电信局根据邮电部和省邮电管理局分别考核的质量指标项目,增加了局内考核项目,制定了《质量考核办法》。由于制度健全,办法得当,至1990年全局通信质量指标完成情况逐年提高。

  二、全面质量管理

  哈尔滨市电信行业自1979年起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即从企业的全局出发,实行“三全”:全员、全过程、全面工作管理。年初,开始在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试行,由教育科主抓。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细则》、《方针目标管理办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实施细则》和《质量信息管理制度》等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制度。198310月,市电信局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全局以部、省有关邮电通信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为依据,坚持“从严治局、全网协作、优质服务、信誉第一”的经营方针,从保证全程全网通信畅通出发,把各部门的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据统计、思想教育等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市电信局设有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市电信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称企管办,负责日常综合工作;基层各科、分局设有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本单位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各级质量管理小组均设有1名专(兼)职质量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工作。198410月,市电信局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各级质量责任制度。各单位分别按通信服务质量、设备维护质量和服务水平,制定质量指标和质量标准,并建立通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系统。基层生产单位均建有通信生产处理质量控制流程图,明确班组、工序、个人质量保证职责和任务。在工序操作、设备维护、文明生产、原始记录和服务管理等方面都制定了工作标准。单位和个人均能按标准化要求进行工作。1985年,开始推行局长负责制,并把方针目标管理作为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在全局实施。全局有总目标,各单位有分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展开。各单位根据年度方针目标,每月制定实施计划,按目标和计划搞好PDCA循环,开展群众性的攻关活动,确保方针目标实现。市电信局对方针目标实行考核制度,考核各单位经济包保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和方针目标值的包保内容,全局每季考核1次,专业部门、科、分局每月考核1次,年终由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全局各部门目标管理进行全面考核,根据目标管理好差,成果大小,兑现局奖罚办法。

为推动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全局每年召开1次质量管理工作会议,每半年召开1次质量诊断会议,每季召开1次专题研究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局长办公会。专业管理部门每月召开1次各生产部门参加的质量分析会,基层单位、班组每半月召开1次质量分析会,每周活动均不少于1次。活动要有真实的记录,做为上级进行检查、考核、奖励的依据。市电信局每年初确定工作课题,各基层单位、班组确定本单位的课题,各活动小组进行攻关,实施。市电信局每年度末发布1次成果,对优秀单位和小组授予光荣称号,优秀成果上报上级发布。  

1990年哈尔滨市电信局共有QC小组134个,比1981年增加了117个,发表成果106项,比1981年增加了85项。

 

第三节 技术管理

 

  一、技术队伍和机构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傅家店电话局设工程师、工师、电务员,负责该局的技术设备管理,其月资都高于一般工作人员,总工程师月薪240元,工师150元,电务员80元。  东北沦陷时期,哈尔滨中央电报局、电话局均设立了技术课,主管全市电信技术设备的维护、管理和人员的培训。这期间随着电信技术设备的扩充,安排了一整套技术管理人员,凡局长、课长均受过专门技术训练,下设技手,负责日常技术管理任务。1933年制定《满洲“电电”株式会社章程》,其中对通信技术管理有明确规定。至1945年,哈尔滨管理局已有工程技术人员210人,其中:哈尔滨管理局34人,中央电报局25人,无线送信所5人,中央电话局130人,中央放送局16人。

  哈尔滨市解放后,通信技术设备管理由工务科负责,并划分机务、线务两个部门,分别管理机械、试验、动力、中继、工查、架设、电缆7个股。解放初期,电报电话局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抢修通信设备,加快恢复通信生产,对所有设备进行建帐设卡,合理使用。至194711月,经过一年多的奋战,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间的长途载波话路全部开通。为支持东北解放战争,哈尔滨电报电话局于1948年派出了工程技术人员鲁占武、李忠清、王树林等人随东北民主联军南下,抢修通信线路,使东三省各大城市每解放1处,电话便接通1处,为我军解放东北做出了贡献,被东北邮电管理总局记大功1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信技术设备管理逐步走向正轨,技术队伍开始充实和稳定。至年末,已有17名技术人员分布在报话工种各主管技术工作岗位上。1952年,根据“垂直领导,对口管理”的要求,全局技术设备管理由主管局长直接负责主抓,下设课、股(室),实行三级管理。

  195498日,根据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决定,哈尔滨市电信局取消股级建制,将股合并为组,实行局、科、组三级管理体制。随着管理体制的变化,电报科机务股改称电报中央室,负责电报机械、载波维护和线路试验工作;长话科下设的中心站升格为科,改称长途中心站,负责长途机械、载波、线路技术维护工作;市内电话机械股划分为4个组,根据本市市内电话分布情况,采取苏联“市话包机制”的经验,实行“分区包机制”,承担全市市内电话机械维护工作;市内电话线路科也同样按市内电话线路分布区域,实行“专责包区制”。195611日,市电信局技术设备管理由于长途、市话专业性质不同而分开管理。根据省邮电管理局决定,原市电信局所属部分市内及郊区营业网点划归邮局,凡划归邮局的电信设施均由邮局负责管理。195711日,哈尔滨长途报话局被确定为省内长途报话业务中心领导局,承担电路调度、设备检查,以及对各局进行质量检查和技术指导等工作任务。196011日,哈尔滨市邮电局根据新的机构编制,电信的技术设备管理工作分别由局下设的电信科、科研室、交换科负责。1962年,为充分发挥电信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长途、市话两局分别建立了以主任工程师为主的技术管理指挥系统,各项技术设备管理任务由主任工程师直接负责主抓。19631016日,长途、市话两局分别成立总工程师室,各项技术设备管理工作统由总工程师室主管,更进一步确立了电信工程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技术主导地位。1979年后,逐步恢复、建立和健全电报、电话机线设备技术维护管理制度。对设备大、中修标准、内容、周期和工艺技术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在管理体制上,长途、市话两局恢复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职责,电信主要工程技术管理任务由总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主抓。

  至1982年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工程技术人员已从1971年的65人发展到240人。

  19831014日起,哈尔滨市电信局技术设备管理由总工程师室负责,具体协助主管局长组织日常通信生产技术活动,负责审批技术革新、改造和设备大修更新计划;主持全局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审定、科研成果鉴定及科技人员的定职、晋级奖惩工作。1984年,在企业整顿中,制定了全局技术管理制度,明确了总工办的职责范围、管理办法及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档案管理、技术审核规定。1985年,为适应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工作的需要,成立引进办公室,负责技术引进和新技术开发运用方面的工作。此外,为加强通信生产管理,成立生产试验室,负责通信生产各道工序技术监控和质量测试任务。

  1987年,取消生产试验室,成立计量室,负责对企业内部使用的各类计量工具进行普查登记工作,担负绘制电报、载话、无线、市话通信测试计量网路图和绘制能源计量网路图工作。1989年,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开发、引进,哈尔滨市的通信现代化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新的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重新制定了各专业通信技术管理规定、细则22项及总工程师职责和专业技术干部岗位职责。其中有工程系列16项,经济师、统计师、会计师9项,其他6项及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标准22项。

  至1990年末,哈尔滨电信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已达148人。

  二、设备改造与革新

  哈尔滨解放后,广大电信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日伪遣留的通信设备进行抢修和恢复工作。为加快开通步伐,支援全国解放战争,1947年初,哈尔滨电报电话局开展了“改造机件,增设电话”活动,通过废物利用节省开支。同年68月对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进行了标准调整,减少了串线和杂音等障碍。长途股对蓄电池进行了改造修补,充电后效能正常,保证了长途电话开通。11月市话机械股孙世文试验改制表示灯和修机室利用废电缆铜线改制“歪巴机”获得成功,12月投入使用。19484月,市话机械股利用30天时间,完成改造、修理电话机任务,话机全部运往前方,支援东北解放战争。530日,电信股研制成功电话放大器,并投入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哈尔滨电报电话局以邮电通信设备维护、改造、革新挖潜为目标,开展了合理化建议活动。长途股将原长春、沈阳和哈尔滨被日军拆毁的3路载波机原件集中到一起,组装成两套3路载波机,开通了哈尔滨至前方的载波电路。1950年,市话股试制成功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急需的旋转齿,用焦炭试制出代用炭素粉,用锰、镍等金属合制成代用白金和镶白金接点的钳子,以及试制成接线机试验器、试验分配机和试验接线机障碍试验器、自动交换机IIVW试验器和IVW试验器、自动机械高低压电表。1952年,机务站职工史宝聚,创造了“长途线路测试法”,此测试法可以不出机房便可测试出线路的障碍距离,既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又提高了工作效果,后被命名为“史宝聚测试法”,1953年被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全面推广。1956年史宝聚被评为全国邮电系统先进生产者。1953年,电报股为提高电路有效利用率,参照杭州的经验,仿造了电报交换台,使同文电报可集中1次拍发。1957年,哈尔滨市市内电话局技术室主任陈复杰率领全室技术人员大搞技术革新活动,研制成功了“500门纵横制交换机”,开创了黑龙江省自己研制生产自动交换机的先例。同年1021日,省邮电管理局,省邮电工会召开专区分片会议进行推广。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以现代化通信工具为主的四通八达的邮电网”的指示,哈尔滨电信企业于5月份在全系统内开展了“技术革命运动”。全局职工共提出3247条技术革新项目,被实际采纳完成的有178项,其中较大的设备更新改造有15项。对电报传输设备68D型电传机、15型电传机、无线电报机进行了技术改造。改制了电报带报机,双向运转改为单项运转。试制成功自动发报单机头,加快了电报的传递速度。为了更换老化设备,解决通信设备短缺问题,试制成功单路载波机24端,3路载波机12端,58型长途交换机13台,中频单路载报机2端,共增加24条话路和24条报路,缓解了哈尔滨至阿城、呼兰、宾县、肇东等地区因电路不足造成的通信紧张局面。同年4月,由长途电信局技师刘振芳、吴家振、马维田开始研制的“半自动话单传送机”,采用了人工控制开门投单,改用继电器控制自动定时开门投单。经过5个多月的奋战,终于在89日投产使用,提高工作效率4倍。这项革新成果属首创,在全国部分大市局推广使用。717日,哈尔滨市举办大闹技术革命游园大会,邮电馆展出155项成果,其中有机械全能测试器和升转型自动测试器等。1959年,开展了设备改造技术革新竞赛活动,市长途电信局以解决全省电路不足问题为中心,利用库存废旧器材,修配了18个继电器和29个发报电键,组装了11条人工报路,使铁力等11个县局在原有电路的基础上各加1条报路;制做了2个千周振荡器,通过地缆机增开2条哈尔滨至双城长途话路,缓解了电路通话紧张状况。利用旧继电器,经重新组装,制做了44个继电器,并将原7个继电器和1个转电线圈组装成1付出中继电器,解决了市话三分局因中继线不足造成的长途电话受阻问题。

  1960年,随着全省邮电系统技术革新运动的开展,哈尔滨市邮电局掀起了全局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在19项技术革新项目中,电信方面就有15项。

  1962年,市长途电信局局内设备更新改造共10余项。55型电传机加装了马达自动起闭副接点,改造68D型电传机炭刷和换向器位置,并自制国内短缺的电传机用“齿轮、停止杆、压轮片、印字凸轮”等元件,将电传机中被磨损的零件替换下来,延长了电传机的使用寿命。在改造电报传输设备的同时,对长话载波设备进行了改造,对M3路载波机、12路载波机进行了改管;解决了由于电子管老化功率低造成载波机运转失控障碍。1963年,市长途电信局对单机头发报机进行了研究,试制成功自动编号发报双机头,经投产使用,比过去利用单机头发报速度提高1倍以上。19644月,长途电信局工人技师段宝庆等研制出全省第一台晶体管人工电报机并投入使用,段宝庆受到黑龙江省政府的表彰。全年技术革新及设备改造共计23项,其中改进和研制成功的较大项目有“载波机电源告警设备”、长途线路测试设备和研制成功半导体人工电报机等。1965年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向全省邮电部门推广介绍了哈尔滨市长途电信局、市内电话局技术革新成果达70项。

  1967年对3管半导体人工电报机进行了改造,将3管机改为2管机,并增加了呼叫表示装置,提高了无线通信抗干扰能力。1970930日,市长途电信局研制出黑龙江省第一部16路晶体管载波电报机。197312月,市内电话局试制成功“晶体管双向电话增音机”,并投入使用。1975815日,市长途电信局试制的晶体管长途半自动拨号设备在肇东、牡丹江电路上进行试验,效果良好。1976930日,由市长途电信局与省邮电科研所共同研制的JQC501型全自动长途交换机调试完毕,在哈尔滨至牡丹江间,进行单方向开通。

  198362日,哈尔滨长途电话交换台拨号盘经技术人员反复摸索试验,对JT502型交换机进行改革,机内加1个隔离二级管,又自制1块电路板,加2PR401继电器放置在号盘内,将拨号盘改制成按键号盘。该项技术的运用,使号盘减少50%以上,减轻了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结束了话务员手拨号盘的历史。同年9月,试制成功“电报电路畸变测试器”,可自动测试出电报电路阻断障碍和变字障碍。任何一条电路阻断或变字,不超过5秒钟就能被仪器巡视发现,并自动记录阻断、变字时间和电路代号,同时发出告警串铃提示维护人员迅速处理。1984年,市电信局职工技术协会成立。当年对长途电话“113”受理台进行了改造,加装了放大器,加强了长途受理速度。改造了已报废的晶体管50路中继柜,使长途中继线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容了49回线。1985年研制成功“微机控制步进制交换机用户线路障碍测试器”和“长话用户类别微机控制自动显示器”。1986年,开展了“争上游,创一流,献一计”合理化建议活动。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到合理化建议1892条,经审定采纳682条,实施380条,其中10项建议具有万元以上经济价值。同年516日,市总工会在市电信局召开全市现场大会,推广经验。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邵奇惠、邮电工会全委会常委张恩全为新开通的25条京哈电路进行了剪彩。94日,市电信局召开了表彰大会,对60名优秀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1987年,哈尔滨市电信局制定了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实施条例、奖励办法。局设合理化建议和职工技术协会,基层生产单位成立技术革新小组,全局形成了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协作网。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基层单位每年末向市电信局汇报下年度革新项目,经局总工程师室批准后,列入计划,由相关科室组织实施。对革新成果由局总工办组织技协成员进行鉴定,按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给予物资奖励。19871990年间,全局实现90项技术革新、改造项目,其中19877项,198840项,198922项,199021项。在90项技术革新项目中有重点项目25个。黄晓江研制的“微机自动计时、计费、统计报表、现场管理系统”和与他人合作研制的“单板微机用户电报自动计费、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系统”都属国内首创。黄晓江先后被评为省邮电系统和市劳动模范、革新能手等光荣称号。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