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土地制度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7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清乾隆元年(1736年),哈尔滨开始大面积耕垦,土地主要归皇朝占有。实行八旗田制,按官职、功绩分给职田,庄丁按人数分给等份土地,每个正丁分土地450亩,规定20年内不纳租税,20年后向苏拉缴纳京旗租。
乾隆二年(1737年),呼兰地方设立官庄,清政府令盛京将军于八旗开户人内选能种田壮丁400名,携带家口前往开垦,每名壮丁拨给土地60亩,盖草房2间,每10丁合编一庄,共设官庄40所。每丁给冬夏衣帽、口粮、种子,每庄给牛6头。
乾隆六年(1741年),呼兰县设70个官庄,选闲丁拨地开垦,每名闲丁拨地60亩,给房2间,每间房给白银4两5钱,令其自行建房。呼兰所属有闲荒9段,1800多万亩,堪可试垦,邻近居民闻风而至,垦地12万多亩,试垦3年,先交押荒租钱,5年后按年起租。每垧押荒租2吊100文,现租660文,在于荒沟等处,招垦荒户4100多人,新垦荒地225000亩。
乾隆九年(1744年),清政府从北京生计贫困的京畿八旗拨出1500户,到阿城县亚沟(杨树乡八道冈)、海沟(料甸乡海沟河两岸)、洼浑(料甸乡永胜村),每处建立8个屯,总共24屯,实行屯田制,由朝廷拨款建房、打井、买牛、围旗地、大面积垦荒、习种庄田。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吉林将军富俊调盛京(沈阳)一带旗人176正丁(户)到双城子(红旗满族乡)建屯,其中正红旗5个、镶红旗2个及附属4个(半截沟、南沟、徐家、新城)。
光绪三十年(1904年)实行旗地升科,按7折交纳租税。旗地升科后,清政府废除了汉人不准购买旗地的禁令,允许旗人与汉人自由买卖田产。此后,大部分土地逐渐被满族和汉族的地主占有。据1946年土地改革时统计,市郊顾乡、松浦、太平、香坊4个区有耕地54万亩。顾乡区新发村地主、富农占有土地90%,而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张家窝棚屯41户,200口人,耕地1800亩,大地主吕士昌(外号吕三央子)就占有1500亩,还有草甸子15000亩,每年仅收地租就有1000石粮食。香坊区柞树林村有56户,其中36户没有土地,全村有5530亩土地,大地主徐文泮一家就占有2400亩,且在吕家油坊、坝墙子还有土地682亩。松浦区有地主、富农315户,占有土地98500亩,而5900户贫苦农民仅有土地1400亩,平均每户占有土地0.24亩。
地主阶级长期剥削广大农民的主要手段是雇工种地、出租土地、放高利贷。
雇工种地,分年工、月工、日工。年工又叫抗大活,时间每年农历正月至十月。月工分春月、秋月,春月农历二至六月,秋月七至十一月。年工和月工,按被雇用农民的年龄大小、身体条件、劳动技能,分担打头的、赶车的、跟做的、放牧的、做饭的。被雇用农民还要找保人,与地主签立契约。地主对雇用农民规定劳动量,夏锄时铲大豆、玉米3个人工铲1响地,铲高梁、谷子5个人工铲1垧地,春、夏、秋长工每日劳动时间16—18个小时。杂工推碾子1天4斗粮,还有挑水、扫院子、清除厩粪,晚上喂马。下雨天长工不能出工在屋里扒麻。
出租土地,地租分活租和死租。活租又叫耪青,分里耪青和外耪青。里耪青,土地、牲畜、农具、种子全由地主负责,秋收的粮食70%归地主,30%归耪青者。外耪青,地主只负责缴纳地税,牲畜、农具、种子由耪青者负责,秋收粮食30—40%归地主,其余部分归耪青者所有。死租,不分年景好坏,每垧地规定租粮1.5石到2石,租粮按高粮、大豆、谷子平均缴纳,租地户还要向地主交押租钱,上等地每垧35元,中等20元,下等15元。
放高利贷,分放粮、放钱。农民缺吃少穿、生老病死,向地主借贷,春借一斗粮,秋还1.5斗,还有春借谷子,秋还小麦。借钱分月息、年息,月息1分5厘,高者2分,年息3分,高者5分到10分。10分利息,农民称其为“驴打滚”(十分利)。许多农民因旱涝灾害歉收或绝产,只有借用高利贷,还债压得农民喘不出气来,有的卖儿卖女、倾家荡产、流离他乡。
第二节 殖民统治者对土地资源的侵略和掠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沙皇俄国借修建中东铁路之机,大量侵占耕地和荒地,仅哈尔滨铁路沿线一带就占用100多万亩。
1932年哈尔滨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强行把郊区和工业用地划为铁路附属地,建立满洲拓植会社、满洲开拓会社,采取廉价收买、强行驱逐等手段,强占土地,顾乡区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强行占用,并在查家窝棚、团山子、长岭子等地建立4个“日本开拓团”。
1934—1943年,日本侵略者在哈尔滨市郊建立的“开拓团”达9个,共704户,2496人,占用阿什河两岸、松花江南岸适于种植水稻的耕地225000亩,致使大批中国农民背井离乡。日伪政府强行把失去土地的农民迁移到边远山区,重新垦荒,生病致死者甚多。阿城县双河村官屯土地被“日本开拓团”占领后,把30户农民强迁到八里川,去时183人,1945年光复后,只有115人得以生还。
第三节 土地改革
一、发动群众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减息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东北局北满分局于5月中旬召开了松江、合江、绥宁、黑龙江4省省委书记联席会。把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结合起来,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创建巩固的北满革命根据地。中共哈尔滨市委(简称市委)决定立足农村,充分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市郊的土地改革运动,建立赤色农民革命根据地。7月3至11日,东北局扩大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决议》,规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创建巩固的根据地,要求广大共产党员、革命干部要走出城市,换上农民装,到农村发动农民群众。市委决定,树立农运第一观念,动员党员、干部下去发动群众,全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哈尔滨市组成了有130多人参加的土地改革工作队,分赴市郊各村、屯发动群众,开展清算分地斗争。通过在重点村、屯召开群众性的诉苦会、斗争会,发动广大贫雇农算剥削帐,向地主作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大地主、大恶霸的威风,迫使他们低头认罪。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四平、长春后,继续向北进犯,前哨到达德惠、三岔河一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峙,并叫嚣进攻哈尔滨,潜伏土匪又纠集起来进行骚扰,造谣惑众,策应国民党的正面进攻。当时沿江一带有“长白山”、“中原”、“孟团”、“杨团”、“老来好”等多股土匪1000多人,要挟百姓,骚扰后方,对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构成严重的威胁。8月15日,市委作出了《关于清剿近郊土匪与开展农村工作的决议》,决定集中一段时间,采取军事行动,给土匪以坚决地打击。并明确提出郊区三大任务:武装剿匪,发展生产,开展群众性的土地改革运动。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剿匪获决定性的胜利,土地改革运动也取得一定进展。
9月4日,市委召开近郊工作联席会议,明确指出解决两种倾向:一是工作粗枝大叶,把上级指示传达了事,出现群众既不斗也不争的倾向;二是工作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没有放手发动群众的倾向。并在市委党的刊物《学习》创刊号上,介绍了香坊区柞树林村《从解决农民吃粮入手,引导农民算剥削帐,揭露大地主徐文泮的滔天罪行》的经验。
9月下旬,清分土地暂告一段落,松浦区有10424人,分得土地28403亩,青苗14194亩。顾乡区有39024人,分得土地21890亩。初步打击了农村的封建残余势力,扩大了共产党领导穷人翻身求解放的政治影响,为深入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煮夹生饭
1946年,由于受战争形势影响,加之土改工作队对中央指示理解的不深,存在的两种倾向没有来得及解决,就草草收兵,因而出现搞得好和尚未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是少数,绝大多数村屯是半生不熟“夹生饭”。主要问题是,地主、恶霸的威风没有彻底打掉,如薛家屯大地主白永芳的土地虽然分了部分,但剩下的仍多于农民几倍;有的村屯土地明分暗没分,农民不知分的土地在哪里;广大受苦农民没有充分发动起来,真正的积极分子队伍没有形成;农民和地主没有撕破脸皮,形成尖锐的对立;工作队包办代替,缺少群众基础,顾乡区三分之二的村屯,是工作队下命令分配的土地。
1946年10月,东北局检查土地改革工作时,发现了“夹生饭”的问题。11月2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出《关于“半生不熟”的问题》的指示,要求各地党委和工作团,集中力量,消灭“夹生饭”。12月2日,市委讨论农村工作,成立了以王一夫为书记、蒋南翔为副书记,毛诚、宋新和、王正之、李光复、李善增为委员的农村工作委员会。从寒假补习班选拨200名学生组成土改工作团,参加香坊区、松浦区的土地改革工作。
各区按照市委的部署,深入发动群众,选择“最夹生”的村屯,开展查地挖坏根活动,召开群众会,说明查地的意义和目的,查黑地,查假分,查明分暗不分,查地主分坏地留好地,随查随进行土地丈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针对谁养活谁,贫雇农为什么受穷,地主恶霸为什么富,贫雇农怎样才能不受压迫问题展开大讨论,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恶霸地主白永芳四代地主,白家父子又是汉奸,强占土地,强奸有夫之妇,霸占他人的未婚妻,罪大恶极,工作队发动群众,公开审判了白家父子,铲除了祸根,群众真正发动起来了。
各村屯重新整顿农民组织。农民联合会是团结与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反对敌伪残余势力,实行翻身斗争,分配土地,武装保卫农民群众生活权力和民主权力的群众组织。任务是团结农民,联合斗争;打倒反动,当权办事;清算恶霸,分地翻身;有枪在手,防匪除奸;生产换工,人人劳动;立业安家,提高文化。在吸收农民加入农民联合会时,举行庄严的仪式。农会主席或工作队长讲话,介绍人介绍培养新会员的过程,新会员报告自己的苦难史,向毛主席、朱总司令像鞠躬、宣誓。誓词是我决心参加农会,一切为穷人翻身干到底,永远和共产党、毛主席一条心,坚决反对大粮户、大恶霸、中央胡子、国民党蒋介石。每次吸收新会员,全体会员都参加,实际是一次集体的诉苦会。农会成立后,农民有了主心骨,使清算斗争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大嘎哈屯3次斗争会从早开到晚,发言的有百余名贫雇农,散会后押上被斗的地主游乡。
通过开展“煮夹生饭”运动,促进农业生产。1947年2月15日,中共哈尔滨特别市委召开市郊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不抓生产的干部不是好干部,要求郊区不撂荒一亩地,干部在生产上起模范带头作用。于是,市郊干部深入村屯、田间检查生产,帮助农民调剂种子,搭配牲畜、农具,组织互助,开展竞赛,春耕生产开展得热火朝天。香坊区7949名劳动力全部参加生产,春播192000亩,比上年增加41400亩,施肥面积46000亩,比上年增加27000亩。
3月,市委充实调整4个区委的领导班子,同时组建4个警备区。马开印任松浦区委书记兼警备区政治委员;王正之任顾乡区委书记、宋平兼警备区政治委员;宋新和任香坊区委书记兼警备区政治委员;赵尚朴任三棵树区委书记兼警备区政治委员。领导班子的调整,为深入开展“煮夹生饭”斗争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证。6月,市郊土地改革运动中的“煮夹生饭”问题得到解决。
三、砍挖斗争
市郊土地改革运动,经过反奸清算、分配土地、“煮夹生饭”,基本上摧毁了农村敌伪和封建势力。无地、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和部分生产资料,贫雇农的优势已经树立起来。但有一些村屯被斗地主仍然很嚣张,他们有大量金银财宝、房屋、衣服和粮食,公开和农民对抗,有的被斗地主宣扬“算就算,你们也富不了,我也穷不了,把犁杖挂在房檐上,也可以吃上几年,等到3年后,还可以翻身。”广大贫雇农虽然分到了土地,由于底子薄仍然缺少生产资金、种子、农具和牲畜。
东北局针对土地改革运动的实际,决定开展砍挖运动,广泛发动群众,坚决斗倒大地主、大恶霸,砍倒“大树”,深挖地主浮财。
1947年7月28日,市委第二次组织有700人参加的土改工作团,分赴4个郊区参加砍挖斗争。8月25日,市委书记钟子云主持召开了各区委书记、区长、公安局长联席会议,会上对砍挖斗争和政策界限作了明确规定:挖财宝主要挖汉奸、恶霸、大地主的财宝;对中小地主和富农的地窖不要乱挖;地主在城市的工商业不准动。会后,各区立即组织各村屯群众开展斗财宝、挖干货、逼浮财、挖地窖运动,顾乡区选择小赵家、肖家屯、杨马架子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开展了查、逼、挖运动。当时,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中央胡子、土匪武装基本肃清,部分群众怕变天的思想得到解决,加之挖财宝能解决生产面临的困难,所以群众很快发动起来,而且来势猛、规模大,一村点火,村村“冒烟”,势如暴风骤雨,有的村提出:“砍倒大树有柴烧,打倒地主吃饱饭。”松浦区12个行政村联合起来斗地主,2天批斗114名恶霸地主和敌伪残余分子。顾乡区房山沟村7天挖出价值500多万元的浮财。松浦区挖出累计现款东北流通券27400多万元,粮食1300多石,衣服6500件,布匹3100尺,家具4400件,房屋436间,马500多匹,大车120台,黄金3.1斤,白银28.9斤。在大王家和汲家店召开有1000多群众参加的公审大会,枪毙了罪大恶极的伪警长傅有。
砍挖运动由于领导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出现了“左”的倾向,侵犯了一部分中农的利益,而且是每斗必打,死人过多。
1947年9月28日,特别市委下发《重申7月15日关于逮捕犯人的决定和补充规定》,重申关于逮捕犯人及群众斗争对象的批准权限、手续及寄押问题,有力地制止了乱捕乱斗的现象。11月,市郊的砍挖运动告一段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挖出了大量浮财,摧毁了农村的封建基础,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
四、平分土地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决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农会接收,连同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中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口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
11月19日,特别市委举行全体委员会议,传达全国土地会议精神,对土地法大纲规定的政策、贯彻方法进行认真讨论。明确指出市郊平分土地的任务是,没收地主保留的土地、房屋和浮财,分给广大农民;对富农、中农出租的土地,拿出一部分分给农民,浮财不动;对前期土地分得不合理的重新进行调整,达到合情合理。12月7日,特别市委通过《哈尔滨日报》全文刊登《中国共产党东北局告农民书》,向广大农民通俗地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土地法大纲的内容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1948年1月,市委组织870多人参加的土改工作团分赴市郊参加平分土地运动,组织市郊各村屯召开贫雇农大会或代表会,举办干部学习班,反复认真地学习《中国土地法大纲》,领会其精神实质。
市郊各村屯对干部开展群众性的审查工作,普遍进行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的活动,采取“搬石头、跳圈子”的方法,即宣布原村屯干部一律免职,接受审查,一切权力交给贫雇农大会选出的委员会。松浦区共清审出20多名原村屯干部,大王家村把贪污斗争果实的农会会长、妇女主任清理出去。为农村建政和平分土地奠定了基础。在开展群众性审查的基础上,由贫雇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平分土地委员会。平分土地首先进行划阶级、定成份工作,即先由自己说明,由贫雇农大会讨论,再经上级政府审查,最后张榜公布。开始没有经验,较普遍的出现打击面过宽的问题,香坊区南大沟第一次划阶级打击面占总人口的40%,东大坝占46.7%。从松浦区3次划阶级可以看清当时的情况。
1948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纠正土地改革中打击面过大给东北局的指示》后,哈尔滨市郊区划阶级、定成分经两次大复查,纠正了打击面过宽的问题。
1948年1月,市郊土地改革运动进入彻底平分土地阶段,村贫雇农大会掌握,把土地划分出等级,按成分、劳动力和人口进行分配。独身的贫雇农分给2人份土地;贫雇农分给好地;中农自愿保留原有土地可以不予变动;地主给次地;居住在城市不在农村生产劳动和不在本屯居住者,没收其全部土地统一分配。在分配土地中,由于各区土地分布不平衡,顾乡区每人平均3.5亩到6亩;香坊区、松浦区每人平均2.5亩到5亩;太平区每人平均2亩地。为解决土地不平衡问题,各区以分区为单位进行拨地迁户,有的村屯打破地界统一调剂。平分土地后,各区按新的土地所有权,绘制出地图,统一发给土地执照。顾乡区靠山屯苦大仇深的农会会长李学思,在分到土地和斗争果实后,把分到的猞猁大氅1件、水獭帽子1顶、高腰皮靴1双、皮手套1付拿到贫雇农大会会场,他站到桌子上说:“贫雇农兄弟姐妹们,没有共产党、毛主席,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把这些衣物送给咱们的救命恩人毛主席,让他老人家穿得暖暖的,好领导全国人民早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大家热烈鼓掌表示同意。组织上特派2名同志把衣物和靠山屯全体翻身农民写给毛主席的信,送到当时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毛主席看了信,并写了收条,衣物和信保存在西柏坡革命纪念馆。
哈尔滨市土地改革时期,有松浦、香坊、太平(三棵树)、顾乡4个区、38个村、237个屯、12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87440人,耕地54万亩,人均6.17亩,土地改革运动中,有76849人分到土地458920亩,人均5.97亩。
1946年5月至1948年3月,由于特别市委认真贯彻中央、东北局的指示,切实加强对土地改革运动的领导,历经清算土地、"煮夹生饭"、砍挖斗争、平分土地4个阶段,胜利结束了市郊的土地改革运动,并总结出依靠和相信群众,保护、扶持工商业,抵制"左倾"思想,运动与生产相结合等经验。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