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村经济体制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7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

  一、互助组

  土地改革后,单干农民由于牲畜和工具不足,种地有困难。市委、市政府根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在一切已彻底实现土地改革的地区,人民政府应组织农民及一切可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以发展农业生产及其副业为中心任务,并应引导农民逐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互助和生产合作”的精神,开始在农村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至1951年春,市郊有互助互济、自愿两利、人马不闲、农副结合的不同类型的互助组2605个,参加农户占总农户的844%,人口占总人口的816%,劳动力占总劳力的916%,牲畜占总畜力的90%,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79%。

  互助组不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只是人力、农具、牲畜等方面的互助互济、换工互助,办一家一户办不到、办不好的事。互助组分插具换工组、临时分工合作组、季节性生产组和常年互助组,一般35户,多者1020户,按照互利互助、等价交换的原则,把牲畜、车辆、农具、劳动力组织起来,实行畜力插具、劳力换工、劳力与畜力顶工的办法,换工互助,发展生产。所获产品、经济开支仍由各户自行负责。插具组只实行畜力插具,没有畜力的用人工换畜力。临时组,生产忙时春耕、夏锄、秋收插具换工。常年组实行农业换工,副业分工,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很受广大农民欢迎。

  顾乡区新发屯胡连海互助组,1949年有4户,土地154亩地,每亩平均打粮80公斤;1950年增加到5户、176亩,平均每亩打粮100公斤,比上年增长25%;1951年发展到15户、507亩,每亩平均打粮1185公斤,比上年增产185%。

  松浦区李满屯提出不荒一亩地,不向政府贷款,互助生产,劳动致富的行动口号,全屯组织起3个换工插具组、1650亩地、27匹马,趟地变为9个组,3匹马一副犁,能多趟一遍地。

  松浦区马家窝棚屯组织起24个互助合作组,党支部领导各组制定全年的生产计划。春耕、夏锄、秋收又分别制定出小段生产计划,进行得又快又好。秋收割地、拉地、打场、入仓仅用45天。3150亩地打粮301200公斤,超出年初计划20%。

  阿城县红石区新乡村崔德互助组,1947年有8户、8个劳动力、360亩地,1950年扩大到19户、17名劳动力、690亩地。他们合理使用劳动力,农、副业结合,精耕细作,等价交换,合理计划,合理安排,互助组越办越好,受到省、市的表扬,崔德被评为松江省劳动模范。1951101日,他写信给毛主席报告组织起来的好处。

 

  敬爱的毛主席:

    今天是国庆二周年纪念日,我把心里话都讲给您:两年来,在您英明的领导下,我们这个穷屯子已经变样了,我们互助组组织起来,去年普遍铲趟三、四遍,今年部分地块产趟6遍,前年施肥面积50%,去年70%,今年90%以上,真是人多好种田。1948年平均垧产86石粮,1949年平均垧产88石,1950年平均垧产11石粮。大家高兴的说:“年年有余粮,生活步步强啊!”

  我参加互助组后,有3匹马、1台车、48垧地,去年新盖3间新房,打粮528石,每垧地平均打粮11石,除人吃马喂外,全家4口人,冬天换个里外三新,我还买了一件大氅。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您领导我们取得的,我们永远忘不了您和共产党的恩情。土地改革后,我分了一匹马,27垧地,当时我认为很不错了!区上的同志告诉我要走您指引的组织起来的道路。开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不到一年的时间,认识到组织起来的好处,越干越愿意干了。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互助组19488户、一副大犁、2副趟犁、24垧地、6匹马、1台车、8个劳动力。今年23户、65垧地、多添1台胶车,组织起来真是发展生产的幸福路呀!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一定按着您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干下去!我们懂得不仅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用拖拉机种地,扩大再生产。今年我们新买综合性铲趟机3台,甜菜机2台,除草机、收割机、改革耙各1台。在夏锄中使用铲趟机就比上年节省210个人工。还开了10垧新荒地。这些好处都是您和共产党英明领导的结果。可是美帝国主义不叫咱们过太平日子,发动了侵朝战争,妄想侵略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我们一定遵守爱国公约,完成捐献计划,做好优抚工作,支援前方,为抗美援朝的胜利而奋斗!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

 

                                                   阿城县第五区新乡村

                                                         崔 德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2年,市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开始在互助组的基础上,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当年办起3个。社员的土地、牲畜评出等级入股分红,大型农具作价卖给合作社,生产实行零活计件,整活包工。1953年,市郊试办起33个,分布在朝阳区17个、天恒区4个、王岗区6个、松浦区6个,其中蔬菜社3个、水田社2个、半菜半粮社7个、粮田社21个。入社农户759,占市郊总农户的288%,耕地32250亩,占市郊总耕地面积的365%。33个初级社又分为4种类型:靠近城市的3个社,主要是种菜,结合拉脚、养猪,土地不多,收入较好。王家店村兴隆蔬菜生产合作社,种菜150亩,收入317653元,人均收入1600多元,劳动力平均收入4250元,超过当地单干户的20%。靠近基建工地的7个社,既经营蔬菜生产,又为基建工地服务。阎家岗前进农业生产合作社有1575亩地,收入38659元,每个劳动力年平均收入2300元。距市区较远、交通不便的,以粮食生产为主,蔬菜为副,结合副业生产。天恒区新生农业生产合作社有1845亩地,其中蔬菜30亩,人均年收入2500元;水田780亩,平均亩产314公斤。

  1954年,经过宣传教育,市郊广大农民更加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初级社发展到266个,4480户,占市郊总农户的15%。1955年,初级社发展到471,14115,占总农户的53%。全市市郊84个村,村村都成立了初级社,平均每村6个左右。入社农户有21个村达到7090%,28个村达5070%,35个村达40%左右。这些初级社基本上符合办社条件,但是领导力量比较薄弱,缺少办社经验。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73日,毛主席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10月,中共中央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19561月,中共中央又公布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市委据此精神提出在市郊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根据毛主席“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指示,要求保证办好,不准办坏。同时,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第11次会议决定支援农业合作化,包括扩大农村电力网,安装有线广播,工厂、企业、部队、学校与农业社建立互助合作网,科技部门开展技术指导和建立科学技术讲演站,有关部门为农村做出建设规划,参加植树,开展文体活动和组建乡村邮递网,并组成宣传队、宣传组,村屯内外、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到处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形成了巨大的思想舆论。117日下午,市郊一哄而起,全部由初级社转为高级社。高级社土地归集体所有,牲畜和大型农机具作价为公有化股金,多退少补,公平结算,饲草、饲料、种子作价入社为生产股金,按劳动力均摊结算。市郊471个初级社合并为86个高级社,入社农户占郊区总农户的62%,多是一村一社,只有12个村是联合办社,一般社都有几百户,最多的有2000多户。

  松浦区1956117日一天一夜全部实现高级合作化,全区3137户全部加入了高级社,其中500户以上的社有4个,100户以上的2个,50户以上的2个,平均292户。

  朝阳区新春蔬菜生产合作社是由王家店、信义两个村、8个屯、12个初级社合并建立起来的,共1076户,有男劳动力1457名、女劳动力1020名、耕地15060亩(其中菜田675亩)、胶轮车81台、马245匹、温室21栋、水井51眼,温床1460扇,养猪、鸡、渔场各1处。

  阿城县舍利高级社原是一个行政村,1955年率先办起高级社,经过两年生产实践验证,有3个突出矛盾:(一)从干部到社员把注意力放在多要工分、少投工上。春天向地里送粪,各队自报7500亩,实际根本不足,而且粪堆又有大有小。夏锄又出现多报铲趟遍数,铲二遍地要三遍工分,不把精力放在精耕细种上。(二)多报地、少种地。六队120亩地、七队90亩地都确定包产包工,实际没有下籽,社员编出顺口溜“分分是命根,种多种少都是那些分”。不是按劳付酬,而是平均主义。(三)多打粮不能多留粮。劳畜力不分多少,地不分岗洼都是一个标准包工,有的不够用,有的用不了。五队15匹马负担53亩地,九队9匹马负担78亩地,春耕播种九队比五队晚6天,五队开始夏锄铲地,九队才种完。明显出现步子过快、管理混乱、平均主义的弊端。

 第二节 人民公社

  在“大跃进”的影响下,195884日,中共哈尔滨市二届二次常委扩大会议提出小社并大社,建立人民公社。823日,市委第十次常委会议根据省委电话会议精神,决定郊区基本上一乡一社,在12月底搞完。826日,呼兰县成立康金人民公社,这是哈尔滨市成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8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掀起成立人民公社的高潮。910日,哈尔滨市所辖各县和郊区一哄而起,建立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70个人民公社,平均每社3652户,最大的7122户,最小的1001户。

  人民公社无偿平调高级社的房屋、设备、资金和劳动力,生产搞大兵团作战,实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全市各区、县成立起1669个公共食堂,开办3800多处托儿组、所,438个幼儿园。期间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天等于二十年”等口号,生产上出现了浮夸风、命令风、瞎指挥风,致使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1959年计划实现农业总产值43亿元,实际完成4752万元;1960年计划实现农业总产值361亿元,实际完成3336万元。

  1960年秋,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1年又制定《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发布《关于改变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指示》,哈尔滨市对人民公社的组织规模、生产方针进行了认真的调整,纠正了一些“左”的作法,确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集体经济体制,恢复了社员自留地,鼓励发展家庭副业,开展农贸集市,推行生产责任制,广大农民开始收心,发展生产。

  19601963年,开展反右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由于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一批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遭受批判斗争。呼兰县二八公社是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公社,由于1960年“一平二调”共产风泛滥,粮食大幅度减产,人缺口粮,马缺草料,一年时间死马698匹。32个管理区,有7个管理区1匹马负担120多亩地,广大农民对社、区个别领导强烈不满。196127日,以市委农村工作团为主,由省、市、县、社119名干部组成的工作队进驻二八公社,认定是地、富、反、坏集团篡夺了领导权的三类社。32日,工作队召开公社机关、管理区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大会,宣布撤消公社书记、副主任、公安特派员等领导职务,听候审查。37日,把32个管理区中的15个管理区宣布为三类管理区,占管理区的46.8%,宣布128名干部有问题,占干部总数的34.4%。元宝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因批准杀掉3头不能干活的老牛,定为屠宰耕畜的罪名,先后批斗5次;长山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因其岳父是富农,定为阶级混线,坏人掌权,批斗后开除党藉;王牛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因吸收富农入社,撤消职务。生产没有人管,秋后粮食亩产93斤,去掉亩征公粮62斤,只剩下31斤粮食,人均收入567元,是历史上产量、收入最低的一年。

  1964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学习大寨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精神,修梯田、治坡地、改洼治涝、兴修水利,收到一定成效,但也有“一刀切、赶浪头、搞花架子”的形式主义倾向。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把大寨变成了“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典型,妄图以学大寨统帅和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组织干部、群众到大寨参观学习,组织学大寨宣传队,提出学不学大寨是搞不搞马克思主义、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界限。大批“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左”的农村经济政策的泛滥,特别是推行“大寨工分”,助长了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只要思想好,工分就不少的平均主义,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部分地区生产受到破坏。阿城县新华公社建设七队1955年冬加入高级社后,14年间有10年吃国家返销粮,共89200公斤。独立核算10年,收入106000元,去掉生产费、税金和积累,人均年收入292元,其中有3年社员不但没有分,反而要倒找钱。12年向国家贷款27600元,户户都欠债,每户平均欠1052元,是远近闻名的“三光屯”,炕上无席是光板炕,房上无草是光腚房,生产队只有4匹马全无毛是光身马。

 第三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1978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从1979年起,恢复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0416日,中共哈尔滨市委作出《关于农业基本核算单位普遍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的决定》,农村各级组织积极认真地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至515日,市郊891个基本核算单位,实行各种形式生产责任制的达81%。其中划分常年作业组,实行“四统一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的有384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472%;划分季节作业组,实行小段包工,定额管理,见苗付酬生产责任制的有268个生产队,占329%;划分临时作业组,实行按活分组,季节标准分的有162个生产队,占199%。社、队干部实行工作岗位责任制,把增产多少作为村干部的考核条件,奖优罚劣,激励调动了广大干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红旗乡南沟村1980年前是三无(种地缺种无肥、牲畜无草料、生产无资金)、三靠(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生产队,社员欠债112000元,每户欠款2800元,每人欠款700元,多年无力向国家缴纳农业税及出售农副产品,无法进行公共积累,有19户已经搬走他乡。这里当时流传一首民谣:“小南沟、小南沟,吃穿烧住样样愁,年复一年推着干,何年何月能出头。”1981年实行统一管理、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后,农业获得了较好收成,打粮42000公斤,总收入46000元,第一次积累18860元,偿还国家贷款3500元,人均口粮260公斤,人均收入199元,结束了“三无、三靠”的历史。

  19821121日至2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农业生产责任制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市郊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经验。一致认为,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针对市郊的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正确处理统和包的关系,注意保护集体经济,不搞一头热;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产增收为目的,是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经验。为进一步稳定、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提出五条标准和五项要求。五条标准是干部、社员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真正克服了“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做到多劳多得;生产得到全面发展,作到多种经营;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积累逐年增加,个人不断增收,全面富,齐兴旺;完成和超额完成菜、粮交售任务。五项要求是通过承包调整生产关系,作到责、权、利结合;通过联产计酬,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搞好定额包工,责任到人,克服“小帮混”、“大锅饭”;通过全面发展责任制,作到各项农活有要求、人人头上有指标,互相促进,取得综合经济效益;加强领导,健全干部岗位责任制。会后,各区、社普遍对农业生产责任制进行一次检查、总结,肯定成绩,发现问题,不断完善。王岗公社永丰二队是以种植蔬菜为主,农副业综合经营的生产队,共有101户、155名劳动力,耕地735亩,最好年景收入15万元左右,人均收入100元上下,是基础比较薄弱的生产队。19817月实行承包,责、权、利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集体、个人两个积极性,出现了上工不用喊,干活不用管的新局面。1982年虽然遭受了严重干旱,春、夏、秋菜平均单产仍达到2050公斤,总产量130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总收入30万元,集体积累42000元,社员人均收入400元。向阳公社红鲜大队是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部分秋菜的朝鲜族大队,有149户,148名劳动力,耕地1956亩,1982年实行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将口粮田、劳力田、饲料田承包到户。口粮田自产自吃、多产多吃、少产不补;劳力田,把水田定等定级,产品交队,收入三七分成,超产归已;菜田每亩缴管理费40元,蔬菜卖给国家,收入归已;饲料田每头大牲畜一亩地,生产队不再提供饲料,养猪户每户一亩地,向国家交2头猪;牲畜、车辆、拖拉机作价卖给社员,两年偿还;队干部和社员一样承包土地,实行岗位责任制,给一定补助。1982年战胜了特大干旱,水稻总产达37万公斤、农业收入25万元、社员人均收入250元,分别比1981年增长75%、1倍和2倍多。

  二、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1983年,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当前农村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解放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市郊社队93%实行联产承包,其中家庭联产承包占60%,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多种形式农业生产责任制并存,农、林、牧、副、渔、工成龙配套的新局面。

  1984年,全市郊区实行双包到户的生产队占郊区生产核算单位的98%,打破“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经营管理体制,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形成“有统

有分,统分结合”新的合作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太平区东风镇恒兴村,原是“犁杖斜,耙歪,爬犁架子当烧柴”、“春天闹轰轰,夏天拉拉松、秋天乱了营”的生活贫困村。1981年开始实行联产到户的承包办法,并不断完善,消除了劳动大帮哄、分配大锅饭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产量高、收入多的新局面。1983年,蔬菜总产量1365万公斤,交售商品菜127万公斤,粮食总产1215万公斤,总收入53万元,上缴税金14750元,集体积累43440元,人均收入500元,第一次涌现6个万元户。1984年实行土地承包到户,转移出50%劳动力开展多种经营,总产值达到1876000元,比1983年增长259%,人均收入800元,比1983年增长60%。1985年,面对城乡市场,立足当地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固定资产从1980年的11万元增加到68万元;有汽车13台,小四轮拖拉机50台,毛驴车60台;新建砖瓦房320座,960间;百分之八十的农户购买了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电冰箱,百分之九十的农户添置了新式家具。

  呼兰县康金镇前进村1983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由单一的集体经济向集体、个体、联合体多种形式发展。1986年经营农业的47户,占总户的9%;农工结合109户,占208%;农商结合的301户,占573%;从事其他行业的66户,占129%。19831986年,全村粮食平均亩产285公斤,1986年达到4295公斤,人平均收入531元,比1982年提高3倍。

  1989年,市委、市政府重申"六个稳定不变",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9年、1990年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全市有447个村、125万户调整了土地,面积241万亩,占承包土地的538%,其中90%实行"两田制"(承包田、口粮田),一部分机动田实行"租赁制",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解决了联产承包的遗留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1990年,全市进一步完善合作经济双层经营体制,有468个村实行了"双保制",占总村数的621%,有19个村实行统种分管、连片种植,组建不同形式、规模的合作农场115个。这些改革措施和新的组织形式发挥了集体统一服务的优越性,调动了农户积极性,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坚持了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

  南岗区红旗乡11个村1990年全部推行了"双保制",全年完成总产值2022万元,比1989年增长177%,农业人均劳效6100元,比1989年增长20%,玉米总产和单产由290万公斤、280公斤增加到500万公斤、513公斤,分别增长72%和78%。

  动力区黎明乡1989年在幸福村实行统一规划、连片种植、择优承包、分户经营的适度经营方式,解决了地块零星不便管理的问题,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1990年又在10个村推广这一连片种植法,春菜种植1320亩,平均亩产值400元;夏菜种植3040亩,亩产值500元。夏菜商品交售量占全乡的70%,上市时间比往年提前10天左右。

  阿城县蜚克图镇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贫困户中创办家庭互助农场,开始是爱国村的9户、19名劳动力、45口人,承包土地1967亩。至1989年,粮豆总产提高到4.5万公斤,比1983年提高67%,亩产增至2365公斤,增长92%,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7.3万公斤,平均每个劳动力交售商品粮3850公斤;发展庭院经济和劳务输出收入4200元,增加67倍;农业总收入达173100元,比1988增长43%;839亩粮豆总产333350公斤,平均亩产4045公斤。

  三、农工商联合体

  1987年,郊区和两县(市)认真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指导方针,向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改变了农村长期经营单一的局面。当年,农村社会总产值突破171亿元,其中工、商、运、建、服非农业产值占437%,而非农业产值中,乡镇企业发展最快,达到24万多家,产值增长幅度突破30%。新春、跃进、团结、王岗等乡镇非农业产值达到70%以上。

  太平区团结农工商联合公司第一分公司,是由13户的初级社发展成有628户、1100口人、726名劳动力,菜、畜、工、商、服综合经营的联合实体。公司辖管理站3个,畜牧场、机械厂、轧钢厂、塑料制品厂、制砖厂、电炉厂、电器厂、汽车修配厂、通用设备厂、商店、饭店、卫生所各1个。生产5大类、26个品种,其中红砖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证书,喷涂机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成就展览,冻土钻获国防科委生产许可证。1986年创产值772万元,其中工、商、服占884%,平均劳动力创产值10966元,是1978年的436倍,人均收入近千元,是1978年的436倍。公司自有资金770多万元,流动资金228万元。

  道里区榆树乡新乡村1985年改变生产大队的体制,成立欣欣农工商公司,以盯住市场需要,农工商一起上为宗旨,以蔬菜生产为主,建有畜牧场、砖厂、预制构件厂、机械加工厂、玻璃厂、机车队、卫生所、幼儿园。1986年,向国家出售商品菜1200万公斤,瓜类50万公斤,优质砖4000多万块,优质予制件6000多立方米,各种商品总额530多万元。全年工农业总收入536万元,上缴税金205000元,人均收入1200元。

  四、建立服务体系

  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农村各地普遍加强了服务体系建设。1987年,全市有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服务组织2338个,其中国家办66个、集体办652个、农民个体和联办1620个。

  村级合作组织统一服务。全市780个村,有68%的村民委员会代行经济职责,有27%的村民委员会同经济组织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还有5%的村单独建立了经济组织。不管采取哪种组织形式,都承担生产服务职能,开展组织农具,安排机耕,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常规服务。动力区黎明乡荣进村1987年春建立起供销公司,承担全村所需生产资料的采购任务,并负责地产菜、蛋、禽产品的销售任务。太平区民主乡民富村建立劳动服务站,组建4个服务队,500多名劳动力常年在城市从事劳务,1987年收入80多万元。

  乡镇事业站为农业服务。农村各乡镇都设有农机、水利、畜牧、农技等事业机构,长期实行行政管理指导职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都在因势利导向经营服务型转变,一部分事业站已经由单纯的事业机构转化为经济实体。呼兰县双井乡组建起农业技术、畜牧兽医、农业机械、乡村企业4个综合服务站,直接为从事家庭经营的农民服务。1987年为本乡培训100多名种植、养殖业技术骨干,从外省购进7.5万公斤玉米优良品种,向农民传送20多条有价值的经济信息。南岗区跃进乡农机、畜牧、物资站坚持"立足服务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服务"的指导思想,改指挥为服务。1987年,畜牧兽医站深入农户防疫检疫家禽12万只、大牲畜218头。农机服务站全年送油到户260吨。香坊区城高子镇组建起畜牧服务公司,开展畜禽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鲜奶收购等综合性服务,全镇蛋鸡和奶牛饲养量比前5年增长2倍多。

  专业服务组织。农村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服务组织,他们是农民自愿组成的,围绕某项专业生产,跨越村界、乡界的生产服务型经济组织,包括各种专业公司、专业生产者协会、专业技术研究会等。1987年,全市建立起各种专业性合作服务组织443个。王岗镇40家个体运输户自愿推选能人牵头,组建起汽车运输公司,统一经营,解决了揽活难、转款难等实际问题,1987年,营运额达105万元,比分散经营提高20%。南岗区王岗镇红星村建立起庭院经济协会,在全村130户农民家庭建起庭院温室,150户从事养殖业。1987年冬向市场堤供鲜菜175万公斤,肉鸡22万只,总收入420万元,其中庭院经济收入占49%。

  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发展。1983年以来,市、区、县增设了一些技术性较强,覆盖面较大的服务项目,并同基层相衔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上下接近、左右相连的服务体系。农机服务已形成了管、供、修、训、科研等服务组织配套的市、区(县)、乡、村、户五级服务网,畜牧、农技、农经、水利等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呼兰县建起畜禽繁育站(点)21处,孵化场(点)49处,兽医院(所)21处,县、乡、村、户兴办的饲料加工厂(点)69处,国营、集体、联营、个体兴办的运销站(点)近百处,1987年肉鸡饲养量达到400万只,成为全省肉鸡生产基地县。

  1990年,全市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乡、村两级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代耕、生产资料供应、种子种苗供应等服务组织不断健全,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有所加强。全市有241个村建立了专业积肥队,269个村建立了机耕队,80多个村建立了饲料站,蔬菜基地村建成32个育苗中心。乡镇事业站由管理指导型向服务实体转变,各职能部门有效地组织生产资料的供应,市供销社通过易货贸易、省外串换等途径,调进大量优质化肥,保证了及时供应,农民高兴地说"往年地等肥,今年肥等地"。计划、财政、金融、商业、物资、粮食、电力等部门也都积极主动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五、农民进入流通领域

  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突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格局,提高了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因而,农民强烈要求进入流通领域,解决买难卖难的问题。至1987年末,全市农村有9万多农民从事各种流通活动,年经营额5亿元左右。经营品种1000多个,范围已向外省、市扩展,最远的已涉足到海南岛。

  1987-1990年,全市从事个体运销的农民有4300多人,其中常年性的占40%,货物以鲜鱼、蔬菜、果瓜、禽、蛋、肉为主。呼兰县、平房区有1200多农民的"倒蛋部队""贩鸡队伍"常年运销大量鲜蛋和活鸡,已形成分工协作、购运销相结合的网络。

  全市有各种农贸市场126处,其中城市农贸市场54处、农村集贸市场18处、乡镇摊区54处;有780名农民领取营业执照,设置固定摊床、摊位,经营自产的农副产品。香坊区幸福乡园艺村投资400万元,在市内建起一座5400平方米的六层楼综合商店。市郊有500多户菜农同城市的商店和工厂挂勾,年销售蔬菜500多万公斤。王岗镇有200多户同城里商店签订合同,农民负责送菜,商店负责销售,互利互惠,各得其所。市区有1000多个饭店、旅店、食杂店、水暖建材商店由农民开办。王岗镇永丰村在市里开设独具风味的德州扒鸡店,村有加工车间,形成头在市里,尾在农村,产销一体,城乡连通的新格局。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