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篇 蔬 菜
哈尔滨市蔬菜生产是从1645年清朝政府正式颁布“圈地会”开始的,后大批山东、河北农民北迁到哈尔滨地区落户,带来一些新菜种子,主要有白菜、茄子、青椒、大葱和山东菜。1898年修建中东铁路时,又从俄国引进西红柿、甘兰、马铃薯等。当时,农民蔬菜种植面积占总耕种面积的7.1%,蔬菜生产收入占总收入16.3%。至1931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亩,初步形成了以松花江两岸为中心的蔬菜种植区。1937年,全市有65个蔬菜村、屯,种植面积为33153亩。
哈尔滨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蔬菜生产,组织生产互助组、合作社,发放贷款兴修水利,推广新技术。至195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5.7万亩。1958年达到43.7万亩,蔬菜总产量50.4万吨。
1975年,中共哈尔滨市委提出“大打郊区蔬菜生产翻身仗”,市、区、乡、村累计投资1.3亿元,新打电井1287眼,新增大、中型拖拉机790台,汽车276辆,胶轮拖拉机563台,新建永久性菜窖87700平方米。至1978年,蔬菜播种面积达48.9万亩,总产量75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蔬菜生产实行放开经营。为保证蔬菜产销平衡,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末制定了蔬菜副食品发展规划,提出了“菜篮子”工程,把解决蔬菜产销列为综合治理哈尔滨的十件大事之一。从郊区247个村中选出130个,进行商品菜基地建设。至199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41.4万亩,总产量70万吨。投入基地建设资金4600万元,初步建成了蔬菜基地村100个,其中春、夏菜基地村77个、秋菜基地村23个,面积占郊区蔬菜面积的一半,产量占三分之二。
主办单位: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哈尔滨
通信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交流电话:0451 - 86772466
黑ICP备19006696号-1 哈公网监备2301000200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