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蔬菜基地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7
第一节 生产基地分布
哈尔滨解放前,随人口增加,蔬菜需求量增大,逐步形成了几个蔬菜种植区。1937年,郊区已形成65个蔬菜生产屯,菜田面积33153亩。以道外太古街为中心,周围5公里范围内,包括太平桥、大方里、马家沟、正阳河等15个村屯为细菜和温室、温床生产区,面积11280亩,平均亩产1700公斤,栽培品种有小白菜、油菜、芹菜、韭菜、蒜苗、黄瓜等。太古街周围5公里外,鼎新屯、王家店、金山堡等以种夏菜、秋菜为主,菜田面积21873亩,并有一些著名栽培技术和名牌菜,如鼎新、王兆屯用温床匍匐栽培黄瓜、柿子,5月初采摘上市,江北砂坨子的水萝卜,蒋家屯的大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蔬菜生产,明确郊区以菜为主,面向城市,为城市服务的指导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蔬菜生产,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至1955年,哈尔滨市初步形成了两大蔬菜种植区,保证了全市蔬菜供应。近郊28个村以种植春菜和早熟夏菜为主,中郊有45个村以种植夏菜为主。平房工业区由工厂周围的韩家店、山咀等村种植蔬菜供应全区。1959年,全市蔬菜丰收,除供应本市外,茄子、青椒、豆角、甘兰等大量南运,支援北京、上海、武汉等地。
1960—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为解决城市吃菜难问题,菜田面积增加到41.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5%。不但郊区万宝、新农、红旗、向阳等远郊公社变成菜区,呼兰县的乐业、对青山,肇东县的东发,双城县的五家,阿城县的永源等公社也种植蔬菜30万亩。1964年,国民经济好转,蔬菜种植区域又收缩到郊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大菜农坚持蔬菜生产,新春、团结、群力、跃进4个公社的部分村开始用塑料薄膜、小棚覆盖黄瓜、西葫芦,面积发展到500亩。1969年,为缓解蔬菜供应紧张状况,市革命委员会引进大棚生产,聘请了广州、上海两地的菜农到郊区种植南方菜,主要品种有苦瓜、丝瓜、蛇瓜、瓠子、苋菜、蕹菜、莴笋、乌塌菜等,生长发育良好,有的已经安家落户。
1978—1990年,郊区蔬菜生产基本上形成了春菜和早熟夏菜以新春、团结、跃进、群力4个公社为主;夏菜以新发、朝阳、黎明、幸福、王岗、东风、松浦、前进8个公社为主;秋菜以新农、榆树、平新、平房、向阳、和平、民主、万宝、红旗9个公社为主的三环状生产布局。塑料覆盖迅速发展,总面积达到2400亩,新春成为大棚之乡。团结、跃进、群力、松浦、新发、黎明、幸福等近中郊纷纷兴建竹木结构的大棚。塑料小棚集中在群力乡几个大队,面积达1200亩。日照温室发展到5.3万平方米,其中王岗的红星村成为日照温室村,面积2万平方米。
第二节 基地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蔬菜种植区的设施较为简陋,温室以烧干燥牛马粪取暖,配有压把井,一般每口井可灌3—4亩,有的菜地还设有风障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分到土地的菜农自发组成9个蔬菜生产互助组,增加了对菜田的投入,并利用银行贷款试打“辘轳井”、手压井,每眼井能灌2—4亩菜田,随后发展到皮钱井和解放式水车。有的菜农还在房前屋后建造矮小的土温室和温床进行蔬菜育苗生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部分菜农开始试用新式丁齿耙、双轮双铧犁、园盘耙、镇压器等农具。至1955年,手压井、解放式水车发展到49眼(台),建设土温室1500平方米,温床60000平方米。
1956年,农村实行合作化后,蔬菜生产由个体转向集体经营,由自由种植转为计划种植。1957年6月,国家农业部和城市服务部发出《关于在城市、工矿区建立副食品生产基地的联合通知》,要求各地市积极建立蔬菜基地。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基地设施建设。各社、队在普遍推行解放式水车基础上,开始打电井。至1958年,菜田区兴修小型水利工程41处,解放式水车、皮钱井305眼(台),手压井205眼,新打电井3眼。南岗区新春公社建成马家沟污水灌溉站,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菜田达到54000亩。新春、团结、跃进、群力4个公社形成春菜基地。
“大跃进”开始后,蔬菜基地建设脱离实际。1958—1962年,南岗区建起连栋万米大温室和蘑菇房,道里区建起了百栋温室群,动力区建设2万平方米的废热温室,太平区搞了“水晶宫”大温室等,使温室面积发展到24万平方米。由于脱离实际,一部分基地存在不长时间即先后拆毁。至1962年,温室面积减少到14.4万平方米。1975年,中共哈尔滨市委提出“大打郊区蔬菜生产翻身仗”,使蔬菜基地达到14万亩,但随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蔬菜基地被占,面积以每年1300亩的速度减少,蔬菜供求矛盾较突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1980年,哈尔滨市蔬菜研究所从荷兰引进大型现代化玻璃温室,面积5270平方米,具有送暖、保温、通风、灌溉系统。
1985年末,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制定了蔬菜副食品发展规划,提出“菜篮子”工程,把解决蔬菜产销列为综合治理哈尔滨的十件大事之一,组成专门班子,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负责,针对基地建设覆盖面大、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的问题,提出调整布局、筹集资金、集中投入,加速标准化基地建设。根据交通运输、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种植面积、自筹资金能力、领导力量等条件,择优筛选出130个村,其中春菜6个、夏菜76个、秋菜48个。1986年开始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分期分批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菜田20万亩。基地建设标准:在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能力的基础上,每150亩菜田面积新打一眼电井,实现水利化;每个蔬菜生产基地村配备一台大型拖拉机,解决深松、深翻,改变土壤理化性能,实现翻、耙、起垄机械化;为每个蔬菜生产基地村配备一台内吸式机械积肥车,年积造有机肥5000—8000吨,实现满肥化;每个夏菜基地村建设一处年育苗能力200万株的育苗中心,实现育苗服务社会化;连片种植,逐步实现规模经营;每个蔬菜生产基地村配备2名考核及格的农民技术员;基地建成后,春、夏、秋菜平均亩产达2000—2500公斤。
至1990年,全市投入蔬菜基地建设资金4600万元,其中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投入菜田开发基金2340万元、区财政投入240万元、村和农民自筹2020万元。初步建成蔬菜基地村100个,其中春、夏菜基地村77个,秋菜基地村23个。新建育苗中心49处,新建温室97000平方米,其中庭院温室40000平方米,使温室面积发展到35万平方米。新建大、中棚1180亩,使大、中棚发展到4300亩。新打、改造电井256眼,配备粪车41台,修筑田间道路150公里,并辐射发展了五星、建国、光明、东风、松浦、工农等一批大棚群,富民、新力等庭院温室村,群力小棚生产乡,道外万亩茄子种植区。蔬菜基地建设的发展,提高了抗灾能力,使全市蔬菜生产连续获得好收成,年均提供商品菜3.7亿公斤,地产菜日人均0.5公斤。市场供应不仅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优良、价格适中,而且提前延后35天供应期,基本消灭了春夏之交、夏秋之交两个小淡季。
第三节 蔬菜贮藏
蔬菜贮藏是生产的延续和补充。菜农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经济有效的蔬菜贮藏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主要是个人存贮,农民利用土菜窖进行堆藏,贮藏大白菜、萝卜、土豆等大路菜,也窖藏菠菜、香菜等细菜品种。
1954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在顾乡屯组织农民建了30个菜窖,形成了哈尔滨市第一个贮藏群体。
1957年,为解决城市居民冬春吃菜问题,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提出谁种菜、谁贮菜、谁吃菜的号召,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多方贮菜。生产者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生产队为单位,大挖土窖,每个菜窖宽4米、长10—15米、深2.5米,上横窖木、秫秸覆土,留下通气孔和出入口,每窖贮菜2万公斤左右。在政府扶持下,每年调入窖木3000立方米,修建城乡、顾乡、东风、平房、南岗菜库。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南岗区、香坊区、动力区、道里区、平房区的居民,在房前屋后挖小菜窖,每个小窖贮菜150—250公斤。据1970年统计,全市贮菜达3000多万公斤,比1956年增加近4倍。
1970—1985年,鉴于土菜窖贮菜损失浪费大,不便管理,不适应城市居民对冬季吃菜的要求,市政府借鉴大连、沈阳建窖贮菜经验,于1971—1975年共投资350万元,在市郊22个公社建红砖水泥结构永久性菜窖8万平方米,在贮菜方法上,由码垛贮改为架式保管,降低了贮菜损失率,贮菜效益明显提高。
商业部门为适应产销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原有永久性菜窖上进行改造和新建。哈尔滨市蔬菜公司改建扩建恒温库、速冻库7500平方米,年贮存细菜390万公斤,丰富了冬春市场供应。1985年,全市农商拥有菜库108000平方米,其中恒温库28000平方米、普通菜库80000平方米,总贮量2000万公斤。
1985—1990年,哈尔滨蔬菜贮藏初步形成了普通、低温、恒温3种方式。贮藏品种在白菜、萝卜、土豆三大类基础上增加了芹菜、菜花、葱头、青椒、蒜台等。1990年,全市菜库总面积及贮藏量基本上与1985年持平。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