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植物保护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8

 

 第一节 病虫害测报

  1957年前,哈尔滨市没有建立专门的病虫害测报系统。1957年,哈尔滨市建立了植保检验站,着手病虫测报工作。至1965年,各县、区先后在所属的农科所、农场建立了病虫测报基点。任务主要是测报全国性发生的粘虫、大田苗期害虫和生长期高粱蚜虫。测报主要有糖醋诱蛾器诱蛾、黑光灯诱蛾、固定地块观测3种形式,并建立了兼职病虫测报人员岗位责任制,实行三统一、四固定的管理办法,即统一测报方案、统一报表、统一供应必要的物资,固定测报人员、固定测报基点、固定测报对象、固定测报时间。年终按任务完成情况,予以工资补助和奖励。

  19651970年,各县、区按照地理、植被情况,划分为几种类型,分别建立了有代表性的乡级病虫测报基点,测报对象也由原来13种增加到56种,扩大了对水稻病虫害的测报。阿城县料甸乡基点已有20多年的测报历史。

  1990年,哈尔滨市建立了病虫观测圃,配套设置了气象仪器、孢子扑捉器、诱蛾器,塑料棚和露地栽培作物病虫害的观测现场。哈尔滨市病虫测报站列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区域测报网络,承担国家指定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系统测报任务。所观测的数据作为区域病虫系统资料,上报全国植保总站。通过几十年测报活动,已能够对粮油作物主要病虫害进行发生期、发生量和防治适期的测报,指导病虫害防治。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65年,哈尔滨市病虫害防治主要贯彻执行国家“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治早、治小、治了”的植保方针。防治上最有成效的范例为预防了春小麦锈病的危害,最突出的成绩是控制了禾谷类黑穗病和主要害虫的危害。

  19651982年,贯彻执行国家“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方针。数量变动最突出的是草地螟,粘虫,大豆食心虫,玉米、高粱蚜虫及农作物叶斑病蔓延等,防治上采取压低缩小化学农药使用量和使用范围,大力推广有机磷新农药品种的方法。

  19821990年,贯彻执行国家“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1985年,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发行了《植保信息》,促进了全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由于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病虫的分布、发生数量及农作物受害程度随之改变。突出表现在原主要防治对象降到次要位置,原次要的病虫害上升为主要防治对象。如原来危害严重的粘虫,80年代发生量小,危害程度轻;原次要的大豆孢囊线虫、根蛆成为大豆的主要害虫;叶面病害和根际病害明显加重。

  小麦锈病 哈尔滨市小麦锈病主要有杆锈、叶锈2种发病类型,每年都有大面积发生,一般年份减产2030%,流行年份减产高达50%以上,严重地影响了春小麦播种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小麦锈病防治工作,组织科技人员研究防治方法,经努力,采取育种防治手段,先后选择和推广了一批农家耐杆锈病品种,至1954年,杆锈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有所控制。由于耐杆锈病的春小麦面积急剧增加,引起小麦叶锈病的回升。1965年推广使用了抗锈病品种,春小麦锈病的防治方见成效。育种防治手段虽取得一定效果,但不能起到永恒的防病作用,寄生条件改变后,病源菌会相应的产生生理小种。所以70年代后,春小麦抗锈品种仍不断更新。

  禾谷类黑穗病 50年代初期,禾谷类黑穗病造成的粮食损失率为1530%,高者可达5070%,是粮食作物的一类重大病害。主要有小麦腥黑穗病,高粱、玉米丝黑穗病,高粱散(坚)黑穗病和谷粒黑穗病。当时,采用农药拌种的方法防治。赛力散拌种,小麦用种子重量的02%,玉米、高粱、谷子用03%,使用拌种器拌种,每分钟速度为30转,时间45分钟。药剂拌种要求严格,拌干籽不拌湿籽,掌握用药量,拌种均匀,以免发生药害。恒温水浸种法,防治春小麦散黑穗病,要求保持水恒温45℃,每100斤水浸种50斤,用木棒搅拌,汰除杂质,3小时后捞出,用冷水浸一下,摊开晾晒,促进速干;若采用变温浸种,技术要求严格,要在浸种前、后做好发芽试验。玉米瘤黑粉病防治,主要靠人工防除,苗期鉴别,拔除病株。在病瘤未破裂前割除埋掉,以降低发生率。

  蝼蛄、蛴螬、东方金龟子 蝼蛄、蛴螬、东方金龟子为地下害虫。50年代,蝼蛄、蛴螬毁苗在13成,列为主要防治对象。其防治技术主要采用秋翻地、药剂处理。常用技术有,6%或20%六六六粉拌种,小麦、玉米、谷子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高粱为02%,大豆为07%;采用25DDT05公斤拌种50公斤;使用六六六制成毒土、毒粪、毒谷等。苗期害虫东方金龟子每年都有发生,造成缺苗断条,严重的要补苗、毁种,是农民注重防治的大害虫。防治方法中有,采用20%六六六粉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507%;用6%六六六可湿性粉兑水100,浸泡榆、柳枝条诱杀成虫,每垧用浸药水枝条200根,可集中诱杀。盛发期采用05%六六六粉喷粉,垧用药量2025公斤;喷6%六六六可湿性粉剂稀释液150200倍,垧用药500公斤;将6%六六六粉与细土混配,6250300的毒土,垧用125公斤,毒土撒于苗眼。水田稻蚊防治技术:排水晒田,可杀死幼虫80%;药剂防治时,采用6%六六六粉05公斤与细土25公斤混拌配制成毒土,使用时先排水再撒毒土,效果可达95%以上,同时兼治水稻泥包虫。

  草地螟 哈尔滨地区19301933年曾发生过草地螟,主要为甜菜网螟。1980年为大发生年,1982年为特大发生年。其特点是第一代幼虫危害,二代幼虫局部危害,三代幼虫由于气温低不能形成危害。幼虫食性杂,取食灰菜、甜菜、青椒、亚麻、胡萝卜、大蒜、向日葵、香瓜、大豆、小麦、谷子等20余科50多种。以防治第一代初龄幼虫为主,同时控制一代老全幼虫危害,注意二代幼虫发生动态。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卵高峰期除草灭卵,耕翻晒茬地,结合中耕除草灭卵,省工效宏。在幼虫12龄期采用化学技术防治,采用5%敌百虫粉、25%百治屠粉、15%甲基1605粉,亩用152公斤喷粉;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喷雾;20%杀灭菊脂,亩用商品量1520毫升;004%除虫精粉亩用量152公斤;喷洒药带,挖沟堵截,保护农田。

  粘虫 哈尔滨市于19481982年共发生9次大粘虫灾害,其他年份也有不同程度发生,主要为越冬代粘虫。个别年代也有第二代粘虫发生。大发生年幼虫食光小麦叶片,啃食麦穗,玉米苗咬食成根楂。采用扑虫车、扑虫兜消灭害虫,挖沟截阻幼虫迁移,也可与药带封锁相结合,预防草原的幼虫迁移到农田。药剂防治,1970年前后多用六六六、DDT,如亩喷0.5%六六六粉125公斤,或05%六六六粉与5DDT11混合剂,垧用药量2025公斤。

  大豆食心虫 哈尔滨地区大豆食心虫一年发生一代,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虫食率在720%以上,降低大豆品质和产量。70年代,防治技术主要采用敌敌畏毒棒。80年代,改进施药技术,亩用20%杀灭菊脂乳油20毫升,或亩用25%溴氰菊脂油2027毫升,兑水2公斤进行低溶量喷雾,防治成虫或入荚前的幼虫,效果比敌敌畏毒棒高10%以上。

  高粱蚜虫 高粱蚜虫对高粱具毁灭性,一年发生十余代。防治技术采用点片发生初期施药的办法。40%乐果乳油,亩用025公斤拌细沙10公斤,一次扬撒6垄;或05%乐果粉剂进行全田喷粉,亩用1525公斤;或40%氧化乐果(或乐果)50倍液涂茎。

  大豆孢囊线虫、根蛆、根腐病 拌种预防幼虫,采用40%乐果乳油,按种子量的07%用药拌种。50公斤大豆种用药035公斤,兑水225公斤,喷拌后晾干播种,或采用甲拌磷颗粒剂,先将药播于种沟,覆土3厘米,然后再播种。同时防治孢囊线虫、根蛆、根腐病。这种办法1990年全市大面积推广应用。

  玉米螟 哈尔滨地区玉米螟危害率为5070%,严重者达95%以上。60年代采取在5月中旬前处理秸杆的办法防治。70年代在新叶期撒药防治。80年代采用赤眼蜂防治,亩放赤眼蜂2万头,效果高于飞机喷撒Bt乳剂。

  水稻苗期病害 80年代,随水田面积的发展及旱育苗技术的应用,水稻苗期病害更为突出,不防治苗期立枯病、恶苗病就无法种植水稻。立枯病,采用a801防治,在催芽播种前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406%,使用安全,不易发生药害。但在发生年或高床育苗,仍要补施二次药,即11心至21心期,亩喷a801商品量15公斤,或a801和敌克松交替使用防治。恶苗病,主要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8小时,每半小时搅拌一次,捞出后催芽播种;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苗床土壤调酸,增强通风透光,抑制苗床病害。恶苗病1989年为大发生年,对水稻生产影响很大。

  水稻稻瘟病 5060年代常因稻瘟病引起大幅度减产,主要防治措施是更换品种,发病期喷撒石灰硫磺合剂,或喷撒消石灰、赛力散。70年代开始使用40%稻瘟灵(富士1号)可湿粉剂。80年代采用了生态控制,选用抗瘟病品种,合理施肥,防止贪青徒长。尤其是实行旱育稀植后,改变了稻田生态,增强了植株抗病能力。同时,改进农药使用技术,运用新农药20%三环唑粉剂;生物农药春雷霉素40ppm,加01%中性肥皂作粘着剂;或春雷霉素40单位加1000倍克瘟散药液375公斤。通过上述技术,基本上控制了全市稻瘟病的危害。

第三节 化学除草

  哈尔滨地区农田化学除草始于60年代初。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水田化学除草面积占水田面积的3060%,80年代占水田面积的7080%,1990年已占水田面积的9095%。水稻育苗田、直播田、插秧田基本上都使用化学农药除草。

  60J草胺乳油直播田除草技术 播种前23天使用,播种前一天或随播随使药容易产生药害。亩用药商品量8010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施药后,保持浅水层23

然后排水播种。低温条件、直播和秧田使用均易产生药害。

  10%农及时直播田施药方法 播前3周或播后3周使用,以播后早期用药为佳。撒施,亩用商品量1320克,与细土20公斤拌匀,用药后保持水层35厘米57天,此法主要防除阔叶杂草。对稗草和多年生阔叶杂草,应与J草胺4050克或杀草丹125150克混用。

  12%、25%农思它直播田除草技术 播前23天趁地混水时用药,或播种后5天,趁芽前土壤湿润时喷药于表土面上。亩用商品量,12%的6671333毫升,25%的3367毫升。要求地要整平,保持水层35天;药量要准确,不要风天施药,以免产生药害。也可采用整地后趁浊水或插秧后45天,用药瓶向稻田甩施。

  909%禾大壮插秧田除草 插秧后35天,稗草一心二叶期使用,亩用商品量为150220毫升,兑水3040公斤。要求施药前保持水层3厘米,施药后保持水层510天。也可用上述剂量与沙土配成药沙,或与敌稗、二甲四氯、西草净、农得时混用,随配随用。

  草克星(NC311)插秧田除草技术 插秧后320天内使用,以38天为最佳。毒沙法施药最方便,每公顷用量1015克,亩用0661克。施药后保持水层3天,促进效果。除草效果,稗草达93%、莎草100%、阔叶杂草全部有效。对水稻有高度选择性,有效期长。

  哈尔滨市在推广使用水田化学除草的同时,1963年对旱田化学除草剂进行了引用试验。

  48%氟乐灵大豆田除草技术。一年生禾木科杂草35叶期使用,亩用商品量60100毫升,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杂草46叶期亩用商品量133200毫升。可与45%阔叶枯乳油、48%苯达松液剂133毫升混用,或与杂草焚交替使用,随配随用效果好。干旱时有微药害。施药后一小时遇雨不需重喷药。

  694%克莠灵(48%排草丹+214%杂草焚)豆田除草技术 大豆1片复叶展平期使用,亩用商品量2666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晴天用药。大豆花期不宜用药。土壤湿度大小可影响除草活性。

 第四节 农药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60年代中期,哈尔滨市基本上淘汰了无机化学农药,如升汞、砷制剂等,开始推广使用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农药,如六六六、DDT等。有机氯农药品种用量猛增,年用量在600700吨。70年代,主要推广使用有机磷农药,但有机氯农药的用量仍占一定位置。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全市进入使用农药的鼎盛时期,农药新品种不断涌现,有机磷、菊脂类农药使用量增加,配合使用有机氯杀虫剂,如杀虫双、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的新品种大量推出。常用的农药品种有30多类,129个品种,约150200个剂型。其中杀虫剂37个品种,占农药使用品种总数的287%;杀菌剂44个品种,占341%;除草剂38个品种,占295%;杀螨剂3个品种,占24%。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覆盖面扩大,防治效果提高,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逐年减轻。同时推广了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技术。

  哈尔滨市对植物激素的应用,60年代进行小品种试验,70年代中期有所增多,80年代中期示范品种猛增,并开始大面积应用,1990年使用激素品种已达20多个,促进了大豆、玉米、水稻等作物早熟高产。

 第五节 植物检疫

  哈尔滨市植物检疫工作始于1983年。当时,国务院发布了《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牧渔业部、财政部、商业部、国家物价局印发了《国内植物检疫收费办法》。1984年,农牧渔业部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植物检疫员证》的通知,为植物检疫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19841986年,哈尔滨市进行了两次植物检疫对象普查,查明4种检疫对象的分布:水稻白叶枯病发生于阿城市阿什河乡,小麦腥黑穗病发生于呼兰县利民乡、对青乡、莲花乡,毒麦发生于呼兰县腰卜乡、利民乡,兔丝子发生于阿城县永源乡、呼兰县许卜乡。

  哈尔滨市是省内种子苗木繁殖地和调运集散地,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国内种子苗木调运和国外引种频繁,植物检疫愈加重要。19831989年,平均年调运检疫150200批次,鉴证繁殖材料3050万公斤,产地检疫一万余亩。1990,产地检疫1.4万亩,水稻种子117万公斤;调运检疫551批次,其中调出223批次,种子量260万公斤;调入328批次,种子量40万公斤。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