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科技推广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8
第一节 推广体制
1952年,哈尔滨市农业处在农业推广科的基础上,成立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下设松浦、天恒、朝阳、王岗区4个分站,编制30人。1955年成立市农业局,1958年成立滨江区,同年又撤消滨江区,由城市区代管郊区农业,市、区和市辖8个县都相继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1963年市辖县划出,又恢复滨江区,区设农业技术推广站,编制32人。1971年撤消滨江区,在市农业局设农业技术推广站,编制7人。1986年成立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内设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植检站、土壤肥料管理站,编制17人,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9人、助理农艺师3人。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经周折,逐步完善。
1953—1957年为初级发展阶段。在党和政府“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下,为了推广先进技术,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建立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同时乡(镇)也建立了基层推广站,培训了一批农民技术骨干。
1958—1975年为曲折发展阶段。“大跃进”开始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打乱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秩序。1961年,党和政府总结了前三年经验教训,恢复和整顿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至1963年,全市各公社推广站都配齐了人员,加强了领导。1965年,全市很多生产队成立了科研室、科研组,四级农科网基本形成。1966年,农技推广体系遭“文化大革命”破坏。1970年,在“一定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号召下,农技推广工作又被重视起来,先后恢复了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站。
1979—1990年为改革提高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的大气候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的重视,领导力量加强,人员、经费增加,办公条件改善。按照“建设县一级,强化乡(镇)一级,配齐村一级”的总体建设思路,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了改革。一是加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建设,1984年把分散的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等机构统一起来,建成了农作物技术推广指导中心,内设植保站、土肥站、推广站、稻作站、经济作物站,配有培训室、学员宿舍、食堂、化验室等,充分调动了农技推广干部的积极性。二是强化乡(镇)站建设。全市62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消灭了空白站和一人站,每站平均达到2.5人。有近半数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开展了技术和物资配套服务,在生产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三是村级普遍配备了科技副村长,主抓科技推广工作,全市有80%的村推广了这一作法。在屯一级建立科技示范户,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节 推广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建立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并把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至1990年,哈尔滨市已在播种、育苗、栽培、施肥等方面取得了10余项科研成果,并逐步推广。
水稻无土育苗新技术 该技术1977年开始推广,在温室内不用床土,利用秧盘播种,人为控制温度、水分、光照等条件,种子靠自身胚乳养分生长的一种快速育苗方法。比常规小棚湿润育苗法亩增产23.5—29.6%。1978年推广3000亩,亩产达到401—420公斤。
水田尿素深施技术 水田施用尿素撒在表面,肥料损失大,利用率仅为15—25%,1977年开始推广水田尿素深施技术,氮肥利用率提高到51—61%,平均增产稻谷16.5%。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1982年,全市有95%的乡(镇)开始推广这项技术,水稻产量提高了27%。主要技术内容:旱育壮秧、精量播种、宽行稀植、合理灌水、施肥,防治病虫草害。
玉米育苗移栽综合栽培技术 该技术1984年开始推广,通过早春温床育苗,使越区引种的超晚熟高产品种实现正常成熟,提高玉米单产水平。主要技术内容:选“吉四单八”晚熟高产品种;科学配制育苗床土;5月10日左右,苗长4—5叶时带土坐水移栽。至1987年,共推广5万亩,亩产539公斤,比直播增产130%。
水稻万亩高产攻关 该项目1985年在全市推广10万亩,平均亩产543公斤,比一般稻田增产36%。主要技术要点:培育壮秧,培肥床土,浇足底水播种,防立枯病,低温管理;稀植早插,5月30日插完,每穴3株;底肥为主,全层施用,追肥为辅,化肥以磷、钾为主,控制氮肥。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选用吉单101、四单八等优良品种,在秋(伏)翻或春翻整地基础上,亩施农肥1500—2000公斤,化肥10—15公斤;种子经过催芽播种,单株密植栽培,亩保苗4000—4500株,生育期间追肥1—2次,并施用喷施宝等,做到三铲三趟。1988年,全市推广60万亩,亩产405.9公斤,比一般生产田增产65.7%。
微机指导玉米优化施肥技术 该技术是把土壤按照高肥、中肥、低肥划区,不同区域施用不同化肥量,通过微机计算出各种实用参数和不同肥力水平的化肥用量。应用后证明,微机推荐的化肥用量在不同地力条件下,粮食产量较经验施肥量增加。如高肥土壤上采用推荐的施肥量,粮食产量不减,每亩节省化肥11.9标斤。中肥力土壤采用推荐的施肥量,玉米平均亩增产24公斤。1989年全市推广面积32万亩。
大豆深层施肥技术 该技术是将一般施肥方法改为种下深施或侧深施15—20厘米,比浅施口肥增产10—20%。深层施肥法可以防止烧苗,提高出苗率15.4—30.6%。有利保苗,能控制大豆前期营养过盛,苗健壮,茬期干物质比浅层施肥增加17.4%,鼓粒期干物质比浅层施肥增加15.6%,同时增加根系干重20%。1973年在全市推广,1990年推广面积达18万亩。
大豆高肥稀植技术 该技术主要解决大豆因过密造成植株郁闭、通风光照不良,给个体发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具体是:秋翻秋整地,选择分枝多、杆强、不倒伏的日本豆,5月7日播种,采取双条埯种,扎眼种,全生育期三铲三趟,用800倍乐果喷雾防蚜虫,用敌敌畏熏蒸防大豆食心虫。1983—1984年在全市推广5万亩。
大豆精量点播技术 大豆精量点播解决了植株在垄上稀密不均,缺苗断条等问题。这种播法可使大豆种子在垄上15厘米双行精量点播,化肥种下5—8厘米侧深施,做到深松、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作业一次完成,达到苗匀、齐、全、壮,提高产量。精量点播比机种耪趟种增产15—20%。该技术从1980年开始推广,至1989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60万亩。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