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畜禽饲养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8

 

第一节 私人养牧

  哈尔滨解放前,畜禽饲养以私人为主,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多数农户无力饲养大牲畜,只能饲养少量的小家畜、家禽。

  哈尔滨解放初期,东北行政委员会十分重视发展畜牧业,要求农村每户至少养一头猪,私人养牧成为农村中的主要副业。1949年,生猪存栏46万头,1954年上升到67万头,增长46%。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制,牲畜、劳动力、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归大堆”,合并过急过大,盲目修建畜牧场,使农家个体养牧下降,只允许农民家中养猪、禽,马、牛等大牲畜归社、队,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牧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62年,市郊生猪存栏减少到42万头,比1954年下降373%。同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村工作条例》(即60条),提出公养、私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允许家庭副业养畜禽。1966年,市郊区生猪存栏发展到124万头,比1962年提高2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割资本主义尾巴”,禁止家庭副业养畜禽,致使畜禽数量大幅下降。1969年生猪存栏比1962年下降425%。“文化大革命”后期,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60条》规定的公养、私养并举的方针,加上广大农民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畜牧业生产才在逆境中缓慢回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全市畜牧业率先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农民自主权,调动生产积极性,一些养畜禽能手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畜禽饲养,从根本上改变了畜牧业长期副业型地位,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1982年末,市郊饲养畜禽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到12万个。养鸡户9100个,饲养蛋鸡84万只,占全市饲养量的70%以上,交售鲜蛋占全市收购量的85%;养猪户609个,养猪2500头;养奶牛户1439个,饲养2460头,占全市饲养量的26%。同年,市政府批转市畜牧局《关于平房区新华大队发展社员家庭养鸡的调查报告》后,在全市涌现出一批以饲养畜禽为主的专业乡、村、屯。1985年,全市饲养畜禽专业户达13万个,其中养鸡千只、奶牛5头、猪20头、黄牛10头以上的大户900个。专业户养奶牛6500头、羊1.2万只、猪5万头、禽379万只,提供牛奶900万公斤、鸡蛋11317万公斤、猪3万头、肉鸡2887万只。

  1990年末,全市有饲养畜禽专业户186万个,其中专业大户2500个,分别比1985年增长431%和178倍。奶牛专业户2159个,养奶牛8429头,占奶牛总量的36.2,产奶2400万公斤;养猪专业户4367个,养猪13万头,出栏8万头;养鸡专业户8500个,养鸡480万只,产蛋3501万公斤,占全市产蛋量的60%以上。“七五”计划期间,平房区的平新乡、平房乡养鸡专业户占全乡的50%以上,饲养蛋鸡数量都在20万只以上,平房区成为全市蛋鸡主产区;呼兰县的乐业乡、呼兰镇、长岭乡、利民镇、双井乡年育成肉鸡百万只以上,占呼兰县肉鸡总数的60%以上。动力区先锋村、平顺村年饲养蛋鸡1020万只,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禽蛋生产基地。

 

 第二节 集体养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开展,耕畜由个体转为集体饲养。由于缺乏管理经验,耕畜体弱多病,繁殖率低,死亡率高。“一五”计划期间,在郊区建立一批集体所有制牧场,集中饲养马、牛、羊、猪、禽。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建立人民公社,提出“公社办万头猪场、大队办千头猪场、生产队办百头猪场”之类不切实际的口号,许多地方无偿调集社员自养的生猪,使集体养猪比重大增。当年,全市新建起社、区(管理区)牧场37个,养奶牛1665头、马1940匹、猪16万头、鹿38只、狐64只。195910月,毛泽东主席关于发展养猪业的一封信发表后,全市大办畜牧业,当年办起市、区县、公社、管理区、生产队五级牧场3238个,其中机关、学校、工矿、企业办400多个。全市集体养马158万匹、黄牛53万头、奶牛117万头、生猪316万头,占全市存栏总数的718%。1960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了全国畜牧书记会议,提出了“以猪为首,猪牛并举,全面地高速度发展畜牧业”的方针。当年,全市畜牧场有334个实现了机械化,1008个实现半机械化,建立了62条联动线和自动线,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计划指标超现实可能,加之自然灾害影响,全市集体养牧严重受挫,社、队集体牧场大量倒闭,牲畜大批死亡。至1963年,市郊人民公社和机关团体养大牲畜25865头,占总数的95.3%;养猪29023头,占养猪总数的53.9%;家禽50915只,占全市总数的7.8%。1967年,人民公社和机关办牧场养大牲畜27062头,占全市总数的96%;猪26417头,占全市总数的274%;羊46只,占全市总数的51%。1973年,全市公社、大队、小队和专业社办的奶牛场105个,其中公社办5个、大队办25个、小队办66个、专业社办9个,养奶牛4669头;办猪场664个,其中公社办9个、大队办66个、小队办589个。集体养猪占365%,比1967年增长91%;养奶牛占712%,比1967年增长20%。

  1980年,全市五级办猪场近500个,养鸡场200个左右,奶牛场130多个。集体养猪451万头、鸡3258万只、奶牛4490头,分别占存栏总数的392%、824%和64%。

  1981年,全市有集体猪场155个,养猪6180头;鸡场113个,养鸡239万只;奶牛场115个,养奶牛3983头。1983年末,有集体鸡场106个,养鸡54.2万只;奶牛场52,养奶牛3053头;猪场48个,养猪101万头。1985年,全市有集体猪场30个,养猪7000头;奶牛场18个,养奶牛3633头;鸡场64个,养鸡481万只。

  “七五”计划期间,哈尔滨市畜牧业发展稳定,建设了一批集体性质的畜禽生产场,形成供种、技术、示范和产、加、销配套生产基地。至1990年,有集体养猪场14个,养猪3700头,养鸡场104个,养鸡110万只(含肉鸡),起到了调节流通和指导生产的作用。

 第三节 国营养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民所有制畜牧业起步较快,国家、省、市和高等院校在哈尔滨建起一批国营畜牧场。东北农学院在东农香坊农场建起实验牧场,省相继建起阿城畜牧场、红旗农场和省委机关农场,哈尔滨市先后建成了市种猪示范场、市奶牛场、靠河寨畜牧场、市养禽场等。市公安、民政、司法等部门也建了猪场和鸡场。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机关企业大办畜牧场,香坊公社养猪场(现靠河寨畜牧场)、东北农学院实验牧场、伟建厂养猪场、肉联厂畜牧场建起养猪自动线,红旗农场建起养鸡自动线,使国营养牧有较大发展。1959年末,全民所有制牧场养猪124万头,占全市养猪总数的4679%,国营牧场家禽955万只,占全市家禽总数的4659%。三年困难时期,全民所有制养牧大幅度下降,7080%的机关、企业、学校办的牧场关闭。至1967年,国营牧场饲养奶牛1722头,比1959年下降161%;饲养生猪2593头,比1959年下降856%。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营管理不善,成本偏高,产品价格偏低,牧场效益不好,甚至亏损,使全市畜牧业生产波动很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经济体制的改革,国营养牧迅速发展,并在全市畜牧业中起着重要作用。1979年,全市有部分国营牧场首先实行了生产责任制。19811990年相继建起百万只现代化肉鸡场2个,25万只现代化蛋鸡场1个;建起龙头企业9个,其中乳品厂5个;肉鸡屠宰深加工企业4个。推动养鸡业和肉鸡精深产品的发展,形成以国营为主体的产、加、销一条龙配套经营体系。至1990年,全市建成一批肉鸡饲养、屠宰、加工、贮藏、销售等一条龙配套经营的企业,以市养禽场、靠河寨畜牧场、东方红农场和呼兰县牧工商公司冷冻厂为龙头,通过合同形式,联结养鸡专业场户,收购肉鸡,经加工、包装、冷冻,销往国内外市场。

相关文件